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5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四十五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四十五卷目录
泉州府部汇考一
泉州府建置沿革考
泉州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泉州府星野考
泉州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一千四十五卷
泉州府部汇考一
[编辑]泉州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
[编辑]本府
闽故越地。秦始皇并天下,平百粤,置闽中郡。汉高祖兴,越王勾践之后曰“无诸” 者,从诸侯灭秦,又佐汉灭楚,高祖封为闽越王。后闽越王郢、郢弟馀善皆以叛诛死。汉以闽、越地险阻,数反复,迁其民于江、淮间,虚其地。其民亡不从迁者,聚为冶县。建武间,分冶县为东、南二部都尉,而泉地属南部。建安初,以南部置候官、建安、南平、汉兴等五县。泉为候官县地。汉后主吴永安三年,析候官县置建安郡,领东安、昭武、将乐、东平、建平、吴兴,并旧县为九。泉为东安县,而属于建安郡。晋太康三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即今福州也。泉地属晋安,是年,析晋安地置同安县,寻省同安,复入晋安。南宋泰始四年,改晋安郡为晋平郡。梁天监中,析晋平郡置南安郡。南安郡地兼兴、泉、漳,其始即今南安县也,南安之名始此。陈永定初\,升晋平郡为闽州\,领建安、南安二郡;光大元年,改闽州为丰州。隋开皇九年,改丰州为泉州,仍是今之福州,以建安、南安二郡为县属焉。大业初,改泉州复为闽州。大业三年,改闽州为建安郡,领闽、建安、南安、龙溪四县。唐武德初,改建安郡为建州。五年,析南安县置丰州,领南安、莆田二县。贞观元年,省丰州,以南安、莆田属泉州,即福州也。嗣圣间,析泉州之南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圣历二年省,久视元年复置。景云二年,改旧泉州为闽州,以武荣州为泉州,属闽州都督府,方为今泉州矣。开元六年,析南安东南地,置晋江县,泉州徙治焉。天宝元年,改泉州为长乐郡,寻改长乐郡为清源郡。乾元元年,改清源郡复为泉州。永泰三年,析候官、尤溪二县各一乡,置永泰县。至贞元中,又析永泰之归义乡,置归德场,为今德化之地。贞元十九年,析南安县之西南四乡,置大同场,为今同安之地。宝历间,析南安县西北二乡置桃林场,为今永春之地。咸通中,析南安县西二乡置小溪场,为今安溪之地。后唐长兴三年,升桃林场为桃源县,又升归德场为德化县,犹隶福州。后晋天福三年,闽王昶改桃源县为永春县,后皆因之。南唐以泉州为清源军,以小溪可置县,遂置县,名“清溪。” 安溪之建始此。宋太平兴国六年,析晋江东乡十六里置惠安县,至是,泉州始领七县。宣和三年,睦州清溪洞盗起,时恶其名,因改清溪为“安溪。元至元十五年,升泉州为泉州路总管府,领录事司一、县七。大德元年,立福建平海行中书省,以泉州为治所。大德三年省废。明洪武元年,始定为泉州府,罢录事司” ,属福建布政司。领县七: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
皇清因之。
晋江县:〈附郭。〉
本晋晋安县地,属晋安郡。隋省入南安县,属建安郡。唐开元八年,析置晋江县,为泉州治所,属泉州。宋、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
南安县
本汉候官县地,吴析置东安县。晋改晋安县,属晋安郡。梁为南安郡治所。隋复改为县,属建安郡。唐初属建州,后置丰州。贞观初,州废,属泉州。后为荣武州治所,寻废,仍属泉州。宋、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
惠安县
本唐晋江县地。宋太平兴国,析置惠安县,属泉州。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
德化县
本唐长乐郡永泰县地。五代唐伪闽立为德化县,属长乐府。南唐割今延平尤溪县之“常平” 、进城二乡以益之。宋初属平海军,后复属泉州。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
安溪县
本唐南安县地。唐咸通中,析置小溪场。五代南唐始立为清溪县,属泉州。宋改为安溪县。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
同安县
本汉候官县地。晋析置东安县,属晋安郡。隋为南安县地。唐析南安四乡置大同场。五代唐复为同安县,属泉州。宋、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
永春县
本隋南安县之桃林场。五代时,闽置桃源县。唐长兴初,改为永春县,属泉州。宋、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
泉州府疆域考 府志
[编辑]泉州府疆域图
本府
在福建布政司西南四百一十里。
东至大海岝头,一百三十里。
西至漳州府长泰县,一百五十里。
南至大海围头一百三里。
北至兴化府仙游县界一百四十里。
东南至大海,八十三里。
西南至漳州府龙溪县一百四十里。
东北至兴化府仙游县界九十里。
西北至延平府尤溪县界二百里。自府至
京师七千二百五十五里。
东西广二百八十里,南北袤三百八十四里。《晋江县》。〈附郭。〉
东至惠安县洛阳桥北二十里。
西至南安县潘山市界八里。
南至大海围头一百三里。
北至兴化府仙游县界一百三十里。
东南至大海,八十三里。
西南至南安县赤湖村,界三十里。
东北至兴化府仙游县界九十里。
西北至南安县夹岭界十里。
东西广二十七里,南北袤二百六十里。
南安县
在府治西十五里
东至晋江县界七里
西至安溪县大宇村界六十七里。
南至同安县小盈岭界,八十里。
北至永春县界九十里
东南至晋江县石龟铺西界二十五里。
西南至同安县罗山院前,界一百一十里。东北至晋江塔头村,界二十里。
西北至永春县小姑铺界一百里。
东西广七十三里,南北袤一百七十里。
惠安县
在府治东北五十里
东:至宁崎大海四十五里。
西至晋江县洛阳桥北三十里。
南:至北镇大海四十五里。
北至兴化府仙游县界六十里。
东南:至大岝海头,五十里。
西北至晋江县界四十五里。
西南至晋江县界三十里。
东北至兴化府仙游县界四十三里。
东西广八十里,南北袤一百五里。
德化县
在府治北一百八十五里。
东至兴化府仙游县白格岭界八十里。
西至延平府尤溪县界一百二十五里。
南至永春县苏坑界,二十里。
北至福州府永福县“五古村” 界一百二十里。东南至永春县剧头岭,界二十里。
西南至永春县龟洋界七十里。
东北至福州府永福县洑口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延平府尤溪县官田岭,界七十里。东西广二百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
安溪县
在府治西一百五里
东至南安县高田界,二十五里。
西至同安县东岭界,六十里。
南至南安县翁村界二十五里。
北至永春县吉漈岭界,五十五里。
东南至南安县大宇岭界四十里。
西南至南安县象运山界,二十五里。
东北至南安县眉田岭界二十五里。
西北至漳州府漳平县“大深” 界一百七十里。东西广八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九十里。
同安县
在府治西南一百三十里。
东至南安县小盈岭界,四十里。
西至漳州府龙溪县子父岭界七十五里,南至大海黄牛澳八十里。
北至安溪县龟洋岭界五十五里。
东南至南安县欧岭界四十五里。
西南至漳州府龙溪县冲农头界,七十五里。东北至南安县九溪旧隘界,四十里。
西北至漳州府长泰县竹隐村界五十里。东西广一百一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三十五里,永春县
在府治西北一百二十里。
东至南安县水江村界三十里。
西至漳州府龙岩县平村界四十五里。
南至南安县南朵村界四十五里。
北至德化县石碣村界,四十五里。
东南至南安县塔口村,界三十里。
西南至安溪县大演村界三十里。
东北至兴化府仙游县石岭界,六十里。
西北至德化县仙人迹界四十里。
东西广一百九十里,南北袤九十里。
形胜附 闽书
[编辑]本府。〈晋江县附郭。〉
川逼溟渤,山连苍梧。表以“紫帽” 龙首之峰,带以“金鸡石笋” 之阻。
南安县
九日,姜相。高峰环拱于右,佛迹灵秀,二山盘回于左。“揖紫帽狮子之奇,抱金鸡黄龙之秀。” 《惠安县》
东南濒海,西北依山。螺峰峙后,文笔耸前。《德化县》
诸山环拱丁溪中流
安溪县
“三峰玉峙,一水环回。朱凤回翔,黄龙内顾。” 《同安县》。
东南“海岛献奇” 十一在前。《西北峰峦拥秀》十六在后。
永春县
“南有象山,东有《双鱼帘幕》” ,马岭楼台。乐山。“群峰走青,一派趋碧。”
泉州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府总
《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凡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 闽属扬州,扬州有会稽,会稽,越地也。今星家论闽中星分,其说不一。按《晋书》载魏陈卓之言云:“吴越州郡,九江入斗一度,庐江入斗六度,豫章入斗十度,丹阳入斗十六度,会稽入牛一度,临淮入牛四度,广陵入牛八度,泗水入女一度,六安入女六度。” 谓其说本于范蠡、鬼谷子、张良。而班固《天文志》则云:“斗、江、湖、牵牛、婺女、扬州。” 范晔《天文志》又云:“牵牛主吴、越,而以广陵、王、荆之变,句章、鄞、鄮之盗贼验其应。” 唐张守节则云:“吴地,斗牛之分野,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是也。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今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南海、日” 南是也。是张守节谓牛女星分,不属闽矣。僧一行云:“山河之象,存乎两间。地有南北河,天有云汉,南斗在云汉下流,当淮海间,为吴分牵牛去。”
南河寖远,自豫章迄会稽,南逾岭徼,为越分。夫一会稽也,班固以为牛、女星分;张守节以为斗、牛星分;范晔独主牵牛星分,而一行因之。至其封域之分,吴、越又有互异者。闽为南界中六分之一,泉州为闽中八分之一,即存而不论可也。以新旧志中各有论说,故并存之,俟参考焉。
泉州府山川考一 府志
[编辑]本府。〈晋江县附郭。〉
白虹山 在城东北百里许四十七都。山之北为仙游,南为晋江,乃郡界过脉之山。按《闽书》:“自仙游县之九座山西南行,为朋山,清源之祖,垂瀑如虹。宋莆田陈宓隐居其下,有白虹漈,有龙潭。岁旱祷之,或有云气升潭中如虹,三日内必雨。”
香炉山 在常建里。按《闽书》:“在金溪之上,溪中沙淘之,有金。”
八尖山 在常建里。按《闽书》:“山前后相连,距十馀里,大小累累,其尖有八。”
丰山 在四十五、六都。每水旱,乡人祷之,其年遂丰,故名。“左送” 诸水,合惠安白岩、前郭澳溪,出洛阳江。“右送” 诸水,自南安涧埕。牛角金溪出晋江,自香炉山至此,俱在白虹山西南,而盘旋其左右。
双阳山 为白虹山正脉。郡城望之,微有大小,曰大阳、小阳。南安望之,则二山并峙,一名朋山。清源山 在双阳山之东,为郡城巨镇。山周围四十里,横跨十馀里,高数千仞,以其在郡之北,故名。北山,一名泉山。以上有石乳泉,清洁甘美,州名泉郡,旧名清源,盖本于此。《旧志》指泉山为今福州之山者,非是。其上突起三峰,《堪舆家》谓之“三台。”
大旗山 即清源东所迤之山,其形如旗。凤山 在三十九都,其山自北山而来,踊跃回拱,如凤凰飞向之势,故名。一名皇绩山。取王审邽《墓碑》云:“皇者天皇,绩者勋绩也。” 此盖王氏夸诞之词,当以凤山名为是。
“万安山 ” ,至《洛阳江》南岸而止。
“梁相山 ” ,宋丞相梁文靖公克家墓在其麓,故名。山在古楼铺后。
灵山 在郡东南,下瞰东湖,有默德那国人葬其上。前有盘石,上有圆石,撼之辄动摇不止。郡守周道光题为“碧玉球。”
云谷山 上有“云谷室。”
万岁山 在府城东南。上有法石寺。宋初陈洪进筑坛遥祝,以效嵩呼,后人因名其地曰“万岁。” 坡大书,刻石为碑。
石头山 在万岁山之左。山之尽处,有三石杰出,故名。上有“真武殿” ,旧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下为石头街,民居鳞集,旧有千馀家。
《宝觉山 上有海印室》。
圣姑山 :相传地产菰,壮大倍常。里人异之,即地建祠,讹为“圣姑” 云。
桃花山 在郡东南。山之土色红如桃花然,故名。
《赤虾山 》一名“赤虾埭。” 以上诸山,皆拱辅于郡城之东者也。
斗南山 、古圳山 、翁山。
严山 俱在三十三都紫帽之西,分脉自常春而来,诸山皆拱辅于郡城之西者也。
龟山 在清源之前,郡城西南三十四都,出临漳门一里许,其形如龟,今置山川坛。其西有石,高二丈许,卓立如笋。宋郡守高惠连以私憾击断之。明成化中,知府张喦以旧断之石补之。今岁久苔生,不见旧断之迹。
石塔山 去龟山西一里,在石笋桥南。其山从腰至麓,乃一大盘石,与江相接,长二百馀丈,穿伏于水下不可测。上有石塔,今废。
鼓雷山 去石塔山西南一里许。上有石如鼓,叩之如雷,故名。或云:“天将雨,则其鸣如雷。” 旧有雩坛,为郡守祈雨之所。
紫帽山 在鼓雷山之南。自南安大乌石蜿蜒而来,巃嵸雄耸,为十二峰。旧传常有紫云覆其巅,故名。山之南为南安界,北为晋江界。其最高者二峰:左峰之阴有金粟洞,右峰绝顶有凌霄塔,西有石鼓、丹炉、试剑、棋局诸峰。北有天湖岩,南有古元室。
龙首山 在府城西南五里许。有龙翔之势,故名。俗曰“龙头岭。”
小乌石山 :在龙首山之北。山顶有海岸庵。半山有玉泉庵,有蔡公泉。
狮山 去府城南十里,叠于行辇之外,一名“烽山。” 旧传,昔人尝置烽燧于此。
行辇山 :在狮山前。俗呼“下辇。”
雁塔山 去府城南十里,平地突起高冈,秀耸而圆,其状如塔。上有石约五丈许。元季有李于磐避乱于此山之阳,至今为李氏世居。
东山 即溜石之山也。以上诸山,是为郡城南内局拱辅者也。
华表山 在府城南四十里。山顶巨石耸立,如剑戟然,故名。
灵源山 去府城南四十里。西北之麓有淫祠,曰“吴明宫。” 明嘉靖三年,督学副使邵锐毁之。山高出于东南诸山,上有石,曰“望江石。” 登其上泉,境内山川城郭,历历可数。南瞰大海,百里外海城如在。数里,顶有灵源庵,绝顶有紫云峰、紫云室,相传旧有紫云覆其上,其地四时花木阴映。高州山 在灵源、华表二山之间,尖耸秀净,与府城相对,故名“高州。”
象陷山 ,在华表山北数里,其势雄大,上有龙泉岩、《石资岩》。
罗裳山 去府城三十里,为郡城案山。山之东有五髻峰,前有大石壁立,上有画马,其迹岁久不没,盖有幻术者为之也。又有龙湫、六井。石龟山 在象陷山东南十馀里峻壁之上,石形如龟。
灵秀山 上有小岩,昔有人结庵其侧,海潮至则石润,退则石燥,因名为“海潮庵。”
宝盖山 去府城东南四十五里。大孤山绝顶有石塔,耸出云表,商舶自海还者,指为抵岸之期。半山有虎岫岩,云石光润,林木青葱,景象幽邃。
金鞍山 在宝盖山旁,俗名“小孤山。” 以上诸山是又郡城南外局拱辅者也。
金钗山 去府城东南三十里。两峰延袤数百丈,若钗股然。上有六胜塔,旁有魁星堂。其左卓立一峰,曰“石镜。” 旁有小石如镜。右有小岩,曰石狮岩。
瞻迹岭 俗呼“般若岭” ,至洛阳南五里亭而止。“瑞峰岭 ” 由梁相山转而南为是岭。
舟峰 在清源山之东,以形似舟,故名。
蜕岩 在清源山纯阳洞之北,相传谓裴道人蜕骨之所。
遵岩 ,在纯阳洞南半里许。左峰相传谓“僧可遵结庐于此” ,故名。其地乃一大石,平如砥,纵广百丈,而舍庐废圮,三石塔遗址尚存。
泰嘉岩 在遵岩南左半里,地颇平旷,嘉泰寺在焉。侍郎顾珀读书其中。隆庆二年,知府万庆为扁曰“新山书院。” 新山,顾公别号也。
半岩岭 在泰嘉岩西北半里许。岩前有石门,南左迳畔有亭,扁曰“白云满地” ,亭北有岩曰“寒山。” 其院宇今废。
瑞像岩 在大道岩南。岩石崒嵂,面平如砥,名天柱峰,镌释迦石像对峙一峰危立成列,号罗汉峰。又有狮子峰、回舶峰、莲花峰、云髻峰、石笋峰、石蟒、石龟、石池、石窗、石门,皆石之形似者,不易。岩 在虎岩之左,相传昔有女子修行于此,有访之者曰:“若来往山不易。” 女应曰:“到山亦复不易。” 故名院宇。今废。
碧霄岩 ,在不易岩南。岩上有巨石侵云,凿中为迳,其中之地甚窄,仅可通行,视天一缕,曰“小有天。” 左有亭曰“寻真” ,误入。
梅岩 在碧霄岩南。昔有古梅,数百年在其处,故名。有石数尺,中可容人坐。石上镌“绿潭瀑布” 四字,字画遒劲可爱。岩畔有涧水合流,东有绿潭,沿流而上至高峻处,有石棋局、石砚、炼丹臼。其北有双石对峙,泉出其旁,名曰云根漱玉泉。妙觉岩 在梅岩之东,岩下有亭,扁曰“第一山” ,刻于石,乃摹米元章书。
狮岩 在妙觉岩东。有石形如狮,泉石幽奇,景状清旷。
龟岩 在大休岩东。石《屃赑》如穹龟,伏鳌中空,可以栖隐。唐欧阳詹结庐读书其中,俗呼为“欧阳室。”
南台岩 ,在紫泽西南一里石之下有台,以其在二洞之南,故曰“南台。” 台之两旁楼阁,自山下视之,如在空中。登眺其上,则山水相映,景状万千,与纯阳洞相等。
巢云岩 在南台岩东南数十步。岩石悬峭,石罅常有云气,故名。隆庆己巳,侍御詹仰庇常栖
迟。此岩即旧址建为书室,故此岩至今以侍御重
弥陀岩 在巢云岩南。有石室一区,深广丈馀,中有石佛,高亦丈馀。旁有石罅,广三尺馀,深五丈馀,其中幽邃静虚,翠光淡映。前有飞瀑泉,大旱不竭。
木龙岩 在弥陀岩下。相传其地有古木,根蜿蜒如龙。唐欧阳秬得之以归,留赞于石。其略云:“妖矫蜿蜒,势若腾天。疑初孕灵,神化倏然。” 今废。观音岩 在木龙岩西。中有观音石像,故名。老君岩 ,在观音岩下。其地有石天成,略见头目髭髯之状。今岩宇复新,郡人汪旦开《元元洞》于其下。
纯阳洞 在清源山中峰登其巅,可尽览郡中之景,一名“清源洞。”
紫泽宫 ,在蜕岩南下,景甚幽邃,以纯阳为上洞,紫泽为下洞。
金粟洞 ,在紫帽山左。相传,泉人有客洛阳者,遇一羽衣,寄书与洞之真人郑文叔。既归,遗书授以粟半升。还家视之,金粟也。有石刻“金粟之洞” 四字。
乌屿 在郡东。四面皆水,屿上皆田畴民居。旧有石路,潮至则没。宋宝祐中,始作“石桥。”
洋屿 在龙首山北,小乌石山之前。四围田畴数百顷,此屿突起于平畴中,上有石洞丈馀,有石刻曰“栖霞洞。”
岱屿 自石湖山越海港,复为三峰,曰“岱屿” ,在海中,介于石湖、北镇两山之间。
白屿 ,二峰相连,在石湖港之西,湍流分汇之处。左右多沉沙,迁徙不常,屡为商舶之患。彭湖屿 东出海门,舟行二日程为是屿。在巨浸中,环岛三十六,昔人多侨寓其上,以苫茆为庐舍,推年大者为长,不畜妻女,以耕渔为业。其地宜牧牛羊,散食山谷间,各《剺耳》为记,讼者取决于晋江县城外,贸易数十艘,时为泉之外府,后以倭患,墟其地。或云抗于县官故墟。今乡落屋址尚存。
鸬鹚礁 在海中,上有巨石百馀丈,一塔独立其间,如簪笔然。
三峰石 自紫泽洞西南一里许,为清源右峰。右峰矗起三石,为是石岩。石高十馀丈,嵌空壁立,秀拔可爱。明隆庆元年,知府万庆镌“天子万寿” 四大字于上,《遥祝》
洛阳江 在府城东北二十里,实晋江、惠安二县夹界之江也。群山逶迤数百里,至江而尽。昔唐宣宗微行,览山水胜概,有“类吾洛阳” 之语,因以名江。宋皇祐中,泉守蔡襄跨江为桥,曰万安桥。
晋江 在县南,实晋江、永春、安溪、南安会流之江也。
笋江 有石壁陂水自花溪林来。大房陂水自圆觉墌来。观音陂水自建兴山来,曾为大埔陂,达于韩陂,至南安牛角潭,合永春安溪之水,出金鸡桥,由黄龙渡东流至石塔山,为是江。宋皇祐中,郡守陆广造舟为梁,曰“浮桥。” 绍兴间,僧文绘始建石桥。
浯江 自笋江东流至德济门,为是江。宋嘉定间,郡守邹应龙架石为桥,以其造于石笋桥之后,曰“新桥。” 自黄龙江下笋江、浯江,总名曰“晋江。” 相传晋南渡时,衣冠士族避于此,沿江而居,故曰“晋江。”
溜石江 :自浯江东流至溜石渡为是江;逆而北,环城东南,复东行至于法石、石头、圣姑,达于岱屿,入于大海。
黄江 自葛洲溪合灵源山北诸涧,凡有九十九水,俱会于清洋陂,分经大桥至潘湖、小桥为是江。
康溪 为晋江东北护龙之水,自北髻山、乾元院二山之水合流,历林田、永安、龙济诸桥注于是。
濠市溪 自石狮、白水岩、香岭三山之水与施陂水复来会康溪诸水达为是溪,至于留公陂斗门。
长溪 自大帽等山,凡九水合流注为是溪,而白洋水、白石埭诸水复来会。又有覆船山,凡八水合流与惠安沙溪诸水俱至于雷公陂。斗门同出于洛阳江,而东入于海。
凌斜溪 为《晋江》西北护龙之水。自林田山东西流为是溪,会花山饮坑之水西流至南安涧埕渡合永春之水出双溪口。
磁灶溪 在郡南,西自南安荣第诸嶰坑发源。
葛洲溪 在郡南,自南安洪岭、湖洋、五峰诸山发源。
九溪 西自南安柏峰发流,其溪九曲,行者九涉,故名。历大盈、镇安诸桥,与灵源山西南诸涧流会李市庄头汇为“东湖” 者,俱由此入于海烟浦。埭 自吟啸浦会黄江诸水,东北历结砖桥汇于此,出溜石、六斗门,入于晋江。
陈埭 自吟啸浦东南流,则为是埭。凡罗裳东北诸涧流为万石,汇为盈塘。许塘东汇于大沙塘,东南汇于濯缨塘者,俱会于西南二斗门入于海。
玉澜浦 距陈埭十五里。凡灵源山东南诸涧汇为洑田,流为横龙、新塘,汇为龟湖,与拱塘、象畔诸水之趋于海者皆归焉。
植壁港 距玉澜浦四十里。凡横山诸涧汇为龙湖,通于虺,湖之趋于海者皆归焉。
陈坑港 :由植壁沿岸而南为是港。凡井尾埭、烽火埭、西湖诸水之趋于海者皆归焉。
安海港 :自潘迳港转入而上,至西南隅,则为是港。
白虹漈龙潭 :相传,旧有龙自此飞起,岁旱祷之,或有云气升潭中如虹,三日内必雨。
夫子泉 旧《志》:“在礼殿庭。宋隆兴间,教授视役夫薙芜,得清泉于咸卤之地,味特甘香,环甃以石,揭名其旁,后筑塞为露台。” 今在府学门内者,迺改凿为之也。
蔡公泉 在乌石。宋皇祐中,郡守蔡襄登此山,有泉自石罅出,其味美。好事者作亭其上,因名。治平中,县令王克俊刻“蔡公泉” 三字于石。清源泉 在北山上下洞之间,深不过四、五尺,大旱不竭,甘洁无比。中有灵物,身如鱼,耳如牛,现则大水。后改名相泉,谓留、梁二相也。
藜杖泉 在北山下洞之前。其泉出之处,自平石之上,深不过一尺,大旱不竭。相传谓蔡师手握藜戳之而泉出,故名。
乳泉 在藜杖泉之下。宋元祐中,潜江令张总调居于此,尝取泉炼药,逾年不坏,以为“惠山泉” ,殊不及。
云根漱玉泉 在北山之梅岩,有双石对峙,泉出其旁。黄寺丞维之,名曰“云根漱玉泉。”
“瑞泉 ” 在北山妙觉岩之下,陈谠名。
圣泉 在北山瑞象岩后。
甘泉 在紫帽山龙潭之侧。
灵源泉 在灵源山巅。其泉出于石罅,大旱不竭。
樟木泉 相传五代周显德中,岁旱祷于庙,一夕雷震。古樟木有泉自木中出,因而成井,故名。“瑞香泉 ” ,在北山狮子峰下兴福院,味极甘美。“石井泉 ” ,在溜石镇,高甲山。井方广丈馀,海潮至其旁,与泉不杂,色莹而味甘。
玉泉井 有三:一在府学明伦堂露台之东;一在公惠坊内,味甚清冽。又宝盖山石塔下有泉,亦名“玉泉井” ,随海潮汐以为盈缩,虽大旱不竭。“泮南井 ” 在泮池南育英门外,以地名。
三元井 在县学礼殿右。隆庆元年,教谕余釆立石,知县罗名士书之。
应魁井 在县学前,久堙。明嘉靖间,教谕黄桂、卓光谟相继濬。
七星井 在谯楼之前。二井双门。前井皆两两相对如斗形。一在大司成坊前,一在阛阓坊内,一在崇阳门内,如斗柄然,故名。
大井 :在泉州卫内。相传留鄂公从效凿,又名“留公井。”
状元井 在晋安驿内,宋为贡院,故名。井盖刻“状元” 二字。
炼丹井 在元妙观内,相传“道人吴崇岳炼丹之井。”
涅槃井 在仁风门外。相传唐僧涅槃所凿,故名。
玉龙井 在北山清源下。洞不时有云气出其上,辄雨,岁旱祷应。
《龙湫六井 》在罗裳山,有在高原者,有在平地者,泉脉相通,汲一井则诸井之水皆动,时有龙起其上。
石眠井 在十六都石壁之麓,濒海石堆中天然如甃,泉甚甘冽,潮长则没,退则味甘如故。石湖井 在石湖东湾,三井鼎分其一,井圆四丈馀,深不可测。
鼓雷山龙井 宋庆历中,有龙蟠绕于井,故名。“龙坡井 。” 在永宁卫城育坊内。其泉甘冽,冬夏汲之不竭。
卫井 在永宁卫仪门之左。其泉甘冽,酿酒煮茗尤佳。
南安县
九峰山 在县东北。山有九峰突起,上有西华岩。宋宝祐中,郡守谢埴书“西华九峰” 四字刻于石。
葵山 在县东北。山有叠石,如葵花然。
莲华山 在县治西北三里许。山甚耸峙,巅开八石如莲华。中一石曰“一眺石。” 登其上可尽览邑中溪山之胜。石下有不老亭。
吴亭山 在县东。有吴氏墓,架亭于上,故名。灵秀山 在县东,与佛迹山相连,屏然而峙,秀丽可爱。
佛迹山 在县东。唐光启中,一夕山上忽光现,刺史王潮使人寻访,于石上得巨人迹,因名“佛迹。”
翠屏山 在县东三都,界于晋江、南安之间。大小潘山 在县东大溪北岸,民居凑集,旧有潘山市,倭乱后顿觉萧条。以上诸山皆翼于县之东者。
九日山 ,在县西南二里许。相传重九日,邑人登高于此。其麓有延福寺,寺内有放生池,池上有翠光亭。
金鸡山 在县西金鸡溪南。相传,昔有金鸡飞止其上,故名。以上诸山皆翼于县之西者。四瑞山 在县北五都。山多产芝兰梅竹,人以“四瑞” 名之。又名瑞峰山。
卓云山 在县北八都。山势极高,云雾常覆其上。
胡洋山 在县北九都。山下平洋,皆胡姓田塘。高盖山 在县北十一都,山顶方平如盖。天柱山 在县北十二都。其峰高峻,上有石岩,中镌石佛像,高丈馀,上有云烟覆之。亦曰“天柱岩。”
城山 在县北十六都。其山环抱树木,周匝如城。
白龟山 在县北十六都。山有怪石如龟,其色白晢。
卧龙山 在县北十七都,形如卧龙。
香罏山 在县北十七都,其形如罏,其顶常有云气,如香之袅。
文笔山 在县北十八都,尖秀如笔。
龙源山 在县北十九都。山下有泉,由石中出。以上诸山拥于县北者。
壶公山 在县南三十六都。形似倒壶,故名。半月山 在县南三十六都。亦以形名。
丽碧山 在县南三十七都。峰峦秀丽,石洁白可爱。
雄山 在县南三十八都。其山高大雄峙,上有飞瓦岩。
鸡暮山 在县南三十九都。相传,昔有金鸡飞止其上,迨暮飞去。又名鸡笼山。其山不甚高耸,但面圆净如鸡笼然。
大丰山 在县南三十九都。山势丰隆,下临大溪,又名“太湖山。”
覆鼎山 在县南四十都,以形似名。
华表山 在县南四十四都。双峰夹拱,如华表然。其麓旧常生芝,又名“芝瑞山。”
鸿渐山 在县南四十五都,为同安、南安之界,瑞峰秀丽,如鸿欲飞。其麓多产黄菊,又名黄菊山。
象陷山 在县南四十五都。势如象伏,故名。高田山 ,在县西北十三都。其山最高,有田数十亩。
梁山 在县西北十三都。其山昔有梁姓者种松于上,阴森可爱。
大安山 在县西北二十二都。地势幽阻,上有栖真岩,岩穴之中容数百人。石下有泉,岁旱不竭。
高镇山 在县西北二十六都,又名鸡髻山。其山土肥泉甘,多产枣栗。下有翠屏峰、瞻道岩东有小石岩。宋时有僧法盛者居之,道行高洁。吕缙叔题其室曰“晏𪐝。” 以上诸山奠于邑之西北者。
杨梅山 有二,一在县西二十都,下有虎厅岩,岩中有石如虎,故名。又有雪峰岩。一在县西三十都,以山多杨梅,故名。上有鸿福院,今废。齐云山 在县西二十都。山势峭拔,上与云齐。双溪山 在县西二十二都,永春、安溪、双溪夹流,至此会合,以达金鸡。
御看山 ,在县西二十四都。耸伏环抱,松木苍。
翠可爱
英岌山 在县西二十七都。山势盘踞数十馀里,中峰尖而势差伏,傍二峰两翼簸张,如鹰之奋飞然。一名“鹰山。” 下为英洋溪,县治正当之。又名“三公山。”
九仰山 在县西二十七都。众山九面环仰之,故名。上有石佛岩,山石四旁突起,中有石佛像。象运山 在县西。山形高大,其状如象,俗讹为翔云。《清源志》与旧志俱误分为二山,今改正。与安溪接界。下有龙须岩,石罅生龙须草。山之南有石碑,岩后有石,高三四丈,类碑,故名。东有池溪岩,又名佛溪岩。有桥,亦名佛溪桥,英溪之源出焉。
囷山 在县西。山势秀锐峭拔,其状如囷。航海者率以此山为标准。凡南安之西福泉山、西南乌山,皆自此发脉。
大罗山 在县西二十八都。山高而险,东田溪之水出焉。西南与同安接界。
云台山 在县西三十都,刺史王延彬别馆也。山有凉峰,有凤凰峰。陈知柔谓“延彬旧为云台侍中” ,故名。
小郡山 ,在县西三十都。民居辐辏如郡邑然,故名。
梅花山 在县西三十都。山多产梅。
鹅眼山 在县西三十都。山麓巨石错立如累卵,其下有开化洞,中有石佛,长一丈。
大帽山 在县西三十都,广袤十馀里。山顶巨石九层如帽然,与同安接界。
蔡岭山 在县西三十都,西与安溪洪岭山分界。
鹳石山 在县西三十都。初有鹳巢其上,或鸣则雨,因号鹳石。李文肃公邴以其上下相承,状如鼓然。又名石鼓山。
福泉山 在县西三十二都。山势雄崇,中有流泉,故名福泉。远而望之,其形如船,俗呼“福船。” 以上诸山,皆县境之西山也。
大乌石山 俗呼“乌山” ,有石光黑如漆,因以名。山绝顶有三石列峙,号“三公石。” 其东有九渊岩。又东有龙水岩,岩下有一小井,四时不涸。其岩三峰耸秀,多石硿,为虎豹穴。旁有石穴,可容二百馀人。
凤栖山 在县西南三十四都。上有石柱,端方峭拔,高五丈馀,径一丈四尺,百里外四望皆见。相传“昔有凤栖其上,每天欲雨,柱辄出泉。” 三公山 在县西南三十四都。昔有江杨、林三公卜筑于此山,故名。
松椅山 在县西南三十四都。山畔有石岩,地常温和,名“阳调岩。”
霞壁山 在县西南,俗呼“西园路。”
谢墓山 在县西南三十四都。上有谢金紫家坟在焉。
谷口山 在县西南三十五都。峰峦峭拔,其中盘邃如谷。
五峰山 在县南三十五都。上有石室,盖顶之石,方广十馀丈,号“一片瓦。” 有觉海岩、狮子岩、灵泉岩,俱有大石高嵌。西南半里许,有白云岩,盘石中虚如屋。又半里许,有小身岩,石室天成。室之内外石佛各一。以上诸山,则县之西南隅山也。
卢岭 在县南十八都。昔有卢道者建庵其上。湖洋岭 在县西二十九都。磻溪之水出焉。姜相峰 在九日山西。唐相姜公辅谪为泉州别驾,恒居于此。峰顶有石磴,可坐数人。苏魏公大书“姜相峰” 三字刻于石。
高士峰 唐德宗时,校书郎秦系来隐于此,因以“高士” 名。峰。后立亭曰秦君亭,有石刻“高士峰” 三字隶书。亭之旁因名为炉碾盆砚,皆秦遗物也。峰之上有石佛岩,岩之前有石丈馀,其上平夷,古榕二株夹于石旁,清阴可憩,号小清凉石。又有无等岩,岩石高丈许,上刻“泉南佛国” 四字。有“乱峰轩” 、“廓然” 等亭。
柏峰 在县南三十六都。山多产柏,又名“云秀山。”
金石峰 在县西二十都。上有叠石,其赤痕类丹书,有石刻“金石峰” 三字。
观音石 在县西南三十都。石高三尺馀,中有穴室,如普陀落伽山观音像存焉。又其侧有圆石如香罏,高二丈馀,因号“香罏山。”
黄石 在修文里水中,巨石蟠结,复有一石,叠于其上,高几一丈,状如虾蟆,锐处若头,昂然上向。头之上有口,丰处若腹,下丽于石。其相丽处。
不盈一尺。四围皆空洞,疑若臲𡰈。而洪潦冲突,屹然不动。父老相传。此石能随水上下。谓之“黄石。”
金溪 ,按《闽书》:“在金鸡山下,水自双溪出者,经杨客渡,过金溪桥,转而东下焉。” 宋傅自得与朱文公泛舟于此。
黄龙溪 按《闽书》:在金溪下流二里许。其云黄龙有二。其一云归化里西平五峰二山间,石硖夹峙,飞流下注,水湛而深,里人指为海眼,时有龙见脊影,祷雨时应。五代时,有豪民吴长史,昼登楼,见龙射之,龙抉起迁宅,山裂为溪。是此溪也。其一云:“宋曾楚公登第时,黄龙见溪南。石起宗登第时亦如之。”
双溪 按《闽书》:水自永春、安溪二县分派而来,故名双溪。自永春来者,出于东关,合诸水之流经于便口渡,又合诸水之流至于郑山,又合诸水之流至于黄濑,又合诸水之流至于白蚌渡、湾下渡、白叶渡,又合诸水之流至涧埕渡。自安溪来者,接于罗渡,合诸水之流会于乌淹,达于角水,又合诸水之流至于庄水,又合诸水之流至于罗水渡,又合诸水之流至于龙光,遂合流为“双溪” 矣。是水流合晋江之“笋江” 以入于海,合襟绕郡城,一郡风气也。
九溪 按《闽书》:“源出柏峰山,逶迤而东,分为九派,汇于龙潭,东流至大盈桥,然后经晋江之安平以入于海。”
剑津 按《闽书》:“宋元符中,有双剑从空飞下,化而为津。”
洪濑溪 ,按《闽书》:“水自小芦溪出,路通永德,鱼腊成市,以资永德人。” 市口有凤凰桥。
吴潭 :两山夹峙,流注石壁间,其泉甚深,里人目为“海眼” ,时有龙见。
弓潭 在七都。有上中下三涵,涵如窦,三泓如瓮。涵水入泓,其声如钟。
龙潭 有五:一在平洋中,其水深黑。一在二十一都山下,溪旁,有石硿,水深不可测。一在三十三都乌石山,有水一泓,出石罅间。一在三十五都留斾山下,其深无底。一在三十八都山边,出石罅间。
龙泉 在十一都五台龙泉庵前。石窟深二尺馀,汲之不竭。
温泉 在十六都。城山前。水有四池,三热而一温。乡人甃之以石。
圣泉 在二十六都,御看山之巅。泉出高石之凹,能疗眼疾。
清水泉 在杨山之巅。泉自石罅中出,祷雨多应。
菩萨泉 ,在延福寺后山。泉出大盘石中,有源莫测,奔激有声。
泊泉 在四十三都黄菊山。泉出于石罅,祈雨多应。山腰有石窟,深六尺,广二尺,其盈涸与潮相应。
六龙井 在县治东甘棠亭侧。井六角,皆有木根蟠结下垂,其状如龙。
白云井 在延福寺。唐傅荀读书于此,因汲水,见白龙蟠井上,有云覆之,故名。
仙人井 ,在诗村大盘石中。引线数两,试之其深无极。
周井 在县治北三清宫之侧。井深不及数尺,亢旱不竭。旧《志》云:“相传五代周氏所凿,故名。” 夜光井 在三十一都。宋绍兴间,有夜汲者,见其井中有光如半月,投以汲器,光彩焕发。隔头井 在十七都。泉清而甘,人恒取其水以愈疾。
小石井 在十五都新丰院。前岁旱,乡人祷雨。水面有小蛇,见则雨立至。
圣井 在二十六都。相传蔡真人凿。
龙井 在二十四都,报岩院法堂西阶之下。天将旱则水溢,天将雨则水涸。
石井 在四十三都。深不及二尺,取之不涸。其地临海,潮汐消长,潮咸而水淡。。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