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79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七十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七十九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八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七十九卷目录

 兴化府部汇考一

  兴化府建置沿革考

  兴化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兴化府星野考

  兴化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一千七十九卷

兴化府部汇考一

[编辑]

兴化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

[编辑]

本府

本秦闽中郡地。吴属建安,晋属晋安,梁属南安。陈光大二年,始置莆田县,属闽州。隋改闽州为泉州,又为建安郡。唐武德五年,析南安别置丰州,即今泉州,复置莆田属之。圣历二年,改丰州为武荣州,析莆田县增置清源县,并属之。景云二年,复故泉州为闽州,以武荣州为泉州。天宝元年,改泉州为清源郡,改清源县为仙游县,属并仍旧。五代时,王审知、留从效、陈洪进相继据其地。宋乾德二年,授洪进观察使,改清源郡为平海军,县仍属之。太平兴国二年,洪进纳土。四年,太宗阅《图志》,念游洋镇地险,欲以德化之,乃即其地立兴化县,建太平军以领之。寻改为兴化军,以莆田、仙游二县来属。八年,从转运使杨“克让议,始移军治于莆田,初隶江南东路。雍熙二年,改隶福建路。宋末,改为兴安州。元改为兴化路,领录事司一,县三。莆田、仙游、兴化。至皇庆中,迁兴化县于广业里,湘溪为新县。明洪武二年,改兴化路为兴化府,革录事司,领县如故。正统十三年省兴化县,以其地分隶莆田、仙游。”

皇清因之。

莆田县:附郭。

古为扬州域。周为七闽地。春秋、战国为越地。秦属闽中郡。西汉属闽越国。至武帝时,属会稽郡,后置冶县。东汉属南部都尉。献帝时属候官县。吴属建安郡。晋属晋安郡。宋属晋平郡。梁属南安郡。陈属闽州。隋开皇九年,始置莆田县。唐复为莆田县。宋太平兴国四年,析置兴化县,建太平军于兴化县,寻改兴化军。八年,移军治于莆田。元改兴化军为兴化路。皇庆二年,迁兴化县于广业里《湘溪》。明洪武二年,改兴化路为兴化府。正统十三年,革兴化县,析长乐、武化二乡六里入莆田,为广业里;析永贵一乡五里入仙游,为兴泰里。

皇清顺治三年,大师入闽,福建版图悉内附。府一、县

二俱仍其旧

仙游县

周为七闽地。秦隶闽中郡。西汉隶闽、粤,为东冶县地。东汉隶会稽郡,为南部都尉地。吴隶建安郡。晋隶晋安郡。梁隶南安郡。陈永定初,合建安、晋安分南安升为闽州;光大二年改丰州;隋开皇九年,改丰州为泉州。此皆合全闽之地言之。唐武德五年,析南安别置丰州,领县二,曰南安、莆田。此莆田置县之始也。贞观元年,废丰州,以其地属泉州,今福州圣历二年,复以丰州地为武荣州,寻析莆田为清源县,此清源置县之始也。天宝元年,改泉州为清源郡,别驾赵颐正以县名同郡非便,奏请改之。因考故事,谓县有九仙人,姓何,以兄弟九人登仙得名,遂改为仙游县,此仙游名县之始也。隶清源郡。乾元元年,以清源郡为泉州。南唐保大二年,升为清源军。后王审知、留从效、陈洪进相继据其地。宋乾德二年,授洪进观察使,改清源军为平海军,而县亦随隶焉。太平兴国二年,洪进纳土。四年,太宗阅

《图志》
念游洋洞地险欲以德化之乃即其游洋

[编辑]

及百丈二镇,立兴化县,此兴化置县之始也。建太平军,寻改兴化军以领之。五年,以莆田、仙游来属,县始立兴化军,仍析仙游县来苏里入兴化县,析泉州德化县九座山入仙游县,定为四乡二十六里。唐为中县。宋为望县。元隶兴化路。明洪武元年正月,执陈友定。明年改路为府,定为属县,仍四乡二十六里。永乐以后,民渐消乏。正统十三年,裁省兴化县,以兴化县长乐、武化二乡六里属莆田,以永贵一乡四里并兴泰里属仙游县,编户一十四里。

兴化府疆域考        府志

[编辑]

兴化府疆域图

本府

东出镇海门,由塘头东南行,吉了、莆禧由塘头东行至平海卫,计九十七里。

西出永清门,至兴化县西辜岭平坡铺,界永福县,计一百四十里。

南出迎和门,由濑溪南行至枫亭七里庵,界惠安县,计六十七里。

北出拱辰门,至江口桥中,界福清,计四十五里。西北由濑溪至仙游县白隔岭,界永春县,计一百二十里。由府治至

京师六千四百三里

延袤四百二十五里。从,一百四十五里;衡,二百一十五里。

莆田县:附郭。

东南俱至海

西至仙游县,以俞潭为界。

北至福清县,以上阳桥之中为界。

延袤二百八十四里;从,一百一十里;衡,一百三十里。

仙游县

东抵俞潭铺莆田县界,四十里。

西抵白隔岭永春县界,五十里。

南抵白水坑惠安县界七十五里。

北抵小辜山永福县界,一百五十里。

东南抵长岭莆田县界,五十里。

西南抵白塔岭北南安县界,三十五里。

东北抵石门、莆田县界一百里。

西北抵磨石寨德化县界一百里。

东西广九十里,南北袤三百五十里。

形胜附

[编辑]

本府。莆田县附郭。

《九域志》:“北枕陈岩,南揖壶公,东薄宁海,西萦石室,木兰、寿溪,环流左右,山川人物,独甲他郡。” 《一统志》:“介泉、福之间,海道舟车所会,山川之秀,甲于闽中。”

仙游县

姚珤《主簿题名记》据莆上游。陈谠《县尉题名记》。“西北接泉、福,南距大海。” 朱晦翁《归乐堂记》。林壑美泉石,饶国

真德秀《送王迈序》“山川峻秀雄丽。”

郑良士《迎宾亭记》“薮泽襟连,原隰鳞次。”

林文编修《重修县治记》“山高而水清,地固而田沃。”

仙游连山距海,踞一方之胜,故孕毓人杰,洵乎“望县” 之称。

兴化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

府总

《周礼保章氏》
辨九州之分野吴越属星纪后汉

[编辑]

志及《晋志》,皆属斗牛、须女之度,于辰在丑。按《周礼》郑京注:“星纪,吴、越也。” 《后汉志》,星纪起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蔡邕志:星纪起斗六度,终婺女二度。班固志:“吴,斗分野。越牵牛,婺女分野。” 《春秋元命苞》:“牵牛流为扬州,分为越国。” 虞翻曰:会稽上应牵牛之宿,下当少阳之位。陈卓曰:会稽入。

牛,一度吾郡古闽越,属会稽。以历家仰仪之理推之,则星纪在北而光烛于南。其以吴、越当之者,从星纪之所烛也。

兴化府山川考一       县志

[编辑]

本府。莆田县附郭。

乌石山 一名麟山,在城西北隅,自太平山分脉而过。明洪武初,辟城,踞山之半,始在城内。上有东岩寺。山半有唐林氏先墓,墓前石笏拱立,环山苍郁,埤堄周遭,亦佳景也。有“左丞雨” 、“右丞雨” 二石刻。嘉靖初,知府朱衮构三峰亭,今圮。山麓多荔枝树。《宋志》载:莆田荔枝为天下第一,乌石荔枝又为莆田第一。宋郑伯玉、陈琪芳、方孝宁皆居近此。雅有诗名,时人汇其诗为一集,号《乌山三贤》。明布衣林兆恩有祠其下,为郡丞林应采留云阁、御史林铭几枕烟阁、东山草堂。距山之西数十武,有石嶐然,名“小柯山。” 正德间,知府柯英自乡柯山徙此。

凤山 在城中左厢。由梅峰分脉而来,永福寺在焉。山形甚隐,有石刻八天王塔。明四明丰学士熙以议礼谪戍镇海卫,过莆憩此,与方简肃良永、郑司马岳、林大理茂达共为山泽之游。石室山 在城西三里,僧涅槃旧隐于此,号伏虎岩。《钳记》云:“石室岩头,现时人多改变。” 《旧志》云:“山在府酉方,坎水沐浴之地,于天星为” 文曲,法不宜露。大略郡治龙弱虎强,此山太迫,郡治露则为害。上有浮屠九级,又有二石室、仙迹石、莲峰石。邑人提学陈伯献记。

太平山 :在城西一里。由鸡足峰过脉而生,莆邑主山也。康熙十五年,“海寇” 札营于此,沿山掘堑,深丈馀,周围数里,大伤龙脉。

北亭山 在城东北。宋时有将迎亭,今废。天马山 ,在城西三里,自龟山发脉而来。其形腰陷,首昂如马。山之东麓,即凤凰山。

凤凰山 在城西南三里。旧名“南湖。” 梁陈间,邑儒郑露家于此,后以其地让浮屠。今广化寺中郑氏祠堂在焉。又普门庵、中藏庵,皆有唐御史黄滔祠,以滔尝读书于此。

浮芦山 ,《前志》载,凤凰山中,支折而东,由涅槃台过,突起一阜,曰浮芦山。

棠坡山 :详见《里图》东埔内。

龟山 ,此中部初入首山也。在城西二十里。山如龟形,盖合紫帽山尖,而形始见,产茶。《绍熙志》曰:“僧无了山行,遇六眸巨龟,蹑四小龟,俯首作礼者三,遂作庵于此,名其地曰龟洋山。前有六眸池。”

紫帽山 :与龟山相附著,而生。奇石崇耸,顶尖圆如帽,四时色紫。其西又有云峰、云平三山骈峙,人呼“三台山。”

云平山 :在云峰之西,亦名“紫云。”

小壶山 :由龟山而分,形类壶山而小。

新亭山 原名“石鼓山” ,由龟山紫帽、石门而来。天壶山 在县西四十里莒溪之南,上有天壶岩。

三仙山 在天壶山之前。

马齿山 :在龟山之北。

象山 在马齿山东北,金井泉在焉。

九华山 ,此北部第一支,为城中之后屏山也。在城北五里。由兴化县崇仁里诸山发脉而来,至延寿溪止,九峰攒簇如莲花,故名。昔有陈仙隐此,亦名陈岩山。上有仙篆石,有粘蚝石。杨慎《丹铅录》云:“莆田陈岩山有自然仙篆,以纸摹,形类禹篆。” 并录宋正字方翥“虫文鸟篆” 二句,志异也。山高数百丈,距海七十里。蚝壳“何缘粘石上?” 又一异也。又有紫云岩、桃花坞、燕子洞。山之巅石洞广可数丈,旁有巨人迹,石茶灶、石棋枰存焉。琉璃院旧据岩侧,山之麓又有淘金井,深才二尺,泉甘而清,旧传陈仙淘金于此。

苦竹山 在九华山后,有苦竹院。

高阳山 《通志》作“果阳” ,在九华山西北,其山高大,由松岭过妙寂院前桥,入兴化县。

方山 在县西常泰里

畅山 亦曰跳山,此系罗星。《前志》谓“乌山一脉过绶溪,伏而复跳,起为圆桥” ,误矣。

浮山 ,在紫霄东下五六里许。山侧悬崖挂瀑,有智泉、钟潭之胜,而莹清幽洁,更非凡境。石上

有无名氏诗

尖山 由崇仁里诸山延迤而来。在众山中,尖如卓笔,亦呼“高山。”

崇圣山 下有“崇圣院” ,由尖山而来,太和陂水道其东。

福平山 一名北平山。由尖山发脉而来,至北螺村止。唐四门博士欧阳詹别墅在焉。按詹与林蕴同读书,后詹在蜀有寄蕴诗。按《宋志》,蕴初居山之北螺村,后徙澄渚。今福平山有林氏九侯墓在焉。墓前为积翠庵,左为凤林寺,有连理甘棠、赤松,棫朴抱之,其大数十围。邑人知府林鸣盛刻石曰:“三寿作朋。”

三山 突起平田中,亦由尖山发脉。《宋志》作烽火山,今呼三山。

澄渚山 自三山分脉而来,本作“陈渚。” 《宋志》“林蕴徙自北螺村,就乡人陈暄市地,因改澄渚。” 旧有梯云斋。

囊山 山形如悬囊,故名。脉自澳岭联络而来,上有慈寿院,唐异僧黄涅槃塔在焉。山之巅有辟支岩。按《宋碑》:涅槃中和间隐此,趺坐不食,行随两虎,九座见之,曰:此辟支佛也,故名。岩虚敞,可容数榻,旁有八小石负之,玲珑如窗棂。棐几间有小窍径寸,时产异香,樵者间得之。前有二巨石,对峙如门,右有石,高广可五丈,因创为药炉茗碾。下稍平处,有石坦可八尺,卧草间。黄卷山 自九峰山迤逦而东五里为此山。产火山,早荔为莆中冠。唐校书黄璞自三山移居于此。黄巢兵入闽,焚荡室庐,至璞居,曰:“此儒者家” ,灭炬而过。

佛日山 在囊山东三里,高耸与囊山并峙。山之麓为圣寿寺,有“圣寿塘” 遗址,今为放生池。双鱼山 在迎仙港上,下为子鱼潭。

香山 一名凫山,与灵峰相对,有古刻“妙高峰” 三字。又有金鸡玉犬石。有天然井在石盘中,方广丈馀,泉极清冽,号香泉。又有啸月台、九仙岩诸胜,详见《寺观》香山岩。

戴帽山 在迎仙桥之西北,与福清接界。上有鸲鹆岩,旧传“地暖,鸲鹆栖焉。”

驷马山 山之址有驷马桥,故名。

东山 在故兴化县西,旁有仙岩,甚幽胜,其山多异产,山之麓曰“仙乡。”

芗林山 在新县南,有芗林寺。郑夹漈樵与从兄厚读书处。有修史堂、幻住庵、“通游” 、“宴寂” 二阁。陈正献、龚庄敏、林艾轩皆尝登焉。

百丈山 在新县东。唐会昌中,僧崇演避地辟谷于此。山极幽致,延袤百里,上有六岩,一曰客厅,二曰“古仙” ,三曰石塔,四曰石伞,五曰石楼,六曰“重元。” 千奇万状,穷目力不可尽。

大帽山 在长寿峰西北,状如席帽。其下有爵山,南有大湖坑、石门、马尾漈、绿榕桥。

祺山 在新县西南。山有五奇,一曰仙掌峰,二曰文笔峰,三曰香炉峰,四曰仙人峰,五曰“出风穴。” 处士陈易、左司林迪及方公衮皆有题咏。唐枢密副使詹万锺故居。

西台山 在祺山旁。有瀑水高挂三十尺,潴为小潭,馀流潺潺鸣石间,有石如室,深广一二丈。相传五代时有隐者居此,地炉尚存。

蒋山 在新县北。其山磅礡广袤,石上有巨人迹,石棋枰。又有石泉,下接溪桥。宋方氏作“蒋山堂其麓。”

石梯山 ,此南部入首第一山也。自仙游九座山发脉,历南乡梅岭诸山而来。由此出为南部诸山。其山盘礡峭拔,高千馀仞。上有建福禅寺,绝顶有香炉岩,南望海潮,如在脚下。莆诸山产茶,龟山第一,此为第二。

浮山 :自石梯山发脉,南行分至海边为山小而圆秀。元时有陈绍叔者居此,制璿玑玉衡以测乾象,因号曰“小天。”

将军山 一名“将军岩。” 在濑溪上。其山自长岭而来,上有广福院。

汤亭山 :此山与紫帽山对。

鼓角山 在南曰白沙之南,由石梯而生。盖壶山之来脉数峰,高出天表,即鼓角山也。自锦亭南望,风景宛然。鼓山在九龙山之南,其形如鼓。九龙山在北,自南观之,则尖耸如角。二山合看,《鼓角》较明。

九龙山 、鼓角山北行至溪潭,截然而止,分为九条,故曰“九龙。”

《木兰山 》,其下有《木兰溪》。

横山 由鼓角山过宝胜,再起为云洞山。由云洞出为龙泉山。横抽一枝绕其前,为“上横山。” 在

考证

南隔溪有小山曰下横山,在北乃罗星也。《前志》以为开渠凿断,误矣。

香山 在上横山。山脉自鼓角山过云洞,分为此山。钱女赴水,尸浮山下香七日,因名。民立庙曰“香山宫” ,为罗汉出洞形。每风雨夕,隐隐见二灯自山往木兰,故老相传为四娘巡陂,云王仓山 。其山由深渎诸山发脉东行,势长而形狭,亦起峰峦。林少保俊先墓在焉,改名“云庄” ,晚以自号。

莲峰山 在壶山南。小山叠出,状如莲花。壶公山 在城南二十里,由九座石梯而来,蟠踞数十里,其高千仞,如正人端士,垂绅搢笏而立,盖郡之朝山也。与府龙分支三四百里,至此结为悬天盖,特朝郡治。按《九域志》:昔有隐者遇老人于绝顶,见宫阙台殿,似非人间,曰“此壶中日月也,故名。” 《前志》谓:古有陈、胡二仙,陈隐北山呼陈岩,胡隐南山呼胡公,后人改胡为“壶。” 相传朱晦翁赴同安簿过此,谓莆田多人物,乃此公作怪古谶:“水绕壶公山,此时正好看。” 比事云:自木兰陂成疏渠,引流南绕壶山,而族望益显。按:壶山自石梯过莲峰山,旧有莲峰院,大断矗起。先为灵云岩,乃妙应静室,所谓虎丘岩、盘陀石,法流泉,濯缨沼、石壁峰、碧汉湾,皆灵云左右景也。李习之云:“凡山居以怪石奇峰,走泉深潭,老木,佳草新花,视远为幽。” 著作徐师仁谓:“虎丘岩殆兼此景。” 循灵云而南,有西云岩、中和院、南泉岩、灵从岩上至绝顶,两峰相附而平。南向稍下为真净岩。北向自绝顶陡险而下数百步,为龙王庙。石屋深广未及丈,有洪武十三年祈雨碑在焉。蟹井在其中,无井也,惟庙后石壁有湿泉,掘地及尺,便有泉出,潮长则满,潮退则涸,气与海通,即所谓蟹眼泉也。《宋志》谓石穴中有双蟹,旱岁见蟹,即可得雨,误矣。西数武有泉岳蒙泉,正镌“仁泉” 二大字,乃莆阳第一泉也。旁有日观庵址,昔人观日出处,下为潮海院废基,至山腰为白云院。宋陆秀夫扶二帝南行,宿此一夕。院后涧中有郭沧洲旧隐基,从白云西上数里,山石皆红,有石刻大字曰:“红石。” 岭上里许,至巅有壶洞,为胡公修炼处。更西下为风泽洞,旧有居民曰范宅。宝胜、太平、西平、灵鹫、中峰诸院在其西,石泉、翠峰在其东南,竹峰在其西北。旧传壶山八面,计十八院,三十六岩,今唯白云、中和再建,馀俱无一存者。《前志》载有柏花石。宋彭乘《墨客挥犀》载“壶山有柏一株,长数尺,半化为石,半犹是坚木。蔡君谟见而异焉,因运置私第。” 城山 ,黄石,主山也。由壶公发脉,东北行特起。

《宋志》
县东南三十里旧传有蜘蛛结网如圆城

[编辑]

故名。《弘治志》以此山在国清塘上,本名国清山,好事者以其北有黄石,乃改为糓城山,皆臆说也。山顶旧有石城四,方广可三四十丈,旧址犹存,有古石刻“城山” 二大字,如箕山之名,当以此。上有松隐、梅隐、竹隐三岩,林光朝尝讲学于此。宋郡守林希逸建祠祀艾轩于岩之东,以林亦之、陈藻配,扁曰三先生祠。又有兴云洞、呼月台、小有洞、仙迹、棋盘诸石。旧谶云:“城山青黄,石出公卿前。” 时松皆合抱,故俗皆谓之青山。康熙壬寅年迁民,一日悉赭,其山至今风水犹难复也。塔山 在塘东,由双髻山发脉西行,至此而止。一名天马,鞍鬣首尾备具,有行空之势。又名文峰岩,岩下旧有伏龙穴。

琼山 :在后洋。由双髻山发脉西行,冈阜联络,有松万株。

蔡山 在横塘后,由壶山而来。

白塔山 ,即三台山。由壶公山发脉东北行,城山之来脉也。其山小而圜秀,下为东州,南为横塘,北为小横塘。

万玉山 在马峰街后,一名周坑山。多奇石。给事黄谦有《万玉山庄》。

双髻山 在壶公山东北。此山积石巉岩,上摩霄汉。山有五峰,侧视之二,故呼“双髻。” 正视之五,故呼“五侯。” 自郡视之三,又呼“笔架。” 山有涌泉岩、大云院,今废。

金山 :在双髻山东麓。林光朝序走金溪,得蒲弄一席地。

留仙山 :在双髻山西麓。上有石碁枰。

竹啸山 《宋志》:在兴福寺。翁谏议承赞有“泊舟南匿,遥望竹啸旧山” 诗。

天龙山 由双髻山发脉,北行转东,其势腾骧。山下有塘,方广四十亩,号“吴塘。” 有天龙庵,中有甘井。

东山 :由双髻山发脉北行西转为榜头山。又

西为东山,一名象峰。有象峰岩,刘孝子闵庐墓于此,下为斗南。又南一支状如屏,为屏山,有妙泉庵旧址。又有东山,后北趋至海,有水则有澳翁厓长者李宏墓在厓下。持久山 发脉,自双髻崒嵂,蜿蜒数里许入海。石牛山 由壶山东南行,形势雄壮,上有石,作牛形。旁有石,方广如印,高数丈,下有小石阁。羊眠山 在石牛西。《弘治志》作“扬名。”

梅花山 在壶山之左,其麓为“梅垄。”

柯山 ,由壶山东南行,至海而止,旧名“松山” ,以状元柯潜生此,遂姓其山。

石马山 有石如马,下有“石马宫。”

芝山 峭石巑岏,草树蓊郁,为海滨胜处。山之岭,旧有庵曰万机状元柯潜尝读书于此。《岳香山 ,旧志》云:山有香气。

《金山 》上有金山院,院前有塘,夜静见壶山倒影。

嵩山 在海滨,其山峭拔,上有嵩山院,院后有石壁,苔纹成文,“笔峰” 三字,宛然如书,刮去复然。吴山 :其山颇大,原有崇福院。

铜山 ,《弘治志》称“山产自然铜,间有掘得者。” 砺山 ,在海中,山石如砺,旧作“蛎山。”

鹘宿山 宿读作秀,旧有鹘巢,故名。《通志》作岳秀。

箨龙山 《宋志通志》载:“有龙崆井在山下。” 林蒙亨《螺江风物赋》:“大海迎其潮兮,支分于箨岳。” 秀琼山 ,琼山有二,皆洁白如琼瑶。大琼山在百丈沙中,其北旧有金沙院。小琼山在沙尽处。龟山 ,山如龟形。

门夹山 近莆禧城,两山相夹如门,故名。后改“文申” ,非是。

《塔林山 》《与》请帮助识别此字。屿相对,人家稠密,旧有塔林院。华胥山 在极丁莆地,至此而极,复崛起为此山,丰隆突兀,下有东西二澳,闾市辐辏。吉了巡司,南日山水寨在焉。其山与湄洲屿隔海相望。

《前志》
称时有蜃楼隐见类仙乡

[编辑]

鲫鱼山 南渚林后山。由双髻山东行,下有潭。石鼓山 有石数块,扣之声如鼓。

《镜石》,山 上有圆石,阔丈馀,晓起视之,光莹如镜。

石海山 :在石鼓山之前,上产白石。

龙舌山 在前蔡

印山 :由双髻山南行,有石如印,旧刻“印山” 二字。

九跳山 :《通志》作九潮。在南渚林山,自南逆行而北,凡九跳。

柯山 《通志》作烂柯山。

赤崎山 :在海中,土色赤。

大蚶山 在城东七十里大海上。其山崒嵂,环翠如障。旧志:上有岩洞,十里之内,水草皆香。《泉南录》载:海溢,有物如瓦屋,乘潮至。郡人异之,为立祠。《一统志》载:有蚶田百顷。《海物异名记》:蚶为瓦屋子,故名。山上有大动石、小动石、石船、石兽之属甚奇。有考亭书院,有罗隐庙,曾副使光鲁建。有清水岩,林进士嵋建。

青山 有巡检司在

南日山 旧名“南匿” ,在平海卫东大海中,与琉球相望。明初设寨于此,后徙入内地。山为会哨之处。右自灵川里石梯山至此,俱属南部。梅峰 在城西,由太平山来,入城,与乌山相对。其上有望海亭,宋正字方翥有记。

州峰 在梅峰西南偏,上为春台,宋时有共乐亭,右为陈宗伯经邦西岩别墅。

大象峰 在城西三里,与石室山连,上有天泉岩。郑力行诗:“客至禅师尚未阑,上方心似白云闲。经楼势倚青天外,烟磬声沉碧树间。驯鸟多情啼石涧,小童无事扫松关。我今为爱招提境,更欲三年不下山。”

鸡足峰 ,在城西三里,华严寺后。自大象发脉而来,岐而为三,如鸡足然。唐为玉涧北岩。黄里行滔有《送僧归北岩》诗。

月峰 在凤凰山之左,有月峰院。院之巅为法堂,堂前辛夷最古,壁间有陈伯献画达摩像。罗汉峰 ,在广化寺右麓。《宋志》谓:“有僧南游,薄暮过此,见楼阁层出,钟鼓铿然,榜曰罗汉院。入宿且失所在,因以名山后造石塔于此。”

云峰 旧有云峰院,邑人提学黄仲昭有《访云峰诗》。

文笔峰 西向,为龟山院。案山东向,与城中天妃宫正对,故俗呼“天妃宫” 为“文笔宫。”

九峰 在囊山西。《宋志》“上有九峰院” ,徐著作师

《仁记》云:“院之左右,峰峦连属,有类香炉之九叠、衡阳之九疑,故名。”

“灵峰 ” ,其山五峰环立,形势特异。

文笔峰 一名“石峰” ,在新县后。层峰叠壁,高插云汉,新县主山也。

卢峰 在新县北。昔有卢姓者炼丹其上,故名。越王峰 ,在新县东南,又名“越王台。” 础石岩然,旁有三遂峰。详见《古迹》。

仙台峰 ,《一统志》《通志》皆云在郡城西。考《游洋志》,在兴化新县西。上有碁枰马蹄迹及石上有字光如镌勒。远视字画分明,近则不可别,其文曰:“日月逝酒浆。” 前有石罅,深不可测,投石其中,隐隐有声,久而乃息。

瑞云峰 在新县西。石壁峭立,有云覆其巅即雨。旁一里许有奇石,上圆下锐,卓立如香炉,顶有转水岩。旧《志》云:“陆禅师喝石回流之处。” 西偏有泉一泓,岁旱祷之则应。左侧有神祠。相传周显德中,居民见长人衣白衣入祠,急就之不见,但见金书满壁,中可读者二句云:“瑞云山下出三元。” 东西二里人皆传至乾道丙戌,西里永福萧国梁。己丑,东里郑侨。壬辰,西里永福黄定相继及第。

仙寿峰 在新县西。绝顶有平地,周围十馀丈。登高远眺,则游洋诸峰,盘伏回护,奇状毕献。旧传有修真于此者。山之阴有寒泉,号仙人井。长寿峰 在新县西。《旧志》:何氏兄弟先隐此,得不老之术,故名。峰之旁有马鞍山、文笔、天马、鼓角、双箭诸峰,奇秀罗列。东北有金钟潭。

螺峰 在新县西南。与越王山相连。有石状如立笏,下有螺峰寺,今废。林光朝《丰登楼记》:“有走螺峰,过百丈溪,登转水台,披榛刜草,槃姗而来。” 弥陀岩 在石室岩后,智泉之水出焉。洪武初,僧非幻建道场,后废。郡人督学方沆复之。紫霄岩 在九华山东北。上有精舍,曰迎福院,特为幽胜。初入有雷轰石,有琉璃峡,宋苏舜钦书。“有天台桥,有罗汉洞,洞前有石鼓,大可五六尺,考击有声。有石门,有仙人桥、仙人冢。”

望江岩 在大帽峰南丛山中。层崖千仞,东望沧海,风樯浪舶,宛在目睫。下有灵漈,石龟,间有龙见。

永兴岩 在清源西里,一名“鬼岩。” 削壁可三十丈,上有飞瀑,霏霏承霤,春夏间若曳练然。旧有洞可炬行。宋绍兴中,山鬼为厉,张真君以巨石封之,患息。今无敢发者。前即祀张公。岩左有石狮、石象、香炉、玉女诸峰,前有将军石门峰,皆极形似,非他山可比。

白龙岩 在新县西。有上下二岩,内极宽广,仰视之,有石龙腾骧,纠缠其上,长可丈馀,头角爪牙,鳞鬣皆具,苔花布满,龙身色白,有泉自爪牙中出,如吐沫然。绍熙间,复于右侧起一石龙,盘旋相向,头角已露,馀尚隐然,疑为雌雄二龙云。乡人祀之,祷雨最应。

龟纹岭 在城西二里,亦名“归云岭。”

俣岭 在县西七里松岭之左。

松岭 在县西十里,旧有佛庵,其下三里为“茅洋。”

劝耕岭 《宋志》载在囊山东,旧出迎仙大路。枫岭 在新县南,岭上有亭,元县尹常瓒题曰“阜民。”

百丈岭 在新县东,福清县界。

大松岭 在新县西

平床岭 在新县西南,盘绕十馀里。郑樵尝种杉松于道旁,行者德之。

澳岭 在新县南,其下为澳村。

大孤屿 :平田中突起一阜如龟形,又呼大龟屿。其山之东有大石盘,上有巨人迹。

小孤屿 在黄石后。朱尾视大孤屿为小,二屿皆壶山馀气,水口之罗星也。尚书翁世资赐茔在焉。按《宋志》,大孤屿、小孤屿在县东七十里。赤屿 在持久山外。海中突起二屿,一色青苍,一色红赤,皆状如覆釜。居郡之水口。林兆恩建塔其上。

小屿 在海中,潮退有石桥可渡,居民千家。旧有巡检司,嘉靖间,徙民自筑城为卫。《宋志》作“猴屿。” 按屿上有柳侯庙,宋余宗簿谦一记:盖唐观察使柳侯冕监群牧之所,有马厂尚在。“猴” 当作侯后庙。倭寇毁。今里民以其地建秀峰庵。湄洲屿 中有黑、白团石,可为碁子,在大海中,与琉球相望,天后庙在焉。洪武、永乐中,两加封号,香火甚盛。庙其故居地也。林艾轩《与林晋仲书》:海中一山,名“湄洲” ,隔岸视之,约五七里许,一

水可到此洲乃合两山蜿蜒之状。有田数千顷,可耕可食,鱼米极易办,可以卜室读书,隔绝人世,无宾客书尺之扰。岛居之乐,惟某为知之。石鼓 、石锣 《通志》载:平海卫前小澳,四面皆石,二石悬倚沙碛上,一如鼓,周三丈;一差小如锣,扣之各如其声。

小西湖 本城北旧壕,界梅峰、乌石间。洪武初,辟城,越宁真门外,跨乌石前后埭,而壕乃在城中央。有源出北涧,由西水门入,拦以石盾,极低小,仅一泓衣带而已。且直趋而下,无停泓含蓄之势,岁久湮塞。成化三年,知府岳正始命工疏之,筑石堰三:一在明宗书院前,曰上堰;一在城隍庙旁,曰“中堰;一在元妙观前,曰‘下堰’。” 中堰之上,湖广十五丈,其规如镜,汇乌石、梅峰之水,咸潴于此,故亦名“镜湖。” 下堰之水为兼济河,东出水关,与城外水合,上有桥三间,故宁真门河桥也。辟而加砌焉,水盛则舟楫可至桥下。桥之上有亭,护以疏栏。南建坊曰“忠贞” ,北建坊曰“寿康。” 南北堤左右路各建坊以表之,曰河北堤,曰“河南” 堤。湖成时,荷花盛发。岳公邀宾朋泛棹其中,喜曰:“此莆中小西湖也。” 于湖中得石一块,甚光滑,自书“小西湖” 三大字,刻置湖傍。弘治十三年,知府陈效、同知谈经重修。隆庆元年,御史胡维新檄知县徐执策重修。万历四年,知县李时荣撤中堰湖畔一带酒肆。四十七年,分守徐良彦大兴工重濬。下令曰:“兴郡人文之盛,甲于海内。盖山川毓秀,故贤哲挺生。惟是郡城之有西湖,为一城之血脉。通则气舒,而呼吸自如;塞则气壅,必受其病。” 于是邑人主事方承郁先撤青莲阁之跨湖侧岸者,知府林鸣盛亦撤其渔隐。前临湖水榭,众翕然望风而从。沿湖侵舍,尽自撤去。山色湖光,上下掩映,顿复旧观。中堰下原有岳公祠,弘治甲寅,知府王弼改祀于玉虚观,拨废寺田二十五亩馀,以供春秋之祭,邑人提学黄仲昭“记。” 壬戌倭变,祠俱毁。万历庚申,分守徐良彦因中堰旧址重建,并清复祭田之干没者。下堰南岸有林尚书“云同读书园。”

白湖 海自上黄竿入三江口,历宁海至此。宋熙宁间,设浮桥,绍兴间,易以石。古谶曰:“白湖腰欲断,莆阳朱紫半。” 比事载:白湖自熙宁断水为桥,莆之登第者倍昔,一名玉湖。

钟湖 在越王峰东南。每云雨晦冥,则钟或隐隐然有声。旧传越王金钟飞落于此。

凝翠湖 与清江相襟带,上有周氏延绿亭、归来亭。湖水缭绕,长百馀丈,迤南有木绵树百馀章,湖光动荡,亦呼“翠渠。”

鹅湖 在东山下。方广三百亩许,南洋众水所汇,旧有鹅湖亭。

渔沧溪 :在县西北十二里。

八濑溪 在县西北十里。傍有九龙庙,中多奇石,圆转滑腻,色泽绀碧,光洁苍翠,嵌透玲珑。延寿溪 ,出北郭五里,详具延寿陂中。亦曰绶溪。沧洲郭完有《绶溪渔诗》。

迎仙溪 :由荻芦溪合桃源、白石诸水东流会迎仙港以入于海。

湘溪 一名上溪,在新县前。发源石竹峰,萦纡数里,潴为龟潭,南注张洋,逾碣石达于荻芦陂,合于江以入于海。

䂬溪 接湘溪水经荻芦溪入海。《通志》载:在溪下流十里许,其上有仙人岩,岩上野橘,其实无时,得者以为瑞。元祐间,方亚夫、薛蕃皆以九日游岩,人得一橘,并登第。后郑厚、郑樵继之。厚试魁南省,樵以草泽召。

薸湖溪 在新县东南。水接大松溪,过马洋,合洙溪以达于江。

百丈溪 在新县东。发源兜率山,经报亲桥,又一支出琼峰入福清界,为崔洋溪。

大松溪 在新县西。发源大松岭,下接薸湖,过洙溪合流于江。

吉宦溪 在新县西。发源黄渡,疏为黄漈溪。逾凤抟岭南,始为吉宦溪。南流过百俊,与䂬溪会于东镇。

杉溪 “杉” 古作“檆” ,在新县西北,发源长寿峰下,接大松溪,过薸湖以达于荻芦陂。

凤抟溪 在新县西。发源自羡山,南流入䂬溪。澳溪 在新县南。发源自澳岭山下出洙溪,逾荻芦,朝宗于海。盖苏溪、吉宦、凤抟合流处。北:荻芦溪 在澳溪下流至荻芦陂,岐而为二:左行者历万安溪、迎仙桥,会蒜溪之水以达江口;右行者过漏头以达新港。各入于海。

洙溪 ,在新县南,一名苏溪五百里。《苏坡旧经》

云:“大溪之中,有温泉数眼,百沸如汤,混以溪流,不能止其沸。居民三五十家沐浴烹饪,日取给焉。”

白沙溪 发源于鼓角诸山,至古山西合流,萦纡北行,与大溪合。

木兰溪 :接濑溪水,跨海为陂,分溪流入南、北洋。溪面旷阔,众水洄流,群山环翠:为城南一胜境。

宝胜溪 发源宝胜山,合杨园山流水,北流与大溪合。

梁溪 在壶山下,灵云岩诸水注此。循山北流至新塘,与沟水合。溪山清邃,树木阴森。

上溪 即北摩溪,发源林葬坑,南流至南门第二桥,与木兰溪水合。

濑溪 在文赋里南。其源自德化、永春、仙游合涧谷之水,至木兰陂入海。溪浅而流急曰“濑。” 莒溪 在县西五十里,首受游洋、蔡溪、九鲤湖诸水,东会荻芦、渔沧入濑水,以达于延寿溪。南:荻芦溪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北水之至大者,发源游洋分一枝,南经常泰里可亩陂,过妙寂桥,又五里为渔沧溪,历使华陂会延寿溪入海。

钟潭 在锦亭南。西去二里许至水磨坑,石壁峻峭,下为潭,古有钟飞入,故名。自龟山历平洋来注,悬崖千仞,湍流激石,亦奇观也。郭尚书应聘别墅在焉。

石龟潭 在濑溪之南。有石盘横溪上,形如龟。徐潭 在延寿溪桥下,北有石微露,号钓矶。龙潭 在囊山东里许,水自山凹出,悬瀑丈馀,其下为潭,深绿如淀。循潭上东行三里许,有桃源洞,石壁峭列,洞出其底,从隙窥之,目境顿别。子鱼潭 亦名小姑潭,即通应港也。详具《物产子鱼》中。

烈女潭 在馆后山之下。王氏女绐贼自投,遂以名。

龙潭 在新县西,旁有神女祠。宋绍熙四年,县令詹卓然祈雨潭中,龙见,雷雨随作。

灵龟潭 在芗林山下,一名“霞溪。” 石梁跨其上,上有石如砥,可坐数十人,清泉环绕。岁旱祷之,龟浮即雨。

瑞云潭 在新县南,上即夹漈先生庐。夹漈未聘时,每夜有云起触天。

九龙潭 在九龙山下。溪水会流成潭。

龙潭 在壶山西范宅,《弘治志》称“故老相传,元时范氏养马潭边与龙交生,龙马事闻,诏取之。” 清江潭 水由木兰溪而来,其势萦纡曲折,有三大潭:杜家潭、清浦宫前潭,上廊、周家潭,大旱不涸,旧有观光亭。

佛肠坑 在罗汉院南《宋志》:“广化开山僧吐肠而洗于此。”

白水塘 跨墓兜洋尾镇前三境,浩荡万顷,莆之胜境也。人士秋夜玩游,必集于此。

国清塘 一名“姑青塘” ,唐贞观五年凿,周回三十里。元废,即林氏宅前濯缨池是也。水与木兰相灌注,澄碧百顷,《壶公》《谷城》倒影其中,亦佳境也。

贤良港 :在莆禧千户所前。有山如象形,横亘港上。居民数百家,俗呼“黄螺港。”

俞泉 在北门路旁。其水甚甘。

智泉 源发弥陀岩,出三溪口,旧名梅花漈。相传:鸡峰人陈清牧牛于此,有白衣老人叱之曰:“此仙人菜园也,勿饮牛,污吾水。” 正德间,提学陈伯献隐此,名之曰智泉。

信泉 在白湖海浦上涌出清泉。

温泉 在上杭桥西北岸淤泥中,潮涨泉没,潮退则见,浴之愈疮。

西宗瀑布泉 ,在龟山东南。悬崖万仞,飞流如练。

观音泉 :在松岭之半。

葆光泉 在岩浔,去佘埔东里许。循崖巨石下盘,有洼泉涌其中,久旱不竭。林光朝为命,是名乳泉 。在清源中里张盖山,色白而香,特重他水,苏东坡所谓“得天一真香” 者。

温泉 在洙溪

“大泉 ” :在平海城东二里许,泉脉自石罅中涌出。

薛公池 详具《县学志》。

双池 在龙坡社后,壶山文会有宋贵诚宅、《双池乔木诗》。

印斗池 在东里黄氏祠前。其池甚小,方正如印。

方池 ,在万寿宫内,元延祐初,郡人方广翁开,方广数十步,叠石其中。

“放生池 ” ,在广化寺中,跨以石桥,引山泉作龙口注之。

桃源温汤池 在锦江之西。宋林大鼐《赋》:“浴桃源之汤者多年寿。”

鉴池 在凫山下,广可十亩。宋特魁王声叔建清远亭其上。

《浴云池 》,在翠湖之上,方伯周瑛作。

琳井 在黄石亭上。《前志》载唐古田令朱机凿,有石刻。

惠井 在平海城内西南。景泰间,指挥戴瑄凿。梅峰井 ,在光孝寺内,最深,《岳志》谓得泉正脉。义井 ,在永福寺左,广几及丈,大旱不竭。按莆邑有五泉,一曰仁泉,在壶山蟹井之左数武,石壁上刻“仁泉” 二大字,岳《正义》书。二曰义泉,即此。三曰礼泉,即醴泉里。四曰智泉,县令何南金构亭处。五曰信泉,在阔口溪海会源处有井泉,半甜半咸,故谓之信。后人讹指路傍之井曰“圣井” ,谓其能愈疾,误矣。

“福泉井 ” ,在后街。又有“寿泉井” ,在大道街。“禄泉井” ,在长寿社边。俱有石刻。

梅井 在城西平海卫学前。泉甘而重,深可八尺,虽旱不竭。《旧经》云:“昔有叟梅姓者,指以示人,因名。” 林大鼐赋“饮梅山之井者无废疾” ,是又以山得名也。

留公井 旧有石刻云:“知县留居道重新。” 按:留,建隆三年以泉州招讨使知县事,井在今郡治东。

“石幢井 ” ,在石幢市。又有“四穿井” ,在古棠市。“龙井 ” ,在乌石山下。

洪井 在后塘。元至正间,得双鲤一跃入井。明洪武十一年六月十五夜,雷雨化为龙,去屋下水痕及尺。又有兴贤井,在馆驿内。龙津井在太平社内。《铺前》井在总铺内。东井、西井在谯楼左右。

灵惠泉 在白湖之侧。环境斥卤,而井居其间独甘。《旧记》云:时疫,有梦神示一井,凿而饮之,无不愈,是岁神始封灵惠,故井亦名灵惠泉。施水亭井 即今锦亭。昔僧涅槃尝于此凿井。施水路南三石骈立,名摩香石。每大比年,南人应举者,以手摩石,闻桂花香则中选。又石上有字曰《闽越心铭》,其文曰:昔我闽人,御冤茹苦,公来育之。旱岁沛雨,山海肃清,疮痍以愈。矶感铭心,揭示万古。乃本路教授某为闽佥事京兆张一斋述作。

元丰桥侧井 ,《旧记》云:“妙应师自南乡归,同船者渴,问师乞水,师登岸驻钖,飞泉以饮之,冬夏不枯,号涅槃井。” 上三井,相传皆妙应凿。

徐井 在延寿桥西。其井八角,内横截一石,左浊右清,相传徐尚书铎家井。

方公井 在白杜路左,宋方峻凿。

黄井 在江口,日给千家,大旱不竭。

张井 在下。《张僧涅槃》凿。

仙人井 在杉溪之西,有盘石凸出溪中,方十馀丈,上列三井,水清而泉冽,旱祷辄应。

醴井 在广业里。旧传有醴泉出于中,故名。郭陂井 在新县北。

《双庆井 》在黄石西街,大旱不竭。

“东井 ” 在红泉宫内,今红泉宫内池水常红。旧为唐裴观察庙,明辟为“水南书院。”

莫公井 在黄石上。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