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827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八百二十七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八百二十七卷目录
凤阳府部汇考一
凤阳府建置沿革考
凤阳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凤阳府星野考
职方典第八百二十七卷
凤阳府部汇考一
[编辑]凤阳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
[编辑]本府
《禹贡》徐、扬、豫三州之境。府治在淮南,为扬州之域。古涂山氏国。春秋时为锺离子国,嬴姓,徐子之别封,服属于楚,后为楚邑。秦属九江郡。汉高帝四年,置锺离县,更九江为淮南国。武帝元狩元年,复九江郡。东汉为锺离侯国。晋初复为县,属淮南郡。成帝时,侨置徐州。安帝时立锺离郡,属徐州。宋泰始末,改属南兖州,后置北徐州治锺离。南齐及梁无异。北齐改为西楚州。隋文帝开皇二年,以地枕豪水,改曰豪州。炀帝大业三年,复置锺离郡,统锺离、招义、定远、涂山四县。唐武德三年,复为豪州。属河南道,省涂山。天宝元年,改锺离郡。乾元元年,复曰豪州,属淮南道。元和三年,加“水” 为“濠。” 咸通三年,以濠归淮南,更置宿泗观察使。五代南唐开运元年,置定远军。后周显德年,置镇淮军,为团练州。入宋,割招义县隶泗州,止辖锺离、定远二县。初隶淮南路。熙宁五年,分属淮南西路。绍兴四年,没于金,移城定远县。嘉定元年,金人归濠州,复旧治。元至元十三年,设濠州安抚司。十四年,升为濠州路。十五年,为临濠府。二十八年,复为濠州,革“怀远军为属县,隶安丰路,领锺离、怀远、定远三县。明洪武二年,改为中立府,以泗、邳、徐、宿、寿、颍、光、六安、信阳九州为属。” 七年,拨滁州、来安、全椒隶本府,以徐州并砀山、萧、沛、丰县为直隶;以邳州并睢宁、宿迁县,隶淮安府;以六安州并英山县,隶庐州府;以光州并光山、固始、信阳、息县,隶河南汝宁府。十九年,又拨去滁州并来安、全椒为直隶,迁府治于新城,改名曰凤阳。辖州五,县十有三,曰凤阳、临淮、怀远、定远、《五河》,虹县、《寿州》、蒙城、霍丘、泗州,盱眙、天长,宿州、灵璧,颍州,颍上、太和,亳州。
皇清因之,隶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寻分隶安徽布政。
使司
凤阳县:〈附郭。〉
《禹贡》扬州之域。古濠州地。明洪武三年,筑新城于临淮西二十里,改中立府为凤阳府,徙治于新城,析临淮县太平、清洛、广德、永丰四乡置凤阳县,又割虹县南八都益之,为附郭县。
皇清因之,迁县治于旧城之东偏,编户三十四里。
临淮县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锺离子国。战国时属楚。秦并楚,置郡,属九江。汉置锺离县,隶淮南国。武帝时属九江郡。东汉为锺离侯国。晋复为锺离县,属淮南郡。安帝时置锺离,属徐州。宋泰始末,改属南兖州,后置北徐州。北齐改为西楚州。隋初改豪州,后置锺离郡,县属焉。唐武德七年,以涂山省人。宋置淮南西路,为团练州。元置安丰路。明洪武三年,改中立县,又改为临淮县,为本府附郭。万历间,始改为外属,隶凤阳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九里。
怀远县
《禹贡》徐州之域。春秋属宋,后属楚。秦属泗水郡。汉属沛郡。魏晋属谯郡之蕲县。南北朝宋为考城县,属盱眙郡。梁置马头郡。北齐改为马头县,属龙亢郡,复置荆山郡。隋曰涂山县。唐以涡口乃东南走集之地,尝夹岸为城。五代属南唐。周世宗置镇淮军。宋宝祐五年,筑荆山为怀远军,领荆山县,始析地跨淮东西则兼古扬州之域矣。元至元二十八年,革军为怀远县,属濠州,隶安丰路。明隶凤阳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七里。
定远县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吴地。战国属楚。秦为曲阳县,属九江郡。西汉因之,又为曲阳侯国。东汉改曰西曲阳,亦属九江郡。三国魏西曲阳属扬州镇。晋属淮南郡。南北朝梁改为定远,置临豪郡。后齐改为广安郡,县曰定远。隋复为定远,属锺离郡。开皇中郡废,改县曰临濠,属锺离郡。唐属濠州。五代时,南唐改属定远军,宋、元俱名“定远。”
属濠州明属凤阳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三里。
五河县
《禹贡》徐州之域。春秋时为鲁、宋、吴三国之境。秦属泗水郡。汉为临淮、东海、沛三郡地。后汉以其地合于下邳。晋为临淮郡地。南北朝宋为彭城、下邳二郡地。东魏为东楚州地。后魏及隋,下邳郡地。唐为泗州地,属河南道。宋咸淳间,城五河口为安淮军,置五河县,以沱、浍、漴、潼合派于淮,故名。元初属临淮府,后又属泗州,隶淮安路。明改隶凤阳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五里。
虹县
《禹贡》徐州之域。周为青州地。春秋时宋地,后为楚边境。秦属泗水郡。汉为红阳、夏丘二县地,属沛郡。东汉属沛国。唐武德四年,以夏丘、榖阳置仁州,又析夏丘置虹。六年,省夏丘。贞观八年,州废,以虹隶泗州。元和四年,置宿州,以虹为属县。宋复属泗州。元祐元年,割本县灵璧镇为县。南渡后,没于金,城郭为墟者六十馀年。元至元十三年,江淮行省承制复立县治,属宿州,隶河南归德府。后改属泗州,隶淮南路。明改隶凤阳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九里。
寿州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属楚。秦以其地为九江郡,置寿春邑,属九江郡。汉高祖更九江为淮南国,元狩元年,复为九江郡,属扬州。后汉因之,为九江郡。魏曰淮南郡。晋因寿春县为淮南郡,兼置扬州。东晋改寿阳郡。宋初为淮南郡,置豫州,兼置荆河州。齐因之。后魏改曰扬州。梁亦曰豫州,寻改豫州曰南荆河州。陈为豫州。东魏、北齐、后周皆曰扬州。隋文帝改曰寿州,炀帝复为淮南郡。唐为寿州。天宝初,改寿春郡,领寿州安丰、霍丘、盛唐、霍山五县,隶淮南道。乾元元年,复为寿州。二年,置淮南西道上元二年,徙治安州。五代唐为顺化军。吴为忠正军。南唐改清淮军。周世宗克寿州,以颍州之下蔡来属,徙州治焉。在淮北,复为忠正军。宋开宝中,废霍山、盛唐二县。政和六年,升为寿春府,属淮南路。熙宁五年,分属淮南西路。南渡后,下蔡没于金,以安丰县为军,复府治于寿春。元至元十四年,置安丰路,领一州五县。十五年,定为散府,领寿春、安丰、霍丘三县。二十八年,复为安丰路,以临濠府为濠州,领锺离、怀远、定远三县,下蔡、蒙城俱属。明初,改路为寿春府,寻改寿州,领蒙城、霍丘二县,属凤阳府。
皇清因之,编户五十四里。
霍丘县
《禹贡》扬州之域。盖古蓼国,偃姓,皋陶之后。春秋时属楚。秦属九江郡。西汉蓼县属六安国。东汉为侯国,属庐江郡。西晋蓼县属安丰郡。宋、齐、梁、陈并属豫州。隋开皇十九年,置霍丘县,属寿州。后以寿州为淮南郡,县即属焉。唐武德四年,以松滋、霍丘二县置蓼州。七年州废,省松滋,因以霍丘属寿州。宋因之。元隶安丰路。明改为寿州,县即属焉,隶于凤阳府。
皇清因之,编户九里。
蒙城县
《禹贡》徐州之域。春秋时为楚东境。汉为山桑县,属沛郡。东汉为山桑侯国,属汝南郡。魏晋并属谯郡。后魏置涡州涡阳县。梁克涡阳,置西徐州,后置北新安郡。东魏改置蒙郡。后齐废郡,置蒙县。隋开皇改涡阳为淝水县。大业初,复改山桑县。唐天宝初,更名蒙城,属亳州,隶河南道。宋因之。金属寿州。元隶安丰路。明改路为寿州,以县属之,隶于凤阳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五里。
泗州
《禹贡》徐州之域。周属青州。春秋徐子国地。吴灭徐,为鲁、宋、吴三国之境。后属楚。秦属泗水郡。汉初,属沛郡。武帝元狩六年,置临淮郡。后汉改临淮为下邳国,属徐州。章帝时,以其地合于下邳。晋分下邳属县在淮南者置临淮郡,治盱眙。宋为南彭城、下邳二郡地。后魏为下邳郡,兼置南徐州。梁改东徐州。东魏改为东楚州。陈改安州。后周改泗州。隋初更名徐城县,寻复改泗州。唐初亦名徐城。唐末为吴杨行密所据,建静淮军。宋复为泗州,属淮南路。熙宁五年,隶淮南东路。建隆二年,废徐城县。乾德元年,以楚州之盱眙、濠州之招义二县为属。绍兴十一年,割以遗金,隶南京路。元复为泗州,领临淮、淮平、虹、灵璧、睢。
宁五县。至元十六年,割睢宁属邳州,灵璧入宿州,以五河来属。又并淮平入临淮,废临淮府,以盱眙、天长二县隶焉。初隶河南省。至正间,扬州置淮南省,改州隶焉。明初,以五河县隶凤阳府,以虹、盱眙、天长隶淮安府。洪武四年,改虹县隶凤阳府,复以盱眙、天长二县属本州,隶于府。
皇清因之,编户五十三里。
盱眙县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属吴越,并吴入于楚。秦为盱眙县。东汉属下邳国。魏置盱眙郡。晋分下邳属县在淮南者置临淮郡,治盱眙,又分临淮置淮陵郡。永嘉之乱,并没于石氏。东晋复立盱眙郡,统考城、直渎、阳城三县。南齐置北兖州。陈置北谯州。隋初复为盱眙县,属江都郡,并考城、直渎、阳城三县入焉。唐武德四年,以县置西楚州。州废,以东楚州为楚州,盱眙属焉。建中二年,改属泗州。宋初,属楚州。乾德元年,复属泗州。南渡后,泗州没于金,以盱眙、招信并扬州之天长,为盱眙军。建炎四年,废军为县,隶泗州。寻复置军,又改为招信军。元仍为招信军,领盱眙、天长、招信、五河四县。至元十四年,升招信路。十五年,改为临淮府。寻以五河在淮北,改为泗州,并招信县入盱眙。二十四年,府废,以县属泗州,隶淮安路。明初,隶淮安府。洪武四年,复属泗州,改隶凤阳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七里。
天长县
《禹贡》扬州之域。周末,吴、越、楚迭据其地。汉属广陵国,置广陵县。梁置泾州及泾城、东阳二郡。陈废州,并二郡为沛郡,置沛县。后周改石梁郡及石梁县,省横山县入焉。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改县曰永福。初属扬州府,后废,府改属江都郡。唐天宝元年,析江都、六合、高邮三境地置县,更名天长。南唐置建武军。周改天长军。宋至道间,军废,复为天长县。南渡后,割隶盱眙军,寻复置天长军。建炎中,废军为县,隶扬州。元初,属临淮府。府废,属泗州。明初,隶淮安府。洪武四年,仍属泗州,改隶凤阳府。
皇清因之,编户十三里。
宿州
《禹贡》徐州之域。周属青州。春秋时宋地,后属楚。秦为泗水郡地。汉属沛郡。梁置睢州。北齐置睢南郡。隋开皇初废,地属彭城郡。唐元和四年,析徐之符离、泗之虹,置宿州。太和三年州废,七年复置。初治虹,后徙治符离。属河南道,领符离、临涣、蕲、虹四县。宋建隆元年,升为防御使。开宝五年,建为保静军,属淮南路。熙宁五年,分属淮南东路。元祐七年,升虹县之灵璧镇为属县。建炎时,州没于金。绍兴十年,仍属宋。贞祐三年,改为保静军。元隶河南归德府,领临涣、蕲、灵璧、符离四县。至元二年,以三县并入州,以灵璧入泗州,以虹县为属。十七年,改虹县属泗州,灵璧复来属。明初,以州隶凤阳府,辖灵璧一县。
皇清因之,编户七十二里。
灵璧县
《禹贡》徐州之域。周属青州。春秋宋地,后为楚边境。汉为虹县地,旧为灵璧镇。宋元祐七年,升为县,属宿州。后金宋交争,居民流散,城郭为墟。元至元间,复立县,初属泗州,十七年,复属宿州,隶河南归德府。明属宿州,改隶凤阳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四里。
颍州
《禹贡》豫州之域。周属楚。秦为颍川郡地。汉为汝阴县,属汝南郡。三国魏置汝阴郡,后废。晋武帝泰始元年,复置汝阴郡。南北朝宋置西汝阴郡。南齐因之。后魏置颍川郡。隋改汝阴郡。领县五:汝阴、颍阳、清丘、颍上、下蔡五县。旋废郡,置颍州。唐初置信州,旋改颍州。领县四,汝阴、颍上、下蔡、沈丘四县。肃宗乾元初,隶淮南西道,后改隶淮西道,又隶河南道。大历四年,隶永平军。建中元年,隶宣武军。宋初,为颍州,属京西路。熙宁五年,分属京西北路。元丰二年,升顺昌军。政和六年,改为顺昌府,领汝阴、万寿、颍上、沈丘四县。绍兴时,为金所据,复为颍州。元省四县入州。至元二年,复领沈丘、颍上、太和三县,属汝宁府。明洪武十六年,改隶凤阳府,领颍上、太和、亳三县。至弘治六年,升亳为州,止领颍上、太和二县。编户一十四里。万历时,增至八十里。崇祯时,并八十里为四十里。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里。
颍上县
《禹贡》豫州之域。周末属楚。秦颍川郡地。汉为慎县,又曰新郪,属汝阴郡。晋因之。南北朝梁置下蔡郡。齐废。隋初置颍上县,亦属汝阴郡。唐属颍州,隶河南道。五代因之。宋以州为顺昌府,县亦属焉。元省县入颍州,隶河南汝宁府,后复置县。明仍属颍州,隶于凤阳府。
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太和县
《禹贡》豫州之域。春秋属楚。秦为颍川郡地。汉为细阳县地。隋改为颍阳县。唐省入汝阴,废其地为百尺镇。宋置万寿县。宣和中,改泰和县,属颍州。元省入州,后复置,隶河南汝宁府。明初,改泰为太,亦隶汝宁府。洪武三年,改隶凤阳府,属于颍州。
皇清因之,编户十六里。
亳州
《禹贡》豫州之域,商所都也。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即此地。春秋为陈国之焦邑,后属楚。秦属砀郡。西汉为谯县,属沛郡。东汉属沛国。魏置谯郡。晋因之。北魏置南兖州。后周改置亳州,兼置陈留郡,改谯县曰小黄。隋初郡废。开皇十六年,分置梅城县,复为谯郡,寻改小黄为谯县,并梅城入焉。唐初为谯州,武德四年,复为亳州。天宝元年,改亳郡。乾元元年,复为亳州,领“谯、城父、酂、临涣、鹿邑、真源、永城、蒙城八县。属河南道。” 五代梁为防御州。后唐为团练州。晋复为防御。宋大中祥符七年,升为集庆军,属淮南路。熙宁五年,分属淮南东路。入于金,为防御,隶南京路。贞祐三年,升集庆军。元复为亳州,并城父入谯,卫真入鹿邑,谷熟入睢阳,酂入永城。以睢阳、永城属河南归德府,后复置城父州领之,而谯、城父、鹿邑三县隶归德府。至正十五年,伪宋僭都于此。明洪武初,改州为亳县,与鹿邑县并隶“河南开封府。归德州后改隶凤阳府,属于颍州。弘治九年,改县为州,仍隶凤阳府。”
皇清因之,编户九里。
凤阳府疆域考 通志府志合载
[编辑]凤阳府疆域图
本府
东至扬州府高邮州宝应县界四百里,至高邮州治四百七十里。
西至河南开封府项城县界五百九十里,至项城县治六百六十里。
南至庐州府巢县界一百五十里,至巢县治二百一十里。
北至徐州萧县界三百二十三里。至徐州治四
百一十三里
东南至滁州治二百二十里。
东北至淮安府山阳县治四百里。
西南至庐州府六安州治五百里。
西北至河南归德府永城县治三百五十三里。自府至江南省城,陆路三百二十里,水路一千三十里,至
京师,陆路一千九百一十里,水路三千六里。
东西广九百九十里,南北袤八百二十三里。《凤阳县》:
凤阳,附邑也。东至临淮县界九虹桥十里,至临淮县治二十里。
西至怀远县界蚌埠四十里,至怀远县治七十里。
南至定远县界分界岭五十里,至定远县治九十里。
北至灵璧县界七十里,至县治一百八十里。东南至临淮县破车涧九十里。
东北至五河县,九十里。
西南至寿州一百八十里。
西北至涂山七十里
东西广五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
临淮县
府东二十里为“临淮。” 东至盱眙县界上店铺五十里,至泗州治二百四十里。
西至凤阳县界广运桥一里,至凤阳县治二十里。
南至定远县界湛涧铺四十五里,至滁州治二百二十里。
北至五河县界淮河中流一里,至宿州治二百三十三里。
东南至盱眙县,一百八十里。
东北至虹县,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定远县,九十里。
西北至怀远县,九十里。
自县至
京师,陆路一千九百一十里,水路三千六里。
东西广五十一里,南北袤六十五里。
怀远县
府西七十里为“怀远。” 东至凤阳县界蚌埠,三十里,至凤阳县治七十里。
西至蒙城县界泼村九十里,至蒙城县治一百四十里。
南至寿山界黑河七十里,至寿州治一百四十里。
北至宿州界蟹河九十里,至宿州治一百七十里。
东南至定远县,一百八十里。
东北至灵璧县,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寿州一百四十里。
西北至徐州三百六十里。
自县至
京师,陆路二千一十里,水路三千七十里。
东西广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定远县》:
府南九十里为“定远。” 东至滁州界清河乡七十里,至滁州治一百里。
西至寿州界土山九十里,至寿州治一百十里。南至庐州府界高场乡六十里,至合肥县治一百八十里。
北至临淮县界湛涧铺四十五里,至临淮县治九十里。
东南至全椒县,一百八十里。
东北至盱眙县,二百二十里。
西南至庐州府一百八十里。
东北至盱眙县,二百二十里。
西北至怀远县,一百八十里。
自县至
京师二千里
东西广一百六十里,南北袤一百五里。
五河县
府东北一百一十里为“五河。” 东至泗州界潼河口三十里,至泗州治一百五十里。
西至灵璧县界韦里堡四十里,至灵璧县治一百二十里。
南至临淮县界淮北岸六十里,至临淮县治七十里。
北至虹县界沟集四十里,至虹县治九十里,东南至盱眙县一百六十里。
东北至淮安府邳州宿迁县三百五十里,西南至凤阳县界九十里。
西北至灵璧县,一百二十里。
自县至
京师陆路二千里
东西广七十里,南北袤一百里。
虹县
距府一百七十里为“虹县。” 东至泗州界堠铺四十里,至淮安府治三百五十里。
西至灵璧县界阴陵山五十里,至灵璧县治七十里。
南至五河县界沟集五十里,至五河县治九十里。
北至淮安府邳州睢宁县界“益道” 路六十里,至淮安府邳州睢宁县治九十里。
东南至泗州二百二十里。
东北至淮安府邳州宿迁县一百四十里,西南至临淮县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宿州一百九十里。
自县至
京师陆路二千里
东西广九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
寿州
府西南一百八十里为“寿州。” 东至定远县界北炉桥九十里,至定远县治一百八十里。
西至颍上县界东正阳六十里,至颍上县治一百四十里。
南至庐州府六安州界木场一百五十里,至庐州府六安州治二百八十里。
北至蒙城县界枣林铺九十里,至蒙城县治一百八十里。
东南至庐州府一百八十里,东北至凤阳县一百八十里,西南至霍丘县一百三十里,西北至亳州四百里。自州至
京师,陆路二千二百八十里,水路二千八百二十
里
东西广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二百四十里。《霍丘县》:〈按:“以下二县属寿州。” 〉
州东北一百三十里为“霍丘。”
东至安丰旧县界东河边六十里,至安丰旧县九十里。西至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界沙冈,八十里,至固始县治一百四十里。南至庐州府六安州界车轴岭,二百里,至庐州六安州治二百八十里。北至颍上县界淮河岸四十五里,至颍上县治七十里。东南至庐州府六安州一百七十里。东北至寿州一百三十里。
西南至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一百一十。
里。西北至颍州一百九十里。
自县至本府三百一十里。“至”
京师。陆路二千三百九十八里。水路三千九百二
十里
东西广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二百四十五里。《蒙城县》。
州北一百八十里为蒙城。东至怀远县界塞头店六十里,至怀远治一百四十里。
西至亳州界雉河集一百里,至亳州治二百二十里。
南至本州界枣林铺九十里。
北至宿州界赵家集五十里,至宿州治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凤阳县,二百二十里。
东北至灵璧县,二百四十里。
西北至河南归德府永城县一百五十里。自县至本府二百二十三里,至
京师,陆路一千八百里,水路二千七百里。
东西广一百六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泗州》。
府东二百一十里为“泗州。” 东至淮安府清河县界洪泽九十里,至淮安府治一百九十里,西至五河县界潼河口一百二十里,至凤阳县治二百十三里。
南至盱眙县界淮河二里,至江宁府六合县治一百八十七里。
北至淮安府宿迁县界“梅家道口” 一百五十里,至淮安府宿迁县治二百一十里。
东南至天长县,一百五十七里。
东北至淮安府桃源县,一百九十里。
西南至滁州一百九十里。
西北至虹县,二百二十里。
自州至
京师,陆路二千一百八十里,水路二千七百二十
一里
东西广二百一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二里。
盱眙县:〈按:“以下二县属《泗州》。” 〉
州南七里为“盱眙。” 东至天长县界平源铺六十里,至扬州府宝应县治一百八十里。
西至临淮县界上店铺一百三十里,至临淮县治一百八十里。
南至滁州界“王店集” 六十里,至滁州治一百九十里。
北至本州界淮河北岸五里。
东南至天长县,一百五十里。
东北至淮安府清河县,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定远县,二百二十里。
西北至五河县,一百六十里。
自县至本府一百八十里。“至”
京师。陆路二千一百八十七里。水路二千七百二
十一里
东西广一百九十里,南北袤六十五里。
天长县
州东南一百五十七里为“天长。” 东至扬州府江都县界大仪乡六十里,至扬州府江都县治一百二十里。
西至盱眙县界孝弟乡九十里,至盱眙县治一百五十里。
南至江宁府六合县界“四号墩” 五十里,至江宁府六合县治九十里。
北至扬州府宝应县界孝义乡五十里,至扬州府宝应县治一百七十里。
东南至扬州府仪真县一百二十里。
东北至扬州府高邮州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滁州来安县,一百三十五里。
西北至泗州一百五十七里。
自县至本府三百三十里。“至”
京师,陆路二千三百二十七里,水路二千九百八
十一里
东西广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一百里。
宿州
府西南二百三十五里为“宿州。” 东至灵璧县界徐园铺六十里,至灵璧县治一百二十里。西至河南归德府永城县界新安铺一百里,至河南归德府永城县治一百四十里。
南至怀远县界淝河八十里,至怀远县治一百七十里。
北至徐州萧县界“胡辛” 庄九十里,至徐州治一百八十五里。
东南至临淮县,二百三十里。
东北至淮安府邳州二百二十里。
西南至蒙城县,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徐州萧县,一百五十里。
自州至
京师,陆路一千七百七十里,水路二千三百八十
里
东西广一百六十里,南北袤一百七十里。《灵璧县》:
府东一百二十里为“灵璧。” 东至虹县界,河北三十五里至虹县治七十里。
西至宿州界大店六十里,至宿州治一百二十里。
南至五河县界潼河一百四十里,至凤阳县治一百八十里。
北至徐州界双沟一百四十里,至徐州治一百一十里。
东南至五河县,一百二十里。
东北至淮安府邳州睢宁县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怀远县一百八十里。
西北至徐州萧县,二百二十里。
自县治至
京师、陆路一千八百八十三里。水路二千三百一
十里
东西广九十五里,南北袤二百八十里。
颍州
府西四百四十里为“颍州。” 东至颍上县界彝陵沟六十里,至颍上县治一百二十里。
西至河南汝宁府汝阳县界鲖阳城铺二百一十里,至河南汝宁府治三百里。
南至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界朱皋镇九十里,至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治二百里。北至亳州界白鱼港铺一百里,至亳州治二百一十八里。
东南至霍丘县界一百九十里。
东北至蒙城县,一百九十里。
西南至河南汝宁府新蔡县一百六十里,西北至太和县八十里。
自州至
《京师》、“由汴二千二百里由《徐州》二千里由《德州》。” 《一》
千八百里
东西广二百七十里,南北袤二百九十里。《颍上县》。〈按:本县属“颍州。” 〉
州东一百二十里为“颍上县。” 东至寿州界东正阳八十里,至寿州治一百四十里。
西至颍州界彝陵沟六十里,至颍州治一百二十里。
南至霍丘县界淮河二十五里,至霍丘县治七十里。
北至亳州界城父店八十里,至河南归德府永城县治四十里。
东南至安丰县,一百二十里。
东北至蒙城县,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一百八十里。西北至本州界七十里。
自县至本府三百一十里。“至”
《京师》、“《由汴》二千三百里由《徐州》。” “二千里由《归德》。” 《一》
千九百里
东西广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五里。
太和县
州西北八十里为“太和。” 东至颍州界七里沟八十里,至蒙城县治二百里。
西至河南开封府陈州项城县界界沟七十里,至河南开封府陈州项城县治一百四十里。南至颍州界双沟三十里,至河南汝宁府光州治三百里。
北至亳州界吴漕沟八十里,至亳州治一百八十里。
东北至河南归德府永城县,三百里。
西南至河南汝宁府新蔡县一百八十里。西北至河南归德府鹿邑县一百七十里。自县至本府五百里,至
京师二千里
东西广七十七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
亳州
府西北四百五十里为亳州。东至蒙城县界雉河集一百二十里,至蒙城县治二百二十里。西至河南归德府鹿邑县界洛河四十里,至河南归德府鹿邑县治六十里。
南至颍州界淝河一百六十里,至颍州治二百一十八里。
北至河南归德府界土墙村五十里,至河南归德府治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凤阳县,四百五十里。
东北至河南归德府永城县二百四十里。西南至太和县一百八十里。
西北至河南归德府宁陵县,一百八十里。自州至
京师二千二百四十里
东西广一百六十里,南北袤二百一十里。
形胜附
[编辑]本府。〈凤阳县附郭。〉
王粲《浮淮赋》:“背涡浦之曲流,望马丘之高澨。” 《元史·地理志》:“阻淮带山,为淮南之险。”
旧《郡志》:长淮引桐柏之源横其北,云母领众山之秀阻其南,东带濠水,西距虎山,实形胜之区。凤阳县左为锺乳,右为离阜,席凤凰山以为势。
临淮县 淮南险要
怀远县 “临深据险。”
《定远县 》“地分双派,天辟二雄。”
五河县 淮汇要冲
《虹县 》“楚宋之交,淮泗之背。”
寿州 扼淮上流,水陆辐辏。
霍丘县 :沣如游龙,探水《蒙城县》 南北咽喉,锺离藩翼。
泗州 水陆都会
盱眙县 控两淮之要
天长县 “平畴坦荡,重湖陂泽。”
《宿州 》“右接徐豫,左揽江淮。”
灵璧县 “陵谷周旋,山河环绕。”
颍州 雄镇。有控扼之势。
《颍上县 》“东连三吴,南引荆、汝。”
《太和县 》僻小而名区。
亳州 地僻而浮
凤阳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府属总
旧志,斗、牛、女在丑,吴越分野。以上扬州之域,二十八宿斗度星纪之次。魏太史令陈卓云:“自南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之次,于辰在丑,吴越之分野,属扬州。” 费直说:《周易》起斗十度。蔡邕《月令章句》,起斗六度。唐一行:起斗九度。刘向云:“吴地,斗分野。粤地,牵牛,婺女分野。” 《三统历》曰:“斗纲之端,连贯营室、织女之纪” ,指牵牛之初,以纪日月,故曰星纪。《尔雅疏》:郭璞云:“牵牛斗,日月五星之所终始,故谓之星纪。” 《春秋元命苞》云:“牵牛流为扬,五星主荧惑。” 《续汉志》:《星经》五星之分野,荧惑主霍山荆扬交。《天官书》:“吴楚之疆,候荧惑。” 占:鸟衡北斗之分,属权星。《春秋纬文耀钩》云:“蒙山以东至江南,会稽、震泽、扬徐之州,属权星。” 又《续汉志星经》,“玉衡第六星,主扬。”
“斗宿之属,为建星,为天弁,为天籥,为狗国,为天狗,为天鸡,为农丈人,为天渊,为鳖。牛宿之属,为天桴,为河鼓,为织女,为渐台,为辇道,为左旗,为右旗,为天田,为九坎,为罗堰。” 女宿之属,为越,为周,为秦,为代,为晋,为韩,为魏,为楚,为燕,为齐,为赵,为郑,为离珠,为败瓜,为瓠瓜,为天津,为奚仲,为扶筐。
扬州之域为凤阳府,为凤阳县,为临淮,为定远,为寿州,为霍丘,为盱眙,为天长。
奎娄胃在戌,鲁分野。以上徐州之域。《汉志》:徐州,鲁地。奎娄胃之分。陈卓云:“自奎五度至胃六度,降州之次,于辰在戌,鲁分野。” 费直起奎二度,蔡邕起奎八度,一行起奎二度。刘向云:“鲁地,娄奎之分野。” 孙炎曰:“降,下也。奎为沟渎,故称降也。” 《韵府》云:“戌分曰降娄,物降落而收敛也。” 《春秋元命苞》云:“天氐流为徐州五星,主岁” 星。《续汉志》《星经》:“五星之分野,岁星主泰山、徐、青、兖。” 《唐志》:“岱宗岁星位焉,北斗之分,亦属权。” 《星经》云:“玉衡第一星主徐。”
“奎宿之属,为外屏,为天溷,为土司空,为军南门,为阁道,为附路,为王良,为策。” 娄宿之属,为左更,为右更,为天仓,为天庾,为天大将军。胃宿之属,为天廪,为天囷,为大陵,为积尸,为天船,为积水。徐州之域,为怀远,为五河,为虹,为蒙城,为泗州,为宿州,为灵璧。
房、心在卯,宋分野。以上豫州之域。《汉志》:豫州,宋地,房、心之分。陈卓云:“自氐五度至尾九度,为大火之次。于辰在卯,宋分野。” 费直起氐十一度;蔡邕起亢八度。一行起氐二度。刘向云:“宋地,房、心之分野。” 《尔雅》:“大火谓之大辰。” 李巡云:“大火,苍龙心宿,以候四时。” 郭璞云:“大火,心也,在中最明,故时候生焉。” 《春秋元命苞》云:“钩钤里别为豫州,五星主镇星。” 《星经》:五星之分野,镇星主嵩高豫。《唐志》:嵩丘,镇星位焉。《天官书》:“宋郑之疆,候岁星,占心房北斗之分,属摇光。” 《春秋纬文耀钩》云:“外方熊耳,以至泗水陪尾,豫州,属摇星。” 《星经》云:“玉衡第七星主豫。”
房宿之属,为钩钤,为键闭,为罚,为东咸,为西咸,为日,为从官。心宿之属,为积卒。
豫州之域为颍州。为颍上,为太和,为亳州。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