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441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四百四十一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四百四十一卷目录
南宁府部汇考一
南宁府建置沿革考
南宁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南宁府星野考
南宁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一千四百四十一卷
南宁府部汇考一
[编辑]南宁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
[编辑]本府
“南宁有虞氏,虽曰荆域,其实尚在荒服。” 周为百粤地。显王时,楚灭越,其族散处江海,各为君长。有瓯越,有骆越,而瓯越之人又分东西。是时邕境滨于骆越横境,分为西瓯,其封域未详也。至秦取百粤,属桂林郡。汉以后属郁林郡,千里相属,无所于考。唐以来,邕、横并峙,各分属邑,而邕管西以南为最。广安南谅山府、七源州皆隶于邕。故七源州有南交关,通龙州;丘温县有镇南关,通凭祥。其广源州又通归顺,可考也。宋又管羁縻州四十四县、五峒,经画靡定,无所归一。明初,割宣化、横州、武缘、永淳,后割武缘县属思恩。益以上思州,再割宣化地立隆安、新宁所割三州三邑,并忠州、迁隆、归德、果化、下雷、湖润诸州寨峒总属南宁,遂为西粤之望郡云。
按:南宁为荆州西南境,古交趾地。炎帝高阳之世,南至交趾,莫不臣属,岭表即其地。唐、虞、夏、商,荆域。尧命羲叔宅南交,《书》朔南。暨周,百粤地。粤即越国。周显王时,越为楚灭,族窜江南,有瓯越、骆越、杨越之属,最为蕃衍,故曰“百越。” 至秦,为桂林郡地。王剪略杨越地,为桂林诸郡。秦末,南越王赵佗所统。汉为郁林郡,领方县地。武帝灭佗,以其地为郁林等郡,属交州。晋元帝建武元年,分郁林置晋兴郡,属湘州。隋平陈,废郡为县,属简州,复改曰宣化县,属尹州。郁林文帝开皇十年,唐初于县改南晋州,隶四县:武缘、晋兴、朗宁、横山。高祖武德四年、太宗贞观八年,复改南晋为邕州,郡曰朗陵,属岭南道,隶六县:宣化、武缘、晋兴、朗宁、思龙、如禾。天宝初,改朗宁郡。乾元初,改为邕州,后置建武军节度。五代周广顺元年,为刘汉所据,州郡仍唐。宋灭汉,仍为邕州,属广南西路。大观初,改军名永宁。元至正中,改置邕州路。泰定初,改为南宁路,控制左右两江,羁縻州郡。明洪武元年,平章杨章、参政朱亮祖取左右两江。十年,改路为府,辖宣化、横州、武缘、永淳四属。弘治十八年改上思州归附。厥后又益以归德、果化、忠州、下雷四土州,并迁隆峒、湖润寨属焉。上思、忠州、迁隆原属思明府,果化、归德原属田州府,下雷、湖润原属镇安府。嘉靖年间,都御史王守仁奏请割宣化西乡思龙十里立隆安县。隆庆六年,巡抚郭应聘请割宣化忠州地开置新宁州。又万历七年割武缘县改属思恩府。自是南宁辖三州、三县、土州四、寨一、峒一,隶广西布政使司,分属左江道。
皇清因之。
宣化县
本秦桂林郡地。汉属郁林郡领方县地。晋置晋兴郡。隋废郡为县,属尹州,后改曰宣化县,属郁林郡。唐初于县置南晋州。贞观中,改州复为宣化县,属邕州朗宁郡。宋因之,省朗宁、思龙、如禾三县入焉。元仍旧。明属南宁。
皇清因之,编户五十二里。
新宁州
距府治一百二十里。唐、宋、元皆宣化地。明初,分为武黎、沙水、吴从、华阳四峒。后武黎、华阳皆以功授县,即以沙、吴二峒领焉。无几何,华阳氏绝,则统隶于武黎。续因思明土府有功当录,以忠州、江州属焉。后二州抗叛不服,将县若峒地方蹂躙争占,仇结兵连。嘉靖间,武黎峒民黄纲以舆图并印出献,愿归南宁。副宪翁万达奏改县及峒为四都,都仍有长,以一府佐一指挥抚御之。隆庆间,武弁贪肆,激变峒民,忠州土官黄贤相乘隙鼓惑,相与逐官军,据营堡,兼之罗阳土县首纠集劫掳营堡,巡司俱不能制,遂致南、太二府隔绝不通。议者敬援上思州例,以四都设为州治,俾有耑制。又恐幅𢄙不敷,乃谓“宣化县如禾一二四啚,去县阻逖,悍逋为甚,不若州治为近,便于勾征。” 时巡道霍与瑕乃规画条议,与三院会奏设四都之地,开建州治。隆庆六年正。
月,始卜地于沙水都定禄峒为州,曰“新宁” ,仍隶南宁府。万历六年,知州赵宗凤案查那投、更阳十五村,乃如禾武黎旧地,申覆编为“隆化五都。” 万历十七年,知州张思中又查渠吞等一十六村,亦系武黎故地,被江州侵去,申覆编为“隆化六都。” 万历二十八年,知州朱默又查檂罗等一十八村,亦武黎故地,尚在忠州未吐,申覆编为“隆化七都。” 其原沙水峒者编为隆化一都,吴从峒者编为隆化二都,华阳峒者编为隆化三都,武黎峒者编为隆化四都,连如禾一、二四啚,共为十里。
皇清因之,编户十里。
明知州刘铨曰:“新州之地,取自诸酋之吻,自彝而峒,自峒而县,自县而土,自土而后又为都,武弁御之不克营保守之不能,一经立州后,则汤火倒悬,渐成安壤,此亦国家撮土成丹之福,诸长吏点石化金之灵也。由斯观之,今日州之人士渐渍文明之化,沐浴声教之施,景文德而念禹功,可忘所自始耶?”
隆安县
距府治一百八十里。古交趾地。旧为宣化县那九村,属南宁府,在西粤之极边,诸蛮缘以出入,相剽掠无宁岁。后设驮演、那楼二寨于要区,以为保障,民彝犷悍,亦未能遽为制伏。嘉靖七年,都御史王守仁征田州,自南宁舟行五日至其地。舣舟江南登望,谓“地离宣化辽远,难供输” ,乃卜羁空之区,议置县。父老称便,奏请,报可。始立为隆安县。仍隶南宁府。
皇清因之,编户十里。
横州
距府治东二百二十里。本秦桂林郡地。汉为广郁、合浦二县地,属交州。吴分置合浦此部,以都尉领之,隶昌平。太康七年,改合浦立宁浦郡,领宁浦、连道、吴安、昌平、平山五县。刘宋因之,领涧阳、道兴、宁浦、吴安、昌平、平山、始定六县。梁天监中,分宁浦置𥳑阳郡。隋废郡,置简州,治宁浦县,又改缘州。大业初州废,以县隶郁林郡。唐武德中,分郁林置淳州,寻改为南简州,领宁浦、蒙泽、岭山、从化四县。贞观八年,始改为横州,领宁浦郡。十二年,省蒙泽、岭山二县入宁浦。天宝初,改宁浦郡,属顺州。乾元初,复为横州,属岭南道。五代属南溪。宋仍为横州。开宝五年,省从化、乐山二县入宁浦,领宁浦、永定二县。属南西路。元改置横州路总管府。元贞元年,复为州,隶广西道。明洪武初,平章廖永忠取横,千户朱真执其守降,遂命真守之,隶浔州府,省宁浦,领永淳一县。十年,改为横县,并永淳俱隶南宁府。十四年,复为州,领永淳一县。
皇清因之,编户十里。
永淳县
距横州治西一百三十里。本秦桂林郡地。汉属郁林、合浦二郡地。唐初,分郡置淳州,治永定郡,领武罗、灵竹二县。天宝初,改为永定郡。乾元初,复为淳州。永贞元年,改为峦州。宋开宝六年,废峦州,以永定县属横州,后更名永淳。熙宁中,省入宁浦。元祐三年,复置,改为永淳县。元仍旧。明洪武元年,属浔州府之横州,十年并州治俱隶南宁府。
皇清因之,编户七里。
上思州
距府治西南三百里。古西粤极边界,秦部落南交。汉武帝元鼎时,开置交趾部羁縻于合浦郡。唐天宝初,始置上思州,与纡州思明、思恩同。谈川、思朗、思诚、七源诸州土酋延袭,并隶邕州督府。属岭南道。五代为南汉主刘𬬮所据。宋仍隶邕州迁隆寨。元思明升路,上思隶焉。明洪武元年秋,思明路黄忽都纳款上思因内附。二年命土知府黄英杰世袭。弘治十四年夏,土族黄澄攻思明太平所千户,擒之。十六年,头目赵瑄等具奏改流,始改附南宁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乡。
下雷州
在郡极西。宋置。元仍旧。明因州,印失废。州为峒,在湖润寨间,属镇安府。至峒长许永通,以调征有功,始给冠带。传至许国仁、许宗荫父子,获旧印,屡立战功。嘉靖四十三年,改属南宁府。万历十八年,以地逼交南,升下雷州,设流官吏目佐之。
皇清因之。
迁隆峒
古,交趾地。宋皇祐中,始祖黄胜奇从狄青征侬。
智高有功,置迁隆峒巡检司,隶思明府。明初,改隶南宁府。
皇清因之。
湖润寨
巡检司。岑姓,始祖岑元全,属镇安府,明改隶南宁府。
皇清因之。
南宁府疆域考 府志
[编辑]南宁府疆域图
本府。〈宣化县附郭。〉
东至柳州府宾州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太平府罗阳县界六十里。
南至广东廉州府钦州界一百三十里。
北至羁縻州溪峒界七十里。
自府治至
京师九千二百七十里
新宁州
东至宣化县界四十里,以高岭为界。
西至江州界八十里,以响水为界。
南至忠州界四十里,以更阳村印山为界。北至罗阳县界二十里,以《岊细》山为界。
东南至宣化县八十里,以迁隆寨为界。
西南至忠州四十里,以驮辽村桥、贡山、长山、小埇为界。
又西南距江州七十里,间以“兰村、涝村、濑滤村” 为界。
东北至宣化县,四十里,以那禁村为界。
西北至罗阳县界二十里,以凤凰山为界。又西北距陀陵县界四十里,以小埇为界。东西横亘一百二十里,南北直袤六十里,《隆安县》
东至宣化县,一百八十里。
西至果化州六十里
南至万承州,一百十四里。
北至武缘县六十里
东南至永康州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都结州七十里
东北至武缘县,一百四十里。
西北至归德州七十里
自县至府一百八十里,至省城二千三百八十里,至
京师九千四百五十里
广九十里而近,袤一百里而遥。
横州
东抵贵县界六十里
西抵永淳县界,五十里。
南抵灵山县界三十里
北抵宾州界八十里
自州治至本府,陆程二百里,水程四站;至省城,陆程一千里,水程十七站;至
京师九千四十里
东西广一百九十里,南北袤二百二十里。《永淳县》:
东至横州界二十里
西至宣化县界三十里
南至灵山县界,五十里。
北至宾州界七十里
上思州
东至宣化县界八十里
南至交彝界八十里
西至迁隆峒界七十里
北至忠州界三十五里
东南至“广东钦州界,六十里。”
西南至交彝界一百里
西北至忠州界四十五里。
东北至宣化县界九十五里。
下雷州
东至龙英州界四十里
西至交趾《上琅彝州》界,四十里。
南至安平州界五十里
北至向武州界五十里
自州至府一百九十里,至省城一千三百九十里。至
京师九千四百六十里
东西横八十里,南北直一百里。
迁隆峒
东至上思州界三十里
南至交趾隘,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思明府界三十里
北至忠州界三十里
湖润寨
东至下雷州界二十里
南至归顺州界二十五里。
西至归顺州界三十里
北至向武州界二十五里。
形胜附
[编辑]本府。〈宣化县附郭。〉
宋知横州杜杞《邕管议》:内制广源,外控交阯。狄青《贺捷表》:“金城之固,铜柱之封。”
余靖《平蛮颂》:“九洞襟带,列城唇齿。”
南宁百粤郡地,两江会隘。昔为交阯故壤,今犹峒蛮杂处。昆仑、思玉、宝华、鸣石为其山,鳄鱼、灵犀、横槎、香稻为其水,此则南宁形胜之大概也。《宣化县志》:“外控广源,内接溪峒。前标铜柱,想文渊昔日雄风。北锁昆仑,见武襄当年伟伐。新宁州。”
新宁地脉,发自广东廉州府大廉山,走数百里,跨上思逆大江而上,结为州区。巡台霍公定《州址揭帖》云:“西瞰洪流,中涵荫水。瞻其前拄笏挂印,触目皆可爱之山。顾其后列幄绕屏,靠背有无穷之障。左龙右虎,中启一门,卓㦸攀鞍,备呈众美。” 而刘氏子亦美之曰:“山据要路,地握津衡。长江之水西倾,定冈之山逆上” ,金水涌寻常之浪,廉真参尺五之天,“乱石之点田,不啻慈乌哺乳;方印之护侧,何殊仙监当前。金棱玉带以行龙,石骨天池而入首,居中制外,以重驭轻,真四峒之枢机,八柱之咽喉” 者也。
隆安县
邑宅宣化之西,为邕郡边徼之地,控扼上游,保障西南。山岭则“两峰对峙,呈奇献秀;溪潭则九折潆回,含香露彩。地轴天关,金汤险固,亦一方壮甸也。”
横州
《图经》:“南濒海徼,西接溪峒。”
《宋史杜杞传》:“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易祓。《修城记》:“横距邕为邻境,实犬牙相制之地。邕江门户,南太咽喉。钵岭巍峦,冠八景之奇观。横槎古迹,标一水之名滩。山川具在,可考而知。”故以言乎四远,震龙厜㕒于虚危,东山岩岳于轸翼。罗蚕长寨,石峰簇拥,嶡然而起,圭植颖攒,争妍献巧。乃若鱼魿天窟,暗螺乌岩之山。嵯峨巀㠔,为郁江之捍门。《华表》〈《天窟归云》,《乌岩积翠》,即此。〉以言乎州城,枕古钵而障北山。登高一望,〈钵岭春游即此槎亭秋眺即此登高岭〉东有《将军挂印》,南有《白象卷河》,西有《骆驼进宝》,北有《九凤齐飞》。正面《宝华山》若屏之
列,古树苍森,烟云郁勃,四时宝异之气,葱蒨可挹。〈“宝华朝烟” 即此。〉《龙池香稻之水》,右夹于《海棠桥》。〈海棠暮雨紫水呈祥俱在此〉“白水”、“清溪”左夹于蒙邨清江之下,“月江”正如环璧,拱于郡学之前。〈月江澄练即此〉《自梧浔》溯舟至此,眼界旷然一开,非所称山川之清淑、人物之都雅者乎?
永淳县
弹丸方隅,沿革不一。历代以来,形胜无稽。《上思州》
形则“粤西” 僻隅,斗大一区;胜则“《山水》徒具” ,幽雅无稽。
又云:“地僻南宁之西,壤接交彝之境,界逼土司,实为粤西藩篱。”
下雷州
地居边僻,田少山高,箐深路险,危石杂木,纵横交错,烟岚则有,形胜全无。
南宁府星野考
[编辑]府总
陈卓《魏志》:“自张十二度至轸十一度,辰在巳,楚分荆州。”
《晋·天文志》:“翼轸,楚荆州,零陵入轸十一度。” 桂林属汉零陵郡。《纬书考灵耀》云,“一度该二千九百三十二里有奇。” 邕去桂林仅千有馀里,当在轸十一度之内。
《晋志》:“荧惑主荆交。”
《唐书》:“翼轸,鹑尾也。” 自房陵逾南纪,尽郁林、合浦之地,皆全楚之分。邕为汉郁林郡地。
《宋史》:“三台下星,主荆。”
《天文志》:“天市垣,其西垣第一星,主楚。”
《星书》五车,中央一星主楚。
南宁府山川考一 府县志合载
[编辑]本府。〈宣化县附郭。〉
昆仑山 在城东北一百二十里。孤撑巉峻,设关以扼蛮峒。关上有台。宋仁宗皇祐间,为侬智高所据,安抚使狄青破其垒,大败贼于归仁铺。武号山 在城南十里。山势雄峻,拱向城郭,今名“五象岭。”
罗山 在城北二十里,与青秀山相峙。高据南城,俯瞰北湖。上有北寺龙潭,遇旱祈祷辄应,飞瀑从山巅来。寺之前有涧石,畔有泉亭,有飞来钟,石上有罗大仙足迹。旭日朝霞,闪灼于苍松古木。今梵刹虽存,而松木无矣。
青秀山 一名泰青峰,在城东二十里,嵯峨秀拔,障邕之水口,拱揖望仙。白塔,古有三寺,峰顶曰白云石,佛石炉犹存,上有仙人插剑石。山腹曰万寿,临江曰独孤,旁有撷青岩,镌阳明先生过化之地。嘉靖间,兵宪徐公甫为董传策筑二亭,曰“洞虚” ,曰“董泉” 作室,曰“白云精舍” ,俱圮。万历间,郡人萧云举建塔于上,名曰“龙象寺” 、曰秀山山房,曰元圃亭、曰息机、曰凉云。度僧性悟号归元者主此。山僧嗜酒,勤力作,好种菘萝茶,善于焙治,高人达士,时与交游。苍松翠竹,皆其手植,居然胜境。崇祯间,郡人陈瑾于塔旁建竹味庵,前置舍利。塔下有粼玉泉石,有萧文端诗,“路旁石上有仙人足迹。” 兵燹之后,而山已童,寺亭咸毁,所存一塔而已。
马退山 在城北十五里。势如马退,故名。旧有结茅亭立其上,唐柳宗元有碑记,今圮废。横山 在城东八十里。其山高险,横截江河。宋置横山寨,市马久废。按《明一统志》陶弼诗:“恩浃黄侬族,师环左右溪。”
石燕山 在城东九十里。俗传,上有石燕,天将雨则飞。
石鱼山 在城左江滩下,石壁如鱼形。
圣岭山 :在城西三十里。峰峦秀拔,云锁其巅则雨至。
道人山 ,在城北十里。形似道人冠,跨柳宾来之界。
公母山 在城东水平寨,寨今废。
思玉山 :在城东六十里,跨柳州、宾州、来宾之界。
都石山 在城东六十里,满山皆石,不产竹木。都茗山 在城东六十里,产名茶。
苦竹山 :在城北三十里。产苦竹。
铙钹山 :在城西二十五里。山下有龙潭流出。
大江时有烈风大雨,俗传“龙归祭祖。”
都龙山 :在城西北六十里,蜿蜒起伏若龙状,诸山连带随之。
罗秀山 按《明一统志》:“在府城北二十里,相传昔罗秀修道于此,后升仙去,因名。” 宋陶弼诗:“寻山入罗秀,旋结草堂居。花露生瓶水,松风落架书。闻猿得句后,见月出行初。此夕云林下,无因梦使车。”
“五花岭 ” 发自望仙坡,分脉微茫,突起五堆,昂伏于城之内外。一府治地、一府县儒学地。一城隍庙地。一三清观今改为宣化县治,俱城内。一天宁寺地,在城西仅百步,较之街市,或高一丈,或高二丈,或高七八尺者,气脉融结,有如五花,故名。
高峰岭 ,在县北三十里。高二百馀丈,远一十五里,北界武缘县。
回龙岩 在城西一百里。下有龙潭,岩中水甚清冽。岁旱取水祈雨辄应。
望仙坡 在城东北一里,与青、萝二山相对。宋狄青、孙沔、余靖征侬贼,驻师于此。陶弼建三公祠其上,又益以马援、谭必,为五公祠。后因怀忠祠,圮将苏缄并附焉。崇祯初年,同知刘光宇于祠后建玉皇阁、文昌、魁星楼,高耸甲于诸山。陶弼有诗云:“异日谁相继,来书第四名。”
豹子石 在城南十里,形似豹。
大江 在城西南。左右两江合流,左江出广源州,右江出莪利州,至合江镇合为一江,过邕流入横州,号为郁江,顺流历苍梧,至五羊城入于海。按:《明一统志舆地广记》云:“郁江即夜郎豚水也。” 宋陶弼《左江诗》云:“昔年观地志,此水出牂牁” 星盈江 ,在城西北十里。
八尺江 在城东南六十里。源出交阯,历钦州界北流合于“郁江。”
扈江 :在城东南六里。源出如禾乡,流入于大江。
可摅江 :在城西九十里。源自大明山,流历武缘,至曲流村合大江。
大冲江 :在城东六十里,流入大江。
郁水 一名“骆越水” ,在城西八十里,合八尺扈水流入郁江,是为夜郎。豚水,与温水合流入江,会于海。
伶俐水 在城东八十里。源出昆仑山,流入大江,经永淳、横州与郁江合。金城诸山之大木藤竹自此出。
《五花洲 》:在城北湖内水中,可居地。
邕溪 在城北十里,源出四方岭马退山,夹古邕州前流入于大江。
北湖 在城北十里,水从铜鼓陂汇而为湖。宋安抚使颜敏德于湖作亭,曰“绣衣” ,厅曰“机宜。” 今废,惟湖存。
龙溪 源出铜鼓陂,汇北湖诸水,夹府治上游流入大江。
马跑泉 在城东十里。相传宋狄青驻师以征侬智高,马渴跑地而泉涌出,故名。
柳塘 在城北八里。内有龙窟。
甘泉井 在府治北。水味甘,有寺。宋陶裔翁立亭于其侧,扁曰“思泉。”
沙井 在朝京门外,左水味甘,右水稍不及。“高井 ” 在城东北三十里,水由石岩出,清洌不竭。
五花井 在府治五花馆下。
双井 在南宁卫内
白龙塘 在城北一里望仙坡下。狄青驻师坡上,见白羊如龙在塘,故名。
新宁州
青云山 在城西北三里。隔江壁立巍峨,为州巨镇。丽江一水转折波流城外。此山横江一障,州治卜基以此。
笔架山 ,在青云山中。面水特秀,顶峙三尖,俨然笔架。十景云“笔嶂朝云” 取此。
马鞍山 在元天洞右
卓戟山 :在马鞍山右。
獬豸山 ,峰头仰天,类豸。傍一峰稍攲而大,又名曰“独角麒麟。”
判笔山 在城西五里。尖锐如笔。
斗鸡山 :在城东五里。一峙江右岸,一峙江左岸。二山临水,如鸡斗舞。又名凤山。
锦屏山 在城北,端向障于学后。
聚霞山 在城西七里,高与青云山齐,日夕有霞聚于其上。
岊旺山 :在城东十五里。竦峭蹲踞,绝顶平坦。
有泉,不干不溢,祷雨辄应,名曰“普望圣泉。” 玉屏山 在城东二十里,方正端立如屏。独秀山 在玉屏山左。
大王山 在独秀山左。方正秀媚,山有一孔,与六合山大江相通。
六合山 在城东三十里,有岩,岩有古谶云:“三条竹龙一处藏,罗星鼓响穴中安。山脐正点公侯地,便有黄金五百千。” 今笔迹不磨,水洗犹见。画山 在城东三十里,灵秀异常,现有仙人形。搢笏山 在城西三十里,清秀如笏。
屏峰山 在枯标村
围屏山 在那河村
罗围山 :在渠隆村围过村边。
清奇山 在渠讨村
青平山 在康仲村
芭蕉山 在江帐村,近大江,绝顶嵯峨,可望而不可登。
金印山 在沙村后,离村五里,土名“龙髭。” 此山秀丽,周围高广,山顶凸有一方石似印,村人唤为金印山。
莲花山 在蒙村前。一岩宽大阴凉,可供游玩。乌风山 在永福村。岩内高大可容千人。四柱山 在定村前。山下一峒,峒内栖社神,村民祈福于此。
印山 在寿村。古有交官田猎经过此地,印落于小溪潭内。今山上显神有石,绝肖一印,故名。“广寨山 ” 在永兴村边,四山秀丽出泉。
月山 :在李村,似月形。
神童峰 :在笔架山右。
丹诰峰 在神童峰右
望斗峰 在神童峰后
状元峰 :在搢笏山右。
三台岭 在马鞍山左
三宝岭 在城南二十里。秀拔颖异,故名。“金鸡岩 ” 在笔架峰腰。昔传金鸡出入其间。“古阳岩 ” 在青云山内。
狮子岩 在城北三里。岩开一峒门,中有数丈,平坦如砌,一石蹲踞如狮,稍入内,空邃有隙透天光,下有钓鱼台,注水一泓,其深莫测。州守邓石阳题石壁曰“元天洞。” 刘铨题对联云:“元洞朗然,丹灶空悬石室;南邕深处,紫霄暗度香台。” 十景元洞晴霞取此。
《甲午岩 》,近渠莳村,岩内七窍通顶见天,有仙人二掌遗迹。
渠岩 在州西渠卢村,村中周围四山,如城前后山门出入岩中,岩下有一大塘水,四季不竭。姑妺岩 在陇纽村,其村住居山中,周围四山,如城前后有山门出入。山口一岩,名曰“姑妺” ,其岩四方高广,岩上又生一岩,共成两层,可以建寺。
邓近岩 在下芭桑村后。其山如围屏。山上一岩,方圆一丈,岩口生出一太平石,可以展席。有泉水不竭,通出大江。
聚乐岩 在容村后,土名“岊容山。” 山中有一岩,岩内光明平正,可列筵席,故名“聚乐。”
鸳鸯岩 在州南便村后,人迹罕到。岩上石笋奇峭,又有二石绝似鸳鸯,故名。又名天胜岩。犀牛洞 在城西三十里,诸峰环立。峒中一石,耸然独立,内有石池似莲花瓣,常注水在池中。此岩奇耸怪石,丹崖翠宇,不尽形容。宪台徐台石题石壁曰“千岩竞秀,池” 曰“石莲池。” 明万历知州刘铨题联云:“壁削云霞凝五色,峰开” 日月映诸天。
仙降峒 在邓村。有一岩,内七窍,石笋倒垂,故名。
慈乌石 :在城东一里。州龙过脉,黑石星布于田,如乌聚止。
回澜石 在城西江畔。石形类狮,横涨江流,渔父晒网时歌其上十景,所取《狮石渔歌》即此。太平石 在陇寨山脚下,有一岩甚高大,岩门外两傍石笋倒垂,有一太平石,如天蓬样。劝天螺 在渠多村,似田螺形。
定禄江 在城西。发源自交南,经思明、龙州二江合流丽江而下,缠抱州城。
禄旺江 :在城南七里。
汪钟江 在州南二十里。
高屯江 在州东二十里。
杨宴江 在城南五里
咘尧江 在州西南三十里。
渌圹江 :在城南十里。
《文字水 》,在定禄江头,波流旋绕如文字与笔。
架峰相为映带,故曰“笔山文水。”
那模水 :在城东三十里。
响水 在州西南百里江涯。有石嵯岈,水由石罅出,其响如雷,因名。
那咘水 在州东七里。以上诸水俱合流于定禄江。
石龙洲 在笔架山下。江中横露石脊,出水不盈尺,长数十丈,似龙,故名。
长沙洲 在狮子岩下,江中横拦。
龙湾洲 :在龙头湾下。
金竹洲 :亦在龙头湾下。
渠乐洲 :在斗鸡山下,江中突出。
鱼影滩 在石人堡,江畔。石出如鱼影。
龙头湾 在新庄村下。江流九曲,若生龙蜿蜒,故名。
《玉带沙 》在城西江畔,明媚可人。
《金带沙 》:在新庄村,婉秀可爱。
隆安县
三台山 在县东岸二里,旧名岊横山,其来脉西,自归德九峰山迤逦而东,历百馀里,于斯突起。其巅有三圆峰,连如笔架,秀异出群,江水旋绕。邑侯姚居易以新学向之,易名曰《三台山。八景》之一。
金榜山 在县东十二里思龙《九图》鱼浩村。俗名“岊雅” ,盖取其清雅奇观也。峭壁耸拔,四面方正,遥望俨然金榜悬挂,故又名“挂榜” 焉。山有岩有池,岩有三层,可容千人。中有莲花塔一座,重叠如千顷波,有一石人端坐,相传为希夷先生。旁有擎天柱,下有石盘,仰观岩中,如云如锦,种种下垂,尤为奇异。山顶有天然石池,池内有天星鱼二尾。岩后石壁陡立,如屏如幛。其下草木森蔚,枝条奇古,恍若仙岛。其南麓一谷尤奇,从麓拾级而升,即入谷口。山势壁立,四面垂萝,不可名状。中有玉女井,上有明和洞。《谷入》三层,深邃可以避世。次谷之上为雷坛,坛之深处为飞云谷、白猿崖,横烟绕于香炉峰,中多古木,俯下,悬绝极矣。邑侯姚居易题曰“《第一洞天八景》之一。”
东独秀山 在县东五里,平地独立,翠耸如削。西独秀山 ,在县西六里,特起田中。
多柄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思龙七图匠算村。嘉靖二十七年,县令姚居易过此,刻曰《南涯过迹》。隆庆四年,提学佥事前知左州袁昌祚履亩经此,有文刻于石壁。
火焰山 一名夜光岭,俗名“垒垩” ,在县东北三十里。自归德至武缘诸山俱卑,此岭独高,上有深泉,水至洁。六七月间将入暮,岭顶即腾异火,焰彻荧煌,其大如斗,或长或短,亭亭如黄胄形。人谓金精所融泄,或微雨则愈烂焉,故名《八景》之一。
岊桑山 在县东三十里那重村。遥望江岸六里许,有异泉,山腰通一穴,深不可测。俗传遇大风雨即有神龙从穴而入,穴边树随风倒插,其迹可验。若值天旱,此山白云横锁,片片飞上,不出三日,时雨必至,乡人藉以占雨。” 《八景》之一。“逍遥山 ” 在县东四十里,四面大山环绕,此山特立于中,高约四、五十丈,上有灵池,不溢不竭,周围石笋盘列,如笔架、如物形,春夏每多云雾笼罩山内若有五音依稀托响,如鼓乐之声,其年必丰,否则灾旱。邑人因每岁候之,以卜丰歉“《八景之一》。
龙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思龙七啚》过往村。峰嶂屈曲,形如生龙,下通一孔,春流不断。嘉靖三十七年,县令姚居易刻有“龙山” 二大字。
龙鸦山 在县东六十里。《西乡六图》陇鸦村山有石岩,周阔二十馀丈,高十丈,中有石塔二座,一座高八九丈,其正坛摆列石笋,或高或低,列坐如人,俗呼为海岸菩萨。坛前二团石一座,高六七丈,中有一石,酷肖人形,旁石若齿若角,状类莲花,俗呼观音坐莲。又一石形如舞凤,顶上有石,光圆如日,俗呼丹凤朝阳。又有二团石,龟形绿色,若相逐然。又有二涡石,四角端正,似碁盘然上下无窍,自有泉润。岩门宾山有八石人,俗曰八仙贺寿。又一石尖形如女子捧物,俗曰“王母蟠桃。” 县令姚居易刻“仙洞” 二字,何一麒刻“迎仙洞” 三字。洞果奇绝,八景之一。
盖桥山 在县南三十里。高二十馀丈,在思龙、《九图》龙扶村外。山上有岩,岩前有古木条横架为桥。相传神力所设,自神农时至今不朽云。石人山 ,在县东二十里思龙、《九图》博浪村上有一石,端坐山巅,绝似人形。隔江下岸又有一。
石似马,仰首向人。古民相传曰:“石人望马。” 更有雷斧、雷凿、棋盘等石列其旁,奇特怪异,俗云仙人仙马遗迹云。
白马山 在县西南八里思龙七啚霸店村前。其山三面陡壁,上有白马观,故名。下有清泉,名曰“咘刀。” 昔人以为侬智高起兵入寇,斩马插刀于此,遗迹尚存。
岊空山 在县西三十里思龙十啚那远村。山巅有岩,岩中有一横孔,下通龙泉。其水涌出,流入小江,汇成深潭,清洁可爱。其山超出群阜,如将军独立。四面众山,如士卒环拱拥护,有“长子帅师之势。”
猪槽山 在县西三十五里。山岩内横架一木猪槽,亘古不朽。嘉靖丙午,泗城土官征海南回,异之,以宝舟泊于此,令勇士攀援而上,竟将木槽带归。至上林地,夜梦阴兵追取,惊觉股栗,乃速唤兵目置于野谷中,祷之而去,遂失其遗迹,俗相传以为神物。
岊重山 在县北十里。两山对峙,一山如鼓,一山如旗,右一山高耸,众山朝伏,人目为“将军旗鼓。”
岊仆山 在县南四十里。路旁有大岩,能容千人。先年,四洞贼潜藏其内,劫掠乡村。自设县后,盗贼始屏迹。
岊猫山 在县东十二里西乡八啚林村。枕江岸上有白石似猫,故名。
更阮岭 在县东四十里那重村。四面平坦,突结五峰,逆镇大江,俗曰“梅花岭。” 遥与梅龟拱揖,为县下流镇山。
梅龟岭 ,在县东五十里,广三十里,树木丛茂,鸟兽繁殖。其岭高耸秀丽,居九曲上流,为县关锁,前设堡于此。
那龙岭 在县南半里。形势端重,千嶂如骖。下有甘泉,清冽可爱。遇旱登此祈雨。
马晚岭 在县南二里。有岭盘旋秀丽,为县下关。万历十六年,邑令袁公璧竖牌立义冢厉坛于此。有吉穴,积善者终获之。
那觉岩 在县东二里。其岩深不可测,传云穿大江底,直通武缘,入至五、六丈许,其黑咫尺莫辨,欲入者以火枝相续,始可行云。
感昭岩 在县西三里。岩有两层,一层有小石居中端坐,其形如猴,俗人咸以“六祖” 号之。前有石柱、石鼓,击之铿然,韵致飞越。又有通天孔,直透岩顶。第二层群石参错,似鸟似兽,石壁光彩,烂若星辰。岩外涧水缠流,清澈可掬,古曰“感昭” ,今曰仙岩。岁旦,居民各携酒肴游玩。
感阳岩 在县东六十里。西乡八啚感阳村。岩内有神,乡民春秋祀之,以相祈祷,名曰“三朝天子。”
龙床岩 在县东二十里西乡八啚岩内有一石,四方平正,其状似床,石壁上有龙影缠绕岩畔,宛如龙然。江水涨没,床不染滓,直对渌水江口。古民相传,“时有黑风暗云,水浪击响,如奏鼓乐声,忽有铜钱飞入岩内。遇者急取即得,稍缓则不见矣。” 《八景》之一。
三清岩 在县西南十里思龙七《啚伐》垒村。山腰有岩四方,平正高阔,光明窍通。山背下有涧水潆绕。古有三清庙,在陇村岸。宋元祐间,一日烈风大雨,香炉忽自移岩内,因塑三清神像,奉侍于此,祈雨屡应。
阳明洞 ,在县西北四十里大江崖上有一洞,可容数百人。新建伯王阳明舟泊于此,命工划石,刻曰“阳明洞天。” 及刻《征抚思田文》一篇于石。八景之一。
万家原 在县东南六十里马村,即大山也。延袤一百馀里,层冈叠阜,林木干霄,葱青苍翠,幽丛深邃。中多小涧清流。四面土田,灌溉攸赖。画而欲阴晴,亦犹雨云雾常接,隐现变幻,每一望之,迷离极目,亦一奇观也。
钓鱼石 在县东五十里梅龟堡江畔生一石,弯立如老翁垂钓状。水上又有一石,如鱼贪饵,义盖取此。
息耕石 在县西南五十里思龙八啚笼村。耕者困惫,往往憩息于此。知县姚居易刻“息耕” 二字于石上。
“鱼石” 在县东三十里那重村。上有石壁,高一丈五尺,耸然峭立,现一人形,手揭鱼一尾。俗传有人盗鱼经此石过,雷震而死,故现此形。“大江” 发源自云南曲靖府峨利州,原名“盘江”,汉曰“牂柯”,又名“豚水”,历泗城、田州,从县后迂回旋曲而去,绕下五十里,湾成九曲,合武缘泸江
又折下南至江镇,会合太平府丽江,东注郡,流入于海。
龙床江 在县东南三十里。内有一潭,名“龙湫。” 上多生兰,多产蓝鱼,水极清冽。乡人遇旱,取水求鱼屡验。
呵泸江 在县东六十里曲流村。江岸中多美鱼,易为捕获。其源发自武缘县,流入大河,可通舟楫。
绿水江 ,在县南二十五里。其水清洁深绿,大雨倾流,人常淹死,雄悍不可敌,乔建等邨田畴所资,亦水车数百。
九曲水 在县东五十里曲流邨上。旋绕潆回,湾环九曲,如生龙活蛇之状。洪水时,观之尤美,实县之胜境,为一邑之关锁云。
冲柳溪 在县城背。溪小流细注于江,村民赖以灌田。
冲利溪 在县西。小涧细流入于江。
驮甘溪 在县东二里。发源自武缘县,鱼甚肥美,流入大江。花罗村对岸。
驮良溪 在县西十里。发源自万承州,流于大江。思龙七八啚民作水陂以灌田。驮鼋溪 在县西北十里。发源自都结州,流经岊空山,以合大江。
投玉溪 ,在县北三十里。发源自武缘县,流合大江。
博乐溪 在城外三十里。发源自武缘界,流入大江、那汉等邨,资水灌田。江水涨甚,多鱼网者常获之。又名“逃军坑。”
驮兴溪 :在城南十五里。发源自万承州。流至博浪邨,与驮溪相合,达于龙床大江。鱼甚肥美。沿溪乡邨作水车以灌田,极称便利焉。那岊溪 :在县南十里,流经咘村,资其水以灌田。
驮渌溪 :在城南二十里。发源自万承州,与驮兴溪相合。溪村赖作水车以灌田。
墓乌溪 在县城东南四十五里。发源自思同州明山,出大江,自古潭至方邨,灌田者赖之。桥峻溪 在县城东南五十里。发源自永康州,流于大江。甘、滕二邨民灌田多赖之。霸店溪 在县南七里,发源经咘村七八两啚,资水灌田。流至九啚那霸村下,分散无头矣。墓乌龙潭 在县东四十五里小那桐下墓乌桥下有潭,而小溪环之,泉水涌出,中多蓝鱼。渊深,龙所居也。四畔巉岩乱石,潭底极深,因水清澈,看之却浅,内石碧绿如绮。日晡往视,游鱼千百,荡漾可掬。或似龙鳞、或如金耀,迷离眩目。遇旱取水祈雨,屡验八景之一。
清水潭 在县东十五里。宽十馀丈,群鱼所钟。“一边石” 、一边岭。
感马潭 在县东三十里,近《岊桑》地。泉水清洁,在岩洞中,乡民汲之,有龙气常换骨,插入岩石间,观者落一石于中,鼞鞳四射,辄肃然而恐。祈雨亦取水焉。
深水潭 在县东十五里。宽九尺,深不可测。蓝鱼虽多,难取。其水。春秋如靛,望者魂惊。
咘肯潭 :在县南二十里。水甚清澈,木石幽森,景殊可玩。
垒楞池 在县东南四十里。“村民李家纳税古池宽三十馀丈,深有四五十丈,中有乱石,或如马鞍,或如鸟雀,日久污泥填没。春水泛时,上抵那重,中绕那檂,并下距小那桐,淹没田畴甚多。或数年干一次,或十年干一次,或二十馀年干一次。若干时,忽裂一孔,而水随出如旧。随干随出,极为奇异。但孔裂时,泉水急下” ,人误入即死。俗传以裂孔之东西南北卜年之水旱丰歉云。更塘 ,在县西南六十里思龙十二啚咎罔邨。广润数顷,鱼利甚溥。往为万、承州侵据,天下太平,正版籍始不敢仇。
古潭泉 在县东五十里。其水贴山,一边湍急,一边静注。岩上有石如龙骨,俗云“龙常在此脱骨。” 乡人采以为药,至今殆尽。
养济泉 在县南半里那龙邨。泉出岭下,色最清洁,味甚甘美,冬月亦温,四时汲之不涸。观泉井 在县南门中。通县商民共汲之,秋冬不涸。。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