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273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二百七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二百七十三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二百七十四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二百七十三卷目录

 永州府部汇考三

  永州府山川考二

职方典第一千二百七十三卷

永州府部汇考三

[编辑]

永州府山川考二    府县志合载

[编辑]

道州

元山 在学后。以唐状元李郃、宋吴必达、乐雷发皆状元,故名。洪武间,建楼于山麓,曰状元楼。嘉靖丁酉,顾璘按临视学,命刻“元石” 二字,盖又以元公为重。或谓不若元山之雅也,改今名。斌山 在治北,石峰奇瑰,上有石刻曰斌山。下有池曰龙泓。有石井,曰丹井。其顶曰驾鹤峰。相传:为江夏冯京随父任道州,读书其下,人争传为“冯家斌山。” 而明时指挥洪逵者宅其东偏,攘为私地,又遂冒称“洪家斌山” ,然今皆茂草矣。雁塔山 ,在州东北拱宜山,前临潇水。

担山 在州东五里。山有二,皆石崖,俯临江水。二石似担,故名。又俗云“扁担洲。”

虞山 在学西。帝舜南巡苍梧,曾经驻跸。唐刺史元结立舜庙于此,今废。

玉城山 :在州治东,“广济仓” 之下。

马蹄山 在州东北二十五里。山石上有仙人足迹及驴马迹,旧名“马蹄山。”

宜山 在州北十五里。屹然雄峙,为一邑之镇。山麓有巨石壁立,俗呼为“圣人石。” 上有宜山神庙。凡艰于嗣息者,祷之辄应。

木垒山 在州北五十里。山势峻拔,石磴悬绝,舆骑者皆不得纵骋,至泷泊铺始就平焉。麻山 ,在州北八十里。两岸对峙,石壁千仞。麻之滩走其下,声如雷吼。州之北户此为绝险。旧置麻滩驿。路之西偏有公馆一所,以便官府往来住宿,俱久废。

龙迹山 在州北四十里,即古有庳之墟。营道山 在州西北五十里,接永州白水山。始名营阳,又曰南营,又曰弘道。状如蟠龙,又曰龙山。天宝六年改今名。

白鸡山 在州西北六十里。山极险峻,与全州灌阳诸山相联络。旧有邻寇,乃设兵以守,号“白鸡营” ,向系永卫军屯守。今废。

毛冈山 在州西十八里。其下有泉池,可溉田,民利赖焉。

安定山 在州西十五里,土名安心寨山。石壁上刻“道山” 二字,濂溪出其下,周子实生于此。州守王公作《濂溪故里图》,著图说。

平正山 在州西三十里。旧名“太平山” ,唐天宝六年改今名。

营山 在州西四十里。层峦绵亘,实为州之西屏。其中峰最高,乡人呼为“舂陵山” ,与全州灌阳连界。按:唐武德四年置营州,明年改为南营州,即在山下。今小坪村有南营州故址。

鱼垒山 在州西五十里。山极深阻,旁有大江源、潘家源,西连灌阳,南通富贺山。苗常出没于其间,设固西营以守之。今废。

荷山 在州西五里。旧有禅林,亦名禅林山。上有石台,今俗呼为“何山台” 是也。

荆山 在州南三十里,俗名丫髻岭。山下有碑并石兽,相传为蜀丞相蒋琬墓。今考其子斌《复锺会书》,有云“葬涪陵” ,此恐误。

万寿山 在州西四十五里,上有石刻“万寿山” 三大字。

银山 在州南二十五里。山极高峻,与宜山对峙如宾主。

蒋居山 在州东南四十里。地名四眼桥山极险阻,亦名“大尖岭。” 联络九嶷、苍梧之墟,其深阻不可穷尽。往时土寇据为渊薮,故设立滴水、靖边、洪塘、周塘、中军五营以统之,令千百户一员防守。今悉废止,原立猺官,应故事而已。

大还山 在州西三十里。相传昔有羽士烧炼其中,丹成而去,故名。旧有观,今废。

龙母山 在州西四十里月岩之西。山有龙母祠,岁旱祷之,多应。

白石壁山 在蒋居乡。石壁峭立,望之如屏,其色莹白可爱,土人竟以“白石壁” 呼其地。

五老山 在州西北五里。山下有泉,名“五龙井。”

刺史阳公城左降,时有舂陵五老,迎至襄阳公与之缣帛。问其所居,则曰“在城西北五里。” 至郡访焉,惟有五龙井,缣帛犹在,立庙时贞元十九年也。大观四年,赐号“崇应。” 政和中,封侯爵。明嘉靖间,州守祷雨至山下,因以为名。

南山 在州治南山之上,故有白云亭。元次山有《白云亭》诗。

潇山 去州二十五里,山下有泉,亦名“潇川。” 垒山 ,在西北五十里,旧名“永山” ,唐天宝六年改今名。

月岩 在州西四十里,旧名穿岩。明嘉靖甲辰,州守王会磨崖刻之,曰太极洞,著有《图说》。万历时,张乔松改名太极岩。辛丑,州守钱达名曰“鸿濛一窍。”

斑竹岩 在州南五十里,多斑竹。相传舜葬九疑,二妃相从故迹。唐刘长卿有诗。

中郎岩 在州北四十里进贤乡。石洞幽邃,内有泉,出自石罅,泠泠不竭。石崖层磴,若斲削者,沿磴而上,如升楼阁。内有中郎祠,俗传为汉张骞经此。或云唐末时人张姓者,故称今名。永郡太守黄焯往游之,谓兹岩之胜,与含晖、月岩不相上下。万历间,州守钱达道以岩中有石柱八,又名八柱岩。

华岩 在州西八里。两岩对峙,一明一暗。方检讨题曰:“玉霞紫帽” ,刻之岩石。李太博修祀濂溪过焉,建亭洞口,额曰“藏舟。” 州守钱达道改名,明者为华阳岩,暗者为华阴岩。

含晖岩 在州南四里。石洞如屋,东西两门内有泉出,从石罅㶁㶁有声。刘禹锡《记》云:薛君景晦得异境,有石室穹然如夏屋,因名之曰含晖。宋绍兴已卯,向子忞改为金华岩。岩中之泉亦名金华泉。治平乙未,周元公通判永州,归展亲墓,与邻人并其二子同游,刻名岩石。今字迹犹存焉。明嘉靖丙戌,州守叶文浩构亭岩上,刻曰“鱼跃鸢飞。”

云石 在学后。上阔下细,轮菌飞腾,望之俨如云焉。堪舆家每以为士人登云之验。

五如石 在夏津门外。左如旋龙,右如惊鸿,前如饮虎,后如怒龟,坐于石巅,如乘灵槎。元次《山序》:“涍泉之阳,得怪石焉。左右前后及登石巅皆相似,故名之曰五如石,建亭于此。”

洞樽石 在涍泉之阳,石有双目,一目命为“洞樽” ,可贮酒。

维舟石 在城西三里开元观西江岸丛石中。初寮、王履道谪居于此,每乘舟游憩,必维舟其下,使人磨崖书刻《初寮维舟石》。

石鱼石 :元次山《石鱼湖记》云:“潓泉南有独石在水中,状如游鱼,凹处修之,可以贮酒。”

濂溪 在州西,元公故居安定山下,溪泉是也。《南轩祠堂记》云:“濂溪,里名也。先生家世其间,及寓于他乡,而不忘其所自,故亦以是名溪。” 今江州庐山下亦有濂溪名,盖指此也。

左溪 在下津门外。源出九井,东流与沱水合,亦不时潮汐。或曰:当其年,潮汐必有显者。右溪 ,在下津门外,元次山名之,有《游右溪劝学》诗,薛伯高即其旁建学。

坦溪 在州北宜阳乡。灌田数十顷。大旱之岁,水反溢,若大涝则水更清。

营水 出营山,流六十里至州西,与沱水合,经宜阳乡,与舜源水、潇水合,转注单江,至府入湘。泡水 ,去州八十里,东北流五十里,与沱水合。龙遥水 ,在州西北四十里,出遥山,南流二十里,与宜水合,流入泷。

潇水 在州西北。南流百里,至州北与沱水合。下洑水 ,在州西北七十里。出上洑山,西流十里,与上洑水合,入沱水。

庳滩 在宜阳乡。从州治东行,沿江而下四十里,地名江村,建有庳亭庙,祀象神。舟行至此,至漫潭,便谓之“入泷。” 势极险恶,春夏水涨,则漕运可通,亦能为舟害。宋嘉定间,太守林致祥捐俸,命石工沿泷凿山开道,自庳亭达之雷石,行者遇险,则舍舟趋陆。去州治八十里,有麻滩、流滩、大家滩三处绝险。其滩之名大略有四:

五龙井 在州北五里。五侯祠在其上。

白鲁井 在州西一里,地名“杨乐田。” 宋处士欧阳六有书堂在旁,刻诗石上。

洞井 在五如石间。有双目一目,命为“洞井” ,与七胜泉通。

石井 ,在东台寺前,深二丈,环石窦其上以通汲,日供二三百斛不竭,郡人黄公砻石护之。《南园井 》,在小蓬莱之下,系州判衙,今废。

考证

崖井 在州治双桂堂后。以上二井,宋嘉熙戊戌,太守张爟以石栏护之,今废。

萧公井 旧在贡院之右,即清泠泉,今废。奉家井 一名“九井。”在州北一里。有五井,其下相通。或以为有水怪,俗呼“五女井。”昔有五女在井浣纱,见有彩缯在,五女竞取,俱没,故名。七泉 。在州治东北,曰潓泉。汸泉、滇泉。请帮助识别此字。泉、涍泉、漫泉、冻泉,状类七井,其五井相连属,二井稍离,脉亦相联,皆元公结所题,有记有铭,又周子恭有记。

七胜泉 在五如石间。元次山云:“石有窦,中涌泉,胜于七泉,故名。”

“金华泉 ” ,在含晖岩中,向子忞所命名也。“如意泉 ” ,在天庆观之前数步。

知时泉 在望仙门内数步,少折而南泉在焉。夏至则盈,秋分则涸,故名。后人凿石为龙,以导其流。绍兴中,太守辛公创亭扁之,今废。

圣脉泉 ,在元公故里。州守方进刻石上曰“圣脉泉” ,以元公故也。

甘露泉 ,在麻滩西五里。有泉出石罅间,如一线,涓涓不绝,行人饮而甘之。州守张安庆刻于石壁,曰:“仙岩甘露。” 钱达道曰:“菩提一滴。”

东池 ,一名“浴星池” ,在宅生堂后,即瑞莲池。“西池 ” ,在常平仓前,即卫西龙眼塘。

爱莲池 在濂溪书院北,即周子观莲故处。每夏秋之交,香风习习,绿净红芳,不啻西湖之十里矣。朱文公有诗。

放生池 在州南,因江为之,今淤废。

铁作池 按《府志》,“在东池之畔,一名浴星池” ,宁远县

九疑山 在县南六十里。亦曰苍梧山。虞帝南巡,实崩于此,至今有帝陵在焉。考《汉志》注,“九疑在营道南。” 《汉纪注》:应劭曰:“舜葬苍梧、九疑。” 晋郭璞曰:“其山九谿皆相似。” 或云:九峰参差,互相隐映,望而疑之,故名九疑。各有一水,四水同注南海,一水北注洞庭,真天下名山也。骚人墨客多留题焉。汉司马子长足迹亦尝到此。其《自序》云:“嶂山 一曰万岁山” ,在麓林南,其上有藏院,今基犹存,有仙洞。山巅地平,可望舜峰。

《北灌山 》,即罗郁所隐也。

鳌头山 在县南三里。三峰挺秀,儒学向之。天门山 ,在县南,直上千馀丈,望之如天门。宝盖山 去县三十里,诸山皆连亘,此山特立,每雪馀,咏景者谓“宝峰雪霁。”

香炉山 在县南十里,顶平如印,又云“金印山。” 天柱山 在县北九十里,形如柱立。

舂陵山 ,在县东七十里。五山相接,秀拔不群,有舂水在焉。

太平山 在县北一百里,山顶有寺。

虎山 在县南五里。山临水浒,状类伏虎。登览境内山水,一目可尽。

西山 ,在县北五十里。仁泽水出焉。

鹤鸣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当大阳溪之下流。淹口山 在县南,有岩一窦,当淹水之冲。五指山 在掩口之南。五山相连如指,故名。俗又呼为“五臣山。”

石门山 去县四十里,其形盘踞,有门可通。白石山 ,在县东北,延袤十馀里,崖壁皆白。凤梧山 ,在县北八十里,上有冈名“舞高” ,下有石凤,雨馀观之,五彩烂然。

大富山 ,在县北,俗呼为“黄马山” ,邑之主山也。羊权山 ,在舜祠南羊仙观,后因羊权仙去,遂以得名。

凤山 :在虎山之上。其形如凤,故名。

蒋山 ,在县西三里。其形如帽,一方之镇也。明月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

卦山 在县南十里,两山对立,形如画卦,故名。木华山 ,在仁泽乡,濒江。

白面山 ,在县北十里,上有罗仙祠。

黄连山 在县北二十里,其山多黄连木。大谷山 去县二十五里,丛峰联崿,不可名状。峻岭山 在县西十五里。其山陡峻特甚。太和山 在县南南林寺后。

维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其山多古松。

追凉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

阳和山 在西乡,近零陵之界。

黑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上有寨址,下有岩谷。武崇山 在县北八十里,有古观遗址。

龟山 在留田,去县九十里。上有古庙,多灵异。永乐山 在县南二十里,山上有泉,庵曰“金泉。” 晒袍山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相传有神人晒

袍于山顶

上流山 ,在县东北界一百三十五里。山势连累如流水,故名“上流” 、“下流” 云。

舜峰 去舜祠四十里,三峰鼎立,相去各五里,众山环合,上有飞泉峰,其势奥突险绝。

朱明峰 在舜峰下,为潇水之源。《一统志》云:“潇水源出九疑,南流至三江口,东北与沱水合。又东北流至本府,北流至湘口会于湘。” 因考:湘水源出广西桂林府兴安县海阳山,自海阳下全州,流经本府,至湘口,与潇水合。又下衡州,与蒸水合,趋长沙以入于洞庭焉。然考道州旧志又云:“潇水出自郡城外,西北偏流入” 城,经守备署前,径达南城江中,合于诸水。故自城西守备司一带至玉成山以下,其流四时不竭。所居民分为二坊,一名“上潇源坊” ,一名“下潇源坊” ,其名已旧,又似不出于九疑朱明峰下矣。

石城峰 在舜峰北十五里,沲水源出其下。石楼峰 ,在舜峰东三十里,巢水源出其下。娥皇峰 在舜峰西六十里,其下亦沲水源。女英峰 ,在舜峰西五十里。

舜源峰 ,在舜峰北二十里,此峰最高,亦曰“华盖” ,乃中峰也,瀑水源出其下。

箫韶峰 在舜峰西十五里,漭水源出其下。桂林峰 在舜峰北十五里,洑水源出其下。杞桂峰 在舜峰北六十里,洄水源出其下。满田峰 在县北一百里。山自衡山分支,屹然耸秀,上有神女祠。今系新田县治内。

白云峰 ,上有岩,深广若室,旁有石如巨人迹,岩中白石下垂,击之有声,在县北九十里。玉楼峰 ,在万寿山西南八里。

集贤峰 在万岁山南五里。

无尖峰 在由村

朱陵峰 在境内

牙梳岭 在九疑深处。山势博大,高可参天。相传为九峰行龙之地。登高眺之,俨然如梳伞。岭 ,在县东二十五里。

杨梅岭 在县西南三十里。山多杨梅,故名。雾头岭 在县东二十里。势高耸,如在云雾。仙人岭 在县西五里。状如仙人几坐。

猪鼻岭 在县西五里。路盘紏通水寨。

梅岭 在县西四十里。古有梅花,梅水出焉。黄村岭 在大阳溪,下流与鹤鸣山对峙,潇水经其间。

滂岭 在县南。下皆沃壤,遇雨则淖浥难行。马鞍岭 在县东北百五十里。形如马鞍,高峻。响石岭 在县西北百二十里。人行石上如响鼓,故名。

真武岭 ,在县北九十里,孤耸类人,危坐,有二小山如龟蛇,故名其山。

黄岭 在西南十五里,舜溪、梧溪经其下。梧溪岭 在西南二十里,与黄岭相接,通道州。桂岭 在县南四十里,多丹桂,桂水出焉。石梯岭 在县西北八十里,为西乡之关厄。白水岭 在县西北一百一十里。光武起兵猴坪,道经此。今在新田县治内。

黄柏岭 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产黄柏。今在新田县治内。

分水岭 在东北一百二十里。顶有水分为二流,西北注祁阳,东南注县。今系新田县治。内重华岩 旧名“斜岩” ,郡守黄焯改今名,在舜祠后。石磴层悬,寒泉清冽,古木苍烟,荫护其间。下有窦,阔二丈许,入岩有石田棋布,皆町畦陇亩之象。其平处宏敞,可容数十座,石峤回翔,若蟠蛟舞鹤,蜿蜒起伏,泉滴甘芳。岩左有洞,宽不盈丈,深不可极,须多执火炬乃可行。初入惟见悬崖峭壁,入半里许,则盖圆地平石,多诗刻,流泉会聚。去里馀,有巨石,如柱悬插,其形如梵门转藏,乳滴凝积,如佛像器具飞走之状。右为杨梅洞,石皆如杨梅。前为学堂岩,群石峭起,肖人形,若师徒叙列然。元次山篆刻“无为洞天” 字,有寇莱公题名。前复有渡,渡之外仍平地。乾道中,陶公定尝游此,刻石于永福寺云。其岩与静江洞相通,岩西偏石上有迹如马蹄,因名曰“马蹄石” ,盖亦邑中之奇观也。明万历时,分守邓公有《游九疑记》,纪其景独详。

“玉琯岩 ,去舜峰四里。汉哀帝时,零陵郡文学奚景得玉琯十二于此,今舜祠后石室是也。岩前有天皇元年《舜碑》” ,盖咸通中羽流所作者,不足信也。愚按玉琯得之于此,断非伪为者。后人谓舜葬九疑非真,以太史公所记“舜崩苍梧之野” ,其说非是,真拘儒之见也。

白马岩 ,下有石湓,滴水不漏,取之不竭。观音岩 ,在齐云阁之侧,颇深邃,岩之水与无为洞通。

高士岩 ,去舜祠二里,旧名“野猪岩” ,丘顺甫改今名。相传昔有猎者,遇群豕逐之,入岩而没,得乐器一部,无为观道士以献之朝。

月帔岩 在由村。梁武帝时,有师来自南岳,居白马岩,临溪而浴。既去,留所衣月帔于林间,久而不坏,坐席之迹亦宛然,遂呼为月帔岩。逍遥岩 在县北五里。岩穴深广,前后相通,古有“逍遥洞天” 字刻。

石楼岩 在王琯岩西一里,高峰直突,由窦而登如层楼。上有李揆题刻,《古今游咏》。

“黑山岩 ” 在黑山下,窦中深邃,必燃炬而入,内产锺乳。

黄连岩 在东乡石佛山。岩窦幽閴,中有浮屠像,石乳结成。

万安岩 在太平山之九牛腹,环东而上,外颇光霁,坐可容数百人,稍深即暗。中有方台可跻,圆窦可通,窦南有隙光,下有清泉,甚甘美。斑竹岩 ,在故舜祠南隩。相传舜葬九疑,二妃追随不及,挥泪著竹成斑。

川僧岩 在永福寺左。昔有蜀僧长夜居于其中,后化去,故以名岩。

穿岩 在太平久安坊下洞山顶,高虹通贯,若天桥然。从下望之,如圆月当空,高峻难于登眺。华岩 ,在太平乡,旭日贲临,蔼然在目。

富岩 :在思少砠脚岩。洞中清流曲折,有神祠,祈祷辄应。

淹口岩 在演武营东,当淹水之冲,因以命名。龙岩 ,在丹桂乡,临潇水之浒大阳溪上。相传岩中有龙吟声,则其乡必有登贤书者。

狮子岩 :在上董洲。岩口有风云雷雨神祠,祈求响应。

湮水岩 在县北八里。其山连亘里许,水自岩北入岩南出。

黄连岩 去县十五里。窈密中通,有奇怪之状。石佛岩 在东乡石佛山。岩窦幽閴,中有佛像,皆石乳凝结。上有异藤,自顶而下,游者必缘而登,炬而入焉。

裂石岩 在县北十里

荡头岩 在广济乡韩溪坊。其岩深长,中有神祠,祈雨辄应。

高岩 在太平乡蜂田东。甚险峻,必桥渡以入。杨梅岩 在东乡一都。洞极深邃,必炬而入。仙桃岩 在西洞茶溪源,高爽幽邃,持炬而入,前后左右相通。

象石岩 九疑之麓为丽山,厥石如象。宋邑人乐雷发读书于此,有赋铭。

望冈 ,在县南二十里。其山秀丽,九疑山之水经其下,周元公高祖墓在焉。

塔冈 ,在县西南三十里。桂水夹其右,罗溪绕其左,交会西流,合于潇水。

梅冈 ,在县东北七十里,曲江道,上有曲江祠。桐冈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背负东口诸源山,零桂、常衡道其下。

白神冈 在县北

金家冈 在县西

野蓼冈 ,在县东北十五里。

梅竹冈 在县西五里

杨梅冈 在县东北二十里。

马安冈 在县北十五里。

鉎冈 ,在县北二十里。

黄芽冈 在县东乡二都。

白竹冈 在中和乡三都。

珍珠坪 在县南苏江洞。

八里坪 在县北五里。其地平亘八里。

白草坪 在县南三十里。

马草坪 在县东南四里。产马草,畜马者利之。周家坪 ,在县东南十里。

桐油坪 在县西北十五里。居民业桐于此,岁获油利。

杨家坪 在县北七里。可艺五谷,居民利之。桐木坪 在东乡一都。源流下注,洞皆原田。韩家坪 在县西二十五里。

“赤木坪 ” 在大管岭。

猴坪 在县北九十里。上有龙飞庙及舂陵侯祠,居民世祀焉。或传光武起兵于此,非是。三峰石 在九疑隩,突开三峰鼎峙,相去各五里,即舜峰也。为九疑诸峰之首。

龟石 有二,其一在城北池中,状如昂首龟,其

一在九疑麓,床山路旁,又云“迷术龟。”

马鞍石 在城西池口,状如马鞍。

狗头石 在北关石枧桥前,状如狗头。“平石 ” 在太平平石桥溪中,石平如琢磨。“喇叭石 ” 在大富山侧。有石突起向孔,吹之作喇叭声,故名。

红绿石 在紫霞洞中第九渡悬崖,石皆红绿色,如琉璃玛瑙然。

仙迹石 在麓床山,一石长十有六尺,仙人迹在其上。

“马蹄石 ” 在紫霞岩面北一里,石上有马蹄迹。“秤锤石 ” 在九疑山中,石如秤锤。

脱石 在县东七里。层叠相仍,不相连理。鹅管石 在洞中第七渡,有水滴如乳,击动则岩前如雨泻。

杨梅石 在紫霞岩杨梅洞石田中,烛而视之,颇红鲜,任人随取不乏,人莫知其故。今东乡杨梅岩及西洞仙桃岩俱有。

三牛石 在九疑嶂山南,与舜峰相对。角足类牛,上常有云气,路险难到。

白牛石 在仁泽乡二都江岸。屹然若牛立水浒,为一方之镇,士大夫颇咏其事。

罗汉石 在紫霞洞中第二渡有石肖罗汉。猪头石 在东乡社湾道傍,石突如猪首。荐石 在县西南十里,石如卧草荐

鸡冠石 在县西南旧官道中,状如鸡冠顶。彭祖石 去舜祠四十里,地名彭祖,其池内有石若钓矶,旧传彭祖曾至此。

响石 有三:一在逍遥岩,一在县西水崖,一在东乡白石山下,以铁石微击之,如鼓声然。浪石 在县南丹桂乡,石皆如浪纹。

《石室 》即何侯宅,今玉琯岩是。

《石限 》在太平乡鲁观口。有石横道,如门限然。石门 有二:一在石家洞,一在石门山。

《麓床》三级 ,在箫韶峰之东北,相去十馀里有石鉴石龟,其迹幻异。上有四坛,第一坛有炼丹铛釜犹存,第二坛有齐永明时所铸铁磬十三枚,第三坛有石床,第四坛有盆水不竭。

碧虚洞 水通碧虚桥,南注舜溪。其水有嘉鱼,亦名“嘉鱼洞。” 元次山名曰“无为洞。” 去二十里有石穴,仰见天光。天圣中,僧云亮于洞前筑堤为池以灌田,上有碧虚亭。

桃花洞 ,在鲁女观前,去舜祠十五里,今为“田鲁川洞 ” ,在舜溪上游。两岸旧有民居,江深鱼集,今废。

紫虚洞 ,岩窦深远,必炬而后入。宋寇准尝题诗石间,即重华岩。

无为洞 ,在永福寺侧,元次山有《题无为洞》诗,即碧虚洞。

曾家洞 ,在迎薰门外。

“三门洞 ” ,在文昌门外。

北门洞 ,在拱辰门外。

父:江 出《三峰石》。

《母江 》出《娥皇峰》。

子江 :源出石楼峰下。

巽江 舜溪上游会瀑、巢诸水合流于县之东南,水之总名也。

永水 ,源出永乐山,东南流入巽江,合于潇水。洄水 ,出杞林峰,《一统志》云:岿水出天宝峰下,即洄水也。东流蓝山,东北经桂阳州。

东乡水 ,源出石家洞,南流至东口源,又西南流至董州寨下,入巽江,合潇水。

西乡水 ,源出西乡诸源漯,东南流至东口,与东乡水合入《潇水》。

仁水 源出西山,南流至江口,入舜溪,合潇水。白水 ,一出白水岭,一出常宁界白水洞。仙政水 出舜坛侧,与九峰不相涉。其由村、黄华、淹口、朱砂各源之水,俱出仙政乡。

潮水 在县东三十里。冈上有井,时有水涌,遇旱,为一方灌溉之利。

瀑水 ,出舜源峰,北流至县东,西折而北,与潇、沱二水合。

巢水 出石楼峰,北注瀑水,合流县南。

漭水 出箫韶峰,北注,与瀑巢合流县南。潇水 出朱明峰,南流至三江口,与沱水合。沱水 出石城、娥皇二峰间,南流至江华县,又西过道州,至三江口与潇水合流。

砅水 出女英峰,由江华东南与沱水合。洑水 出桂林峰,南流至江华,合沱水。

春水 出舂陵山,东南流经《桂阳州》。

桂水 出桂垒源,北流至大阳溪,与潇水合。

梅水 ,出梅冈,西注,经黄村岭下,与潇水合。舜源 水,出舜源峰,至县东,西折而北,与沱、潇二水合入湘。

天湖 ,在麓床之外,有禽尾长数丈,锦羽湖东有洞,立石人如冠剑。

舜溪 ,通碧虚桥,即父母子三江所会之下流。大阳溪 ,在大阳洞,潇水经其下流至于江口。菖蒲涧 ,在九疑山舜源峰下,中多九节菖蒲,取服之,神气清爽。昔传遇一人,高二丈,通体毛长寸馀。问所往,曰“九疑山有九节菖蒲,当采服之。” 语顷莫知所之。

竹涧 在仁泽乡。涧水常注,居民利之。

石涧 在横岭下,大江中有上下二涧,颇病舟。桐涧 ,在大阳道州界,沿涧旧多桐,故名。羊涧 ,在太平西岭下。源出九疑诸源,漯辐凑,乡民坝以注田,岁不知旱云。

浯溪涧 在县西二十里。

青涧 在九疑山。王韶之《神异记》:“山半皆植松竹,夹路有青涧,涧中生黄色莲花,香气盈谷。” 冷水源 有三:一在仁泽乡二都,一在浯溪涧西,一在永乐乡大井头。

桂漯源 在大阳、丹桂二乡间。

《苦荼》源 在大阳乡。

洪溪源 在县西十二里。

凤溪源 在县西十五里。上有乐椿夫祖墓。洗乐池 在县北五里大富山下。相传周泰伯逃之荆蛮,尝采药于此,后人因以立祠而祀焉。浸碧池 在永福寺。

“舜池 ” ,在舜坛前。

九井 ,何侯炼丹于此,汲一井而八井皆动。“三里井 ” ,在南关外。

大田井 在县南鸦仙庙上。

《鸭㜑井 》,在蒋山下。《羊公井 》,在禾亭。

杨梅井 在杨梅冈下

大井 有二处:一在县北平桥下,通八里洞;一在县南小腹,通小腹洞。

“潮井 ” 有二处:一在广济乡富村洞山岩下;一在潮水洞,有潮则浊水涌出。

蠯嬴井 在仁泽乡

罗井 在太平乡蜂田上。

“三思井 ” 在太平乡久安坊下。水出而复伏凡三,有回顾却虑之意,故名。

永明县

回山 在都庞岭南五里,石壁峭绝。

大掩山 在父子峰西,掩水出其下。

马陵源山 在县西南一百里,旧巡司在焉。圣人山 ,在县南二十里,皆青山,混成如削,卓然一峰,高出众山,峰峦秀丽,石蹬悬绝。山之下旧有吴将军墓在焉。

亭山 在县后一里。上多平级青崖,县之佳胜,登望无遗。昔有县令,创登览亭于其巅。

荆子崤山 ,在县南七十里,与贺县分界。群山连亘如城,南中有警,于此备守。

荆峡镇山 在县南八十里。两山对峙,势倍城垒。通一小江,泄桃川抉灵之水,实永明之关险。遇廖山 ,在县南二十里。昔有卢姓居其傍,夜常见野外有光,翌日往视,忽遇一叟,自称廖山人,指示葬地,须臾不见,故名。

白塔山 ,在县西五里。高五十丈,周二里。崇胜寺在其麓。有池,中植红莲,池上建有亭。

白鹅山 在县西北九里。其形肖鹅,左辟华嵒,右飞瀑布,前列凹山。陈隋间,蜀僧洪衍始刱佛庐。嗣后虽三兴三废,而题咏古迹尚存。万历十六年,复创建,入《八景》。

限山 在县东五里。其山自都庞岭分支三十里,过县治后,东南隔潇水,若城墉之限,故名。往时路沿山下,岁久陷于江,霖潦骤溢,则济以舟,厥后多溺,行者病之。绍兴间,邑簿牛姓者逸其名,乃凿山通道,人以为便,感而建祠祭,曰“牛公庙。” 万历间,改龙头山。

望高山 在县东南一里许。环永皆山,多悬崖怪石,独此山望之蔚然,虽高峻而有阶级可供登眺。

挂榜山 在县南二里

媳妇山 在白塔山北。崖石壁立,有黄石如龛舆之状,附半崖不可到。

赵家山 去县一里,邑人士重九多登此。万历间,建刹曰“太平寺” ,后刱大士阁,为水石奇观。蜡烛山 在重叠岭麓。众山环抱,有阜耸然特立,且尖且圆,似烛照天,兴化水源发于此。

小掩山 在县北二十里父子峰东,即眼睛山。夏曾山 在县西二十馀里。昔先达、夏、曾二公族氏世居于此,有“县令《魏沐德政碑》。”

扶灵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

雄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上有雄山寺,下有清泉,澄洁不涸,山水奇特。

青山 离县六十里,其最高者曰天门岩。竹木蓊郁,四时常青,故名。“马山 ” ,在县东南十里杏菊村宅前。林木蓊郁,溪水环绕,其形如活马,故名。

小礛山 在县西八里。山平如一字环石若鬼斧甃砌,上有丹灶棋枰,下有龟石异迹。黄甲岭 在县东南二十里,本名“寒柏町” ,皆青石苍崖,松篁夹道,无峻岭。有欧阳氏居其傍,世登进士第,故改今名。

层岭 在县西南四里。北接层山,故名。若久晴岭色晦冥则雨,久雨岭色鲜露则晴。邑人常为四时阴阳之验。故谚有之曰:“层岭之色,舒晒杀妤,层岭之气,嘘淋杀鱼。”

横岭 在县西南十五里。以其横亘,故名。水自岭东出者,注潇江入东海。自岭西出者,注桃川入南海。堪舆家称为“南干龙,九省过脉。” 《府志》谓“舜陵浯溪迳其下” 者是也。土人常夜见二十四盏天灯环列其麓,满族先茔厝此,子孙螽羽,科第蝉联。

父子峰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三山岭北,白鹅西,五峰高下相次,入《永明八景》。

铜岭 ,在县东南四十里,极高,介江、永间。入《永明八景》。

都庞岭 在县北五十里。东北连掩山,西南连荆峡镇,分支三十里过县治后,东南隔潇水,若城墉之限,为限山。秦始皇谪戍五万人守五岭,《都庞》其一也。又曰“永明岭。”

层岩 在层山之阴。高广空明,中有涧,石梁跨之,有石附崖如观音像,其东一石,扣之如钟。半月岩 在县西南八十里,地名六百町,有寺。同岩 在县西北,空广可容数千人,中有涧水。读书岩 在夏曾山前。通判零陵蒋谨《修宝胜寺顾氏书院碑》云:“上可窥青天,下可披白云。” 崖壁有数万言,皆士儒所书。昔顾氏营书斋寺东,上曰“凌霄” ,下曰“折桂。” 夏、曾二公讲书堂、授经堂,同一岩洞,故址尚存。

读易岩 在县西北三里同岩之右。周简庵少读《易》其间。

濯缨岩 在县西北二里。下清源。

月岩 在县东三十里都庞岭之左。旧名穿岩。形如圆廪,东西二门望之如城阙。当洞之中而虚其顶,自东望之,如月上弦,自西望之,如月下弦;就中望之,如月之望。周子则之以《画太极》云。麒麟岩 在县南二里空洞中突石如麟,故名。自古人迹罕至。迨万历庚戌,剪辟榛莽,刱庵绘佛,游客如织,题咏不绝,得与诸岩并垂。

水云岩 在县治东一里。峰峦耸拔,映带云霞,北面潇江,清流可挹,真佳境也。玉田王氏诸文学肄业其中。

犀牛洞 在县东北一里,幻深莫测,澄洁香冽,不纳污垢。樵竖牧童戏以秽物投之。其水怒号汹涌,潮兴数尺,俟秽流尽方歇。

栖霞洞 在县东南二里水云亭上。洞门曲折非熟,游者莫辨。上有奇石,下有清泉,若云霞之栖水面也。即虎子岩。

古佛洞 在凹山之麓。洞中有石文殊菩萨、石鱼、石鼓诸像。宋唐冀《碑记》与《目见》无异,而《旧志》谓“诸像在山巅” ,似误。

兔石 在县东七里大路傍。其色似玉,其形如兔,上鑴“玉兔通灵” 四字。

龟石 在小鉴山下。相传巨龟为祟,何仲涓仗剑逐之而化石,至今宛然一龟剑痕,矛迹存焉。猴石 在笢竹庙后。奇特玲珑。相传青猴葬冢于此,山神恶其占断,山龙驱石以镇之。

掩水 在县西。源出大掩山下,东流合警水。瀑布水 ,出三山岭,岐为二,高三十馀丈。瀑带水 ,出神光山东《曾枇杷》龙泉,至居安寺前,自高注下,如曳素练,下注平潭,深数丈,长一里许,是为带水。二水合流,东入潇江。

沐水 ,在县西南三十里。西南流五十里,至荆峡,入恭城县。

海会水 在县东南十里,东流合兴化水。遨水 出富川县木马山,流入遨冈镇,西流至桃川墟,纳东江泽及三乡水,折而西,出荆峡镇,经韶州入南海。

潇水 在县南门外,诸水宗之。东注至本府,合湘水北注,为湖南第一流。

警水 出县西南十三都,先名清水潭,唐天宝初改名警水,土人呼为“警潭。”

冻水 出火焰山,东注合浏水、古泽水入潇江。古泽水 出大古、小古源,东合浏水,入潇江。浏水 出羊头源,东注

兴化水 出重叠岭,即总子岭。其岭麓有濯锦溪,源发朗州蒋家山,清深可掬,浮出地面,复没入岭者屡屡,透石桥头民村山洞后,广窍喷水,有波涛声,灌田甚广。名为“兴化水” 者,以其伏而复兴,化育无穷也。北流合潇水。

扶灵水 ,源出广西猺峒,至县界扶灵源纳东江膏泽诸水,北注桃川,通恭城。

香花井 在县西南十里。

甘泉井 在县南半里

鲤鱼井 ,在枇杷路三十里。

双井 在县东周家坊内。

冷水井 在桃川路冷水铺。

同井 在县东门外城濠畔。邑人俱聚庐而居,各掘泉而饮,惟此井数姓共之。

丹井 在县西门外城濠畔。有竹溪真人徐渊者,烧炼于井中,至今栏石尚存。

崇柏井 在县东南四十里。澄澈甘美。村落烟灶五百馀家,并取汲兹井。朝暮辘轳不歇,冬夏无干涸之患。

白水井 在县东六里

云从泉 在县东里许青龙庙前。唐开元间,竞渡者苦江流酷热,不堪止渴,祷神改期于中秋。忽一夕云合雨沛,电掣雷轰,裂地数尺,混涌清泉,冷若雪冰,至今赖之。

硕薖泉 在县东南。町畦错陈,俱潢污之水,独此泉滃然仰出,香冽不涸。给谏蒲平若疏流凿石,辟地为亭,而名始显焉。

尼姑泉 ,在迥龙庵畔。旧无泉,老尼以杖叩地,忽石边铿然有声。令徒举锄开之,泉涌水出,味极甘美,遂成流涧。众皆异之,故名。

丽泽泉 在县东门外百步许,周蒲塘畔。大率多泉,而丽泽尤著焉。逸士周乐野构亭其上,营宅居之,改名“知者泉。” 今亭废址存。。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