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925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九百二十五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九百二十五卷目录
南安府部汇考一
南安府建置沿革考
南安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南安府星野考
南安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九百二十五卷
南安府部汇考一
[编辑]南安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编辑]本府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吴越地战国属楚秦属九
[编辑]江郡。汉初属淮南郡,后为豫章郡,南埜县隶焉。后汉属庐陵郡。三国吴分庐陵立南部都尉,置南安县,而“南安” 之名始见。晋为南康郡地。宋、齐、梁、陈因之。隋改置虔州,后复为南康郡,县仍属之。唐分隶析建不一,而虔州之名始终未改。五季,南唐俱属昭信军。宋初因之,后乃为南安军,割南康上犹隶之。元改为南安路。明改为南安府,属江西布政使司。正德十二年复立崇义县。领县四
皇清因之,领县四:
大庾县:〈附郭。〉
汉武帝遣庾胜讨南越,筑城于此,因名大庾。隋改始兴郡,置大庾镇属之,复废入南康郡。唐陞大庾镇为县,属虔州。宋属昭信军,寻改隶南安军。元属南安路。明属南安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里。
南康县
三国吴分庐陵置南安县东南裔,即南康县之地。晋改南安县为南康郡,南康名始此。南朝宋为南康国。齐梁、陈为南康郡。隋南康郡寻废,复置,即其地。唐属虔州,复析置南安,寻改为南康郡。宋始属昭信军,寻隶南安军。元属南安路。明属南安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一里。
上犹县
唐本南康地。昭宣天祐二年,邑人卢光稠知虔州,议建上犹场。后唐庄宗同光二年,置上犹场。南唐李景保大十年,场始为县,属昭信军。宋属昭信军,寻隶南安军。元初,改为永清县。后仍复旧名,属南安路。明属南安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一十一里。
崇义县
明正德十二年丁丑,割三县地始立崇义县,属南安府。
皇清因之,编户六里。
南安府疆域考 府志
[编辑]南安府疆域图
本府
东至赣州府赣县界五冢岭,一百八十里。西至广东韶州府仁化县界黄蘗岭,一百八十里。
南至广东南雄府保昌县界台岭关上,二十五里。
北至吉安府龙泉县界“白云岭” ,二百八十里。东南至赣州府信丰县杨梅岭,一百七十里。
东北至吉安府龙泉县界分水石,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广东南雄府保昌县界杨梅岭,二十五里。
西北至湖广郴州桂东县界沙岭坳,四百一十里。
自府治至省城一千二十里。至
京师六千六百六十五里。
东西广三百六十里,南北袤三百五里。
大庾县
大庾,附邑也。东至南康县界青泥泾九十里,西至韶州府仁化县界黄蘗岭一百八十里,南至南雄府保昌县界台岭关上二十五里,北至崇义县界汤瓶岭二十五里。
东南至信丰县界杨梅岭,一百七十里。
东北至崇义县界义安里三十里。
西南至郴州桂东县界“沙岭坳” ,四百一十里。西北至崇义县界“聂都山” ,一百二十里。
东西广二百七十里,南北袤五十里。
南康县
府东北一百六十里为“南康” ,东至赣州府赣县界五冢岭五十里。
西至大庾县界赤石迳四十里。
南至信丰县界,居岭四十里。
北至龙泉县界黄土岭,二百八十里。
东南至赣县界黄沙岭五十里。
东北至万安县界上下造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保昌县界大庾岭,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上犹县界鼓楼坳,六十里。
东西广九十里,南北袤三百二十里。
上犹县
府北二百里为“上犹” ,东至南康县界大回岭四十里。
西至崇义县界琴江口,五十里。
南至崇义县界卢徇岭二十里。
北至龙泉县界白云岭九十里。
东南至南康县界鼓楼坳,三十里。
东北至龙泉县界安岭九十里。
西南至崇义县界荼瓶坳四十里。
西北至桂东县界沙岭坳,二百五十里。
东西广九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
崇义县
府北一百里为崇义,东至上犹县界茶瓶坳四十里。
西至桂阳县界青岭,二百二十里。
南至大庾县界汤瓶岭七十里。
北至上犹县界五指岭四十里。
东南至南康县界红桃岭,六十里。
东北至上犹县界琴龙山,五十里。
西南至大庾县界聂都山,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桂东县界沙岭坳,一百七十里。
东西广二百六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
形胜附
[编辑]本府。〈大庾县附郭。〉
《范大用生祠记》“南扼交广,北距湖湘。”
《苏文忠军学记》:“据江西上流,接南荒之境。” 刘尚友《上犹学记》:“南追东广,西带郴桂。”
刘岳甲《南安路学修庙记》:“周程传道之乡。” 张鉴《重修南安路记》:“凡台省命使之宣布,广海贡筐之献纳,莫不道出兹郡。”
大庾县
《舆地广记》:“横浦有关,大庾有岭,道通交广,此为襟喉,当五岭之最。”
伍庠《总管府治记》:“军有大庾岭,当五岭之最。东控广引闽,据上流,遏边徼。”
《金润南安新城记》:“面庾岭,踞高原;临章水,扼上流。”
附十景
庾岭梅红 ,玉池莲碧 。灵岩飞瀑,横浦垂虹 。嫦娥秋月 ,玉枕春云。赤壁仙舟 ,金莲使节 。东山拥翠,西华流丹。
南康县
郑霖《南康记》:“章水缭绕,秀峰壁立。”
韩崇文《通济桥记》:“江山纡围,苍翠几重。”
王元渤《上梁文》:“据西江上流,衣冠文物之名区,财赋舟车之都会。”
《县志》二南拱于前九日枕于后大江长去洲脊
[编辑]中浮鲤山横峙于水口,赣邑诸峰遥列于左臂,东西二塔,名为“文笔。”
附八景
“南山挹翠 ,东波观澜 ” ,“苏步名坊。”
《吕仙丹井 》,“苍龙跃浪 ,宝马腾云。秀峰文笔 ,旭岭书台。”
上犹县
孔思文《恢复学池记》:“山崎峻而水括激。”
黄文杰《重修县治记》“溪峒广袤,而邑落其中。” 附《八景》。
“东山晓钟 ,南溪晚渡 ” ,“西岭樵歌,北河渔唱 。” “梅仙丹灶 ” ,“天马呈丽” ,“奎石环奇 ” ,李相公名亭。
崇义县
《县志》众山壁立南郊略广山多田少路如鸟道
[编辑]水清而激石奇而秀
附四景
《旗峰挺秀 》《带水》。《清· 龙山卷雨》,《鱼石屯云》。
南安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府属总
《旧志》南安属豫章明清类天文以南安为斗分
[编辑]野入南斗十度
起翼十二度,终轸九度。唐王勃《滕王阁序》:先云“分翼轸,后云斗牛之墟。” 按翼轸鹑尾。初张十五度,馀千七百九十五,杪二十二大。中翼十二度,终轸九度。自房陵、白帝、南郡、彭蠡之西,暨长沙,又逾南纪,尽郁林、合浦。古长沙兼郴、桂。郁林、合浦在岭表南康郡。郴、桂壤错极岭下,自来有翼、轸之占。
次舍星纪丑位《晋志》云:“自南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在丑,吴越之分野,属杨州。” 又《唐志》云:“南斗牵牛星纪之次也。” 丑初起斗九度,中斗二十四度,终女四度。其分野豫章郡滨彭蠡,南逾岭徼。
南斗分属《晋书》云:“属豫章,丽” 南斗第四天相星,三台分属。《宋史》云:“上台为司命,上台下星主扬。” 七星分属。《广雅》云:“扬属权。”
南安府山川考一 府志
[编辑]本府。〈大庾县附郭。〉
天马山 :在府治南三十里梅岭之东。
五里山 在府治南五里。自鼓楼寨来寔,与梅岭祖龙分脉,蜿蜒回翔,拱揖于郡之南,称形胜焉。
印山 在府治南里许。郡有七山,旧名“七星” ,此其一也。亦与梅岭祖龙分脉,周遭蜿蜒,岿然中拱如印。
东山 在府治东南二里。旧有仙翁庵,今为真觉寺。小河横山下,大河西来相会,若萦带然。从寺俯瞷两城,如合璧。
狮山 在府城一里石壁右。石壁即此山之迤左者也。如狮蹲踞,有泉清冽,名“惠泉。” 泉右有龙母祠。
华盖山 在府城北五里,俗名五指岭,又名五侯山。形家谓为学宫。少祖抽脉而下三里,顿起为玉枕山,两河夹送作学宫。
镇龙山 在府治西北六十里。四山环列,内有坪有溪。山名镇龙者,右有龙湫,旧有龙见,故名。大龙山 在府治北三十里。旧《志》云:“延亘三里,状如游龙,故名。” 上有仙女岩,有梳妆岩,相传有仙婆挟二玉女栖此。
玉泉山 在府治东北五十里,两山峙立如门,一迳入山二里许,有泉有庵,郡人士于此诵读。天竺山 在府治东北六十里。崒嵂延亘,林木茂郁,与丫山相对。旧有寺,今废。东有月峰,奇秀特出。
云山 ,在府治东北七十里。自下陟上十里许。上有庵,有灵应泉及桃。传云:“游人欲食者,祷之” ,乃许一二枚,不许持归。今无矣。
双秀山 在府治东北二十里,旧名“丫山。” 两峰尖削如马耳。山石上有巨人迹。有宋楼真尊者塔。西北有灵岩院龙湫,祈雨屡应。
金莲山 在府治北三里,诸峰联接,状若莲花。旧载:山麓有法华院、墨花亭、舞剑台,俱久废。今
建寺名金莲
玉枕山 在府治北五里,以形似故名。乃郡主山也。高三百仞,连延三里,两麓五峰,次第相属。宋周敦颐尝游其山。明成化中,陈献章应聘道经寓此,与知府张弼酬和,有《玉枕诗话》。
太平山 在府治东北九十里。《峒山》由下峒入山,上有圆坪如盘,故名。旁有两山如龟蛇,郡人为立“元武庙。” 上有泉出石隙,瀑流数寻,下为龙湫。及至洞口,旁底皆石如枧。有一墩在水中,自庙视之如浮杯。
西华山 在府治西一十里。高耸连亘,石壁如削,转磴而上,平衍有田,有僧院。宋崇宁中建,后倾圮。院前有涧,两岸及底俱石,名曰“石涧” ,无鱼虾,传是神龙所游。涧边垂出一石,甚平,名“钓月台。” 涧底有卧僧遗迹,嵌入石内,五体俱全。涧水流挂石壁为瀑布,凡三十馀丈。南有石洞,可坐十馀人。左有松数千株,皆直干无旁枝。又有老树五干,自地摩空,亦无枝蔓。
聂都山 在府治西南一百二十里。高一百六十仞,连亘四十里。相传有聂姓者开都以居民,故名。山下有狮子岩,岩西有田名“斗田。” 其上多矾石,远望如雪。有茶磨石。元有蒙古人任郡寮,琢取过多,又琢白石为础五十双,载归一日,白石俱变脆质,磨石俱竭。此山本属大庾平政乡,今割崇义西接湖广界。
五马山 在府治西四里水北。形如五马,圆秀瞰江,名“五马归朝。”
峒山 按《明一统志》:“在府治北一十八里,上有泉出石隙,瀑流数仞,下汇为澄潭。”
宝珠山 在府治西,近宝丰门,连五马山而近城,形圆如珠。
南山 在东山稍左,东南之间,峄峡中石坂如砥。旧有庵,久废。
𪩘山 :在府治东北六十里,南康县界。
龙迳山 在府治西北七里。山形蜿蜒,故名。石窦出清泉,名龙泉,郡人何炳结庐隐其中。云台山 在府治西南一百里。由石溪村入山,最高,山腰常有云气,故名。
大山 :在狮山稍南,亦与联络。在水南岸,形甚端丽壮观。
天柱峰 在府治东北五里。《一统志》云:“峰峦高耸,参天如柱。” 唐杨松筠云:“峰在艮方,郡人多寿。” 又云:“此峰上应紫微星,寇至不能为患。”
贵人峰 :在天马山之东。
庄彭岭 ,在府治东南十里留地村,与庾岭祖龙共脉。《保昌志》作“扁岭。” 周围二里许,路通南雄、蓝田,上溯
嫦娥嶂 在府城南二十五里。峰峦蒨秀,开散如帐幕。相传葛洪尝炼丹其上,遗丹液,多产仙茅。
欧公洞 ,在府治西十里,山隈石曲涧菖蒲一茎十二节。
罗汉洞 在府治旧郁林镇西八里。洞有崖口如门,中有十八石排列左右,若罗汉然。其岭有石梁,长丈馀,危峻,人不敢渡。
铁冈 在府治北一里。山势自玉枕山分脉为冈护北城旧有铁冶,故名。
月子冈 在府治东五里郁村。按《一统志》:形如半月,下有塘,即名月子塘。
青龙冈 在府治东北三十里大学村。旧传有龙见,故名。《寰宇记》云:“有陈蕃子孙墓。” 《郡国志》云:庾岭有青龙冈,徐道覆欲上,大电绕身,震雷而止。山上有石,时放光明,号“镜石。”
大庾岭 在府治西南二十里。汉高祖时,梅𫓶驻兵岭下,因名梅岭。破秦有功,封台侯,又名台岭。武帝时,庾胜筑城于此,又名庾岭。为五岭之第一也。其山延袤二百里,螺转九磴而至。顶极峻,人难登之。唐开元中,诏内供奉张九龄凿岭为路,通车马,两峡夹道,岭分南北,是曰梅关,即名横浦关。上有曲江祠。宋淳熙间,知军管锐多植梅以寔其名。咸宁中,知军赵孟适以岭上皆梅,扁曰“梅花国。” 明成化己亥,知府张弼重修岭路。
小梅岭 在庾岭稍西北,与庾岭联络也。唐开元以前入粤之路由此,故又名“小梅关。”
惜母岭 在府治东二里。旧《志》云:“许旌阳斩蛟,追至岭下,小蛟回顾其母,故名。” 岭下有惜母村,山顶有石灶,传是葛翁丹灶云。白鹤岭 在府治东一十四里。旧《志》云:“相传蔡仙隐此,有白鹤来翔。其麓有仙井,清洌不竭。” 金星岭 在府治东一里水口,俗名旗山。《隆庆》
间作塔于上
骆驼岭 :在府治东北一十里,地名“龙村” ,高耸连亘,形似骆驼。
双童岭 在府治南三十里游仙乡。旧因三峰圆秀,命曰“三将军。” 明成化间,知府邓应仁以中山颇平为书案,改名双童。
仙鹤岭 在府治聂都山,旧名“石室。” 近洞有石室寺,今名妙因寺。洞有井,方圆广尺,而深不可测。相传神龙居之。游人混此井,龙化双鹤飞去。后里有异人生,鹤复来归。其人亡,鹤遂去。洞内可容百人,石乳凝结,上如列星,下如钟鼓,击之有声。
狮头岭 在府治西南五里水西南岸。左有一山如象,与此岭俱瞰江流。寻江而下,有一石限,名曰“石门限。”
五龟冈 在府治北五里。五峰相并,偃伏如龟。山脉寔自华盖山分来为五阜,其正脉为玉枕山。
石壁 在府治东一里。又名“赤壁。” 延八十馀丈,壁颇峣峭,濒章江,为舟人挽舟之路。明成化壬寅,知县文志贵凿平之,以便行者。
回龙石 在府章江近南岸。长数丈,背弓起,下空虚,如龙踊跃。
鲤鱼石 在府治双牌峡口水中,形家谓为“水口之镇” ,水销落,形见如鲤鱼,洪水长即见鱼背高而圆如箩,故又谓之“箩石。”
印石 二:一在浮桥西,中洲坝南,一在锡州坝,当旧县治南,故呼为“县印石。”
章江 源出大庾县之聂都山,横郡治南门外,东折往巽方,复折而北,经南康县治,东流会贡水而为赣江。
南江 在府城南门外。源出聂都山,流迳城南,迤逦入章水。一名“横江” ,又名“横浦。”
大沙河 :在府治南一十里。源出关头垄,东流径东山麓入章江。
南源水 在府城西北七十馀里。源出南源山,下流入章江。
凉热水 在府城西一百三十里,水源一温一凉。热水池围二丈馀,深尺馀,流四步,合凉水东入章江。
鼻吸河水 在府西城外。源出溪,入壕,灌入城中,向腐秽,居民多疾。知府张弼濬之,令岁一挑濬。按:南安城狭而长,如鱼形然,故曰“鱼城。” 西城之下,穴通壕水,灌入城中,屈曲如鱼肠。盖鱼吸水通气,从鼻出,故名。
小沙水 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源出鼓楼寨,东流十里合大沙河。
深坑水 :在府城南二十里。源出梅岭,北流入大沙河。
峒山水 在府城北十八里下峒村。源出黄公坑,委石间,绕洞口出云津桥入江。
孤桥水 在府城北二里。源出营泉窦,南流二里,径迎旸桥,旧名“县步桥” 入江。
樟槎水 :在府城东五里,源出章坑。
五羊滩水 在府城东二里。源出郁村,入江,有石濒岸。旧云“五仙骑羊过滩” ,故名。
步过滩水 在府城东六里,水湍急,中有巨山突出,舟至此,人辄登岸步过,知府张弼凿平之。大里水 在府城东一十五里,源出丫山,经大里桥出,合章江。
灵岩水 在府城北二十里。源出丫山,从双牌铺流合章江。
和溪水 在府城东北三十里。源出𪩘山,经和溪村合章江。
密水 在府城东三十里。源出云山,南流经小密桥,合章江。
平政水 在府西南五十里。源出广东仁化县长岭,东流合凉热水,又七十里合聂都山水入章江。
大明水 :在府西南六十里。源出傀儡山之北流,至大明江口入江。
湛口江 在府东南四十里。源出流地坑,会赤江东流五十里,合章江。溪虽浅而水清,故名。池江水 在府城东六十里。源出云主山,流合章江。
锡州坝 在府城东报恩寺前。“报恩寺” ,今为公署。
湛泉 在府城东广化院后。泉有二,左圆右方,俱以石甃,四时湛然不竭。
清惠泉 在府城东一里狮山之腰,龙母祠左。泉清冽出石壁,汲之不竭。明嘉靖间,知府金润
命曰“清惠。” 提学副使邵宝领诸生登山汲泉,谓泉味如惠山泉。又谓疫疠之病,汲以煮药为佳。卓锡泉 ,在大庾岭。相传唐僧惠能自黄梅受衣钵之所。曹溪五百僧追夺之。至大庾岭,渴甚,惠能以锡卓石,泉涌,清泠甘美,众骇而退。泉右有展衣坪、放钵石。
霹雳泉 在大庾岭。宋时大旱,有僧虔祷。一夕大雷雨,泉出于窦,故名。
涌水泉 在府城西南四十里。明永乐间,居民忽见四山润泽,云雾朦胧,因往视之,则清泉涌出,可灌田数十馀亩。
正泉 :在府治西五里山下。平地涌出,俗名“滚水井” ,泉甚清冽。
上泉 在府城东东山寺。先是山腰蒙川馆后有泉,前守凿为曲水。其僧房在馆之上,往往从下取水。有僧性定者向众云:水可下不可上乎?” 乃用符咒曰:“泉且上来,与老僧洗钵,其馀出山灌溉。” 于是僧厨旁石窦出一水,因而名之。浸月池 在府城内,上有亭。宋绍兴己卯,知军赵衍建。吕行己书取“宋莒公向晚旧滩都《浸月之意》。
放生池 宋天禧中置以祝寿。自浮桥至石壁捕鱼有禁。知军李大政建亭于上,扁曰“好生” ,录事参军赵彦初有记。
龟泉井 在府城西宝界寺内。初掘井及泉下,有石龟泉,从龟双目中出。宋张九成寓寺,亟称之,谓“烹茶煮药,皆宜取此泉。”
鱼目井 有二,一在郡城内,一在西城外鱼背冈。郡城如鱼,二井为鱼目,虽旱不竭。知府虞文诩《石碑记》。
玉池 ,在管界都上角头水常不竭。产青莲,蕊差小,不结房,色如碧玉,与诸种莲异。
南康县
南台山 在县南五里。邑之前山也。山腰石岩,可坐十馀人。岩前旧有南岩寺,今废。月夜风籁,过客常闻钟磬声。稍右为小南台山,连衍拱峙。独秀山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旧名“鸡笼山。” 峰峦竦锐,下有龙湫,屡祷屡应。宋苏轼南迁过之,有诗。
高灵山 在县东三十里,与独秀峰并,山势巍峻,蹑蹬而上,为三天门,距各里许,门各磨崖镌字。最上旧有元帝阁,有瀑布,泉水潺湲流湍。而左有塔院。东数里有腾龙山,自此出九牛扺、玉潭山,为往来通迳。山之麓有庵,曰“盘龙。” 晴日从上眺望城市,风烟辽绕,可为奇观。
糓山 ,在县东南八十里,高千馀丈,上有石,圆顶如人形。又有池,清澈可鉴,产五色鲤鱼,人取之潜伏。岁旱祷雨符咒,以盘盛之。倘得鱼辄雨,称灵应焉。
廪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近龙回村。其巅有石如廪形,故名。与信丰接壤。
石君山 ,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三石形甚似人。中曰“君庵” ,左曰“仙翁” ,右曰“玉女” ,皆竦列回峙,如相顾状。近大庾界。
云主山 在县西南一百六十里。高数百丈,形如飞骥。山上有仙岩,深邃可容十数人。岩前有池,四时澄滀,旱涝不增减。山麓有祠祀,唐时黄总管因捕寇有功,立为“一方血食” 云。
龙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地名“锅坑” ,高三百五十丈,延袤四十里,接大庾界。
东山 在县东南三里。蟠回空起,与二南山连峙,章江自上流来绕,迤逦而下。
鲤鱼山 在县东北一里。山形如鱼,在县治左镇,下流为水口关。
东华山 在县东一里。形家谓“在于水口,稍夷坦,宜突起。” 万历丙戌,邑人王事圣倡众创庵其上,外甃石为长堤护之,前有平台。庵之内,左有丛桂亭,右有观澜亭。
西山 在县西一里。旧有古塔,为邑右之文笔峰。明弘治间废。今址存。
九日山 在县北一里。邑之主山也。山形高峙,宋陈升之父魏公来主簿县时,妻梦九日山神来谒,遂诞秀公,实有降神之异,因名旭,合“九日” 字也。后避神宗庙讳,改名。升之登第后,来宰是邑,筑台其上,名曰“旭岭书台。” 山椒旧有亭,岁久圮,后复建。
丫髻山 在县东北一里。两山夹峙如双髻,故名。山岭稍右有池,渟泓不竭。左为鲤鱼山,大江西至绕其前。山形自旭岭东下,伏而再起龙脉。结并为邑之后屏。潜仙山 在县西五里,旧有净居院,相传宋建
炎初,吕洞宾化为羽士,潜寓焉,故名。
莲花山 在县西北五里。周围溪涧,萦绕田畴。田中一丘,全体凸而内凹,形若出水莲花,故名。旧左有百家湖。又东行一里为龙冈,前有龙潭山,与莲花山对峙。《通志》云:“山上有仙岩,岩前有桥,桥下有瀑布千尺,泻于石窦,不知所往。” 羊岭山 ,在县北三百里崇信乡。绵亘百馀里,高耸磅礡,有古塔,有石泉旋绕为胜。《通志》云:“相传唐有郭禅师者,居之下山,或驱虎豹,后以祷雨弗应,积薪自焚,火燃而雨随至,人见其烈焰中冉冉而去,因而祀之。”
玉潭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地名“潭口山” ,滨入江,豫章水导源东北流,迳南埜,即自潭而东注也,故名。潭口水澄滢如碧。
昼锦山 ,在县东北一百里。初名大乘山,山腰有寺曰“昼锦” ,故名。
禽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俗名蒙山村,又曰“崇文。” 高三百馀丈,连亘百里,入上犹界。
鹿鸣山 ,在县北四十里。在塘江之水南泥塘里,以地为“鹿鸣乡” ,故名。
马岭 在水南稍东一里,又名天马山,延亘横峙。其岭宽平十馀丈,㢲水绕其右。形家谓宜于马首增筑,耸拔为胜。明嘉靖间,副使高世彦檄县佣工,累土势渐昂起。郡人刘节有诗,邑人刘昭文有记。
崌岭 ,在县西南五十里龙回村陟岭四面峭崄,攒石磊砢,称当关之险。逾岭属信丰。
天心岩 在县西北四十里。四周皆旱田,山突而起,昂首若狮。又名“狮子岩。”
浮石 在县西三十里。高二十馀丈,如覆钟浮水面。宋苏子瞻舟经此,有诗。
实石 去浮石五里许,雄踞如虎,高二十丈,连亘五十馀丈。因踞实岸,又近浮石,故名。
巾子石 在县北三百馀里龙子里。山高百馀丈,横亘四十五里。山巅有岩,可容三十馀人。又有瀑布数十丈,远望石形如巾子,故名。
芙蓉江 在县南门外。源出大庾聂都山,即章水委注也,故又名章江。水至此,澄渌泓深。江之南有平沙,横衍数里,皆民居。从下行里许,入东山径,有芙蓉庵。又东去十里,有芙蓉桥。东流折北,绕邑一百二十里,至虔州会贡水。
南埜水 在县西。一名桃水。自桃水下流,合莲塘水入章江。又名“南埜湾” ,源出豫水,历南坑口与莲塘会。赣水出南野县,西北,过赣县入江。巽水 一名西流水,有二源,一出大坳头,由合江会龙坑径马岭西。其一出卢元坑,由三角庙至东岳庙。二水合而西流,径县学巽方,会于章江。又名“六秀水。”
蕉溪水 在县西三十五里。源出锅坑,流至浮石入章水。因苏子瞻有“蕉溪闲试雨前茶” 之句,故名。
河田水 在县西一百四十里黄雀坳,源出至坪里铅场,派分为二,其一界茅平桑坝注龟湖而出长龙,其一自新溪迳长龙合至坪江,又四百五十里至太平里瑞阳江合章水。
莲塘水 在县西八十里太平岭下。源出余源岭,东流一百四十里,经名湖,至芙蓉江。
封侯水 在县西南三十里。源出布尾,东流至小溪,西南入凉热水。盖经凉热水入章江也。秦汉间,梅𫓶驻兵台岭,兵众尝营水滨。后𫓶封台侯,故名。
西符水 在县北。源出镬山,东流二百里,至南埜口入章水。
禽水 在县西北。源出禽山崇文里,东流一百五十里,至南埜口入《章水》。
过水 在县西北。源出过山,东流一百五十里,会南埜水。
大田水 在县西北四十里。源出景泰阳山,东流三百里,至江入《章水》。
塘江水 ,在县北四十里。源自丫髻、蛤湖二水合流,至长百里,汇为江,颇泓深瀚漫。折而东二十馀里,入三江口,径湖头会贡水。
甘泉 ,在县西南一里。旱涝无增涸,味甘美,与众水且异。
寿龟池 在县南街。《青囊》谓地形偃伏连接如五龟,故名。
石绿池 在县东。宋开宝间,偶出石绿,寻竭而名未改。
白鹤池 在县西,今为民居。
苏步井 在治东,苏步坊邑中衢也。井深,水寒冽,下有石底如盘,开九孔,泉自下涌出,汲者甚。
众终不竭,大旱不涸,宋苏轼尝经此酌之。丹井 在县西仙台观三清殿东,井有二,前后相对如“吕” 字。相传吕纯阳化为羽士,就居观中,以杖掘地,便成二井,曾炼丹干此,因名丹井。玉字井 在县东南隅,其水清洁,玉字街以此为一点,故名。
上犹县
南山 在县南二里。高耸插霄,俗有“山生角,地生鳞” 之谶。明永乐中,邑令莫谦合众力建,塔其上。又甃石街。
飞凤山 ,在县西北一里,县之主山,高百馀丈,延亘三里,轩举如飞凤。下有万年观,巢道人居焉。又云“龙凤山。”
巽山 在县东一里。高三十丈,延亘一里。相传邑人有登科者,则山下石障必生光彩。
方山 在县西南一里。形如覆斗,一名“石台” ,又名“颁诰台。”
焦龙山 在县西八十里。两峰对峙,中泻急湍。有龙潭,深不可测。
西云山 在县东南一十五里。元至元间建。有普照寺,旁有龙井。
书山 ,在县西八十里,形如书枢,一名“太傅山” ,高十馀丈,延亘十数里,下有太傅书院。
五马山 在县南,排列如对立江中。
九龙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山有九峰,故名。资寿山 ,在县东半里。高八十馀丈,横亘五里许,安重尊峙如蹲踞。下有宝乘寺,岁三大礼,习仪于此。
琴龙山 在县西三十里琴江。下有龙潭,岁旱于此祈雨。
梅山 在县北三十里。相传梅福炼丹于此,今丹灶祠址尚存。上有天池,乃其药臼𢭏陷,泥塘因之,积水四时不竭。
犹石嶂 在县北二十里。远望如犹蹲,近视如石簰,又名大犹山,县得名以此。后有月岩,有窍圆如月,径数十尺,表里不隔。《一统志》云:此山耸拔,众山拱揖。中有池,深不可测,旱辄祷焉。名龙池。
茶坑嶂 在县西四十里,地名“茶坑。”
马迹岭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旧《志》云:“石路间有马迹十一,传为仙迹。”
龙潭岭 在儒学后,旧名龙归坑,知府张弼更今名。又以宋江西制置使李纲尝过此,故建李相亭于上。同知李崇有记。
小回岭 在县东三十里。
举岭 在县西八十里,其岭与书山并峙。白塔岭 在县东北十五里,旧有石浮屠。大雷岭 在县北一百四十里,地名大雷村。孤独峰 在县北五十里。
笔架峰 ,在县西一百三十里,三峰并立,中稍高。
齐云峰 ,在县西一百五十里。
笔峰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上稍尖,旧名“稍尖峰。” 知府陈光以形尖似笔,易今名。
双秀峰 在县东十五里,地名“丰冈。”
较车坳 在县北九十里。路迳迂曲,如较车然。卢王洞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山水雄壮。唐末卢光稠生其间,官至节度封侯。一云“锡王爵。” 蜈蚣峡 在县西四十里。山峻峭,水深黑,前有米洲,宋丞相李纲过峡有诗。
香炉石 在县东三里。形如香炉,立水中。“稍水 ” 在县南十里南坝,源出石溪,由稍口八十里至南康沙口入章水。
料水 在县北三十里料村。源出赖塘坑,南流入《章水》。
石门水 ,在县北一百里。源出百峡洞,东南入《章水》。
造水 在县东三里,源出老寨背。
犹水 在县东南。源出湖广桂阳县,又东南流至南康界,入章江。县名“上犹” 者以此。水又有大犹山,故名。
县前水 在县南门外数十步,源发自西,会北胜水、横水、礼信水、料水、稍水,流径县前,下入南埜水。
米洲水 在县西四十里。视水高下,可占米价低昂,故名。
镇前潭水 在上犹县东一里。自犹水分派成潭,有巨木,尝化为龙。遇旱,践以犬牛,胁以金鼓,谓之“搅潭。” 水微动,则雨至矣。
感坑水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源出凉伞洓,旱祷屡雨,沿溪之田资之。
九十九曲水 ,在县东北四十里。源出上泙,水流逶迤,凡九十九曲。
礼信水 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源出石溪,南至琴江口,径县前入章水。以源在礼信乡,因以名之。
天池 在县北三十里小梅岭之南。旧传梅福炼丹臼所陷,久变为池。
乌稍湾水 :相传寺钟飞堕相陂潭化为蛟,即此。水势甚危险。
大阴井 在县东南。《一统志》云:“其水甘冽,饮之可免瘴疠。”
崇义县
崇山 在县北半里许,县后山也,旧名“旗山。” 王都御史以山崇峻,故易名。
大龙山 ,在县东半里,高八十馀丈,连亘二里。伏虎山 ,在县西一里许,如虎饮河。
观音山 在县南一十里,壁立峭绝。宋绍兴中,有锺行者登山,四顾战栗,莫能下,因诵《观音经》,若有白衣人掖之者,故名。
天台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
云山 ,在县东南八十里,至大庾县界。
聂都山 在县西南九十里。高一百六十仞,连亘四十里。赣水出聂都山,东入彭蠡。山下有狮子岩,内明亮,可容百人,上多矾石,远望如雪。有茶磨。元时蒙古人任郡僚,琢取过多,又琢白石为础五十双载归。一日,白石俱变脆质,磨石俱竭。此山原属大庾,今割为崇义忠义里。
大嶂山 在县西五十里。环横嶚涧,如帘幕然,延袤数百里。前临绝岸,跨以石栈,广盈丈,长数十丈。
龙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高峙横亘,接大庾界,上有钵盂庵。
符竹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一名“浮竹坳。” 其山产符竹,小而轻。
龟山 ,在县西三十里。形如龟,故名。上产茶及水竹。
傀儡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
五指山 ,在县西七十里。
南源山 ,在县西南九十里,周六十里,其高无并,上飞瀑百馀丈,下有湫潭,深不可测。
莲花山 在县北三百馀里。高与南康羊岭并,上有岩,可容百馀人,前有桥,名“仙桥” ,下有飞瀑百馀丈。唐时乡人聚此为堡,名莲花寨。
红梅岭 在县东南六十里。
扳岭 ,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
金鸡岭 在县西北一百七十里。
笋石 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有大笋、小笋二石,大者高百丈,尖峰圆直,小者差低,俱巍然峙立。
崇义水 在县西南八十里。源出忠义里,入于章江。县名取此。
带围水 在县北城外,源出大嶂山,自西绕城而来,会于东溪,合上犹江入章水。
牛皮龙水 ,在县西六十里。源出洞南益浆,经牛皮龙山东流入《章水》。
西符水 ,在县东南六十里。源出镬山,东流出南康南野口,入章水。
义安水 ,在县西六十里。源出玉泉山,流经义安村入《章水》。
麟潭水 在县西一百里水竹坑口。源出益浆,有兽见潭上如麟,因名。东北流入章水。
南源水 ,在县西南五十里,出南源山。
温泉 在县西二十里。此水潆洄,达于江渚,为泓而温。别有一泓凉冷,过者必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