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299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二百九十九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二百九十九卷目录
广州府部汇考一
广州府建置沿革考
广州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广州府星野考
广州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一千二百九十九卷
广州府部汇考一
[编辑]广州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
[编辑]本府
《禹贡》扬州之南境天文牛女分野春秋为南越
[编辑]地。秦于此置南海郡,后赵佗据其地。汉武帝时,讨平之,复为南海郡,属交州刺史。东汉末,迁交州治番禺。三国吴又迁交州治龙编,而于此置广州。梁陈并置都督府。隋置总管府,后改广州曰番州。大业初,又改南海郡。唐复置广州府,总管府升大都督府。天宝初,改州为南海郡。乾元初,复为广州。唐末,置清海军节度。宋为广州清海军。大观初,升为帅府。元置广州路。明改广州府,领州一,县十五:
皇清析番禺置花县。
南海县:〈附郭。〉
本秦南海郡番禺县地。隋文帝分置南海县,为番州治。唐为广州治。南汉分南海置咸宁、常康二县。宋初,并咸宁、常康俱入南海。元仍旧。明因之,编户二百七十八里。
番禺县:〈附郭。〉
秦置县,为南海郡治,因县有番、禺二山故名。汉以后皆因之。刘宋析置熙安、怀化二县。隋初,废入番禺。唐属广州。宋初,并番禺入南海。皇祐中,复置。元仍旧。明因之,编户一百四十里。
顺德县
在府城西八十里。本隋南海县地,唐以后皆因之。明景泰三年,析其地置此县,编户一百五十七里。
东莞县
在府城东南二百五十里。本番禺县地。晋成帝始置宝安县,属东官郡。隋初,省郡,以县隶广州。唐至德初,改为东筦县。宋初,省入增城县,寻复置。元仍旧。明因之,编户一百八十里。
从化县
在府城东北一百五十里。明嘉靖中,析置,编户一十八里。
龙门县
在府城西南三十里。本明嘉靖中析置,编户一里。
新宁县
在府城西一百一十里。本明嘉靖中析置,编户二十五里。
增城县
在府城东一百九十里。本秦番禺县地。汉末,析置此县,属南海郡。晋于县置东官郡。隋初废郡,以县属广州。唐、宋、元仍旧。明亦因之,编户八十里。
香山县
在府城南一百五十里。本唐广州东筦县香山镇。宋绍兴,永升为县,仍割南海、番禺、新会三县濒海之地益焉。元仍旧。明亦因之,编户三十六里。
新会县
在府城西南二百三十里。本汉南海郡地。东晋分置新会郡县。隋郡废,以县隶冈州。大业初,州罢,以县属广州。唐初,复以新会、义宁二县置冈州。开元中,州废,复以县隶广州。宋、元仍旧。明因之,编户一百三十八里。
三水县
在府城西南一百四十里。本明隆庆中析置,编户五十三里。
清远县
在府城南二百五十里。本汉南海郡中宿县地。吴、晋并隶始兴郡。梁于此置清远郡。隋罢郡,置清远县,属广州,仍以故中宿县为政宾县。唐初,以政宾县省入清远。宋、元仍旧。明因之,编户一十里。
新安县
在府城东二百一十里。本东筦县地。本明万历元年析置,治于东筦新城,编户五十六里。花县建置沿革无考。
连州
在府城西北五百六十里。本秦长沙郡南境之地。汉为桂阳县,属桂阳郡。吴属始兴郡。刘宋属广兴郡。齐复属始兴。梁分置阳山郡,治桂阳。隋废郡,置连州。大业初,改熙平郡。唐为连州。天宝初,改连山郡。乾元初,复为连州。元置连州路,隶湖南道。大德中,降路为州,隶英德路。明洪武初年省。十四年,复置,隶广州府编户二十里。领县二
阳山县
在州东北二百里。本汉旧县,属桂阳郡。东汉省入含涯县。晋复置,属始兴郡。梁属阳山郡。隋属熙平郡。唐属连州。元属桂阳州。明初因之。洪武二年,省桂阳州,以县属韶州府。十四年,改属连州编户七里。
连山县
在州西二百九十里。本汉桂阳县地。梁分置广德县,属阳山郡。隋改曰广泽。仁寿初,改曰连山,隶熙平郡。唐、宋、元并隶连州。明初因之。洪武二年,属韶州府,寻省县入阳山。十四年,复置,属连州。编户四里。
广州府疆域考 府志
[编辑]广州府疆域图
本府
东至惠州府博罗县界二百二十里。
西至肇庆府高要县界二百二十里。
南至海岸,三百四十里。
北至韶州府英德县界三百五十里。
东南:至大海洋:四百里。
西南至肇庆府阳春县界五百四十里。
东北至韶州府英德县界三百五十里。
西北至连山县界一千二百里。
自府治至
京师八千八百一十五里。
广四百六十里,袤七百一十五里。
南海县:〈附郭。〉
东至番禺县界二里
西至三水县界,一百二十五里。
南至顺德县界,一百里。
北至清远县界一百五十三里。
东南至东莞县界二百九十里。
西南至新会县界一百九十里。
东北至番禺县界三里
西北至清远县界二百里。
广二百二十七里,袤二百五十三里。
番禺县:〈附郭。〉
东至增城县界,一百二里。
西至南海县界二里
南至香山县界,一百五十里。
北至清远县界一百五十五里。
东南至东莞县界二百五十里。
西南至南海县界一十二里。
东北至增城县界一百七十里。
西北至清远县界三百里。今析置花县,实广一百四里,袤一百五十八里。
顺德县
东至番禺县界,四十五里。
西至新会县界五十里
南至香山县界,五十里。
北至南海县界,一百里。
东南至香山县界,九十里。
西南至香山县界,七十里。
东北至番禺县界七十里。
西北至南海县界一百里。
自县至府,陆路八十里,水路五十八里至
京师八千三百六十五里。
广九十五里,袤一百五十里。
东莞县
东至惠州府界一百五十里。
西至香山县界,二百里。
《南至大洋》:里数无考。
北至增城县界一百里
东南至大洋
西南至香山县界,二百里。
东北至惠州府博罗县界一百六十里。
西北至番禺县治二百里。
自县至府城二百五十里,水路一百八十里至
京师九十六站,至“会同馆” ,共一万一千一十里。
广二百五十里,袤三百五十里。
从化县
东至增城县界,一百一十里。
西至番禺县界二百四十里。
南至增城县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清远县界三百二十里。
东南至增城县界一百六十里。
西南至番禺县界二百三十里。
东北至清远县界三百二十里。
西北至清远县界八十里。
自县至府城三百四十二里,水路二百三十里至。
京师八千三十里
广二百二十五里,袤二百七十四里。
龙门县
东至惠州府河源县界一百里。
西至从化县界七十里
南至增城县界一百里
北至河源县界六十里
东南至惠州府博罗县界一百里。
东北至河源县界一百里。
西南至增城县界一百里。
西北至从化县界九十里。
自县至府二百一十里,水路五百里。
广二百里袤二百里
新宁县
东至新会县崖门大海,一百八十里。
西至新会县界一百三十里。
南至广海卫界,二百二十里。
北至新会县界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香山县界,一百三十里。
西南至海蓈千户所城界三百里。东北至顺德县界一百三十里。
西北至新会、肇庆界三百里。
自县至府三百六十里,水路二百九十里至。
京师水路程七千八百三十二里。
广一百十一里,袤一百八十里。
增城县
东至惠州府博罗县“欧阳岭” 界二十里,又一百四十里至博罗县治。
西至番禺县官山《木古》界,一百里。
南至番禺县波罗江界一百里。
北至龙门县老虎滩界六十里,又二百里至龙门县治。
东南至博罗县石湾村界四十里,又四十里至东莞县治。
西南至番禺县小迳墟界一百里,又八十里至番禺县治。
东北至龙门县界,里数无考。
西北至从化县界八十里,又四十里至从化县治。
东西相距四百二十里而遥,南北相距五百里。
而遥
香山县
东至东莞县界,一百四十二里。
西至新会县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大海九十二里
北至番禺县界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东莞县界一百一十里。
西南至新会县界一百八十二里。
东北至东莞县界一百一十里。
西北至顺德县界一百二十五里。
自县至本府水路四百里。
广二百九十里,袤二百一十二里。
新会县
东至顺德县界,八十里。
西至恩平县界二百里
南至广海卫界,一百五十里。
北至南海县界二百三十五里。
东南至香山县界,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新宁县界一百二十五里。
东北至顺德县界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肇庆府治三百里。
至府城一百三十里,水路二百三十五里,广袤俱一百九十里。
三水县
东至南海县界,六十里。
西至肇庆府高要县界,一十里。
南至南海县界,五十里。
北至清远县界六十里
东南至顺德县界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高要县界五十里。
东北至从化县界,九十里。
西北至肇庆府四会县界五十里。
至本府水路一百八十里。至。
京师七千八百七十里
广七十里,袤一百一十里。
清远县
东至番禺县界一百五十里。
西至肇庆府四会县界,七十五里。
南至南海县界,一百一十七里。
北至阳山县界二百里
东南至番禺县界九十四里。
西南至肇庆府高要县界九十二里。
东北至韶州府曲江县界九十五里。
西北至阳山县界一百五十里。
至本府水路二百里,陆路四百六十里至。
京师八千三百里
广二百二十五里,袤三百七十七里。
新安县
东至惠州府归善县界八十里。
西至香山县“大海。” 里数无考。
《南至大洋》:里数无考。
北至东莞县界六十里
东南至惠州府归善县界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大洋:里数无考。
东北至东莞县界九十里。
西北至虎头门大海
至府城三百三十里,水路二百四十里至。
京师八千馀里
广九十里袤一百里
花县
东至从化县界,六十六里。
西至南海、三水二县界,七十三里。
南至番禺县界,三十二里。
北至清远县界,六十九里。
至本府九十里,水路一百二十里。
广一百二十九里,袤一百一里。
连州
东至韶州府英德县界二百三十里。
西至平乐府贺县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梧州府怀集县界一百里。
北至衡州府临武县界一百二十五里。
东南至本府清远县界三百里。
西北至衡州府蓝山县界二百里。
西南至贺县界二百七十里。
东北至柳州府宜章县界三百九十里。
自州至本府八百九十里。《至》
京师计程七千里
阳山县
东至英德县界,七十五里。
西至临武县界,一百七十里。
南至怀集县界一百三十里。
北至乳源县界八十里
东南至清远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连山县界一百五十里。
东北至英德县界“蕉冈石。” 里数无考。
西北至宜章县界八十里。
至本府八百里至
京师水路七千里
广二百馀里,袤二百馀里。
连山县
东至连州界七十里
西至贺县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怀集县界二百五十里。
北至蓝山县界,一百五十里。至
京师七千里
形胜附
[编辑]本府。〈南海、番禺二县附郭。〉
《前汉书》,淮南王安上书曰:“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谿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中国之人不知其势,阻入其地,虽百不当一。” 又曰:“限以高山,人迹所绝,舟车不通,天地所以限内外也。”
《史记南粤序传》:“集揭越以保南藩。”
《前汉书。南粤传》:“汉负山阻险,南北数千里。” 《地理志》:“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来商贾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会也。” 《沟洫志》:“水绝壤断。”
《晋书吴隐之传》:“广州包山带海,珍异所出。” 《南齐地理志》:“广州镇南海,滨际海隅,委输交部,虽民户不多,而狸獠猥杂,皆楼房山险,不肯宾服。西南三江,川源深远,别置都护,专征讨之。卷握之资,富兼十世。尉佗馀基,亦有霸迹。江右以其辽远,藩戚未有居者,唯宋隋王诞为刺史。” 梁萧察《罗浮山铭》:“南滨溟渤,西负桂林。”
《隋书·地理志》:“自岭以南二馀郡,南海、交趾各一都会也。”
唐刘知几《史通》:“地总百越,山连五岭。”
唐王勃《广州寺碑》:“彝夏奧区,仙灵窟宅。”
“封疆跨蹑” 之状,海陆会同之区。
阶百越而邻三吴,轵雕题而陬交趾。
《高适》诗:“海对羊城阔,山连象郡高。”
唐韩愈《送窦平从士序》:“连山隔其阴,钜海敌其阳。”
柳宗元《岭南节度使飨军堂记》:“环水而国以百数。”
韩柳文:“东南海外杂国际天地以万数,西北陬泉地,弥望极顾,莫究其往。”
《唐书·地理志》:“其名山则黄岭、灵洲,其大川则桂水、郁水。” 宋史季煜《与刘𬬮书》:“北距五岭,南负重溟。” 宋许致撰《魏公遗爱碑》:“逖彼番禺,去都万里,境接群蛮,地居海涘。”
李昴英《郡志序》:“山伟海钜,秀灵鸠凝。”
蒋之奇《广州学记》:“五岭峙其北,大海环其东。众水汇于前,群峰拥于后。”
文天祥《文山集》:“自厓山至五羊,壮哉真形胜之国。”
章粢《广州记》:“带山并海,依险阻以为固。”
唐泂筑《西城记》:“广于五岭为大府,地控蛮越,列郡倚以为重。”
元吴澄《云章阁记》:“西肩巴蜀,东臂瓯闽。”
《南海志》:“山川缅邈,土野沃饶。”
《南海山水古迹记》:“夫南越本一州地,自秦汉以来始通。尉佗之自王,刘䶮之专制,亦尝自同中州,踞强数代,至于天下画一而后能有定,岂不以其山之险远故哉?当今广为大府,自江岭而上,经大庾关隘之高峻;自闽徼而入,过潮阳岚路之深远;自牂牁而下,则又将沥漓江湟水泷石之喦崿;黄茅青草,疠瘴袭人,毒蛇猛虎,山谷盘踞。” 是故世之仕者,恒未尝愿至,至则常数期日,而或不足以偿其苟且塞责之心。然而晴天胜景,山霾开而海气伏,珍禽嘤鸣,异草丛生。花有素馨朱槿,果有荔枝、龙眼,槟榔、蒟酱之属,芬香艳冶,鲜甜爽脆,鱼鸡蚬菜积于市,酒支数年。苟能顺其风气,时其调适,宜若无间于中州。至于控制山獠,压服海外大蛮夷,岁时番船、金珠、犀象、香药、杂产之富,充溢耳目,抽赋帑藏,盖不下钜万计。又必赖夫“涕泣还金” 之吏,而后有以愧夫轻生好货之俗。厥任至重,故常剧于他郡,而必欲其称职,是又岂得以其险远之故,毒瘴乘之,而或略于民事者哉?然则世之仕者,勿以其险远可忘,必图其政事。“山海之氓,勿以其险。”
远自恃,必奉其法度,此则天子堂陛之间,即为广州府,不可以不慎也。虽然,自秦、汉通路以还,南越幅员数千里,莫不自归于经理抚绥之中。至唐而后,列为五府。广州实大山深峒,其民顽俗况,草摇风动,常必德怀而威摄之,然后稍安。然犹间有一时颛蒙无觉之氓,弄兵潢池,称戈汤釜,至使父兄子弟修城栅,缮壕堑,昼夜钲鼓,凛然若钜敌之压境,讹言相惊,震撼朝廷。以是而厉法令,儆盗贼,修马政,禁兵器,是虽一指疥痒之微,而遍身犹或为之不宁,盖久而后克有定。此岂可以轻视南越之区,而不深戒其山海之险远者哉!
旧志,广为岭表大藩,万山之所辏集,众水之所会归,灵淑鸠凝,丰厚彝衍,敷为州治。唐以来总摄五管,其地望可知也。自衡山而南峙为九疑,界于五岭,又自庾岭东南,融于罗浮,逶迤顿伏,蜿蜒未止,而秀萃白云,屹峙如屏,横耸州后。下视众山,或蹲或伏,或起或拜,或超或止,有如元戎端坐,三军环列而拱听号令也。是山盖一州之主,其前则抱旗拱揖,后则越台耸秀。左则虎头诸峰扬遏海道,右则曹、幕诸山,共成羽翼。上拘石门之隘,下瞰扶胥之险,长江天堑,壁垒完整。
梁异《拟别赋》“繄乎东广,实曰雄藩。纲维岭海,保障东南。星分牛斗,地接冲蛮。”
刘昌《西华寺记》:“去广州府城西三十里,有山曰石门。盖城之南为大海,而东北皆高山,盘绕数千里,益驰而西,且西南诸山尤奇峭,分翼而来,至是而稍合,而三江诸水东流其间,以南入于海,望之隐若门然,故曰石门。” 天开,三江赴之,南汇于海,群山固之。
顺德县
《旧志》:“诸山如羽翼,河流若襟带。”
海中一大岛屿,风气开而不露,山形聚而不塞,潮势近而不溢。中之平衍可以居,外之险阻可以恃,“西北可以蔽香山、新会,东南可以拥南海、番禺,此形胜之大观也。”
钱溥《兴造记》:“诸山棋布,水与田连络不绝。” 东莞县。
《广州旧志》:“岭南名山曰黄岭” ,邑独得之。岭分东西,其东则逶迤数十里,而为壬峰,踞县之左。其西则顿伏数里而止为道家山,踞县之右,以障遏去水。又有癸水在邑后,旋绕由东而转,至县之前,则与西支水合而入于海。古传有曰:“癸水绕东城,永不见刀兵。” 邑之胜也。
李昴英《经史阁记》:“东莞号广闻,邑罗浮址之,厚海负之。”
李喦《题名记》:“县之疆畛,绵跨山海,户口繁伙。” 罗文焕诗:“罗浮郁南原,隰衍迤群海之东。” 实为县鄙。
袁衷《题名碑》:“山有旗峰、华峰之高竦,水有虎头、龙穴之深汇。”
黄结《修学记》:“联络罗浮,襟带溟渤。”
从化县
《邑志》:大小鹧鸪二山,秀拔而并峙如文笔,乃邑之案也。流溪之水,东流注于老鸦江,灌溉为民利。回视邑治,若襟带然。
龙门县
《旧志》:七峰蔚耸于中,一水萦缠于外。堪舆家以七星落潭表之,古人所谓阻山带海四塞之地,亦近之矣。
新宁县
《旧志》:三台迭拥于北,文迳高耸于南,东列连珠,西排宝鸭,皆山之秀者也。前有川流,自左旋绕于右,且游鱼、紫霞夹峙其岸。四围耸翠,左右萦碧;邑之形胜亦伟矣。
增城县
旧《志》:“县治来自罗浮五十馀里,旧基在今县北东街村,大江西抱之。汉建安六年,以其地僻隘,始迁于九冈村,今城池是也。其地原有冈阜九连环秀融结而成,有若龟形,谓之龟峰。傍有一水,来自西林,派落平康金牛三百馀里,抱于城东,至南山钓矶,曲折萦洄如带,滔滔流下,光涵群峰,故有龟峰戏水” 之名,可谓丽而且佳矣。至曹村而突起数峰,至县后而作主山,曰春江,左辅山曰蕉石岭,右弼山曰郭婆岭。去县北一里,锁溪沥作石桥一道,以接断岭、来龙之势。桥下溪水可通舟楫,又决城壕环绕。西有水溪,名“扬溪” ,筑坡开圳,引水入城,渠通街道,冬月防火,仍灌负郭民田。今筑城,其水塞矣。
香山县
梁益谦《德政碑》:“环峦引海,僻居海岛。”
邓光荐《浮虚山记》,“岛屿洲潭,不可胜计。”
沈普《新美斋记》“其地爽垲,山川相缪。”
《旧志》:“海屿之地,环山以为城,带海以为池。四面皆山,东南诸山为大;四面皆水,西北诸水为近。土地坦彝,中藏万井;海道冲要,外接百蛮。盖溟海之寄服,居然一小蓬莱也。”
新会县
旧《志》:郭北五里圭峰之山,屹然高峙,远拥县治,支分两掖,东耸天马,西伏金牛,皆其脉也。前列二熊之山,东西拱峙,屹然海中。壕桥之水,合流龙津,萦行曲鹿,经县西南,流注江门。远则崖山据险,奇石瞰流,扶舆拥曹幕之翠屏,沆瀣浮海门之巨浸。其潮汐则由崖门而入,支析派分,以通村郭。
三水县
《邑志》:“控扼二广,濒际三江,道途冲要,土地饶旷。” 《县志》:“三水,县治在广州上游一百二十里之西傍,众水交会,群峰环拱。中开障而包原者,为龙凤冈。旧有白塔村。嘉靖五年,邑城建焉。前临三江,后枕层峦,左控城隍岭及金帽、七星诸冈,右屏横石岭及将军、崑都诸峰。其北来之水,则芦包口,析而东,绕县治后,达于灵” 洲、浈水,远合郁水,《旧志》谓为“陆海之国必守之地” ,岂不信然?清远县
《旧志》:“北据中宿之峡,东堑浈湟之木,山川回合,奇秀竞出。”
王渐逵《峡路记》:“五岭之上游,一方之雄障。” 《新志》:“浈江襟其前,花尖枕其后,禺峡控其左,回岐峙其右,东北有二帽以为障,西北有溱源、威整诸险以为厄,南通全粤,北达庾衡。” 叶公玉谓:“幽胜甲于天下。”
王兆《峡山记》:“繇梁迄今,声称华夏。”
新安县
《新志》:新安本东官郡地,东控归善,西抵香山,北连东莞,层峦叠𪩘,屏卫环列。又云:浈江、端溪诸水,会珠江曲折百馀里,至蛇犀,合龙江,经虎门,汇分流,潮澎湃而注之东焉。环境如斯,诚巨观也。且内则巩省城之金汤,外则绝边倭之窥伺。花县。
建县之地,其名曰“平岭” 之地也。由建县地之东来龙,则系艮龙也。由艮龙串珠转亥龙,入首正作,坐子向午,兼壬丙三分,定丙子、丙午分金,而创建其县治也。县治之东北,万山丛挫,中有车头墩、盘古诸峒,向称岭南盗薮。自奉巡抚李会同总督吴发兵抚剿,题设县治,迄今升平,是一劳而永逸者也。
连州
刘禹锡《记》:“环峰密林,激清储阴,海凤欧温,交战不胜。触石转柯,化为凉飙。然压赭冈,路高负阳,土伯嘘湿,抵坚而散,袭山逗谷,化为鲜云,故罕呕。”之患,亟有“华皓之齿,信荒服之善,部,炎裔之凉墟”也。
欧阳经《云阁记》:“北接九疑,南连衡岳,其清粹秀爽之气,锺为胜概,贤杰继出。”
费佖阁《武亭记》:“连介楚越间,号为冲会。”
詹砺《西园记》:“熙平古郡,地控荆湖。”
刘禹锡《厅壁记》:“曲环制与番禺相犬牙。观民风与长沙同祖习。”
《武阳霍学记》:“地接荆湘,无土山浊水,秀彻之气,凛然浮空。”
欧阳宾《蒋氏三径记》,“山水为岭南冠。”
游烈《兴造城记》:“土壤寒殖,溪山岑峻,奇峰怪石,森若图绘。”
欧阳知诲《连州宣诏堂记》:山青水秀,卓然可爱。旧志:“前列文峰,后倚石洞,屹然撑空,而如手笏者,圭峰也。矗然连云,而如恰帻者,巾子也。其馀争秀献奇,环郡左右。”
阳山县
《旧志》:“邑居湟川下流,壤土彝旷。形势之胜,则贤令峙于后,席帽拱于前,香冈耸于左,丫髻镇于右,众山嵯峨,宛转环列。”
《新志》:“群山环峙,湟水中贯,崇冈激滩,最为险要。踞江海上游,为楚粤门户。”
《县志》:“层峦耸翠,绘拟丹青;怪石横波,利侔剑戟。此形胜之大概也。”
连山县
《旧志》:邑在西北万山中,层峦叠嶂,竞秀远近。故其隘南耸交椅之山,北峙城头之岫,东西环拥,左右夹阻。邑令孔镛诗:“万山矗叠如风浪,曲涧盘回似走蛇。”
广州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府总
《汉志》曰:“经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积数八百七十三星,皆有州国官宫民类之象,而分野专系二十八舍,徙所隶也。” 张衡曰:“众星列布,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峙,各有攸属。” 我粤地在扬州之南,是为南越。《书》云:“日月五星,起扬越,斗牛之次,连贯营室。自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在丑,近楚则为” 翼、轸。自张十七度至轸十一度为鹑尾,于辰在巳。由二者观之,则广郡星野,当兼牛、女、翼、轸而言之也。按牛为牺牲,为关梁。其北河鼓大星为上将,左右为左右将。《尔雅》曰:“河鼓,牵牛也。” 又云:“河鼓三星,在牵牛北,主军鼓。” 古者天子三将军,大星大将军,左星左将军,右星右将军,所以备关梁而除残暴“也。光润而明,将军吉。动摇差戾乱兵起。” 婺女,天少府也。其北织女在河北天纪东,皆名曰须女。主果蓏丝帛珍宝。《占》曰:“王者致孝于神明,则三星光显天下理。” 由汉迄今,皆以牛、女为粤之分,固矣。而所谓翼、轸者何居?因考连州阳山,连山虽隶广州,然与楚壤相近,则与翼、轸同星,似亦不诬。故后者以彗孛飞流为分野之验者,如秦二世,五星合于南斗,赵佗自立为王;汉元鼎六年,荧惑守南斗,占者以为诛灭南越之应。如此,则粤不仅专属牛、女,而与扬、越同起斗牛之次合矣。故统而志之,以待后之考验天官者。
广州府山川考一 府志
[编辑]本府。〈南海、番禺二县附郭。〉
坡山 ,在府城内西南,高三四丈馀,相传晋时渡头也。上有三圣堂、丹灶。洪武七年,参政汪广洋建钟楼于上。十年,布政司赵坚,徙建五仙观玉皇阁。又有“西坡山”,在城西第一桥。
浮丘山 在府城西四里。相传为浮丘丈人得道之地。《罗浮记》云:“浮丘即罗浮,朱明之门户。先在水中,若丘陵之浮,四面篙痕宛然。” 宋初有陈崇艺者,年百二十岁,自言儿时犹见山足舟船数千,今去海已四里,尽为人居。上有珠明观、挹神轩,经略使蒋之奇建也。其下有珊瑚井,晋葛洪炼丹于此。今有废井,惟一拳石。按《县志》,“万历庚辰,大学士赵志皋宪副吾粤,辟其地为浮丘社。李税珰入粤,踞其地为游观所。仙灵窟宅,风雅遗踪,一朝俱尽,良可深惜。”
双女山 在府城西二十里。一曰“凤山。” 上有榕荔。宋潘美伐南汉,次泷头,刘𬬮遣使请和。美挟𬬮使速渡诸险,至马迳,砦于双女山下,𬬮请降,即此。
灵洲山 一名小金山,在府城西六十五里郁水中。其山平原弥望,晋郭璞谓南海之间有衣冠之气者此也。上旧有宝陀院、妙高台。宋苏轼诗:“灵洲山上宝陀院,白发东坡又到来。前世德云今我是,依稀,犹记妙高台。” 《南越志》:“其阳多松柏,其阴多茅蓣。水中多鼋鼍。有虫焉,如龟而小,能缘大木,捕鸣蝉,其名曰神屋,食” 之已疠。按《县志》《中唐志》:名山灵洲,大川郁水,即此。嘉靖中,重修寺院,祭酒伦以训记。北一里曰象山。西南二十五里曰金利山,上有崇福寺。东南有巡检司。石门山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两山对峙如门,据南北往来之冲。汉楼船将军杨仆讨南越,驻兵于此。又李性道至石门,舣舟岸浒,不拒元兵,惟黄俊迎敌,即其地也。按《县志》,前有控海楼、西华寺。嘉靖中,毁寺,改建晋刺史吴隐之祠。西樵山 在府城西南一百二十里,高耸数百仞,势如游龙,盘踞四十馀里,简村、沙头、龙津、金瓯四堡之地。峰峦七十有二,互相联属,内顾若罗城然。山半多平陆,民多居之。按《县志》,“唐、宋诗人曹松移植顾渚茶于此,居” 人遂以茶为生。云翳门关,为入山之途。少保方献夫砌石磴千级,行人便之。
秀萝山 在府城西南三十六里。其水多松萝,其草多蔓荆,草树森郁,山阜奇秀,故名。下有罗汉寺。
牛鼻山 以形似名,在西南五里。
狮云山 在西南十里,亦以形似名,在金紫堡。元季乡民𥟖复震,筑堡于上,以避寇盗。有木焉,茎如通草而大,其材宜屐,其名曰“枹。”
三山 在府城南二十七里西淋都桂林堡。三峰竞秀,类多奇石。
驿峰山 :在府南二十里。多松棕。
黄麖山 在府城西五十里。其木多桐杉,其兽多麖鹿。东南有二岩,内深幽,后有石室,通明可
容数十人,元季民多隐于中。又北一里曰“马头冈” ,其上多松。又西六里曰旗峰山,山半有泉,冬夏不竭。
龙郁山 在府城西五十一里,幽深盘旋,以形势名。其木多橄榄、人面,其鸟多鹭鸶巢焉。又西二里曰山南镇。
浔冈山 在府城西十九里。多枫柟,其下浔水出焉。下有冯章靖公祖墓,今已芜没。西南二十四里曰𧒽冈,民居田畴环之。又西南五里曰丰冈,多美草。又西三里曰黄冈,其下有青龙寺,今废。又西十二里曰黄雀冈,特起水中,在大冈堡。又西六里曰苏山冈。
越秀山 按《县志》:会城主山在城内稍北,上有越王台,台西一里有歌舞冈,其阳有越台井,西为鲍姑井。越王台,赵佗因山为之。唐韩愈诗“乐奏武王台” 是也。明都指挥花英于山巅起观音阁,山半建半山亭。刘䶮时叠石为呼鸾道,沿道而登,折而北为歌舞冈,佗三月三日登高处。刘䶮时夹道栽花作台观,为九日登高之所,又名越井冈。前有古井,凿自佗时,深百尺,泉味甘冷,南汉号“玉龙泉。” 宋丁伯桂覆石开九窍,因名“九眼井。” 世传佗堕金杯井中,后于石门得之。鲍姑,葛洪妻。
肃连山 按《县志》:在西北四十里,连大象山,中有石洞。
海目山 按《县志》:“在西南一百四十里。” 山在海中,两峰并列如目。其麓多奇石,有芳秀亭、龟石、钓台,景类金山。
三洲山 按《县志》:“在西一百七十里,一名黄冈。耸拔千仞,周回百馀里,峰峦数十奇者,为石阁峰、狮子峰、将军峰。有竹子岭,状如蜈蚣,支掉百出,直驰二十馀里,亦名蜈蚣岭。东为大唐坑,景类盘谷。其山西连高明,南接新会,与西樵并为邑之镇山。”
鸦山 按《县志》,在西南六十五里,山纯石,多古榕,幽雅可人。山南里许有碧玉池,长百馀丈。狮子山 按《县志》,在府北一百十里,形如狮子,常有云气覆之。
番山禺山 在府城内东南。番山在南,禺山在北,相联属如长城。南。汉刘䶮凿平之,就番山积石为朝元洞,后改为清虚洞。复以沉香为台,观于禺山上。按《图经》云:“番山在郡学后” ,今学后亭扁曰“番山。” 是也。禺山在宋之清海楼堞下,今布政司谯楼址是也。
席帽山 在府城北四里,今双井街。高二十馀丈,周六里许,平坦可容车马,以形似名。其木多松柏,其草多茅芦,相传上有南汉刘氏郊坛遗址。成化三年,都御史韩雍立墩其上。前一里曰西竺山,上有广果寺,今废。东一里曰象山。马鞍山 在府城北一十里。《南越志》:“秦始皇时,望气者言南海有五色气,遂发人凿之,其” 凿处形类马鞍。一云:汉马援尝驻兵于此,每风雨晦冥,尝闻人马之声,迹之,得邓宓墓。今号北山。马蛟山 ,在城北七里。旧《志》:“俗传昔有蛟化为马以惑人。其阳多松竹,其阴多刺桐,最多怪兽。” 又北四里曰虎栏山,多松萝。
白云山 在郡城东北十五里。其上常有白云覆之,其下多块石,有泉焉,遄飞琅琅,其名曰“九龙。” 旧《志》:“安期生隐此,无泉,有九童子见,须臾泉涌,故名。”
栖霞山 在白云西南五里。旧《志》:一名景泰云峰山。昔景泰禅师卓锡得泉,故名。今按:卓钖泉在罗浮唐子西,有记,非此泉也。又云:泉初涌时,双蟹出焉,又有仙人守之。张镇孙《栖霞山》诗有“万山飞翠映遥空,一抹清霞淡复浓” 之句。旧有寺,今废。又山之下,泰泉之水出焉。旧《志》:李昴英有文溪小隐轩,及泰泉、玉虹、饮涧二亭旧址,洪武初,孙蕡筑“白云山房” 于其上,今废。又一里曰“太霞洞” ,洞之南曰“聚龙冈” ,又折而西,曰“御书阁。”
《旧志》阁内有康与之旧隐顺庵以宋高宗御书
[编辑]故名与之憸邪。绍兴中谪居于此,其木多松棕,其草多龙鳞,龙鳞俗呼“过江龙。” 有兽焉,如蜥蜴而锐首,其名曰鲮鲤,食之巳滞。
乱石山 在郡城东北二十里。一曰紫云山,与白云相连,俗呼“白云后洞。” 巉岩高峭,林谷深邃,仿佛不类人境。以多奇石,故名。其木多杉柟,其草多蓬葧。其下西南一里,月溪之水出焉。旧有寺,今废。
博大山 在府城北二十五里。鼎溪之水出焉,中有铜鼎。《南越志》云:“山下溪有神鼎,天晴水澄时见之。刺史刘道锡遣人系其耳,耳断,鼎复没。”
后执纼者皆患耳疾,民以为神。又云:“上有卢循母檀氏墓。” 又北二里曰乌龙山,其山多黑石。又北十里曰虎石山。
大桥山 在府城西北十八里,一名“大桥坑” ,象水出焉,石磴激流,声闻二百步。又西北三里曰鸡笼山,其山圆耸。
万松山 在府城南二里。其山多松。上有“乾明庵” ,宋苏轼扁其额今废。
石壁山 在府城南十七里。峭然屹立。《水浒》按《县志》:在沙湾司,一名神头冈。奇石嶙峋,连绵数里,石齿龈立,横枕江流。上有文笔石、关帝岩悬崖上有仙迹石,下有飞来石,立于石峰之上。浔州守李翱筑钓鱼台于此,归隐焉。里人区颖叔题诗曰:“石上渔歌字已芜,千年血指事堪图。云深梦鹤人何处,独对岩花忆大夫。” 又名梦鹤岩。抱旗山 在府城南八十里,以形胜名。山下江水环绕,人不可登,上有古烽堠。方信孺诗:“面势翩翩天外山,彩旗常在碧云间。太平官府无公事,大纛高牙相对闲。” 又东南二十里曰长洲山,其势逶迤,远接沙渚,民多居其上。又东南四里曰花山,是多异花草。又东南六里曰五马山,俱在茭塘都迳口堡。
尧山 一名凌山,在府城东北十五里海中,峣然而高,故名。《荆州记》云:“尧山,赭岩叠起,冠以青林。” 《郡国志》云:“高四千丈,自番禺迄交趾俱见之。” 一名尧子峰。
真武山 一名真武踏龟山。《县志》:“在佛迹岭东北。唐开元中,羽士林福存建真武堂,祷雨屡应。” 又东北四十二里,曰巨石山,曰罗屋山。相传旧有罗氏墓,其上有巨石,周十馀丈,石下有岩,可坐三五十人。
昭陵山 ,在城东北十里,相传谓“南汉冢” ,故名。其南有石人马各一。
雷峰山 按《县志》:在茭塘,屹立平田中,秀丽高耸。相传昔时在大海中,山前有观音庙,有贾胡巨舶阻风于此,祈神,得无恙。后数年,贾胡复至,为修庙召僧,更名隆兴寺。僧称开山主为马罗连,即贾胡姓名也。
皇清顺治间,寺僧今湛迎天然禅师说法于此,广建。
楼殿,铸大佛,高丈馀,更名海云寺,遂成丛林,称《粤东名刹》云。
唐山 按《县志》:“在沙湾有三光岩、日月星岩,字皆磨崖镌勒。唐不语兄弟五人炼丹此山,仙去,至今井灶俱在。遗薪化为蚱蜢,形扁如腐草,动之即飞取藏书帙中,数岁犹生。”
砺山 按《县志》:“在茭塘石子头,高耸二百馀丈,广袤十馀里,四周皆海,屹峙中流,下即狮子洋。东有石壁峻削,状如狮子,狮腹中空,可坐六七人,飞泉百丈,为虎门捍山一岩名锦廊,石如回廊,可百馀步,游客列坐,飞瀑溅人衣袂。形家言以山为巨海捍门。” 明万历间,有奸豪掘山采石,官屡禁之。四十四年,邑孝廉李惟凤、刘如性、黎兆鏊等倡议建浮屠其上山在琵琶洲之下、虎门之上。康熙三年,徙海民于内地,画山属禁界,外设立砖城营房墩台于其上。
海心冈 按《县志》:“在蓼涌圆冈海中屹立,高十馀丈,广里许,草木翳茂。离十馀丈,复一小冈,亦海中相对,为南亭、北亭,刘王古冢在焉,又名日月山。”
帽峰山 按《县志》:在慕德里,路险境僻,人迹罕至。梅田诸村绕居其外,万木丛翳,上有帽峰庵,地接增城、从化,纠缪盘错,每为盗薮焉。
大夫山 按《县志》:在屏山前,高削千仞,上有仙姑石。最高处曰文笔峰,俗呼为大乌冈,音之讹也。与抱旗山相连。
烟管冈 按《县志》:在茭塘新厅乡,高百馀丈,又名冠山。元末义兵,元帅屈仲舒起兵保障邑里,筑烟台其上,因名。子孙多居其下。
浮练山 按《县志》:“与石砺相望,中隔平田,其峰峦高峻雄拔,颇不如石砺,而岩壑幽奇过之。” 并峙狮子洋中,下瞰重溟,东望旸谷,空濛万里。山足多石,势若万马奔泉,土人呼为化鱼石。一岩旧名大屋岩,穹窿如室,端严宽敞,有琼宫王宇之观,因改为玉宇岩。岩右数十武为善广岩,稍小于玉宇,亦爽皑精洁。相传有仙人名善广居此。其左山势萦回,平沙极望,莹洁如雪。西行里许,复一小岩,名“菂房。” 古木蔽亏,萝薜掩映,极幽僻之致。其馀小岩数十,风涛激薄,水石吞吐,皆成奇观,莫可名状。
罗山 按《县志》:在龙湾之左。相传唐时有罗真人修炼于此,仙去,因得名。真人一云罗公远,一
云罗子房
龟峰 在府城西二里,即今西禅寺。又西北八九里曰“卢岭。” 旧有华严寺,今废。又西北二十里,曰“狮岭。”
天峰 按《县志》:在大科之南,天泉出焉。双瀑高悬,夹泻于云谷。云谷中群峰联峙,中有白沙陈公祠。谷前为蜘蛛峰,有七星岩。谷左五峰,曰大科、曰小科、曰聚云、曰腾云、曰狮脑。狮脑之东,两峰并起,为丫髻峰。临其上为骢马峰。右五峰,曰龙爪、曰荔枝、曰小鸡冠、曰大鸡冠、曰玉女。玉女之巅有石坛,世传紫姑仙修炼于此,其北为西坑,九龙之泉注焉。流至山麓,与玉溪合。前有九曲溪,飞布成水帘,下为喷玉岩,有金银井。其井一赤一白,相距尺许,世传为乌利仙丹井,浴之可愈痼疾。其泉下注蓼江,入于江浦海。
文笔峰 :在府城南十七里,与府治相对,以形似名。
三老峰 上有飞仙足趾,凿之复自完,其下玉泉水出焉。按《县志》,今足迹之傍石中,洼圆如钵,深八九寸,中一小孔,涌泉不竭,其味甘美,俗谓仙人水碗也。
宝象峰 在城北二十里白云山麓。上有动石,人叱之则动。前有虎跑泉。旧有胜因寺,今废。大科峰 极高峻。按《县志》,“大科峰称西樵第一峰。顶径百尺,上有见日台,鸡鸣见日九日,游人多觞于此。”
雷坛峰 旧传乌利仙祷雨于此,后乡人求之辄应。
宝峰
大观峰 旁有钜石如笠,名曰“太尉。” 中有小石如卵,浮不著地,其底用索刮之不碍,及力士推之不动。
《紫姑峰 》峰之下曰“小云谷。”
碧云峰 其上有钜石,以一指触之辄动。又数百步,曰“小科峰。”
“紫云峰 ” 极高峻,其阴有《伏虎石》。
紫竹峰 ,延绵至于兰谷峰,尤为峭拔。峰之外为壁山,弘治庚申得古碑,有“壁山社” 三大字,其下有通潮井。
虎头岩 在鹤舒台北一里。方信孺诗:“绝壁空岩踞虎头,鸟飞不度野猿愁。人间有此真奇观,便好乘风访《十洲》。”
观翠岩 石壁中小孔有泉一线,昼夜如注。按《县志》在马鞍峰北方少保亭,其下有翠岩石刻。其前为天湖,东北诸泉奔潴之,出珠坑,经无底井,井在珠峰西。
乌利岩 ,岩可坐百馀人,前有水帘千尺,其下有金银二池。
锦岩 在大科之西。岩阔丈四五尺,高丈馀,入可数十寻。岩后复有小岩,幽深盘曲,人莫敢入。其石五色,若织锦然。旁有锦岩,庵前曰“云端” ,其下垂虹百尺,注于广老屏、乐尧庄。又折而北,曰龙泉,曰宝鸭池。其下曰泻钱坑,曰双鱼陂。佛迹岭 在府城东十三里,群冈联属,上有足迹,其上有岩,广四丈,多花草。又东十里曰“堑冈” ,大岭下有堑,南有岩洞,深丈许,阔十馀丈,中可坐百馀人。
鸿鹄岭 在府城北五里,五峰耸秀。
凤凰岭 按《县志》:“在府城北马鞍山,耸秀如飞凤。”
火罗岭 自麓至顶皆巨石,在龙眼乡东南。麒麟岭 在城北,叠石𥗬砢,以形似名。松柏岭 在郡城北马鞍山之东,其上多松柏。又一百里曰狮子岭。
金鹅岭 按《县志》在东北,又名飞雁岭。唐陈陶《送沈次鲁》诗:“高台赠君别,满握轩辕风。落日一挥手,金鹅烟雨空。” 即此。
弹子岭 在府城南十八里,特生海傍,其形圆望。州岭 在马鞍山之东,山势凌霄,登之则城郭在目。
赤石冈 在府城西南五里。其下多金石。《南越志》:“冈色若丹,占气者谓冈下有宝,扶南国人欲以金万镒市之,刺史韦朗曰:‘南州镇山也’。” 弗许。按《县志》:天启年间,乡绅李待问议建浮屠于其上,以镇州城。水口上有佛寺及文昌祠,士人岁时会文于此。
黄栀冈 在府城北三十五里。多栀木,今上塘村。
相对冈 在府城东三十五里,两山对峙,大江中流,有石高二丈许,若鱼。又一石亦高二丈,周二丈,若珠。居鱼之前,是曰“鱼珠石。” 又东四里覆
船冈,又东曰“石鼎冈” ,乱石𥗬砢布列。又东曰“覆盂冈” ,又东北曰“驷马冈” ,又北曰“长腰冈。”
山门冈 在府城东北三十八里。旁曰“飞雁岭” ,曰“鸡笼冈。” 其山峻险,中藏群峰,下枕茭塘,接洋海。正统末,乡民立镇于此以御寇。
戙旗冈 在府城东二十里。南海神庙前,海中莫测其高,周十馀丈。旧传祀南海神,则竖旗其上。又东曰𧒽壳冈。又东曰社坛冈,在鹿步巡检司,居人立社其上。
冠冈 :在府城东南四十里。多林木。按《县志》,一名冠山,在狮岭司上有北帝庙。
七星冈 按《县志》:“在真武山之南,相对七小阜,罗列如星。” 《名胜志》:“唐开元中,羽士林福存建有草堂。”
象冈 宋潮阳何主簿墓在焉。又西北曰“官岭冈” ,又北曰“帽峰冈。”
三台冈 按《县志》:“在石壁山上有李忠简祠,子孙春秋祀之。学士黄佐为之记。”
黄旗冈 ,冈下有黄龙洞、翠微石室。是山也,产多奇茗。有草焉,叶如柳而短,花翯翯然,具觜翅尾足,其名曰白鹤。《南方草木状》:“白鹤蔓生,其花麹尘,色浅紫,蒂,叶如柳而短。当夏开花,形如飞鹤,觜翅尾足,无所不备。” 《旧志》云:花色白,头有黑点如眼睛,开于暮春。又有蝴蝶花、锦莺花、杜鹃花。自此冈东一里曰谯楼冈,又东北二里曰“山台” ,曰“邓冈。”
镇头冈 :黄寇乱时,乡人竖旗于此,与邓冈镇互为应援。
王借冈 按《县志》:在府西南八十里,与紫洞相望。山产石如剑如戟,开采则盗贼频兴。御史屠应坤奏封。
筋竹冈 按《县志》:“在区村,高数仞,巅有仙人迹,乡民祷雨辄应。”
青螺嶂 按《县志》:“在沙湾乡,去城三十四里,高五百丈,一名白鹿冈。相传南汉刘䶮常获白鹿,邑人冯祖裘建白鹿社焉。” 其下为沙湾水,与市桥山相背,夹水为峡。
青萝嶂 在府城东南三十八里。其上多松萝,其下沙湾之水出焉。
南山峡 在府城南六十里。多怪石。
玉虹洞 ,按《县志》“白云山西南一里,洞之南曰聚龙冈” ,宋绍兴间,康与之流五羊居此,有鹤舒台及玉虹洞诗。
龙峒 按《县志》在城东北,俗呼龙眼峒,又曰火罗岭,巨石出泉。
龙眼峒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多松柏。
飞霞洞 在白云山鹤舒台北,为归龙最胜,隐士陈元开读书于此。按《县志》:“在白云山半。峭壁百仞,瀑布悬飞,若珠帘然。”
穗石洞 按《县志》裴渊《广州记》:“高固为楚相时,有五仙人乘五羊,各持榖穗一茎六出,衣与羊色各如五方,遗穗与州人,腾空而去,羊化为石,州人即地为祠。相传仙骑羊来时,持穗祝曰:‘愿阛阓永无饥荒’。” 后果验。
九龙洞 按《县志》:“两崖奇崛如龙者九,有飞腾势。其中岩窦相通,奇怪骇目。有通天岩、玲珑岩,从石窍而进,皆可透山巅。洞之前为九龙外洞,泉石尤奇。”
烟霞洞 按《县志》:“在大科西北。铁泉出焉,散落锦岩洞中,玲珑盘郁,两翼如垣。尚书湛若水卜筑于此。” 左峰曰𧒽坛、曰云路。左驰而西,为燕巢,为三镇,为大燕,为胡卢。右峰曰金钟、曰鹧鸪、曰铁泉。右折而北,为龙泉,为琵琶、为双马。洞之前有铁泉岩,深不可测,下为锦岩石,备五色铁泉,四时如雨。
广朗洞 按《县志》,“洞后为云端峰,左为火盖,为长庚,右为大良,为鹤腾,为象,峰前为白云,更前为幡子,洞中双瀑高悬,并二十馀仞,其地夷旷,中有广朗阁。”
白云洞 按《县志》:“洞纯石,削壁凌空,飞泉璀璨,为山北绝胜。隆庆中,邑人何亮始辟之,有云瀑亭。亭北为香炉石,高三十仞。东为涤心桥。又百步为逍遥台,下为白云溪,溪水澎湃,声闻里许。洞中有观音岩,可望不可陟。”
石泉洞 按《县志》:“在大科北,洞中多丰石美泉,少保方献夫筑精舍于此。” 洞后为钵子峰,左为石排、百练、天镇诸峰,右为紫帽、珠峰、玉峰、金钗峰,北拱为御屏峰。天镇之下为吉水峰,逾涧而北为小西湖。
碧玉洞 按《县志》“西樵二十四泉,惟碧玉瀑布最高而奇,为诸泉冠。” 隆庆末,邑人霍尚守建,飞
玉台于泉下为山东绝胜。有流杯池、菖蒲涧、听玉石室。洞口有砥柱石,下为玉湖。玉湖外为漱玉岩,岩东有龙井。又转下三百步为木邓井。其泉北注樵湖,出江浦,南趋海门。
宝林洞 按《县志》:“洞中四峰环列,万木参天,尚书霍韬筑四峰精舍于此,今为西庄霍公祠。洞南有天池,东有玉池,池北有蓬莱岩,南有钓台。天成洞左而前为聚仙峰,南下为雀子峰、镇头峰右而前为玉案峰、仙掌峰西下千步为凤凰峰,下有凤凰岩,更前为帽子峰,上有碧梧岩,西为白石峰,白石之下为玉廪峰,上” 有仰辰台。北为石门洞,石室穹窿,前有飞瀑。扪石而上,为仙隐岩,深湫断径,景绝幽雅。东距宝林洞三里。“巍峨石 ” 在石碣村,其高三丈。
海珠石 按《县志》:“在五羊海中,屹峙洪涛,上有慈度寺、李忠简祠。世传胡贾挟明珠经此,跃入江中,故名。”
卢堠石 在府城南二十六里,滨于水。相传吴隐之与卢循交战处。一名“南箕台。”
鱼珠石 按《县志》“在相对冈之后,一名鳌洲新妇石 。” 下有木邓泉,水极清冽。
聚仙台 按《县志》:“宝林之南,在聚仙峰上,有敬亭,拔地四百仞。登其上,叠𪩘如昼,长江萦回。台后列五石,曰仙留石,瑰奇可玩,游人多宴集于此。”
鹤舒台 在白云山北一里。旧志:安期生飞升处。山半有龙泉寺,宋运使陶定所建,轩扁曰“千峰紫翠” ,台曰“天南第一峰” ,今废。其阳有鹤蝶草。《南方草木状》:“蝶草出南海,云是媚草,上有虫,老蜕为蝶,赤黄色,女子藏之,谓之媚蝶,能致其夫怜爱。” 鹤草,见《西樵山下》。。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