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第215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经济汇编 礼仪典 第二百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经济汇编 第二百十五卷
经济汇编 礼仪典 第二百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第二百十五卷目录

 宗庙祀典部汇考九

  宋三仁宗天圣五则 明道一则 景祐三则 宝元一则 康定一则 庆历三则

  皇祐三则 至和一则 嘉祐四则 英宗治平四则 神宗熙宁五则 元丰六则

礼仪典第二百十五卷

宗庙祀典部汇考九[编辑]

宋三[编辑]

仁宗天圣元年以荐享为禘享修万寿殿以奉真宗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天圣元年礼官言真宗神主祔庙已行吉祭三年之制又从易月之文[编辑]

自天禧二年四月禘享,至今已及五年,合行禘礼,遂 以“孟夏荐享”为“禘享。”诏修景灵宫之万寿殿以奉 真宗,署曰“奉真。”

按《玉海》:天圣元年四月乙卯,遣官禘享太庙。遂以“荐 享”为“禘享。”

天圣二年十一月丙申,享太庙。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天圣四年闰五月乙酉,诏“补太庙室长斋郎。”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天圣五年。十一月辛亥。朝享景灵宫。壬子。享太庙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天圣八年十一月丙寅。朝享景灵宫。丁卯。享太庙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按礼志。天圣八年九月。太 常礼院言。“自天圣六年夏行禘享之礼。至此年十月。 请以孟冬荐享为祫享。”诏恭依。

明道二年太后谒太庙复作奉慈庙祔明肃庄懿二太后神主于庙[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纪》,明道二年正月“乙巳,皇太后服衮 衣仪天冠,飨太庙,皇太妃亚献,皇后终献。五月丙子, 命宰臣张士逊撰《谢太庙记》。”检讨宋祁言,“皇太后谒 庙,非后世法。”乃止。八月壬寅,作奉慈庙。十月己酉,祔 庄献明肃太后、庄懿太后神主于奉慈庙。 按《礼志》: 明道二年,判河南府钱惟演请以章献、章懿二后并 祔真宗之室。太常礼院议:“夏、商以来,父昭子穆,皆有 配坐,每室一帝一后,礼之正仪。唐开元中,昭成、肃明 二后始并祔于睿宗。今惟演引唐武宗母韦太后升 祔穆宗,本朝孝明、懿德祔太祖故事。按穆宗惟韦后 祔,太祖未尝以懿德配。伏寻先帝以孝章配享太宗, 及明德园陵礼毕,遂得升祔。元德太后自追尊后,凡 十七年,始克升祔。今章穆皇后著位长秋,祔食真宗, 斯为正礼。章献太后母仪天下,与明德例同,若从古 礼,止应祀后庙,若便升祔,似非先帝慎重之意。又况 前代无同日并祔之比,惟上裁之。”乃诏有司更议,皆 谓“章穆位崇中壸,与懿德有异,已祔庙室,自协一帝 一后之文。章献辅政十年,章懿诞育帝躬,功德莫与 为比,退就后庙,未厌众心。按《周官》大司乐职,奏《夷则》, 歌小吕,以享先妣者,姜源也。帝喾之妃,后稷之母,特 立庙曰閟宫。宜别立新庙,奉安二太后神主,同殿异 室,岁时荐享,用太庙仪,别立庙名,自为乐曲,以崇世 享。忌前一日,不御正殿,百官奉慰,著之令甲。”乃作新 庙两庙间,名曰“奉慈。” 按《后妃传》:章献明肃刘皇后, 真宗遗诏,尊后为皇太后,帝与太后垂帘决事,太后 谒太庙,乘玉辂,服袆衣、九龙花钗冠,斋于庙。质明,服 衮衣,十章,减宗彝藻,去剑冠仪,添前后垂珠翠十旈, 荐献七室。皇太妃亚献,皇后终献。是岁崩,葬于永定 陵之西北。泰宁军节度使钱惟演请以章献、章懿与 章穆并祔真宗室。诏三省与礼院议,皆以谓:“章穆皇 后位崇中壸,已祔真宗庙室,自协一帝一后之文,章 献、明肃处坤元之尊,章懿感《日符》之贵,功德莫与为 比。谓宜崇建新庙,同殿异室,岁时荐飨,一用太庙之 仪。仍别立庙名,以崇世享。”翰林学士冯元等请以“奉 慈”为名,诏依。庆历五年,礼院言:“章献、章懿二后,请遵 国朝懿德、明德、元德三后同祔太宗庙室故事,迁祔 真宗庙。”诏两制议。翰林学士王尧臣等议,请迁二后 祔序于章穆之次。从之。

按:《文献通考》:“明道二年又建广孝殿。十月二十九日, 奉安章懿皇后神御,仪卫迎导祭告,皆如天圣二年 奉真殿礼。”

景祐二年五月庚子议太祖太宗真宗庙并万世不迁十一月癸巳朝飨景灵宫甲午飨太庙奉慈庙[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按《玉海》:景祐二年五月甲申朔,诏:“王者奉祖宗,尚功 德,禋天祀地,则侑神作主,审谛合食,则百世不迁。其 令礼官辨崇配之序,定二祧之位。”庚子,礼院言:“王者 建庙祏之严,合昭穆之缀。祖一而已,始受命也;宗无 豫数,待有德也。太祖诞受宝命,付𢌿四海,铺敦燮伐潜黜不端。夷泽、潞之畔,兼淮海之昧,东焚吴舆,右因” 蜀垒,湘楚番禺,请吏入朝。当此之时,天下去凋残,蒙 更生,此万世之业也。太宗提神略,席下武,龚行天讨, 底定太原,由是谨九刑之辟,艺四方之贡,信赏类能, 重食劝农,官无烦苛,人无怨恫。又引搢绅诸儒,讲道 兴学,炳然与三代同风。真宗干粹日昭,执竞维烈,遂 考夏谚,绍虞巡,秘牒岱宗育谷冀壤,“翕受瑞福,普浸 黎元,肖翘跂行,民无不宁。百度已备,眷授明辟。洪惟 一祖二宗之烈,历选《坟》诰,未有高焉者也。请以太祖 为定配,二宗为迭配。其将来皇帝亲祠,请以三圣皆 侑。上显对越之盛,次申遹追之感。”诏恭依。

景祐三年,定四时荐新之礼。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景祐三年,宗正丞 赵良规言:“《通礼》著荐新凡五十馀物,今太庙祭享之 外,唯荐冰,其馀荐新之礼皆寝不行,宜以品物时新, 所司送宗正,令尚食简择滋味与新物相宜者,配以 荐之。”于是礼官、宗正条定逐室时荐以京都新物。略 依时训,协用典章。请每岁春孟月荐蔬以韭,以菘配 以“卵;仲月荐冰,季月荐蔬以笋,果以含桃;夏孟月尝 麦,配以彘;仲月荐果,以瓜以来禽;季月荐果,以芡以 菱;秋孟月尝果、尝穄,配以鸡,果以枣以梨;仲月尝酒、 尝稻,蔬以茭笋;季月尝豆、尝荞麦。冬孟月羞以兔,果 以栗,蔬以薯藇;仲月羞以雁以麞,季月羞以鱼,凡二 十八种,所司烹治。自彘以下,令御厨于”四时牙盘食 烹馔、卜日荐献,一如开宝通礼。又太常礼院言:“自来 荐冰,惟荐太庙逐室帝主、后主皆阙。谨按朔望,每室 牙盘食,帝、后同荐。又按《礼》有荐新如朔奠,详此献祀 帝、后主,别无异等之义。今后前庙逐室后主,欲乞四 时荐新,并如朔望牙盘例。后庙、奉慈庙如太庙之礼。” 景祐四年,祔庄惠皇后主于奉慈庙。

按《宋史仁宗本纪》:“景祐四年二月己酉,葬庄惠皇后 于永定陵。己未,祔神主于奉慈庙。”

宝元元年十一月己酉飨太庙及奉慈庙[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康定元年庙室皆题庙号别建神御库[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康定元年,直秘阁 赵希言奏:“太庙自来有寝无庙,因堂为室,东西十六 间,内十四间为七室,两首各一夹室。按礼,天子七庙, 亲庙五,祧庙二。据古则僖、顺二祖当迁,国家道观佛 寺并建别殿,奉安神御。岂若每主为一庙一寝,或前 立一庙,以今十六间为寝,更立一祧庙,逐室各题庙 号,扣宝神御物,宜销毁之。”同判太常寺宋祁言:“周制 有庙有寝,以象人君前有朝、后有寝也。庙藏木主,寝 藏衣冠。至秦乃出寝于墓侧,故陵上更称寝殿,后世 因之。今宗庙无寝,盖本于兹。郑康成谓周制立二昭 二穆,与太祖、文、武共为七庙,此一家之说,未足援正。 自荀卿、王肃等皆云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 降杀以两,则国家七世之数,不用康成之说也。僖祖 至真宗方及六世,不应便立祧庙。自周、汉每帝各立 庙,晋宋以来,多同殿异室。国朝以七室代七庙,相承 已久,不可轻改。《周礼》:“天府掌祖庙之守藏,宝物世传 者皆在焉。其神御法物,宝盝扣床,请别为库藏之。”自 是室题庙号,而建神御库焉

庆历元年十一月乙丑飨太庙奉慈庙[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庆历四年,改上章穆、章献、章懿、章怀、章惠皇后谥,飨 景灵宫及太庙。

按《宋史仁宗本纪》,庆历四年十一月己卯,改上庄穆 皇后谥曰章穆,庄献明肃皇太后曰章献;明肃庄懿 皇太后曰章懿;庄怀皇后曰章怀,庄惠皇太后曰章 惠。庚辰,朝飨景灵宫,辛巳,飨太庙、奉慈庙。 按《礼志》, 庆历四年,从吕公绰言,先帝特谥二后庄怀庄穆,及 上真宗文明武定章圣元孝之谥,郭后升祔,当正徽 号,“宜于郊礼前遣官先上宝册,改‘庄’为章,止告太庙, 更不改题。”遂如故事。将郊,所司导五后宝册赴三庙, 各于神门外幄次以待,奏告毕,皆纳于室。俄又诏中 书门下令礼官考故事,升祔章懿神主。礼院言:“章献、 章懿宜序章穆之次。章惠先朝遗制,尝践太妃,至明 道中始加懿号,与章怀颇同。请序章怀之次。太者,生 事之礼,不当施于宗庙。章献以顾托之重,临御之劳, 欲称别庙,义无所嫌,属之配室,礼或未顺。”学士王尧 臣等言:“章献明肃盛烈,丕功非一,惠可举,谥,告于庙, 册藏于陵,无容追减。章惠拥祐帝躬,并均顾复。故景 祐中膺保庆之册,义专系子,礼须别祠。章穆升祔,岁 月已深,奉慈三室,先后已定,若再议升降,则情有重 轻,请如旧制。”中书门下覆议:“成宪在前,文考之意,配 食一体,二慈之宜,奉承无私,陛下之孝,请如礼官及 学士议。按《祥符诏》系章圣特旨,位序先后,乞圣制定 数,昭示无穷。”诏依所议。十月,文德殿奉安宝册,帝服 通天冠、绛纱袍,执圭,太常奏乐,百官宿庙堂。次日,有

司荐享诸庙。寅时,复诣正衙,宰臣、行事官赞导册宝
考证
至大庆殿庭。发册,出宣德门,摄太尉贾昌朝、陈执中

受以赴奉慈庙。上宝册告迁二主皆涂“太”字,祔于太 庙。

庆历五年,祔章献、章懿二后主于庙,又以所获荐太 庙。

按《宋史仁宗本纪》:“庆历五年冬十月,祔章献明肃皇 后、章懿皇后神主于太庙。庚午,幸琼林苑,遂畋杨村, 遣使以所获驰荐太庙。”

按《玉海》。庆历五年闰五月二十七日诏曰:“朕有事于 太庙。格于奉慈,其议升祔礼。”十月辛酉,升二后祔真 宗庙。

皇祐二年九月己酉朝飨景灵宫庚戌飨太庙[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按《玉海》,“皇祐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己酉,以大飨明堂, 具大驾卤簿赴景灵宫,行荐飨礼毕,斋于太庙。翌日 庚戌,诣七室行朝飨礼。降神乐作,帝密谕乐卿,令备 其音节。礼仪使请憩小次,帝拱立益庄。辛亥,卒飨。” 皇祐三年,以王洙言荐新,不复择日。吕公绰上《荐新 图》。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皇祐三年,太常寺 王洙言:“每内降新物,有司皆择吉日,至涉三四日,而 物已损败。自今令礼部预为关报,于次日荐之,更不 择日。” 按《吕公绰传》:故事,荐新诸物,礼官议迺荐,或 后时陈败。公绰采《月令》诸书,以四时新物及所当荐 者配合为图。

皇祐五年三月,奉安太祖、太宗、真宗御容于滁、并、澶 三州。六月观祭器。十一月有事于太庙。

按《宋史仁宗本纪》,皇祐五年三月癸亥,遣使奉安太 祖御容于滁州、太宗御容于并州。真宗御容于澶州。 六月乙亥,御紫宸殿按太安乐观宗庙祭器。十一月 戊辰。飨太庙奉慈庙。 按《礼志》:皇祐中,以王靖请滁 并澶三州建殿奉神御。乃宣谕曰:“太祖擒皇甫晖于 滁州,是受命之端也。大庆寺殿名曰端命”,以奉太祖。 太“宗取刘继元于并州,是太平之统也,即崇圣寺殿 名曰统平,以奉太宗。真宗归契丹于澶州,是偃武之 信也,即旧寺殿名曰信武,以奉真宗。”既而统平殿灾。 谏官范镇言:“并州素无火灾,自建神御殿,未几而辄 焚,天意若曰:祖宗御容非郡国所宜奉安者。近闻下 并州复加崇建,是徒事土木,重困民力,非所以答天 意也。自并州平七十七年,故城父老不入新城,宜宽 其赋输,缓其徭役,以除其患,使河东之民不忘太宗 之德,则陛下孝思,岂特建一神御殿比哉?”先是,睦亲、 广亲二宅并建神御殿,翰林学士欧阳修言:“神御非 人臣私家之礼。”下两制、台谏、礼官议,以为:“汉用《春秋》 之义,罢郡国庙,今睦亲宅、广亲宅所建神御殿,不合 典礼,宜悉罢。”诏以广亲宅置已久,唯罢修睦亲宅。

至和元年十月丙午温成皇后神主入庙十一月甲子出太庙禘祫时飨及温成皇后乐章肄于太常[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按《礼志》。至和元年七月。有 司奉诏立温成皇后庙。飨祭器数视皇后庙。后以谏 官言。改为祠殿。岁时令宫臣荐以常馔。

嘉祐元年九月命宰臣摄事于太庙[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嘉祐四年冬十月癸酉,“大祫于太庙。”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按《礼志》,嘉祐四年十月,仁 宗亲诣太庙,行祫飨礼。以宰臣富弼为祫飨大礼使, 韩琦为礼仪使,枢密使宋庠为仪仗使,参知政事曾 公亮为桥道顿逓使,枢密副使程戡为卤簿使。同判 宗正寺赵良规请正太祖东向位,礼官不敢决。观文 殿学士王举正等议曰:“大祫之礼所以合昭穆、辨尊 卑,必以受命之祖,居东向之位。本朝以太祖为受命 之君,然僖祖以降,四庙在上,故每遇大祫,止列昭穆 而虚东向。魏、晋以来,亦用此礼。今亲飨之盛,宜如旧 便。”礼官张洞、韩维言:“国朝每遇禘祫,奉别庙四后之 主,合食太庙。唐《郊祀志》载禘祫祝文,自献祖至肃宗 所配皆一后,惟睿宗二后,盖昭成,明皇母也。《续曲台 礼》有别庙皇后合食之文,盖未有本室,遇祫飨即祔 祖姑下。所以大顺中,三太后配列禘祭,议者议其非 礼。臣谓每室既有定配,则馀后不当参列,义当革正。” 学士孙抃等议:“《春秋传》曰:‘大祫者何?合祭也’。未毁庙 之主,皆升合食于太祖。是以国朝事宗庙百有馀年, 至祫之日,别庙后主皆升合食,非无典据。大中祥符 中已曾定议,礼官著酌中之论,先帝有恭依之诏,他 年有司摄事,四后皆预。今甫欲亲祫,而四后见黜,不 亦疑于以礼之烦故邪?宗庙之礼,至尊至重,苟未能 尽祖宗之意,则莫若守旧礼。臣等愚以谓如故便。”学 士欧阳修等曰:“古者宗庙之制,皆一帝一后。后世有 以子贵”者,始著并祔之文。其不当祔者,则有别庙之 祭。本庙禘祫,乃以别庙之后列于配后之下,非惟于 古无文,于今又四不可:淑德、太宗之元配列于元德 之下,章怀、真宗之元配列于章懿之下,一也;升祔之后,统以帝乐,别庙之后,则以本室乐章自随,二也;升 祔之后,同牢而祭,牲器祝册亦统于帝,别庙“诸后,乃 从专飨,三也;升祔之后,联席而坐,别庙之后,位乃相 绝,四也。章献、章懿在奉慈庙,每遇禘祫,本庙致飨,最 为得礼。若四后各祭于庙,则其尊自申,而于礼无失。 以为行之已久,重于改作,则是失礼之举,无复是正 也。请从礼官诏,四后祫飨依旧,须大礼毕别加讨论。” 仍诏:祫飨前一日,帝诣景灵宫,如南郊礼,卫士毋得 迎驾呼万岁。有司言:“诸司奉礼摄廪牺,令省牲,依《通 礼》改正。祀仪,散斋四日于别殿,致斋二日于大庆殿, 一日于太庙。”尚舍直殿下设小次御坐,不设黄道褥 位。七室各用一太牢,每座簠簋二、㽅铏三,笾豆为后, 无黼扆席。凡出三阁,瑞石、篆书、玉玺印、青玉环、金山 陈于庭。别庙四后合食,牲乐奠拜无异仪。故事,七祀 功臣无牲,止于庙牲肉分割。知庙卿行事请依《续曲 台礼》,共料一羊,而献官三员,功臣单席,如大中祥符 加褥。十月二日,命枢密副使张昇望告昊天上帝、皇 地祇帝,斋大庆殿。十一日,服通天冠、绛纱袍、执圭,乘 舆至大庆殿门外,降舆,乘大辇,至天兴殿。荐飨毕,斋 于太庙。明日,帝常服,至大次,改衮冕。行礼毕,质明,乘 大辇还宫,更服靴袍,御紫宸殿,宰臣百官贺。升宣德 门,肆赦。二十一日,诣诸观寺行恭谢礼。二十六日,御 集英殿,为《饮福宴》。

按《备要》:嘉祐四年孟冬,诣太庙祫飨。御批云:“惟祫飨 之义,著礼经之文,大祭先王,合食祖庙,感烝尝之荐, 深肃僾之怀。追孝奉先,莫斯为重。有司所存,出于假 摄,卜以孟冬,备兹法驾,款于太室,亲荐嘉笾。朕取今 年十一月,择日亲诣太庙,行祫飨之礼,所有合行诸 般恩赏,并特就祫飨礼毕,依南郊例施行。”

嘉祐七年正月乙亥,改温成皇后庙为“祠殿。”九月庚 戌,飨太庙。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嘉祐八年十月甲午,葬仁宗于永昭陵。十一月丙午, 祔于太庙。

按《宋史英宗本纪》云云。 按《礼志》:仁宗将祔庙修奉 太庙使蔡襄上八室,图为十八间。初,礼院请增庙室, 孙抃等以为“七世之庙,据父子而言,兄弟则昭穆同, 不得以世数之。庙有始祖,有太祖,有太宗,有中宗,若 以一君为一世,则小乙之祭不及其父。故晋之庙十 一室而六世,唐之庙十一室而九世。国朝太祖之室, 太宗称孝弟,真宗称孝子,大行称孝孙。而《禘祫图》,太 祖、太宗同居昭位,南向,真宗居穆,位北向。盖先朝稽 用古礼,著之《祀典》。大行神主祔庙,请增为八室,以备 天子事七世之礼。”卢士宗、司马光以为“太祖已上之 主,虽属尊于太祖,亲尽则迁。故汉元之世,太上庙主 瘗于寝园;魏、明之世,处士庙主迁于园邑。晋武祔庙, 迁征西府君,惠帝祔庙,迁豫章府君。自是以下,大抵 过六世则迁。”盖太祖未正东向,故止祀三昭三穆;已 正东向,则并昭穆为七世。唐初祀四世,太祖增祀六 世,及太宗祔庙,则迁弘农府君;高祖祔庙,又迁宣帝, 皆祀六世,前世成法也。元宗立九室,祀八世,事不经 见。若以太祖、太宗为一“世,则大行祔庙,僖祖亲尽,当 迁夹室,祀三昭三穆,于先王典礼及近世之制,无不 符合。”抃等复议曰:“自唐至周,庙制不同,而皆七世。自 周以上,所谓太祖,非始受命之主,特始封之君而已。 今僖祖虽非始封之君,要为立庙之祖,方庙数未过 七世,遂毁其庙,迁其主,考之三代,礼未有此。汉、魏及 唐一时”之议,恐未合先王制礼之意。乃存僖祖室以 备七室。 按《卢士宗传》:士宗知审刑院、通进银台司, 仁宗神主祔庙,礼院请以太祖、太宗为一世,而增一 室,以备天子事七世之礼。诏两制与礼官考议,孙抃 等欲如之。士宗以为:“在礼,太祖之庙,万世不毁,其馀 昭穆,亲尽即毁,示有终也。自汉以来,天子受命之初, 太祖尚在三昭三穆之次,祀四世或六世。其以上之 主属,虽尊于太祖,亲尽则迁。故汉元帝之世,瘗太上 庙主于园。魏明帝迁处士主于国邑;晋武惠祔庙,迁 征西、豫州府君。大抵过六世则迁其主,盖太祖已正 东向之位,则并三昭三穆为七世矣。唐高祖初祀四 世,太宗增祀六世,太宗祔庙,则迁弘农府君;高宗祔 庙,又迁宣宗,皆前世成法。惟明皇九庙,祀八世,于事 为不经。今《大行祔庙》,僖祖亲尽当迁,于典礼为合,不 当添展一室。”诏抃等再议,卒从八室之说,议者咎之。

英宗治平元年罢奉慈庙建孝严殿以奉仁宗[编辑]

按《宋史英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治平元年,同判太 常寺吕公著言:“按《丧服小记》,慈母不世祭。章惠太后, 仁宗尝以母称,故加宝庆之号。盖生有慈保之勤,故 没有庙飨之报。今于陛下恩有所止,礼难承祀,其奉 慈庙乞依礼废罢。”景灵宫:治平元年,又诏就宫之 西园建殿以奉仁宗,署曰“孝严”,奉安御容,亲行酌献, 命大臣分诣,诸神代御行礼。翼日,太后酌献,皇后、大 长公主以下、内外命妇陪位于庭。诏每岁下朝谒如奉真殿仪。有期以上丧或灾异,则命辅臣摄事。名斋 殿曰迎釐,宫西门曰广祐。

治平二年,议禘祫礼,权罢腊飨。

按《宋史英宗本纪》,治平二年十一月辛未,飨太庙。 按《礼志》,治平元年,有司准画日孟冬荐飨,改为祫祭。 按《春秋》,闵公丧未除而行吉禘,三传讥之。真宗以咸 平二年六月丧除,至十月乃祫祭。天圣元年在谅阴, 有司误通天僖旧禘之数,在再期内,按行禘祭。以理 推之,是二年冬应祫,而误禘于元年夏。故四十九年 间“九禘八祫,例皆太速。事失于始,则岁月相乘,不得 而正。今在大祥内,礼未应祫,明年未禫,亦未应禘。至 六月即吉,十月合行祫祭。乞依旧时飨,庶合典礼。”二 年二月,翰林学士王珪等上议曰:“同知太常礼院官 夏卿状,古者新君践祚之三年,先君之丧二十七月 为禫祭,然后新主祔庙,特行禘祭,谓之始禘。是冬十 月行祫祭,明年又行禘祭,自此五年,再为禘祫。丧除 必有禘祫,丧除必有禘,祫者,为再大祭之本也。今当 祫祭,缘陛下未终三年之制,纳有司之说,十月依旧 时飨,然飨庙祫祭,其礼不同。故事,郊飨之年遇祫未 尝权罢,唯罢腊祭。是则孟飨与飨庙尝并行于季冬 矣。其禘祫年数,乞一依太常礼院请,今年十月行祫 祭,明年四月行禘祭。仍如夏卿议,权罢今年腊飨。” 治平三年春,尊濮安懿王为皇,夫人为后,以茔为园, 即园立庙。

按《宋史英宗本纪》,治平三年正月丁丑,皇太后下书 中书门下,“封濮安懿王宜如前代故事,王夫人王氏、 韩氏、任氏,皇帝可称亲,尊濮安懿王为皇,夫人为后。” 诏遵慈训,以茔为园,置守卫吏,即园立庙,俾王子孙 主祠事,如皇太后旨。辛巳,诏臣民避濮安懿王讳,以 王子宗懿为濮国公 按《宗室濮安懿王传》:濮安懿 王允让,嘉祐四年薨。仁宗在位久,无子,乃以王第十 三子宗实为皇子。仁宗崩,皇子即位,是为英宗。治平 元年,宰相韩琦等奏请下有司议,濮安懿王及谯国 夫人王氏、襄国夫人韩氏、仙游县君任氏合行典礼, 诏须大祥后议之。二年,诏礼官与待制以上议。翰林 学士王珪等奏曰:“谨按《仪礼》,《丧服》,为人后者”传曰:“何 以三年也?受重者必以尊服服之。为所后者之祖父 母、妻,妻之父母、昆弟,昆弟之子若子,谓皆如亲子也。” 又“为人后者为其父母。”《传》曰:“何以期不二斩?持重于 大宗,降其小宗也。”“为人后者为其昆弟。”《传》曰:“何以大 功?为人后者降其昆弟也。先王制礼,尊无二上。若恭 爱之心分于彼,则不得专于此”故也。是以秦汉以来, 帝王有自旁支入承大统者,或推尊其父母以为帝 后,皆见非当时,取议后世,臣等不敢引以为圣朝法。 况前代入继者多宫车晏驾之后,援立之策或出臣 下。非如仁宗皇帝年龄未衰,深惟宗庙之重、祗承天 地之意,于宗室众多之中,简推圣明,授以大业。陛下 亲为先“帝之子,然后继体承祧,光有天下。濮安懿王 虽于陛下有天性之亲,顾复之恩,然陛下所以负扆 端冕,富有四海,子子孙孙,万世相承,皆先帝德也。臣 等窃以为濮王宜准先朝封赠期亲尊属故事,尊以 高官、大国、谯国、襄国、仙游并封太夫人,考之古今为 宜称。”于是中书奏:“王珪等所议,未见详定,濮王当称 何亲,名与不名?”珪等议:“濮安于仁宗为兄,于皇帝宜 称皇伯而不名,如楚王、泾王故事。”中书又奏:“《礼》与《令》 及《五服年月敕》,出继之子,于所继、所生皆称父母。又 汉宣帝、光武皆称父为皇考。今珪等议称濮王为皇 伯,于典礼未有明据。请下尚书省,集三省、御史台议 奏。”方议,而皇太后手诏诘责执政,于是诏曰:“如闻集 议不一,权宜罢议,令有司博求典故以闻。”礼官范镇 等又奏:“汉之称皇考、称帝、称皇,立寝庙,序昭穆,皆非 陛下圣明之所法。宜如前议为便。”自是御史吕诲等 弹奏欧阳修首建邪议,韩琦、曾公亮、赵概附会不正 之罪,固请如王珪等议。既而内出皇太后手诏曰:“吾 闻群臣议请皇帝封崇濮安懿王,至今未见施行。吾 载阅前史,乃知自有故事。濮安懿王、谯国夫人王氏、 襄国夫人韩氏、仙游县君任氏,可令皇帝称亲,濮安 懿王称皇,王氏、韩氏、任氏并称后。”事方施行,而英宗 即日手诏曰:“称亲之礼,谨遵慈训;追崇之典,岂易克 当。且欲以茔为园,即园立庙,俾王子孙主奉祠事。”翌 日,诲等以所论列弹奏不见听用缴纳御史敕诰,家 居待罪。诲等所列,大抵以为前诏称“权罢集议”,《后诏》 又称“且欲以茔为园”,即追崇之意未已,英宗命阁门 以诰还之,诲等力辞台职,诲等既出而濮议亦寝。 治平四年正月丁巳,英宗崩。八月壬午,祧僖祖及文 懿皇后。乙酉,祔英宗神主于太庙。

按《宋史神宗本纪》云云。 按《礼志》:治平四年,英宗将 祔庙,太常礼院以请神主祔第八室,祧藏僖祖及文 懿皇后神主于西夹室,自仁宗而上,以次递迁。翰林 承旨张方平等议:“同堂八室,庙制已定,僖祖当祧,合 于典礼。”乃以九月奉安八室神主,祧僖祖及后祔。英宗罢僖祖讳及文懿皇后忌日。

神宗熙宁二年春正月甲午奉安英宗神御于景灵宫英德殿九月辛卯废奉慈庙[编辑]

按《宋史神宗本纪》云云。 按《礼志》:熙宁二年,奉安英 宗御容于景灵宫。帝亲行酌献。仍诏岁以十月望朝 飨。有期以上丧或灾异则命辅臣摄事。知大宗正丞 事李德刍言:“礼法,诸侯不得祖天子,公庙不设于私 家。今宗室邸第并有帝后神御,非所以明尊卑、崇正 统也。望一切废罢。”下礼官详定,请如所奏。诏诸宗室 宫“院祖宗神御迎藏天章阁。”自是臣庶之家,凡有御 容,悉取藏禁中。

熙宁四年正月丁酉,朝谒太祖、太宗神御殿。七月庚 子,诏宗室不得祀祖宗神御。

按:《宋史神宗本纪》云云。

熙宁五年正月己亥,诏“太庙时飨,以宗室使相已上 摄事。”十二月戊寅,改温成庙为祠。

按:《宋史神宗本纪》云云。

熙宁六年春正月辛亥,复略祖为太庙始祖以配“感 生帝,祧顺祖于夹室。”

按《宋史神宗本纪》云云。 按《礼志》:“熙宁五年,中书门 下言:僖祖以上世次不可得而知,则僖祖有庙,与商 周契稷疑无以异。今毁其庙而藏主夹室,替祖考之 尊,而下祔于子孙,殆非所以顺祖宗孝心,事亡如存 之义。请以所奏付两制议,取其当者。”时王安石为相, 不主祧迁之说,故复有是请。翰林学士元绛等上议 曰:“自古受命之王,既以功德飨有天下,皆推其本统 以尊事其祖,故商、周以契、稷有功于唐、虞之际,故谓 之祖有功。若必以有功而为祖,则夏后氏不郊鲧矣。 今太祖受命之初,立亲庙,自僖祖以上,世次既不可 知,则僖祖之为始祖无疑矣。傥谓僖祖不当比契、稷 为始祖,是使天下之人不复知尊祖,而子孙得以有 功加其祖考也。《传》曰:‘毁庙之主,陈于太祖;未毁庙之 主,皆升合食于太祖’。今迁僖祖之主,藏于太祖之室, 则是四祖祫祭之日,皆降而合食也。请以僖祖之庙 为太祖,则合于先王礼意。”翰林学士韩维议曰:“昔先 王有天下,迹其基业之所起,奉以为太祖。故子夏序 《诗》,称文、武之功起于后”稷,后世有天下者,特起无所 因,故遂为一代太祖。太祖皇帝功德卓然,为宋太祖, 无少议者。僖祖虽为高祖,然仰迹功业,未见所因,上 寻世系,又不知所以始。若以所事契、稷奉之,窃恐于 古无考,而于今亦所未安。今之庙室,与古殊制。古者 每庙异宫,今祖宗同处一室,而西夹室在顺祖之右, 考之尊“卑之次,似亦无嫌。”天章阁待制孙固请:“特为 僖祖立室,由太祖而上,亲尽迭毁之主皆藏之。当禘 祫时,以僖祖权居东向之位,太祖顺昭穆之列而从 之,取毁庙之主而合食,则僖祖之尊,自有所申;以僖 祖立庙为非,则周人别庙姜嫄,不可谓非礼。”秘阁校 理王介请依《周官》守祧之制,刱祧庙以奉僖祖,庶不 下祔子孙夹室,以替远祖之尊。帝以维之说近是,而 安石以维言夹室在右为尊为非理,帝亦然之。又安 石以尊僖祖为始祖,则郊祀当以配天;若宗祀明堂, 则太祖、太宗当迭配帝;又疑明堂以英宗配天,与僖 祖为非始祖之说,遂下礼官详定。同判太常寺兼礼 仪事张师颜等议:“昔商、周之兴,本于契、稷,故奉之为 太祖。后世受命之君,功业特起,不因先代,则亲庙迭 毁,身自为祖。郑元云‘夏五庙无太祖,禹与二昭二穆 而已’。张荐云‘夏后以禹始封,遂为不迁之祖’,是也。若 始封世近,上有亲庙,则拟祖上迁,而太祖不毁。魏祖 武帝则处士迭毁,唐祖景帝则弘农迭毁。此前世祖 其始封之君”,以法契、稷之明例也。唐韩愈有言,事异 商、周,礼从而变。晋琅琊王德文曰:“七庙之义,自由德 厚流光,飨祀及远,非是为太祖申尊祖之祀。”其说是 也。《礼》,天子七庙,而太祖之远近不可以必,但云三昭 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未尝言亲庙之首必为始祖 也。国家以僖祖亲尽而祧之,奉景祐之诏,以太祖为 帝者之祖,是合于礼矣。张昭、任彻之徒,不能远推隆 极之制,因缘近比,请建四庙,遂使天子之礼,下同诸 侯。若使庙数备六,则更当上推两世,而僖祖次在第 三,亦未可谓之始祖也。谨按建隆四年亲郊,崇配不 及僖祖。开国以来,大祭,虚其东向,斯乃祖宗已行之 意。请略仿《周官》“守祧之制,筑别庙以藏僖祖神主,大 祭之岁,祀于其室。太庙则一依旧制,虚东向之位,郊 配之礼,则仍其旧。”同知太常礼院苏税请:“即景灵宫 祔僖祖,即与唐祔献、懿二祖于兴圣、明德庙,礼意无 异。”同判礼院周孟阳等言:“自僖祖而上,世次莫知,则 僖祖为始祖无疑,宜以僖祖配感生帝。”章衡请“尊僖 祖为始祖,而次祧顺祖,以合子为父屈之义;推僖祖 侑感生之祀,而罢宣祖配位,以合祖以孙尊之义;馀 且如旧制。”而冯京欲以太祖正东向之位,安石力主 元绛初议,遂从之。帝问配天孰始?安石曰:“宣祖见配

感生帝,欲改以僖祖配。”帝然之。于是请奉僖祖神主
考证
为从祖,迁顺祖神主夹室,以僖祖配感生帝祀。诏下

太常礼院详定仪注。安石本议以僖祖配天帝,不许, 故更以配感生帝焉。 按《孙固传》:固领银台司时,议 尊僖祖为始祖。固议曰:“汉高以得天下,与商、周异,故 太上皇不得为始封。光武中兴,不敢祖舂陵而祖高 帝。宋有天下,传之万世,太祖功也,不当替其祀。请以 为始祖而为僖祖别立庙,禘祫之日,奉其祧主东向, 以伸其尊,合所谓‘祖以孙尊,孙以祖屈’之意。”韩琦见 而叹曰:“孙公此议,足以不朽矣。” 按《韩维传》:维判太 常寺,初,僖祖主已迁,及英宗祔庙,中书以为僖祖与 稷、契等,不应毁其庙。维言:太祖戡定大乱,子孙遵业, 为宋太祖,无可议者。僖祖虽为高祖,然仰迹功业,非 有所因,若以所事稷、契事之,“惧有所未安,宜如故便。” 王安石方主初议,持不行。

熙宁十年五月戊午,诏修仁宗、英宗庙。

按:《宋史神宗本纪》云云。

元丰元年正月戊午命详定郊庙礼仪[编辑]

按《宋史神宗本纪》云云。 按《礼志》:元丰元年详定郊 庙礼文所图,上八庙异宫之制,以始祖居中,分昭穆 为左右。自北而南,僖祖为始祖;翼祖、太祖、太宗、仁宗 为穆,在右;宣祖、真宗、英宗为昭,在左,皆南面北上。陆 佃言“太祖之庙,百世不迁,三昭三穆,亲尽则迭毁。如 周以后稷为太祖,王季为昭,文王为穆,武王为昭,成 王为穆,康王为昭,昭王为穆。其后穆王入庙,王季亲 尽而迁,则文王宜居昭位,武王宜居穆位,成王、昭王 宜居昭位,康王、穆王宜居穆位,所谓父昭子穆是也。” 说者以昭常为昭,穆常为穆,则尊卑失序。复图上八 庙昭穆之制,以翼祖、太祖、太宗、仁宗为昭,在左;宣宗、 真宗、英宗为穆,在右,皆南面北上。何洵直图上八庙 异宫,引《熙宁仪》,僖祖正东向之位,顺祖、宣祖、真宗、英 宗南面为昭,翼祖、太祖、太宗、仁宗北面为穆,正得祖 宗继序,德厚流光之本意。又以晋孙毓、唐贾公彦言 始祖居中,三昭在左,南面西上,三穆在右,南面东上 为两图上之。又援《祭法》言“翼祖、宣祖在二祧之位,犹 同祖祢之庙,皆月祭之,与亲庙一等,无亲疏远近之 杀,顺祖实去祧。若有四时祈祷,犹当就坛受祭。请自 今二祧神主杀于亲庙,四时之祭,飨尝乃止,不及大 烝,不荐新物。去祧神主有祷,则为坛而祭,庶合典礼。” 又请建新庙于始祖之西,略如古方明坛制。有诏俟 庙制成日取旨。元丰元年,宗正寺奏:“据太常寺报, 选日荐新兔、薯、藇、栗、黄。今三物久粥于市,而庙犹未 荐,颇违礼意。盖节序有蚤宴,物品有后先,自当变通, 安能齐一又唐《开元礼》,荐新不出神主。今两朝荐新 及朔望上食,并出神主。请下礼官参定所宜”详定所 言:“古者荐新于庙之寝,无尸不卜日,不出神主,奠而 不祭。近时择日而”荐,非也。天子诸侯,物熟则荐,不以 孟仲季为限。《吕氏月令》“一岁之间,八荐新物。”《开元礼》 加以五十馀品。景祐中,礼官议以《吕纪》简而近薄,唐 令杂而不经,于是更定四时所荐,凡二十八物。除依 《时礼》《月令》外,又增多十有七品。虽出一时之议,然岁 时登荐,行之已久,依于古则太略,违于经则无法。今 欲“稍加刊定,取其间先王所尝飨用膳羞之物,见于 《经》者存之,不经者去之。请自今孟春荐韭以卵,羞以 葑;仲春荐冰,季春荐笋,羞以含桃;孟夏尝麦以彘;仲 夏尝雏以黍,羞以瓜;季夏羞以茨以菱;孟秋尝粟与 稷,羞以枣以梨;仲秋尝麻尝稻,羞以蒲;季秋尝菽,羞 以兔以栗;孟冬羞以雁;仲冬羞以”“季冬羞以鱼。今 春不荐鲔,诚为阙典。请季春荐鲔,无则阙之。”旧有林 檎、荞麦、薯藇之类,及季秋尝酒,并合删去。凡新物及 时出者,即日登献,既非正祭,则不当卜日。《汉仪》尝韭 之属,皆于庙而不在寝。故《韦元成传》以为“庙岁二十 五祠,而荐新在焉。”自汉至于隋、唐,因仍其失。荐新虽 在庙,然皆不出神主。今出神主,失礼“尤甚。请依《五礼 精义》,但设神主,仍候庙成,荐新于寝。”诏依所定,如鲔 阙,即以鲂鲤代之。既而知宗正丞赵彦若言:“礼院以 仲秋茭萌不经,易以蒲、白,今仲秋蒲无白,改从春献。” 大观礼局亦言:“荐新虽系以月,如樱、笋三月当进,或 萌实未成,转至孟夏之类,自当随时之宜,取新以荐。” 元丰三年,祔光献皇后于太庙。诏“即景灵宫作殿,以 祀祖宗。及四时荐新,并依古礼。”

按《宋史神宗本纪》,元丰三年三月乙酉,祔慈圣光献 皇后神主于太庙。九月乙酉,诏即景灵宫作十一殿, 以时王礼祀祖宗。 按《礼志》,元丰三年礼文所言:“古 者宗庙为石室以藏主,谓之宗祏。夫妇一体,同几共 牢。一室之中,有左主、右主之别。正庙之主,各藏庙室 西壁之中;迁庙之主,藏于太祖太室北壁之中。其埳 去地六尺一寸。今太庙藏主之室,帝后异处,迁主仍 藏西夹室,求之于礼,有所未合。请新庙成,并遵古制。” 从之。二月,慈圣光献皇后祔庙前二日,告天地、社稷、 太庙、皇后庙如故事。至日,奉神主先诣僖祖室,次翼 祖室,次宣祖室,次太祖室,次太宗室。次太宗,与懿德皇后、明德皇后同一祝。次飨元德皇后、慈圣光献皇 后,异馔,位异祝,行祔谒礼;次真宗室,次仁宗室,次英 宗室。礼毕,奉神主归仁宗室。十月,详定《郊庙奉祀礼 文》所言:“祠、禴、尝、烝之名,春夏则物未成而祭薄,秋冬 则物成而祭备。今太庙四时虽有荐新,而孟飨礼料 无祠、禴、烝、尝之别。伏请春加韭卵,夏加麦、鱼,秋加黍、 豚,冬加稻、雁。当馈熟之节,荐于神主。其笾豆于常数 之外别加时物之荐,丰约各因其时,以应古礼。”从之。 元丰四年九月甲辰,详定《郊庙奉祀礼仪》。

按:《宋史神宗本纪》云云。

按《玉海》,元丰四年十月十四日又言:“唐天宝五载四 月己亥,始诏太庙加常食一牙盘。”韦彤等议:“燕私之 馔不可渎,其牙盘食,请罢。”从之。十六日,诏八庙月祭 用牲。

元丰五年。作景灵宫。凡宫观寺院神御皆迎入 按《宋史神宗本纪》。元丰五年十一月壬午。景灵宫成。 迁祖宗神御。癸未。初行酌献礼。乙酉。以奉安神御。赦 天下。官与飨大臣子若孙一人。庚寅紫宸殿。宴侍祠 官 按《礼志》。元丰五年。作景灵宫十一殿。而在京宫 观寺院神御。皆迎入禁中。所存惟万寿观延圣广爱 宁华三殿而已。“凡七十年间,神御在宫者四,寓寺 者十有一。”元丰五年,始就宫作十一殿,悉迎在京寺 观神御入内,尽合帝后,奉以时王之礼。十一月,百官 班于集英殿廷,帝诣蕊珠、凝华等殿行告迁庙礼。礼 仪使奉神御升彩舆出殿。明日复行荐飨如礼。礼仪 使奉神舆行,帝出幄,导至宣德门外,亲王、使相、宗室 正任以上前引,望参官及诸军都虞候、宗室副率以 上陪位,内侍省押班整仪卫以从,奉安神御于十一 殿。明日,帝诣宫朝献,先谒天兴殿,以次行礼,并如四 孟仪。诏:“自今朝献,孟春用十一日,孟夏择日,孟秋用 中元日,孟冬用下元日。天子常服行事,荐圣祖殿以 素馔,神御殿以膳羞,器服仪物悉从今制。”天兴殿门 以“奉天神,不立戟。诸神御门置亲事官五百人,立戟 二十四。”累朝文武执政官、武臣节度使以上,并图形 于两庑。凡执政官除拜,赴宫恭谢。其后南郊,先诣宫 行荐飨礼,并如太庙仪。

元丰六年,升祔“孝惠、淑德、章怀、孝章四后”于太庙,增 四宫。复奉仁宗、英宗徽号,大宝于太庙,更定飨献礼 仪。

按《宋史神宗本纪》,元丰六年七月乙卯,祔孝惠、孝章、 淑德、章怀皇后于庙。十二月乙巳,朝飨太庙。 按《礼 志》,元丰六年,详定所言:“按礼,夫妇一体,故昏则同牢 合巹,终则同穴,祭则同几、同祝馔,未尝有异庙者也。 惟周人以姜嫄为禖神,而帝喾无庙,又不可下入子 孙之庙,乃以别庙而祭,故《鲁颂》谓之閟宫,《周礼》谓之 先”妣可也。自汉以来,不祔不配者,皆援姜嫄为比,或 以其微,或以其继而已。盖其间有天下者,起于侧微, 而其后不及正位中宫,或以尝正位矣。有所不幸,则 当立继以奉宗庙,故有祖始三人,则祔于亲者之说。 立继之礼,其来尚矣。始微终显,皆嫡也;前娶后继,皆 嫡也。后世乃以始微后继,寘之别庙,不“得伸同几之 义,则非礼意。恭惟太祖孝惠皇后、太宗淑德皇后、真 宗章怀皇后,实皆元妃,而孝章则太宗继后,乃皆祭 以别庙,在礼未安。请升祔太庙,增四室,以时配飨。”七 月,遂自别庙升祔焉。十一月,帝亲祀南郊。前期三日, 奉仁宗、英宗徽号册宝于太庙。是日,斋于大庆殿。翌 日,荐飨于景灵宫。礼毕,帝服通天冠、绛纱袍,乘玉辂 至太庙。宰臣百官班迎于庙门。侍中跪请降辂,帝却 乘舆,步太庙,趋至斋宫。翌日,帝服靴、袍至大次,有司 奏“中严外办。”礼仪使跪奏“请行事”,帝服衮冕以出,至 东门外,殿中监进大圭,帝执以入,宫架乐作,升东阶, 乐止。登歌乐作,至位,乐止。太祝、宫闱令奉诸室神主 于坐。礼仪使赞曰:“有司谨具,请行事。”帝再拜,诣罍洗, 登歌乐作,降阶,乐止。宫架乐作,至洗南,北向,乐止。帝 搢主盥帨、洗瓒、拭瓒讫,执圭,宫架乐作,升堂,乐止。登 歌乐作,殿中监进镇圭,帝搢大圭,执镇圭,诣僖祖室, 乐止。登歌奏《瑞安之曲》。至神坐前,北向跪,奠镇圭于 缫藉,执大圭跪,三上香,执瓒祼地,奠瓒,奉帛,奠讫,执 圭,俛伏,兴,出户外,北向再拜。内侍举镇圭以授殿中 监,至次室行事皆如前仪。帝还位,登歌乐作,至位,乐 止。宫架《兴安之乐》作,文舞九成止。礼部、户部尚书以 次官奉逐室俎豆,宫架《丰安之乐》作,奠讫乐止。帝再 诣罍洗,登歌乐作,降阶乐止。宫架乐作,至洗南,北向 立,乐止。帝搢圭、盥帨、洗爵、拭爵讫,执圭,宫架乐作,帝 升东阶,乐止。登歌乐作,至僖祖室,乐止。宫架乐作,帝 搢圭跪受爵,祭酒,三奠爵,执圭,俛伏,兴,出户外,北向 立,乐止。太祝读册文,帝再拜,诣次室,皆如前仪。帝还 位,登歌乐作,至位,乐止。文舞退,武舞进,宫架《正安之 乐》作,亚献以次行事如前仪,乐止。帝诣饮福位,登歌 乐作,至位,乐止。宫架《僖安之乐》作,帝再拜,搢圭,跪受 爵,祭酒三,啐酒,奠爵,受俎,奠俎,受抟黍,奠黍豆,再受爵,饮福酒讫,奠爵,执圭,俛伏,兴,再拜,乐止。帝还位,登 歌乐作,至位,乐止。太常博士遍祭七祀配飨功臣,户 部、礼部尚书彻俎豆,登歌《丰安之乐》作,彻讫,乐止。礼 直官曰:“赐胙,行事。陪祀官皆再拜。”宫架《兴安之乐》作, 一成止。太祝、宫闱令奉神主入诸祏室。礼仪使跪奏: 礼毕,登歌乐作,帝降阶,乐止。宫架乐作,出东门,殿中 监受大圭,归大次,乐止。有司奏解严,转仗赴南郊。初, 国朝亲飨太庙,仪物有制。熙宁以来,率循旧典。元丰 命官详定,始多损益。元年,详定郊庙礼文所言:“古者 纳牲之时,王亲执鸾刀,启其毛而祝以血,毛诏于室。 今请改正仪注,诸太祝以毛血荐于神坐讫,彻之而 退。”唐崔沔议曰:“毛血盛于盘,《开元、天宝通礼》及今仪 注,皆盛以豆。礼以豆盛葅醢,其荐毛血,当盛以盘。”又 言:“三牲骨体俎外,当加牛羊肠、胃、豕肤俎各一。又古 者祭祀,无迎神、送神之礼,其初祭及末,皆不当拜。又 宜令户部陈岁贡以充庭实,如古礼。仍以龟为前,金 次之,玉帛又次之,馀居后。又《周礼》大宗伯之职,凡飨 莅玉鬯。今以门下侍郎取瓒进皇帝,侍中酌鬯进瓒, 皆未合礼。请命礼部尚书奉瓒临鬯,礼部侍郎奉盘 以次进。皇帝酌鬯祼地讫,侍郎受瓒,并槃而退。”又言: “皇帝至阼阶,乃命太祝、宫闱令始奉神主置于坐。行 礼毕,皇帝俟纳神主,然后降阶。”并从之。又言:“神坐当 陈于室之奥,东面。当行事时,皇帝立于户内西向,即 拜于户内,有司摄事。晨祼馈食,亦立于户内西向,更 不出户而拜。其堂上荐腥,则设神坐于扆前南向,皇 帝立于中堂,北向。有司摄事同此。”诏俟庙制成取旨。 又请诸庙各设莞筵纷纯,加缫席画纯“于户内之东, 西面。皇帝行三献礼毕,于此受嘏。”又言:“每室所用几 席,当如《周礼》,改用莞筵纷纯,加缫席画纯,加次席黼 纯,左右玉几。凡祭祀,皆缫次各加一重,并莞筵一重 为五重。”又言:“古者宗庙九献,皇及后各四,诸臣一。自 汉以来,为三献,后无入庙之事,沿袭至今。若时飨则 有事于室,而无事于堂;禘祫则有事于堂而无事于 室。室中神位不在奥,堂上神位不当扆,有馈食而无 朝践。度今之宜,以备古九献之意,请室中设神位于 奥东面,堂上设神位于户外之西南面,皇帝立于户 内西面,祼鬯为一献;出户立于扆前北向,行朝践荐 腥之礼,为再献;皇帝立于户内西面,行馈食荐熟之 礼为三献。”诏并候庙制成取旨。又请:“三年亲祠并祫 飨,及有司摄事,每室并用太牢及制币。宗庙堂上焫 萧以求阳,而有司行事。焫茅香宜易用萧;灌鬯于地 以求阴,宜束茅沃酒,以象神之饮。凡币皆埋于西阶 东,册则藏有司之匮。”又请:“除去殿下板位及小次,而 设皇帝板位于东阶之上,西向。”又请:“凡奏告祈祷、报 谢,用牲牢祭馔,并出帝后神主,以明天地一体之义。 又古者祭祀,兼荐上古、中古及当世之食。唐天宝中, 始诏荐飨每室加常食一牙盘。议者以为宴私之馔, 荐寝室而不可渎于太庙,宜罢之。古者吉祭必以其 妃配,不特拜。请奠副爵,无持拜。《仪礼》曰:‘嗣举奠,请皇 帝祭太庙,既灌之后,太祝以斝酌奠于铏之南,俟正 祭嘏讫,命皇子举奠而饮’。”又请“命刑部尚书一员以 奉大牲,兵部尚书一员奉鱼十有五,仍令腥熟之荐。 朝飨、四孟及腊飨,皆设神位于户内,南向。其祼将于 室,朝践于堂。馈熟于室,则于奥。设莞筵纷纯,加缫席 画纯,加次席黼纯,左右玉几。”当筵前设馈食之豆八, 加豆八,以南为上。铏三,设于豆之南,南陈,牛铏居北。 羊铏在牛铏之南,豕铏在羊铏之南。羞豆二,曰酏食。 糁食设于荐豆之北。大羹湆盛以豋,设于羞豆之北。 九俎,设于豆之东,三三为列,以南为上。肵俎一,当腊 俎之北,纵设之。牲首俎在北牖下。簠簋,设于俎南,西 上。笾十有八,设于簠簋之南,北上。户外之东设尊彝, 西上南肆。阼阶之东设六罍:其三在西,以盛元酒;其 三在东,以盛三酒。堂下陈鼎之位,在东序之南,居洗 之西,皆西面北上。匕皆加于鼎之东,俎皆设于鼎之 西,西肆;肵俎在北,亦西肆。若庙门外,则陈鼎于东方, 各当其镬,而在镬之西,皆北面北上。又请:“既晨祼,诸 太祝入,以血毛奠神坐。”太官令取肝,以鸾刀制之,洗 于郁鬯,贯以膋,燎于炉炭。祝以肝膋入,诏神于室,又 出以隋,祭于户外之左,三祭于茅俎。当馈熟之时,祝 取葅檽于醢,祭于神坐前豆间三,又取黍稷肺祭祭 如初,藉以白茅。既祭,宫闱令束而瘗之于西阶东。若 郊祀天地,则当进熟之时,祝取葅及黍稷肺,祭于正 配神坐前各三。祭“毕,郊社令束茅葅而燔瘗之。祀天 燔,祭地瘗,缩酒之茅,或燔或瘗,当与隋祭之葅同。”又 言:“古者吉祭有配,皆一尸。其始祝洗、酌奠,奠于铏南, 止有一爵。及主人献尸,主妇亚献宾长三献亦止一 爵。请罢诸室奠副爵,其祫飨别庙,皇后自如常礼,应 祠告天地、宗庙、社稷,并用牲币。如唐置太庙局令,以 宗”正丞充,罢摄知庙少卿,而宫闱令不预祠事。又言: “晨祼之时,皇帝先搢大圭,上香,祼鬯,复位,候作乐馈 食毕,再搢大圭,执镇圭,奠于缫藉,次奠币,执爵,庶礼神并在降神之后。”从之。

元丰八年十一月丁酉,祧翼祖,祔神宗于太庙,庙乐 曰《大明之舞》。

按《宋史哲宗本纪》云云 按《礼志》:元丰八年,太常寺 言,“诏书定七世八室之制。今神宗皇帝崇祔翼祖在 七世之外,与简穆皇后祧藏于两夹室,置石室中。十 一月丁酉。祔神宗神主于第八室。自英宗上至宣祖 以次升迁。”太常寺言:“故事,山陵前宗庙辍祭飨,朔 望以内臣行荐食之礼,俟祔庙毕仍旧。令景灵宫神 御殿已行上食,太庙朔望荐食自当请罢。”从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