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第004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历象汇编 岁功典 第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历象汇编 第四卷
历象汇编 岁功典 第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

 第四卷目录

 岁功总部汇考四

  尔雅释天

  易干凿度备岁事

  春秋元命苞岁数举

  孝经钩命决时政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 金匮真言论篇 阴阳应象大论篇 阴阳离合论篇 阴阳

  别论篇 六节藏象论篇 诊要经终论篇 脉要精微论篇 藏气法时论篇 宝命全形

  论篇 八正神明论篇 太阴阳明篇 风论篇 四时剌逆从论篇 天元纪大论篇 气

  交变论篇 六元正纪大论篇 至真要大论篇

岁功典第四卷

岁功总部汇考四

[编辑]

《尔雅》

[编辑]

《释天》

[编辑]

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

此释四时之天名也。

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元英,四时和,谓 之“玉烛。”

此释太平之时,四气和畅,以致嘉祥之事也。春之气和,则青而温阳;夏之气和,则赤而光明;秋之气和,则白而收藏;冬之气和,则黑而清英。四时和气,温润明照,故曰“玉烛。”

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收成,冬为安宁。

此亦四时之别号。《尸子》皆以为“太平祥风。”

四时和为通正。谓之景风。

所以致景风。

甘雨时降,万物以嘉,谓之“醴泉。”

所以出醴泉。景风即祥风也,甘雨即时雨也,不为万物所苦,故曰甘。若《月令》苦雨数来,则非甘也。甘雨既以时降,则万物莫不嘉善之也。醴泉者,言四时平畅,亦所以使地出醴泉,味甘如醴也。按《尸子仁意篇》述太平之事云:“烛于玉烛,饮于醴泉,畅于永风。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元英,四时和正光照,此之谓玉烛。甘雨时降,万物以嘉,高者不少,下者不多,此之谓醴泉。其风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方盛,冬为安静,四气和为通正,此之谓永风。按《援神契》云:‘德及于天,斗极明,日月光,甘露降,德至深泉,黄龙见,醴泉涌。是言王者修德以召和平,则致景风醴泉也’。”按:此经所释,即谓发生等为景风,时雨为醴泉,而郭云。“所以致景风。醴泉者。所以弘通其义也。”

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 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 重光,在壬曰元黓,在癸曰“昭阳。”太岁在寅曰“摄提格”, 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 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 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

此别太岁在日、在辰之名也。甲至癸为十日,日为阳;寅至丑为十二辰,辰为阴。甲子之岁曰“《阏逢》《困敦》”,乙丑之岁曰《旃蒙赤奋》。若以此推之,周而复始可知。

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岁取岁星行一次,祀取四时一终。年取禾一熟。载取物,终更始。

月在甲曰毕,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曰 厉,在己曰则,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终,在癸曰 极。正月为陬,二月为如,三月为寎,四月为余,五月为 皋,六月为且,七月为相,八月为壮,九月为元,十月为 阳,十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

皆月之别名。其事义皆所未详,通者故阙而不论。此辨以日配月之名也。假若正月得甲,则曰《毕陬》;二月得乙,则曰橘如周而复始,亦可知也。其事义皆所未详。通者按:李巡、孙炎虽各有其说,皆构虚不经,疑事无质,故阙而不论。

《易乾凿度》

[编辑]

《备岁事》

[编辑]

岁三百六十日而天气周。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而 备岁事。

《春秋元命苞》

[编辑]

《岁数举》

[编辑]

冬至百八十日,春夏成。夏至百八十日,秋冬成,合为 三百六十日,岁数举。

“举”,犹备也

《孝经钩命决》

[编辑]

《时政》

[编辑]

春政不失,五谷糵;初夏政不失,甘雨时;季夏政不失, 地无菑。秋政不失,人民昌;冬政不失,少疾丧。五政不 失,百谷稚熟,日月光明。

《素问》

[编辑]

《四气调神大论篇》

[编辑]

“春,三月。”此谓“发陈。”

发,启也。陈,故也。春阳上升,发育万物,启故从新,故曰“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天地之气,俱主生发,而万物亦以生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夜卧早起”,发生气也。广,宽缓也,所以运动生阳之气。

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东方风木之气,直上巅顶,被发者,疏达肝木之气也。缓,和缓也,举动舒徐,以应春和之气。志者,五藏之志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以四时皆当顺其志焉。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皆所以养生发之德也。故君子“启蛰不杀,方长不折。”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四时之令,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春气所以应养生之道。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逆,谓逆其生发之气也。肝属木,王于春。春生之气,逆则伤肝,肝伤则至夏为寒变之病,因奉长者少故也。盖木伤而不能生火,故于夏月火令之时,反变而为寒病。

“夏三月”,此为《蕃秀》。

蕃,茂也。阳气浮长,故为茂盛而华秀也。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夏至,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故为“天地气交。”阳气施化,阴气结成,成化相合,故万物华实也。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夜卧早起”,养长之气也。“无厌于长日”,气不宜惰也。

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

长夏火土用事。怒则肝气易逆。脾土易伤。故使志无怒。而使华英成秀。华者心之华。言神气也。

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夏气浮长,故欲其疏泄。气泄则肤腠宣通。时气疏畅,有若好乐之在外也。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凡此应夏气者,所以养长气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心属火,王于夏,逆夏长之气则伤心矣。心伤至秋为痎疟,因奉收者少故也。盖夏之阳气,浮长于外,至秋而收敛于内。夏失其长,秋何以收?至秋时阴气上升,下焦所出之阴,与上焦所逆之阳,阴阳相搏,而为寒热之阴疟也。夫阳气发原于下焦,阴藏,春生于上,夏长于外,秋收于内,冬藏于下。今夏逆于上,秋无以收,收机有碍。则冬无所藏。阳不归原。是根气已损。至冬时寒水当令。无阳热温配。故冬时为病甚危险也。

秋,三月,此为《容平》。

《容》,盛也。万物皆盛实而平定也。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寒气上升,故天气以急。阳气下降,故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鸡鸣早而出埘”,晏与鸡俱兴,与春夏之早起少迟,所以养秋收之气也。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阳和日退,阴寒日生,故使神志安宁,以避肃杀之气。

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皆所以顺秋收之气。而使肺金清净也。

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凡此应秋气者,所以养收气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肺属金,王于秋,逆秋收之气,则伤肺矣。肺伤至冬为飧泄之病,因奉藏者少故也。盖秋收而后冬藏,阳藏于阴,而为中焦釜底之燃,以腐化水谷。秋失其收,则奉藏者少。至冬寒水用事,阳气下虚,则水谷不化,而为飧泄矣。

冬三月,此为“闭藏。”

万物收藏闭塞而成冬也。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坼,裂也。阳气收藏,故不可烦扰以泄阳气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早卧晚起。顺养闭藏之气。必待日光。避寒邪也。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

若伏若匿,使志无外也。若有私意,若己有得,神气内藏也。夫肾藏志,心藏神。用三“若”字者,言冬令虽主闭藏,而心肾之气,时相交合。故曰私者,心有所私得也。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去寒就温。养标阳也。肤腠者。阳气之所主也。夫阳气根于至阴。发于肤表。外不固密。则里气亟起以外应。故无泄皮肤之阳。而使急夺其根气也。”此言冬令虽主深藏。而标阳更宜固密。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凡此应冬气者,所以养藏气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肾属水,王于冬,逆冬藏之气则伤肾,肾气伤,至春为痿厥之病,因奉生者少故也。盖肝木生于冬水,主春生之气而养筋,筋失其养则为痿,生气下逆则为厥。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

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

万物有此根,而后能生长,圣人知培养其根本,故能与万物同归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根者如树之有根,本者如树之有干,真者如草木之有性命也。逆春气则少阳不生,逆夏气则太阳不长,所谓逆其根矣。逆春气则奉长者少,逆夏气则奉收者少,所谓逆其根则伐其本矣。逆之则灾害生,逆之则死,是谓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 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 愚者佩之。

言天地之阴阳四时,化生万物,有始有终,有生有死,如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阴阳顺逆之道矣。然不能出于死生之数,惟圣人能修行其道,积精全神,而使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愚者止于佩服而不能修为是知而不能行者,不可谓得道之圣贤也。

《金匮真言论篇》

[编辑]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 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如春时之西南风,长夏之北风,冬之南风,夏之西风,秋之东风,此得四时所胜之气,而不为风所触。盖五藏因时而旺,能胜其所不胜也。

《阴阳应象大论篇》

[编辑]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上呈天之六气。故在地为水,在天为寒,在地为火,在天为暑,在地为金,在天为燥,在地为土,在天为湿,在地为木,在天为风。天有四时五行之生长收藏,而化生阴阳之六气也。此言天之四时五行,成象成形者,而应乎阴阳也。

《阴阳离合论篇》

[编辑]

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

生长收藏者,地之阴阳也。春夏秋冬者,天之阴阳也。此复言地气之出入,又因天气之四时,而为之生长收藏。此天地阴阳离合之常理。失常则天地四时之气皆闭塞矣。

《阴阳别论篇》

[编辑]

《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四经”者,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四时之经脉,以应四时之气也。“十二从”者,手足三阴三阳之气,从手太阴顺行至足厥阴也。“应十二月者,手太阴应正月寅,手阳明应二月卯,足阳明应三月辰,足太阴应四月巳,手少阴应五月午,手太阳应六月未,足膀胱应七月申,足少阴应八月酉,手厥阴应九月戌,手少阳应十月亥,足少阳应十一月子,足厥阴应十二月丑。十二脉者,六府六藏之经脉也。三阴三阳之气,以应岁之十二月。十二月,复应有形之十二脤也。”

《六节藏象论篇》

[编辑]

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 日法也。

此言天以六六为节,而成一岁也。十干主天、故曰“天有十日

三而成天;

以此三气三而三之,以成天之六气也。天之六气者,以冬至后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厥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太阴王。所谓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也。

“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 而各从其主治焉。

《月令》曰:“立春节初五日,东风解冻。次五日,蛰虫始振。后五日,鱼上冰。故五日谓之候”,候物气之生长变化也。三五十五日而成一气,六气九十日而为一时,四时合二十四气而成一岁,以四时之气,而各从其主治焉。

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 如环无端,候亦同法。

此论五运之主岁也。甲己之岁,土运主之;乙庚之岁,金运主之;丙辛之岁,水运主之;丁壬之岁,木运主之;戊癸之岁,火运主之;以五行之相生沿袭,而各主一岁,一岁之中,所主之气,而皆治之,终期年之三百六十日,五岁一周而复始也。“时立气布”者,一岁之中,又分立五运所主之时,而分布五行之气,五气相传,而如环无端,其候环转之气,亦如五岁沿袭之法同也。

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 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所谓“求其至”者,求其四时之气应至而至之时也。谨候其春夏秋冬之时,则春时之气,可期而温;夏时之气,可期而热;秋时之气,可期而凉;冬时之气,可期而寒。失时反候,而五行所主之时气不分,以致邪僻内生,而工不能禁也。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 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心主血,中焦受气取汁化赤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为生身之本。心藏神而应变万事,故曰“神之变也。”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心主血脉,故其华在面也。在体为脉,故其充在血脉。其类火,而位居尊高,故为阳中之太阳,而通于夏气,夏主火也。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 之太阴,通于秋气。

肺主气而藏魄,故为气之本,魄之处也。肺主皮毛,故华在毛,充在皮也。“藏真居高而属阴,故为阳中之太阴,而通于秋气,秋主肺也。”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 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冬令之时,阳气封闭,蛰虫深藏,肾主冬藏,故为蛰封藏之本。盖蛰乃生动之物,以比生阳之气,至春一阳初生,而蛰虫复振矣。肾为水藏,受五藏之精液而藏之,故为精之处也。发乃血之馀,血乃精之化,故其华在发。肾主骨,故其充在骨也。肾为阴藏,而有《坎》中之阳,故为阴中之少阴,而通于冬气,冬主水也。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 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动作劳甚谓之罢。肝主筋,人之运动,皆由乎筋力,故为罢极之本。肝藏魂,故为魂之居。爪者筋之馀,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肝属水,位居东方,为发生之始,故以生血气。酸者木之味,苍者木之色。木旺于春,阳气始生,故为阳中之少阳,以通于春气。

《诊要经终论篇》

[编辑]

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

言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而人气在肝,肝主东方寅卯木也。夫奇恒之势,乃六十首,盖以六十日而气在一藏为首,五藏相通,而次序旋转者也。

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

三月四月,天地之气正盛,而人气在脾。辰巳二月,足太阴阳明之所主也。

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

生长之气,从地而升,故肝而脾,脾而直上于巅顶也。岁六甲,而以五月六月在头者,止论五藏也。故曰:“奇恒五中”,又曰“章五中之情。”按:奇恒之道,论五藏之神气。五藏者,三阴之所主也。人气在头者,厥阴与督脉会于巅,与五藏合而为三阴也。三阴之气,乃少阳相火所主。相火者,即厥阴包络之火也。

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

“始杀”者,气始肃杀也。申酉二月属金,而人气在肺。

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

收藏之气。从天而降。肺属干金而主天。为心藏之盖。故秋冬之气。从肺而心。心而肾也。少阴主冬

令。故先从手少阴。而至于足少阴。

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冰复》者,一阳初复也。“地气合”者,地出之阳,复归于地,而与阴合也。肾主冬藏之气,故人气在肾。

《脉要精微论篇》

[编辑]

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 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 下。

四时之气,总属寒暑之往来,脉应四时之变,亦与阴阳之上下耳。“天气包乎万物之外,运转于六合之内,其变动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言阳气从生升而至于盛长也;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言阴气自清肃而至于凛冽也。此四时阴阳之变动,而脉亦与之上下浮沉。

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此论脉应四时之变也。“规者所以为圆之器,春时天气始生,其脉耎弱轻虚而滑,如规之圆转而动也。矩者所以为方之器,夏时天气正方,其脉洪大,如矩之方正而盛也。秋时天气始降,其脉浮平,有如衡之平准也。冬时天气闭藏,其脉沈石,有如权之下垂也。”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 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

此言四变之动,总属阴阳之出入,而脉与之上下也。“四十五日者,从冬至而至立春,从夏至而至立秋。冬至一阳初生,阳气微上,阴气微下,至春而阳气始方,至夏盛长而阴气下藏矣。夏至一阴初生,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至秋而阴气清凉,至冬凛冽而阳气伏藏矣。阴阳升降出入,离合有期,而脉亦与之相应。”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 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

承上文而言,脉应阴阳四时之微妙,不可不细察焉。纪,纲也。察脉之纲领,当从阴阳始,即冬至阳气微上,夏至阴气微上,阴阳上下,自有经常之理。然又从五行而生,如春木生夏火,火生长夏土,土生秋金,金生冬水,水生春木,生之有度,而四时为五行相生之宜。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

鱼在波,虽出而未浮,如春升初出之象。

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馀。

“在于皮肤”,浮在外也。“泛泛”,充满之象。万物有馀,盛长之极也。

“秋日下肤”,蛰虫将去。

“秋气降收,如蛰虫之将去,外而内藏”之象。

“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冬令闭藏,故脉沉在骨,如蛰虫之封闭,如君子之居室,藏而勿出也。

《藏气法时论篇》

[编辑]

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 以缓之。

肝主春木之气,“足厥阴主乙木,少阳主甲木,二者相为表里,而主治其经气。”甲为阳木,乙为阴木,在时为春,在日主甲乙。肝主春,生怒发之气,故苦于太过之急,宜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 以收之。”

心主夏火之气,手少阴主丁火,太阳主丙火,二者相为表里,而主治其经气。丙为阳火,丁为阴火,在时主夏,在日为丙丁。吴氏曰:“心以长养为令,志喜而缓,缓则心气散逸,自伤其神矣,急宜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 苦以燥之。

长夏,六月也,谓火土相生之时。足太阴主己土,阳明主戊土,二经相为表里,而主治其经气。戊为阳土,己为阴土,位居中央,脾属阴土,喜燥恶湿,苦乃火味,故宜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 食苦以泄之。

肺主秋金之令,手太阴主辛金,阳明主庚金,二经相为表里,而主治其经气。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在时主秋,在日主庚辛。肺主收降之令,故苦气上逆,宜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 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肾主冬水之令,足少阴主癸水,太阳主壬水,二经相为表里,而主治其经气。壬属阳水,癸属阴水,在时主冬,在日为壬癸。肾者水藏,喜润而恶燥,宜食辛以润之,谓辛能开腠理,使津液行而能通气,故润。以上论五藏之本气,而合于四时五行五味

《宝命全形论篇》

[编辑]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王冰曰:“人能应四时和气而养生者,天地恒畜养之,故为父母。”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

《邪客篇》曰:“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生气通天论》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十二节者,手足之十二大节也。盖天有阴阳寒暑以成岁,人有十二节,以合手足之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以应天之十二月也。”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 圣智不能欺也。

言能经理天地阴阳之造化者,不失四时之运行,知十二经脉之理,而合于天之阴阳,惟圣智者能之,又何欺之有。

《八正神明论篇》

[编辑]

“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

八正者,八方之正位也。八方之气,以时而至,谓之“八风。”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如月建在子,风从北方来,冬气之正也;月建在卯,风从东方来,春气之正也;月建在午,风从南方来,夏气之正也;月建在酉,风从西方来,秋气之正也。如春夏之交,风从东南来;夏秋之交,风从西南来;秋冬之交,风从西北来;春冬之交,风从东北来,此四方四维之正气,主生长万物者也。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冲后来者,从冲犯之方而来。如太一居子,风从南方来,火反冲水也;太一居卯,风从西方来,金来犯木也。故以八方之位,以候八风之正气,候八节之虚邪。

“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

四时之气所在,如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又如正月二月人气在肝,三月四月人气在脾,五月六月人气在头,七月八月人气在肺,九月十月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肾。此皆气之所在,以时而调之也。

《太阴阳明篇》

[编辑]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 不得独主于时也。

“春夏秋冬,肝心肺肾之所主也。土位中央,灌溉于四藏。是以四季月中各王十八日。”是四时之中,皆有土气,而不独主于时也。五藏之气各王七十二日,以成一岁。

《风论篇》

[编辑]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 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 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此论风伤五藏之气,而为五藏之风也。夫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以生人之五藏,是以人之藏气,合天地四时五行十干之气化,而各以时受病也。风者,虚乡不正之邪风,故曰风,曰邪,曰伤,曰中。盖言不正之风,或伤之轻,或中之重也。

《四时剌逆从论篇》

[编辑]

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 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 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 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藏。

夫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是血气之从经脉而外溢于孙络,从孙络而充于皮肤,从皮肤而复内溢于肌中,从肌肉而著于骨髓,通于五藏,是脉气之散于脉外,而复内通于五藏也。夫天为阳,地为阴,阴阳合而血气始生,肾主冬令之水,而为生气之原,阳明乃血气所生之府,故曰:“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而血乃成。然藉肾中之生气,戊癸合化,而后生此水谷之精微。故天气开,地气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肾藏之冬令,已得春生之气,而人气始在脉,是人气之通于天也。故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日中人气长。夕则人气收。夜半人气在藏。”人与天地参也。

《天元纪大论篇》

[编辑]

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岁半以上,天气主之,是春夏者天之阴阳也,故天以阳生阴长;岁半以下,地气主之;是秋冬者,地之阴阳也,故地以阳杀阴藏。”张玉师曰:“司天之气,主上半岁;在泉之气,主下半岁。故曰岁半以上,天气主之;岁半以下,地气主之。然司天之气,始于地之左;在泉之气,本乎天之右,天地之气互相感

召而《共主》一岁,又非独天主上半岁,而地主下半岁也。

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 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上下周纪”者,天干地支,五六相合,凡三十岁为一纪,六十岁为一周也。天以六为节”者,以三阴三阳为节度也。“地以五为制”者,以五行之位为制度也。“周天气者,子属少阴君火司天,丑属太阴湿土司天,寅属少阳相火司天,卯属阳明燥金司天,辰属太阳寒水司天,巳属厥阴风木司天,六期为三阴三阳之一备。《终地纪者,甲主土运,乙主金运,丙主水运,丁主木运,戊主火运,五岁为五运之一周。是以君火以明而在天,相火以位而在下。盖言地以一火而成五行,天以二火而成六气也。张玉师曰:“地之十二支,上应司天之气;天之十干,下合地之五行。

“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 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十五日为一气,五运六气相合而主岁。一岁凡二十四气,计七百二十气为一纪。纪,小会也。盖以五六为三十,六五亦为三十,故以三十岁为一会,自甲子而终于癸亥,凡六十岁为一周。其太过不及之气,于此皆可见矣。

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 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运化,运也。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统者五运相袭,而皆治之也。

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 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 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

子午为少阴君火。君为尊。故以少阴为始。而标见于上。厥阴为阴之尽。故以厥阴为终。阴极而一阳之子又复矣。

《气交变论篇》

[编辑]

木不及,春,有鸣条律畅之化,则秋有雾露清凉之政; 春有惨凄残贼之胜,则夏有炎暑燔烁之复。其眚东, 其藏肝,其病内舍胠胁,外在关节。

木不及,则金当胜之,如春有鸣条律畅之化,则秋有雾露清凉之政,此各守四时之本位,无胜无复,气之和者也。如春有惨凄残贼之胜,则夏有炎暑燔烁之复,其眚灾当主于东方,其藏在肝,其病内舍胠胁,肝之分也;外在关节,肝主筋也。馀四时同义。

火不及,夏有炳明光显之化,则冬有严肃霜寒之政; 夏有惨凄凝冽之胜,则不时有埃昏大雨之复。其眚 南,其藏心,其病内舍膺胁,外在经络。

水不胜火,则火有明显之德化矣。无胜则无复,冬得以章其寒肃之政令矣。不时,四时也。埃昏,大雨之复,土复水也。其灾眚,当主在南方,其藏为心,其病内舍膺胁,膺胁之内,心之分也;外在经络,心主血脉也。

土不及,四维有埃云润泽之化,则春有鸣条鼓拆之 政;四维发振拉飘腾之变,则秋有肃杀霖霪之复。其 眚四维,其藏脾,其病内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

埃云润泽,土之德化也。鸣条鼓拆,木之政令也。此气之和平,无胜复也。振拉飘腾,水淫而胜土也。肃杀霖霪,秋金之复也。土王四时,故曰“四维”,曰“不时。”心者胃脘之分;腹者脾土之郛郭也。

金不及,夏有光显郁蒸之令,则冬有严凝整肃之应; 夏有炎烁燔燎之变,则秋有冰雹霜雪之复。其眚西, 其藏肺,其病内舍膺胁肩背,外在皮毛。

光显郁蒸,火之化也。《六元正纪论》曰:“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此德化之常也。膺胸之内,肺之分也。胁内乃云门、天府之分,肺脉之所出。肩背,肺俞之分。皮毛,肺所主也。

水不及,四维有湍润埃云之化,则不时有和风生发 之应;四维发埃昏骤注之变,则不时有飘荡振拉之 复。其眚北,其藏肾,其病内舍腰脊骨髓,外在谿谷踹 膝。

“水不及则土胜之。”湍润埃云,土之德化也。“和风生发”,木之和气也。“埃昏骤注”,土之淫胜也。“飘荡振拉”,风木之复也。腰脊者,肾之府。骨髓者,肾所主。谿谷者骨所属。踹膝者,肾脉之所循也。

《六元正纪大论篇》

[编辑]

气用有多少,化洽有盛衰,衰盛多少,同其化也。风温 春化同,热曛昏火夏化同,胜与复同,燥清烟雾秋化 同,云雨昏暝,埃长夏化同,寒气霜雪冰冬化同,此天 地五运六气之化,更用盛衰之常也。

“气用有多少”者,谓六气之用有有馀不足也。“化洽有盛衰”者,谓五运之化有太过不及也。风热寒

燥者,言阴阳之六气也。春夏秋冬者,言角、征、宫、商羽,主岁而主时也。风温春化同者,厥阴与角运同化也。热曛夏化同者,少阴少阳与征运同化也。胜与复同者,谓五运之胜与复气,亦与六气之相同也。如清金胜角木,其胜气即与阳明同;炎火复秋金,其复气即与少阴少阳同也。此天地五运六气之化,更用盛衰“之常,是以有不合也。如风温之多,合春化之盛,是气运同其化矣。若六气之少,合五运之盛;五运之衰,合六气之多,此盛衰更用而不合矣。此节论六气主岁主时之多少,又当审五运主岁主时之盛衰,合而推之,斯得气运之微妙。”

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故春气始 于下,秋气始于上,夏气始于中,冬气始于标,春气始 于左,秋气始于右,冬气始于后,夏气始于前,此四时 正化之常。故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 在。

“春气生于东,故从东而西行;夏气发于南,故从南而北行;秋气始于西,故从西而东行;冬气本于北,故从北而南行,此四时之应四方也。故春气自下而升,秋气从上而降,夏大之气,由中而布于四旁,冬藏之气,从表而归于内府。左东右西,前离后坎,此四时之有高下左右,乃正化之常也。故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谓收藏之气从高而下,自外而内也。“至下之地春气常在。”谓生长之气自下而升,从内而外也。此论四时气之迟速,以应五运六气之盛衰。

《至真要大论篇》

[编辑]

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则地气不明,平野昧,草乃早 秀。

“厥阴在泉,寅申岁也。”风淫于下,则尘土飞扬,故地气不明,平野昏昧,草得生气,故早秀。

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

少阴在泉,卯酉岁也。少阴君火,生于水中,是以焰浮川泽。少阴标阴而本火,故阴处反明。

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湿淫所胜,则埃昏岩谷,黄反 见黑。

太阴在泉,辰戌岁也。土为草木之所资生,故草乃早荣。黄乃土色,黑乃水色,土胜湿淫,故黄反见黑。

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则焰明郊野。

少阳在泉,巳亥岁也。少阳之火,地二所生,故“焰明郊野。”

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则霿雾清暝。

阳明在泉,子午岁也。金气淫于下,则霿雾清暝于上矣。

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则凝肃惨栗。

太阳在泉,丑未岁也。水寒淫胜,故凝肃惨栗。

厥阴司天,风淫所胜,则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 气,流水不冰。

“厥阴司天,巳亥岁也。风淫于上,故太虚埃昏,云物扰乱。”寒生于春气,是以流水不冰。

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怫热至,火行其政。

“少阴司天,子午岁也。”怫,郁也。盖少阴之火,发于阴中,故为怫热。少阴太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从,标本互异。是以火热甚而大雨至,水寒极而运火炎。

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雨变枯槁。

“太阴司天,丑未岁也。湿淫于上,是以沉阴且布,草木枯槁”,得化气之雨而变生。

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

少阳司天,寅申岁也。火淫所胜,故金政不平。

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

阳明司天,卯酉岁也。燥金淫胜于上,则木受其制,故草木生荣俱晚。

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

太阳司天,辰戌岁也。寒气反至者,谓太阳为诸阳之首,即君火之阳也。

夫气之生与其化,衰盛异也。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 在四维。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 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之暖,为夏 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其终 可见,其始可知。此之谓也。又凡三十度也。

“夫气之生,生于前之气交,如夏气之生于季春也。气之化,化于后之气交,如春气之流于孟夏也。胜复之气有盛衰,是以有早晏之异也。盖气之盛者,胜于本位以前所生之三十度;气之衰者,流于本位以后所化之三十度,故不当其位也。如金气衰而胜于春夏之交,则复气亦衰,而复于夏秋之交矣。是胜虚而虚”,后时而至也。此四时之气。前后互交。是以胜复之盛衰。随四时之气交而或前或后也。故曰:“盛衰之用。其在四维。”又曰。谨按四维斥

考证

“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 谓胜复之早晏,皆归于四维之斥候,或早而在于始之前三十度,或晏而在于终之后三十度也。

差同正法,待时而去也。《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 涩,秋不数,是谓四塞。”

此复以脉候而证明气化之交通,故曰“是谓四塞。”谓春夏秋冬之气,不相交通,则天地四时之气皆闭塞矣。正者,四时之正位也,言脉同四时之正法,而前后相交。待时而去者,待终三十度而去也。如春之沉,尚属冬之气,交终正月之三十日,而春气始独司其令也。春不沉,则冬气不交于春;夏不弦,则春气不交于“夏。秋不数。则夏气不交于秋。冬不涩。则秋气不交于冬。”是四时之气。不相交通而闭塞矣。

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 “天地之正纪”也。

“气至”谓冬夏之二至,“气分”谓春秋之二分。此承上文以申明,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言二至之时总属寒暑阴阳之二气,气分之时则有温凉之不同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