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正德云南志/卷09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目录 正德云南志
◀上一卷 卷九 下一卷▶

云南志卷九 志九[编辑]

曲靖军民府[编辑]

东至普安州界一百七十里,西至㝷甸军民府界一百四十里,南至广西府界一百六十里,北至四川乌撒军民府界二百九十里,东北到乌撒军民府三百七十里,东南到广西府师宗州三百六十里,西南到澂江府旧邑市县二百里,西北到㝷甸军民府一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三百三十里,至应天府六千八百六十里,至顺天府一万三百五里。

建置沿革[编辑]

禹贡梁州之界,天文井鬼分野。汉为夜郎味县地。蜀汉改置建宁郡,治味。后分置兴古郡,治律高。晋二郡俱属宁州。梁时有爨瓉者,㩀其地。隋置㳟州、恊州。唐置南宁州,治味县。及改恭州为曲州,分恊州置靖州,俱属戎州都督府。初,东西爨分乌、白蛮二种,自曲靖州西南昆川距龙和城,通谓之西㸑白蛮。自弥鹿、升麻二川南至步头,通谓之东㸑乌蛮。贞观中,以西㸑归王为南宁都督,袭杀东㸑首领盖聘。南诏阁罗凤以兵胁西㸑,徙之至龙和,皆残于兵。东㸑鸟蛮复振,徙居西㸑故地,世与南诏为婚,居故曲靖州。天宝末,征南诏,进次曲靖州,大败,其地遂没于蛮。南诏改石城郡。宋时大理叚氏因之,后为磨弥部所㩀。元宪宗六年,置磨弥部万户。至元八年,改为中路。十三年,改曲靖路总管府。二十年,以隶皇太子。二十五年,升宣抚司。本朝洪武中,改为曲靖军民府。领县二、州四。

  • 南宁县 附郭。本汉益州郡昧县地。唐初于此置南宁州,以㸑归王为都督,后没于蛮。元初置千户所,隶磨弥部万户。至元中,升南宁州,后改为南宁县。本朝因之。洪武末,省越州,分其州石堡山之地入焉。编户三里。
  • 亦佐县 在府城东二百五十里。汉为牂牁郡宛温县地。蜀汉及晋皆属兴古郡。唐为盘州地,后没于蛮,号夜苴部,后讹为亦佐。元至元间,并入罗雄州,后置亦佐县。本朝洪武初,属罗雄州。洪武末,分越州之屈郎村入焉,直隶本府。编户二里。
  • 霑益州 在府城东北一百一十三里。汉为牂牁郡宛温县地。蜀汉属兴古郡。唐初于此置西平州。贞观中改为盘州,属戎州都督府。天宝末没于蛮,后为磨弥郡所㩀。元初属磨弥部万户。至元中改置霑益州,领交水、石梁、罗山三县。本朝并三县及越州之五郷入马。编户一十四里。
  • 陆凉州 在府城南一百二十里。本汉牂牁郡平夷县地。蜀汉属兴古郡。晋分置平夷郡。唐属盘州。天宝末没于蛮。南诏时号落温部。元初内附,置落温千户所,属落蒙万户。至元中改置陆凉州,领河纳、芳华二县。本朝并二县入焉。编户八里。
  • 马龙州 在府城西北七十里。汉为益州郡地。蜀汉及晋皆为兴古郡地。唐时没于蛮,名撒匡,僰剌居之。后盘瓠裔纳垢部逐旧蛮而有其至罗苴。元初内附,置纳垢千户所。至元中改龙州,领通泉县。本朝初因之,后并隶入马。编户四里。
  • 罗雄州 在府城东南二百七十里,蛮云落依。汉为牂牁郡宛温县地。三国蜀为兴古郡境。晋因之。磨时没于蛮,为塔敝纳夷甸。相传盘瓠六男,其一曰蒙由丘,后裔有罗雄者居此甸。至其孙普恐,名其部曰罗雄。元初内附,隶普摩千户。至元中割夜郎苴部为罗雄州,隶曲靖路。本朝因之。编户三里。

郡名[编辑]

兴古蜀汉名,南宁唐名,石城蒙氏名

山川[编辑]

  • 青龙山 在府城东。
  • 胜峯山 在府城西,一云妙峯山。嶙峋耸㧞,高出郡山。上有五雷祠,郡人岁时致祷。
  • 负金山 在守城西南一十五里。山皆青黒石,有石一穴,状如焉,蹄水深尺馀。郡申童子初学书,必投𧵅其中,云买水学书,然后汲以研墨,因号为王羲之砚池,上有王羲之祠。其东北有山,高百馀仭,上有望夫石。
  • 真峯山 在府城西南二十里,峯峦秀丽,多产花木。
  • 石堡山 在府城东南二十馀里,在弄泥甸。一石高数十仭,方圆三里,上平坦。相传昔诸葛武侯征蛮,与酋会议盟誓之所。蛮谓会议曰分秦,又名分秦山,又云诸葛指此山,可以作堡。山之西有石猪山,相去五十步,险不可测。蛮因城之泉水坠岩下,有治方响音,上有观音像,又名观音山。
  • 旱改山 在亦佐县治东,岁旱祷之即雨
  • 矣。层山 在亦佐县治西,山有清泉,居人利汲,夷语水为矣,因名。
  • 伯蒙山 在霑益州东南二百里,高出诸山之上。
  • 堆涌山 在霑益州东南一百里,延袤二百馀里,峯峦堆突,如涌出然。
  • 曲靖东山 在霑益州南二百里,山色苍翠,宛然如画。
  • 石龙山 在霑益州东七里,其西麓有一石,蜿蜒如龙。
  • 龙华山 在霑益州南五十里。
  • 罗山 在霑益州东北九十里。
  • 炎方山 在霑益州南七十里炎方驿前,高三十馀丈,盘礴二十馀里。
  • 丘雄山 在陆凉州东七里,上有方池,水无盈缩。下有泉十八,一曰黒龙泉,岁旱祷雨辄应。
  • 木容山 在陆凉州西北二十五里,峯峦林木,苍翠可观。
  • 部封山 在陆凉州西四十里,故芳华县近此山,高耸多花木。
  • 满戍山 在陆凉州北二十里,高出群山,林木郁茂。
  • 伯刻山 在马龙州南六十里,其东北有多罗山,皆峯峦峻峭,怪石巉岩。
  • 木容箐山 在马龙州东南六十里,下有木容箐溪。
  • 杨磨山 在马龙州西七十五里,一名关索岭,七有关。
  • 多罗山 在马龙州西南六十里安仁郷,约高四百馀丈,山顶多怪石,林水丛茂,亦州之望山也。
  • 白蜡山 在罗雄州西南一十三里。
  • 罗庄山 在罗雄州东南六十里,山多材木。
  • 八部山 在罗雄州西北八十里阿重村,高二百馀丈,盘根一百馀里,冈峦八耸,故蛮呼为八部。
  • 禄布山 在罗雄州北八十里,高二百馀丈,盘旋百里,峭石巉岩,林木茐蒨。
  • 石门 在陆凉州西平壤,石笋森密,周匝十馀里,大者高数仭,参差不齐,望之如林,俯仰侧直,千态万状,东西行者穿其中,故曰石门。又东出数百步,有离石焉,状类西岳三峯,宛然如画。
  • 潇湘江 在府城南,广一引其源出马龙州木容箐。夏秋之交,江水泛涨,汪洋弥漫,若洞庭潇湘之势,故名。
  • 白石江 在府城北八里。本朝洪武十四年,西平侯沐英征云南,闻元司徒达里麻拥兵十馀万屯曲靖,遂进师至白石江,大战,擒达里麻,俘甲十二万于此。
  • 盘江 在霑益州,有二源:一曰盘哀,蛮云男水,即今之北盘江,由州之廿流,经可渡至普定;一曰盘绛,蛮云妇水,即今之南盘江,由州之南流经交水,至弥勒。二水各流千馀里,始合入平伐横山寨下,经广西静江入于海。
  • 东河 在马龙州治东。
  • 西河 在马龙州治西。东流合东河,入寻甸军民府界。
  • 东山河 源出霑益州块步。溪傍有洲,平坦肥沃,约百馀顷,而河流曲折,循之无旱涝之虞。
  • 东海子 在城东五里许。轮广五十馀里,每秋雨水生,汪濊浩淼,亦曲阳之巨浸也。
  • 清溪洞 在平夷城西三里许。洞深一里,其内石笋森立,外则溪流环绕,清幽可爱。
  • 桂花洞 在平夷城北十里许。洞穴幽深,洞前有合抱老桂,婆娑蔽亏,花香数里。
  • 喜旧溪 在罗雄州。源出龙甸村,流环州境,西至普安州入盘江。
  • 温泉 在石堡山下。阔二丈许,其沸如汤,人多浴之。
  • 龙泉 在府城西南十里许。泉分两泒,而灌溉之利甚慱。府卫春秋祀之,岁旱祷无不应。
  • 灵泉 在马龙州西南二里。水色清碧,民赖灌溉。
  • 黒龙潭 在府东二十馀里。傍有石洞,其上怪石巉岩,林木茂密,潭水源深,而灌溉之利甚博。
  • 中埏泽 在丘雄山下。源自南盘江,经府东南合潇湘江,至是汇焉。十八泉与南涧皆注其中,鱼鰕甚富。其傍地为牧马场,多产良马。
  • 南涧 在陆凉州西北五里。阔二丈,源出马龙州,流经于州西北,而注于中埏泽。
  • 北沼 在府城北迎恩门外。
  • 西湖 在府城东北十里。俱洪武年间凿。先是,二水俱有坝闸,积水以灌田,军民利之,后俱为富人所占。弘治十二年,同知胡光具其事陈当道,核出池沼踪迹,治有置之人,而濬水筑坝,水利如故矣。
  • 交水坝 在霑益州南一百七十里平蛮乡,块步、蜡溪二水相合,又名交水河。先是,以土堰水每岁随筑随决。宣德十年,曲靖卫千户梅用凿石为坝,启闭以时,灌田百馀顷。
  • 大坝 水出木容箐。洪武初,指挥刘璧筑坝,厮渠为三,造闸以蓄泄水利,于是东南三郷四堡之田咸受灌溉。

形胜[编辑]

  • 四达要冲 云南志:东通两广,西接四川,北连贵竹,南上滇藩,要冲地
  • 凭山负水石堡山峙于府前,交水河经于府后。
  • 环山带水 霑益州之东南,环以石龙诸山,而南北有盘江二水。
  • 崇山并峙 陆凉州丘雄、部封二山峙于东西,高出诸山,为此州之胜。
  • 环州皆山 马龙州治四围若杨磨诸山相属环列,蔚然可观。
  • 林峦拱卫 罗雄州之前后左右有数十山,嵳峩耸峭,林木苍森,拱卫如城。

土产[编辑]

  • 毡鐡 出陛凉、霑益一州。
  • 千叶葵花 花多色重而不结实。
  • 黄柑 圆大而黄,表里俱甘,俱南宁县出。
  • 五味子 南宁县碌碑村出。
  • 石燕 出马龙州,状类燕,有文,大曰雄,小曰雌,能愈眼痰。
  • 茯苓 出霑益州炎方山。
  • 栗 出罗雄州,实小而味甘,胜于他州所产。

户口[编辑]

  • 户 八千四百九十二。
  • 口 五万九千九百九十五。

田粮[编辑]

  • 田 官民田地八百五十四顷八十一亩。
  • 粮 夏税小麦正耗一千二百二十八石八斗五升七合一勺五抄,秋粮米正耗六千三百七十石三斗八升七合九勺。

屯田[编辑]

  • 东山堡屯 在城东三十里。
  • 何家屯 在城东一十里。
  • 石宝山屯 在城南三十里。
  • 三百户屯 在城南二十里。
  • 碌碑村屯 在城西南一十五里。
  • 犬蹄铺屯 在城西十五里。
  • 卜浪川屯 在城北八十里。
  • 鲁石屯 在城西南一百里。
  • 叶村屯 在城西五十里。
  • 龙井屯 在城西五十里。
  • 古城屯 在城北一十五里。
  • 交水屯 在城北三十五里。
  • 西冲屯 在城北三十里。
  • 陈方桥屯 在城东北七十里。
  • 普鲁吉屯 在城北七十里。
  • 高桥屯 州北二十里。
  • 东屯 州东五十里。
  • 杓得屯 州西北三十里。
  • 罗木屯 州东南五十里。俱霑益州。

风俗[编辑]

  • 椎髻皮服 唐志。
  • 力耕好讼 元志:野无荒关,人皆力耕,地富饶,好嚚讼,怀战争,少廉耻。
  • 其俗喻利 郡中亦夷汉杂处,列屋于府卫州县之近者,大抵多汉僰武人,相竞以逐刀锥之利,而亲贤敬上,隆师取友,尽忠勤事之义,懵然不知留意。其曰罗罗者,则散居村落,或至城市买卖,往往为此軰所扰。
  • 卜用鸡骨 土人称巫师曰大奚婆,一曰朵兮薄。遇有一切大小事疑不能决者,辄请巫师以鸡骨卜其吉㐫。
  • 为春节戏 土人以十二月为春节,竖长竿,横设一木于上,号曰木床。左右各坐一人,更相起落为戏,经月乃罢。又用竹筹各五十,刻骰子五枚,如枣核样,六面画以㸑字,记么六之数,或二人或四人对掷为罗罗,双陆
  • 脱帽为礼 罗罗一名㸑,讹为寸,而有黒白之分。黑爨贵,白㸑贱。男子椎髻坡毡,摘去须髯,以白布褁头,或黒毡缦竹笠戴之,名曰茨工帽。见官长贵人,脱帽悬于背,以为敬。胫纒杂檀,经月不觧,穿乌皮漆履,带刀背笼,一有忿戾,则㧞刀相尚,此又其性之悍也。以上风俗,各府多同。
  • 士风渐盛 郡内山川夷旷,民乐耕种,城内外汉、僰同风。自国初开立学校以来,土风渐盛,而科第人材,后先相望,殆与中州埓焉。
  • 婚娶论门第 罗罗以黒白分贵贱,其婚娶论门第财礼,用牛马,以多者为贵。妇人蟠头,或被发,衣黒衣,贵者以锦缘饰,贱者披羊皮,耳穿大环,胸覆金脉钿,乘马则并足侧坐,驰骤如骁将室。女环极大,谓之纳东,许嫁则易之,然淫荡弥甚,闻吹芦笙,则悦逐之。既嫁,虽贵无华饰,以一毡一席自奉,松毛布地而已。夫妇鸡鸣则分,昼不相见。霑益州志
  • 艺荞畜马 本州亦夷汉杂处,而罗罗乃其土著之民,居止多在深山,虽高冈硗礲,亦力垦之,以种甜苦,二荞自赡。又以畜马为生,牧养蕃息,剔去毛骨二节,谓之雕尾,以此为贵。刻木为鞍而无䩞,剜木为镫,伏如鱼口。噐皿用竹筐篚、木椀。房舎饮食,颇类汉人,惟不事佛。陆凉州志
  • 刻木为契 本州僰罗杂处,而罗罗尤多。不识文字,凡有交易借贷,辄以片木刻其物品日期多寡之数于上,析而分之,彼此各藏其半以取信,亦上古之遗风。然亦有爨字,如科斗状,盖其同类自用耳。以十二支所宵为期,会作交易,如曰牛街子、狗街子之类是也。马龙州志
  • 葬不用棺 州多夷罗,凡有病不信医药,憔祭鬼,或以诸虫胆治之。死无棺,其贵者用虎豹皮,贱者用羊皮,褁其尸,以竹箦舁于野焚之,会亲友杀牲𥙊享,弃其骨而不收。酋长及富者,则令奴婢㸔守,长者二三月,糿者月馀而止,藏其骨,非亲人莫知其处。其罗罗散居各府州县者,其俗大抵相同。罗雄州志

公署[编辑]

  • 安普道 在府城北门外,洪武间建。
  • 布政司分司 在安普道西。
  • 察院 在城中,弘治十年建。
  • 府治 在城内,洪武十六年建,内有经历司、照磨所、丰实库、架阁库,其司狱司、广盈仓、税课司、医学、养济院,则散置于城之内外,旌善、申明二亭在府前。各州县俱有。
  • 南宁县治 在府治东,洪武十四年建,内有典史厅所领有白水关巡检司。
  • 亦佐县治 洪武十六年建,内有典史厅
  • 霑益州治 洪武十七年建,内有吏日厅其通运仓、旌善、申明二亭,则散置于州之傍近,所领有松韶铺巡检司、阿幢桥巡检司、交水税课局。
  • 陆凉州治 洪武二十一年建,内有吏目厅外有旌善、申明二亭。
  • 马龙州治 洪武十八年建,内有吏目厅外有旌善、申明二亭,列于左右,所领有鲁婆伽岭巡检司。
  • 罗雄州治 洪武十六年建,内有吏目厅其旌善、申明二亭在州前。
  • 曲靖卫 在府治西,洪武二十年建,内有经历司,领卫镇抚一、左右中前后中左千户所六,每千户所又各领所镇抚一、百户十。
  • 平夷卫 在府东北一百二十里,洪武二十三年建,内有经历司,领卫镇抚一,左、右千户所二,其千户所又领所镇抚一,百户十。弘治十七年,抚、镇建议迁于多罗驿,而于曲靖卫移二所以实之。
  • 越州卫 在府东南六十里,洪武二十年建,内有经历司,领卫镇抚一,左、中、前千户所一,每所又各领所镇抚一,百户十。
  • 六凉卫 在陆凉州西南二十五里江北郷,洪武三十一年建,内有经历司,领卫镇抚一,左、右、中、前、后千户所五,每所各领所镇抚一,百户十。
  • 马隆守御千户所 在马龙州治北,永乐二年建,内有吏目厅,领所镇抚一,百户十。
  • 乌撒卫后千户所 在霑益州治西北,原隶贵州乌撒卫,洪武十七年调镇本州,领所镇抚一,百户十。

学校[编辑]

  • 府学 在府治东南,永乐元年建。成化三年,御史朱恺、知府张纯重修。西为文庙,翼以两庑,像祀圣贤。前为仪门,益前为棂星门。东为明伦堂,翼堂左右为志道、㩀德、依仁、㳺艺四斋。后为乐育堂,为诸生肄业号舎。提学佥事童轩有记。弘治十年,知府章忱又重修焉。十五年,御史何琛、耿明又相继新之。十六年,知府焦韶、同知胡光又于学东立射圃,内有观德亭。

城池[编辑]

  • 曲靖卫城 洪武二十年建,周围六里,四门:东曰乐畊,南曰来薰,西曰胜峯,北曰近恩。
  • 夷卫城 弘治十七年迁建,周遭二里一百六十步,有东、南、北三门。
  • 越州卫城 洪武二十七年建,周遭二里三百四十五步,有东、西、南、北四门。
  • 乌撒卫后千户所城 洪武十七年建,周围一百一十五丈,开东西南北四门。
  • 六凉卫城 洪武三十一年建,周遭六里,有东西南北四门。
  • 马隆千户所城 永乐二年建,周遭二里二百八十步,有东西南三门。

驿堡[编辑]

  • 南宁驿 在城西十五里,隶府,洪武三十三年建。
  • 白水驿 在城东北八十里白水关,隶南宁县,洪武二十八年建。
  • 炎方驿 在州西南八十里,洪武初建。
  • 倘塘驿 在州北八十里。
  • 松林驿 在州西南一百八十里。俱霑益州。
  • 普陀驿 在六凉卫南门外,隶州。
  • 马龙驿 在马龙州北一里,洪武二十八年建。
  • 多罗驿 在平夷卫,隶罗雄州,永乐十五年重修。
  • 三义堡 在府城西十五里。
  • 火忽都堡 在府城北一百三十里。
  • 普鲁吉堡 在府城北五十里。
  • 定南堡 在府城东北八十里。俱曲靖卫官军。
  • 倘塘站堡 在倘塘驿,乌撒卫官军。
  • 霑益站堡 在霑益州城外。
  • 白水站堡 在多罗驿。
  • 额勒屯堡
  • 分水岭哨堡 俱曲靖卫所官军。
  • 干海哨堡
  • 龙山哨堡
  • 永安哨堡
  • 炎方哨堡
  • 来远哨堡
  • 石山哨堡
  • 松韶腰站哨堡
  • 石灰窑哨堡
  • 一碗水哨堡
  • 独树哨堡
  • 炒鐡沟哨堡
  • 棠棃湾哨堡
  • 干沟哨堡
  • 响水哨堡
  • 多罗哨
  • 宣威关哨堡 霑益州界止此。

哨戍[编辑]

分水岭哨 干沟哨 一碗水哨 石灰窑哨 干海子哨 松韶铺哨 桐车坝哨 棠梨湾哨

铺舎[编辑]

府前铺在府治东。 箐底铺在霑益州。 云关铺 倘塘铺堡内。 通南铺 来賔铺 十里铺 洪桥铺 龙山铺 永安铺 炎方铺堡内。 来远铺 松韶铺 遵化铺 平南铺 松林铺堡内。 山塘铺 阿幢桥铺 交水铺 分水铺 白水铺 响水铺 石岑铺 城东铺堡内。 界牌铺 州前铺在罗雄州。

关梁[编辑]

  • 白水关 在府城东八十里。
  • 木容关 在陆凉州西一十五里。
  • 石觜关 在陆凉州北三十里。
  • 天生关 在陆凉州南九十里。
  • 分水岭关 在马龙州西南二十里。
  • 三义口关 在马龙州东三十五里。
  • 豫顺关 在平夷卫北二里。
  • 宣威关 在平夷卫北一十五里。
  • 澄清上、中、下三桥 上桥去府治南九里,中桥去府治南七里,下桥在府治西三义驿,俱弘治十七年建,有记。
  • 潇湘江桥 跨木容关溪之水,景泰三年建,弘治十五年知府焦韶、同知胡光重建。
  • 白石江桥 在府城北八里,洪武二十五年建,长六州,润可二寻,乌龙溪之水流其下。
  • 石堡山桥 在府城南二十里。
  • 迎恩桥 在府城北双沼之间,桥下有闸,洪武初建。
  • 太平桥 在霑益州南一百四十里交水村,长八丈,阔二丈,块步溪水流其下。
  • 阿幢桥 在霑益州南一百七十里,长一十五丈,阔一丈,腊溪水流其下。
  • 山塘桥 在霑益州南一百七十里山塘铺,长十丈,阔一丈,山塘溪水过焉。
  • 可渡桥 在霑益州北一百二十里可渡河,长八丈馀,阔一丈五尺。
  • 永安桥 在越州卫城北,长八丈五尺,阔二丈,弄泥溪水流其下。
  • 城南桥 在六凉卫城南,洪武二十三年建。
  • 城北桥 在卫城西北芳华郷。跨南涧之水。洪武十五年建。
  • 镇夷桥 在越州卫南。洪武二十七年重建。
  • 观音桥 在马龙州治西。长四丈三尺,阔一丈五尺。西河水流其下。

台榭[编辑]

  • 南楼 即府城南楼也。重屋三层。年久倾圯。弘治十六年,同知胡光、指挥李磐重修。
  • 钟鼓楼 在城中。洪武二十年建。重屋二层,有铜漏。景泰间,指挥梅坚置。
  • 临漪楼 在北城上。下瞰双沼。当夫夏荷呈红,秋芦献白,鱼游鸟翔,水天一碧,于斯之时,能觧登楼者,兴当不浅。

祠庙[编辑]

  • 城隍庙 在城内。
  • 社稷坛 在府治西。
  •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府治东。
  • 厉坛 在社稷坛北。各州县俱有。
  • 名贤祠 在文庙前。弘治十一年,府章忱修建。祀诸葛亮、传宝、许南杰、爨深、爨龙颜、爨云、操安。
  • 旗纛庙 在卫左。洪武二十三年建。六凉卫、越州卫、平夷马隆所俱有庙。每岁霜降,各卫所官祀之。
  • 五雷祠 在胜峯山上。凡遇旱干水溢之灾,祷命不应。
  • 土主庙 在府仪门前东。

古迹[编辑]

  • 石城 在府城北二十馀里。隋牂牁郡地。唐为庄州石城县,属黔州都督。旧有一碑,乃叚氏与三十七部诸蛮立誓盟之碑。
  • 旧府治 在南城村,今遗址尚存。
  • 废越州 在府城南一十五里。本唐悦州,领甘泉等六县。后为爨蛮所㩀,号普么部。元置千户所,改越州。本朝洪武末,州省。
  • 卤昌城 在陆凉州西南中埏泽尾。水绕城郭,南中之固城也。
  • 木栅羲城 在中埏泽中洲上。其南有骑思笼城、
  • 耶城尚濽城 俱在马龙州东南境。
  • 废河纳县 在陆凉州南八十里蔡村。蒙氏时置陆郎县,后并于落温部。元初置百户,至元中改河纳县。
  • 废芳华县 在陆凉州西四十里。昔落温部之地,蛮名忻歪,又名部封。元初置千户,后改芳华县。
  • 废石梁县 在霑益州东北五十里石梁山。本磨弥部,又名五勒部。元至元中立为县。
  • 交水县 在霑益州南二百三十里交水村。其先磨弥部酋蒙提居此,名易陬笼城。后为大理国高护军所夺。元初内附,立为县。
  • 废罗山县 在霑益州东南一百二十里平夷郷。乃磨弥部东境,夷名乐蒙山。元置此县。
  • 废通泉县 在马龙州西南四十里通泉郷。本盘瓠裔纳垢之孙易陬分居其地。元初为易笼百户,改通泉县。已上六县俱本朝永乐初省入各州。
  • 旧罗雄州 在喜旧溪东,遗址废为平原。

宦迹[编辑]

三国
  • 诸葛亮 征南,驻于石堡山。
  • 马忠 蜀汉将。
  • 李恢 蜀汉都督。
  • 王逊 水嘉中为南夷校尉。
  • 董霸 平乐太守,破牂牁、平夷等处。
  • 韦仁夀 检校南宁州都督。
  • 赵孝祖 永徽中郎中,总管讨白水蛮。
本朝
  • 王政 洪武初。
  • 王祯 江西人。永乐。
  • 操安 江西饶州人。景泰。
  • 许南杰 浙江馀姚人。景㤗。
  • 章忱 浙江会稽人。弘治。俱知府。
  • 张纯 四川泊梁人。
  • 杨杲 四川成都人。
  • 李鳯 陕西扶风人。
  • 焦韶 四川灌县人。俱本府知府。
  • 王式 卢州府合肥人。天顺间。霑益知州。
  • 刘璧 凤阳人。洪武初。曲靖卫指挥。
  • 黄敬 鳯阳人。曲靖卫指挥。
  • 蒋昱 鳯阳人。曲靖指挥,升云南都指挥佥事。
  • 梅坚 鳯阳定远人,任曲靖千户,升指挥同知。
  • 冯贤 湖广京山人,指挥佥事。
  • 胡光 徽州绩溪人,弘治间本府同知。
  • 林堪 福建莆田人,正德间知府。
  • 杨经 四川泸州合江人,正德间霑益知州。
  • 戴琚 广西柳州人,弘治间陆凉知州。
  • 陈亮 直隶广德人,弘治间马龙知州。
进士
  • 马经 宣德已未进士,任湖广宜章知县,陆凉州人。
  • 黄锺 正綂,壬戍三甲进士。
  • 孙伟 景泰甲戌进士,官至江西建昌知府。
  • 陈轾 天顺庚辰进士,累官福建按察司佥事。
  • 周铨 天顺庚辰进士,累官贵州铜仁知府。
  • 张𤧚 成化已丑进士,官至江西按察司兵备副使。
  • 张濂 成化辛丑进士,由户部郎中陞湖广辰州知府。
  • 胡洁 登正德戊辰进士。

姚安军民府[编辑]

东至武定军民府元谋县界三百二十里。南至楚雄府镇南州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大理府云南县界一百八十里。北至北胜州界四百五十里。东北到武定军民府和曲州四百五十里。东南到楚雄府定远县一百二十里。西南到楚雄府镇南州沙桥驿八十里。西北到大理府云南县楚场巡检司二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四十里,至应天府七千七百六十五里,至顺天府一万一千二百一十里。

建置沿革[编辑]

本滇国地,汉为弄栋县,属益州郡,东汉改弄栋县,蜀汉属云南郡,唐贞观改青蛉县,麟德初置姚州都督府。,以其民多姓姚,故名。天宝间,南诏蒙氏改为弄栋府。宋时,叚氏改为綂矢逻,又改姚府。至叚政严,封高泰明之子明清为演习,世有其地。元宪宗三年,内附。七年,立綂矢千户所。至元十二年,改置姚州,属大理路。天历间,升为姚安路。本朝改路为府,后又改姚安军民府。领州一,州领县一。

  • 姚州 附郭。建置同上,编户四里。
  • 大姚县 在府城北三十里。汉为越嶲郡青蛉县地。蜀汉及晋属云南郡。唐置西濮州,后更名髳州。大理叚氏时,属姚安,夷名大姚堡。元初,置大姚堡千户所。至元间,改大姚县,属姚州。本朝改今属,编户四里。

郡名[编辑]

弄栋汉晋名,姚州唐名

山川[编辑]

  • 龟祥山 在府治西。一名赤石山。山石皆赤,其形如龟,其顶有泉,亦名龟祥。
  • 金秀山 在龟祥西五里。下有泉为阳泒河,东流汇为杨片湖,西入汹溪。
  • 东山 在府城东一十里。一名饱烟萝山。高出群山,林木苍翠。其西有武侯塔,相传汉诸葛亮征南驻兵之所,后人建塔于上。其南有唐张䖍陀所筑古城。
  • 仙景山 在府城西北一十五里。一名西山,一名石云山。相传昔有老人修行于此,侈得仙。其麓有赤甲、西岭二泉。
  • 九鼎钟山 在府城东北二十里。峯峦有九,状若悬钟。每仲春,花木极盛。又名华山。其南又与东山相接。
  • 绿罗山 在府城北一百二十里。中有绿罗兰若。
  • 三窠山 在姚州南六十里。连亘起伏一百五十里,三峯耸翠,因名三窠,其麓有泉。
  • 宝关山 在白盐井提举司治之西北一里,势高百仭,以其通盐,利于賔川、洱海,即其上设哨以御寇,土人名曰宝关,盖以盐为宝也。
  • 四竒山 在大姚县南七里,四峯高耸。
  • 马家山 在大姚县北一十里,高出群山,林木深郁。
  • 鳯凰山 在大姚县治之南二里,一名椅子山,一山峙立,傍有两岭,如鳯舒翼,故名。
  • 龙马山 在人姚县治北三十里,山峯高耸,中有平地,每昏雾常𨼆𨼆见白马,即之则㓕,人以龙马名之。
  • 书案山 在大姚县东北一百五十里,形如几案。
  • 紫丘寨岭 在县东二十里许,一山崒嵂,每旱见其上有云气即雨,乃先时土酋自九所据之寨,土人因名之曰紫丘寨岭,盖声之讹也。
  • 一字水 出黎武山,北会小升水,东入一抛江。
  • 七淜 在府城西南,土人称陂堰为淜,在平川中凡七,一曰石地,二曰乌鲁,三曰阳泒,四曰塔境,五曰地摩,六曰大邑,七曰长夀,皆前代所筑,潴水以灌田,民甚赖之。
  • 龙蛟江 在大姚县北一百二十里,今名沮泡江,源出铁索箐,合姚州之连场、香水二河,入金沙江。
  • 青蛉河 旧名三窠戍江,源出三窠山,流至府南四十里,潴为石地湖,周广二百馀亩,分为东汹溪、西汹溪,灌溉田亩,至城北复合流,至大姚县南,复东入金沙江。
  • 大姚河 源出书案山,西流至大姚县西北,合铁索箐之水,又南流至县西南,合姚州小桥村之水,又东流绕县南,复东北入于青蛉河。
  • 绿罗溪 出白盐井,提举司治之。绿罗山,东会一字水,山色相应如绿罗,故名。
  • 春郎泉 在姚州东百十步。其水甘美,四时不涸。岁旱,一郡人资之。土人以为其中有龙,立祠其上。
  • 西岭泉 在仙景山之西麓。相传昔有一老人常于此磨鐡杵,后莫知其所终,谓成仙也。今有石犹存。
  • 白马泉 在姚州东北二十里。泉出山巅,土人谓此山为龙石山。泉傍有白马庙,相传昔有一白马不时见,故立庙祀之。其水清冽,四时源泄,灌田至三千亩。土人赖之,岁设一祭。
  • 白盐井 在姚州北一百二十里新江里。产盐,今置司课之。详见古迹。
  • 金龟井 在府城西十里。其水清冽,土人皆汲之。
  • 上闸、下闸 上闸在大姚县东二里,下闸去上闸三里。弘治间,军民筑之,以蓄泄大姚河之水,以备旱涝。

形胜[编辑]

  • 崇山修谷,平畴广川 元欧阳玄陞州为路记。
  • 会要之所 云南志:东有金沙江之利,西接云南州之胜,南距楚雄,北瞰大理,为会要之所。
  • 平川膴膴 即弄栋川。南北相距五十馀里,水趋北流,环以四山,而桑麻之场,黍稌之亩,膴膴然弥望焉。姚安志。

土产[编辑]

龙,蛟江出 麝香府境出 莎罗布大姚县出 盐府城北一百二十里有白盐井。 菌姚安山谷中,每夏秋雷雨后则生,夷人采之鬻于市,其味与汴菌不殊。云南各州县俱产 木槵子一名菩提子。此州产者,圆净胜他处,诵佛经者,缗丝贯之以纪数,故美其名曰菩提子。然卢慧能犹能言菩提本无树,世之佞佛者诚为可笑。 大青椒 人参 肉桂 芎䓖 升麻 旋覆花 葛根 黄芩各州县俱产。

户口[编辑]

  • 户 二千六百二十五。
  • 口 二万五百二十三。

田粮[编辑]

  • 田 官民田地四百六十八顷四十九亩八分。
  • 粮 夏税小麦正耗一千四百九十三石八斗九升三合八勺,秋粮米正耗一千九百六十三石一斗八升七合一勺。

屯田[编辑]

  • 大屯 在州南十五里。
  • 小屯 在州北十里。
  • 包粮屯 在州东南七里。
  • 东山屯 在州东十里,俱姚安千户所。
  • 松柏邑屯 在州北十五里,定远千户所。
  • 舌甸屯 在大姚县东一百里。
  • 波淜屯 在大姚县北五里。
  • 糜场屯 在大姚县西北十里。
  • 四竒屯 在大姚县南五里,俱中屯千户所。

风俗[编辑]

  • 习俗愚野,勇悍好闘 元志。
  • 民尚美,俗乐事善 欧阳玄诏。
  • 类不一 本州上人有四种,曰僰人,曰罗罗,曰百夷,曰散摩都。僰与汉同风,散摩都类罗罗,百夷皆强悍好闘。我朝建学立师,收其秀者而教之。比年以来,屡有登科请举者,而风俗亦渐美矣。新志。
  • 交易用盐米 姚州人民一日一小市,谓之小街子。五日一大市,谓之大街子。多以盐米易他货,益用其所产也。同上。
  • 勤耕作 境内之地多平衍肥饶,宜秔秫。其民尽力亩亩,岁有常收,而家给耆众。
  • 滨水楼居 累齿。百夷居于大姚县直却郷,其地下潦上雾,四时蒸溽,代多于水边构捿以居,自晨至夕,频浴于水中,噐皿用滕坐藤鼓,无有尊卑,夜寝同一楼,枕若银锭状,略以毡席相隔而已。旧志。

公署[编辑]

  • 洱海道 在府治北,洪武中建,大姚县亦有
  • 布政司分司 在府治东北,正綂间建。
  • 府治 在城中,洪武十七年建,内有经历司、照磨所、水盈库,其广备仓、税课司、阴阳学,则散置于城之内外。其阴阳学,正綂四年裁革,有印无官。
  • 姚州治 附郭,洪武十七年建,内有吏目厅,其旌善、申明二亭、养济院,则在州治傍近,所领有三窠、前场、普昌、白盐井、普淜五巡检司。
  • 大姚县治 在姚安中屯千户所城内,洪武二十八年建,内有典史厅,其旌善、申明二亭,俱在县前。
  • 守御姚安千户所 在姚州治北,洪武二十一年建,领所镇抚一、百户十,隶楚雄卫。
  • 姚安中屯千户所 在大姚县东,洪武二十八年建,领所绩抚一、百户十,隶禁雄卫。
  • 白盐井盐课提举司 在州北一百二十里,洪武间建,内有吏目厅,领白盐井盐课司。详见古迹。

学校[编辑]

  • 府学 在府城南门外,永乐元年建,弘治八年,知府任弘重修,东为文庙,翼庙左右为两庑,仪以二门,映以泮池,表以棂星,西为明伦堂,翼以两斋,曰进德,曰修业,堂斋左右为诸生肄业号舎,外有射圃,而置亭其间,曰观德。初,旧庑止是主祀诸贤,弘治十六年,知府王嘉庆与土官同知高凤、土舎高春,分肖其像而祀之。

城池[编辑]

  • 姚安千户所城 洪武二十一年建,周遭二里八十步,开东南北三门,东曰朝阳,南曰威远,北曰镇安,门上各有栖,其北门外有教场。
  • 姚安中屯千户所城 在大姚县东,洪武二十八年建,周遭三里馀间,东西南北四门,北门外有教场。

驿堡[编辑]

  • 青蛉驿 在城南门外,洪武十九年建,弘治十年奏革,令为铺。
  • 普淜驿 在姚州西一百二十里,洪武二十年建。
  • 普淜堡 在普淜驿,隶楚雄卫。

哨戍[编辑]

  • 瓦场村哨 在州东十里东山上。
  • 三窠哨 在州治南六十里。
  • 分水岭哨 在州治东南二十五里。
  • 大桥哨 在州治东北五十里。
  • 鬼门关哨 在州治西二十五里。
  • 五里坡哨 在州治西三十里。俱姚州民哨。

铺舎[编辑]

  • 青蛉铺
  • 州前总铺 在姚州治后。
  • 石达铺 在州南四十里。
  • 大左铺 在州治西七十里。
  • 弄栋铺 在大姚县前。

关梁[编辑]

  • 前场关 在州东三十里。
  • 三窠关 在川南六十里。
  • 普昌关 在州西一百里。
  • 宝山关 在州北一百二十里。伹要害把截之处,俱隶姚州。
  • 青蛉桥 在府治西北,跨青蛉河之上。旧为木桥,弘治十五年知府王嘉庆易以石。
  • 迎春桥 在府城北一百二十里。
  • 栋川桥 在府治南,旧名南门桥。弘治初都指挥李经建,十五年圯于水。按察佥事郁容、知府王嘉庆重建,立牌楼以表其上。
  • 惠通桥 在州治南六里,即惠通海子水所注处。知府马自然治闸其上,以蓄泄水利,民甚赖之。
  • 宝泉桥 在白盐井提举司治前。
  • 荣春桥 在白盐井提举司治后。
  • 孔全桥 在白盐井提举司之西三十里,跨一抛江以通盐利。
  • 承恩桥 在大姚县治南一里,跨大姚河上,为屋五楹以覆之。永乐十四年千户施宥建。
  • 迎恩桥 在大姚县西南八里,跨大姚河,一名八里桥。
  • 广济桥 在县治西北三里。
  • 利济桥 在大姚县东四里。

台榭[编辑]

  • 聚远楼 在州治东百步许,景泰间土舎高清建。弘壮高敞,每昼眺一郡山川,皆在目前,故名。

祠庙[编辑]

  • 城隍庙 在府治西,弘治十六年知府王嘉庆重修。
  •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城南。
  • 社稷坛 在城西。
  • 厉坛 在社稷东。大姚县亦有坛庙。
  • 小卜灵岳祠 在府城西北,昔楚庄𫏋将小卜战死于此,蒙氏时立庙祀之,土人有旧辄应。
  • 武安王庙 有二:一在府治东南一里,一在大姚县西南二里。千户官于霜降𥙊旗纛在此。
  • 土主庙 在城外东北三里,永乐间建,其神曰大黒天神,土人春秋𥙊之。
  • 东岳庙 在府城南二里,景泰间建。
  • 圣母祠 在白盐井提举司东半里许,祀白盐井之神。详见古迹。

坟墓[编辑]

  • 都知监太监杨庆坟 在白盐井提举司西。

古迹[编辑]

  • 旧城 在姚州治北,唐御史李知古所筑,遗址尚存。
  • 白塔 在姚州北二十里,晋天福间建,凡十层,高十五丈,西南数里有池,清洁可鉴,毛发塔影常映其中,因名塔镜。
  • 石羊 在白盐井提举司东一里许,相传蒙氏时润庭爱女牧羊于此,有羝䑛土,驱之不出,掘得卤泉,遂煮以利用,名曰白羊井,立庙以祀其神,曰圣母祠。见祠庙。后关桥头井得石羊,谓是议土之羝,归于圣母祠。其井即白盐井也。

宦迹[编辑]

  • 小卜 楚。庄𫏋将。
  • 梁积夀 姚州道行军总管。
  • 高明 姚州路总管。
本朝
  • 高宗夀 永乐初知姚州。
  • 吴润 直隶武进人,永乐间知府。
  • 任弘
  • 马自然 四川人。
  • 王嘉庆 四川嘉定人,知府。
  • 苏章 江西馀千人,进士,任兵部主事,以言事謧姚安通判。
  • 刘昂 山东人,进士,姚州判官。
  • 黄㴻 福建人,知府。
  • 高鳯 宗夀之裔,本府土官同知。
  • 赵继宗 浙江慈谿人,姚州知州。

云南志卷九

◀上一卷 下一卷▶
正德云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