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856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八百五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八百五十六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八百五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八百五十六卷目录

 饶州府部汇考二

  饶州府山川考二

  饶州府城池考

  饶州府关梁考一

职方典第八百五十六卷

饶州府部汇考二

[编辑]

饶州府山川考二   府志县志合载

[编辑]

德兴县

邓公山 在县东三里。按《明一统志》:一名银山,山出银。唐总章初置场,至宋天圣间,山穴倾摧,而银课未除。范仲淹守郡,请罢于朝,因有诗云:“一封奏罢邓公场。”

天门山 在县西隅。周回十里,高二百二十丈,下有怪石嶙峋,盘据溪浒,横障洎河诸水。岁寒山 在县西南,又名狮子山。屹然临溪,峭壁数仞。宋致和间,周冕卜隐其上,镌“岁寒” 二字于崖壁,故名。

马鞍山 在县治东

震雷山 :在学宫之东北。

肯堂山 在县东南。宋宣和间,邑人余敛持节江南,诏许侍亲,乃构堂山下。丞相张商英扁曰“绣彩” ,取杜诗“绣衣春当霄汉立,彩服日向庭帏趋” 之意。乾道间,敛子翰复新之。朱晦翁更扁曰“肯堂” ,因以名山。

御屏山 在县西南。联岁寒,山形如御屏,故名。裂山 ,在县东。俗传有仙侣饮其上,遇樵者,仙拂衣去,其山遂裂。

挂榜山 在县南五里。奇秀峭拔,群峰联属,如挂榜状。士之登科者以为此山之应。

三峰山 在县南。形如笔架,俗又云“笔架山。” 大花山 在县南五里。汉长沙王吴芮隐居莳花其上,因名。又名大小花山。

隐将山 ,在县南七里。汉吴芮,秦末为番令,避地隐居。

理旗山 在县南五里。汉吴芮佐高祖入关,尝理旗于此,故名。

李和尖 在县南挂榜山巅。昔有李和尚于此砌塔修炼,飞升坠铃,故名。

魏坡山 在县西五里。昔黄巢掠饶、信,驻兵此山。

谢恩山 在县二都

蛟池山 在县东南一都,绵亘数十里,有田在上。此山为县龙少祖。

周源山 在县西北三都。

南山 在县三都。明嘉靖间,里人立。有祖师殿,万历中刱庵堂。

龙峰山 在县北二都。叠伏层起,其势奔跃如龙。

葛峰山 在县三都,界连乐平,长亘百馀里,传葛仙炼丹,其上有仙迹存焉。明嘉靖间,刱造“葛峰堂。”

洪雅山 在县北。宋邑丞王贵行,西蜀洪雅人,义不事元,赴天门水死。子石泉奉柩卜葬于此,因名。

石壁山 ,在县北,上有祖师殿。

铜山 在县东

将坑山 在县东南。唐黄保灵因获巢寇馀党,故名其山以旌武功。

屏峰山 在县东八都。峰峦回叠,结翠凝岚,横列如屏。

少华山 在县东十四都,又名“三清山。” 根盘数百里,东由龙泉桥至元关为玉山路,西隶本县。由步云桥至元关,跨饶、信、衢三州之会。其山群峰罗立,岩洞幽奇迥绝,名状不一。其最高而特起者为玉京峰。值天朗气清,则匡庐番水隐然在指顾间。景泰间,里人王祐开刱施田,以膳羽士。

石头山 在县东五十里乐平乡。

洎山 在县东十八都。洎水发源于此。

望冈山 在三都洪姓住基后。高耸数百仞。屏峰寨 在县东南二十都。

紫驼山 在县东南十八都,王姓住后先贤王愚泉、余息斋有《紫驼筠翠八景诗》。

鸣𫖯山 在县东二十都。高峙百丈,岑郁峻拔,云烟昼暝,远近候之,以卜阴晴。

毛山 在县东南八十里银山乡。

黄连山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乐平乡。大茅山 在县东南一百里银山乡。山最磅礡,千峰万嶂,苍翠摩空,为一方之镇。

小茅山 在县东南二十一都。上有“黄荆庵。” 枧山 在县东二十二都。形如水枧,泉出不竭。石圯山 在县东二十二都。山谷间有石横亘,故名。

凤山 在县东二十二都。有舞凤之形。

鲁峰山 在县东二十二都。秀丽奇峭,形如笔架。

高湖山 在县东南二十三都。四围岩壁峭耸,绝顶平旷,可容数十人。元末,里人张昭建寨于此。

龙潭山 在县东南二十四都。下有龙湫,旱祷辄应。

箬坑丁山 在县东三十里。宋姜夔隐居读书之所。

鹤山 在县东二十八都。

陇坑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建节乡。下有石,其状圆正如月。宋余安行居其下,号月石老人。济源山 在县西南二十九都。延绵二十馀里。福泉山 在县西南八十里建节乡。上有天池,其泉飞瀑而下,灌溉不竭,因名“福泉。”

黄荆山 在县南三十四都,盘根四里。

洋坡山 在县西南三十五都。上有观音庙。冕源山 在县西南三十五都。宋方孟卿筑室读书。

鸡笼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建节乡。端圆翁郁,状若鸡笼。

凤凰山 在县南七里银山乡。高二百丈,周二十里。相传唐咸淳间,有异鸟五色,状类凤凰,飞止其上。

南山 在县南二十里银山乡。宋李煜师许尹读书其上,后俱显。

檀岳峰 在四都

五峰 在县东南十八都。秀丽奇峭,形如列指。银峰 在县东南十八都。一单峰峭插云霄,如卓笔状。一双峰联落,并峙云霄,为紫驼之祖。巽峰 在县东南二十三都。挺立秀拔,状如卓笔。

羊杙峰 在县东南二十三都。群山中拔起百馀丈。峰顶有仙迹,旱祷多应。

杨梅峰 在县西南三十一都。山高耸数十里外,远见其状,山麓多杨梅,故名。

分水岭 在县北五里

南岭 在县东十里

北岭 在县东十里

古楼岭 在县西北十里静节乡。

万年岭 在县西南七十里建节乡。昔宋广王由此入闽,曾驻跸其山,因表曰“万年。”

三师岭 在县西南六十里建节乡。相传有赵刘侯三师得道于此。

雷石 在县东十都。深潭中突起一石,周围丈许,相传“雷” 化为石。

梅花岩 在县南二十六都。巉岩莹白,状类梅花。

雷霆尖 按《县志》“在九都,上有禅师得道,旱祷辄应。”

高岭 按《县志》在县南二十七都。

印石 按《县志》有二,一在十都泥湾前,一在二十三都新营溪,其形方整如印。

朱砂谼 按《县志》:在六都,有山高数百仞,崖壁峻绝,石罅悬结朱砂,团闪如烁金状。昔有采者,以长绳系身,扳巅而下,竟莫得所在。盖可见不可采,人以为异。

梅花石 按《县志》在二十六都,去徐公潭半里许。其端巉岩莹白,状类梅花。

洎水 在东南十八都。出洎山下,西流百馀里,至县治前二十里,至小港口入乐安江,趋鄱阳湖,为鄱水之源。水起处曰“洎滩里” ,故名洎水。陇头水 在东南二十都,出玉山界,下流至南溪,经白芒港合洎水入大溪。

铜坑水 ,出县东五里,经银山流至县治前,合洎水入大溪。

大溪水 在县北二十里。源出婺源,会众水至海口合银港。南部诸水,自东而西,至港口合洎水,至乐平明口合长乐水,至桐山港口合建节水入乐安江。

南部水 在东南十七都。出《洎水》,东流七里至南部,北流入婺源溪。

铜场水 ,在县东六都铜山,源出黄牛、永丰二

泉流注金鸡潭,西趋沽口入大溪。

银港 在东北九都。出开化界,经乐平乡银城,至海口,入乐安江。

建节水 在三十二都。出弋阳,西北至海口,会上饶寮源诸水,流至二十八都双港口,合万村水,至乐平铜山港口入大溪。

龙溪 在东七都。宋学士汪藻迈迹之所。初名“浮溪” ,徽宗赐名“龙溪。”

长乐水 在二十六都。出大茅山,经双溪村,合上饶铜川水流至双港口,合横溪、浑溪、瑞港诸水,并流为长乐水,至乐平明口,会大溪入乐安江。

横溪 在东二十四都。出龙潭山,流至重陂合浑溪,并流至瑞港双坑口入长乐水。

浑溪 在东二十四都。出港头山流至重陂,合横溪,并流至瑞港双坑口入长乐。

金鸡潭 在东六都。相传,有樵者闻山谷间有声戛然,往视之,见五彩雉,一鸣,诸雉惊飞坠潭石。至今石山有仙迹。

银潭 在东十都。崖深数丈,有眼直通山顶,名“龙崖。” 上有龙王庙,岁旱祷雨应。

洎溪潭 在东南十八都。其潭澄彻,有龙居焉。旱祷雨应。

清斗潭 在南二十都万山中。其潭清若镜,方若斗,有龙居之,旱祷雨应。

吴王潭 在东南三十三都。深净可鉴,底有岩如屋。宋张焘毁长沙王庙,投其像于江,祝之曰:“随汝所止。” 复祀之。像愬流三里许至此潭,遂为立庙,潭因名。

徐公潭 在南二十六都。两畔岩石,相传水由岩上斗泻而下,凝注而为潭。潭极清冽,有龙宅焉,旱祷应。宋绍兴间,徐公得道于此,履迹犹存,因名。

化龙池 在学宫东衙内,宋绍兴间凿。明永乐初,池开并头莲,次年登科者三人。

淬剑池 在县南七里。相传汉吴芮淬剑于此。流杯池 在县南一都。发源隐将岑经娇姑桥,还绕凤凰台。宋缙绅流杯宴饮处。

桂湖 在县东南十八都紫驼山后。过峡处水泉不涸,因以名村。

乌龙井 在县东兴宝坊,其水澄洁不竭。丹井 在县东妙元观,葛仙翁炼丹于此。胆泉 二道,一在县东银山下,一在县东六都铜山下。以泉浸铁,数日辄类朽木,取以刮其屑,煆炼成铜,后如法浸之,不验。

虹井 在四都。其水澄洁异常,时有彩虹下饮,因名。旱祷应。

温泉 又名“煖水池” ,在二十六都茅山麓。其泉冬温如沸。

暖泉 在二十三都新村坂。有田百所,常苦亢旱,业人虚纳国课。明宣德间,里人汪志宗夜梦神人告曰:“汝馒头㠑田下有黄金百斤。” 次早携锄掘之,甘泉涌出,涓涓不息。其泉冬月热如釜,水灌田数百馀亩,虽亢旱不忧。

芝兰洲 在二都。明万历间,新积洲数十馀亩,土名“泰干洲。”

桐水 按《县志》“出县东五里,经寅山下流至县治前,合泊水入大溪。”

瑞港水 按《县志》在二十七都。出石榴源,西流二十里至双坑口,合桐川、横溪、浑溪诸水入长乐水。

谷节潭 按《县志》在县五都。

梓木潭 按《县志》:“在九都。岩高数丈,水斗泻而下,清洁且深,龙宅其间,岁旱祷雨辄应。宋咸淳间,敕封梓潭龙王。”

放生池 按《县志》,“旧在元妙观,宋乾道邑人程舟有记,今废。”

黄公井 按《县志》,“在县治内,黄令金色开凿,有铭。”

仁井 按:《县志》在上街泰平坊。

义井 按《县志》在上街清泰坊。宋嘉定间,坊民张友义捐地凿。

《礼井 》按《县志》在上街仁德坊。

智井 按:《县志》“在下街宝贤坊。”

信井 按《县志》在北街善庆坊。

银井 按:《县志》“在文明门。”

安仁县

玉真山 在县治后。左右石趾如钳,瞰临锦江。顶有石壁,高数仞,石上镌字曰“玉真台。” 今尚存。张古山 在县东,一名果老峰。世传晋张徽修炼之所,有小丹池在上,后飞升去。其山岭趾俱

考证

石“周回一里,高约数十仞。”

挹仙岭 在县治东,与果老峰相颉颃。巅趾皆石,周回约一里,高数十丈。上有挹仙亭。世传后晋仙人张徽炼丹于果老峰,人皆登望,故名。“冲虚山 ” 在县治北,旧有羽人居之,辄成仙去。黄土岭 在城东,邑之义冢在焉。

跪狮岭 在县东二里许。其山自金盘绵延至此,突起而高,若狮之跪然,故名。

马鞍山 在县东五里

华山 在县西北七里。高数百丈,环绕二十馀里,数峰叠翠,如展帘幕,为邑屏障,状类池州九华山,故名。今又名“云盖峰。” 有祖师殿,观音庵在上。

青山 在县东北一十里,今有“青山铺。”

铁山 在县东十五里。崔嵬磊砢,周回数十里,傍山乡人凿为碓硙之器,盖取其石之坚固。金盘山 在县东十五里。崒嵂崔峨,高数百丈,蜿蜒盘据,殆三十里,当安仁、贵溪之冲。上有一高峰特起,名“花尖岭。” 世传以为九江王黥布墓在焉。

卢山 在县北十五里。形势蜿蜒,与金盘相对。吴山 ,在县北二十里。桃源寇起,参政吴廷举立营于此。原有吴山寺,后改“新添铺。”

牛头山 在县北二十五里。突然耸秀,高数百仞。世传晋石敬纯为父复仇逐牛昌,隐至此山,于马上斩其首,尸不仆。骑行五里许,遇孕妇,以扫帚指之,乃仆。故名其左阿曰“扫帚岭” ,即今吉泉峰,与东山相峙。

紫云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与馀干白云相接。其下水田,霞彩相映,故名。

南山 县北五十里。峰峦叠秀,如横笔架蟠。象山 县北五十里。高数十馀丈,状如象蟠。鹤仙峰 县北五十里。世传有仙鹤跨止其上。三公山 县北三十五里。明大学士桂文襄始祖处士桂秋山墓在焉。

金竹岭 县北五十里。林木郁葱,且多修竹,皆黄碧色。

吉泉峰 县东北三十五里。巍然数峰,高数百仞,顶有三仙殿,士民朝谒辄有应,为江南第二峰。

泉塘山 在县东八里。山足有七孔,泉流不竭。滴乳岩 在县北五十里。宋尚书汤汉未第时,读书其侧。每晨于岩下滴乳香一撮,凝结如玉,以供炉炷。后公没,其乳遂绝,岩犹存。

狮子岩 在县东十里,临溪浒,状如狮子,水涸,则顶趾俱见。旧平章王溥居后。

高岭 在县西十里。屹然突起,北至铺舍。黎浦岭 在县南五里。隔溪嵯峨绵亘,有唐进士柳敬德墓及祠址在焉。金谿田埠贵溪龙虎山二水流其下。《堪舆家记》有云:“水打𥟖浦,弦安仁出状元。”

罗山 ,在县南十五里。与凤凰山相颉颃,宾主相揖。

凤凰山 在县南十五里。形势起伏如凤凰。马冈岭 在县南四十五里。平洋突起,高百丈,如覆釜然。峰顶旧有三仙祠,寻废。嘉靖间复兴。龙冈岭 与马冈相对,有真武殿,祈祷辄应。牛眠石 在县东十里,状类牛眠。旧传石牛夜食田禾,乡人凿其足方止。

双鱼石 在县南三十里。两石宛然若鱼溯流而上。旧传能坏坡堰,因凿其首。

云盖岭 在县南七十里。常有云气拥护,故名。五峰 在县南七十里,五峰森列如笋。

扫帚岭 在县南七十里。高数百丈,上有古祠,右有井,深不盈三尺,尝涸。岁旱,里人诚祷之,泉即涌出,汲以求雨。

青城山 在县南七十里,壤土四围,高起环绕如城,山色苍翠,林木郁秀,故名。按《县志》,“二十都滩头又有城山,去县南十五里。”

马祖岩 在县南六十里。山环四面壁立,如不可入。岩前有岩洞幽深,两崖对峙,下视数十馀丈,仰观有隙如线,名曰“一线天。” 岩上有泉,飞下十馀丈,名曰“瀑布泉。” 岩间造梵宇禅堂,幽阗深邃,恍若蓬莱。世传马祖大师游方至此卓锡,故名。

碣石岩 在县南七十里,与仙岩相近。平地屹立,高逼层霄。周环半里,山腰有岩窦,望之中有机车杵臼之类,高不可究。

仙岩 ,在县东南七十里,岩半有穴二十四,大小相对,下有溪流,舟人仰视。穴中各有“杵臼、织机、纺车、银炉、床柜、水桶、仓板之类,每占其仓板。”

开则岁丰,闭则岁歉,可望而不可到。

洪岩 在县南六十里。其岩临溪,顶趾俱石。相传晋仙张徽修炼其中。唐时人有见其白驴出入焉。

吴岭 在县南六十里。世传汉吴芮与车王尝战于此,其巅有洗马池,石上有巨人迹及马蹄,至今不泯。

陀罗山 在县南六十里。旧传有罗汉游其上。按《县志》下有“鹅湖湾。”

盖竺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下有盖竺寺。积烟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宋忠臣陈羍与元兵战,北入其山,自刎而死。

孺城峰 在县南七十里,有汉寿亭侯庙在焉。九龙峰 ,在县南六十里,势连尘尾山。其下平冈析为九枝,旱祷雨辄应。

尘尾山 在县南六十里。一峰高出,状如尘尾。招仙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孤峰屹立,高出众山。

牛鼻石 在县南五十里水北寺左,状如牛鼻。浮石 在炭埠下,去县十里,生水中,四时涨缩不一,盘旋如浮水面。

管坊洞 在县南七十里。群峰峭立,幽旷深邃,有田可耕,有铁门限及床灶。其外有路,行不可并,中可容万人。世传宋末有人避兵于此。云锦洞 ,汉张道陵遍游名山,东抵云锦溪,升高而望曰:“是有异境。” 溯流而之,云锦洞有山岩,遂炼其中三年,今不知所在。惟王梅溪守饶,有《绝境逍遥云锦洞》诗句注云:安仁有绝境亭高崇峰 按《县志》,在一都。汤惟学有诗。

穆皇峰 按《县志》,“在县南六十里。”

雪峰洞 按《县志》:“在五峰寺侧,深邃曲坳数里,时雪峰长老坐定其中,故名。”

万石峰 按《县志》在三都。

香炉峰 按《县志》:“在十四都岩后村,壁立千仞,上祀三仙。土人每作保禾会于此,有祷必应。” 团石窟  、金竹岩。

若岭 按《县志》,在县南七十里,原属十五都,今割入东乡。

石狮岭 按《县志》在县南七十里,顶趾皆石,状类狮子。今割入东乡。

七里冈 按《县志》:“在县西南四十里,其冈平旷,周回约有七里。”

将军石 按《县志》,“在县西南四十里。”

义田峰 按《县志》在县南二十里二十二都瓦窑塘。

荷花石 按《县志》“在县南十五里,桂文襄祖母徐氏墓在焉。”

锦江 在县前,每天朗气清,水云荡漾如锦,故名。其源发于广信,经安仁县前,会白塔河,流经馀干入鄱湖。

云锦溪 在县治前。宋晁补之见滩水清现毫发,其中石五色,若可掇拾者,从县令借图志阅视。溪曰云锦,村曰“玉石” ,因赋诗以记之。按《明一统志》,其源发于福建邵武府光泽县。

蓝溪 在县治西。其源有三:一自卢山,一自紫云岭,一自青山,俱南流注锦江。

唐家洲 在县治西,注江中流,捍塞水口。知县谢汝韶创“天池阁” ,李华春创“昆阳殿” ,宏敞壮丽,士大夫游观之所。

泉塘 在县东,出泉山,入锦江。

洪源涧 在县北五十里。出大源流经三都,入馀干竹屯河。

南山水 ,去县五十里。出高峰山画桥,流入馀干竹屯河。

白塔河 在县东南。其源有二:一发自龙虎山,流经十四都,一发自金谿云林麓,流经十三都至白塔。二水合流四十里入锦江。

玉石涧 在县东,去儒学百步许。其水自八都合掌塘流经通、济二桥注锦江。

乌石涧 在南二十里。自临川池流经耙石,入白塔河。

瀑布泉 其泉有二,一在县南马祖岩,自山腰飞泻百馀丈;一在县东金盘山腰飞泻数十馀丈。

鹅湖涧 在南四十里。自古陇桥流入白塔河。张家涧 即河陂涧,在县南,流入白塔河。马家坑 在县西南。发源五岭,流入白塔河。峨门水 在北三十里,两白石对峙巍峨,故名“万年县。”

万年峰 :在县治,以此为主,邑因以名。

犁壁山 :四围特起,盘旋如壁,一名“挂榜山。” 《太》

考证

守陈策驻兵此山,周匝皆贼穴,赖陈威信,卒致摄服。参政吴廷举亦驻兵此山,贼平,赋诗以自况。

“双峰 ” 在东隅,饶伯舆先生之号以此。

古羊山  、厓山 并在西隅。万斛峰 高耸峭拔,一名“文笔峰。” 李宋尚书伯玉居其下归隐,时号“斛峰。”

万春山 在县东七十里。两峰峭拔,中有天池,水清而甘味。

南充岭  、九龙冈  、团湖山 ,并在隅。西清塘峰 ,在北隅。

托里山 按《县志》:去城西十馀里,自下逆走起,数峰倒插上屹峙河滨,系县治水口。山云:唐帽山  、仙居山 并在一都。

万安山  、阳湖山 并在二都。

银瑞峰 按《县志》,“离城五十里在江源村。峭拔高百馀丈,林木蓊然,山迳深曲。”

上茶岭  、三界岭  、店岭。

禅岭   、《高峰岭》。

黄墩   、铜冈山  、罗村山。

苍山   、《石虹山》、

缑岭 在安仁界

吊钟岭 并在五都

云盖峰 按《县志》:在六都。望之如盖,高出云外,故名。所产有竹木、茶、笋之饶,居民资以为生,亦一方陆海云。

石牛岭  、天虹峰  、高峰。

琵琶山  、鼓架山 并在六都。

斋场山 一名雩紫峰。按《县志》离城五十里在仙雩村。盘屈十馀里,屹立千仞,俯视众山,若㟝嵝然。每秋深天气清爽,登石岭,光如烁金万顷。鸡笼峰  、喜冈   、乌曹岭 并在七都。文山 介在弋阳县界。

仙岩 在八都。岭高数十仞,石山带土,山麓则纯石,劈开一洞,阔数尺,深丈馀。右转一堂,周二丈许。旁有室一石,酷似观音。又有石棋枰《列子》。仙鹤山 按《县志》:“在仙雩村,汉张道陵炼丹于此。丹成置案上,鸡啄而食之,化为仙鹤飞去,因以为名。” 有炼丹池,遗迹尚存。山下有灵鹤观、堆冈山  、荷山 ,以上并在八都。

九点峰 按《县志》,“乐平清泰王氏,世业农于其下。”

钟鼓山  龟山   。打鼓山。

洞门山 以上并在十都。

百丈岭 按《县志》在五都贵溪界。

柯树岭  。石牛山  。观音峰。

祠堂山 ,元叶节推琳祠于其上,因名。

桃岭 明正德辛未,贼势猖獗。知县陈揽丞鄱阳时分营是地,去贼穴密迩,揽率骁勇,夜劫其营而焚之,贼由是夺气。

凤凰山 按《县志》:“状如飞凤,故名。”

文笔峰 并在十二都

富公山  、金龟山 并在十三都。

枫曳岭 十四都

桃源洞 ,在城东门外约里许。其洞深十五里,两山并峙,林木蓊郁,土田肥饶,乃明正德年间盗寇出没之所。四外流转,易窜而难捕获。自建县以来,寇盗衰息,民风丕变。然非有廪廪德让之君子,未足以柔其气而台其习也。

双峰 按《县志》:“在北门外十五里许。两峰对峙,耸秀如树,双戟高出云外。饶先生伯舆宅当其前,因以为号。”

纱帽山 按《县志》在五都。形如纱帽,故名。天马山  、马迹山  、九龙峰

白马 并在虞坊

梅岭 按《县志》“在雩紫峰南。”

铜钱岭 按《县志》,“在雩紫峰北。”

狮子山 按《县志》:状如狮子形。

象鼻山 按《县志》,以上俱雩紫枝麓。

赵家山 按《县志》:“在雩源口,去仙鹤山里许,即赵元坛故居。时张道陵炼丹,命元坛守丹灶。丹成,元坛窃食一粒,遂成仙,骑虎而去。” 今人多画伏虎元坛像,以此。

马伏岭 按《县志》:“在陈营村。世传鸣山赶牛精至此化为马,伏于地,故名。”

蟢子冈 按《县志》在陈营。

大佛岭 按《县志》,在桐林村。

斋堂山 按《县志》,在上保、珠里二村之间,延袤数里,崛起数百仞,其绝岭可望芝城及鄱阳湖。基隆峰 按《县志》,在珠田十都,壁立耸秀。唐英峰 按《县志》,离城三十里,跨珠里黄冈许。

源。诸村之间,连亘五峰,望之如华盖然。上有观音庙。

高阳峰 按《县志》“在珠田,陡起峻峭,下瞰江浒,上有塔。”

《轴山 》按《县志》:“在文溪村平阪中突起一山,圆如覆釜。西面临江,峭壁百丈,上有竹林茂密,往来小舟过崖下,玩之如画。”

洞天峰 按《县志》在八都,离城六十里弋阳乐平界。峭拔耸秀,屹如天柱,上有庙。

琵琶洲 按《县志》,“饶双峰先生鲁咏有诗。” 卓峰岭 按《县志》,在石头村,离城四十里。耸秀卓拔,屹如天柱。

古城山 按《县志》:“在石头村。圆如覆釜,西北临江,往来舟楫如画。”

牵长岭 按《县志》在十一都。两山对峙,中一孔道,上通闽、广,下通鄱阳、池州。

峨崖尖 按《县志》:在八都。壁立数百仞,状如飞凤展翅。

端崖峰 按《县志》在北隅。

庵前岭 按《县志》在八都,饶信要路。

斗光峰 按《县志》在十一都。

方培岭 按《县志》在十一都。

南溪 源出原岳,入殷河。

殷河 源出百丈岭,汇东南西诸源溪水,以通洎河。

吴公井 在东门外。明参政吴廷举穷追诸亡赖,抵桃源口,时冒暑病渴,士卒患之。公凿井,深不及泉,惕然以惧,乃具衣冠肃拜以祝,遂得甘泉,至今邑民赖焉,故感其异而以其姓名之。竹屯河 按《县志》:在西隅。杨源自西南诸山,过崖山、古羊山,会流而成溪,可三十里达馀干古埠,以出大河,一县搬运所赖。但滩高水浅,小旱则绝流,民甚病焉,故舟楫往来甚少。

环溪 按《县志》,在南,源出南充诸山,会九芝水,九芝水 按《县志》,在南隅,源出书源,通史家桥。文溪 按《县志》,在八都,源出雩源,会荷溪、黄营诸源水入殷河,以其水萦绕曲折,势若回文,故名。

饶州府城池考        府志

[编辑]

本府。鄱阳县附郭。

饶州府城池 周九里三十步,负芝山,阚鄱江。左右环东湖、蠙洲,三面阻水,高丈八,厚四之三,雉堞三千四百二十六。外有隍,深广丈馀,穴门六:北曰朝天,曰灵芝,南曰鄱江,曰月波,东曰永平,西曰蠙洲。楼十二,守厅六,瓮城楼一,吊桥三,窝铺七十六。其司开阖。明则守御所,今掌千府正。旧城,秦番君所筑,周七里。吴周“鲂守郡时,山越负固,修增至九里三十步。” 梁大通中,鲜于琮叛,内史陆襄缮城为保障计。隋唐以来,更革颇殊。宋建炎初,舒贼刘文舜寇饶,知州连南夫缮治御之。绍兴水坏,史定之修增至十二里。咸淳间,孙炳炎葺其垝者,黄震有记。元至正兵乱,守者旋为葺垒。辛丑,明祖克江州,因幸鄱,书城隍之神于鄱江门外,祀以少牢。既乃翼骑而入,登郡治南城,即废千户所前瓮楼。父老入见,有年九十者,大悦,以为守臣保障力。甲辰二年,大水城圮,总制宋炳、知府陶安修葺之。闽寇至,赖以无虞。四年,千户赵坚、伍成相继缮治。嘉靖元年夏,大水,城多为水所啮。兵备副使范辂措画工力,遇缺兴筑。六门之楼蠹坏,知府彭辨之修建。六年大水,城又有覆者。兵备副使沈良佐议完之。后圮缮治不一。万历二十三年,知府林欲厦缮修之。三十年,月波门火楼毁。三十四年,番江门火楼毁。三十六年夏,大水,城多圮。分守参政应汝化议为缮治,建二门楼,修筑城共计二百二十二丈有奇。

皇清初年,以“灵芝门”非居民樵牧必由之地,且多一

番城守据形势家言:“门当乾位,戌乾风入,不利道府衙署。” 遂塞之,永不宜开。月波门楼毁于火。顺治十五年,守道张思明捐赀重建。甲寅久雨,城圮,秋冬贼踞之,复为所堕。康熙戊午,郡守黄捐赀修筑。壬戌,大水复圮。冬月,月波门楼灾。癸亥八月,巡道查郡守黄暨各官捐赀修建,屹然雄观,望之若砥柱云。

外县

馀干县城池 ,秦时置郡县,城池始建,无可考。至读刘随州诗,则知唐时已有,相传为林士弘所筑。阅代滋久,漫无遗迹。嘉靖壬戌,抚臣胡松以闽、广寇起,檄知县黄士元“征丁粮筑之。周回三里,延袤一千二百丈,高一丈七尺,厚五尺。” 为门九:南曰通和,东曰长春,东南曰文明,曰通贤,北曰拱极,东北曰阴德,西曰武靖,西北曰“顺民” ,曰“永熙。” 水门三,宿卫之庐二十有四。鄱阳姜金和有记。正南一面及西北濒水,馀多枕山。隆庆间,知县郑继之修。万历中,知县刘谐登城谛观,见其横阔中缩,多滨水,易倾泻,且多门未可与守。命工就圯者葺之,甚者重筑之。又令塞拱极、顺民、永熙、通贤、阴德五门,并塞三水门,改建高冠门于冠山之上。崇祯间,知县袁世顺重修。乱后城楼雉堞无存。

皇清顺治十六年,知县刘毓安重建东、西北三楼。康

熙二年,知县江南龄继修。其旧塞诸门间,从民便开之,复多倾圮。康熙二十二年,知县吕玮重修。

乐平县城池 ,唐中和间,自乐安旧城迁今治,故无城,但立四门:东曰洎阳,西曰“襦裤” ,南曰“利涉” ,曰“景丰。” 宋末立排栅为城,建四门:东曰“朝天” ,西曰“平西” ,南曰文明,北曰“拱北。” 元至正间,因兵焚毁。明正德五年,水南盗起,知县龚渊即四门遗趾筑之,砌以石,每楼一座,更名新之。东曰“东安” ,西曰西乐,南曰“南平” ,北曰“北顺。” 北顺寻火。十一年,知县张文应重建如前制。嘉靖中,巡抚都御史胡松檄知县黎楚度地兴筑,城郭屹然。设正门四:东腾晖楼,西灿壁楼,南朝宗楼,北拱极楼。第南隅一城,以小河逶迤,制未广辟,且当学宫之前,掩隔内河。万历间,知县金忠士辟建,门曰“文昌” ,楼曰“万魁” ,在泮池之外,带河之内。后以《堪舆》言不利,复塞之。

皇清城郭仍旧。顺治十年,知县王德明重加修葺。康

熙十年,知县王道隆建四门城楼,筑坝引洎水东流以卫城郭,培地脉。有《记》。

浮梁县城池 ,元筑城利阳镇,至正己亥,移筑县治。庚子城“成,四周七百二十四丈,高一丈六尺,积四里八步,浚壕深广各一丈五尺,设东西、南、北、小南五门。明洪武初,饶州守御千户所巡守之。己丑,罢,日久坍塌殆尽。永乐中,取砖石砌之,惟存东、西、南北址。正德戊寅,刘守愚砌《水南》《拱极》二门于南北。嘉靖庚子,水溢” 坏。汪宗伊因故址重修五门,扁其东曰“和风” ,南曰“晏城” ,西曰“百遂” ,北曰“静定” ,小南曰“戊己” 云。乙巳,阮垕以小南门位在戊己门,顺震水,堪舆家谓土牛奔,居民颇不利,乃塞小南门。戊子,又坏。萧奇勋更筑之,越三月竣事,增小东、小北二门。又训导霍文玉请于县增新南门,以为学宫文笔。是为八门。万历壬寅五月,大水冲坏二百馀丈,知县周起元修筑,更扁东曰“敷和” ,南曰“任兴” ,

皇清康熙三年,知县萧蕴枢重加修葺。

德兴县城池 :“环山为县,四望如堵。古无城池,有司止筑起凤门于南,化龙门于北,白鹿门于东,惟西路襟带溪河,天门一山,下为锁钥。” 明正德己卯,姚源洞寇掠德兴,知县赵德刚伐木为栅,与贼角,以身当寇而民即安。嘉靖丙辰,知县许高请于上议,既允,以迁去。壬戌,知县何廷相奉西台檄,始城焉。周一千一百一十馀丈,高二丈。为门六,南北各一,曰“凤仪” ,曰“拱辰” ,东西各二,曰“庆成” ,曰“朝阳” ,曰“近天” ,曰“文明。” 西城带河为濠池,东南北依山,险阻厄塞,庶称险固。万历乙未,西门火毁,知县何镤更筑之。

皇清知县郑士樟重修。

安仁县城池 ,“明正德庚午,知县薛球为姚源贼冲县,官民庐舍,焚毁殆尽,遂筑土城,大约六百馀丈,制尚草率。嘉靖丙戌,兵备范辂改筑石城,周围七里,尚欠高厚,未足为恃。嘉靖壬戌,巡抚胡松檄县修筑,约一千三百馀丈。其垛石、腰墙、窝铺一如府制。” 门九:东曰育仁,西曰正义,南曰歌薰,北曰“拱极” ,东南曰兴贤,曰“云锦” ,西南曰“观澜” ,曰“便民” ,曰“通津” ,规制雄伟,足为一县保障。池壕惟东隅一带,县脉所人,不宜疏凿,西南北三面俱临大河,汤池之险,殆天造然。

万年县城池 四。周六百八十丈,高丈八尺,厚半之,雄堞一千四百馀,外缭巨石,以护其趾。穴四门,门每架楼,东寅宾,西西成,南时阜,北拱极。池深广每丈馀,遇门则架梁以通行者。明崇祯七年,知县金伟重修,增筑四门,俱更旧名。后北门复圮。

皇清康熙九年,知县王万鉴“重修。”康熙二十一年五

月内霪雨摧崩数十馀丈。后知县张励知捐赀买石,雇工修砌完固。

饶州府关梁考一       府志

[编辑]

本府。鄱阳县附郭。

永平关 在县南门。隋梁文谦、刘文宏官此。石门关 城北一百五十里。

大龙桥 府治东。梁鄱阳王萧恢宅于北,建此,翼以石栏,下有碧洞。元总管常福生建海会阁于上。

小龙桥 与大龙桥并跨澹津。梁天监间建。凤池桥 ,通凤池,东流与澹津合。

通贤桥 郡城内西北诸水迳此入茭池。胡家桥 ,胡补阙闰故居俱在西隅。

王公桥 西隅。宋知州王十朋徙知夔州,民走诸司,乞留不得,至断其桥,十朋乃以军从间道去,众葺断桥,因名。

德化桥 南隅延宾坊东。旧名“朝宗桥” ,宋宣和郡人周士全创,泄澹津水归鄱湖,有四角亭,今毁。

胭脂桥 永福寺东,鄱阳王萧恢宅,宫人常遗胭脂水流出,故名。今土井巷口。

东流水桥 昼锦坊

白莲桥 长沙王庙右

画桥 与德新桥、永平桥共泄东湖水为“三汲浪。” 后被居民占塞,太守黄公清出疏濬复旧,有《记》。

宝胜桥 在东北关。石砌,跨东流湖水尾。唐僧宝胜居于桥,故名。元泰定,邑人王西玉建宝胜阁于桥上。今毁,里人胡侍郎重建。

德新桥 永平关泄东湖水,宋嘉祐三年创,覆以亭。亭后有观音堂,明万历间毁,甲辰重建。

皇清两被焚,今止建堂,而亭尚未建。

东湖桥 即“系虎桥” ,通荐福寺。唐僧慈济往来东湖,常与虎俱,时系于此,故名。

张公桥 近荐福寺

激扬桥 后山队。明万历间,大木流至,里,民析之,建亭于上,色如乌木。

闸口桥 鄱江门东,一名“臭河桥。” 明洪武间重建。

宣化桥 朝天门外,即吊桥。明洪武十一年重建。

灵芝桥 灵芝门外,即吊桥。明洪武十一年重创。

《永平桥 》永平门外,即吊桥。

浮桥 芝山驿前,横亘鄱江,为古马站道,今废。施家桥 激扬桥左。

竹马桥 蠙州教场西

《烈女桥 》《后山队》。

杨玫桥 岳庙前。跨湖北通青山渡,旧名“泽门” ,后因村民杨玫为义犬所救事,因名。宋绍圣二年建。

格勒桥 三四都。跨湖水尾,东通小渡铺路。晋王遥陞仙,从者黄氏方担柴经其地,闻之,弃而去。俗以担柴器为“格勒” ,故名。

郑公桥 三四都。宋鄱令郑日新有善政,民怀之,作亭桥畔,故名。

太平桥 三四都。宋熙宁甲寅创,至元己卯重修。

璩卜桥 三四都。相传璩氏所建,故名。

国安桥 三四都

卢桥 五都

板步桥 六都

花桥 五都

焦子桥 七都

新桥 七都

松桥 八都

河山桥 九都

界牌桥 二十都

湖口桥 二十一都

下市桥 二十都

白石桥 三十都

南山桥 三十一都

龙峰桥 三十七都

鲍公桥 三十七都

上蓝桥 三十六都

思桥 三十七都

凤林桥 四十四都

高桥 四十五都

上转桥 四十五都

塔水桥 四十六都

保南桥 四十六都

隆平桥 五十一都

板桥 五十四都

大吉桥 五十七都

天井桥 五十八都

尚书桥 在二十都。宋尚书建。

段家桥 五十七都

奴子桥 五都

辛家桥 六十六都

戴村桥 三十七都

曾婆桥 五十一都。乾道八年,里人曾氏所创。江家桥 五都。

大石桥 在石门,通江南路。旧桥卑隘,每水涨难行。曹贵佛增修高广称利济焉。又名“广济桥。” 纪纲桥 在二十一都。旧桥转洞倾圮。康熙二十一年,改造石梁。

杨塘桥 二十一都

观音桥 去县六十里

下埠桥 六十七都

石涧桥 二十都

三汲桥

金坑桥 四十一都,又一在二十六、七都。。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