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27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七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二百七十三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七十四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七十三卷目錄

 永州府部彙考三

  永州府山川考二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七十三卷

永州府部彙考三

[编辑]

永州府山川考二    府縣志合載

[编辑]

道州

元山 在學後。以唐狀元李郃、宋吳必達、樂雷發皆狀元,故名。洪武間,建樓於山麓,曰狀元樓。嘉靖丁酉,顧璘按臨視學,命刻「元石」 二字,蓋又以元公為重。或謂不若元山之雅也,改今名。斌山 在治北,石峰奇瑰,上有石刻曰斌山。下有池曰龍泓。有石井,曰丹井。其頂曰駕鶴峰。相傳:為江夏馮京隨父任道州,讀書其下,人爭傳為「馮家斌山。」 而明時指揮洪逵者宅其東偏,攘為私地,又遂冒稱「洪家斌山」 ,然今皆茂草矣。鴈塔山 ,在州東北拱宜山,前臨瀟水。

擔山 在州東五里。山有二,皆石崖,俯臨江水。二石似擔,故名。又俗云「扁擔洲。」

虞山 在學西。帝舜南巡蒼梧,曾經駐蹕。唐刺史元結立舜廟於此,今廢。

玉城山 :在州治東,「廣濟倉」 之下。

馬蹄山 在州東北二十五里。山石上有仙人足跡及驢馬跡,舊名「馬蹄山。」

宜山 在州北十五里。屹然雄峙,為一邑之鎮。山麓有巨石壁立,俗呼為「聖人石。」 上有宜山神廟。凡艱於嗣息者,禱之輒應。

木壘山 在州北五十里。山勢峻拔,石磴懸絕,輿騎者皆不得縱騁,至瀧泊鋪始就平焉。麻山 ,在州北八十里。兩岸對峙,石壁千仞。麻之灘走其下,聲如雷吼。州之北戶此為絕險。舊置麻灘驛。路之西偏有公館一所,以便官府往來住宿,俱久廢。

龍跡山 在州北四十里,即古有庳之墟。營道山 在州西北五十里,接永州白水山。始名營陽,又曰南營,又曰弘道。狀如蟠龍,又曰龍山。天寶六年改今名。

白雞山 在州西北六十里。山極險峻,與全州灌陽諸山相聯絡。舊有鄰寇,乃設兵以守,號「白雞營」 ,向係永衛軍屯守。今廢。

毛岡山 在州西十八里。其下有泉池,可溉田,民利賴焉。

安定山 在州西十五里,土名安心寨山。石壁上刻「道山」 二字,濂溪出其下,周子實生於此。州守王公作《濂溪故里圖》,著圖說。

平正山 在州西三十里。舊名「太平山」 ,唐天寶六年改今名。

營山 在州西四十里。層巒綿亙,實為州之西屏。其中峰最高,鄉人呼為「舂陵山」 ,與全州灌陽連界。按:唐武德四年置營州,明年改為南營州,即在山下。今小坪村有南營州故址。

魚壘山 在州西五十里。山極深阻,旁有大江源、潘家源,西連灌陽,南通富賀山。苗常出沒於其間,設固西營以守之。今廢。

荷山 在州西五里。舊有禪林,亦名禪林山。上有石臺,今俗呼為「何山臺」 是也。

荊山 在州南三十里,俗名丫髻嶺。山下有碑并石獸,相傳為蜀丞相蔣琬墓。今考其子斌《復鍾會書》,有云「葬涪陵」 ,此恐誤。

萬壽山 在州西四十五里,上有石刻「萬壽山」 三大字。

銀山 在州南二十五里。山極高峻,與宜山對峙如賓主。

蔣居山 在州東南四十里。地名四眼橋山極險阻,亦名「大尖嶺。」 聯絡九嶷、蒼梧之墟,其深阻不可窮盡。往時土寇據為淵藪,故設立滴水、靖邊、洪塘、週塘、中軍五營以統之,令千百戶一員防守。今悉廢止,原立猺官,應故事而已。

大還山 在州西三十里。相傳昔有羽士燒煉其中,丹成而去,故名。舊有觀,今廢。

龍母山 在州西四十里月巖之西。山有龍母祠,歲旱禱之,多應。

白石壁山 在蔣居鄉。石壁峭立,望之如屏,其色瑩白可愛,土人竟以「白石壁」 呼其地。

五老山 在州西北五里。山下有泉,名「五龍井。」

刺史陽公城左降,時有舂陵五老,迎至襄陽公與之縑帛。問其所居,則曰「在城西北五里。」 至郡訪焉,惟有五龍井,縑帛猶在,立廟時貞元十九年也。大觀四年,賜號「崇應。」 政和中,封侯爵。明嘉靖間,州守禱雨至山下,因以為名。

南山 在州治南山之上,故有白雲亭。元次山有《白雲亭》詩。

瀟山 去州二十五里,山下有泉,亦名「瀟川。」 壘山 ,在西北五十里,舊名「永山」 ,唐天寶六年改今名。

月巖 在州西四十里,舊名穿巖。明嘉靖甲辰,州守王會磨崖刻之,曰太極洞,著有《圖說》。萬曆時,張喬松改名太極巖。辛丑,州守錢達名曰「鴻濛一竅。」

斑竹巖 在州南五十里,多斑竹。相傳舜葬九疑,二妃相從故跡。唐劉長卿有詩。

中郎巖 在州北四十里進賢鄉。石洞幽邃,內有泉,出自石罅,泠泠不竭。石崖層磴,若斲削者,沿磴而上,如升樓閣。內有中郎祠,俗傳為漢張騫經此。或云唐末時人張姓者,故稱今名。永郡太守黃焯往遊之,謂茲巖之勝,與含暉、月巖不相上下。萬曆間,州守錢達道以巖中有石柱八,又名八柱巖。

華巖 在州西八里。兩巖對峙,一明一暗。方檢討題曰:「玉霞紫帽」 ,刻之巖石。李太博修祀濂溪過焉,建亭洞口,額曰「藏舟。」 州守錢達道改名,明者為華陽巖,暗者為華陰巖。

含暉巖 在州南四里。石洞如屋,東西兩門內有泉出,從石罅㶁㶁有聲。劉禹錫《記》云:薛君景晦得異境,有石室穹然如夏屋,因名之曰含暉。宋紹興已卯,向子忞改為金華巖。巖中之泉亦名金華泉。治平乙未,周元公通判永州,歸展親墓,與鄰人并其二子同遊,刻名巖石。今字跡猶存焉。明嘉靖丙戌,州守葉文浩構亭巖上,刻曰「魚躍鳶飛。」

雲石 在學後。上闊下細,輪菌飛騰,望之儼如雲焉。堪輿家每以為士人登雲之驗。

五如石 在夏津門外。左如旋龍,右如驚鴻,前如飲虎,後如怒龜,坐於石巔,如乘靈槎。元次《山序》:「涍泉之陽,得怪石焉。左右前後及登石巔皆相似,故名之曰五如石,建亭於此。」

洞樽石 在涍泉之陽,石有雙目,一目命為「洞樽」 ,可貯酒。

維舟石 在城西三里開元觀西江岸叢石中。初寮、王履道謫居於此,每乘舟遊憩,必維舟其下,使人磨崖書刻《初寮維舟石》。

石魚石 :元次山《石魚湖記》云:「潓泉南有獨石在水中,狀如遊魚,凹處修之,可以貯酒。」

濂溪 在州西,元公故居安定山下,溪泉是也。《南軒祠堂記》云:「濂溪,里名也。先生家世其間,及寓於他鄉,而不忘其所自,故亦以是名溪。」 今江州廬山下亦有濂溪名,蓋指此也。

左溪 在下津門外。源出九井,東流與沱水合,亦不時潮汐。或曰:當其年,潮汐必有顯者。右溪 ,在下津門外,元次山名之,有《遊右溪勸學》詩,薛伯高即其旁建學。

坦溪 在州北宜陽鄉。灌田數十頃。大旱之歲,水反溢,若大澇則水更清。

營水 出營山,流六十里至州西,與沱水合,經宜陽鄉,與舜源水、瀟水合,轉注單江,至府入湘。泡水 ,去州八十里,東北流五十里,與沱水合。龍遙水 ,在州西北四十里,出遙山,南流二十里,與宜水合,流入瀧。

瀟水 在州西北。南流百里,至州北與沱水合。下洑水 ,在州西北七十里。出上洑山,西流十里,與上洑水合,入沱水。

庳灘 在宜陽鄉。從州治東行,沿江而下四十里,地名江村,建有庳亭廟,祀象神。舟行至此,至漫潭,便謂之「入瀧。」 勢極險惡,春夏水漲,則漕運可通,亦能為舟害。宋嘉定間,太守林致祥捐俸,命石工沿瀧鑿山開道,自庳亭達之雷石,行者遇險,則舍舟趨陸。去州治八十里,有麻灘、流灘、大家灘三處絕險。其灘之名大略有四:

五龍井 在州北五里。五侯祠在其上。

白魯井 在州西一里,地名「楊樂田。」 宋處士歐陽六有書堂在旁,刻詩石上。

洞井 在五如石間。有雙目一目,命為「洞井」 ,與七勝泉通。

石井 ,在東臺寺前,深二丈,環石竇其上以通汲,日供二三百斛不竭,郡人黃公礱石護之。《南園井 》,在小蓬萊之下,係州判衙,今廢。

考證

崖井 在州治雙桂堂後。以上二井,宋嘉熙戊戌,太守張爟以石欄護之,今廢。

蕭公井 舊在貢院之右,即清泠泉,今廢。奉家井 一名「九井。」在州北一里。有五井,其下相通。或以為有水怪,俗呼「五女井。」昔有五女在井浣紗,見有綵繒在,五女競取,俱沒,故名。七泉 。在州治東北,曰潓泉。汸泉、滇泉。請幫助識別此字。泉、涍泉、漫泉、凍泉,狀類七井,其五井相連屬,二井稍離,脈亦相聯,皆元公結所題,有記有銘,又周子恭有記。

七勝泉 在五如石間。元次山云:「石有竇,中湧泉,勝於七泉,故名。」

「金華泉 」 ,在含暉巖中,向子忞所命名也。「如意泉 」 ,在天慶觀之前數步。

知時泉 在望僊門內數步,少折而南泉在焉。夏至則盈,秋分則涸,故名。後人鑿石為龍,以導其流。紹興中,太守辛公創亭扁之,今廢。

聖脈泉 ,在元公故里。州守方進刻石上曰「聖脈泉」 ,以元公故也。

甘露泉 ,在麻灘西五里。有泉出石罅間,如一線,涓涓不絕,行人飲而甘之。州守張安慶刻於石壁,曰:「僊巖甘露。」 錢達道曰:「菩提一滴。」

東池 ,一名「浴星池」 ,在宅生堂後,即瑞蓮池。「西池 」 ,在常平倉前,即衛西龍眼塘。

愛蓮池 在濂溪書院北,即周子觀蓮故處。每夏秋之交,香風習習,綠淨紅芳,不啻西湖之十里矣。朱文公有詩。

放生池 在州南,因江為之,今淤廢。

鐵作池 按《府志》,「在東池之畔,一名浴星池」 ,寧遠縣

九疑山 在縣南六十里。亦曰蒼梧山。虞帝南巡,實崩於此,至今有帝陵在焉。攷《漢志》注,「九疑在營道南。」 《漢紀注》:應劭曰:「舜葬蒼梧、九疑。」 晉郭璞曰:「其山九谿皆相似。」 或云:九峰參差,互相隱映,望而疑之,故名九疑。各有一水,四水同注南海,一水北注洞庭,真天下名山也。騷人墨客多留題焉。漢司馬子長足跡亦嘗到此。其《自序》云:「嶂山 一曰萬歲山」 ,在麓林南,其上有藏院,今基猶存,有仙洞。山巔地平,可望舜峰。

《北灌山 》,即羅郁所隱也。

鰲頭山 在縣南三里。三峰挺秀,儒學向之。天門山 ,在縣南,直上千餘丈,望之如天門。寶蓋山 去縣三十里,諸山皆連亙,此山特立,每雪餘,詠景者謂「寶峰雪霽。」

香爐山 在縣南十里,頂平如印,又云「金印山。」 天柱山 在縣北九十里,形如柱立。

舂陵山 ,在縣東七十里。五山相接,秀拔不群,有舂水在焉。

太平山 在縣北一百里,山頂有寺。

虎山 在縣南五里。山臨水滸,狀類伏虎。登覽境內山水,一目可盡。

西山 ,在縣北五十里。仁澤水出焉。

鶴鳴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當大陽溪之下流。淹口山 在縣南,有巖一竇,當淹水之衝。五指山 在掩口之南。五山相連如指,故名。俗又呼為「五臣山。」

石門山 去縣四十里,其形盤踞,有門可通。白石山 ,在縣東北,延袤十餘里,崖壁皆白。鳳梧山 ,在縣北八十里,上有岡名「舞高」 ,下有石鳳,雨餘觀之,五彩爛然。

大富山 ,在縣北,俗呼為「黃馬山」 ,邑之主山也。羊權山 ,在舜祠南羊僊觀,後因羊權僊去,遂以得名。

鳳山 :在虎山之上。其形如鳳,故名。

蔣山 ,在縣西三里。其形如帽,一方之鎮也。明月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

卦山 在縣南十里,兩山對立,形如畫卦,故名。木華山 ,在仁澤鄉,瀕江。

白面山 ,在縣北十里,上有羅仙祠。

黃連山 在縣北二十里,其山多黃連木。大谷山 去縣二十五里,叢峰聯崿,不可名狀。峻嶺山 在縣西十五里。其山陡峻特甚。太和山 在縣南南林寺後。

維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其山多古松。

追涼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

陽和山 在西鄉,近零陵之界。

黑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上有寨址,下有巖谷。武崇山 在縣北八十里,有古觀遺址。

龜山 在留田,去縣九十里。上有古廟,多靈異。永樂山 在縣南二十里,山上有泉,庵曰「金泉。」 曬袍山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相傳有神人曬

袍於山頂

上流山 ,在縣東北界一百三十五里。山勢連纍如流水,故名「上流」 、「下流」 云。

舜峰 去舜祠四十里,三峰鼎立,相去各五里,眾山環合,上有飛泉峰,其勢奧突險絕。

朱明峰 在舜峰下,為瀟水之源。《一統志》云:「瀟水源出九疑,南流至三江口,東北與沱水合。又東北流至本府,北流至湘口會於湘。」 因攷:湘水源出廣西桂林府興安縣海陽山,自海陽下全州,流經本府,至湘口,與瀟水合。又下衡州,與蒸水合,趨長沙以入於洞庭焉。然考道州舊志又云:「瀟水出自郡城外,西北偏流入」 城,經守備署前,徑達南城江中,合於諸水。故自城西守備司一帶至玉成山以下,其流四時不竭。所居民分為二坊,一名「上瀟源坊」 ,一名「下瀟源坊」 ,其名已舊,又似不出於九疑朱明峰下矣。

石城峰 在舜峰北十五里,沲水源出其下。石樓峰 ,在舜峰東三十里,巢水源出其下。娥皇峰 在舜峰西六十里,其下亦沲水源。女英峰 ,在舜峰西五十里。

舜源峰 ,在舜峰北二十里,此峰最高,亦曰「華蓋」 ,乃中峰也,瀑水源出其下。

簫韶峰 在舜峰西十五里,漭水源出其下。桂林峰 在舜峰北十五里,洑水源出其下。杞桂峰 在舜峰北六十里,洄水源出其下。滿田峰 在縣北一百里。山自衡山分支,屹然聳秀,上有神女祠。今係新田縣治內。

白雲峰 ,上有巖,深廣若室,旁有石如巨人跡,巖中白石下垂,擊之有聲,在縣北九十里。玉樓峰 ,在萬壽山西南八里。

集賢峰 在萬歲山南五里。

無尖峰 在由村

朱陵峰 在境內

牙梳嶺 在九疑深處。山勢博大,高可參天。相傳為九峰行龍之地。登高眺之,儼然如梳繖。嶺 ,在縣東二十五里。

楊梅嶺 在縣西南三十里。山多楊梅,故名。霧頭嶺 在縣東二十里。勢高聳,如在雲霧。僊人嶺 在縣西五里。狀如僊人几坐。

豬鼻嶺 在縣西五里。路盤紏通水寨。

梅嶺 在縣西四十里。古有梅花,梅水出焉。黃村嶺 在大陽溪,下流與鶴鳴山對峙,瀟水經其間。

滂嶺 在縣南。下皆沃壤,遇雨則淖浥難行。馬鞍嶺 在縣東北百五十里。形如馬鞍,高峻。響石嶺 在縣西北百二十里。人行石上如響鼓,故名。

真武嶺 ,在縣北九十里,孤聳類人,危坐,有二小山如龜蛇,故名其山。

黃嶺 在西南十五里,舜溪、梧溪經其下。梧溪嶺 在西南二十里,與黃嶺相接,通道州。桂嶺 在縣南四十里,多丹桂,桂水出焉。石梯嶺 在縣西北八十里,為西鄉之關阨。白水嶺 在縣西北一百一十里。光武起兵猴坪,道經此。今在新田縣治內。

黃柏嶺 在縣東北一百五十里,產黃柏。今在新田縣治內。

分水嶺 在東北一百二十里。頂有水分為二流,西北注祁陽,東南注縣。今係新田縣治。內重華巖 舊名「斜巖」 ,郡守黃焯改今名,在舜祠後。石磴層懸,寒泉清冽,古木蒼煙,蔭護其間。下有竇,闊二丈許,入巖有石田棋布,皆町畦隴畝之象。其平處宏敞,可容數十座,石嶠迴翔,若蟠蛟舞鶴,蜿蜒起伏,泉滴甘芳。巖左有洞,寬不盈丈,深不可極,須多執火炬乃可行。初入惟見懸崖峭壁,入半里許,則蓋圓地平石,多詩刻,流泉會聚。去里餘,有巨石,如柱懸插,其形如梵門轉藏,乳滴凝積,如佛像器具飛走之狀。右為楊梅洞,石皆如楊梅。前為學堂巖,群石峭起,肖人形,若師徒敘列然。元次山篆刻「無為洞天」 字,有寇萊公題名。前復有渡,渡之外仍平地。乾道中,陶公定嘗遊此,刻石於永福寺云。其巖與靜江洞相通,巖西偏石上有跡如馬蹄,因名曰「馬蹄石」 ,蓋亦邑中之奇觀也。明萬曆時,分守鄧公有《遊九疑記》,紀其景獨詳。

「玉琯巖 ,去舜峰四里。漢哀帝時,零陵郡文學奚景得玉琯十二於此,今舜祠後石室是也。巖前有天皇元年《舜碑》」 ,蓋咸通中羽流所作者,不足信也。愚按玉琯得之於此,斷非偽為者。後人謂舜葬九疑非真,以太史公所記「舜崩蒼梧之野」 ,其說非是,真拘儒之見也。

白馬巖 ,下有石湓,滴水不漏,取之不竭。觀音巖 ,在齊雲閣之側,頗深邃,巖之水與無為洞通。

高士巖 ,去舜祠二里,舊名「野豬巖」 ,丘順甫改今名。相傳昔有獵者,遇群豕逐之,入巖而沒,得樂器一部,無為觀道士以獻之朝。

月帔巖 在由村。梁武帝時,有師來自南岳,居白馬巖,臨溪而浴。既去,留所衣月帔於林間,久而不壞,坐席之跡亦宛然,遂呼為月帔巖。逍遙巖 在縣北五里。巖穴深廣,前後相通,古有「逍遙洞天」 字刻。

石樓巖 在王琯巖西一里,高峰直突,由竇而登如層樓。上有李揆題刻,《古今遊詠》。

「黑山巖 」 在黑山下,竇中深邃,必燃炬而入,內產鍾乳。

黃連巖 在東鄉石佛山。巖竇幽閴,中有浮屠像,石乳結成。

萬安巖 在太平山之九牛腹,環東而上,外頗光霽,坐可容數百人,稍深即暗。中有方臺可躋,圓竇可通,竇南有隙光,下有清泉,甚甘美。斑竹巖 ,在故舜祠南隩。相傳舜葬九疑,二妃追隨不及,揮淚著竹成斑。

川僧巖 在永福寺左。昔有蜀僧長夜居於其中,後化去,故以名巖。

穿巖 在太平久安坊下洞山頂,高虹通貫,若天橋然。從下望之,如圓月當空,高峻難於登眺。華巖 ,在太平鄉,旭日賁臨,藹然在目。

富巖 :在思少砠腳巖。洞中清流曲折,有神祠,祈禱輒應。

淹口巖 在演武營東,當淹水之衝,因以命名。龍巖 ,在丹桂鄉,臨瀟水之滸大陽溪上。相傳巖中有龍吟聲,則其鄉必有登賢書者。

獅子巖 :在上董洲。巖口有風雲雷雨神祠,祈求響應。

湮水巖 在縣北八里。其山連亙里許,水自巖北入巖南出。

黃連巖 去縣十五里。窈密中通,有奇怪之狀。石佛巖 在東鄉石佛山。巖竇幽閴,中有佛像,皆石乳凝結。上有異藤,自頂而下,遊者必緣而登,炬而入焉。

裂石巖 在縣北十里

蕩頭巖 在廣濟鄉韓溪坊。其巖深長,中有神祠,祈雨輒應。

高巖 在太平鄉蜂田東。甚險峻,必橋渡以入。楊梅巖 在東鄉一都。洞極深邃,必炬而入。僊桃巖 在西洞茶溪源,高爽幽邃,持炬而入,前後左右相通。

象石巖 九疑之麓為麗山,厥石如象。宋邑人樂雷發讀書於此,有賦銘。

望岡 ,在縣南二十里。其山秀麗,九疑山之水經其下,周元公高祖墓在焉。

塔岡 ,在縣西南三十里。桂水夾其右,羅溪遶其左,交會西流,合於瀟水。

梅岡 ,在縣東北七十里,曲江道,上有曲江祠。桐岡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背負東口諸源山,零桂、常衡道其下。

白神岡 在縣北

金家岡 在縣西

野蓼岡 ,在縣東北十五里。

梅竹岡 在縣西五里

楊梅岡 在縣東北二十里。

馬安岡 在縣北十五里。

鉎岡 ,在縣北二十里。

黃芽岡 在縣東鄉二都。

白竹岡 在中和鄉三都。

珍珠坪 在縣南蘇江洞。

八里坪 在縣北五里。其地平亙八里。

白草坪 在縣南三十里。

馬草坪 在縣東南四里。產馬草,畜馬者利之。周家坪 ,在縣東南十里。

桐油坪 在縣西北十五里。居民業桐於此,歲獲油利。

楊家坪 在縣北七里。可藝五穀,居民利之。桐木坪 在東鄉一都。源流下注,洞皆原田。韓家坪 在縣西二十五里。

「赤木坪 」 在大管嶺。

猴坪 在縣北九十里。上有龍飛廟及舂陵侯祠,居民世祀焉。或傳光武起兵於此,非是。三峰石 在九疑隩,突開三峰鼎峙,相去各五里,即舜峰也。為九疑諸峰之首。

龜石 有二,其一在城北池中,狀如昂首龜,其

一在九疑麓,床山路旁,又云「迷術龜。」

馬鞍石 在城西池口,狀如馬鞍。

狗頭石 在北關石梘橋前,狀如狗頭。「平石 」 在太平平石橋溪中,石平如琢磨。「喇叭石 」 在大富山側。有石突起向孔,吹之作喇叭聲,故名。

紅綠石 在紫霞洞中第九渡懸崖,石皆紅綠色,如琉璃瑪瑙然。

僊跡石 在麓床山,一石長十有六尺,僊人跡在其上。

「馬蹄石 」 在紫霞巖面北一里,石上有馬蹄跡。「秤錘石 」 在九疑山中,石如秤錘。

脫石 在縣東七里。層疊相仍,不相連理。鵝管石 在洞中第七渡,有水滴如乳,擊動則巖前如雨瀉。

楊梅石 在紫霞巖楊梅洞石田中,燭而視之,頗紅鮮,任人隨取不乏,人莫知其故。今東鄉楊梅巖及西洞仙桃巖俱有。

三牛石 在九疑嶂山南,與舜峰相對。角足類牛,上常有雲氣,路險難到。

白牛石 在仁澤鄉二都江岸。屹然若牛立水滸,為一方之鎮,士大夫頗詠其事。

羅漢石 在紫霞洞中第二渡有石肖羅漢。豬頭石 在東鄉社灣道傍,石突如豬首。薦石 在縣西南十里,石如臥草薦

雞冠石 在縣西南舊官道中,狀如雞冠頂。彭祖石 去舜祠四十里,地名彭祖,其池內有石若釣磯,舊傳彭祖曾至此。

響石 有三:一在逍遙巖,一在縣西水崖,一在東鄉白石山下,以鐵石微擊之,如鼓聲然。浪石 在縣南丹桂鄉,石皆如浪紋。

《石室 》即何侯宅,今玉琯巖是。

《石限 》在太平鄉魯觀口。有石橫道,如門限然。石門 有二:一在石家洞,一在石門山。

《麓床》三級 ,在簫韶峰之東北,相去十餘里有石鑑石龜,其蹟幻異。上有四壇,第一壇有煉丹鐺釜猶存,第二壇有齊永明時所鑄鐵磬十三枚,第三壇有石床,第四壇有盆水不竭。

碧虛洞 水通碧虛橋,南注舜溪。其水有嘉魚,亦名「嘉魚洞。」 元次山名曰「無為洞。」 去二十里有石穴,仰見天光。天聖中,僧雲亮於洞前築堤為池以灌田,上有碧虛亭。

桃花洞 ,在魯女觀前,去舜祠十五里,今為「田魯川洞 」 ,在舜溪上游。兩岸舊有民居,江深魚集,今廢。

紫虛洞 ,巖竇深遠,必炬而後入。宋寇準嘗題詩石間,即重華巖。

無為洞 ,在永福寺側,元次山有《題無為洞》詩,即碧虛洞。

曾家洞 ,在迎薰門外。

「三門洞 」 ,在文昌門外。

北門洞 ,在拱辰門外。

父:江 出《三峰石》。

《母江 》出《娥皇峰》。

子江 :源出石樓峰下。

巽江 舜溪上遊會瀑、巢諸水合流於縣之東南,水之總名也。

永水 ,源出永樂山,東南流入巽江,合於瀟水。洄水 ,出杞林峰,《一統志》云:巋水出天寶峰下,即洄水也。東流藍山,東北經桂陽州。

東鄉水 ,源出石家洞,南流至東口源,又西南流至董州寨下,入巽江,合瀟水。

西鄉水 ,源出西鄉諸源漯,東南流至東口,與東鄉水合入《瀟水》。

仁水 源出西山,南流至江口,入舜溪,合瀟水。白水 ,一出白水嶺,一出常寧界白水洞。仙政水 出舜壇側,與九峰不相涉。其由村、黃華、淹口、朱砂各源之水,俱出仙政鄉。

潮水 在縣東三十里。岡上有井,時有水湧,遇旱,為一方灌溉之利。

瀑水 ,出舜源峰,北流至縣東,西折而北,與瀟、沱二水合。

巢水 出石樓峰,北注瀑水,合流縣南。

漭水 出簫韶峰,北注,與瀑巢合流縣南。瀟水 出朱明峰,南流至三江口,與沱水合。沱水 出石城、娥皇二峰間,南流至江華縣,又西過道州,至三江口與瀟水合流。

砅水 出女英峰,由江華東南與沱水合。洑水 出桂林峰,南流至江華,合沱水。

春水 出舂陵山,東南流經《桂陽州》。

桂水 出桂壘源,北流至大陽溪,與瀟水合。

梅水 ,出梅岡,西注,經黃村嶺下,與瀟水合。舜源 水,出舜源峰,至縣東,西折而北,與沱、瀟二水合入湘。

天湖 ,在麓床之外,有禽尾長數丈,錦羽湖東有洞,立石人如冠劍。

舜溪 ,通碧虛橋,即父母子三江所會之下流。大陽溪 ,在大陽洞,瀟水經其下流至於江口。菖蒲澗 ,在九疑山舜源峰下,中多九節菖蒲,取服之,神氣清爽。昔傳遇一人,高二丈,通體毛長寸餘。問所往,曰「九疑山有九節菖蒲,當採服之。」 語頃莫知所之。

竹澗 在仁澤鄉。澗水常注,居民利之。

石澗 在橫嶺下,大江中有上下二澗,頗病舟。桐澗 ,在大陽道州界,沿澗舊多桐,故名。羊澗 ,在太平西嶺下。源出九疑諸源,漯輻湊,鄉民壩以注田,歲不知旱云。

浯溪澗 在縣西二十里。

青澗 在九疑山。王韶之《神異記》:「山半皆植松竹,夾路有青澗,澗中生黃色蓮花,香氣盈谷。」 冷水源 有三:一在仁澤鄉二都,一在浯溪澗西,一在永樂鄉大井頭。

桂漯源 在大陽、丹桂二鄉間。

《苦荼》源 在大陽鄉。

洪溪源 在縣西十二里。

鳳溪源 在縣西十五里。上有樂椿夫祖墓。洗樂池 在縣北五里大富山下。相傳周泰伯逃之荊蠻,嘗採藥於此,後人因以立祠而祀焉。浸碧池 在永福寺。

「舜池 」 ,在舜壇前。

九井 ,何侯煉丹於此,汲一井而八井皆動。「三里井 」 ,在南關外。

大田井 在縣南鴉仙廟上。

《鴨㜑井 》,在蔣山下。《羊公井 》,在禾亭。

楊梅井 在楊梅岡下

大井 有二處:一在縣北平橋下,通八里洞;一在縣南小腹,通小腹洞。

「潮井 」 有二處:一在廣濟鄉富村洞山巖下;一在潮水洞,有潮則濁水湧出。

蠯嬴井 在仁澤鄉

羅井 在太平鄉蜂田上。

「三思井 」 在太平鄉久安坊下。水出而復伏凡三,有回顧卻慮之意,故名。

永明縣

回山 在都龐嶺南五里,石壁峭絕。

大掩山 在父子峰西,掩水出其下。

馬陵源山 在縣西南一百里,舊巡司在焉。聖人山 ,在縣南二十里,皆青山,混成如削,卓然一峰,高出眾山,峰巒秀麗,石蹬懸絕。山之下舊有吳將軍墓在焉。

亭山 在縣後一里。上多平級青崖,縣之佳勝,登望無遺。昔有縣令,創登覽亭於其巔。

荊子崤山 ,在縣南七十里,與賀縣分界。群山連亙如城,南中有警,於此備守。

荊峽鎮山 在縣南八十里。兩山對峙,勢倍城壘。通一小江,泄桃川抉靈之水,實永明之關險。遇廖山 ,在縣南二十里。昔有盧姓居其傍,夜常見野外有光,翌日往視,忽遇一叟,自稱廖山人,指示葬地,須臾不見,故名。

白塔山 ,在縣西五里。高五十丈,周二里。崇勝寺在其麓。有池,中植紅蓮,池上建有亭。

白鵝山 在縣西北九里。其形肖鵝,左闢華嵒,右飛瀑布,前列凹山。陳隋間,蜀僧洪衍始刱佛廬。嗣後雖三興三廢,而題詠古跡尚存。萬曆十六年,復創建,入《八景》。

限山 在縣東五里。其山自都龐嶺分支三十里,過縣治後,東南隔瀟水,若城墉之限,故名。往時路沿山下,歲久陷於江,霖潦驟溢,則濟以舟,厥後多溺,行者病之。紹興間,邑簿牛姓者逸其名,乃鑿山通道,人以為便,感而建祠祭,曰「牛公廟。」 萬曆間,改龍頭山。

望高山 在縣東南一里許。環永皆山,多懸崖怪石,獨此山望之蔚然,雖高峻而有階級可供登眺。

掛榜山 在縣南二里

媳婦山 在白塔山北。崖石壁立,有黃石如龕輿之狀,附半崖不可到。

趙家山 去縣一里,邑人士重九多登此。萬曆間,建剎曰「太平寺」 ,後刱大士閣,為水石奇觀。蠟燭山 在重疊嶺麓。眾山環抱,有阜聳然特立,且尖且圓,似燭照天,興化水源發於此。

小掩山 在縣北二十里父子峰東,即眼睛山。夏曾山 在縣西二十餘里。昔先達、夏、曾二公族氏世居於此,有「縣令《魏沐德政碑》。」

扶靈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

雄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上有雄山寺,下有清泉,澄潔不涸,山水奇特。

青山 離縣六十里,其最高者曰天門巖。竹木蓊鬱,四時常青,故名。「馬山 」 ,在縣東南十里杏菊村宅前。林木蓊鬱,溪水環遶,其形如活馬,故名。

小礛山 在縣西八里。山平如一字環石若鬼斧甃砌,上有丹竈棋枰,下有龜石異跡。黃甲嶺 在縣東南二十里,本名「寒柏町」 ,皆青石蒼崖,松篁夾道,無峻嶺。有歐陽氏居其傍,世登進士第,故改今名。

層嶺 在縣西南四里。北接層山,故名。若久晴嶺色晦冥則雨,久雨嶺色鮮露則晴。邑人常為四時陰陽之驗。故諺有之曰:「層嶺之色,舒曬殺妤,層嶺之氣,噓淋殺魚。」

橫嶺 在縣西南十五里。以其橫亙,故名。水自嶺東出者,注瀟江入東海。自嶺西出者,注桃川入南海。堪輿家稱為「南幹龍,九省過脈。」 《府志》謂「舜陵浯溪逕其下」 者是也。土人常夜見二十四盞天燈環列其麓,滿族先塋厝此,子孫螽羽,科第蟬聯。

父子峰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三山嶺北,白鵝西,五峰高下相次,入《永明八景》。

銅嶺 ,在縣東南四十里,極高,介江、永間。入《永明八景》。

都龐嶺 在縣北五十里。東北連掩山,西南連荊峽鎮,分支三十里過縣治後,東南隔瀟水,若城墉之限,為限山。秦始皇謫戍五萬人守五嶺,《都龐》其一也。又曰「永明嶺。」

層巖 在層山之陰。高廣空明,中有澗,石梁跨之,有石附崖如觀音像,其東一石,扣之如鐘。半月巖 在縣西南八十里,地名六百町,有寺。同巖 在縣西北,空廣可容數千人,中有澗水。讀書巖 在夏曾山前。通判零陵蔣謹《修寶勝寺顧氏書院碑》云:「上可窺青天,下可披白雲。」 崖壁有數萬言,皆士儒所書。昔顧氏營書齋寺東,上曰「凌霄」 ,下曰「折桂。」 夏、曾二公講書堂、授經堂,同一巖洞,故址尚存。

讀易巖 在縣西北三里同巖之右。周簡庵少讀《易》其間。

濯纓巖 在縣西北二里。下清源。

月巖 在縣東三十里都龐嶺之左。舊名穿巖。形如圓廩,東西二門望之如城闕。當洞之中而虛其頂,自東望之,如月上弦,自西望之,如月下弦;就中望之,如月之望。周子則之以《畫太極》云。麒麟巖 在縣南二里空洞中突石如麟,故名。自古人跡罕至。迨萬曆庚戌,剪闢榛莽,刱庵繪佛,遊客如織,題詠不絕,得與諸巖並垂。

水雲巖 在縣治東一里。峰巒聳拔,映帶雲霞,北面瀟江,清流可挹,真佳境也。玉田王氏諸文學肄業其中。

犀牛洞 在縣東北一里,幻深莫測,澄潔香冽,不納污垢。樵豎牧童戲以穢物投之。其水怒號洶湧,潮興數尺,俟穢流盡方歇。

栖霞洞 在縣東南二里水雲亭上。洞門曲折非熟,遊者莫辨。上有奇石,下有清泉,若雲霞之栖水面也。即虎子巖。

古佛洞 在凹山之麓。洞中有石文殊菩薩、石魚、石鼓諸像。宋唐冀《碑記》與《目見》無異,而《舊志》謂「諸像在山巔」 ,似誤。

兔石 在縣東七里大路傍。其色似玉,其形如兔,上鑴「玉兔通靈」 四字。

龜石 在小鑑山下。相傳巨龜為祟,何仲涓仗劍逐之而化石,至今宛然一龜劍痕,矛跡存焉。猴石 在笢竹廟後。奇特玲瓏。相傳青猴葬塚於此,山神惡其占斷,山龍驅石以鎮之。

掩水 在縣西。源出大掩山下,東流合警水。瀑布水 ,出三山嶺,岐為二,高三十餘丈。瀑帶水 ,出神光山東《曾枇杷》龍泉,至居安寺前,自高注下,如曳素練,下注平潭,深數丈,長一里許,是為帶水。二水合流,東入瀟江。

沐水 ,在縣西南三十里。西南流五十里,至荊峽,入恭城縣。

海會水 在縣東南十里,東流合興化水。遨水 出富川縣木馬山,流入遨岡鎮,西流至桃川墟,納東江澤及三鄉水,折而西,出荊峽鎮,經韶州入南海。

瀟水 在縣南門外,諸水宗之。東注至本府,合湘水北注,為湖南第一流。

警水 出縣西南十三都,先名清水潭,唐天寶初改名警水,土人呼為「警潭。」

凍水 出火焰山,東注合瀏水、古澤水入瀟江。古澤水 出大古、小古源,東合瀏水,入瀟江。瀏水 出羊頭源,東注

興化水 出重疊嶺,即總子嶺。其嶺麓有濯錦溪,源發朗州蔣家山,清深可掬,浮出地面,復沒入嶺者屢屢,透石橋頭民村山洞後,廣竅噴水,有波濤聲,灌田甚廣。名為「興化水」 者,以其伏而復興,化育無窮也。北流合瀟水。

扶靈水 ,源出廣西猺峒,至縣界扶靈源納東江膏澤諸水,北注桃川,通恭城。

香花井 在縣西南十里。

甘泉井 在縣南半里

鯉魚井 ,在枇杷路三十里。

雙井 在縣東周家坊內。

冷水井 在桃川路冷水鋪。

同井 在縣東門外城濠畔。邑人俱聚廬而居,各掘泉而飲,惟此井數姓共之。

丹井 在縣西門外城濠畔。有竹溪真人徐淵者,燒煉於井中,至今欄石尚存。

崇柏井 在縣東南四十里。澄澈甘美。村落煙竈五百餘家,並取汲茲井。朝暮轆轤不歇,冬夏無乾涸之患。

白水井 在縣東六里

雲從泉 在縣東里許青龍廟前。唐開元間,競渡者苦江流酷熱,不堪止渴,禱神改期於中秋。忽一夕雲合雨沛,電掣雷轟,裂地數尺,混湧清泉,冷若雪冰,至今賴之。

碩薖泉 在縣東南。町畦錯陳,俱潢汙之水,獨此泉滃然仰出,香冽不涸。給諫蒲平若疏流鑿石,闢地為亭,而名始顯焉。

尼姑泉 ,在迥龍庵畔。舊無泉,老尼以杖叩地,忽石邊鏗然有聲。令徒舉鋤開之,泉湧水出,味極甘美,遂成流澗。眾皆異之,故名。

麗澤泉 在縣東門外百步許,周蒲塘畔。大率多泉,而麗澤尤著焉。逸士周樂野構亭其上,營宅居之,改名「知者泉。」 今亭廢址存。。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