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987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九百八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九百八十七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九百八十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九百八十七卷目录

 绍兴府部汇考五

  绍兴府城池考

  绍兴府关梁考一

职方典第九百八十七卷

绍兴府部汇考五[编辑]

绍兴府城池考     府县志合载[编辑]

本府。山阴、会稽二县附郭。

绍兴府城池 :“大城者,范蠡所筑治也。陆门三,水门三,周二十里七十二步。隋开皇中修,加广至周四十五里,高一丈七尺五寸,上广一丈五尺,下广二丈七尺,女墙七千六百五十,皆高五尺,名曰‘罗城’。唐乾宁中重修。宋皇祐中,复加修治,且浚治池壕。嘉定十六年,乃按罗城重加缮治,并修诸城门。元至正十三年,增” 筑加广,内始甃以石,开堑绕之。明嘉靖二年,重修,楼堞女墙,悉易以新砖,高四尺六寸,厚一尺。复濬凿内外池:“外池东广十丈,深一丈;西广八丈,深一丈二尺;南广八丈八尺,深九尺;北广五丈,深八尺;内池俱广一丈八尺,深七尺。”

皇清顺治十五年,重加增筑,增高女墙六尺四寸。并

二为一,约广一丈,中设孔窦,可发矢铳。凡女墙十,则置炮台一,城自是益坚。

外县

萧山县城池 ,未详创始久废。明嘉靖三十二年始创建。周围五里,高二丈五尺,阔二丈二尺。四门:东达台,南拱秀,西连山,北静海,各设月城。门之上各建有楼,曰“近日拙政” ,听潮修文。雉堞二千五百八十有五,铺舍二十有三。下设水门三,外设吊桥四。城外地因取土筑城,遂以为壕。各深一丈五尺,广三丈,长总计一千五百九十一丈五尺。

皇清顺治十年、十五年、康熙八年重加修筑。

诸暨县城池 旧城不知筑于何年,围二里四十八步,高一丈六尺。唐开元中,罗元闻建东北门,天宝中建西南门,吴越王钱镠修筑之。明洪武初,重筑州城,左浣江,右长山,围九里三十步,为门者五:东迎恩,南迎薰,北朝京,西西施,而水门不名,嘉靖中重修。

皇清顺治十五年、每堞增高六尺、并二为一。凡堞皆

有隙凡数堞,间增一炮台。

馀姚县城池 筑于三国吴。围一里二百五十步,高一丈,厚倍之。元至正十九年,复城之,凡一千四百六十五丈,延袤九里,高一丈八尺,基广二丈。陆门五:东通德,西龙泉,南齐政,北武胜。后清水门二,四面引江为壕,可通舟楫。明洪武二十年,增治垒堞,后渐圮。嘉靖三十年完葺,遂改其东门曰“澄清。”

皇清顺治十五年,每堞增高六尺,并二为一,广二丈。

其中开隙以便发矢,铳凡十堞,间增置炮台一。上虞县城池 旧无城,元至正二十四年,始建议筑县城。东南平衍,西北因山为隍,西南则跨长者山。周围凡十有三里,高二丈,厚二丈五尺。置楼堞,作五门:“东通明,南朝阳,西画锦,北丰宁,西南金罍。” 水门三,在金罍、昼锦、通明之旁。明初拆毁,嘉靖十七年乃即故址复建,甃以石。

皇清顺治十五年,增旧堞高六尺,凡一丈,并二为一。

堞,开大隙,可发矢铳,又计远近,设有炮台。嵊县城池 ,创始莫考,宋宣和三年修之。庆元初,溪流湍悍,城被啮,复累石为堤百馀丈以捍城。明洪武间重筑,堤亦就坏。弘治筑堤,约高三仞,广称是,袤二百四十五丈。嘉靖三十四年,寻故城址,大兴役筑。城前临溪,后跨山,高二丈有奇,厚一丈有奇,周围一千三百丈有奇,内外俱甃以石。为门四:东曰“拱明” ,西曰“来白” ,南曰“应台” ,北曰“望越。” 门外有瓮城,门上有楼,扁其楼东曰“凝翠” ,南曰“可远” ,西曰“长清” ,北曰“回峰。” 东北间为陡门,陡门上有亭,扁曰“溪山襟带。” 北门右有瞻宿亭一,称“四山阁。” 东门右有亭,曰“腾蛟” ,西门左有亭曰“起凤” ,为儆铺若干所,敌台四所。城内有馀城六尺馀,有马路六尺,城外路与内称。万历十二年重开“化龙门。” 明年,修“四山阁。” 天启七年,门楼俱圮。崇祯元年重建。

皇清初,五门楼、四山阁、城垛俱圮。顺治五年重建。《康》

熙六年补筑

新昌县城池 ,“新昌旧有土城,高二丈,厚一丈。”

二尺,周十里,久废无考,惟“迎恩、镇东候仙” 、“共仁” 四门,名存而已。宋时筑东堤以捍水患。明弘治十八年,始筑洞门于祥溪庙右。嘉靖十一年,重加修筑。城门四:东应台,西通会,南仰山,北“济川。” 城上为女墙,为窝铺,门上为谯楼,门外为子城,内外马路各一丈有奇。东北引溪为池,西南面山。

皇清顺治十五年,增高雉堞,重加修葺。

绍兴府关梁考一    府县志合载[编辑]

本府。山阴、会稽二县附郭。

大闸关 在府城北三十里三江所。

钱清关 在县西五十里。

离渚关 ,在县南四十里。

清潭关 在县西八十里。

花街关 在县西南四十里。

三江关 在县东北三十里。明洪熙间,巡按御史尹崇高奏废之。

蒿陡关  、平水关 “二关,俱明洪熙元年御史尹崇高并奏革,后工部分司仍遣人抽分。” 嘉靖二十七年,知县张鉴复申革之。其山税钞银,则带办于县,后山民相仇,遇采伐者仍以匿税越讼于杭之榷关,重为民病。嘉靖四十五年,来榷者知而禁之。

府城内府桥 在镇东阁东。《宝庆志》云:“旧以砖甃,不坚久,郡守汪纲乃尽易以石。桥既宽广,翕然成市。”

酒务桥 在府南一里

凤仪桥 在府南百馀步。俗呼“懊来桥。” 以近司狱司,故名。

拜王桥 在府西南狮子街。旧传,钱王镠平董昌,郡人拜谒于此。又名“登瀛桥。”

北海桥 在府西北二里。俗传唐李邕寓居之地。

火珠桥 在火珠山下。今名“弘济桥” ,又名“宝珠桥。”

万安桥 在府西北新河。蜀冯氏居于河之北,筑园于河之南,作桥以通往来。

江桥 在府东北二里。宋江彪所居之地。今郡人以为“江文通故居” ,非也。

草貌桥 在府东北。旧传此地在州城外,俗谓征税之所为貌。此以在郊,故名草貌。

题扇桥 在蕺山下,《晋书王羲之传》:“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华镇《考古》云:“旧桥在解愠坊,状元桥 在府东南四里许,守时詹骙所居里也。”

竹园桥 在礼逊坊

都亭桥 在礼逊坊。《越绝书》:“秦始皇东游之会稽,以甲戌到大越,舍都亭。” 都亭之名始此。旁有废井,传云蓟子训卖药之所。

大夫桥 在东郭。唐张志和所居里也。

望花桥 在府学前。其地多蓻花为业,盖宋时始。

锺离桥 在府南二里。汉锺离意遗迹。

仰盆桥 与覆盆桥相望,中小桥曰望郎桥,在府东南三里许。相传是朱买臣出妻遗迹。然买臣是吴人,今《姑苏志》具载之。大抵越中所传买臣事,多由“会稽” 字傅会。

斜桥 在府东北三里。其旁多客邸,四明舟楫所集。

广宁桥 在都泗门内,漕河至此颇广,桥上正见城南诸山。宋绍兴中,韩有功复禹为士子领袖,暑月多与诸生纳凉桥上。有功没,其徒朱袭封亢宗作诗怀之。明隆庆中,渐圮,华严寺僧性贤募缘重修。

镜水桥 在府东四里许。宋时赵处士仲微所居。

杜浦桥 在府城西北十五里漕河旁。自此而南,水无际,鸥鹭翔集。过三山,遂自《湖桑埭》入镜湖。

柯桥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汉地理志》:“上虞县仇亭柯水东入海。” 或云此即柯水桥。东有城隍行宫。

鲁墟桥 在府城西北十五里。南为漕河,北抵水乡,如三山、吉泽、南庄之属。又北复为漕河。漕河之北,复为水乡,渺然抵海,谓之“九水乡” ,盖大泽也。

梅市桥 在府城西北二十里。

兰亭桥 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晋王右军修禊处。桥下细石浅濑,水声昼夜不绝,跨桥为“舍晖亭。”

亭山桥 在府城南十五里。近镜湖,诸溪之水汇焉。

大虹桥 在府城西南四十里雄架湖上。钱清桥 在府城西北五十三里。旧以木栅为浮桥。明弘治八年,邑人周廷泽乃建今桥焉。莲花桥 在县东南百馀步。

平章桥 在县东南半里。

王仪桥 在县南一里

大郎桥 在县西四十步。

小郎桥 在县西五十步。

清泠桥 在县西南西园门上。

章家桥 在县东南二里。

如坻桥 ,在县东北二里,以近如坻仓,故名。仓桥 ,在县东北二里,以近便民仓,故名。鲤鱼桥 ,在县北二里许。

锦鳞桥 在县北二里许。宋时浙东贡院故址,故二“桥” 之名皆取此。

谢公桥 在县北三里。太守谢公所置,故名。“光相桥 ” ,在县北三里许。

舍子桥 在县东南五里。

承天桥 在县东南一里。

木瓜桥 在县东北二里。

大云桥 在县东北四里。

隆兴桥 在县东南三里。

水澄桥 在县东北二里。

新河桥 在县东北二里。

小江桥 在江桥边,故以“小” 名。

斜桥 在县东北三里。本名“中正桥。”

大善桥 在县东北二里。

香桥 在县东北三里

画马桥 在县东北五里。

探花桥 在县东北五里。

板桥 在县北一里许

昌安桥 在县东北五里。

西跨湖桥 在县西南五里镜湖上,南通离渚路。

十老桥 在县西南十五里。有老者十人共建,故名。

稽山桥 在县南十五里镜湖上,以近稽山,故名。东入郡城,西通诸暨路。

横塘桥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白楼堰桥 在县西八里。昔桥旁有亭,名曰“白楼” ,而桥亦名。东入郡城,西通诸暨路。

何山桥 在县一十里许。东入郡城,南通诸暨路。

迎恩桥 在迎恩门外,旧名“菜市桥。”

永乐桥 在迎恩门外西北五十步。

虹桥 在县十里。宋理宗少时浴于此,故又名“浴龙桥。”

瓜咸桥 在县西北十里,又名“会龙桥。”

霞头桥 在县西北十三里。

高桥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运河塘上。桥最高,故名。

越浦桥 在县西一十四里。

兴福庙桥 在县西一十四里。

王城东桥 在县西北一十二里。

王城西桥 在县西北一十五里。

阮社桥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太平桥 ,在县西北四十六里。桥北有张帝祠。板桥 ,在县西北五十里。

宾舍桥 在县西六十五里。

馀支桥 在县西北四十八里。

清江桥 在县西五十三里。

湖塘跨湖桥 在县西四十里。东入郡城,西通萧山路。

禹会桥 在县西六十里。

夏履桥 在县西南八十里。夏禹治水,遗履于此,故名。

宣桥 在县西五十八里。明景泰初重建,改名“登仙。”

锁秀桥 在登仙桥西百步。

湖上桥 在县西八十里。

相步桥 在县西八十里。

官渎桥 在县西北十里。

万家桥 在县西四里

兴安桥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乡人祁茂兴建,功未就而卒,其子《子安》继之而成,以其父子之名名“桥” 云。

广溪桥 在县西北五十二里。

西小江浮桥 在县西北五十五里。

文应桥 去县七里。俗传朱买臣读书于此,后封“文应侯” ,故名。

高门桥 在县东北十里。

昌坊桥 在县东北十里。

赵墅桥 在县东北一十五里。

六山桥 在县东北二十里。

富陵桥 在县东北一十五里。明嘉靖间新建。七眼桥 ,在县西南二十里。

梅仙桥 在县西南二十里。

寨口桥 在县西南七十里。

清墩桥 在县西北五十里。

上横桥 在县西南二十八里。

行义桥 在县西北五十里。

赵家庙桥 在县西北五十里。

通利桥 在县西北五十里。

上下平桥 去县三十里,螭峰下。

鉴湖桥 在县西北一十五里。

涵清桥  、锺秀桥 并在县西小步里。浮桥 在尖山,去县一百二十里,维舟为桥以济。

金仙桥 在县西六十五里,明因寺之旁。宋祁国公杜衍所建。

七贤桥 在县西南二十里,“梁鸿、孟光樵隐处,梅福隐处,方干游寓处,吕祖谦读书处,胡致堂胡五峰住处。”

状元桥 旧名“王家桥” ,在城南五里,因明状元张元忭,故名。

河东桥 旧名“太原桥。” 明正德癸酉,里人盛悦建,御史冯应凤改今名。

东浦灞桥 在县西北十二里。

天济桥 在县西北十五里。

渭水桥 ,去县三十馀里,迎恩乡小步村中潭口。

永安桥 旧名“金玉沙湖坝” ,与萧山海塘水并注,口促迅急,覆舟溺人。庠生王道龙妻陈氏、陈大本改造,水始不杀人。

春波桥 在千秋观前。取贺知章“春风不改旧时波” 之句。

三桥 在府城东南五里。有桥三,其中桥有亭,扁“通济” ,“镜湖” 分东西,以此为限。然以地势考之,恐亦非古制也。今废。

五云桥 在府城东二十六里,有亭,扁曰“溪山” ,奇丽。旧跨溪,今在平陆矣。

平水桥 在平水市北

云门桥 在若耶溪南。桥东百馀步,又有小石桥,架亭其上,曰“丽句亭。”

石桥 在广孝寺前

洞亭桥 在阳明洞前,架小亭其上,自桥东数十步,又有“斗牛” 、“观山二桥。”

造成桥 在禹庙西

“县东桥  ” 、“长安桥  ” 、“宝祐桥。”

“黄铁头桥 ” 、龙华桥 在都泗门内,龙华寺之左。

八字桥 :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

东双桥  孝义桥

九节桥 在长春观前

通泰桥 又俗名“新桥。” 以上诸桥,并在县治之东。

鲍家桥 状元坊里

睡仙桥  。《坊口桥  》。《竹园桥》。

“鱼化桥  ” 、“纺车桥。”

马梧桥 在锺离巷口

马坊桥  。金斗桥  。“目连桥。”

罗汉桥 亦名“春波桥。”

柳桥 王毓蓍殉节处

“罗纹桥  。” 覆盆桥。

莲河桥 天庆观后

庙桥 武肃王庙侧。以上诸桥并在县治南。县西桥 旧名“府西桥。”

“清道桥  。” “石灰桥  。” 《大善桥》。

永福桥

舍子桥 在龟山下

大庆桥  。“木瓜桥  。” “龙兴桥。”

市门桥  。“咸欢桥  。” “吴伯桥。”

“得胜桥  ” 、“暗桥   ” 、“通市桥 。” 以上诸桥并在县治西。

小江桥  中正桥

探花桥 旁有小桥曰“田家桥” ,桥下曰“田家溇香桥 ” ,陆放翁种梅于此,故名。其旁尚存梅园。

同。俗传朱买臣还乡,又名“乡桥” 者,非也。至元时,劳义士新之。隆庆间,钱守愚重修。

皇清康熙八年,陈伯嘉重修。

吊桥 在五云门外

居仙桥  、瑞宁桥 并在第一都。

永安桥  、“五湖桥  ” 、通陵桥 并在第二都。

马山桥 在第四都

皋部桥 在第五都

樊江桥  、枯桥 并在第六都。

世乡桥 在第十二都

寿宁桥  、白塔桥  。越岭桥。

凤凰桥  富盛桥

九陵通泰桥 在攒宫

东城桥 今名“东关。”

太平桥 在太平乡。明万历四十八年,董弘度捐造。

锁泗桥  、铁绊桥 并在第二十一都大乘桥 ,其南为平水市。

双井桥  闸桥   。“石旗。” 中兴桥。

望仙桥 在县东南十里。

马桥 在县东南六里。千秋桥、  大凌桥、  小凌桥, 并在县东南七里。

渡东桥 :在东郭门外。

孙断大桥 在吴融、孙断之中。张贤臣捐百金造。

浪煖桥 在双溪港张神庙之左。平水、上灶二溪之水合流于此。向有木桥,水稍涨即冲败,往来者甚苦之。张贤臣捐赀,纠众易以石,名曰“浪煖。” 里人勒石于张神庙中,以记其事。明崇祯十七年,山阴谢吁重修。

万安桥 在六都樊江广渡庵之南。僧具缘募赀造桥,长二十丈。

曹娥渡 在府城东九十里。绝江而过,隔岸为上虞。

偁山渡 在城东北五十里。

小江渡 在城东南一百里。

南堰门渡 在城南五里。

前梅渡 在城西北六十馀里,钱清江上流。南通诸暨县,北通萧山县。江滨之民捐赀造舟以渡。

张湖渡 在城北七十里。

邵家渡 在城西北三十里。

三江渡 在城东北三十三里。明知府汤绍恩改建新闸。

荷湖渡 在城北三十三里横山东,大峰山南。上通扁拖、甲蓬二闸,下接三江新闸。北有荷湖,俗讹云“濠湖。” 周围数里。

查浦渡 在城西八十里。

兰亭渡 在府城之南二十五里许。跨兰渚之流。

离渚渡 在城西三十里。

萧山县

渔临关 在县东南十五里。凡商贩竹木牌筏,自上江顺流东下,经富阳入小江,悉集于此。每竹木到关,南关主事渡江莅县,监视《南关榷书》曰:“木从徽、处、衢、严,由大江进渔浦港,往诸暨,卖者泊临浦下碛堰山抽分,发宁、绍,卖者过义桥、新坝、临浦、麻溪等坝,里河泄至白露塘下抽分。” 梦笔桥 在县城内江寺前。自桥至寺三十步。“白鹤桥 ” 在白鹤铺前,东接山阴界。

渔临关桥 在县东十五里。

高迁桥 在县北五里。《十道志》云:“董袭见孙权于此。” 《吴志》:“孙策入郡,郡人迎于高迁。” 注:“永兴有高迁桥。”

惠济桥 在惠济寺前,即“凤堰桥。”

东晹桥 在城东门外。明嘉靖癸巳筑城,民多借用桥石。乙卯,虑倭入直薄城下,拆毁。丁巳,令魏堂督民重建。

皇清顺治年间重修。

文昌桥  会龙桥 在县东门外新坝。瑞莲桥 在县东门外十五里。明万历间,邑女子蔡瑞莲建。俗呼“姑娘桥。”

北海桥 在县东门外溇下。陈

镇海桥 在县东门外莫家港。

新发王桥 在县东数里。

石桥 在县东门外新林铺前。旧名“浮桥” ,一曰“木桥。” 架木为梁,每坏,与山阴均葺之。明弘治七年,山阴周廷泽易之以石。北海塘倾,桥亦就隳。守道杨一葵于万历十二年修塘,而桥复建。

双峰桥 在县东钱清镇,又曰“方家桥” ,岁久断圮。宋郡守汪纲重修。宁宗御舟经行,撤而复葺。仓桥 ,在城中便民仓前。

真济桥 在县西。一曰“都亭桥” ,俗名“市心桥。” 永兴桥 在县西。一曰“新桥” ,俗称“西桥。”

永寿桥 在城外凤堰铺前。

弘济桥 在县西五里,邑绅张干山建。桥边有井,来端蒙、端操重修。俗名“岳庙桥。”

板桥 在县西九里

仓桥 在县西兴盐课司前,又曰“官桥” ,邑绅戴光建。

屋子桥 在县西十里许。板桥。桥上建屋。康熙年间重修石桥。

凤堰闸桥 在县治东城内。未城之先为闸,明嘉靖间建城,改为桥。

吊桥 在县东门外

陈公桥 在县东城外百步。明万历四十四年,邑令陈如松掘通双河,堘折运河,水使南注,因建桥焉。

皇清康熙五年,建祠于桥上。

东仁桥 在县东九里许。

驱虎桥 在县东十五里。里有虎患,故名。邑人来端操建。

兴隆桥 在县东二十里,邑人吴士骖建,在螺山寺边。

螺山桥 在县东

施家桥 在县东三十二里。

沈家桥  路西桥 俱在县东三十五里。郑家桥 在县东四十五里。

毕公桥 在县东,去郑家桥里许。

八字桥 在县东毕公桥,差折而南。

保寿桥 :在治南城内,邑典膳张匡建。

兴仁桥 在县治南,又曰“府桥” ,今废。

芹沂桥 在县东南。旧《志》云:“宋儒学故址。” 庙桥 在县南城外,贴社头庙。

道源桥 在县南,元戴成之建。

罗婆桥 在县南四里。明万历间,赵汭重修。王家桥 在县南五里。

大通桥 在县南,旧名“板桥” ,因“大通和尚” 改建,故名。明万历三十二年,邑州判陆道征加修,并筑纤路。

杨公第一桥 在县南十里,令杨铎建。

惠津桥 在县南十二里。邑人蔡应山、周有科等建。

小江桥  王村桥 俱在县南二十五里。惠政桥 在县西南里许。元主簿赵诚建。清泠桥 在县南三里。

长宁桥 在县南十里,旧名“乐大桥。” 明成化丙午年建,嘉靖丁巳重修。

东平桥 在县南十二里,邑主事黄九皋建。新桥 在县南十六里,邑绅黄三尚倡建。埭上。“黄家” 大桥 在县南二十里,工部主事谢体升、朱惟一建。

峡山桥 在县南二十五里。

公孙桥 在县南三十五里。旧朱村木桥甚狭,有堕死者。明隆庆中,邑人华实改建石桥十五洞,未就。其孙华陞续成之,凡二十一洞。乡人义之,故名。

皇清康熙元年,邑人王承宗修筑三洞。

观音桥 在县南四十里。

石盖桥 在县南四十五里。

新桥 :距县五十里。圮毁已久,居民建木桥济渡;桥狭江广,每有堕死者。

皇清顺治年间,乡宾单人英捐赀重修“石桥。”

济远桥 在县南六十里。

太平桥 在县南,去济远桥一里。

天济桥 在县南,去太平桥一里。

峡浦桥 又曰“蒋家桥” ,在县南,去太平桥一里,旧名“沈家桥。” 明万历间,洪水冲决,居民架木为梁,行者多不便。

皇清康熙六年,重建石桥,邑人王之鼐有《记》。

顺济桥 在县西南六十七里,令魏堂建。毓秀桥 在县南十里。俗呼“庄潘桥。”

儒林桥 在县治西百步。即北瀹桥。蔡万善修。惠民桥 在县治西,即南瀹桥。旧惠民药局在此。

清风桥 在县治西祇园寺侧,俗呼寺前桥。

皇清顺治年间重修。

会龙桥 在县治西,即林家闸基。未城之先为闸,明嘉靖建城后,改为桥。邑人林可山建。万历间,邑人张试捐赀修,改今名。

望湖桥 在县西门外数武。旧《志》:杨、郭二先生祠在湖口,民登望之,故名。康熙六年重修。盛家桥  、村口桥  、南宁桥。

南渗桥 、四桥俱在县西门外里许。里人来士创建。

村口闸桥 在县西八里。

资福桥 在县西十里

望海桥 在县西,旧名“王家桥” ,邑宦来端本建。“应道” 桥 在县西,旧名“光济桥” ,邑生来援同、来应期建。

江龙桥 在县西,旧名“汤家桥。” 来端蒙、端操建。三中桥 在县西,旧名“孙家桥。” 来日升、来端容建。

海山桥 在县西来保。来潮建。

荚竹山桥 在县西。里人来弘辉创,孙来士重修。凡桥梁倾圮者,弘辉皆为修理。

东湖锁翠桥 在县西,邑官来端蒙建。

飞虹桥 在县西

永封桥 在治北一里许。明嘉靖戊午,张封君翼孙封君焕开堰立桥,令魏堂定以今名。云津桥  、望峰桥 俱在县北里许,今废。张家桥  、金家桥 俱在县北一里。

普惠桥 在县北。旧名“和尚桥” ,令魏堂修。东百石桥 在县北二里。里人丁应雷助建。西百石桥 在县北二里。

施家桥 在县北三里

郎家桥 在县北五里

广济桥 在县东北五里。旧名“洞桥” ,令魏堂修浮桥 。距县五十里,其江曰“横江。” 东为山阴天乐乡,南为桃源尖山埠,明时,上有义渡船。

皇清顺治三年,王师达闽,始建浮桥,共船一十六只。

山阴、萧山两县均派,每年修筑,不派别都。王湾桥 在县南三十里,旧名王湾渡。东为山阴,西为苎萝乡。

汀头桥 在县西南三十二里。旧名汀头渡。南为山阴,北为来苏乡。

所前桥 在县西。稍折而北,东为山阴,西为来苏乡。

凤仙桥 在县北,旧名“周家渡” ,今俗呼“金鸡山桥。” 东为山阴,西为来苏乡。

江桥 在县北,折而东,旧名“舍浦堰。” 南为山阴,北为里仁乡。

西兴渡 是为钱塘江东岸,在县西十里,吴越通津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