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535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五百三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五百三十五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五百三十六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五百三十五卷目錄

 安順府部彙考一

  安順府建置沿革考

  安順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安順府星野考

  安順府山川考

職方典第一千五百三十五卷

安順府部彙考一

[编辑]

安順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编辑]

本府。普定縣附郭。

《禹貢》梁州外境。殷為鬼方。周為靡莫。漢屬牂柯蠻地。蜀漢為興古郡。唐為羅甸國地。宋為普里部。元初內附,置普定縣,隸普定路,尋改普定府,隸雲南省,領安順、鎮寧、永寧、習安四州。大德七年,改普定路,隸曲靖宣慰司,尋改屬湖廣行省。明洪武十四年,復置普定府,領州三,長官司六,屬四川布政司。築城於今城東二十里,尋置普定衛,徙今城。十八年廢府,以州司附於衛,仍屬四川。正統三年,割所轄三州六長官司,隸貴州布政司,而本衛改屬貴州都司。萬曆二十年,始陞安順州為「安順軍民府」 ,領州三:鎮寧、永寧、普安長官司二:寧谷西堡。

皇清順治十八年,平馬乃,以其地設「普安縣」,隸府。《康》

熙十一年,巡撫曹申吉疏改普定衛為普定縣,附郭省安莊衛入鎮寧州,省新城所入普定縣,以寧谷、西堡二長官司屬普定縣。二十六年,總督范承勳疏改威清、鎮西二衛為清鎮縣,省赫聲、威武二所入縣;改平壩衛為安平縣,省柔遠所入縣,改安南衛為安南縣,省普安衛入普安州,省定南所入普定縣,省安籠所入南籠廳,隸府。裁「軍」 、「民」 字。共領州三。縣五

普定縣

明為普定衛,屬貴州都司。

皇清因之。康熙十一年,改普定衛為普定縣。附郭。領:

長官司二寧谷西堡

普安州

唐置西平州。貞觀中,改為盤州,領附唐、平彝、盤水三縣,隸戎州都督府。宋為齊彌部地,又為于矢部地。元延祐中,置于矢部萬戶府,尋改為普山府。至元間,改置普安路。明洪武十六年,置普安軍民府。二十二年罷府,置普安軍民指揮使司,隸雲南,尋改隸貴州。永樂間,置普安安撫司,尋改為普安州,隸府。

皇清因之。康熙二十六年,省普安衛入州。

普安縣

明為馬乃彝地

皇清順治十八年,馬乃叛,討平之,以其地設《普安縣》。

隸安順府。康熙二十二年,徙縣治於新興,編戶六里。

鎮寧州

唐宋羅甸地。元為鎮寧州地,屬普定路。明洪武二十二年,設安莊衛,與鎮寧州同城。

皇清因之。康熙十一年,省「安莊衛」歸《鎮寧州》,隸府。領

長官司二營康佐司

永寧州

唐、宋羅甸地。元置永寧州,屬普定路。明初因之,隸普定衛。萬曆三十三年,設安順軍民府,州隸焉。

皇清因之,領長官司二:「慕役頂營。」

清鎮縣

元為八番羅甸宣慰司地。明洪武初,屬貴州宣慰司。二十一年,置威清站,隸貴州衛。二十三年,置威清衛,隸貴州都司。

皇清康熙二十六年,以衛改縣,省鎮西衛「《赫聲》《威武》」

二所入縣編戶四里

安平縣

元為金筑府地。明洪武二十三年,置平壩衛,隸貴州都司。

皇清康熙二十六年,以「衛」改縣,省「柔遠所」入縣。

安南縣

元為普安路地。明洪武十七年,置尾灑驛。二十三年,改置安南衛,隸貴州都司。

皇清康熙二十六年,以衛改縣,編戶四里

安順府疆域考        通志

[编辑]

安順府疆域圖

安順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貴陽府界一百四十里。

西至雲南南寧縣界,四百里。

南至廣西泗城州界,一百里。

北至威寧府平遠州界五十里。

自府治北至省城一百八十里,至

京師七千八百一十五里。

東西廣五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普定縣》:附郭。

東至安平縣界,六十里。

西至鎮寧州界四十五里。

南至鎮寧州界六十里

北至平遠州界五十里

東西廣二百五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

普安州

東至羅平州界二百五十里。

西至霑益州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安籠界二百里

北至普安縣界,五十里。

自州治東至本府三百二十五里。

東西廣三百七十里,南北袤二百五十里。《普安縣》。

東至安南縣界,三十里。

西至普安州界二十里

南至普安州界三十里

北至平遠州界五十里

自縣治東至本府二百六十里。

東西廣五十里,南北袤八十里。

鎮寧州

東至廣順州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普定縣界,三十里。

南至永寧州界二十里

北至修文縣界七十里

自州治東至本府五十五里。

東西廣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九十里。

永寧州

東至鎮寧州界五十里

西至安南縣界,四十里。

南至廣西土司界,七十五里。

北至普安縣界,三十五里。

自州治東至本府一百四十五里。

東西廣九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

清鎮縣

東至貴陽府貴筑縣界,二十里。

西至威寧府黔西州界九十里。

南至安平縣界三十里

北至貴陽府貴筑縣界二十里。

自縣治西至本府一百二十里。

東西廣一百一十里,南北袤五十里。

安平縣

東至清鎮縣界,四十五里。

西至普定縣界,三十里。

南至廣順州界四十里

北至清鎮縣界,四十里。

自縣治西至本府六十里。

東西廣七十五里,南北袤八十里。

安南縣

東至永寧州界三十里

西至普安縣界,三十里。

南至廣西泗城界,一百五十里。

北至永寧州界三十里

自縣治東至本府二百里。

東西廣六十里,南北袤一百八十里。

形勝附

[编辑]

本府。普定縣附郭。

《明一統志》:「土厚水深,川瀠峰列。」

「崇山峻嶺為郛郭,驚濤急流為溝池」 ,實衝要劇地。

《舊志》:「西南衝,劇彝漢襟喉。」

輻輳逶迤,扼塞強固,邊鄙都會,滇黔要區。《普定衛志》,眾山環遶。

普安州

《明一統志》:「據險立城,控蠻夷之襟喉,而為大都之藩屏。」

雲貴川廣之交

外控六詔內制諸蠻

普安縣

《萬山中闢》,車馬亨途。

鎮寧州

《明一統志》:「重岡峻嶺,眾溪環遶。」

山川險阻之墟

岡嶺崔嵬河溪環遶

永寧州

《明一統志》:「山川險阻,林箐蓊鬱。」

阻以眾山環以眾砦

盤江襟帶。金城獨鎮百蠻,天塹足雄諸部。《清鎮縣》

《明一統志》:「重岡環遶,諸彝襟喉。」

逖澄西扼爐嶺北蟠

安平縣

「崇岡沃壤,地當衝要。山擁村墟,水環郊郭。」 《安南縣》

《明一統志》:「盤江界其東,烏鳴扼其南。」

群峰環矗

盤江劃地峻嶺插天

安順府星野考        通志

[编辑]

府總

參井之餘

安順府山川考        通志

[编辑]

本府。普定縣附郭。

塔山 在府城內南隅。元泰定二年建塔其上,常有白光自塔頂出。山多樹木,四時青蔥,郡中勝概。

東勝山 在府城東

西秀山 在府城西,與東勝、龍虎二山對峙。旗山 在府治東南,峻拔如幟。

巖孔山 在府城東。峰高嶺峻,腹穴平廣,可容萬人。

屏風山 :在府城南,展列如屏。

飛虹山 在府治東五里。懸崖崒嵂,怪樹紆盤。明初,建文帝往來滇、黔,常遊其上。

舊坡山 在府西北。兩峰相峙,中有石關,為郡治之要隘。舊《志》云:「州治馬頭山」 ,即此山之麓也。新坡山 在府西北三里。其嶺長廣五里,府治倚為形勝。

馬首山 :在府東南四十里。

伐木山 :在西堡司南六十里。山高箐深,中多林木。

馬鞍山 在寧谷司西十一里,以形似名。又鎮寧州及清鎮縣俱有馬鞍山。

石笏峰 :在府城東,群峰惟此最高。

搏翠峰 《名勝志》:「在府東北五里。」

白石崖 在西堡司西南五十里,甚險峻,惟一徑可以攀援。頂平廣可居。又有泉,四時不竭,蠻常據此為硬寨。

紅土坡 在府西南三里。土色如硃。

黑土坡 在府西南十里,土色如墨。

楚田洞 在西堡司東南五十里。山高萬仞,盤桓起伏,迤邐三百餘里。洞在山畔,深廣一百餘里。

老鴉洞 在司東南。山勢峻險,洞深不可測。龍潭洞 在府東北五里。洞極寬廣,潭在其中,水氣慴人,不可近。有天生石橋,好事者或往渡焉。亦為歲旱禱雨之所。

清涼洞 在府東二十里,又名糧倉洞。天開一竅,前後通明,上下坎窞,相傳孟獲曾屯糧於此。飛來石 在府東二十里,一洞內石形如佛者九。其一在城東十里。相傳十佛飛來,其一追隨不及,故獨後云。

《山京海 》:在府城南五十里,眾水所匯。週圍二十五里許,中立一山,上建殿閣,頗稱勝景,常有龍見於內。

九溪河 在府城東南四十里,九溪匯而成河。谷龍河 在府北五十里西堡司前。流合烏江。三岔河 在府北三十里。舊稱「水內水外」 者此也。

碧波橋河 在府東二里。

寧穀橋河 在府西十里。

乾海子 在府寧谷司東南四十里。水泛成湖,波面甚闊。雲南值旱,此水必泛溢,境內常豐。雲南雨潦,此水必涸,境內多旱。蓋地脈相通,互為盈縮。

龍泉 在府城東五里。清澄澈底,大旱不竭。雙眼泉 在府城東北隅,居人汲之以炊,左井色微紅,右井則色白而甘,鹹亦異焉,故名。「啞泉 」 在龍泉右,飲之則啞。一在關嶺山半,俱有禁碑。

侯家泉 按《明一統志》:「在府城西北隅,味清甘,遇旱不竭。」

胭脂井 在府城北隅。自石隙出,汲水炊飯,色如胭脂。

清水井 在府寧穀司東南三十里。

觀音井 按:《明一統志》:「在圓通寺西,水重於他井。」

普安州

捧誥山 在州東北三十里。九峰摩霄,一泉奔瀉。舊《普安州》治在其下。

廣午山 在州北九十里。一名「八納山。」 高數十里,上有七十二小山,人各以其形字之。頂有龍泉九,中一泉匯為大池。池傍多翠鳥,凡樹葉落水中,鳥即銜出。

尾灑山 ,在州北一百六十里。迥出群山,苗言「尾灑」 ,猶漢言「水下」 也。

丹霞山 ,孤峰插漢,雲氣常旋遶其上。

和合山 在州城西南,形如雙髻,郡人望之以卜陰晴云。

香羅山 在州西二百里。即古平彝縣廢治。番納牟山 ,在州西北。峰巒高聳,州之鎮山也。驛道經此。一名「雲南坡。」 坡陀相續,往來行石齒中。

新盤山 在州東七十里,新興站在其上。盤江山 在州東北百八十里,接安南、鎮寧界。楊那山 在州城南百六十里。

石象山 在州西南六十里,有石如象形。夾牛山 在州西百里,樂民千戶所在其上。羅磨塔山 在州北百八十里。四面峭壁,上有寨,惟一徑可達,東北瞰盤江。

黨壁山 在州西南二百七十里。四山環遶,東南一箐,外狹中曠,可容數百家。夏月土人遷此以避暑,又名「躲瘴山。」

得都山 ,在州東南四百二十里,一名「白崖。」 產雄黃、水銀。

格孤山 在州東四百五十里。俗呼「故故山。」 山勢雄峻,界連滇、蜀。明傅友德自曲靖帥師循格孤山而擣烏撒,即此。

八納山 按《明一統志》:「在州城北七十里,其勢高聳,上有夷寨。」

八部山 按《明一統志》:「在州城東三十里,諸峰皆石,矗然摩空。」

新石洞 在州治南

天橋洞 在州舊樂民所,城西有石如橋。碧雲洞 在州東里許。洞甚高敞,小溪流水。居人云:「水自外入則治,自內出則亂,恆驗不爽。」 門有石磬二,以石擲之,鏗然有聲。稍進,有石龍一,石蛇一,由地而升,挂於壁間,長十餘丈,鱗甲皆具。頂透光,一隙下射,洞中朗然如日。有石若金瓜,懸於隙下,光閃璀燦。旁有石,類仙者八,《宛如壽圖》再進。有水非筏不可渡,人無有竟之者,舊多題詠。

拖長江 在州東七十里。源出沙陀石崖中,下通盤江。

以沖海 :在安籠城南。深不可測,旁有竇,海水注而入,如尾閭。

盤江 按《明一統志》:「源自普暢寨,經州境東北,下流合烏泥江。」

軟橋河 在州東三十五里。

板橋河 在州東南八十里,上接州南三十餘里之大水塘,俱流入盤江。

者卜河 去州一百八十里。按《明一統志》:「源出楊那山,下流為磨溪,下流入盤江。其地四時常暖,土人冬月遷居其旁。」

龍潭 :在州城西南八十里,石穴深不可測,歲旱禱雨多應。

響水 在州南五十里。水入石洞,聲聞數里。溫泉 有二:一在州東南八十里,其水如沸,可浴。一在樂民千戶所西,水溫可浴。

三一溪 :在州城東七十里。水源有三:一出沙河莊,一出目前山,一出雲南坡,三流合為一溪,故以為名。

深溪 去州一百二十里許,經黃草壩入烏泥江。

洗心泉 在州城中東嶽廟左。

普濟泉 :在州城西隅。甘冽可飲。

普安縣

九隆山 在縣西四十里。有山高出層霄,昔建所城於上,今呼為「舊城坡。」

磨盤山 在縣南八十里許。下有馬別河,山高而水深,崖間挂瀑者三,雷震空山,醒人心目,最為險異。

斷石龍 在縣西,有石岡,蜿蜒如雙龍。俗傳,昔有繡衣使者按部道經其旁,遙聞鼓吹聲,遣人跡之,乃在石龍下。命工斷之,故名。

魯溝河 在縣東八十里。險要足恃。

鎮寧州

環翠山 在州城北

玉京山 在州城南

螺山 在州城西三十里。有河。俗傳每風雨作,毒蛇猛獸即出,因建「飛雲閣」 鎮之。

東坡山 在州東三里。逶迤盤鬱,高三十里,亙十餘里,州之鎮山也。

筆架山 :與東坡山連麓。

青龍山 在州城南。連峰疊巘,逶迤如龍,下有嘉樂池。

白虎山 與青龍山對峙。

龜山 在州西南五里,以形似名。

白崖山 在州西三里。山勢起伏聯絡,自水西至普定歡喜嶺、老虎關、馬場鋪、龍井鋪等處,綿亙百里,至此而止。

慈母山 在州西三里。形如母負子,俗名「背兒崖。」

貓兒山 在十二營司西北三里,以形似名。火烘坡 ,在州東南,一名「和弘」 ,舊州治也。因多瘴癘,故徙於今治。人多不敢犯。近聞用火器驚之則散,亦一異事也。

黑洞 在州東一里

仙人洞 ,在州東南五里。

白馬洞 ,在州南三里。

擺山洞 ,在康佐司東七里。廣七丈,深不可測,旁有擺山寨,故名。

雙明洞 在州西五里,又名「紫雲。」 軒廓高朗,東西相通如城闕。中有流水,匯而成潭,有橋可渡,再入更奇邃。明時車馬大道經其中。後因苗賊昏夜,竊伏伺人,乃改路於洞後里許,非探奇者莫至焉。

巢雲洞 ,在州北三十里,石臺寬廣可布數席,水遶其下,寒氣襲人,遊者身入其中,覺有雲滿衣袖。

九十九隴 界鎮寧、安平間。週圍一百餘里,兩水界其左右。外開重關七八所,內藏九十九隴。大小不等,皆彎環如帶。分門別戶,各作城府。道通一線,中多平衍可耕。四面奇峰插漢,絕壁摩空,可稱天塹。最高即高峰山,俗傳羅鬼弄兵於此。至今四面營壘遺址尚存。

烏泥江 在城南百里,南流入廣西田州。公具河 在十二營長官司東北二十里,旁有寨,因名。灌溉田畝,民利之。

阿破河 在十二營長官司北五十里,以寨得名,土人以「索」 為橋渡之。

楊吉河 在州西南十五里。下流注於白水河。石溪 在州南四十里。流入慕役司,注於白水河。

荻蘆池 ,在州北六十里。週迴八里,中有小島,居人資以灌溉。

龍潭 在十二營司北。水色常黑,雖旱不竭。賀家溪 在州城東,源出石岡,貫城中,每歲冬則涸。春二三月間,忽如潮水驟至,俄頃即退,如

是者三:「是歲豐稔。」

宴樂池 在州城北青龍山下。

石泉 在州西三里。出石竇中,引流灌田。又有浦泉,合於城西五里之碧溪,入白水河。

既濟泉 在州城東北。其地極熱,而此水獨涼,故名。

豐泉 :在城西三里白崖山下。四時不涸,可以灌溉。

「清泉 」 在城西三里。林木森陰,一泓清瀉,中產異蟹,或赤或紫,色極鮮妍。

永寧州

雞公背山 在州東,滇黔大道。山脊如雞背,險峻難登,往來人馬視為畏途。

頂箐山 在州城內,舊滿山皆山查樹,故人謂州為查城,後且為童山矣。州人漸植蕉竹桃柳,建草亭其巔,顏曰《屢遷》。

靛山 在慕役司。水迴山轉,其中深箐,可種藍。藍有木,藍蓼藍耕,久而益有收。山箐之中積數百年之枯葉爛柯,刀耕火耨,土尚煖,寒則不生,歲必異地以植。

紅崖山 在州西北八十里,壁立萬仞,崖側有洞,深廣數十丈,居民或時聞洞中有銅鼓聲。請幫助識別此字。見崖上紅花如雨,則其年必有瘴癘。彝人或一年,或三年,用烏牛、白馬祭之,以祈歲稔。世傳武侯南征,曾駐兵於此。

箭眉山 在州頂營司百里,地名「陸堡。」 勢極高大,周四十餘里,河流瀠紆其下。巔有兩峰,峰畔一谷,甚寬平,可耕藝。土氣多暖,蔬果四時不乏。然多煙瘴,不可居,惟土著仲家居焉。

安籠鎮箐山 在慕役司北五十里。山巒相接,林木蓊密,周四十里,官道經其中,險阻難行,秋冬多霧,昏曉不辨。《輿程記》:箐東北去關索嶺四十里。《志》云:「關索嶺在頂營司北三十里,凡四十三盤,至嶺極陡峻,週迴百餘里。有香樹坡、小箐口坡、白口東坡、安籠箐坡、胡樹凹、象鼻嶺,左右皆崖箐萬仞,中僅有道如梁,入滇」 者,路必由此。關嶺 在州城西三十里,山勢壁立,曲折而上,數里方至頂,路極陡峻,上有漢關索廟。舊《志》:「索,漢壽亭侯子,從武侯南征有功,土人祀之。」 山半有馬跑井,云索統兵至此,渴甚,馬蹄跑地出泉,故名。對山一泉,相傳飲之能令人啞,因立石以戒行者。

打罕坡 在州北十里,舊名「達安坡。」 行道必經,凡十里,崎嶇險峻。

象鼻嶺 在州慕役司西北四十里。路出滇、黔,必經其上,險峻難登。

聚仙洞 ,在州城南五里。一洞門徑委折傴僂入之,右渡一小橋,漸高敞,頂有竅光明,下注石床、石鐘儼然。

留節洞 ,在州西南十餘里。石乳凝結,狀若盤龍,鱗鬣生動,上有字如蝌蚪,不可辨識,更進益幽邃,中一石塔,左右曲房天然,不假椎鑿。昔有烈婦劉氏避亂其中,遇賊不屈死,因以為名。「伯牙洞 」 ,從北極觀愬流而上,可五里至洞。洞口低窄,傴僂而進,數丈餘始可立。中平廣,沙泥細軟,足行水上。水出洞間,從石橋上遶山數里,山為之斷,設橋而接,刳大木以筧之,至北極觀前,盤折入溝以飲馬

觀音洞 ,從關嶺北行,歷落數峰,清翠欲滴。洞中軒闢若城垣,危磴疊梯,喘息而上,後人肩接前人趾。又數十武,有石平廣可羅拜,祀大士於巔。折而右,長廊廣廈,幔懸流蘇,靡不畢具。洞中白石,若龜龍鱗甲蠕動,乃積霤所成,昔人勒字曰:「神龜玉液。」 寂坐良久,覺暗泉細雨,從空中石竅生。

「蜂洞 ,在沙營舊司山之極巔,週迴皆亂石,洞甚深,曲折其中,有湖水焉。其上則懸崖峻壁,有蜜蜂結房,大如車輪。春夏則來鞠子,秋冬則結陣而去。其去之日,以霜降前後卜一歲之豐儉。如霜降以前竟去,則歲全荒;如霜降半日去,則歲半熟;如霜降以後十日五日乃去,則歲大熟。苗人取蜜蠟者,從懸崖上鞦韆而」 下,以擊其房,如猿猱然。

白水河 在州東北四十餘里。其水之白,異於他水。上有望水亭,龍湫直下數十丈,白練千條,轟雷捲雪,注入綠潭。雖天氣清明,而激湍噴濺,如行大霧中,澎湃之聲,遠聞數里外。其龍湫挂處,內有洞曰「水簾」 ,土人多入之以避兵。昔義王至此,見水中有神物,乃改瀑布於澗下,欲涸水以索之,而潭水絕深,數日不可竭,乃止。「望水」 亭在高岫,與飛泉相對,先明所建,今毀已久,洞中

有碑刻「雪浪川霞」 四字,方知天下瀑布未有若此之大觀者。水逕八十石,入郎公河,與關嶺、灞陵橋之水會。

者馬河 在州西北六十里。即「『者卜』河」 之誤。自安南縣流入境,下流注於盤江。

郎公河 在《慕役》司東南三十里。湍流急疾,不能為橋,惟設舟以濟往來。

清鎮縣

馬鞍山 在縣城南,即《古志》之鞍山、挂雪。銅鼓山 ,在城西四十五里。相傳武侯南征,於此獲銅鼓。

桂華山 在鎮西東二十里。昔僧名廣遠,挂錫結茅其上,手植桂子於巖阿。至今桂樹猶存,高數丈,香聞數里。

雲歸山 :在城北,雲從山頂出,人以其聚散卜晴雨。

筆山 在縣東。峰巒尖聳如筆。

羊耳山 在縣北。明天啟初,別將張彥方敗水西賊於此。

蜜蜂山 ,在縣西北五里。

香爐嶺 在縣西。山峰陡峻,形如古鼎,因名。曹木洞 在縣南一里。明敞如堂屋。

涼繖洞 在縣西南十里,一名華蓋洞,近易為雲龍洞。其中寬衍,可容數十人。其上則氤氳之氣,望之如雲,變幻萬狀。

扁洞 與涼繖洞相對。洞口匾窄而中寬廣。天柱洞 ,在鎮西北三十里。懸崖千仞,一徑盤迴,洞極弘敞,中一大石柱孤撐洞頂。後有河水,聲吼如雷。土人常避兵於此。

聳翠峰 在縣城北。明建文帝行遯時,曾寄宿於此。

甲池河 在縣西北百里,與水西為界。

滴澄河 在縣城西

大壩洪 在縣西北百五十里,入水西境。汲波塘 在縣西南二十里。壅溪澗諸流,溉田甚廣。

龍井 按《明一統志》「在城北,深數十仞,俗傳有龍潛焉。」

安平縣

天馬山 在縣城西

金鼇山 在縣城東三里。諸峰奔赴,浪涌波翻。獨此高聳插雲,儼若金鼇特峙,故名。

天台山 在縣城南二十里。亂雲斷石中,特起孤峰一柱,儼然百丈金莖,穿雲搏霧,週遭石壁嶄截,危磴接雲,絕頂樓閣莊嚴,為白雲僧所開。高峰山 在縣城東二十里。僧自然有道行,卓錫茲山。愛其「峰高雲秀,樹密泉香,遂栖息於此。」 手植柏樹數千,飄然而去。

龍鳳山 ,在城南五里。迴峰四合,秀水雙灣,白雲丹嶠,崢嶸日表。昔自然僧遊此,登巔覽勝,遂拂一袈裟地,以為眾僧禪定之所。至。今遊覽之士,寄榻其間,慨然生塵外之想。

團山 在縣治南,小山也。

龍音山 在縣西南

圓帽山 在縣南一里

蹲獅山 在縣南八里。亦名獅子山。

筆山 在縣南三里

鹿角山 在縣南十里。石峰聳立,形如鹿角。馬頭山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群山聯絡,高聳凌空,狀如馬首。

袈裟巖 ,在縣南五里。峭壁千仞,如展袈裟包,玉巖 相接。袈裟巖

南仙洞 ,在縣東南十五里,石壁高十丈,入洞二十餘武,地勢廣平,可容千人,西有深潭。洛陽洞 ,在縣東十五里,下有洛陽洞。

藏甲崖 在城東五里,一名金銀山。崇山峻嶺,石壁嶙峋。一戶雙扃,限閾儼然。相傳昔人藏甲於此,下有基壘。

龍打鼓 ,在城東南七八里。萬山攢疊,雲坪忽展,曲徑盤旋,半山石壁下有門如砌,稍下數步,宏敞若堂奧。門左次一穴,湫水注焉。碧灔隱深,莫可底極。相傳有靈物居內,春時聲若鼉鼓,八音具奏,或入或出,亦遠亦近,若從空處傳響,若自水中按節,俱不可以意識端倪。數年始得一聞,或五七日方輟。此邦無好事者,遂成《空谷》之音。

驚蟄魚石 在城南十里。清流環映,梁空以行,是為普濟橋。去橋流百步,碧漪翠浪中石齒齒環列生情。每年驚蟄前後數日,有魚排雲逐隊,叢聚石邊,莫知其數。土人網之以為樂,因名「梵剎。」 《奇崖 》在城內西南隅,山半石屏鋪雲挂

《月浮圖精舍》下上參差,面枕清流。涵光影翠,四時松柏蒙茸。鳥語溪聲,與梵音相和。雕樓綺嶂,可以遠眺。

洛陽河 去城十里,溪流中有兩穴,方圍十數丈,欄楯若井甃然,魚從楯躍出,土人設梁楯外,伺取為利。

車頭河 在縣南十里。水勢百折,漁舟往來其間。

麻線河 在縣南十里。二水皆匯流而東北入於甲池河。

文筆水 :即文廟前水迤𨓦數里,忽自巽轉兌,逆折迴旋,一澄如鑒。浮鷗浴鷺、翠荇蒼萍,掩映生情。術者云:「此邑文盛,係茲水之靈。」

珍珠泉 在縣城西沙作鋪路傍。深數尺,寬廣如之。泉水清澈,微作澄碧色。客至,喧譁鼓掌,則數千百珠迸逗而出,或左或右,大小不一。又頃則合浦夜光,盈車載斛。

「聖泉 」 出西門百步,平岡之下,忽闢石井。泉從石罅中流出,淙淙有聲。一時之內,再增再減,盈縮以時,曾不少輟。春時,詞人遊女或置香花,或插簪珥,再拜祈請,泉隨澎湃涌溢,魚蝦併出。前匯一大池,芳潔清冽,真可濯纓。

龍洞泉 在縣南二十五里龍洞堡側。亦有灌溉之利。

東溪 在縣東。源出東北石洞中,流灌田畝,人賴其利。

安南縣

玉枕山 在縣南一里

獨秀山 在縣東一里。聳秀如筆。

白駒山 ,在縣西南二十餘里。自鴉關綿亙至西坡河,山勢嵯峨,旁有峭壁,蒼翠可愛,上有「白駒」 ,豐年始見。

龍翔山 在縣東北五里。一名「巍山。」 山頂有泉,四時不涸,禱雨輒應。

盤江山 ,在縣東三十里。鳥道千盤,江遶其下,險於蜀道。

天馬山 在縣治左。疊嶂迴巒,面臨池水。明宣德八年,建學於此。

斷山 在縣南八十里。崖懸而壁峭,一徑通幽,若斷若續。山巔有池,四畔皆竹。水光映山,涼飆拂地,極丘壑之勝。昔建梵剎於上,今毀。

白基山 ,在縣西三十二里。巍峨聳秀,旁有削壁。

飛鳳山 在縣東二里

爆石巖 在縣東二十里。巉巖高峻,挺出山半。有泉出石竇中,流注深潭,禱雨輒應。

江西坡 在縣南三十里。明洪武初,建衛於此,後徙今治。天啟六年,參政朱家民建城一座,名曰「有嘉城。」

白石崖 在縣西南五里。壁巖陡峭,猿鳥不能棲。有飛泉千仞,瀑布而下。夏月過此,寒氣浸肌。蜀人宋方麓題曰「雲陵山色。」

清源洞 在縣三十里道傍。洞有清泉,巖石奇古,行人憩焉,多題詠,不勝紀述。

朝陽洞 在縣東二里許,中產異石,有泉從石隙流出,澄澈可酌,洞壁鐫有詩。

碧玉洞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懸崖如峭,石壁連開,三窗,若屋數椽,人莫能至。崇禎間,樵人見窗內一藤垂地,扳援而上,乃沿壁鑿路,得通石室,最為險峻。中有寒泉一泓,四時不竭。丁亥春,居人避寇於此。

盤江 在縣城東四十里。源自金沙江分派,由烏撒二百里至此流入粵,為滇南孔道所經。兩山夾束,而水勢湍急,往以舟渡,多覆溺。明參政朱家民擬建橋,水深不可架石,乃鍊鐵為緪,懸兩巖間,覆以板,人行其上,如在空際。復於橋東西建堞樓,以司啟閉。岸傍琳宮梵宇,金碧輝煌,西南勝境也。後橋為賊毀,今重建木橋,復加樓楯,堅好華麗,倍於疇昔。

阿黑河 在縣東南十五里。源出橋頭犀牛洞,匯大章河入盤江。

西寧河 在縣西十里深谷之間。夏月水漲,土人束藤為橋,緣藤而渡,數修石梁,橋成復圯。白鹿泉 在縣南里許。水甚甘冽,四時不涸。尾灑泉 在衛城南門之內。

水澄泉 :在衛城外東北二里。

清漣池 在城中衛治之南。

泮池 在縣治南,一名「清漣池。」

雙清井 在縣城內西北,二水相連,水極清潔。。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