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大清一统志 (四库全书本)/卷010
钦定大清一统志 卷十 |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十
保定府〈在 京师西南三百五十里东西距二百七十里南北距四百九十里东至河间府任邱县界一百十里西至定州曲阳县界一百六十里南至冀州新河县界三百里北至顺天府房山县界一百九十里东南至冀州治三百四十里西南至正定府晋州治二百二十五里东北至顺天府霸州治二百十里西北宣化府蔚州治四百里〉
分野天文尾箕析木津及𭥦毕大梁之次〈府东北清苑满城安肃定兴新城容城雄县皆古燕地当析木之次为尾箕分野府西南唐县博野望都完县蠡县祁州东鹿安州高阳新安皆古赵地当大梁之次为𭥦毕分野〉
建置沿革禹贡冀州之域周属幽州春秋战国属燕〈战国时南境分属赵〉秦属上谷郡〈南境属钜鹿郡〉汉属𣵠郡〈分属中山国及钜鹿郡〉后汉因之〈分属中山河间二国及钜鹿郡〉晋为范阳国地〈兼为高阳中山河间博陵赵国地〉后魏为高阳郡地〈兼为范阳中山博陵北平钜鹿诸郡地分属肃幽定三州〉隋为河间郡地〈兼为上谷博陵信都三郡地〉唐为莫州地〈兼为𣵠易瀛定深诸州地属河北道〉五代晋天福初割属辽始置分泰州开运二年收复州寻废仍为莫州地〈周分置雄州〉宋建隆元年始复分莫州地置保塞军〈府之基址始此〉太平兴国六年升为保州政和三年赐名清苑郡属河北西路〈又分置广信安肃永宁顺安北平五军与祁雄二州及中山府分属河北东西路其涿州地则入辽属南京道〉金天会七年升保州为顺天军节度属中都路〈又増置遂安肃蠡安完五州与涿雄祁三州及中山府分属中都河北东西路〉元太宗十一年始升顺天军为顺天路置总管府至元十二年改为保定路〈领易祁雄安遂安肃完七州府之疆域自此始大〉属中书省明洪武元年改保定府隶北平行中书省七年隶北平布政使司永乐后直隶京师
本朝为直隶省治领州二县十五
清苑县〈附郭东西距六十里南北距八十里东至安州界四十七里西至满城县界十三里南至博野县界七十里北至安肃县界十里东南至高阳县界三十五里西南至满城县界二十五里东北至安肃县界三十里西北至满城县界三十里汉置樊舆广望二国俱属涿郡后汉二县皆省入北新城晋复置樊舆县寻省改置乐乡县后魏太和元和分新城置清苑县改樊舆置扶舆县又析置永宁县与乐乡县俱属高阳郡北齐省樊舆北新城清苑乐乡四县入永宁仍改曰乐乡隋开皇十八年又改曰清苑属河间郡唐武徳四年改属莫州贞观七年还属瀛州景云二年改属莫州五代晋初入辽置泰州开运二年克复仍废为清苑县宋建隆元年于县置保塞军太平兴国六年改军置保州仍改县曰保塞为州治金大定十六年复曰清苑元为保定路治明为保定府治本朝因之〉满城县〈在府西北四十里东西距五十里南北距九十里东至安肃县界三十里西至完县界二十里南至望都县界六十里北至安肃县界三十里东南至清苑县治四十里西南至完县治四十五里东北至安肃县治六十里西北至易州紫荆关一百二十里汉置北平县属中山国后汉晋因之后魏孝昌中属北平郡兴和二年分置永乐县属南营州乐良郡北齐属昌黎郡后周省永乐县改北平县曰永乐隋属上谷郡唐属易州天宝元年改曰满城五代晋天福初入辽属泰州开运初还属晋徙秦州治此州寻废县仍属易州宋景徳中省入保塞县金大定二十八年复置满城县属保州元属保定路明属保定府今 本朝因之〉安肃县〈在府北少东五十里东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六十四里东至容城县界二十里西至满城县界三十五里南至清苑县界四十里北至定兴县界二十四里东南至安州冶四十里西南至满城县治六十里东北至新城县治九十里西北至易州治九十里战国时燕武遂邑汉置北新城县属中山国后汉属涿郡晋属高阳国后魏曰新城属高阳郡永熙二年侨置南营州五郡十一县北齐惟留昌黎郡领新昌县隋开皇元年州移三年郡废十八年改新昌曰遂城属上谷郡唐属易州五代周公置梁门口寨宋太平兴国六年以遂城县置威卤军又以梁门砦置静戎军并置静戎县为治景徳元年改威卤为广信静戎为安肃宣和七年废安肃军为安肃县寻复为军仍治安肃县金天会七年改广信军为遂州安肃军为徐州俱属河北东路天徳三年改徐州为安肃州徐郡军贞元二年号遂州为龙山郡俱改属中都路泰和四年废遂州为城县县属保州贞祐二年复置遂州元至元二年省遂州入安肃州后复置遂州俱属保定路明初废遂州入安肃州洪武六年又降安肃州为县仍属保定府本朝因之〉定兴县〈在府北少东一百二十里东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五十八里东至新城县界二十里西至易州界二十五里南至安肃县界四十六里北至易州涞水县界十二里东南至容城县界三十五里西南至安肃县界五十里东北至新城县界十里西北至涞水县治三十里秦置范阳县汉属涿郡后汉因之晋属范阳国后魏属范阳郡隋开皇初改曰遒县属上谷郡唐初废入易县金大定六年始改置定兴县属涿州元属易州明洪武六年改属保定府 本朝因之〉新城县〈在府东北一百五十里东西距八十三里南北距七十里东至顺天府霸州界八十里西至定兴县界十里南至雄县界三十里北至顺天府涿州界三十里东南至顺天府保定县治九十里西南至容城县界三十里东北至顺天府固安县界四十里西北至易州涞水县界四十里战国时燕督亢地汉置新昌县属涿郡后汉省唐大历四年分固安县地复置新昌县太和六年又析置新城县皆属涿州五代晋入辽宋时与辽分界于此宣和四年归宋赐名威城寻入金复曰新城元太宗二年改新泰州七年复为新城县属大都路十一年属顺天路至元二年属雄州明洪武六年改属保定府本朝因之〉唐县〈在府西少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五十八里南北距一百十里东至望都县界八里西至定州曲阳县界五十里南至定州界三十五里北至完县界七十五里东南至定州界三十里西南至曲阳县界四十里东南至定州界三十里西南至易州广昌县界一百八十里春秋燕唐邑战国属中山汉置唐县属中山国后汉及晋因之后魏属中山郡北齐省入安喜县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属博陵县唐属定州五代梁开平三年改曰中山后唐同光初复故晋改曰博陵汉初复故宋属中山府金因之元属保定路明属保定府 本朝因之〉博野县〈在府南九十里东西四十一里南北距六十一里东至蠡县界六里西至望都县界三十五里南至祁州界三十里北至清苑县界三十里东南至深州饶阳县治七十里西南至祁州治三十里东北至高阳县治八十里西北至完县治一百二十里汉置蠡吾县属琢郡后汉为侯国属中山国晋属高阳国后魏属高阳郡北齐废蠡吾县入博野唐宋皆为博野县地元至元三年省博野入蠡州三十一年复置博野县属保定路明洪武元年迁治故蠡吾县界属祁州六年改属保定府 本朝因之〉望都县〈在府西南九十里东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四十五里东至博野县界五十五里西至唐县界二十里南至定州界三十里北至完县界十五里东南至祁州界五十里西南至定州界三十里东北至满城县界十五里西北至唐县界二十里战国赵庆都邑汉置望都县属中山国后汉及晋因之后魏初属中山郡孝昌中属北平郡北齐省入北平县隋开皇六年复置望都县大业初废唐武徳四年复置属定州五代因之宋属中山府金改曰庆都元属正定路太宗十一年改属保定路明属保定府 本朝因之乾隆十一年十月皇上巡幸五台〉
〈回銮经此以县与尧母同名特旨仍改望都〉容城县〈在府东北九十里东西距四十里南北距二十七里东至雄县界二十里西至安肃县界二十里南至新安县界十里北至定兴县界十七里东南至新安县界十里西南至安州治四十里东北至新城县治五十里西北至定兴县治五十里汉置容城县属涿郡后汉省入逎县晋后置属范阳国后罢后魏太和中复置属范阳郡北齐天保七年省入范阳县唐武徳五年复置又于县置北义州贞观元年州废县属易州圣历二年改曰全忠神龙二年改曰遒县天宝元年复曰容城五代晋天福初入辽仍属易州周显徳六年亦置容城县割属雄州寻废宋建隆四年复置仍属雄州金初始合二县为一泰和八年割属安州贞祐二年改属安肃州元仍属雄州明初省入雄县洪武十四年复置属保定府本朝因之〉完县〈在府西七十里东西距三十八里南北距六十里东至满城县界二十里西至唐县界十八界南至望都县界十五里北至易州界四十五里东南至望都县界二十一里西北至唐县界十五里东北至满城县界二十五里西北至易州界一百里战国燕曲逆邑汉置曲逆县属中山国后汉章和二年改曰蒲阴晋因之后魏初属中山郡孝昌中分置北平郡北齐郡废省蒲阴置北平县仍属中山郡隋属博陵郡唐属定州万岁通天二年改曰徇忠神龙元年复曰北平五代唐长兴三年改曰燕平宋初复故庆历二年置北平军金改曰永平属中山府贞祐二年升为完州元至元二年废为永定县寻复为完州属保定路明洪武二年废州为完县属保定府 本朝因之〉蠡县〈在府南少东九十里东西距三十二里南北距三十二里东至河间府肃宁县界二十里西至博野县界十二里南至深州安平县界十二里北至清苑县界二十里东南至深州饶阳县治七十里西南至博野县治十八里东北至高阳县治六十里西北至望都县治九十里汉置陆城县属中山国后汉省入蠡吾本初元年改置博陵县并州郡汉末郡废以县属安平国晋泰始元年改县曰博陆并置高阳国治焉后魏景明元年改县曰博野属高阳郡隋属河间郡唐武徳四年属满州五年以县置蠡州八年州废九年复置贞观元年又废县属瀛州永泰中改属深州元和十年复隶瀛州后又属深州五代周显徳二年改属定州宋雍熙四年以县置宁边军景徳元年改永定军天圣七年又改永宁军宣和七年军废寻复故属河北西路金天会七年升为宁州博野郡天徳三年改曰蠡州属河北东路元属正定路至元三年省博野县入州明洪武二年改属保定府八年复改州为县 本朝因之〉雄县〈在府东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四十二里东至顺天府保定县界四十里西至容城县界二十五里南至河间府任邱县界十二里北至新城县界三十里东南至顺天府文安县界八十里西南至新安县治四十里东北至顺天府霸州治九十里西北至新城县治七十里战国时燕易邑汉置易县属涿郡后汉属河间国晋曰易城县后魏复为易县改属高阳郡高齐天保七年省入鄚县唐武徳五年改置归义县属幽州寻置北义州于容城以县属焉贞观元年省八年复置归义县属幽州大历四年改属涿州五代晋初入辽周显徳六年收复于县置雄州宋太平兴国中改县曰归信政和三年赐郡名曰易阳置广徳军属河北东路金仍曰雄州天会七年置永定军节度贞元二年改属初军废至元二十三年属保定路属保定路明洪武初省县入州七年改州为县属保定府 本朝因之〉祁州〈在府南少西一百二十里东西距四十七里南北距七十五里东至博野县界十七里西至定州界三十里南至定州深泽县界三十五里北至清苑县界四十里东南至深州安平县治六十里西南至深泽县治六十里东北至博野县治三十里西北至望都县治九十里汉置安国县属中山国后汉因之晋属博陵郡后魏真君七年并入深泽景明二年复置属博陵郡北齐废隋开皇六年改置义丰县属博陵郡唐属定州万岁通天二年改曰立节神龙元年复曰义丰五代因之宋太平兴国初改曰蒲阴县景徳元年移祁州来治亦曰蒲阴郡属河北西路金仍为祁州元属保定路明初省蒲阴县入州属保定府 本朝因之〉束鹿县〈在府南少西二百五十五里东西距五十八里南北距九十五里东至深州界八里西至正定府晋州界五十里南至冀州新河县界四十五里北至定州深泽县界五十里东南至冀州界四十五里西南至赵州宁晋县界三十里东北至深州安平县界六十里西北至深泽县界七十里汉置安定□贳三县皆属钜鹿郡后汉改郻县曰鄡省安定贳县入之晋属赵国后魏曰□仍属钜鹿郡北齐改曰安国隋开皇六年改为安定十八年改曰鹿城属信都军唐武徳四年属廉州贞观元年改属深州十七年州废属冀州先天二年又属深州至徳二载改曰束鹿五代因之宋初改属镇州淳化九年还属深州金因之元至元三年改属祁州明因之 本朝属保定府〉安州〈在府东少北六十里东西距二十五里南北距六十里东至新安县界十二里西至清苑县界十三里南至高阳县界三十五里北至容城县界二十五里东南至河间府任邱县界三十里西南至蠡县界五十里东北至新城县界二十五里西北至安肃县界二十里战国时燕葛邑汉为涿郡高阳县地隋为河间县地唐如意元年析河间置武兴县属瀛州长安四年属易州寻复属瀛州神龙元年改名唐兴县景云二年改属鄚州五代晋改曰宜州寻复故周显徳六年省入鄚县宋太平兴国七年改置唐兴砦淳化三年建为顺安军属河北西路至道三年徙军治高阳县金大定二十八年升葛城为县徙安州来治属中都路泰和八年移州治渥城以葛城为属县元初州还治葛城至元二年省入高阳后复置安州仍治葛城隶保定路明洪武七年省葛城县入州仍改州为县十四年复置安州属保定府 本朝因之〉高阳县〈在府东南六十里东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五十五里东至河间府任邱县界五十里西至清苑县界二十里南至河间府肃宁县界五十里北至安州界五里东南至肃宁县治六十里西南至蠡县界十五里东北至新安县治六十里西北至安肃县治一百里战国时燕高阳邑汉初置高阳县属涿郡后汉属河间国晋属高阳国后魏为高阳郡治隋开皇初郡废十六年于县置莫州大业初州废属河间郡唐武徳四年复置莫州贞观元年又废仍属瀛州五代因之宋至道三年自唐兴砦徙顺安军来治熙宁六年省为镇八年复为县仍为顺安军治金天会七年升军为安州大定二十八年州徙葛城以高阳为属县泰和八年改属莫州寻复故元属安州明洪武八年并入蠡县十二年复置永乐后属保定府 本朝因之〉新安县〈在府东少北八十二里东西距三十五里南北距三十五里东至雄县界二十里西至安州界十五里南至河间府任邱县界十五里北至容城县界二十里东南至任邱县界二十里西南至高阳县治六十里东北至雄县治五十里西北至容城县治三十里汉容城县地曰浑渥城金泰和四年析置渥城县八年移安州来治元至元二年州县俱废改为新安镇入归信县四年割入容城九年复置新安县属保定路明洪武七年省入安州寻复置属安州 本朝属保定府〉
形势城临四野地址坦平〈郎蔚之图经〉二水交流夹绕州治〈元志〉北控三关南通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控雁门之紫塞引鸡距之清流〈元刘因赋〉前有弥潴大陆之利北有重关天险之固〈广志〉群山西峙众水东潆〈旧志〉
风俗古号多豪杰劲勇而沈静〈宋苏轼集〉性缓尚儒仗气任侠〈马端临文献通考〉稍事诗书之业略无嚣竞之风不以浮华为习而以耕织为生〈元志〉地势广阔民物蕃庶〈方舆志〉土无奇货民务农桑〈旧志〉
城池保定府城〈周十二里有奇门四濠广五丈明建文四年都督孟善筑隆庆初甃砖本朝雍正七年重修乾隆十八年复修〉满城县城〈周四里有奇门二濠广一丈五尺辽时旧址明成化十一年甃砖本朝康熙十八年重修〉安肃县城〈旧有南北二土城相传五代时筑后南城毁明景泰中增修周四里门二甃以砖濠广二丈 本朝顺治中重修乾隆九年三十一年复修〉定兴县城〈周五里有奇门四濠广一丈五尺金大定七年土筑明隆庆五年甃砖 本朝顺治十年重修乾隆七年三十一年复修〉新城县城〈周三里有奇门二濠广三丈明时因旧址増筑 本朝康熙十四年重修乾隆十九年复修〉唐县城〈周四里有奇门三明时因旧址増筑 本朝以来屡加修葺〉博野县城〈周四里有奇门三濠广二丈有䕶城堤明洪武二年土筑崇祯中甃砖〉望都县城〈周四里有奇门二䕶城河广四丈相传唐武徳四年土筑明时修葺 本朝顺治五年重修康熙四年始甃砖乾隆七年三十一年复修〉容城县城〈周三里有奇门三濠广三丈五尺明景泰后相继修筑 本朝康熙元年甃砖乾隆六年重修〉完县城〈周九里有奇门三隋时旧址明成化后屡修崇祯中甃砖引尧城河水为濠 本朝康熙 十一年重修乾隆二十九年又修〉蠡县城〈周八里门二濠广三丈明天顺中因旧修筑崇祯中甃砖又筑䕶城堤 本朝顺治五年重修并引唐河水绕隍〉雄县城〈周七里有奇门三环以濠明洪武初因旧重筑 本朝康熙中増修〉祁州城〈周六里有奇门三濠广三丈明成化中因旧修筑隆庆初増筑外城〉束鹿县城〈周六里有奇门四濠广二丈馀明天启四年土筑 本朝康熙八年重修〉安州城〈周五里有奇门四濠广丈馀宋杨延朗筑明时増修〉高阳县城〈周五里门四濠广四丈明天顺中筑 本朝乾隆二十四年重修二十九年又修〉新安县城〈周七里有奇门五外有濠明洪武间因旧址重筑崇祯十一年甃砖本朝乾隆十七年重修〉
学校保定府学〈在府治东南元中统二年建 本朝屡经修葺入学额数二十名〉清苑县学〈在县治东北明洪武八年建 本朝顺治以来相继增修入学额数十五名〉满城县学〈在县治东南元至大二年建入学额数十二名〉安肃县学〈在县治东南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顺治十七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定兴县学〈在县治南元至元三年建 本朝康熙十一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新城县学〈在县治西元建 本朝顺治康熙中屡加修葺入学额数十五名〉唐县学〈在县治西唐开元中建金泰和中重建 本朝顺治以来相继増修入学额数十二名〉博野县学〈在县治东明洪武二年建 本朝康熙二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一名〉望都县学〈在县治西北明洪武中因元旧址重建本朝康熙间再建入学额数八名〉容城县学〈在县治东北旧在县东南明洪武中迁建今所入学额数十二名〉完县学〈在县治东元至元中建明洪武初重建 本朝康熙八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蠡县学〈在县治东南元天历三年建 本朝顺治十七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二名〉雄县学〈在县 北旧在东北明洪武八年迁建今所入学额数十五名〉祁州学〈在州治东元大徳初建入学额数十八名〉束鹿县学〈在县治南明天启中迁建 本朝顺治六年重修入学额数十八名〉安州学〈在州治西元时旧址在州治东明洪武八年迁建 本朝康熙四年重修入学额数十八名〉高阳县学〈在县治东明洪武中建 本朝康熙三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三名〉新安县学〈在县治东南元至元初建入学额数十八名〉莲池书院〈在府治南 本朝雍正十一 年〉
〈丗宗命各省督抚于会城建立书院各赐银千两以为肄业诸生膏火直隶总督李卫即元张柔莲花池故址修建讲堂延师课诵名莲池书院乾隆十五年总督方观承复加修葺〉
〈皇上巡幸嵩岳五台屡经临憩〉
〈御赐万卷楼蕊幢书院榜额并 御制莲池书院诗及莲池十二景诗按莲池上有临漪亭临鸡泊水曹学佺名胜志鸡〉〈泊泉亭馆临漪即此又有君子亭亦张柔所建又有桞塘西溪北潭皆引𨗳鸡水幽景特胜 按今完县城东有燕平书院乾隆二十二年建安肃县城东有古遂书院乾隆二十四年建其馀各州县皆设有义学又清苑县旧有上谷书院在县治西北明万历中建祀二程及朱子完县旧有忠孝书院元至元中建安州冶东北葛城故城基旧为正学书院明嘉靖中建新安县西二十里有静修书院元邑人刘英李蒙等尝从刘因学因殁英等于此建祠祀之皇庆间旸额静修书院设院长后皆废附记于此〉
户口〈原额人丁四十一万八千四百九十九又滋生丁二万九千二百六十八〉
田赋〈田地四万一千三百九十顷八十亩七分零徴银二十一万九千一百九两五钱二分零豆一百五十七石九斗七升零谷二十三石六斗三升零〉
山川眺山〈在满城县北三里巍然特立不与西山脉络相连山北有舞马黄金二洞又有谒山在县北七里山势东出状如朝阳又北眺山在县北十五里孤特高耸故名曰眺〉玉山〈在满城县北十五里山多白石如玉所谓燕石次玉者也下有玉山店又环山在县北二十里一名紫口山〉陵山〈在满城县西南三里形如巨舟顶有一亩石上有仙人迹南面数大冢相传为齐顺王陵故名〉抱阳山〈在满城县西南金史地理志清苑有抱阳山旧志在今县西南十里两峯环抱南向中谷温和隆冬冰雪不积故曰抱阳又以花木蓊翳亦曰花阳有石洞数十处又有龙潭水常不竭山上为圣教寺有石林石井石门又有宝珠岩岩下有明珠窝滴水成池〉鱼条山〈在满城县西北五里形如巨鱼即桑钦水经所谓鱼山也山极险旷又黄土山在县西北十里〉荆山〈在满城县西北十五里山多产荆树故名旁有松山多松树风雨撼之每作笙簧声〉班姬山〈在安肃县西一名班妃山王存九域志遂城县有班姬山隋帝东征于山上置班姬庙故云明统志班姬山在安肃县西五十里县志今在县西四十里 按魏书地形志永宁县有班姬神石阑神永宁今清苑县齐时曽省北新城入永宁地本连接所谓班姬当即指此〉羊山〈在安肃县西四十里旧志宋咸平元年田敏败辽于羊山即此今亦名杨山〉釡山〈在安肃县西四十五里东临峭壁中有谷甚宏敞初入曰釡阳口内有釡山村泉甘土肥物产鲜美黄帝合符釡山或以为即此其西又有黒山背阳面阴土壤深黒汉末张燕据此号黒山贼〉围道山〈在安肃县西四十五里四面高爽中为大谷豁然平旷道路围绕其内故名〉龙山〈在安肃县西隋书地理志遂城县有龙山萧徳言括地志在遂城西南二十五里其上往往有仙人及龙行迹乐史太平寰宇记唐天宝七年敕改遂城山安肃县志山在今县西五十里俗名龙堂坡盘郁蜿蜒上有瀑布〉药栏山〈在安肃县西六十里有黄伯阳洞〉牟山〈在安肃县西北五十里土阜无石一望坦夷地脉深厚人多耕占为田谓之牟山村〉磨岩山〈在唐县西十五里形如磨石罅有水名滴翠泉〉狼山〈在唐县西二十里郦道元水经注唐水经桹山北隋书地理志唐县有郎山按今县治作狼山盖郎桹狼三字通也〉风山〈在唐县西三十五里上有石穴风吹有声其名如钟故名〉罗乔山〈在唐县西三十五里四山环抱松柏交翠世传罗道成乔仝二仙所居故名〉尧山〈在唐县北汉书地理志唐县尧山在南注张晏曰尧山在唐县东北望都界水经注唐城北去山五里俗谓之都香山即是尧山在唐县东北望都界皇甫谧曰尧山一名豆山今山在城北而如东崭绝孤峙虎牙桀立山南有尧庙是即尧所登之山也地理志曰尧山在南今考此城之南无山以应之论者咸以地理志之说为失旧志唐山在县北八里为邑城脊背一曰唐岩山〉粟山〈在唐县北十三里水经注唐水出中山城之西城内有小山在城西侧水锐上若委粟焉疑即地道记所云望都县有委粟关也唐书地理志唐县北有委粟故关〉封山〈在唐县十八里山下有封庄社俗呼为丹凤山〉育山〈在唐县东北十里〉灵源山〈在唐县东北十五里半山有灵源寺山上有井可以下窥晓月〉望都山〈在唐县东北汉书张晏注望都县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登尧山见都山故以为名后汉书地理志注尧山望都山相去五十里水经注唐城东有山孤峙世以山不连陵名之曰孤山孤都声相近疑即所谓都山也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孤山即都山在县东北五十四里旧志在县东北十八里〉父子山〈在唐县西北四十里下临唐河山腰有明伏洞其相接者曰神活山旧名石河山居民避兵得免因改今名又有白合山亦临唐河上有白合寨〉柏岩山〈在唐县西北六十里山南有贾岛洞乾隆十一年十五年二十六年四十六年〉
〈皇上巡幸五台銮舆经此皆有〉
〈御制诗〉葛洪山〈在唐县西北七十里山与恒岳相接峯峦环簇岩壑奇胜相传葛洪修道
于此故名皇上命学士张若澄绘葛洪山图〉
〈御题长句以记其西南有老姑峪〉大茂山〈在唐县西北李昉太平御览载北岳〉
〈恒山一名大茂山与辽分界旧志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北亘云蔚南连正定为河东河北之捍蔽其麓有石门村详见正定府曲阳县〉紫薇山〈在博野县北紫气浮腾土色熻赤亦名紫微阜〉伊祁山〈在完县西魏书地形志望都县有伊祁山隋书地理志北平县有伊祁山太平寰宇记尧住此山后因作姓旧志在县西二十里祁水发源于此或以此为尧山〉大嵬山〈在完县西二十五里山势巍峩五云泉发源处又有油山在县西南屹然峭峙石壁莹润故名〉坛山〈在完县西二十五里与马耳山相接有金龙桃花二洞与马耳山洞地穴相通洞前阔仅丈馀壁立百仞上透青霄其石温润如玉有龙蛇之状云兴辄雨〉马耳山〈在完县西三十里与唐县接界双峯并峙形如马耳上有桃花洞岁旱祷雨屡应山前有石臼泉旧志东属完县峯微小西属唐县二峯较大〉柏山〈在完县西南三十里山势平坦阔五百馀步土人环居之旧传柏树盈巅撑云蔽日因名山出泉水民资以灌溉〉林尖山〈在完县西北八十里峯巅高耸其尖如林〉蒲阳山〈在完县西北汉书地理志曲逆县蒲阳山蒲水所出元和郡县志在北平县西北四十里旧志白崖山在完县西北四十里峯峦秀㧞四面多白石故名盖即古蒲阳山以声近而讹也〉峨山〈在完县北十二里〉大雄山〈在雄县西南二里又小雄山在县东南一里许旧志大小雄山皆培𪣻耳宋景徳中积土城隅以御辽自后构亭其上更加修筑遂有雄山之名〉漫谷岭〈在满城县西二十里又元和郡县志有五回岭在县西北五十里高四十里许今详见易州〉唐梅岭〈在唐县西北三十里岭路石砌崎岖上下长五里许一名墁石道〉十八盘岭〈在唐县西北六十里为云中要路高峻插天不能直上盘旋曲折而过因名又有摔手岸在县西北七十五里长数里两山壁立路甚狭险中有矿洞〉五斗岭〈在唐县西北一百十里〉黄岗岭〈在唐县北六里育山西南岭后多黄土沟雨过难行又北四里为城子岭〉齐云岩〈在唐县北又鹞子岩亦在县北百二十里唐河东岸〉安头岭〈在完县北三十五里〉摩天岭〈在完县北二十里又有一箭岭在县北四十里〉金沙岭〈在高阳县东二十五里自汜头村跨旧城历㥪堤以入任邱隐约蜒蜿若见若伏岭断处沙如金色〉郎峯〈在安肃县西八十里易州界〉兴隆冈〈在博野县西中心高耸洪水不能没又有沙冈在县西南蠡村绵亘数里〉束鹿岩〈在束鹿县北三十里外隘内广可容千人俗名三邱古洞今仅存土邱〉黄邱〈在束鹿县南魏书地形志鄡县有黄邱旧志又有青邱牛邱驰邱灵邱与黄邱共为五邱〉龙王峪〈在满城县西北十五里有石洞及泉井〉百花屿〈在府城南双溪上高数仭广数十丈百花繁富舟楫回环〉神仙洞〈在安肃县西洞有石床行百步许益高敞俨如台上有石龙下垂〉清苑河〈在清苑县南源出满城县一亩鸡距二泉东西流绕府城南又东与方顺河合即古卢水也亦名沈水汉书地理志北平县有卢水至高阳入河水经注沈水出蒲城西地理志曰北平县有沈水即是水也东迳其地又东南左入徐水地理志曰东至高阳入河今不能也太平寰宇记沈水在清苑县北又清苑县因满城县清苑河为名宋史河渠志縁边塘泺起安肃广信军之南至保州西北蓄沈苑河为塘横广三十里纵十里曰沈苑泊自保州西合鸡距泉尚泉为稻田方田横广十里曰西塘泊明统志清苑河在府西二里自鸡距泉至此分流绕城南北至东合流入黄狗窊元张柔作新渠凿西城以入水水循市东行转北别为东流垂及东城又折而西双流交贯由北水门而出夏秋之交芰荷如绣水禽上下㳺人共乐焉旧志今有奇村河在满城县东十五里发源村西北四里许泉水涌出其阔一亩名一亩泉一名尚泉昔号西塘泊其西南二里许又有泉贲出状如鸡距名鸡距泉一亩鸡距二泉合流迳奇村河东流至府城分流绕城为濠有西闸东上闸东下闸启闭蓄天津贾舶直抵南城下又东合石桥河〉方顺河〈自完县发源曰祁水东南流迳满城县界为方顺河又东至清苑县南为石桥河与清苑河合即古濡水也汉书地理志有曲逆县注张晏曰濡水于城北曲而西流故曰曲逆水经注濡水出蒲阴县西昌安郭南其水自源东迳其县故城南枉注回湍率多曲复亦谓之为曲逆水也又东与苏水合又东得蒲水口又东北经乐城南又东入博水元和郡县志濡水在北平县西五里旧志源出伊祁山俗名祁水曲折东流迳县南又东至满城县境曰方顺河土人云本名曲逆河以其名不美故改曲为方改逆为顺流经县南五十里又东迳清苑县南二十里曰石桥河至县东南御城西隅与一亩泉合亦名梁河又折东北至安州界会徐河为依城河 按舆图今方顺河上流有二一在完县之北流迳县东一在完县之西流迳县南至县东南会为一在北者盖即古之蒲水在西者有五云石臼二泉合流而东当即古濡水之源石臼泉即古苏水也详见下又按古濡水有二方顺河为南濡其北濡即北易在今易州界下流为定兴县之沙河明统志混而为一误〉界河〈源出望都县东流入清苑县南又东北入安州界即古博水也汉书地理志望都县博水东至高阳入河水经注博水出望都县东南流迳其县故城南潜入地下又东南重源涌发东南迳三梁亭南又东南迳穀阳亭南又东迳阳城县散为泽渚谓之阳城淀又伏流循渎届清凉亭西北重源又发又东经自堤亭南又东经广望县故城北又东合崛沟又东北濡水注之自下博水亦兼濡水通称又东北徐水注之又东入滱旧志今有灞龙河源出望都县南五里曰灞龙泉东北流七里与清水龙泉河合又东入清苑县界曰界河流迳县南七十里至安州界与方顺河合疑即古博水也又有清凉河在清凉城北哑吧沟在府西南三十馀里黄龙沟在府西南皆流入界河〉渝河〈在满城县西北十五里发源易州岭流迳县西北伏流于地㡬三十里至一亩泉涌出〉徐河〈源出易州五回岭东南流迳满城县北又东迳清苑县北又东入安州界合清苑石桥二河汉书地理志北平县徐水东至高阳入博水经注徐水出广昌岭东迳郎山又经北平县又东南流历石门中俗谓之龙门其山上合下开开处高六丈飞水历其间南出垂崖倾澜泄注七丈有馀渀荡之音实为壮猛触石成井水深不测东南出山迳其城中其水又东流汉光武追铜马五幡于北平县之顺水北顺水盖徐水之别名也又东迳蒲城北又东迳清苑城又东南与沈水合又东左会曹水又东南迳祭过城又东流入博水宋史河渠志太平兴国六年八作使郝守濬于清苑界开徐河鸡距河五十里入白河自是关南之漕悉通济焉景徳元年北面都钤辖阎承输引保州赵彬堰徐河水入鸡距泉以息挽舟之役范成大北使录徐河在清苑北十里金人谓之馈粮河旧志徐河源发易州五回岭东南流迳满城一十里名大册河亦曰要荘河至清苑县北十五里为徐河又迳安肃县南四十里折而东入安州境与依城河合〉曹河〈在安肃县南三十里东南至安州入徐水水经注曹水出西北朔宁县曹河泽东南流左右岐山之水又东南迳北新城县故城南又东入于徐水高阳记漕水出釡山南东流迳羊角淀北新城西有伏龙泉入焉安州志曹河自安肃之高桥村至城西李家荘三十馀里每遇水溢浸涝民田因筑长堤二束水使东入依城河 本朝乾隆九年以曹河之入依城者停淤倒漾于臧家湾桃濬咸河五里并接筑河堤二十八年复加䟽濬于是水益通利无浸溢之患〉雹河〈即瀑河亦名鲍河自易州流入迳安肃县北门外又东南迳容城县南二十里又东南迳安州北二十里又东迳新安县西南与依城河合为长流河即古南易水也汉书地理志北新城注桑钦言易水出西北东入滱水经注代之易水出广昌县东南郎山东北俗谓之为雹河自故安东屈经长城西又东南过武遂县南新城县北俗又谓水为武遂津津北对长城门易水东分为梁门陂又东梁门陂水注之陂水北接范阳陂自下易水有范水通目又东迳范阳县故城南又迳樊舆县故城北又东迳容城县故城南又东渥水注之又迳浑渥城南东合滱水自下滱易互受通称又东迳易京南又东迳易县故城南又东迳鄚县之故城北又东至文安县与滹沱河合寰宇记南易水又名为雹水历遂城县界又东流过容城县之南入高阳县界与滱水相合宋史河渠志咸平五年顺安军都监马济请自静戎军东拥鲍河开渠又自顺安军之西引入威虏军置水陆营田于渠之侧以逹粮漕隔辽骑帝许之旧志雹河自易州之西南发源东南流历安肃容城安州界至新安县之西南五里为长流河一名为长沟河至县南三里又曰梁头河自此汇诸水入雄县界穿入莲花淀会于高阳河至县西郭与白沟合抵瓦济门之外为瓦济河今故道变易自淀东过易阳桥至雄县之东南二十五里合玉带河又至县东南三十五里与清河合曰三汊河又东入保定县界通志雹河由新安县之黒龙口归杂淀新安县三面皆水唯城北为干土而地处容城之下流雨潦南下则大激淀一带尽为邻壑 本朝雍正三年怡贤亲王于三台村引雹河经小王营尚村之北至南河头入于烧车淀之南岸筑堤建闸以时节宣堤内大激淀数百顷遂成腴田乾隆二十八年总督方观承奏请䟽濬凡河之纡曲沙涨处悉经裁削又于安肃姜女庙支河口筑滚水石坝一乾隆三十年以瀑河修濬宽展其所经由安肃容城新安三县旧有木石桥十三座随河之势改造宽长〉巨马河〈即涞水也自易州涞水县入南迳定兴县西至注县南为白沟河又东南迳容城县东北又东迳新城县南又东南迳雄县西又东入保定县界汉书地理志广昌县涞水东南至容城入河水经注涞水迳逎县谓之巨马河东南迳范阳县故城北易水注之又东郦亭沟水注之又东迳容城县故城北又东督亢沟水注之又东南迳益昌县寰宇记巨马河在雄州北三十里从易州流入下至霸州许元宗奉使行程录白沟河阔止十数丈深可二丈宋与辽以此为界过河三十里到新城县旧志巨马河在定兴县西一里自涞水县流入至县南河阳渡与易水合自下通名白沟河以宋辽分界于此亦名界河俗又名曰北河东南流至白沟店南其地此去新城县三十里西南去容城县二十八里东南抵雄县三十里旧自白沟店北东流明永乐末徙于店南故道遂淤又东南流由永通桥环雄县城西南而东出瓦济桥又东八里许为柴禾淀始与九河合流入茅儿湾其一支由容城县分流至雄县西三里名黄河湾又迳新安流入四角河按水经注督亢沟亦承涞水东南至涿县谓之白沟又南入巨马河白沟乃巨马支津下流在今涿州界自宋以来始总号巨马为白沟又按水经注元和郡县志太平□宇记诸书皆作巨马后人加手傍作拒马相传刘琨拒石勒于此得名〉马村河〈自涞水县流入迳定兴县新城县西入巨马河即古督亢沟也水经注督亢沟水自逎县东迳涿县郦亭楼桑里南又东迳督亢泽泽苞方城县其水自泽枝分东北注于桃水督亢水又南谓之白沟水南迳广阳亭西合南枝沟又南入巨马河旧志马村河在新城县西北四十里起涞水县东稻子河流入定兴县东北界新诰村逶迤东迳新城县界马村因名马村河又南数里入白沟河〉斗门河〈源出新城县西北二十里李家营即宋何承矩辟斗门兴水利处南流迳定兴县东为界河下流又为西沟河南入白沟河〉紫泉河〈在新城县西源出县西北十五里龙堂村有泉数派合而为一旧南流绕县城入高桥洼今改入琉璃河相传元㤗定中水色一夕忽紫故名明胡广过新城诗南接雄州北涿州紫泉出郭向西流即此其地建有 行宫〉
〈皇上时巡驻此皆有 御制紫泉行宫十景诗〉琉璃河〈在新城县东自涿州流入旧志明初有南里河在县东北二十里琉璃河支流也由县东南迳雄县旧址小沟嘉靖三十二年其沟自底突涌裂土成河与运河相通今琉璃河迳流自涿州南至白沟店入白沟河盖自嘉靖后又改流也〉故浑河〈在新城县三十里旧自顺天府固安县分支流入经雄县东北界入霸州自明以来迁徙无定 本朝顺治十年水大涨由固安之故城村南决泛滥县之东北下入雄县康熙十一年复归固安三十七年永定河功成始不复入县境〉唐河〈即滱水也源出山西大同府灵邱县由倒马关流入迳完县西北唐县西南界长二百里又东南过定州入望都县南界又迳祁州南会沙滋二水又东北迳博野蠡二县南又东北迳高阳东又北迳安州城东入白洋淀水经注滱水自广昌县又东迳倒马关南流与大岭水合又屈而东合两岭溪水又东左右悬水又东流山左纳鸿上水又东迳左人城南唐水注之又东左会雹水又东恒水从西来注之又东右苞马溺水又东迳中人亭南又东迳京邱北又东迳白土北又东迳乐羊城北又东经唐县故城南又有唐水注之自上历下通得唐川之兼称焉又迳卢奴城卢水注之又东迳汉哀王陵又东右会长星沟胡泉水迳安喜县南乡城北又东历安国县东分为二水一水支分东南流迳解渎亭南又东南迳任邱城南又东南迳安郭亭南又东南流入于滹沱滱水又东北迳解渎亭北又东北迳蠡吾县故城南又迳博陵县故城南又东北迳侯世县故城南又迳博陵县故城南又东左会博水又东北迳依城北世谓之依城河又东北迳阿陵县故城东又东北至长城注于易水元和郡县志滱水一名唐水西去唐县一百五十步又在望都县西南四十二里宋史河渠志景徳元年北面都钤辖阎承翰自嘉山东引唐河至定州酾而为渠直蒲阴东六十二里会沙河迳边吴泊入界河以逹方舟之漕旧志唐河自倒马关口流入迳完县西北七十里入唐县界旧迳县西南二十里折而东迳县南十里其后自下素决而南趋自符城以东溃为沙川十馀里历定州北又东南迳祁州南十五里至州东南三岔口与沙滋二河合入博野县界名蟾河自此折而东北迳县东南二十里入蠡县界又名杨村河旧入河间府境明正徳十二年北决迳县东入高阳县界为马家河迳县东三里又东北入安州界为邱家道口河至州东南三十里汇于白洋淀其下流迳雄县西南二十里为高阳河过莲花淀合易水〉猪龙河〈在高阳县东二十五里由三岔河口会唐沙滋三河之水迳安平博野蠡县界入县境又东历安州界归白洋淀春冬时褰衣可渉至夏秋汎涨最难捍御本朝乾隆二十七年加筑桃水坝复于河之淤曲处裁直通流遂免奔溢之患 按旧志猪龙河在高阳旧城东三里相传古有猪龙化而成河旧南纳高河后高河堙塞独此为水壑潦所归北受白洋之逆流可二十馀里明万历中尝塞车道口以捍之后马家河东决遂开车道口以出南水复为水门以时启闭新志云猪龙河在新安县南六十里即高阳之马家河流入雄县为高阳河盖旧时猪龙河在马家河之东今自蠡县杨村河下流竟由猪龙河趋淀马家河故道又淤矣又据水经注滱水自陵阳亭又北会博水至依城谓之依城河盖滱水故道本由今清苑东南与濡博诸水合流注易后徙而东不入县境明统志有土尾河在府东南九十里源自蠡县经县境至安州合易水当即唐河支流也〉清水河〈在望都县南源出县西南一里曰清泉东北流入隍经南门又东流三里与灞龙河合〉龙泉河〈一名九龙泉在望都县北源出县北三里平地涌出迂迥南下直抵隍中与清水河合亦名玉带河 按今龙泉河由望都入清苑县阳城村境至太平桥历刘家庄入安州界计长一百十五里清苑县西境之大庄新开引河十二里馀所以分龙泉河之水也乾隆三十年重加修濬又永豊河在县东南永丰镇东半里许延袤十馀里由王家营逹龙泉河今改〉小陈河〈在蠡县西北十二里源出望都县界流经县北又东入高阳界与杨村河合〉玉带河〈在雄县东南二十五里自任邱县郑州流入东至茅儿湾入顺天府保定县境与王各荘引河合下流为会同河又按王各荘引河在张青口一名月河自茅儿湾分支东入十望河乾隆十年开濬长八里十望河在玉带河之北即玉带分流西接张青口东入中亭河乾隆二十九年亦经䟽濬通流无阻又十望河在玉带河之北由雄县西北东入顺天保定县境盖亦玉带之分流也乾隆二十九年桃濬又张青口月河源出清河由雄县之茅儿湾东流潍流河入焉又东入保定县十望河乾隆十年桃濬长八里〉雄河〈在雄县南易水分流围绕县城经瓦济门东下亦曰瓦济河又闸河在县南五里相传为宋杨延昭运粮河〉沙河〈在祁州西南自定州流入合于唐河即古𣲖水也元和郡县志𣲖水在义丰县西二十五里州志沙河在州西二十五里北去唐河十十里通志其水来自山西流经新乐定州至祁州东南三岔口与滱滋二水汇归猪龙河〉滋河〈在祁州西南三十里北去沙河五里亦自山西发源流迳正定府界自深泽县东北流入至三岔口与沙河合又北会唐河归猪龙河计长三十五里亦名资河宋史太平兴国八年祁之资水溢为患即此〉依城河〈在安州北自清苑县流入又东入新安界即古濡滱诸水下流也旧志按左传昭公七年齐燕盟于濡上杜预注濡水出高阳县东北至鄚县入易水经注滱水自博陵陵阳亭又北会博水博水自合濡水又合徐水又东北入滱滱水又东北迳依城北世谓之依城河据杜氏则依城河为濡水据郦氏则依城河为滱水自宋兴塘泺水道变迁滱水自蠡东入河间不复北行而依城河止上承濡水与杜氏之说适符近者土俗称州为濡上是也 本朝乾隆九年总督高斌奏请开濬又于善马庙寨头村同口村各建闸一二十八年复经䟽濬历州境四十二里 按今徐曹一亩方顺诸水至州西会流为依城河经州北至新安县西南会雹水为长流河明统志谓徐曹二河相合曰温义泉在新安县南八里南与长河合盖依城河入新安界又名温义合雹水经名长流明统志专指徐曹二水为温义又以安州北之依城为易水皆误又旧志云安州为九河下流九河者自北而南曰雹曰徐曰曹曰平曰一亩泉曰方顺河曰唐曰沙曰滋张寅曰平水无考疑即古之博水今考徐曹一亩方顺界河五水会于州西至新安界始合雹水唐沙滋三水会于祁州由博野高阳入猪龙河而经州东界河即古之博水初无平水之名也〉高河〈在高阳县东二十五里亦曰泔河滱水支流也旧自蠡县东北经高阳故城南旁入猪龙河又东北入白洋淀明洪武中河决旧城圮遂迁今改而高河淤今县东南三十里有罗汉淀东二十里有梁淀皆高河所潴县西南六里旧有运河相传为宋时转漕处今亦堙〉三岔河〈在新安县南六里上接温义下逹四股南通潴龙故名又四股河在县东南十五里元至正中所凿流分四股皆温义河支流也〉滹沱河〈在束鹿县南四十里自正定府晋州流入又东入深州界滹沱旧由县北界其后渐徙而南明正徳十四年由晋州泾槃口决入束鹿县境天启二年再决因徙县治以避之 本朝顺治十二年自晋州寨子村决入由县东南百尺口入冀州界清水河康熙五年又由寨子口决入分为五道皆经县南入冀深二州界雍正三年又东徙决周头村直冲束鹿城弥漫四野四年〉
〈世宗宪皇帝命怡贤亲王亲行相度得旧河一道由禾邱南至焦冈入滏河遂自第四沟间濬深通𨗳之南流于周头筑坝障其东下自是县境无冲溃之虞按汉书注滹沱水经深泽县东南元和志在鹿城县西北四十里太平寰宇记在高阳县城东北十四里盖昔时滹沱去今束鹿县治七十馀里由深入泽安平饶阳其分流曰鸦儿河自晋州流入束鹿旧治又东北至博野合唐河今益徙而南故道皆淤今□沱河由束鹿西境之曹家庄村至赵马村出境入宁晋泊汇归滏阳河〉一亩泉河〈在保定府城西三十里发源满城县贤台社泉自地中涌出方广一〉
〈亩故名东合鸡距泉迳城濠南东入滱水迳易安州雄县逹于海一名尚泉俗号西塘泊〉水〈在定兴县西南自易州流入与巨马河合即中易也汉书地理志固安县易水东至范阳入濡水经注易水自固安东经范阳故城南又东与濡水合县志易水初不甚宏自合诸涧势渐澎湃故又名百涧水自落堡入县境至河阳渡与涞水合味甘冽宜酿〉濡水〈在定兴县西自易州流入与易水合今名沙河即北易也汉书地理志濡水至范阳入涞水经注濡水自固安又东南于容城县西北大利亭东南合易水而注巨马河宋雍熙三年曹彬等败趋易州濒沙河而饭即此县志沙河有四源一出易水西北白杨岭一出州北梁村合流入县界与三水合流而束名曰沙河又东南与易水合又东入巨马河〉鸿上水〈在唐县西北徐广曰鸿上水源出葛洪山水经注鸿上水出唐县西北近溪东南流注于滱水〉马溺水〈在唐县西水经注马溺水出上曲阳城东北东北流经伏亭又东流注于滱〉唐池水〈在唐县西南水经注唐县城西有一水𨗳源卢奴县之西北泉涌而出俗亦谓之为唐水东流至唐城西北隅堨而为湖俗谓之唐池莲花被水胜游多萃其上其水南入小沟下注滱水〉五灵水〈在完县西二十里源出大嵬山一名五云泉发源处五窍如龙流至县西南十里会祁水〉流九水〈在完县西二十里平地九泉浅而不竭又有店头水在县西三十里曲律峪二水并合五云泉入祁水〉苏水〈在完县西南汉书地理志曲逆有苏水东入濡水经注苏水出蒲阴县西南近山东北流迳尧始亭南又东迳其县入濡旧志今有放水河源出唐县东北马耳山石臼泉东流入完县界会五云泉至县东南会为方顺河疑即古苏水盖亦方顺河之南源也〉蒲水〈在完县北汉书地理志蒲阳山蒲水所出东入濡后汉书郡国志蒲阳山蒲水出也水经注蒲水出西北蒲阳山西南流积水成渊东西一百步南北百馀步深而不测其水又东南迳安阳亭东俗名斯川为安阳圹又东南迳安阳关下出关北济又东南迳夏屋故城又东南流迳蒲阴县故城北右合鱼水又东入濡水志蒲水发源完县西北三十里道务村流迳县北又东南至故曲逆城东南与曲逆水合今县北有蒲上村蒲上社〉鱼水〈在满城县西南水经注鱼水出北平县西南鱼山水发其下东流注于蒲水〉古衡漳水〈在束鹿县南旧自冀州流入又东北流入深州界今改流而南不迳县界水经注衡水自昌城县又迳西梁县故城东又东北迳桃县故城北合斯洨故渎又北为袁谭渡盖谭自邺往还所由故得厥名又北迳邬县故城东又右迳下博县故城西元和郡县志衡漳水在鹿城县南十里太平寰宇记在县南九十里亦名苦水西南自宁晋县界流入〉古斯洨水〈在束鹿县西南自晋州流入今堙汉书地理志绵曼县斯洨水首受大白渠东至鄡入河水经注白渠迳敬武县又东谓之斯洨水东分为二水枝津右出焉东南流谓之百尺沟东注衡水斯洨水自枝津东迳贳城北又东积而为陂谓之阳縻渊左纳白渠枝水又东迳西梁城南又东北经乐信县故城南又东入衡水〉广利渠〈在唐县西南源出山西灵邱县下逹淀泊金太和六年县令刘弁开渠风山下引唐河水灌田数千亩又𨗳而东以灌邻邑其后河流南决渠废明万历二十七年知县杨一桂复濬之其水本东南流挽之使东北注建九闸以时蓄稍前至雹水村有客水沟横界其前视渠身下三尺许乃架木为槽以过水号曰腾桥使沟穿桥下渠行桥上凡濬渠七十里历村落三十八分析闸渠二十五由是安行抵满城方顺桥合九河溉田无算后渐淤塞 本朝乾隆十年〉
〈命总督高斌重加䟽濬引唐河之水入渠并建涵洞二十七座以资灌溉二十六年四十六年皇上巡幸五台銮舆过此有〉
〈御制诗〉范阳陂〈在定兴县南水经注范阳陂在范阳城西十里方一十五里俗亦谓之盐台陂陂水南通梁门淀注易水亦谓之范水旧志县西南五十里阎台之西有狼儿淀地形洼下郎山之水潴焉下流为曲水河至安肃县西入雹水盖即故盐台陂阎台乃盐台之讹也又有鸡爪河亦在□台平地涌出三五不一分流形如鸡爪缭阎台经安肃入雹河盖即陂水之南通梁门为范水者〉海子淀〈在新城县西南三十五里受紫泉斗门西洼之水大雨后诸水灌注于此旧有小沟䟽淀东注浅狭易淤又有黒洋淀在县东五十里里浑河所淤可以耕种〉阳城淀〈在望都县东南水经注博水经阳城县散为泽渚渚水潴涨方数里匪直蒲笋是丰实亦遍饶菱藕世谓之阳城淀阳城县故城近在西北故陂得名焉元和郡县志阳城淀在望都县东南七里周回三十里〉刘家淀〈在安州西二十里源出清苑县石桥一亩泉二河流入州境汇而为淀比流入于易水又菱子淀在州东南二十里自唐滋沙三河分流入白洋淀〉大涝淀〈在高阳县东旧马家河所潴又马□淀在县东北白洋淀牧地也周围收地也周围二十里〉延福淀〈在高阳县西南十里杨村河所潴也东口决则由圏头而下西口决则冲横堤〉白洋淀〈在新安县南二十里周六十馀里南高阳西安州东任邱北新安东北雄县五州县环之而新安十数村居其中古九十九淀之一也相传明弘治以前其地可耕而食中央为牧马自正徳间杨村河决入始成泽国今合相近诸淀之水总名曰西淀通志西北诸山之水皆汇于西淀北自雄县来者曰白沟河西自安州来者曰依城河西北自安肃来者曰瀑河南自高阳来者曰猪龙河而赵北口居其中建设桥座诸水由此东流实西淀之咽喉也乾隆十八年〉
〈皇上御舟经此有御制白洋淀诗〉大溵淀〈在新安县西北即古大渥淀也一名泥淀水经注渥水上承二陂于容城县东南谓之大渥淀小渥淀水南流注易水谓之渥同口太平寰宇记大泥淀小泥淀并在容城县南三十里通志大溵淀在新安县西北五里周四十里即大渥淀 本朝雍正四年䟽渠水营田数千倾为膏腴之地乾隆二十七年复经开濬又有殷家淀在县东北三里长流河水所潴即小渥淀也〉杂淀〈在新安县西五里周三十里雹水芦草湾水所潴又县南有杜定淀周围十馀里县东有鸭圏淀长淀河所潴杨家淀在鸭圏淀南王家淀在县东皆与白洋淀相通〉烧车淀〈在新安县东北十里连雄县界南北二十馀里与白洋淀接相近有留通淀在雄县西十馀里〉洛汪淀〈在新安县南十八里明成祖过此命军士筑台名曰乐驾〉莲花淀〈在雄县西南十里方三十里新安高阳诸水所汇也宋史河渠志沿边塘乐东南起保定军西北抵雄州合百水淀黒羊淀小莲花淀为一水衡广六十里纵二十五里或十里又东起雄州西至顺安军合大莲淀洛阳淀牛横淀康池淀畴淀白洋淀为一水衡广七十里纵三十里或四十里〉柴禾淀〈在雄县东南十馀里长三十里白沟河诸水皆汇于此淀北㟁有浑河旧口东南岸有玉带河口折而东北为茅儿湾清河之水由水东趋保定〉五官淀〈在雄县东南七十里柴禾淀南方三十里与任邱县接界玉带河所汇也〉苍耳淀〈在雄县东十五里又马务淀在县东三十里皆方三十里〉边吴泊〈在安州西南亦曰边吴淀今堙宋史河渠志縁边塘泺东起顺安军边吴淀至保州合齐女淀涝淀为一水衡广三十里纵百五十里旧志今有南北二边吴村及边吴塔皆在州西南〉桞湾〈在安肃县界北十里即宋辽分界处今俗呼芦草湾值夏霖雨水涌奔激成渠〉茅儿湾〈在雄县东四十里上接柴禾淀下通保定县玉带河为诸水经流要口又东三里许为张青口接保定县界〉兰沟〈在定兴县东南四十里相传范阳有五沟青白蓝红黄白沟已为河此即蓝沟也〉龙潭沟〈在唐县西北葛洪山北一名龙门湖两山壁立万仭水出其中长九里横三里有瀑布泉五注盘石下沫如轮声如雷〉古沟〈在容城县北门外其西有村名曰沟西白河水溢经村西直抵城下由沟北东入新安白洋淀〉木刀沟〈在祁州南自无极县流入郡县元和志长林沟今名木刀沟在义丰县南三十二里 按此水今堙〉大陆泽〈在束鹿县南元和郡志在鹿城县南十里详见深州及顺徳府〉桥洼〈在新城县南二十里受紫泉斗门二水又东南三十五里有高桥河即白沟支流河源壅塞故道犹存〉桞滩〈在安州东南三十里白洋淀西堤与浦口赵口陶口相连〉盐石渊〈在祁州界魏书地形志安国县有盐石渊〉龙潭〈有二一在高阳县东南四十里一在县南二里〉鸡爪泉〈即鸡距泉状如鸡距故名在定兴县西界东支发源于陈村至中支汇流长五里许中支发源于李家庄三岔口长十里许南支发源于马家庒至三岔口汇流长六里许诸泉皆会安肃界南归瀑河乾隆十一年兴修水利特濬此泉附近田亩皆资灌溉〉涌鱼泉〈在望都县西南三里此流经通济桥东转又北至南关左而两分一东汇灞龙河一北抵隍中又沈家泉在县西南二里东北流汇清泉入隍又曲家泉在县西半东流入隍〉西堤泉〈有二皆在望都县西北二里合流东入龙泉河又北有坚功泉亦东汇龙泉河〉黄黒泉〈在望都县北里许龙泉河内二泉相去仅丈馀其色分明不溷旧志县境凡九泉汇为城濠又东注为龙泉河〉灵井〈在唐县西北太平寰宇记郎蔚之隋图经云唐县中山城西北隅有一大井俗名赵母井昔云醇酎千日即是此井所醖后以石盖之人不敢开〉善利井〈在唐县西一名天王井〉倾井〈明统志在束鹿县西南四十里汉光武师过其地渴甚此井忽倾欹泉水涌出〉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十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945年 (提及)
- 960年 (提及)
- 981年 (提及)
- 1113年 (提及)
- 1275年 (提及)
- 598年 (提及)
- 621年 (提及)
- 711年 (提及)
- 540年 (提及)
- 1188年 (提及)
- 533年 (提及)
- 581年 (提及)
- 1004年 (提及)
- 1125年 (提及)
- 1204年 (提及)
- 1214年 (提及)
- 1373年 (提及)
- 596年 (提及)
- 909年 (提及)
- 586年 (提及)
- 1746年 (提及)
- 622年 (提及)
- 706年 (提及)
- 1208年 (提及)
- 1381年 (提及)
- 1369年 (提及)
- 146年 (提及)
- 500年 (提及)
- 987年 (提及)
- 1029年 (提及)
- 1286年 (提及)
- 501年 (提及)
- 713年 (提及)
- 757年 (提及)
- 692年 (提及)
- 704年 (提及)
- 982年 (提及)
- 992年 (提及)
- 997年 (提及)
- 1374年 (提及)
- 1375年 (提及)
- 1402年 (提及)
- 1729年 (提及)
- 1753年 (提及)
- 1475年 (提及)
- 1679年 (提及)
- 1744年 (提及)
- 1653年 (提及)
- 1742年 (提及)
- 1675年 (提及)
- 1754年 (提及)
- 1648年 (提及)
- 1665年 (提及)
- 1662年 (提及)
- 1741年 (提及)
- 1764年 (提及)
- 1669年 (提及)
- 1759年 (提及)
- 1638年 (提及)
- 1752年 (提及)
- 1261年 (提及)
- 1309年 (提及)
- 1370年 (提及)
- 1660年 (提及)
- 1672年 (提及)
- 1663年 (提及)
- 1649年 (提及)
- 1664年 (提及)
- 1750年 (提及)
- 1757年 (提及)
- 998年 (提及)
- 1002年 (提及)
- 1725年 (提及)
- 1763年 (提及)
- 1765年 (提及)
- 1553年 (提及)
- 1517年 (提及)
- 1762年 (提及)
- 1745年 (提及)
- 983年 (提及)
- 1519年 (提及)
- 1655年 (提及)
- 1666年 (提及)
- 986年 (提及)
- 1726年 (提及)
- 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