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字学典/第086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八十六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字学典
第八十六卷目录
书法部汇考四
明张绅法书通释〈名称篇 点类 横类 竖类 趯类 戈类 撇类
波类 总论〉
徐渭笔道通会〈丰道生学书法〉
徐渭笔元要指〈执管法 七字书诀〉
王氏法书苑〈唐欧阳询八法 笔法门 古今传授笔法十三诀 张怀瓘用笔
十法 李淳大字结构四十八法 论〉
七十二例法〈一侧 二勒 三努 四趯 五策 六掠 七啄 八磔〉
书法部总论一
秦蒙恬笔经〈李斯论用笔〉
晋王右军集〈书卫夫人笔阵图后 自论书〉
唐虞世南笔髓论〈叙体 辩应 指意 释真 释行 释草 契妙〉
张彦远法书要录〈梁庾元威论书 唐太宗论书 徐浩论书〉
字学典第八十六卷
书法部汇考四
[编辑]《明张绅法书通释》
[编辑]《名称篇》
[编辑]八法之变,形状不同。古人遗迹,往皆有名称,如“蹲鸱” 、“隼尾” 之类,其法甚多。今为蒐访类聚,略其用笔之旨,学者庶有考焉。
《点类》
[编辑]蹲鸱 《早蚁》, 《鹗口》 《鼠矢》, 栗子 柳叶, 科斗, 瓜瓣 丁头, 打点 “散水 隔水, 烈火 联飞, 衮笔 暗筑, 《显异》, 奋笔 曾头, 其脚 横波, 直波 雁阵。”
《横类》
[编辑]“飞横 平磔, 鳞勒 战行 藏”头 护尾 折异 横鳞, 竖勒 三过, 仰覆 鹤顶 蚕头。
《竖类》
[编辑]竖。 “悬针 垂露, 玉筋 钗股”, 屋漏痕 锥画沙 乌丝阑。
《趯类》
[编辑]棘鍼 虿尾 蟹爪 趯,钩 绰钩 勾裹 勾努。
《戈类》
[编辑]丁头 打点, “背戈 倒戈”, 涩出。〈永〉 斫戈 踠脚 背抛 卧,挑 外臂 缩出 折芒。〈旭〉
《撇类》
[编辑]隼尾 分露, 缩出 穿鱼。
《波类》
[编辑]“横波 竖波 放留 交”,争 三过笔 激石波。
《总论》
[编辑]解摘 揭,腕 斜曲, 《蚕食叶》 壁坼文。
《徐渭笔道通会》
[编辑]《丰道生学书法》
[编辑]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八岁即学大字,以颜 为法;十馀岁乃习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 为小楷,以锺、王为法。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 成,乃纵为草书。学草书者,先习章草,知偏旁来历,然 后变化为《草。圣》凡行草,必先小而后大,欲其专法二 王,不可遽放也。学篆者亦必由楷书,正锋既熟,则易 为力。学八分者先学篆,篆既熟方学八分,乃有古意 大楷。 童子八岁至十岁学楷书,其法必先大而后 小,如颜鲁公《大唐中兴颂》。〈在永州〉《东方朔碑》。〈德州〉按此二 碑当薄纸钩出,填作墨字,褙成影本,每日习五十字, 四年之功可得七万字,则他日作题匾大字有法。又 宋蔡君谟书《万安桥记》。〈闽中有石刻亦可参看〉若题匾字,须求 洒落,不可竟学写碑字面。他的法拘著在匡子里。况 碑字甚小,不足为匾字用也。须如虞、欧作碑,凡长短、 大小、阔狭,皆随形体为之,四旁尚有馀地,庶不拘拘。 《更见古意》。颜之满塞,断不可学。且颜、柳稍变其体,大 小侧背,略存大势,而偏旁清劲,亦复可喜。或者赏其 奇妙耳。〈他字乃偏旁相照应者〉须拆开看,各自成字,又不可各 自成了一边点亦如之。皆欲有照应,方有意思。大凡 大字,须先颜次王。若米老写匾,多是行书,倾攲不正, 便难入格。以“须”字之洒落,则善矣。
中楷: 童子十一岁至十三岁,当学中楷书,以欧阳 询《九成宫》及《虞恭公》二碑为法。〈俱在西安府〉“钩填俱如前 法,日影百字,三年之功,可得十万字。熟此则八法具 备,思过半矣。进而魏晋,如堂构已成,丹艧何有!”欧阳 询《书姚恭公墓志》。〈西安〉《佛遗教经》。〈唐人书结字皆四方少古意故习遗教为渐进于古矣〉小楷: 童子十四岁至十六岁,须学小楷,如王羲之 临锺繇《宣示表》。〈见淳化阁帖〉锺繇《书戎路表》。〈见星凤楼帖〉《力命 表》。《王右军书》。《乐毅论》《曹娥碑》。
行书 凡童子十七至二十岁,须学行书,先学右军 书《兰亭叙》。〈取定武本钩填影习如宣示之功〉及右军《开皇》等帖。〈俱在豫章〉 又“《怀仁集》右军书《三藏圣教序》及《荐福》等碑,亦足观 览。”又“集书《阴符经》,献之”、行书诸帖。
草书: 童子廿二至廿五岁学草书,其法亦先小而 后大,须以右军“十七日”等帖及怀素书“圣母碑”二大 字草书为法。又张旭《长风帖》。
篆书 大凡童子十三岁至廿三岁当学篆,其法先 大而后小,先今而后古。当以阳冰书《琅琊山新凿泉 题》。〈今在滁州盖少温篆本不古惟此碑秀逸有神可以启发初学〉李斯书《峄山碑》。〈在陜 西〉及《泰山碑》。〈在济南府〉宋张有书《伯夷颂》,元周伯琦临张 有书《严先生祠堂记》,蒋冕书小字千文为法,古篆则 学史籀《石鼓文》《锺鼎千文》。
八分书 童子至廿四、廿五岁,当学八分,其法先大 而后小,当法“唐明皇《泰山碑铭》。”〈书本不古可发初学故录之〉《北海 相景君碑》《鸿都石经》《堂邑令费凤碑阴》。
《徐渭笔元要指》
[编辑]《执管法》
[编辑]凡执管,须识浅。〈去纸浅〉深。〈去纸深〉长。〈笔头长以去纸深也〉短。〈笔头短以去纸 浅也〉真书之管,其长不过四寸有奇,须以三寸居于指 掌之上,只留一寸一二分著纸。盖去纸远则浮泛虚 薄,去纸近则揾锋。〈是好处〉势重,若中品书,把笔略起,大 书更起《草诀》云:“须执管,去纸三寸一分,当明字之大 小为深浅也。”
执管之法,须置管于大指中节之前,不得当节以碍 其运动,须要居于动静之际。
《书法》所云“拓大指” 者,大约当以笔在指端,运动适意,则腾跃顿挫,生意出焉。若当节,则掌握如抠,每每不得自由,转动必碍。凡回旋处,多成棱角,笔死矣,安望字之生动乎?
《略》:略以食指齐其中指,兼助为力,指自然实。
世俗多以单指苞之,单钩则肘臂著纸力不足而无神气,便有拘局而不放浪的意。自必以双指苞管,盖撮中指而敛食指以助之者也。虽云要齐,又不必十分牵之使齐,亦要有自在意思方得,正所谓“双苞而实指” 者。夫双苞则坚,坚则掣打劲利。齐指则实,实则筋力均平。
又以名指。拒前三指所执之管。更以小指。拒前名指。
虽用《大中食》,三指著力,亦须五指共执。
令掌心虚如握卵。
拳指塞掌,便能绝其力势。拳须虚,则运用便易,转侧圆顺,此正所谓“虚拳” 者也。
“把腕来平平挺起”,凡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 身之力而送之。
“古人贵悬腕者,以可尽力耳。大小诸字,古人皆用此法。若以掌帖卓上,则指便黏著于纸,终无气力,轻重便当失准,虽便挥运,终欠圆健。盖腕能挺起,则觉其竖,腕竖则锋必正,锋正则四面势全也。” 近来又以左手撘卓上,右手执笔按在左手背上,则来往也觉通利,腕亦自觉能悬,此则今日之悬腕也,比之古法非矣。然作小楷及中品字,小草犹可大真,大草必须高悬手书。如人立志,要争衡古人,大小皆须悬腕,以求古人秘法,似又不宜从俗矣。
《执之虽坚》,又不可令其太紧,使我转运得以自由。
大凡执紧必滞。今既居大指节前,微而侧向于前矣,又须执之,使宽急得宜,不可一味紧执,盖执之愈紧,则愈滞于用故耳。又云:“善书不在执笔太牢”,若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善矣。〈此草书法真,亦可以相通者。〉
大要“执之虽紧,运之须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 笔。故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执虽 期于重稳,用必在于轻便。然而轻则须沉,便则须涩, 其道以藏锋为主,若不涩,则险劲之气无由而生。至 于太轻不沉,则成浮滑,浮滑则俗。
《七字书诀》
[编辑]《擫》。〈也〉凡擫之法,盖用大指捺。〈擫犹捺也〉“之”作“侧。”〈斜点〉当用大 抵侧者,侧下其笔,使墨精暗坠,徐乃反揭,则棱利也。 “侧须收,贵谨而重其要,须右揭其腕,次轻蹲其锋,取 势紧则乘机顿挫,借势出之。要棱角忌圆,平贵通变, 疾则失中,趯又成俗,借势轻揭潜出,务于勒也。”虽叠 点亦自有法,不与此同。〈擫音咽是点永字第一笔〉 压。〈一也〉凡压之法,作横画用之,乃中指运笔,以笔心压 者也。画必勒,贵涩而迟,须以笔锋先行,使中高而两 头下,以笔心压之,不得徒卧其笔。《口诀》云:“勒之笔锋, 将及于纸,须微进,先用仰策,次即迅收。若一出便去, 揭笔不峻,趯遂暗收,则薄圆而疏,且无力矣。”〈画也永字第二 笔按二字诀曰截四字诀曰推〉
钩。〈也。〉作努竖用之,亦中指运法。盖竖必努,贵战而雄努不宜直,直则无力。故其法须竖笔徐行,近左就势, 而侧锋顾右潜擢,轻挫则揭。〈永第三笔拖拽〉
“揭” 作策啄用之,大指抬腕法也。大抵策须仰笔,将 画势暗里潜锋,揭腕归于右。啄须按笔,蹲锋潜蹙于 右,借势收锋,迅掷旋左。〈永第五策:永第七:啄〉 抵 名指,运法作趯及诸戈用之。趯法须傍努竖挫 衄,转笔出锋,借势趯之,使锋涩出,期于倒收。若伫思 消息,则神踪不坠矣。诀云:“为环必郁,贵蹙锋而缓转 也。”《诸戈法》。之谓也。戈必阔,贵迟疑而右顾,其法潜 锋暗勒,势尽然后趯之,上则俯而过,下则曲而就。永 师有《涩出戈法》,下以名指筑上,上借势,以中指遣之, 按笔至下,以名指衄锋潜趯者也。又折芒法,须潜锋 紧走,意尽乃收而趯之。若肥则质滞而钝俗矣。〈趯 〉 导 作掠用之,谓撚向怀中来,中指运法也。须迅其 锋,笔下左出,而锋利不坠,则自然佳矣。其法须右揭 其腕,加以迅出,势旋于左,法在涩而劲,意欲急而婉, 若迟留则伤于缓滞矣。《诀》云:“撇必掠,贵险而劲。”〈丿掠也永 字第六笔曰导即撚之义〉
送 作磔用之,谓揭向右边去,亦中名指运法也。右 送之波皆名磔。《诀》云:“波必磔,必三折而遣毫。”其法须 右揭其腕,逐势紧趯,傍笔迅磔,尽势轻揭而暗收,在 于迅疾中得之,其势亦贵险而涩也。〈磔也。“永”字,第八笔,《四字诀》。或 以为“拽。”〉
《王氏法书苑》
[编辑]《唐欧阳询八法》
[编辑]如高峰之坠石。 似长空之初月。 若千里之阵云。 如万岁之枯藤。 劲松倒折,落挂石崖。 如万钧之弩发。 《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 “一波,常三过笔。 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虚拳直腕, 指齐掌空。意在笔前,文向思后。分闲布白,勿令偏侧。” 墨淡则伤神彩,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 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四面停匀,八边俱备。 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攲正。筋骨精神, 随其大小,不可头轻尾重。无令左短“右长,斜正如人, 上称下载,东映西带,气宇融和,精神洒落。”省此微言, 孰为不可也。
《笔法门》〈永详何人撰〉
[编辑]一、《啮》《门》。
此一门亦曰“书之祖。”亦曰“书之命”也。又曰“乾坤清气。 自古诸圣秘而不传也。”
二阴阳门
浓淡去住,内外肥瘦等。
三君臣门
《内外左右上下》,君须君,臣须臣,不得违背。
四向背门
向即俱向,背即俱背,不得一向一背。
五偏枯门
不得一边真,一边草,一面大一面小。
六孤露门
肥瘦上下不等,名曰“孤露。”须得自在。
七石指玲珑门
凡点笔,常回避相触也。
八停笔迟涩门
“迟自迟,涩自涩”,常欲令其透过纸背。
九、通气门〈亦云“通水。” 〉
凡书画内令通其气,不得塞也。
十顾答门
凡点画字势,常须相顾也。
《古今传授笔法十三诀》〈未详何人所撰〉
[编辑]〈钩裹〉罔冈南向田。〈诸皆例此〉 〈钩努〉匀旬均物。〈同上〉 当岂长扆。〈返异势〉 常宣。尚〈促左转右势〉 其月,周同。〈实左虚右势〉 《图围国》。〈抑左昂右势〉 行河水。〈上下不齐势〉 《永》。〈侧勒努趯策掠啄磔〉 人。〈挫囊决抛引,仰曳杀〉 口。〈托扑折勒〉 也。〈送钩压揖评〉 州。〈蹲掠驻努趯〉 《交爻》门赈。〈报答势〉
折 抛曳如杀,仰 努趯 钩评。
托□勒 挫人引 撘州,驻, 揖也。
《扑 囊夬》。 蹲掠 送压。已上十三诀,先贤只口传授,并不形纸墨。张旭惟传“永”字,后自引五势,一切字法,无不该矣。
《张怀瓘论用笔十法》
[编辑]“偃仰向背” 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 离合之势。
“阴阳相应”, 谓阴为内,阳为外,敛心为阴,展笔为阳须左右相应。
“鳞羽参差”, 谓点画编次,无使齐平,如鳞羽参差状。 “峰峦起伏” 谓起笔蹙衄,如峰峦之状,杀笔亦须存 结。
“真草偏枯”, 谓两字或三字不得真草,合成一字,谓 之“偏枯。”须求映带,字势雄媚。
《邪真失则》 谓落笔结字,分寸点画之法,须依位次。 迟涩。“飞动” 谓勒锋磔笔,字须飞动,无凝滞之势,是 得法。
“射空玲珑”, 谓烟感。识字行草用笔,不依前后 尺寸规度, 谓不可长有馀而短不足,须引笔至尽 处,则字有凝重之态。
随字变转, 谓如《兰亭》“岁”字,一笔作垂露,其下“年”字 则变悬针,又其间一十八个之字,各别有体。
《翰林密论》云:“凡攻书之门,有十二种,隐笔法,即是迟 笔、疾笔、逆笔、顺笔、涩笔、倒笔、转笔、涡笔、提笔、啄笔 笔、䟐笔,并用笔生死之法,在于幽隐,迟笔在于疾,疾 笔法在于迟,逆入倒出,取势加攻。”候调停,偏宜寂 静,其于得妙,须在功深,草草求元,终难得也。
《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
[编辑]臣幼习大字,未领其要,后获儒僧楚章,授以李溥光 《永字八法》,变化三十二势,宝而学之,渐觉有得。后又 获右军、王羲之《八法书诀》,共《三昧歌》,玩其妙用,亦转 觉有所进步。虽然,运笔之法近得颇熟,结构之道实 有未明。因取陈绎曾所述之书法及徐庆祥所注之 书法,求其蕴奥,见有“天覆、地载”、“分疆三匀”及勾努勾 裹之目,总而集之,共有一百一十三目,用而为法,庶 几近于规矩,惜其紊乱,中间犹有未尽善者,则去而 不取,止选五十八目,犹未尽书法之道。臣忘其固陋, 窃取陈、徐二家法外之意,续添二十六目,如二段、三 停、减捺、减勾之类,同前共成八十四目,就题曰《大字 结构》八十四法。又每法取四字为例,作论一道,以开 字法之奥。今集既成,固知僭逾,罪莫能逃,臣不胜战 栗之至。
“天覆 宇宙,官宫 地载”, 《直且》至里。
让左 助幼即却, 让右 睛《𬟽绩》畤。
“分疆 体辅”,“愿顺 三匀。” 谢树《卫术》,
二段 “銮向需留”, 三停 章意素累。
〈上占地步〉 雷雪普昔。 〈下占地步〉 《众界要禹》。 〈左占地步〉 《数敬刘对》。 〈右占地步〉 腾施故地。 〈左右占地步〉弼办衍。仰 〈上下占地步〉《鸾莺衅丛》。 〈中占地步〉 《蕃华》冲掷。 〈俯仰勾趯〉 “冠寇”宓宅。 〈平四角〉 国固门阑。 〈开两肩〉 《南丙》雨而 匀,画 寿畺画量 错综 馨声繁系 疏排 瓜介川不 缜密 继缠。 悬针 车申中巾 中竖 军年单毕。
上平 师明牡野, 下《平 朝》叙叔细。
上宽 宁可亨市, 下宽 春眷夫太。
减捺 燮癸食黍。 减勾 禁埜《戋懋》。
“让横 喜,娄吾元。” “让直 甲,千平市。”
《横勒》, 此七也。乜 均平, 三云《去丕》。
“从波 丈尺。”吏臾 横波, 道之是足。
《从戈》 《武成》几夷。 横戈, 心思志必。
屈脚 乌马焉为 承上 天文支父。
曾头 曾善英羊, 其脚 其具典与。
长方 罔周同册, 矩方 西曲回田。
捺勾 民氏,良长, 重撆 友及。反夌 攒点, 采孚妥𠬪。 排点 无照,点然 勾努, 菊萄蜀曷 勾裹, 甸句勾匀。
“中勾 东朿来”,未 绰“勾 乎手”,予于。
伸勾 紫訾旭勉, 屈勾 《鹓鸠》辉𫖯。
“左垂 笄,并亦弗”, 右垂 升,叔拜卯。
盖”下 《会合金舍》, “《趁下》 《琴谷吞吝》。
“从腕 凤风飞”气, 横腕 见毛《尢免》。
从撇 “尹”户居庶, 横撇 “考”“老”省少。
《联撇》 “参彦形彤”, 《散水》 “沐波池海。”
“肥 土止山公”, 瘦 了卜才寸。
疏 上下士千, 密 赢赍龟鼍。
堆 晶品畾,磊 积 爨郁。縻 偏 入八乙已, 圆 辔峦乐栾。
斜 毋勿乃力 正 主王正本。
重 哥昌吕圭, 并 《竹林》羽弱。
长 自目耳茸 短 白,曰《臼四》。
《大》。 《囊橐》 小。 口小工 向 好妙舒饬 背 孔乳兆非。
《孤》 一二十了, “单 日月《弓乍》。”
《论》
[编辑]盖闻字之形体,有大小疏密,肥瘦长短,字之点画有 覆仰向背,屈伸变换,尝患其浩瀚纷纭,莫能尽其结 构之道,所以定此八十四法为例。推广求之,若无法 者,不失于偏枯,则失于开放;不失于开放,则失于犯碍;不失于犯碍,则失于承载趋避,鲜有合格可观者 焉。盖大字以方端均称为贵,偏斜放肆为忌,是以此 法取分界地步为主,折算边傍为用,收敛肢体,布置 形容,具注则繁,略伸大意。且如一字之形,理有数等: 有上盖大者,有下画长者,有左边高者,有右边高者。 若上盖大者,名曰《天覆书》者,要上面盖尽下面,于法 用上面清而下面浊。若下画长者,名曰《地载书》者,要 下画载起上画,于法用下面重而上面轻。左边高者, 名曰《让左》书者,须左用昂而右用低,若右边有谦退 之象。右边高者,名曰“让右”书者,却右用耸而左用平, 若左边有固逊之仪。左右停者,名曰《分疆》书者,取左 右平而无让,如两人并相立之形。三排匀者,名曰“三 匀书”者,取中间正而勿偏,若左右致拱揖之状。二截 者,名曰“二段”书者,用分为两半,挍其长短,微加饶减。 三段者,名曰“三停书”者,用分为三截,量其疏密,以布 均停。又若上占地步者,要上面阔而画清,下面窄而 画浊。下占地步者,要下面宽而画轻,上面窄而画重。 左占地步者,要左边大而画细,右边小而画麤。右占 地步者,要右边宽而画瘦,左边窄而画肥。左右占地 步者,“要左右瘦而俱长,中间肥而独短。上下占地步 者,要上下宽而微匾,中间窄而勿长。中占地步者,要 中间宽大而画轻,两头窄小而画重。”“俯仰勾趯”者,要 上盖窄小而勾短,下腕宽大而勾长。平四角者,要上 两角平而下两角齐,法忌挫肩垂脚。开两肩者,要上 两肩开而下两脚合,法忌直脚卸肩。匀画者黑白喜 得均匀,错综者三部怕成犯碍。疏排之撇须展,不展 则寒乞孤穷;缜密之画用蹙,不蹙则疏宽开散。悬针 之字不用中竖,若中竖则字少精神;中竖之字不用 悬针,若悬针则字不稳重。上平者其小者在左而莫 错方隅;下平者其小者在右而勿差地位。上宽者下 面固然难大,惟长趁而方佳。下宽者上面已是成尖, 用短促而方好。减捺者宜减,不减则重捺难观;《减勾》 者宜减,不减则重勾无体。让横者取横画长而勿担; 让直者要直,竖正而勿偏。横勒者但放平而无势。《均 平》者若兼勒以失威。从波之波,惟善藏头收尾;横波 之波,先须拓颈宽胸;《从戈》之戈,但怕弯曲力败;《横戈》 之戈,犹嫌挺直;勾平屈脚之勾,须要尖包两点,承上 之撇,宜令又对。正中曾头者,用上开而下阖,其脚者 用上阖而下开。长方者喜四直而宽大,短方者贵两 肩而平开。搭勾者勾须另搭,不则累拘笔之态;重撇 者撇须宛转,不则犯排牙之名;攒点之点,皆宜朝向, 不则为砌石之样;排点之点,须用变更,不则为“布棋 之形。”勾努之字不宜用裹,若用裹字便不方圆。勾裹 之字不宜用努,若用努字,最难饱满。中勾绰勾,但凭 偏正生妍;伸勾屈勾,惟在屈伸取体。左垂者右边不 得用长,右垂者左边须索要短,盖下者左右宜乎均 分,趁下者两边贵乎平展。从腕横腕宜长,惟怕蜂腰 鹤膝;从撇横撇皆忌短,仍患鼠“尾牛头。”《联撇》之法,取 下撇之首,对上撇之胸。散水之法,趯下点之锋,应上 点之尾。瘦者但须少瘦而休,反为枯瘠;肥者止许略 肥,而莫至于浮肿;密虽紧布,还宜自在安舒;疏本稀 排,乃用丰肥麤壮。堆者累累,重叠处以铺匀;积者总 总繁紊,中而取整。偏者还须偏称,圆者则喜围圆;斜 者虽斜,而其中“要取方正;正者已正,而四方无使馀 偏;重者下必要大,并者右必用宽。长者元不喜短,短 者切勿求长。”大者既大而妙于攒簇,小者虽小而贵 在丰严;向者虽迎而手足亦须回避,背者固扭,而脉 络本自贯通;孤者画孤而惟患于轻浮枯瘦,单者形 单,而偏重于俊丽清长。是以此法,非在一途而取轨, 全资众道以相承。约方圆于规矩,宜平直于准绳。欲 使其四方八面俱拱中心,勾撇点画皆归间架,有相 迎相送照映之情,无或反或背乖戾之失。虽字形有 千百亿万之不同,而结构亦不出乎此法之外也。若 夫筋骨神气,须自书法精熟中融通变化,久则自然 有得,非但拘拘然守于法也。
七十二例法〈按七十例法未详何人所撰明姜立纲有正书刻石〉===《一侧》化十五法===
[编辑]怪石 龙爪 梅核 杏仁 铁铃 龟头 羊角 垂珠 悬珠 群鹊 菱米 鸡头 瓜种 蟹脚 宝盖
《二勒》化十一法
[编辑]玉案 铁城 石楯 舞鹤 驼头 折钉 辵之 音阜 音节 音邑 犁梁
《三努》化六法
[编辑]铁柱 象笏 垂针 马椿 鸟雏 曲尺
《四趯》化十四法
[编辑]《绰勾》。 慢勾。 紧勾。 《玉钩》: 《竹箨》: 狮口: 曲勾。 柳箕勿 浮鹅。 龙尾: 《弯笋》: 鸾趐。 《凤趐》: 《飞雁》:
《五策》化六法
[编辑]《虎牙》。 《金锥》。 斸勾。 《聚水》。 散水。 横爻:
《六掠》化九法
[编辑]犀角。 《悬戈》。 《新月》。 钩镰。 叠乌。 立入。 飞带。 直撇。 蛇头。
《七啄》化七法
[编辑]掠拂。 《鸟啄》。 斗鹑: 《木人》。 《双竹》: 蟠龙。 《戏蝶》:
《八磔》化四法
[编辑]《金刀》。 《鸣鸭》。 《漫游鱼》: 《游鱼》三《折腰》。
右《七十二笔势》。法度虽具,结构在人。若夫“由象识心” ,则又不能以法度限也。
歌曰:“撇捺点勾画要熟,斜长曲短势由人,世间凡事诸般字,不出七十二法寻。”
书法部总论一
[编辑]《秦蒙恬笔经》
[编辑]《李斯论用笔》
[编辑]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 不得重改。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 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
《晋王右军集》
[编辑]《书卫夫人笔阵图后》
[编辑]夫纸者,阵也;笔者,刀槊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 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 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夫欲书 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 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 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 尔。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锺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 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 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 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原阙 四字〉“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 如足行之趋骤。”翼先书恶,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锺 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欲 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 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 起复,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须有 点“处,且作馀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 作之。”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 令墨不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惟有章 草及章程行押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其击 石波者,缺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锺 公《泰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夫书,先须 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 能先发。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 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锺繇、梁鹄书, 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 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羲之遂改 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遂成书。尔时年五十有三,或 恐风烛奄及,聊遗教于子孙耳。可藏之石室,千金勿 传。
《自论书》
[编辑]吾书比之锺、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张 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若吾耽之若此,未必 谢之。后达解者,知其评之不虚。吾尽心精作亦久,寻 诸旧书,惟锺、张故为绝伦,其馀为是小佳,不足在意。 去此二贤,仆书次之,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 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平南李式论 君不谢。
《唐虞世南笔髓论》
[编辑]《叙体》
[编辑]文字经艺之本,王政之始也。《仓颉》象山川江海之状, 龙蛇鸟兽之迹,而立六书。战国政异俗殊,书文各别, 秦患多门,约为八体,后复讹谬,凡五易焉,并不述用 笔之妙。及乎蔡邕、张、索之辈,锺繇、卫、王之流,皆造意 精微,自悟其道也。
《辩应》
[编辑]心为君,妙用无穷,故“为君”也。手为辅,承命竭股肱之 用故也。力为任使,纤毫不挠,尺寸有馀故也。管为将 帅,处运用之道,执生杀之权,虚心纳物,守节藏锋故 也。毫为士卒,随管任使,迹不凝滞故也。字为城池,大 不虚,小不孤故也。
《指意》
[编辑]用笔须手腕轻虚。虞安吉云:“未解书意者,一点一画, 皆求象本,乃转自取拙,岂成书耶?”太缓而无筋,太急 而无骨,侧管则钝慢而肉多,竖笔直锋则干枯而露骨。终其悟也,麤而不锐,细而能壮,长者不为有馀,短 者不为不足。
《释真》
[编辑]笔长不过六寸,捉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艸三,指实 掌虚。右军云:“书弱纸强,笔强纸弱。笔强者弱之,弱者 强之。”迟速虚实,若轮扁斲轮,不疾不徐,得之于心,应 之于手,口所不能言也。拂掠轻重,若浮云蔽于晴天; 波撇勾截,若微风摇于碧海。气如奔马,亦如朵钩。轻 重出乎心,而妙用应乎手。然且体约八分,势同章艸, 而各有趣,无问巨细,皆有虚散,其锋圆毫蕝,按转易 也。岂真书一体?篆、隶章行八分等,当覆腕上抢掠,毫 下开,牵撇拨䟐,锋转行草,稍助指端钩距转腕之状 矣。
《释行》
[编辑]行书之体,略同于真,至于顿挫盘礡,若猛兽之搏噬; 进退钩距,若秋鹰之迅击。故覆笔抢毫,乃按锋而直 引其腕,则内旋外拓,而环转纾结也。旋毫不绝,内转 锋也。加以掉笔联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亦如长 空游丝,容曳而来往;又似虫网络壁,劲而复虚。右军 云:“游丝断而能续,皆契以天真,同于轮扁。”羲之又曰: “每作一点画,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
《释艸》
[编辑]艸,即纵心奔放,覆腕转蹙,悬管聚锋,柔毫外拓,左为 外,右为内伏,连卷收揽,吐纳内转藏锋也。既如舞袖, 挥拂而萦纡,又若垂藤,樛盘而缭绕,蹙旋转锋,亦如 腾猿过树,逸虬得水,轻兵追卤,烈火燎原。或体雄而 不可抑,或势逸而不可止,纵使狂逸,不违笔意也。羲 之云:“透嵩华兮不高,逾悬壑兮能越。”或连或绝,如花 乱飞,若雄若强,逸意而不相副,亦何益矣。但先缓引 兴,心逸自急也。仍接锋而取兴,兴尽即已,又生𢳇锋。 任毫端之奇,象兔丝之萦结,转剔刓角,多钩篆体,或 如蛇形,或如兵阵。故兵无常阵,字无常体矣。谓如水 火,势多不定,故云“字无常定”也。
《契妙》
[编辑]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 妙。心神不正,书则攲斜;志气不和,字即颠仆,同鲁庙 之器。虚则攲,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然字 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达 性通变,其常不主。故知书道元妙,必资神遇,不可以 力求也,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字形者,如目之视 也。为目有止障,明执字体,既有质滞,为目所视,远近 不同。如水在方圆,岂由乎水?且笔妙喻水,方圆喻字, 所视则同,远近则异,故明执字体也。字有态度,心之 辅也,心悟非心,合于妙也。且如铸铜为镜,非匠者之 明;假笔转心,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运思,至微至妙 之间。神应思彻,又同鼓瑟,轮音妙响,随意而生;握管 使锋,逸态逐毫而应。学者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 为。苟涉浮华,终懵于斯理也。
《张彦远法书要录》
[编辑]《梁庾元威论书》
[编辑]所学正书,宜以殷钧、范怀约为主,方正循纪,修短合 度;所学草书,宜以张融、王僧虔为则,体用得法,意气 有馀,章表笺书,于斯足矣。夫才能则关性分,耽嗜殊 妨大业。但令紧快分明,属辞流便,字不须体,语辄投 声。若以己巳莫分,东柬相乱,则两王妙迹,二陆高才, 顷来非所用也。王延之有言曰:“勿欺数行尺牍,即表” 三种人身,岂非一者学书得法,二者作字得体,三者 轻重得宜,意谓犹须言无虚出,斯则善矣。余见学阮 研书者,不得其骨力婉媚,唯学挛拳委尽;学薄绍之 书者,不得其批研渊微,徒自经营崄急,晚途别法,贪 省爱异,浓头纎尾,断腰顿足,一八相似,十小难分,屈 等如匀,变前为草。咸言祖述王萧,无“妨日有讹谬。”“星 不从生,籍不从来。许慎门徒,居然嗢噱,卫恒弟子,宁 不伤嗟,诖误众家,岂宜改习?”
《唐太宗论书》
[编辑]太宗尝谓朝臣曰:“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 胜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 怠,不能专精耳。朕少时为公子,频遭阵敌,义旗之始, 乃平寇乱,执金鼓必有指挥,观其阵即知强弱。以吾 弱对其强,以吾强对其弱。敌犯吾弱,追奔不逾百数 十步,吾击其弱,必突过其阵,自背而返击之无不大 溃。”多用此制胜,朕思得其理深也。今吾临古人之书, 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吾之 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
《徐浩论书》
[编辑]周官内史,教国子六书,书之源流,其来尚矣。程邈变 隶体,邯郸传楷法,事则朴略,未有功能。厥后锺善真 书,张称草圣,右军行法,小令破体,皆一时之妙,近古 萧永、欧、虞,颇传笔势。褚、薛已降,自郐不讥矣。然人谓 虞得其筋,褚得其肉,欧得其骨,当矣。夫鹰隼乏彩而 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翚翟备色而翱翔百步,肉丰而力沈也。若藻耀而高翔,书之凤凰矣,欧、虞为鹰 隼,褚、薛为翚翟焉。欧阳率更云:“萧书出于章草。”颇为 知言。然欧阳飞白,旷古无比。浩自言:余年在龆龀,便 工翰墨,力不可强,勤而愈拙。区区碑石之间,矻矻几 案之上,亦古人所耻,吾岂忘情耶?德成而上,艺成而 下,则殷鉴不远,何学书为,必以一时风流,千里面目, 斯亦愈于博奕亚于文章矣。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 骨不立,肉何所附?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 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字不欲疏,亦不欲密;亦 不欲大,亦不欲小;小长令大,大蹙令小;疏肥令密,密 瘦令疏”,斯其大经矣。“笔不欲捷,亦不欲徐,亦不欲平, 亦不欲侧;侧竖令平”,平竣使侧,捷则须安,徐则须利, 如此则其大较矣。张伯英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永师 登楼,不下四十馀年。张公精熟,号为“草圣。”永师拘滞, 终著能名。以此而言,非一朝一夕所能尽美。俗云:“书 无百日工。”盖悠悠之谈也。宜白首攻之,岂可百日乎。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