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191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一百九十一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九十一卷目录
荆州府部汇考五
荆州府学校考
荆州府户口考
荆州府田赋考一
职方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一卷
荆州府部汇考五
[编辑]荆州府学校考 府县志合载
[编辑]本府。〈江陵县附郭。〉
荆州府学 在府治西南。明洪武三年,知府周政因元故址鼎建。嗣后相继增修。成化间,知府范英等造祭器库。嘉靖间,知府李复初等修“尊经阁于明伦堂后。万历间,守道李同芳等修明伦堂于正殿后。” 明末尽毁。
皇清顺治间,知府梁召孟等重修戟门圜桥。康熙七
年,提督胡茂祯等修大成殿一座。乙丑,巡道祖泽深等捐修东西两庑。十五年,总督蔡修棂星门东西石坊泮池,学道蒋永修等葺围墙一带。十八年,知府胥遇重修启圣祠于正殿东。二十三年,教授朱珍等修文公祠。二十四年,巡道祖鼎建明伦堂。二十五年,修文昌祠于启圣宫南。其馀神厨、斋殿、尊经阁、敬一亭以及名宦、乡贤二祠,俱废未修。
教授廨 ,训导廨 ,俱在县内。
射圃 在明伦堂西
江陵县学 “在城东。旧在沙市,洪武初迁入子城,后迁今县治北。正统间知府刘永等继修。万历间,副使张振先增广之。” 中为文庙,为东西庑各六楹,为戟门,神厨、祭器库俱备。启圣祠在庙西,敬一亭在庙北。知县孔贞一修戟门。门之前为泮池,为桥,为棂星门,而名宦、乡贤二祠亦左右置焉。庙左为明伦堂,前为二斋,复为“仪门” ,规制大备。嗣后或存或废。至
皇清康熙十九年,学道蒋复修。东西两庑教谕张本
忠等修“明伦堂” 于殿左,启圣祠于殿西,名宦、“乡贤” 二祠于学内。陈适等修棂星门、仪门、泮池,至尊经阁,则至今仍废。
教谕廨 ,训导廨 。两廨则于仪门之东西列焉。
射圃 在学东。旧隶学宫,后废为元妙观。副使杨守礼改为“荆南行署” ,寻废为观。知府李复初改为“荆南书院” ,万历知县朱正色仍改为射圃。《外州县》
公安县学 ,明季以前在旧县城内。大成殿、明伦堂、启圣祠俱巍峨高耸。有古柏数十株,左右有号房十四间,尊经阁、敬一亭、棂星门、两学衙舍及泮池前甬壁一,牌坊二,钟鼓祭器俱备。自兵火后,废缺无存。又因旧县城池尽圮,遂迁学于新县。
皇清顺治九年,初建大成殿、明伦堂。然成于《草刱》,不
堪大观,本学训导孙锡蕃方议捐助鼎建,适公邑困于水灾,资斧维艰,兴复之举又不能无待焉。
石首县学 ,原在调弦,去东山二十里,盖旧县故址也。宋元祐中,迁楚望山麓,今学之公廨即其地。元萨德弥实病其湫隘,乃改县治于楚望山北,而以其地迁学宫于上。元末,廨宇悉毁。明洪武二年,诏天下重修学校,因建大成殿。殿左右为两庑,各十楹,前为戟门。天顺、正统间,县令相继修葺。成化间重葺之。门外为甬道,中为泮池、月桥,桥外为棂星门一座。戊戌,知县黄本于殿之后建明伦堂五间,左右为斋各三间,曰“志道” ,曰“依仁。” 堂后为尊经阁。阁左为敬一亭。殿左右为祭器库,为神厨。依仁斋之后为观德亭,志道斋之傍为公廨三所。嘉靖戊戌,知县牛恺又建启圣祠于尊经阁左,建名宦、乡贤二祠于戟门之左右,而县令徐汝圭亦建文昌祠于启圣宫右,规制遂称大备焉。明末兵燹,殿宇尽毁。
皇清顺治十年,知县王大年复修庙前厅三间。《名宦》:
“乡贤” 启圣祠三所及围墙、栅栏门三处,复劝谕通庠助修大殿。十二年,更欲捐建两庑,未竣。至康熙元年,庙殿灾,训导王贻贞重建,略如旧制。嗣值西山大役,历年未竣之工与已成者复不免风雨漂摇矣。七年,知县卫应嘉目击学宫荒缺,乃捐建明伦堂三间,重新庙貌及十哲神厨,两庑戟门焕然改观。
教谕廨 在殿右
训导廨 原在大成殿左围墙外,今廨舍俱废,仅存基址。
射圃 在明伦堂右,围墙外。
崇正书院 今废,仅存遗址。
社学 明洪武八年,奉文每里建社学一所。城内二,绣林坊一;城南一;三里店一,米市二,瑶岭冈一,藕池一,杨林市二。后各延师教训,而学遂无定在矣。
皇清康熙七年,知县卫应嘉复兴社学,捐俸延师士。
民戴之
学田 原有水陆田亩,坐落界段,勒在碑阴,岁久剥蚀,莫可考校。
皇清间,学宪取具顷亩文册,查垦黄冈铺水田一处。
计三十一亩三分零,其馀田地无能记识。学洲 坐落北门外,下汀洲清出四十丈,今江势北下,日见崩卸矣。
监利县学 在县署东北。洪武丙子,知县张贵建。正统甲申,知县王英重建明伦堂,县丞陈颖等分建两斋。甲子毁于火,明年,知县郑崇重建。万历庚子,教谕靳朝相“修两庑,建棂星门,立东西二坊,复建文昌阁于学东街。甲戌,知县李纯朴迁建明伦堂于庙西,尊经阁于明伦堂后,敬一亭于庙后。而讲堂一所,则成化” 间县令廖铉所建也。后皆毁于兵火。
皇清顺治七年,知县蔺完瑝捐修庙建,立两庑《启圣》。
祠、“名宦” 、乡贤祠、明伦堂,而学宫焕然一新矣。教谕廨
训导廨 俱在庙东
射圃 在学东,教谕杨述建。
大观书院 即“布政司” 基址。万历二年秋,知县李纯朴建。
皇清顺治七年,知县蔺完瑝拓地修之。
社学 一在县西,明正统间建。一在县城东外,嘉靖时建,万历间修。
学田 在学前,即大頖池。万历间,知县李纯朴置。一在芦车湖,一在县西燕家桥,分巡佥宪周置。
学仓 在泮池南,今废。
松滋县学 在县东,宋建。明洪武初,知县许彦圣因旧再建。甬墙外有泮水,由甬墙而入,过黉门即月桥,桥下为泮池,池底石甃丈许,上围石槛,镂刻极工。“再进为二门,广三间,高丈八馀,辟三门,东西两庑各广五楹,各高二丈馀。中为大成殿,殿三楹,高三丈九尺馀。” 礼门在殿左,名宦、乡贤二祠各三楹。从礼门而入,由义路转甬门,适明伦堂。堂广五楹,高三丈三尺馀。由明伦堂侧门而入,则为“尊经阁石甃。高台之上置阁,阁广三楹,高三丈馀。后倚城东西二斋,各广三楹,高丈馀。” 明时相继修葺。至。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知县高起凤等复捐修之。
教谕廨 在学内
山谷书院 元傅琼建,久废。
枝江县学 。明初建东城沙沱市。成化十七年,迁城内小西门。弘治壬戌,知县蔡文买基移建。万历间,知县周仲士迁于县治之西。至崇祯庚辰,知县胡鸣冈会同巡道王永祚等,复迁城内福傅山。
皇清康熙三年,知县周廷桂以学宫重地鞠为《茂草》。
卜吉鸠工,次第修建正殿、明伦堂。二十四年,巡道祖泽深临视本邑,特捐赀修两庑、戟门、“名宦” 、“乡贤” 二祠,以及两斋;启圣宫、棂星门、仪门、文昌祠,皆令其焕然一新焉。
彝陵州学 在州治东北。宋故址在南门外,明洪武初,迁建今所。旧制,中为棂星门,门外东西竖下马牌。学居庙之后,中为明伦堂,翼以两斋堂。后为尊经阁。崇祯末,寇毁。
皇清顺治九年,知州朱长荫创建。十四年,知州《孔斯》
和建明伦堂。康熙四年,知州鲍考节次修葺。至九年,复修建仪门,次明伦堂,次两庑,焕然一新,绅士立碑刻颂纪之。二十三年,知州田恩远捐俸重修。二十四年,巡道祖奉查土司楠木临视,复捐修之。
学正署 在庙后
社学 在镇川门内
学田 原额田二百二亩七分二釐,除荒现成熟田一百六十一亩一分有零。
原额地二百六十一亩五分八釐。除荒现成熟地二十二亩四分有奇
以上共计岁收正课银三十一两六钱四分零;内扣《正赋条》银十二两一钱七釐零,实存银十九两五钱四分一厘零。于康熙七年奉批“永给。”
贫生
长阳县学 在县治东。明洪武间建。成化时,知县李福、刘奎相继修。正德二年,教谕刘永祥迁明伦堂于后山下。万历己亥复迁于山冈。旧制,中为大成殿,左右两庑。启圣祠在庙后。名宦、乡贤二祠在棂星门左右。明伦堂在殿东,旁为东西两斋。秀杰楼在明伦堂后,进贤楼在秀杰楼后。兵燹尽毁。
皇清顺治间,知县樊维翰复迁建于来龙山下,《将次》
第修之
射圃 :在学宫西门之左。
宜都县学 在县治东。宋乾道中建,元毁,明洪武五年复建。旧制,前有仪门,有棂星门,东西为两庑,左右为名宦、乡贤二祠。中有御制亭、敬一亭,亭前为大成坊、大泮池,后有明伦堂、尊经阁,右启圣祠、青云馆、感德祠。左有道义门,门前有大魁阁、文昌阁。自弘治辛酉至万历丙辰,莅兹邑者,皆相继修葺。明末寇毁。
皇清康熙乙巳年,知县叶代生、教谕李上苑重修。乙
丑巡道祖泽深临视本邑,捐俸增修。
清江书院 在儒学右
三台书院 “在预备仓南,有厅,有堂,有左右厢房。”
南城社学 在按察司前。嘉靖间,知县陶师文买民地并屋改建。
西城社学 在府馆之左,有讲堂,后堂有门,亦陶师文买民地刱建。
湾市镇社学 :有讲堂、有门。
红花套社学 有讲堂,后堂有门,俱陶师文买民地刱建。
虎脑背社学 :有讲堂、后堂、有门、有店房、有园地。店房四十二间。课银每间每年五钱。
白洋镇社学 :有讲堂、后堂、左右厢房,有门、有店房,计房八十五间。
学田 一在王家堰,一在白石坪。系万历三十三年,巡道周发银一百两,置买本县民水田、陆地堰塘一分,共计一十八坵。除陆地在外,远安县学 在县治北。旧在亭子山下。明成化十七年,迁东庄坪。
皇清顺治初,知县周会隆卜筑于新城东门外,丁酉
年知县安可愿修,年久复圮。知县陈其舜将殿庑、堂祠捐俸重修,又创建尊经阁。
归州学 原在州后山麓之右。万历戊申,复迁州后山麓之左。旧建大成殿三间,东西庑各三间。自兵火后,片瓦寸椽,久已无存。
皇清康熙乙丑夏,巡道祖奉查土司楠木归视“特先。”
捐建“大成殿” 三间、“明伦堂” 三间,两庑各三间。前设甬墙、栅栏、周围土墙至各斋厨祠堂,俱徐图刱复。
兴山县学 在县治东。明弘治间建于东关外,未几,复建于旧址。正德间,推官陆鳌重建。黉门一座,泮池一方。二门一座,左右庑各五间,正殿五间,明伦堂五间,东西两斋各三间,尊经阁五间。启圣祠在庙左。门楼一座,正殿三间。名宦、乡贤二祠俱在庙右。兵燹后,鞠为茂草。
皇清康熙五年,知县胥遇捐俸重建“大成殿”一座,并
两庑:戟门、泮池、棂星门左右二坊,复建启圣祠、土地祠于大成殿左,建名宦、“乡贤” 二祠于大成殿右。
教谕署 在“明伦堂左。”
训导署 在明伦堂右。俱知县胥遇重建。社学 旧在东门外,久废。
皇清康熙间,邑侯王复修之。
学田 :前学道周捐银二十二两,买琚坪田地一分。又捐银八两,买龙池田地一分。邑侯王捐银九两,买寒溪口田地一分。
皇清康熙间,邑侯胥及庠生捐银五两买“关东山田。”
地一分
巴东县学 在县治左。依巴山脉北向,前对飞凤、纱帽山。明洪武初建。正统天顺间,葺之。成化中,县令鲍宣安重建。隆庆间火,迁建于寿宁寺,基又不利。万历十五年,改复今址。中为大成殿,前为露台,为东、西两庑,为戟门。门外左右为名宦、乡贤二祠。前为棂星门,为泮宫坊、启圣祠,两庑后为祭器库。东庑左有沟,沟有青云桥。由桥而入,为明伦堂。堂之下,为“博文” 、“约礼” 二斋。前为门屏,为儒学门。旧有敬一亭、神厨号舍。更有讲书楼、明道楼在儒学前。崇祯末兵燹无存。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知县齐祖望增修。二十四年,巡
道祖奉查土司楠木回,捐修大成殿、两庑、戟门、泮池、棂星门、泮宫坊、青云桥及“启圣、名宦、乡贤。”
三祠至“博文” 、《约礼》二斋,“成德” 、“达材” 二坊,“明道” 、“讲书” 二楼,则仍废未修。
教谕廨 在明伦堂后
训导廨 在启圣祠后
射圃 在巴山驿后
文昌书院 在“文昌庙” 后。王鲁建,今废。
学田 三十八亩三分六釐有奇,在平阳中坝,万历三十三年,分巡道周置。岁可入课十两,以给寒生。
施州卫学 旧在南门内,明洪武十八年徙迁南门外,即今文昌阁基址。弘治年间,参议林璜、佥事郑岳复迁今所。旧制,大成殿、明伦堂东西两庑,启圣祠,《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斋,尊经阁、敬一亭以及仪门、棂星、戟门、泮池,左右二坊,无不悉备。今俱圮毁,惟大成殿巍然独存,然亦败漏矣。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巡道祖捐修之。
教谕廨 ,训导廨 ,俱废未修。
荆州府户口考 府志
[编辑]府总
康熙二十四年分,原额人丁六万九千四百七十一丁。
额征丁银二万四千四百二十九两一钱四釐一毫八丝三忽八尘二渺。内有康熙四年奉文豁免运夫人丁二千六百六十七丁,豁除丁银九百六十三两二钱九分七釐六毫六丝八忽七微八尘七渺一漠五茫。外,于康熙十一年并二十一年新增人丁四百四十五丁九斗三升、新增丁银一百六十五两八钱九分一毫六丝六忽九微七纤三尘六渺三漠二茫。
共额征:银二万四千五百九十四两九钱九分四釐三毫有奇。
江陵县
康熙二十四年分,原额“人丁” 一万五千四百十丁。除逃亡并豁免运夫人丁外。
见存并招回共人丁一万三千四百七十三丁,每丁派银三钱二分四釐一毫五丝五忽七纤二尘八渺三漠。
额派共丁银四千九百九十五两二钱二分九釐六毫七丝三忽五微八纤。除逃亡并豁免故夫丁银外。
实征并招回丁银四千三百六十七两三钱五分一厘四丝四忽六微六纤一尘六漠。
公安县
康熙二十四年分,原额“人丁” 八千七百五十四丁。除逃亡外,
实存并新增人丁二千五百九十四丁。
每丁派银四钱六釐九丝二忽五微五尘三渺七漠。
额派银三千五百五十四两九钱三分四釐一毫八丝五忽九微一纤九尘八渺。除荒外实征并新增丁银一千五十九两五钱五分八釐一毫七丝二微八纤二尘二渺四漠。
石首县
康熙二十四年分,原额人丁一万九百五十四丁。《编审》除过五千三百三十丁。
实在人丁五千六百二十四丁,除逃亡外,额征银二千五百四十九两五钱一分八釐一毫六丝。
见存并招回人丁一千七百五十二丁。
实征银七百九十四两二钱二分一厘一毫一丝四忽一微一纤一尘二漠。
监利县
原额“人丁” 六千九百二丁。
每丁派银三钱七分二釐九忽四微三纤四尘一渺五漠七茫。
额征银二千五百六十七两六钱九釐一毫一丝四忽五微五纤五尘四渺。内:于
康熙四年,奉文豁免运夫人丁六百七十五丁,豁除丁银二百五十一两一钱六釐三毫六丝八忽五纤五尘九渺七漠五茫。
见在人丁六千二百二十七丁。
该派银二千三百一十六两五钱二釐七毫四丝六忽四微九纤九尘四渺二漠五茫。
十一年,奉文编审“额外新增长成人丁” ,二百一十九丁三斗一升。
该增银八十一两五钱八分五釐三毫八丝九忽四纤九渺七漠二茫。
二十一年,奉文编审“额外新增长成人丁” 二百二十六丁六斗二升。
该丁银八十四两三钱四釐七毫七丝七忽九。
微,六纤八尘,六渺六漠。
松滋县
原额人丁六百三丁,除逃亡外,
见存人丁二千九百七十三丁。
每丁派银三钱八釐九毫六丝一忽七纤二尘四渺七漠。
额征银二千三百四十九两三分一厘三丝四忽八纤九渺。除逃亡外,
实征丁银九百一十八两五钱四分一厘二毫六丝八忽四微五纤三尘二渺七漠四茫。《枝江县》
原额人丁二千九百五十一丁,除逃亡外,实在人丁一千八百四丁。
每丁派银三钱九分二釐二毫二丝三忽八微六纤六尘七渺。
额征银一千一百五十七两四钱五分二釐四毫六丝二忽五微九纤四尘九渺。除逃绝外,实征银七百五十八两七钱一分二釐七毫七丝四忽二微八纤四尘四渺。
彝陵州
原额人丁三千九百三丁,除逃亡外。
实在人丁一千一百三十丁。
每丁派银五钱一分四釐一毫六丝四忽三微九纤六尘二渺六漠。
额派银一千六两七钱八分三釐六毫三丝八忽五微九纤二尘。除荒外,
实征银五百七十两七钱二分八釐八毫五丝三忽四微五尘六渺六漠。
长阳县
原额《人丁》三千二百五十九丁。
每丁派银二钱二分八釐七毫八丝六微零,原额银七百四十五两五钱九分六釐一毫三微三纤四尘二渺。除逃亡外。
见在人丁二百四十三丁,三斗九升三合七勺五抄七撮。
实征银五十五两六钱八分三釐七毫七丝九忽九纤五尘二渺七漠。
宜都县
原额人丁二千一百七十丁,除逃亡外,
实在人丁七百九十一丁。
每丁派银四钱九分四釐九毫七丝五忽七微九纤八尘六渺八漠。
额征银一千七十四两九分七釐四毫八丝三忽一微三纤六尘一渺。除荒无征外,
实征银四百一十两二钱一分二釐八毫五丝八忽六微三纤一尘六渺二漠。
远安县
原额人丁一千九百五十八丁,除逃亡外,实存人丁一千九百三十一丁。
每丁派银二钱八分七釐九毫一丝七忽三微九纤九尘五渺。
归州
原额《人丁》二千三百五十丁。
额征银一千二十五两六钱三分七釐四毫三丝七忽六微一纤二尘。除逃亡无征外。
《实在人丁》一百丁九斗六升五合。
实征银四十四两六分五釐三毫一丝一忽七微二纤六尘三渺三漠。
兴山县
原额“人丁” 二千一十二丁。
额征:银五百一两一钱六分一厘九毫九丝二忽一微一纤七渺。
《实在人丁》八十六丁七斗一升五合。
实征丁银二十一两六钱四分九釐三毫五丝二忽一微六纤四尘七渺四漠九茫。
巴东县
原额《人丁》六千五百七十五丁。
每丁派银二钱三釐五毫四丝五忽三微四纤三尘三渺三漠。除逃亡外,
“《实在》人丁” 一百七十八丁。
额征银一千三百三十八两三钱一分六毫三丝二忽三微四纤七尘五渺。除荒芜无征外,实征丁银三十六两二钱三分一厘七丝一忽二微八纤六尘六渺六漠。
施州卫
本卫原额并续加正力丁一千三百二十六丁半正力丁,各征则不等,共银一千二百二十六两四钱五釐。
内正丁一千二百三十六丁半,每丁征银九钱七分,该银一千一百九十九两四钱五釐。又力丁九十丁,每丁征银三钱,该银二十七两:俱《经》
逃亡于
康熙五年,招回正丁一百三十丁,每丁征银九钱七分,该银一百二十六两一钱。
又招回力丁一十四丁,每丁征银三钱,该银四两二钱。
荆州卫
康熙七年编审,新旧闲丁共三百一十七名,照例每丁征银二钱,共丁银六十三两四钱。此闲丁数也。若运操则更有六百一十六户矣。荆州右卫:
奉文编审闲丁共四百九十九名。照例每丁征银二钱、共丁银九十九两八钱,征解湖南粮道交收。
又新增人丁三十三名,每丁征银二钱,共银六两六钱,照例征解都使司充饷。
荆州府田赋考一 府志
[编辑]府总
康熙二十四年分,原额田地一十万一千一百七十九顷五十亩九分八釐二毫二丝五忽五微,续于康熙十六年筹饷“期于有济事” 案内清出额外民赋田地一百一顷一十五亩六分三釐。查该府属尚有荒芜田地,额征钱粮见系除荒征解,统俟开垦全熟,庶复归足额。理合登明原额编米麦一十四万三千四百八石八斗一升四合一勺二撮一圭四粒九粟。各折不等。共折征银一十六万五千三百四十七两五钱九分三釐三毫二丝六忽七微六纤二尘四埃。又,额外清出田地应编米麦一百一十九石六斗四升九合七勺九抄四撮一粒七粟,共折征银一百一十三两三钱六分四釐七毫七忽六微一纤,六尘,六渺,五漠。
又宜都县《桑丝》额征银一两四钱七分。
原额编本色漕粮二万三千一百三十八石九斗二升一合六勺九抄六撮六圭七粒。
又额外清出米一十六石一斗一升四合一抄五撮五粒七粟。
原额编本色南米二万九千一百八十九石四斗二升九合七勺五抄。
原额征驴脚米折银三千五百二两七钱三分一厘五毫七丝。
又额外清出银一两八钱四釐五毫七丝七微五纤七尘七渺。
原额、更名田地、九千三百九顷八十四亩九分二釐七毫七丝
原额征租饷银二万六千五百六两六钱九分四釐六毫六丝二忽五微九纤五尘七渺。又额外清出租饷银三十三两八钱六分六釐四毫五丝五微二纤九尘七渺九漠三茫。以上地丁额征,共银一十九万五千五百七两五钱三分五釐二毫八丝八忽二微六纤二尘九漠八茫。
起运
《户部》项下 起运等银一十四万四千八百一十九两一钱三分四釐七毫一丝七忽四微七纤七尘五渺三漠。原旧《户部》项下银八万九千四百二两一钱八分七釐九毫七丝四忽二微四纤八尘三漠二茫。
《礼部》项下 银六十五两六钱五分八釐五丝七忽。
工部项下 银五千六百一十三两六钱一分八釐二毫三丝二忽五微四纤五尘。
光禄寺项下 银七千二百三十二两五钱三分三釐八毫一丝七忽二微八纤八尘。原旧裁扣俸工等项银一万五千八百五十一两二钱八毫一丝五忽六微五纤四尘四渺。又“筹饷” 案内额外清出银一百一十三两三钱六分四釐七毫七忽六微一纤六尘六渺五茫。更名租饷银二万六千五百四十两五钱七分一厘一毫一丝三忽一微二纤五尘四渺九漠三茫存留。
驿站项下 排夫、脚马、红船、水手江济等项,共银四万三千八百五十四两九钱二分八釐九丝五忽。
随漕项下 随漕浅船驴脚米折,共银八千六百八十五两五钱八分九釐八毫三丝八忽六纤八尘六渺。
“俸工项下 官俸、役食、备用、解费” 等项,共额银二万九百五十八两九钱七分五釐四毫九丝。
五忽,七微,六纤,九尘,八渺。
《支给》项下 祭祀、历日、表夫等款,共额银一千七百八十三两九钱一分四釐九丝二忽。本色 漕粮二万三千一百五十五石三升五合七勺一抄七圭二粒七粟。
《芦课 》、芦课、洲地一千九百三顷七十亩六分二釐一丝二忽三微六尘。
应征银一千七百三十五两五钱七分七釐二丝一忽八微五纤一尘六渺。
江陵县
原额田地、山塘湖除拨归潞府共二万五千一百四十六顷三十一亩一分九釐一毫九丝三忽九微。除荒外,
“成熟并开垦田地、山塘湖共” 二万一百六十顷四十五亩三分四釐六毫七忽
原额夏税大、小二麦折米一万二千四百九十石六斗三升七合五勺六抄五撮五圭。除荒外,成熟并新垦共麦米一万六百石四斗九升七合一勺七撮。
每石派银七钱三分一厘六毫九丝九忽九微四纤一尘四渺。
额派共麦银九千一百三十九两三钱九分八釐七毫七丝五忽。除荒外,
实征并新垦共银七千七百五十六两三钱八分二釐九毫六丝五忽九微七纤三尘三渺五漠六茫。
原额秋粮官米三万九千四百六十二石三斗八升一勺。内除拨归潞府米三百二石四斗三升二合办纳租课外
实在米三万九千一百五十九石九斗四升五合二勺一抄一撮七圭三粒三粟。除荒外,成熟并新垦共官民米三万八百一十一石九斗五升九合九勺九抄九撮一圭八粒。
额派共银二万八千一十八两一钱一分二釐四毫二丝五忽七微八纤六尘二渺。除荒外,实征并新垦二万二千一百四两五钱四分三釐九毫九丝三忽七微四纤三尘一渺三漠。原额夏税桑丝六十四觔八两四钱五分五釐,秋粮内派:
“《地丁》另派 九釐饷正扛” 银一万五千二百五十三两八钱九分二釐七毫四丝二忽五微。除荒外,
实征并新垦银一万二千二百三十两二钱九分九釐五毫二丝一忽九微八纤一尘二漠。新征鹿皮、京扛银二两四钱三分。除荒外,实征银一两九钱九分一厘九毫二丝二忽三微三纤七尘七漠。
不在丁田 ,原带钟祥县麻铁银六十六两六钱一分三釐二丝九忽,遇闰加银一两五钱一分五釐三忽八尘。
以上丁粮正杂共银五万七千四百七十五两六钱七分六釐六毫四丝五忽七微九纤四尘二渺。除荒外。
实征并新垦银四万六千五百二十七两一钱八分二釐四毫七丝七忽六微九纤五尘六渺三漠六茫。
漕运项下 漕粮原额正耗米六千一百二十五石。除荒外
实征并新垦米四千八百一十九石三斗七勺五抄六撮七圭二粒。
《里纳》盘脚米三百九十三石七斗五升。除荒外,实征并新垦米三百九石八斗一升一合七勺六圭五粒一粟。
新加赠米八百七十五石。除荒外。
实征并新垦米六百八十八石四斗七升一合五勺四抄四撮八圭一粒七粟。
《南粮》原额正、耗米一万九百五十五石七斗五升。除荒外,
实征并新垦米八千六百二十石二斗四升一勺八抄六撮一圭九粒二粟。
《南粮》驴脚米一千三百一十四石六斗九升。奉文每石折银一两,以二钱给解役,该银二百六十二两九钱三分八釐。除荒外,
实征并新垦银二百六两八钱八分五釐七毫四丝五忽八微六纤五渺九漠六茫。
馀八钱充饷,该银一千五十一两七钱五分二釐。除荒外,
实征并新垦银八百二十七两五钱四分二釐九毫八丝三忽二微二纤六尘三渺八漠四茫。租田 原额田地四千五百九十一顷三十三亩九釐,内除安陆田地七十八顷三十九亩七
毫入《潜江县》,又奉文改归。
工部芦课 原额田地六百三顷九十三亩七分九釐二毫。又安陆卫归并官庄陞科租田九顷九十七亩六分
实存王租官庄田地三千五百一十八顷九十七亩八分九釐一毫。除荒外,
成熟并新垦田地、三千五百七十二顷一十四亩四分八釐二毫六丝五忽
原额租课银八千一百八十四两六钱五分六釐一毫六忽,内除额银一百二十九两二钱二分二釐六毫入潜江县征解。又除原带钟祥县麻铁银六十六两六钱一分三釐二丝九忽入前“充饷” 项下,又除
原额芦课银一千三百九十五两一钱二分九釐九毫。另解芦政外,又安陆卫归并官庄陞租银一十一两五分一厘。
实存额银六千六百四两七钱四分一厘五毫七丝七忽。除荒外,
实征并新垦银六千二十九两九钱二分九釐五毫一丝一忽六微六尘。
九釐饷亩并收潜江县官庄共额银一千七百九十四两九钱四分八釐四毫九丝九忽一微二纤四尘八渺。内除官庄饷银二十八两四钱二分八釐九毫七丝二忽入潜江征收外,实该银一千七百六十六两五钱一分九釐五毫二丝七忽一微二纤四尘八渺。除荒外实征并新垦银一千三百五十七两六钱五分三釐五毫七丝九忽三微六纤五尘二渺。班匠 江南人匠三百九十六名,四年一班。每班每名纳银一两八钱,遇闰加银六钱。内逃绝三百三十三名,见存六十三名。
实征银三十七两八钱。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