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343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三百四十三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三百四十三卷目录
肇庆府部汇考一
肇庆府建置沿革考
肇庆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肇庆府星野考
肇庆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一千三百四十三卷
肇庆府部汇考一
[编辑]肇庆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
[编辑]本府
汉武帝元鼎六年冬,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灭南越,遂定越地,以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元封五年,初置交趾部刺史,领七郡,治广信。东汉桓帝延熹七年,分南海、苍梧置高源、高兴郡。献帝建安八年,改交趾为交州,增置州牧。十五年,徙交州刺史治南海番禺县。十八年,时复《禹贡》“九州并交,以属荆州。” 然交州实为孙权所据矣。三国后汉昭烈章武二年,吴主孙权始建国,改元黄武,复置交州。黄武五年,权因吕岱言交趾县远,乃分合浦以北,南海、苍梧、郁林、高凉四郡为广州。时士燮卒,子士徽举兵拒交州,刺史戴良岱讨平之。于是除广州,复为交州如故。吴永安七年,复分交州置广州,吴析郡立高凉,高兴,复析县立海安、西平。晋武帝太康元年,以吴所分苍梧立临贺郡,属荆州,省高兴入于高凉。穆帝升平五年,分苍梧置新宁、晋康二郡,又析端溪为晋化、乐成、都城、滨江、悦城、元溪、夫阮、侨宁、文招、熙宁等县。宋文帝元嘉十三年,析南海四会县置绥建郡,十八年,置宋熙郡于高要,以居交州流寓。孝武帝大明八年,改临贺为临庆郡,析四会为新招化、蒙怀、集化、穆,隶绥建;析广信为封兴,隶苍梧;析新兴为博林,单牒抚纳,新潭隶新宁;析端溪为安遂、永始、武定,隶晋康;置平兴、初宁、建宁、招兴、崇化、熙穆、崇德等县隶宋熙,而以封阳地置开建县焉。齐析宋隆置齐建郡,又析晋康置广熙郡,领龙乡、永熙梁武帝普通四年,析广州置成州、新州、高州、建州、湘州、泷州,置高要郡,治高要县。又置梁泰、梁信、开阳、平原、罗阳、梁德、阳春、齐安、杜陵、南静郡。陈并因之。隋文帝开皇九年,置永州总管府,寻废之,省扬、粤州、郡。十年,废绥建郡入四会县,改成州为封州,以高要郡为端州。废梁泰、宋隆、晋康、南静郡,罢郡,以州统县。又改西平曰阳江,杜陵曰杜原,齐安曰海安,龙潭曰铜陵,罗阳郡曰正义,梁德曰怀德,梁信曰封川,平原郡曰泷水,而省新招、化、注化、穆文、招、悦城、初宁、单牒、威城、晋化、侨宁诸县焉。炀帝大业元年,以端州为信安郡,高州为高凉郡,封州为苍梧郡,广州为南“海郡,连州为熙平郡,以统诸县;南海郡统四会,高凉郡统阳春、杜原、阳江、海安,苍梧郡统封川、都城,熙平郡统开建六年,改晋康郡为南康州,领端溪、乐城二郡,而并始昌入四会,并安南入永” 熙,废清泰入平兴,废索卢入新兴,废抚纳入博林,废流南、西城入铜陵,废开阳、正义入泷水,废封兴入封川焉。唐高祖武德四年,析南海置南绥州,属岭南道,析信安置南康州、勤州析高凉置春州,复置端州、新州、封州、泷州、高州、建州,复罢郡置州,以南康州为都督府,督端康等州;以高州为都督府,督新春等州。九年,废南康州都督府,以端、康、封、泷、建、勤等州隶广州都督府,废勤州。太宗贞观元年,复置南康州。八年,改南绥州为浈州,寻废;改南建州为药州,改怀德县为窦州。十一年,废南康州。十二年,复置,改为康州。二十三年,废高州都督府,置恩州,领阳江、齐安、杜陵。元宗开元十八年,广州都督耿仁忠奏复置勤州,治富林峒。天宝元年,置清海军于恩州,复改诸州,以广州为南海郡,端州为高要郡,新州为新昌郡,康州为晋康郡,封州为临封郡,泷州为开阳郡,恩州为恩平郡,春州为南陵郡,勤州为云浮郡。肃宗至德元载,升“岭南五府经略击讨使” 为节度使。乾元元年,复以南海、高要等郡为广州、端州、新州、康州、封州、泷州、恩州、春州、勤州。终唐之世,俱隶岭南道。五代地属南汉,刘氏所据,自隐及𬬮传五世。宋太祖开宝五年,省广南州县,废康州、春州,以康入端州,春入恩州。六年,复置春州。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并春州、新州为新春州。天禧四年,复析置新州、春州。仁宗康定八年,改恩州为南恩州。
哲宗元符三年,升端州为兴庆军。徽宗重和元年,改兴庆军为肇庆府。高宗绍兴元年,升康州为德庆府。七年,废封州,以县入德庆府。十四年,敕德庆府为永庆军节度。终宋之世,隶广南东路。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兵徇广南东、西路,皆下之。以肇庆府、德庆府、封州隶广西道,以新州、南恩州隶广东道。十七年,改肇庆、德庆、封州、新州、南恩为路。十九年,降封州、新州、南恩三路为州。二十九年,肇庆、德庆、封州复隶广东。终元之世,先隶广西,复隶广东云。明太祖洪武九年,改肇庆路为肇庆府,领高要、四会二县;改德庆路为德庆府,领端溪、泷水二县。二年省新州、南恩州,以新兴、阳春、阳江三县隶肇庆府;改封州为封川县,并开建县隶德庆府。九年,改德庆府为州,降属肇庆,省端溪县。宪宗成化十一年,析高要置高明县。十五年,析阳江、新兴、新会置恩平县。世宗嘉靖五年,析高要东十七里附广州置三水县。三十八年,析四会置广宁县。神宗万历四年,总督都御史凌云翼、都督佥事张元勋、李锡等讨平罗旁猺贼,改泷水县为罗定州,割高要、新兴、德庆为东安、西宁县,隶罗定,为直隶州焉。崇祯十七年又割新兴、恩平及新会之地为开平县,肇庆府自是领州一,县十一。终明之世,隶广东布政使司。
皇清因明之制,领州一,县十一。隶广东布政使司。
高要县。〈附郭。〉
本汉旧县,属苍梧郡。刘宋属南海郡。梁于此置高要郡。隋平陈,废郡,以县置端州。唐以博林县省入。宋又省并平兴县入焉。元仍旧。明成化间,析置高明县。嘉靖间,又析置广州三水县、四会县。
秦旧县。汉属南海郡。宋、陈于此置郡。隋废郡,又以始昌县并入,属南海郡。唐置南绥州,后改浈州,又废州,以县属广州。宋初省入南海,寻复置县。熙宁中,割属端州。元属肇庆路。明嘉靖间,又析置广宁县。
新兴县
秦为南海郡地。汉置临允县,属合浦郡。东晋始析置新兴县及新宁郡。梁兼置新州。隋废郡。大业初,废州,以县属信安郡,又省索卢县入焉。唐复置新州,治新兴县。天宝初,改新昌郡。乾元初,复为新州。宋仍旧。元改置新州路,寻复为州。明废州为县,改今属。
阳春县
汉合浦郡高凉县地。吴属高凉郡。梁于此置阳春郡及阳春县。隋平陈,废郡,以县属高州。唐于县置春州。天宝初,改南陵郡。乾元初,复为春州。宋废州,以县属南恩州。元仍旧。明废州为县,《阳江县》。
本汉高凉县地。孙吴置海安、西平二县。晋初,属高兴郡。齐改海安曰齐安。隋复改海安,又改西平为阳江。唐仍改海安曰齐安,寻改曰恩平,为恩平州治,而阳江属焉。宋改恩州曰南恩州,徙治阳江,而以恩平县省入阳江。元改置南恩路,寻复为州。明废州为县,改今属。成化间,又析置恩平县。
高明县
明成化间,析高要县、清泰等都置。
恩平县
明成化间,析阳江、新兴及新会县置。
广宁县
明嘉靖间析四会置
开平县
明崇祯十七年,析新兴、恩平、新会三县地置,原古新州仓步村地。万历元年,改为开平屯,百户迺可让耕守。崇祯十一年,寇起,初议建县,十七年改屯为县。
德庆州
秦为南海郡地。汉置端溪县,属苍梧郡。东晋于县置晋康郡。隋废郡,以县属端州。唐置南康州,复名康州。天宝改晋康郡。乾元初,复改康州。宋初州废,县仍属端州,寻复置。绍兴初,升为德庆府,又置永庆军节度。元改置德庆路,隶广西道,后还广东道。明改路为府。洪武间,改府为州,以端溪县省入。万历间,以泷水为“罗定州。”
封川县
本汉广信县地,属苍梧郡。梁置梁信县及梁信郡,兼置成州。隋平陈,郡废,改成州曰封州,改梁信县曰封川。大业初,以封兴县省入,寻改州为苍梧郡,治封川县。唐复为封州。天宝初,改临封郡。乾元初,复为封州。宋绍兴中,州废,以县属德。
庆府,寻复置。元改封州路,复为州。明省州县,改今属。
开建县
本汉苍梧郡封阳县地。刘宋析置开建县,属临贺郡。梁于县置南静郡。隋废郡,以县属连州,后废。唐复置,属封州。宋开宝中,省入封川县,寻复置。元仍之。明废封川县,改今属。
肇庆府疆域考 府志
[编辑]肇庆府疆域图
本府
东至广州府三水县大峣山界,九十里。
西至广西苍梧县扶思村界,四百里。
南至高州府电白县“立石铺” 界七百九十里。北至广州府清远县“灯笼山” 界二百五十里。东南至新会县“古劳山” 界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电白县蕉村界五百二十里。
东北至南海县胥江界,二百五十里。
西北至广西平乐府贺县威峒三百五十里。广四百九十里,袤一千四十里。自本府至省二百四十里,至
京师七千四百二里
高要县。〈附郭。〉
东至广州府三水县“大峣山” ,九十里。
西至德庆州台坑村,八十里。
南至东安县思劳都六十里。
北至四会县灶坑口,一百一十五里。东南至高明县界五十里。
西南至东安县界,一百里。
东北至四会县大沙界,九十里。
西北至广宁县界新招村,一百四十里。
广一百七十里,袤一百七十里。
四会县
东至三水县,胥江驿六十里。
西至广宁县石案村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高要县莲塘界一十三里。
北至广宁县界,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三水县木棉头界七十里。
西南至高要县界二百里。
东北至清远县罗源村,九十里。
西北至广宁县,一百六十里。
广一百八十里,袤一百三十三里。自县东至省二百六十里,至
京师七千二百七十二里。
新兴县
东至独鹤驿恩平县界,七十里。
西至东安县牛牯稍界,五十里。
南至阳春县铜石村界,一百里。
北至腰古驿东安县界五十里。
东南至新会县长沙塘界一百一十里。
西南至阳春县荔枝山界一百二十里。
东北至高明县高村界五十里。
西北至东安县铁场界,五十里。
广一百二十里,袤一百六十里。自县至省三百七十里,至
京师七千五百二十七里。
阳春县
东至恩平阳江界,四十里。
西至东安县界,八十里。
南至阳江县虔儒都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新兴县界一百四十里。
东南至阳江县界八十里。
西南至高州府茂名县界一百五十里。
东北至新兴县界九十里。
西北至东安县界一百三十里。
广一百二十里,袤二百六十里。
阳江县
东至恩平县《水东》都界九十里。
西至高州电白县松塘村,界,一百六十里。南至海滨,三十里。
北至阳春县双冈村界六十里。
东南至广州府新宁县“竹山村” ,界九十里。西南至电白县寿长村,界一百四十里。
东北至恩平县那吉峒界九十里。
西北至阳春县轮水屯界六十里。
自县至省城六百四十里。至
京师八千一百三十里
广二百五十里,袤九十里。
高明县
东至广州府南海县镇埇堡界五十里。
西至新兴县丫髻岭界,七十里。
南至新会县水尾都界四十里。
北至高要县百花山界,二十里。
东南至新会县马冈甲界四十里。
西南至新兴县双桥都界五十里。
东北至高要县官棠甲界,四十里。
西北至高要县白土都界五十里。
自县至省城,水陆二百四十里。至
京师水陆七千二百八十里。
广一百二十里,袤六十里。
恩平县
东至官来迳新会县界,五十里。
西至阳春县大峒界,一百里。
南至阳江县乔马都莲塘界,七十里。
北至新兴县独鹤驿界一百里。
东南:至湾雷海,八十里。
西南至三龙村,阳江县界七十里。
东北至新兴北顾岭,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沉洞新兴县界八十里。
自县至省城四百五十里。“至”
京师八千一百一十二里。
广一百五十里,袤一百七十里。
广宁县
东至罗源村,清远县界,一百六十里。
西至罗蓬村怀集县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程村、水口,四会县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清远县界,一百三十里。
东南至四会县界一百六十里。
西南至高要县界一百四十里。
东北:至罗山冈清远县界一百九十里。
西北至怀集县界一百五十里。
自县至省城四百二十里。“至”
京师七千四百三十二里。
广三百一十里,袤二百五十里。
开平县
北至板村,高明县界,四十五里。
南至大冲口新宁县界,四十五里。
东至潭江水新会县界,六十里。
西至那篱恩平县界,三十里。
东北至新会小官田界八十里。
西北至恩平西楼界,四十里。
东南至新宁斗峒界五十五里。
西南至恩平大步水界,五十里。
广六十二里四分,袤五十八里。
德庆州
东至高要县禄步都界一百五十里。
西至封川县都乐村界七十里。
南至大江一里
北至封川县界一百六十里。
东南至大江,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大江一百里
东北至广宁县界二百二十里。
西北至封川县界九十里。
广二百二十里,袤一百六十里。
封川县
东至德庆州长蓉村界,一百里。
西至广西苍梧县界首,六十里。
南至西宁县十五都三十里。
北至开建县范峒村界二百二十里。
东南至德庆,金林乡,七十五里。
西南至广西苍梧县胡扫村界,五十里。
东北至德庆州蒌峒村界,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广东开建县书峒村界一百九十里,自县至府三百三十里,至省城五百七十里,至
京师七千七百五十里
广一百六十里,袤二百五十里。
开建县
东至广西“怀集县太平铺” 界,一百五十里。西至广西“苍梧县东安乡” 界,六十里。
南至封川县俭水岭界一百里。
北至广西贺县信都乡界六十里。
东南至封川县黎婆村界六十里。
西南至苍梧县莲塘村界五十里。
东北至广西怀集县梁村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贺县朝塘村,界五十里。
自县至府四百一十里,水路五百一十里,“至省城” 水路七百五十里至
京师八千里
广二百一十里,袤一百六十里。
形胜附
[编辑]本府。〈高要县附郭。〉
《图经》:北望顶湖,万仞峙其后;南瞻铜鼓,四阜列其前。白沙冈驱羊于其左,烂柯山卧石于其右。旧志:“七星列岩窦之奇,二峡锁扶舆之气。” 《临封志》:据邕、桂、贺三江之口,诚控扼之地。《寰宇记》:“恩平当五州之要路,颇有贾人循海而至。”
《图经》:恩平,与广右接境,阻山濒海。
《郡志》:“延袤数千里。”
四会县
金冈绥水惟四会县,百僚山峙其北,《千岁岭》表其南,金鸡白马或翔或跃,绥江如带,环而绕之,亦名区也。附四会八景。《金鸡春晓》《仓冈夕照》。“《谷口樵归,江头渔聚》。贞山雨霁,洲渚流芳。千岁松风,上林梅月。”
新兴县
何坤载,《新州记》:“万山环绕。”
旧《志》:发自贝岭,绵亘数十里,衍为平陆,县治立焉。
卢溪自东南,锦溪自西南,交于县北。
峡山、车冈、桐村诸山𫔎其下。
山水高峻,势若建瓴,而气不泄。
《新州志》志称“四塞” ,信矣。瘴獠自昔患之。
《新州记》:“东安县立而盗贼息,风气日开,瘴疠衰少,民淳务简。”
阳春县
薛利和《春州记》:“一江中贯群溪,交流,岩泉有甘婪之奇,石穴擅金膏之异。”
阳江县
进揖二广退招四郡
高明县
“三玉” 内峙,列𪩘外环,仓步承诸溪之委,灵云插霄汉之巅,风气融蓄,必有当其盛者矣。
恩平县
三邑之交,万山之会,龙鼍金鸡,实冠南服。山麓名胜,则昔人所稽也。
广宁县
东北中宿,西北威州,当两粤之交,据四邑之地,新招、化蒙、化穆、化注,未可以僻小目也。扶溪、顾水,化险而夷,三面阻山,绥江南下,土田之沃,山川之固,亦足以为邑矣。
开平县
东横狮岭,西据马鞍,云宿之峰接天,“独鹤” 之流灌海,山川盘郁,亦壮观也。德庆州
据岭西之上游,扼广右之门户。北连五岭,南控三江,
江南虽割,境内以宁,若香山后拥,灵岩东开,固名胜之区而神仙之宅也,昔贤篇咏备之矣。《封川县》
北控临贺,西扼苍梧,当三江之口,为两粤之交,南汉霸业所肇基也,其形势足称矣。
开建县
忠谠《金缕》惟开建县。南下交、广,北走桂、连,忠谠之山,金缕之水,郁为人文,遂先岭表,以魁天下,岂偶然哉?
肇庆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府总
分野,曰星纪。分星曰牵牛、婺女星。土曰扬州,宫曰磨蝎。按《吕氏春秋》,天有九野,地有九州。《淮南子天文训》:“天九野,九千九百九十九隅,去地五亿万里。” 《帝王世纪》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野为十二,次一次十二度三十分度之十四。《后汉郡国志》云:“自牛十一度至婺七度,曰星纪。于辰在丑,谓之赤奋。若于律为黄锺” ,为吴越分野,扬州之星土也。百粤地为扬州南境。肇庆府在粤境西南,乃星纪之次,牛女之墟。此星土之属于《经》星者也。
于五星为荧惑:按《星经》曰:“荧惑主霍山扬荆交州。” 僧一行曰:“观地之两界江河,与天之云汉始末,而分野可知。” 盖谓星纪得云汉降气,为百川下流。又斗杓为外庭,主治外。故鹑尾为南方负海之国。《星纪》:鹑尾负南海,荧惑位焉。此星土之属于纬星者也。按《左氏疏火》曰:“荧惑主荆扬二州。”
于北斗为权星,按《象纬书》,为玉衡第五星。玉衡九星主九州六十郡,第六星主扬州六郡。《广雅》曰:“徐、扬属权斗第四星。” 《周礼保章氏》疏引《春秋纬》云:“布度定纪,分州系象。蒙山以东至南江,会稽、震泽,徐、扬之州属权星。” 此九州又分主于北斗者也。
于三台为司命下星。按《宋天文志》,“三台六星,近文昌三星曰上台,为司命;下一星主荆扬。” 此又分主于三台者也。
肇庆府山川考一 府志
[编辑]本府。〈高要县附郭。〉
宝月台 在县北百步。平地突起,高丈馀,周半里,望之如台。宋守包拯建“星岩书院” 其上,岁久圮废。明万历间,郡守张一栋新之。前为观音殿,后建太和阁,奉上真香火。崇墉飞榭,石栏云栋,俨若湖中石室。群峰罗列几案,游观之美,甲于端州。崇祯四年,郡守陆鏊捐俸重修。
“定山 ,其下有石室,其上曰崧台,在县北六里。” 《隋志》名定山。《一统志》名石室山,一名图屋山,一名高星山。《南越志》云:“上耸石,广六十馀丈,高二百馀仞,谓之崧台。其下有石室,南北二门,状若人功,自生风烟。其中室约高五丈馀,宽广可坐百馀人,深入北向,高处通明,可资游宴。其左一穴,持烛入数十丈,内有龙井、龙床” 、龙磨角石,岁旱祷雨辄应。其右一穴,亦用烛。入十数步,北转,石隙漏光,可容出入。其前有浦,名高星,相传为神仙下都。《星岩志》:西壁有石如悬钟,击之铿然,以石击地作鼓声,谓之石钟地鼓。东壁有“景福” 二大字,唐李邕书也。直北梯石而上,有斗魁台。
《石室志》石室大岩当崧台台之中南洞门迤东
[编辑]有唐李北海《邕石室记》。入洞门,历阶而上,则穹窿凿空,高广二十馀丈,石乳滴沥,白如玉,又腻如脂,嚼之淅淅有声。旁多唐宋名人刻,然剥蚀过半,独东壁镌“景福” 二字,其光可鉴,相传北海笔。西壁有石,撞之铿然如钟击地,鼓声逢逢。折而上则出明督府吴桂芳所甃道有台址,平如砥,可坐数百人,是为璇玑台,高丈许。西倚石壁,悬石旗,坠云崩。最高处翩然翥者,名“双凤石” ,已为斲去其一,下奉大士像。台北为白象岩,左瞰积水为水洞,有大小龙井三四处,深不可测,相传与潮汐上下。又左有副墨岩,尽处潴水,名“抱珠井” ,有宋祖无择《石刻》。墨洞在石室西壁,有数迳,一达返照亭,北一迳里许出碧霞洞,又北数迳,皆出诸佛楼东内有玉乳盘,有龙井,深不可底,四面削壁,其旁仅能容足。大岩稍东有“宝陀。”
“岩,高十馀丈,今为水月宫。又上历磴五百级,为王虚宫。上有通真岩、朝旭岩,险不可跻。北对万松冈,有宝积岩,亦曰宝光洞。从大岩出后洞门,稍西有紫竹洞。其最高为崧台,是为上帝觞百神之所。” 《明嘉靖志》:“城北七里,古名冈台山,唐天宝中,改曰崧台。自远望之,石峰森立,苍郁磊砢,时兴云雾攀摩青霄绝顶有佳” 处,险不可登,采樵者或引蔓而上,有风药生石隙中,叶圆而厚,和酒嚼下,能已风病。
七星岩 在县北七区。连属曲折,列峙如北斗状。中一为石室岩,所谓大岩也。连逾沥湖,半里为屏风岩,又一里为阆风岩。石室西半里为天柱岩,一里为蟾蜍岩,又一里为仙掌岩,西北二里为阿坡岩,延袤几十里,沥湖环其下,可通舟楫。明嘉靖间,参政吴桂芳始除道,筑台石室之内,又因斗魁台而增葺之,亭于岩前,曰“临壑。” 郡守邹光祚岩后建星聚亭,亭西有紫竹洞。隆庆间,郡守熊俸于岩左建水月庵,而堤其前为沼。由是郡人乃于山半建玉虚宫,自水月庵后,凿石盘磴五百步乃跻焉。又架桥沥湖,名曰“星渚。” 副使李材建邻天阁于屏风岩,又辟阆风岩,建栖云亭于麓。由栖云度蓬壶迳,至流霞岛。岛前临沥水,后倚阆风,东为蛟龙窟,亦名潜曜洞。又为树德亭于沥湖北岸万松冈中。万历间,郡守郑一麟建斗杓堂于水月宫南,副使王泮亭沼中曰“景星。” 自是山水献奇,亭台交映,四方来者,未尝不停骖登眺焉。《石室志》:“天柱峰在石室西,与相室相接,岩去地百馀丈,石剑削壁立,险不可上。万历间,郡守” 王泮始穴石百步,掐指而登,所为缶甓,不知何代物,相传为群仙捣药处。金液岩在天柱峰稍西,将及峰顶,险逾天柱。元虚洞在天柱峰之阳,由六祖堂纡左历百馀磴,始至洞口。蟾蜍峰在崧台西里许,峰半有岩,前为龙媪穴,相传怪物蛰此,非蛟非螭,风雨晦冥,人有见之者。仙掌峰距蟾蜍峰半里许。峰顶有石如欐指,然未有岩峒。屏风岩在崧台东,隔沥湖一水,矗石巑岏,无所谓岩也。山麓有碧霞元君祠。上数百磴曰三仙阁,督府刘继文建。又数百磴至顶,曰“玉皇殿” ,近代邑人潘居士建。下山由蓬壶迳出流霞岛。未至岛,有亭曰“栖云。” 稍上曰太极洞。又上曰阆风岩,旧名“石角” ,参政吴桂芳易今名,更上积石如戟。流霞岛之东有洞,高仅数尺,临潴潭,编小筏而后入。有石床为龙卧处,窈冥深黑。郡人明太史区大相名潜曜洞,郡守王泮题卧龙窝,兵宪李开芳题曰:“龙门。” 后人名含珠洞。天启间,高要令汪渐磐填潭,筑天籁阁其上,人工压塞,非复仙灵之旧矣。
北岭 在县北十里岩前。都高千仞,盘亘百馀里,为府治后山。峰峦连属,宛若屏障。其中一峰,屹然雄杰,名“将军岭。”
双源洞 在县北。洞口石如堵崖高丈许。缘崖下过浅水,炬而入。有泉自南洞石根出,殊清冷。涉“而西,水又涓涓出,掬之微温,多败叶流出,旁多怪石,相传银瓮覆其下。” 纡入里许,水渐深,不可涉。昔有渔者欲穷其源,编筏再往。水涨,迷洞穴,故老从岩外尝聆张乐之音,不审是何境面。北岭为辟支岩,即阿坡也,内祀禾花仙女。别洞深黑,不可入。
石洞 在县北十五里石室东。洞门高十馀丈,前后二门。后门为土人所窒,顶门中霤巨石覆其上,若坠不坠,洞中石森立如戟,中置神祠,或曰“高要周氏也。” 有石窍,深不可底,相传窍中日出米供守者,仅一升。守者冀其多,稍削大之,米遂绝。
狮子冈 在县北,与石洞相接,潘夫人墓在焉。河鼓岩 在县北二十里。由石簰村过金沙溪,经独石凡数里,始至河鼓岩。高不及石室,广仅三之一。有两门,皆南向,中积水如叠鼓,又如半月,深处不可测,旧名“铜鼓。” 兵宪李开芳易今名。“石室。” 诸岩皆水环石,独此岩石环水。
顶湖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水坑,都高千馀仞,周百里,屹然为一方巨镇。山顶有湖,四时不竭,盘郁森耸,攀跻莫至。相传有樵者于山中见大卵数枚,收之下山,云雾四起,雷电迅发,还卵旧所,天乃开霁。其山产茜草,山半有白云古刹,绕寺产佳茗。过寺有龙头石,东有太窝坪,寺下有罗汉桥,又下有涅槃台,石前有龙潭寺。东有小顶湖,多衲子挂锡。北有石室。
九坑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水坑都高五百馀仞,周五十馀里,出泉九派。旧有茶园四十四所,猺人居之。
劳山 在县东北一百里水坑都高数百仞,周三十馀里。山径险狭,樵者以为劳,故名。
石头冈 在县东一里。临江突起十馀丈,巨石厜㕒,府治第一重下关也。旧有石头庵,后改崧台书院。俗指此为“崧台” ,误矣。今为阅江楼。石顶冈 在县东五里,巨石浮出水际,郡城第二重下关也。明万历十年,知府王泮建崇禧塔其上。
高峡山 在县东三十里黄冈都高百馀仞,周三十里,与烂柯山对峙,束江流。吴步骘为流州刺史,以兵取南海,衡毅钱博等拒战于崄口,即此。相传山有羊化石,因名羚羊峡,又名灵羊,一名高要峡。古有峡山寺。唐沈佺期《峡山寺赋》称“端溪妙境” ,即此。今峡口有关圣祠,又有羚山寺,后为大士殿,前有香云阁,郡守陆鏊创建。别麓有香涧庵,僧引泉溉茶,今僧海闰重拓。峡对岸有龙华寺,乡人建。峡中有九头顶、阿㜑顶、钓鱼台,水涨湍急处。对岸有虎坑,有望夫石,皆幽胜。有石砚矿,即唐宋采砚坑也。内有下岩、中岩、朝天岩之别。
大冈 在县东八十里宝查都。顶多松,九月九日乡人集焉。
登云台 在县西一里。高二丈,周一里,其顶宽平,因以“台” 名。
龙顶冈 在县西。高五丈,周二里,林木蓊郁,旁皆民居。
三台冈 在县西。三冈鼎峙,状若三星。东南有祐圣殿,今废。
白沙冈 在县西八里。秀拔高耸,为郡之来脉。乡人筑围,稍夷其巅。明天启间,知县汪渐磐补培之,人文复盛。
小湘峡 ,在县西二十里桂林都。高数十仞,周八里,群峰矗峙,大江流其中。
大湘峡 ,在县西三十里,小湘峡西五里许。峭束江流,山高水深。
望夫山 ,在县西八十里禄步都高数百丈,周百馀里,屹然天际。按《郡志》云:“古端州有望夫山” ,即此。上有猺。
腾豺山 ,在县西一百里,山势险峻。《方舆胜览》云:“其山有豺,似人发覆面,乃腾豺也。”
进唐冈 在县东南五里,儒学之面山也。明万历乙酉,知府郑一麟建浮屠其上,曰“文明塔。” 归善叶春及有记。
乌榕冈 在县东南七里郡治之巽方。巡按王命璿、兵宪蔡善继建。浮屠其上曰“巽峰塔。” 王侯峰 在县东南十里新江都。高数百仞,周三十里。宋元丰五年,郡守王泊葬其下,故名。烂柯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头溪都。高数百仞,周百里,西麓与高峡山相对,束大江东下,中有宋砚圹,东峰如卓笔,常有云霞。俗传王质观棋处,后人于石上镌“烂柯处” 三大字,径尺馀。叠石为莲圣庵,颇幽致。
横石山 ,在县东南七十里。典水、依坑等都。北捍大江,南为金西都。
大顶冈 在县东南九十里新罗都。跨紫荆、白鹭诸岭。顶有石龟。岁旱,土人燔祷辄雨。
金洲冈 在县东南小龙水口。巨石嶙峋,高数十仞,周数百丈,屹立江流。
罗郁冈 在县东南一百里新罗都。横屹江面,西江捍门也。潦涨漩涡颇险。
南蓬岭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一名蓬莱山。自新罗都至官棠甲,延袤二十馀里,高二百馀仞。东麓为官棠山,支委为古耶等冈。南为小蓬洞,有甘泉。少司徒区大伦建蓬山书院。
铜鼓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马鞍都,高千仞,周三十馀里,府治之案山也。山有赤石,形如鼓,扣之有声。久晴,山色冥黑则雨;久雨,山色鲜露则晴,郡人以为阴晴之验。
白猪冈 ,在县西南五十里白猪都,高百馀丈,周三十里,有石如猪形。岁旱,乡人祷雨,以白泥涂石,辄应。
云从山 ,在县南二十里莲塘都,高百馀丈,周五十馀里,层峦叠𪩘,秀出天表。云见则雨,故名。有泉流五六里,旱则乡人引以灌田。
宝莲台 在县南三十里莲塘都,高三丈,周一里,其阜若台,曰“宝莲” ,以在莲塘都也。
新妇岭 在县南四十里新村都。岭势岧峣,顶上平阔,内有池,水深数尺。旁一石,若“新妇洗妆” ,故名。又有梳妆台、盥盆,避寇者结寨于上,池水秋冬不竭。
神符岩 ,在县南五十里。土山戴石,峭立如壁。
类神灵所为,故名。南曰大岩,北曰小岩。大岩深十馀丈,高广三丈。南有穴深黑,匍匐入二丈,方可行。穴愈深而风愈猛,冷气袭人,不能久留。小岩深广减大岩之半,内有石罅,仰视见天。岩口有井,四时不竭。岁旱取水,祷之辄应,谓之“龙井。” 考《明嘉靖志》,“城西一百里有书山,在都骑都,高千仞,周五十馀里。郡人严穆读” 书其上,子讽以特奏知韶州,孙挺臣以正奏通判廉州,累世仕宦,因名。又城西百馀里有圣山,在杨柳都,高千仞,周八十里,有流泉,傍建神祠。旧《志》云:神姓司马,又称孔氏。岁旱祷雨,诣其祠,拆去瓦数片,以竹引泉,过祠,下雨辄至,因以圣名。今皆割隶东安县。
沥湖 在城北五里。岩前都北山诸涧之水,汇为黄塘。上榄塘至岩前愈广。环石室,大岩漱漾。流霞岛、阆风、屏风、天柱诸岩,春夏潦涨,极目浩淼。多鱼利、莲藕、菱芡之属。昔为居民筑堤包塞,潦涨靡所受。明万历己亥,岭西副使李开芳悉清出还官,豁其承税。督府戴燿大书镵壁曰:“泽梁无禁,岩石勿伐。”
跃龙桥水 在城东,一名“新沥水。” 明万历间,知府王泮釆众议,分引沥湖,自石头冈出大江,涨潦有所泄,民受其利。
后沥水 在县东沥湖过岩后,束为小渠,绕北山石子滩三十里,出羚羊峡,下入大江。
黄冈沙 在县东二十里黄冈都江中。明万历十五年,知府郑一麟建龙母庙其上。后潦涨,沙洲半没于江。庙移建下黄冈村锦被湾上。“东洲沙 ” 在县东四十里羚羊峡口。下江中居人数千家。
宁塘水 在县东东洲北岸水坑都,源出顶湖九坑,南流二十里,过宁塘村入大江,俗名“罗隐埇。”
长利水 在县东五十五里。阔一十一丈,冬夏皆通舟楫。源出九坑,东南流五十里,经长利都入大江。
古婪水 ,在县东七十里,阔一十八丈。源出四会诸山,南流五十里,经红查都入大江。
贝水 在县东八十里。一名鸦鹊水。源出四会县高沙陂,南流四十里,经宝查都入大江。《明成化志》名安南水,亦名飞水。
清岐水 在县东九十里小洲都大江之北,即四会县。绥江在大沙分支,南流二十里与大江合。旧名“古武水。” 自昔设隘屯兵,为用武之地。今为岭南戈船哨埠界。
小湘水 在县西三十里桂林都。源出北山羊梯石,南流三十里,过小湘山入大江。
大湘水 在县西四十里桂林都。源出鸡笼山,南流五十里至寨门冈入大江。
笋峒水 在县西五十里禄步都。源出德庆州大朝山,南流三十里,经笋村入大江。
都偃水 在县西七十里样源都源。出德庆州大朝山,南流五十里,经都偃村入大江。
宋崇水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桂平都。源出良村都诸山,西北流经宋崇故郡址,至三合与鸬鹚峡水合,至宋崇渡口入大江。以旧“宋崇郡” 得名。
古霸水 在县东南五十里。源有二:一出茅迳、乌石诸岭,东北流,一出烂柯山南麓,东南流,至古霸村上合流,东至双窦入复源水。《明成化志》以为“古罢水” ,非也。
金鸡水 在县东南七十里。旧《志》称“鸬鹚峡水” ,源出老香山,东流七八十里,过金鸡营,至平头村,析为二派。一过白土井湾头,至三合,与宋崇水合入大江。一过鸬鹚峡,流合都含水。明洪武间,潦决百二十馀丈,汎浸高明。永乐间,塞复决。正统三年,知府王罃伐石甃筑,水道仍旧分流典水 ,在县东南,一名苍梧水,在典水都。阔二十丈,源出烂柯山,初成瀑布。东流屈曲二十里。入于大江。
复源水 在县东南九十里金利都,阔十五丈。自大江金利水口分流西南三十里,复合大江。小龙水 ,在县东南一百里,源出古道迳诸山,东流与复源水合,入大江。
北港水 ,在县东南一百一十里范州都阔十丈。自罗郁冈分大江水,绕范州诸村,南流至牛围口,入高明仓步水。
官棠水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即滘水也。源发官棠山,流至阮埇清溪为滘,二十馀里,入《仓步水》。
大湾水 在县西南三十里大湾都,源出东安。
狗迳山东北流十五里,经大湾村入大江。隘峒水 在县西南五十里山凹都,源出南坑,西北流五十里,经隘峒村入大江。
博峒水 在县西北七十里布院都。源出书山,北流八十里,经博峒村入大江。《明一统志》云:“源出古凿冈。”
大江 在府城南。源出夜郎豚水《迳牂牁》郡为牂牁水,至郁林郡广郁县为郁水。合丽江,至桂平合柳江、龚江,至藤州合绣江,至苍梧合漓江,至封川纳临贺之水,过德庆纳泷水、温水,至肇庆城南纳新江,出羚羊峡,会北江入海。亦名西江,以水自粤西来也。又名端溪,本出肇庆,近于端山,故汉以名县。下流肇庆,故又以名江,犹南海大川称“郁水” 也,端州得名以此。
新江水 在城南十里。源出新兴锦山水,合庐水,北流百四十里,至新江都入大江。
新宅水 在县南二十里。源出狗迳山,北流四十里,潆洄曲折,经莲塘都注于新江。
孔峒水 在县南五十里马鞍都。源出冠盖乡山涧,东流曲折经孔峒村,北流六十里会新江。示峒山 在县南,源出老香山,北流七十里,经示峒村入新江。
包公井 在府厅之东。宋康定间,郡守包拯所凿,其水清冽,至今城中多汲用之,人以比公清操云。
义井 在府治东八十步,包公所凿,其水清冽甘美,秋冬不竭。井栏刻“嘉定癸未” 字。相传郡城包公所凿之井有七:一在府治内,在府治西岳庙旁,则第二井也。在县学前街南,俗称义井,则第三井也。其四在分司巷口,其五在广济仓右,其六在北门之左,其七在主帅堂前。皆载董源《义井记》。
龙井 七星岩、神符岩俱有。
梅庵井 在城西梅庵前,清冽可饮。
《考古志》:“官棠水,即”滘水古通大江,每汎浸泰和、秀丽二圩内民居。元至正间,合九十三村,居民奏请塞之,至今无患。舟楫所通,自高明仓步水官渡至川官窦而已。北港水古有窦,达大江,岁久湮废。明万历间,郡守王泮从众议疏之,建窦建桥,引其水自范洲牛围出高明仓步水,一通一塞,皆以便民也。考《成化志》:“原有葛仙井,在清塘都云谷中。”清塘今属三水县。《嘉靖通志》:“南五十里有龙峒水,合新江水入于大江。”今龙峒在高明南稍东三十里,其水入仓步水,隔以重冈复岭,安得龙峒水入新江乎?此必指峒水出老香山者,而《通志》误之也。
四会县
金冈山 在县北一里。净圆端重,县治之主山也。《广州记》:行人往往见金人游于冈侧,亦名金山,又名金鸡山。明洪武初,知县粟颙建亭其上,曰“登金。” 永乐间,知县颜宝遍植以松。诸峰左右旋绕,江河萦带,村落星罗,亦一奇观。
塌冈 在县北四十里。明天顺间,西寇流劫,乡人屯此为寨。邑人苏忠有《吊塌冈世难》诗。百僚山 在县北五十里大圃都。山形高耸,崇冈叠𪩘,四面拱峙,若百僚然。宋学士李积中诗:“前朝千岁岭,后拥百僚山。”
狮子冈 在县北。有二石,一为“雷折” ,又有“华表” 镌字,磨灭不可辨。
白马山 ,在县北六十里,如万马奔驰,故云。“凤头冈 ” ,在县东北十里。
豸头冈 在县西北十里锡场村。明嘉靖间,乡人立砦其上。堪舆家言“不利县治。” 今近坊士民环植青松,有阳山徐公墓在焉。
凤翔山 在县东三里。邑人以科第显者多出其下,俗名“社山。”
思子山 ,在县东二十五里。隋末籍民为兵,有妪年八十馀,止一子,亦在行后,登此望之,悲哽而绝,因名。
六士山 在县东三十里。六峰耸立,若六士然。扶卢山 ,在县东四十里,高百丈,周四十里。上有池水,四时澄澈,花木繁茂。相传甲戌日有管弦音。昔六祖尝隐此山,六祖姓卢,故名。下有六祖庵,祷雨辄应。
龙子岭 在县东。宋淳熙间,知县苏邦营县,掘石碑云:“龙岭行歌龙已化,凤头将见凤齐鸣。” 三贵山 在县东三十里,多竹木。
仙岭 ,在县东六十里,上有丛祠古碑。
仓冈山 在县西三里。高平圆大。旧传南汉刘氏尝建仓于上,故址犹存。西南一面,树木森翳,俯瞰大江,龙华寺在其下。
将军岭 在县西二十里。
新妇石 在县西一百里。《旧传》,有妇望夫不至,化为石。宋林小山有诗。
相对冈 在县东南十里。两山屹峙,县治之襟喉也。
尖峰岭 在县东南。高耸尖秀,如笔书空。醉翁冈 在县东南十七里,形如醉翁。又有小冈在前,名“壶瓶冈。”
陶冶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绥江水至此分流。贞山 在县西南十里,又名烈女山。相传文氏女许嫁而夫死于虎,女归夫家,父母欲夺其志,乃潜居此山。亲党求之,莫知所在,以为仙去。事见《外传》。绝顶三池,其旁巨石如坛,有竹下垂,风至辄自扫。坛石前有龙池,池畔有松,横瞰池水,名“烈女挂衣松。” 唐天宝中,乡民梁进樵于山,忽见枣树大数围,悬巨钟。进撞之,声振山谷。归以语人,往寻,莫迹其处。《明一统志》又名“广正山” ,本一山而分峙也。
牛眠岭 在县南五里。形势平亘,其首其角宛如牛眠,谓之“塞水山。”
千岁岭 在县南十里。形势峻拔,上峰如笔格,县治之《案山》也。
考《明成化志》,俱有夹山、三宿山、石燕山。《嘉靖、万历志》已归之广宁矣。而《万历志》,“锣鼓山在四会西二百里,非其境也,宜归并广宁。”
龙江水 在县东北二里。发源石港深潭,去县百馀里,滩石险隘,至金溪始漫流可通小舟。南出金冈山,后经龙桥,会绥江水。
绥江水 在县南一里。一名滑水,又名绥建水。发源广西怀集县,流三百馀里入县界,自峡中屈曲而下,至县前。江面空阔,古绥建郡以此得名。环绕而东十五里,至陶冶山下,分为二派:一派由高步出清岐入西江,一派由金钗湾出南津入北江,是谓三江之会,南入于海。
千岁井 在县治南五十步。清香异于他水,以近千岁岭,故名。《县志》名洗砚井。
濂溪井 在金鸡山下,近濂溪书院,其水清冽。“般若井 ” ,在县西五十步般若寺内。其水长清,四时不竭。
包公井 在县治东
思清井 在县大门内。明万历间,知县陈一元凿,得其故址,水甚清。。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