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大清一統志 (四庫全書本)/卷010
欽定大清一統志 卷十 |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一統志卷十
保定府〈在 京師西南三百五十里東西距二百七十里南北距四百九十里東至河間府任邱縣界一百十里西至定州曲陽縣界一百六十里南至冀州新河縣界三百里北至順天府房山縣界一百九十里東南至冀州治三百四十里西南至正定府晉州治二百二十五里東北至順天府霸州治二百十里西北宣化府蔚州治四百里〉
分野天文尾箕析木津及𭥦畢大梁之次〈府東北清苑滿城安肅定興新城容城雄縣皆古燕地當析木之次為尾箕分野府西南唐縣博野望都完縣蠡縣祁州東鹿安州髙陽新安皆古趙地當大梁之次為𭥦畢分野〉
建置沿革禹貢冀州之域周屬幽州春秋戰國屬燕〈戰國時南境分屬趙〉秦屬上谷郡〈南境屬鉅鹿郡〉漢屬𣵠郡〈分屬中山國及鉅鹿郡〉後漢因之〈分屬中山河間二國及鉅鹿郡〉晉為范陽國地〈兼為髙陽中山河間博陵趙國地〉後魏為髙陽郡地〈兼為范陽中山博陵北平鉅鹿諸郡地分屬肅幽定三州〉隋為河間郡地〈兼為上谷博陵信都三郡地〉唐為莫州地〈兼為𣵠易瀛定深諸州地屬河北道〉五代晉天福初割屬遼始置分泰州開運二年收復州尋廢仍為莫州地〈周分置雄州〉宋建隆元年始復分莫州地置保塞軍〈府之基址始此〉太平興國六年升為保州政和三年賜名清苑郡屬河北西路〈又分置廣信安肅永寜順安北平五軍與祁雄二州及中山府分屬河北東西路其涿州地則入遼屬南京道〉金天㑹七年升保州為順天軍節度屬中都路〈又増置遂安肅蠡安完五州與涿雄祁三州及中山府分屬中都河北東西路〉元太宗十一年始升順天軍為順天路置總管府至元十二年改為保定路〈領易祁雄安遂安肅完七州府之疆域自此始大〉屬中書省明洪武元年改保定府隸北平行中書省七年𨽻北平布政使司永樂後直隸京師
本朝為直隸省治領州二縣十五
清苑縣〈附郭東西距六十里南北距八十里東至安州界四十七里西至滿城縣界十三里南至博野縣界七十里北至安肅縣界十里東南至髙陽縣界三十五里西南至滿城縣界二十五里東北至安肅縣界三十里西北至滿城縣界三十里漢置樊輿廣望二國俱屬涿郡後漢二縣皆省入北新城晉復置樊輿縣尋省改置樂鄉縣後魏太和元和分新城置清苑縣改樊輿置扶輿縣又析置永寜縣與樂鄉縣俱屬髙陽郡北齊省樊輿北新城清苑樂鄉四縣入永寜仍改曰樂鄉隋開皇十八年又改曰清苑屬河間郡唐武徳四年改屬莫州貞觀七年還屬瀛州景雲二年改屬莫州五代晉初入遼置泰州開運二年克復仍廢為清苑縣宋建隆元年於縣置保塞軍太平興國六年改軍置保州仍改縣曰保塞為州治金大定十六年復曰清苑元為保定路治明為保定府治本朝因之〉滿城縣〈在府西北四十里東西距五十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至安肅縣界三十里西至完縣界二十里南至望都縣界六十里北至安肅縣界三十里東南至清苑縣治四十里西南至完縣治四十五里東北至安肅縣治六十里西北至易州紫荆闗一百二十里漢置北平縣屬中山國後漢晉因之後魏孝昌中屬北平郡興和二年分置永樂縣屬南營州樂良郡北齊屬昌黎郡後周省永樂縣改北平縣曰永樂隋屬上谷郡唐屬易州天寳元年改曰滿城五代晉天福初入遼屬泰州開運初還屬晉徙秦州治此州尋廢縣仍屬易州宋景徳中省入保塞縣金大定二十八年復置滿城縣屬保州元屬保定路明屬保定府今 本朝因之〉安肅縣〈在府北少東五十里東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六十四里東至容城縣界二十里西至滿城縣界三十五里南至清苑縣界四十里北至定興縣界二十四里東南至安州冶四十里西南至滿城縣治六十里東北至新城縣治九十里西北至易州治九十里戰國時燕武遂邑漢置北新城縣屬中山國後漢屬涿郡晉屬髙陽國後魏曰新城屬髙陽郡永熙二年僑置南營州五郡十一縣北齊惟留昌黎郡領新昌縣隋開皇元年州移三年郡廢十八年改新昌曰遂城屬上谷郡唐屬易州五代周公置梁門口寨宋太平興國六年以遂城縣置威鹵軍又以梁門砦置靜戎軍并置靜戎縣為治景徳元年改威鹵為廣信靜戎為安肅宣和七年廢安肅軍為安肅縣尋復為軍仍治安肅縣金天㑹七年改廣信軍為遂州安肅軍為徐州俱屬河北東路天徳三年改徐州為安肅州徐郡軍貞元二年號遂州為龍山郡俱改屬中都路泰和四年廢遂州為城縣縣屬保州貞祐二年復置遂州元至元二年省遂州入安肅州後復置遂州俱屬保定路明初廢遂州入安肅州洪武六年又降安肅州為縣仍屬保定府本朝因之〉定興縣〈在府北少東一百二十里東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五十八里東至新城縣界二十里西至易州界二十五里南至安肅縣界四十六里北至易州淶水縣界十二里東南至容城縣界三十五里西南至安肅縣界五十里東北至新城縣界十里西北至淶水縣治三十里秦置范陽縣漢屬涿郡後漢因之晉屬范陽國後魏屬范陽郡隋開皇初改曰遒縣屬上谷郡唐初廢入易縣金大定六年始改置定興縣屬涿州元屬易州明洪武六年改屬保定府 本朝因之〉新城縣〈在府東北一百五十里東西距八十三里南北距七十里東至順天府霸州界八十里西至定興縣界十里南至雄縣界三十里北至順天府涿州界三十里東南至順天府保定縣治九十里西南至容城縣界三十里東北至順天府固安縣界四十里西北至易州淶水縣界四十里戰國時燕督亢地漢置新昌縣屬涿郡後漢省唐大歴四年分固安縣地復置新昌縣太和六年又析置新城縣皆屬涿州五代晉入遼宋時與遼分界於此宣和四年歸宋賜名威城尋入金復曰新城元太宗二年改新泰州七年復為新城縣屬大都路十一年屬順天路至元二年屬雄州明洪武六年改屬保定府本朝因之〉唐縣〈在府西少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五十八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至望都縣界八里西至定州曲陽縣界五十里南至定州界三十五里北至完縣界七十五里東南至定州界三十里西南至曲陽縣界四十里東南至定州界三十里西南至易州廣昌縣界一百八十里春秋燕唐邑戰國屬中山漢置唐縣屬中山國後漢及晉因之後魏屬中山郡北齊省入安喜縣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屬博陵縣唐屬定州五代梁開平三年改曰中山後唐同光初復故晉改曰博陵漢初復故宋屬中山府金因之元屬保定路明屬保定府 本朝因之〉博野縣〈在府南九十里東西四十一里南北距六十一里東至蠡縣界六里西至望都縣界三十五里南至祁州界三十里北至清苑縣界三十里東南至深州饒陽縣治七十里西南至祁州治三十里東北至髙陽縣治八十里西北至完縣治一百二十里漢置蠡吾縣屬琢郡後漢為侯國屬中山國晉屬髙陽國後魏屬髙陽郡北齊廢蠡吾縣入博野唐宋皆為博野縣地元至元三年省博野入蠡州三十一年復置博野縣屬保定路明洪武元年遷治故蠡吾縣界屬祁州六年改屬保定府 本朝因之〉望都縣〈在府西南九十里東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四十五里東至博野縣界五十五里西至唐縣界二十里南至定州界三十里北至完縣界十五里東南至祁州界五十里西南至定州界三十里東北至滿城縣界十五里西北至唐縣界二十里戰國趙慶都邑漢置望都縣屬中山國後漢及晉因之後魏初屬中山郡孝昌中屬北平郡北齊省入北平縣隋開皇六年復置望都縣大業初廢唐武徳四年復置屬定州五代因之宋屬中山府金改曰慶都元屬正定路太宗十一年改屬保定路明屬保定府 本朝因之乾隆十一年十月皇上巡幸五臺〉
〈囬鑾經此以縣與堯母同名特㫖仍改望都〉容城縣〈在府東北九十里東西距四十里南北距二十七里東至雄縣界二十里西至安肅縣界二十里南至新安縣界十里北至定興縣界十七里東南至新安縣界十里西南至安州治四十里東北至新城縣治五十里西北至定興縣治五十里漢置容城縣屬涿郡後漢省入逎縣晉後置属范陽國後罷後魏太和中復置屬范陽郡北齊天保七年省入范陽縣唐武徳五年復置又於縣置北義州貞觀元年州廢縣屬易州聖歴二年改曰全忠神龍二年改曰遒縣天寳元年復曰容城五代晉天福初入遼仍屬易州周顯徳六年亦置容城縣割屬雄州尋廢宋建隆四年復置仍屬雄州金初始合二縣為一泰和八年割屬安州貞祐二年改屬安肅州元仍屬雄州明初省入雄縣洪武十四年復置屬保定府本朝因之〉完縣〈在府西七十里東西距三十八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滿城縣界二十里西至唐縣界十八界南至望都縣界十五里北至易州界四十五里東南至望都縣界二十一里西北至唐縣界十五里東北至滿城縣界二十五里西北至易州界一百里戰國燕曲逆邑漢置曲逆縣屬中山國後漢章和二年改曰蒲陰晉因之後魏初屬中山郡孝昌中分置北平郡北齊郡廢省蒲陰置北平縣仍屬中山郡隋屬博陵郡唐屬定州萬嵗通天二年改曰狥忠神龍元年復曰北平五代唐長興三年改曰燕平宋初復故慶厯二年置北平軍金改曰永平屬中山府貞祐二年升為完州元至元二年廢為永定縣尋復為完州屬保定路明洪武二年廢州為完縣屬保定府 本朝因之〉蠡縣〈在府南少東九十里東西距三十二里南北距三十二里東至河間府肅寧縣界二十里西至博野縣界十二里南至深州安平縣界十二里北至清苑縣界二十里東南至深州饒陽縣治七十里西南至博野縣治十八里東北至髙陽縣治六十里西北至望都縣治九十里漢置陸城縣屬中山國後漢省入蠡吾本初元年改置博陵縣并州郡漢末郡廢以縣屬安平國晉泰始元年改縣曰博陸并置髙陽國治焉後魏景明元年改縣曰博野屬髙陽郡隋屬河間郡唐武徳四年屬滿州五年以縣置蠡州八年州廢九年復置貞觀元年又廢縣屬瀛州永泰中改屬深州元和十年復隸瀛州後又屬深州五代周顯徳二年改屬定州宋雍熙四年以縣置寜邉軍景徳元年改永定軍天聖七年又改永寜軍宣和七年軍廢尋復故屬河北西路金天㑹七年升為寜州博野郡天徳三年改曰蠡州屬河北東路元屬正定路至元三年省博野縣入州明洪武二年改屬保定府八年復改州為縣 本朝因之〉雄縣〈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四十二里東至順天府保定縣界四十里西至容城縣界二十五里南至河間府任邱縣界十二里北至新城縣界三十里東南至順天府文安縣界八十里西南至新安縣治四十里東北至順天府霸州治九十里西北至新城縣治七十里戰國時燕易邑漢置易縣屬涿郡後漢屬河間國晉曰易城縣後魏復為易縣改屬髙陽郡髙齊天保七年省入鄚縣唐武徳五年改置歸義縣屬幽州尋置北義州於容城以縣屬焉貞觀元年省八年復置歸義縣屬幽州大厯四年改屬涿州五代晉初入遼周顯徳六年收復於縣置雄州宋太平興國中改縣曰歸信政和三年賜郡名曰易陽置廣徳軍屬河北東路金仍曰雄州天㑹七年置永定軍節度貞元二年改屬初軍廢至元二十三年屬保定路屬保定路明洪武初省縣入州七年改州為縣屬保定府 本朝因之〉祁州〈在府南少西一百二十里東西距四十七里南北距七十五里東至博野縣界十七里西至定州界三十里南至定州深澤縣界三十五里北至清苑縣界四十里東南至深州安平縣治六十里西南至深澤縣治六十里東北至博野縣治三十里西北至望都縣治九十里漢置安國縣屬中山國後漢因之晉屬博陵郡後魏真君七年併入深澤景明二年復置屬博陵郡北齊廢隋開皇六年改置義豐縣屬博陵郡唐屬定州萬嵗通天二年改曰立節神龍元年復曰義豐五代因之宋太平興國初改曰蒲陰縣景徳元年移祁州來治亦曰蒲陰郡屬河北西路金仍為祁州元屬保定路明初省蒲陰縣入州屬保定府 本朝因之〉束鹿縣〈在府南少西二百五十五里東西距五十八里南北距九十五里東至深州界八里西至正定府晉州界五十里南至冀州新河縣界四十五里北至定州深澤縣界五十里東南至冀州界四十五里西南至趙州寜晉縣界三十里東北至深州安平縣界六十里西北至深澤縣界七十里漢置安定□貰三縣皆屬鉅鹿郡後漢改郻縣曰鄡省安定貰縣入之晉屬趙國後魏曰□仍屬鉅鹿郡北齊改曰安國隋開皇六年改為安定十八年改曰鹿城屬信都軍唐武徳四年屬㢘州貞觀元年改屬深州十七年州廢屬冀州先天二年又屬深州至徳二載改曰束鹿五代因之宋初改屬鎮州淳化九年還屬深州金因之元至元三年改屬祁州明因之 本朝屬保定府〉安州〈在府東少北六十里東西距二十五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新安縣界十二里西至清苑縣界十三里南至髙陽縣界三十五里北至容城縣界二十五里東南至河間府任邱縣界三十里西南至蠡縣界五十里東北至新城縣界二十五里西北至安肅縣界二十里戰國時燕葛邑漢為涿郡髙陽縣地隋為河間縣地唐如意元年析河間置武興縣屬瀛州長安四年屬易州尋復屬瀛州神龍元年改名唐興縣景雲二年改屬鄚州五代晉改曰宜州尋復故周顯徳六年省入鄚縣宋太平興國七年改置唐興砦淳化三年建為順安軍屬河北西路至道三年徙軍治髙陽縣金大定二十八年升葛城為縣徙安州來治屬中都路泰和八年移州治渥城以葛城為屬縣元初州還治葛城至元二年省入髙陽後復置安州仍治葛城隸保定路明洪武七年省葛城縣入州仍改州為縣十四年復置安州屬保定府 本朝因之〉髙陽縣〈在府東南六十里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五十五里東至河間府任邱縣界五十里西至清苑縣界二十里南至河間府肅寜縣界五十里北至安州界五里東南至肅寜縣治六十里西南至蠡縣界十五里東北至新安縣治六十里西北至安肅縣治一百里戰國時燕髙陽邑漢初置髙陽縣屬涿郡後漢屬河間國晉屬髙陽國後魏為髙陽郡治隋開皇初郡廢十六年於縣置莫州大業初州廢屬河間郡唐武徳四年復置莫州貞觀元年又廢仍屬瀛州五代因之宋至道三年自唐興砦徙順安軍來治熙寜六年省為鎮八年復為縣仍為順安軍治金天㑹七年升軍為安州大定二十八年州徙葛城以髙陽為屬縣泰和八年改屬莫州尋復故元屬安州明洪武八年併入蠡縣十二年復置永樂後屬保定府 本朝因之〉新安縣〈在府東少北八十二里東西距三十五里南北距三十五里東至雄縣界二十里西至安州界十五里南至河間府任邱縣界十五里北至容城縣界二十里東南至任邱縣界二十里西南至髙陽縣治六十里東北至雄縣治五十里西北至容城縣治三十里漢容城縣地曰渾渥城金泰和四年析置渥城縣八年移安州來治元至元二年州縣俱廢改為新安鎮入歸信縣四年割入容城九年復置新安縣屬保定路明洪武七年省入安州尋復置屬安州 本朝属保定府〉
形勢城臨四野地址坦平〈郎蔚之圖經〉二水交流夾繞州治〈元志〉北控三闗南通九省地連四部雄冠中州控雁門之紫塞引雞距之清流〈元劉因賦〉前有瀰瀦大陸之利北有重闗天險之固〈廣志〉羣山西峙衆水東瀠〈舊志〉
風俗古號多豪傑勁勇而沈靜〈宋蘇軾集〉性緩尚儒仗氣任俠〈馬端臨文獻通考〉稍事詩書之業畧無囂競之風不以浮華為習而以耕織為生〈元志〉地勢廣濶民物蕃庶〈方輿志〉土無奇貨民務農桑〈舊志〉
城池保定府城〈周十二里有竒門四濠廣五丈明建文四年都督孟善築隆慶初甃磚本朝雍正七年重修乾隆十八年復修〉滿城縣城〈周四里有竒門二濠廣一丈五尺遼時舊址明成化十一年甃磚本朝康熙十八年重修〉安肅縣城〈舊有南北二土城相傳五代時築後南城毁明景泰中增修周四里門二甃以磚濠廣二丈 本朝順治中重修乾隆九年三十一年復脩〉定興縣城〈周五里有竒門四濠廣一丈五尺金大定七年土築明隆慶五年甃磚 本朝順治十年重脩乾隆七年三十一年復脩〉新城縣城〈周三里有竒門二濠廣三丈明時因舊址増築 本朝康熙十四年重脩乾隆十九年復脩〉唐縣城〈周四里有竒門三明時因舊址増築 本朝以來屢加脩葺〉博野縣城〈周四里有竒門三濠廣二丈有䕶城隄明洪武二年土築崇禎中甃磚〉望都縣城〈周四里有竒門二䕶城河廣四丈相傳唐武徳四年土築明時脩葺 本朝順治五年重脩康熙四年始甃磚乾隆七年三十一年復脩〉容城縣城〈周三里有竒門三濠廣三丈五尺明景泰後相繼脩築 本朝康熙元年甃磚乾隆六年重脩〉完縣城〈周九里有竒門三隋時舊址明成化後屢修崇禎中甃磚引堯城河水為濠 本朝康熙 十一年重修乾隆二十九年又脩〉蠡縣城〈周八里門二濠廣三丈明天順中因舊脩築崇禎中甃磚又築䕶城隄 本朝順治五年重修并引唐河水繞隍〉雄縣城〈周七里有竒門三環以濠明洪武初因舊重築 本朝康熙中増脩〉祁州城〈周六里有奇門三濠廣三丈明成化中因舊脩築隆慶初増築外城〉束鹿縣城〈周六里有奇門四濠廣二丈餘明天啓四年土築 本朝康熙八年重脩〉安州城〈周五里有竒門四濠廣丈餘宋楊延朗築明時増脩〉髙陽縣城〈周五里門四濠廣四丈明天順中築 本朝乾隆二十四年重脩二十九年又脩〉新安縣城〈周七里有竒門五外有濠明洪武間因舊址重築崇禎十一年甃磚本朝乾隆十七年重脩〉
學校保定府學〈在府治東南元中統二年建 本朝屢經脩葺入學額數二十名〉清苑縣學〈在縣治東北明洪武八年建 本朝順治以來相繼增修入學額數十五名〉滿城縣學〈在縣治東南元至大二年建入學額數十二名〉安肅縣學〈在縣治東南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順治十七年重脩入學額數十五名〉定興縣學〈在縣治南元至元三年建 本朝康熙十一年重脩入學額數十二名〉新城縣學〈在縣治西元建 本朝順治康熙中屢加脩葺入學額數十五名〉唐縣學〈在縣治西唐開元中建金泰和中重建 本朝順治以來相繼増脩入學額數十二名〉博野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二年建 本朝康熙二年重脩入學額數十一名〉望都縣學〈在縣治西北明洪武中因元舊址重建本朝康熙間再建入學額數八名〉容城縣學〈在縣治東北舊在縣東南明洪武中遷建今所入學額數十二名〉完縣學〈在縣治東元至元中建明洪武初重建 本朝康熙八年重脩入學額數十二名〉蠡縣學〈在縣治東南元天厯三年建 本朝順治十七年重脩入學額數二十二名〉雄縣學〈在縣 北舊在東北明洪武八年遷建今所入學額數十五名〉祁州學〈在州治東元大徳初建入學額數十八名〉束鹿縣學〈在縣治南明天啟中遷建 本朝順治六年重修入學額數十八名〉安州學〈在州治西元時舊址在州治東明洪武八年遷建 本朝康熙四年重脩入學額數十八名〉髙陽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中建 本朝康熙三年重脩入學額數二十三名〉新安縣學〈在縣治東南元至元初建入學額數十八名〉蓮池書院〈在府治南 本朝雍正十一 年〉
〈丗宗命各省督撫於㑹城建立書院各賜銀千兩以為肄業諸生膏火直隸總督李衛即元張柔蓮花池故址修建講堂延師課誦名蓮池書院乾隆十五年總督方觀承復加脩葺〉
〈皇上巡幸嵩嶽五臺屢經臨憇〉
〈御賜萬卷樓蕊幢書院榜額並 御製蓮池書院詩及蓮池十二景詩按蓮池上有臨漪亭臨鷄泊水曹學佺名勝志鷄〉〈泊泉亭館臨漪即此又有君子亭亦張柔所建又有桞塘西溪北潭皆引𨗳雞水幽景特勝 按今完縣城東有燕平書院乾隆二十二年建安肅縣城東有古遂書院乾隆二十四年建其餘各州縣皆設有義學又清苑縣舊有上谷書院在縣治西北明萬厯中建祀二程及朱子完縣舊有忠孝書院元至元中建安州冶東北葛城故城基舊為正學書院明嘉靖中建新安縣西二十里有靜修書院元邑人劉英李䝉等嘗從劉因學因殁英等于此建祠祀之皇慶間暘額靜修書院設院長後皆廢附記於此〉
户口〈原額人丁四十一萬八千四百九十九又滋生丁二萬九千二百六十八〉
田賦〈田地四萬一千三百九十頃八十畝七分零徴銀二十一萬九千一百九兩五錢二分零豆一百五十七石九斗七升零穀二十三石六斗三升零〉
山川眺山〈在滿城縣北三里巍然特立不與西山脈絡相連山北有舞馬黄金二洞又有謁山在縣北七里山勢東出状如朝陽又北眺山在縣北十五里孤特髙聳故名曰眺〉玉山〈在滿城縣北十五里山多白石如玉所謂燕石次玉者也下有玉山店又環山在縣北二十里一名紫口山〉陵山〈在滿城縣西南三里形如巨舟頂有一畝石上有仙人跡南面數大冢相傳為齊順王陵故名〉抱陽山〈在滿城縣西南金史地理志清苑有抱陽山舊志在今縣西南十里兩峯環抱南向中谷温和隆冬氷雪不積故曰抱陽又以花木蓊翳亦曰花陽有石洞數十處又有龍潭水常不竭山上為聖教寺有石林石井石門又有寳珠巖巖下有明珠窩滴水成池〉魚條山〈在滿城縣西北五里形如巨魚即桑欽水經所謂魚山也山極險曠又黄土山在縣西北十里〉荆山〈在滿城縣西北十五里山多産荆樹故名旁有松山多松樹風雨撼之每作笙簧聲〉班姬山〈在安肅縣西一名班妃山王存九域志遂城縣有班姬山隋帝東征於山上置班姬廟故云明統志班姬山在安肅縣西五十里縣志今在縣西四十里 按魏書地形志永寜縣有班姬神石闌神永寜今清苑縣齊時曽省北新城入永寜地本連接所謂班姬當即指此〉羊山〈在安肅縣西四十里舊志宋咸平元年田敏敗遼於羊山即此今亦名楊山〉釡山〈在安肅縣西四十五里東臨峭壁中有谷甚宏敞初入曰釡陽口内有釡山村泉甘土肥物産鮮美黄帝合符釡山或以為即此其西又有黒山背陽面陰土壤深黒漢末張燕據此號黒山賊〉圍道山〈在安肅縣西四十五里四面髙爽中為大谷豁然平曠道路圍繞其内故名〉龍山〈在安肅縣西隋書地理志遂城縣有龍山蕭徳言括地志在遂城西南二十五里其上往往有仙人及龍行跡樂史太平寰宇記唐天寶七年勅改遂城山安肅縣志山在今縣西五十里俗名龍堂坡盤鬱蜿蜒上有瀑布〉藥欄山〈在安肅縣西六十里有黄伯陽洞〉牟山〈在安肅縣西北五十里土阜無石一望坦夷地脈深厚人多耕占為田謂之牟山村〉磨巖山〈在唐縣西十五里形如磨石罅有水名滴翠泉〉狼山〈在唐縣西二十里酈道元水經注唐水經桹山北隋書地理志唐縣有郎山按今縣治作狼山葢郎桹狼三字通也〉風山〈在唐縣西三十五里上有石穴風吹有聲其名如鐘故名〉羅喬山〈在唐縣西三十五里四山環抱松栢交翠世傳羅道成喬仝二仙所居故名〉堯山〈在唐縣北漢書地理志唐縣堯山在南注張晏曰堯山在唐縣東北望都界水經注唐城北去山五里俗謂之都香山即是堯山在唐縣東北望都界皇甫謐曰堯山一名豆山今山在城北而如東嶄絶孤峙虎牙桀立山南有堯廟是即堯所登之山也地理志曰堯山在南今考此城之南無山以應之論者咸以地理志之説為失舊志唐山在縣北八里為邑城脊背一曰唐巖山〉粟山〈在唐縣北十三里水經注唐水出中山城之西城内有小山在城西側水鋭上若委粟焉疑即地道記所云望都縣有委粟闗也唐書地理志唐縣北有委粟故闗〉封山〈在唐縣十八里山下有封莊社俗呼為丹鳯山〉育山〈在唐縣東北十里〉靈源山〈在唐縣東北十五里半山有靈源寺山上有井可以下窺曉月〉望都山〈在唐縣東北漢書張晏注望都縣堯山在北堯母慶都山在南登堯山見都山故以為名後漢書地理志注堯山望都山相去五十里水經注唐城東有山孤峙世以山不連陵名之曰孤山孤都聲相近疑即所謂都山也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孤山即都山在縣東北五十四里舊志在縣東北十八里〉父子山〈在唐縣西北四十里下臨唐河山腰有明伏洞其相接者曰神活山舊名石河山居民避兵得免因改今名又有白合山亦臨唐河上有白合寨〉栢巖山〈在唐縣西北六十里山南有賈島洞乾隆十一年十五年二十六年四十六年〉
〈皇上巡幸五臺鑾輿經此皆有〉
〈御製詩〉葛洪山〈在唐縣西北七十里山與恒嶽相接峯巒環簇巖壑竒勝相傳葛洪修道
於此故名皇上命學士張若澄繪葛洪山圖〉
〈御題長句以記其西南有老姑峪〉大茂山〈在唐縣西北李昉太平御覽載北嶽〉
〈恒山一名大茂山與遼分界舊志在縣西北一百五十里北亘雲蔚南連正定為河東河北之捍蔽其麓有石門村詳見正定府曲陽縣〉紫薇山〈在博野縣北紫氣浮騰土色熻赤亦名紫㣲阜〉伊祁山〈在完縣西魏書地形志望都縣有伊祁山隋書地理志北平縣有伊祁山太平寰宇記堯住此山後因作姓舊志在縣西二十里祁水發源於此或以此為堯山〉大嵬山〈在完縣西二十五里山勢巍峩五雲泉發源處又有油山在縣西南屹然峭峙石壁瑩潤故名〉壇山〈在完縣西二十五里與馬耳山相接有金龍桃花二洞與馬耳山洞地穴相通洞前濶僅丈餘壁立百仞上透青霄其石温潤如玉有龍蛇之狀雲興輙雨〉馬耳山〈在完縣西三十里與唐縣接界雙峯並峙形如馬耳上有桃花洞嵗旱禱雨屢應山前有石臼泉舊志東屬完縣峯微小西屬唐縣二峯較大〉栢山〈在完縣西南三十里山勢平坦濶五百餘步土人環居之舊傳栢樹盈巔撑雲蔽日因名山出泉水民資以灌溉〉林尖山〈在完縣西北八十里峯巔髙聳其尖如林〉蒲陽山〈在完縣西北漢書地理志曲逆縣蒲陽山蒲水所出元和郡縣志在北平縣西北四十里舊志白崖山在完縣西北四十里峯巒秀㧞四面多白石故名葢即古蒲陽山以聲近而訛也〉峨山〈在完縣北十二里〉大雄山〈在雄縣西南二里又小雄山在縣東南一里許舊志大小雄山皆培塿耳宋景徳中積土城隅以禦遼自後搆亭其上更加脩築遂有雄山之名〉漫谷嶺〈在滿城縣西二十里又元和郡縣志有五迴嶺在縣西北五十里髙四十里許今詳見易州〉唐梅嶺〈在唐縣西北三十里嶺路石砌崎嶇上下長五里許一名墁石道〉十八盤嶺〈在唐縣西北六十里為雲中要路高峻挿天不能直上盤旋曲折而過因名又有摔手岸在縣西北七十五里長數里兩山壁立路甚狹險中有礦洞〉五斗嶺〈在唐縣西北一百十里〉黄崗嶺〈在唐縣北六里育山西南嶺後多黄土溝雨過難行又北四里為城子嶺〉齊雲巖〈在唐縣北又鷂子巖亦在縣北百二十里唐河東岸〉安頭嶺〈在完縣北三十五里〉摩天嶺〈在完縣北二十里又有一箭嶺在縣北四十里〉金沙嶺〈在髙陽縣東二十五里自汜頭村跨舊城歴慺堤以入任邱隠約蜒蜿若見若伏嶺斷處沙如金色〉郎峯〈在安肅縣西八十里易州界〉興隆岡〈在博野縣西中心髙聳洪水不能没又有沙岡在縣西南蠡村綿亘數里〉束鹿巖〈在束鹿縣北三十里外隘内廣可容千人俗名三邱古洞今僅存土邱〉黄邱〈在束鹿縣南魏書地形志鄡縣有黄邱舊志又有青邱牛邱馳邱靈邱與黄邱共為五邱〉龍王峪〈在滿城縣西北十五里有石洞及泉井〉百花嶼〈在府城南雙溪上髙數仭廣數十丈百花繁富舟楫迴環〉神仙洞〈在安肅縣西洞有石床行百步許益髙敞儼如臺上有石龍下垂〉清苑河〈在清苑縣南源出滿城縣一畝雞距二泉東西流繞府城南又東與方順河合即古盧水也亦名沈水漢書地理志北平縣有盧水至髙陽入河水經注沈水出蒲城西地理志曰北平縣有沈水即是水也東逕其地又東南左入徐水地理志曰東至髙陽入河今不能也太平寰宇記沈水在清苑縣北又清苑縣因滿城縣清苑河為名宋史河渠志縁邉塘濼起安肅廣信軍之南至保州西北蓄沈苑河為塘横廣三十里縱十里曰沈苑泊自保州西合雞距泉尚泉為稻田方田横廣十里曰西塘泊明統志清苑河在府西二里自雞距泉至此分流遶城南北至東合流入黄狗窊元張柔作新渠鑿西城以入水水循市東行轉北别為東流垂及東城又折而西雙流交貫由北水門而出夏秋之交芰荷如繡水禽上下㳺人共樂焉舊志今有竒村河在滿城縣東十五里𤼵源村西北四里許泉水湧出其濶一畝名一畝泉一名尚泉昔號西塘泊其西南二里許又有泉賁出状如雞距名雞距泉一畆雞距二泉合流逕竒村河東流至府城分流遶城為濠有西閘東上閘東下閘啓閉蓄天津賈舶直抵南城下又東合石橋河〉方順河〈自完縣𤼵源曰祁水東南流逕滿城縣界為方順河又東至清苑縣南為石橋河與清苑河合即古濡水也漢書地理志有曲逆縣注張晏曰濡水於城北曲而西流故曰曲逆水經注濡水出蒲陰縣西昌安郭南其水自源東逕其縣故城南枉注迴湍率多曲復亦謂之為曲逆水也又東與蘇水合又東得蒲水口又東北經樂城南又東入博水元和郡縣志濡水在北平縣西五里舊志源出伊祁山俗名祁水曲折東流逕縣南又東至滿城縣境曰方順河土人云本名曲逆河以其名不美故改曲為方改逆為順流經縣南五十里又東逕清苑縣南二十里曰石橋河至縣東南御城西隅與一畝泉合亦名梁河又折東北至安州界㑹徐河為依城河 按輿圖今方順河上流有二一在完縣之北流逕縣東一在完縣之西流逕縣南至縣東南㑹為一在北者葢即古之蒲水在西者有五雲石臼二泉合流而東當即古濡水之源石臼泉即古蘇水也詳見下又按古濡水有二方順河為南濡其北濡即北易在今易州界下流為定興縣之沙河明統志混而為一誤〉界河〈源出望都縣東流入清苑縣南又東北入安州界即古博水也漢書地理志望都縣博水東至髙陽入河水經注博水出望都縣東南流逕其縣故城南潛入地下又東南重源湧𤼵東南逕三梁亭南又東南逕穀陽亭南又東逕陽城縣散為澤渚謂之陽城澱又伏流循瀆届清凉亭西北重源又𤼵又東經自隄亭南又東經廣望縣故城北又東合崛溝又東北濡水注之自下博水亦兼濡水通稱又東北徐水注之又東入滱舊志今有灞龍河源出望都縣南五里曰灞龍泉東北流七里與清水龍泉河合又東入清苑縣界曰界河流逕縣南七十里至安州界與方順河合疑即古博水也又有清凉河在清凉城北啞吧溝在府西南三十餘里黄龍溝在府西南皆流入界河〉渝河〈在滿城縣西北十五里𤼵源易州嶺流逕縣西北伏流於地㡬三十里至一畝泉湧出〉徐河〈源出易州五迴嶺東南流逕滿城縣北又東逕清苑縣北又東入安州界合清苑石橋二河漢書地理志北平縣徐水東至髙陽入博水經注徐水出廣昌嶺東逕郎山又經北平縣又東南流歴石門中俗謂之龍門其山上合下開開處髙六丈飛水歴其間南出垂崖傾瀾泄注七丈有餘渀盪之音實為壮猛觸石成井水深不測東南出山逕其城中其水又東流漢光武追銅馬五幡於北平縣之順水北順水葢徐水之别名也又東逕蒲城北又東逕清苑城又東南與沈水合又東左㑹曹水又東南逕祭過城又東流入博水宋史河渠志太平興國六年八作使郝守濬於清苑界開徐河雞距河五十里入白河自是闗南之漕悉通濟焉景徳元年北面都鈐轄閻承輸引保州趙彬堰徐河水入雞距泉以息挽舟之役范成大北使録徐河在清苑北十里金人謂之饋糧河舊志徐河源𤼵易州五迴嶺東南流逕滿城一十里名大冊河亦曰要荘河至清苑縣北十五里為徐河又逕安肅縣南四十里折而東入安州境與依城河合〉曹河〈在安肅縣南三十里東南至安州入徐水水經注曹水出西北朔寜縣曹河澤東南流左右岐山之水又東南逕北新城縣故城南又東入於徐水髙陽記漕水出釡山南東流逕羊角淀北新城西有伏龍泉入焉安州志曹河自安肅之髙橋村至城西李家荘三十餘里每遇水溢浸澇民田因築長堤二束水使東入依城河 本朝乾隆九年以曹河之入依城者停淤倒漾于臧家灣桃濬咸河五里並接築河堤二十八年復加䟽濬于是水益通利無浸溢之患〉雹河〈即瀑河亦名鮑河自易州流入逕安肅縣北門外又東南逕容城縣南二十里又東南逕安州北二十里又東逕新安縣西南與依城河合為長流河即古南易水也漢書地理志北新城注桑欽言易水出西北東入滱水經注代之易水出廣昌縣東南郎山東北俗謂之為雹河自故安東屈經長城西又東南過武遂縣南新城縣北俗又謂水為武遂津津北對長城門易水東分為梁門陂又東梁門陂水注之陂水北接范陽陂自下易水有范水通目又東逕范陽縣故城南又逕樊輿縣故城北又東逕容城縣故城南又東渥水注之又逕渾渥城南東合滱水自下滱易互受通稱又東逕易京南又東逕易縣故城南又東逕鄚縣之故城北又東至文安縣與滹沱河合寰宇記南易水又名為雹水歴遂城縣界又東流過容城縣之南入髙陽縣界與滱水相合宋史河渠志咸平五年順安軍都監馬濟請自靜戎軍東擁鮑河開渠又自順安軍之西引入威虜軍置水陸營田於渠之側以逹糧漕隔遼騎帝許之舊志雹河自易州之西南𤼵源東南流歴安肅容城安州界至新安縣之西南五里為長流河一名為長溝河至縣南三里又曰梁頭河自此滙諸水入雄縣界穿入蓮花淀㑹于髙陽河至縣西郭與白溝合抵瓦濟門之外為瓦濟河今故道變易自淀東過易陽橋至雄縣之東南二十五里合玉帶河又至縣東南三十五里與清河合曰三汊河又東入保定縣界通志雹河由新安縣之黒龍口歸雜淀新安縣三面皆水唯城北為乾土而地處容城之下流雨潦南下則大激淀一帶盡為隣壑 本朝雍正三年怡賢親王於三台村引雹河經小王營尚村之北至南河頭入于燒車淀之南岸築隄建閘以時節宣隄内大激淀數百頃遂成腴田乾隆二十八年總督方觀承奏請䟽濬凡河之紆曲沙漲處悉經裁削又于安肅姜女廟支河口築滚水石壩一乾隆三十年以瀑河修濬寛展其所經由安肅容城新安三縣舊有木石橋十三座隨河之勢改造寛長〉巨馬河〈即淶水也自易州淶水縣入南逕定興縣西至注縣南為白溝河又東南逕容城縣東北又東逕新城縣南又東南逕雄縣西又東入保定縣界漢書地理志廣昌縣淶水東南至容城入河水經注淶水逕逎縣謂之巨馬河東南逕范陽縣故城北易水注之又東酈亭溝水注之又東逕容城縣故城北又東督亢溝水注之又東南逕益昌縣寰宇記巨馬河在雄州北三十里從易州流入下至霸州許元宗奉使行程録白溝河濶止十數丈深可二丈宋與遼以此為界過河三十里到新城縣舊志巨馬河在定興縣西一里自淶水縣流入至縣南河陽渡與易水合自下通名白溝河以宋遼分界於此亦名界河俗又名曰北河東南流至白溝店南其地此去新城縣三十里西南去容城縣二十八里東南抵雄縣三十里舊自白溝店北東流明永樂末徙於店南故道遂淤又東南流由永通橋環雄縣城西南而東出瓦濟橋又東八里許為柴禾淀始與九河合流入茅兒灣其一支由容城縣分流至雄縣西三里名黄河灣又逕新安流入四角河按水經注督亢溝亦承淶水東南至涿縣謂之白溝又南入巨馬河白溝乃巨馬支津下流在今涿州界自宋以來始總號巨馬為白溝又按水經注元和郡縣志太平□宇記諸書皆作巨馬後人加手傍作拒馬相傳劉琨拒石勒於此得名〉馬村河〈自淶水縣流入逕定興縣新城縣西入巨馬河即古督亢溝也水經注督亢溝水自逎縣東逕涿縣酈亭樓桑里南又東逕督亢澤澤苞方城縣其水自澤枝分東北注於桃水督亢水又南謂之白溝水南逕廣陽亭西合南枝溝又南入巨馬河舊志馬村河在新城縣西北四十里起淶水縣東稻子河流入定興縣東北界新誥村逶迤東逕新城縣界馬村因名馬村河又南數里入白溝河〉斗門河〈源出新城縣西北二十里李家營即宋何承矩闢斗門興水利處南流逕定興縣東為界河下流又為西溝河南入白溝河〉紫泉河〈在新城縣西源出縣西北十五里龍堂村有泉數派合而為一舊南流繞縣城入髙橋窪今改入琉璃河相傳元㤗定中水色一夕忽紫故名明胡廣過新城詩南接雄州北涿州紫泉出郭向西流即此其地建有 行宫〉
〈皇上時巡駐此皆有 御製紫泉行宫十景詩〉琉璃河〈在新城縣東自涿州流入舊志明初有南里河在縣東北二十里琉璃河支流也由縣東南逕雄縣舊址小溝嘉靖三十二年其溝自底突湧裂土成河與運河相通今琉璃河逕流自涿州南至白溝店入白溝河葢自嘉靖後又改流也〉故渾河〈在新城縣三十里舊自順天府固安縣分支流入經雄縣東北界入霸州自明以來遷徙無定 本朝順治十年水大漲由固安之故城村南决泛濫縣之東北下入雄縣康熙十一年復歸固安三十七年永定河功成始不復入縣境〉唐河〈即滱水也源出山西大同府靈邱縣由倒馬闗流入逕完縣西北唐縣西南界長二百里又東南過定州入望都縣南界又逕祁州南㑹沙滋二水又東北逕博野蠡二縣南又東北逕髙陽東又北逕安州城東入白洋淀水經注滱水自廣昌縣又東逕倒馬闗南流與大嶺水合又屈而東合兩嶺溪水又東左右懸水又東流山左納鴻上水又東逕左人城南唐水注之又東左㑹雹水又東恒水從西來注之又東右苞馬溺水又東逕中人亭南又東逕京邱北又東逕白土北又東逕樂羊城北又東經唐縣故城南又有唐水注之自上歴下通得唐川之兼稱焉又逕盧奴城盧水注之又東逕漢哀王陵又東右㑹長星溝胡泉水逕安喜縣南鄉城北又東歴安國縣東分為二水一水支分東南流逕解瀆亭南又東南逕任邱城南又東南逕安郭亭南又東南流入於滹沱滱水又東北逕解瀆亭北又東北逕蠡吾縣故城南又逕博陵縣故城南又東北逕侯世縣故城南又逕博陵縣故城南又東左㑹博水又東北逕依城北世謂之依城河又東北逕阿陵縣故城東又東北至長城注於易水元和郡縣志滱水一名唐水西去唐縣一百五十步又在望都縣西南四十二里宋史河渠志景徳元年北面都鈐轄閻承翰自嘉山東引唐河至定州釃而為渠直蒲陰東六十二里㑹沙河逕邉呉泊入界河以逹方舟之漕舊志唐河自倒馬闗口流入逕完縣西北七十里入唐縣界舊逕縣西南二十里折而東逕縣南十里其後自下素決而南趨自符城以東潰為沙川十餘里歴定州北又東南逕祁州南十五里至州東南三岔口與沙滋二河合入博野縣界名蟾河自此折而東北逕縣東南二十里入蠡縣界又名楊村河舊入河間府境明正徳十二年北決逕縣東入髙陽縣界為馬家河逕縣東三里又東北入安州界為邱家道口河至州東南三十里滙於白洋淀其下流逕雄縣西南二十里為髙陽河過蓮花淀合易水〉豬龍河〈在髙陽縣東二十五里由三岔河口㑹唐沙滋三河之水逕安平博野蠡縣界入縣境又東歴安州界歸白洋淀春冬時褰衣可渉至夏秋汎漲最難捍禦本朝乾隆二十七年加築桃水壩復於河之淤曲處裁直通流遂免奔溢之患 按舊志豬龍河在髙陽舊城東三里相傳古有豬龍化而成河舊南納高河後髙河堙塞獨此為水壑潦所歸北受白洋之逆流可二十餘里明萬厯中嘗塞車道口以捍之後馬家河東決遂開車道口以出南水復為水門以時啓閉新志云豬龍河在新安縣南六十里即髙陽之馬家河流入雄縣為髙陽河葢舊時豬龍河在馬家河之東今自蠡縣楊村河下流竟由豬龍河趨淀馬家河故道又淤矣又據水經注滱水自陵陽亭又北㑹博水至依城謂之依城河葢滱水故道本由今清苑東南與濡博諸水合流注易後徙而東不入縣境明統志有土尾河在府東南九十里源自蠡縣經縣境至安州合易水當即唐河支流也〉清水河〈在望都縣南源出縣西南一里曰清泉東北流入隍經南門又東流三里與灞龍河合〉龍泉河〈一名九龍泉在望都縣北源出縣北三里平地湧出迂迥南下直抵隍中與清水河合亦名玉帶河 按今龍泉河由望都入清苑縣陽城村境至太平橋歴劉家庄入安州界計長一百十五里清苑縣西境之大庄新開引河十二里餘所以分龍泉河之水也乾隆三十年重加修濬又永豊河在縣東南永豐鎮東半里許延袤十餘里由王家營逹龍泉河今改〉小陳河〈在蠡縣西北十二里源出望都縣界流經縣北又東入髙陽界與楊村河合〉玉帶河〈在雄縣東南二十五里自任邱縣鄭州流入東至茅兒灣入順天府保定縣境與王各荘引河合下流為㑹同河又按王各荘引河在張青口一名月河自茅兒灣分支東入十望河乾隆十年開濬長八里十望河在玉帶河之北即玉帶分流西接張青口東入中亭河乾隆二十九年亦經䟽濬通流無阻又十望河在玉帶河之北由雄縣西北東入順天保定縣境葢亦玉帶之分流也乾隆二十九年桃濬又張青口月河源出清河由雄縣之茅兒灣東流濰流河入焉又東入保定縣十望河乾隆十年桃濬長八里〉雄河〈在雄縣南易水分流圍繞縣城經瓦濟門東下亦曰瓦濟河又閘河在縣南五里相傳為宋楊延昭運糧河〉沙河〈在祁州西南自定州流入合於唐河即古𣲖水也元和郡縣志𣲖水在義豐縣西二十五里州志沙河在州西二十五里北去唐河十十里通志其水來自山西流經新樂定州至祁州東南三岔口與滱滋二水滙歸豬龍河〉滋河〈在祁州西南三十里北去沙河五里亦自山西𤼵源流逕正定府界自深澤縣東北流入至三岔口與沙河合又北㑹唐河歸豬龍河計長三十五里亦名資河宋史太平興國八年祁之資水溢為患即此〉依城河〈在安州北自清苑縣流入又東入新安界即古濡滱諸水下流也舊志按左傳昭公七年齊燕盟於濡上杜預注濡水出髙陽縣東北至鄚縣入易水經注滱水自博陵陵陽亭又北㑹博水博水自合濡水又合徐水又東北入滱滱水又東北逕依城北世謂之依城河據杜氏則依城河為濡水據酈氏則依城河為滱水自宋興塘濼水道變遷滱水自蠡東入河間不復北行而依城河止上承濡水與杜氏之説適符近者土俗稱州為濡上是也 本朝乾隆九年總督髙斌奏請開濬又於善馬廟寨頭村同口村各建閘一二十八年復經䟽濬歴州境四十二里 按今徐曹一畝方順諸水至州西㑹流為依城河經州北至新安縣西南㑹雹水為長流河明統志謂徐曹二河相合曰温義泉在新安縣南八里南與長河合葢依城河入新安界又名温義合雹水經名長流明統志專指徐曹二水為温義又以安州北之依城為易水皆誤又舊志云安州為九河下流九河者自北而南曰雹曰徐曰曹曰平曰一畝泉曰方順河曰唐曰沙曰滋張寅曰平水無考疑即古之博水今考徐曹一畝方順界河五水㑹於州西至新安界始合雹水唐沙滋三水㑹於祁州由博野髙陽入豬龍河而經州東界河即古之博水初無平水之名也〉髙河〈在髙陽縣東二十五里亦曰泔河滱水支流也舊自蠡縣東北經髙陽故城南旁入豬龍河又東北入白洋淀明洪武中河決舊城圮遂遷今改而髙河淤今縣東南三十里有羅漢淀東二十里有梁淀皆髙河所瀦縣西南六里舊有運河相傳為宋時轉漕處今亦堙〉三岔河〈在新安縣南六里上接温義下逹四股南通瀦龍故名又四股河在縣東南十五里元至正中所鑿流分四股皆温義河支流也〉滹沱河〈在束鹿縣南四十里自正定府晉州流入又東入深州界滹沱舊由縣北界其後漸徙而南明正徳十四年由晉州涇槃口决入束鹿縣境天啟二年再決因徙縣治以避之 本朝順治十二年自晉州寨子村決入由縣東南百尺口入冀州界清水河康熙五年又由寨子口決入分為五道皆經縣南入冀深二州界雍正三年又東徙決周頭村直衝束鹿城瀰漫四野四年〉
〈世宗憲皇帝命怡賢親王親行相度得舊河一道由禾邱南至焦岡入滏河遂自第四溝間濬深通𨗳之南流於周頭築壩障其東下自是縣境無衝潰之虞按漢書注滹沱水經深澤縣東南元和志在鹿城縣西北四十里太平寰宇記在髙陽縣城東北十四里葢昔時滹沱去今束鹿縣治七十餘里由深入澤安平饒陽其分流曰鴉兒河自晋州流入束鹿舊治又東北至博野合唐河今益徙而南故道皆淤今□沱河由束鹿西境之曹家庄村至趙馬村出境入寜晉泊滙歸滏陽河〉一畆泉河〈在保定府城西三十里𤼵源滿城縣賢台社泉自地中湧出方廣一〉
〈畝故名東合雞距泉逕城濠南東入滱水逕易安州雄縣逹於海一名尚泉俗號西塘泊〉水〈在定興縣西南自易州流入與巨馬河合即中易也漢書地理志固安縣易水東至范陽入濡水經注易水自固安東經范陽故城南又東與濡水合縣志易水初不甚宏自合諸澗勢漸澎湃故又名百澗水自落堡入縣境至河陽渡與淶水合味甘冽宜釀〉濡水〈在定興縣西自易州流入與易水合今名沙河即北易也漢書地理志濡水至范陽入淶水經注濡水自固安又東南於容城縣西北大利亭東南合易水而注巨馬河宋雍熙三年曹彬等敗趨易州瀕沙河而飯即此縣志沙河有四源一出易水西北白楊嶺一出州北梁村合流入縣界與三水合流而束名曰沙河又東南與易水合又東入巨馬河〉鴻上水〈在唐縣西北徐廣曰鴻上水源出葛洪山水經注鴻上水出唐縣西北近溪東南流注於滱水〉馬溺水〈在唐縣西水經注馬溺水出上曲陽城東北東北流經伏亭又東流注於滱〉唐池水〈在唐縣西南水經注唐縣城西有一水𨗳源盧奴縣之西北泉湧而出俗亦謂之為唐水東流至唐城西北隅堨而為湖俗謂之唐池蓮花被水勝遊多萃其上其水南入小溝下注滱水〉五靈水〈在完縣西二十里源出大嵬山一名五雲泉𤼵源處五竅如龍流至縣西南十里㑹祁水〉流九水〈在完縣西二十里平地九泉淺而不竭又有店頭水在縣西三十里曲律峪二水並合五雲泉入祁水〉蘇水〈在完縣西南漢書地理志曲逆有蘇水東入濡水經注蘇水出蒲陰縣西南近山東北流逕堯始亭南又東逕其縣入濡舊志今有放水河源出唐縣東北馬耳山石臼泉東流入完縣界㑹五雲泉至縣東南㑹為方順河疑即古蘇水葢亦方順河之南源也〉蒲水〈在完縣北漢書地理志蒲陽山蒲水所出東入濡後漢書郡國志蒲陽山蒲水出也水經注蒲水出西北蒲陽山西南流積水成淵東西一百步南北百餘步深而不測其水又東南逕安陽亭東俗名斯川為安陽壙又東南逕安陽闗下出闗北濟又東南逕夏屋故城又東南流逕蒲陰縣故城北右合魚水又東入濡水志蒲水𤼵源完縣西北三十里道務村流逕縣北又東南至故曲逆城東南與曲逆水合今縣北有蒲上村蒲上社〉魚水〈在滿城縣西南水經注魚水出北平縣西南魚山水𤼵其下東流注於蒲水〉古衡漳水〈在束鹿縣南舊自冀州流入又東北流入深州界今改流而南不逕縣界水經注衡水自昌城縣又逕西梁縣故城東又東北逕桃縣故城北合斯洨故瀆又北為袁譚渡葢譚自鄴往還所由故得厥名又北逕鄔縣故城東又右逕下博縣故城西元和郡縣志衡漳水在鹿城縣南十里太平寰宇記在縣南九十里亦名苦水西南自寜晉縣界流入〉古斯洨水〈在束鹿縣西南自晉州流入今堙漢書地理志綿曼縣斯洨水首受大白渠東至鄡入河水經注白渠逕敬武縣又東謂之斯洨水東分為二水枝津右出焉東南流謂之百尺溝東注衡水斯洨水自枝津東逕貰城北又東積而為陂謂之陽縻淵左納白渠枝水又東逕西梁城南又東北經樂信縣故城南又東入衡水〉廣利渠〈在唐縣西南源出山西靈邱縣下逹淀泊金太和六年縣令劉弁開渠風山下引唐河水灌田數千畝又𨗳而東以灌隣邑其後河流南決渠廢明萬厯二十七年知縣楊一桂復濬之其水本東南流挽之使東北注建九閘以時蓄稍前至雹水村有客水溝横界其前視渠身下三尺許乃架木為槽以過水號曰騰橋使溝穿橋下渠行橋上凡濬渠七十里歴村落三十八分析閘渠二十五由是安行抵滿城方順橋合九河溉田無算後漸淤塞 本朝乾隆十年〉
〈命總督髙斌重加䟽濬引唐河之水入渠並建涵洞二十七座以資灌溉二十六年四十六年皇上巡幸五臺鑾輿過此有〉
〈御製詩〉范陽陂〈在定興縣南水經注范陽陂在范陽城西十里方一十五里俗亦謂之鹽臺陂陂水南通梁門淀注易水亦謂之范水舊志縣西南五十里閻臺之西有狼兒淀地形窪下郎山之水瀦焉下流為曲水河至安肅縣西入雹水葢即故鹽臺陂閻臺乃鹽臺之訛也又有雞爪河亦在□臺平地湧出三五不一分流形如雞爪繚閻臺經安肅入雹河葢即陂水之南通梁門為范水者〉海子淀〈在新城縣西南三十五里受紫泉斗門西窪之水大雨後諸水灌注於此舊有小溝䟽淀東注淺狹易淤又有黒洋淀在縣東五十里里渾河所淤可以耕種〉陽城淀〈在望都縣東南水經注博水經陽城縣散為澤渚渚水瀦漲方數里匪直蒲筍是豐實亦徧饒菱藕世謂之陽城淀陽城縣故城近在西北故陂得名焉元和郡縣志陽城淀在望都縣東南七里周迴三十里〉劉家淀〈在安州西二十里源出清苑縣石橋一畝泉二河流入州境滙而為淀比流入於易水又菱子淀在州東南二十里自唐滋沙三河分流入白洋淀〉大澇淀〈在髙陽縣東舊馬家河所瀦又馬□淀在縣東北白洋淀牧地也周圍收地也周圍二十里〉延福淀〈在髙陽縣西南十里楊村河所瀦也東口决則由圏頭而下西口决則衝横堤〉白洋淀〈在新安縣南二十里周六十餘里南高陽西安州東任邱北新安東北雄縣五州縣環之而新安十數村居其中古九十九淀之一也相傳明𢎞治以前其地可耕而食中央為牧馬自正徳間楊村河決入始成澤國今合相近諸淀之水總名曰西淀通志西北諸山之水皆滙於西淀北自雄縣來者曰白溝河西自安州來者曰依城河西北自安肅來者曰瀑河南自髙陽來者曰豬龍河而趙北口居其中建設橋座諸水由此東流實西淀之咽喉也乾隆十八年〉
〈皇上御舟經此有御製白洋淀詩〉大溵淀〈在新安縣西北即古大渥淀也一名泥淀水經注渥水上承二陂於容城縣東南謂之大渥淀小渥淀水南流注易水謂之渥同口太平寰宇記大泥淀小泥淀並在容城縣南三十里通志大溵淀在新安縣西北五里周四十里即大渥淀 本朝雍正四年䟽渠水營田數千傾為膏腴之地乾隆二十七年復經開濬又有殷家淀在縣東北三里長流河水所瀦即小渥淀也〉雜淀〈在新安縣西五里周三十里雹水蘆草灣水所瀦又縣南有杜定淀周圍十餘里縣東有鴨圏淀長淀河所瀦楊家淀在鴨圏淀南王家淀在縣東皆與白洋淀相通〉燒車淀〈在新安縣東北十里連雄縣界南北二十餘里與白洋淀接相近有留通淀在雄縣西十餘里〉洛汪淀〈在新安縣南十八里明成祖過此命軍士築臺名曰樂駕〉蓮花淀〈在雄縣西南十里方三十里新安髙陽諸水所滙也宋史河渠志沿邉塘樂東南起保定軍西北抵雄州合百水淀黒羊淀小蓮花淀為一水衡廣六十里縱二十五里或十里又東起雄州西至順安軍合大蓮淀洛陽淀牛横淀康池淀疇淀白洋淀為一水衡廣七十里縱三十里或四十里〉柴禾淀〈在雄縣東南十餘里長三十里白溝河諸水皆滙於此淀北㟁有渾河舊口東南岸有玉帶河口折而東北為茅兒灣清河之水由水東趨保定〉五官淀〈在雄縣東南七十里柴禾淀南方三十里與任邱縣接界玉帶河所滙也〉蒼耳淀〈在雄縣東十五里又馬務淀在縣東三十里皆方三十里〉邊呉泊〈在安州西南亦曰邉呉淀今堙宋史河渠志縁邉塘濼東起順安軍邉呉淀至保州合齊女淀澇淀為一水衡廣三十里縱百五十里舊志今有南北二邉呉村及邉呉塔皆在州西南〉桞灣〈在安肅縣界北十里即宋遼分界處今俗呼蘆草灣值夏霖雨水湧奔激成渠〉茅兒灣〈在雄縣東四十里上接柴禾淀下通保定縣玉帶河為諸水經流要口又東三里許為張青口接保定縣界〉蘭溝〈在定興縣東南四十里相傳范陽有五溝青白藍紅黄白溝已為河此即藍溝也〉龍潭溝〈在唐縣西北葛洪山北一名龍門湖兩山壁立萬仭水出其中長九里横三里有瀑布泉五注盤石下沫如輪聲如雷〉古溝〈在容城縣北門外其西有村名曰溝西白河水溢經村西直抵城下由溝北東入新安白洋淀〉木刀溝〈在祁州南自無極縣流入郡縣元和志長林溝今名木刀溝在義豐縣南三十二里 按此水今堙〉大陸澤〈在束鹿縣南元和郡志在鹿城縣南十里詳見深州及順徳府〉橋窪〈在新城縣南二十里受紫泉斗門二水又東南三十五里有高橋河即白溝支流河源壅塞故道猶存〉桞灘〈在安州東南三十里白洋淀西堤與浦口趙口陶口相連〉鹽石淵〈在祁州界魏書地形志安國縣有鹽石淵〉龍潭〈有二一在髙陽縣東南四十里一在縣南二里〉雞爪泉〈即雞距泉状如雞距故名在定興縣西界東支𤼵源於陳村至中支滙流長五里許中支𤼵源于李家庄三岔口長十里許南支𤼵源於馬家庒至三岔口滙流長六里許諸泉皆㑹安肅界南歸瀑河乾隆十一年興修水利特濬此泉附近田畝皆資灌溉〉湧魚泉〈在望都縣西南三里此流經通濟橋東轉又北至南闗左而兩分一東滙灞龍河一北抵隍中又沈家泉在縣西南二里東北流滙清泉入隍又曲家泉在縣西半東流入隍〉西隄泉〈有二皆在望都縣西北二里合流東入龍泉河又北有堅功泉亦東滙龍泉河〉黄黒泉〈在望都縣北里許龍泉河内二泉相去僅丈餘其色分明不溷舊志縣境凡九泉滙為城濠又東注為龍泉河〉靈井〈在唐縣西北太平寰宇記郎蔚之隋圖經云唐縣中山城西北隅有一大井俗名趙母井昔云醇酎千日即是此井所醖後以石葢之人不敢開〉善利井〈在唐縣西一名天王井〉傾井〈明統志在束鹿縣西南四十里漢光武師過其地渴甚此井忽傾欹泉水湧出〉
欽定大清一統志卷十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945年 (提及)
- 960年 (提及)
- 981年 (提及)
- 1113年 (提及)
- 1275年 (提及)
- 598年 (提及)
- 621年 (提及)
- 711年 (提及)
- 540年 (提及)
- 1188年 (提及)
- 533年 (提及)
- 581年 (提及)
- 1004年 (提及)
- 1125年 (提及)
- 1204年 (提及)
- 1214年 (提及)
- 1373年 (提及)
- 596年 (提及)
- 909年 (提及)
- 586年 (提及)
- 1746年 (提及)
- 622年 (提及)
- 706年 (提及)
- 1208年 (提及)
- 1381年 (提及)
- 1369年 (提及)
- 146年 (提及)
- 500年 (提及)
- 987年 (提及)
- 1029年 (提及)
- 1286年 (提及)
- 501年 (提及)
- 713年 (提及)
- 757年 (提及)
- 692年 (提及)
- 704年 (提及)
- 982年 (提及)
- 992年 (提及)
- 997年 (提及)
- 1374年 (提及)
- 1375年 (提及)
- 1402年 (提及)
- 1729年 (提及)
- 1753年 (提及)
- 1475年 (提及)
- 1679年 (提及)
- 1744年 (提及)
- 1653年 (提及)
- 1742年 (提及)
- 1675年 (提及)
- 1754年 (提及)
- 1648年 (提及)
- 1665年 (提及)
- 1662年 (提及)
- 1741年 (提及)
- 1764年 (提及)
- 1669年 (提及)
- 1759年 (提及)
- 1638年 (提及)
- 1752年 (提及)
- 1261年 (提及)
- 1309年 (提及)
- 1370年 (提及)
- 1660年 (提及)
- 1672年 (提及)
- 1663年 (提及)
- 1649年 (提及)
- 1664年 (提及)
- 1750年 (提及)
- 1757年 (提及)
- 998年 (提及)
- 1002年 (提及)
- 1725年 (提及)
- 1763年 (提及)
- 1765年 (提及)
- 1553年 (提及)
- 1517年 (提及)
- 1762年 (提及)
- 1745年 (提及)
- 983年 (提及)
- 1519年 (提及)
- 1655年 (提及)
- 1666年 (提及)
- 986年 (提及)
- 1726年 (提及)
- 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