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第384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三百八十四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三百八十四卷目录
梁书部汇考一
梁〈武帝天监四则 简文帝大宝一则 元帝承圣一则〉
陈〈宣帝太建二则 后主至德一则〉
北周〈武帝建德一则〉
隋〈文帝开皇一则〉
唐〈高祖武德二则 太宗贞观二则〉
宋〈真宗大中祥符一则 仁宗嘉祐二则 英宗治平一则 徽宗政和一则〉
金〈废帝天德一则〉
梁书部汇考二
唐姚思廉梁书〈曾巩序〉
梁书部汇考三
隋书经籍志〈正史〉
唐书艺文志〈正史〉
宋史艺文志〈正史〉
宋郑樵通志〈正史〉
马端临文献通考〈正史考〉
梁书部总论
明顾充历朝捷录〈萧梁总论〉
梁书部纪事
梁书部杂录
陈书部汇考一
陈〈文帝天嘉一则 废帝光大一则 宣帝太建一则〉
隋〈文帝开皇一则〉
唐〈高祖武德一则 太宗贞观三则〉
宋〈真宗大中祥符一则 仁宗景祐一则 嘉祐三则 英宗治平一则 徽宗政和一则〉
金〈废帝天德一则〉
陈书部汇考二
唐姚思廉陈书〈宋曾巩序〉
陈书部汇考三
隋书经籍志〈正史〉
唐书艺文志〈正史〉
宋史艺文志〈正史〉
宋郑樵通志〈正史〉
马端临文献通考〈正史考〉
陈书部总论
明顾充历朝捷录〈陈陈总论〉
陈书部纪事
经籍典第三百八十四卷
梁书部汇考一
[编辑]梁
[编辑]武帝天监元年置国史诸官
[编辑]按《梁书武帝本纪》,不载。按《隋书百官志》:“梁秘书省 置监、丞各一人,郎四人,掌国之典籍图书。著作郎一 人,佐郎八人,掌国史集注起居。著作郎谓之大著作。 梁初,周舍、裴子野皆以他官领之。又有撰史学士,亦 知史书佐郎,为起家之选。”
天监 年,以周兴嗣撰《国史》。
按《梁书武帝本纪》不载。按《周兴嗣传》,“高祖革命九 年,除新安郡丞,秩满为员外散骑侍郎,佐撰国史。 天监十二年,仍以周兴嗣撰国史。”
按《梁书武帝本纪》不载。按《周兴嗣传》,“十二年迁给 事中,撰史如故。”
天监 年召任孝恭入西省撰史。
按《梁书武帝本纪》,不载。按《任孝恭传》,“孝恭与高祖 有旧,高祖闻其有才学,召入西省撰史。”
简文帝大宝 年御制史传
[编辑]按《梁书简文帝本纪》所著《昭明太子传》五卷、《诸王传》 三十卷,行于世。
元帝承圣 年以姚察撰国史
[编辑]按《梁书元帝本纪》,不载。按《陈书姚察传》,“元帝授察 原乡令,杜之伟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
陈
[编辑]宣帝太建六年以顾野王知梁史事
[编辑]按《陈书宣帝本纪》不载。按《顾野王传》,“太建六年,除 太子率更令,寻领大著作,知梁史事。”
太建 年以姚察知撰《梁史》事。
按《陈书宣帝本纪》不载。按《姚察传》,“陈太建初,补宣 明殿学士,历戎昭将军,知撰《梁史》事。”
后主至德元年仍以姚察知撰梁史
[编辑]按《陈书后主本纪》不载。按《姚察传》,“后主纂业,知撰 史如故。”
北周
[编辑]====武帝建德四年梁湘东王作梁史====按《周书武帝本纪》,不载。按《萧大圜传》,建德四年,除 滕王逌友。逌尝问大圜曰:“吾闻《湘东》作,《梁史》有之乎? 馀传乃可抑扬,帝纪奚若?隐则非实,记则攘羊。”对曰: “言者之妄也。如使有之,亦不足怪。昔汉明为《世祖纪》, 章帝为《显宗纪》,殷鉴不远,足为成例。且君子之过,如 日月之蚀,彰于四海,安得而隐之?如有不彰,亦安得 而不隐?盖子为父隐,直在其中,讳国之恶,抑又礼也。” 逌乃大笑。
隋
[编辑]文帝开皇九年敕姚察成梁史
[编辑]按《隋书文帝本纪》,不载。按《陈书姚察传》,“隋开皇九 年,诏授秘书丞,别敕成梁、陈二代史。所著梁、陈史本, 多是察之所撰。其中序论及纪传有所阙者,临亡之 时,仍以体例诫约子思廉,博访撰续,思廉泣涕奉行。 大业初,内史侍郎虞世基奏思廉踵成梁、陈二代史, 自尔以来,稍就补续。”
唐
[编辑]高祖武德 年以殷峤修梁史
[编辑]按《唐书高祖本纪》不载。按《玉海》,“殷峤有文学,武德 中为太子舍人,修《梁史》,未就而卒。”〈按唐书作峤弟闻礼今作峤恐误〉 武德 年,诏孔绍安撰《梁史》。
按《唐书高祖本纪》不载。按《阙里志》,“三十三代绍安, 大业末为监察御史。唐高祖拜内史舍人,诏撰《梁史》, 未成而卒。”
太宗贞观三年诏著作郎姚思廉次梁史
[编辑]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按《令狐德棻传》,德棻建言: “五代无正史,梁、陈、齐文籍犹可据。至周、隋事多脱损, 今耳目尚相及,史有所凭,一易世,事皆汨暗,无所掇 拾。陛下受禅于隋,隋承周,二祖功业多在周,今不论 次,各为一王,史则先烈世庸不光明,后无传焉。”帝谓 然,于是诏中书令萧瑀、给事中王敬业、著作郎殷闻 礼主魏,中书令封德彝、舍人颜师古主隋,大理卿崔 善为、中书舍人孔绍安、太子洗马萧德言主梁,太子 詹事裴矩、吏部郎中祖孝孙、秘书丞魏徵主齐,秘书 监窦琎、给事中欧阳询、文学姚思廉主陈,侍中陈叔 达、太史令庾俭及德棻主周,整振论撰多历年不能 就,罢之。贞观三年,复诏撰定。著作郎姚思廉次梁、陈 二史。按《姚思廉传》,“思廉寡嗜欲,惟一于学。诏与魏 征共撰梁、陈书,思廉采谢炅、顾野王诸家言,推究综 括,为梁、陈二家史,以卒父业。赐杂彩五百段。”
贞观七年,以姚思廉所撰《梁史》,诏魏徵总加撰定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魏徵传》:“贞观七 年,诏遣令狐德棻、岑文本撰;《周史》,孔颖达、许敬宗撰; 《隋史》,姚思廉撰;梁、陈史,李百药撰;《齐史》。征受诏总加 撰定,多所损益,务在简正。《隋史》序论,皆征所作,梁、陈、 齐各为总论,时称良史。史成,加左光禄太夫,进封郑 国公”,赐物二千段。
宋
[编辑]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读梁书作梁书诗
[编辑]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大中祥符八年十 一月辛未作《梁书》诗,其读十九史也,起八年七月辛 未,成于天禧元年二月辛未。
仁宗嘉祐六年八月诏馆阁校理梁史
[编辑]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嘉祐六年八月庚 申,“诏三馆秘阁校理《宋》《齐》《梁》《陈》《后魏》《周》、北齐七史,书 有不全者访求之。”
嘉祐七年,《梁书》镂板,冬,始集。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嘉祐六年校梁、陈 等书镂板,七年冬始集。
英宗治平 年曾巩校定梁书上之
[编辑]按《宋史英宗本纪》不载。按晁氏《读书志》,“治平中,曾 巩校定《南齐》、梁、陈三书上之,刘恕等上《魏书》,王安国 上《周书》。”
徽宗政和 年梁书雠校毕诏颁之学官
[编辑]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按《晁氏读书志》:“嘉祐中,以 《宋》《齐》《梁》《陈》《魏》《北齐》《周书》舛谬亡缺,始命馆职雠校镂 板。治平中,曾巩校定《南齐》《梁》《陈》三书上之,至政和中 始皆毕,诏颁之学官。”
金
[编辑]废帝天德三年以国子监印本梁书授诸学校
[编辑]按《金史废帝本纪》。不载。按《选举志》。“凡养士之地曰 国子监。”始置于天德三年。以姚思廉《梁书》。“自国子监 印之。授诸学校
梁书部汇考二
[编辑]《唐姚思廉梁书五十六卷》
[编辑]按宋曾巩序梁书六本纪五十列传合五十六篇唐贞观三年诏右散骑常侍姚思廉撰思廉者梁史官察之子推其父意又颇采诸儒谢吴等所记以成此
[编辑]书。臣等既校正其文,又集次为《目录》一篇,而叙之曰: 自先王之道不明,百家并起。佛最晚出,为中国之患, 而在梁为尤甚,故不得不论也。盖佛之徒自以谓吾 之所得者内,而世之论佛者皆外也,故不可绌。虽然, 彼恶睹圣人之内哉?《书》曰:“思曰:睿,睿作圣。”盖思者所 以致其知也。能致其知者,察三才之道,辨万物之理, 大小精粗,无不尽也,此之谓“穷理”,知之至也。知既至 矣,则在我者之足贵,在彼者之不足玩,未有不能明 之者也。有知之之明而不能好之,未可也,故加之诚 心以好之。有好之之心而不能乐之,未可也,故加之 至意以乐之。能乐之,则能安之矣。如是,则万物之自 外至者,安能累我哉?万物之不能累,故吾之所以尽 其性也。能尽其性则诚矣。诚者,成也,不惑也。既成矣, 必充之使可大焉,既大矣,必推之使可化焉。能化矣, 则含智之民,肖翘之物,有待于我者,莫不由之以至 其性,遂其宜,而吾之用与天地参矣。德如此其至也, 而应乎外者未尝不与人同,此吾之道所以为天下 之达道也。故与之为衣冠、饮食、冠婚、丧祭之具,而由 是以教其为君臣、父子、昆弟、夫妇者,莫不一出乎人 情;与之同其吉凶而防其忧患者,莫不一出乎人理。 故与之处而安且治之所集也,危且乱之所去也。与 之所处者,其具如此;使之化者,其德如彼,可不谓圣 矣乎!既圣矣,则无思也。其至者,循理而已,无为也,其 动者应物而已。是以覆露乎万物,鼓舞乎群众,而未 有能测之者也,可不谓神矣乎?神也者,至妙而不息 者也。此圣人之内也。圣人者,道之极也。佛之说,其有 以易此乎?求其有以易此者,固其所以为失也。夫得 于内者,未有不可行于外也。有不可行于外者,斯不 得于内矣。《易》曰:“智周乎万物,而道济乎天下,故不过。” 此圣人所以两得之也。智足以知一偏,而不足以尽 万事之理;道足以为一方,而不足以适天下之用,此 百家之所以两失之也。佛之失,其不以此乎?则佛之 徒自以谓得诸内者,亦可谓妄矣。夫学史者,将以明 一代之得失也。臣等故因梁之事,而为著圣人之所 以得,及佛之所以失,以传之者。使知君子之所以距 佛者非外。而有志于内者。庶不以此而易彼也。
梁书部汇考三
[编辑]《隋书经籍志》
[编辑]《正史》
[编辑]《梁书》四十九卷。〈注〉梁中书郎谢吴撰本一百卷, 《梁史》五十三卷。〈注〉陈领军大著作郎许亨撰。
《梁书帝纪》七卷。〈注〉姚察撰。
《通史》四百八十卷。〈注〉梁武帝撰。起三皇讫梁。
《唐书艺文志》
[编辑]《正史》
[编辑]谢吴姚察《梁书》三十四卷。
姚思廉《梁书》五十六卷。
吴兢“《梁史》十卷。”
《宋史艺文志》
[编辑]《正史》
[编辑]姚思廉《梁书》五十六卷。
《宋郑樵通志》
[编辑]《正史》
[编辑]《梁书》四十九卷。〈注〉梁中书郎林吴撰。〈按林字疑作谢〉 《梁史》五十三卷。〈注〉陈领军大著作郎许亨撰。
《梁书帝纪》七卷。〈注〉姚察撰。
《梁书》五十六卷。〈注〉姚思廉撰。
《梁史》十卷。〈注〉吴兢撰。
《马端临文献通考》
[编辑]《正史考》
[编辑]《梁书》五十六卷。
晁氏曰:唐姚思廉撰。六本纪,五十列传。唐贞观三年,诏思廉同魏徵撰。思廉,梁史官察之子,推其父意,又采谢、吴等所记,以成此书。征唯著《总论》而已,笔削次序,皆出思廉。思廉名简,以字行。
梁书部总论
[编辑]《明顾充历朝捷录》
[编辑]《萧梁总论》
[编辑]萧衍负龙行虎步之相,因宝卷失政,起兵襄阳,以宰 制天下。及其在位,勤于庶政,断郡县之献奉,侈泰抑 矣;赦吉翂之代死,慈惠昭矣;修孔子庙,文教崇矣;求 成于魏,恤民切矣。《书》其视学,所尚端矣;《书》行五礼,而 创制可嘉矣。由是而渐克有终。武帝之为君,则必可 以无为天下戮笑。奈何至其晚年,溺于异教,敦戒业 而治清静,宗庙面为牺牲,文锦禁为人兽,而竟莫知 筑淮兴费之残民命者多也,何梁主之厚其所薄而 薄其所厚若此邪?又至其后,信牧守来降之梦,而纳 矦景内附之谋。朝廷既有一客,而东魏复许连和,贞 阳旦至,矦景夕返,寿阳之举,固吴老公之薄心肠有 以速之耳。正德称帝,而强弩冲城,长戈指阙,荆、扬人 物,夭折雾露,诚哉见黄雀而忘深井者也!卒影消貌 悴,荷荷台城,徒使周、杜之言验,而金瓯之国家伤缺 者多矣。吁!舍身《同泰》,犹可赎也;舍身《矦景》,不可赎矣。 自得之而复自失之,佛力果安在哉?简文嗣立,适丁 多故,矦景狼戾于中,诸王矛盾于外,梁王于此岌岌 焉如坐网中。王祎唱“谋,遽尔见弑。豫章之立,未几而 景已称帝。诸王是时,使能剖心尝胆,泣血枕戈,以共 扶王室,则国耻幸或可洗,而积衰之蠹可起矣。奈何 外难未除,家祸仍构,武陵称帝于成都,而湘东坐视 于江陵;未闻遣一兵驰一骑以讨贼,而兄弟寻戈,劳 兵损义。求其引弓见志,徇义杀身者,惟永安侯一人 而已”,生儿悉如纪辈何益哉?长鲸授首,蜀纪败亡,孝 元于此,正鹊起之时,顾残忍为心,以绝纪属籍,亲讲 《老子》,以复蹈覆车,介狄逼城,山摧浪沸,犹不知戒,竟 至于谨之师入而释甲稽颡,城破身囚,南风绝唱,西 陵可悲,而文武之道,于斯尽矣。尘飞五岳,雾掩三精, 奄息之宗社,飘摇然将谁寄之?萧察助魏灭宗,罪弥 天地。又不能恢弘远略,大歼群丑,而奉魏正朔,以帝 江陵,是为后梁。吁!老马伏枥,志在千里,身为中国主, 而俯首承睫于魏,岂堪南面?故《纲目》特书曰“使称帝”, 又曰“始称帝”,不成之为帝也。幸而方智依王僧辨、陈 霸先,以即位建康,庶乎承梁正统,而乃纳渊明于齐, 复奉为帝,甚至敬帝既废而又立,贞阳已立而又废。 《诗》曰:“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人臣立君以为宗庙主,而 数月之中,一予一夺,二三孰甚焉?玩弄君位,仅侔戏 儿,霸先辈置君何视之,不如弈棋也。兵柄居手,朵颐 大位,虽王琳抱忠于垂没,萧庄客位于齐疆,不旋踵 而禅梁之祚,遂称皇帝矣。一绳之力,乌足以维大木 之颠哉?盖尝论之。梁武非秽德之主也。武帝子孙亦 无子业。《宝卷》之恶者也。而矦景一纳鼎命中。“骨肉 胥戕,邦家继覆”,是何败亡之易也?盖佛氏弃人伦,而 武帝崇佛教,其流祸之酷,不至于人道澌灭则不已。 父子不亲,兄弟不友,叔侄不容,君臣不顾,夫乃释氏 之遗害欤?
梁书部纪事
[编辑]《梁书沈约传》:“约字休文,笃志好学,昼夜不倦,所著《高 祖纪》十四卷。”
《徐勉传》:“勉弟常以起居注烦杂,乃加删撰,为《别起居 注》六百卷。”
《文学传》:“周兴嗣字思纂,为员外散骑侍郎,佐撰国史。 迁给事中,撰史如故。普通二年,卒。所撰《皇帝实录》《皇 德记》《起居注》《职仪》等百馀卷。”
《陈书姚察传》:“元帝授察原乡令。时中书侍郎领著作 杜之伟与察深相眷遇,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陈太 建初,补宣明殿学士,历戎昭将军,知撰《梁史》事,固辞 不免。后主纂业,知撰史如故。陈灭入隋,开皇九年,诏 授秘书丞,别敕成梁、陈二代史。所撰梁、陈二代史,虽 未毕功,隋文帝开皇之时,遣内史舍人虞世基索本”, 且进上,今在内殿。梁、陈二史本,多是察之所撰,其中 序、论及纪、传有所阙者,临亡之时,仍以体例诫约子 思廉,博访撰续,思廉泣涕奉行。大业初,内史侍郎虞 世基奏“思廉踵成《二代史》,自尔以来,稍就补续。” 《文学传》许亨撰《梁史》,成者五十八卷。
何之元屏绝人事,锐意著述。以梁氏肇自武帝,终于 敬帝,其兴亡之运,盛衰之迹,足以垂鉴戒,定褒贬。究 其始终,起齐永元元年,迄王琳遇获,七十五年行事, 草创为三十卷,号曰《梁典》。其序曰:“记事之史,其流不 一,编年之作,无若《春秋》。”则鲁史之书,非帝皇之籍也。 案三皇之简为《三坟》,五帝之策为五典,此典义所由 生也。至乃《尚书》述《唐书》为《尧典》,虞帝为《舜典》,斯又经 文明据。是以典之为义久矣哉!若夫马、史、班汉,述帝称纪,自兹厥后,因相祖习,及陈寿所撰,名之曰“志。”总 其三国,分路扬镳。唯何法盛《晋书》,变纪为典,既云师 古,在理为优,故今所作,称为《梁典》。梁有天下,自中大 同以前,区㝢宁晏;太清以后,寇盗交侵,首尾而言,未 为尽美,故此一书,分为六意。以高祖创基,因乎齐末, 寻宗讨本,起自永元,今以前如干卷为《追述》。高祖生 自布衣,长于弊俗,知风教之臧否,识民黎之情伪,爰 逮君临,弘斯政术,四纪之内,实云“殷阜”,今以如干卷 为《太平》。“世不常夷,时无恒治,非自我后,仍属横流”,今 以如干卷为《叙乱》。洎“高祖晏驾之年,太宗幽辱之岁, 讴歌狱讼,向西陕不向东都,不庭之民,流逸之士,征 伐礼乐,归世祖不归太宗,拨乱反正,厥庸斯在,治定 功成,其勋有属。”今以如干卷为《世祖》。至于四海困穷, 五德升替,则敬皇绍立,仍以禅陈。今以如干卷为敬 帝。骠骑王琳崇立后嗣,虽不达天命,然是其忠节。今 以如干卷为后嗣主。至在太宗,虽加美谥,而大宝之 号,世所不遵,盖以拘于贼景故也。《承圣纪历》,自接太 清,神笔诏书,非宜辄改,详之后论,盖有理焉。夫事有 始终,人有业行,本末之间,颇宜诠叙。案臧荣绪称“史 无裁断,犹起居注耳。”由此而言,实资详悉。又编年而 举其岁次者,盖取分明而易寻也。若夫猃“狁孔炽,鲠 我中原”,始自一君,终为二主,事有相涉,言成混漫。今 以未分之前为北魏,既分之后,高氏所辅为东魏,宇 文所挟为西魏,所以相分别也。重以盖彰殊体,繁省 异文,其间损益,颇有凡例。
《周书萧大圜传》:“大圜字仁显,梁简文帝之子。幼而聪 敏,神情俊悟,梁元帝封晋熙郡王。及于谨军至,元帝 乃令使请和,大圜副焉。其实质也,太祖以客礼待之。 建德四年,除滕王逌友。逌尝问大圜曰:‘吾闻湘东王 作《梁史》,有之乎?馀传乃可抑扬,帝纪奚若?隐则非实, 记则攘羊’。对曰:言者之妄也。如使有之,亦不足怪。昔 汉明为《世祖纪》,章帝为《显宗纪》,殷鉴不远,足为成例。 且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彰于四海,安得而隐之?如 有不彰,亦安得而不隐?盖子为父隐,直在其中,讳国 之恶,抑又礼也。”逌乃大笑。大圜性好学,务于著述,撰 《梁旧事》三十卷、《寓记》三卷。
《刘璠传》:“璠少好读书,兼善文笔,著《梁典》三十卷。子祥 字休征,年十岁能属文,十二通五经。”初,璠所撰《梁典》 始就,未及刊定,卒。临终谓休征曰:“‘能成我志,其此书 乎’。休征治定缮写,勒成一家,行于世。”
《艺术姚僧垣传》:“长子察,在江南。次子最,字士会。幼而 聪敏,及长,博通经史,尤好著述。年十九,随僧垣入关。 世宗盛聚学徒,校书于麟趾殿,最亦预为学士。撰《后 梁略》十卷,行于世。”
《隋书许善心传》:“善心忤旨免官。其年复征为守给事 郎。九年,摄左翊卫长史,从度辽,授建节尉。帝尝言及 高祖受命之符,因问鬼神之事,敕善心与崔祖璿撰 《灵异记》十卷。初,善心父撰著《梁史》,未就而殁。善心述 成父志,修续家书。”其序传末述制作之意曰:“谨案太 素将萌,洪荒初判。乾仪资始,辰象所以正时。巛载厚 生”,品物于焉播气。参三才而育德,肖二统而降灵。有 人民焉,树之君长;有贵贱矣,为其宗极。保上天之眷 命,膺下土之乐推。莫不执太方,振长策,感召风云,驱 驰英俊。干戈揖让,取之也殊功;鼎玉龟符,成之也一 致。革命创制,竹素之道稍彰;纪事记言,笔墨之官渐 著。炎农以往,存其名而漏其迹;黄轩以来,晦其文而 显其用。“《登丘》纳麓”,具训诰及《典》谟;“贯昴入房”,传夏正 与殷祀。洎辩方正位,论时训功。南北左右,兼四名之 别;梼杌乘车,擅一家之称。国恶虽讳,君举必书。故贼 子乱臣,天下大惧。元龟明镜,昭然可察。及三郊递袭, 五胜相沿,俱称百谷之王,并以四海自任。重光累德, 何世无哉!逮有梁之君临天下,江左建国,莫斯为盛。 受命在于一君,继统传乎四主,克昌四十八载,馀祚 五十六年。武皇帝出自诸生,爰升宝历,拯百王之弊, 救万姓之危,反浇季之末流,登上皇之独道,朝多君 子,野无遗贤,礼乐必备,宪章咸举,弘深慈于不杀,济 大忍于无刑,荡荡巍巍,可为称首。属阴戎入颍,羯胡 侵洛,“沸腾碜黩,三季所未闻;扫地滔天,一元之巨厄。 廊庙有序,剪成狐兔之场;珪帛有仪,碎大犬羊之手。 福善积而身祸,仁义在而国亡,岂天道欤?岂人事欤? 尝《别论》之在《序论》之卷。”先君昔在前代,早怀述作,凡 撰《齐书》为五十卷;《梁书》纪传,随事勒成,及阙而未就 者,目录注为一百八卷。梁室交丧,坟籍稍尽,冢壁皆 残,不韦无所盗;帷囊同毁,陈农何以求?秦儒既坑,先 王之道将坠;汉臣徒请,口授之文亦绝。所撰之书,一 时亡散。有陈初建,诏为史官,补阙拾遗,心识口诵,依 旧《目录》,更加修撰,且成百卷,已有六帙。五十八卷上 秘阁讫。善心早婴荼蓼,弗荷薪构。太建之末,频抗表 闻。至德之初,蒙授史任。方“愿油素采访,门庭记录,俯 励弱才,仰成先志。而单宗少强近虚室类,原颜退屏, 无所交游,栖迟不求进益。假班嗣之书,徒闻其语;给王隐之笔,未见其人。加以庸琐凉能,孤陋末学,忝职 郎署,兼撰陈史,致此书延时,未即成绩。祯明二年,以 台郎入聘,值本邑沦覆,佗乡播迁,行人失时,将命不 复,望都亭而长恸,迁别馆而悬壶。”家史旧书,在后焚 荡,今止有六十八卷在,又并缺落失次。自入京已来, 随见补葺,略成七十卷,《四帝纪》八卷,《后妃》一卷,《三太 子录》一卷,为一帙十卷,《宗室王侯列传》一帙十卷,《具 臣列传》二帙二十卷,《外戚传》一卷,《孝德传》一卷,《诚臣 传》一卷,《文苑传》二卷,《儒林传》二卷,《逸民传》一卷,《数术 传》一卷,《藩臣传》一卷,合一帙十卷,《止足传》一卷,《列女 传》一卷,《权幸传》一卷,《羯贼传》二卷,《逆臣传》二卷,《叛臣 传》二卷,《叙传论述》一卷,合一帙十卷。凡称“史臣”者,皆 先君所言,下称“名案”者,并善心补阙,别为《叙论》一篇, 托于叙传之末。
《唐书姚思廉传》:“思廉本名简,以字行,陈吏部尚书察 之子。陈亡,察自吴兴迁京兆,遂为万年人。思廉少受 《汉书》于察,尽传其业。寡嗜欲,惟一于学,未尝问家人。 生赀,仕陈会稽王主簿。入隋,为汉王府参军事,以父 丧免。服除,补河间郡司法书佐。初,察在陈,尝修梁、陈 二史,未就死,以属思廉,故思廉表父遗言,有诏听续。” 炀帝又诏与起居舍人崔祖濬修《区㝢图志》。迁代王 侍读。高祖定京师,府僚皆奔亡,独思廉侍王兵将升 殿,思廉厉声曰:“唐公起义,本安王室,若等不宜无礼 于王。”众眙却,布列阶下。帝义之,听扶王至顺阳阁,泣 辞去。观者叹曰:“仁者有勇,谓此人乎!”俄受秦王府文 学。王讨徐圆朗,尝语隋事,慨然叹曰:“姚思廉蒙素刃 以明大节,古所难者。”时思廉在洛阳,遣使遗物三百 段,致书曰:“景想节义,故有是。”赠王为皇太子,迁洗马。 即位,改著作郎、弘文馆学士。诏与魏徵共撰《梁》《陈书》, 思廉采谢炅、顾野王等诸家言,推究综括,为梁、陈二 家史,以卒父业。赐杂彩五百段,加通直散骑常侍。以 藩邸恩,凡政事得失,许密以闻,思廉亦展尽无所讳。 帝幸九成宫,思廉以为“离宫游幸是秦皇、汉武事,非 尧、舜、禹、汤所为。”帝谕曰:“朕尝苦气疾,热即顿剧,岂为 游赏者乎?”赐帛五十匹,拜散骑常侍、丰城县男。卒,赠 太常卿,谥曰康,陪葬昭陵。孙璹。〈按谢炅他书俱作谢吴惟新旧唐书思廉
《传》作“炅” ,疑作“吴” 者非。
〉《儒学传》。蔡允恭,贞观初除太子洗马,著《后梁春秋》 《旧唐书姚思廉传》:“思廉少受汉史于其父,能尽传父 业。入隋为汉王府参军,丁父忧解职。初,父察在陈,尝 修《梁史》,未就,临终令思廉续成其志。思廉上表陈父 遗言,有诏许其续成梁、陈史。太宗贞观三年,又受诏 与秘书监魏徵同撰梁、陈二史。思廉又采谢炅等诸 家”梁史,续成父书,并推究陈事,删益博综。顾野王所 修旧史,撰成《梁书》五十卷,《陈书》三十卷。魏徵虽裁其 总论,其编次笔削,皆思廉之功也。赐彩绢五百段。 《吴兢传》:励志勤学,博通经史。尝以梁、陈、齐、周、隋、五代 史繁杂,乃别撰梁、齐、《周史》各十卷,《陈史》五卷,《隋史》二 十卷。兢卒,其子进兢所撰《唐史》八十馀卷。
《宋史李焘传》:“焘字仁甫,绍兴八年进士,历敷文阁学 士。焘早著书,平生生死文字间,有齐梁本支。”
梁书部杂录
[编辑]《日知录刘孝绰传》:“众好之,必监焉;众恶之,必监焉。”梁 宣帝讳察,故改之。盖襄阳以来国史之原文也。乃其 论,则直书姚察,书中亦有避唐讳者,《顾协传》以虎丘 山为武丘山,《何点传》则为兽丘山。
陈书部汇考一
[编辑]陈
[编辑]文帝天嘉元年敕刘师知撰起居注
[编辑]按《陈书文帝本纪》,不载。按《刘师知传》,“世祖敕师知 撰起居注,自永定二年秋至天嘉元年冬,为十卷。起 为中书舍人,复掌诏诰。”
废帝光大元年以庾持知国史事
[编辑]按《陈书废帝本纪》不载。按《文学庾持传》,“光大元年, 迁秘书监,知国史事。”
宣帝太建六年以顾野王掌国史
[编辑]按《陈书宣帝本纪》不载。按《顾野王传》,“太建六年,除 太子率更令,寻领大著作,掌国史,撰《国史纪》二百卷, 未就而卒。”
隋
[编辑]文帝开皇九年敕姚察成陈史
[编辑]按《隋书文帝本纪》不载。按《姚察传》,“开皇九年,诏授 秘书丞,别敕成梁、陈二代史。”
按曾巩《陈书序》:“隋文帝见察,甚重之,每就察访梁、陈故事。察因以所论载,每一篇成,辄奏之。而文帝亦遣 虞世基就察求其书。”
唐
[编辑]高祖武德五年姚思廉受诏撰陈书
[编辑]按《唐书高祖本纪》,不载。按曾巩《陈书序》:“唐兴,武德 五年,高祖以自魏以来二百馀岁,世统数更,史事放 逸,乃诏撰次,而思廉遂受诏为《陈书》。”
太宗贞观三年诏姚思廉次陈史于内秘书省
[编辑]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按《令狐德棻传》,“贞观三年, 诏著作郎姚思廉次《陈史》。”按《姚思廉传》,“诏与魏徵 共著《梁、陈书》。”
按曾巩《陈书序》:“思廉受诏为《陈书》,久之犹不就。贞观 三年,遂诏论撰于内秘书省。”
贞观七年,诏魏徵撰定《陈书》,并为《总论》。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魏徵传》,“贞观七 年,姚思廉撰梁陈史。征受诏总加撰定,多所损益,务 存简正。各为总论,特称良史。”
贞观十年十月。姚思廉《上陈书》。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按曾巩《陈书序》:“太宗十年 正月丙子始上之。”
宋
[编辑]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十二月读陈书作陈书诗
[编辑]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大中祥符八年十 二月己亥作陈书诗,其读十九史也,起八年七月辛 未,成于天禧元年二月辛未。
仁宗景祐六年诏三馆秘阁校理陈书
[编辑]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景祐六年八月庚 申。诏三馆秘阁校理陈书。
嘉祐六年八月诏曾巩校雠陈书
[编辑]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曾巩《陈书序》:“嘉祐六年 八月,始诏校雠,使可镂板行之天下。而臣等言,梁、陈 等书缺,独馆阁所藏,恐不足以定著。愿诏京师及州 县藏书之家,使悉上之先皇帝为下其事。”
嘉祐七年冬所征《陈书》始集。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曾巩《陈书序》:“嘉祐七年 冬,稍稍始集,臣等以相校。”
嘉祐八年七月,《陈书》始校定。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曾巩《陈书序》:“嘉祐八年 七月,《陈书》三十六篇,始校定,可传之学者。”
英宗治平 年曾巩上校定陈书
[编辑]按《宋史英宗本纪》不载。按《晁氏读书志》,治平中曾 巩校定陈书,上之。
徽宗政和 年陈书雠校毕颁之学官
[编辑]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按《晁氏读书志》云云。
金
[编辑]废帝天德三年以国子监印本姚思廉陈书授诸学校
[编辑]按《金史废帝本纪》。不载。按《选举志》。“天德三年,以姚 思廉陈书自国子监印之。授诸学校。”
陈书部汇考二
[编辑]唐姚思廉陈书三十六卷
[编辑]按宋曾巩序陈书六本纪三十列传凡三十六篇唐散骑常侍姚思廉撰始思廉父察梁陈之史官也录二代之事未就而陈亡隋文帝见察甚重之每就察
[编辑]访梁、陈故事,察因以所论载,每一篇成,辄奏之。而文 帝亦遣虞世基就察求其书,又未就而察死。察之将 死,属思廉以继其业。唐兴,武德五年,高祖以自魏以 来二百馀岁,世统数更,史事放逸,乃诏撰次。而思廉 遂受诏为《陈书》,久之犹不就。贞观三年,遂诏论撰于 秘书内省,十年正月壬子,始上之。观察等之为此书, 历三世传父子,更数十岁而后乃成,盖其难如此。然 及其既成,与宋、魏、梁、齐等书世亦传之者少,故学者 于其行事之迹,亦罕得而详也。而其书亦以罕传,则 自秘府所藏,往往脱误。嘉祐六年八月,始诏校雠使 可镂板行之天下。而臣等言:梁、陈等书缺,独馆阁所 藏,恐不足以定著。愿诏京师及州县“藏书之家,使悉 上之,先皇帝为下其事。至七年冬,稍稍始集,臣等以 相校。”至八年七月,《陈书》三十六篇者,始校定可传之 学者。其疑者亦不敢损益,特各疏于篇末。其书旧无 目,列传名氏多阙谬,因别为《目录》一篇,使览者得详 焉。夫陈之为陈,盖偷为一切之计,非有先王经纪礼 义风化之美,制治之“法,可章示后世。然而兼权尚计, 明于任使,恭俭爱人,则其始之所以兴;惑于邪臣,溺 于嬖妾,忘患纵欲,则其终之所以亡。兴亡之端,莫非 自己致者。”至于有所因造,以为号令威刑职官州郡 之制,虽其事已浅,然亦各施于一时,皆学者之所不可不考也。而当时之士,自争夺诈伪,苟得偷合之徒, 尚不“得不列以为世戒,而况于坏乱之中,苍皇之际, 士之安贫乐义,取舍去就,不为患祸势利动其心者, 亦不绝于其间。”若此人者,可谓笃于善矣。盖古人之 所思见而不可得,《风雨》之诗所为作者也,安可使之 泯泯不少概见于天下哉!则陈之史其可废乎!盖此 书成之既难,其后又久不显。及宋兴已百年,古文遗 事,靡不毕讲,而始得盛行于天下,列于学者,其传之 之难又如此,岂非遭遇固自有时也哉!臣恂、臣穆、臣 藻、臣觉、臣彦若、臣洙、臣巩谨叙《目录》,昧死上。
陈书部汇考三
[编辑]隋书经籍志
[编辑]《正史》
[编辑]《陈书》四十二卷。〈注〉“讫宣帝。”陈吏部尚书陆琼撰。
唐书艺文志
[编辑]《正史》
[编辑]顾野王《陈书》三卷。
傅縡《陈书》三卷。
姚思廉《陈书》三十六卷。〈注〉魏徵同撰。
吴兢“《陈史》五卷。”
宋史艺文志
[编辑]《正史》
[编辑]姚思廉《陈书》三十六卷。
宋郑樵通志
[编辑]《正史》
[编辑]《陈书》三卷。〈注〉顾野王撰。
《陈书》三卷。〈注〉傅縡撰。
《陈书》四十二卷。〈注〉讫宣帝。陈吏部尚书陆琼撰 《陈书》三十六卷。〈注〉唐姚思廉撰。
《陈史》五卷。〈注〉吴兢撰。
马端临文献通考
[编辑]《正史考》
[编辑]《陈书》三十六卷。
晁氏曰:唐姚思廉撰。六本纪,三十列传。其父察在陈尝删撰梁、陈事,未成,陈亡。隋文帝问之,察以所论载,每一篇成,辄上之,未讫而值察且死,属思廉继其业。贞观中,与《梁书》同时上之。其书世以罕传,多脱误。
陈氏曰:思廉采谢旻、顾野王等诸书,综括为《二史》,以卒父业。
陈书部总论
[编辑]明顾充历朝捷录
[编辑]《陈陈总论》
[编辑]天厌梁德,英雄互起。陈霸先斩僧辨,欺弱主,夷凶剪 乱,以窃大位。即位之初,未闻布一政令,而汲汲祀蒋 帝以德其私祐,故《纲目》书以示讥。又未几而舍身庄 严。
以寻梁武元帝覆辙,即其开国举动,要非所以规 模后世矣。虽政崇宽简,俭素是尚,亦奚足收齿乎?陈 文绍立,首先伯茂之封,加其重本,且能权也。文帝殂 而伯宗嗣立,未闻有失德也。而安成王遽废之以自 立焉,其果足为周旦也哉!青牛却献,焚锦云龙,庶几 俭质之主,惜娄湖盟百官无故侵梁境,为可议耳。叔 宝赖叔坚之力,狼狈即位,使能精心励气,布泽流仁, 以图自治,则陈祚亦未至遽斩,奈何据手掌之地,恣 谿壑之险,宫人有学士之称,文人有狎客之号,玉树 被新声,貂蝉盈座室,逞志究欲穷其奢,极其侈,劫夺 闾阎,杀戮忠谏,东南王气,于斯尽矣。麋鹿复游于姑 苏,奚待黄尘之污衣而后见乎?天灾地孽,物怪人妖, 屡屡告变,犹不思改弦易张,而卖寺为奴,冀以自厌。 迨至隋氏,执三可灭之辞,仗四必克之势,写三十万 纸诏,以暴扬二十恶。命师东下,而犹谈王气,夸天堑 君臣嘻嘻如燕雀处堂,而纵酒赋诗不辍也。皂䇲料 理一来,遽为眢井。天子擒虎收执,大业永沦,惧伏隋 庭,愿得一官号。嗟嗟,叔宝何其全无心肝至是哉?噫! 霸先无大功以移梁祚,其得国也,固由反掌,而不数 传以抵亡,其失国也,亦不旋踵。岂不仁而得之者,失 亦不久而灭人之国者,人亦灭其国,其理固昭昭而不爽邪?
陈书部纪事
[编辑]《陈书姚察传》:“察所撰《梁》、陈史虽未毕功,隋文帝开皇 之时,遣内史舍人虞世基索本,且进上,今在内殿。梁、 陈二史本多是察之所撰,其中序论及纪传有所阙 者,临亡之时,仍以体例诫约子思廉,博访撰续,思廉 泣涕奉行。思廉在陈,为衡阳王府法曹参军,转会稽 王主簿。入隋,补汉王府行参军,掌记室,寻除河间郡” 司法。大业初,内史侍郎虞世基奏“思廉踵成梁、陈二 《代史》,自尔以来,稍就补续。”
《旧唐书。姚思廉传》:“思廉上表陈父遗言,诏许其续成 梁、陈史。太宗贞观三年,又受诏与秘书监魏徵同撰 梁、陈二史。思廉又采谢炅等诸家《梁史》,续成父书,并 推究陈书,删益博综。顾野王所修旧史,撰成《陈书》三 十卷。魏徵虽裁其总论,其编次笔削,皆思廉之功。” 《吴兢传》:“兢励志勤学,博通经史,尝以梁、陈、齐、周、隋、五 代”史繁杂,别撰《陈史》五卷。〈以上俱详见梁书。〉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