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437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四百三十七卷 |
第一千四百三十七卷目录
浔州府部汇考一
浔州府建置沿革考
浔州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浔州府星野考
浔州府山川考
浔州府城池考
浔州府关梁考
浔州府公署考
职方典第一千四百三十七卷
浔州府部汇考一
[编辑]浔州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
[编辑]本府
古百粤地。秦为桂林郡地。汉置郁林郡,治布山县,即今桂平,其东属苍梧。吴以后因之。梁分郁林置桂平郡。隋废郡为县,属郁林郡。唐属燕州。贞观间,置浔州,治桂平。天宝初,改浔江郡。乾元初,复为浔州。宋省,寻复置。元至元中,改置浔州路。明洪武初,以贵、横二州及永淳县来属。三年,改路为府,改贵州为贵县。九年,以横州永淳县割属南宁府。初置武靖州,距郡城南十里,因藤峡猺叛。成化内午,移黄绅岭建城池,置土知州,耑辖粮兵。正德间,改州为镇,属本府通判,每年以农隙调入城守,故通判有抚彝之任焉。
皇清因之。
桂平县
本汉布山县,为郁林郡治所。梁置桂平郡。隋废郡,于布山县地置桂平县,属尹州,后属郁林郡。唐属燕州。贞观间,于县置浔州,省陵江县入焉。宋开宝中,州废,以县属贵州,寻复置桂平县,隶浔州。元仍旧。明属浔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四里。
平南县
在府城东一百三十里。本汉猛陵县地,属苍梧郡。晋置武城县。刘宋改置武林县,属永平郡。隋初,属藤州。唐贞观中,分置平南县,后自武林移龚州治此,领阳州。武林、隋建、大同四县。宋省四县入平南,后又以思明之武郎县省入。绍兴中,州废,以县隶浔州。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四里。
贵县
在府城西一百四十里。本秦桂林郡之南境。汉为郁林郡之广郁县。吴改阴平县。晋改郁平县,仍属郁林郡。梁置定州,改南定州。隋初郡废,改曰尹州。大业初,又改郁州治郁林县,寻复改郁林郡。唐初,改南尹州。贞观中,改贵州,仍旧治。天宝初,改怀泽郡。乾元初,复为贵州。宋改郁平县曰郁林县,为州治。元仍旧。明废郁林县,改州为贵县。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六里。
浔州府疆域考 府志
[编辑]浔州府疆域图
本府
东抵梧州府藤县界,二百二十里。
西抵南宁府横州界二百三十里。
南抵郁林、兴业县界,一百五十里。
北抵柳州府武宣县界一百五十里。
自府治至省一千五百里。至
京师八千五百四十五里。
广袤共一千三百五十里。
桂平县
东路由江边过河,中路通容县,下路由石径冲到合江铺过平南地界。
南路由府门驿横水过渡,直抵罗秀里,通郁林地界。
西路自长庚营,由岭头铺通贵县地界。
北路自江边横水过渡,四十里至武靖州,通罗禄峒、紫荆山、五指山。
平南县
东至藤县为界,距邑治六十里。
西至桂平县为界,距邑治六十里。
南至容县北流县为界,距邑治一百五十里。北至象州永安为界,距邑一百馀里。
东南一百里,接容县界。
东北六十里,接藤县五屯所界。
西南二十里,接桂平县界。
西北一百五十里,接连猺山、象州界。
贵县
东接本府桂平县“厚禄” 界,六十里。
南接兴郁界八十里
西接横州界八十里
北接武来界,一百五十里。
西北接宾州界一百里
西南接广东合浦界,一百五十里。
形胜附
[编辑]本府。〈桂平县附郭。〉
浔州山水奇秀,势若游龙,北黔、南郁二水合流于东,思灵、凤巢诸山连镇于西。左接龙山之脊,险厄南、太;右距藤峡之口,津跨柳、庆,所属虽止三县,实左江之要区也。两江萦流如带,皆绵亘数百里,地灵气聚。“虽复岭深箐而外,猺蛮盘处其间,制驭稍疏,变生叵测。在昔扼要,各立营堡,度地要,置巡司,星罗碁布,皆有控驭之势,以詟服诸蛮。” 是以每置一营,分哨以守,更建一堡,增队以防,无非就形而设,因胜而制耳。桂平之险要,以罗禄三峒为最。犹平南六陈系三堆峒心居中之地,中军系龙军、白牛险要之区。至于贵县五山、九怀、三江,立守备、千、把分汛耑防,时分本府同知出守弹压,令奸宄无从窃发,蛮猺不敢剽掠,民乃藉以小康,迨其后也。藤峡之乱,韩襄毅、王文成两公戡定于前,弩滩之变,蔡司马靖乱于后,皆能一朝剿除,而无容遗孽者,固其审乎?制胜之术,抑亦形胜之为得云。
按《县志》,桂平昔建于思陵山之半,崎岖险阻。宋嘉祐间,遂移平坦之地而立郡邑。其龙脉发自桂林,由庆远迢递至浔,顿起高峰,为思陵山。逶迤十里,北黔南郁,两江环抱。前汪水,后思陵,左五指,右白石,三山拱峙,二水襟流,左右之要冲也。
平南县
层峦叠翠,逶迤南来二十馀里,而蜿蜒之势,遂舒展宽平,形如荷叶擎珠,内有九珠,土名“九珠之地。” 面江南向,号曰“平南” ,迄今相沿以名邑焉。虽冈峦环拱,秀崿轶云,而山川开廓,有海阔天空之概,铺锦列绮之观。百粤形胜,于兹称最贵县。
前临大江,后枕龙山。层峦复岭,秀甲一郡。四峰环拱,图画天然。东接浔、梧,南交灵郁,西通南太,北连宾武,水陆要冲,左江门户。
浔州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府总
===浔州府山川考 府县志合载
[编辑]本府。〈桂平县附郭。〉
思陵山 一作思灵,一名西山,去城西五里,秀峙穹窿,映带府治。上有三清岩、三宝观,观下左侧有清泉,名曰乳泉。相传唐御史李公明远登此羽化而去,浔人祈求甚验。至宋时奏闻于朝,敕封西山郡主。旁有一洞曰“吏隐洞。” 至今岩上“吏隐洞” 三字尚存,即明远公所憩息处也。又宋守姚嗣宗尝游于斯,因又呼姚公岩。
白石山 ,去城南八十里。祖龙自大客山发脉,至其中,顿起双峰,高耸百馀丈。又一小山,名曰鹅颈峰,道家书“即以白石山作二十一洞天。” 山中有石岩一穴,名曰“会仙岩。” 昔勾漏令葛洪在此炼丹,有丹灶仙迹,有炼丹泉、漱玉泉,初流微细,击动钟鼓,则泉涌而出。游者援藤而上,约有十里许,方至岩前。又多奇花瑞艸,珍禽异兽。下有三宝殿、观音堂。石坊左有元珠池,其水自山巅而出,四时不绝,声如环佩。僧人引之以至香积厨。右有石岩曰三清岩,内塑诸佛像。有一洞名曰勾漏洞,潜通郁林州。昔有一石龟,相传偷食郁林仓米,仓使追迹至此,见之大笑,而后有仓使形像,石龟为验。按《明一统志》,宋张志道有诗云:“山似游龙势欲奔,山中有路透天阍。峰峦长带烟霞色,洞穴浑无斧凿痕。” 又杨子春诗:“晓飧沆瀣夕飧霞,更酹天浆咽月华。日午道人犹未起,香风吹老古松花。”
罗丛山 在治西南六十里。平地突起一山,中有大岩,上下四围,石壁罗列,有三教神像。东有碧虚洞,南有灵源洞,其最深者则曰“水月洞” ,内有石佛、石狮、石钟、石磬,白昼如夜,秉烛乃行。又有鲤鱼岩,通于大江,中多鳞集。祷雨至斯,以鹅扑水,其水即长。每岁九月九日,邑人登高于此。上有二程书院,基址犹存。
阆石山 在府城北百馀里。峰峦竞秀,如列旌旗。下有读书岩,五代时状元梁嵩读书于此。五指山 在府治北百馀里。迢递巉岩,罗列五峰。中有石穴,上通山峰,下达龙潭。五代时状元梁嵩读书于此。石台、石凳犹存。
大容山 去城南一百馀里,通郁林、容县岑溪、博白北流,陆川广阔数百里,树木丛茂。传有“李王殿于其上,虽盛夏亦有严霜,涧水委曲,有九十九涧。其山面面相似,人入其中,迷之,莫知其出。”
云合岭 在城南八十里。高耸而秀,云合则雨。“独秀峰 ” 在府南白石山之侧。孤峰插天,百里瞻望。
大藤峡 在城北三十里弘石矶之下,弩滩之上。北通罗禄三洞,紫荆、罗运等三十六巢。中有七层楼,下有三妺洞。“猺寇侯大狗等盘踞劫掠,峡岸有藤,大十馀围,横生过江,日沉水底,夜浮水面,渡贼而南,以通龙山八寨。” 成化间,韩襄毅公雍统兵剿之,遂砍其藤,夜而复生,用秽物制之,方断,遂服其党,易为“断藤峡。” 随迁武靖州于黄甲岭下,以守其处,又立弩、碧二堡以镇之。后又不靖,陈御史令以鱼盐之利啖之,稍稍受约束,乃以断藤峡为永通峡。至嘉靖间,诸猺又据险为乱,王守仁合师征之,赖以稍安。
浔州,两江夹流。其南江为“郁水” ,自交趾而发,由南宁、横州、贵县合绣江小水而下。其北江为“黔木” ,发自黔地,由南丹州历融县、柳州、武宣,横剑石分一小水,通武靖州大水,由碧弩二滩至郡城到三合嘴。二水合流而下,至铜鼓滩,水势汹涌。明御史李仲熊、郡守葛元祯立塔以镇,而水历石径冲大黄江、相思江、蒙江口而下,藤梧顺流而东。
浔江 在府东。黔水自城北,郁水自城南,至此合流城下,东过藤、梧、番禺,入于海。
黔江 在府城北。按《明一统志》又名北江,源出牂牁,经柳象,至此合流于郁江。
绣江 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合浔江。
大黄江 水从弩滩由武靖州至此江而下相思江 ,在平桂之界。
蓬浪江 在城西南
官江 在府境内
南湖 在府城南,长三里,俗名“结塘” 湖。上有洲,洲上旧有平波亭,临岓又有南浦亭,郡人时乘彩舟游赏于其间。
水, 天然怪石甃其旁,有巨鱼生焉。白沙湾 相对塔脚
三合嘴 ,南北江至此合流。
“马流滩 ” “《福山》滩 。” 《曹村滩》。
《石门滩 》。《大乌云滩 》。《小乌云滩》。《浪滩 》。《大仁滩 》。《小仁滩》。
《繇屯》滩 。《东博》滩 。《白鹤滩》。
“牛皮滩 ” “全村沙 。” “大湾沙 ” ,以上皆南江滩,上至贵县。
脚石滩 。飞凤滩 。小弩滩。
《大弩滩 》。寺滩 。《大湾滩》。
《碧滩 》。《白涯滩 》。《三枕滩》。
《红石滩 》《浪滩 》。《蓬枰滩》。
锁匙滩 。锁筒滩 。《游龙滩》。
龙船鼓滩 。“《羊眼》滩 。” 《马回滩》。
神滩 。“三门滩 。” “小姑滩。”
“滑石滩 。” 《古昔》滩 。《大六滩》。
“大钻滩 ” ,“小钻滩 ” ,以上皆北江滩上至宣武。
“将军” 滩 因伏波兵渡此,故名。
“铜鼓滩 ” 因得古铜鼓,故名。
“古雍滩 。” “茅夹滩 。” 《相思滩》。
“龙门滩 ” 、十化滩 。“峒婆滩。”
鹧鸪溪 秀才岩 ,以上诸滩,上至浔江。康济泉 在西山洗石庵,有《铭》云:“泠泠圣泉,渟滀迤濔。温洁如玉,芳甘如醴。鲋涸可苏,疾病可洗。”
平南县
思岩山 在县治之南,去县四十馀里。峰峦峻伟,树木蓊蔚,连亘四十里。陟彼山椒,厥有石室及石台、棋局在焉。故老相传,“常见异人游憩于此,无心则遇之,用意反失之。” 乡人集此,祷雨辄应。
阆石山 在县治之北,近朋化。去县七十里。平畴旷衍,突兀耸起,石峰锐者如笋,卓者如屏,跳丹跃碧,噏雾呼云。周围峭壁,惟脚下一道可达山巅。巅上别辟天地,四顾苍然,呼吸可通帝座。凤凰山 在县治东四十里秦州里内。冈峦挺秀,头翅峥嵘,俨然飞凤。左右两腋有古井焉。古井昔名“龙隐” ,广七尺,深无底,四时澄湛,泉甘而洌。旧传欧阳氏所驯扰之龙隐于此。
麒麟山 :在县治西,离城七十里。山冈逼肖麟形,千峰屯绕,秀杰殊常。
乌江 即驿侧小江,用小舟溯流而进,可三四十里至古城。土人以车载货于此。自此以上,船不能进。其源直透至乌路里八峒猺山地面。相思江 在县治右北岸,自官塘堡分港而入,离城四十里,直通朋化内猺。春夏水涨,小船可到冲塘等村,水涸则巳。俗云:“土人之不肯经营远游者以此。” 或地气通乎人事,疑亦有之。白沙江 在县治左南岸,离城四十里,由五陵分流而入,直通乌饭墟、六陈,接容县界,小船可到。冬月水涸不能行。
大同江 在县治后北岸,离城八十里。“江源在猺内发脉,滩高水涌,石齿崚峥,深处有潭万丈,浅者濡足可涉,舟楫不能施。土人惟刳木为舟,或编竹为筏以收鱼,利以通往来。” 顺流出,至藤县蒙江口,汇合浔梧大江。
贵县
东山 在县东十五里。峰峦秀峙,唐时何履、何光隐此。山顶有石,状如二人并立,传为何氏兄弟仙化。其西北一峰望之如妇人,俗呼为“妇人岩。” 左酒缾,右凤凰。
南山 在县南十里。错综二十四峰间,苍翠郁映。上有岩洞三门,仰视垂乳,万象奇瑰。旁多石窦,洞中有八景石佛、石狮、石象、石鲤、丹灶、御碑、出米洞、飞来钟等。由东门宛转扪萝,上其绝顶有石室方丈,即宜仙洞,传为葛洪炼丹处。洞后又有白云居、振衣岩。指顾四际,青山绿水,碁布履舄之下。宋章惇贬雷州,寓寺中,因览景叹云:“夏云多奇峰,良不诬也。” 寺僧因以诗讥云:“如风如火复如绵,飞过微阴落槛前。大地生灵枯欲死,不成霖雨慢遮天。” 宋元明俱有帝子经游遗迹,此山为贵邑第一胜景,宋封景祐寺后。《古今诗》其一证云:按《明一统志》宋俞括诗:“二十四峰尖,参差列郡南。半空擎梵宇,绝顶寄僧龛。” 西山 在县西二十里。峰峦奇特,石笋插天。有七星山,多踯躅花、方节竹。仙女寨有白鹤张秀才石、歌仙刘三妹石,其形俨如二人相对而坐,值风清月白,每闻答歌声。其地妇人好游歌。有术家云:“风水所钟,宜琢去石人嘴。土人琢去之,遗响遂止。”
北山 在县北二十里,又名宜贵山,又名北览山。瀑布千仞,上盘武宣,下连浔郡,惟此山最大,延袤数百里,又呼为龙山。唐贵州《怀泽注》“山中。”
有茶树,土人赖之。《地道记》曰:“龙山,合水所出,即此。” 《广舆记》云:“羽客仙人多聚于此。” 宋乡宦施才致仕亦隐此山。冯三界尝往此山采香,遇仙成道。其绝顶名平天,中有巨潭。又有白龙,每大风雨即飞出,人尝见其身尾白亮如银。昔有一老采香山中,偶至潭所,见石壁峭立,花果新鲜,须臾见一白龙戏水,蟠绕古树,波浪腾沸,遂回。后寻莫得。按《明一统志》:“山有石牛,每旱则杀牲取血和泥涂牛背,以咸卤涂牛口,歌《牧牛诗》以乐之。祀毕则雨,泥尽乃晴。”
文笔山 在县南,与南山并峙。其尖峰被沈将军琢去,通邑不服,后以砖补之。
龙岩山 一名龙安岩,在县东五十里。上有巨洞,可容千人。有东西二门,中有奇花怪异,不可胜记。唐宋俱有石刻,字久难明辨。县尹林朝钥刻《古怀第一山》于石门,又邑庠曾光国题《东方巨观》于石。昔乡人黄用臣修葺,不亚南山山。龙岩山 在县北八十里,洞口开敞,中多奇石,亦南山之亚,土舍常金宁开。
银山 ,在县东北,有石函,望之如银,俗呼为“仙人函。”
龙影山 在县南,其石壁有五彩龙影。
锺馗山 有洞,石门轩阔,清流环绕其下。鸡笑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东接石梯,西连北览。
马岭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一名龙马山,又名马度山。唐以前有马岭县云。按《明一统志》:“其山多虺,其毒杀人,惟冷石可以解之,屑著疮内即活。俗传有马嘶与奔蹄声,则人多疫疠。”
铜鼓岭 在县南五十里。平地突兀,上有层冈,人依之避寇。
仙女岭 在县北七十里。旁有石崖曰“登仙。” 显朝冈 在县北二十里。《郡志》云:“陆绩为守时,常登此冈,制浑天仪。”
金鸡峡 在县西六十里。相连石山,直至宾州。南江 在县南城下,即郁江。上有牛皮滩,下有白鹤滩,又名“紫泉” ,如遇人才出,县尹贤则紫水见,映耀如金。县人常候之,以为祥瑞云。
宝江 ,在县西一里。一名“浮江” ,水自宾来,入于郁。
汎江 在县南三里,又名“道冲江” ,近贵州城旧址。
沙江 在县东七里。源出龙山谢井,流入于郁。武思江 在县西六十里,自合浦而来,流入于郁。
思缴江 ,在县南三十里。自兴业而来,流入于郁。
东津江 ,在县东四十里。自龙江分流而入于郁。
横眉江 在县东六十里。自郁林大容山而来,与桂平分界,流入于郁。
干河 在县北四十里。源出北山,夏月则大水泛滥,秋冬则涸无涓滴。传为罗隐经过被阻题破。其水即地下流去,今遇水汎急不可过,常被淹没。
潮水泉 在县西六十里。其水盈涸不时,或日三四潮。汉封其神为“澄澜公。” 邑人烹牲以占岁事。
谢公池 在县北城下。唐守谢雕所凿,今名“井塘。” 沈将军修葺甚佳。上有嵯石横桥,旁有小洲,石坦如龟形,风水甚秀,可创学宫、书院。
藤梨塘 在县东山后。广数里,水极深,往来船渡。中有小山,突兀可居,乡人避寇于此。
廖家井 在县城北一里。池中有石洲平坦,其上有“紫江亭。” 今废。
谷公井 在县治东北。相传汉刺史谷永所凿。陆公井 ,在县南三里,近古郁林城。怪石清流,吴郡守陆绩所凿。旁有橘一株,乃乾和中刺史刘博古所种,因名“橘井。” 学宪刘节建亭其上,今废。
瑞松井 在县东一里。宋孝子梁诰居其旁,庐父母墓侧,树之以松。时有甘露降,瑞草生,故名。后建“甘露亭。”
嘉鱼井 在县西门外。井泉通江,中有嘉鱼,观之历历可睹,因名。今塞。
司命井 在县西北。半甘半淡,潜通大江,四时不竭。合境汲饮,人多耆年。若水竭则人疫岁荒。南涧井 ,在县西门外。东有卷石,苏东坡大书“南涧” 二字刻石。又宋陶弼诗云:“㐲泉见脉能通海,叠玉山峰喜近城。” 鱼最甘美,今归学。
东井 在县东一里。怪石涌出,水流石底。宋施
才诗云:“深随石窦千寻去,远自云峰万里来。昔传有一石窍,直通西门石坑,由县堂而过,因一孀妇误跌下坑,提炬追寻,闻刑杖声,由井口而出。有谶云:‘贵县四山全,只因东井穿。东井若不穿,三科中一元’。” 井口石上有苏东坡大书“东湖” 二字,后沈将军累石填塞,今水汎。
龙腹井 又名龙床井。县北数里,井旁有石洲,盘屈如龙如床状,夏月邑人常游避暑,水可深数尺,观之似浑,汲之则清,岁旱祷雨辄应。汉封其神为“清源公。”
《府志未载山川 明一统志》
[编辑]本府。〈桂平县附郭。〉
凤巢山 :在府城西五十里。下有龙潭,祈雨多应。
石鹿山 在府城北五十里,上有石如鹿。罗影山 在府城北七十里。
鸡栖山 :在府城北八十里。
吉盘山 :在府城北九十里。
宝子山 在府城南
紫荆山 、石梯山 ,俱在城西北。
横岭 在府城北五里。旧《志》云:在桂平县南九十里。
三鼎岭 :在府城东三十里。
宝子岭 在府城南三十里。山势磊落,如聚宝玉。
棱层岭 :在府城西南七十五里。
南顿岭 :在府城南一百二十五里。
会仙岩 在白石山上。磴道险峻,攀缘而上,其广可容数十人,中有葛仙翁丹灶。狮子冈 在府城西五十里,状如狮子。
昆仑冈 :在府城西七十里。
郁江 在府城南,又名“南江。” 源出交趾界,经邕州,至此合黔江。
龚江 在平南县东南。一名都泥江。西通邕、宜二江,东过藤、梧,会诸川入于海。唐龚州以此名。渌水 ,在府城南一十五里,旷野中天然。石甃其旁水泉深碧清澄,中有巨鱼,人不敢捕。罗叶水, 在府城南一十里,流入郁江。
思陵水 在府城西北一十里。合大隍水入黔江。
绣江水 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合浔江。
都耶水 在府城北三十里,合大隍水入浔江。横眉水 在府城西南四十里,入郁江。
大隍水 在府城东北五十里。源出柳州府武宣县界,东流入浔江。
木赖水 :在府城西北九十里。源出贵县界,流合黔江。
平南县
燕石山 ,在县东南一十二里。山有“石燕。” 唐置燕州,取此。
古仑山 在县北
大峡山 ,在县北一十五里。
瓮山 ,在县西六十里。
磨云山 在县南一百里。山顶常有云雾。天井山 ,在县北四十里,井有双鱼。
伏虎山 在县南九十里。
天堂岭 在县东
蛇黄岭 在县北二里
高阳岩 在县内,与思鹅岩对峙,岩宇高广而明豁,前瞰平野。又有湖叟岩在此。岩之阴,有宋治平中名贤题跋。
思鹅岩 在县城内。《旧经》谓之思鹅石,状若八角楼。
畅岩 在县西北三十里。一名姚公岩。宋郡守姚嗣宗诗:“石作洞房势,水随人意流。两岩常溅雨,五月便惊秋。此境有深趣,无心真乐游。山公中宿酒,欲醉更重投。”
登仙崖 在北山路,傍接仙女岭。山上或闻宴鼓声,即岁丰人安,闻战鼓声则兵戈起。
蛇黄冈 在县北四里。冈势盘纡,出蛇黄。每岁九月,邑人掘深七、八尺,始得之。大者如鸡子,小者类弹丸,其色紫,磨之可傅肿毒。
白马江 ,在县东六十里,流入龚江。
绿水河 在县东南
龙隐井 在县东
游鱼洲 在县前大江中。
贵县
“漱玉泉 ” 在白石山。
紫泉 在南。水出郁江,有两派,其出不常,出则有异,应自县门流下者,必擢贤守令,或生英俊。县上流下者,应在僚属。其水长而狭,色如紫练。
浔州府城池考 通志
[编辑]本府。〈桂平县附廓。〉
浔州府城池 :旧有城,久毁。宋嘉祐七年,拓之,始增筑子城。嘉泰元年,知府周禧、知县廖德明继筑土垣。元至元庚辰,推官范埜撤而新之。明洪武六年,百户吴胜复广旧城,周三百七十四丈。十五年,千户陶成西展百馀丈。二十九年,知府沈忠复东展数百丈,周一千三百二十丈。辟六门,东西开壕,立栅,南北际江,立门四:南二曰迎恩、“宁远” ,北二曰宣武、威武,东拱辰,西安远。成化三年,知府孙晫因砌以砖,高二丈,阔一丈二尺,楼六座,角楼、悬楼共五座,炮台、窝铺共二十二座,改拱辰门曰“浔阳。”
外县
平南县城池 ,旧无城,明洪武初,知县齐逊始筑土城,辟“通济” 一门。景泰间,寇毁。天顺间,主簿阎鼎请发公帑,始筑砖城,周三百一十二丈,高二丈四尺,立一鼓楼,盖数串楼。门外月城壕阔二丈,深八尺。南壕与士民不利,填之,止开南北二门。弘治七年,巡抚委推官戴纲、知县谭珪,因旧筑立罗城,墙八尺,阔四尺,计五百丈。盖以土茅。
贵县城池 旧无城。唐元和间,刺史谢鹏始筑。宋绍熙间,权郡谭景先修之。元至正间,城池颓圮,峒贼出掠。十二年,吏目侯元采以己财佣军民修筑,周围五十八丈,窝铺二十四间,面江为池。
浔州府关梁考 通志
[编辑]本府。〈桂平县附郭。〉
东乐关 在府城外
西静关 在府城西
南济关 在府城南
北定关 在府城北
长庚桥 在府城西三里。
禄塘桥 去府城十五里。明成化间建。
驷马桥 在县南,明正统间建。
清平桥 在县南,明成化十四年修。
官桥 在西门
迎恩桥 在南门驿前
独楼桥 :离府城南六十里有独楼营。
碧滩桥 、伏化桥 、兴隆桥。
《上渡 》《下渡 》“乌江渡。”
《白马渡 》。《欧村渡》。
平南县
东关 。西关 ,北关。
太和关 、永宁关。
通济桥 在通济门外
拱北桥 :在拱城门外。
罗冲桥 在县东一里
七里桥 、太平桥 、小桥。
大将军桥 在县后,离城十里。
新光桥 、“镇安桥 ” 、“绿水桥。”
石桥
官冲桥 在县东三里
《上渡 》《下渡 》“乌江渡。”
黄村渡 。白马渡。
贵县
常平关 、东宁关。
北靖关 在郭外三十一里。商贾辐辏之所。登龙桥 在县东二里。按《县志》在学宫后。石碑云:“水从白玉环中过,人在青龙背上行。”
渡中桥 在县西五里
永济桥 在县北十里
沙江桥 在县东七里
绵村桥 在县北十里。按《县志》在郭北绵村中。板冲桥 在县西十里。
《新安桥 》。《踏青桥》。
七里桥 按《县志》,“在县北七里。桥头有巨石,方平可丈馀,厚二尺许。昔传有仙人来造此桥,因鸡鸣而止。”
西门桥 在县西门外
撇竹桥 在县东二十里,往府要路。
石龙桥 在郭东一地方。
道冢桥 在县南岸
牛鼻桥 在县西十里
石银桥 在郭南三地方。
三步桥 勒头桥 俱郭北地方。
县前义渡 在县南大江。邑庠曾光国募资置田,有吴贞、杨焕、何会三户,粮米共十石,租谷共三百,供养渡子,修置渡船,济人往来,行人利便。立碑渡前。
乌江渡 在县西六里
苏湾渡 在县东十里
小江渡 在县西一里。即浮江。
陆村渡 在县西七里大江边。
瓦塘渡 在县西五十里大江边。
香江渡 在县西六十里大江边。以上俱在县上。
思湾渡 在县东十里大江边。即古时仙人夜渡处,今石影犹存。
东山渡 在县东二十里大江边。
东津渡 在县东六十里大江边。以上俱在县下。
三江渡 、东壆渡。
浔州府公署考 通志
[编辑]本府
浔州府治 在城西北隅。明洪武八年,通判陈善道建。正统五年,知府陈嘉谟修。今仍旧址重修。按《府志》:“大门三楹,仪门三楹,堂屋共五座,公廨两廊,右库、左仓,庖厨悉具。”
同知公署 在府堂左
通判公署 在府堂右
推官公署 在府堂左,今裁。
分司衙门 旧在府治北城内。明末毁,后移小南门正街。按《府志》:大门三楹,仪门三楹,吏舍厨房悉具。今俱废。
分巡左江道公署 旧在府治东,明末倾圮后,迁西城门内。大门三楹、仪门三楹、正堂三楹、后堂三楹,吏舍悉具。
经历司 在大门外
司狱司 在仪门右
儒学 :在学宫内,今废。
常平仓 在北街
府门驿 在城南
递运所 归并在驿,今废。
协守公署 在东城内
守备衙门 一在东城隅,一在西街。
僧纲司 、道纪司 ,俱在寺观。
养济院 旧在西城门内。
桂平县治 在府东,即汉布山县旧址。明洪武七年建。弘治、正德间,相继修理,后移北门,堂、厅、库门犹有存者。
典史署 在县堂右
分司署 ,在北街。明末废。后迁于南门,创堂屋、大门共三座。今复废。
儒学公署 在学内。今废。
副将衙 四座,在北门内。
浔州衙 在参府右,久废。
县仓三间 在分司旁
养济院 旧在城西,今在北街。
外州县
平南县治 。明洪武二十一年,主簿向必华建,永乐十四年毁。景泰二年,知县祝谕增修。天顺间,主簿阎鼐重建。成化元年复毁,本府同知李应重修,廨宇咸备。今仍之。
布政分司 在县治左,今废。
按察分司 在县治左。今废。
儒学 在学内
阴阳学 在县治东
医学 在县治西,俱废。
僧会司 在宝积寺
道会司 在县治东
巡检司七 俱废
贵县治 旧在城西,正德十四年,知县戴曾宗迁建城东,今仍旧址。按《县志》:“大门一座,仪门一座,大堂一座。大堂后东廊有库房一座,二堂后厨厅各如制。” 大堂前有东西两廊,东廊则吏、户粮、承发各房,西廊则兵、礼、工、刑各房。
县丞署 :在县治仪门右。
典史署 在县治仪门左。
分司署 在县治西街,今圮。
儒学 在学内今废
奉议卫 在县治西街。正统十一年,自奉议州徙建于此,今废。
奉议卫军民经历署 在县治西街,今废。守御贵县中前千户所 在县治西怀泽驿旧址,今废。
自武军民千户所 在县治北门外,今废。辛安寨巡检司 在县南六十里,久圮。
北山寨巡检司 ,在县北三十里,《久圮》。
仓房一所 ,在县治仪门右。
库房一所 ,在二堂后。
阴阳学 、医学 俱“圮。”
僧会司 、道会司 俱在西门内,今废。
养济院 在西门外,今移南门外。。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