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163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一百六十三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四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三卷目录

 德安府部汇考一

  德安府建置沿革考

  德安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德安府星野考

  德安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三卷

德安府部汇考一

[编辑]

德安府建置沿革考   府县志合载

[编辑]

本府

此三代荆、豫二州域也。《周礼职方》,泽薮曰“云梦” ,又云:“荆河之浸曰溠。” 春秋为郧子国。楚灭郧,封斗辛为郧公,郧南为蒲骚,而随侯居郧西鄙,称汉东大国,后属于韩。赧王四十一年,魏入南阳于秦以和。次年,秦置南阳郡,后更置南郡,领安陆、西陵,而南阳东境为随县。汉更置江夏郡,安陆与西陵属之,而南阳辖县三“十六,随其一焉。” 东汉更江夏为安陆郡,至献帝建安中,尽属曹魏。魏武赤壁之败,惟存南阳、江夏七郡,而安陆与随尚属。魏晋太康初,仍为江夏郡,治安陆,后析置安陆郡,又析南阳置义阳郡,领随县,寻又析置随郡。刘宋析安陆东境置孝昌县,又析南境为应城县。元嘉二十六年,以随县属雍州。孝建初,改属郢州。景和中,复属雍州。泰始五年,仍属郢州,更为随阳县。元徽四年,改属司州。齐以安陆寄治司州,以随郡领永阳、㵐西、安化。梁兼置南司州,寻废,仍为安陆县。析随县置西陵郡,析永阳县置北郢州、北随郡及永阳郡,又增置应州及平靖郡。西魏置安州总管府,更应城县为城阳郡,于云梦古城置云梦县,属城阳郡。更孝昌为岳州,析置《岳山郡》。《大统中》,置并州于随,又析置《㵐西郡》及㵐西县,寻更为下溠县,又置肆州,寻更为唐州。更北郢州为款州。废涢水郡,别置戟城县,寻废涢水郡。更戟城为横山县。更《北随郡》为南阳,析置淮南郡,领属城、顺义二县。又置冀州,寻更为顺州。又于平靖郡置平靖县。东魏更置南豫州。后周更安州为涢水,寻更为安陆郡,更南豫州为㵐川郡,又置清嘉、京池二县及澴州。隋文帝起于随,去辵名。隋开皇二年,郡俱废,寻更城阳为应阳,随东置礼山县,更下溠曰唐城。大业初,废涢州,仍置安陆郡。初,云梦、孝昌属安州,至是属安陆郡,寻更安陆为宣郡,及废㵐西县,寻置汉东郡,又更为舂陵郡。属山南道,领随县、土山、唐城、安贵、顺义、平林、上明、光化诸县。寻复以礼山县属义阳郡,更京池为吉阳县,以故应州置应山县,省平靖县入之,寻又省吉阳入安陆县,俱属安陆郡。唐武德初,更诸郡为州,四年,省安贵入随县,仍于应山置应州,并析置《礼山县》。析孝昌置澴州,兼置澴阳县,省云梦入应阳。寻复置云梦县,仍以应阳为应城县。贞观五年,省平林、顺义入随县。八年,废澴州,省澴阳、应城二县入云梦,废应州,省礼山县入应山,俱属安州,隶淮南道。天宝初,复置安陆郡及汉东郡。乾元初,复为安州。随州,贞元中,以李希烈叛,乃于安州设安黄节度使,号奉义军。元和二年,省吉阳入应山。十年,始析山南东道授高霞寓以唐、邓、随节度使,而李逊督赋、襄、复、郢、均、房五州。乾符四年,王仙芝始陷安州。天祐中,复更应城为应阳县。五代梁于安州置宣威军。后唐更为安远军节度,更孝昌为孝感,仍以应阳为应城县,而郢、复二州俱属安远军。石晋更为防御州。后汉仍为安远军。周更为防御军。宋初,安州置建安军。乾德五年,随州置崇义军。开宝中,废吉阳县。太宗更建安军为安远,崇义军为崇信,隶湖北路。神宗初,为安远观察使,寻升安州为德安府,安远军如故。后徙治汉阳。领县四,治安陆。云初,云梦省入安陆。元祐初,复置。建炎元年,以应山属随州。绍兴四年,以随州属襄阳府路,寻属京西南路。徙云梦治于许落市,寻复故治,又徙孝感治于紫资寨。嘉定十五年,以随三关更属德安,置关使。端平元年,襄、汉被兵,而应山失矣。元至元十二年,随始降元。十三年,以随及应山隶湖北道宣慰司,属德安府。寻以府隶鄂州行省。后属黄州路,又改属荆湖北道,隶河南行省,领随州及云梦、孝感、应山、应城四县。至正十一年,许、蔡兵起,聂兴宗、许成据应山、云梦等县。明初,聂、许归附。洪武二年,始置安陆县,又降随州为县,省应山入焉。寻降府为德安。

州,属黄州府。九年省安陆及孝感入德安州。十一年省应城入云梦县。十三年仍以德安为府,复置安陆、云梦、应城、孝感,而随升为州,复置应山属之,并属于府。隶武昌道。后改隶荆西道。徙黄陂兵,设守御千户所于府。又析安陆卫兵,置守御百户所于随,守焉。

皇清康熙年间,以德安府”隶“《荆南道府》,领州一、县五。

安陆县

《周礼·职方氏》“荆州泽薮曰云梦。成王时属鬻熊曾孙熊绎彝,王时属越章王执疵。” 定王二年甲午,楚平王灭若敖氏,封斗辛为郧公。简王时为郧公,锺仪邑。敬王十四年乙未,蔡侯吴子、唐侯代楚昭王奔郧,与郧公辛再奔随。赧王四十二年戊子,秦置南阳郡,后更置南郡,领安陆。秦分楚为四郡,德安属南郡。汉初分楚为七郡,属江夏郡。武帝分部天下,置十三州。江夏郡属荆州。领县十四。《郡国志》:江夏郡十四城。按江夏郡为安陆、𫑡二县地。汉置十四城,有中分郧地者。竟陵侯国。有郧乡。杜预曰:“云杜县东北有郧城故国。” 三国时初属魏,中属吴,后又属魏。魏初得有荆州,自献帝十三年始,不仅在三国鼎立峕也。赤壁之败,孙、刘共分荆州,权遂专有江夏郡,而安陆与随俱属魏,因置北荆州于南阳,以旧荆州为南荆州。晋武帝太康元年,分荆州为二十二郡,改江夏为武昌郡,领县三。安陆亦属江夏郡,领治夏口,后分置安陆郡。惠帝时,立滠阳子相。时安陆人朱伺为陶侃将,求分安陆东界为滠阳县。成帝时,中原流民多南渡,遂于江、汉、淮之间侨立州郡,司治义阳,荆治南郡,郢治江夏。安帝《永初郡国志》:江夏太守并治安陆。此后治夏口。又有安陆、曲陵别郡。领县七。晋末,汝南郡民流寓夏口,因侨立为汝南县。沙羡令,汉旧县,吴省。宋武帝永初间,司州刺史领四郡,太守曰义阳太守。又竟陵太守,领县六。有《新市子相》。又析安陆东境置孝昌县。少帝景平初,失河南地。文帝元嘉间,侨立州于汝南,寻罢。孝武帝孝建元年甲午,分江夏郡立安陆郡,属郢州。大明八年甲辰,省为县,属安陆。明帝泰始初,侨立永安郡,又立为左郡,于义阳郡设司相以统之,又改安陆郡,属义阳郡,领县七。苍梧王元徽四年丙辰,改度司州,初置安蛮县,而安陆县寄治司州。省江夏之石阳县,即旧阳曲入之。安蛮在木兰、滠阳。齐属司州,领州镇。义阳分南北。有安蛮左郡,即南义阳郡,领县六。宋元徽间,已置安蛮县,在今滠阳、木兰,即安陆东境。梁天监三年甲辰,置义州于关南,曰南司州,移镇关南,筑竹墩、麻阳二城。六年,徙镇安陆县。是年,义阳属魏,故侨立云。是时定州刺史以城降于安州。定州,今麻城县。大同七年,司州仍镇南义阳郡。后魏正始元年甲申,安州置总管府。大统十六年庚辰,置平靖关于义阳,故曰义阳,有三关之塞,此其一焉。又废涢水郡,别置戟城县,又改为横山县。周明帝武成元年己卯,省岳山郡入安陆郡,即孝昌,寻改为安州,置总管府;又析岳州置澴州。建德元年壬辰,省安州,属襄州总管;复置岳山郡,又置环岳郡,领郧州总管。隋炀帝大业二年庚寅四月壬辰,诏天下改州为郡。废涢州,仍置安陆郡,设总管。省孝昌入安陆,寻更安陆为宣郡;更京池为吉阳,寻省入安陆。统县八:隋安陆郡,梁南司州。西魏曰安州总管府。文帝开皇四年甲辰,总管府废。唐高祖武德元年戊寅,诏天下,改郡为州,曰安州。四年辛巳,置安州总管,领澴、应二州。八年废,俱属安州。又置㲼川县,即澨水。太宗贞观元年丁亥,分天下为十道,安州安陆郡,属淮南道,置都督府,郡为中郡,县为上县,领安申等九州。六年壬辰,罢。七年癸巳,复置都督府,领安、随等五州,十五年辛丑,罢。元宗天宝初,复置安陆郡,领县六,又为奉义军节度使,后罢。肃宗至德二年丙申,安州属山南东道。乾元二年己亥,复为安州,属淮南道。是年,以安州为防御州。宝应四年乙巳,改孝昌,属沔州,寻复属安州。德宗贞元元年乙丑,置安州观察使,治安州,属山南东道。十年甲戌,以李希烈叛于安州,设安黄节度使、奉义军,宪宗元和元年丙戌,罢奉义军,以安州属武昌节度使。僖宗乾符四年丁酉,安州置宣威军。后梁太祖开平三年己巳,安州置宣威军,再为安远军。后唐陞安陆军为安远军节席使。后晋出帝开运元年甲辰,改安州安远军为防御州。后汉高祖天福初,复以防御州为安远军,以高祖尚未改元,故仍称晋天福年号。后周置涢州,寻更为安陆郡,又以郢州、汶

川来属,又为防御军。世宗显德五年,以汶川县隶安州。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以安州复为建安军防御使,属荆湖北路,领县六。开宝中,省吉阳县入安陆。太宗太平兴国二年,更建安军为安远军,崇义军为崇信军,隶湖北路。仁宗天圣六年戊辰,隶京西路。庆历元年辛巳,还本路。神宗熙宁初,为安远观察使;二年“己酉,省云梦入安陆。徽宗宣和元年壬寅,以神宗潜藩,改安州,升为德安府,属荆湖北路。领县五,治安陆。” 《宋史》:嘉祐八年,神宗自安州潜邸入侍英宗居庆宁宫,英宗授使安州,以潜邸陞州为府。高宗建炎四年庚戌,为安陆汉阳镇抚使。是年,徙孝感,治于紫资砦,属安陆镇抚使。绍兴三年癸丑,改孝昌,属荆湖北路。四年甲寅,以岳飞兼黄、复二州、汉阳军、德安府制置使。宁宗嘉定十五年壬午九月,复以随州三关隶德安府,置黄岘关、淮南十二关安之,故黄岘、武阳、百雁、平靖共四关。度宗咸淳七年辛未,元兵城黄岘诸关,诏徙德安府治于汉阳城头山。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己卯,自城头山徙还德安府治,属荆湖北道宣慰司。十八年辛巳,罢宣慰司,直隶鄂州行省为散府,置军民屯田万户府。二十九年壬辰,复属荆州北路,改隶河南行省。三十年癸巳,改属黄州路。三十一年甲午,改万户府为总管府。英宗至治初,改属山南北道中兴路。明洪武二年,始置安陆县,以德安府治安陆,编户七里,领四县,隶湖广行省。时应山、兴安、狄将军三砦未平,九年丙寅,降府为州,省安陆及孝感入德安府,总属武昌府。十三年庚申,复升为德安府,仍置安陆。三十一年戊寅,属武昌道。嘉靖十八年己亥,置荆西道,改德安府属之,徙黄陂兵,设守御所于府治安陆。崇祯癸未正月十三日,李自成遣伪曹操据府城,监军道章旷、总兵毛显文复之。寻伪将白旺至,城仍陷。

皇清顺治二年乙酉四月,荡平逆贼州县归诚郡邑。

隶属悉如旧制

云梦县

县在府治南六十里。秦属安陆郡。汉为西陵、安陆二县地。有云梦城。安陆县南五十里亦有云梦泽。按《左传》“䢵子之女弃于梦中” ,又云“楚子济江入云中” ,并称则曰云梦。西魏于云梦古城置县,因以为名,属城阳郡。隋属安州,后属安州郡。唐属安州,省应城、澴阳二县入焉。宋初,省入安陆县,降为云梦镇。元祐初,复为云梦县。绍兴中,徙治许落市,寻复徙故治。元末为贼所据。明初讨平,仍为云梦县。

皇清因之。

应城县

《春秋》称蒲骚地,郧子属邑。战国为楚地。秦为南郡地。西汉为安陆县。东汉仍安陆县,为竟陵侯国地。范晔书“竟陵侯国内有蒲、骚。” 三国历魏、晋,为安陆地。南宋析安陆县置应城县,此建置应城县之始也。孝武帝孝建元年,析江夏置安陆郡,始徙江夏郡治夏口,而以安陆县为安陆郡治祈安陆北境置安蛮县,南境置应城县,并属安陆郡。高祖建元元年,徙司州镇义阳郡,领安陆、随、南义阳二郡,以孝昌县属南义阳,永阳关、西安化、随四县属随郡,而安陆、应城二县属安陆郡如故。北魏文帝大统十六年,改应城为城阳郡,析安陆置云梦县属之。北周明帝武成元年,置安州总管府于安陆,后改安州为郧州,废城阳之应城、随州之涢水、应州之平靖等县俱为镇。陈宣帝大建十二年,北周郧州总管以所领九州八镇归于陈,陈复改郧州为安州。安州即德安府。隋炀帝大业元年,复置安陆县,省旧吉阳入安陆县,改京池为吉阳,应城县为应阳。唐高祖武德元年,诏天下,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四年,平萧铣、王世充,而安、随二州始入于唐,改应阳为应城。宋太祖建隆元年,以安州属荆湖北路,随州属京西南路,安州防御,复为安远军,领安陆、云梦、应城、孝感、吉阳、应山六县。徽宗宣和元年,以神宗自潜邸入继大统,诏陞安州为府,曰德安,名“德安” 自此始。孝宗乾道五年,置应城马监。淳熙十二年,徙应城县石墙驿于京山县之曹武,更名曹武驿。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徙城头山德安府,还安陆旧治,领随及安陆、云梦、应城、孝感等县。明太祖吴元年,聂兴宗、许成归附。“洪武元年,命徐达徇下德安及属县,遣邓愈伐随州。元右丞王诚以城降,德安仍领安陆、云梦、应城、孝感四县。随州领应山、随二县,并属” 湖广行省。九年,降德安府为州,属湖广布政司。

省孝感入德安州,应城入云梦县。十三年复陞德安州为府,随县为州,仍置应城县,《孝感县》属德安府,置《应山县》,属随州。崇祯六年癸酉,流氛自应山入。九年丙子,贼张献忠攻应城县,被陷。壬午,闯贼李自成设伪官据邑。

皇清顺治二年乙酉四月,荡平逆贼州县归诚郡邑。

隶属悉如旧制

孝感县

周成王封鬻熊曾孙熊绎于楚,赐以子男之田,此地属楚。彝王时,楚子熊渠封其少子执疵为越章王,此地属越章。秦分楚为四郡,此地属南郡。汉初分楚为七郡,孝感此时属江夏郡,为安陆、𫑡二县地。武帝置十三州,分部天下诸郡,江夏郡属荆州。后汉分置南新市县,孝感时为安陆、𫑡、南新市三县地。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尽得荆州之地,及败于赤壁,刘备、孙权共分荆州而江夏郡属权,权复析江夏郡东境沙羡等县置武昌郡。已而江夏郡复归曹操,乃置北荆州于南阳,以统诸郡,而以权荆州为南荆州。晋太康元年,分荆州为二十二郡,孝感此时仍为江夏郡之安陆、𫑡南、新市三县地。永兴中,析安陆县东境置滠阳县,今为黄陂、孝感界。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徙郢州之江夏郡治夏口,而以安陆县置安陆郡,又以汉末孝子董永故,析安陆县东境置孝昌县,属江夏郡。先是,晋于此侨立义阳郡,元嘉末又侨立汝南郡。明帝时复侨立宋安郡,而于义阳郡侨设司州以统之,又改安陆郡来属。义阳郡领平阳、𫑡、锺武、宝城、义阳、平春、环水七县。宝城乃分𫑡立者。孝感此时虽有专名,而𫑡、宝城、义阳、环水,实皆今县地。明帝泰始中,张永以破薛索儿功,封孝昌侯,时县为侯国,令曰“相。” 南齐分司州之义阳郡为南、北孝昌属南义阳郡,义阳、𫑡水、宝城改保城,属北义阳郡,而安陆、汝南二郡同寄州治。梁复于此置义州,仍以孝昌属安陆郡。后魏大统十六年,改孝昌县为岳山郡,置岳州。周明帝武成元年,省岳山郡入安陆郡,寻改安陆郡为安州,置总管府,又析岳州置澴州。建德元年,省安州,属襄州总管,复置岳山郡,又置环岳郡,属郧州总管。隋文帝开皇三年,废岳州及《岳山》、环岳郡,复置孝昌县,属荆州。炀帝大业元年,复置安陆郡,设总管,仍省孝昌入安州。唐高祖武德元年,诏天下,改郡为州。四年,改孝昌县置澴州及澴阳县,应山置应州及礼山县,置安州总管府,领澴、应二州。八年废,以其县属安州。太宗贞观元年,分天下十道,以安州属淮南道,置都督府,领安申等九州,六年罢。七年,复置都督府,领安、随州等五州,十五年复罢。肃宗至德二年,以安州属山南东道。乾元二年,安州复属淮南道。宝应元年,以孝昌属沔州,寻复属安州。德宗贞元二年,置观察使于安州,属山南东道。十年,安州置奉义军节度,领安、广等州。宪宗元和元年,罢奉义,以安州属武昌节度。三年,省孝昌入《云梦》。懿宗咸通初,复置孝昌县。僖宗乾符四年,安州置宣威军,王仙芝、黄巢陷安州及孝昌诸县。昭宗光化元年十一月,朱全忠陷安州,孝昌诸县皆溃。乾元二年,以安州为防御州。后梁太祖开平二年九月乙未,荆南节度使高季昌遣兵屯孝昌,绝楚王马殷贡路。三年,安州置宣威军,寻改为安远。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始改孝昌为孝感,避皇祖国昌偏讳也。后晋出帝开运元年,改安州安远军为防御州。后汉高祖天福初,复以防御州为安远军。后周太祖广顺元年,复以安远军为防御州。宋太祖建隆元年,以安州属荆湖北路,安州防御复为安远军,领安陆、云梦、孝感、应城、吉阳、应山六县。仁宗天圣六年,安州置安远军节度,改属荆西路。庆历元年,安州复属荆湖北路。徽宗宣和元年,以安州为神宗潜邸,升为德安郡。高宗建炎四年,徙孝感县治于紫资砦,属安陆镇抚使。绍兴三年,孝感复属荆湖北路。宁宗嘉定十五年,以随州之三关属德安,置黄岘关使。度宗咸淳七年,元兵城黄岘诸关,诏徙德安府治于汉阳城头山,而孝感诸县尽入元。元世祖至元十六年自城头山徙还府治,自紫资砦徙还孝感县治,属荆州湖北道宣慰司。明初,聂兴宗、许成来归,以德安府领安陆、云梦、孝感、应城四县,隶湖广行省。洪武九年降德安府为州,属武昌府,省孝感入德安州。十三年复陞德安州为府,置孝感县。崇祯十六年正月,李自成陷德安府诸州县;十一月,义兵复孝感,未几复陷。

皇清顺治二年四月,“王师逐贼过德安,诸郡县望风

“归诚” 名号隶籍悉仍旧制。

随州

敬王十五年,秦子蒲、子虎帅师救楚,大败吴师,遂灭唐。二十六年,吴入楚,昭王奔随,随人免之,卒复楚国。楚人德之,使列于诸侯,故得见春秋。元王末,惟秦、楚、燕、赵、魏、韩、齐七大国。随与厉,不知灭于谁。杜氏曰:“其地属韩。” 《路史》载:随为楚灭。赧王四十一年。《史记》曰:“魏入南阳以和。” 徐广曰:“南阳郡属韩。” 四十三年,秦初置南阳郡。秦始皇三十七年,坏封建之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荆、豫二州,南阳之东郡,南郡之安陆,随皆与有之。汉兴,袭秦之故南阳郡三十六县,随其一也。献帝建安十三年,魏武尽得荆州。赤壁之败,惟存南阳、江夏七郡,随尚无属。晋武帝太康元年,随属义阳郡。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割随为雍。孝武帝孝建元年,随、度属郢。大明八年,随领永阳关西平林。前废帝景和元年五月己亥,随、度属雍。明帝泰始五年,随还属郢,改为随阳。后废帝元徽四年,随度属司。齐以随领永阳关西安化。梁武帝于随又置曲陵郡、龙巢县置土州、永宁、真阳三郡,及石武县、阜陵县、定阳县又置北郢州、北随郡平林县又置上明郡。有漂水。平阳县,又立汝阳郡,永阳县仍置应州,又有平靖郡。普通五年十二月乙巳,李国兴复平靖关。辛丑,杨法干复武阳关。壬寅,复岘关。太清二年,西义阳守马伯符叛,以下溠降于魏。魏文帝大统十六年,于随置并州,又析置㵐西郡及㵐西县,又改㵐西为下溠,又立肆州,寻曰唐州。改定阳曰定贵。改北郢州为款州。又废涢水郡,别置戟城郡及戟城县。又废戟城郡。改戟城县曰横山。又改北随郡为南阳,析置淮南郡厉城、顺义二县。立冀州,寻改为顺州。又置安化县,置洛平县,又改安化为新化。改汝南为重城郡,平阳县为京池县,于平靖郡又置平靖县。东魏置南豫州,魏主钦三年,并荆州于随,改肆州为唐州,冀州为顺州。周废土州,永宁、真阳三郡为齐郡,改龙巢为左阳,阜陵为漳川,省均、款、须、肆四州入唐城,改曰唐城县。改南豫州为㵐川郡,又置清嘉县、京池县置澴州。既而重城、京池俱废,改新化为光化。隋文帝开皇元年,天子因起于随,遂以为国号。以周、齐不遑宁处,故去走作隋。三年,随及㵐、西曲陵、齐、㵐川、涢水、北随、淮南、上明、重城、平阳十一郡及澴州并废。九年,改东随为礼山,有关官。有礼山,实齐礼山关,魏人所谓东关也。十六年,改下溠曰唐城。十八年,改左阳为真阳,石武为宜人,安化为宁化,洛平为上明。炀帝大业元年,废㵐西县,既而置汉东郡,改真阳为土山州,宜人、漳川并废入焉。唐县、清嘉县并废入唐城县,废横山县入安贵县。顺州废,改顺城为顺义,其旧顺义及宁化并废入焉。礼山县属义阳郡。改京池为吉阳,吉山在其北。故应州废,置应山县,省平靖县入焉,属安陆郡。唐高祖武德元年,改郡为州。四年,省安贵县入随县,应山县置应州,并析置礼山县。贞观五年,省平林、顺义入随县。八年,废应州,省礼山县,以应山县属安州。二十六年,以客户析枣阳置唐城县。二十八年,领随、光化、枣阳、唐城县,隶山南道;应山属安州,隶淮南道。德宗建中四年三月,李希烈陷随;八月乙卯,曹季昌叛贼即随。宪宗元和三年,省吉阳入应山。宋太祖乾德五年正月甲寅,谪节度观察留后,建随为军处之,名曰“崇义。” 开宝五年,废吉阳县。太宗太平兴国元年,改崇义为“崇信。” 高宗建炎元年,以德安之应山来属。绍兴四年,以随及唐、邓、信阳并为襄阳府路。嘉定十五年九月丁巳,复以随三关隶德安,而置关使。恭帝德祐元年,实元世祖之至元。十二年四月辛巳,黄仙洞行随事傅安国叛而降元。十二月,元破大洪山,隶湖北道宣慰司德安府元至元十八年,德安府直隶鄂州行省。二十九年正月乙巳,德安府改属荆湖北路,隶河南道,随属河南。明洪武元年七月,卫公邓愈伐随元右丞王诚内附。九月,入大洪山,取老马刘寨,克之,仍为随州,隶湖广德安府。三年降随为县,省应山县入于随。十三年复随为州,以应山属随,隶湖广德安府。崇祯十年二月一日,贼张献忠、罗汝才破随外南关厢,十一日陷随,次日追剿复随。十六年春,闯贼据襄阳,而唐、邓、郧、郢一带尽陷,随实与焉。

皇清定鼎,仍沿为“随州”,隶湖广德安府。

应山县

县为楚省郧城之属,地分北鄙,壤接申阳,昔人以为楚豫之界。在商为征,周为汉东地,《传》曰:“汉

东之国,随为大县。地在汉东,可考者直辕冥厄焉。秦为南阳郡地。始皇三十七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颜《志》云:“荆、豫二州,南阳之东境,南郡之安陆,我皆与有之。” 汉仍其旧。晋为义阳县地。刘宋为永阳县地。萧齐及梁仍其旧。北魏为应州平靖县。北周为应州平靖镇。陈仍因周。隋废应州为应山县,应山之名始此。唐贞观八年,以应山县属安州,后五代及宋,未之有改焉。元以应山县与随州并属德安府。明洪武元年,归附。二年,复为寇许成等所据,寻讨平之。十三年,州县并复,以县属德安府,隶湖广武昌道。嘉靖十九年,始改隶荆西道。

皇清因之。

德安府疆域考     府县志合载

[编辑]

德安府疆域图

德安府疆域图

本府

东至黄州府黄陂县,一百八十里。

西至安陆府京山县,一百二十里。

南至汉阳府汉川县三百里。

北至河南信阳州恨这关,一百八十里。

东南至孝感县,一百里。

西南至应城县八十里

东北至应山县,九十里。

西北至随州一百三十里。自府至

京师三千二百七十里

东西广四百八十五里,南北袤三百八十里。《安陆县》。

东至黄州府黄陂县,一百八十里。

西至襄阳府枣阳县,二百里。

南至汉阳府汉川县三百里。

北至河南信阳州,一百八十里。

云梦县

东至孝感县四十里

西至应城县,二十五里。

南至汉阳府汉川县五十三里。

北至安陆县六十里

应城县

东:至黄港云梦界,二十九里。

西至汤池院京山、竟陵二县界,六十里。

南至五垱湖汉川界,六十里。北至聚石冈安陆界,四十三里。

东北:至府城八十里,由县治至

京师,水路五千五百七十里,陆路二千四百里。

广八十九里,袤百有三里。

孝感县

东至黄陂县界河六十里,又六十里至黄陂县城。

西至云梦县青石桥界十里,又三十里至云梦县城。

南至汉川县注泉界三十里,又九十里至汉川县城。

北至河南罗山县九里关界,二百三十里,又二百五十里至罗山县城。

东南至汉阳县苍泉河界五十里,又七十里至汉阳县城。

西北:至应山县“小尖山界” 八十五里,又一百二十五里至应山县城。

又西北至安陆县新添铺界九十里,又三十里至府城。自县至

京师,水路五千五百七十里,陆路二千七百里。

广八十八里,袤三百二十七里。

随州

东至德安府,一百三十里。

西至安陆府钟祥县,二百里。

南至安陆府京山县九十里。

北至河南南阳府唐县界二百五十里。

应山县

东至孝感县界,七十里。

西至德安府九十里

南至安陆县界,四十里。

北至信阳州,“恨这关九千里。”

形胜附           府志

[编辑]

本府。安陆县附郭。

《汉东志》:“介襄、郢、申、汉之间。”

李白《代答孟少府移文》:“连翼轸之分野,控荆衡之远势。”

《元和郡县志》:“其城三重,西枕涢水。”

《文献通考》:“岩石隘狭,道路交错。”

宋李元衡《镇楚堂记》:“为一都会。”

《黄世长》诗:“秦头楚尾。”

据荆襄,连秦蜀,控关洛,以临吴越,为上流重镇。然土地硗瘠,民率呰窳,家鲜蓄积,地处冲疲,古齐淮甸上游,《孟德》所称“山川相缪” 者也。人文鼎盛,与省会埒。

白兆西峙涢水环流

云梦县

地有郢襄泽环申汉

应城县

“灵池炎歊,潜行乎楚国;温泉渊静,奋发乎京山。” 《孝感县》

九嵕叠嶂于东南,澴水潆洄于西北。

随州

城跨《楚子》之雄,诞降《神农》之瑞。

应山县

峰标“南极,穴隐洞庭。”

德安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

府总

《春秋纬》:“自大别以东,至雷泽九江荆,为衡星。” 《春秋运》:“斗枢第四名权,第五衡。”

《春秋元命苞》:“轸星散为荆州,分为楚国。荆之言彊也,阴盛物坚,其气急悍也。”

《星经》翼二十二星,凡十九度。轸四星,凡十七度。《星纬》玉衡主荆州。

《星书》以北斗二星主楚,以五车五星次舍在毕宿者,中央一星主楚。

《尔雅》:“荆属衡星。”

《路史》载,魏陈卓郡国躔次,自张十七度至轸十一度,鹑尾,楚分。

蔡邕《月令章句》,“起张十二度至轸六度为荆州。” 孟康“太岳为衡。”

费直说《周易》,起张十三度。

皇甫谧《帝王世纪》:“自张十八度至轸十度,曰鹑尾之次。于辰在巳,谓之大荒落。于律为彝,则斗建在申,今楚分野。”

《晋书》。“翼轸属荆州。” 南阳入翼六度。南郡入翼十度。

《尔雅邢昺疏》:“巳为鹑尾。初张十度,终轸十一度。” 《旧唐书》:翼,鹑尾之次,巳初起张十五度,中翼十二度,终轸九度。其分野自房陵、白帝而东,尽汉之南郡、江夏,东达庐江南郡,滨彭蠡之西,得汉长沙、武陵、桂阳、零陵郡。又逾南纪,尽郁林、合浦之地。荆、楚、郧郡、罗、权、巴、夔,与南方蛮貃殷南河之南。

唐一行分《南纪》《北纪》,由汉水之阴,趋均州光化、谷城、枣阳,析而随州,抵应山,于汉阳为南郡汉川、汉阳,逾武昌,泛樊口入黄州,括二郡全境以至德安之安陆、云梦、应城、孝感,其地为江夏郡,入翼十二度。

德安府山川考一    府县志合载

[编辑]

本府。安陆县附郭。

内方山 即章山,古名豫章,在府北四十里。《左传》云:“吴师自豫章与楚夹汉。” 李白诗:“南来不得豫章书” ,此也。今俗名横山,又曰峒山,亦曰横尾山。

吉阳山 在府东北六十里。群峰叠峙,涧水潆漩,中有南北二吉,故云。隋置吉阳县,其阳平壤可城。旧《志》云:“县在山南” ,是矣。

大鹤山 :在府东北四十五里。

小鹤山 一名“蝌蚪山” ,在府东三十里。土人掘得大小石,鹤开匣飞翔,视其落处,故名。

铁城山 ,《史》载高霞寓大败于铁城。《一统志》:“城北五里有石如铁。” 今郡北五里无山,惟十五里有山,颇峭立,而应山原有铁城山,则前“五里” 之说疑误。

紫金山 在府署前。《明一统志》:“在治西二十里。峭壁斗绝,石色如紫,上有跨鳌堂、合金泉、千金坊、万金桥、金湖口,总称为五金。” 《陈志》载“治北三十里。” 今考治西北无此山,且与涢水间隔,惟府署竹坞山,俗呼曰紫金山。又郑昂记“平沙回岸,潆带城郭” ,并李楫之诗合验之为署内无疑。蔽山 在府北四十里。

郝甑山 在府西三十里。有唐甑山公郝处俊钓鱼台。今考其处,止有钓台,而涢水一带旷衍无山。或郝处俊封甑山公,家在此地,故即其人而名其地,非山名也。

白兆山 一名“碧山” ,在府治西三十里,高二百丈许,有三门,层递而上。土人岁时祀真武于此。相属者曰太白峰、曰钵盂山、曰写经岭,为僧妙济写经处。曰“长老山。” 李太白读书其下,弥望烟云缥缈。天半为宋重素禅师栖止处。明铁牛和尚禧公眉山,皆卓锡焉。

石梁山 在府西三十里,势接白兆,其形如梁。万福山 在府西四十五里万山中。

大安山 在府西五十里,即扁脑山。连白兆而西,四面陡削,高耸岳立,顶平衍可数里许,周遭有泉。唐许绍家。此即李白妇翁处。宋黄晦叔诗曰:“大安妇翁处,来枕石流眠。” 盖谓此也。

石柱山 在府北。上有石柱,高丈馀。相传碧霞台有石笋,为名胜地。今无存矣。《陈志》载:治西六十里,其支为梅花洞,上有二石如柱,灌水出焉。考梅花洞与石门连,相去仅三里许,止峡口一石。土人曰石柱冲,未尝以山名也。

石门山 即石岩山。在府西八十里。巉岩高峙,上列怪石,状如狮象。循涧而入,为门者三。其麓为祖庭禅师道场。

大平山 在府西九十里。由石门入涧,缘马鬃岭而上,险峻不可方轨,固一郡名胜也。张昌于此草窃山北之支,曰“蛮王砦” ,相传有矢贯于石,力撼之不能出。

《黄岩山 》为太平山之一峰。

围山 在府西八十五里。独峙孤峰,陡绝如削。岭之中坳坦若盂。又曰盂山,高可百丈许。旧《志》有盂子山,形如燕巢。今问土人,未有知者,地里相同,或即此也。或又云燕子山即石岩山。未知孰是?

巫阳山 ,距围山五里。

自游山 在府西七十里。西连大洪。唐僧善信游此,故名。

石岩山 在府西八十里。

寿山 ,在府西北五十里。

金峰 在府西二里。石壁削立,下有金泉。乌石岭 在石梁山前。

獾子岭 在府西六十里,与桐树岭相并峙。上有罐迹,又名“罐子岭。”

桐树岭 在府西六十里。

月落岭 在府西七十里。山岩巉削,高百丈许。每雨后,夜半见月光荡漾其巅。明末避贼于此。又其下一岩嵌出瀑布如帘,列石自成大士像以百数,名“观音岩。” 今存。

关圣岭 在府西三十里。下有“马踏石。”

青石岩 在府西五十里。有泉出其上,云见则雨。

白石岩 去青石岩三里,上有洞,下有泉。桃花岩 ,在白兆山麓,昔唐李白读书处。虎子岩 在府南十里。

司马岩 在府西北城麓。相传温公读书处,石上刻“司马岩” 三字。

塔儿冈 在府治北

洗足石 在府西一里,山麓有石濒涢。《方舆记》:“五代周世宗微时,隐水西寺,濯足于此。”

涢水 在府西一里。出大洪山墨龙池,绕城西域,东流至黄港,与漳水合,入云梦泽,至安河会襄水、沔水又东流至汉口入江,俗称府河渡,亦名石潼。一曰清发。《左传》:“吴师过柏举,及于清发。” 杜氏曰:“清发,水名。” 《玉海》云:“即安陆城西涢水也。” 旧《志》载:涢水源出大洪山。今考:自随阳忤水关以南,皆崇山叠嶂,支流繁衍,厥源不一,而总皆汇于“清发。” 其自大洪山来者,山在随郡之西南,

盘基所跨,广圆一百馀里,曰“悬钩” ,平悬众阜之中,为诸岭之秀。下有石门,夹嶂巉耸,高皆数百仞许。入石门,又得钟乳穴,穴上素岩壁立,非人迹所及。涢水出于其阴,人以涢水所导,故亦曰“涢山。” 其水东北流,合石水,石水出大洪山东北,谓之小涢水。迳上唐县故城南,本蔡阳之上唐乡,即子常欲唐成公肃霜马处。涢水东,又均水注之,东北流迳土山北,山上土山。又东北流入涢水。此涢水出蔡阳县者。

漻水 在府西北五十里。水出应山,会于涢。又北出大义山,南至厉乡,西赐水入焉。又东出大紫山,分为二:一迳厉乡南,北有神农九井,亦曰烈山,曰赖国,有神农社。赐田水西南流入于漻,曰厉水,即赐水也。一出义乡,西南入随,又注漻漻水。又南迳随县,注安陆。

漳水 在府西南五十里。出大洪山,东流会入涢。沈括《笔谈》:“清浊相揉为漳。” 漳,文也。漳与涢水合,色如䗖𬟽,十里方混,故曰漳水。迳安陆县故城西,即陶侃所筑城也。合乌兔山之水,汇于洑水港,而注于涢。

瀖水 在府西南九十里。亦出大洪山,东流会入漳。

溠水 出随县西北黄山。南迳㵐西县,又东南,㵐水入焉。㵐水 出桐柏之阳。吕忱曰:“水在义阳。” 㵐水东南,迳㵐西县,入于溠。又东南,迳随县故城西。《左传》:“除道梁溠,军临于随。” 谓此水也。水侧有断蛇丘,即随侯药断蛇得珠处。

均水 ,在随西四十里。

浪水 ,在随城南四十五里。水源俱出大洪山,而东流注于涢。又迳随县南、随城山北,而东南注

辽水 ,出永阳县石龙山,西南流与寿山水合,而西折汇马坪港,注于涢。

紫石河 在府东十八里。

石河 在府西十里

七里港 :在府北五里。

女儿港 :在府西六十里。

龙凤港 、梅家港 :俱在府东。

洑水港 在府北

孝义港 :在府西北三十里。

三陂港 :在府西北二十五里。

蒿桥港 :在府西五里。

骆驼滩 在府南五里

青龙潭 :在府西三十里。

滚钟潭 在府城外东北隅。相传昔有滚钟于此,遂成潭水,自城而西,会至城东三板桥入涢。石牛潭 ,在府西北二十五里。俗云斗牛石,舟人深畏之。《舆地纪胜》云:“水中有石如牛,涢水所经。”

天鹅池 在府北五里

龙井 在府西十里

德安郡邑,其山皆自𫑡厄之塞蜿蜒而南,出为高原,平陆漫衍,山溪雨集,漰渹激触,时或弥漫,然立可待涸,故鲜水患。

府治。山势自东城入,折而南为杨家山,后平为民居,今兄弟进士坊枕其东偏之支。折而北入府署,中为竹坞山,亦为紫金山,四状元坊接其西偏之支,北接竹坞之支。俯临涢水,为碧霞台。旧有石柱,高二丈馀,亦曰石柱山。《形家》曰:“郡之嶂。” 南则由南冈迤递,有峰独上,曰凤凰山。其下为石,以形似得名。后以藩封,增土壤而高之。《形家》曰:“郡之屏” ,此郡治之形胜也。

山自秦关中干历随阳二眉山下有枫香坳,涧水南折注马坪港,汇赐水入于涢,此形家所谓“分龙” 之始也。叠嶂至应山之四望山,分枝而南,稍伏距郡东北五十里,有蔚然而起者,曰槎山,上有巉岩怪石,弥望青葱,秀色可掬,曰祖龙焉。稍折而西,正当郡之西北,曰寿山,一曰陪尾山。距郡五十里,高百丈许,其麓为宝藏禅师道场。天半庄严,烟岚环结,盖一郡之镇云。《禹贡》“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 是也。

云梦县

葛藤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以产葛故名。今无葛,称“张陂冈。” 有雨,神祷之即应,良然。

神山 在县北乡,即观音冈。

垒笔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形如笔架。

枫梓冈 在县北三十里。

石羊冈 ,在县东十五里。其脉自科斗山历三山而分。

九子墩 在县东北。高二三丈,广轮数亩,累累。

相望,亘二十馀里,卑小者甚众。

铙钹墩 以其形肖,故名。崇祯末,土人避难,营寨其上。初兴役,一夫猝狂,挥鉏魇语而殁,人闻内鼓吹声作,乃止。馀墩雨后,土人常拾箭簇诸物。

珍珠坡 在县东郊外。雨后恒有圆沙,光润如珠。楚昭王以《云梦土薄埋珠》镇之。

《金子口 》,在楚王城东,土人时获碎金及剑镜镞刀之类。

西河 ,在县西二里。即涢水。

小龙河 由隔蒲潭支流入澴。

洛阳河 在县东五里,即县河下流。里传古为巨镇,舟车鳞集,歌舞不歇。李太白游此大乐,曰:“何异洛阳。” 因名之。俗误作落洋。

县河 即涢水。桑钦。《水经》云:“涢水出蔡阳县东南,迳随县西,又南过江夏安陆西。自安陆西南流,为史河口,经利塘至新庙下,曰河口” ,其干流也。其支自史河下杨家河,至黄江口水相合,下达江、汉。由白河为云梦境,去邑最近,居民甚便。云梦泽 ,旧《志》云:“安陆南五十里。” 今县治去安陆六十里。盖安陆境山自𫑡厄曼延至此乃尽,而迤南数郡,大泽衍溢,实自此始,昔故以此名县云。按《禹贡》及诸家传记,“云梦泽方八九百里,跨江南北,华容、枝江、江夏、安陆皆其地。” 合言之则为一,分言之则二泽也。

郑同湖 在县南四十五里。

紫云湖 在县南四十里。

杨林湖 在县南五十里。

台湖 在县南三十里

落洋湖 在县东十里

石羊湖 ,在县东南三十里,经刘家隔,会流入涢口。

孟家湖 在县东南十里。

天井湖   、徐家湖   、沙底湖。

曲水湖   、白水湖   。郑家湖。

安家湖   、杨林湖   、《黑鲤湖》。

龙阳湖   、龙须湖   、百丈湖。

女儿港 :世传伍员奔吴,遇女浣纱问路,嘱女曰:“后有追者,慎勿言也。” 女抱石自沈,以释员疑,故港名女儿。土人即其傍祀焉。祠今废。

货囊港 通好石桥,即寒溪。令狐揆借书,林逸绘《雪中借书图》处。

深港 通县河,水涨冲为漏灌口,居民苦之。后奉檄堤防,患乃少息。

流星港   :乌泥练港  、富水港。

龙床港   、蕨根港   、蒿子港。

城隍港   、刘婆港   、竹笋港。

螺蛳港   、竹箫港   、老虎港。

冯家港   、双堤港。

碧潭 在县城外东南隅鳌头嘴,下通城内三眼井,汲者曾获凫鸭于井云。潭水清澈,秋月朗映,殊可人观。里人咏八景,此其一。

隔蒲潭 潭西属应城,古春秋时蒲骚地也,故名。“隔蒲” 即白河分流,黄江水所经也。沿河居民恒苦水涨。知县郭贵德等先后筑堤。

车埠潭   、挖耳潭   、龙潭。

罗陂 水面弘阔,春蛙繁聚,声沸数里,《里人咏八景》之一也。

赤罗陂 :陂之水止则病下,泄则病上,至相竞不决。后议建闸,不时启闭,始高下两利焉。东方陂   、西方陂   花张陂。

高陂    、代陂    。“马草陂。”

鹊陂 ,在县东二十里。

石堰 在县东驿路

黄溪堰 在邑北

吴口堰 在县东北

白家堰 在利塘北

陆家堰 在利塘上府驿路。

莫家堰 在邑西北

方家堰   、刘家堰   、马公堰。

占家坝   、杨家坝   、官堤坝。。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