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535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五百三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五百三十五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五百三十六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五百三十五卷目录

 安顺府部汇考一

  安顺府建置沿革考

  安顺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安顺府星野考

  安顺府山川考

职方典第一千五百三十五卷

安顺府部汇考一

[编辑]

安顺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编辑]

本府。普定县附郭。

《禹贡》梁州外境。殷为鬼方。周为靡莫。汉属牂柯蛮地。蜀汉为兴古郡。唐为罗甸国地。宋为普里部。元初内附,置普定县,隶普定路,寻改普定府,隶云南省,领安顺、镇宁、永宁、习安四州。大德七年,改普定路,隶曲靖宣慰司,寻改属湖广行省。明洪武十四年,复置普定府,领州三,长官司六,属四川布政司。筑城于今城东二十里,寻置普定卫,徙今城。十八年废府,以州司附于卫,仍属四川。正统三年,割所辖三州六长官司,隶贵州布政司,而本卫改属贵州都司。万历二十年,始陞安顺州为“安顺军民府” ,领州三:镇宁、永宁、普安长官司二:宁谷西堡。

皇清顺治十八年,平马乃,以其地设“普安县”,隶府。《康》

熙十一年,巡抚曹申吉疏改普定卫为普定县,附郭省安庄卫入镇宁州,省新城所入普定县,以宁谷、西堡二长官司属普定县。二十六年,总督范承勋疏改威清、镇西二卫为清镇县,省赫声、威武二所入县;改平坝卫为安平县,省柔远所入县,改安南卫为安南县,省普安卫入普安州,省定南所入普定县,省安笼所入南笼厅,隶府。裁“军” 、“民” 字。共领州三。县五

普定县

明为普定卫,属贵州都司。

皇清因之。康熙十一年,改普定卫为普定县。附郭。领:

长官司二宁谷西堡

普安州

唐置西平州。贞观中,改为盘州,领附唐、平彝、盘水三县,隶戎州都督府。宋为齐弥部地,又为于矢部地。元延祐中,置于矢部万户府,寻改为普山府。至元间,改置普安路。明洪武十六年,置普安军民府。二十二年罢府,置普安军民指挥使司,隶云南,寻改隶贵州。永乐间,置普安安抚司,寻改为普安州,隶府。

皇清因之。康熙二十六年,省普安卫入州。

普安县

明为马乃彝地

皇清顺治十八年,马乃叛,讨平之,以其地设《普安县》。

隶安顺府。康熙二十二年,徙县治于新兴,编户六里。

镇宁州

唐宋罗甸地。元为镇宁州地,属普定路。明洪武二十二年,设安庄卫,与镇宁州同城。

皇清因之。康熙十一年,省“安庄卫”归《镇宁州》,隶府。领

长官司二营康佐司

永宁州

唐、宋罗甸地。元置永宁州,属普定路。明初因之,隶普定卫。万历三十三年,设安顺军民府,州隶焉。

皇清因之,领长官司二:“慕役顶营。”

清镇县

元为八番罗甸宣慰司地。明洪武初,属贵州宣慰司。二十一年,置威清站,隶贵州卫。二十三年,置威清卫,隶贵州都司。

皇清康熙二十六年,以卫改县,省镇西卫“《赫声》《威武》”

二所入县编户四里

安平县

元为金筑府地。明洪武二十三年,置平坝卫,隶贵州都司。

皇清康熙二十六年,以“卫”改县,省“柔远所”入县。

安南县

元为普安路地。明洪武十七年,置尾洒驿。二十三年,改置安南卫,隶贵州都司。

皇清康熙二十六年,以卫改县,编户四里

安顺府疆域考        通志

[编辑]

安顺府疆域图

安顺府疆域图

本府

东至贵阳府界一百四十里。

西至云南南宁县界,四百里。

南至广西泗城州界,一百里。

北至威宁府平远州界五十里。

自府治北至省城一百八十里,至

京师七千八百一十五里。

东西广五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普定县》:附郭。

东至安平县界,六十里。

西至镇宁州界四十五里。

南至镇宁州界六十里

北至平远州界五十里

东西广二百五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

普安州

东至罗平州界二百五十里。

西至霑益州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安笼界二百里

北至普安县界,五十里。

自州治东至本府三百二十五里。

东西广三百七十里,南北袤二百五十里。《普安县》。

东至安南县界,三十里。

西至普安州界二十里

南至普安州界三十里

北至平远州界五十里

自县治东至本府二百六十里。

东西广五十里,南北袤八十里。

镇宁州

东至广顺州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普定县界,三十里。

南至永宁州界二十里

北至修文县界七十里

自州治东至本府五十五里。

东西广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九十里。

永宁州

东至镇宁州界五十里

西至安南县界,四十里。

南至广西土司界,七十五里。

北至普安县界,三十五里。

自州治东至本府一百四十五里。

东西广九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

清镇县

东至贵阳府贵筑县界,二十里。

西至威宁府黔西州界九十里。

南至安平县界三十里

北至贵阳府贵筑县界二十里。

自县治西至本府一百二十里。

东西广一百一十里,南北袤五十里。

安平县

东至清镇县界,四十五里。

西至普定县界,三十里。

南至广顺州界四十里

北至清镇县界,四十里。

自县治西至本府六十里。

东西广七十五里,南北袤八十里。

安南县

东至永宁州界三十里

西至普安县界,三十里。

南至广西泗城界,一百五十里。

北至永宁州界三十里

自县治东至本府二百里。

东西广六十里,南北袤一百八十里。

形胜附

[编辑]

本府。普定县附郭。

《明一统志》:“土厚水深,川潆峰列。”

“崇山峻岭为郛郭,惊涛急流为沟池” ,实冲要剧地。

《旧志》:“西南冲,剧彝汉襟喉。”

辐辏逶迤,扼塞强固,边鄙都会,滇黔要区。《普定卫志》,众山环绕。

普安州

《明一统志》:“据险立城,控蛮夷之襟喉,而为大都之藩屏。”

云贵川广之交

外控六诏内制诸蛮

普安县

《万山中辟》,车马亨途。

镇宁州

《明一统志》:“重冈峻岭,众溪环绕。”

山川险阻之墟

冈岭崔嵬河溪环绕

永宁州

《明一统志》:“山川险阻,林箐蓊郁。”

阻以众山环以众砦

盘江襟带。金城独镇百蛮,天堑足雄诸部。《清镇县》

《明一统志》:“重冈环绕,诸彝襟喉。”

逖澄西扼炉岭北蟠

安平县

“崇冈沃壤,地当冲要。山拥村墟,水环郊郭。” 《安南县》

《明一统志》:“盘江界其东,乌鸣扼其南。”

群峰环矗

盘江划地峻岭插天

安顺府星野考        通志

[编辑]

府总

参井之馀

安顺府山川考        通志

[编辑]

本府。普定县附郭。

塔山 在府城内南隅。元泰定二年建塔其上,常有白光自塔顶出。山多树木,四时青葱,郡中胜概。

东胜山 在府城东

西秀山 在府城西,与东胜、龙虎二山对峙。旗山 在府治东南,峻拔如帜。

岩孔山 在府城东。峰高岭峻,腹穴平广,可容万人。

屏风山 :在府城南,展列如屏。

飞虹山 在府治东五里。悬崖崒嵂,怪树纡盘。明初,建文帝往来滇、黔,常游其上。

旧坡山 在府西北。两峰相峙,中有石关,为郡治之要隘。旧《志》云:“州治马头山” ,即此山之麓也。新坡山 在府西北三里。其岭长广五里,府治倚为形胜。

马首山 :在府东南四十里。

伐木山 :在西堡司南六十里。山高箐深,中多林木。

马鞍山 在宁谷司西十一里,以形似名。又镇宁州及清镇县俱有马鞍山。

石笏峰 :在府城东,群峰惟此最高。

搏翠峰 《名胜志》:“在府东北五里。”

白石崖 在西堡司西南五十里,甚险峻,惟一径可以攀援。顶平广可居。又有泉,四时不竭,蛮常据此为硬寨。

红土坡 在府西南三里。土色如朱。

黑土坡 在府西南十里,土色如墨。

楚田洞 在西堡司东南五十里。山高万仞,盘桓起伏,迤逦三百馀里。洞在山畔,深广一百馀里。

老鸦洞 在司东南。山势峻险,洞深不可测。龙潭洞 在府东北五里。洞极宽广,潭在其中,水气慑人,不可近。有天生石桥,好事者或往渡焉。亦为岁旱祷雨之所。

清凉洞 在府东二十里,又名粮仓洞。天开一窍,前后通明,上下坎窞,相传孟获曾屯粮于此。飞来石 在府东二十里,一洞内石形如佛者九。其一在城东十里。相传十佛飞来,其一追随不及,故独后云。

《山京海 》:在府城南五十里,众水所汇。周围二十五里许,中立一山,上建殿阁,颇称胜景,常有龙见于内。

九溪河 在府城东南四十里,九溪汇而成河。谷龙河 在府北五十里西堡司前。流合乌江。三岔河 在府北三十里。旧称“水内水外” 者此也。

碧波桥河 在府东二里。

宁谷桥河 在府西十里。

干海子 在府宁谷司东南四十里。水泛成湖,波面甚阔。云南值旱,此水必泛溢,境内常丰。云南雨潦,此水必涸,境内多旱。盖地脉相通,互为盈缩。

龙泉 在府城东五里。清澄澈底,大旱不竭。双眼泉 在府城东北隅,居人汲之以炊,左井色微红,右井则色白而甘,咸亦异焉,故名。“哑泉 ” 在龙泉右,饮之则哑。一在关岭山半,俱有禁碑。

侯家泉 按《明一统志》:“在府城西北隅,味清甘,遇旱不竭。”

胭脂井 在府城北隅。自石隙出,汲水炊饭,色如胭脂。

清水井 在府宁谷司东南三十里。

观音井 按:《明一统志》:“在圆通寺西,水重于他井。”

普安州

捧诰山 在州东北三十里。九峰摩霄,一泉奔泻。旧《普安州》治在其下。

广午山 在州北九十里。一名“八纳山。” 高数十里,上有七十二小山,人各以其形字之。顶有龙泉九,中一泉汇为大池。池傍多翠鸟,凡树叶落水中,鸟即衔出。

尾洒山 ,在州北一百六十里。迥出群山,苗言“尾洒” ,犹汉言“水下” 也。

丹霞山 ,孤峰插汉,云气常旋绕其上。

和合山 在州城西南,形如双髻,郡人望之以卜阴晴云。

香罗山 在州西二百里。即古平彝县废治。番纳牟山 ,在州西北。峰峦高耸,州之镇山也。驿道经此。一名“云南坡。” 坡陀相续,往来行石齿中。

新盘山 在州东七十里,新兴站在其上。盘江山 在州东北百八十里,接安南、镇宁界。杨那山 在州城南百六十里。

石象山 在州西南六十里,有石如象形。夹牛山 在州西百里,乐民千户所在其上。罗磨塔山 在州北百八十里。四面峭壁,上有寨,惟一径可达,东北瞰盘江。

党壁山 在州西南二百七十里。四山环绕,东南一箐,外狭中旷,可容数百家。夏月土人迁此以避暑,又名“躲瘴山。”

得都山 ,在州东南四百二十里,一名“白崖。” 产雄黄、水银。

格孤山 在州东四百五十里。俗呼“故故山。” 山势雄峻,界连滇、蜀。明傅友德自曲靖帅师循格孤山而𢭏乌撒,即此。

八纳山 按《明一统志》:“在州城北七十里,其势高耸,上有夷寨。”

八部山 按《明一统志》:“在州城东三十里,诸峰皆石,矗然摩空。”

新石洞 在州治南

天桥洞 在州旧乐民所,城西有石如桥。碧云洞 在州东里许。洞甚高敞,小溪流水。居人云:“水自外入则治,自内出则乱,恒验不爽。” 门有石磬二,以石掷之,铿然有声。稍进,有石龙一,石蛇一,由地而升,挂于壁间,长十馀丈,鳞甲皆具。顶透光,一隙下射,洞中朗然如日。有石若金瓜,悬于隙下,光闪璀灿。旁有石,类仙者八,《宛如寿图》再进。有水非筏不可渡,人无有竟之者,旧多题咏。

拖长江 在州东七十里。源出沙陀石崖中,下通盘江。

以冲海 :在安笼城南。深不可测,旁有窦,海水注而入,如尾闾。

盘江 按《明一统志》:“源自普畅寨,经州境东北,下流合乌泥江。”

软桥河 在州东三十五里。

板桥河 在州东南八十里,上接州南三十馀里之大水塘,俱流入盘江。

者卜河 去州一百八十里。按《明一统志》:“源出杨那山,下流为磨溪,下流入盘江。其地四时常暖,土人冬月迁居其旁。”

龙潭 :在州城西南八十里,石穴深不可测,岁旱祷雨多应。

响水 在州南五十里。水入石洞,声闻数里。温泉 有二:一在州东南八十里,其水如沸,可浴。一在乐民千户所西,水温可浴。

三一溪 :在州城东七十里。水源有三:一出沙河庄,一出目前山,一出云南坡,三流合为一溪,故以为名。

深溪 去州一百二十里许,经黄草坝入乌泥江。

洗心泉 在州城中东岳庙左。

普济泉 :在州城西隅。甘冽可饮。

普安县

九隆山 在县西四十里。有山高出层霄,昔建所城于上,今呼为“旧城坡。”

磨盘山 在县南八十里许。下有马别河,山高而水深,崖间挂瀑者三,雷震空山,醒人心目,最为险异。

断石龙 在县西,有石冈,蜿蜒如双龙。俗传,昔有绣衣使者按部道经其旁,遥闻鼓吹声,遣人迹之,乃在石龙下。命工断之,故名。

鲁沟河 在县东八十里。险要足恃。

镇宁州

环翠山 在州城北

玉京山 在州城南

螺山 在州城西三十里。有河。俗传每风雨作,毒蛇猛兽即出,因建“飞云阁” 镇之。

东坡山 在州东三里。逶迤盘郁,高三十里,亘十馀里,州之镇山也。

笔架山 :与东坡山连麓。

青龙山 在州城南。连峰叠𪩘,逶迤如龙,下有嘉乐池。

白虎山 与青龙山对峙。

龟山 在州西南五里,以形似名。

白崖山 在州西三里。山势起伏联络,自水西至普定欢喜岭、老虎关、马场铺、龙井铺等处,绵亘百里,至此而止。

慈母山 在州西三里。形如母负子,俗名“背儿崖。”

猫儿山 在十二营司西北三里,以形似名。火烘坡 ,在州东南,一名“和弘” ,旧州治也。因多瘴疠,故徙于今治。人多不敢犯。近闻用火器惊之则散,亦一异事也。

黑洞 在州东一里

仙人洞 ,在州东南五里。

白马洞 ,在州南三里。

摆山洞 ,在康佐司东七里。广七丈,深不可测,旁有摆山寨,故名。

双明洞 在州西五里,又名“紫云。” 轩廓高朗,东西相通如城阙。中有流水,汇而成潭,有桥可渡,再入更奇邃。明时车马大道经其中。后因苗贼昏夜,窃伏伺人,乃改路于洞后里许,非探奇者莫至焉。

巢云洞 ,在州北三十里,石台宽广可布数席,水绕其下,寒气袭人,游者身入其中,觉有云满衣袖。

九十九陇 界镇宁、安平间。周围一百馀里,两水界其左右。外开重关七八所,内藏九十九陇。大小不等,皆弯环如带。分门别户,各作城府。道通一线,中多平衍可耕。四面奇峰插汉,绝壁摩空,可称天堑。最高即高峰山,俗传罗鬼弄兵于此。至今四面营垒遗址尚存。

乌泥江 在城南百里,南流入广西田州。公具河 在十二营长官司东北二十里,旁有寨,因名。灌溉田亩,民利之。

阿破河 在十二营长官司北五十里,以寨得名,土人以“索” 为桥渡之。

杨吉河 在州西南十五里。下流注于白水河。石溪 在州南四十里。流入慕役司,注于白水河。

荻芦池 ,在州北六十里。周回八里,中有小岛,居人资以灌溉。

龙潭 在十二营司北。水色常黑,虽旱不竭。贺家溪 在州城东,源出石冈,贯城中,每岁冬则涸。春二三月间,忽如潮水骤至,俄顷即退,如

是者三:“是岁丰稔。”

宴乐池 在州城北青龙山下。

石泉 在州西三里。出石窦中,引流灌田。又有浦泉,合于城西五里之碧溪,入白水河。

既济泉 在州城东北。其地极热,而此水独凉,故名。

丰泉 :在城西三里白崖山下。四时不涸,可以灌溉。

“清泉 ” 在城西三里。林木森阴,一泓清泻,中产异蟹,或赤或紫,色极鲜妍。

永宁州

鸡公背山 在州东,滇黔大道。山脊如鸡背,险峻难登,往来人马视为畏途。

顶箐山 在州城内,旧满山皆山查树,故人谓州为查城,后且为童山矣。州人渐植蕉竹桃柳,建草亭其巅,颜曰《屡迁》。

靛山 在慕役司。水回山转,其中深箐,可种蓝。蓝有木,蓝蓼蓝耕,久而益有收。山箐之中积数百年之枯叶烂柯,刀耕火耨,土尚煖,寒则不生,岁必异地以植。

红崖山 在州西北八十里,壁立万仞,崖侧有洞,深广数十丈,居民或时闻洞中有铜鼓声。请帮助识别此字。见崖上红花如雨,则其年必有瘴疠。彝人或一年,或三年,用乌牛、白马祭之,以祈岁稔。世传武侯南征,曾驻兵于此。

箭眉山 在州顶营司百里,地名“陆堡。” 势极高大,周四十馀里,河流潆纡其下。巅有两峰,峰畔一谷,甚宽平,可耕艺。土气多暖,蔬果四时不乏。然多烟瘴,不可居,惟土著仲家居焉。

安笼镇箐山 在慕役司北五十里。山峦相接,林木蓊密,周四十里,官道经其中,险阻难行,秋冬多雾,昏晓不辨。《舆程记》:箐东北去关索岭四十里。《志》云:“关索岭在顶营司北三十里,凡四十三盘,至岭极陡峻,周回百馀里。有香树坡、小箐口坡、白口东坡、安笼箐坡、胡树凹、象鼻岭,左右皆崖箐万仞,中仅有道如梁,入滇” 者,路必由此。关岭 在州城西三十里,山势壁立,曲折而上,数里方至顶,路极陡峻,上有汉关索庙。旧《志》:“索,汉寿亭侯子,从武侯南征有功,土人祀之。” 山半有马跑井,云索统兵至此,渴甚,马蹄跑地出泉,故名。对山一泉,相传饮之能令人哑,因立石以戒行者。

打罕坡 在州北十里,旧名“达安坡。” 行道必经,凡十里,崎岖险峻。

象鼻岭 在州慕役司西北四十里。路出滇、黔,必经其上,险峻难登。

聚仙洞 ,在州城南五里。一洞门径委折伛偻入之,右渡一小桥,渐高敞,顶有窍光明,下注石床、石钟俨然。

留节洞 ,在州西南十馀里。石乳凝结,状若盘龙,鳞鬣生动,上有字如蝌蚪,不可辨识,更进益幽邃,中一石塔,左右曲房天然,不假椎凿。昔有烈妇刘氏避乱其中,遇贼不屈死,因以为名。“伯牙洞 ” ,从北极观愬流而上,可五里至洞。洞口低窄,伛偻而进,数丈馀始可立。中平广,沙泥细软,足行水上。水出洞间,从石桥上绕山数里,山为之断,设桥而接,刳大木以笕之,至北极观前,盘折入沟以饮马

观音洞 ,从关岭北行,历落数峰,清翠欲滴。洞中轩辟若城垣,危磴叠梯,喘息而上,后人肩接前人趾。又数十武,有石平广可罗拜,祀大士于巅。折而右,长廊广厦,幔悬流苏,靡不毕具。洞中白石,若龟龙鳞甲蠕动,乃积霤所成,昔人勒字曰:“神龟玉液。” 寂坐良久,觉暗泉细雨,从空中石窍生。

“蜂洞 ,在沙营旧司山之极巅,周回皆乱石,洞甚深,曲折其中,有湖水焉。其上则悬崖峻壁,有蜜蜂结房,大如车轮。春夏则来鞠子,秋冬则结阵而去。其去之日,以霜降前后卜一岁之丰俭。如霜降以前竟去,则岁全荒;如霜降半日去,则岁半熟;如霜降以后十日五日乃去,则岁大熟。苗人取蜜蜡者,从悬崖上秋千而” 下,以击其房,如猿猱然。

白水河 在州东北四十馀里。其水之白,异于他水。上有望水亭,龙湫直下数十丈,白练千条,轰雷卷雪,注入绿潭。虽天气清明,而激湍喷溅,如行大雾中,澎湃之声,远闻数里外。其龙湫挂处,内有洞曰“水帘” ,土人多入之以避兵。昔义王至此,见水中有神物,乃改瀑布于涧下,欲涸水以索之,而潭水绝深,数日不可竭,乃止。“望水” 亭在高岫,与飞泉相对,先明所建,今毁已久,洞中

有碑刻“雪浪川霞” 四字,方知天下瀑布未有若此之大观者。水迳八十石,入郎公河,与关岭、灞陵桥之水会。

者马河 在州西北六十里。即“‘者卜’河” 之误。自安南县流入境,下流注于盘江。

郎公河 在《慕役》司东南三十里。湍流急疾,不能为桥,惟设舟以济往来。

清镇县

马鞍山 在县城南,即《古志》之鞍山、挂雪。铜鼓山 ,在城西四十五里。相传武侯南征,于此获铜鼓。

桂华山 在镇西东二十里。昔僧名广远,挂锡结茅其上,手植桂子于岩阿。至今桂树犹存,高数丈,香闻数里。

云归山 :在城北,云从山顶出,人以其聚散卜晴雨。

笔山 在县东。峰峦尖耸如笔。

羊耳山 在县北。明天启初,别将张彦方败水西贼于此。

蜜蜂山 ,在县西北五里。

香炉岭 在县西。山峰陡峻,形如古鼎,因名。曹木洞 在县南一里。明敞如堂屋。

凉伞洞 在县西南十里,一名华盖洞,近易为云龙洞。其中宽衍,可容数十人。其上则氤氲之气,望之如云,变幻万状。

扁洞 与凉伞洞相对。洞口匾窄而中宽广。天柱洞 ,在镇西北三十里。悬崖千仞,一径盘回,洞极弘敞,中一大石柱孤撑洞顶。后有河水,声吼如雷。土人常避兵于此。

耸翠峰 在县城北。明建文帝行遁时,曾寄宿于此。

甲池河 在县西北百里,与水西为界。

滴澄河 在县城西

大坝洪 在县西北百五十里,入水西境。汲波塘 在县西南二十里。壅溪涧诸流,溉田甚广。

龙井 按《明一统志》“在城北,深数十仞,俗传有龙潜焉。”

安平县

天马山 在县城西

金鳌山 在县城东三里。诸峰奔赴,浪涌波翻。独此高耸插云,俨若金鳌特峙,故名。

天台山 在县城南二十里。乱云断石中,特起孤峰一柱,俨然百丈金茎,穿云搏雾,周遭石壁崭截,危磴接云,绝顶楼阁庄严,为白云僧所开。高峰山 在县城东二十里。僧自然有道行,卓锡兹山。爱其“峰高云秀,树密泉香,遂栖息于此。” 手植柏树数千,飘然而去。

龙凤山 ,在城南五里。回峰四合,秀水双湾,白云丹峤,峥嵘日表。昔自然僧游此,登巅览胜,遂拂一袈裟地,以为众僧禅定之所。至。今游览之士,寄榻其间,慨然生尘外之想。

团山 在县治南,小山也。

龙音山 在县西南

圆帽山 在县南一里

蹲狮山 在县南八里。亦名狮子山。

笔山 在县南三里

鹿角山 在县南十里。石峰耸立,形如鹿角。马头山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群山联络,高耸凌空,状如马首。

袈裟岩 ,在县南五里。峭壁千仞,如展袈裟包,玉岩 相接。袈裟岩

南仙洞 ,在县东南十五里,石壁高十丈,入洞二十馀武,地势广平,可容千人,西有深潭。洛阳洞 ,在县东十五里,下有洛阳洞。

藏甲崖 在城东五里,一名金银山。崇山峻岭,石壁嶙峋。一户双扃,限阈俨然。相传昔人藏甲于此,下有基垒。

龙打鼓 ,在城东南七八里。万山攒叠,云坪忽展,曲径盘旋,半山石壁下有门如砌,稍下数步,宏敞若堂奥。门左次一穴,湫水注焉。碧滟隐深,莫可底极。相传有灵物居内,春时声若鼍鼓,八音具奏,或入或出,亦远亦近,若从空处传响,若自水中按节,俱不可以意识端倪。数年始得一闻,或五七日方辍。此邦无好事者,遂成《空谷》之音。

惊蛰鱼石 在城南十里。清流环映,梁空以行,是为普济桥。去桥流百步,碧漪翠浪中石齿齿环列生情。每年惊蛰前后数日,有鱼排云逐队,丛聚石边,莫知其数。土人网之以为乐,因名“梵刹。” 《奇崖 》在城内西南隅,山半石屏铺云挂

《月浮图精舍》下上参差,面枕清流。涵光影翠,四时松柏蒙茸。鸟语溪声,与梵音相和。雕楼绮嶂,可以远眺。

洛阳河 去城十里,溪流中有两穴,方围十数丈,栏楯若井甃然,鱼从楯跃出,土人设梁楯外,伺取为利。

车头河 在县南十里。水势百折,渔舟往来其间。

麻线河 在县南十里。二水皆汇流而东北入于甲池河。

文笔水 :即文庙前水迤𨓦数里,忽自巽转兑,逆折回旋,一澄如鉴。浮鸥浴鹭、翠荇苍萍,掩映生情。术者云:“此邑文盛,系兹水之灵。”

珍珠泉 在县城西沙作铺路傍。深数尺,宽广如之。泉水清澈,微作澄碧色。客至,喧哗鼓掌,则数千百珠迸逗而出,或左或右,大小不一。又顷则合浦夜光,盈车载斛。

“圣泉 ” 出西门百步,平冈之下,忽辟石井。泉从石罅中流出,淙淙有声。一时之内,再增再减,盈缩以时,曾不少辍。春时,词人游女或置香花,或插簪珥,再拜祈请,泉随澎湃涌溢,鱼虾并出。前汇一大池,芳洁清冽,真可濯缨。

龙洞泉 在县南二十五里龙洞堡侧。亦有灌溉之利。

东溪 在县东。源出东北石洞中,流灌田亩,人赖其利。

安南县

玉枕山 在县南一里

独秀山 在县东一里。耸秀如笔。

白驹山 ,在县西南二十馀里。自鸦关绵亘至西坡河,山势嵯峨,旁有峭壁,苍翠可爱,上有“白驹” ,丰年始见。

龙翔山 在县东北五里。一名“巍山。” 山顶有泉,四时不涸,祷雨辄应。

盘江山 ,在县东三十里。鸟道千盘,江绕其下,险于蜀道。

天马山 在县治左。叠嶂回峦,面临池水。明宣德八年,建学于此。

断山 在县南八十里。崖悬而壁峭,一径通幽,若断若续。山巅有池,四畔皆竹。水光映山,凉飙拂地,极丘壑之胜。昔建梵刹于上,今毁。

白基山 ,在县西三十二里。巍峨耸秀,旁有削壁。

飞凤山 在县东二里

爆石岩 在县东二十里。巉岩高峻,挺出山半。有泉出石窦中,流注深潭,祷雨辄应。

江西坡 在县南三十里。明洪武初,建卫于此,后徙今治。天启六年,参政朱家民建城一座,名曰“有嘉城。”

白石崖 在县西南五里。壁岩陡峭,猿鸟不能栖。有飞泉千仞,瀑布而下。夏月过此,寒气浸肌。蜀人宋方麓题曰“云陵山色。”

清源洞 在县三十里道傍。洞有清泉,岩石奇古,行人憩焉,多题咏,不胜纪述。

朝阳洞 在县东二里许,中产异石,有泉从石隙流出,澄澈可酌,洞壁镌有诗。

碧玉洞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悬崖如峭,石壁连开,三窗,若屋数椽,人莫能至。崇祯间,樵人见窗内一藤垂地,扳援而上,乃沿壁凿路,得通石室,最为险峻。中有寒泉一泓,四时不竭。丁亥春,居人避寇于此。

盘江 在县城东四十里。源自金沙江分派,由乌撒二百里至此流入粤,为滇南孔道所经。两山夹束,而水势湍急,往以舟渡,多覆溺。明参政朱家民拟建桥,水深不可架石,乃炼铁为緪,悬两岩间,覆以板,人行其上,如在空际。复于桥东西建堞楼,以司启闭。岸傍琳宫梵宇,金碧辉煌,西南胜境也。后桥为贼毁,今重建木桥,复加楼楯,坚好华丽,倍于畴昔。

阿黑河 在县东南十五里。源出桥头犀牛洞,汇大章河入盘江。

西宁河 在县西十里深谷之间。夏月水涨,土人束藤为桥,缘藤而渡,数修石梁,桥成复圯。白鹿泉 在县南里许。水甚甘冽,四时不涸。尾洒泉 在卫城南门之内。

水澄泉 :在卫城外东北二里。

清涟池 在城中卫治之南。

泮池 在县治南,一名“清涟池。”

双清井 在县城内西北,二水相连,水极清洁。。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