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136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三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一百三十六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三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三十六卷目录

 安陆府部汇考二

  安陆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一千一百三十六卷

安陆府部汇考二

[编辑]

 安陆府山川考一     府县志合载

[编辑]

本府。钟祥县附郭。

城子山 在府城东百里,随州大洪山之南。绝顶方池数顷,清澈异常。四面悬岩峭壁,惟一迳可登,上有古城。

黄仙洞山 在府城东百里。昔黄石公憩此,因名,即敖水发源处。洞内豁然明旷,有龙潭,深不可测。郦道元注《涢水》云:“洪山下有石门,幽穴潜远” ,即其处也。洞外一石壁立,高五尺许,上书“胡少际,少溢于此,饮水三旬。” 胡不详何代人,其字皆以手画,随石形高下,而指络之迹宛然如新。龙爬山 在府城北二十里,山有龙爬痕。纯德山 在县东十里许,旧名松林山。按《明一统志》:“即明睿宗显陵也。隐隐隆隆,盘磅郁葱,是奠陵宫,肇锡嘉名,是曰纯德。”

章山 在府治南半里。西魏平汉,东立基州,仍统“章山” ,即此。

樠木山 在府治东。一名“武陵。” 楚武王伐随,出师,自丹阳心荡至樠木下而卒,即此。山有楚武王庙。

从岵山 在府城内,不甚高,昔多茂树。明睿宗尝登眺其上,制《汉江赋》。

清平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岳怀王、崇宁公主二墓在焉。

宝鹤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郢靖王墓在焉。瑜灵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梁庄王墓在焉。界山 在府城东北一百五十里,接随州界。花山 在府城东一百里。旧传灵济祖师过此,时百草开花,故名。

焦山 :在府城北九十里。

鸡笼山 :在郡东百里,高数百仞,与焦山对峙。山势秀丽,周环二十里,四面俱山,八峰环抱,而此峰居中。

侧山 ,在县北百一十里。

周家山 ,在县北百五里。

龟山 ,在县东六十里。

子母山 ,在县北百里。

石羊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

马头山 ,在县东北百里。山形似马头,故名。火龙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

平顶山 :在县东郭外七里。

聊屈山 在县东七十里。突起县城东南,绵亘数十里。晓出郭门,望之如云,嵯峨耸秀,上有白鹿池,天旱不涸,下有龙窟,四时水清如注。鹰嘴山 在县东五十里,一岩悬出,如鹰嘴状。扁山 在县东北百里。

九华山 在县北百里。数峰高耸如九华,因名。欧家山 ,在县东北百二十里。

翠屏山 在县东六十里。山势壁立,春夏翠屏千尺,因名。山腰有翠屏庵,清泉绕庵而下,灌田百亩,又名“万寿山。”

龙凤山 在县东五十里。山顶可窥汉江。屏风山 在汉江西六十里,绝顶平衍,中有两泉。宋开禧间,郡守李直炳徙居于此。

三尖山 ,在县汉江西三十里。三峰插天,望长江如带。上有祖师行宫,朝谒甚众。

内方山 在汉江上,郡城西七十里,即《禹贡》所谓内方,一名章山,一名马良山。三国马良兄弟五人居此,并有才名。谚云:“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又名马仙山,唐司马子微炼丹于此。

撞钟山 ,在县汉江西四十里。

盐山 ,在县汉江西二十里。

关门山 ,在县汉江西三十五里。

鹞子山 ,在县汉江西二十里。

黄泉洞山 在府城东八十里。山有黄泉洞。仙泽山 在府治北百里,高数百仞,下有洞。狮子山 、象山 俱在府北百里仙泽口。二山对峙,若二兽蹲踞水中,锁住水口,为郡城之锁,称奇胜云。

白水岩 在钟祥鸡笼山南。洞壑莹拔,有泉从

岩上飞瀑如练

孤楼岩 在郡城八十里。岩悬数十丈,楼构其上,攀援而登,四山峭壁如削,岩下有龙潭,春正月后,岩尝动如地震状,皆龙出入也。又有水乳滴成石佛像,须眉宛然。岩北有“雷打石” ,相传山麓有寺,一夜风雨大作,雷劈半山压之。今阴雨夜尚闻铙吹声。

盘石岭 在县东三十五里。有上盘石、中盘石、下盘石,言其石路盘回,故名。

九龙冈 在县东三里

太子冈 在县汉江西八十里。元文宗自潜邸归,即位常住此冈,故名。

阳明洞 ,在鸡笼山北。门如城,中有石屏洞,门外石峰如笋。

仙人洞 ,在郡东北,有石床石枕,深不可测,可避乱。

龟洞 ,在聊屈山下。有潭称“龙窝” ,水清如注,祷雨辄应。

华岩洞 在郡东七十里。成化初,山崩洞见,土人于其地得古佛一尊,因石岩空旷成殿,列佛像于中。洞在岩旁,极深杳,相传有人秉炬而入,行数里,阻水隔岸似有人声,惧而出。

丘公垱 在龙爬山南十里。明善化公主墓在焉。

温峡口 在县东七十里。两山对峙,东山诸水俱由此出。

薰潭口 在县东北九十里。内有龙潭水于此口出。

虎峪口 ,在县东北七十里,九华山、荀家峪诸山水合流于此,出直河。

汉江 在县西五里。按《水经》,沔水自武都至乐城称沔,渡口至姚方称汉;襄阳至沙羡又称沔,其实一水也。今郢城上愬宜城,下至沔阳,东岸迳锺、京、景三县,西岸迳锺、荆、潜、沔四州县境。沔水迳故鄀县南入境,今荆门界汉江北有县故基。南岸有石崖,俗名石梁山。山上有台,即《水经》所谓“南临沔津” ,津南有石山,上有古烽火台。县北有大城,楚昭王为吴所迫,绝郢徙都者也。丰乐河注之。又南经石城,即郡城。又南十里为刷马滩,南与臼水合。东南流迳内方山东,又东会权口,即古之权国也。东南与阳口合,迳古云杜县东,夏水从西来注之。又东迳左桑,又东合区亮水口,又东得合驿口,又东谓之横桑,又东谓郑潭。又东得断沔。又东与力口合。出境至汉阳,入于大江。

敖水 ,在县东百里。源出黄仙洞,西流合枝水,迳洋、梓河、殷家河、直河注于汉,实曰“敖。”

枝水 在县东北。出横岭,西北流迳古鄀县界,西南迳秋城西南,左注敖水。

臼水 ,源出聊屈山下,合澨水注于沔。《鲁定公四年》,吴师入郢,昭王奔随,济于成臼,谓此水也。权水 ,源出西蒙诸山,迳太子冈,会流为曹将军港,迳内方山,东南流,迳古权国城,东南有那城,又东入于汉。

直河 在府城北一十五里。其水直注于大江。俗讹“直” 为“池” ,故又名池河。

丰乐河 在府城北一百里。灌田甚广,岁赖以丰。

龙母湖 在府治南三十里。水溢通汉江。旧传尝有龙驰骛于湖,名龙骛湖。俗讹“骛” 为“母。” 鞭尸滩 在汉江滨,伍贠鞭楚平王尸处。刷马滩 在汉江南一十五里。旧传关羽尝刷马于此,故名。

金港 :在府城南。源出樠木山,流一里入汉江。宋时,尝于此披沙求金,今湮塞为民居。

龙凤港 :在府城南四十里,本汉江支流。旧传:楚王尝乘彩舫,载嫔御往来游戏于此。

东港 :在县南堤内五十里。

黄泥港 :在县东十五里。

沙港 在县南五十里

冷水港 :在县江西三十里。

唐港 :在县西三十里。

九渡港 :在汉江西北四十里。

洗罗陂 :在府城北三十里。

竹篠陂 :在府城南四十里。

五龙堰 在府城南二十里,溉田数百顷。莲花堰 ,在府城北三十里。

插屏堰 在府城南四十里。

龟鹤池 在府治南。汉梅福养龟鹤之所。鹿湖池 在府城东六十里。深不可测。旧传有白鹿入此,故名。

青泥池 在樠木山。《三国志》:“乐进与关羽相距青泥山” ,即此。

曲水池 在府城小东门外。梁太清间,卲陵王纶守郡,雅好宾客,乐于诗酒,慕王右军《兰亭》“流觞曲水” 之兴,故效焉。

楚贤井 在樠木山下,楚宋玉凿,亦名宋玉井。宋郡守张孝曾建亭,名曰“楚贤。”

炼丹井 在府城东南。相传汉梅福炼丹于此。两河口 ,在汉江西北八十里。

利河口 在县西北五十里。

从家口 即从家庙。明崇祯九年八月溃,知县陈志广筑。

翟家口 明万历癸巳年溃,分守道薛三才、知府常裕、同知孙继先分筑。

金港口 接京山界

操家口 明万历癸巳年溃,薛三才等分筑黄家湾 ,即杜公堤。

许家堤

皇清顺治十五年九月溃,知府马逄皋等修筑。康熙

元年复溃,分守道冯右京等修筑。

马家嘴 明万历癸巳年溃,分守道薛等修筑京山县。

凤凰山 :在县治南百步许。相传,虞帝时,有凤凰集此,因名。今平衍不类山形,但视他处微隆起,其上为城隍庙。

禅房山 在县东四十里。其上故有禅房院,宋程祁尝游之,有诗以唐诗“禅房花木深” 为韵。今废。

大月山 ,在县东五十里。望之正圆肖满月,因名。

灵济山 ,在县东五十里,与大月对峙,其上有庙,其神灵济。县东大山尽此。

旗山 在县东北八十里。

中盘山 在县东。石径盘旋若伏虎,因名。香山 ,在县北八十里,高望数百里外,西下为竹畈,有“尚氏先茔。”

太阳山 ,即《水经注》所名,去县北九十里。诸峰际空,登之则诸山又累然俯挹。其上多猿鹿,其阴多黑铅。

花山 ,相传灵济祖师过此,百草皆花。稍下有天师观,即灵济道场。

大洪山 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周百里馀,其南面县界也。《水经注》所谓“在随郡之西南,竟陵之东北” 者。其上多古迹,有寺可容数百僧。摩旗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上有观。元揭徯斯、卢摰、程文海有记游诗,有程文海碑。

鸡笼山 :在县西北九十里。形类鸡笼。

霍口山 ,在县西北一百里。有霍姓者居其下,因名。

虎爪山 ,在县西三十里。相传曾有异人驱虎过此,土宜治瓦器、石灰,资一县。

五泉山 ,在县西八十里。

聊屈山 在县西九十里,杜元凯所名。山势突起,绵亘数十里,一名“卢屈” ,即古耶屈山。

沙子山 ,在县西百一十里。其上有沙石,故名。石符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

磨石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俗传“关将军过此砺剑。”

马鞍山 ,去县南二十里。形类马鞍,故名。天目山 ,在县南三十里,有石磴纡,折而登,上有天目观。

子陵山 ,在县南六十里。相传汉严子陵尝隐此。

纂子山 在县南六十里。

七宝山 在县南五十里。其上产铜铁。宋尝于此炉铸兵器,以矿色杂而止。

佛指山 ,在县南七十里,状类人指。

雁鸣山 ,世传光武夜过此,闻雁声,因名。火门山 ,在县南八十里。世传光武夜举火度此,故名。唐陆羽庐火门山,荆南节度使成汭保火门山,皆此。

扈家山 在县西北十五里。宋有扈姓者居此,因名。其上有砦,野人时获炮斧之类。

圣境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峻耸俯诸山,其上多林木,前临溪水,有观据其巅。自冬徂春,祷祠倾潜景,佛号之声,震撼山谷。

芭蕉山 在县北六十里。上多芭蕉,因名。石人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山腰有石,状类人。张良山 ,在县北八里。峰峦高峻,草木秀美,峭壁间有一横径,多马迹。山下有铁弹丸如鸡卵,后人多得之。相传汉张良息马于此,因名。

京源山 在县东北一十里山窟下旧有石刻律诗十首,以“崖枯草茎瘦,水清鱼影寒” 为韵。今为野火所毁。

潼泉山 在县西六十里,以泉出山下,故名。城子山 ,在县东二十里,遗址宛然。数年前土人犹掘得窖粟。

天门山 即西龙尾山,与火门相对。唐皮日休有《天门夕照》诗。

东龙尾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与西龙尾并蜿蜒象龙跃。

宝香山 ,在县南九十里。北尽诸山,南望潜沔。旧传慈忍过此,手焚异香,故名。

大脊山 ,去县西南七十里。其上有大人迹,故又云“大迹山。”

青山 ,在县东南百里,望之若黛。

倪子山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昔有倪姓者居其趾。

三州山 在县南。登之可望随、郢、复三州,故名惠亭山 ,去县一里许。善兴云雾,每旱暵候之,得片云拥其首,甘澍立降,故有庙。相传宋王安石为县尉,有惠政,后人思之而立庙。一名鸭嘴,其上有石肖鸭喙,故名富水。《郡志》云:“尝窃食复州粟,遂镌其喙。” 山形虽低于张良山,而瓌瑰特甚。

月掌山 去县西南八十里而近,山形半类月,半类人掌。

“五宝岩 在京山千佛寺之背。山有五峰,上轾下轩,巉岩峻绝,樵人亦时蹑之。多小石倒缀,采作假山,莹秀可爱。穿洞里许,一山蜿蜒东行,屈曲相对,划为两洞,皆透澈。山背两洞之阴有陂,诸谷水所会,前后悉秔田土。人欲灌注,则决陂贯北洞而出。既足,又贯南洞而出,牧竖田叟往往行其中以为常。而上又为大道” ,行旅驻足空中,亦异事也。

白水岩 ,在鸡笼山南五里许。截山腹而立,高千馀丈,广数百步。洞壑莹秀,有泉从岩上飞流,望之高寒如百尺练。

青岩 ,在太阳山西北,有溪水迳其下,上多草木苍璧,巉崖如堵墙,远视之,形色正青。

观音岩 在县东二十里官道旁。泉经崖巅,分四派下注,飞瀑如练,溉田数千顷。其下石壁峭立,殊诡百状。有岩洞数处,皆天然刓刻,略加结架,便成室屋。洞内一石,厥状绝肖。观音乔木丛篁,生石罅中,葱蒨可爱。其最古者娑罗树一茎大二十馀尺,叶如桂,朴实赤白相半,食之已腹疾。相传宋、元时物。旧有佛舍,嘉靖四年,御史王秀改建馆宇,迄今贵客多飧宿于此。参议陈良谟于崖端近娑罗树间置龙吻,雕刻如真,引泉流注而喷之,下承以池。池北构亭曰爽心。每暑月憩坐,珠沫飘忽作雨声,侵人衣裾,令有寒色。有使客命曰“石中水。” 馆后石壁前有坊,大书“宦游一快” ,字殊遒劲,御史褒善之笔也。诸名士至者辄赋诗。嘉靖三十九年,巡抚刘仑垣其崖端易“龙吻” 而大之,其他馆宇周墙,并加葺饰。

皇清顺治十五年,县令侯康民建《新亭》其旁。

滴水岩 去县东北五里。其山与京源山并峙,而崖在其麓。划为石屋,可容数榻。前临溪水,亦擅花竹之胜。旧有道人张憨居之。郝楚望过访,扁其洞曰“佳士岩。” 《因题十韵》。

扶儿岭 去县东北二十里。其上多蹲石,径道攲仄,昔有老父扶儿过此,因名。

梅花岭 在县东五十里。

罗汉岭 在县北一百里。其上平如掌,有打球场及故城垒。今有关王庙。

关王岭 ,在县治北。上平如掌,有打球场及故城垒。

圣人岭 在县南五十里。相传孔子适楚经此。子陵洞 在子陵山半,深数丈,宽可坐数十人。洞尽处有大石,方广五六尺,世传子陵尝居之。又旁有井,尝有一星,光芒见于中。

空山洞 ,去县二十五里,山玲珑通透,而“洞在山中,高广如数间屋,门有石鼓,击之铛然,中有石镜台。昔有人秉烛入游,约二里许,见大河,奔湍甚急,乃还。”

仙女洞 在县东南四十里。喦谷竞秀,泉脉交流,峭壁插天,水纹纡石如篆。洞有三门,中有石床、石枕、石镜台,相传仙姊所遗。宋时有道者秉烛入游,数日而出,即随州也。后有断之者,即遇迅雷暴雨,不复可入游者。或题长句云:“妆台夜月空悬镜,火窖春风不动烟。”

王莽洞 ,在县南五十里,洞门南入北出其上。

有穴通明,可宴百客。凡洞皆有沁滴,惟此燥洁。冬帷帐而卧,不异堂室。因王莽经此,故名。黑龙洞 在京山赵横洞西南,泉自洞中流出,外人呼之,应声如在数十步外。

隍城洞 去县西北二十五里。赵淳有《记》。高山洞 ,去县东南四十里崇山之间,旁有门,上有穴,方广数丈,向不知名。嘉靖戊申,有虎从溾南渡,土人逐至,南走入此洞,逐者以洞外石塞之,虎不得出,遂剌之,洞始著称。

白谷洞 ,去邑西北五里。岩壑天然,两洞嵌空,内有钟乳,其天泉自顶上来,飞瀑百丈馀,汇于溾河。

穿洞 去五宝岩里许,一山蜿蜒东行,屈曲相对,划为两洞,皆透彻山背,长一箭许。两洞之阴有陂,诸谷水所会,前后悉秔田。土人欲灌注,则决陂贯北洞而出。既足,又贯南洞而出,牧竖田叟往往行其中以为常。而上又为大道,行旅驻足空中而不知,亦东北一奇观也。

常家洞 ,在穿洞东。深三丈,广二丈,门愬清溪。有僧数辈,就洞架屋为庐。

小泉洞 在邑西五十里柳门口内。广敞可容数千人,河自内出。崇祯九年,贼逼南境,生员李应命率土人避于其中,贼果不能问。积薪厝火熏焉。凡在洞中,俱毙至千数百人。有全宗俱绝者,书之以志诫。

宋家坑洞 岭岑峻崄中腹窦而空。明末乙酉之难,自春徂夏,合五十里内外之家几千人避焉。洞壁有诗句,漫漶不可读,亦前代避兵处。若小泉诸洞,上无气眼,后无洞口,弗便樵汲。青烟一炬,而生灵坐毙矣。

老龙洞 在县北七十里。岩高洞敞,容数千人,水流经其中,深远不可测。明末土人避兵于此,全活甚众。

撒石坡 去县五里

鹿角坡 ,去县三十里,其上多怪石,似鹿角。《隋书地理志》京山县下曰“有鹿角,今失其处” ,疑即此。

大石口 ,石青色,莹净可爱,作碑础甚佳。溾水 经县城南,其源出县西北六十里花石岩谷中。《富水郡志图》曰:“回河” ,《安陆志》曰:“县河。” 今考郦道元《水经注》力口下曰:“溾水” ,其名始正。然谓出西南河地山,是指所合诸水,而未深考其源耳。

又水西北迳堰堤口诸泉入焉。又东南迳阁流铺,为阁流河。又东南迳横岭铺,北为姚家河,横岭及圆通寺水峡口诸水从南来注之。又西得花苑台泉,其水发县西北三十里,沸涌甚冽,溉田千顷。南流为叶公桥,过古文台,东南迳灵觉废寺,合容城河水及西十铺河水入溾。又东会丁家冲泉,泉出县西北十五里,东南流为七里桥河,入溾。又会五里桥水,水出沈家泉,迳惠亭山,山南北诸水注之。又会机坊桥水,东为漂丝潭,县旧有绢役,明嘉靖初罢。又会三女桥水,水出县西北十里马跑泉。《富水郡志》曰:“虎跑泉,相传关将军于此驻兵,乏水,士卒渴甚,夜有虎跑哮,马惊跑地,因得泉。” 东南流为司户潭,去县八里,界两山间,深不可测。昔有曹司户者,祷雨在此,弗应,司户委身潭中,须臾雨降,故名。又东南与张良诸泉汇为河,迳县西郊达溾。又东为多宝钟潭,去县南里馀,深数十寻,广丈馀。宋时寺毁于盗,有钟自烈焰中跃入,今河改潭湮。又东过县城南,得会仙桥。水发源张良山,南流迳多宝寺下,历县东门数十步许为会仙桥河,又数十步届于溾。又东为二龙潭,相传宋时有两龙跃此。又东受祈儿桥水,又东得塌桥水,又东南香山铺、欧家冲诸水从南来注之。又东得八里头、东十铺诸山泉,又东受京源泉,泉出京源山。又东受汤头泉,即《一统志》“温汤水出县东南十五里,温沸可浴,气如硫磺,内有小鱼游泳其中,流稍远,则冷若寒泉入溾。” 按《水经注》涢水下云:“涢水又东会温水,出竟陵郡新阳县东,口径三丈五尺,其热可以𬊈鸡。” 盖指此水也。应城之汤池,在县东境,上热视此更烈,然俱不入涢。又东南,龙王冲诸水从南来注溾。又东南观音岩泉,泉出顶南流泻溾。又东南为滚钟潭,县东南三十里。《富水郡志》云:在李家山后,耆旧相传,昔有寺,钟忽自楼出,滚入此潭,所历草皆偃生。又东会苦竹泉,泉出苦竹山,南流为老女河,注溾。又东得卢家诸泉,同入于溾。又东南为三里垱、七里垱水注之。又东杨家冲泉,从南来注之。又东得石激河水,水出雷家冲、丁家冲、禅房山诸泉。

汇为河。《富水郡志》曰:“石激”,今讹“石桥。”流十馀里,又曰赤脚凑溾。又东得汪家泉,于是东流二十里,迳景陵县杨须埠、皂角市,绕五华山,历霄城畈,播为蒿台湖入沔。按《水经注》云:溾水东南流,注霄城县大湖,又南入干沔,是曰力口。霄城,古竟陵隶县。齐以封刘怀珍、萧宝弘,梁以封范云,俱为食邑,曰笑城,传呼乖实耳。《沔阳志》曰:“蒿台湖达回河入汉。”回河一曰会河,即溾下流。《富水郡志》亦以溾为回河,溾与回声相近。但《沔阳志》谓其河自安陆直河东经皂角市者,是以直河为溾之源,误矣。或以溾为景陵城隍台河,而别列会河,不知二水同出而异名,不可分言也。富水 ,在县东北八十里,即《水经注》所谓“大富水、小富水”者也。又云:“俗谓之大泌水。”又云:“大富水出太阳之阳,南流而左合小富水。小富水出山之东,屈而西南流,右合大富水”,正符今水道。但二水不专出太阳,盖并发大洪山白龙池,绕金刚坡分而东西流。东流者迳牛角尖,过小富街,东南迳天生堰。堰处四山中无泄处,其中多牙,牙鱼善儿啼,人不忍捕,恐即《山海经》所谓人鱼,《尔雅》所谓“鲵声似小儿”者也。又东南迳查山庙,土人云“其神三王”,岂即汉三王之谓耶?又东南为漩潭。又南迳贺家畈、车湾泉水垱。又东南为狮子垱、龙王垱。又东南至青请帮助识别此字。口,与太阳山泉合。泉出山顶,下注但家冲,历太阳畈,折而西南流,与东河会,即富水矣。小富水又东南,历沙子畈、雷家港,至䨥河口而与大富水会。西流者过白岩山,东南得潮水泉,泉出金子山隐石间,日再潮,潮则有声如雷,少顷汎滥,声息乃退。又东迳黄金洼,得其泉水。又东南迳霍口及许家山,又东过纸厂,山中人善造纸。又东南过三步岭,又东南迳罗汉岭,俗传张果曾经此,溲其土,野人取以造酒,可代曲。又东南迳五台山,得其水。又东为冷水港,又东为大河头,太阳南谷中水从北来注之,陡岭及草鞋岭诸水从南来注之,故名。大河,即大富水矣。大富水又东西迳潭滨河,至双河口而与小富水会。二水既合,是曰富水河。土人又谓撞河,当繇双流交撞也。富水东南迳鹞子岩,又东南得师故泉。泉出山顶,飞流声闻四五里。相传有僧结庵于此,坐毙,故曰师故。又东过石人山,又东得新罗泉,泉出山中。尝有新罗僧居此,语众欲归,有神止之。僧言:“思乡中水神。”指其地,泉即涌出。僧尝之,味同故乡。僧又言思故乡鱼。神复指水得鱼,鱼形皆纤细,色斑目赤,僧遂不思还。又东南得鲍家河水,出符验山。又东为宋家河。又东为龙门潭。又东南迳富水寺东,寺即富水废县,《水经注》所谓“富水迳新市县治”者是已。又东南过滴水坡,有小聚落。又东得鱼子港水。又东迳东岳观,观故元时旗山镇巡简司,今废。又东南与鲜洪港水合,水出兴阳诸山。又东南为许家坝。又东南迳三㲼,右合石板河。石板河即宋石底河。河出院山,东得长冲诸水。又东南迳圣境山,得水洋泉。泉出山下,至天王寺汇为河。东南迳界山坡。又东南得白牛泉、石家泉。二泉出山中,至屈家垱注石底。又东南得田家泉。又东南迳杨女台,至三㲼,右合富水,以二水交流,故号“三㲼。”三㲼水东南迳七里畈,又东南,历应城县胡城畈,又东南,过胡坝巡简司,又东南,过应城县治西。又东南为黄家滩,至百步口注沔。

臼水 ,即昭王所涉成臼也,土人谓之曰“成河。”

《富水郡志》
谓有鹿湖池在耶屈山之麓其池深

[编辑]

“不可测。相传昔有白鹿入水,岁或干旱,祷之辄应。” 遂封其神龙为善利公。乾道二年,郡守王世显以状上于朝,加封善利显祐公。即此。南流得柳门、松门二泉,又南与温泉堰水合。水出青冈冲,又南至廖家嘴,右合长滩河,迳鹞子口、罗家堰、大湖口,至陆家寨,合司马河水注小河。汉水 过县界者,起旧口驿,北濒县界,东南迳茅草岭、小河口、沙洋、新城、多宝湾、丁家河,凡九十里许,为潜江县境。又东南至吕家滩,迳观音寺,亦濒县界,凡十里许。

三澨水 发磨石山者,名司马河,源出仙女洞山,泉汇为河。西南得倒灌溪水,水出牛筋陂北,四面俱山,略与天生堰同,遇水溢则其旁稻田皆没,居民刑羊豕以祷之,立涸。有人以糠秕投之,则出仙女河也。仙女河又南迳纂子山,得卓锡泉,又南得龙泉庵,泉出庵后,绕西流,溉田百亩,注仙女河。仙女河又南过磨石山,屈而西流为司马河,旁有司马墓。又南迳蒲圻寺,又南为夏洋港,迳杨家浲,至陆家寨,合长滩臼水,名三

㲼河,注小河。此一澨也。马溪河发源赵横寺黑龙洞,回而东流,灌注甚广。南迳马头山、临溪寺,又东南为官桥河,又东南为马溪河,此一澨也。石家河发源空山洞如意寺甘家冲,南流为双河口,为雷公潭,迳白土苑,又东南为石家河,此一澨也。合马溪河至黄土滩,并注景陵县河,景陵人亦谓之三㲼口,通上司马河,名三澨。唐皮日休有《三澨渔歌》诗。《左传》有“句澨雍澨,漳澨篴澨” ,或以为即此。按杜元凯以句澨为楚西界,漳澨在漳水边。夫春秋时京山非楚西界,漳又在当阳,似难强合。唯《左传》“敌与楚战,楚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而敌兵大败楚师于清溪,又破诸雍澨,遂入郢。” 及敌师还,楚左师司马戍亦“败敌师于雍澨。” 详其师行之路,似与此合,则雍澨或三澨之数也。然《书》言“汉过三澨” ,今三澨所入,特汉之支流,何耶?盖禹时初脱沮洳,汉流犹广,自小河以南,通谓之汉矣。又汉东诸水,可称者众,而《书》不言独称“三澨” ,何欤?盖水初平时,诸水犹未可辨识,唯此出丛崖中,显敞易见,故耑揭之耳。

杨家河 ,去县百馀里,在富水之北。水出大洪山黑龙池。东南迳随州剩场,入县界,迳平坂市。又东南迳号子岭,土人善号歌,故名。又东南为翻车潭,相传孔子适楚经此车翻,故名。又东南迳千锺畈,为金锺潭。又东南过陈子畈,至应城县两河口,左合涢水。又东南迳高楼山,至刘家隔新河口达沔,所谓涢口。唐人诗曰“暮两不知涢口处” 是也。按《水经注》谓富水东流于涢,今入涢者杨家河,而富水与杨家河绝不相通,郦盖未之深考矣。又《文献通考》云:京山隋时有漳水,今不详所在。惟沈存中《笔谈》云:安州有漳水,云漳、涢合流,今杨家与涢合。岂《通考》所指即此欤?寨子河 ,出县西北八十里横岭,岭有泉五泓,故谓“五泉。” 涌如鼎沸,灌田甚溥。南流汇为河,至耶屈山西北与官桥水合。水出路南诸山,迳官桥铺西流,迳郢东驿,屈而西北,注寨子寨子。又东南迳耶屈山,西南为长滩河,左合臼水小河 ,汉支流东北入县界者也。迳穴河寺、高家洪、杨家湾、紫荆潭。又东为南河,又东南迳拖船埠、鲤鱼嘴,又东南迳青山,又东南为景陵县鱼新河,至景陵县治南,谓之“义河” ,东南复入汉。柳家河 在三澨东,河本在景陵界,而发源京山东南三十里湖山寺西北有泉,东南流十里许,会绿水堰泉。泉在两山中,灌田数十顷。又东南过泉激寺,又东南过帅家泉,又东南为云潭河,京山界尽此。又东南为柳家河,入风波湖,至圆湖口达汉小河。北有土桥港,水出大脊山,东南与珍珠泉合。泉出山中,沸如珠涌,闻人声愈大,民资灌溉。

五龙河 在县东。河本在应城界,而发源京山东六十里,有三水:一为王家泉,出大月山,东南汇为寺畈河,寺即旧天王保福院。又东为苏家河、华家河;一为灵济泉,出灵济山,东南,汇为清水垱;一为梅花岭诸水,及盘石寺诸泉,汇为石滚垱。又东南有四龙河,与华家河、清水垱二水合入应城,为五龙河,入三台湖达汉。考《唐书·地理志》,富水县有白沙山,在磨旗山后。旧引《宋志》程演《职方机要》云:“白沙山即白沙水所出。” 而《水经》言“江水东得白沙口,谓白沙入江处。” 今考《水经注》,白沙水本在蒲圻、江夏间,去此数百里。《沔阳志》又言,“白沙在其州北二里,为宋置玉沙所由得名。” 则知《机要》误也。又《水经·敖水注》云:“水出新市县东北,又西南太阳山,西南流,迳新市县北,又西南而右合枝水。” 今考敖水本出太洪山,西南流,合枝水入沔。钟祥人谓之直河,实不于县境经过,岂古新市疆域固出钟祥外欤?然太阳固今县山也,姑记以俟博物。

县河 在县治前。下流至景陵县蒿台湖入汉江。

撞河 在县东北八十里。旧传有白龙撞石开此河,故名。源发随州洪山白龙池,下流至汉川入大江。

泗㲼湖 在小河南,去县一百二十里。县南诸水所聚,其中多鱼,多菱荷,东南注于汉,曰“武当口。”

西陂湖 在小河北。去县百里。有杨林湖,有布袋湖。去县八十里。有古老湖,有鹭鸶湖,有赤马野猪湖,去县一百里。六湖俱东南入小河。土墙湖 ,在县南七十里宝香山畔,俗呼吕王城。湖侧有金鸡冢,昔有金鸡斗其上,樵牧皆见之。

司户潭 在县北十里。深不可测。昔有曹司户者,祷雨于此,迟其应,司户委身潭中,少顷,甘泽大沛。

滚锺潭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昔有寺,锺忽自楼出,滚入于河,所历处草木皆偃生。

多宝锺潭 在县南,深数十寻,方广丈馀。宋时寺为火所燔,有锺自巨焰中跃入此潭。

温泉 ,在县东南十里,沸甚可浴。其旁旧有振衣亭。晏殊《类要》云:“冬月有素气如烟,昔有玉女乘车入于此泉。”

马跑泉 在县北十里。汉关羽驻兵于此。山无水,士卒渴甚,夜有虎跑哮,马惊跑,地因而得泉。至今民资灌溉之利。旁有卓刀石尚存。

五泉 在县西五十里。泉有五穴,涌如鼎沸,灌田甚溥。

新罗泉 在县北七十里。相传尝有新罗僧修行于此。一日语众欲归,有神止之。僧言思乡中水,神指其地,泉即涌出,僧尝之,味同故乡水。僧又言思故乡鱼,神复指水得鱼,鱼形皆纤细,色斑目赤,僧遂不复思还。其泉溉田,民甚便之。潮水泉 ,在县北一百馀里。泉隐于石,一日两潮,潮则有声如雷,水即汛滥,俄顷声息水退。珍珠泉 在大迹山东,其水沸出如珠,闻人声,其珠愈大愈多,泉有五穴,涌如沸鼎,人至沸止,既去复沸。

潜江县

寿宁山 在县西里许

潜江 在县内。《尔雅》:“水自江出为沱,汉出为潜。” 今潜江、汉水循源而下,经本县界入大江。潜水 即汉水分流,始入曰芦洑河,迳县界东南流为上新口、下新口,入沔阳界。又自排沙渡东流为深江,入沔阳界,南流为恩江,十里许复与潜合,县令敖钺所开。

“沱水 ” ,乃江水,自郝穴口溢入,东北迳三湖芝江湖,至县

芦洑河 在县东三十里。汉水分流处。

太平湖 、郑家湖 俱在县北。

青阳湖 在县西

东白湖 、西白湖 、陆家渊湖 俱在县南。马市潭 在县南二里。

沱埠渊 在马市潭北五里。

南池 、北池 俱在县东。

高氏堤 在县境内。相传五代时高季昌所筑。起自县北禄麻山,至县南沱埠渊,延亘一百三十里,以障襄、汉之水,民赖焉。

沔阳州

黄蓬山 在州南二百里。其山坟起江湖间,延绵环结。其支山曰香炉山,形似香炉,故名。俗曰望乡,曰石灵,曰松林,矶,曰乌林。林俗作“陵” ,与江南赤壁对,即周瑜破曹操处也。圻曰斑竹。统三百馀里,周二十里。前为江,左为菖蒲澥,右为蓬湖。上有鲁公、鲁㜑城,城外有台,相传鲁肃屯兵于此。又有灵福观、崇鸣寺。

三阳洞 在州西二里,东曰朝阳,南曰南阳,北曰水阳,故名“三阳。”

大隐林 、小隐林 《旧志》在州南,盖楚渔父钓处也。

大江 在州南二百里,其源出岷山。《地志》在蜀郡湔底道西徼外,今成都茂州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今澧州江至此凡受水二十,详见《水经》过九江,今洞庭凡受水九,故名九江。至于东陵,迳白螺山南,又迳止乌林南,东过茅埠口,又东过竹林湾,又东过新滩、水洪二口,又东北过沌口,沌水入焉。《水经注》:沌水通沔“阳之太白湖,东南通江,曰沌口。又东过汉口,与汉水合。襄河 在州西北,汉之潜也。” 《尔雅》:“汉别出为潜。汉水自安陆东播为芦洑河,入于潜江。东南至于上新口,迳鲶鱼套,迳白㲼口,迳三江口。又自上新播于下新口、迳伯口,复自柳口折于三江口,合流趋于白湖。又自柳口东播于蒌蒿汀,至直步,夏水” 从西夹注之,迳螺子渎,迳渣潭,东北趋太阳入于襄河。又自渣潭东南迳小阳迳、张家池,迳坝港,入阳名湖,俱汇于白湖,出沌口入江。汉水又自芦洑播于排沙迳、深江迳剅河迳范溉关,迳栗林迳、麻港,迳南湾,至黄荆口入下帐湖,东汇于白湖。又自范溉南播于刘家渡,入于三江口。又自栗林口播于“蒋家湾” ,“迳莲台” ,趋太湖口,合“黄荆口。”

漕河 ,自柳口环城西北达于三江口,《方舆胜览》“宋绍兴元年省札江陵府漕河,晋建武初所凿,自罗堰口出大漕河,由里社穴、沌口、沔水口。”

直通汉江。张孝芳《记》:端拱元年,阎文逊奏开东漕渠,自狮子口入于汉,达于襄阳。遂发丁夫治荆南漕河,可胜二百石舟,上游之人利焉。按故《志》,潜江有里社穴,景陵有狮子河,俱通漕河之名,当以此也。又晋武初,杜预开扬口,通零桂之漕,起夏水达巴陵,则沔之有漕河,自预始也。长夏河 ,在州南四十里,即夏水江之沱也。《尔雅》:“江出为沱。夏水自监利入,东为太马长川,过沙口,又东北过柴林河,至直步与汉水合。” 《水经》:“夏水出江,流于江陵东南,又东过华容南,又东至云杜入沔。” 监利,古华容也。《禹贡蔡传》:“夏水首出于江,尾入于沔。亦谓之沱。” 《通典》:“复州沔阳有夏水。” 《舆地广记》:“夏水入沔,谓之曙口。冬竭夏流,谓之” 夏水。《汉志》江夏郡注谓夏水过郡入江也,即今汉口。然夏水至直步即合汉水,不当逆流至汉口入江。若云夏流,则盛夏江涨,亦可漫衍而上也。曙口今亦失其处,岂汉浊易淤,遂致湮塞耶?又按《楚词》“过夏首而西浮” ,夏之首也。《左传》吴伐楚,至于夏汭。沈尹射奔命于夏汭。薳射以繁杨之师会夏汭,夏之尾也。汉以前多言“夏” ,言汉后多言“沔。” 汉。沔、夏一水异名,故汉口亦曰夏口,又曰沔口。

复车河 在州南百八十里。亦沱也。江自茅埠灌黄蓬湖,湖东为河,迳牛埠,迳三湾迳,平放东出新滩口。又自三湾迳斗湖至阳名,汇于白湖,出沌口入江。

太白湖 在州东一百五十里。《水经注》:“沌口通沔阳之太白湖。” 《汉阳志》:“李太白尝游于此,因名。一曰九真白湖,一曰土猪。其湖潜自西北注之,西湖、李老、泗港、沙湖诸水汇焉。沱自南注之,直步、黄蓬、阳名诸水汇焉。沔之巨壑也,周二百馀里,达于沌口入江,故属沔。” 今半属汉阳。

沙湖 ,去州二百四十里,其湖连太白。

阳名湖 ,去州百七十里。其湖受复车河张家池,迳崇阳潭,入芦花渎,汇白湖。

短汀湖 去州二百六十里,受张家坝港,接鲁阳潭、迳麻汀,入白湖。

复池湖 在州境。后周武帝置《复州》,取此为名。白鹭湖 ,在州东一十五里。

鼍湖 在州东二十里

黄蓬湖 在州南百八十里。其湖纳茅埠口、许家池,连大舍、白螺、上洪湖、莲子潭,趋复车,达新滩入江,亦入白湖。江溢则溯洄入汉。

千金白螺湖 去州二百里,在监利白螺山下,曰塘陵大舍湖。

乌流湖 、龙巢湖 、云泛湖 三湖皆距州二百里,俱达于“白湖。”

西湖 距州百五十里。其湖受燕子河,穿柳林合西洋湖入洪湖,迳太洪口,走黄蓬西之旁曰“郑道” 、白涉、坝潭三湖,俱达于洪。

司马小阳湖 距州百三十里。其湖合牛头湖、乌林沟、斗口湖、迳张家池入阳,名湖。

直步湖 去州七十里。其湖受柳口、太马河,迳明渭口、螺子渎、迳渣潭、李二湖入阳名湖。百石湖 去州西五里,其湖中为长堤,为驿道,亘十馀里。旧多植柳,人马往来其上,亦一景也。俗名“中埂。” 知州乔建亭其上,匾曰“止水。” 今遗址犹存。

三阳湖 去州十里。《方舆胜览》:“东曰东阳,西曰西阳,北曰北阳” ,故名。

角儿湖 ,去州西南五十里。其湖连枯柴湖、迳荻根、储龙潭、段下港、达柳口。

官港湖 :去州治四十里。

赛港湖 :去州治五里。

马骨湖 在州东北三十里。

泛有湖 ,在州东北三十里。

奠石湖 ,去州四十里,其湖磬折。

上下西湖 在州西北。其湖北受剅河,南出月湖口,入于汉。

塘林湖 、深水湖 俱去州百四十里。

下五湖 ,去州东南二百八十里。

西港湖 、𬶍公湖 、土桥湖 、旱潭湖。

《沉槎湖 》:请帮助识别此字。潭湖 以上诸湖之水俱入于阳,名湖。

“李老湖 。” “南湾湖 。” 汝湾湖 。鸡头湖。

圆昌湖 、三墩湖 以上诸湖俱距州治东北一百三十里。其水北流则入于汉,东流则入于白湖。

三澨水 在州东南。《禹贡》:“过三澨” ,《左传》有句澨、漳澨、雍澨、远澨,大率皆水边地名。

沧浪水 在州北。《禹贡》:“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

考证

之水,楚屈原逢《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浮沟潭 去州四十里,迳横㲼古村坝沟河,入阳名湖。

杨林港 、神台港 、茅台港 、清水港。

以上诸港,俱在州北百三十里。北入汉,东入白湖。

泗港 “有三十里曰上港,二十里曰中港,四十里曰下港” ,皆湖也,俱入于河。

云梦泽 在州东。《禹贡》云:“土梦作乂。” 云与梦本二泽而相连。《左传》云梦跨江之南北。又荆门州北有云梦泽,接连德安府云梦县界。

七里沔 在州东北。《周地图记》:“夏水合诸水同入汉,自汉入潴,名七里沔。” 州名盖取诸此。阳孟池 ,去州一百四十里,达于白湖。

莲花池 在城东。其池南北相丽,中为桥,为通衢,多莲,盖沔之隹胜也。都指挥王闰即北池之滨为“两松山阁” ,故址尚存。

皇清康熙癸丑年,易桥为堤。

涌玉泉 在州治西北。相传,古有泉流出漕河,有沙随流而出,其白如银,故名。

陆子泉 在州治西广教院,一名文学泉。唐陆羽嗜茶,得井泉以试茶味,故名。唐裴迪诗:“竟陵西塔寺,踪迹尚空虚。不独支公在,曾经陆羽居。草堂荒产蛤,茶井冷生鱼。一汲清泠饮,高风味有馀。”

涤尘井 在州治东南元妙观。元末陈友谅居此。

景陵县

天门山 在县西六十里。唐《陆羽传》:“负书于火门山,从邹夫子学。” 即此。后因俗忌火字,改今名。每日将下舂,则落霞如绮。故皮日休有《天门夕照》诗。又按旧志,天门为火门。以俗忌火字,改为天门,非也。考地势,天门在青山左,火门又在天门旁,二山自别,不得为一也。

青山 ,在县西六十里。其山色多青,上有普济寺。

火门山 去天门山数里,其势差小,至今土人犹呼为“火门山。” 世传汉光武兵夜举火度此,因名。

五华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周九百丈,高十五丈,上有风城,有伏羲庙。其旁曰临津门,有神农庙,有白龙寺,有仙真观。陈陵《题五华风木图》诗:“峨峨五华山,郁郁千章木。谁将毫素写新图,笔墨苍苍恒在目。五华山前亲所营,手栽松柏经年青。伊人游宦客两京,丘木远挂思亲情。一官太学冷如水,回望五华几千里。辞” 官归去守旧庐,风木萧萧不堪倚。我今两鬓垂素丝,闻君蹈此风木悲。强颜食禄縻旧职,何时得赋《归来辞》。君今别去我心恻,一览斯图三叹息。知君到日扫松楸,来往五华看山色。

次华山 在县东九十里。山岭连属,北接今府境。

巾戍山 在县境。晋元熙二年,竟陵郡中巾水戍山得石铜锺七口,言之上府者,即此也。按《水经注》,巾水出县东一百九十里,西迳巾城下,即巾水戍。

白螺山 在县西南地,其上旧有吴王庙。按邑有白螺湖,无山可见也。然考《地图》,荆州监利县有白螺山。太守孙存诗曰:“嘉鱼东转芦溪河,南望山形似白螺,颇有草茅三百堵,半开湖地半渔蓑。” 盖监利县古玉沙镇,宋至道二年,以玉沙属景陵,故白螺山亦在景陵云。

龙穴山 旧《志》又曰“龙尾” ,其山旁有龙穴坡。按:龙尾山有石脊,蜿蜒如龙,约数里。又有石室二,曰前后观,相去石堰不远,在县六十里。

见龙山 ,在城南,势若层起环卫,其实本无山也。

惠亭山 ,在县西南十五里。按:此山亦无可见也。考京山县有惠亭山,盖京山古称云杜,隋治沔阳,省云杜,入竟陵,故惠亭山互见云。

诸葛岭 在县南二十里,世传诸葛亮屯兵处。按《三国志》,“先主长坂之败,与孔明、赵云、张飞趋汉,济沔与羽会” ,且县有先主留驾河,则屯兵此地,固其宜也。

东冈 在县东七十里,夹松石、华岩二湖间。陆羽尝居于此,号“景陵子” ,又号东冈子,祭酒鲁铎世家焉。

汉江 ,在县南五十里。一曰大襄河,其源出嶓冢山。今按《弇州集十道志》,“荆楚之地,水驾山而上者,皆呼为襄” ,故襄水之上流亦名襄江,即书。

云:“怀山,襄陵之义也。” 今俗疑为襄阳而来,名为襄水。按陆澄《地里记》,襄阳无襄水。夫襄阳城枕大江,即汉江水,非襄水所自出也。

漾水 在县南,合沔水,其源出狼谷中。《禹贡》“嶓冢导漾” 是也。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舆图考》:安陆府城北有沧浪水,过三澨。三澨水在竟陵县,入于大别云。其水自安陆东迳渔泛、浲迳、葫芦,三湾而下。又按:汉水分派诸河,东播为小河牛蹄、狮子、三㲼口,又东播为马肠河,又东得横鳞口,又东播为淘溪潭,又东得便河口,又东播为新冲河,又东迳干镇河,出汉口入于江。三澨水 ,在县南五十里,其源自安陆达景陵,《书》曰“过三澨” 是也。今郢州长寿县磨石山发源东南流者,名澨水,至复州竟陵县。《左传》“句澨、漳、澨、雍、澨、薳、澨” ,皆水边地。

西江水 在县境西,乃襄江一派,从城下过,通云、杜泉,约数十道云。

县河三:汊水 旧名汊水,以干镇亦有三汊,故以县河别之也。其河西自南河入焉,南自黑流渡入焉,北自石家河入焉,故名“三汉” 云。

巾水 《水经注》:“巾水出县东百九十里,西迳巾城下,即巾水戍。” 又云:“竟陵水含巾吐柘” ,是也。扬水 ,《水经注》:“龙陂水迳郢城东北流,谓之扬水。又北迳竟陵县西,又北纳巾吐柘。” 柘水即下扬水也。又北注于沔,谓之扬口,中夏口也。曹太祖遣刘备于当阳,备趋汉津,遂济夏口,是也。今在江夏地。

巾扬二水 ,在县西北三十里。按《水经注》,巾水西迳巾城下,城下有巾水戍。又巾水西迳县北,西迳扬水,谓之巾口水,其西有古竟陵大城。以今地势考之,则巾水当在石河、马溪合流之南,故今巾港西有故城数区,即古巾城、竟陵大城与夫巾水戍也。旧《志》石家河即巾水,不待与马溪合流后,方名巾港也。且马溪河正在石家河之西,当即所谓扬水,而合流之处,当即所谓巾水者。盖巾、扬二水交会之地,颇与《水经》合。臼水 ,《左传》吴伐楚,战于柏举,郧公辛与王出奔随,涉于成臼。杜预《注》,“江夏竟陵县有臼水,出聊屈山,西南入汉。” 按《京山志》有臼河,安陆亦有臼口驿,盖郢本竟陵地也。晋石城治竟陵,故晋杜预注在“竟陵县” 以此。

回河水 在县东北七十五里。自今府治池河水东流至此。

寒河 在县西南,汉北小河也。其北有寒岭,邑解元谭元春结庐于其南,中有蓑桥、柳庵、“红湿亭” 、“简远堂” 、“剪石台” 诸胜景。

淘溪河 在汉南。河北出卢家埠,东出羊角入汉。又得新冲河,折旋十馀里,复入于汉。此河已淤。

便河 在汉北县,与汉江远。元知府白景亮开此,民便之,因名。时掘土得石,有《白公沟》三字,民咸异之。

留驾河 在便河右。按蜀先主败于长坂,趋汉津,与关羽船会,得济沔,留驾于此,因名。有先主庙。

义河 在城南,亦潜也。东距红花港,西据捷河口,长五里。其河由三汊河迳杨林口,又东迳便河,又东迳板港,又东趋风门入于汉。又自杨林播为河,迳风波湖,又东迳沿湖,至回河东北合皂市水入汉。按:义河,世传宋太祖微时尝渡此,遗舟人钱不受,后特蠲渔课,赐今名。

石家河 在县西北三十里。旧《志》石河为三澨之一,未有确据,且石河水不通漾水也。

马溪河 在石家河西。二水俱出京山。

巾港河 在石家、马溪二河之南,合流曰“巾港河” ,其河南流入于三汊口,东流迳县,至风门入于汉。

柳家河 在县东北四十里。其河发源渌水堰,迳帅家泉云潭河,入于风波湖。

回河 一曰“会河” ,自安陆直河东流,迳皂市,南会杨林板港,西会风波,沿湖合流,趋风门,入于汉,名会河口。

东湖 在县东城外。广袤三里,中有洲,上有东禅寺。寺前为桥,覆以亭,又前为堤,殿“阁隐起,水竹萦纡,城庐环列,烟爨明灭,望之为一邑最胜之处。”

西湖 在县西城外广次东湖中有洲曰“覆釜” ,唐太师积公陆羽所居,其后葬于此,即建塔焉,名为“西塔寺。” 寺有陆子茶亭,其西有新甃陆井,俱佥宪柯公乔所建。湖中菡萏迎风,芰蒲送雨,渔舟唱晚,农槔翻昼,其胜与东湖相上下焉。

南湖 在县南城外,广次西湖。其地中界民居、坛壝,析为两湖。在桥东者,俗名“延家湖” ,邑教授延鹤读书其中,今已淤,仅可通舟。在桥西者,坛壝、民居、白马庙俱列焉。

北湖 在县北城外。旧《志》曰:“官池是也。” 东西通湖水,递年水起倾城,知县丘宜募民筑其半而舍之,中界官道不相通也。近城西北隅官池内有陆文学井。

蒿台湖 在县东七十里,达回河入于汉。松石湖 ,在县东七十里。邑司徒陈所学有“松石园” ,尝携新安松罗茶种其地,并著《石园集》藏于家。

青山湖 在县西三十里,近青山。相传谶曰:“青风足下圆,景陵出状元。” 或疑即青山、风波二湖也。

风波湖 在县东七十里。其湖有安定黄林,纳柳家河,达杨林口入汉,即古“大小十八里渡。” 上帐湖 在县南七十里,其湖有红花、鱼脑、牛头、黄沙、杨庄,自麻阳潭迳破江潭湾入下帐。下帐湖 在县东南百里,其湖有范老反湾,有长洲、官洲、团洲,受黄荆口破江莲台,东合张池口,趋白湖。

请帮助识别此字。马潭 在县南三十里。有陡湖、河湖、双湖、石泉、烂泥、三角、龚家诸湖、陈家濠、柏家湾、老鹳塌,其水皆达于汉。其地多淤为田。

车湘港 在县东十里。一曰“车湘河。”

红花港 在县东一里东湖堤漏泽园前。西连河水,回旋县治,东出杨林沟复入河,递年水涨河淤,今复通其半近民界河,筑堤壅水南下,此港终当疏之。

板港 在县东二十里。又名板港河。有大小二渡。

覆釜洲 :在县治西,以形似名。相传即唐陆羽隐居之地。

石堰渠 在县北十里,唐咸通中,刺史董元素开。故《志》作“石渠堰。” 其流自五华山,西通巾水。按:县北六十里石堰口,自龙尾,不自五华。

灌溉堰 在县东南四十里。

葫芦三湾 在县西南五十里。有湖,曰白泛花台、罗台、蒿台堰,曰“洪积渊” ,曰桐树浲、曰《渔泛港》,曰“月入于汉。”

甘鱼陂 ,《志》引楚公子比次于鱼陂。杜预注:“竟陵县西北有甘鱼陂。” 《水经注》:“在竟陵城旁有甘鱼陂。” 《左传》昭公十三年,“公子黑肱为令尹,次于鱼陂者也。” 《玉海》曰:“战国多以水攻,故楚守甘鱼之口。” 今其地不知所在。

七里沔 《周地图》云:“夏水合诸水同入汉,自汉入潴,名七里沔” ,州名故取诸此。《方舆胜览》在复州,江、汉、夏三水所汇之处是也。或疑景陵有七里泛,即七里沔。

白云三汊 ,在县东南八十里。有泛曰“百步” ,曰“苏家” ,有湖曰“白湖” ,有河曰“拖枪” ,入于汉。

永丰堤 在县东北,长四里。

班堤 旧传为鲁班所筑。

《西湖堤 》即《雁覆陆羽》处。

“洗墨池 ” ,有青钱亭在池中,李翱读书之所。牛蹄口 ,在汉北,小河也。其河迳三汊口,出横鳞口,入于汉。又分渔泛浲水,迳淘溪潭、白云潭,入于汉。

玉真泉 在县玉真观内。

万人井 在南门东二十步。口径七尺五寸,可饮万人,故名。

渔泛浲 ,狮子河 、马肠河 、清水河 诸河,皆潜也,俱会泼江迳潭湾,由汉流达于江。诸河又迳张池口,会下帐湖,东南注于白湖,惟渔泛浲如故。其狮子、马肠、清水等河故道已淤,由汉南为大河。。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