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难知/卷二
前后虚实图
[编辑]假令脾肺虚。则补其母。谓肺病而补其脾也。则肾自平矣。假令脾肺实。则泻其子。谓脾病而泻其肺也。则心自平矣。难经云。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者为虚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
假令心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伤暑得之为正邪。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伤寒得之为微邪。
中湿得之为贼邪。
假令心病得脾脉。土在火之分也。克火之水退而不敢至。火独旺于南方。是从前来者为实邪也。
假令心病得肝脉。木在火之分也。土退而不敢至土退而不至则克火之水。随木而至是从后来者为虚邪也。
假令脾肺虚。脾母能令肺子虚也。用理中汤。非补脾也。脾中补肺也。故曰虚则补其母。以其脾为生肺之本也。则用人参白术之类。大经曰滋苗者必固其根此之谓也。
假令脾肺实。
肺子能令脾母实也用泻黄散。非泻脾也。脾中泻肺也。故曰实则泻其子。以其脾为生肺之上源。则用栀子石膏之类。大经曰。伐下者必枯其上此之谓也。
天和六脉六甲。旺脉四时。平脉合而用之则天地人三才之道备矣。
诸经皆言大则病进者何也
答曰。散而浮大者心也。心主无为。相火用事。是为相应。以五服言之。王畿中也。以王畿言之。九重中也君主无为。当静以养血。若浮大而出于外。非其所宜也。以王道言之书云。
外作禽荒。未或不忘。经云。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矣。此散而浮大者。君主兼臣下之权而不知反。故曰大则病进。
南政甲巳所临之岁。司天在泉。但见君火在上者。上不应。在下者。下不应。
北政但见君火在上。则下不应。在下则上不应。在左则右不应。在右则左不应。当沉而浮。当浮而沉也北政以前为右。以后为左。 臣也启玄子云天地阴阳视之可见。何必思诸冥昧演法推求。智极心劳。而无所得耶。
难经仲景合而为一
[编辑]仲景先太阳。坎阳明后少阳。自无形传有形。从外而之内者也。仲景之所言。天令而暴至者也难经先少阳。次阳明。后太阳。自有形传无形从内而之外者也。故难经之言。言杂病而久疾者也。
仲景叔和合而为一
[编辑]张仲景王叔和仲景言弦涩为阴。叔和言弦涩为阳。何意。大抵弦涩东西也。以南北分之。故有阴阳之别。
涩本燥火弦本水少。虽有南北之分。总而言之。则不离诸数为热。诸迟为寒。仲景叔和言本两途。非相违背。合而论之皆是也。仲景所言。言伤寒自外而入者。叔和所言。言五脏自内而出者。
伤寒从气而入。故仲景以弦脉为阴。自艮而之内从外入。先太阳也。位在东北。
杂病从血而出。故叔和以弦脉为阳。自巽而之外。从内出。先少阳也。位在东南。
北弦 胸中痛 寒在胃 停水满丹田 南目赤 叫呼烦躁 大肠。 胃。 三焦右 寸肺 关脾 尺命门 左 寸心 关肝 尺肾 寒引饮脉八九至 小肠 胆弦 膀胱 南弦理中汤 子能令母实 北固卫之阳桂凡在右者。皆受左克。
里 自右之左 主从客变 右 (大肠庚肺辛 涩胃戊脾巳 缓 命门相火 洪左 心丁小肠丙 洪肝乙胆甲 弦肾 癸 膀胱 壬沉表 自左之右 客从主变凡在左者。皆克诸右浮克浮 沉克沉
表里所当汗下
手太阴复主表证却当汗右行阴二十五度 肺大肠 脾胃 命门 心包三焦入里主下左行阳二十五度 心小肠 肝胆 肾 膀胱七表主汗足厥阴复主血证却当下
仲景浮汗而沉下
右手沉实 调胃 承气左手沉实 桃仁 抵当
难经沉汗而浮下
右手浮实 枳实 牵牛左手浮实 桃仁 四顺右手 杂病是为之表 伤寒是为之里左手 杂病是为之里 伤寒是为之表
伤寒入里见标脉则生
假令胃病下之。脉浮而汗出是也。
杂病出表见标脉则死
假令脾病补之。脉弦而面青是也
察色脉以定吉凶
脉地也。色天也。地生天则顺。天生地则逆。
假令得弦脉而面赤色。地生天也。地生天则顺也儿扶母兮瘥速也。
假令得弦脉而面黑色天生地也。天生地则逆也母抑子兮退迟也。
色者。阴中之阳气也 本乎天脉者。阳中之阴气也 本乎地
弦有浮沉
浮为甲化 素言天 化 泄土沉为乙不化 难言地 不化 泄木泄土者 栀子 黄柏泄木者 防风 羌活洪浮者为丙便有水化。从其变也。
洪沉者为丁。只是火化。从其常也。
针经
[编辑]甲丙戊庚壬皆变。乙丙巳辛癸不变。并只言木杂病元无表证者。不可言左手。
有下证。只当言右手。足阳明中求之。
伤寒元有表证者。可言左手。有下证。下证者。血证也。当于足厥阴中求之。
相合脉经
[编辑]脉之相合。各有虚实。不可作一体观之。假令洪弦相合。洪客也。弦主也。子能令母实也。
弦洪相合。弦客也。洪主也。母能令子虚也。馀藏可以类推之。至于手足之经亦相合。假令伤寒脉浮紧而带洪者。即手经丙也。馀仿此。假令侮所不胜者。挟其势也。脉弦而入金之分。非挟火之势。则不敢侵金之分弦而带数甲终于甲也弦而带洪壬终于丙也
四正脉伤图
脉当有神
脉之不病。其神不言。当自有也。脉既病。当求其中神之有与无焉。谓如六数七极热也脉中有力。即有神也。三迟二败寒也。脉中有力。即有神也。热则有神当泄其热。则神在焉。
寒则有神当去其寒。则神在焉寒热之脉无力无神。将何药而泄热去寒乎。苟不知此而遽泄去之。将何根据以生。所以十亡八九。故经曰。脉者血气之先。又云。血气者人之神。可以不谨养乎。不可不察其有无乎。
治病必当求责
假令治病无问伤寒蓄血结胸发黄等病诸证。并一切杂证。各当于六经中求责之谓如发黄证或头痛腰脊强恶寒。即太阳证也。或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即有阳明证也。馀皆仿此。
更有手足经。或一经非本家病而自他经流入者。亦当求责
谓如手阳明流入足阳明是上流下也。本非足经病当于手经中求之。是知治足经者非也。
亦有下而流上者。其馀诸经相实通者皆然。更有支别流入者亦有同邻而病者。合为表里者邻也。亦有夫妇各相传受者。甲传巳之类。脾传胃之类亦是。皆当求责之。凡言虚实。皆当于子母中求责之。
治病必求其本
假令腹痛。桂枝加芍药大黄。桂枝加大黄何为。不只用芍药大黄之属。却于桂枝汤内加之。大抵治病必求其责。知从太阳中来。故以太阳为本也。又如结胸证。自高而下。脉浮者不可下。故先用麻黄汤解表已。脉沉然后以陷胸汤下之。是亦求其本也。至于蓄血下焦血结膀胱是亦从太阳中来。侵尽无形之气。乃侵膀胱中有形血也。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谓寒伤形热伤气。形气能自伤也。此云不足者皆太过也。以其太过。则自伤。自伤则不足矣。
金匮真言云。冬。按跷四时各有病者何。盖五脏之阳气。皆伏于肾中。动有深浅随行动而病。故于四时而各异也。
痛随利减
诸痛为实。痛随利减。世皆以利为下之者。非也。假令痛在表者实也。痛在里者实也。
痛在血气者亦实也。在表者汗之。则痛愈。在里者下之。则痛愈。在血气者散之行之。则痛愈。岂可以利字。只作下之乎。但将利字训作通字。或训作导字。则可矣。是以诸痛为实。痛随利减。汗而通导之利也。下而通导之亦利也。散气行血。皆通导而利之也。故经曰。诸痛为实。痛随利减。又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此之谓也。
抑本
假令高者抑之。非高者固当抑也。以其本下。而失之太高。故抑之而使下。若本高何抑之有。
假令下者举之。非下者固当举也。以其本高而失之大下。故举之而使高。若本下何举之有。
虚实
假令水在木之分。是从后来从后来者为虚邪。虽在水为虚邪。则木本虚矣。
假令火在水之分。是从前来。从前来者为实邪。虽在火为实邪。则木本实矣。经曰。子能令母实。
假令两手脉中弦无表证。乃东方实也。是西方肺气大不足也。缘母虚所致也。当大补其脾。微补其肺。大泄其火。微泄其水。杂证诸论云。先调其气。次论诸疾况。此乃本经不足之证也。难经云。东方实。是西方虚也。又云欲泄其邪。先补其虚。
此之谓也。如是之证。当以温药补脾。以气药燥剂为用。如正气已胜。当以泄火泄风之药。
清高凉上。勿令入胃中。此为全治。益黄白术半夏茯苓甘草。酒病得之。加泽泻。手足阳明二燥用益黄者。燥湿而补其气也。实泄黄也。泄火木泄青之类。羌活防风生地黄黄连等分。
黄芩倍之。凡用药补。即用各方之生数。理中丸建中汤是也。泻即用各方之成数。七宣丸七圣丸是也。
问两手寸关弦疾。脾弱火胜。木旺。土亏。金烁当作何治
答曰山芋门冬益金之气。金气胜则木自平。凝水石牙硝火中添水。使变为湿热也。湿热者。季夏之令也。非土而何。故用朱砂以坠火下行。是巳将退与子权行湿令也。是以弦得除而土自旺也。秋喘加人参与丹砂等。夏则不加养气者。加沉香。欲发汗者。临卧先服白粥一杯后药之则汗也。寒热神少振摇。小便淋或多或少。大便走完谷不化。口干舌缩。唇吻有疮。心下痞。大渴引饮。恶干喜湿。目花四肢无力。怠惰嗜卧。食不入。皮肤燥涩。面色黧黑。肌肉销铄。胸腹中急。额上汗出。此法泄火益湿补气。脉弦浮沉同治。气不化小便不利。湿润肌滑。热蒸阴少气不化。气走小便自利。燥肌燥涩为迫津液不能停。离朱丹主之。弦数者。阳陷于内。从外而之内也。弦则带数。甲终于甲也。紧则带洪。壬终于丙也。
若弦虚则无火。细则无水。此二脉从内之外也。不宜离朱丹。
泄泻壬血 土火令逆行而土虚土虚则长夏不至。难经曰。虚则补其母。经曰资其化源木(并火之势。克脾侮金。当金中泻火 侮所不胜弦欺 金补土是也。
右寸显弦数脉是东方 木既乘火势而来侮金。当金中实乃乘子势也。既泻其 泻火。
退则木无所主而自退 火木自虚矣。以寒药泻 也。是实则泻其子。 火是补北方水也 水
六月大热之气。反得大寒之病气难布息身凉脉迟二三至何以治之
答曰。病有标本。病为本令为标。用寒则顺时而失本。用热则从本而逆时。故不从标本而从乎中治。中治者用温也。然则温不能救大寒之病。用姜附则不可。若用姜附。似非温治之。不然衰其大半乃止。脉反四至馀病便天令治之足矣。虽用姜附。是亦中治也。非温而何。经曰。用热远热。虽用之不当。然胜主可化亦其理也。
东南二方用麻黄。谓开腠理发汗也。西北二方用桂枝。谓闭腠理止汗也。 图 1111.
素问咳论一十一证各随脏腑汤液之图
久咳不已。三焦受之。其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面浮肿气逆也。钱氏异功散。
素问五脏疟证汤液之图
[编辑]疟之为病以暑舍于荣卫之间得秋之风寒所伤而后发。亦有非暑感冒风寒而得之者。邪并于阳。则发热来水不能凉邪并于阴则发寒汤火不能温。并则病作。离则病止。作止故有时。在气则发早。在血则发晏。浅则日作。深则间日。或在头项或在背中。或在腰脊。虽上下远近之不同。在太阳一也。或在四肢者。风淫之所及。
随所伤而作。不必尽当风府也先寒而后热者。谓之寒疟。先热而后寒者。谓之温疟二者不当治水。火当从乎中治。中治者少阳也。渴者燥胜也不渴者湿胜也。疟虽伤暑。遇秋而发。
其不应也。秋病寒甚。太阳多也。冬寒不甚。阳不争也。春病则恶风。夏病则多汗。汗者皆少阳虚也。其病随四时。而作异形如此。又有得之于冬而发之于暑。邪舍于肾足少阴也。有藏之于心。内热素于肺。手太阴也至于少气烦冤手足热而呕。但热而不寒。谓之痹疟。足阳明也治之奈何。方其盛矣。
勿取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治法易老疟论备矣。
治当顺时
夏天气上行。秋天气下行。治者当顺天道谓如先寒后热。
太阳阳明病。白虎加桂也。此天气上行宜用之若天气下行。则不宜泻肺。宜泻相火命门则可矣。亦有内伤冷物而作者。当先调中。后定疟形。治随应见乃得康宁。亦有久而不瘥者。当求虚实。以脉为期虚补实泻。可使却疾。此之谓也。
素问六经疟候汤液之图
问素问难经铜人经络所病各异者如用鍼当从何法
答曰。素问者。从天之六气言也难经者。从地之血脉言也。铜人者。从经言人也从天而言先气而后血从地而言。亦先气而后血从天而言在天地之间从地之病而言。即地中之气病。故血从而病也。从天而言。先是动后所生从地而言。亦先是动而所生之病后也。
问寒病服热药
启玄子云。热不得寒是无水也。寒不得热是无火也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经云。滋其化源。源既已绝药之假不能滋其真水火也。
疾有自误
或始不早治。日数久淹。或困乃求医。法不及用。病势已盈。岂为天命。
病有变怪
仲景平脉法第二及诊得脉形证相应。因与服汤。食顷变大吐下腹痛。是为变怪。或有旧时服药。今乃作发。是亦谓之灾怪耳。
喘论此论当以经言邪气盛则实断之。
华佗云。盛而为喘。减而为枯。故活人亦云。发喘者。气有馀也。凡看文本。
须得会得本意。盛而为喘者。非肺气盛也。喘为肺气有馀者。亦非气有馀也气盛当认作气衰有馀当认作不足。肺气果盛又为有馀则当清肃下行而不喘以其火入于肺衰与不足而为喘焉。
故言盛者。非言肺气盛也言肺中之火盛也。言有馀者。非言肺气有馀也。言肺中之火有馀也。故泻肺以苦寒之剂。非泻肺也。泻肺中之火实。补肺气也。用者不可不知。
桔梗枳壳汤
活人书。言治痞当知是痞。宜先用桔梗枳壳汤非用此以治心下痞也。审知错下必成痞证。
是气将陷而过于胸中。故先用此。使不致于痞也。若已成痞。而用此。则失之晚矣。不惟不能消痞。胸中之气反病矣。先之一字。预早之意也。先用枳壳汤若不应。后以仲景痞药治之则可。若执枳壳汤以治痞。其害亦深矣。先之一字。不可不知也。
寻衣撮空何脏所主
寻衣撮空许学士说作肝热风淫末疾。故手为之寻衣撮空此论虽然莫若断之为肺热。似为愈矣。其人必谵语妄言。经曰肺入火为谵言兼上焦有疾肺必主之手经者上焦也。二者皆当其理果何如哉。天地互为体用。此肺之体肝之用肝主诸血。血者阴物也。此静体何以自动。盖肺主诸气为气所鼓舞。故静得动。一者说肝之用。一者说肺之体。此天地互为体用。二者俱为当矣。是知肝脏血自寅至申。行阳二十五度。诸阳用事。气为肝所使。肺主气自申至寅。行阴二十五度。诸阴用事血为肺所用。
三法五治论
若五治不分邪僻内作。工不能禁。夫治病之道有三法焉国中末也初治之道法当猛峻者。谓所用药势。疾利猛峻也。缘病得之新暴感之轻得之重。皆当以疾利猛峻之药。急去之。
中治之道。法当宽猛相济。为病得之。非新非久。当以缓疾得中之养正去邪。相兼济而治之。养正去邪者。假令如见邪气多正气少。宜以去邪药多。正气药少。凡加减药法。如此之类。更以临时对证消息。增减用药。仍根据时令行之无忌也。更加针灸。其效甚速。末治之道。法当宽缓。宽者谓药性平善。广服无毒。惟能养血气安中。盖为病证已久。邪气潜伏至深。而正气微治。故以善药广服。养正多而邪气自去。更加以针灸。其效必速。夫疗病之道。有五治法焉。和取从折属也。
一治各有五。五五二十五。治如大之属。衰于戌金之属。衰于辰。是也
一治曰和。假令小热之病。当以凉药和之。和之不已次用取。二冶曰取为热势稍大当以寒药取之。取之不已。次用从。三治曰从。为势既甚。当以温药从之。为药气温也。味随所为。
或以寒因热用。味通所用。或寒以温用。或以发汗之。不已又再折。四治曰折。为病势极甚。当以逆制之。逆制之不已。当以下夺之。下夺之不已又用属。五治曰属。为求其属以衰之。缘热深陷在骨髓间。无法可出。针药所不能及。故求其属以衰之。缘属之法。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经曰。陷下者衰之。夫衰热之法同前所云。火衰于戌。金衰于辰之类是也。
如或又不已。当广其法而治之。譬如孙子之用兵。若在山谷则塞渊泉。在水陆则把渡口。在平川广野。当青野千里。塞渊泉者刺俞穴把渡口者夺病发时。前青野千里者。如肌羸瘦弱。
宜广服大药以养正夫病有中外。治有缓急。在内者以内治法和之。
气微不和。以调气法调之。
在外者。以外治法和之。
其次大者。以平气法平之。
盛甚不已则夺其气。令其衰也。故经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
内者内治。 外者外治。微者调治。其次平治。 盛者夺之。 汗者下之。
面部形色之图
察色分位 坤胃遗散至肾死 兑肺 干大肠遗散至肝死 额 离心 坎肾颐 精明五色 巽胆遗散至脾死 震肝 艮小肠遗散至肺死
天元图
七十四难曰。从其首系其数。
间象 在表 五化叠元 以应望闻肝 青大敦水井臊白泉水合酸中封金经呼大冲土俞泣行间水荥心 赤少府火荣焦少冲木井苦少海水合言灵道金经汗神门土俞脾 黄太白土俞香大都火荣甘隐白水井歌阴陵泉水合涎商丘金经肺 白经渠金经腥大渊土俞辛鱼际火荣哭少商水井涕天泽水合肾 黑阴谷水合腐复溜金经咸太溪土俞呻然谷火荣液涌泉水井
地元图
六十八难曰。元证脉合。复生五象。
井心下满胆元证 身热 体重节痛喘嗽寒热逆气泄荣身热心下满小肠元证体重 寒热 逆气俞体重节痛心下满胃身热 元证 寒热 逆气经喘咳寒热心下满大肠身热 体重 元证 逆气合逆气而泄心下满膀胱身热 体重 寒热 元证假令胆病善洁。面青善怒。元证得弦脉。脉合又病心下满。当刺胆井如见善洁面青善怒。脉又弦又病身热。当利胆荣又病体重节痛。当刺胆俞如见善洁面青善怒。脉又弦又病喘咳寒热。当刺胆合馀经例仿此。假令肝经淋溲便难转筋。春刺井。夏刺荣。秋刺经。
冬刺合。
人元例
六十五难说合 七十三难说荣 在经木火土金水 再分七象以应切脉 独包七法 有阴阳配合 父子 兄妹 接经 平经说象 拔源
阴阳例
阴阳者子午也。谓荥合水火之称名曰阴阳也十二经皆有之或感得父气或感得母气而病焉子午者乾坤也。乾坤包六子。六子附乾坤也。故七十难云。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春夏刺井荣。秋冬刺经合。是各致一阴一阳之义。亦谓井经近乎子午。然当微泻其井。大泻其荣。微补其经。大补其合。或补泻反作。是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故微大补泻。以应春食凉夏食寒。秋食温。冬食热。假令胆病善洁。面青善怒。脉得浮之实大沉之损小。是感得父气为阳中之阳。当于本经中泻火补水。却得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是感得母气为阴中之阳。当于本经中泻水补火。
配合例
七十七难曰。上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受肝之邪气也。假令见肝病欲实其脾者。先于足太阴经中补土字一针。又补火字一针。后于足厥阴肝经内。泻木字一针。又泻火字一针。
子母例
假令见肝病满闷淋溲便难转筋。又见心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哕。当于足厥阴肝经内。木火二字各一针。
兄妹例
以上子母兄妹名曰四针象假令见足厥阴肝之经太过又兼见胆之证太过。是为兄妹。当泻肝经内木火二字各一针。又泻胆经内木火二字各一针。此五法乃人元法也。
接经
手足经同内经曰。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使十二经无过绝。假令十二经中是何经略不通行。当刺不通行凝滞经。俱令接过节。如刺之无问其数。以平为期。如诸经俱虚。补十二经。如诸经俱实。泻十二经。补当随而济之。泻当迎而夺之。
平经说象七十九难
为见诸经中。无过与不及之病而有病。
八十难曰。有见如入。谓左手见气来至乃纳针。针入见气尽乃出鍼。非用迎随补泻之法不虚不实。不虚谓真气未虚。不实谓邪气未实。以此故自取其经施其法也。
拔源例
假令鍼本经病了。又于本经原穴亦针一针。如补肝经。亦于肝原穴上补一鍼如泻肝经来亦于肝经原穴上泻一鍼如馀经有补泻针毕仿此例亦补泻各经原穴。
接经补遗
又补其母。亦名随而济之。又泻其子。亦名迎而夺之又随呼吸出纳亦名迎随也。
两胁痛。少阳丘虚。心痛少阴太谿。并涌泉足厥阴原穴腰痛。昆仑委中出血。喘满痰实如胶。太谿呕哕无度。手厥阴大陵。头痛。手足太阳原热无度不可止陷谷出血。小肠疝气痛。足厥阴太冲。百节酸疼实无所知。三棱刺绝骨出血。
妇人血不止。刺足太阴井。喉闭手足少阳井并少商手。足太阴井大烦热不止。昼夜无力。
刺十指间出血谓八阳大节眼发睛欲出亦须大刺。目痛大 痛。刺太阳井。头中痛不可忍卒疝痛。妇人阴中痛。皆刺足厥阴井。目痛小 痛刺少阳井。心痛脉沉肾原穴。脉弦。肝原穴。涩脉肺原穴。缓脉脾原穴身之前。足阳明原穴。
身之后。足太阳原穴。身之侧。足少阳原穴。灸一身之内分为八方。脐以上至鸠尾以年为壮。大椎以下。至腰中以年为壮。腰手足四分。自井为一。荣为二。至合为五之类。自胆中分四向。如井荣数倍之。百会为一分。亦如胆中法。凡欲灸者先诊其脉若浮者不可灸。灸之必变。
月晦前后各二日属坤 为癸乙 月缺 无泻月望前后各二日属干 为甲壬 月满 无补初三日至上弦 属震仰孟 为庚上弦日至月望 属兑上缺 为丁月望日至下弦 属巽为风 为辛下弦日至月晦 属艮纳雨 为丙
天元图
七十四难曰。从其首。系其数。间象在表。五化叠元。并见前图。拾遗夫天元法者。谓之五化叠元。当从其首。系其数。首者寅方春也。在人为肝。是从东方。顺天轮数至所主之处。计从几数却于所受病一方。倒叠回去数至根据前数尽处便于元受病一方穴内泻所止之方来路穴也。不得于所主之方内经中泻之勿误。
假令病者闻香臭二者。心主五臭也。入脾为香臭。从东数至所主之处。所主五臭者心也。东一南二计得二数。却当于受病之方倒叠回去。脾一心二元数二也。是数至心。心者荣火也。
当于受病之方内泻荣火。是脾经泻火都是也。或曰何以倒叠数对曰此从地出为天轮所载。右迁于天不当于所显之虚治之此舟行岸移之意也。
地元图
六十八难曰。元证脉合。复生五象。
在表间象以应望闻。及肝胆各五法并见前图。
人元法例前图已载七象七法见前人元例后并见前图。
大接经从阳引阴
足太阳膀胱经之脉。出于至阴小指外侧。去爪角如韭叶。为井金。足小指之端也十呼。
足少阴肾之脉涌泉。足心也。起于小指之下斜趣三呼手厥阴心包脉。其直者循中指出其端。去爪甲如韭叶陷中为井。中冲穴也。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少阳三焦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三呼足少阳胆之脉。起于窍阴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上入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三呼二十呼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入聚毛之际。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大敦穴也。及三毛中。
十呼六呼手太阴肺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出于少商大指内侧也。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其支者出次指内出其端。手阳明大肠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入次指之内。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一呼中指内交三呼足阳明胃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大指间出其端。一呼足太阴脾之脉。起于足大指端。循指内一侧。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隐白也。十呼手少阴心之脉。起于小指内出其端。循指内 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三呼手太阳小肠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指之端。去爪甲一分陷中为井。五呼
大接经从阴引阳
手太阴脉之脉。起于大指端。出于少商。大指内侧也。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其支者出次指内 出其端。
手阳明大肠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入次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为井。一呼足足太阴脾之脉。起于足大指端。循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隐白也。
手少阴心之脉。起于小指内出其端。循指内 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
手太阳小肠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为井。
足太阳膀胱之脉。出于至阴。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金。足小指之端也。
足少阴肾之脉。起于小指之下为井。涌泉穴也。手厥阴心包之脉。其直者循中指出其端。去爪甲角如韭叶陷中为井。中冲穴也。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少阳三焦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
足少阳胆之脉。出于窍阴。足小指次指之端。如韭叶为井。其支者。上入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足厥阴肝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入聚毛之际。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大敦及三毛中。六呼凡此大接经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东垣二十五论后录
[编辑]诸经头痛
阳明头痛。自汗发热。白芷。 少阳头痛。脉弦往来寒热。柴胡。太阳头痛。恶风恶寒。川芎。太阴头痛。
痰物理重腹痛。半夏。少阴头痛手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逆为寒厥头痛。细辛。厥阴头痛。项痛脉微浮缓。欲入太阳其疾痊矣。然而亦当用川芎。气虚头痛。黄 。血虚头痛。当归。诸气血俱虚头痛。黄 当归。伤寒头痛。〔无汗麻黄汤。有汗桂枝汤〕太阳经所发阳明头痛。白虎汤。少阳头痛柴胡汤。太阴头痛〔脉浮桂枝汤。脉沉理中汤〕少阴头痛。脉沉微热。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头痛。外伤本经桂枝麻黄各半汤。
呕而微吐水。吴茱萸汤。内亦病也易老曰。非白术不能去湿。非枳实不能消痞。非天雄不能补上焦之阳虚。非附子不能补下焦之阳虚。治目不能远视能近视或亦妨近视或脉风成疠。地芝丸主之。
生地黄爆干四两 天门冬汤炮去心 枳壳面炒去穣二两 甘菊花未开者秤二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如能饮食茶。清汤下。不能饮食。温酒下。食后改熟地黄亦可。此说亦见病 气直目门下亦有治目不能近视。反能远视。服局方定志丸。
目能远视。责其有火。不能近视。责其无水。法当补肾。目能近视。责其有水。不能远视。
责其无火。法当补心。补肾补足少阴。补心补手少阴。补肾。六味地黄丸加牡蛎。补心。
定志丸加茯苓。
不能近视。晨服地黄丸。
不能远视。卧服定志丸。 治精滑久不愈。固真丸。
手足少阴经不能远视。卧服定志丸。
单牡蛎不以多少。砂锅子内 醋淬七遍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下。
六脉俱弦。指下又虚。脾胃虚弱痛也。食少而渴不已。心下痞腹中痛。或腹中狭窄如绳束之急。小便不利。大便不调。精神短少。此药专治大渴不止。腹中窄狭。所食减少。大有神效。
白茯苓去皮 陈皮去白 人参生姜先用滚汤掠过焙干各秤一两秋时减姜一上同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白汤化下。食前空心细嚼。白汤送下亦可。忌生冷硬物。及怒发思虑过节。
六脉沉紧。按之不鼓。膀胱胜小肠也。或泻利不止而腹胀。或纯便血赤血。或杂脓血。
便虽多而不渴。精神短少。或面白脱色。此失血之故。或面黄而气短。此元气损少之故。且小肠者。手太阳经丙火也。膀胱者。足太阳经壬水也。是壬水来丙小肠之位。小肠为壬所克而外走也。诸手经短。而足经长。兼以五行相克论之。俱是足经。此火投于水大寒之证。宜温之则愈。其与难经一证寒热相反。亦名曰小肠泻。亦作泄。海藏云。此杂病火投于水。变为寒证。又外伤足太阳膀胱经。左脉俱浮为表阳之候也。忽变为内寒。亦旺火投盛水。而屈丙就壬化。脉反不浮而微沉。此内病与外病俱有此。火投水例。非精于脉诊者。孰能知之。姜附赤石脂朱砂丹生附子半两 生干姜半两不泡 朱砂一两另研 赤石脂一两半水飞上为细末。酒糊丸如黑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三十丸。米饮汤下。茯苓煎汤下尤妙。
东垣云。因看卢氏医镜。见此一药味数分两同。惟丹砂用伏火者。及治病有瘥。所治者小便数而不禁。怔忡多忘。魇梦不已不同耳。见其不同审而详之乃得此之治法不瘥且泛举之。经言肾主大小便。肝主小便淋溲。难经云。小肠为赤肠是面赤色。及便溺赤色者。皆出心与小肠。南方赤色。
显于外也。经言。下焦如渎者。正谓大小便也。大便为阴为有形。乃下焦之下者也。肾脏病为肾主大便不言大肠者。明子行父之道。小便为气所化。乃下之高者也。谓肝主小便淋溲。
亦是子行父道。为腑病。诸气化者皆腑。诸有形血化者皆脏病所主。此腑言膀胱病二证俱在下焦则同染有形无形及在腑在脏有殊。俱是丹田衰败。不言及心火者。以其相火化行君之令故也。细分之。则膀胱壬水胜丙小肠者。是不传入阴故泄血。泄血利不禁为有形质病。且不传阴则阴不病。何为有形病。此为阴之体也。为腑之用也。天地阴阳互为体用。以斯可见。
是明五脏者。为六腑所用。六腑为五脏所用明矣。是有形皆为传阴也。夫小便不禁是膀胱不约为遗溺。此不传阴也。是丹田胞络受寒。为壬所克。大抵诸腑皆盛有形物。有形病者。在腑责其所来皆在脏也。用伏火丹砂者。去其寒性耳。治法同者。以其俱在下焦。补诸形火同在胞络耳。以其胞与肾相对有渠相通故也。肾主大便。肝主小便。所治安得不殊。经曰肾肝同归一治。经又云。少阳主骨所生病。膀胱却主节所生病。亦可知也。小便不禁茯苓汤下。大便有病米饮汤送下。凡脏腑之秘。不可一例治。有虚秘有实秘。实秘者。能饮食。小便赤。
麻仁丸七宣丸之类主之。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浓朴汤主之。
浓朴生姜制白术五两 枳实麦皮炒一两 陈皮三两 甘草炙三两 半夏曲三两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三枚煎至一盏空心服。
实秘者物也。虚秘者气也。
脉中少有力。浮则似止。胸中元气不及也。加人参 五味子 麦门冬 益智仁 沉香丁香 川芎 白豆蔻 气血弱者。不可服枳壳以损其气也。
气血盛者不可服丁香以盛其益气也。
脉弦而虚。不可损气。脉大而实。不可益气。
气虚则生脉散气实则三才丸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内托散主之。以其外受也膏粱之变足生大丁。辛甘之过也。七圣散主之。以其内发也去桂加当归疮肿消者。生姜自然汁。调轻粉涂之。
诸疮有恶肉者。膏药内入巴豆雄黄少许。不伤艮肉止去恶肉。不惟恶疮若痈疽有死肉不能去者。巴豆霜上之。深则 之浅则干掺之。以膏药外护之大效。
栀子黄经云无阳则阴无以芩黄连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芍药黄又云。膀胱者。津液之柏大黄府。气化则能出矣。陈皮浓朴藿香白芷 有一身尽热 干姜丁香肉 有一身尽寒 桂附子沉香有
大头痛论
[编辑]夫大头痛者虽为在身在上热邪伏于已又感天地四时非节瘟疫之气所著所以成此疾。至于溃裂脓出。而又染他人。所以谓之疫疠也。大抵足阳明邪热大甚资实。少阳相火为之炽多。在少阳或在阳明。甚则逆传太阳视其肿势在何部分。随其经而取之湿热为肿。木盛为痛。此邪发于首。多在两耳前后所先见出者为主为根。治之宜早。药不宜速。恐过其病。
上热未除。中寒已作。有伤人命矣。此疾是自内而之外也。是为血病。况头部受邪。现见于无形之处。至高之分。当先缓而后急。先缓者。谓邪气在上所著无形之分。既著无形所传无定。若用重剂大泻之。则其邪不去。反过其病矣。虽用缓药。若急服之。或食前或顿服。
咸失缓之体。则药不能腾升。徐溃无形之邪。或药性味形状拟象服饵。皆须不离缓体。及寒药或炒或酒浸之类皆是也。后急者。谓前缓剂已经高分。泻邪气入于中。是到阴部入于中。
染于内之有形质之所。若药不速去。反损阴分。此中治却为客热所当急也。治客以急。此之谓也。治主以缓。先缓谓也。谓阳邪在上。阴邪在下。各为本家病。不从先后错其缓急。不惟不能解其纷。而复致其乱矣。此所以治主当缓治客当急。谓阳分受阳邪。阴分受阴邪者主也。阳分受阴邪阴分受阳邪者客也。凡所谓急者。当急去之。此治客以急也。假令少阳阳明之为病。少阳者。谓邪出于耳前后也。阳明者。首面大肿也。先以黄芩黄连甘草通炒锉煎少少不住服呷之。或一剂毕。再用大黄或酒浸或煨。又以鼠粘子新瓦上炒。 咀煎成去渣。纳芒硝各等分。亦时时呷之。当食后用。徐得微利。并邪气已。只服前药。如不已。再服后药。根据前次第用之。取利已却止。如阳明渴者加石膏。少阳渴者加栝蒌根汤。阳明行经。加升麻葛根芍药之类。选而加之。太阳行经。加羌活荆芥防风之类。选而加之。并与上药相合用之。
不可独用。散者散也。此一节亦见病机气宜。治洪长伏三脉风痫惊痫发狂。恶人与火者。灸第三 第九 。服局方妙香丸。以鍼投眼子透。令水内浸少时服之。如本方法。治弦细缓三脉。诸痫似狂。李和南五生丸。大凡治杂病先调其气。次疗诸疾无损胃气。是其要也。若血受病。亦先调气。谓气不调。则血不行。又气为之纲夫也。夫不唱妇不随也。如妇人病经先柴胡以行经之表。次四物以行经之里。亦先气而后血也。不能饮而渴。不能食而小便黄或涩。皆因胃气虚而生热。有形之物不入火炎上而渴。戊就癸而化。所以小便黄赤如枣汁。法当补胃以钱仲阳白术散。干葛木香藿香等药治之。
上焦渴。小便自利白虎汤。
中焦渴。大小便不利。调胃承气汤。
下焦渴。小便赤涩。大便不利。大承气汤。
有六经发渴。各随经药治之
表热恶热而渴者。白虎汤。
皮肌热脉浮弦者柴胡饮子。
一身热或日晡潮热。皆血热也。四顺饮子。
夜则行阴若发热者。血热也。四顺饮桃仁汤选而用之。当视其有表入里。腹痛血刺腹痛中。无转失气之类昼则明了夜则谵语。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
不治自愈。若甚则四顺饮子。桃仁承气汤证相似当下者用之。
寅申发热。两胁不盛。亦为柴胡证。
表里内外俱热者。大柴胡汤。昼则行阳气也。柴胡。夜则行阴血也。四顺治。项后侧少阳经中。疙瘩不变肉色不问大小及月日深远。或有赤硬肿痛。
生山药一挺去皮 蓖麻子二个去壳上二味研匀摊帛上。贴之如圣。
两手大热。为骨厥如在火。可灸涌泉三壮或五壮立愈。
治刃及脚膝生疮。局方虚损门。黄 丸服之则愈。定痈疽死之地方。
一伏兔 二腓 三背 四五藏俞 五项上 六脑 七髭 八鬓 九颐
问三焦有几血海异同
[编辑]手少阳三焦之经。起于小指次指之外侧出其端。终于目锐 。足少阳胆之经。起于目锐。
终足大指三毛头。至心为上焦。心至脐为中焦。脐至足为下焦。此又足太阳之别也。又灵枢云。脐下膀胱至足。为足三焦。右手尺脉为命门。包络同胗。此包络亦有三焦之称。为命门之火。游行于五脏之间。主持于内也手三焦主持上也。足三焦主持下也。上中下三焦。通为一气。卫于身也。为外护。既已头至心。心至脐。脐至足为状也。呼为三焦有名也。以为无状可呼。经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却是有形状。何以然。上焦者主内而不出。中焦者主腐热水谷。下焦者主出而不纳。故经曰。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也。手经者。主持上也。足经者。主持下也。命门者主持中也。为卫者护持外也。三焦元气为父之气散也。包络相从母也。并行而不相离。母之元气也。故俱会于胸中。经云。膻中之分。父母居之。气之海也。如天地之尊。不系五形。清邪中于上焦。名曰洁也。头痛项强腰脊痛。浊邪中于下焦。名曰浑也。
阴气为栗。便溺妄出。表虚里急。上焦下焦与中焦相混。上焦怫郁。脏气相熏。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阴气相通阳气后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 音兀咽塞。寒厥热壅。必然下血。阴阳俱厥脾弱液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便数而难。脐肠湫痛。
命将难全此命门之脉诊在右手尺也。经曰。五脏不和。五液注下。当阖不阖。便溺俱脱。生气绝矣所以腹脐湫痛也。故曰命将难全。前三焦自外而入。后三焦自内而出。如雾不散而为喘满。此出而不内也。沤不利而为留饮。留饮不散久为中满。上不能内。下不能出也。渎不利而为肿满。此因上内。而下不出也。此三焦之所不归也。三焦有脏而无腑。在内则游行是在血也。在外则固护。是在气也。上焦如雾者气也。下焦如渎者血也。中焦者气血分之也。下焦在脐下。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出而不内。即传道也。治在脐下。名曰三焦。其腑在气冲中。又云。有脏无腑。成氏云。血室者血之所居也。荣卫停止之所。经脉流会之处。冲脉是矣。冲者奇经之一也。起于肾下。出于气冲。并足阳明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为诸经之会。启玄子云。冲为血海诸经朝会。
男子则运而行之。女子则停而止之。皆谓之血室。内经曰。任脉通。冲脉盛。男既营运。女既停止。
故营运者。无积而不满也停止者。有积而能静也。不满者阳也气也。能满者。阴也血也。故满者以时而溢。为之信有期也。溢动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故营运者阳之象也。停止者阴之象也。气血荣卫男女皆有。内外谐和。其脉同胗。脉者血之府也。故为气血之先。室为藏物之舍亦为府也。三焦之府在气冲中。为男女血海之府经又曰。有脏而无腑从无形而言之。有脏有腑。从有形而言之也。清邪浊邪所伤。三焦齐病。亦同两感。经云。心包络主之。脉出胸中。下膈历络三焦。此其所以相与相火并行。与命门之脉同胗于右尺中也。
陈氏五运六气。后有君火二论。即陈蓬运气图也
许先生论关中梁宽甫证
[编辑]右胁而火乘之。其病为逆如此者。例不可补泻。盖补金则虑金与火持。而喘咳益增。泻火则虑火不退位而 癖反盛。正宜补中益气汤也。先状元气少。少以治病药和之。闻已用药而不获效。意必病势苦逆而药力未到也。当与宽甫熟论。远期秋凉。庶就使平复。盖肺病恶春夏火气。至秋冬则退也。正宜于益气汤中。随四时阴阳升降。浮沉温凉寒热。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反之。顺其理和其气。为治之大方也及见有证。增损服之。或觉气壅。间服加减枳术丸。或有服间服加减枳术汤。数月后庶逆气稍回逆气回则治法可施但恐已至色青色赤。脉弦脉洪。则无及矣。
近世论医有主河间刘氏者。有主易州张氏者盖张氏用药根据准四时阴阳升降。而增损之。正内经四气调神之义。医而不知此是妄行也。刘氏用药务在推陈致新。不使少有怫郁。正造化新新不停之义医而不知此是无术也。然而主张氏者。或未尽张氏之妙则瞑。眩之药。终莫敢投。至失机后时而不救者多矣。主刘氏者。未悉刘氏之蕴则劫效目前。
阴损正气遗祸于后日者多矣。能用二家之长。而无二家之弊则治法其庶几乎。
论史副使病证
[编辑]史副使病不见色脉。不能解料然以既愈复发言之则亦恐宜取张氏根据准四时阴阳升降用药以扶元气庶他日既愈。而遂愈也。宽甫病候初感必深。所伤物恐当时消导不尽。停滞淹延变生他证。以至于今恐亦宜仿刘氏推陈致新之意少加消导药于益气汤中。庶有渐缓之期也。圆明膏太医王教授传槐英半斤河水四斤浸二宿熬槐英取汁二升 黄连四以上五味。锉如绿豆大。用河水六升。
浸一宿。熬取汁三升。将槐英渣并此五味渣再用水四升。熬取二升。通前共五升。相合铜锅内。用木炭文武火熬。入去 净蜜四斤。净蜜法取蜜四升入锅内微熬。勿令滚。其 沫尽浮在面上。急取下。以纸覆蜜面。候冷取纸 自随纸去。再温蜜热以绵虑入药汁内同煎一时许。入下项飞石一十三两。
金星石 银星石 代赭石 菩萨石 寒水石 紫石英 云母石(并白矾少许同捣细 滑石 井泉石 玄精石各一两另研为细末 黄丹三两研令极细以上淬焙干净秤二两。入药汁内。又熬一时。入下项药。铜绿半两研 青盐半两研 雄猪胆七枚取汁 白丁香一合水浸研取清汁 鹰条三钱如取上汁用以上药同熬万转成膏。凡熬时用槐柳枝不住手搅。
勿令尘入锅中。须于净室内熬膏盛入瓷器中。假冷入下项细末药不可热。热则药力去矣乳香 没药 轻粉 蕤仁去皮各半两用 朱砂 牛黄 脑子 血竭各一钱 杏仁去皮半两 南硼砂一钱上件各别研令极细。
珍珠 珊瑚 紫贝 砂 石獬 白矾 绿矾 朴硝各一钱 盆硝半钱上用预留元熟清药汁。同研极细烂搅入药中令匀。如常法点之神效。
后序
[编辑]东垣先生医书一帙。予府已锓梓传于世矣今又得一书。亦东垣治疾之法。名曰此事难知盖医之为道。所以续斯人之命。而与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秦焚六经。而废周公孔子之道。幸而医书存世考诸经者。则知黄帝与岐伯之论辩。
反复推明五运七气之秘以立补泄之法。所以拯斯人之疾。而人之死生系焉。岐黄既远。求能推诸五运七气。而察阴阳升降之候。定脏腑虚实之所因。合经络上下之所属。而能起死回生者鲜矣。噫。克绍明之者。其惟东垣先生乎。先生是书。乃言外不传之秘。诚为人所难知。
然方剂虽载其妙理。有不可得而明言者。在乎心领而神会耳。唐许胤宗曰医者意也。思虑精则得之此之谓欤。而孟轲氏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与人之巧。亦此谓也。予用寿行而与四方之士共焉。则济人利物之一端。未必无小补云成化甲辰岁仲夏既望荆南一人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