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174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一百七十四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四卷目录

 黄州府部汇考二

  黄州府山川考二

职方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四卷

黄州府部汇考二[编辑]

黄州府山川考二    府县志合载[编辑]

黄安县

天台山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有石台,高百仞,峭壁四周惟一迳,石磴可蹑而登,上广数亩。仙居山 ,在县西九十里。

龙王山 ,在县北四十里。

三角山 在县东三十里,三峰品峙如笔架。北峰下有石洞,深邃,时轰轰有声则风,土人名之曰“风洞。”

五云山 在县东南十五里。初名“五名山” ,明太守周思久易今名。由巅而北,群山合沓如窝,因名“天窝。”

车望山 ,在县南五十里。

阳台山 ,在县西四十里。

游仙山 在县东三十里。

驷马山 在县西南七里。上有石,状类马,故名。明邑人吴心学结庐讲业其下,督学胡太和题曰“洞龙书屋。”

大金山 在县南五十里。

小金山 在孟尝山东

五头山 与卓望对峙,东扼溪流。

双门山  、寨基山  、《庙峰山》。

石丈山  。张家山  。打磨山。

峨山   “《王龚山  长》《龟山》。”

“鄂家山  ” 、“横山  ” ,以上诸山俱峙于县左。“佛塔山  ” 、“夹山   ” 、“七个山”

云台山  :以上诸山俱踞于县右。

“《酒醉》山  。” 白石山  。《大佛山》。

箕子山  、鸡公山  、灯笼山。

枫山   :以上诸山,俱屏列邑北。

“香山   。” “丫头山  。” “锡丈山。”

“道人山  。” “卓望山  。” “峨山。”

“磨盘山  。” “孟尝山  。” 道明山。

马鞍山  。红盖山  。《上竿山》。

鹰爪山  。阳和山  。王子山。

独山   以上诸山皆环拱邑南。

“大棠山  ” 、“尾斗山  ” 以上皆邑东之山。“羊角山  ” 、“峰子山  ” 、“乳山  ” 以上皆邑西之山。

辅弼岭 峙于县之左

平头岭 峙于县之右

清风岭 在县北

聚英峰 在县右

浮云岩 在县右

黄石岩 在县北

观音岩 在县南

紫潭河 ,源出白沙关。

界河 至七里坪西受天台山腰磨冲、方陂冲、上庄畈诸溪之水。

贡熊湾河 一出双山门,东合庙峰、石丈、打磨山之水,西合幕云、黄石岩诸溪之水。

东流河 在城西里许,源出光山白沙关,其支西合阳台、佛塔、浮雪三溪之水。

金场河 入于河,十里至龙湾。其支东北出峨山冲,又东合土门冲、王龚山、三角山、五云山诸溪之水。

陡埠河 在县东八里

沙河 在县南十里。西受童家港、扬德桥二溪之水,东受莲花港、镇定桥、五里桥三溪之水,西受羊儿港、徐家港之水。

《中和官渡河 》,东受曾家港水。

八里湾河 :东受縢花港、临湖港,又西受行祠桥至太平桥港水。

谢家店河 在县东南,至孟家坊与板门冲河合流。

松溪河 在县南四十里。按《县志》谓县东之河也。源出鹿皮冲,南与叶纸河合流,而下达岐亭,由柳子港、新洲史坝注之江。

滠河 在县西,一出金局关,一出黄陂站,二河合流。

西河 ,下。与双河合流。

官仓河 在县西五十里。

桥流河 在县西六十里,源出老山下。

双河 在县西三十里。合流而南,曰“两河口” ,盖滠河之上流也。达黄陂,由团潭河滠口注之江三河口 南下三十里至县西。

圣人湖 在县北三十里。

紫潭一河,由感化孙赞埠汇张太湖注之江,稍可运筏。夏秋雨水涨溢,间可运百石之舟,但苦不可常,以此庐旅之比居,里户之输将维艰,乃批岩冲壅,潴而为潭。

紫潭 在县南八十里

葫芦潭 在县东北

乌龟潭 在县西

仙女潭 在双河口,龙湾南。

“李子潭 ” 、“牛石潭 ” ,俱在新安。

玉屏潭 在龙湾北

周潭 在龙湾西

文潭 在龙湾东

鹰嘴潭 在莲花港

天井潭 在羊儿港

清风潭 在八里湾

《勿慕泉 》,在城中。

蕲水县

玉台山 在县东一里。世传张道陵烹玉之所。道陵自蜀还炼丹。有仙井、仙洞。有神光观、张巡庙。临河远眺,一邑之胜。

茅庐山 ,在县东九里。

密峰山 在县东二十里。宋刘平隐处,即刘仙女父,今有仙女庙。

金谷山 ,在县东四十里。

灯笼山 :在县南三十里。

月子山 ,在县南三十五里。

白荆山 ,在县西二十里。

宝陀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

孟家山 在县西三十里。

烟笼山 :在县西三十一里。

札马山 :在城山侧南一里。

卓旗山 在县西二里

免刀山 在县西八里

调军山 、枚炉山 俱在县西十里。

丛山 、策山 ,俱在县北十里。

恩山 、娄紫山 俱在县北二十五里。

小营山 ,在县北四十里,古芦塘地有土灶,径广丈馀,土焦黑,传为昔人炊爨处。

杨家山 在县北四十里。元杨兴九居此。野鹤山 ,在县北四十五里。上有古刹。

鹦鹉山 ,在县北六十五里。

四望山 ,在县北七十里。

周罗山 ,在县北七十里。

花山 在县东南十里

峨嵋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

张家山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阇黎山 在县西南二十里。李氏先祖居此。师公山 、大旺山 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倒牛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

莲花山 、龙泉山 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板桥山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

白羊山 有石如羊

陆奇山 、吕家山 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仙台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

丰虎山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猴王坪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

张茅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

梅梓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有张公驼,驼二石。有剪云阁。相传昔有衣黄者吹箫于其上,又云“有何仙姑者升仙于此。”

金鼓山 在县西北六十五里。山之西麓有陶谷学士墓,今名“陶家坊” ,多陶姓云。

烟龙山 在县东七里。常有龙盘踞其上,烟云不散。

鸡公山 在县东八里。洪武初,有大蛇赤冠似鸡,生两翼,作鸡鸣则雨。乡人以为神,立祠祀之。田家山 ,在县东二十里。

斑竹山 、太平山 ,俱在县东五十里。

望江山 、分金山 、查儿山 ,俱在县东七十里。

天马山 在县南十里

袁家山 在县南十五里。

马头山 在县南三十里。

华埠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峰峦秀小,然登其

峰,群景洞豁,南有石丈坞,西控长川,即所称“华埠潭。”

麻母山 、金绣山 、金宝山 俱在县东北三十里。

凤栖山 在县东三里。世传张道陵炼有三丹,鸡食其一,化为凤栖此,因名。今石上有“凤栖” 二字。明崇祯间,理院熊文灿捐金构关帝祠于其上。会邑数灾,形家言不便,因毁焉。今址尚存,下有陆羽泉。

斗方山 在县东五十里。山方如斗。唐无著禅师与宋佛印禅师古刹。上有罗汉洞、百合洞及飞来石梁、石磢、石柱。

三角山 在县东六十里,盘踞罗田、蕲州二界,有宋人赵不迹书“观颐视履” 四大字。三峰插天,上有龙洞三泉。唐伏虎禅师修道于此。其山烟云出没,人以阴晴决之。

大罗浮山 在县东百里,真人刘五、刘六飞升于此。有仙人台,台有石洞,俯而入,有石壁,上如画龙状,跃跃欲生。以手拂之则无痕,水淙淙滴成潭,长流焉。

登瀛山 在县南一里

葛公山 ,在县南十里。晋葛洪隐处,今有葛公祠。

石龙山 在县南十八里。

分流山 ,在县南二十里。

榾柮山 ,在县南二十里。有大石若莲花,乃伍员剑迹也。

玉镜山 在县西二十里。有石如月,又名“月峰山。”

太子山 一带数十里,皆孙吴屯驻处,土人每掘得昔年兵器,庙祀皆吴君臣遗像。

城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吴孙权土城遗址,故名。今有吴王庙。按《赤壁》之胜,公瑾始受使至浔阳,仲谋召还,会议柴桑,仲谋曰:“船粮战具备,卿当前发,孤当续发,为卿后援。” 当时瑜以舟,权以陆,故经此。

西山 在县北一里

茶山 在县北三里

石鼓山 在县北十五里。巨石如鼓,扣之有声。游洪山 ,在县北三十里。

小灵山 ,在县北五十里。

大灵山 在县北六十里。旧有城堑,相传为陶琳相公立寨处。明崇祯丙子、丁丑间,流寇之乱,土人杨楚材、陈恪筑寨避焉,保全甚众。

护山 ,在县北十里,即白石山。出白石,莹洁如玉。《大楚总志》云:“蕲之秀盖锺于此。”

石门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峭壁临河,山下有潭。渔父相传:潭中有石门,寻之而入。其地高敞,可列函丈。明崇祯间,里人何彬然筑寨御寇,防守森严,屡攻未破。

羊角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山绝峻,如羊角。明隆庆时,有盗据此,邑侯谢主蕲事,同霍山王氏家兵剿之。

邵藤山 ,在县北七十里。晋王烈游此,明王焘居此。

神保山 在县北七十里。皆明季筑寨避寇处。雨标山 在县西南三里。崇祯己巳,知县李大受建浮图于其上,未成,知县李汝璨终事。石佛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有石如莲,一石如佛坐其上。

华柱山 ,在县西北九十里。上有寺,唐元宗所赐名。

长岭 在县北五里

朴树岭 在县东八里

虎踞岭 在县东三十里。

吴道人岭 在县东八里。

凳儿岭 在县东三十里。

父子岭 在县西二十里。

白沙岭 在县北四十里。

角儿岭 在县西北十五里。

乌沙岭 在县西北三十里。

密峰崖 在县东二十里。

滴水崖 有二,一在县东三十里,一在县北六十里。

清风崖 在县东四十里。

观音崖 在县东五十里。

鸿石崖 在县西三十里。往来之鸿多栖此。“君子崖 ” ,在县北十五里石鼓山际,有石碗石臼。

潘家崖 在县北十里

望城冈 在县东北三里。

走马冈 在县东北二十里。

神仙洞 ,在县东一里。内有石床、石台,即张道陵修炼处,叩之有鼓声。

罗汉洞 ,在县东五十里。

百合洞 在县东五十里斗方山左,极崄峻。崇祯间,土人避流寇于其内。

回澜石 在县南。宋苏轼镌“激湍” 二字。成化间,知县潘玨建回澜亭于其上。不数步,有李白所书“鸢飞鱼跃” 四字。

打鼓石 在回澜石下一里。石高数十尺,有鼓声辄应。宋苏轼镌“击空明” 三字于上,明胡中谟镌“继苏” 二字。官应震构闲云楼于其顶。往来名流题咏甚多,尽为寇焚。

溯流光石 在阜城门外滨河上鑴“溯流光” 三字,亦为苏轼所书。

太公石 在县西二十里。俗传,太公钓鱼于此。明立“义士李清七” 、“清八” 之祠于其上。

晒谷石 、豹儿石 俱在县西二十里。

玉镜石 在玉镜山阴,上有“咸淳” 二字。

花膏石 在县西三十里,石磷磷如花膏。钵盂石 在斗方山左。

《分金石 》在罗汉洞侧。

马踏石 在县北四十里。石有马蹄痕,传有天马昇此。今有东岳祠、玉帝阁。

响鼓石 在太平寺侧

石崄 在县东北六十里。石梁横截河中,飞泉瀑布有声。

“回风矶 ” 沿河而下,西泊江渚五十里。

大江 在县西四十里。从黄冈赤壁矶经巴河、兰溪,过东南三十里,入蕲州界,与九江合。樊家河 ,在县东十里。

南门河 在县城南,即浠水。源出英山六安,绕县西流,合众流入大江而汇于蕲州。水净沙明,清流见底。东坡《浠上歌》云:“谁谓人生难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 盖为此水西流也。刘宋立浠水县,以此名。

罗家河 去县八里

分流河 :距县四十里。

白港河 :距县东五里。

倒流河 ,在县东南四十里。

阎家河 在县东三十二里。

尤河 在县北九十里。明正德七年闰五月,流贼刘六、刘七、齐彦名等为官军所败,遁走经此至黄州一带,掠舟入洋子江,至南京

白莲河 在县东四十五里。

蔡家河 在县东六十里。

上巴河 ,在县北六十里。

下巴河 在县西七十里。会诸水入江,源出罗田。

曹家河 在县东八里

百师河 ,在县东二十里。

沙河 ,在县东五十里。

蕲阳坪河 在县东五十里。

洙泗河 史家河 、童家河 俱去县四十里。新漾河 在县西七十里。

皂泥湖 在县南六里

杨历湖 在县西南四十里。

荷荡湖 在县西十里

黄草湖 在县南四十里。

薛家湖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明成祖知薛均贫甚,命有司赐官湖顷馀为赡养资,因名。又名“钦赐湖。”

圻湖 ,在县西南六十里。

摄湖 在县南七十里。相传雷摄《永乐寺塔》顶三层于此,故名。

黄沔湖 在县南三十里。

鲁家湖 在县南四十里。

望天湖 ,在县南四十里。

官田湖 在县南四十五里。

綦家湖 在县西南十里。

藩师湖 在县西南三十七里。

毛家湖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左家湖 在县西南三十八里。

后湖 在县西南四十里。

兰溪 ,在县西四十里。水源出苦竹山,其侧多兰,因以此名。《县茶记》:“天下第三泉。” 李季卿谓“兰溪石下水” ,即此。

龙潭 在县南一里。有石壁立,下有深潭。苏长公尝乘月泛舟于此,书“击空明” 三字于石上。桃花潭 ,在县西北七十里。一泓澄澈,相传有龙居焉。昔有捕鱼者循而入,与龙近,亦不相害。

至十数日,突然得出,两腋已隐隐生鳞甲矣。土人言之,不知为何时事。

龙潭 在县西三十五里月子山侧。上有龙女祠。

溪潭 亦曰罧潭,在县西三十五里龙泉山侧。华埠潭 在县西北七十里华埠山之侧。伍洲 在县西四十里。《一统志》云:“昔伍员适吴过此,后人因以名之。”

新洲 在大江之中,与兰溪对。崇祯间寇乱,乡人多避于此。

散花洲 在县东南六十里。周瑜孙权《赤壁》之胜,酾酒散花,犒士于此。

官港 :在县北四十里。

樊家港 :在县北七十里。

鹿叫港 、翟家港 :俱在县西南五里。

彭家港 :在县西南十五里。

六神港 :在县西南二十里。

青蒿港 :在县西南三十八里。

紫埠港 :在县东十里。

乌沙港 、马潮港 :俱在县东二十里。

青石港 :在县南十五里。

杜家港 :在县南二十里。

黄凤港 :在县西四里。

麻桥港 :在县西十五里。

茅店港 :在县西三十里。

苦竹港 :在县西三十五里。

官桥港 :在县西四十里。

万花港 、金桥港 :俱在县北十五里。

清水港 、爬船港 :俱在县北三十里。

联塘 在昭庆寺前

月塘 在县东十里

圣人塘 在县东十里

藕塘 在县西十五里

莲花池 :在县治后官地,今为民瘗。

洗笔池 在县东一里。世传王右军洗笔于此,池畔小竹皆墨渍痕。

陆羽泉 在凤栖山侧。《一统志》云:“凤栖山下,唐陆羽《茶经》以为天下第三泉。” 宋王禹偁有诗。龙泉 在龙泉山侧。

三眼井 在县东一里

白家井 在县东二十里。

冷水井 在县北五十里。

白家井 在县西

便民井 在县北。明崇祯癸未,为寇所污秽,填之,后濬如故。

老龙井 在三角山。旱则取水,祷焉辄应。义井 在县治东。汉关羽淬剑于此。

张道陵井 在县东一里。昔炼丹于此。《一统志》云:“此水能解热疾。”

伍员井 在治西。《一统志》云:“伍子胥适吴,过此淬剑。”

清泉井 在县东二里清泉寺前池中。唐贞元间,凿井得泉水清冽,因以名寺。源与河通,寺僧每以水之清浊卜天之晴雨焉。

大水井 在县东三十里。

罗田县

塔山 在县东五里。唐时建寺于其上,有塔,故名。元末兵焚,迁寺于城中,仍名“塔山寺。”

王道山 ,在县东十里。昔有王姓修道成仙于此,故名。

印台山 在县南一里。为县前案,则曰“印台” ;为学前案,则曰“书台。”

钵盂山 在县南三里。形如钵盂,故名。

迎山 在县南十里。云出则雨。谚云:“迎山云起,大雨千里。” 谓其迎雨也。

望江山 ,在县南十五里,去江一百四十里。山高能望,故名。

峨嵋山 在县东北一百里。上有峨嵋庵。凤山 在县北三里,为县治主山。其形展翅如凤,故名。

仙台山 ,在县北十里。

大雾山 在县北五十里。天欲雨,则雾气潝然。扬旗山 ,在县北七十里。形如旗扬,故名。党家山 ,在县西三里。

鼓羊山 ,在县西六十里。

挂弓山 在县北六十里。

苏鸡山 在县北六十里。一名梳髻山。

独坐山 在县东北八十里。其山高如人独坐。嘉靖戊子,山神作异,乡人祠真武镇之,一时朝谒甚众。未半年,得乡民香钱百馀两。知县邹明魁取以修学,即以为淫祠,毁之。

泊高山 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一名“鹤皋峰。” 乌云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

云盖山 在县东二十里。上龙井,可祷雨。朦胧山 ,在县东四十里。时有云气腾其上,故名。

凤凰山 在县东三十里。其形如凤,故名。虎母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其形高耸如虎,众石累累,如子之随母,故名。

月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昔有兄弟五人修道,功成,誓曰:“见险则过,见月则止。” 至此山见月出入,遂止于此。上有庙,故名。

观音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相传,观音现身其上,遗像在石,故名。

藤子山 ,在县东四十里。

鸡笼山 ,在县北七十里。上有真武殿,以铁为瓦。

七娘山 ,在县北七十里。或传有七女在此升仙,故名。

石柱山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高石如柱,故名。上有汉“张飞” 字迹。

多云山 ,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四时云气不绝,故名。

盐堆山 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以形似故名。净瓶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以形似故名。南保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

石缸山 在县东四十五里。山顶石涧结一圆缸,水过此泻下十馀丈。

桂家山 在县东三里。上有烟墩,以为传警之备。

道尖山 :在县东北十里。

望道山 在县东北十里。以其面对道峰,故名。尖峰山 ,在县北三里。上有二尖叠出,故名。覆船山 ,在县北十五里。其形如船,覆在河中。坐荆山 ,上有荆百馀丛,昔人设教其上,取荆以挞弟子,故名。

和尚山 在县北四十里。形如僧头,故名。汪家山 在县西八里,壁间遗有仙人足迹。剪刀山 在县西五里。其形如剪刀,故名。魁山 在县东六十里。汉唐宋建县于山之阳,今其处即曰“旧县畈。”

竹根山 ,在县南二十里。旧多竹,故名。

天明山 ,在县南五十里。

杨林山 在县南四十里。

袁家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石可烧灰,旧有灰窑。

黄泥堂 山:在县东南二十里。

马面山 在县北七十里。

蓝家山 在县东北十里,上有“朝阳庵。”

亭子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

马家山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

紫山 ,在县东五十里。

练岩 在县南三十里。有瀑布。

仙人岩 ,在县东三十里。传言仙人在此升天,遗有鞋迹在山。

陶公岩 在县南一里

牛头岩 在县东南二十里。

李木岩 在县西北二十里,一名“李莽岩。” 上有龙泉寺,祷雨即应。

豹龙岩 在县西三十里。形势起伏如豹如龙,故名。

山韭岩 在县西九十里。其地出韭,叶大如蒜,故名。

雪岩 在县东四十里。上有井,深数丈。

鹰嘴岩 在县东四十二里。

麻姑岩 在县东八十里。

白岩 ,在县东北三十里。

石狮岩 在县西北四十里。有石狮出自天成,故名。

龙嘴岩 在县东南一百里。按《县志》,“此嘴水出即雨。”

岐岭 ,在县东一百三十里。

平头岭 在县东十五里。

燕洞 ,在县西五十里,有门可入,内藏双燕翠羽,其大如鸡。最深处有石壁百丈馀,壁有石觜,俗号“龙觜。” 遇旱焚札觜前,即流滴,须臾如注,立可满瓶,取出辄止。

练石洞 在县南三十里。山腰有洞,飞瀑五六尺。

豹龙洞 ,在县东五十里。内藏有古乐器。通洞处路甚险,使时人遇旱用绳援取求雨,雨通送入。

花蛇洞 ,在县东五十里。曾有赤甲道人修行于内。

老虎洞 ,在县北一百四十里多云乡广化寺左。

含风洞 在县北一百五十里多云山下。每年风出,禾稼尽拔,民甚畏之,必岁时致祭始免。风。洞二 :一在县北多云山之右,一百六十里,一在多云乡一百八十里,其为患亦如含风洞也。

狗耳尖 在县北六十里,两山并峰,形如狗耳。黄土坳 ,在县北五十里。

栗子坳 在县西八里

陆家坳 在县西二十里。右有陆姓居此,故名。“江家坳 ” ,在县东八十里。

登场坳 在县东八里

秋千台 在县北七十里。古有“秋千架” ,舞女歌儿。今有普陀庵在台之麓。

青峰觜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

仰天窝 在县东北五十里。

官渡河 在县南。源出峨嵋紫潭冲,西流与多云河合,经县出蕲水界河,通黄冈巴河石潭口注之江。

北峰河 在县北二十五里。

东安河 ,在县东北七十里。

多云乡河 在县东北一百里。源出石柱山七里冲,西流与东安河合,入北峰河,南下至县。汤河 ,在县东四十里,泉温可浴,其渚有诸佛寺。

奉泰乡河 在县东南五十里。源出旧县魁山南之朦胧山,东流为义水,南入英山河,下落翎河,逾石险,通白莲河,出蕲水兰溪口注之江横河 ,在县东北二十里。

洑泽河 ,在县南三十里。

八迪河 在县东五十里。昔兄弟八人居此,擢迪功郎,故名。

石险河 在县南六十里。河中有石险,景趣绝奇,名人题咏甚多。

白莲河 在县南五十里。源出英山,合蕲水、兰溪注之江。

黄石河 ,在县北八十里。

平湖乡河 在县北三十里。源出盐堆山,西流龙洑河下,与新昌河、三里河合流出油河嘴。九子河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

龙洑河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

骡走河 ,在县北七十里。

新昌河 ,在县北七十五里。

七杨冲河 在县东北一十五里。

龙潭河二 :一在县东北六十里东安河中有潭激声如擂鼓,喷水如抛珠,俗名擂鼓潭。一在县东南六十里河中,一潭澄清,龙常潜于其所。谚云:“龙潭烟起,霎时大雨。”

封盐河 ,在县东北八十里。

深水河 在县东二十里。

落翎河 在县东南五十里。

鸡鬼河 在县南五十里。

西阁河 在县北七十里。

乌马潭 在县西五里。苏东坡曾游其地,有石碑云:“苏子瞻以虎尾朱砂符钓鱼于此处。” 今碑剥落无存。

天井潭 :在县西北六十里。

蒲潭 在县西北二十里。

芭茅潭 :在县北六十里。

老虎沟 在县南奉太乡十里。

神仙港 :在县西北七里。相传有神仙寓此,遗有盘迹。

胡师滩 在县东十里

尤河嘴 在县西三十里。

石源口 ,在县北七里。

石桥阪 在县东二十里,即旧之石桥镇。“旧县阪 ” 在县东六十里,即古县治。

曾家畈 在县西七里

库泉畈 在县西十五里。

梅店畈 在县东二十里。

童家畈 在县北二十五里。

罗家畈 在县北一百里。

鸭子畈 在县南五十里。

长园冲 在县西十里

七杨冲 ,在县北二十里。邑隐士蔡芳居此,树《七杨》于门,故名。

七库冲 ,在县东三十里。

紫檀冲 ,在县北四十里。

玉泉 在县西北十五里。静练如玉。

玉虹泉 在县东五十里,有宋绍兴翰林王锡汝石刻题诗。

三槐井 在县西北。邑庠生王邦怀植有三槐,建馆,宅旁题曰“三槐书屋” ,故凿井亦以“三槐” 名之。

龙井 有四:一在盐堆山,一在泊高峰,一在多云山,一在塔山。

石井 在县东北二十里横河。

邹家坳井 在县治东街。相传,有龙于井内白日飞升。

凤坡井 在县西北,水甚清泠。

及泉井 在旧学前,教谕陶清臣凿。

元妙观井 在县西元妙观中。

仓井 在县左侧。“稻谷仓。”

麻城县

木陵山 ,上有“木陵关。”

阴山 ,在县西四十里。上有阴山关,下有阴山畈。

霸王山 在县北十里。俗传西楚霸王、项籍驻兵于此,下有陂,名“霸陂” ,亦传霸王饮马处。九歇山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

剪刀山 在县东八十里。

丫杵山 ,在县西五十里。有佛寺,僧无念初习静处。

云阳山 在鸣山之南,山势西迤皆平冈,曰望花山,曰乌石山,曰青丘山,曰五龙山,曰高峰山,曰豹子山,统名邑南山。

龟峰山 在县东六十里。《春秋》吴楚战于柏举,即此。东麓十里为白水阪,自麓达𪩘二十里许,山势嵯峨,上有化主庙,传即宋邑侯张毅大敕岭 。山,在县东五十里。

游荡山 在县东四十里。俗传唐王游此,故名。下有“唐殿” ,今址存。

什子砦山 :在龟峰东十里。宋端平间,徙县于此。

雨流山 ,在县东一百里。

四望山 在县东十五里。元末,乡人曾斌聚众结砦保障。

白臬山 ,一名“白额山” ,距县东南三十里。山多怪石,上有雁台。明万历间,僧道一住此。今有上院、中院、下院。

八叠山 :在龟峰东路。《县志》云:在南路,距东南八十里。路曲折,上有亭有寺,行人憩焉。

鹿角尖山 :在县东五十里。

甑山 ,在县东三十里。

黄蘗山 :距县东北九十里,在商城县界。明万历间,僧无念开山建刹。出产茶笋。

鸡笼山 :距县东四十里。僧无念建刹。

大崎山 距县南五十里,为黄冈县界。自八叠山而凤凰崖而东界岭至此,山势皆崱屴。其麓为小崎山、为象棋山。

骆亿山 :距县北八十里,以人名。下有骆家畈,一名落衣山,俗传仙人落衣于此。峰峦层叠,发自界河羚羊山分水岭。

奉道山 ,在清风岭之南。中有莲花石、仙人石、风穴、龙泉。下有滴水崖。距县西四十里。

大安山 距县西二十五里,中有古刹。山椒名“梅侯” ,俗呼“梅花脑” ,出刹北下岭有石级,名“百丈阶。” 自县西七里至此,逾白沙关,为宋达汴京道。紫云山 距县西四十里,今界黄安,下至岐亭、丫头山、马头山,尽邑之西境。

矿山 北距青山十里,中有古刹及龙王洞。凤岭山 :距县北十里,俗传曾有凤至此。“基隆山 ” :在县东四十里。

天井山 ,在县东八十里。

玉雾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

祖功山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九龙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土名“柏子塔。” 鸣山 ,在县南四十里。

舞龙山 ,在县东三十五里。有兴福寺。

九螺山 ,在县西八十里。故县镇,即岐亭。昔张憨子隐此,自号“九螺山逸人。”

飞龙山 在县北三十里。传寺栋画龙飞去,故名。旧《志》云:“夏月不暑无蚊。山有井,旱可溉田。” 南为薄刀峰、仙姑洞、道观山,层峦绝𪩘,县治在其下。

五脑山 在县西北八里。即土主飞升处。有紫薇侯庙。

仙居山 在县北十二里。有凤凰岩,下有仙洞、石室、云泉,即昔麻姑修真处,俗呼“麻姑洞。”

朱山 在县西三十五里。明崇祯末,周宅结砦保聚避乱。

青山 ,在县西四十里,中有石阁,又西为大圣山。

万人岩 在县西四十五里。按《县志》,“元末邑人依崖筑砦以避乱。” 下有拜郊城。

春风岭 一曰“东界岭” ,距县东八十里。岭上多梅花。苏长公自新息渡淮,游此岭,有诗。

七里冈 在县西三里。宋县令张毅植松处。凤凰台 在县东北二十里凤陂之东南五里山。

道观矶 在县西北十五里。

县前河 有两源:一出商城界,经虎头关阴山阪合界河至县前;一出光山界,经黄土冈至柏塔河,合阴山阪河至县前。

锁口河 在县北十五里。

新河 在县东一里。昔邑侯王世禄因河水冲城,凿濬以分杀水势。

高岸河 在县南十里铺,合桃林河,下岐亭入江。

桃林河 在县东十里。岸多桃花,因名。

阎家河 在县东十五里。源出商城石门山下。相传唐洪州都督阎伯屿所居,故名。

麻溪河 ,在县南二十里。出唐殿,至汝阴河,合县河下岐亭。

白杲河 在县南三十里。源出经鸣山,至汝阴河口合县河。

浮桥河 在县南三十里。源出羚羊山分水岭,自艾阳寺沙湾至浮桥出口,与诸河合,直下宋埠,会黄安县河,至团风镇入江。

新店河 在县西四十里。

新溪河 在儒学前。旧有泮池。成化癸酉,因水冲激成溪,筑长堤植柳,合流县前河。

宋埠河 在县西六十里。

岐亭河 在县西七十里。

雾仙司河 在县北七十里。

界河 在县北九十里,光山界。

木樨二里河 在县东九十里。出巴河,达江东。义州河 ,在县东一百里。

东牛陂湖 :距县十里。

南官湖 距县十里

西官湖 :距县十五里。在七里陂。

草坡湖 在七里陂

谢家湖 、邓家湖 ,俱在新店畈。

《西南湖 》在宋埠河之南。

南三角湖 :距县二里。

七里湖 距县三里

丁家湖 距县一里

茭湖 在县北五里

龙潭湖 在县东北二十里。

泻油潭 :在县西六十里。

响龙潭 ,在白杲山。飞泉瀑布百馀丈,时响如伐鼓声,天即雨。

螺壳潭 :在县西六十里。

龙吼潭 :在县南五里。

黑龙潭 、栲栳潭 俱在境内。

夹沙洲 南距县三十里。在诸河之中,长亘数里,饶有林木聚落。

中洲 :在岐亭南,亦二水所中。分林木,聚落如之,近岸多植桃花。

白雀港 :东南距县五里。在白田畈。

杨家港 东距县十五里。中产莲、芡。

杨林港 南距县四十里。

梅兴港 :在白田畈,距县东十五里。

凤陂 在县东北二十里。按《一统志》旧传“曾有凤浴于此。”

七里陂 西距县二十里。

窊泥陂 西距县三十里。

落鳞陂 东距县十五里,在红石桥。《一统志》:“世传此陂龙昇鳞落,故名。”

阎公陂 东距县十五里。

落叶陂 东距县二十里。

太子陂 南距县四十里。俗传唐太子植莲于此,日夕汎舟。

一路陂 西距县十五里。

霸陂 距县北四里

龙池 在县北门外

黑龙池 :距县东南三里。

化龙池 西距县十里樊家桥下,俗呼《巨鲤化龙》。

瀑布泉 在县北麻姑洞口。其泉飞白如练水。

咏清佳等于蒙惠

虎跑井 在龟峰山顶

义井 在县内东南十字街。旱不涸,雨不溢,通邑利之。

官井 在县左街,味清冽。

清泉井 在儒学前

仁爱井 在城隍庙右。县令王世禄凿,民怀之,因名。

黄陂县

鲁台山 ,在县东一里。宋二程先生读书处。甘露山 ,在县东十五里。相传陈武帝时甘露降。

白龙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上有井取水,祷雨辄应。

太阳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峰峦高耸,日出则霞彩照映,曙色可观。

马迹山 ,在县东十一里。世传神人乘天马过此,有遗迹焉,因名。

虎豹山 在县治内

响山 在县东三十里。山巅人蹑之有声。大陂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下有大陂,可溉田百馀亩,因名。

鹿耳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层峦削立,形如鹿耳,因名。

磨盘山 ,在县东北八十里。石形如磨盘,人履之即动。

老君山 ,在县北一百五十里。世传李耳炼丹处,炉井尚存。

柏叶山 ,在县北八十里。石形苍翠,层折如柏叶,故名。

试刀山 在县北八十里。世传“关朔试刀处。” 伏马山 ,在县北三十里。

马鞍山 在县北九十里。

龙珠山 ,在县北九十里。山形如龙,前有小山如珠,故名。

小尖山 ,在县北九十里。丹岩壁立,人不可上,惟禽鸟得至。

赶鸡山 在县西三十里。

仙居山 ,在县西北一百六十里。

龙王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其峰如削玉,又名“龙王尖。”

矿山 在县西北八十里,至巅约十里许。上有寺,复有井二,水分黑白二色。

庙儿山 在县治西五里。谣云:“水绕庙儿山,黄陂出状元。”

分伙山 :在县治西南六十里。上有仙人绩麻石筐。

木兰山 ,在县北六十里,高不计丈,上有玉皇真武殿,四方之人顶香礼拜者甚众,多灵验。木兰将军生于此,为《十景》之一。

横山 在县北二十里。断岩横峙,突兀如障。金鼓山 在县北一百里。上有石如鼓,阴雨有声,又名“阴古山。”

大悟山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上有寺。昔洪山僧悟道于此。

嵯峨山 ,在县北一百三十里。其势嵯峨,不可攀跻,故名。

黄柏山 ,在县西北一百六十里。

狮子岩 在县西北五十里。

观音岩 在县西北九十里。按《县志》,“怪石险峭,形肖观音。”

短轩岭 在县北五十里。

长轩岭 在县北五十里。

马吼岭 在马鞍山西北。

朝阳洞 在县东三十里。嵌岩深远,白石为盖,上有郑鸾遗诗云:“石磴由来覆庇多,乱云闲月奈吾何。生平骨鲠无人识,惟有阳光照不磨。” 外有诗记,见《艺文》。

黄石岩洞 在县北六十里木兰山下。

花崖洞 ,在嵯峨山下,离城一百六十里。仙人洞 ,在县西北九十里圹山下有仙人遗迹,故名。复有泉如瀑布。

“白云洞 ” ,在木兰山,二程夫子时游衍于此,为明方与时读书处。

八角石 在县南六十武十字街。车马往来无辙迹。

馒头石 在县北四十里,其形似馒头,故名。牛肚石 在县北一百里,形似牛肚。

衬腰石 在县北一百里,高二丈许。

试刀石 在县北一百五十里,裂为二片。县河 ,在县南郭外,接滠河,绕鲁台西流入江。

东河 在县南二里达武湖。

石港河 在县北十五里。

石盘河 在县北七十里。

旧镇界河 在县西北六十里。发源德安南山,与滕子港合。

草埠潭河 在县东北三十里。

鸭儿湖 在县南五里

薛家湖 在县南一里

洋漫湖 在县西南五里。

石子湖 在县西南三十里。

后湖 在县西南四十里。

牛湖 ,在县西南五十里,往省要津。

武湖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周围四十五里。传黄祖阅武于此。东通大江。又名黄汉湖。

流矢湖 在县东二里。二程先生习射流矢于此,故名。

洗脚湖 :在治西南一里。

龙骧水 在县南七十里。世传“龙骧将军王濬屯兵于此。”

滠水 在县北二百里。发源河南罗山县,通大城潭入县河,达于江水。冬日温和,为十景之一。木兰川 ,在县东北六十里。

前川 即南门外城河是也。因程明道“花柳前川” 之句,俗因指其水曰“前川。” 今进士胡明垣建亭,题曰:“午天轻淡。” 往来济渡者得息肩焉。新河口 在县南三十五里。万历间,水洗成江通汉,今渐次淤积成市。

小河口 在县南五十里,接滠口,连滕子港。两河口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二水会同入大河,达于江。

五通口 在县南四十里,接武湖。

沙口 在县南五十里,通武湖入江。宋夏贵与元伯颜战地。

滠口 ,在县西南四十里,接县河入江。

铁锁潭 在城西百步。中有墩,立石柱二,各高丈许。成化间,风折其一。旧传古萧寺有泥龙,阴雨则或隐或现。僧异之,以锁系龙。一夕大雨,泥龙化去。后渔人网鱼得长锁。不知何代废。后称“铁锁龙潭” ,为十景之一。明万历间,邑令胡仲澜曾建文昌祠于其上。

团潭 在县西南二里。通罗山,水深阔可舟,商贾货多聚于此。

石门潭 在县北三十里。石壁嶙峋,辟若门户。下有深渊,世传龙蟠于下。又名“城门潭。”

大城潭 :在县北七十里大城镇。

鲁台潭 在东郭外七十武。水清冽,其深莫测。牙鱼潭 ,在县北八十里。

靳家湾 在县西三里

棠棣湾 在县东一十里。

西流湾 在县南五十里。民业网罟。遇水泛,夜操百艘窃各湖禁鱼,有斗者多为挫溺于水,偷儿出没,莫可踪迹。逋,逃薮也。

白沙湾 在县南五十五里。

郭皮嘴 在县南三十里。

长湖嘴 在县南三十里。

黑林嘴 在县南四十里。

葫芦嘴 在县南四十里。

鸭儿湖嘴 在县东南五里。

大嘴 在县东南三十里。

陈德嘴 在县东南三十里。

金家嘴 在县东三十五里。

瓜园嘴 在县东四十里。

金牛嘴 在县东五十里。

槔牌嘴 在县西六十里。

莲花池 在县治北五里。池后传有王冢在焉。洗马池 在县治北六里,为昔人洗马处。放生池 在城西百馀步。旧《志》:“唐肃宗作放生池,颜真卿撰记,天下效之。”

三眼井 ,在城南十字街。水寒洌,可以疗病。石有三眼。邑令石巨川铸铁栏,书“义井” 二字于上。《木兰井 》,在西郊外。

三姑井 在县东二十里。旧传“三女成之。” 杏花井 在县东二里。

三公井 在县南四十里。

蕲州

麒麟山 在治北,州治儒学皆依此山,因其蹲伏如麒麟形,故名。上产白艾。

凤凰山 在州南。州治儒学。向山之阳,有洗墨池、仙人台。李白、杜甫慕其胜概,曾游此,后人遂名其山下之路曰“白甫冲。” 千仞亭亦在其上。鸧鸡山 在治内,一名仓基。

迎山 在州东南八里。江与诸山环相拱向,此山与之迎,故名迎山。俗呼“银” ,误也。山腰有小庵,高季迪于此修行。荆和王妃刘氏墓,蕲之甘、周、萧、李诸宦墓俱在此。

大泉山 在州东十五里,山麓有大泉寺。野狐山 在州东二十五里。

龟鹤山 在州东五十里。两山相对,一蟠一翔,状类龟鹤,上多梅花。

云峰山 ,在州东一百一十里。

还元山 ,在州东一百一十二里。

九龙山 ,在州东北一百里,上有高谿寺,白崖祖师真身,即九潭。

金鹅山 在州东北一百二十里,上有金鹅寺。四隘山 在州东一百五十里,有四隘口,因名。宝盖山 在州东二百五十七里。

相山 在州东北二百五十八里,抵太湖县界。圆峰山 ,在州西五十里,山形如覆釜,西竺二梵禅师塔院在焉。

灵虬山 在州西北八十里,上有寺,产茶。广教山 ,在州北六十里。

白云山 在州西北五十里。旧治发源山。《阿马》下山 ,在州西六十里。汉高祖讨英布驻马处。一名“马华” ,一名“马鞍。”

茅山 在州北六十里。山麓有石,直刺水面。周公山 ,在州西北二里。其山属官。今为漏泽园。

兜鍪山 在州北十里。元末兵乱,土人立石于此避之。

九潭山 在州北百二十里,有龙井九。

宣抚山 在州北十里

细石山 在州北四十里。知府王翰结“万松窝” 隐此。

火炉山 在州西北五十五里。上有石如火炉,相传吕祖于此修炼。

云雾山 在州北七十里。山麓《齿刺》一石,石上有虎足迹,相传伏虎禅师伏虎于此,亦曰“虎踏石。”

蕲山 在州北六十里。蕲湖之水发源于此。燕子岩山 ,在州东北一百一十里。

三角山 在州东北一百二十里。顶有三尖,因名。

四流山 在州东北一百二十里。山有泉水,南流入蕲水,西流亦入蕲水,北流入霍山县,东流入太湖县。

四隘口山 在州东北二百里。

打鼓台山 在州正东五里许。有王氏祖茔。安阳山 、黄土塘山 俱在州东三十里。有“张方伯祖茔。”

百家治山 在州东三十里。上产蕲竹。

夫妻山 在州东三十五里。

大王山 :在州东北八十里。

唐家山 在州东北一百五十里。

白鸡山 ,在州东一百五十八里。

丫头山 ,在州东北一百六十里。

石人山 ,在州东一百二十六里。

河槎山 ,在州东一百七十里大同乡。

龙目山 在州东北一百六十五里。宋高宗南渡曾过此,见其形,为之留目,久之,因名。

掘断山 ,在州东一百八十里。

大原山 ,在州东二百五十里。

龙原山 ,在州东二百五十五里。

五岳山 在州西六十里永福乡。

象马厂山 在州西二里。相传边徼进贡象马,经过蕲境,牧于此山下。

磨盘山 在州北四里。其山有三,一在治北,一在安平乡,一在永福下乡。石灰冲,旧传有金牛胜迹。

蟠龙山 在州北五里,滨赤东湖,上有“顾氏祖茔。”

道观山 ,在州东一百五十里,上有天常观,故名。

镜台山 :在州东北一百五十里。

将军山 ,在州东北一百五十里。

小泉山 ,在州东北一百五十六里。

石人山 ,在州东一百六十二里。

六合山 ,在州东一百六十三里。

大桴山 在州东一百六十里。有九十九峰。鼓角山 ,在州东北一百六十七里,壁立峻绝。旧传汉高祖屯兵此山,鸣鼓角以肃兵,因名。又传天欲雨,则有鼓角声,一名“鼓吹山。”

吕王山 在州北七里,即缺齿山,有吕姓伪称。

“王者筑城于上” ,因名。不知何许人。

龙峰山 在州北八里,山麓有大石洞,曾产花蛇。越挂口渡则为滥泥滩,迢遥十八里许。百望山 在州东北三十里,有冯大司寇祖。茔策山 在州北七十里,自英山发脉。

豹子山 在州北一百二十里,皇城镇在焉。老鸦山 与豹子山相峙,峭崖蜿蜒三十里许。卢师山 山岭平衍,有石刻三大字,清劲苍古。燕子崖 在州北一百二十里青山下乡。元至正间,汪不花团聚乡兵,立寨于此,筑垒御红巾贼。

舍身崖 在州北一百二十里,三角山第一峰石上有人形。世传慈应祖师在此修行,仰卧迹也。天空云净,江际风帆,远近楼台,缥缈在目,名曰“舍身。” 佛氏离形去智,故名。

黄土岭 在州东十五里安平乡。

土峰岭 在州东北二百里。崇居上乡。

小隘岭 在州北一百五十里,崇居上乡。花蛇洞 ,在龙峰山之麓,今无之。

仙人洞 ,在大泉之阴。

老龙洞 ,在三角山绝𪩘。有三井,洞仅一隙通明,井中时或浮出芦苇屑,或谓“通江河。”

东西二龙洞 ,洞上有三洞龙王庙。

许家洞 在六合山鸡公尖。元末许姓者避乱于此,路在涧中。成化间,有人入洞,探得所藏,今为泥沙湮没,人行轰轰有声,可容五六百人。磨旗坂 在州北一百二十里青山下乡。昔英太师统兵驻此。磨旗肃军,有窃民徐英罾者,遂磔以殉。

“仙人台 ” 一在凤凰山,一在“石魁山。”

蕲河 在州城北

谿口河 在州北四十里。

西河 在州北六十里。通赤东湖。

宗渡河 ,在州东八十里。

月车河 在州东南八十里。

赤东湖 在州北十里。入水之处为挂口渡。沿市湖 在赤东湖东,为赤东湖支流。

诸家湖 在赤东湖南,为业渔者轮辖而纳税于官,虽属广济,而实附于州,今改名“雨湖。” 湖曲折周回三十馀里,春多桃柳,夏盛芙蕖,历落村家,朦胧烟雨,箫鼓楼船,昼夜不息,最为胜境。西湖 ,在赤东湖东。

渴口湖 去州四十里。俗传误曰“豁” ,有镇在焉。翻车河 ,在州东八十里。

高谿河 在州东南八十里,在崇居乡。旧传九江王黥布背项羽归汉,于此水涯筑城,故名。钴䥈河 在旧治前。源出楂山双水 ,在青山乡北一百四十里,会龙潭、常湖二水,因名焉。

鸿宿洲 在州治西北。水泛则半没,而阳鸟居焉。水缩则平衍可艺。村家历落杜若芦花,带雨幪烟,望中隐见下路。港 在城北,乃东西湖流通大江者。国公冲 在城北一百二十里青山下乡,旧传英太师统兵英山过此。

龙眼矶 一曰“隆矶” ,屹立江滨,夕照斜晖,最宜登眺。

乾明矶 在凤山麓,有罗乙真人仙迹存焉。新生矶 去乾明矶南三里许,突起中央,因建文昌阁、浮玉亭于上。今改浮玉矶,位奠南城,文风攸系。“浮玉” 之名,题自吴明卿,阁则兵宪吴公所建也。

太清池 ,在两湖东一里,注于东岳庙前。相传池有宝镜,夜现月光,今湮没不见矣。

《莲花池 》汪濊可掬。近岁午日,州人竞渡于此,亦蕲景之一。

莲花塘 在州北一里

马㜑塘 在州北一百五十里。清水塘 ,在州东十五里。

汤泉 ,在州北一百四十里。水如沸,有硫黄气,大淫。泉 去州十五里,即旱不涸。

“三泉 ” 在怀德坊下,有米芾书记。

高家堰 在永福下乡

义井 在州西南一里

西河井 在州北六十里。旧产绿毛龟,大者重十钱,小者尤佳,今湮不复产。

丹井 在州东北一百三十里。底四窍,泉分四时出。俗传王金真炼丹处。

留月井 在永福乡五岳山下,晦冥犹有月色,故名。

《六龙井 》世传六龙在高谿寺之左,凡天将雨。

水上汹涌如雷震,声闻二十里外。

东洞井 在州东一百二十里。清洁涌沸不竭,崖石环抱峙立。旱取水,雩祀有应。。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