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历法典/第063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历象汇编 历法典 第六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历象汇编 第六十三卷
历象汇编 历法典 第六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历法典

 第六十三卷目录

 历法总部汇考六十三

  新法历书十三交食历指五

历法典第六十三卷

历法总部汇考六十三

[编辑]

新法历书十三

[编辑]

交食历指五

[编辑]

《推视会》第二。凡三章。

《交食》第三卷求定望,改实时为视时,所以然者为有 升度差也。今日食以地心之实会改为地面之视会, 所以然者,为有地半径差也。以地半径差论,实会、视 会不同,上章已详之矣。此求视会,则依视差推算法, 先求日月高弧以得高差,又求高弧与黄道之交角, 因以得南北东西差。次求视会与实会之时差,以加 以减于实会之时刻,而得日月正视会之时刻。其加 减则以黄道九十度为限。即黄平象限

日月距地平高弧

视差有多有寡,必依太阳出地平所得高度多寡。

日月会合,若同高度,或差一度以下,其视差甚微,故得太阳高度。不必复求太阴高度。必求细率,则以太阳高度。查太阴高差,先加于太阳高弧,得太阴高真度也。

欲求高度几何则用定会。即定朔也之实时及本时之太 阳躔度。先以躔度推太阳距赤道之纬度,次以定会 实时推其距子午圈若干。详见下文用法中得二角形:形有 北极出地之馀弧,有太阳距赤道之馀弧,有两弧间 角,为太阳距子午圈弧之相当角。算得本形之第三 弧,为太阳出地高弧之馀弧也。如左图甲乙丙为子 午圈,甲丁丙为地平,丁戊为黄道太阳在庚,则乙庚 己为高弧,壬庚为太阳距赤道之馀弧,因得乙壬。本地

图

极高之馀弧

及壬庚。太阳距赤道之馀弧

两弧及乙壬庚角。太阳距子午之 相当角以推第三乙庚弧,得 其馀弧,庚己太阳出地平 上之弧也。次推高弧交黄 道之角。先以升度求庚丁 弧,次以庚已高弧,以庚丁 黄道弧,以庚己丁直角,推 得庚丁己交角,因以对角。

图

求南北东西差法如次图设庚癸为高差辛为黄道极则辛癸大圈之弧以直角交黄道于壬为庚壬癸三角形先已得壬庚癸角而庚癸壬为馀角则全数与高差若壬庚癸角与壬癸南北差又全数与高差若壬癸庚角与壬癸东西

图

差或用简平仪求高弧可免算第其图愈大所取太阳高度分愈真乃足推算视差如图己戊辛为子午圈甲乙为赤道北极在丙太阳距赤道北依丁戊线行与行壬戊弧其理一也至戊为正午至丁如复至壬午前与午后同所以然

者,戊丁直线不可得度分数,必用戊壬弧度量为准。

“戊壬与戊丁皆距等” ,小圈两弧皆小圈之弧即等。试想戊壬圈置戊丁线上,与戊丙圈纵横为直角,则得其理。

如彼面之丁为巳时至戊为午,行至此面之丁为未, 与壬为巳,至戊为午,复转至壬为未,其理一也。次作 丁庚直线,与地平甲己线平行,则得己庚弧,为太阳 在巳时或在未时出地平上之高弧也。别有表,以日 食之实时及太阳距赤道纬度,查其出地平度而推 两曜高差。又有高弧交黄道角表,以此三角形。前图之己 庚丁推算法,用太阳高度,于太阳距黄道九十度限表 中查角,即庚角详本表。又有南北东西差表,以太阴高 差及高弧交黄道角,依直线三角形推算。

因三差线小,虽在天,实为大圈之弧。亦可以直线句股法求之,与三角形圆线法所求不异。

黄道九十度,为东西差之中限。

“地半径三差,恒垂向下。但高庳差线以天顶为宗,下 至地平为直角;南北差者,变太阴距黄道之度,以黄道极为宗,下至黄道为直角;东西差则黄道上弧也。” 故论天顶,则高庳差为正下,南北差为斜下,而东西 差独中限之一线为正下,一线以外,或左或右皆斜 下。论黄道,则南北差恒为股,东西差恒为句,高庳差 恒为弦,至中限则股弦为一线,无句矣。所谓中限者, 黄道出地平东西各九十度之限也。黄平象限省曰度限旧法 以子午圈为中限,《新历》以黄道出地之最高度为中 限。东西各九十度则是最高两法皆于中前减时差使,视食先于 实食,皆于中后加时差使,视食后于实食。第所主中 限不同,则有宜多而少,宜少而多,或宜加反减,宜减 反加。凡加时不得合天,多缘于此。此限在正球之地, 距午不远。若北极渐高,即有时去午渐远,时在午东, 时在午西。大都北极高二十三度三十一分以上者。

“若高二十三度三十一分以下者,则日月有时在天顶南,有时在北三” ,视差随之,今未及论此。

独冬、夏二至度限,与子午圈相合为一,从冬至迄夏 至半周,恒在东,居午前;从夏至迄冬至半周,恒在西, 居午后。

问:“日月诸星东出渐高,至午为极高,乃西下渐庳而 没,则午前午后之视差,岂不分左分右,渐次高庳,以 正午为中限乎?”曰:“南北差、东西差,皆以视度与实度 相较得之。而日月之实度,皆依黄道,视度因焉,安得 不并在黄道,从黄道论其初末,以求中限乎?推太阴 之食分,以其实距黄道度为主;推太阳之食分,则以” 太阴之实距度先改为视距度,所改者亦黄道之距 度也。论实望实会,欲求其实时,以黄道经度为主。今 求视会,其所差度必不离黄道经度,而因度差多寡, 求其相当之时差,以得正视会,理甚明矣。若子午圈 者,赤道之中限也,度限为东西差有无多寡之限,犹 冬夏至为昼夜永短之限,午正时为“日轨高庳之限 也。”惟岁惟时,自宗赤极,不借黄道之度中为限。东西 视差,自宗黄极,何乃借赤道之午中为限耶?昔之治 历者,未能悉究三差之所从生,徒见午前食恒失于 后天,午后食恒失于先天,故后者欲移而前,前者欲 移而后。又见所移者渐向日中,渐以加少,遂疑极高 至午中则无差,不知黄道两象限之自有其高也,亦 自有其中也。必如彼说,以午正为东西差之中限。设 太阳实食午正,遂以为无时差,遂以为定朔为食甚。 傥此时之度限尚在西,愈西则愈有西向之差,法曰 中以东则宜减,安得不见食于午前乎?傥此时之度 限尚在东,愈东则愈有东向之差,法曰中以西则宜 加,安得不见食于午后乎?如万历二十四年丙申八 月朔日食,依《大统法》推得初亏巳正三刻,食甚与定 朔无异,皆在午正初刻。至期测得,初亏巳正一刻,后 天二刻。此所谓“中东宜减,见食于前”者也。今试依新 法减时,则推定朔在午正初刻内四分四十九秒,于 时,日月躔度在鹑尾宫二十九度八分四十七秒。黄 道中限在本宫一十三度○一分,距正午西一十八 度五十九分,距太阳躔度一十六度○八分。太阳定 朔之高尚有五十○度。查得太阴高差三十八分。先 求高弧交黄道角为日距度限,弧之切线与本角若 全数与高弧之切线,得视差小三角形内正对东西 差边之角二十○度一十一分。再推本角之正弦与 东西差,若全数与高庳差,得一十三分○四秒,为此 时之东西差。因此求时差,得太阴行一十三分,应为 时二十四分二十六秒。于法宜减,故得食甚在午初 二刻一十○分三十七秒在定朔之前也。更求初亏, 约用前四刻,依法复求视差,其时黄道度限,在鹑尾 宫初度二十○分,即午后一十四度四十○分,距太 阳二十八度四十六分。太阳高四十八度。得太阴高 差四十○分,东西差二十四分。求其视行度,得四刻, 行二十一分。又以开方法算,得太阴自初亏至食甚 行三十一分。今视行二十一分得四刻,则三十一分 应得五刻一十三分五十四秒。以减食甚时,得初亏 在巳正一刻内一十一分四十三秒,与实测时刻密 合。

凡九十度。限去子午圈不远,新旧两历所推之定朔 不远,则两所得之时差亦不远。若相距远而度限在 东,则食在午前或在午后,新历所得时刻,皆多于旧 历。度限在西食在午前午后,新历所得时刻,皆少于 旧历。如万历三十八年庚戌十一月朔,《大统历》推食 甚在申初一刻,至期实测得申初四刻先天三刻,于 “时度限距子午圈二十一度○四分,在东距太阳五 十九度四十七分,日月并高一十六度,得太阴高差 五十四分一十五秒。”从是算得东西差二十八分三 十一秒,应时差四刻○一分三十五秒。依法与实时 相加,而实时与《大统历》算小异。在未正三刻○四分, 得视时乃大异。是繇度限在东,加数宜多,而“午正为 限者,加数则少,安得不先天也?”又万历三十一年癸 卯四月朔,日食九分二十○秒。《大统历》推食甚在辰 正初刻,《新历》推得在辰正三刻。内此时度限亦在东距午正一十五度四十二分,较太阳距正午为更近。 所得东西差止一十九分二十四秒,应时差四十七 分四十六秒,依法宜减,则实时巳初一刻○六分,改 视时为辰正二刻○三分。此两食者,皆所谓度限在 东,则食在午前午后,新历所得时刻,皆多于旧历者 也。又其甚者,若日食在正午及度限之间,则宜加者 反减之,宜减者反加之,所失更多。如崇祯四年辛未 十月朔日食,《大统》推初亏未初一刻,较新历迟三刻 有奇,食甚未正初刻,《新历》推未初一刻内至期,实测 果在本刻内。所以然者,《新历》以黄道九十度限为中, 所得时差与实时相减,则食甚后退。故合《大统》,以午 正为中,所得时差反加而前进,去之愈远矣。盖本日 食甚实时,日月并已过午正一十七度二十九分○ 一秒,未至黄平象限六度二十二分三十九秒,则度 限在午西二十三度五十一分○四秒,算得东西差 三分三十四秒,应时差○五分为减。而先推实会在 未初八分四十○秒,因时差退减为未初一刻内三 分四十○秒,如是止矣。若以子午圈为中限,则本时 日月过午巳十七度有奇在西,东西差既宜少,而多 时差又反减为加,即多得时刻。若此者,就用西法算 两曜高三十五度四十八分,及其距午正之度,能生 东西差一十一分一十三秒,应得差二十二分,定朔 在未初二刻○五分,相加亦不得不为未正。可见中 限异同,实为加时离合之根也。

算视会必求黄道九十度限。

《交食》以黄道出地之最高度为中限,固矣,但限内所 应加减者则有时差。

图

日食在九十度西时差宜加在东宜减

此实食视食之所繇以先后详见上篇故算《视会》者,必先求九十度限所向何方乃可。然求之之方不一,或依常法定其宫度分,或依简法止推两曜,当食之时,居九十度东西何方而不必。

图

问其宫度先以常法论设甲乙丁斜三角形甲为天顶乙为黄道交子午圈日月俱在丁以升度得乙丁弧以太阳距度得甲乙弧查本表得其两孤间之角以甲乙丙三角形内因九十度限在丙必求甲丙为垂线指九十度距甲顶若

干,更求乙丙为九十度限,与子午相距若干,则丁丙 乃日月距九十度○所自有者,而以先得甲乙弧与 乙丁弧及两弧间之角,因求得时差。此本《九十度限 表》所繇起,乃常法也。第以此求之,必先算日月高弧 及高弧交黄道角等,未免太烦。《乃简法》则惟算黄道 何度分当九十度,即此斜角三角形内径求甲丁弧, 为日月高弧之馀弧。又求甲丁乙角,即高弧交黄道 之角,则视差小三角形内。见前五卷三题以高弧得高差,以 本角得交角及馀角,而推所对之弧,为南北东西差。

图

固巳捷若指掌矣再欲察日食在九十度限东若西亦得两法一以黄道在正午度推九十度距午左右何若则以定朔所得太阳躔度较先所得在正午黄道度即得太阳在九十度限东西何方如依甲乙丁斜三角形以升度求乙丁

弧必得何度?在乙?子午圈交黄道之处使星纪宫初度或《鹑首》 初度在乙,乃为正九十度。此外则以食时按极出地 度求之。盖北极高过二十三度三十一分,凡自《星纪》 初度至鹑首初度,黄道度在午者,必九十度偏东;自 鹑首至《星纪》黄道度在午者,反为九十度偏西而距 午最远者,则在大火宫或元枵宫,随极高低不一,亦 随宫度各处不一也。试以极高二十四度,则九十度 限距午最远,特一十五度耳。极高四十度,则九十度 限能距午二十四度。馀宫度在九十度,限亦距午渐 近。因而推日食在九十度之或东或西,较较不爽也。 又一法,以黄道交高弧角求之,更准。盖本角向子午 圈者,在午前为锐角,午后为钝角,则食必在九十度 之东。若本角午前为钝角,午后为锐角,则食必在九 十度之西,如此可免再求矣。

《求视会复算视差之故》第三。凡三章。

日食与九十度相近,则太阴之偏东西不多,所得时 差于本食之实时不甚相远,可免复求东西差。倘所 食远距九十度之限,则太阴偏左偏右。左右即东西者必多,而能变其实行以为视行,使不再三考求,何从而 知?故必先算太阴之视差,化之为时差,次求其视行 与太阳实相距若干,则用以推东西差,可得食甚。至 若初亏、复圆,总不外太阴之视行而得之。此推步日 食者,所以复算视差。

求太阴视行

定太阴东西差,须得其与太阳相会之实度,应先如在 九十度东应后。在九十度西“乃使太阴实行”,即从自行可得,则 或二十八分一小时,或三十○分,或三十三分有奇。

因最高、最庳,中距不等故。

以三率法推其度差,则相应几何时刻,因与定朔加 减之,其所得时,亦可于真视会不远。但先后会之度 差,必以太阴实行为主。然因视差,故每每移其本实 行,故以实行求时差多谬,而以视行求之,乃准矣。法 曰:日食在九十度东,则较定朔前一小时。食在九十 度西,则较定朔后一小时。复求东西差,以两差不等 之分秒,或加或减于太阴一小时,因以实行得其视 行。若次得之东西差,大于先得之东西差,其两差不 等之数为减。若次得之差数小于先得数,则两差不 等之数为加。乃得太阴一小时视行也。或不用一小 时,先于定朔算东西差,而以实行化为时差,或加或 减于本时,得视会。又以视会与定朔相去不拘若干, 惟于此时再求东西差两差不等之数,依前法加减 之,必得太阴视行时差。因以复算真时差。

假如崇祯四年辛未十月,定朔在辛丑,日未初八分 四十○秒,此时顺天府得东西差三分五十○秒,太 阴一小时实行为三十三分二十○秒,以此算得六 分五十四秒,为时差。因食在九十度东,故减。得未初 ○一分四十六秒,即相近视会时也。次升度先在正 午。自春分起为二百二十六度二十五分四十○秒, 因时差宜减一度四十三分,则以馀升度。查本表得 躔度在正午者为大火宫一十七度一十二分,算得 九十度。在午西离二十三度三十五分,比日月距午 更远七度四十四分三十八秒。又以太阳高三十六 度一十四分,算得高弧交黄道角八十四度一十七 分。则以馀角复得东西差四分五十○秒两差不等 之数为○一分,因后得之,差大,故先得差。内减一分, 实得○二分五十○秒,为太阴过太阳之视行也。前 时差○六分五十四秒,今以三率法,依本视行,得前 东西差○三分五十○秒,应九分一十九秒,为真时 差。因减,故算得视会在午正三刻一十四分二十一 秒。一十五分为一刻

考真时差

“真时差者,为太阴视行。”反复推求,再三加减,吻与视 会相合者也。欲更考其实,须算太阴实距太阳几何。 若所得分数与太阴所当视会之东西差等,则所得 视会亦准。若微有不等,则以不等之分数化为时。依 两曜实相距之分数较之,视差或大或小,依法加减 于前。视会如距度大,日食在九十度东,则时差为加; 食在九十度西,则时差为减。如距度小,则九十度东 宜减,九十度西宜加,分秒内可得其准也。因此再求 东西差,而以本视会时,复求九十度限与其距天顶 及距太阳度。因以本高弧及高弧交黄道角,复算视 差如前。假如得真时差九分一十九秒。何以知其然 也?因减时九十度,略在前,即寿星宫二十三度○六 分,距天顶五十三度四十○分,距午二十三度三十 一分,较太阳复西去○八度二十一分,算得高弧三 十六度三十四分,交角八十三度四十五分。推东西 差○五分一十三秒。故以三率法,用太阴实行三十 三分二十○秒一小时,以真时差得五分一十○秒, 为太阴实距太阳分数,见其与才得之东西差相等, 则前时之时差亦准。若未等,则求所差分数,如前东 西差三分五十○秒,得九分一十九秒,为时差。此不 等之三秒,亦得七秒。依前法,视会内应减实,得午正 三刻一十四分一十四秒,乃真视会也。

求初亏、复圆,俱依《视差》算。

凡算月食,推初亏、复圆,先以开方求其自初亏至食 甚所行之度分若干,又自食甚至复圆所行之度分 亦若干,故所推食甚前后时刻,大约相等。算日食则 不然,虽太阴在食甚前后,所行度数相等,而所应之 时刻鲜有不参差者。盖视差能变实行为视行,有前 得之时较后得为多,亦有后得之时较前得为多。此

图

中种种不一如图甲为太阳乙丙丁皆为太阴甲乙或甲丙为两曜视半径甲丁为太阴食甚视距度则甲乙线之方数减甲丁线之方数其馀数开方得乙丁线为太阴自初亏至食甚所行之度与丁丙至复圆数略相等但太阴行过

乙丙线时。除食甚正在九十度前后未尝相等,故求之之法,必

于前时以东西差求其视行,则得初亏距食甚之时; 又于后时复以东西差求其视行,乃得复圆与食甚 相距之时。然初亏与食甚或皆在九十度东,则因初 时之东西差大于后时之东西差,其两差不等之数 减于《太阴》实行,则得视行。若初时之东西差反小于 后时之东西差,其两差不等之数,则加于太阴实行, 而得其视行。或初亏与食甚,皆在九十度西,而初时 之东西差大,后时之东西差小,其两差不等之数用 加。如初时之东西差小,后时之东西差大,其两差不 等之数用减。与前法相反。此较初亏与食甚,若较食 甚与复圆,皆为一理。第其两相比量,俱以先东西差 与次东西为主,故求初亏,则食甚为后时,而求复圆, 则食甚又为前时也。或前后两时不同,在九十度之 一边,如初亏在东,食甚在西,则求东西差,必不止食 甚前后之两次。因九十度而中分之,则一视行求其 时之多半,又一视行求其时之馀,乃合之为初时,至 后时太阴视会所行度分矣。

假如视会在鹑首宫初度,午后正二刻,距九十度西, 得东西差○五分。设得视行二十二分,则太阴自九 十度至本视会之度,两刻间视东行一十一分。如前 图乙丁线为二十八分,减一十一分,所馀一十七分, 为太阴在九十度东。自初亏至食甚时所行,即因九 十度前一小时,以东西差,得太阴视行二十一分。故 其行一十七分,必须时三刻○四分,乃自初食至正 午。此正午与九十度同故为太阴所行之时。并午前后时。总得 五刻○四分。为太阴自初亏至食甚过乙丁线所行 时也。

《算日食复求太阴视距度之故》第四。凡二章。

“前以实会,而不得其视会,则所求者在东西差,乃今 视会真矣。然何以知其所食大小之分数,及以月掩 日所向之方位乎?”曰:此皆繇于太阴视距度也。故推 步者必先于食甚求视距度,则得日应食几何分;又 于初亏、复圆求视距度,则得月掩日之光在何方。

日食分数

凡推月食,以太阴实距度,较其半径及地景半径,即 得月食之分。今算日食,法虽同,然因视度为主,则必 以太阴视距度与日月两轮之半径相较,乃得日食 分矣。依法,于视径本表查日月半径,并之,减视距度, 为太阴掩日之分。天度数之分次以三率法求食之分。日径 分十分之分因先于食甚求太阴实距度,则太阴视会及 实会间之本行,或加或减。于其交周度,依时差加减, 得视会时太阴交周度。用算或查表,即得距度。 假如时差为三十五分二十一秒,宜加。此间太阴过 太阳行一十七分五十六秒,太阳本行○一分二十 七秒相加,共得一十九分二十三秒,为太阴本行。今 设交周实度为五宫二十九度。因时差应加,则交周 多,得一十九分二十三秒。终得太阴食甚时实距北 ○一分四十一秒。次以南北视差,本实距度改为视 距度。故凡于三差《小三角形》内考时差,并求南北差, 乃所得为正视会。若太阴距黄道北,人居夏至北,则 实距度恒减视差,为视距度。若太阴距黄道南,则视 差反加于实距度,为视距度。

假如万历二十四年丙申岁八月朔日食,历官报应 食九分八十六秒,实测得八分,强弱之间,依新法算 当食甚时太阳高五十○度○五分,得太阴高差三 十八分。因九十度距太阳西一十六度○八分,算得 高弧交黄道角六十八度四十八分,为南北差线。其 对角为南北差,得三十五分。因当时太阴近交中在 黄道北二十八分五十○秒,与南北差相减,得○六 分一十○秒,乃太阴视距在黄道南矣。又日月两轮 半径并,得三十二分○五秒,减视距度,得二十五分 五十五秒,以此求食分数,得○八分二十九秒,乃与 所测适合也。

日食图说

《新法》以图显本食所向之方,故上下书南北,左右书 东西。其绘图则以太阴距度为主。但食时先后,太阴 距度常有变易,或初亏距度多而复圆距度少,或初 亏距度少而复圆距度多,此其故盖因食在交处前 后之不一也。若前后离交相等,则虽距度同,而所向 南北未免有不同矣。故日食前后求太阴视距度,必 以交周所应食甚视距度。减其自初亏至食甚所行 径度,则得太阴初亏视距度。又以加于自食甚至复 圆所行径度,则得其复圆视距度也。复求交周所应 太阴食甚视距度,惟查距度表内上下左右,则得交 周度及其在交前、后分数。

假如前万历二十四年食甚,得视距度○六分一十 ○秒,即交中后,查本表右得○一度一十二分,其本 表上则得六宫,乃所应视距度交周也。又当时自初 亏至食甚太阴所行径度三十一分○七秒,与交周 相减得六宫○度四十一分五十一秒,相加得六宫

图

○一度四十三分○五秒即初亏及复圆交周也依此交周复查表得初亏视距度○三分三十三秒而复圆得八分五十三秒因此画本食图如乙丁及丙戊两直线以直角在甲相交指南北东西方乙丁为黄道甲心为太阳居其中

图

依前食论其太阳半径得一十五分一十五秒较太阴半径略小甲戊线则并两轮半径为三十二分○五秒因太阴食甚在辛甲辛乃当时视距度○六分一十○秒初亏在壬即乙壬与甲己相等只三分三十三秒复圆在庚得丁庚

与甲癸相等,共八分五十三秒,而壬辛庚皆视距南 也。以上原本历指卷十四交食之六

《测食分》第一。凡八章。

算食而不溯食,将何以考?其法非强,天即自欺。故必 随测随算,了了于目,了了于手,则视差、视径、时分俱 准,而法乃得矣。

测太阴食分

常法全赖目力。因分太阳径为一十分,太阴径亦如 之。食甚时,则以所见不食之径,约略不能见之馀分, 设并见失光之体,庶几所食有半者。依此以测犹可, 此外则多有谬焉。何也?太阴未食以前,欲用器测全 径,食甚时,又测光所存之馀径,此际甚难。其光微又无从定中 线故且不正合于法,今补此阙,用太阴地景两径之比 例,及太阴见缺之边。如图地景心在丙,得乙戊辛弧 为边,太阴心在甲,以其乙丁辛边弧入景中为所缺, 自乙至辛作直线,更一直线联其两心及两边交切 之界于乙或辛为甲乙乙丙及甲丙,而甲丙及乙辛 以直角相交于己,使太阴入景之边,乙丁辛为六十。

图

度因半之于丁得乙丁对乙甲己角为三十度必馀角甲乙己为六十度甲己乙直角故甲、《乙》割线二万,乙、己止一万,则以甲乙与乙丙之比例。一与三是乙丙得六万,为丙乙己角之割线。查八十度二十四分,本角之切线,五九一二三六为丙己,而

甲己为甲乙己角之切线,一七三二○五两切线为 甲丁及丙戊所减。甲丁与甲乙丙戊与丙乙自相等馀丁己二六七 九五,戊己八七六四,并之,得三五五五九,为甲乙二 万分比例之分。因以推太阴之食分。盖设太阴半径, 得一十六分,与之相乘,用二万除,得食二分五十一 秒。度数之分即径分止有五十三秒,以此测虽微有差,所 推径分终近矣。

测太阳食分

密室中对太阳开小圆孔以受其光。因孔小出光之 体大,则所正照之光必为角形,其底在太阳,其角在 孔之中。夫光一入内,又复展开为角形,以致底所对 之墙转其原形,以上为下,以左为右,使墙与光直角 相遇,则底为圆形,不则为圆长形。使孔不圆且小,则 光底在墙,或仿佛孔形,而所像太阳之形大都不真。 何也?太阳孔墙三者,皆有远近大小之比例。盖孔距 墙得其本径数,与太阳所距本径数等,则光底在墙, 必像太阳圆形,及孔之多边形各等,为杂形。若两径 数不等,而太阳距墙得径数多,则光底失去原形,转 随孔形得径数少,则光底必因之愈少。故测食者恒 设孔小而圆,乃可远近无差。因以墙“上所缺之形,征 太阳所食之分。”法。以规器于纸上先画大小不等数 圆圈,各以径分之,其径以十或更密平分之。临测室 中,以圈受光,不拘远近,任用大小圈全以吻合于光 为准。既合,便转纸,使其圈径横过馀光形中,平分两 角,则光缺之界即所食分数。方光与圈合时,遂以笔 于光景间微识三四小点,求心因之作圈,略得太阴 掩太阳大小之比例。如图甲乙丙丁为太阳食外之

图

馀光正与甲乙丙圈界相合其心在戊其径与丁以直角交景而平分甲及丙两光角则得太阳食七分有奇更取三点为甲丁丙以己为心几何三卷二十四题以甲丁丙辛为“太阴”,乃以己丁较戊乙,亦得日月两径大小之比例

日食射光之容

测日食,以最微之孔对照之。西土用绿色玻璃,仅见 日周,俱掩去馀耀。反照则用水盘,欲细则以平面镜 所接之光反射墙上,可略得分明。第对照水中反照 皆非实测之法。惟射光于墙略近,然因尚容次光乱, 其景犹未足,故前以密室测食之分为本法,今再全 解之,欲光从外入室内,以其形正彷原形,尽乎大小 之比例。“倘”“孔”非最小,几何称无分点之小而圆,则太阳食照必 略变其馀光之角形,为《不彷原》之一。又太阴掩太阳, 其径略小,即失天上视径之比例,为《不彷原》之二。因 径小所食之分较天上之真分亦少,为《不彷原》之三。 三者皆归一缘。盖接光之孔稍广,则从中心摄太阳 之形,全显于墙或纸,亦并周孔边之每点全进焉。乃 每点所进射之形虽圆,其出外与孔之圆不平行,而 每点射形之公界复与之平行,且内抱中心所射之 形亦与之平行。如左图乙丙丁界内为光,即太阳总 形也。其内圈壬庚癸为孔之广,因圆故受光至平面 亦圆,第太阳大不可比,其光一入复宽,为戊己辛形。

图

与内圈平行以其中心甲与太阳正对故以远近之比例可推本形甲戊半径与太阳视半径大小之比例然庚内圈之点射太阳形为丙己辛较于中圈更以戊丙径线出外戊丙与甲庚孔之半径等而壬癸及馀点皆射圆形,则外得乙、丙丁总圈。

图

其甲丙与太阳半径无大小之比例以远近可推也又因原形入室内必借孔形以两形合别为杂形今测太阳设圆孔原形无从可变除上为下左为右而食之时,其自变形露角,射于密室内,又与孔之圆形不合,因而损其角,似圆矣。如左图:

图

太阳食之馀光实为甲乙丙丁乃从甲孔之心射入以丙丁乙弧不异于孔形而丁甲乙角形则异矣故本界四周以孔半径展开

甲戊丙己乙辛丁壬皆半径

外得戊辛已壬为总界与前图所解同则以辛己壬

《弧元》合于孔形,而壬戊辛亦必彷之,其彷之之规必 依孔半径,故丁乙各人为心,得壬癸及辛庚弧皆变为 圆角耳。

《室中测食》日月两径有定差。

依《本食图》,丁甲乙弧为太阴掩太阳之边,其心在癸, 从癸心出直线至丁,至甲至乙,又乙丙丁中原形,使 之过庚为圈,而从其甲心引直线至壬,至辛至己。因 甲乙丙丁为日食馀光之真形,实合于原,则癸甲与 甲丙,或癸乙与甲乙,癸丁与甲丁。

图

甲丙甲乙甲丁皆太阳半径癸甲癸乙癸丁皆太阴半径

得真大小之比例亦与原视半径全合今密室之中辛己壬戊光形实以甲戊孔之半径周展其界则太阳亦展半径自甲致之于壬于辛于己而甲辛与甲

癸太阳半径之比例,必过甲乙与本甲癸之比例,《太 阴半径》亦然,移癸甲为发戊,其癸丁癸乙皆曲而小, 故甲乙与癸戊之比例,又大于甲乙与癸甲之比例, 而甲辛愈大。因甲辛大于甲乙故可征两径在《光形》密室之中, 比于两径,实在食时,必依孔之广狭,变其大小,未尝 正合焉。

室内测食食之分有定差。

依前图总光界辛己壬弧以加壬丁辛弧作全圈,则 甲乙元为食分,与丙乙太阳全径实得比例。今《总光》。

图

形之径己丁较之丙乙长两孔之半径即己丙及乙丁故本径与食分变比例因,而甲乙比于己丁线,不如比于丙乙线,得大小之理。若丁戊光形食之分则既乙丁与甲戊等,亦自与甲乙相等,可征其大小之比例,在光形有失矣

或问:“测食与算食分数不合,而每每所测分数恒不

及,必因食形假耳。今欲改为真形,从何法得?”曰:以太 阴半径加孔半径,于太阳馀光之内反减之,各依本 心光形内作弧,得甲庚丙癸原正形,即从甲太阳形 心及丁太阴形心推定也。

定食分及两径,比例必系真光形。

推算食分以定多寡。法以两曜视径较于距度求之。 今欲于所测对验,亦以日月两径,以其两心相距几 何,即可得矣。但测时因太阳行速,依前法于形中点 号以求径并距孔,时远时近,就景于先所画圈亦不 易,故纸距孔须定度。

用窥管前开小孔,后置白牌,彼此以平行相照。

可免多圈多量之烦。受景之底,大小依远近如左。图 外有己壬辛大圈,为定周分度数,共作四象限。用以取食 方向见下文中有乙戊丙丁小圈,以甲为轴,能转动此乃 “受光形”之圈,故以丁戊指太阳全径。以甲心及孔之 中心与太阳中心正对。本圈上安量尺,即戊丁中空。 以两旁与圈径平行,其尖锐直至大圈,以能指度为

图

用量尺上仍有方尺为乙丙中开一小陷道以合于下前后可任进退将用浑器对太阳时便转中圈令其径平分馀光之角随以方尺就之其交径之点必用号以识之有光无光之边交径点亦然即以此定乙甲丙弧分食与不食之

图

形不须别点如二图设乙丙丁戊为太阳食形得心在甲丙戊为径以方尺乙己丁切光之钝角。乙丁“交径于己,景边交于戊。”今依孔半径得己庚,作壬庚辛直线,与方尺平行,而更作辛癸壬子,即日食之真形。何也?使壬丁辛乙各于方尺为

垂线,必自为平行线,因而庚己亦于方尺为垂线。因作 法盖庚己为丙巳径之分则庚己壬丁辛乙三线皆等。既等而庚 己为孔之半径,则馀两线亦各半径可知。壬辛两点, 当孔中心为真形之锐角,则日月两边,实于此点相 交。而壬癸辛为太阳,壬子辛即太阴,两弧中必食分 外则为所存光之真形也。

或问:“真原形既定,何以依之推两径之比例及太阳 食之分数?”曰:“孔与形相距之度,与甲癸真形之半径。 若全数与原视半径之切线,查表得太阳视半径试。”

图

以全形为一百分孔径一十分相距万分一百减一十馀癸丑为九十半之得甲癸四十五以算终得一十五分二十八秒度数之分论太阴半径此以庚辛中比例线求之,盖先以庚癸太阳径分求庚辛。见几何三卷三十五题次以庚子与庚辛,若庚

辛复与庚寅,得全子寅论食分,则发丑与一十平分, 若子丑与食之分,或若癸子与未食之分,于十分相 减,馀则为所食之真分。

测日食细法

用方尺量食之形,或景淡而景符无处可用。欲以所 测推太阴视径,未免微差。今更用一器,愈准愈易。前 所云“受光形”之表,中有轴,能令小轮转动,轮上定量 尺随以同转,则因以载方尺而外指度数矣。此则两 尺俱不用,本小轮改为方形如左:图甲为表中之轴。

图

亦为太阳景心先依太阳在本圈某宫度取视径作圈乙丙丁戊,则《大方形》也。转以甲轴,以辛为表锐,用锐以指外圈之度左右。大方形开两小陷道,能受小方形,为己庚癸壬。此中亦有小圈,即掩太阳之太阴也。周圈先去孔半径形。

得圈大小不等,预以引数取定,或备数面,以待临期更换亦可。

其四图:小方形《开空》止存六小条,与方相连,以支圈,将 测用大方置衡上。

“长方尺为衡。” 其图在下。前所言“窥管” 亦可。

“与孔以定度相距小方贯入其前,令中圈以边合于 景食甚时,见本圈上方馀光先至,而左右尚未及,必 圈小宜换大。若左右先与光齐,而上方未及,则圈大 宜换小,总以正合为准。”万历二十九年辛丑冬至后

图

两日苐谷门人在西土测日食用本器大方中圈设一百一十分小方圈七十五分两数总而半之得九十二分三十秒即初亏时太阴与太阳以中心相距之分任取无度数之分故至食甚时,所见食之分。略得八分此中必减去馀分及两心相距

之分。第先定太阴视径,因小方圈正食于景而设径 有七十五分二十八秒,以加孔径一十六分三十○ 秒,总得九十二分。以此求度数之分,得太阴在最高 本径三十分三十秒。若求食之分,因当时形中,得食 八分。径半十二分之十分以比例法算得七十四分。任取分之分与 两心初亏相距之分相减,馀一十八分三十秒,化为 度数之分,得六分○八秒。

光形一百一十分减孔全径一十六分三十秒,馀分为法数。太阳在最庳径三十一分为实数。算得。

图

六分○八秒

如图甲丙太阴半径减甲乙两心之距馀乙丙为九分○七秒加乙丁太阳半径一十五分三十秒得丙丁,为二十四分三十七秒。度数之分即月体掩日之分,故以“三十一。”全径“为法,以十二平分为实,算得九分三十二秒,即

太阳实食之分,较形中所见食多一分三十二秒矣。 或问测食常法,因难分食与未食之径,不待言矣。今 室中测食,虽能明分之,而所见食分非真食分,所测 径非真径,则古测又奚足用?”曰:因分得日月两径大 小之比例及明暗之界,即推真食分及真径之根。盖 古之定日月两径,多依此测,不能无差,今从而改之, 此外尚有测其径之多法。见月离历指

以真《视径》比例推食之实分。

测食者,于室中任用器之长短、孔之大小,不必拘远 近之比例,而惟以“先列视径表定食分”为止法。以所 测之光形作圈,以光景之界弧求心。几何三卷二十五题即太 阴心亦作圈,必量两圈径。用比例尺或预分定数百平分之线得各分 数若干,总而半之,即于两曜视半径并分数等。何为 分数等也?日食形内,光与景各失其本,然止以边论 则犹是。若两心相距则非矣。盖两心相距与原形恒 有比例,因彼所张,此反损各半径与原半径不合,而 两并与原并数则有合焉,故以此总。两半径量之分与彼总。 两半径度数之分之比例各本分。或日或月推相应之半径。形中非真 半径与真半径比较,得差数,因以复推食分,加于测食 分,即得所食之实分矣。

假如万历十八年庚寅七月朔,苐谷门人在西土测 日食,见食六分正。

依十二径分。《大统》亦能见推食五分有奇,依十径分。

光景各半径并,得四十七分。太阳近最高,得半径一 十五分○二秒。太阴距最高四十馀度,得半径一十 五分二十五秒。两半径并为三十○分二十七秒,即 与前四十七分等。故“一为法,一为实。”求二十三分。太阴 或景任取之分相应度数之分若干算,得一十四分五十四 秒,比太阴视半径差三十一秒,而差数或加或减。于 太阳半径,则以真半径为法。当差数加也推得六分一十 三秒。

孔小,故《受景正》而测之,分比推算之分略近。

为“真食”之分。

又一法,用远镜或于密室,或在室外,但在外者必以 纸壳围窥筒,以掩馀耀,若绝无次光者,然而形始显 矣。盖玻璃原体厚,能聚光,使明分于周次光,又以本 形能易光,以小为大,可用以细测。

以小为大,非前所云光形周散也。因镜后玻璃得缺形,光以斜透其元形,无不易之,使大见《远镜本论》。

然距镜远近无论,止以平面与镜面平行,开阖长短, 俱取乎正。

“光中现昏白” ,“若云气” 则长,边有蓝色则短,进管时须开阖得正。

馀法与前同。崇祯四年辛未十月朔,在于历局测日 食,用镜二具,一在室中,一在露台,两处所测食分俱 得一分半。径分十分先依顺天府算,以太阳引数三宫二 十七度,取视半径一十五分四十二秒;以太阴引数 五宫一十九度,取半径一十七分五十八秒。半径俱 误用“大”,故并而减太阴当时视距度二十七分二十 二秒,馀六分一十八秒。因算得食二分。试依《新列表》 改之,则太阳得一十五分二十一秒,太阴得一十七 分一十七秒。并而复减视距度,馀五分一十六秒算

图

得一分四十三秒为真食分必如镜所测也夫镜所测形为丁乙丙戊即太阳食边之下映者与实在天所食之形相反大光过小孔之故依丁乙丙弧求己心,即太阴心。设其半径,己乙为五十分,甲戊四十八分,两半径并,得九十八分。皆比例之分

为法数,两半径,又并作三十二分三十八秒。度数之分为 实数则以太阴五十分推得一十六分三十九秒为 己乙度数之分。必较于己壬真视半径。得差三十八 秒为乙壬。今论径分。以十分分之以三十八秒算,得一十 二秒,宜加所测之辛乙一分三十秒,总得辛壬为一 分四十二秒,正合于所算食分矣。

或问:“远镜前后有玻璃,在前者聚光渐小,至一点,乃 在后者受其光而复散于外,则后玻璃可当一点之 孔,何所射之光形不真乎?”曰:“后玻璃不正居聚光之 点,必略进焉,以接未全聚之光,乃复开展可耳。”见远镜本 论故谓“此当甚微”之孔则可,谓当无分点之孔则不 可。所以用镜测者,纵或不真,然较之不用镜者,不但 能使所测之形大而显,亦庶几于真形不远矣。

《测食方位》第二。凡五章。

古多禄某以《交食》占验,欲定何州郡,则以本食方位 求法。近世以本方位立法,因推太阴距太阳视经纬, 而以所测定其视行也。

测日食方位

图

太阳本食或正向南北东西则目力所及一见能决惟不尽出于正而偏有所距则因以分别所偏若干定分数多寡此必实见之测乃可得耳前论食分设两轮盘并在一平面上与太阳正对亦与外耳进光者平行其下大盘不动分

以过圈径从径左右边分全度数,用以测食方向上 小盘,则能运转载量尺与下轮边。以对度数为主,将 测全器对太阳下盘之径线,对高弧以光形之角较 本线或正或偏。因推所向方位,设两轮底方,以直角 安表。衡上为甲乙与外《耳戊》,正对太阳,毫不偏于左 右,则乙、戊衡正居过天顶及太阳圈之平面。前所云高弧也 而甲乙直线自上至下,亦当天上本圈径之分,外有 木矩架,为丙、丁、己。全形见月离三卷以丁己柱正立,取地平 柱端作运轴,使衡能上下转,以入架腰,定丙乙太阳 出地平高度,而全架则又周转而辘轳也。用法:日食 时,表衡对太阳,以甲乙方之面正受其景,则上下轮 环转,而方尺与馀光两角或积或平,行其量尺所指 轮边度分,即太阳本食所偏向高弧度分也。又本衡 末于架腰自指太阳高度,则得时分,因得太阳及高 弧距正东西,以加或减于日食之角偏去高弧度分 终,得食景偏去正东西度分。设衡下无架,可分太阳 高度,则以别法求时刻,而于衡之末以直角加横平 方,其甲乙直线及浑衡,亦合于高弧圈之面。若不用 量方两尺,依前第二法,用两方形,有圈者以上方进 入下方之中圈,直至形前,掩景周围与光齐,而左右 小条当方尺与两馀光之角或相积,或平行。其外锐 亦指本景所向之方,与前同。如太阳初亏测方向,得 偏高弧距三十度。太阳出东地平高四十一度三十 四分,躔降娄宫初度,因得巳时高弧距正东四十八 度○四分。或查表或以三角形算减食方向距高弧度馀一十 八度○四分,即初亏向西北度。若太阳复圆,其方向 高度时分皆如前。则一十八度○四分,为复圆向东 南度。又设方向距高弧,过象限三十度。角上左旋高度时 刻,俱同前,则与高弧距正东相加,得七十八度○四 分,即初亏向东南,复圆向西北度。

“初亏向东南,复圆,必不在西北。” 此盖指前后两食论也。

或问:“所测方向距高弧线之度,何以知其宜加与减 于本高弧距正东,以得其自距正东之度?”曰:“日食时, 设有大圈径过日月两曜中心,左右至地平,此即太 阳失光及未失光之面所向度分。今本圈以直角交 高弧,则向位距正东或正西之度,与高弧距子午圈 之度等。”地平圈上算本圈合于《高弧》,通为一圈,则高弧至 地平所指度,亦为本食所向度。若本圈斜交高弧,则 以下轮盘外圈,因知两距度宜加与否。

“两距度” 者,过心圈距高弧,高弧距子午圈者。

盖午前过日月两心之线,测得在右上象限或左下 象限宜加,馀象限宜减;午后则反是。不拘初亏复圈或见日 食馀光之上角,在高弧及子午圈线中,则过心线之 距,加于高张子午两线之距,此在午前后。共法设甲

图

乙丙丁为下轮盘之外圈分四象限各象限分九十度甲为天顶甲丙线当高弧甲己甲戊皆子午线中小圈即太阴掩太阳者或食甚或初亏复圆时在其东西南北及中央皆一类

天上向位在西图中反在东诸方皆如此

设庚为太阳过两心之线,为庚乙,因以直角交甲丙 线,其至地平,必两相距正九十度,故丙距己。地平上筭乙 距正东之度皆等。又设辛为太阳,则过两心线与甲 丙同为一线,故甲丙所至地平度,亦为太阳辛食所 向之度也。又设壬为太阳,则以壬癸过两心线者,得 壬癸乙角,加于丙甲己角,减于丙甲戊角。

因太阳壬之上角,在丙甲己内,即午前,在丙甲戊外,即午后故。

得总或馀角,以定日食向。盖过两心之圈,恒指向位, 又恒随高弧,设高弧与子午圈全合为一,必过心圈 以直角交者,所指向位在正东。食复圆时或正西。食初亏时若 斜交,则因角大小不等,食形所向度距东西远近亦 不等。其高弧不正,与子午圈合而相距在其左右,则 过两心圈虽以直角交,犹随高弧距正东西左右。若 斜交,则本圈更距东西不等。盖以此两故,求其距度, 直至与高弧合,则惟《高弧》定距度也。

以长圆形求日食方位

前论《密室测日食分法》,以平面之方受景,盖孔小而。

图

方又正对太阳其景必圆今以斜对之平面亦在密室中受景孔仍如前小则所得形必长圆凡地平距黄道内者对太阳宜斜其长径线可当“高弧。”法,用白纸置地平上。任置何处宜与地平等令受日景,必自为长圆形。次于本形两端,各识数点。又于两光缺角,

图

亦各识一点以便用规器取食偏距高弧度设乙丙为长圆形之大径当高弧线求丁戊景缺偏距乙丙线若干则平分径于甲以甲为心丙为界作圈次与甲丙作垂线过丁戊两角至己至壬此己壬弧半之于辛作甲辛直线则得丙

甲辛角,即日食偏距甲丙高弧之角。设丙辛乙半圈, 分一百八十度,以规取丙辛弧定度分若干,试依先 测之横径。若未测以太阳高度求之以甲为心,作中小圈,从两光 缺角引直线与长径平行,至本圈之边,得庚癸弧。其 出中心至外大圈甲辛直线者,交于小圈之弧,为两 平分,则知先所取丙辛食方向,距高弧之度数无谬 也。

因《长圆形》之心不正居光角形之枢线,而横径较《光 角形》之正底亦微过焉,故欲求其正,设角形中线至。

图

子以太阳高度之馀推子乙子丙则于本高馀度加一十五分太阳半径依引数取又减一十五分,得三不等度。查各度切线以相较,得乙丙长径之正度也。如甲乙丙为光角形,至地平,乙戊因斜遇为长圆形,其长径为乙丙。太阳在甲当高三十

七度,馀五十三度。角形枢线甲子,则戊子为五十三 度之切线,减一十五分,馀五十二度四十五分。其切 线戊丙反加一十五分,得五十三度一十五分。切线 为戊乙。今戊乙减戊丙,馀二四○九,为丙乙,即形中 长径也。求横小径,则全数与太阳距天顶之割线,若 太阳半径之切线与横小径,算得一四八六。

两径自较,得一十与“一十七” 之比例,欲各较于全数,设全数为十万。

因此,依前图算,设乙丙为大圈之径,则以本比例得 小圈,作长圆形,引丁己及戊壬垂线,如法半之,终得 辛甲丙角,为二十二度三十分,宜加或减于高弧距 子午圈,以求其自距子午圈,与前法同。

测月食方位

冶铜为一扁圈,约宽二三寸许,周分三百六十度。其 圈内俱开空,止留四线如《十字交罗》。中心交罗处安 量尺方尺,其尺径较圈径略长,皆能旋动,与前测食 分器同。将测时从初度取上下正对太阴,以垂线取 准地平转其方尺,令对两馀光角,则量尺低边所指度分,即本食向方距高弧度也。盖密室月景不显,必 室外测乃可。若用《地平经纬仪》,上置前圈,以象限载 之,转中线对高弧,须准与地平合,可免算高弧距正 午度。

又《简法》:以界尺对两角,令其或取恒星,或五星同居 一直线上,加太阴高差。以高度于本表取得其向恒星若干, 免以高弧复求别距度,何也?因切两角之线,其过景 边、交月边处,必俱以直角交过月、景两心之线,故得 角与星居一直线,则从此相距九十度远者,必为本 食所向之方矣。

太阳初亏能向东,复圆能向西否?太阴初亏能向西,复圆亦能向东否?

从来论日食者,俱以初亏向正西或西南或西北,复 圆即向正东或东南或东北。月食初亏向东,复圆即 向西,或偏东、偏西,此定法也。今细考之,殊多不然。盖 初亏、复圆两向相反者,此非一食可有之事,必两食 而日月体不全,食或有之。先以月食论,如图以甲为 心,即地景之中心,以其半径为界,作圈,从上至下引。

图

乙丙直线可当高弧横作丁戊当黄道斜入西地平下得乙甲丁为其两圈之交角又作己辛直线与黄道线以直角交于甲心设太阴本心在己或在辛此为定望故甲己甲辛各为月景各半径并与距度等又己为阴历渐小必己庚

图

白道距黄道渐近辛,为“阳历,渐大必辛壬。”白道“距黄道渐远”,此太阴未及辛,先与甲近,彼太阴过己后渐与甲近,两者未免微有食。距度比甲己甲辛两半径并较少故其所食大则从甲心出直线至白道,以直角所交之点下为癸,上为子是也。试以甲癸或甲

子当五十八分,较甲辛、甲己略少。两半径并共六十分则五度。 最大距度之割线与全数,若五十八分与两心之距,月心地景 心得五十七分四十七秒,馀二分一十三秒变为食 分,即四十四秒。故依图一食之初亏在己,他食之复 圆在辛,而复圆向东,初亏向西者此耳,可遂守为一 定不易之成说哉?

若东地平黄道斜升其上亦同前。设癸子为黄道乙 甲子为黄道交高弧之角,则丁戊线以直角交黄道 者,上有丁为阴历渐小,而壬丁白道与黄道渐近下。

图

有戊为阳历渐大而戊庚白道距黄道渐远必辛一食之初亏向西丙他食之复圆向东万历四十一年癸卯十月十六夜大统历官报月食四分四十八秒初亏子正三刻复圆丑正三刻西土苐谷门人测三分强总时得八刻弱与大

统略合,但先后两处不能无异。盖此中土太阴初亏 略过子午圈,彼西土出东地,平高未及二十度,因行 阳历而距正东去北,其初亏向正西,复圆偏西南。 论日食,其方向之变,不但以黄道斜升故即视差亦 有之。盖降娄东出,必黄道交地平角渐大,至鹑首出 则愈大,故太阴在地平上,不论何宫度,其随宗动往 北“甚多,以本行去南反少,气差亦少,而太阳本食距 赤道南,午后其初亏可向东,距赤道北,午前复圆可 向西。又寿星出则至降娄,为半周,本角渐小,太阴去 南,较其本行回北已多,必气差更大,而太阳距赤道 北,午前初亏可向东,距赤道南,复圆反可向西。”今试 以黄道斜升之故,设太阳在降娄一十五度,出东地 平高一十○度,北极高四十度。当此有食,则太阴在 阳历距南二十○分。视距度分虽不全食,约有三分之一。 如图丁壬为地平,丁庚为黄道,两圈斜交于丁,则戊 为正东,壬为正午,庚癸过九十度限之弧高有三十 度,太阳在甲,高一十○度,太阴在乙,初亏距黄道二 十分,得甲乙丙直角三角形。甲乙两心之距,当三十

图

一分日月各半径并求甲角,以定甲乙过两心之线至地平何度,即本食之向位。盖甲乙线与乙丙线,若全数与甲角之正弦,得甲角为四十一度四十八分。馀对角乙甲丁一百三十八度一十一分。今甲戊丁三角形内,戊为直角,庚丁癸因三

十度必馀丁甲戊角六十度,而戊甲乙七十八度一

十二分,故甲戊己三角形内,求戊己地平限,定本食 向何度,则全数与甲戊高弧之正弦。若甲角之切线 与戊己弧之切线。图中设为直线天上实为弧得戊己为三十九 度四十四分。因高弧于此至正东,则戊壬为九十度。 减戊己弧馀五十度一十六分,即所向偏东南过子 午圈东之度。若设阴历、太阳复圆皆同度,则太阴在 辛,而己辛弧又北过子午圈向西北,亦距北之西五 十馀度。

若气差变向之故,则如万历二十七年己亥七月朔, 苐谷,测太阳东北出地平。日躔鹑火初度故其本体之顶有 缺,则必西南为所食方向。又太阴虽行中交,因黄道 交地平角甚大,本行已近北,必得气差少,则复圆尚 居太阳西,而本食方位巳不可转而东矣。又万历十 六年戊子正月朔,太阳躔《娵訾》七度有食,初亏在午 后六刻。《苐谷》测其过日月两心之圈距,高弧偏西七 十二度有奇,复圆在未正三刻半。又测得本交角尚 有一十二度。两弧相距可征尚未向东,而初亏食甚复圆。

图

皆以西为方向矣如图甲乙当高弧丙丁为黄道太阳在己太阴在戊过两心之弧己戊求其距甲己若干以太阳食时躔度及北极高度五十五度五十五分先定甲己丙高弧交黄道角,为五十四度二十四分,则馀对角一百二十五度。因太阳

图

半径一十五分二十秒太阴半径一十五分五十八秒并得三十一分一十八秒为己戊线太阴距北一度○八分减气差四十三分○五秒馀二十四分五十五秒为丁戊线因而丁为直角故丁己戊三角形内求己角得五十二度四

图

十五分与甲己丁角相减馀七十二度五十一分为初亏距高弧向西北度论复圆则甲己丙交角有四十四度四十四分太阴距度一度○五分减气差三十八分四十四秒馀二十六分一十六秒为丁戊线其己戊同前推得丁己戊

角五十七度○三分,减甲己丁角,馀一十二度一十 九分,为戊己距甲己高弧,即复圆向西之度。当时太 阳初亏鹑火宫二度,复圆本宫一十五度,出东地平。 故黄道高,太阳近北,气差渐少,令太阴距太阳不能 复过东矣。假使北极更低,必得黄道愈高,太阴往北 减,气差愈多,因知复圆距东更远。万历二十三年乙 未八月朔,苐谷门人在东西两处测验,或得食二分 半,或得食三分。盖在西者,测太阳初亏微过正午,故 高弧与子午圈略同,而向位距本圈偏东尚有九度。 在东者,测太阳后一刻有奇,得其初亏正向天顶,则 地平北,子午圈之东,是其向位也。从是知初亏向西, 即复圆向东,非定论也。且初亏不尽向西,复圆不尽 向东,又已彰明较著。有如是也。成法误人,可胜浩叹。

以方位算太阴视经纬

万历二十六年戊戌,二月朔,西土巳正二十七分,初 亏后,测食约有一分。十五分一刻十二分一径太阳径线三十○ 分三十五秒,太阴三十二分四十四秒,各依本引数 所定。其本食所向过两心线交高弧者,测得九十度。

图

正为直角如图甲乙丙为子午圈丁为赤极高依本地四十七度○二分丙为天顶太阳在己以丙己为高弧丁己定距度弧太阴在壬因日月合半径并得三十一分四十○秒减二分三十三秒即所食一分化为度数分“馀二十九分○七秒为己

壬日月两心相距之分。”又丙己壬角测九十度。因推 壬辛即太阴距甲辛黄道视纬度,辛己即太阴距太 阳视经度。先求九十度限距天顶,即甲丙庚三角形 内丙庚边也。盖太阳躔娵訾宫一十六度四十三分, 得升度三百四十七度四十七分,减测时距午所应 升二十三度一十五分,馀升度三百二十四度三十 二分,应黄道,居天之中。元枵宫二十二度一十○分, 乃距赤道一十四度一十一分,为甲乙弧,加乙丙,赤 道距天顶与北极,依本地出地平高等,得甲丙,为六

图

十一度一十三分此时出地平黄道度为实沈宫二十二度三十一分则娵訾宫二十二度三十一分当九十度限为庚而甲庚弧三十○度二十一分因而甲庚丙角恒为直角则本三角形内以甲庚及甲丙两边求庚丙第三边

图

于甲丙弧割线加五空位以甲庚弧割线除之

得五十六度○四分即九十度限距顶之弧欲免算则以太阳躔度及测时刻依法查本表即得九十度距顶也以己庚丙直角三角形因得庚丙边五十六度○四分庚己:边:

“太阳在己” ,即娵訾宫一十六度四十三分。九十度限在庚,即本宫二十二度三十一分相减。馀五度四十八分,为《庚己》也。

于庚丙弧切线,加五空位,以庚己正弦除之,馀庚己 丙交角为八十六度○七分,对甲己丙角必为九十 三度五十三分。

此太阴初亏在太阳之西,比子午圈略近所居。

第测壬己丙角正为九十度,馀壬己辛角止三度五 十三分。因求太阴视经纬度,则于壬己辛小三角形 内。因小可当直线三角形以壬己边,日月两心之距及先所得诸角。

辛为直角。因算己角,得三度五十三分,壬即馀角。

“筭得壬辛视纬度距北一分五十七秒,己辛视经度 距太阳前二十九分○三秒”,即此可见测食方位之 用有如此。

《测交食变形之时》第二。凡二章。

交食形者,乃日月食起复之间,光为景所损,而变迁 其态以相示者也。但受损之光,初少渐多,多而复少。 今欲逐时逐刻以密求之,其形无数,且可不必。大都 初亏食甚、复圆为太阴、太阳所共,而食既生光,则太 阴所独。此五限测法,须先求时对食分及食所向方 位,与距恒星度分,乃可一一得矣。

测太阴食之时

常法测恒星高度,若未见星,先测太阴自高度,乃以 升度求时。见高弧用法苐谷用自鸣钟或刻漏将《浑天纪 限》等仪,屡测太阴馀光边距恒星若干,或太阴恒星 至正午,俱以刻漏识之。若太阴正在黄道九十度限, 则从恒星之近者起算为易。得其本心及地景心升 度,可知恒星距太阳度,因以取准时刻。有用界尺测 太阴两角,或对地平圈平行,或对恒星居一直线上, 或尺线过两角之中,对月景两心,皆以求太阴视处 定其经纬,以推时刻。万历三十一年癸卯四月,西土 月食,苐谷门人测之,预备刻漏。取其能细指时至分 秒者,试以数日,令迟速吻与天合。于太阴未食之前, 测大角星在正午,考时得亥初三刻八分三十秒,刻 漏指亥初一十二分三十秒,亥正一十○分。即亥正三刻四 分分,木星居正午高二十四度三十二分;极高五十度亥正 一十八分。亥正三刻一十三分初亏向位在东南,距高弧,自径 线下起,筭四十五度三十分,亥正二十三分。子初○四分 向位距四十二度前,此太阴未食约四刻,时与心宿 大星同,高弧此已离去距西,盖因视差,故亥正二十 九分半。子初一十○分向位距三十九度三十分,从土星对 月景两心得一直线,过亥正四十二分。子初一刻九分周星: 天巿垣者至正午向位三十三度三十分,食四分一十○ 秒。先所过土星,今反距其下矣。亥正五十一分。子初二刻 二分向位距二十八度稍迟,得食五分子初二分半。子初 二刻○七分土星在正午高二十一度四十七分,子初九 分。子初三刻○四分缺太阴圈之半,周子初,一十九分。子正○一 分太阴心至午正,其馀光边高一十九度○七分,子 初二十四分。子正○六分向位距一十五度子初四十三 分。子正一刻一十分馀光两角正垂,下距地平等食六分三 十秒,子正二分。子正二刻一十四分两角与木星皆居一直线, 其一角略高向西,因知食甚已过子正二十三分。丑初 ○五分向位偏西距高弧下一十八度三十分,子正四 十七分。丑初二刻向位距三十度丑初三分。丑初三刻距西三 十二度丑初一十四分。丑初三刻一十一分尚距三十二度,将 复圆,其边有次景,因用土星测向位。然必定土星之 经纬,乃无遗漏。当测时,其本星距氐宿北星一十七 度二十二分,距天江北第六星一十三度二十○分。 因是知其过子午高,得躔析木宫初度四十五分三 十秒,距北二度一十○分三十秒。

万历四十四年丙辰八月,去顺天西一百○度四十 五分。《亲测》西逻玛京都测月食,以星高度及自鸣钟推得时 刻,初亏河鼓中星,过西高二十一度,得一十三时四十四分三十秒。

时为“小时” ,从午正起算,即丑初三刻,十五分作一刻,后仿此。

左肩在东高一十一度,得一十三时四十四分二十 秒。毕宿大星高三十一度,得一十三时四十一分一 十二秒,当时钟有一时○九分。从子正起筭后同此盖钟所指 时分,每后太阳三十四分,先后两日,试验俱如一,即 一十三时四十三分食既。织女大星距子午圈西高 一十五度,得时一十五时○三分一十二秒。右肩二 十六度,推得一十五时○五分,乃钟指二时三十七 分,即一十五时一十一分生光。织女高一十一度,得 一十五时三十一分四十五秒。右肩高三十一度,推 得一十五时三十三分四十五秒,钟得三时三十五 分。《复圆》测天津第四星西高一十九度,得一十七时 ○四分一十二秒,乃钟有四时二十二分,即一十六 时五十六分。又同都一人,另居一地,测有四十六次, 所得时刻,初亏、复圆与前测同。惟食既少得五分,生 尢少二分耳。今以新法推算复圆,全与此合,其馀限 虽微有参差,然亦不远三四分矣。

测太阳食之时

太阳出东地平左旋渐高,至午正则最高,过午复渐 低,至西则没,此太阳自行一昼之时刻也。故得其高 度,即可求时。其初亏、食甚、复圆等限,惟以此为常。测 法第非密室中不可,故又仍用前器架上之衡及矩 架俱如前。而方架之式之用,见《月离》三卷各细分度 数。下方为地平。从正东、正西至子午圈诸弧之切线。 衡为太阳距天顶之割线,矩架之股,又为太阳距顶 之切线。此三度所以全本器之用也。测时将方架置 几上,以中线对南北,一手转矩架随太阳行,并动其 衡,使之上下以受光,一手对轮盘上之尺,才一对景, 即于衡矩架下方架各识以“号。”号宜同如一二等数是而以号 所对各器之度,加轮盘所测之景,因推太阳食时及 向位食分诸用。万历庚子岁六月朔刻白尔,距顺天 府西九十九度一十五分,用本器在审室中测本食, 共测一十五次,作号一、二等如左:

图

其下方架东西边所分各当二千分,自后至中左右 各当一千二百分。先安置,与子午圈对。

以太阳距正午左右相等之高度,或先一日,或测后考对,得架偏必差度。或加或减于推测之度,得地平正弧。

然后测得地平弧,以推时刻。今依一十五号,列所测 分及相应之地平弧如左:

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一一一一

一二三四五

测七一一一一一一。

一八六三○○八八七六六五四四。

分:五七三一七七○七二四七三二七三。

一一○三四五三四,八五八七四四一。

度二三三三四四五五五五六六六六七

○○三六一八○三,五八○二六八○。

分三:二一三○○○五二一三○二二一。

五一五九八九七六四○二二五七五。

首一及二号所对测分在方架北,自中起数至东,馀 转东北角往南。其度分则架上平分所推即自正午 渐去西太阳所对地平弧也。以测分推度分法二千。

与测分若全数与地平弧之切线假如甲乙丙丁为下方甲丁乙丙每边分二千戊丁戊丙各一千二百分戊壬正对子午圈亦二千当测得戊己即七五一平分求戊辛弧则壬戊与戊己线若壬辛全数与戊辛弧之切线算得三七五

五○查表得二十○度三十五分,若景过丁角,在甲 丁边上遇庚,则甲庚为戊庚弧之馀切线,故壬甲与 甲庚线若全数与戊庚弧之馀切线。壬甲与戊丁等刻白尔 转矩架时,下架误,随之动。使地平弧略有差。故以矩 架求高弧。以高弧考正地平弧,因推时刻如左

图

矩架之立柱当句,其数宜作五○四○,今则少异,欲 依之,算亦无谬。而矩架之底为股,上衡为弦,其长短 随太阳高低,时时不等,故数亦不等。此求太阳距天 顶或以股或以弦,皆同法。而句与弦与股若全数与 太阳距顶之切线,次以高度。日距顶之馀求《地平弧》,则全 数与极出地高之割线,若太阳高度之割线与先得 之数。为待用之数次北极太阳两高差度之馀弦,与太阳 距赤道度之正弦相减,馀次得数则两数。先得与次得为 实全数。又为法算得地平馀弧之矢。依测本食之地 极高四十七度○二分,其割线一四六七一九,太阳 距顶之馀六十四度○四分,其割线二二八六六三, 算得三三五四九一,为先得数。两高度差一十七度 ○二分,查馀弦九五六一三,为减太阳当时距度。二十 二度一十六分之正弦三七八九二,馀五七七二一,即次得 数,算得一九三六四八为矢,故减首位,以所馀查八 线表,得六十九度二十八分,即从正西起地平弧。馀 二十度三十二分,即对太阳过正午地平之弧。以此 求时,则乙丙丁斜角三角形,内得乙丁为极高之馀, 得乙丙为太阳距赤道之馀,得乙丁丙角为对地平。 此二十度一十八分“至半周馀弧之角,求丁乙丙”,即对赤道弧 之角,以定相应之时。欲依直角三角形,必丙丁引至 甲,得甲直角。则先求甲乙丁角。

可用十设筭见测量全义七卷本角得七十四度五十一分一十八秒

次求甲乙线甲乙丙三角形内因得甲乙乙丙两线以甲直角推甲乙丙角此八十四度一十九分一十八秒则乙总角减甲乙丁角,馀丁乙丙角为所求。

此馀九度二十七分四十六秒,化为时,得三十七分五十○秒,过正午。

测本食之复圆上衡微有阻碍,不及受太阳全景。故 以高弧推时较地平所推差四分,宜半之。借此补彼, 则得二时五十七分三十○秒为正时。以上原本历指卷十五交

食之七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