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历法典/第084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历象汇编 第八十四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历法典
第八十四卷目录
仪象部汇考二
宋〈太祖开宝一则 太宗太平兴国一则 至道一则 真宗大中祥符一则 仁宗皇祐
一则 神宗熙宁二则 元丰一则 哲宗元祐二则 绍圣一则 征宗宣和一则 高宗
绍兴六则 理宗端平一则〉
金〈章宗明昌一则 承安一则 宣宗兴定一
则〉
元〈太宗一则 世祖至元七则〉
明〈太祖洪武三则 英宗正统四则 代宗景泰二则 宪宗成化一则 孝宗弘治二则
世宗嘉靖一则 愍帝崇祯一则〉
皇清〈康熙一则〉
历法典第八十四卷
仪象部汇考二
[编辑]宋
[编辑]太祖开宝二年有司上浑天太一图
[编辑]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玉海实录》。开宝二年十 月戊寅。有司上浑天图。太一图各一。
太宗太平兴国四年春正月癸卯新浑仪成
[编辑]按《宋史太宗本纪》云云。 按《天文志》:历象以授四时, 玑衡以齐七政,二者本相因而成。故玑衡之设,史谓 起于帝喾,或谓作于宓牺。又云:璿玑玉衡乃羲和旧 器,非舜创为也。汉马融有云:“上天之体不可得知,测 天之事见于经者,惟有玑衡一事。”玑衡者,即今之浑 仪也。宋王蕃之论亦云:“浑仪之制,置天梁地平以定 天体,为四游仪,以缀赤道者,此谓玑也。置望筒横箫 于游仪中,以窥七曜之行,而知其躔离之次者,此谓 衡”也。若六合仪、三辰仪与四游仪并列为三重者,唐 李淳风所作,而黄道仪者,一行所增也。如张衡祖《洛 下闳》、耿寿昌之法,别为浑象,寘诸密室,以漏水转之, 以合璿玑所加星度,则浑象本别为一器,唐李淳风、 梁令瓒祖之,始与浑仪并用。太平兴国四年正月,巴 中人张思训创作以献,太宗召工造于禁中,逾年而 成,诏置于文明殿东鼓楼下。其制:起楼高丈馀,机隐 于内,规天矩地,下设地轮,地足又为横轮、侧轮、斜轮、 定身关、中关、小关、天柱、七直神,左摇铃,右叩钟,中击 鼓,以定刻数,每一昼夜,周而复始。又以木为十二神, 各直一时。至其时则自执辰牌循环而出,随刻数以 定昼夜短长。上有天顶、天牙、天关、天指、天抱、天束、天 条,布三百六十五度,为日月五星,紫微宫列宿,斗建 黄赤道,以日行度定寒暑进退。《开元》遗法,运转以水, 至冬中凝冻迟涩,遂为疏略,寒暑无准。今以水银代 之,则无“差失。冬至之日,日在黄道表,去北极最远为 小寒,昼短夜长。夏至之日,日在赤道表,去北极最近 为小暑,昼长夜短。春秋二分,日在两交,春和秋凉,昼 夜平分,寒暑进退,皆由于此。”并著日月象,皆取仰视。 按旧法,日月昼夜行度,皆人所运行,新制成于自然, 尤为精妙。以思训为司天浑仪丞。
按《图书编》:太平兴国中,命巴人张思训创浑仪,大率 依仿一行之法,激水运转,加以楼板,层高丈馀,以藏 关柱。冬月用水银代水,以防碍涩。撞钟击鼓之外,复 有摇铃执牌之报。太宗诏置于文明殿,题曰“太平浑 仪。”自思训死,机绳断坏,无复知其法制者。
至道元年冬十二月庚辰新浑仪成
[编辑]按《宋史太宗本纪》云云。 按《小学绀珠》。至道元年。韩 显符“浑仪九事。曰天经、双规、游规、直规、窥管、平准轮、 赤道环、黄道环、龙柱水臬。”
真宗大中祥符三年春闰二月甲寅冬官正韩显符上新造铜候仪
[编辑]按《宋史真宗本纪》云云, 按《天文志》:“铜候仪,司天冬 官正韩显符所造,其要本淳风及僧一行之遗法。显 符自著经十卷,上之书府。铜仪之制有九:一曰双规, 皆经六尺一寸三分,围一丈八尺三寸九分,广四寸 五分,上刻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南北并立,置水臬以 为准,得出地三十五度,乃北极出地之度也。以釭贯 之”,四面皆七十二度,属紫微宫。星凡三十七座,一百 七十有五星,四时常见,谓之“上规。”中一百一十度,四 面二百二十度,属黄赤道。内外官星二百四十六座, 一千二百八十九星,近日而隐远而见,谓之“中规。”置 臬之下,绕南极七十二度,除老人星外,四时常隐,谓 之“下规。”二曰游规,径五尺二寸,围一丈五尺六寸,广 一寸二分,厚四分,上亦刻周天,以釭贯于双规巅轴 之上,令得左右运转。凡置管测验之法,众星远近随 天周遍。三曰直规二,各长四尺八寸,阔一寸二分,厚
四分,于两极之用夹窥管,中置关轴,令其游规运;四曰窥管一,长四尺八寸,广一寸二分,关轴在直规中;五曰平准轮,在水臬之上,径六尺一寸三分,围一丈 八尺三寸九分,上刻八卦、十干、十二辰、二十四气、七 十二候于其中,定四维日辰,正昼夜百刻。六曰黄道, 南北各去赤道二十四度,东西交于卯酉,以为日行 盈缩、月行九道之限。凡冬至日行南极,去北极一百 一十五度,故景长而寒;夏至日在赤道北二十四度, 去北极六十七度,故景短而暑。月有九道之行,岁匝 十二辰。正交出入黄道,远不过六度,五星顺留伏逆 行度之常数也。七曰赤道,与黄道等,带天之纮,以隔 黄道,去两极各九十一度强,黄道之交也。按《经》,东交 角宿五度少,西交奎宿一十四度强,日出于赤道外, 远不过二十四度。冬至之日行斗宿,日入于“赤道内, 亦不过二十四度。夏至之日行井宿,及昼夜分炎凉 等,日月五星阴阳进退盈缩之常数也。”八曰“龙柱”四, 各高五尺五寸,立于平准轮下。九曰“水臬”,十字为之, 其水平满北辰正,以置四隅,各长七尺五寸,高三寸 半,深一寸。四隅水平,则天地准。唐贞观初,李淳风于 浚仪县古岳台,测北极出地高三十四度八分,差阳 城九。今测定北极高三十五度,以为常准。
按《尚书通考》,“大中祥符三年,冬官正韩显符造铜浑 仪。其制为天轮二,一平一侧,各分三百六十五度。又 为黄赤道立管于侧轮中,以测日月星辰行度,皆无 差。”
仁宗皇祐三年冬十二月庚辰新作浑仪
[编辑]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按《律历志》。尧敕羲和制横 箫以考察星度。其机衡用玉。欲其燥湿不变,运动有 常。坚久而不能废也。至于后世铸铜为圆仪。以法天 体。自洛下闳造太初历用浑仪。及东汉孝和帝时,太 史惟有赤道仪,岁时测候,颇有进退。帝以问典星待 诏姚崇等,皆曰“星图有规法,日月实从黄道。今无其 器,是以失之。”至永元十五年,贾逵始设黄道仪。桓帝 延熹七年,张衡更制之,以四分为度。其后陆绩、王蕃、 孔挺、斛兰、梁令瓒、李淳风并尝制作。五代乱亡,遗法 荡然矣。真宗祥符初,韩显符作浑仪,但游仪双环夹 望筒旋转,而黄、赤道相固不动。皇祐初,又命日官舒 易简、于渊、周琮等,参用淳风、令瓒之制,改铸黄道浑 仪,又为漏刻圭表,诏翰林学士钱明逸详其法,内侍 麦允言总其工。既成,置浑仪于翰林天文院之候台, 漏刻于文德殿之钟鼓楼,圭表于司天监。帝为制《浑 仪总要》十卷,论前代得失,已而留中不出。今具黄道 游仪之法,著于此焉。
第一重,名“六合仪。”阳经双环,外围二丈三尺二寸八 分,直径七尺七寸六分,阔六寸,厚六分。南北并立,两 面各列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少强,北极出地三十五 度少强。阴纬单环,外围径、阔与《阳经》双环等,外厚二 寸五分,内厚一寸九分。上列十干、十二支、八卦方位, 以正地形。上有池,沿环流转,以定平准。《天常》单环,外 围二丈四寸六分,直径六尺八寸二分,阔厚一寸二 分。上列十干、十二支、四维时刻之数,以测辰刻,与阳 经阴纬环相固,如卵之壳幕然。
第二重名“三辰仪”璇玑双环,外围一丈九尺五寸六 分,直径六尺五寸二分,阔一寸四分,厚一寸,两面各 均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少强。作二枢对两极。赤道单 环,外围一丈九尺六寸八分,直径六尺五寸六分,阔 一寸一分,厚六分。上列二十八宿距度,周天三百六 十五度少强,附于璇玑之上。黄道单环,外围一丈九 尺二分,直径六尺三寸四分,阔一寸二分,厚一寸。上 列“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少强。均分二十四气、七十二 候、六十四卦、三百六十策,出入赤道二十四度,与赤 道相交,每岁退差一分有馀。”白道单环,外围一丈八 尺六寸三分,直径六尺二寸一分,阔一寸一分,厚五 分。上列交度,置于黄道环中,入黄道六度。每一交终, 退行黄道一度半弱,皆旋转于六合之内。
第三重,名“四游仪。”璇枢双环,外围一丈八尺二寸一 分,直径六尺七分,阔二寸,厚七分。两面各列周天三 百六十五度少强,挟直距以对枢轴,东西转运于三 辰仪内,以格星度。横箫望筒,长五尺七寸,外方内圆, 中通望孔,直径六分,周于日轮,在璇枢直距之中,使 南北游仰,以窥辰宿,无所不至。十字水平槽,长九尺 四寸八分,首阔一尺二寸七分,身阔九寸二分,高七 尺;水槽阔一寸,深八分;四柱各长六尺七寸八分,植 于水槽之末,以辅天体,皆以铜为之。乃格七曜远近 盈缩,以知昼夜长短之效。其所测二十八舍距度,著 于后。其周天星入宿去极所主吉凶,则具在《天文志》。 角十二度,亢九度,氐十六度,房五度;心四度,尾十九 度,箕十度,斗二十五度,牛七度,女十一度,虚十度,危 十六度,室十七度,壁九度,奎十六度,娄十二度,胃十 五度,昴十一度,毕十八度,觜一度,参十度,井三十四 度,鬼二度,柳十四度,星七度,张十八度,翼十八度,轸 十七度
神宗熙宁六年六月司天监陈绎言浑仪尺度与法不合诏依新式制造
[编辑]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律历志》:神宗熙宁六年 六月,提举司天监陈绎言:“浑仪尺度与《法要》不合,二 极赤道四分不均,规环左右距度不对,游仪重涩难 运,黄道映蔽,横箫游规璺裂,黄道不合天体,天枢内 极星不见。天文院浑仪尺度及二极赤道四分各不 均,黄道、天常环月道映蔽,横箫及月道不与天合,天 常环相攻难转,天枢内极星不见,皆当因旧修整。新 定浑仪,改用古尺均赋,辰度规环轻利,黄赤道天常 环并侧置,以北际当天度,省去月道,令不蔽横箫,增 天枢为二度半,以纳极星规环。二极各设环枢,以便 游运。”诏依新式制造,置于司天监测验,以较疏密。 熙宁七年,作浑仪。
按:《宋史神宗本纪》,七年夏六月丁亥,作浑仪。 按《天 文志》:熙宁七年七月,沈括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浑 仪议曰:“五星之行有疾舒,日月之交有见匿,求其次 舍,经劘之会,其法一寓于日。冬至之日,日之端南者 也。日行周天,而复集于表锐,凡三百六十有五日四 分,日之几一而谓之岁。周天之体,日别之谓之度。度 之”离,其数有二:“日行则舒则疾,会而均,别之曰赤道 之度”;日行自南而北,升降四十有八度而迤,别之曰 “黄道之度。”度不可见,其可见者星也。日月五星之所 由有星焉。当度之昼者,凡二十有八而谓之舍。舍所 以洁度,度所以生数也。度在天者也。为之玑衡,则度 在器。度在器,则日月五星可抟乎器中,“而天无所豫 也。天无所豫,则在天者不为难知也。自汉以前,为历 者必有玑衡以自验迹,其后虽有玑衡而不为历作, 为历者亦不复以器自考,气朔星纬,皆莫能知其必 当之数。至唐僧一行改《大衍历法》,始复用浑仪参实, 故其术所得,比诸家为多。”臣尝历考古今仪象之法, 《虞书》所谓璿玑玉衡,唯郑康成粗记其法。至洛下闳 制圆仪,贾逵又加黄道,其详皆不存于书。其后张衡 为铜仪,于密室中以水转之,盖所谓浑象,非古之玑 衡也。吴孙氏时,王蕃、陆绩皆尝为仪及象其说,以谓 旧以二分为一度,而患星辰稠穊;张衡改用四分,而 复推重难运。故蕃以三分为度,周丈有九寸五分寸 之三,而“具黄赤道焉。”绩之说,以天形如鸟卵,小椭,而 黄赤道短长相害,不能应法。至刘曜时,南阳孔挺制 铜仪,有双规,规正距子午以象天,有横规判仪之中 以象地,有特规斜络天腹以候赤道,南北植干以法 二极,其中乃为游规窥管。刘曜太史令晁崇、斛兰皆 尝为铁仪,其规有六四常定以象地,一象赤道,其二 象二极,乃是《挺》所谓双规者也。其制与挺法大同,唯 南北柱曲抱双规,下有纵横水,平以银,错星度小变 旧法,而皆不言有黄道,疑其失传也。唐李淳风为圆 仪三重:其外曰六合,有天经双规、金浑纬规、金常规。 次曰三辰,转于六合之内,圆径八尺,有璿玑规、月游 规,所谓璿玑者,黄、赤道属焉。“又次曰四游,南北为天 枢,中为游筒,可以升降游转,别为月道,傍列二百四 十九交,以携月游。”一行以为难用,而其法亦亡。其后, 率府兵曹梁令瓒更以木为游仪,因淳风之法,而稍 附新意。诏与一行杂校得失,改铸铜仪,古今称其详 确。至道中,初铸浑天仪于承天监,多因斛兰、晁崇之 法。皇祐中,改铸铜仪于天文院,姑用令瓒一行之论, 而去取交有失得。臣今辑古今之说,以求数象,有不 合者十有三事,其一旧说以谓今中国于地为东南, 当令西北望极星,置天极不当中北。又曰天常倾西 北,极星不得居中。臣谓以中国规观之,天常北倚可 也,谓极星偏西则不然,所谓东西南北者,何从而得 之?岂不以日之所出者为东,日之所入者为西乎?臣 观古之候天者,自安南都护府至浚仪太岳台,才六 千里,而北极之差凡十五度,稍北不已,庸讵知极星 之不直人上也?臣尝读《黄帝素书》,立于午而面子,立 于子而面午,至于自卯而望酉,自酉而望卯,皆曰北 面。立于卯而负酉,立于酉而负卯,至于自午而望南, 自子而望北,则皆曰“南面。”臣始不论其理。逮今思之, 乃常以天中为北也。常以天中为北,则盖以极星常 居中天也,《素问》尤为善言天者。今南北才五百里,则 北极辄差一度以上。而东西南北数千里间,日分之 时候之,日未尝不出于卯半而入于酉半,则又知天 枢既中,则日之所“出者定为东,日之所入者定为西, 天枢则常为北无疑矣。以衡窥之,日分之时,以浑仪 抵极星以候日之出没,则常在卯酉之半少北”,此殆 放乎四海而同者,何从而知中国之为东南也?彼徒 见中国东南皆际海,而为是说也。臣以谓极星之果 中、果非中,皆无足论者。彼北极之出地六千里之间, 所“差者已如是,又安知其茫昧几千万里之外邪?今 直当据建邦之地、人目之所及者裁以为法,不足为 法者宜置而勿议可也。”其二曰:“纮平设以象地体,今
浑仪置于崇台之上,下瞰日月之所出,则纮不与地际相当者。”臣详此说,虽粗有理,然天地之广大,不为一台之高下有所推迁。盖浑仪考天地“之体,有实数, 有准数。所谓实者,此数即彼数也。此移赤,彼亦移赤 之谓也。所谓准者,以此准彼,此之一分,则准彼之几 千里之谓也。今台之高下乃所谓实数。一台之高不 过数丈,彼之所差者亦不过此。天地之大,岂数丈足 累其高下?若衡之低昂,则所谓准数者也。衡移一分, 则彼不知其几千里,则衡之低昂当审,而台之高下 非所当恤也。”其三曰:“月行之道,过交则入黄道六度 而稍却,复交则出于黄道之南,亦如之。月行周于黄 道,如绳之绕木。故月交而行日之阴,则日为之亏;入 蚀法而不亏者,行日之阳也。每月退交二百四十九 周有奇,然后复会。今月道既不能环绕黄道,又退交 之渐当每日差池,今必候月终而顿移,亦终不能符 会天度,当省去月环,其候月之出入,专以历法步之, 其四衡上下两端,皆径一度有半”,用日之径也。若衡 端不能全容日月之体,则无由审日月定次。欲日月 正满上衡之端,不可动移,此其所以用一度有半为 法也。下端亦一度有半则不然,若人目迫下“端之东, 以窥上端之西,则差几三度。”凡求星之法,必令所求 之星,正当穿之中心。今两端既等,则人目游动,无因 知其正中。今以钩股法求之,下径三分,上径一度有 半,则两窍相覆,大小略等,人目不摇,则所察目正其 五。前世皆以极星为天中,自祖暅以玑衡窥考天极 不动处,乃在极星之末,犹一“度有馀。今铜仪天枢内 径一度有半,乃谬以衡端之度为率。若玑衡端平,则 极星常游天枢之外;玑衡小偏,则极星乍出乍入。令 瓒旧法,天枢乃径二度有半,盖欲使极星游于枢中 也。臣考验极星,更三月而后知天中不动处远,极星 乃三度有馀”,则祖暅窥考,犹为未审。今当为天枢径 七度,使人目“切南枢,望之星正循北极枢里周,常见 不隐,天体方正。”其六,令瓒以辰刻:“《十干》《八卦》皆刻于 纮。然纮平正而黄道斜运,当子午之间,则日径度而 道促;卯酉之际,则日迤行而道舒。如此辰刻,不能无 谬。新铜仪则移刻于纬,四游均平,辰刻不失。”然令瓒 《天中单环》直中国人顶之上,而新铜仪纬斜络南“北 极之中,与赤道相直。旧法设之无用,新仪移之为是。 然当侧窥如车轮之牙,而不当衡规如鼓陶。其旁迫 狭,难赋辰刻,而又蔽映星度。其七司天铜仪,黄赤道 与纮合铸,不可转移,虽与天运不符,至于窥测之时, 先以距度星考定三辰所舍,复运游仪抵本宿度,乃 求出入黄道与去极度,所得无以”异于令瓒之术。其 法本于晁崇、斛兰之旧制,虽不甚精缛,而颇为简易。 李淳风尝谓“斛兰所作铁仪,赤道不动,乃如胶柱。以 考月行,差或至十七度,少不减十度。此正谓直以赤 道候月行,其差如此。今黄、赤道度再运游仪抵所舍 宿度求之,而月行则以月历每日去极度算率之,不 可谓之胶也。”新法定宿而变黄道,此定黄道而变宿, 但可赋三百六十五度,而不能具馀分,此其为略也。 其八《令瓒》。旧法,黄道设于月道之上,赤道又次月道, 而玑最处其下,每月移〈阙〉“交,则黄、赤道辄变。今当省 去月道,徙玑于赤道之上,而黄道居赤道之下,则二 道与衡端相迫,而星度易审。其九,旧法,规环一面刻 周天度,一面加银丁。所以施银丁者,夜候天晦,不可 目察,则以手切之也。古之人以璿为之。璿者,珠之属 也。今司天监《三辰仪》,设齿于环,皆不与横箫会,当移 列两旁,以便参察。其十,旧法重机皆广四寸,厚四分, 其他规轴椎重朴拙,不可旋运,今小损其制,使之轻 利。其十一、古之人知黄道岁易,不知赤道之因变也。 黄道之度,与赤道之度相偶者也。黄道徙而西,则赤 道不得独胶,今当变赤道,与黄道同法。其十二、旧法 黄赤道平设,正当天度,掩蔽人目,不可占察,其后乃 别加钻孔,尤为拙谬。今当侧置少偏,使天度出北际 之外,自不凌蔽。其十三:旧法地纮正络天经之半,凡 候三辰出入,则地际正为地纮所伏。今当徙纮稍下, 使地际与纮之上际相直,候三辰伏见,专以纮际为 率,自当默与天合。”又言浑仪制器。“浑仪之为器,其属 有二,相因为用。其在外者曰体,以立四方上下”之定 位。其次曰“象”,以法天之运行,常与天随。其在内玑衡, 玑以察纬,衡以察经。求天地端极,三明匿见者,体为 之用;察黄道降陟,辰刻运徙者,象为之用;四方上下 无所不属者,玑衡为之用。体之为器,为圆规者四。其 规之别:一曰经经之规二,并峙正扺子午,若车轮之 植。二规相距四寸,夹规为齿,以“别去极之度。北极出 纮之上,三十有四度十分度之八强。南极下纮亦如 之。对衔二釭,联二规以为一釭,中容枢。二曰纬纬之 规一,与经交于二极之中,若车轮之倚。南北距极皆 九十一度强,夹规为齿,以别周天之度。三曰纮纮之 规一,上际当经之半,若车轮之仆,以考地际。周赋十 二辰,以定八方。”纮之下有跌从,一衡一刻,沟受水以 为平;中沟为池,以受注水;四末建趺,为升龙,四以负纮,凡浑仪之属皆属焉。龙吭为纲,维之四捷以为固。 象之为器。为圆规者四。其规之别:一曰玑玑之规二, 并峙相距,如经之度。夹规为齿,对衔二釭,釭中容枢, 皆如《经》之率,设之亦如经。其异者,经胶而玑可旋。二 曰赤道。赤道之规,一刻玑十分寸之三,以衔赤道。赤 道设之如纬。其异者,纬胶于经,而赤道衔于玑,有时 而移,度穿一窍,以移岁差。三曰黄道。黄道之规,一刻 赤道十分寸之二,以衔黄道。其南出赤道之北际二 十有四度,其北入赤道亦如之。交于奎角,度穿一窍, 以铜编属于赤道。岁差盈度,则并赤道徙而西。黄赤 道夹规为齿,以别均迤之度。玑衡之为器,为圆规二 曰玑,对峙相距,如象玑之度。夹规为齿,皆如象玑。其 异者,象玑对衔二釭,而玑对衔二枢,贯于象玑天经 之釭中。三物相重而不相胶,为间十分寸之三,无使 相切,所以利旋也。为横箫二,两端夹枢,属于玑,其中 挟衡为横,一栖于横箫之间。中衡为轊,以贯横箫两 末,入于玑之罅而可旋。玑可以左右,以察四方之祥; 衡可以低昂,以察上下之祥。
按《律历志》:熙宁七年六月,司天监呈新制浑仪浮漏 于迎阳门。帝召辅臣观之,数问同提举官沈括,具对 所以改更之理。寻又言:“准诏集监官较其疏密,无可 比较。”诏置于翰林天文院。七月,以沈括为右正言司 天秋官正皇。愈等赏有差。初,括上浑仪、浮漏景表 三议,见《天文志》。朝廷用其说,令改造法物历书。至是, 浑仪、浮漏成,故赏之。
元丰五年春正月乙巳作新浑仪
[编辑]按《宋史神宗本纪》云云。 按《律历志》:元丰五年正月, 翰林学士王安礼言。“详定浑仪官欧阳发所上浑仪 木样。具新器之宜,变旧器之失。臣等窃详司天监至 道、皇祐浑仪景表各差舛。请如法条奏修正。”从之。
哲宗元祐四年春三月己卯作浑天仪
[编辑]按《宋史哲宗本纪》云云。 按《律历志》。元祐四年三月。 翰林学士许将等言。“详定元祐浑天仪象所先奉诏 制造水运浑仪木样。如试验候天不差。即别造铜器。 今校验皆与天合。”诏以铜造,仍以元祐浑天仪象为 名。将等又言:“前所谓浑天仪者。其外形圆。可遍布星 度。其内有玑有衡。可仰窥天象。今所建浑仪象别为 二器,而浑仪占测天度之真数,又以浑象置之密室, 自为天运,与仪参合。若并为一器,即象为仪,以同正 天度,则浑天、仪、象两得之矣。请更作浑天仪。”从之。 元祐七年四月,诏尚书左丞苏颂撰《仪象铭》。六月,浑 天仪象成。
按《宋史哲宗本纪》,“元祐七年六月,浑天仪象成。” 按 《天文志》,“元祐间苏颂更作者,上寘浑仪,中设浑象,旁 设昏晓更筹,激水以运之。三器一机,吻合躔度,最为 奇巧。” 按《律历志》:元祐七年四月,诏尚书左丞苏颂 撰浑天仪象铭。六月,元祐浑天仪象成,诏三省枢密 官阅之。
按《苏颂传》:“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元祐初,拜刑部尚 书,迁吏部兼侍读。请别制浑仪,因命颂提举。颂既邃 于律历,以吏部令史韩公廉晓算术,有巧思,奏用之, 授以古法。为台三层,上设浑仪,中设浑象,下设司辰, 贯以一机,激水转轮,不假人力。时至刻临,则司辰出 告。星辰躔度,所次占候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 可推见,前此未有也。
按《金史律历志》:“元祐时,尚书左丞苏颂与昭文馆校 理沈括奉敕详定浑仪法要,遂奏举吏部勾当官韩 公廉通《九章》勾股法,常以推考天度,与张衡、王蕃、僧 一行、梁令瓒、张思训法式,大纲可以寻究,若据算术 考案象器,亦能成就,请置局差官制造。”诏如所言。奏 郑州原武主簿王沇之、太史局官周日严、于太古、张 仲宣同行监造制度。既成,诏置之集英殿,总谓之“浑 天仪。”公廉将造仪时,先撰《九章勾股验测浑天书》一 卷,贮之禁中,今失其传,故世无知者。旧制,浑仪规天 矩地,机隐于内,上布经躔,次具日月五星行度,以察 其寒暑进退,如张衡《浑天》《开元水运》铜浑仪者是也。 久而不合,乖于施用。公廉之制则为“轮三重:一曰六 合仪,纵置地浑中,即《天经》环也,与地浑相结,其体不 动。”二曰三辰仪,置六合仪内。三曰四游仪,置三辰仪 内。植四龙柱于地浑之下。又置鳌云于六合仪下。四 龙柱下设十字水跌,凿沟道通水,以平高下。别设天 常单环于六合仪内,又设黄道、赤道二单环,皆置三 辰仪内,东西相交,随天运转,以验列舍之行。又为四 象环,附三辰仪,相结于天运环。黄赤道两交为置距 二,纵置于四游仪内。北属六合仪地浑之上,以正北 极出地之度;南属六合仪地浑之下,以正南极入地 之度。此浑仪之大形也。直距内夹置望筒于一筒之 半,设关轴,附直距上,使运转低昂,筒常指日,日体常 在筒窍中,天西行一周,日东移一度,仍以窥测四方 星度。皆斟酌李淳风、孔挺、韩显符、舒易简之制也。三 辰仪上设天运环,以水运之。水运之法,始于汉张衡成于唐梁令瓒及僧一行,复于太平兴国中张思训 公廉。今又变正其制,设天运环,下以天柱、关轴之类, 上动浑仪。此新制也。旧制,浑象张衡所谓置密室中 者,推步七曜之运,以度历象昏明之候。校二十四气, 考昼夜刻漏,无出于浑象。《隋志》称梁秘府中有宋元 嘉中所造者,以木为之,其圆如丸,遍体布二十八宿、 三家星色,黄赤道、天河等,别为横规绕于外,上下半 之,以象地也。开元中,诏僧一行与梁令瓒更造铜浑 象,为圆天之象,上具列宿周天度数,注水激轮,令其 自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又别置日月五星,循绕络 在天外,令得运行。每天西转一匝,日正东行一度,月 行一十三度有奇,凡二十九转而日月会,三百六十 五转而日行一匝。仍置木柜以为地平,令象半在地 上,半在地下。又立二木偶人,于地平之前,置钟鼓,使 木人自然撞击,以报辰刻,命之曰《水运浑天俯视图》。 既成,命置之武成殿。宋太史局旧无浑象,太平兴国 中,张思训准开元之法,而上以盖为紫宫,旁为周天 度,而东西转之,出新意也。公廉乃增损《隋志》制之,上 列二十八宿周天度数,及紫微垣中外官星,以俯窥 七政之运,转,纳于六合仪天经地浑之内,同以木柜 载之。其中贯以枢轴,南北出浑象外,南长北短。地浑 在木柜面,横置之,以象地。《天经》与地浑相结,纵置之, 半在地上,半隐地下,以象天。其枢轴北贯《天经》上杠, 中尗与杠平,出柜外三十五度稍弱,以象北极出地。 南亦贯《天经》出下杠外,入柜内三十五度少弱,以象 南极入地。就赤道为牙,距四百七十八牙,以衔天轮, 随机轮地毂,正东西运转,昏明中星即应其度分,至 节气亦验,应而不差。王蕃云:“浑象之法,地当在天内, 其势不便,故反观其形。地为外郭,于已解者无异,诡 状殊体,而合于理,可谓奇巧者也。”今地浑亦在浑象 外,盖出于王蕃制也。其下则思训旧制,有枢轮、关轴, 激水运动以直“神摇铃,扣钟击鼓,置时刻十二神司 辰像于轮上。时初正至,则执牌循环而出,报随刻数, 以定昼夜长短。至冬水凝,运转迟涩,则以水银代之。” 今公廉所制,共置一台,台中有二隔,浑仪置其上,浑 象置其中,激水运转枢机,轮轴隐于下,内设昼夜时 刻机轮五重:第一重曰天轮,以拨浑象赤道牙距;第 二重曰“拨牙轮”,上安牙距,随天柱中轮转动,以运上 下四轮。第三重曰时刻钟鼓轮,上安时初、时正、百刻 拨牙,以扣钟击鼓摇铃。第四重曰“日时初正司辰轮”, 上安时初十二司辰、时正十二司辰。第五重曰“报刻 司辰轮”,上安百刻司辰。巳上五轮并贯于一轴,上以 天束束之,下以铁杵臼承之,前以木阁五层蔽之,稍 增异其旧制矣。五轮之北,又侧设枢轮。其轮以七十 二辐为三十六洪,束以三辋,夹持受水三十六壶。毂 中横贯铁枢轴一,南北出轴为地毂,运拨地轮、天柱, 中轮动机,轮动浑象,上动浑天仪。又枢轮左设天池、 平水壶,平水壶受天池水注入受水壶以激枢轮,受 水壶落入退水壶,由壶下北窍引水入昇水下壶,以 昇水下轮运水入昇水上壶上壶内昇水上轮及河 车同转上下轮,运水入天河,天河复流入天池,每一 昼一夜,周而复始。此公廉所制浑仪、浑象二器,而通 三用,总而名之曰“浑天仪。”
按《尚书通考》,元祐中苏颂上《仪象法要》,有曰“古人测 候天数,其法有二,一曰浑天仪,二曰铜候仪。又按吴 王蕃之浑天仪者,羲、和之旧器。又有浑天象者,以著 天体,以布星辰。二者以考,于天盖密矣。”详此,则浑天 仪、铜候仪之外,又有浑天象,凡三器也。浑天象历代 罕传,惟《隋书志》称梁秘府有之,云元嘉中所造。由是 言之。古人候天。具此三器。乃能尽妙。今惟一法。诚恐 未得精密。
按《图书编》:“元祐初,吏部尚书苏颂举吏部守当官韩 公廉更造浑仪,复以水运,著《新仪象法要》三卷藏之。 太史谓水运者为浑天仪,不以水运者祇曰铜候仪。” 其说以至道、皇祐、熙宁新旧浑仪,当时翰林院、天文 院及太史局所用,皆是铜候仪,不得不为浑天仪。盖 信用韩公廉矜尚机巧之事,非通论也。其制,木阁五 层,司晨击鼓摇铃,执牌出没于阁内,皆依仿张思训 之旧。两极内置直距、直距夹望筒,使南北低昂,旋转 持正,窥测七曜,皆依循行之法,以望筒在浑仪腹中, 实无所用也。乃出新意,使望筒常指日,日体常在铜 窍中,所谓窥测七曜者,如是而已矣。且望筒果能于 浑仪中窥测七曜,又何用台上测验哉?必使人于其 傍验星在之次,与台上测验者相应,以不差为准,是 窥测七曜,常在台上,不在望筒也。由是观之,望筒当 设于司天台上,不当在浑天仪腹中明矣。
绍圣元年十月礼部秘书省奉诏详定仪象择其可用者以闻
[编辑]按《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律历志》,“绍圣元年十月, 诏礼部、秘书省即详定制造浑天仪象所,以新旧浑 仪集局官同测验,择其精密可用者以闻
徽宗宣和六年七月王黼造玑衡小样置玑衡所
[编辑]按《宋史徽宗本纪》,六年秋七月甲辰,置玑衡所。 按 《律历志》:“宣和六年七月,宰臣王黼言,臣崇宁元年,邂 逅方外之士于京师,自云王其姓,面出素书一道,玑 衡之制甚详,比尝请令应奉司造小样验之,逾二月 乃成璿玑,其圆如丸,具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置南北极昆仑山及黄赤二道,列二十四气、七十二 候、六十四卦,十干,十二支,昼夜百刻,列二十八宿,并 内外三垣。周天星。”日月循黄道天行,每天左旋一周, 日右旋一度。冬至南出赤道二十四度,夏至北入赤 道二十四度,春秋二分,黄赤道交而出卯入酉。月行 十三度有馀,生明于西,其形如钩。下环西见半规,及 望而圆,既望西缺,下环东见半䂓,及晦“而隐,某星始 见,某星已中,某星将入,或左或右,或迟或逸,皆与天 象吻合,无纤毫差。玉衡植于屏外,持《抳枢》斗,注水激 轮,其下为机轮四十有三,钩键交错相持,次第运转, 不假人力。多者日行二千九百二十八齿,少者五日 行一齿,疾徐相远,如此而同发于一机,其密殆与造 物者侔焉。”自馀悉如唐一行之制。然一行“旧制,机关 皆用铜铁为之,涩即不能自运。今制改以坚木,若美 玉之类。旧制,外络二轮,以缀日月,而二轮蔽亏星度, 仰视躔次不审。今制日月皆附黄道,如蚁行硙上。旧 制虽有合望,而月体常圆,上下弦无辨,今以机转之, 使圆缺隐见悉合天象。旧制止有候刻辰钟鼓,昼夜 短长与日出入更筹之度,皆不能辨。今制为司辰寿 星,运十二时轮,所至时刻,以手指之。又为烛龙,承以 铜荷,时正吐珠振荷,循环自运,其制皆出一行之外。” 即其器观之,全象天体者,璿玑也;运用水斗者,玉衡 也。昔人或谓玑衡为浑天仪,或谓有玑而无衡者为 浑天象,或谓浑仪望筒为衡,皆非也。甚者莫知玑衡 为何器。唯郑康成以运转者为玑,持正者为衡。以今 制考之,其说最近。又月之晦明,自昔弗烛厥理,独扬 雄云:“月未望则载魄于西,既望则终魄于东”,其愬于 日乎?京房云:“月有形无光,日照之乃光。”始知月本无 光,愬日以为光。本朝沈括用弹仿月粉涂其半,以象 对日之光,正侧视之,始尽圆“缺之形。今制与三者之 说,若合符节。宜命有司置局,如样制相,阯于明堂或 合台之内,筑台陈之,以测上象。又别制三器,一纳御 府,一置钟鼓院,一备车驾行幸所用。仍著为成书,以 绍万世。”诏以讨论制造玑衡所为名,命黼总领,内侍 梁师成副之。 又:按《志》,仪象推测之具,虽亦数改,若 熙宁沈括之议,宣和《玑衡》之制,其详密精致,有出于 淳风令瓒之表者,盖亦未始乏人也。
高宗绍兴二年议制浑仪诏差李继宗等验定制度官丁师仁等入殿安设
[编辑]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律历志》,绍兴二年始议 制浑仪。十一月,工部言,“浑仪法要当以子午为正,今 欲定测枢极,合差局官二员。”诏差李继宗等充测验 定正官。后造毕进呈日,同参详指说制度官丁师仁、 李公谨入殿安设。
绍兴三年,造浑天仪。
按《宋史高宗本纪》,三年春正月辛未,造浑天仪。 按 《天文志》:三年正月,工部员外郎袁正功献浑仪木样。 太史局令丁师仁始请募工铸造。且言“东京旧仪用 铜二万馀,请折半用八千斤有奇。”已而不就。盖在廷 诸臣罕通其制度者。乃召苏颂子携,取颂遗书,考质 旧法,而携亦不能通也。 又按《极度》,极星之在紫垣 为七曜三垣、二十八宿众星所拱,是谓北极,为天之 正中。而自唐以来,历家以仪象考测,则中国南北极 之正,实去极星之北一度有半,此盖中原地势之度 数也。中兴更造浑仪,而太史令丁师仁乃言:“临安府 地势向南,于北极高下当量行移易。”局官吕璨言:“浑 天无量行更易之制,若用于临安,与天参合,移之他 往,必有差忒。”遂罢议。 按《律历志》,绍兴三年正月壬 戌,进呈浑仪木样。壬申,太史局令丁师仁等言:“省识 东都浑仪四座,在测验浑仪刻漏所,曰至道仪,在翰 林天文局,曰皇祐仪,在太史局天文院,曰熙宁仪,在 合台,曰元祐仪。每座约铜二万馀斤。今若半之,当万 馀斤。且元祐制造,有两府提”举。时都司覆实,用铜八 千四百斤,诏工部置《物料》,临安府佣工匠,仍令工部 长贰提举。
绍兴七年六月,四川帅司进资州隐士张大楫《盖天 图》新式。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绍兴七年六月八 日。四川帅司进资州翠微洞隐士张大楫。用唐制刱 捷法。盖天图新式。及进翠微洞隐书宝轴、司天玉匣 秘书、金键要诀等。诏津遣诣行所在。” 《日历》载大楫 状。用唐旧制。创为捷法。盖天图新式。亦欲以坐观天 道。修上圣乙夜清览行军幕中候验。不劳仰观。陈于 几案。“覆视乎上,则乾象虽远,如在目前。”今造捷法,盖 大画图及四正地规,为板图大小四面。缴进旨津遣赴行在,仍赍天文秘书前来进呈。 绍兴十三年冬十月庚寅,制浑天仪。
按《宋史高宗本纪》云云。 按《天文志》序:“靖康之变,测 验之器尽归金人。高宗南渡至绍兴十三年,始因秘 书丞严抑之请,命太史局重创浑仪。自是厥后窥测 占候盖不废焉尔。”
绍兴十四年,太史局请制浑仪,上命宰相秦桧提举, 内侍邵谔专主之。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律历志》:绍兴十四年。太 史局请制浑仪。工部员外郎谢伋言:“臣尝询浑仪之 法,太史官生论议不同。铸作之工今尚阙焉。臣愚以 为宜先询访制度。敷求通晓天文历数之学者。参订 是非。斯合古制。”苏颂之子应诏赴阙,请访求其父遗 书,考质制度。宰相秦桧曰:“在廷之臣罕能通晓。”高宗 曰:“此阙典也,朕已就宫中制造。范制虽小,可用窥测。 日以晷度,夜以枢星为则,非久降出,第当广其尺寸 尔。”于是命桧提举。时内侍邵谔善运思,专令主之,累 年方成。《统元历》。颁行虽久,有司不善用之,暗用纪元 法推步,而以《统元》为名。
兴绍三十二年,出二浑仪,寘太史局。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天文志》:十四年,命宰臣 秦桧提举铸浑仪,而以内侍邵谔专领其事,久而仪 成。三十二年,始出其二寘太史局,而高宗先自为一 仪,寘诸宫中,以测天象,其制差小,而邵谔所铸,盖祖 是焉。后在钟鼓院者是也。清台之仪,后其一在秘书 省。按仪制度表里凡三重,其第一重曰六合仪阳经, 径四尺九寸六分,阔三寸二分,厚五分。南北正位两 面各列周天度数,南北极出入地皆三十一,度少度 阔三分。《阴纬》单环,大小如《阳经》,阔三寸二分,厚一寸 八分。上置水平池,阔九分,深四分。沿环通流,亦如旧 制,内外八干,十二支,画《艮》《巽》《坤》、乾卦于四维。第二重 曰三辰仪,径四尺三分,阔二寸二分,厚五分,釭钏刻 画如阳。赤经道单环,径四尺一寸四分,阔一寸,经二 分,厚五分,上列二十八宿,均天度数。阔二分七釐。黄 道单环,径四尺一寸四分,阔一寸二分,厚五分,上列 七十二候,均分卦策,与赤道相交,出入各二十四度。 弱。百刻单环,径四尺五寸六分,阔一寸二分,厚五分, 上列昼夜刻数。第三重曰“四游仪”,径三尺九寸,阔一 寸九分,厚五分,釭钏刻画如《璿玑》,度阔二分半,望筒 长三尺六寸五分,内圆外方,中通孔窍,四面阔一寸 四分七釐,窥眼阔三分,夹窥径五尺三分,鳌云以负 龙柱,龙柱各高五尺二寸,十字平水台高一尺一寸 七分,长五尺七寸,阔五寸二分,水槽阔七分,深一寸 二分。若水运之法与夫浑象,则不复设。其后朱熹家 有浑仪,颇考水运制度,卒不可得。苏颂之书虽在,大 抵于浑象以为详,而其尺寸多不载,是以难遽复云。 旧制有白道仪,以考月行,在望筒之旁,自熙宁沈括 以为无益而去之。南渡更造,亦不复设焉。
理宗端平三年修浑仪
[编辑]按《宋史理宗本纪》。不载 按《续文献通考》。理宗端平 三年七月。“诏出封桩库千缗。下秘书省修浑仪。从太 史局之请也。”
金
[编辑]章宗明昌六年故宋仪器坏命营葺复置台上
[编辑]按《金史章宗本纪》不载。 按《律历志》,“元祐时,韩公廉 所制浑仪、浑象二器而通三用,总而名之曰浑天仪。” 金既取汴,皆辇致于燕,天轮、赤道、牙距、拨轮、悬象、钟 鼓、司辰、刻报、天池、水壶等器,久皆弃毁,惟铜浑仪置 之太史局候台。但自汴至燕,相去一千馀里,地势高 下不同,望筒中取极星,稍差,移下四度,才得窥之。明 昌六年秋八月,风雨大作,雷电震击龙起浑仪鳌云 水趺下,台忽中裂而摧,浑仪仆落台下。旋命有司营 葺之,复置台上。
承安四年夏六月奉职丑和尚进浮漏水称影仪简仪图命有司依式造之
[编辑]按《金史章宗本纪》云云。
宣宗兴定 年司天台官请置浑仪不果
[编辑]按《金史宣宗本纪》不载。 按《律历志》:贞祐南渡,以浑 仪镕铸成物,不忍毁拆。若全体以运,则艰于辇载。遂 委而去。兴定中,司天台官以台中不置浑仪及测候, 人数不足,言之于朝,宜铸仪象,多补生员,庶得尽占 考之实。宣宗召礼部尚书杨云翼问之,云翼对曰:“国 家自来铜禁甚严,虽罄公私所有,恐不能给。今调度 方殷,财用不足,实未可行。”他日上又言之。于是止添 测候之人数员,铸仪之议遂寝。
元
[编辑]太宗五年冬十二月敕修浑天仪
[编辑]按:《元史太宗本纪》云云。
世祖至元三年夏五月辛丑以黄金饰浑天仪
[编辑]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四年造四域仪象按《元史世祖本纪》,不载 按《天文志》:“世祖至元四年, 扎马鲁丁造西域仪象咱秃哈剌吉,汉言浑天仪 也。其制以铜为之,平设单环,刻周天度,画十二辰位, 以准地面。侧立双环,而结于平环之子午,半入地下, 以分天度。内第二双环,亦刻周天度。而参差相交,以 结于侧双环。去地平三十六度,以”为南北极,可以旋 转,以象天运,为日行之道。内第三、第四环,皆结于第 二环。又去南北极二十四度,亦可以连转。凡可运三 环,各对缀铜方钉,皆有窍,以代衡箫之仰窥焉。咱 秃朔八台,汉言测验周天星曜之器也。外周圆墙,而 东面启门,中有小台,立铜表,高七尺五寸,上设机轴, 悬铜尺,长五尺五寸,复如窥测之箫二,其长如之。下 置横尺,刻度数其上,以准挂尺。下本开图之远近,可 以左右转而周窥,可以高低举而遍测。“《苦来亦撒 麻》,汉言浑天图”也。其制以铜为丸,斜刻日道交环度 数于其腹,刻二十八宿形于其上。外平置铜单环,刻 周天度数,列于十二辰位以准地。而侧立单环二,一 结于平“环之子午,以铜丁象南北极,一结于平环之 卯酉,皆刻天度,即浑天仪而不可运转窥测者也。” 兀速都儿剌不定,汉言昼夜时刻之器也。其制以铜, 如圆镜而可挂,面刻十二辰位、昼夜时刻,上加铜条 缀其中,可以圆转。铜条两端,各屈其首为二窍以对 望,昼则视日影,夜则窥星辰,以定时刻,以测休咎。背 嵌镜片,三面,刻其图凡七,以辨东西、南北日影长短 之不同,星辰向背之有异,故各异其图,以尽天地之 变焉。
至元十三年,太史郭守敬造仪器十三等,又造行测 仪四等。
按:《元史世祖本纪》,不载 按《天文志》:“简仪之制,四方 为趺,纵一丈八尺三分,去一以为广,趺面上广六寸, 下广八寸,厚如上广。中布横躲三,纵躲三,南二,北抵 南躲,北一,南抵中躲。趺面四周为水渠,深一寸,广加 五分。四隅为础,出趺面内外各二寸,绕础为渠,深广 皆一寸,与四周渠相灌通。又为础于卯酉位,广加四 维,长加广三之二。水渠亦如之。”北极云架柱二,径四 寸,长一丈二尺八寸,下为鳌云,植于干、艮二隅础上, 左右内向,其势斜准赤道合贯上规,规环径二尺四 寸,广一寸五分,厚倍之。中为距,相交为斜十字,广厚 如规。中心为窍,上广五分,方一寸有半,下二寸五分, 方一寸,以受北极枢轴。自云架柱斜上,去趺面七尺 二寸为横躲,自躲心上至窍心六尺八寸。又为龙柱 二,植于卯酉础中分之北,皆饰以龙,下为山形,北向 斜植以柱。北架南极云架柱二,植于卯酉础中分之 南,广厚形制一如。北架斜向坤巽二隅,相交为“十”字, 其上与百刻环边齐,在辰巳未申之间,南倾之势准 赤道,各长一丈一尺五寸,自趺面斜上三尺八寸,为 横躲,以承百刻环。下边又为龙柱二,植于《坤》《巽》二隅 础上,北向斜柱其端,形制一如北柱。四游双环,径六 尺,广二寸,厚一寸,中间相离一寸,相连于子午卯酉。 当子午为圆窍,以受“南北极枢辐,两面皆列周天度 分,起南极抵北极,馀分附于北极。去南北枢窍两旁 四寸,各”为直距,广厚如环。距中心各为横关,东西与 两距相连,广厚亦如之。关中心相连,厚三寸,为窍方 八分,以受窥衡枢轴。窥衡长五尺九寸四分,广厚皆 如环。中腰为圆窥,径五分,以受枢轴。衡两端为圭首, 以取中缩。去圭首五分,各为侧立横耳,高二寸二分, 广如衡面,厚三分,中为圆窍,径六分,其中心上下一 线界之,以知度分。百刻环径六尺四寸,面广二寸,周 布十二时百刻,每刻作三十六分,厚二寸,自半已上, 广三寸,又为十字距,皆所以承赤道环也。百刻环内 广面卧施圆轴四,使赤道环旋转,无涩滞之患。其环 陷入南极架一寸,仍钉之赤道环,径广厚皆如四游, 环面细刻列舍周天度分,中为十字距,广三寸,中空 一寸,厚一寸,当心为窍,窍径一寸,以受南极枢轴。界 衡二,各长五尺九寸四分,广三寸,衡首斜剡五分刻 度分,以对环面中腰为窍,重置赤道环南极枢轴其 上衡两端,自长窍外边至衡首底,厚倍之。取二衡运 转,皆著环面,而无低昂之失,且易得度分也。二极枢 轴皆以钢铁为之,长六寸,半为本,半为轴,木之分寸 一如上规。距心适取,能容轴,径一寸。北极轴中心为 孔,孔底横穿通两旁,中出一线,曲其本,出横孔,两旁 结之。孔中线留三分,亦结之。上下各穿一线,贯界衡 两端。中心为孔,下洞衡底,顺衡中心为渠以受线,直 入内界长窍中,至衡中腰复为孔,自衡底上出,结之 定极环,广半寸,厚倍之,皆势穹窿,中径六度,度约一 寸许,极星去不动处三度,仅容转周。中为斜十字距, 广厚如环,连于上规。环距中心为孔,径五釐,下至北 极轴心六寸五分。又置铜板,连于南极云架之“十”字, 方二寸,厚五分。北面剡其中心,存一厘以为厚。中为 圜孔,径一分,孔心下至南极轴心亦六寸五分。又为
环二:其一阴纬环,面刻方位,取趺面“纵横躲北”十字为中心,卧置之。其一曰立运环,面刻度分,施于北极云架柱下,当卧环中心,上属架之横躲,下抵“趺躲”之 十字,上下各施枢轴,令可旋转。中为直距,当心为窍, 以施窥衡,令可俯仰,用窥日月星辰出地度分。右四 游环,东西运转,南北低昂,凡七政列舍中外宫去极 度分皆测之。赤道环旋转与列舍距星相当,即转界 衡使两线相对,凡日月五星中外宫入宿度分皆测 之。《百刻环》转界衡令两线与日相对,其下直时刻则 昼刻也,夜则以星定之。比旧仪测日月五星出没,而 无阳经阴纬、云柱之映。其浑象之制,圜如弹丸,径六 尺,“纵横各画周天度分,赤道居中,去二极各周天四 之一。”黄道出入赤道内外,各二十四度弱。月行白道, 出入不常,用竹篾均分天度,考验黄道所交,随时迁 徙。先用简仪测到入宿去极度数,按于其上校验出 入,黄赤二道,远近疏密,了然易辨。仍参以算数为准。 其象置于方匮之上,南北极出入匮面各四十度太 强,半见半隐,机运轮牙,隐于匮中。《仰仪》之制,以铜为 之,形若釜。置于砖台内,画周天度唇列十二辰位,盖 俯视验天者也。其铭辞云:“不可体形,莫天大也。无兢 维人,仰釜载也。六尺为深,广自倍也。兼深广倍,挈釜 兑也。环凿为沼,准以溉也。辨方正位,曰子卦也。衡缩 度中,平斜再也。斜起南”极,平釜镦也。小大必周,入地 画也。始周浸断,浸极外也。极入地深四十太也。北九 十一,赤道𬹼也。列刻五十,六时配也。衡竿加卦,《巽》《坤》 内也。以负缩竿,子午对也。首璇玑板,窾纳芥也。上下 悬直,与镦会也。视日透光,何度在也。旸谷朝宾,夕饯 昧也。寒暑发敛,验进退也。薄蚀起自,鉴生杀也。以避 赫曦,夺目害也。南北之偏,亦可概也。“极浅十五”,林邑 界也。“黄道夏高,人所载也。夏永冬短,犹少差也。深五 十奇”,铁勒塞也。黄道浸平,冬昼晦也。夏则不没,永短 最也。“安浑宣夜”,昕穹盖也。《六天之书》,言殊话也。一仪 一揆,孰善悖也。以指为告,无烦啄也。暗资以明,疑者 沛也。智者是之,胶者怪也。古今巧历,不亿辈也;“非让 不为”,思不逮也。将窥天朕,造化爱也。其有俊明,昭圣 代也。“泰山砺兮,河如带也。黄金不磨”,悠久赖也。鬼神 禁诃,庶勿坏也。
按《尚书通考》,“至元十三年,太史郭守敬言:‘历之本在 于测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今司天浑仪,宋皇祐中 汴京所造,不与此处天度相符,比量南北二极,约差 四度,表石年深,亦复欹侧,乃尽考其失而移置之。既 又别图爽垲,以木为重棚,创作简仪高表,用相比覆。 又以为天枢附极而动,昔人常展管望之,未得其的’”, 作《候极仪》;极辰既位,天体斯正,作《浑天象》;象虽形似, 莫适所用,作《玲珑仪》以表之矩方测天之正圆,莫若 以圆求圆,作《仰仪》;古有经纬,结而不动,今则易之,作 《立运仪》;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今则一之,作《证理仪》;表 高景虚,罔象非真,作《景符》;月虽有明,察景则难,作《窥 几》;历法之验,在于交会,作《日食、月食》仪,天有赤道轮 以当之,两极低昂,标以指之。作星晷定时仪,以上凡 十三等。又作正方案几表,悬正仪座。正仪凡四等,为 四方行测者所用。又作《仰规覆矩图》《异方浑盖图》《日 出入永短图》,凡五等,与上诸仪互相参考。
按《续文献通考》:“元兴,定鼎于燕,其初袭用金旧,而规 环不协,难复施用。于是太史郭守敬出其所创简仪、 仰仪及诸仪表,皆臻精妙,卓见绝识,盖有古人所未 及者。”
至元十六年,太史令王恂等上言:“仪表等器,皆以铜 为之,分置五处,各选监候官。”从之。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六年“春二月癸未,太史令 王恂等言,建司天台于大都,仪象圭表皆铜为之,宜 增铜表,高至四十尺,则景长而真。又请上都、洛阳等 五处分置仪表,各选监候官。从之。”
按《元史纪事本末》:“至元十六年,改局为太史院,以恂 为太史令,郭守敬同知太史院事。乃进所造仪表式 于榻前,指陈理致,一一周悉,自朝及夕,上不为倦。”守 敬所为历,测验既精,设法且详,旧仪悉多蔽碍,且距 齿有度刻而无细分,以管望星渐外,则所见渐展,尤 难取的。守敬所为仪,但用天尝赤道四游、三环三距, 设四游于赤道之上,而附直距于四游之外,与双环 两间同结环距端。测日月星,则以两线相望,取其正 中所当之刻之度、之分、之秒,至为切密。
至元十九年春二月辛卯,命司徒阿你哥、行工部尚 书纳怀制饰铜轮仪表、刻漏。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二十五年夏五月壬寅,浑《天仪》成。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二十六年春三月乙未,铸“浑天仪”成。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明
[编辑]太祖洪武十七年造观星盘
[编辑]按《明会典》,“凡本监观星有盘,系洪武十七年造洪武二十四年四月铸浑天仪。”
按:《明大政纪》云云。
洪武二十九年十一月,诏铸浑天仪。
按:《明大政纪》云云。
英宗正统二年监正皇甫仲和等上奏乞令本监官往南京以木如式造浑天等仪赴北京用铜铸造从之
[编辑]按《明英宗实录》:“正统二年二月,行在钦天监监正皇 甫仲和等奏,南京观星台设浑天仪、璿玑、玉衡、简仪、 圭表,以窥测七政行度,陵犯迟留,伏逆北京齐化门 城上观测,未有仪象,乞令本监官一人,往南京督匠, 以木如式造之,赴北京较北极出地高低准验,然后 用铜铸造,庶占象不失。”从之。
正统四年十月,造“浑天仪、璿玑、玉衡简仪。”
按《明英宗实录》云云。
正统七年,作“浑天简仪”等器。
按《五杂俎》:“京师城东偏有观象台,高五丈许,其上有 浑天仪一具,如世所图璇玑者,皆铸铜为器,四柱以 铜龙,架而悬之,制作精巧。又有简仪一具,状相似而 省十之七,只周遭数道而已。玉衡一,亦铜为之,如尺 而首尾皆曲。有二孔,对孔直窥,以候中星。又有铜球 一,左右转旋,以象天体。以方函盛之,函四周作二十” 八宿真形,南面有御制铭,正统七年作也。台下小室 有量天尺,铸铜人捧尺。北面室穴其顶以候日中,测 景之长短,冬至后可得一丈七尺,夏至后可得二尺 云中为紫微殿,殿傍有铜壶滴漏一器,然皆不注水, 徒虚具耳。
正统十一年奏准、修造《简仪》等器。
按《明会典》。“正统十一年,奏准简仪修刻黄道等度。圭 表壶漏。俱如南京旧制。又造晷影堂。以便窥测调品。”
代宗景泰六年造简仪铜壶
[编辑]按《明会典》云云。
景泰 年,钦天监奏“徙观星台。”六年,简仪成以《劳扰》 罢徙。
按《明代宗实录》,景泰中,钦天监奏,“观星台在东城上, 喧扰不便,而屋宇墙壁多坏,乞徙至东长安街。台基 厂则高与西长安街二塔相对,足为青龙白虎之象, 于堪舆家所言,形势相宜。”帝允其请。六年三月,造内 观象台《简仪》成。八月,以劳扰罢徙。
宪宗成化十九年礼部尚书周洪谟奏改造璿玑玉衡从之
[编辑]按《明大政纪》:“成化十九年正月,礼部尚书周洪谟奏, 乞改造璿玑玉衡,以备占候,从之。”
洪谟言:“《书》载《璿玑玉衡》,《蔡传》不得其制,乞改造。” 既成,有羊酒、宝钞之赐。其手制图,以木代之,规制工巧,识者服其精。
孝宗弘治二年奏准浑天修造黄道度分
[编辑]按《明会典》云云。
弘治十四年十二月,钦天监监正吴昊奏,“改造观象 台及修仪器。”从之。
按《明孝宗实录》,“先是钦天监监正吴昊请改造观象 台原制浑仪。及修改简仪,礼部请命监正张绅议之。 绅谓原制浑仪时未经校勘,黄赤二道相交于奎轸, 不合今之四正阳经,故南北圆轴不合两极入地度 阴纬,而其东西窥管又不与太阳出没相当,是以推 验无准。从前不用简仪,虽用以测验,然当时铸造云 柱颇短小,亦稍不合天枢,故推测经星去极,亦有差 谬。今改造浑仪,宜以赤黄二道改交于壁轸,则与今 之《四正阳经》相合,而圆轴窥管亦无不相合相当者。 《简仪》云柱则比旧少加高大足矣。”礼部复请令绅等 呈木样。至是样成,礼部请如昊等所奏,从之。
世宗嘉靖二年九月修观象台占风竿及浑天仪简仪
[编辑]按《明世宗实录》云云。
愍帝崇祯七年十一月仪器告成上命太监卢维宁魏征至局验之
[编辑]按《明纪事本末》:“崇祯七年冬十一月,日晷星晷仪器 告成,上命太监卢维宁、魏征至局验之。”先是西儒罗 雅谷、汤若望在历局造测仪六式:一曰象限悬仪,二 曰平面悬仪,三曰象限立运仪,四曰象限座正仪,五 曰象限大仪,六曰三直游仪。复有弩仪、弧矢仪、纪限 仪诸器,不概录。
皇清
[编辑]康熙十三年
[编辑]《大清会典》。康熙十三年。
进呈制造新仪器六座。绘图表次为十六卷。名曰:
《新制灵台仪象志》 又一观象台上旧列简仪
[编辑]浑仪天体,下有晷景堂表、壶漏。康熙十三年,将旧仪存贮台下,用新制各仪六座安设台上:一为黄道经纬仪一、为赤道经纬仪一、为地平经纬仪一、为象限仪一、为纪限仪一、为天体仪一。
应测验,俱按《六仪新法》。。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