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释 (四库全书本)/全览2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全览1 水经注释 全览2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释卷三十一
  仁和赵一清撰
  滍水  淯水  㶏水  灈水
  瀙水  𣲘水  涢水
  滍水出南阳鲁阳县西之尧山全氏曰按左𫝊云楚子上与晋师夹泜而军杜预曰泜水出鲁阳县东经㐮城定陵入汝即滍水也盖音同字异耳
  尧之末孙刘累以龙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惧而迁于鲁县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故张衡南都赋曰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祠于尧山尧山在太和川太和城东北滍水出焉张衡南都赋曰其川渎则滍澧𤄶浕发源岩穴布濩汗汗漭沆洋溢总括急趣箭驰风疾者也滍水又历太和川东迳小和川又东温泉水注之水出北山阜七源竒发炎热特甚阚骃曰县有汤水可以疗疾矣汤侧又有寒泉焉地势不殊而炎凉异致虽隆火盛日肃若冰谷矣浑流同谿南注滍水又东迳胡木山东流又会温泉口水出北山阜炎势竒毒疴疾之徒无能澡其冲漂救养者咸去汤十许步别池然后可入汤侧有石铭云皇女汤可以疗万疾者也故杜彦达云然如沸汤可以熟米饮之愈百病道士清身沐浴一日三饮多少自在四十日后身中万病愈三虫死学道遭难逢危终无悔心可以牢神存志即南都赋所谓汤谷涌其后者也然宛县有紫山山东有一水东西十五里南北二百步湛然冲满无所通会冬夏长温世亦谓之汤谷也非鲁阳及南阳之县故也一清按汉志宛鲁阳俱属南阳郡何以云非鲁阳及南阳之县殊不可解郦盖以宛有汤谷鲁阳亦有之南都赋所云是宛之汤谷非鲁阳之汤水西京南阳治宛而王莽更宛曰南阳故亦或有直称宛为南阳之县也然文义特晦张平子广言土地所苞明非此矣滍水又东房阳川水注之水出南阳雉县西房阳川北流注于滍滍水之北有积石焉世谓女灵山其山平地介立不连冈以成高峻石孤峙不托势以自远四面壁绝极能灵举远望亭亭状若单楹插霄矣北面有如頺落劣得通步好事者时有扳陟耳滍水又与波水合水出霍阳西川大岭东谷俗谓之歇马岭川曰广阳川非也即应劭所谓孤山波水所出也马融广成颂曰浸以波溠其水又南迳蛮城下盖蛮别邑也俗谓之麻城非也波水又南分三川于白亭东而俱南入滍水滍水自下兼波水之通称也是故阚骃有东北至定陵入汝之文全氏曰周礼豫州其川荥洛其浸波溠康成师古皆不知波水所在而以荥波之波当之后人或疑其非而以尔雅洛出为波之波当之不知荥洛既为川矣不应复以其支流为浸也波水自当以出霍阳由滍入汝之波为是此可补入周礼注中滍水又东迳鲁阳县故城南城即刘累之故邑也有鲁山县居其阳故因名焉王莽之鲁山也一清按今汉志无此文昔在于楚文子守之与韩构难战有返景之诚内有南阳都鄊正卫为碑隶释䟦曰□□正卫弹碑水经作卫为灵帝中平二年立在汝州昆阳城中水经鲁阳县有南阳都鄊正卫为碑平氏县有南阳都乡正卫弹劝碑此则其一也赵氏误认卫为街遂云莫晓其为何碑予考其文则县令宁陵君承昆阳丧乱之馀愍繇役之害结单言府班董科例收其旧直临时募顾不烦居民太守东郡王瓌丞济阴华林优恤民隐为之立约自是之后吏无苛扰之烦野无愁痛之声其大略如此又云因民所利斯所谓惠康之䇿又有轻赋敛及役艰苦之语颂则美其轻赋均约盖是纪述守今繇役条教也前书食货志月为更卒已复为正注云更卒谓给郡县一月而更者正卒谓给中都官者卫宏汉官旧仪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习射御骑驰战阵又云民给正卫材官年五十六老哀乃得免为民酸枣令刘熊碑云愍念丞民劳苦不均为作正弹造设门更此云都乡正卫弹者与刘君碑同困学纪闻曰周礼里宰以岁时合耦于锄注云锄者里宰治处也若今街弹之室于此合耦使佐助疏谓汉时在街置室检弹一里之民金石录有中平二年正月都鄊正卫弹碑在昆阳城中赵明诚失于考礼注而郦氏注水经洪氏隶释皆以街为卫又误矣汉书食货志言古制云春将出民里胥平旦坐于右垫邻长坐于左塾毕出然后归夕亦如之里胥之塾其即里宰所谓锄者与续金石录云周礼里宰合耦于锄郑玄谓耦者里宰治处也若今街弹之室疏云汉时在街置室检弹一里之民于此水经建宁三年改新丰为都鄊而百官志凡州所监为都都鄊者都邑之鄊若今之关厢也故鄊曰某鄊而都鄊则无地名封爵有都鄊侯在关内侯之上正者汉官旧仪云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以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前汉食货志月为更卒已复为正师古曰更卒给郡县一月而更正卒谓给中都官者此都鄊之正也周礼于锄合耦以劝农汉人于街弹之室纠弹不法昆阳当乱䘮之馀徭役烦苦郡守县令班董科条收其旧直临时顾摹不烦居民立碑于街弹公所以颂其徳也洪氏云赵氏误认卫字为街改名街弹碑亦引卫宏汉官旧仪为证无论街弹见于注疏若卫士乃正卒一岁以后所迁之名又一岁为材官骑士百官志注云凡八月都尉今长相丞尉课试殿最非若正卒亭长之所得纠弹也况去士字似不成语予意仍题街弹为得洪氏碑目云水经作卫为赵作街弹按水经鲁阳县有南阳都乡正卫为碑卫为似人姓名在鲁阳非昆阳也如以卫字属之上文则为碑二字题额又何说乎又引刘熊碑愍念烝民劳苦不均为作正弹按三国志吴张淑为司直表正弹曲二十人専司不法与刘碑之正弹同非此碑之正系卒夫之名也况洪之所辨乃卫字若引刘碑则正弹连合又何关涉乎卮林曰水经注鲁阳县有南阳都鄊正卫为碑平氏县有南阳都乡正卫弹劝碑卫之与街岂可强附者按郑玄驳许慎异义曰周礼六十五皆征之使为胥徒给公家之事如今之正卫耳又张晏汉书注曰监门里正卫也正卫自是汉魏微官秩若封人仕同里宰不得以解街弹之室也
  滍水右合鲁阳关水水出鲁阳关外分头山横岭下夹谷东北出入滍滍水又东北合牛兰水水发县北牛兰山东南迳鲁阳城东水侧有汉阳侯焦立碑牛兰水又东南与柏树谿水合水出鲁山北峡谷中东南流迳鲁山西而南合牛兰水又东南迳鲁山南阚骃曰鲁阳县今其地鲁山是也水南注于滍滍水东迳应城南故应乡也应侯之国诗所谓应侯顺徳者也彭水注之俗谓之小滍水水出鲁阳县南彭山蚁坞东麓北流迳彭山西下有彭山庙庙前有彭山碑汉柦帝元嘉三年杜仲长立一清按范史桓帝纪元嘉纪元仅二年至明年夏五月改元曰永兴不得云三年也或碑以春立在未改元之先此与成阳灵台碑正同彭水迳其西北汉安邑长尹俭墓东冢西有石庙庙前有两石阙阙东有碑阙南有二狮子相对南有石碣二枚石柱西南有两石羊中平四年立彭水又东北流直应城南而入滍滍水又左合桥水水出鲁阳县北恃山东南迳应山北又南迳应城西地理志曰故父城县之应乡也周武王封其弟为侯国应劭曰韩诗外𫝊称周武王与弟戏以桐叶为圭曰吾以封汝周公曰天子无戏言王乃应时而封故曰应侯乡亦曰应乡按吕氏春秋云成王以桐叶为圭封叔虞非应侯也汲郡古文殷时已有应国非成王矣一清按吕氏春秋以下是臣瓒说见汉志注师古曰武王之弟自封应国非桐圭之事应氏之说盖失之焉又摢左氏𫝊云䢴晋应韩武之穆也则应侯武王之子又与志说不同战国范睢所封邑也谓之应水滍水又东迳犨县故城北左𫝊昭公元年冬楚公子围使伯州犁城犨是也出于鱼齿山下春秋㐮公十八年楚伐郑次于鱼陵涉于鱼齿之下甚雨楚师多冻徒役㡬尽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矣所涉即滍水也水南有汉中常侍长乐太仆吉成侯州苞冢冢前有碑墓西枕冈城开四门门有两石兽坟倾墓毁碑兽沦移人有掘出一兽犹全不破甚高壮头去地减一丈许作制甚工左䏝上刻作辟邪字门表堑上起石桥历时不毁其碑云六帝四后是谘是诹盖仕安帝没于柦后于时阍阉擅权五侯暴世割剥公私以事生死夫封者表有徳碑者颂有功自非此徒何用许为石至千春不若速朽苞摹万古祗彰诮辱呜呼愚亦甚矣金石录䟦尾曰吉成俟州辅碑名字已残阙其额题云汉故中常侍长乐太仆吉成侯州君之铭辅姓名见范奕后汉书宦者𫝊以定䇿立桓帝与曹腾等七人同时封为亭侯今此碑载当时诏书有云其封辅为叶吉成侯以此知其名辅而郦道元注水经云滍水南有汉中帝侍长乐太仆吉成侯州苞冢冡前有碑其辞云六帝四后是谘是诹今验其诏文实有此语独以辅为苞盖水经之误当取汉史及此碑为正一清按辅碑载隶释其碑阙姓与字辅字无残阙赵徳甫云名字残阙盖榻本未善耳碑文云特以才明敏达拜小黄门还事和熹后孝安思皇后时为大宫令孝顺皇帝践阼复拜小黄门迁臧府令当拜中常侍让与同郡锜任后以病孙位起家复拜谒者令中尚方令迁中常侍遭顺帝弃天下扶佐孝冲孝质帝兼领黄门令顺烈皇后摄政拜长乐太仆遭孝质无嗣乃定册帷幕援立圣主有定社稷之勲建和二年七月己巳封为叶吉成侯和平中复拜大长秋永寿二年十二月丙子薨其铭词所谓六帝四后是谘其诹者也洪氏曰叶吉成者叶县之吉成亭也又碑阴有故京兆尹延笃叔坚名字洪氏曰州辅碑目自汉阳太守而下四十有九人其人称邑曰冠军曰宛曰章陵曰新野曰比阳曰鲁阳皆南阳之邑也馀人惟延笃有𫝊乃南阳犨人则不称邑者犨之人也碑云鄊人姻族相与刊石则又知辅为犨县人也又金石录䟦尾云余初得州君墓碑又览水经所载意此字犹存会故人董之明守官汝颍间因托访求之持以见寄其一辟邪道元所见也其一乃天禄字差大皆完好可喜之明又云天禄近岁为村民所毁辟邪虽存然字画已残阙难辨滍水又东犨水注之俗谓之秋水非也水有二源东源出其县西南践犊山东崖下水方五十许步不测其深东北流迳犨县南又东北屈迳其县东而北合西流水西源出县西南颇山北阜下东北迳犨城西又屈迳其县北东合二水乱流北注于滍汉高祖入关破南阳太守吕𬺈于犨东即于是地滍水之阴也滍水又东南迳昆阳县故城北昔汉光武与王寻王邑战于昆阳败之走者相腾践奔殪百馀里会大雨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王邑严尤陈茂轻骑皆乘尸而渡矣
  东北过颍川定陵县西北又东过郾县南东入于汝滍水东迳西不羹亭南亭北背汝水于定陵城北东入汝郾县在南不得过
  淯水出弘农卢氏县攻离山东南过南阳西鄂县西北又东过宛县南一清按汉志弘农郡卢氏县下云熊耳山右有淯水南至顺阳入沔考郦注以均水当之其出弘农卢氏县攻离山之淯水方舆纪要云俗名白河迳内乡县东迳又东南流至南阳府城东绕城南而达于新野县府境诸水悉会焉又南至光化县东北又东迳故邓城东南而入于汉水地理志亦云南阳郦县育水出西北南入汉与道元注正同二水源流既不相甚远而名称又复相似故详辨之如此淯水导源弘农东流迳郦县故城北郭仲产曰郦县故城在攻离山东郦旧县也三仓曰樊邓郦郦有二城北郦也汉祖入关下淅郦即此县也淯水又东南流历雉县之雉衡山东迳百章郭北又东鲁阳关水注之水出鲁阳县南分水岭南水自岭南流北水从岭北注故世俗谓此岭为分头也其水南流迳鲁阳关左右连山插汉秀木干云是以张景阳诗云朝登鲁阳关峡路峭且深亦司马之与母遇贼处也关水历雉衡山西南迳皇后城西建武元年世祖遣侍中𫝊俊持节迎光烈皇后于淯阳俊发兵三百馀人宿卫皇后道路归京师盖税舍所在故城得其名矣山有石室甚饰㓗相𫝊名皇后浴室又所幸也关水又西南迳雉县故城南昔秦文公之世有伯阳者逢二童曰舀曰被两童二雉也得雌者霸雄者王二童翻飞化为双雉一清按史记索隐引列异𫝊曰陈仓人得异物以献之道遇二童子云此名为媦在地下食死人脑媦乃言曰彼童子名陈宝得雄者王得雌者霸宋书符瑞志媦作□晏公类要引此注是舀与被乃两童子名可与郊祀志互证光武获雉于此山以为中兴之祥故置县以名焉一清按汉志南阳郡雉县师古曰旧读雉音弋尔反而太康地志云即陈仓人所逐二童子名宝鸡者雌止陈仓为石雄止此县故名雉县疑不可据也颜说是也盖雉县西京已有之是注云光武中兴置县亦非搜神记以为秦县得之关水又屈而东南流注于淯淯水又东南流迳博望县故城东郭仲产曰在郡东北一百二十里汉武帝置校尉张骞随大将军卫青西征为军前导相望水草得以不乏元光六年封骞为侯国地理志曰南阳有博望县王莽改之曰宜乐也淯水又东南迳西鄂县故城东应劭曰江夏有鄂故加西也昔刘表之攻杜子绪于西鄂也功曹柏孝长闻战鼔之音惧而闭户蒙被自覆渐登城而观言勇可习也淯水又南洱水注之水出弘农郡卢氏县之熊耳山东南迳郦县北东南迳房阳城北汉哀帝四年封南阳太守孙宠为侯国一清按汉表作方阳云在龙亢俗谓之房阳川又迳西鄂县南水北有张平子墓墓之东侧坟有平子碑文字悉是古文篆额是崔瑗之辞盛宏之郭仲产并云夏侯孝若为郡薄其文复刊碑阴为铭然碑阴二铭乃是崔子玉及陈翕耳而非孝若悉是隶字二首并存尝无毁坏又言墓次有二碑今唯见一碑或是余夏景驿途疲而莫究矣一清按隶释䟦曰世所𫝊凡百君子者即平子篆碑其石已中断合向城后碑始能成文此刻有夏侯湛姓名而云书之碑侧盖郦氏考之不详又金石文冇河间相张平子碑具载其辞赵明诚金石录亦有之此即崔瑗之作隶释载孝若之文而略子玉之撰盖授录之漏也水南道侧有二石楼相去六七丈双跱齐竦高可丈七八柱圆围二丈有馀石质青绿光可以鉴其上乐栌承栱雕檐四柱穷巧绮刻妙绝人工题言蜀郡太守姓王字子雅南阳西鄂人一清按乐史云是北齐时人恐非有三女无男而家累千金父没当葬女自相谓曰先君生我姊妹无男兄弟今当安神元宅翳灵后土冥冥绝后何以彰吾君之徳各出钱五百万一女筑墓二女建楼以表孝思铭云墓楼东平林下近坟墓而不能测其处所矣洱水又东南注于淯水世谓之肄水肄洱声相近非也地理志曰熊耳之山出三水洱水其一焉东南至鲁阳入沔是也一清按三水谓伊水育水即水经之均水也又有洱水汉志云过郡二行六百里师古曰洱音耳过郡二谓弘农及南阳也淯水又南迳预山东山上有神庙俗名之为独山也山南有魏车骑将军黄权夫妻二冢地道潜通其冢前有四碑其二魏明帝立二是其子及臣吏所树者也淯水又西南迳史定伯碑南又西为瓜里津水上有三梁谓之瓜里渡自宛道途东出赭阳西道方城建武三年世祖自赭阳西入破虏将军邓奉怨汉掠新野拒瓜里上亲搏战降之夕阳下遂斩奉郡国志所谓宛有瓜里津夕阳聚者也阻桥即桓温故垒处温以升平五年与范汪众军北讨列营淯水又西南迳晋蜀郡太守邓义山墓南又南迳宛城东其地故申伯之都楚文王灭申以为县也秦昭㐮王使白起为将伐楚取郢即以此地为南阳郡改县曰宛王莽更名郡曰前队县曰南阳刘善曰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大城西南隅即古宛城也荆州刺史治故亦谓之荆州城今南阳郡治大城其东城内有旧殿基周二百步高八尺陛阶皆砌以青石大城西北隅有殿基周一百步高五尺盖更始所起也城西三里有古台高五丈馀文帝黄初中南巡行所筑也淯水又屈而迳其县南故南都赋所言淯水荡其胸者也王莽地皇二年朱鲔等共于城南会诸将设坛燔燎立圣公为天子于斯水上世语曰张绣反公与战败子昻不能骑进马于公而昻遇害魏书曰公南征至宛临淯水祠阵亡将士歔秋流涕众皆哀恸淯水又南梅谿水注之水出县北紫山南迳百里奚故宅奚宛人也于秦为贤大夫所谓迷虞智秦者也梅谿又迳宛西吕城东史记曰吕尚先祖为四岳佐禹治水有功虞夏之际受封于吕故因氏为吕尚也徐广史记音义曰吕在宛县高后四年封昆弟子吕忿为吕城侯疑即此也又按新蔡县有大吕小吕亭而未知所自也梅谿又南迳杜衍县东故城在西汉高帝七年封郎中王翳为侯国王莽更之曰闰衍矣土地塾下湍谿是注古人于安众堨之今游水是潴谓之安众港世祖建武三年上自宛遣颍阳侯祭遵西击邓奉弟终破之于杜衍进兵涅阳者也梅谿又南谓之石桥水又谓之汝谿合流而左注淯水淯水之南又有南就聚郡国志所谓南阳宛县有南就聚者也郭仲产言宛城南三十里有一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汉时邓禹等归鄊饯离处也盛宏之著荆州记以为三公置余案淯水左右旧有二澨所谓南澨北澨者水侧之𣸣一清按汉志南阳郡宛有北澨山育阳有南澨聚诸儒或以为邑或以为地或以为水际及边地名而班固以为山聚在淯阳之东北考古推地则近矣城侧有范蠡祠蠡宛人祠即故宅也后汉末有范曾字子闵为大将军司马讨黄巾贼至此祠为蠡立碑文勒可寻夏侯湛之为南阳又为立庙焉城东有大将军何进故宅城西有孔嵩旧居嵩字仲山宛人与山阳范式有断金契贫无养亲赁为阿街卒一清按阿街卒古之所谓驺唱唐人谓之笼街喝道阿与呵通用而范史范式𫝊作阿里街卒章怀注云阿里里名也是又不同遣迎式式下车把臂曰子怀道卒伍不亦痛乎嵩曰侯嬴贱役晨门卑下之位古人所不耻何痛之有故其讃曰仲山通达卷舒无方屈身厮役挺秀含芳
  又屈南过淯阳县东
  淯水又南入县迳小长安司马彪郡国志曰县有小长安聚谢沈后汉书称光武攻育阳不下引兵欲攻宛至小长安与甄阜战败于此淯水又西南迳其县故城南桓帝延熹七年封邓康为侯国沈氏曰康封泚阳其弟秉封淯阳县故南阳典农治后以为淯阳郡省郡复县避晋简文讳更名云阳焉淯水又迳安乐郡北汉桓帝建和六年封司徒胡广为淯阳县安乐鄊侯沈氏曰是元年今于其国立乐宅戌郭仲产㐮阳记曰南阳城南九十里有晋尚书令乐广故宅广字彦辅也善清言见重当时成都王广女婿长沙王猜之广曰宁以一女而易五男犹疑之终以忧殒其故居今置戍因以为名
  又南过新野县西
  淯水又南入新野县枝津分派东南出苞隰衍注左积为陂东西九里南北一十五里陂水所溉咸为艮沃淯水又南与湍水会又南迳新野县故城西世祖之败小长安也姊元遇害上即位感悼姊没追谥元为新野节义长公主即此邑也晋咸宁二年封大司马扶风武王少子歆为新野郡公割南阳伍属棘阳蔡阳穣邓山都封焉王文舒更立中隔一清按下有脱文三国志魏书王昶𫝊昶以为国有常众战无常胜地有常险守无常势今屯宛去㐮阳三百馀里诸军散屯船在宣池有急不足相赴乃表徙治新野文舒昶字此即更立之事也西即郡治东则民居城西傍淯水又东与朝水合水出西北赤石山而东南迳冠军县界地名沙渠又东南迳穣县故城南楚别邑也秦㧞鄢郢即以为县秦昭王封相魏冉为侯邑王莽更名曰农穣也魏荆州刺史治朝水又东南分为二水一水枝分东北为樊氏陂陂东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谓之凡亭陂陂东有樊氏故宅樊氏既灭庾氏取其陂故喭曰陂汪汪下田良樊子失业庾公昌昔在晋世杜预继信臣之业复六门之陂遏六门之水一清按信臣所开者只石碣耳至元始五年更开三门为六石门今注云云直似六门皆信臣所开矣误也下结二十九陂诸陂散流咸入朝水事见六门碑六门既陂诸陂遂断朝水又东迳朝阳县故城北而东南注于淯水又东南与棘水合水上承赭水赭水出赭阳县北山数源并发南流迳小赭乡谓之小赭水世祖建武三年成安侯臧宫从上击赭乡东源方七八步腾涌若沸故世名之腾沸水南流迳于赭乡谓之赭水建武二年祭遵引兵南击董䜣于赭乡以水氏县故有赭阳之名也地理志曰县有赭水一清按今汉志无是文王莽曰阳城也汉哀帝改为顺阳全氏曰按汉志云博山哀帝置故顺阳非赭阳也道元于均水篇已言之建武二年更封安阳侯朱祐为赭阳侯赭水于县堨以为陂东西夹冈水相去五六里左右合断冈两舌都水潭涨南北一十馀里水决南渎下注为湾湾分为二西为赭水东为荥源赭水参差流结两湖故有东陂西陂之名二陂所导其分枝分东南至会口入泚是以地理志云泚水赭水皆言入蔡全氏曰按汉志无赭水入蔡语即此水入蔡亦是应劭说互受通称故也二湖流注合为黄水唯所受焉迳棘阳县之黄淳聚又谓之为黄淳水者也谢沈后汉书甄阜等败光武于小长安东乘胜南渡黄淳水前营背阻两川谓临泚水绝后桥示无还心汉兵击之三军溃溺死黄淳水者二万人又东迳棘阳县故城西应劭曰县在棘水之阳是知斯水为棘水也汉高帝七年封杜得臣为侯国后汉兵起击唐子卿杀湖阳尉进㧞棘阳邓晨将賔客会光武于此县也棘水又南迳新野县历黄邮聚世祖建武三年傅俊岑彭进击秦丰先㧞黄邮者也谓之黄邮水大司马吴汉破秦丰于斯水之上其众落悉为蛮居犹名之为黄邮蛮棘水自新野县东而南流入于淯水谓之为力口也棘力声相近当为棘口也又是方俗之音故字从读变若世以棘子木为力子木也淯水又东南迳士林东戍名也戍有邸阁水左有豫章大陂下灌良畴三千许顷也
  南过邓县东
  县故邓侯吾离之国也楚文王灭之秦以为县淯水右合浊水俗谓之弱沟水水上承白水于朝阳县东南流迳邓县故城南习凿齿㐮阳记曰楚王至邓之浊水去㐮阳二十里即此水也浊水又东迳邓塞南即邓城东南小山也先后名之为邓塞昔孙文台破黄祖于其下浊水东流注于淯淯水又南迳邓塞东又迳鄾城东古鄾子国也盖邓之南鄙也昔巴子请楚与邓为好鄾人夺其币即是邑也司马彪以为邓之鄾聚矣
  南入于沔
  㶏水出㶏强县南泽中东入颍
  㶏水出颍川阳城县少室山东流注于颍水而乱流东南迳临颍县西北小㶏水出焉东迳临颍县故城北㶏水又东迳㶏阳城北又东迳㶏强县故城南建武元年世祖封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化将军坚镡为侯国沈氏曰据本𫝊是二年㶏水东为陶枢陂余案㶏阳城在㶏水南然则此城正应为㶏阴城而有㶏阳之名者明在南犹有㶏水故此城以阳为名矣颍水之南有二渎其南渎东南流历临颍亭西东南入汝今无水也疑即㶏水之故渎矣汝水于竒额城西别东派时人谓之大㶏水东北流枝渎右出世谓之死汝也别汝又东北迳召陵城北练沟出焉别汝又东汾沟出焉别汝又东迳征羌城北水南有汾陂俗音粪一清按三字注中注汾水自别汝东注而为此陂水积征羌城北四五里方三十里许渎左合小㶏水水上承狼陂南流名曰巩水青陵陂水自陂东注之东回又谓之小㶏水而南流注于大㶏水大㶏水取称盖藉㶏沿注而总受其目矣又东迳西华县故城南又东迳汝阳县故城北东注于颍
  灈水出汝南吴房县西北奥山东过其县北入于汝县西北有堂谿城故房子国春秋定公五年吴王阖闾弟夫槩奔楚封之于堂谿故曰吴房也汉高帝八年封荘侯杨武为侯国建武中世祖封泗水王歙子𬊤为堂谿侯一清按章怀后汉书注曰𬊤字林云灼也音光善反或作𬊤山谿有白羊渊渊水旧出白羊汉武帝元封二年白羊出此渊畜牧者祷祀之俗禁拍手尝有羊出水野毋惊扑自此绝焉渊水下合灈水灈水东迳灈阳县故城西东流入瀙水乱流迳其县南世祖建武元年封吴汉孙旦为侯国沈氏曰吴汉三孙皆以建武二十八年封吴旦吴旴吴国也而水经注皆以为元年误矣其水又东入于汝水
  瀙水出𣲘阴县东上界山
  山海经谓之视水也郭景纯注或曰视宜为瀙出葴山许慎云出中阳山一清按汉志作中阴山方舆纪要云中阳山在唐县东七十里一名慈丘山隋因此置慈丘县皆山之殊目也而东与泌水合水出𣲘阴县旱山东北流注瀙瀙水又东北杀水出西南大熟之山东北流入于瀙瀙水又东沦水注之水出宣山东南流注瀙水瀙水又东得奥水口水西出奥山东入于瀙水也
  东过吴房县南又东过灈阳县南
  应劭曰灈水出吴房县东入瀙县之西北即两川之交会也
  又东过上蔡县南东入汝
  𣲘水出𣲘阴县西北扶予山东过其县南
  山海经曰朝歌之山𣲘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荥经书扶予者其山之异名乎荥水上承赭水东流左与西辽水合又东东辽水注之俱导北山而南流注于荥荥水又东北于𣲘阴县北左会𣲘水之道稍西不出其县南其故城在山之阳汉光武建武中封岑彭为侯国汉以为阳山县一清按是句文义未详魏武与张绣战于宛马名绝景为流矢所中公伤右臂引还𣲘阴即是地也城之东有马仁陂郭仲产曰陂在泚阳县五十里盖地百顷其所周溉田万顷随年变种境无俭岁陂水三周其隍故渎自隍西南而会于泚𣲘水不得复迳其南也且邑号𣲘阴故无出南之理出南则为阳也非直不究又不思矣𣲘水又东北澧水注之水出雉衡东山南迳建城东建当为卷字读误耳郡国志云叶县有卷城其水又东流入于叶陂水东北迳于东山西西流入𣲘𣲘水之左即黄城山也有谿水出黄城山东北迳方城郡国志曰叶县有方城郭仲产曰苦菜于东之间有小城名方城东临谿水寻此城致号之由当因山以表名也苦菜即黄城也及于东通为方城矣世谓之方城山水东流注𣲘水故地理志曰南阳叶方城邑西有黄城山全氏曰按汉志曰叶有长城号曰方城未尝云黄城也是注所引或别有一地理志一清按寰宇记引此文出圣贤冡墓记是长沮桀溺耦耕之所有东流水则子路问津处尸子曰楚狂接舆耕于方城盖于此也盛宏之云叶东界有故城始犨县东至瀙水迳泚阳界南北联联数百里号为方城即此城之西隅其间相去六百里北面虽无基筑皆连山相接而汉水流其南故屈完答齐桓公云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郡国志曰叶县有长城山曰方城指此城也𣲘水又东北历𣲘阳县故城南汉高祖六年封樊哙为侯国也
  又东过西平县北
  县故柏国也春秋左𫝊所谓江黄道柏方睦于齐也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汉宣帝甘露三年封丞相于定国为侯国全氏曰按本表曰临淮王莽更之曰新亭晋太康地志曰县有龙泉水可以砥砺刀劔特坚利故有坚白之论矣是以龙泉之劔为楚宝也县出名金古有铁官
  又东过郾县南
  郾县故城去此远矣不得过
  又东过定颍县北东入于汝
  汉安帝永初二年分汝南郡之上蔡县置定颍县延光中以阳翟郭镇为尚书令封颍侯即此邑也一清按后汉书镇以诛阖景拥顺帝封是永建元年不在延光年也延光乃安帝年号
  涢水出蔡阳县
  涢水出县东南大洪山山在隋郡之西南竟陵之东北磐基所跨广圆一百馀里峰曰县钩处平原众阜之中为诸岭之秀山下有石门夹鄣层峻岩高皆数百许仭入石门又得锺乳穴穴上素崖壁立非人迹所及穴中多锺乳凝膏下垂望齐冰雪微津细液滴沥不断幽穴潜远行者不极穷深以穴内常有风爇无能经久故也涢水出于其阴初流浅狭远乃广厚可以浮舟筏巨川矣时人以涢水所导故亦谓之为涢山矣涢水东北流合石水石水出大洪山东北流注于涢谓之小涢水而乱流东北迳上唐县故城南本蔡阳之上唐鄊旧唐侯国春秋定公三年唐成公如楚有两肃爽马子常欲之弗与止之三年唐人窃马而献之子常归唐侯是也涢水又东均水注之水出大洪山东北流迳土山北水出土山又东北流入于涢水涢水又屈而东南流
  东南过隋县西
  县故隋国矣春秋左𫝊所谓汉东之国隋为大者也楚灭之以为县晋武帝太康中立为郡金石文字记曰皇甫诞碑隋字作随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王知敬李卫公碑高宗李英公碑天后顺临碑于敬之华阳观王先生碑裴㴶少林寺碑皆然当日金石之文二字通用自司马温公作通鉴以后始壹用隋字而水经注涢水随县字作隋则知此自古人省笔之法谓文帝始去辵而为隋者未必然也有溠水出县西北黄山南迳㵐西县西又东南㵐水入焉㵐水出桐柏山之阳吕忱曰水在义阳㵐水东南迳㵐西县西又东南流入于溠溠水又东南迳隋县故城西春秋鲁荘公四年楚武王伐隋令尹鬭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溠军临于隋谓此水也水侧有断蛇丘隋侯出而见大蛇中断因举而药之故谓之断蛇丘后蛇衔明珠报徳世谓之隋侯珠亦曰灵蛇珠丘南有隋季良大夫池朱氏谋㙔笺曰左𫝊作季梁一清按季良音同通同二十一卷渠水注扶沟县袁梁碑其碑本作良是其证也其水又南与义井水合水出隋城东南井泉尝涌溢而津注冬夏不异相承谓之义井下流合溠溠水又南流注于涢全氏曰按溠水豫州浸康成师古皆疑其地不应在豫然职方之地犬牙相错荆州之浸为颍则知豫之溠亦其例也涢水又会于枝水水源亦出大洪山而东流注于涢涢水又迳隋县南隋城山北而东南注
  又南过江夏安陆县西
  隋水出隋郡永阳县东石龙山全氏曰史记春申君说秦昭王云随水右壌皆广川大水山林谿谷不食之地小司马曰今邓州之西也西北流南回迳永阳县西历横尾山即禹贡之陪尾也禹贡锥指曰传云洛经熊耳伊经外方淮出桐柏经陪尾今安陆北有横山即汉志所谓横尾山古文以为陪尾者也元和志云陪尾山一名横尾山在安陆县北六十里淮水曷尝经此𫝊谬禹导山至陪尾盖实为泗水泗之与淮犹伊之与洛也水经注云博物志曰泗出陪尾隋志泗水县有陪尾山今在县东五十里国百诗云周礼保章氏疏曰外方熊耳以至泗水陪尾属摇光星贾公彦实从春秋纬文来则汉人早作是解博物志固有所受之也一清按郦注泗水篇说引博物志之言则是注不应又引汉志以安陆之横尾为陪尾岂非自相舛错与卷末禹贡山水泽地所在亦同此误隋水又西南至安陆县故城西故郧城也因冈为墉峻不假筑涢水会之又南迳石岩山北昔张昌作乱于其下笼彩鳯以惑众晋太安二年镇南将军刘宏遣牙门皮初与张昌战于清水昌败追斩于江涘即春秋左𫝊定公四年吴败楚于柏举从之及于清发盖涢水之通称矣涢水又东南流而右会富水出竟陵郡新市县东北大阳山水有二源也大富水出山之阳南流而左合小富水水出山之东而南迳三王城东前汉末王匡王鳯王常所屯故谓之三王城城中有故碑文字阚落不可复识其水屈而西南流右合大富水俗谓之大泌水也又西南流迳杜城西新市县治也郡国志以为南新市也中山有新市故此加南分安陆立又王匡中兴初举兵于县号曰新市兵者也富水又东南流于安陆界左合土山水世谓之章水水出土山南迳隋郡平林县故城西俗谓之将陂城与新市接界故中兴之始兵有新市平林之号又南流右入富水富水又东入于涢涢水又迳新城南永和五年晋大司马桓温筑涢水又会温水温水出竟陵之新阳县东泽中口径二丈五尺垠岸重沙端浄可爱靖以察之则渊泉如镜闻人声则扬汤奋发无所复见矣其热可以𬊈鸡洪浏百馀步冷若寒泉东南流注于涢水又右得潼水水出江夏郡之曲陵县西北潼山东南流迳其县南县治石潼故城城圆而不方东入安陆注于涢水
  又东南入于夏
  涢水又南分为二水东通滠水西入于沔谓之涢口也






  水经注释卷三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释卷三十二
  仁和赵一清撰
  漻水  蕲水  决水  沘水
  泄水  肥水  施水 滁水
  沮水  漳水  夏水  羌水
  涪水  梓潼水 涔水
  漻水出江夏平春县西
  漻水北出大义山南至厉乡西赐水入焉水源东出大紫山分为二水一水西迳厉乡南水南有童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𫝊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礼谓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书所谓神农既诞九井自穿谓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则众水动井今堙塞遗迹髣髴存焉亦云赖乡故赖国也有神农社赐水西南流入于漻即厉水也赐厉声相近宜为厉水矣一水出义鄊西南入隋又注漻漻水又南迳隋县注安陆也
  南过安陆入于涢
  蕲水出江夏蕲春县北山
  山即蕲柳也水首受希水枝津西南流历蕲水出蛮中故以此蛮为五水蛮五水即谓蕲水希水巴水也又赤亭水西归水蛮左冯居岨藉山川世为抄暴宋世沈庆之于西阳上下诛伐蛮夷即五水蛮也
  南过其县西
  晋改为蕲阳县县徙江州置大阳戍后齐安郡移治于此也
  又南至蕲口南入于江
  蕲水南对蕲阳州入于大江谓之蕲口州上有蕲阳县徙
  决水出庐江雩娄县大别山
  俗名之为檀公岘盖大别之异名也一清按尚书正义曰地理志无大别郑玄曰在庐江安丰县杜预春秋注云大别不知何处或云在安丰县西南左𫝊云吴既与楚夹汉然后楚乃济汉而阵自小别至于大别然则二别近汉之名无縁得在安丰如预所言虽不知其处要与内方相接汉水所经必在荆州界也胡渭曰按地理志六安国安丰县下云禹贡大别山在西南郑杜说所自出正义谓地志无大别何也又云大别山在汉阳府城东北半里汉水两岸水经注江水迳鲁山南古翼际山也元和志鲁山一名大别山在汉阳府东北一百步其山前枕蜀江北带汉山杜元凯已知在江夏不在安丰郦氏主杜说而终不能指鲁山为大别至唐人始能言之
  北过其县东
  县故吴地春秋左𫝊㐮公二十六年楚子秦人侵吴及雩娄闻吴有备而还是也晋书地道记云在安丰县之西南即其界也故地理志曰决水出雩娄
  又北过安丰县东
  决水自雩娄县北迳鸡备亭春秋昭公二十三年吴败诸侯之师于鸡父者也安丰县故城今边城郡治也王莽之美风也世祖建武八年封大将军凉州牧窦融为国晋立安丰郡一清按汉志六安国安丰县莽曰美丰今注云美风似因安风县名而讹续志有安丰县又云安丰侯国盖光武以安丰阳泉蓼安风四县封窦融为安丰侯其国都则治安风爰及魏晋之安丰郡皆治安风县也魏收地形志云边城郡治麻步山领史水一县则南北流移境土非一故治无常所也此与淮水注之安丰津水南有城故安丰都尉治之安丰盖两地而异名不可混也决水自县西北流迳蓼县故县东又迳其北汉高帝六年封孔藂为侯国也世谓之决水也水又西北灌水注之其水导源庐江金兰县西北东陵乡大苏山即淮水也一清按汉志庐江郡下云金兰西北有东陵郷淮水出属扬州胡渭曰淮当作灌愚谓非也班志原是淮字道元故以之释灌水若破淮作灌则以灌水释灌水于义岂可通乎许慎曰出雩娄县俗谓之浍水也一清按说文浍是汾浍之浍而别有潓水出庐江入淮从水恵声音胡计切者即是水也禇先生所谓神龟出于江灌之间嘉林之中盖谓此水也全氏曰今龟䇲𫝊作江淮淮即灌也非出桐柏之淮灌水东北迳蓼县故城西而北注决水也故地理志曰决水北注蓼入淮灌水于蓼亦入决一清按汉志庐江郡雩娄县下云决水北至蓼入淮又有灌水亦北至蓼入决道元盖抄其词而稍变之似失意义县西蓼邑即皋陶之封邑也春秋宣公八年冬楚公子燮灭舒蓼臧文仲闻之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徳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朱氏谋㙔笺曰按左𫝊文公五年冬楚公子燮灭蓼臧文仲有皋陶不祀之叹至宣公八年夏楚人灭舒蓼自是两事决水又北右会阳泉水水受决水东北流迳阳泉县故城东故阳泉鄊也汉灵帝中封太尉黄琬为侯国一清按灵帝下脱年号后汉书黄琬𫝊云董卓秉政以琬名臣徴为司徒迁太尉更封阳泉鄊侯卓入朝在灵帝崩后则琬封当在献帝初年亦非灵帝也又西北流左入决水谓之阳泉口也一清按三国志魏书满宠𫝊吴将陆逊向庐江宠整军趋阳冝口即阳泉口也又吴书孙𬘭𫝊朱异帅三万人屯安丰城为文钦势魏兖州刺史州泰拒异于阳渊郦注施水篇亦作阳渊续志庐江郡阳泉侯国刘昭补注引广志曰有阳泉湖
  又北入于淮
  俗谓之决口非也斯决灌之口矣余往因公至于淮津舟车所屇次于决水访其民宰与古名全违脉水寻经方知决口一清按上文既以俗谓决口为非而此又云方知决口何耶或恐有脱误盖灌浍声相伦习俗害真耳
  沘水出庐江𤅬县西南霍山东北
  灊者山水名也开山图𤅬山围绕大山为霍山郭景纯曰灊水出焉县即其称矣春秋昭公二十七年吴因楚围灊是也地里志曰沘水出沘山不言霍山沘字或作淠淠水又东北迳博安县泄水出焉
  东北过六县东
  淠水东北右会蹹鼔川水水出东南蹹鼓川西北流左注淠水淠水又西北迳马亨城西又西北迳六安县故城西县故咎陶国也夏禹封其少子奉其祀今县都陂中有大冢民𫝊曰公琴者即皋陶冢也楚人谓冢为琴矣一清按此文与汝水篇注可参证皇览亦谓之曰琴也汉高帝元年别为衡山国五年属淮南文帝十六年复为衡山国武帝元狩二年别为六安国王莽之安风也汉书所谓以舒屠六晋太康三年庐江郡治淠水又西北分为二水芍陂出焉又北迳五门亭西西北流迳安丰县故城西晋书地道记安丰郡之属县也俗名之曰安城矣又北会濡水乱流西北注之
  北入于淮
  水之决会谓之沘口也
  泄水出博安县一清按汉志九江郡有博鄊县续志无盖后汉省说文云泄水受博安洵波岂顺帝以前曽改博乡为博安乎顾祖禹曰即寿州之都陆城晋元帝封六安缪王子交为侯邑考晋志又无之博安县地理志之博鄊县也王莽以为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陆矣泄水自县上承沘水于麻步川西北出历濡谿谓之濡水也全氏曰汉志六安国六县如谿水首受沘东北至寿春入芍陂即濡谿水也
  北过芍陂西与沘水合
  泄水自濡谿口迳安丰县北流注于淠一谓之濡须口
  西北入于淮
  乱流同归也
  肥水出九江成徳县广阳乡西
  吕忱字林曰肥水出良馀山俗谓之连枷山亦或以为独山也北流分为二水施水出焉肥水又北迳荻城东又北迳荻丘东右会施水枝津首受施水于合肥县城东西流迳成徳县注于肥水也
  肥水别北过其县西北入芍陂
  肥水自荻丘北迳成徳县故城西王莽更之曰平阿也又北迳芍陂东又北迳死虎塘东芍陂渎上承井门与芍陂更相通注故经言入芍陂矣肥水东北右合阎涧水水上承施水于合肥县北流迳浚道县西水积为阳湖阳湖水自塘西北迳死虎亭南夹横塘西注宋太始初豫州司马刘顺帅众八千据其城地以拒刘勔杜叔实以精兵五千送粮死虎刘勔破之此塘一清按通鉴宋明帝纪殷琰将刘顺柳伦皇甫道烈厐天生等八千人东据宛唐胡三省注云宛唐水经注作死虖杜佑通典作死武地名在寿州寿春县东四十馀里杜叔宝宋书殷琰𫝊作赵叔宝水分为二洛涧出焉阎浆水注之水受芍陂陂水上承涧水于五门亭南别为断神水又东北迳五门亭东亭为众水之会也断神水又东北迳神迹亭东又北谓之豪水虽广名事实异一水又东北迳白芍亭东积而为湖谓之芍陂陂周一百二十馀里在寿春县南八十里一清按元和郡县志云芍陂周二百里迳百里言楚相孙叔敖所造魏太尉王凌沈氏曰王凌时为征东非太尉与吴将张休战于芍陂即此处也陂有五门吐纳川流西北为香门陂水北迳孙叔敖祠下谓之芍陂渎全氏曰按华夏对境图曰芍陂周二百二十四里与阳泉大业并子思作引淠水为子午渠开六门淠水即淠水也阳泉见决水篇其大业当在蓼县盖取皋陶之字为陂名而善长失之又北分为二水一水东注黎浆黎浆水东迳黎浆亭南文钦之叛吴军北入诸葛绪拒之于黎浆即此水也东注肥水谓之黎浆水口
  又北过寿春县东
  肥水自黎浆北迳寿春县故城东为长瀬津津侧有谢堂北亭迎送所薄水陆舟车是焉萃止又西北左合东谿谿水引渎北出西南流迳导公寺西寺侧因谿建刹五层屋宇闲敞崇虚嶕峣也又西南流注于肥肥水又西迳东台下台即寿春外郭东北隅阿之榭也东侧有一湖三春九夏红荷覆水引渎城隍水积成潭谓之东台湖亦肥南播也肥水西迳寿春县故城北右合北谿水导北山泉源下注漱石颓隍水上长林插天高柯负日出于山林精舍右山渊寺左道俗嬉游多萃其下内外引汲泉同七浄谿水沿注西南迳陆道士解南精庐临侧川谿大不为广小足闲居亦胜境也谿水流注于肥水
  北入于淮
  肥水又西分为二水右即肥之故渎遏为船官湖以置舟舰也肥水左渎又西迳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外有石梁渡北州州上有西昌寺寺三面阻水佛堂设三像真容妙相相服精炜是萧武帝所立也寺西即船官坊仓兕都水是营是作湖北对八公山山无树木惟童阜耳山上有淮南王刘安庙刘安是汉高帝之孙厉王长子也折节下士笃好儒学养方术之徒数十人皆为俊异焉多神仙秘法鸿宝之道忽有八公皆须眉皓素诣门希见门者曰吾王好长生今先生无住衰之术未敢相闻八公咸变成童王甚敬之八士并能炼金化丹出入无间乃与安登山埋金于地白日升天馀药在器鸡犬䑛之者俱得上升其所昇之处践石皆䧟人马迹存焉故山即以八公为目余登其上人马之迹无闻矣惟庙像存焉庙中图安及八士像皆在床帐如平生被服织丽咸羽扇裙帔巾壶枕物一如常居庙前有碑齐永明十年所建也山有隐室石井即崔琰所谓余下寿春登北岭淮南之道室八公石井在焉亦曰左吴与王春𫝊生等寻安同诣元州还为著记号曰八公记都不列其鸡犬升空之事矣按汉书安反伏诛葛洪明其得道事备抱朴子及神仙𫝊肥水又左纳芍陂渎渎水自黎浆分水引渎寿春城北迳芍陂门右北入城昔钜鹿时苗为县长是其留犊处也渎东有东都街街之左道北有宋司空刘勔庙宋元徽二年建于东乡孝义里庙前有碑时年碑功方创齐永明元年方立沈约宋书言太始元年豫州刺史殷琰叛明帝假勔辅国将军讨之琰降不犯秋毫百姓来苏生为立碑文过其实建元四年故吏颜幼明为其庙铭故佐厐珽为庙赞夏侯敬友为庙颂并附刊于碑侧渎水又北迳相国城东刘武帝伐长安所筑也堂宇厅馆仍故以相国为名又北出城注肥水又西迳金城北又西左合羊头谿水水受芍陂西北历羊头谿谓之羊头涧水北迳熨湖左会烽水渎渎受淮于𤇺村南下注羊头谿侧迳寿春城西又北历象门自沙门北出金城西门逍遥楼下北注肥渎肥水北注旧渎之横塘为元康南路驰道左通船官坊也肥水迳元康城西北流北出水际有曲水堂亦嬉游所集也又西北流迳八公山昔在晋世谢玄北御苻坚祈八公山及置阵于肥水之滨坚望山上草木咸为人状此即故战败处非八公之灵有助盖苻氏将亡之惑也肥水又西北注于淮是曰肥口也
  施水亦从广阳鄊东南入于湖全氏曰施水导源广阳乡与肥同源者也迳合肥入芍陂而归巢胡经文之例未有不溯其所自出者此篇独变文书之
  施水受肥于广阳乡东南流迳合肥县应劭曰夏水出城父东南至此与肥合故曰合肥阚骃亦言出沛国城父东至此合为肥余案川殊脉别无沿注之理方知应阚二说非实证也盖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也非谓夏水胡三省通鉴释文辨误曰史炤曰合肥汉九江邑应劭曰夏水出城父东南至此与肥合故曰合肥余按应劭所云郦道元固疑之矣道元以夏水出城父而东南流入于淮则与淮合无绝淮而南流至合肥县与肥水合之理而施水上承肥水于广阳乡东南迳合肥县又东南流而入于漅湖肥水西北注淮而施水东南入漅湖已自分流惟夏月暴水涨溢则二水复能合于合肥县界故合肥以此得名道元之说庶乎信而有徴矣一清按汉志沛郡城父县下云夏肥水东南至下蔡入淮过郡二行六百里城父与下蔡皆属沛郡不得云过郡二也而应劭于九江合肥县下云夏肥水出父城东南至此与淮合所谓父城即沛郡之城父非颍川之属县又云与淮合则亦何关于合肥之名耶道元引之改而曰出城父与肥合且又证以阚骃之说肥在淮南夏肥水安能截淮南过而与之合且所谓与肥合者夏肥水也是肥与肥合矣道元知其说之缪妄故折之曰非谓夏水非谓夏水者非谓夏肥水也又曰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施水亦出九江成徳之广阳乡而流合于肥故曰合肥夏月水暴长二水相合与导荷泽被孟诸之义相扶道元所谓水盛方乃覆被者也夏肥水源流已其淮水注中班志在城父下本自不错应劭移之合肥之下则舛矣唐卢潘合肥辨曰汉书淮南王杀开章葬之肥陵肥陵肥水之上也应劭云夏水出父城东南至此与肥合故曰合肥今按肥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所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经合肥县南又东南入漅湖其一西北流二百里出夀春西投于淮二水皆曰肥尔雅归异出同流肥言所出同而归异也是山也高不过百寻所出惟一水分流而已其源实同而所流实异也故皆曰肥今二州图记皆不见夏水与父城恶睹其谓夏与肥合者乎合于一源分而为肥合亦同也故曰合肥而云夏与肥合者亦应氏之失也此文见姚铉唐文粹中其言足发郦氏之所未备施水自城父一清按成父当作成徳此是行间断烂后人填补见有成字遂疑即上文之城父而遽奋笔书之真郦氏之枉屈也东迳合肥县城南城居四水中东又有逍遥津水上旧有梁孙权之攻合肥也张辽败之于津北桥不撤者两版权与甘宁蹴马趋津谷利自后著鞭助势遂得渡梁凌统被铠落水后到追亡流涕津渚施水又东分为二水枝水北出焉下注阳渊施水又东迳湖口戍东注巢湖谓之施口也滁水
  唐六典淮南道大川曰滁肥之水巢湖在焉寰宇记庐州慎县下云滁水源出县西暴秃古塘道元注水经云滁水出浚遒县也又和州含山县下引水经注云滁水东经大岘西北流迳大岘亭即此山也方舆纪要云滁河源出庐州府合肥县东北七十里废梁县界东流过滁州全椒县南六十里又东至滁州东南三汊河又东至江宁府六合县为瓦梁河东南流至瓜埠口而入大江三国志吴赤乌三年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今滁州古曰涂中其地实南北扼要之区犹脱落无闻则滨江来会之水大要失亡矣
  沮水出汉中房陵县睢山全氏曰按睢山杨慎本作淮山误也汉志房陵县淮山淮水所出东山沮水所出是房陵固有淮山然非沮水所出也睢山即东山之一名字稍近淮因之成讹东南过临沮县界
  沮水出东汶阳郡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首也高峰霞举峻竦层云山海经云金玊是出亦沮水之所导故淮南子曰沮出荆山高诱云荆山在左冯翊怀徳县盖以洛水有漆沮之名故也斯谬证耳杜预云水出新城郡之西南发阿山盖山异名也沮水东南流迳沮阳县东南县有潼水东迳其县南下入沮沮水又东南迳汶阳郡此即高安县界郡治锡城县居郡下城故新城之下邑义熙初分新城立西表悉重山也沮水南迳临沮县西青谿水注之水出县西青山之东有槛泉即青谿之源也口径数丈其深不测其泉甚灵洁至于炎阳有亢阴雨无时以秽物投之辄能暴雨其水导源东流以源出青山故以青谿为名寻源浮谿竒为深峭盛宏之云稠木傍生凌空交合危楼倾岳恒有落势风泉𫝊响于青林之下岩猿流声于白云之上游者常若目不周翫情不给赏是以林徒栖托云客宅心泉侧多结道士精庐焉青谿又东流入于沮水沮水又屈迳其县南晋咸和中为沮阳郡治也沮水又东南迳当阳县故城北城因冈为阻北枕沮川其故城在东一百四十里谓之东城在绿林长坂南长坂即张翼徳横矛处也沮水又东南迳驴城西磨城东又南迳麦城西昔关云长诈降处自此遂叛𫝊云子胥造驴磨二城以攻麦邑即谚所云东驴西磨城自破者矣沮水又南迳楚昭王墓东对麦城故王仲宣之赋登楼云西接昭丘是也沮水又南与漳水合焉
  又东南过枝江县东南入于江
  沮水又东南迳长城东又东南流注于江谓之沮口也
  漳水出临沮县东荆山东南过蓼亭又东过章乡南荆山在景山东一百馀里新城沶乡县界虽群峰竞举而荆山独秀漳水东南流又屈西南迳编县南县旧城在东北一 百四十里高阳城西南移治许茂故城城南临漳水又南历临沮县之彰鄊南昔关公保麦城诈降而遁潘璋斩之于此漳水又南迳当阳县又南迳麦城东王仲宣登其东南隅临漳水而赋之曰夹清漳之通浦倚曲沮之长州是也漳水又南洈水注之山海经曰洈水出东北宜诸之山南流注于漳水全氏曰按汉志南郡高成县洈山洈水所出东入繇繇水南至华容入江繇水即油水也不言入漳善长盖主山经而油水篇则又主汉志
  又南至枝江县北乌扶邑入于沮
  地理志曰禹贡东条荆山一清按东条字误当作南条在临沮县之东北漳水所出东至江陵入阳水注于沔非也今漳水于当阳县之东南一百里馀而右会沮水也
  夏水出江津于江陵县东南全氏曰按经文之例皆曰出某郡某县某山独汳水获水实即莨荡渠之注阴沟者而夏水亦即江水也皆变文书之一清按水经注此条本之伏生大𫝊夏水出江入沔沔亦入江荆州之沱宜以夏水当之
  江津豫章口东有中夏口是夏水之首江之沱也屈原所谓过夏□而西浮顾龙门而不见也龙门即郢城之东门也
  又东过华容县南
  县故容城矣春秋鲁定公四年许迁于容城是也北临中夏水自县东北迳成都郡故城南晋永嘉中西蜀阻乱割华容诸城为王颖都夏水又迳交趾太守胡宠墓北汉太傅广身陪陵而此墓侧有广碑故世谓广冢非也其文言是蔡伯喈之辞历范西戎墓南王隐晋书地道记曰陶朱冢在华容县树碑云是越之范蠡沈氏曰王仲宣登楼赋已有北称陶牧之文本注云陶乡名牧郊外地则非指范蠡晋太康地记盛宏之荆州记刘澄之记并言在县之西南郭仲产言在县东十里检其碑题云故西戎令范君之墓碑文缺落不详其人称蠡是其先也碑是永嘉二年立观其所述最为究悉似亲经其地故违众说从而正之夏水又东迳监利县南晋武帝太康五年立县土卑下泽多陂池西南自州陵东界迳于云杜沌阳为云梦之薮矣韦昭曰云梦在华容县按春秋鲁昭公三年郑伯如楚子产备田其以田江南之梦郭景纯言华容县东南巴丘湖是也一清按汉志南郡华容县云梦泽在南荆州薮杜预云枝江县安陆县有云梦盖跨川互隰兼苞势广矣夏水又东夏阳水注之水上承阳水于竟陵县之柘口东南流与中夏水合谓之夏阳水又东北迳江夏惠怀县北而东北注一清按隋书地理志梁置沔阳营阳州城三郡及州陵惠怀二县西魏省二县改置建阳县其故城在沔阳州北二里道元卒于孝昌二年上距梁天监元年仅五年耳其成书又不知在何时而遽称江表新朝之建置乎此盖后人所増入与沔水注引吴均之诗可互称也
  又东至江夏云杜县入于沔
  应劭十三州记曰江别入沔为夏水源夫夏之为名始于分江冬竭夏流故纳厥称既有中夏之目亦苞大夏之名矣当其决水之所出谓之䐗口焉一清按寰宇记引荆州图副曰夏水既非山流有若川潴冬断夏通故名又云盛宏之云夏首又东二十馀里有渚口二水之间谓之夏洲首尾七百里华容监利二县在其中矣郑玄注尚书沧浪之水言今谓之夏水来同故世变名焉刘澄之著永初山川记云夏水古文以为沧浪渔父所歌也因此言之水应由沔今按夏水是江流沔非沔入夏假使沔注夏其势西南非尚书又东之文余亦以为非也自䐗口下沔水通兼夏目而会于江谓之夏汭也故春秋左𫝊称吴伐楚沈尹射奔命夏汭也杜预曰汉水曲入江即夏口矣一清按刘昭郡国志补注云史记苏秦说楚威王东有夏州左𫝊楚荘伐陈郷取一人焉以归谓之夏州今夏口城有州名夏口则是夏之为名始于楚荘水因以立称道元以仲瑗康成之说为非是盖特具卓识也
  羌水出羌中参狼谷
  彼俗谓之天池白水矣地理志曰出陇西羌道东南流迳宕昌城东西北去天池五百馀里白水又东南迳宕婆川城东南北注羌水昔姜维之冦陇右也闻锺会入汉中引还知雍州刺史诸葛绪屯桥头从孔函谷将出北道绪邀之此路维更从北道渡桥头入剑阁绪追之不及全氏曰按是时姜维由沓中赴难非有事于陇右也诸葛绪塞桥头维乃由北道入示将断其后绪遂退还维反军渡桥头入劔阁非绪邀之于北道也羌水又东南阳部水注之水发东北阳部谿西南迳安民戍又西南注羌水又东南迳武阶城西南又东南迳葭芦城西羊汤水入焉水出西北阴平北界汤谿东南迳北部城北又东南迳五部城南东南右与妾水合傍西南出即水源所发也羌水又迳葭芦城南迳馀城南一清按此处有脱误又东南左会五部水水有二源出南北五部谿西南流合为一水屈而东南注羌水羌水又东南流至桥头合白水东南去白水县故城九十里
  又东南至广魏白水县与汉水合又东南过巴郡阆中县又南至垫江县何氏曰垫江之垫说文作褺从衣不从土孟康曰音重叠之叠此是后人𫝊写之误东南入于江
  涪水出广魏涪县西北
  涪水出广汉属国刚氐道徼外东南流迳涪县西王莽之统睦矣臧宫进破涪城斩公孙恢于涪自此水上县有潺水出潺山水源有金银矿洗取火合之以成金银潺水历潺亭而下涪水涪水又东南迳绵竹县北臧宫溯涪至平阳公孙述将王元降遂㧞绵竹涪水又东南与建始水合水发平洛郡西谿西南流屈而东南流入于涪涪水又东南迳江油戍北邓艾自阴平景谷步道悬兵束马入蜀迳江油广汉者也涪水又东南迳南安郡南又南与金堂水会水出广汉新都县东南流入涪一清按华阳国志曰新都有金堂山水通巴溪涪水又南枝津出焉西迳广汉五城县为五城水又西至成都入于江
  南至小广魏与梓潼合
  小广魏即广汉县地王莽更名曰广信也
  梓潼水出其县北界西南入于涪
  故广汉郡也公孙述改为梓潼郡刘备嘉霍峻守葭萌之功又分广汉以北别为梓潼郡以峻为守县有五女蜀王遣五丁迎之至此见大蛇入山穴五丁引之山崩压五丁及五女因氏山为五妇山又曰五妇堠驰水所出一清按沔水篇池水即驰水也一曰五妇水亦曰潼水也其水导源山中南迳梓潼县王莽改曰子同矣自县西迳涪城东又南入于涪水谓之五妇水口也一清按寰宇记射洪县下引水经注曰涪江水又东南合射江即今射洪县有此水今本无之
  又西南至小广魏南入于垫江
  亦言涪水至此入汉亦谓之为内水也北迳垫江昔岑彭与臧宫自江州从涪水上公孙述令延岑盛兵于沈水一清按章怀后汉书注曰沈水本或作况水及沅水者并非宫左步右骑夹船而进势动山谷大破岑军斩首溺水者万馀人水为浊流沈水出广汉县下入涪水也
  涔水出汉中南郑县东南旱山北至沔阳县南入于沔全氏曰史记沱涔既道郑康成尚书注曰水自汉出为涔是涔固尔雅之潜也汉志汉中郡安阳县鬵谷水师古曰音潜其字亦或从水而不即以为尚书之潜何哉及读郑注有曰安阳之潜尾入汉耳首不自汉出也此言了然乃知潜涔字通而涔水亦不可以当禹贡之潜也
  涔水即黄水也东北流迳成固南城北城在山上或言韩信始立或言张良创筑未知定所制矣义熙九年索遐为果州刺史自成固治此故谓之南城城周七里衿涧带谷绝壁百寻北谷口造城东门傍山寻涧五里有馀盘道登陟方得城治城北水旧有桁北渡涔水水北有赵军城城北又有桁渡沔取北城城即大成固县治也黄水右岸有悦归馆涔水历其北北至沔阳合沔为三水口也

  水经注释卷三十二
<史部,地理类,河渠之属,水经注释>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释卷三十三
  仁和赵一清撰
  江水一
  岷山全氏曰按元和郡县志汶山即岷山荀子江出汶山是也汉志作㟭则增加之文宋祁曰岷当作㟭误矣说文作□从山敯声在蜀郡氐道县一清按汉志陇西郡氐道县禹贡养水所出蜀郡湔氐道禹贡㟭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续志同二县名称久巳各著所出之水又异自蜀汉号湔氐道曰氐道晋改曰升迁于是始相混淆□水经虽有魏晋间人续増不应江水钜篇首条遂属之后来好事者徒以郦注举蜀汉之制以释经不学之徒因并经而改之非其义矣大江所出东南过其县北岷山即渎山也水曰渎水矣又谓之汶阜山在徼外江水所导也益州记曰大江泉源即今所闻始发羊膊岭下縁崖散漫小水百数殆未滥觞矣东南下百馀里至白马岭而历天彭阙亦谓之为天彭谷也秦昭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见氐道县有天彭山两山相对其形如阙谓之天彭门亦曰天彭阙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也汉元延中岷山崩壅江水三日不流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雄反离骚云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骚也江水自天彭阙东迳汶关而历氐道县北汉武帝元封四年分蜀郡北部置汶山郡以统之全氏曰按汉武帝元鼎六年以冉駹地置汶山郡地节三年废属蜀郡北部非元封四年县本秦始皇置后为昇迁县也益州记曰自白马岭囘行二十馀里至龙涸一清按龙涸亦曰龙鹤华阳国志云蜀时以汶山险要自汶江龙鹤冉駹白马匡明皆置戌守即龙涸也周天和元年置龙涸郡元和志云故城在翼州卫山县北十一里城之北境旧为土谷浑所居故曰防浑城盖亦氐羌别种之名号也又曰龙鹄通鉴齐纪永明三年仇池镇将穆亮帅骑三万军于龙鹄是也鹄鹤字通又曰龙格晋纪义熙四年桓谦至成都谯纵疑之置于龙格胡三省曰即今成都府广都县龙瓜滩之地又八十里至西陵县沈氏曰西陵是蚕陵之误又南下六十里至石镜又六十馀里而至北部始百许步又西百二十馀里至汶山故郡全氏曰晋移汶山郡治于绵虒故以汉治为故郡乃广二百馀步又西南百八十里至湿坂江稍大矣故其精则井络纒曜江汉昞灵河图括地象曰岷山之精上为井络一清按蜀志秦宓𫝊裴松之注引河图括地象作上为东井络至左思蜀都赋乃省裁东字帝以会昌神以建福故书曰岷山导江泉流深远盛为四渎之首广雅曰江贡也风俗通曰出珍物可贡献释名曰江共也小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一清按汉志蜀郡下云有小江入并行九百八十里东北百四十里曰崃山中江所出东注于大江崃山卭崃山也在汉嘉严道县一曰新道山南有九折坂夏则凝冰冬则毒寒王子阳按辔处也平恒言是中江所出矣郭景纯江赋曰流二江于崌崃又东百五十里曰崌山北江所出东注于大江山海经曰崌山江水出焉东注大江其中多怪蛇一清按明杨慎欲据此以当禹贡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之三江真可谓痴人说梦者也江水又迳汶江道一清按汉志蜀郡汶江不曰道至续志始加道字县有蛮夷谓之道或今本汉书脱道字当以续志水经注补之汶出徼外岷山西玉轮坂下而南行又东迳其县而东注于大江故苏代告楚曰蜀地之甲浮船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谓是水也又有湔水入焉水出绵道一清按班志蜀郡之绵虒续志谓之绵虒道今云绵道似落虒字亦曰绵虒县之玉垒山吕忱云一曰半浣水也下注江一清按汉志蜀郡绵虒玉垒山湔水所出东南至江阳入江过郡三行千八百九十里江水又东别为沱开明之所凿也郭景纯所谓玉垒作东别之标者也一清按汉志蜀郡汶江县江沱在西南东入江县即汶山郡治刘备之所置也全氏曰按宣帝地节中废江山郡蜀先主复置之治汶江道晋志以为灵帝立刘昭补注郡国志曰安帝延光三年复也渡江有笮桥县有桃关汉武帝祠江水又历都安县李冰作大堰于此堰阏江作塴塴有左右口谓之湔塴江入郫江检江以行舟益州记曰江至都安堰其右检其左其正流遂东郫江之右也因山颓水坐致竹木以溉诸郡又羊摩江灌江西于玉女房下作三石人于白沙邮邮在堰官上立水中刻要江神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腰是以蜀人旱则藉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也俗谓之都安之堰亦曰湔堰又谓金堤左思蜀都赋曰西逾金堤者也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䕶之有堰官益州刺史皇甫晏至都安屯观坂从事何旅曰今所安营地名观坂自上观下反上之象其征不详不从果为牙门张宏所杀江水又迳临卭县王莽之监卭也县有火井盐水昏夜之时光兴上照江水又迳江原县王莽更名卭原也𨞪江水出焉江水又东北迳郫县下县民有姚精者为叛夷所杀掠其二女二女见梦其兄当以明日自沈江中丧后日当至可伺候之果如所梦得二女之尸于水郡县表异焉江水又东迳成都县县以汉武帝元鼎二年立县有二江双流郡下故扬子云蜀都赋曰两江珥其前者也风俗通曰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溉田万顷一清按汉志郫县下云禹贡江沱在西东入大江顾祖禹曰世或以成都内江外江为沱水夫二江为李冰所引非禹贡之沱也宛溪之说诚然且梁荆之沱有三蜀郡之汶江也郫也南郡之枝江也汶江枝江倛无禹贡字而郫独有之何哉史记河渠书蜀守冰凿离碓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注引任豫益州记云二江者郫江流江也常璩华阳国志曰李冰壅江作塴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检江即流江冰穿一江而为二则冰以前无支流可知何得以郫江为沱耶胡朏明则主郫江云推寻事理李冰所穿之二江一是流江乃冰所创造一是郫江即禹贡之沱时必淤浅冰复从而濬之遂并数为二江夫既云二江皆冰所穿则何以独指检江为冰之创始而郫江仅加疏濬耶此欲謟附班志郫县下禹贡二字而不觉言之出于胸臆不可从也江神岁取童女二人为妇冰以女与神为婚径至神祠劝神酒酒杯恒澹澹冰厉声以责之因忽不见良久有两牛斗于江岸傍有闲冰还流汗谓官属曰吾斗大极当相助也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绶也主簿刺杀北靣者江神遂死蜀人慕其气决凡壮健者因名冰儿也秦惠王二十七年遣张仪与司马错等灭蜀遂置蜀郡焉王莽改之曰导江也仪筑成都以象咸阳晋太康中蜀郡为王国更为成都内史益州刺史治地理风俗记曰华阳黑水惟梁州汉武帝元朔二年改梁州曰益州以新启犍为䍧牁越嶲州之疆壤益广故称益云初治广汉之雒县后乃徙此故李固与弟圄书曰固今年五十七鬂发已白所为容身而游满腹而去周观天下独未见益州耳昔严夫子常言经有五涉其四州有九游其八欲类此子矣初张仪筑城取土处去城十里因以养鱼今万顷池是也城北又有龙堤池城东有千秋池西有柳池西北有天井池津流径通冬夏不竭西南两江有七桥直西门郫江冲里桥一清按华阳国志作冲治桥此云冲里是唐时写本避高宗讳耳章怀后汉注亦作冲里桥可证也西南石牛门曰市桥吴汉入蜀自广都令轻骑先往焚之桥下谓之石犀渊李冰昔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穿石犀渠于南江命之曰犀牛里后转犀牛二头在府中一头在市桥一头沈之于渊也大城南门曰江桥桥南曰万里桥西上曰夷里桥下曰筰桥南岸道东有文学始文翁为蜀守立讲堂作石室于南城永初后学堂遇火后守更增二石室后州夺郡学移夷里一清按讲堂一名周公礼殿道西故锦官也言锦工织锦则濯之江流而锦至鲜明濯以佗江则锦色弱矣遂命之为锦里也蜀有回澓水江神尝溺杀人文翁为守祠之劝酒不尽抜剑击之遂不为害江水东迳广都县汉武帝元朔二年置王莽之就都亭也李冰识察水脉穿县盐井江西有望穿原一清按刘昭补注郡国志引任豫益州记作望川源凿山渡水结诸陂池故盛养生之饶即南江也又从冲里桥北折曰长昇桥城北十里曰升仙桥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将入长安题其门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也后入卭蜀果如志焉李冰沿水造桥上应七宿故世祖谓吴汉曰安军宜在七桥连星间一清按华阳国志曰安军宜在七星间全祖望曰自冲里桥至长昇桥为七桥华阳图志曰郫江上西有永平桥城北十里有昇仙桥此二桥不在七星之列今注失去一句寰宇记云万里桥亦名笃泉桥桥之南有笃泉也此桥因费祎使吴诸葛祖叹得名然则非李冰之旧矣又云笮桥亦名夷里桥而下又有竺桥即夷里桥之目笮桥以竹索为名竺桥以汶江一名竺桥水受氏注故分而为二也又曰江桥亦名安乐桥七星桥之一笃泉桥星桥之二市桥星桥之五而此外无闻焉杨慎四川总志曰考七桥西南石牛门曰市桥下石犀所潜渊中也城南曰江桥南渡流江曰万里桥西上曰夷里桥曰笮桥曰长昇桥郫江上西有永平桥及城北十里又有昇仙桥不知所谓七桥者竟何所指今存者市桥笮桥万里桥昇仙桥馀俱无所考矣汉自广都乘胜进逼成都与其副刘尚南北相望夹江为营浮桥相对公孙述使谢豊扬军市桥出汉后袭破汉坠马落水縁马尾得出入壁命将夜潜渡江就向击豊斩之于是水之阴江北则左对繁田文翁又穿湔㳛以溉灌繁田一千七百顷湔水又东绝绵洛迳五城界至广都北岸南入于江谓之五城水口斯为北江一清按山堂杂论曰外江内江之名前后凡三见大江为外水涪水为内水此不易者也湔水入洛为外江流江入江为内江此自成都府言之也郫江对大江而言则大江为南江郫为北江对流江而言则流江又为外江郫江为内江此自成都一城言之也流江实兼内外之称各因所指立名似相杂而实不相溷也江水又东至南安为璧玉津故左思云东越玉津也
  又东南过犍为武阳县青衣水沬水从西南来合而注之
  县故大夜郎国汉武帝开道置以为县太初四年益州刺史任安城武阳建元六年置郡王莽更名西顺县曰戢成光武谓之士大夫郡有𨞪江入焉水出江原县首受大江东南流至武阳县注于江禹贡锥指曰江原县𨞪水近世谓之大皂江者岷江之正流而班氏以为首受江故郑康成云沱之类县下注上旧有大桥广一里半谓之安汉桥水盛岁坏民苦治功后太守李岩凿天社山寻江通道此桥遂废县有赤水下注江建安二十九年有黄龙见此水九日方去此县藉江为大堰开六水门用灌郡下北山昔者王乔所升之山也江水又与文井江会李冰所导也自莋道与蒙谿分水至蜀郡临卭县与布仆水合全氏曰汉志蜀郡临卭县仆千水东至武阳入江过郡二行五百一十里而是注云布仆水未知孰是水出徼外成都西沈黎郡汉武帝元封四年以蜀郡西部卭莋理旄牛道天汉四年置都尉主外羌一清按范史莋都夷𫝊云元鼎六年以为沈黎郡至天汉四年并蜀为西部置两都尉一居旄牛主徼外夷一居青衣主汉民华阳国志同而前书纪志及续志皆无之亦见青衣水注之在卭来山表自蜀西度卭莋其至险有弄栋八渡之难杨毋阁路之阻水从县西布仆来分为二流一水迳其道又东迳临卭县入文井水文井水又东迳江原县县滨文井江江上有长堤堤跨四十里有朱亭亭南有青城山山上有嘉谷山下有蹲鸱即芋也所谓下有蹲鸱至老不饥卓氏之所以乐远徙也文井江又东至武阳县天社山下入江其一水南迳越嶲卭都县西东南至云南郡之蜻蛉县入于仆郡本云川地也蜀建兴三年置仆水又南迳永昌郡邪龙县而与贪水合水出蜻蛉县上承蜻蛉水迳叶榆县又东南至邪龙入于仆一清按汉志益州郡叶榆县贪水首受蜻蛉南至邪龙入仆行五百里仆水又迳宁州建宁郡州故庲降都督屯故南人谓之屯下刘禅建兴三年分益州郡置历双柏县即水入焉水出秦臧县牛兰山南流至双柏县东注仆水一清按汉志益州郡秦臧县牛兰山即水所出南至双柏入仆行八百二十里仆水又东至来唯县入劳水一清按汉志越嶲郡蜻蛉县仆水徼外东南至来唯入劳过郡二行千八百八十里过郡二谓越嶲益州也此别是一仆水非临卭之仆千水也亦见温水注水出徼外东迳其县与仆水合东至交州交趾郡麊泠县南流入于海一清按汉志益州郡来唯县劳水出徼外东至糜伶入南海过郡三行三千五百六十里江水自武阳东至彭亡聚昔岑彭与吴汉𣶮江水入蜀军次是地知而恶之会日暮不移遂为刺客所害谓之平模水亦曰外水此地有彭冢言彭祖冢焉江水又东南迳南安县西有熊耳峡连山竞险接岭争高汉和平中山崩地震江水逆流全氏曰续汉书五行志和平元年广汉梓潼山崩非此山悬溉有滩名垒坻亦曰盐溉李冰所平也县治青衣江会衿带二水矣即蜀王开明故治也来敏本蜀论曰荆人鄨令一清按寰宇记引周地图记作鄨灵死其尸随水上荆人求之不得鄨令至汶山下复生起见望帝望帝者杜宇也从天下女子朱利全氏曰按华阳国志是朱提女子利自江源出为宇妻遂王于蜀号曰望帝望帝立以为相时巫山峡而蜀水不流帝使鄨令凿巫峡通水蜀得陆处望帝自以徳不若遂以国禅号曰开明县南有峨眉山有𫎇水即大渡水也水发蒙谿东南流与渽水合水出徼外迳汶江道吕忱曰渽水出蜀许慎以为涐水也从水我声一清按汉志蜀郡青衣县禹贡蒙山谿大渡水东南至南安入渽汶江县渽水出徼外南至南安东入江过郡三行三千四十里师古曰音哉渽乃涐之误即禹贡之和夷也和涐入大渡然涐水源长以正之南至南安入大渡水禹贡锥指曰班固谓大渡入涐道元谓涐入大渡然涐水源长当以汉志为正大渡水又东入江故山海经曰𫎇水出汉阳西入江滠阳西全氏曰按此三字不可晓郭注亦无说
  又东南过僰道县北若水淹水合从西来注之又东渚水北流注之
  县本僰人居之地理风俗记曰夷中最仁有人道故字从人秦纪谓僰僮之富者也其邑高后六年城之汉武帝感相如之言使县令南通僰道费功无成唐蒙南入斩之乃凿石开阁以通南中迄于建宁二千馀里山道广丈馀深三四尺其錾凿之迹犹存王莽更曰僰治也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岩树一腾百步或三百丈顺往倒返乘空若飞县有蜀王兵兰其神作大难江中崖峻岨险不可穿凿李冰乃积薪烧之故其处悬岩犹有赤白元黄五色照水焉鱼从僰来至此而止言畏崖屿不更上也一清按寰宇记戎州僰道县有伏犀滩引水经注云昔有黄牛从僰溪出而上此崖乃化为石是名伏犀滩今本无之益部耆旧传曰张贞妻黄氏女也名帛贞乘船覆没求尸不得帛至没处滩头仰天而叹遂自沉渊积十四日帛持贞手于滩下出时人为说曰符有先络僰道有张帛者也江水又与符黒水合水出宁州南广郡南广县县故犍为之属县也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刘禅延熙中分以为郡一清按宋书州郡志朱提太守刘氏分揵为立南广太守晋武帝分朱提立又云南广令晋太康地志属朱提晋书地理志无南广郡王逊传云分朱提为南广郡武帝疑是成帝之误方舆纪要云蜀志后主延熙中立南广郡以常竺为太守晋废此事不见陈寿书盖蜀中志乘耳然以是注观之似是蜀置西晋废而东晋复立也导源汾关山北流有大涉水注之水出南广县北流注符黒水又北迳僰道入江谓之南广口一清按汉志犍为郡南广县汾关山符黒水所出北至僰道入江又有大涉水北至符入江过郡三行八百四十里渚水则未闻也
  又东过江阳县南洛水从三危山东过广魏洛县南东南注之
  洛水出洛县漳山亦言出梓潼县柏山山海经曰三危在敦煌南与岷山相接山南带黑水又山海经不言洛水所导经曰出三危山所未详常璩云李冰道洛通山水流发暴口迳什邡县汉高帝六年封雍齿为侯国王莽更名曰美信也洛水又南迳洛县故城南广汉郡治也汉高帝之为汉王也发巴渝之士北定三秦六年乃分巴蜀置广汉郡于乘乡一清按下文注云县有沈乡续志云广汉有沈水即涪水注所谓沈水出广汉县下入涪水者也亦作绳乡华阳国志云广汉郡本治绳乡永初一年移治涪后治雒城也盖乘沈绳字同音假借用耳王莽之就都县曰吾雒也汉安帝永初二年移治涪城后治洛县先是洛县城南毎阴雨常有哭声闻于府中积数十年沛国陈宠为守以乱世多死亡暴骸不葬故也乃悉收葬之哭声遂绝刘备自将攻洛厐士元中流矢死于此益州旧以蜀郡广汉犍为为三蜀土地沃美人士隽又一州称望县有沈乡去江七里姜士游之所居诗至孝母好饮江水嗜鱼脍常以鸡鸣溯流汲江子坐取水溺死妇恐姑知称诗游学冬夏衣服实投诸江流一清按后汉书称广汉姜诗妻厐其子后因远汲溺死妻恐姑知哀伤不敢言而托以行学不在又云永平三年察孝廉拜郎中寻除江阳令卒于官注云子坐取水溺死则死者诗之子何以人云妇恐姑知称诗游学乎文义实为乖□矣于是至孝上通泂泉潜出其舍侧而有江之甘焉诗有田滨江泽卤泉流所溉尽为沃野又涌泉之中旦旦常出鲤鱼一双以膳焉可谓孝悌发于方寸徽美著于无穷者也洛水又南迳新都县蜀有三都谓成都广都此其一焉与绵水合水西出绵竹县又与湔水合一清按汉志广汉郡雒县章山雒水所出南至新都谷入湔亦谓之郫江也又言是涪水吕忱曰一曰湔然此二水俱与洛会矣又迳犍为牛鞞县为牛鞞水昔罗尚乘牛鞞水东征李雄谓此水也县以汉武帝元封二年一清按方舆纪要云郫江在成都府城南十里大江之支流也亦曰汶江自灌县分流经郫县历府西折而南又东合于流江亦谓之内江任豫益州记郫江为内江流江为外江是也晋永宁元年李特据广汉进攻益州刺史罗尚于成都尚屡败乃阻长围縁郫水作营连延七百里载记尚縁水作营自都安至犍为七百里盖自郫江南达大江縁水为险也既而特潜渡江击尚水上军皆散走蜀郡太守徐俭遂以少城降特入据之或据水经注以绵水为尚所阻之郫江误矣又东迳资中县又迳汉安县谓之绵水也自上诸县咸以灌溉故语曰绵洛为没沃也绵水至江阳县方山下入江一清按汉志汉中郡绵竹县紫岩山绵水所出东至新都北入雒谓之绵水口亦曰中水江阳县枕带双流据江洛会也沈氏曰汉志绵水入洛洛水入湔湔水入江盖以湔为主也故曰湔水东南至江阳入江水经注以洛为主洛水合绵水绵水合湔江故以江阳为江洛之会前言湔水自广都北岸入江特其支流耳汉景帝六年封赵相苏嘉为侯国全氏曰小司马云县在东海按地理志东海无江阳也又徐广曰苏一作藉索隐曰汉表作苏息江中有大阙小阙焉季秋之月则黄鳞鱼死沤也朱氏谋㙔笺曰黄鳞以下字有讹误按华阳国志云江中有大阙小阙季春黄龙堆没阙即平昔世祖微时过江阳县有一子望气者言江阳有贵儿象王莽求之而撩煞之后世祖怨为子立祠于县谪其民罚布数世扬雄琴清英曰尹吉甫子伯竒至孝后母谮之自投江中衣苔带藻忽梦见水仙赐其美药惟养亲扬声悲歌船人闻之而学之吉甫闻船人之声疑似伯竒援琴作子安之操江水迳汉安县北县虽迫山川土地特美蚕桑鱼盐家有焉江阳郡治也故犍为岐江都尉建安十八年刘璋立江水东迳樊石滩又迳大附滩频历二险也
  又东过符县北邪全氏曰按邪字下有脱文孙汝澄曰汉志有邪龙县窃谓江水不得入益州界而复过符关是不知地理之言也且注但详符县之建置以是知经之不及他县也东南鳛部水从符关东北注之
  县故巴夷之地也汉武帝建元六年以唐蒙为中郎将从万人出巴符关者也汉武帝元鼎二年全氏曰按元鼎二年本华阳国志据汉史亦当是建元六年且是立犍为郡今注无郡名而云立何哉王莽之符信矣县治安乐水会水源南通宁州平夷郡鄨县北迳安乐县界之东又迳符县下北入江县长赵祉遣吏先尼和以永建元年十一月诣巴郡没死成濡一清按范史常志作湍滩子贤求丧不得女络年二十五岁有二子五岁以还至二年二月十五日尚不得丧络乃乘小船至父没处哀哭自沈见梦告贤曰至二十一日与父俱出至日父子果浮出江上郡县上言为之立碑以旌诚孝也其鳛部之水所未闻矣或是水之殊目非所究也
  又东北至巴郡江州县东强水涪水汉水白水宕渠水五水合南流注之
  强水即羌水也宕渠水即潜水渝水矣巴水出晋昌郡宣汉县巴岭山郡隶梁州晋太康中立治汉中一清按宋志云魏元帝景元四年平蜀复立梁州治汉中南郑晋志云秦始三年分益州立梁州于汉中又云桓温平蜀之后以巴汉流人立晋昌郡此文似有错缪县南去郡八百馀里故属巴渠西南流历巴中迳巴郡故城南李严所筑大城北西南入江庾仲雍所谓江州县对二水口右则涪内水左则蜀外水即是水也江州县故巴子之都也春秋桓公九年巴子使韩服告楚请与邓好是也及七国称王巴亦王焉秦惠王遣张仪等救苴侯于巴仪贪巴苴之富因执其王以归而置巴郡焉巴治江州一清按此言秦立巴郡故治江州而汉之巴郡亦即治焉故下文复云汉献帝初平元年分巴为三郡于江州则永宁郡治也至建安六年刘璋纳蹇允之讼复为巴郡全氏曰按善长言三巴建置皆本常璩而不知其误也华阳国志曰初平元年征东中郎将赵韪建议白刘璋分巴韪欲得巴旧名取垫江以上为巴郡治安汉以江州至临江为永宁郡以朐忍至鱼复为固陵郡而用厐羲为巴郡建安六年璋以蹇允讼争巴名乃改永宁为巴郡以固陵为巴东而改厐羲为巴西足为三巴考初平元年刘璋尚未嗣位赵韪亦未为征东其误一也韪欲得巴旧名而乃以予厐羲其误二也建安五年羲已屯阆中则是固陵太守非巴也其误三也不知赵韪但分巴为二至蹇允讼后始分为三谯周巴记曰初平六年赵韪分巴为二韪欲得巴旧名故郡以垫江为冶而割安汉以下为永宁郡建安六年以蹇允讼分巴为三以永宁为巴东阆中为巴西垫江为巴郡是乃三巴分置之次第也但初平仅四年无六年是则谯氏之误再考刘璋嗣位以赵韪为征东乃兴平元年正分巴之岁也误以为初平亦郦氏之疏也建安六年赵韪诛故再分巴诸家皆未细核其岁时耳又曺氏亦尝分三巴刘璋之末巴郡入于张鲁故璋虽有巴郡太守严颜屯江州似仅保一城而巳鲁降曺氏巴郡亦随之而入建安二十年分其地为三以夷帅朴胡为巴东杜䕶为巴西任约为巴郡旋为先主所并故史志不详以严颜为守颜见先主入蜀叹曰独坐穷山放虎自卫此即拊心处巴郡汉世治江州巴水北北府城是也后乃徙南城刘备初以江夏费观为太守领江州都督后都䕶李严更城周一十六里造苍龙白虎门求以五郡为巴州治丞相诸葛亮不许竟不果全氏曰按严欲于城后穿山引汶江入巴以亮召竟不果此事善长注盖失记之地势侧崄皆重屋累居数有火害又不相容结舫水居者五百馀家承二江之会夏水增盛坏散颠没死者无数县有官橘官荔枝园夏至则熟二千石常设厨膳命士大夫共会树下食之县北有稻田出御米也县下又有清水穴巴人以此水为粉则皓曜鲜芳贡粉京师因名粉水故世谓之为江州堕林粉粉水亦谓之为粒水矣江之北岸有涂山南有夏禹庙涂君祠庙铭存焉常璩庾仲雍并言禹娶于此余按群书咸言禹娶在寿春当涂不于此也
  又东至枳县西延江水从牂柯郡北流西屈注之江水东迳阳关巴子梁江之两岸犹有梁处巴之三关斯为一也延熙中蜀车骑将军邓芝为江州都督治此江水又东右迳黄葛峡山高崄全无人居江水又左迳明月峡东至梨乡历鸡鸣峡江之南岸有枳县治华阳记曰枳县在巴郡江州东四百里治涪陵水会庾仲雍所谓有别江出武陵者也水乃延江之枝津分水北注迳涪陵入江故亦云涪陵水也其水南导武陵郡昔司马错溯舟此水取楚黔中地延熙中邓芝伐徐巨射元猿于是县猿自㧞矢卷木叶塞射创芝叹曰伤物之生吾其死矣江水又东迳涪陵故郡北后乃并巴郡遂罢省江水又东迳文阳滩滩险难上江水又东迳汉平一清按晋书地理志梁州涪陵郡汉平县云是蜀置是注与下二百馀里不相连属盖有脱失矣二百馀里左自涪陵东出百馀里而届于黄石东为铜柱滩又迳东望峡东历平都峡对豊民州旧巴子别都也华阳记曰巴子虽都江州又治平都即此处也有平都县为巴郡之隶邑矣县有天师治兼建佛寺甚清灵县有市肆四日一会江水又迳虎须滩滩水广大夏断行旅江水又东迳临江县南王莽之监江县也华阳记曰县在枳东四百里东接朐忍县有盐官自县北入盐井谿有盐井营户沿注谿水江水又东得黄华水口江浦也左迳石城南庾仲雍曰临江至石城黄华口一百里又东至平州州上多居民又东迳壤涂而历和滩一清按方舆纪要云自忠州水程东行九十里至曺溪驿又六十里至瀼涂驿名胜志云瀼涂驿在万县南六十里江中有石似胡人名曰胡滩杜少陵诗不是怕胡滩者是矣瀼壤形似和胡音聨故也又东迳界坛是地巴东之西界益州之东境故得是名也
  又东过鱼复县南夷水出焉
  江水又东右得将龟谿口赵氏彦卫云麓漫抄曰江水东注凡水经言左者皆北岸右者皆南岸华阳记曰朐忍县出灵龟咸熙元年献龟于相府言出自此谿也全氏曰按汉志朐忍县容毋水所出即此谿也江水又东会南北集渠二谿水出涪陵县界谓之于阳谿一清按蜀志后主𫝊建兴八年魏延破魏雍州刺史郭淮于阳谿又魏延传云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延大破淮等据传文于字为义不属阳谿岂道元误截耶北流迳巴东郡之南浦侨县西谿夹侧盐井二口相去各数十步以木为桶径五尺修煮不绝谿水北流注于江谓之南集渠口亦曰于阳谿口北水出新浦县北高梁山分谿南流迳其县西又南一百里入朐忍县南入于江谓之北集渠口别名班口又曰分水口朐忍尉治此江水又东右迳汜谿口盖江汜决入也江水又东迳石龙水至于博阳二村之间有磐石广四百丈长六里而复全氏曰先宗伯公云长六里而复者犹言长六里有竒也殆于岨塞江川夏没冬出基互通渚人东迳羊肠虎臂滩杨亮为益州至此舟覆惩其波澜蜀人至今犹名之为使君滩江水又东彭水注之水出巴渠群獠中东南流迳汉丰县东清水注之水导源出西北巴渠县东北巴岭南獠中即巴渠水也西南流至其县又西入峡檀井谿水出焉又西过山至汉丰县东而西注彭谿谓之清水口彭谿水又迳朐忍县西六十里南流注于江谓之彭谿口一清按汉志巴郡阆中县彭道将池在南彭道渔池在西南其即彭水与巴汉志云阆中有彭池大泽寰宇记阆州阆中县下引四夷述云州东南池东西二里南北约五里州城西南十里有郭池周约五十亩二志与汉志相符彭道将池方舆纪要亦谓之南池在保宁府城南云自汉以来堰大斗小斗之水溉田里人赖之唐时堰坏遂成平陆江水又东右迳朐忍县故城南常璩曰县有巴东郡西二百九十里县治故城跨其山阪南临大江江之南岸有方山山形方峭枕侧江𣸣江水又东迳瞿巫滩即下瞿滩也又谓之博望滩左则汤溪水注之水源出县北六百馀里上庸界南流历其县翼带盐井一百所巴川资以自给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张伞故因名之曰伞子盐有不成者形亦必方异于常盐矣王隐晋书地道记曰入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为盐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盐成盖蜀火井之伦水火相得乃佳矣汤谿下与檀谿水合上承巴渠水巴渠南历檀井谿之檀井水下入汤水汤水又南入于江名曰汤口江水又迳东阳滩江上有破石故亦通谓之破石滩茍延光没处也常璩曰水道有东阳下瞿数滩山有大小石城势灵寿木及橘圃也故地理志曰县有橘官有民市全氏曰此三字乃善长所自云非引班志也是篇上下多记市集江水又迳鱼复县之故陵旧郡治故陵谿西二里故陵村谿即永谷也地多木瓜树有子大如甒白黄实甚芬香尔雅之所谓楙也江水又东为落牛滩迳故陵北江侧有六大坟庾仲雍曰楚都丹阳所葬亦犹枳之巴陵矣故以故陵为名也有鱼复尉戍此江之左岸有巴乡村村人善酿故俗称巴乡清郡出名酒村侧有谿谿中多灵寿木中有鱼其头似羊丰肉少骨美于馀鱼谿水㐲流迳平头山内通南浦故县陂湖其地平旷有湖泽中有菱芡鲫雁不异外江凡此等物皆入峡所无地密恶蛮不可轻至江水又东右迳夜清而东历朝道口有县治治下有市十日一会江水又东左迳新市里南常璩曰巴旧立市于江上今新市里是也江水又东右合阳元水口水出高阳县西南高阳山东东北流迳其县南东北流丙水注之水发县东南柏枝山山下有丙穴穴方数丈中有嘉鱼常以春末游渚冬初入穴抑亦褒汉丙穴之类也其水北流入高阳谿谿水又东北流注于江谓之阳元水口江水又东迳南乡峡东迳永安宫南刘备终于此诸葛亮受遗处也其间平地可二十许里江山迥阔入峡所无城周十馀里背山面江颓墉四毁荆棘成林左右民居多垦其中江水又东迳诸葛亮图垒南石碛平旷望兼川陆有亮所造八阵图东跨故垒皆累细石为之自垒西去聚石八行行间相去二丈因曰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皆图兵势行藏之权自后深识者所不能了今夏水漂荡岁月消损高处可二三尺下处磨灭殆尽江水又东迳赤岬城西是公孙述所造因山据势周回七里一百四十步东高二百丈西北高一千丈南连基白帝山甚高大不生树木其石悉赤土人云如人袒胛故谓之赤岬山淮南子曰徬徨于山岬之旁注曰岬山胁也郭仲产曰斯名将因此而兴矣江水又东迳鱼复县故城南故鱼国也春秋左传文公十六年庸与群蛮叛楚荘王伐之七遇皆北唯禆鯈鱼人遂之是也地理志江关都尉治公孙述名之为白帝取其王巴蜀一清按是句文义有脱误元和志云白帝山州城所据初公孙述据蜀殿前井有白龙出自称白帝因更鱼复城为白帝城龙出殿中事见后汉书述本传盖取此瑞以王巴蜀章武二年刘备为吴所破改白帝为永安巴东郡治也汉献帝初平元年分巴为三郡全氏曰初平当作兴平三郡当作二郡以鱼复为故陵郡蹇允诉刘璋改为巴东郡治白帝山城周回二百八十步北縁马岭接赤岬山其间平处南北相去八十五丈东西七十大又东傍东瀼谿全氏曰按入蜀记曰土人谓山间之流通江者曰瀼东瀼谿即东屯也公孙述所垦田又有西瀼水见寰宇记与大襄水而三即以为隍西南临大江窥之眩目唯马岭小差逶迤犹斩山为路羊肠数四然后得上益州刺史鲍陋镇此为谯道福所围城里无泉乃南开水门凿石为函道上施木天公直下至江中有似猿臂相牵引汲然后得水水门之西江中有孤石为淫预石冬出水二十馀丈夏则没亦有裁出处矣县有夷谿即很山清江也经所谓夷水出焉江水又东迳广谿峡斯乃三峡之首也其间三十里颓岩倚木厥势殆交北岸山上有神渊渊北有白盐崖高可千馀丈俯临神渊土人见其高白故因名之天旱燃木崖上推其灰烬下秽渊中寻即降雨常璩曰县有山泽水神旱时鸣鼓请雨则必应嘉泽蜀都赋所谓应鸣鼓而兴雨也峡中有瞿塘黄龙二滩夏水回澓沿溯所忌瞿塘滩上有神庙尤至灵验刺史二千石迳过皆不得鸣角伐鼓商旅上水恐触石有声乃以布裹篙足今则不能耳犹飨荐不辍此峡多猿猿不生北岸非惟一处或有取之放著北山中初不闻声将同狢兽渡汶而不生矣其峡盖自昔禹凿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也
  又东出江关入南郡界
  江水自关东迳弱关捍关捍关廪君浮夷水所置也弱关在建平秭归界昔巴楚数相攻伐藉险置关以相防捍秦兼天下置立南郡自巫东上皆其域也




  水经注释卷三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释卷三十四
  仁和赵一清撰
  江水二
  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
  江水又东乌飞水注之水出天门郡溇中县界北流迳建平郡沙渠县南又北流迳巫县南西北历山道三百七十里注于江谓之乌飞口江水又东迳巫县故城南县故楚之巫郡也秦省郡立县以隶南郡吴孙休分为建平郡治巫城城縁山为墉周十二里一百一十步东西北三面皆带傍深谷南临大江故谓之䕫国也江水又东巫溪水注之溪水导源梁州晋昌郡之宣汉县东又南迳建平郡秦昌县南又迳北井县西东转历其县北水南有盐井井在县北故县名北井建平一郡之所资也盐水下通巫溪溪水是兼盐水之称矣溪水又南屈迳巫县东县之东北三百步有圣泉谓之孔子泉其水飞清石穴洁并高泉下注溪水溪水又南入于大江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郭仲产云按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而今县东有巫山将郡县居治无恒故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三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馀里涌起数十丈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似屋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其颓岩所馀比之诸岭尚为竦桀其下十馀里有大巫山非唯三峡所无乃当抗峯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槩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神孟涂所处山海经曰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郭景纯云丹山在丹阳属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一清按李善高唐赋注引襄阳耆旧传曰赤帝女姚姬未行而亡葬于巫山之阳精魂为草寔为灵芝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早视之果如其言故为立庙号朝云焉其间首尾一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似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渌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柽柏一清按御览引此文作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一清按寰宇记作清猿三声泪沾裳江水又东迳石门滩滩北岸有山山上合下开洞达东西縁江步路所由刘备为陆逊所破走迳此门追者甚急备乃烧铠断道孙桓为逊前驱奋不顾命斩上䕫道截其要径备逾上越险仅乃得免忿恚而叹曰吾昔至京桓尚小儿而今迫孤乃至于此遂发愤而薨矣
  又东过秭归县之南
  县故归乡地理志曰归子国也乐纬曰昔归典叶声律宋忠曰归即䕫归乡盖䕫乡矣古楚之嫡嗣有熊挚者以废疾不立而居于䕫为楚附庸后王命为䕫子春秋僖公二十六年楚以其不祀灭之者也袁山松曰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姊归即离骚所谓女媭婵媛以詈余也县城东北依山即坂周回二里高一丈五尺南临大江古老相传谓之刘备城盖备征吴所筑也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田宅虽畦堰弥漫犹保屈田之称也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屋基名其地曰乐平里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媭庙𢭏衣石犹存故宜都记曰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全氏曰按既曰熊绎之始国则非熊挚附庸所居矣自相参辰何也而屈原之乡里也原田宅于今具存指谓此也江水又东迳其城北城凭岭作固二百一十步夹谿临谷据山枕江北对丹阳城城据山跨阜周八里二百八十步东北两面悉临绝涧西带亭下溪南枕大江崄峭壁立信天固也楚子熊绎始封丹阳之所都也地理志以为吴之丹阳论者云寻吴楚悠隔䍀缕荆山无容远在吴境是为非也一清按班志此文在丹阳郡丹阳县下然观子革僻处荆山之语则枝江为近郦氏故辞而辟之又楚子先王陵墓在其间盖为征矣江水又东南迳䕫城南城跨据川阜周回一里百一十八步西北背枕深谷东带乡口溪南侧大江城内西北角有金城东北角有员土狱西南角有石井口径五尺熊挚始治巫城后疾移此盖䕫徙也全氏曰熊挚不得为熊绎后故封䕫非自巫徙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楚令尹子玉灭䕫者也服虔曰在巫之阳秭归归乡矣江水又东迳归乡县故城北袁山松曰父老传言原既流放忽然暂归乡人喜悦因名曰归乡抑其山秀水清故出儁异地崄流疾故其性亦隘诗云惟岳降神生甫及申信与余谓袁山松此言可谓因事而立证恐非名县之本旨矣县城南面重岭北背大江东带乡口溪溪源出县东南数百里西北入县迳狗峡西峡崖龛中石隐起有狗形形状具足故以狗名峡乡口溪又西北迳县下入江谓之乡口也江水又东迳信陵县南临大江东傍深溪溪源北发梁州上庸县界南流迳县下而注于大江也
  又东过夷陵县南
  江水自建平至东界峡盛宏之谓之空泠峡峡甚高峻即宜都建平二郡界也其间远望势交岭表有五六峯参差互出上有竒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对俗传两郡督邮争界于此宜都督邮厥势小东倾议者以为不如也江水历峡东迳宜昌县之插灶下江之左岸绝岸壁立数百丈飞鸟所不能栖有一火烬插在崖间望见可长数丈父老𫝊言昔洪水之时人薄舟崖侧以馀烬插之岩侧至今犹存故先后相承谓之插灶也江水又东迳流头滩其水并峻激奔瀑鱼鳖所不能㳺行者常苦之其歌曰滩头白勃坚相持倏忽沦没别无期袁山松曰自蜀至此五千馀里下水五日上水百日也江水又东迳宜昌县北分夷道很山所立也县治江之南岸北枕大江与夷陵对界宜都记曰渡流头滩十里便得宜昌县也江水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嵚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刁牵牛人黒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一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曽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赍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峯竒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暎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竒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已于千古矣江水历禹断江南峡北有七谷村两山间有水清深潭而不流又耆旧传言昔是大江及禹治水此江水不足㵼水禹更开今峡口水势并冲此江遂绝于今谓之断江水也江水峡东南流迳故城州州附北岸州头曰郭州长二里广一里上有步阐故城方圆称州周回略满故城州上城周一里吴西陵督步隲所筑也孙皓凤皇元年骘息阐复为西陵督据此城降晋晋遣太𫝊羊祜接援未至为陆抗所䧟也江水又东迳故城北所谓陆抗城也城即山为墉四面天险江南岸有山孤秀从江中仰望壁立峻绝袁山松为郡尝登之瞩望焉故其记云今自山南上至其岭岭容十许人四面望诸山略尽其势俯临大江如萦带焉视舟如凫雁矣北对夷陵县之故城城南临大江秦令白起伐楚三战而烧夷陵者也应劭曰夷山在西北盖因山以名县也王莽改曰居利吴黄武元年更名西陵也后复曰夷陵县北三十里有石穴名曰马穿尝有白马出穴食人逐之入穴潜行出汉中汉中人失马亦尝出此穴相去数千里袁山松言江北多连山登之望江南诸山数十百里莫识其名高者千仭多竒形异势自非烟褰雨霁不辨见此远山矣余尝往返十许过正可再见远峯耳江水又东迳白鹿岩沿江有峻壁百馀大猿所不能游有一白鹿陵峭登崖乘岩而上故世名此岩为白鹿云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山南有门像虎牙在此石壁色红间有白文类牙形并以物像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水势急峻故郭景纯江赋曰虎牙桀竖以屹崒荆门鬭竦而盘薄圆渊九回以悬腾湓流雷呴而电激者也汉建武十一年公孙述遣其大司徒任满翼江王田戎将兵万据崄为浮桥横江以绝水路营垒跨山以塞陆道光武遣吴汉岑彭将六万人击荆门汉等率舟师攻之直冲浮桥因风纵火遂斩满等矣
  又东南过夷道县北夷水从很山县南东北注之夷道县汉武帝伐西南夷路由北出故曰夷道矣王莽更名江南桓温父名彛改曰西道魏武临江分南郡置临江郡刘备改曰宜都郡治在县东四百步故城吴丞相陆逊所筑也为二江之会也全氏曰按夷水别名清江其入江也有泾渭之分故曰二江之会北有湖里渊渊上橘柚蔽野桑麻暗日西望很山诸岭重峯叠秀青翠相临时有丹霞白云游曳其上城东北有望堂地特峻下临青江游瞩之名处也县北有女观山厥处高显囘眺极目古老传言昔有思妇夫官于蜀屡愆秋期登此山绝望忧感而死山木枯悴鞠为童枯乡人哀之因名此山为女观焉葬之山顶今孤坟尚存矣
  又东过枝江县南沮水从北来注之
  江水又东迳上明城北晋太元中苻坚之寇荆州也刺史桓冲徙渡江南使刘波筑之移州治城也其地夷敞北据大江江沱枝分东入大江县治州上故以枝江为称地理志曰江沱出西南东入江是也其民古罗徙罗故居宜城西山楚文王又徙之于长沙今罗县是矣县西三里有津乡津乡里名也春秋庄公十九年巴人伐楚楚子御之大败于津应劭曰南郡江陵有津乡今则无闻矣郭仲产云寻楚御巴人枝江是其涂便此津乡殆即其地也盛宏之曰县旧治沮中后移出百里州西去郡一百六十里县左右有数十州槃布江中其百里州最为大也中有桑田甘果映江依州自县西至上明东及江津其中有九十九州楚谚云州不百故不出王者桓元有问鼎之志乃增一州以充百数僭号数旬宗灭身屠及其倾败州亦消毁今上在西忽有一州自生沙流回薄成不淹时其后未几龙飞江汉矣日知录曰凡引用前人之言必用前文水经注引盛宏之荆州记所指今上则南宋文帝以宜都王即帝位之事古人不以为嫌县东二里有县人刘凝之故宅凝之字志安兄盛公高尚不仕凝之慕老莱严子陵之为人立屋江湖非力不食妻梁州刺史郭诠女亦能安贪宋元嘉中夫妻隐于衡山终焉不返矣县东北十里土台北岸有迤州长十馀里义熙初烈武王斩桓谦处县东南二十里富城州上有道士范侪精庐自言巴东人少游荆土而多盘桓县界恶衣麄食萧散自得言来事多验而辞不可详人心欲见歘然而对貌言寻求终弗遇也虽迳跨诸州而舟人未尝见其济涉也后东游广陵卒于彼土侪在州无定止处宿憩一小庵而已弟子慕之于其昔游共立精舎以存其人县有陈留王子香庙颂子香于汉和帝之时出为荆州刺史有惠政天子徴之道卒枝江亭中常有三白虎出入人间送丧逾境百姓追美甘棠以永元十八年立庙设祠刻石铭徳号曰枝江白虎王君其子孙至今犹谓之为白虎王江水又东会沮口楚昭所谓江汉沮漳楚之望也
  又南过江陵县南
  县北有州号曰枚回州全氏曰或云枝江所回绕故亦曰枝回江水自此两分而为南北江也禹贡锥指曰袁中道澧游记曰郦道元注水经于江陵枚回州下有南北江之名南江即江水由澧入洞庭者也陵谷变迁今之大江始独专其澎湃而南江之迹稍稍湮灭仅为衣带细流然江水会澧故道犹可考云小修此义最为精核水经注澧水自石门以西与导江无涉其南江会澧故道参以近志东入洞庭此道江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之故道也一清按水经及注则是澧水注江非江会澧所云略有差错北江有故乡州元兴之末桓元西奔毛祐之与参军费恬射元于此州元子昇年六岁辄抜去之王韶之云元之初奔也经日不得食左右进麤粥咽不下昇抱元胸抚之元悲不自胜至此益州都䕶冯迁斩元于此州斩昇于江陵矣下有龙州州东有宠州二州之间世擅多鱼矣渔者投罟历网往往维绝有潜客泳而视之见水下有两石牛尝为罾害矣故渔者莫不击浪浮舟鼓柂而去矣其下谓之邴里州州有高沙湖湖东北有小水通江名曰曽口江水又东迳燕尾州北合灵溪水水无泉源上承散水合成大溪南流注江江溪之会有灵溪戍背阿面江西带灵溪故戍得其名矣江水东得马牧口江水断州通会江水又东迳江陵县故城南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盖即荆山之称而制州名矣故楚也子革曰我先君僻处荆山以供王事遂迁纪郢今城楚船官地也春秋之渚宫矣秦昭襄王二十九年使白起抜鄢郢以汉南地而置南郡焉周书曰南国名也南氏有二臣力钧势敌竞进争权君弗能制南氏用分为二南国也按韩婴叙诗云其地在南郡南阳之间吕氏春秋所谓禹自涂山巡省南土者也是郡取名焉后汉景帝以为临江王荣国王坐侵庙垣地为宫被徴升车出北门而轴折父老窃流涕曰吾王不还矣自后北门不开盖由荣非理终也汉景帝二年改为江陵县全氏曰秦置南郡即治江陵高帝元年改郡名曰临江以封共敖而本表曰都江临高帝五年复曰南郡景帝二年又曰临江郡以邽子荣中二年复为南郡盖郡名有更易县名无王改移注非是莽更名南顺县曰江陆旧城关公所筑公北围曹仁吕蒙袭而据之公曰此城吾所筑不可攻也乃引而退杜元凯之攻江陵也城上人以瓠系狗颈示之元凯病瘿故也及城䧟杀城中老小血流沾足论者以此薄之江陵城地东南倾故縁以金堤自灵溪始桓温令陈遵造遵善于方功使人打鼓远听之知地势高下依傍创筑略无差矣城西有栖霞楼俯临通隍吐纳江流城南有马牧城西倒马径此州始自牧回下迄于此长七十馀里州上有奉城故江津长所治旧主度州郡贡于洛阳因谓之奉城亦曰江津戌也戌南对马头岸昔陆抗屯此与羊祜相对大宏信义谈者以为华元子反复见于今矣北对大岸谓之江津口故州亦取名焉江大自此始也家语曰江水至江津非方舟避风不可涉也故郭景纯曰济江津以起涨言其深广也江水又东迳郢城南子囊遗言所筑城也地理志曰楚别邑故郢矣王莽以为郢亭城中有赵台卿冢岐平生自所营也冢图賔主之容用存情好叙其宿尚矣江水又东得豫章口夏水所通也西北有豫章冈盖因冈而得名矣或言因楚王豫章台名所未详也





  水经注释卷三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释卷三十五
  仁和赵一清撰
  江水三
  又东至华容县西夏水出焉
  江水左迤为中夏水右则中郎浦出焉江浦右迤南派屈西极水曲之地势世谓之江曲者也
  又东南当华容县南涌水入焉
  江水又东涌水注之水自夏水南通于江二水之间谓之涌口春秋左氏传所谓阎敖游涌而逸者也江水又迳南平郡孱陵县之乐乡城北吴陆抗所筑后王濬攻之获吴水军督陆景于此渚也
  又东南油水从东南来注之
  又东右合油口又东迳公安县北刘备之奔江陵使筑而镇之曹公闻孙权以荆州借备临书落笔杜预克定江南罢华容置之一清按此处脱误甚多不可强通谓之江安县南郡治吴以华容之南乡为南郡晋太康元年改曰南平也县有油水水东有景口口即武陵郡界景口东有沦口沦水南与景水合又南通澧水及诸陂湖自此渊池相接悉是南蛮府屯也故侧江有大城相承云仓储城即邸阁也江水左会高口江浦也右对黄州一清按寰宇记云公安县有黄山字或作皇昔人呼为睢山今或呼为王山黄州盖以山得名江水又东得故市口水与高水通也江水又右迳杨岐山北山枕大江山东有城故华容县尉旧治也大江又东左合子夏口江水左迤北出通于夏水故曰子夏也大江又东左得侯台水口江浦也大江右得龙穴水口江浦右迤也北对虎州又州北有龙巢地名也昔禹南济江黄龙夹舟舟人失色无主禹笑曰吾受命于天竭力养民生性也死命也何忧龙哉于是二龙弭鳞掉尾而去焉故水地取名矣江水自龙巢而东得俞口夏水泛盛则有冬无之江之北岸上有小城故监利县尉治也又东得清扬土坞二口江浦也大江右迳石首山北又东迳赭要赭要州名在大江中次北湖州下江水左得饭筐上口秋夏冰通下口间相距三十馀里赭要下即杨子州在大江中二州之间常苦蛟害昔荆佽飞济此遇两蛟斩之自后罕有所患矣江之右岸则清水口口上即钱官也水自牛皮山东北通江北对清水州州下接生江州南即生江口水南通澧浦江水右会饭筐下口江浦所入也江水又右得上檀浦江溠也江水又东迳竹町南江中有观洋溠溠东有大州州东分为爵州州南对湘江口也
  又东至长沙下隽县北澧水沅水资水合东流注之凡此诸水皆注于洞庭之陂是乃湘水非江川也
  湘水从南来注之
  江水右会湘水所谓江水会者也江水又东左得二夏浦俗谓之西江口又东迳忌置山南山东即隐口浦矣江之右岸有城陵山山有故城东接微落山亦曰晖落𡼠江之南畔名黄金瀬瀬东有黄金浦良父口夏浦也又东迳彭城口水东有彭城𡼠故水受其名即玉涧水出巴丘县东玉山玉溪北流注于江江水自彭城𡼠东迳如山北北对隐𡼠二𡼠之间大江之中有独石孤立大江中山东江浦世谓之白马口江水又左迳白螺山南右历鸭兰𡼠北江中山也东得鸭兰冶浦二口夏浦也江水左迳上乌林南村居地名也又东迳乌黎口江浦也即中乌林矣又东迳下乌林南吴黄盖败魏武于乌林即是处也江水又东左得子练口北通练浦又东合练口江浦也南直练州练名所以生也江之右岸得蒲𡼠口即陆口也水出下隽县西三山溪其水东迳陆城北又东迳下隽县南故长沙旧县王莽之闰隽也宋元嘉十六年割隶巴陵郡陆水又屈而西北流又迳其县北北对金城吴将陆涣所屯也陆水又入蒲圻县北迳吕𫎇城西昔孙权征长沙零桂所镇也陆水又迳蒲𡼠山北入大江谓之刀环口又东迳蒲𡼠山北对蒲圻州亦曰擎州又曰南州州头即蒲圻县治也晋太康元年置州有白面州州南又有澋口水出豫章艾县东入蒲圻县至沙阳西北鱼岳山入江山在大江中杨子州南孤峙中州江水左得中阳水口又东得白沙口一名沙屯即麻屯口也本名𦹋默口江浦矣南直蒲圻州水北入百馀里吴所屯也又迳鱼岳山北下得金梁州州东北对渊州一名渊步州江𣸣从州头以上悉壁立无岸历专岐至白沙方有浦上甚难江中有沙阳州沙阳县治也县本江夏之沙羡矣晋太康中改曰沙阳县宋元嘉十六年割隶巴陵郡江之右岸有雍口亦谓之港口东北流注长洋港又东北流迳石子冈冈上有故城即州陵县之故城也庄辛所言左州侯国矣又东迳州陵新治南王莽之江夏也港水东南流注于江谓之洋口南对龙穴州沙阳州之下尾也州里有驾部口宋景平二年迎文帝于江陵法驾顿此因以为名文帝车驾发江陵至此黒龙跃出负帝所乘舟左右失色上谓长史王昙首曰乃夏禹所以受天命矣我何徳以堪之故有龙穴之名焉江水又东右得滠口江浦也右对滠州江水左迳百人山南右迳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处所也江水东迳大军山南山东有山屯夏浦江水左迤也江中有石浮出谓之节度石右则涂水注之水出江州武昌郡武昌县泰山一清按寰宇记鄂州江夏县下云金水在县南九十里出金山西注大江旧记云有金鸡从鸡翅山南飞产金于此故名盖山水之殊目矣方舆纪要云涂水一名金水荆湘记金水北岸有汝南旧城是也西北流迳汝南侨郡故城南咸和中寇难南逼户口南渡因置斯郡治于涂口涂水历县西又西北流注于江江水又东迳小军山南临侧江津东有小军浦江水又东迳鸡翅山北山东即土城浦也
  又东北至江夏沙羡县西北沔水从北来注之
  沌水上承沔阳县之太白湖东南流为沌水迳沌阳县南注于江谓之沌口有一清按有下落一字晋书陶侃传侃率周访进军入湘使都尉杨举为先驱击杜弢大破之而不言地名时侃屯沌口明年徙林嶂即临嶂矣顾祖禹曰临嶂即沔阳是也胡三省曰沔阳梁武帝时方置郡据沈约志陶侃为荆州刺史初治沔阳则是时已有沔阳城矣当属竟陵郡界宋白曰复州沔阳县汉县也郡国志曰沔阳县即楚王城又晋惠帝元康九年分江夏西部都尉置竟陵郡治石城此都尉疑即江夏西部后易称沔阳者也阳都尉治晋永嘉六年王敦以陶侃为荆州镇此明年徙林嶂江水又东迳叹父山南对叹州亦曰炭步矣江之右岸当鹦鹉州南有江水右迤谓之驿渚三月以末水下通樊口水江水又东迳鲁山南古翼际山也地说曰汉与江合于衡北翼际山傍者也山上有吴江夏太守陆涣所治城盖取二水之名地理志曰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也旧治安陆汉高帝六年置吴乃徙此城中有晋征南将军荆州刺史胡奋碑又有平南将军王世将刻石记征杜曽事全氏曰按征杜曽者是王廙有刘琦墓及庙也山左即沔水口矣沔左有却月城亦曰偃月垒戴监军筑故曲陵县也后乃沙羡县治也昔魏将黄祖所守全氏曰刘表之将黄祖领江夏太守孙权禽之曹操得荆州祖骨朽久矣一清按道元盖袭用盛宏之荆州记之文而误遣董袭凌统攻而禽之祢衡亦遇害于此衡恃才倜傥肆狂狷于无妄之世保身不足遇非其死可谓咎悔之深矣江之右岸有船官浦历黄鹄𡼠西而南矣直鹦鹉州之下尾江水溠洄洑浦是曰黄军浦昔吴将黄盖军师所屯故浦得其名亦商舟之所会矣船官浦东即黄鹄山林涧甚美谯郡戴仲若野服居之卮林曰宋书戴颙字仲若谯郡铚人衡阳王义季镇京口长史张邵与颙姻通迎来上黄鹄山山北有竹林精舎林涧甚美颙憩此涧义季亟从之游太祖每欲见之尝谓张敷曰吾东巡日当䜩戴公山也按此则仲若所住黄鹄乃京口之山郦氏误矣山下谓之黄鹄岸岸下有湾目之为黄鹄湾黄鹄山东北对夏口城魏黄初二年孙权所筑也依山傍江开势明远凭墉藉阻高观枕流一清按高观山名也亦曰高冠山在武昌县城东南五里上则游目流川下则激浪﨑岖实舟人之所艰也对岸则入沔津故城以夏口为名亦沙羡县治也江水左得湖口水通太白湖又东合滠口水上承沔水方舆纪要曰滠水本涢水分流注误涢为沔于安陆县而东迳滠阳县北东流注于江江水又东湖水自北南注谓之嘉吴江右岸频得二夏浦北对东城州西浦侧有雍伏戌江之左岸东会龙骧水口出北山蛮中江之右岸得武口水上通安陆之延头宋元嘉二年卫将军荆州刺史谢晦阻兵上流为征北檀道济所败走奔于此为戍主光顺之所执处也南至武城俱入大江南直武州州南对杨桂水口江水南出也通金女大文姚班三治吴旧屯所在荆州界尽此江水东迳若城南庾仲雍江记曰若城至武城口三十里者也南对郭口夏浦而不常泛矣东得苦菜夏浦浦东有苦菜口夏江迳其北故蒲有苦菜之名焉山上有菜苦可食江水左得广武口江蒲也江之右岸有李姥浦浦中偏无蚊蚋之患矣北对峥嵘州冠军将军刘毅破桓元于此州元乃挟天子西走江陵矣
  又东过邾县南
  江水东迳白虎𡼠北山临侧江坟又东会赤溪夏浦浦口江水右迤也又东迳贝𡼠北庾仲雍谓之沛岸矣江之右岸有秋口江浦也又东得乌石水出乌石山南流注于江江水右得黎𡼠北亦曰黎岸也山东有夏浦又东迳上碛北山名也仲雍谓之大小竹碛也北岸烽火州即举州也北对举州仲雍作莒字得其音而忘其字非也举水出龟头山西北流迳龙戍南一清按方舆纪要黄州府麻城县举水下引水经注云举水西北流迳蒙龙城南南史梁宗室安成王秀𫝊云司州叛蛮田鲁生鲁贤秀超据𫎇笼来降魏书地形志南定州萧衍置冶蒙笼城注有脱误梁定州治蛮田超秀为刺史举水又西流左合垂山之水水北出垂山之阳与弋阳渒水同发一山故是水合之水之东有南口戍又南迳方山戍西西流注于举水又西南迳梁司豫二州东蛮田鲁生为刺史治湖陂城亦谓之水城也举水又西南迳颜城南又西南迳齐安郡西倒水注之水出黄武山南迳白沙戍西又东南迳梁达城戍西东南合举水举水又东南历赤亭下又谓之赤亭水又分为二水南流注于江谓之举口南对举州春秋左传定公四年吴楚阵于柏举京相璠曰汉东地矣江夏有洰水或作举疑即此也左水东南流入于江浒曰文方口江之右岸有凤鸣口江浦也浦侧有凤鸣戌江水又东迳邾县故城南楚宣王灭邾徙居于此故曰邾也汉高帝元年项羽封吴芮为衡山王都此晋咸和中庾翼为西阳太守分江夏立四年豫州刺史毛宝西阳太守樊俊共镇之为石虎将张格度所䧟自尔丘墟焉城南对芦州旧吴时筑客舍于州上方便唯所止焉亦谓之罗州矣
  鄂县北
  江水右得樊口庾仲雍江记云谷里袁口江津南入历樊山上下三百里通新兴马头二治樊口之北有湾昔孙权装大船名之曰长安亦曰大舶载坐直之士三千人与群臣泛舟江津属值风起权欲西取芦州谷利不从乃抜刀急上令取樊口薄舶船至岸而败故名其处为败舶湾因凿樊山为路以上人即名其处为吴造岘在樊口上一里今厥处尚存江水又左迳赤鼻山南山临侧江川又东迳西阳郡南郡治即西阳县也晋书地道记以为弦子国也右岸有鄂县故城旧樊楚地世本称熊渠封其中子之名某者为鄂王朱氏谋㙔笺曰史记楚世家为中子红晋太康地记以为东鄂矣九州记曰鄂今武昌也孙权以魏黄初元年自公安徙此改曰武昌县鄂县徙治于袁山东又以其年立为江夏郡分建业之民千家以益之至黄龙元年权迁都建业以陆逊辅太子镇武昌孙皓亦都之皓还东令滕牧守之晋惠帝永平中始置江州傅综为刺史治此城后太尉庾亮之所镇也今武昌郡治城南有袁山即樊山也武昌记曰樊口南有大姥庙孙权尝猎于山下依夕见一姥问权猎何所得曰正得一豹母曰何不竖豹尾忽然不见应劭汉官序曰豹尾过后执金吾罢屯解围天子卤簿中后属车施豹尾于道路豹尾之内为省中盖权事应在此故为立庙也又孙皓亦尝登之使将害常侍王蕃而以其首虎争之北背大江江上有钓台权尝极饮其上曰堕台醉乃已张昭尽言处城西有郊坛权告天即位于此顾谓公卿曰鲁子敬尝言此可谓明于事势矣城东故城言汉将灌婴所筑也江中有节度石三段广百步高五六丈是西阳武昌界分江于斯石也又东得五丈浦又东得次浦江浦也东迳五𡼠北有五山沿次江阴故得是名矣仲雍谓之五圻江水左则巴水注之水出雩娄县之下灵山即大别山也与决水同出一山故世谓之分水山亦或曰巴山南历蛮中吴时旧立屯于水侧引巴水以溉野又南迳巴水戍南流注于江谓之巴口又东迳轪县故城南故弦国也全氏曰此是汉志语而前西阳郡下又引王隐晋书地道记是为复也春秋僖公五年秋楚灭弦弦子奔黄者也汉惠帝元年封长沙相利仓沈氏曰汉表作黎朱仓此从史表为侯国城在山之阳南对五州也江中有五州相接故以五州为名宋孝武帝举兵江州建牙州上有紫云䕃之即是州也东会希水口水出𤅬县霍山西麓山北有𤅬县故城地理志曰县南有天柱山即霍山也有祠南岳庙音潜潭氏元春曰二字恐非正文一清按友夏之言是也二字注中注汉志注晋灼曰音潜齐立霍州治此西南流分为二水枝津出焉希水又南积而为湖谓之希湖湖水又南流迳轪县东而南流注于江是曰希口水者也然水流急濬霖雨暴疾漂滥无常行者难之大江右岸有厌里口安乐浦从此至武昌尚方作部诸屯相接枕带长江又东得弃步步下有章浦本南阳郡治全氏曰此地安得为南阳郡治或因下南阳山而讹先宗伯公曰当作西阳郡治是也今悉荒芜江水左得赤水浦夏浦也江水又东迳南阳山南又曰芍𡼠亦曰南阳𡼠仲雍谓之南阳圻一名洛至圻一名石姥水势迅急江水又东迳西陵县故城南史记秦昭王遣白起伐楚取西陵者也汉章帝建初二年封阴棠为侯国江水东历孟家溠江之右岸有黄石山水迳其北即黄石𡼠也一名石茨圻有西陵县治也县北则三州也山连径江侧东山偏高谓之西塞东对黄公九𡼠所谓九圻者也于行小难两山之间为阙塞也从此济于土澓土澓者北岸地名也一清按方舆纪要兴国州大治县西塞山北即道士洑也亦名土洑则土澓者即土洑也洑与澓通用
  又东过蕲春县南蕲水从北来注之
  江水右得苇口江浦也浦东有苇山江水东迳山北北崖有东湖口江波左迤流结成湖故谓之湖口矣江水又东得空石口江浦在右临江有空石山南对石穴州州上有蕲阳县治也又东蕲水注之江水又东迳蕲春县故城南世祖建武三十年封陈俊子浮为侯国也江水又东得铜零口江浦也大江右迳虾䗫山北而东会海口水南通大湖北达于江水左右翼山江水迳其北东合臧口江浦矣江水又左迳长风山南得长风口江浦也江水又东迳积布山南俗谓之积布𡼠又曰积布圻庾仲雍所谓高山也此即西阳寻阳二郡界也右岸有土澓口江浦也夹浦有江山山东口有䕶江浦庾仲雍谓之朝二浦也全氏曰朝二浦先宗伯公手校本作朝江浦即上䕶江浦之义
  又东过下雉县北利水从东陵西南注之
  江水东迳琵琶山南山下有琵琶湾也又东迳望夫山南又东得苦菜水口夏浦也江之右岸富水注之水出阳新县之青湓山西北流迳阳新县故豫章之属县矣地多女鸟元中记曰新阳男子于水次得之遂与共居生二女悉衣羽而去豫章间养儿不露其衣言是鸟落尘于儿衣中则令儿病故亦谓之夜飞游女矣一清按方舆纪要兴国州永兴废县下云本汉鄂县及下雉县地孙吴初为武昌县地寻柝武昌县南境置阳新县属武昌郡晋以后因之隋改曰富川县今犹谓之阳新里晋书地理志阳新属武昌不属豫章然吴书吕蒙传云以寻阳阳新为奉邑意者先属豫章后度武昌乎且晋志又无新阳之名宋书州郡志竟陵太守属有新阳男相殆是永初以后所置是注上云阳新下云新阳而所引毛女事搜神记作豫章新淦人则是又与阳新新阳俱无当也又西北迳下雉县王莽更名之润光矣后并新阳全氏曰孙吴析下雉置阳新未尝并下雉入新阳也水之左右公私裂溉咸成沃壤旧吴屯所在也江水又东右得兰溪水口并江浦也又东左得青林口江水左傍青林湖即利水出庐江郡之东陵乡江夏有西陵县故是言东矣尚书云江水过九江至于东陵者也全氏曰按此则善长不以洞庭为九江以是知第四十卷九江在长沙下隽之文非本经所有如以为经注互异耶则彼文善长何无一语纠正之西南流水积为湖湖西有青林山宋太始元年明帝遣沈攸之西伐子勋伐栅青山睹一童子甚问伐者曰取此何为答欲讨贼童子曰下旬当平何劳伐此在众人之中忽不复见故谓之青林湖湖有鲫鱼食之肥美辟寒暑湖水西流谓之青林水又西南历寻阳分为二水一水东流通大雷一水西南流注于江经所谓利水也右对马头岸自富口迄此五十馀里岸阻江山何氏曰此下注文总见二十八卷沔水南江下又曰三卷述大江源委即当继以沔水盖沔即汉江汉同朝宗于海不可得而隔越也一清按义门之言非也沔水篇兼叙北江南江江水篇专叙中江岂可合也禹贡锥指曰水经江水自下隽以东所纪山水地名或琐细难考沔水自石城以东尤多舛错道元亦自谓未必一得其实今据府州县志附载其下水经注江水自西塞山又东迳蕲春县故城南又东迳积布山南又东迳下雉县北又东左得青林口水出庐江郡之东陵乡尚书云江水过九江至于东陵者也又东迳瑞昌县北广齐县南又东迳徳化县北黄梅县南彭蠡泽在徳化县东南九十里其水北注于江此导江东迤北会于汇之所经也江水至徳化县东北与赣水合彭蠡湖从南来注之江水又东北迳湖口县北又东北迳彭泽县北其对岸则宿松县望江县又东北迳东流县西其对岸则怀宁县又东北迳贵池县北其对岸则桐城县又东北迳铜陵县西又东北迳繁昌县北其对岸则无为州又东北迳芜湖县西又北迳当涂县西其对岸则和州又东北迳江宁县西其对岸则江浦县又东北迳上元县北其对岸则六合县又东迳句容县北其北岸则仪真县又东迳丹徒县北其北岸则江都县又东迳丹阳县北又东迳武进县北其北岸则泰州又东迳江阴县北其北岸则泰兴县靖江县如皋县又东迳常熟县北其北岸则通州又东迳太仓州北其北岸则海门县又东入于海此东为中江入于海之所经也又曰汉志湔氐道下云江水东南至江都入海江都下云有江水祠海陵下云有江海会祠皆以北岸言之江海会者谓江入海处也毘陵下云北江在北东入海则以南岸言之今泰州泰兴靖江如皋通州汉时皆为海陵县地今武进江阴常熟及太仓频海之乡汉时皆为毘陵县地故大江入海在其境班氏所言初无渗漏然北江者大江之正流也而志与中江南江并列而为三使枝干不分石城分江水即南江之上源而松江在吴县南者中江由阳羡入海之道也志更以为南江使首尾横决此则其所短耳水经依导水之序先沔而后江沔水篇云与江合流东过彭蠡泽又东北出居巢县又东至石城县分为二其一过毘陵县北为北江而不及江都盖举其南而遗其北也江水篇叙至下雉县北东陵乡之东北而止以是应过九江至于东陵之文而不知此东陵非禹贡之东陵也自是以下则以为与沔水同故不复见然沔水篇但云过毘陵为北江而下文则专叙南江至馀姚入海无一言及于北江遂使志家有错认北至山阴为浙江者贻误不小按东樵之言亦非也世本江水篇缺轶下卷故中江入海之道遽湮耳予为采撷遗文补亡正缪欲为郦氏洗此沈冤长夜复旦或庶几焉寰宇记舒州望江县下引水经注云江水对雷水之北侧有周瑜庙亦呼大雷神桐城县下云益塘山在县南一里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巡狩过盛唐作枞阳盛唐之歌郦元注水经云此水源东南流迳盛唐戍俗谓之小益唐雷水又名雷池水又云大雷池水西自宿松县界流入自发源县界东南积而为池谓之雷池又东流迳县南去县百里又东入于海江行百里为大雷口又有小雷口晋庾亮报温峤书云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乃此地即注所云青林水又西南历寻阳分为二一水东南流过大雷者也御览引水经曰雷水南经大雷戍西注大江谓之大雷口一派东南流入江谓之小雷口也因学纪闻鲍明远登大雷岸与妹书大雷在舒州望江县水经注所谓大雷口也晋有大雷戍陈置大雷郡自注云积雨为池谓之雷池东入于江谓之大雷口名胜志桐城县下引注水经曰枞阳湖水绕圑亭与江水合而东流即此处也太湖县下引水经注云晋泰始二年置县在龙山太湖水边水出县西积稲山东南流入大江汉志庐江郡湖陵邑下云北湖在南全氏曰北湖即枞阳湖与丹阳郡溧阳县之南湖隔江对岸初学记舒州引水经注云破虏𡼠东有赵屯城内有仓寰宇记和州历阳县下云洞口浦魏将曹休张辽伐吴至与吴军相望注水经云江水左列洞口书叙指南云水经和州地名洞浦初学记和州引水经注云江水北迳乌江县之丰浦上通胡池又云次得阴塘水同受皇后湖湖水连为包湖西翼潭湖方舆纪要云和州乌江浦在故乌江县东四里即亭长舣舟待项羽处水经注云江水又北得黄律口即乌江渡也章怀后汉书张禹𫝊注引水经注曰吴王赐子胥死浮尸于江夫差悔与群臣临江设祭修塘道及坛吴人因为立庙而祭焉按东汉扬州刺史治历阳今和州也周应合景定建康府志云白鹭州在城之西郦道元水经云江宁之新林浦西对白鹭州又曰曲水晋海西公于锺山立流杯曲水延百僚水经注曰旧乐游苑宋元嘉十一年以其地为曲水武帝引流转酌赋诗方舆纪要常熟县昆承湖水经注云广长各十八里文选江赋注引水经注曰中江东南左会滆湖汉志丹阳郡溧阳县应劭曰溧水所出南湖也说文凓水出丹阳溧阳县又有𥱼水亦出丹阳建康府志云郦道元水经注朱湖在溧阳又云银林堰在溧水县东南一百里即鲁阳五堰也今无湖县南有支江俗称为县河经县市中东达黄池入三湖三湖丹阳顾城石臼湖也至银林而止所谓中江东至阳羡即此也苏常承此下流常病漂没故筑银林五堰以窒之自是中江不复东而宣歙皆由芜湖西出达于大江滨湖之地皆堤为圩田中江亦渐隘狭故老云当时虑后人复开此道则苏常之间必被水患遂以石窒五堰路又液铁以固石故曰银淋今讹为林又云中江旧迳潥阳县界古三江之一也今永阳江一名九阳江一名颕阳江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即其遗迹唐开元十七年蒋日用作本县城隍记云此县南压中江风波不借舟楫无施县宰乔翔创浮梁以便行旅中江桥梁之设昉于此景福三年杨行密将壹濛作五堰施轻舸馈粮是时中江置堰江流亦既狭矣东坡奏议云溧阳县之西有五堰者古所以节宣歙金陵九阳江之众水直趋太平州芜湖后之商人贩卖簰木东入二浙以五堰为阻因绐官中废去五堰五堰既废则宣歙金陵九阳江之水或遇暴涨皆入宜兴之荆溪由荆溪而入震泽时元祐六年也是时中江尚通其后东坝既成中江遂不复东帷永阳江水入荆溪漫著其详以见潥阳亦禹迹之所历云明高淳韩邦宪作广通㙋考曰广通镇在高淳县东五十里世所谓五堰者也而有固城石臼丹阳南湖受宣歙金陵姑孰广徳及大江水东连三□湖长荡湖荆溪震泽中有三五里颇高阜春秋时吴王阖庐伐楚用伍员计开渠以运粮今尚名胥溪及傍有伍牙山云左传襄公三年楚子重伐吴克㭤兹至于衡山哀公十五年楚子西子期伐吴及桐汭盖由此道镇西有固城邑遗址则吴所以拒楚者也自是湖流相通东南连两浙西入大江舟行无阻矣而汉唐以来言地理者逐以为水源本通盖皆指吴所开为禹贡三江故道耳中江之蛛𢇁马迹见于群籍者知此又汉志丹阳郡宛陵县下云彭泽聚在西南清水西北至芜湖入江在今宁国府界岂即清弋江乎说文泠水出丹阳宛陵西北入江泠水疑即清水也而应劭乃移而属之零陵郡泠道县下故臣瓒以为非也此水不见于江水注为附记之




  水经注释卷三十五
<史部,地理类,河渠之属,水经注释>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释卷三十六
  仁和赵一清撰
  青衣水 桓水  若水  沫水
  延江水 存水  温水
  青衣水出青衣县西𫎇山东与沬水合也
  县故古青衣羌国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年瑕阳人自秦导岷山青衣水来归汉武帝天汉四年分沈黎郡置西部都尉治青衣主汉民公孙述之有蜀也青衣不服世祖嘉之建武十九年以为郡安帝延光元年置蜀郡属国都尉青衣王子心慕汉制上求内附顺帝阳嘉二年改曰汉嘉嘉得此良臣也县有蒙山青衣水所发东迳其县与沫水会于越隽郡之灵关道一清按此是汉嘉之灵关山非越隽郡之灵关道也道元盖为经所误详沫水篇青衣水又东卭水注之水出汉嘉严道卭来山东至蜀郡临卭县东入青衣水
  至犍为南安县入于江
  青衣水迳平乡谓之平乡江益州记曰平乡江东迳蛾眉山在南安县界去成都南千里然秋日清澄望见两山相峙如蛾眉焉青衣水又东流注于大江
  桓水出蜀郡岷山西南行羌中入于南海
  尚书禹贡岷嶓既艺沱潜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底绩郑元曰和上夷所居之地也和读曰桓地理志曰桓水出蜀郡蜀山西南行羌中者也尚书又曰西倾因桓是来马融王肃云西治倾山唯因桓水是来言无他道也余按经据书岷山西倾俱有桓水桓水出西倾山更无别流所导者唯斯水耳禹贡锥指曰古者桓有和音故郑康成破和为桓晋地道记云梁州自桓水以南为夷书所谓和夷底绩此说是也但不当破和为桓耳又曰汉志蜀郡下桓水别是一水行羌中入南海不复经中国班氏指为禹贡之桓水何其缪也郦道元云岷山西倾俱有桓水此亦为班孔作调人耳依郑说其所指者当为汉志之涐水唐之大渡河而谓此水即西倾所因之桓水大非释桓水者当以郦注所叙之白水为正浮于潜汉而达江沔故晋地道记曰梁州南至桓水西底黒水东限捍关今汉中巴郡汶山蜀郡汉嘉江阳朱提涪陵阴平广汉新都梓潼犍为武都上庸魏兴新城皆古梁州之地自桓水以南为夷书所谓和夷底绩也然所可当者惟斯水与江耳桓水盖二水之别名为两江之通称矣郑元注尚书言织皮谓西戎之国也西倾雍州之山也雍戎二野之闲人有事于京师者道当由此州而来桓是陇坂名其道盘桓旋曲而上故名曰桓是今其下民谓是坂曲为盘也斯乃元之别致恐乖尚书因桓之义非浮潜入渭之文余考校诸书以具闻见今略缉综川流沿注之绪虽今古异容本其流俗粗陈所由然自西倾至葮萌入于西汉即郑元之所谓潜水者也自西汉溯流而届于晋夀界沮漾枝津南历冈穴迤逦而接汉沿此入漾书所谓浮潜而逾沔矣历汉川至南郑县属于褒水溯褒暨于衙岭之南溪水支灌于斜川届于武功而北达于渭水此乃水陆之相关川流之所经复不乖禹贡入渭之宗实符尚书乱河之义也禹贡锥指曰郦元云自西汉溯流而至晋夀沮漾枝津南枝津即郭璞所云水从沔阳县南流至汉夀寰宇记所谓三泉故县南大寒水西流者也历冈穴迤逦而接汉冈穴即郭璞所谓峒山括地志所谓龙门山大石穴者也又曰水经注以褒斜二水为自沔入渭之道考诸汉史则犹有可疑者河渠书云武帝时有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汤问之言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之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从南阳上沔入褒褒绝水至斜闲百馀里以车转从斜下下渭如此汉中之谷可致山东从沔无限便于底柱之漕上以为然拜汤子卬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馀里道果便近而水多湍石不可漕苏氏据此以说经曰沔无入渭之道汉人所言褒斜则其道也然褒斜之闲绝水百馀里故曰逾于沔盖禹时通谓褒为沔也窃谓褒斜二水禹时必有相通之道如水经注所云衙岭之南溪水支灌于斜川者及夏殷之际梁俗变为蛮夷贡职不修贡道遂废周武王牧野之师八国虽尝来会其后巴蜀恃险复不与中国通逾沔入渭之道其谁知之尝观江河之枝流日久亦多堙塞而况深山穷谷之中溪流一线裁得通舟自禹至汉多历年所岂能长存而不变褒斜二水相通之道禹时自有汉时自无不得据汉史而疑圣经亦不得据郦注而疑汉史也
  若水出蜀郡旄牛徼外东南至故关为若水也
  山海经曰南海之内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又云灰野之山有树焉青叶赤华厥名若木生昆仑山西附西极也淮南子曰若木在建木西木有十华其光照下地故屈原离骚天问曰羲和未阳若华何光是也然若木之生非一所也黒水之闲厥木所植水出其下故水受其称焉若水沿流闲关蜀土黄帝长子昌意徳劣不足绍承大位降居斯水为诸侯焉娶蜀山氏女生颛顼于若水之野有圣徳二十登帝位承少皥金官之政以水徳膺历矣若水东南流鲜水注之一名州江大渡水出徼外至旄牛道南流入于若水一清按汉志蜀郡旄牛鲜水出徼外南入若水旄牛不曰道续志亦不曰道与注异也又迳越巂大莋县入绳绳水出徼外山海经曰巴遂之山绳水出焉东南流分为二水其一水枝流东出迳广柔县东流注于江其一水南迳旄牛道至犬莋与若水合自下亦通谓之为绳水矣一清按汉志越隽郡遂久县䋲水出徼外东至僰道入江过郡二行千四百里说文从水作渑详本篇僰道县入江注中莋夷也汶山曰夷南中曰昆弥蜀曰卭汉嘉越隽曰莋皆夷种也一清按禹贡锥指曰凡言筰者夷人于大江水上置藤桥谓之筰定筰大筰皆是近水置筰桥处筰与莋同汉志越隽郡定莋县下云出盐步北泽在南都尉治
  南过越隽卭都县西直南至会无县淹水东南流注之卭都县汉武帝开卭莋置之县陷为池今因名为卭池南人谓之河一清按汉志越隽邛都县下云南山出铜有卭池泽范史西南夷传云南人以为卭河刘昭补注郡国志引南中志曰卭都县东南数里有水名卭广都河从广三十里深百馀丈有鱼长一二丈头特大遥视如戴铁釡状河中有唪隽山有隽水言越此水以章休盛也后复反叛元鼎六年汉兵自越隽水伐之一清按有隽水言越此水以章休盛说本应劭汉书音义然汉书西南夷𫝊又作粤隽粤与越通犹百粤之为百越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越之称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粤耳则越隽二字相连仲瑗之说大抵附会道元引之非也以为越隽郡治卭都县王莽遣任贵为领戎大尹守之更名为集隽也县故卭都国也越隽水即绳若矣似随水地而更名矣又有温水冬夏常热其源可𬊈鸡豚下汤沐洗能治宿疾昔李骧败李流于温水是也若水又迳会无县县有骏马河水出县东高山山有天马径厥迹存焉马日行千里民家马牧之山下或产骏驹言是天马子河中有贝子胎铜以羊祠之则可取也又有孙水焉水出台高县即台登县也孙水一名白沙江南流迳卭都县司马相如定西南夷桥孙水即是水也又南至会无入若水一清按汉志越隽郡台登县孙水南至会无入若行七百五十里若水又南迳云南郡之遂久县蜻蛉水入焉水出蜻蛉县西东迳其县下县以氏焉有石猪圻长谷中有石猪子母数千头长老𫝊𫝊言夷昔牧此一朝化为石迄今夷人不敢往牧贪水出焉蜻蛉水又东注于绳水一清按汉志注应劭曰蜻蛉水东入江绳水又迳三绛县西又迳姑复县北对三绛县淹水注之三绛一曰小会无故经曰淹至会无注若水全氏曰按越隽原有会无经之所指乃三绛县故善长晰言之若水又与母血水合水出益州郡弄栋县东农山母血谷北流迳三绛县南北入绳一清按汉志益州郡弄栋县东农山母血水出北至三绛入绳行五百一十里绳水又东涂水注之水出建宁郡之牧靡县南山县山并即草以立名山在县东北乌句山南五百里山生牧靡草可以解毒百卉方盛鸟多误食乌喙中毒必急飞往牧靡山啄牧靡以解毒也朱氏谋㙔笺曰李奇曰牧靡即升麻也涂水导源腊谷西北流至越隽入绳一清按汉志益州郡牧靡县腊涂水所出西北至越隽入䋲过郡二行千二百里今本汉书落谷字当以水经注补之绳水又迳越隽郡之马湖县谓之马湖江又左合卑水县一清按汉志越隽郡卑水县孟康曰音班刘昭郡国志补注卑水县华阳国志云水通马湖而东流注马湖江也一清按汉志越隽诸水皆与注合惟苏示县下云𡰥江在西北独无可考耳
  又东北至犍为朱提县西泸江水注之
  朱提山名也应劭曰在县西南县以氏焉犍为属国也在郡南千八百许里建安二十年立朱提郡郡治县故城郡西南二百里得所绾堂琅县西北行上高山羊肠䋲屈八十馀里或攀木而升或䋲索相牵而上縁陟者若将阶天故袁休明巴蜀志云高山嵯峨岩石磊落倾侧萦回下临峭谷行者扳縁牵援䋲索三蜀之人及南中诸郡以为至险有泸津东去县八十里水广六七百步深十数丈多瘴气鲜有行者晋明帝大宁二年李骧等侵越隽攻台登县宁州刺史王逊遣将军姚岳一清按晋书王逊𫝊作姚崇击之战于堂琅骧军大败岳追之至泸水赴水死者千馀人逊以岳等不穷追怒甚发上冲冠帢裂而卒案永昌郡有兰仓水出西南博南县汉明帝永平十二年一清按郡国志是永平二年博南山名也县以氏之其水东北流出博南山汉武帝时通博南山道渡兰仓津土地绝远行者苦之歌曰汉徳广开不賔渡博南越仓津渡兰仓为作人一清按作人犹役徒也而华阳国志作为佗人全祖望曰作即莋之省则为当读去声唐书张柬之传引此语作他人则仍华阳志也山高四十里兰仓水出金沙越人收以为黄金又有珠光穴穴出光珠又有琥珀珊瑚黄白青珠也兰仓水又东北迳不韦县与类水合水出隽唐县汉武帝置类水西南流曲折又北流东至不韦县注兰仓水一清按汉志益州郡隽唐县类水西南至不韦行六百五十里又东与禁水合水自永昌县而北迳其郡西水左右甚饶犀象山有钩蛇长七八丈尾末有岐蛇在山涧水中以尾钩岸上人牛食之此水傍瘴气特恶气中有物不见其形其作有声中木则折中人则害名曰鬼弹惟十一月十二月差可渡正月至十月经之无不害人故郡有罪人徙之禁傍不过十日皆死也禁水又北注泸津水又东迳不韦县北而东北流两岸皆高山数百丈泸峰最为杰秀孤高三千馀丈是山于晋太康中崩震动郡邑水之左右马步之径裁通而时有瘴气三月四月经之必死非此时犹令人闷吐五月以后行者差得无害故诸葛亮表言五月渡泸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故也益州记曰泸水源出曲罗嶲下三百里曰泸水两峰有杀气暑月旧不行故武侯以夏渡为艰泸水又下合诸水而总其目焉故有泸江之名矣自朱提至僰道有水步道有黒水羊官水至崄难三津之阻行者苦之故俗为之语曰楢溪赤木盘蛇七曲盘羊乌栊气与天通看都濩泚住柱呼伊庲降贾子左担七里又有牛叩头马搏颡坂其艰崄如此也
  又东北至僰道县入于江
  若水至僰道县又谓之马湖江䋲水泸水孙水淹水大渡水随决入而纳通称是以诸书录记群水或言入若又言注绳亦或言至僰道入江正是异水沿注通为一津更无别川可以当之水有孝子石昔县人有隗叔通者性至孝为母汲江膂水天为出平石至江膂中今犹谓之孝子石可谓至诚发中而休应自天矣
  沫水出广柔徼外
  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今夷人共营之地方百里不敢居牧有罪逃野捕之者不逼能藏三年不为人得则共原之言大禹之神所祐之也
  东南过旄牛县北又东至越嶲灵道县出𫎇山南灵道县一名灵关道汉制夷狄曰道禹贡锥指曰汉灵关道属越嶲郡去此地甚远今芦山县西北有灵关废县通典雅州卢山县有灵关山是也其地当为沫水之所经盖汉后别置宋书符瑞志云晋咸宁三年黄龙见汉嘉灵关则县属汉嘉之灵关非越嶲之灵关道也经注并误一清按灵史记作零寰宇记雅州卢山县下云灵关镇在县北八十二里四向险峻控带蕃蛮一夫守之可以御百蜀都赋云廓灵关而为门注云关为西南汉嘉郡界也又云灵关山在县北二十里峰岭嵯峨山耸十里傍夹大路下有山峡口阔三丈长二百步俗呼为重关通蛮貊之乡入白狼夷之境是也县有铜山又有利慈渚晋太始九年黄龙二见于利慈县令董元之率吏民观之以白刺史王濬濬表上之晋朝改护龙县也沫水出岷山西东流过汉嘉郡南流冲一高山山上合下开水迳其间山即蒙山也
  东北与青衣水合
  华阳国记曰二水于汉嘉青衣县东合为一川自下亦谓之为青衣水沫水又东迳开邦县故平乡也晋初置沫水又东迳临卭南而东出于江原县也
  东入于江
  昔沫水自𫎇山至南安为溷崖水脉漂疾破害舟船历代为患蜀郡太守李冰发卒凿平溷崖河神赑怒冰乃操刀入水与神斗遂平溷崖通正水路开处即冰所穿也一清按溷崖即江水篇之熊耳峡也续志犍为郡南安县有鱼泣津刘昭补注曰蜀都赋注曰鱼符津数百步在县北三十里县临大江岸便山岭相连经益州郡有道广四五尺深或百丈錾凿之迹今存昔唐𫎇所造然则溷崖之辟为李冰始事而成于唐蒙也范史吴汉𫝊章怀注引续志作鱼涪津又曰鱼凫津寰宇记引南北八郡志云犍为冇鱼凫津符涪凫音同通用泣字误也
  延江水出犍为南广县又东至䍧柯鄨县东屈北流鄨县故犍为郡治也一清按两汉晋宋诸志俱不云犍为郡治鄨且鄨属䍧柯已见经文善长注自为立异何也县有犍山晋建兴元年置平夷郡县有鄨水出鄨邑西不狼山东与温水合温水一曰煖水出犍为符县而南入黚水黚水亦出符县南与温水会阚骃谓之阚水俱南入鄨水鄨水于其县而东注于延江水全氏曰按汉志犍为郡符县温水南至鄨入黚水黚水亦南至鄨入江䍧柯郡鄨县不狼山鄨水所出东入沅过郡二行七百三十里令以是注考之盖温入黚黚入延延入沅以入江也说文温水出涪南入黔水黔字误当作黚然善长所引却不错盖流俗本之失也延江水又与汉水合水出犍为汉阳道王莽之新通也山闟谷东至鄨邑入延江水也一清按汉志犍为郡汉阳县都尉治山闟谷汉水所出东至鄨入延汉阳不云是道续志之犍为属国晋志之朱提郡下亦无道字汉志续志鄨是县非邑也二县注并与史异
  至巴郡涪陵县注更始水
  更始水即延江枝分之始也延江水北入涪陵水涪陵水出县东故巴郡之南鄙王莽更名巴亭魏武分巴丘为涪陵郡朱氏谋㙔笺曰晋书地理志蜀置涪陵郡今云魏武分所未详也全氏曰晋志又云涪陵是刘璋置刘璋之末巴郡入于张鲁鲁降曹氏更入魏因置三巴见于魏书则亦或尝立涪陵郡未可知也特史志不详耳张堪为县会公孙述击堪同心义士选习水者篾渡堪于小别江即此水也其水北至枳县入江更始水东入巴东之南浦县其水注引渎水石门空岫阴深邃涧暗密倾崖上合恒有落势行旅避瘴将有迳之无不危心于其下又谓之西乡水亦谓之西乡溪溪水闲关二百许里方得出山又通波注远复二百馀里东南入迁陵县也
  又东南至武陵酉阳县入于酉水
  武陵先贤𫝊曰潘京世长为郡主薄太守赵伟甚器之问京贵郡何以名武陵京答曰鄙郡本名义陵在辰阳县界与夷相接数为所破光武时移治东山之上遂尔易号𫝊曰止戈为武诗云高平曰陵于是名焉一清按刘昭补注郡国志曰前书本名武陵不知此对何所据而出酉水北岸有黚阳县许慎曰温水南入黚盖鄨水以下津流沿注之通称也故县受名焉西乡溪口在迁陵县故城上五十里左合酉水酉水又东际其故城北又东迳酉阳故县南而东出也两县相去水道可四百许里于酉阳合也
  酉水东南至沅陵县入于沅一清按酉水源流详具沅水篇中而俗本目录作沅酉水已是不合所存于卷中者仅此经文而注无一字全氏曰此是延江水篇注中结语后人又妄分之耳何焯亦云酉水入沅当附沅水篇但酉水出于充县明见汉志而应劭于酉阳县以为酉水所出盖误也善长云东迳酉阳则善矣盖酉水自充县至于此始与延江水合也应劭又曰东入湘亦误今经文既改隶而其目亦削去焉
  存水出犍为𨚲䣕县全氏曰按水经皆用东汉郡县名独𨚲䣕不见于续志或者是和帝以后所并作经时其县尚在与天水隆虑同一例也
  王莽之孱䣕也益州大姓雍闿反结垒于山系马柳柱柱生成林今夷人名曰雍无梁林梁夷言马也周水自县东南流迳牧靡县北又东迳且兰县北而东南出也
  东南至郁林定周县为周水
  周水又东迳牂柯郡之母敛县北而东南与母敛水合矣水首受牂柯水东迳母敛县为母敛水又东注于存水存水又东迳郁林定周县为周水盖变名也一清按汉志益州郡嶲唐县周水首受徼外又郁林郡定周县水首受母敛东入潭行七百九十里盖自徼外合母敛水同入潭也
  又东北至潭中县注于潭
  温水出牂柯夜郎县
  县故夜郎侯国一清按汉志应劭注作邑也唐𫎇开以为县王莽名曰同亭矣温水自县西北流迳谈稿与迷水合水西出益州郡之铜濑县谈虏山东迳谈稿县右注温水温水又西迳昆泽县南又迳味县县故滇国都也诸葛亮讨平南中刘禅建兴元年分益州郡置建宁郡于此一清按诸葛南征在建兴三年不得有元年置郡事也元字误当作三字水侧皆是高山山水之间悉是木耳夷居语言不同嗜欲亦异虽曰山居土差平和而无瘴毒温水又西南迳滇池于县西北池周三百许里上源深广下流浅狭似如倒流故曰滇池也一清按汉志益州郡滇池县滇池泽在西北有黒水祠长老𫝊言池中有神马家马交之则生骏驹日行五百里晋太元十四年宁州刺史费统言晋宁郡滇池县两神马一白一黒盘戏河水之上有滇州元封三年立益州郡治滇池刘禅建宁郡治也温水又西会大泽一清按汉志益州郡滇池县大泽在西与叶榆仆水合温水又东南迳牂柯之母单县建兴中刘禅割属建宁郡桥水注之水上承俞元之南池一清按汉志益州郡俞元县池在南桥水所出东至母单入温行千九百里县治龙池州周四十七里一名河水一清按汉志益州郡胜休县河水东至母棳入桥而善长以为即桥水之一名与邪龙分浦后立河阳郡治河阳县县在河源州上又有云平县并在州中桥水东流迳母单县注于温温水又东南迳兴古郡之母棳县东王莽更名有棳也与南桥水合水出县之桥山一清按汉志益州郡母棳县桥水首受桥山东至中留入潭过郡四行三千一百二十里善长以为南桥盖以别于俞元之桥也全氏曰按善长既加南字以别之矣然南桥水固河水之所入也又谓俞元之桥一名河水则二桥互相出入矣恐有误东流梁水注之梁水上承河水于俞元县而东南迳兴古之胜休县王莽更名胜僰县梁水又东迳母棳县左注桥水桥水又东注于温温水又东南迳律高县南刘禅建兴三年分牂柯置兴古郡治宛温县晋书地道记治此温水又东南迳梁水郡南温水上合梁水故自下通得梁水之称是以刘禅分兴古之盢南置郡于梁水县也一清按宋志梁水太守晋成帝分兴古立梁水县与郡俱立此云蜀置盖东晋复立此郡也温水又南迳镡封县北又迳来唯县东而仆水右出焉
  又东至郁林广郁县为郁水
  秦桂林郡也汉武帝元鼎六年更名郁林郡王莽以为郁平郡矣应劭地理风俗记曰周礼郁人掌祼器凡祭醊賔客之祼事和郁鬯以实樽彝郁芳草也百草之华煮以合酿黒黍以降神者也或说今郁金香是也一曰郁人所贡因氏郡矣温水又东迳増食县有文象水注之其水导源牂柯句町县应劭曰故句町国也王莽以为从化文象水𫎇水与卢唯水来细水伐水并自县东历广郁至増食县注于郁水也全氏曰汉志牂柯郡句町县文象水东至増食入郁又有卢唯水来细水伐水而蒙水独无称又郁林郡下云有小谿水七并行三千一百一十里
  又东至领方县东与斤南水合全氏曰按斤南即汉志之斤员宋祁曰一作斤南者也经又别称斤江又曰员水者是
  县有朱厓水出临尘县东北流驩水注之水源上承牂柯水东迳増食县而下注朱厓水一清按汉志郁林郡増食县驩水首受牂柯东界入朱厓水行五百七十里朱厓水又东北迳临尘县王莽之监尘也县有斤员水侵离水全氏曰四十卷末作侵黎并迳临尘东入领方县流注郁水一清按汉志郁林郡临尘县朱厓水入领方又有斤员水又有侵离水行七百里领方县斤员水入郁
  东北入于郁
  郁水即夜郎豚水也一清按汉志郁林郡广郁县郁水首受夜郎豚水牂柯郡夜郎县豚水东至广郁然则郁水非即豚水矣范史西南夷𫝊作遁水章怀注引前书地理志亦作遁水也汉武帝时有竹王兴于豚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去闻有声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遂雄夷濮氏竹为姓所捐破竹于野成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王尝从人止大石上命作羮从者白无水王以剑击石出水今竹王水是也后唐蒙开牂柯斩竹王首夷獠咸怨以竹王非血气所生求为立嗣帝封三子为侯及死配父庙今竹王三郎祠其神也豚水东北流迳谈稿县东迳牂柯郡且兰县谓之牂柯水水广数里县临江上故且兰侯国一清按汉志应劭注作邑也一名头兰牂柯郡治也楚将庄𫏋溯沅伐夜郎径牂柯系船因名且兰为牂柯矣汉武帝元鼎六年开王莽更名同亭有柱蒲关牂柯亦江中两山名也左思吴都赋云吐浪牂柯者也元鼎五年武帝伐南越发夜郎精兵下牂柯江同会畨禺是也一清按汉志牂柯郡下应劭曰临牂柯江也师古曰牂柯系船杙也华阳国志曰楚顷㐮王时遣庄𫏋伐夜郎军至且兰椓船于岸而步战既灭夜郎以且兰有㭬船牂柯处乃改名为牂柯牂柯水又东南迳母敛县西母敛水出焉又东驩水出焉又迳郁林广郁县为郁水又东北迳领方县北又东迳布山县北郁林郡治也吴陆绪谓子绩曰从今以后六十年车同轨书同文何氏曰据吴志此是绩语未知郦据何书且绩父康裴注引谢承书曰康字季宁拜庐江太守不名绪也太康元年晋果平吴又迳中留县南与温水合又东入阿林县潭水注之水出武陵郡镡成县玉山东流迳郁林郡潭中县周水自西南来注之潭水又东南流与刚水合水西出牂柯母敛县王莽之有敛也东至潭中县入潭一清按此段注水道与存水注合潭水又迳中留县东阿林县西右入郁水一清按汉志武陵郡镡成县玉山潭水所出东至阿林入郁过郡二行七百二十里地理志曰桥水东至中留入潭又云领方县而有桥水余诊其川流更无殊津正是桥温乱流故兼通称作者咸言至中留入潭潭水又得郁之兼称而字当为南南桥水也盖书字误矣全氏曰汉志桥水益州郡有二郁林郡有一三桥水各为源流善长既以俞元之桥混入母棳之桥兹又以毋棳之桥混入领方之桥一清按汉志郁林郡领方县下云又有墧水是又字不是而字亦是墧字从土不从木师古曰墧音桥善长既混而一之而下文又出峤水则以萌渚峤为名何也然则南桥水之名直是缪词岂所见有别本耶郁水右则留水注之水南出布山县下迳中留入潭一清按汉志郁林郡中留县师古曰留音力救反水名说文溜水出郁林郡潭水东迳阿林县又东迳猛陵县泿水注之又东迳苍梧广信县漓水注之郁水又东封水注之出临贺郡冯乘县西谢沭县东界牛屯山亦谓之临水东南流迳萌渚峤西又东南左合峤水庾仲初云水出萌渚峤南流入于临临水又迳临贺县东又南至郡左会贺水水出东北兴安县西北有罗山东南流迳兴安县西盛宏之荆州记云兴安县水边有平石上有石履言越王渡溪脱履于此贺水又西南流至临贺郡东右注临水郡对二水之交会故郡县取名焉临水又西南流迳郡南又西南迳封阳县东为封谿水故地理志曰县在封水之阳一清按此是应劭注非班固原文又西南流入广信县南流注于郁水谓之封谿水口者也一清按续志交阯郡封谿县建武十九年置刘昭补注引交州记曰有堤防龙门水深百寻大鱼登此门化成龙不得过曝鳃点额血流此水恒如丹池有秦潜江出呕山分为九十九流三百馀里共合一口郁水又东迳高要县牢水注之水南出交州合浦郡治合浦县汉武帝元鼎六年平越所置也王莽更名曰桓合县曰桓亭孙权黄武七年改曰珠官郡郡不产谷多采珠宝前政烦苛珠徙交趾会稽孟伯周为守有惠化去珠复还郡统临允县王莽之大允也牢水自县北流迳高要县入于郁水一清按汉志合浦郡临允郡下云牢水北入高要入郁过郡三行五百三十里郁水南迳广州南海郡西泿水出焉又南右纳西随三水全氏曰按西随三水即叶榆水篇所谓西随水过交阯分为五水至东界复为三水者也又南迳四会浦水上日日南郡卢容县西古郎究浦内浦口马援所漕水东南屈曲通郎湖湖水承金山郎究究水北流左会卢容夀泠二水卢容水出西南区粟城南高山而东迳区粟城北又东右与夀泠水合水出夀泠县界魏正始九年林邑进侵至夀泠县以为疆界即此县也夀泠县以水凑故水得其名东迳区粟城南考古志并无区粟之名应劭地理风俗记曰日南故秦象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开日南郡治西卷县林邑记曰城去林邑步道四百馀里交州外域记曰从日南郡南去到林邑国四百馀里准径相符然则城故西卷县也地里志曰水入海有竹可为杖王莽更之曰日南亭林邑记曰其城治二水之间三方际山南北瞰水东西涧浦流凑城下城西拆十角周围六里一百七十步东西度六百五十步塼城二丈上起塼墙一丈开方隟孔塼上倚板板上五重层阁阁上架屋屋上架楼高者楼七八丈下者五六丈城开十三门凡宫殿南向屋宇二千一百馀间市居周绕岨峭地险林邑故兵器战具悉在区粟多城垒自林邑王范胡达始秦馀徙民染同夷化日南旧风变易俱尽巢栖树宿负郭接山榛棘蒲薄腾林拂云幽烟冥缅非生人所安区粟建八尺表日影度南八寸自此影以南在日之南故以名郡望北辰星落在天际日在北故开北戸以向日此其大较也范泰古今善言曰日南张重举计入洛正旦大会明帝问日南郡北向视日也重曰今郡有云中金城者不必皆有其实日亦俱出于东耳至于风气暄暖日影仰当官民居止随情面向东西南北回背无定人性凶悍果于战斗便山习水不闲平地古人云五岭者天地以隔内外况绵途于海表顾九岭而弥邈非复行路之迳岨信幽荒之冥域者矣夀泠水自城西南与卢容水合东注郎究究水所积下潭为湖谓之郎湖浦口有秦时象郡墟域犹存自湖南望外通夀泠从郎湖入四会浦元嘉二十年以林邑顽凶历代难化恃远负众慢威背徳北宝既臻南金阙贡乃命偏将与龙骧将军交州刺史檀和之陈兵日南修文服远二十三年扬旌从四会浦口入郎湖军次区粟进逼围城以飞梯云桥悬楼登垒钲鼓大作虎士电怒风烈火扬城摧众陷斩区粟王范扶龙首十五以上戮截无赦楼阁雨血填尸成观自四会南入得卢容浦口晋太康三年省日南郡属国都尉以其所统卢容县置日南郡及象林县之故治晋书地道记曰郡去卢容浦口二百里故秦象郡象林县治也永和五年征西桓温遣督护滕畯率交广兵伐范文于旧日南之卢容县为文所败即是处也退次九真更治兵文被创死子佛代立七年畯与交州刺史杨平复进军夀泠浦入顿郎湖讨佛于日南故治佛蚁聚连垒五十馀里畯平破之佛逃窜川薮遣大帅面缚请罪军门遣武士陈延劳佛与盟而还康泰扶南记曰从林邑至日南卢容浦口可二百馀里从口南发往扶南诸国常从此口出也故林邑记曰尽纮沧之徼远极流服之无外地滨沧海众国津迳郁水南通夀泠即一浦也浦上承交阯郡南都官塞浦林邑记曰浦通铜鼓外越安定黄冈心口盖藉度铜鼓即越骆也有铜鼔因得其名马援取其鼔以铸铜马至凿口马援所凿内通九真浦阳晋书地道记九徳郡有浦阳县交州记曰凿南塘者九真路之所经也去州五百里建武十九年马援所开林邑记曰外越纪粟望都一清案此处似缺一字纪粟出浦阳渡便州至典由渡故县至咸驩咸驩属九真咸驩已南麞鹿满冈鸣咆命畴警啸聒野孔雀飞翔蔽日笼山渡治口至九徳按晋书地道记有九徳县交州外域记曰九徳县属九真郡在郡之南与日南接蛮卢轝居其地死子宝纲代孙党服从吴化定为九徳郡又为隶之林邑记曰九徳九夷所极故以名郡郡名所置周越裳氏之夷国周礼九夷远极越裳白雉象牙重九译而来自九徳通类口水源从西北远荒迳宁州界来也九徳浦内迳越裳究九徳究南陵究按晋书地道记九徳郡有南陵县晋置也竺芝扶南记山溪濑中谓之究地理志曰郡有小水五十二并行大川皆究之谓也一清按汉志九真郡下云有小水五十二并八千五百六十里林邑记曰义熙九年交阯太守杜慧度造九真水日与林邑王范胡达战擒斩胡达二子虏获百馀人胡达限一清按此处有脱文盖言胡达保险自固也五月慧度自九真水历都粟浦复袭九真长围跨山重栅㫁浦驱象前锋接刄城下连日交战杀伤乃退地理志曰九真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开治胥浦县王莽更之曰驩成也晋书地道记曰九真郡有松原县林邑记曰松原以西鸟兽驯良不知畏弓寡妇孤居散发至老南移之岭崪不逾仭仓庚怀春于其北翡翠熙景乎其南虽嘤讙接响城隔殊非独步难游俗姓涂分故也自南陵究出于南界蛮进得横山太和三年范文侵交州于横山分界度比景庙由门浦至古战湾吴赤乌十一年正始九年全氏曰五字注中注交州与林邑于湾大战初失区粟也渡卢容县日南郡之属县也自卢容县至无变越烽火至比景县日中头上影当身下与影为比如淳曰故以比影名县阚骃曰比读荫庇之庇影在已下言为身所庇也全氏曰吴仁杰曰考古编云旧唐志景州北景县晋将灌邃破林邑五月五日即其地立表表在北日景在南故郡名日南县为北景按唐命太史往安南测日景亦云然然王充谓从日南还者问之云不尽然盖惟五月日影在南常时则不然也按水经比景县音芘影言影为身所芘此尔雅所谓距齐州以南戴日者也宋书州郡志亦作北景盖后来𫝊习成讹立为异义耳斗南以比景为北景岂所见前后汉志有别本与林邑记曰度比景至朱吾朱吾县浦今之封界朱吾以南有文狼人野居无室宅依树止宿食生鱼肉采香为业与人交市若上皇之民矣县南有文狼究下流迳通晋书地道记曰朱吾县属日南郡去郡二百里此县民汉时不堪二千石长吏调求引屈都干为国林邑记曰屈都夷也朱吾浦内通无劳湖无劳究水通夀泠浦元嘉元年交州刺史阮弥之征林邑杨迈出婚不在奋威将军阮谦之领七千人先袭区粟以过四会未入夀泠三日三夜无顿止处凝海直岸遇风大败杨迈携婚都部伍三百许船来相救援谦之遭风馀数船舰夜于夀泠浦里相遇暗中大战谦之手射杨迈柂工船败纵横昆仑单舸接得杨迈谦之以风溺之馀制胜理难自此还渡夀泠至温公浦升平二年温放之征范佛于湾分界阴阳圻入新罗湾至焉下一名阿贲浦入彭龙湾隐避风波即林邑之海渚元嘉二十三年交州刺史檀和之破区粟已飞旍盖海将指典冲于彭龙湾上鬼塔与林邑大战还渡典冲林邑入浦令军大进持重故也浦西即林邑都也治典冲去海岸四十里处荒流之徼表国越裳之疆南秦汉象郡之象林县也东滨沧海西际徐狼南接扶南北连九徳后去象林林邑之号建国起自汉末初平之乱人怀异心象林功曹姓区有子名连一清按梁书作逵攻其县杀令自号为王值世乱离林邑遂立后乃袭代𫝊位子孙三国鼎争未有所附吴有交土与之邻接进侵夀泠以为疆界自区连以后国无文史失其纂代世数难详宗允灭绝无复种裔外孙范熊代立人情乐推后熊死子逸立有范文日南西卷县夷帅稚家奴也文为奴时山涧牧羊于涧水中得两鳢鱼隐藏挟归规欲私食郎知检求文大惭惧起托云将砺石还非为鱼也郎至鱼所见是两石信之而去文始异之石有䥫文入山中就石冶銕锻作两刀举刄向鄣因祝曰鳢鱼变化冶石成刀斫石鄣破者是有神灵文当治此为国君王斫不入者是刀无神灵进斫石鄣如龙渊干将之斩芦稿由是人情渐附今斫石尚在鱼刀犹存𫝊国子孙如斩蛇之剑也稚尝使文远行商贾北到上国多所闻见以晋愍帝建兴中南至林邑教王范逸制造城池缮治戎甲经始廓略王爱信之使为将帅能得众心文才王诸子或徙或奔王乃独立成帝咸和六年死无允嗣文迎王子于外国海行取水置毒椰子中饮而杀之遂胁国人自立为王取前王妻妾置高楼上有从已者取而纳之不从已者绝其饮食乃死江东旧事云范文本扬州人少被掠为奴卖堕交州年十五六遇罪当得杖畏怖因逃随林邑贾人渡海远去没入于王大被幸爱经十馀年王死文害王二子诈杀侯将自立为王威加诸国一清按通鉴晋纪成帝咸康二年初日南夷帅范稚有奴曰范文后至林邑林邑王范逸爱信之是岁逸卒文诈迎逸子于他国置毒于椰酒而杀之文自立为王于是出兵攻大岐界小岐界式仆徐狼屈都干鲁扶南等国皆灭之篇中所纪诸地名皆夷王国也屈都徐狼并见前或夷推蛮语口食鼻饮或雕面镂身脱衣裸种汉魏流赭一清按汉书刑法志云赭衣塞路盖罪人之服注云流赭谓徙人也咸为其用建元二年攻日南九徳九真百姓奔迸千里无烟乃还林邑林邑西去广州二千五百里城西南角高山长岭连接天鄣岭北接涧大源淮水出郍郍远界三重长州隐山绕西曲街回北其岭南开涧小源淮水出松根界上山壑流隐山绕南曲街回东合淮流以注典冲其城西南际山东北瞰水重堑流浦周绕城下东南堑外因傍薄城东西横长南北纵狭北边两端回折曲入城周围八里一百步塼城二丈上起塼墙一丈开方隟孔塼上倚板板上层阁阁上架屋屋上构楼高者六七丈下者四五丈飞观鸱尾迎风拂云縁山瞰水骞翥嵬㟧但制造壮拙稽古夷俗城开四门东为前门当两淮渚滨于曲路有古碑夷书铭讃前王胡达之徳西门当两重堑北回上山山西即淮流也南门度两重堑对温公垒升平二年交州刺史温放之杀交阯太守杜宝别驾阮朗遂征林邑水陆累战佛保城自守重求请服听之今林邑东城南五里有温公二垒是也北门滨淮路㫁不通城内小城周围三百二十步合堂瓦殿南壁不开两头长屋脊出南北南拟背曰西区城内石山顺淮面阳开东向殿飞檐鸱尾青璅丹墀榱题角椽多诸古法阁殿上柱高城丈馀五牛屎为埿墙壁青光回度曲掖绮牖紫窗椒房嫔媵无别宫观路寝永巷共在殿上临踞东轩迳与下语子弟臣侍皆不得上屋有五十馀丘连甍接栋檐宇如承神祠鬼塔小大八庙层台重榭状似佛刹郭无市里邑寡人居海岸萧条非生民所处而首渠以安养国家十世岂久存哉元嘉中檀和之征林邑其王杨迈举国夜奔窜山薮据其城邑收宝巨亿军还之后杨迈归国家国荒殄时人靡存踌蹰崩擗愤绝复苏即以元嘉二十三年死初杨迈母怀身梦人铺杨迈金席与其儿落席上金光色起昭晰艶耀华俗谓上金为紫磨金夷俗谓上金为杨迈金父胡达死袭王位能得人情自以灵梦为国祥庆其太子初名咄后杨迈死咄年十九代立慕先君之徳复改名杨迈昭穆二世父子共名知林邑之将亡矣其城隍堑之外林棘荒蔓榛梗冥郁藤盘筀秀参错际天其中香桂成林气清烟澄桂父县人也栖居此林服桂得道时禽异羽翔集间关兼比翼鸟不比不飞鸟名归飞鸣声自呼此恋乡之思孔悲桑梓之敬成俗也豫章俞益期性气刚直不下曲俗容身无所远适在南与韩康伯书曰惟㯽榔树最南游之可观但性不耐霜不得北植不遇长者之目令人恨深尝对飞鸟恋土增思寄意谓此鸟其背青其腹赤丹心外露鸣情未达终日归飞飞不十千路馀万里何由归哉九真太守任延始教耕犂俗化交土风行象林知耕以来六百馀年火耨耕艺法与华同名白田种白谷七月火作十月登熟名赤田种赤谷十二月作四月登熟所谓两熟之稻也至于草甲萌芽谷月代种穜稑早晚无月不秀耕耘功重收获利轻熟速故也米不外散恒为丰国桑蚕年八熟茧三都赋所谓八蚕之绵者矣其小水崖羃䍥常吐飞溜或雪霏沙涨清寒无底分溪别壑津济相通其水自城东北角流水上悬起高桥渡淮北岸即彭龙区粟之通逵也檀和之东桥大战杨迈被创落象即是处也其水又东南迳船官口船官川源徐狼外夷皆裸身男以竹筒掩体女以树叶蔽形外名狼㬻所谓裸国者也虽习俗裸袒犹耻无蔽惟依暝夜与人交市暗中齅金便知好恶明朝晓看皆如其言自此外行得至扶南按竺芝扶南记曰扶南去林邑四千里水步道通檀和之令军入邑浦据船官口城六里者也自船官下注大浦之东湖大水连行潮上西流潮水日夜长七八尺从此以西朔望并潮一上七日水长丈六七七日之后日夜分为再潮水长一二尺春夏秋冬厉然一定高下定度水无盈缩是曰海运亦曰象水也又兼象浦之名晋功臣表所谓金潾清迳象渚澄源者也其川浦渚有水虫弥微攅木食船数十日坏源潭湛濑有鳞鱼色黒身五丈头如马首伺人入水便来为害山海经曰离耳国雕题国皆在郁水南林邑记曰汉置九郡儋耳预焉一清按九郡谓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暨儋耳朱崖而为九儋耳朱崖既罢故地理志列七郡之目也民好徒跣耳广垂以为饰虽男女䙝露不以为羞暑䙝薄日自使人黒积习成常以黒为美离骚所谓元国矣然则儋耳即离耳也王氏交广春秋曰朱崖儋耳二郡与交州俱开皆汉武帝所置大海中南极之外对合浦徐闻县清朗无风之日迳望朱崖州如囷廪大从徐闻对渡北风举帆一日一夜而至周回二千馀里径度八百里人民可十万馀家皆殊种异类被发雕身而女多姣好白晳长发美鬓犬羊相聚不服徳教儋耳先废朱崖数叛元帝以贾捐之议罢郡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氏南裔异物志曰儋耳朱崖俱在一清按下有脱文应劭张晏皆云在大海中也臣瓉曰茂陵书珠崖治瞫都去长安七千三百一十四里儋耳去长安七千三百六十八里领县五分为东蕃故山海经曰在郁水南也郁水又南自夀泠县注于海昔马文渊积石为塘达于象浦建金标为南极之界俞益期笺曰马文渊立两铜柱于林邑岸北有遗兵十馀家不反居夀泠岸南而对铜柱悉姓马自婚姻今有二百戸交州以其流寓号曰马流言语饮食尚与华同山川移易铜柱今复在海中正赖此民以识故处也林邑记建武十九年马援树两铜柱于象林南界与西屠国分汉之南疆也土人以其流寓号曰马流世称汉子孙也山海经曰郁水出象郡而东南注南海入须陵东南者也一清按汉志郁林郡广郁县郁水东至四会入海遇郡四行四千三百里应劭曰郁水出广信东入海言始或可终则非矣














  水经注释卷三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释卷三十七
  仁和赵一清撰
  淹水  叶榆水 夷水  油水
  澧水  沅水  泿水
  淹水出越嶲遂久县徼外
  吕忱曰淹水一曰复水也
  东南至蜻蛉县
  县有禺同山其山神有金马碧鸡光景儵忽民多见之汉宣帝遣誎大夫王褒祭之欲致其鸡马褒道病而卒是不果焉王褒碧鸡颂曰敬移金精神马缥碧之鸡故左太冲蜀都赋曰金马骋光而绝影碧鸡儵忽而耀仪
  又东过姑复县南东入于若水
  淹水迳县之临池泽全氏曰汉志越嶲郡姑复县临池泽在南又青蛉县临池灊在北泽之与灊不知何以分也一清按灊即泽也二县地界以此而分方舆纪要姑复废县在四川会川卫南沈约志云南有东西二古复县即汉姑复县青蛉废县在云南姚州大姚县北而东北迳云南县西东北注若水也一清按刘昭郡国志补注引南中志曰县西高山相连有大泉水周旋万步名冯河
  益州叶榆河出其县北界屈从县东北流
  县故滇池叶榆之国也汉武帝元封二年使唐蒙开之以为益州郡郡有叶榆县县西北十里有吊鸟山众鸟千百为群共会鸣呼啁哳每岁七八月至集六七日则止一岁六至雉雀来吊夜然火而取之其无嗉不食似特悲者以为义鸟则不取也俗言鳯凰死于此山故众鸟来吊因名曰吊鸟县之东有叶榆泽叶榆水所钟而为此川薮也禹贡锥指曰蔡𫝊述程大昌之论曰樊绰以丽水为黒水恐其狭小不足为界其所称西洱河者却与汉志叶榆泽相贯广处可二十里既足以界别二州其流又正趋南海又汉滇池即叶榆之地武帝初开滇嶲时其地古有黒水祠夷人不知载籍必不能附会而绰及道元皆谓此泽以叶榆所渍得名则其水之黒似榆叶积渍所成且其地乃蜀之正西又东北距宕昌不远宕昌即三苗种裔与三苗之叙于三危者又为相应莫此之明也而傅同叔非之杏溪之识远过九峯矣叶榆本蛮语与中国文义不同安知为榆树之叶泽以榆叶所渍得名检郦注无此言盖亦出樊绰韩汝节云此说尤不通源之黒或由榆叶所渍若流去数千里其色尚不变有是理乎且他处黒水甚多未闻皆有树叶落其下也宕昌国唐为宕州地州南至扶州四百一十里北至岷州二百五十里盖古梁州之北界而程氏云叶榆河在蜀之正西东北距宕昌不远讣宕昌西南距大理凡三千馀里而犹谓之不远岂生不见图籍乎且叶榆县在益州郡西七百馀里县东有叶榆泽其下流虽迳滇池县南而未尝有黒水之称安得谓其所祠即黒水之源哉一清按叶榆范史滇王哀牢𫝊俱作楪榆章怀注云楪或作蝶则此水果非因榆叶所渍致黒足以折九峯之妄而拄樊生之口矣樊绰唐咸通中为安南都护蔡袭从事著蛮书十卷见唐书艺文志
  过不韦县
  县故九隆哀牢之国也有牢山其先有妇人名沙台朱氏谋㙔笺曰后汉书作沙壹居于牢山捕鱼水中触沈木若有感因怀孕产十子后沈木化为龙出水九子惊走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拕朱氏谋㙔笺曰后汉书作䑛之其母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为九隆及长诸兄遂相共推九隆为王后牢山下有一夫一妇生十女九隆皆以为妻遂因孳育皆画身像龙文衣皆著尾九隆死世世不与中国通汉建武二十三年王遣兵乘箄船南下水攻汉鹿茤民鹿茤民弱小将为所擒于是天大震雷疾雨南风漂起水为逆流波涌二百馀里箄船沈没溺死数千人后数年复遣六王将万许人攻鹿茤鹿茤王与战杀六王哀牢耆老共埋之其夜虎掘而食之明旦但见骸骨惊怖引去乃惧耆老谓其小王曰哀牢犯徼自古有之今此攻鹿茤辄被天诛中国有受命之王乎何天祐之明也即遣使道越嶲奏献求乞内附长保塞徼汉明帝永平十二年置为永昌郡郡治不韦县盖秦始皇徙吕不韦子孙于此故以不韦名县沈氏曰常璩云武帝置不韦县徙南越相吕嘉宗族于此因名不韦以章其先人之恶非秦徙也北去叶榆六百里叶榆水不迳其县自不韦北注者卢仓禁水耳叶榆水自县南迳遂久县东又迳姑复县西与淹水合又东南迳永昌邪龙县县以建兴三年刘禅分隶云南于不韦县为东北
  东南出益州界
  叶榆水自邪龙县东南迳秦臧县南与仆水同注滇池泽于连然双柏县也叶榆水自泽又东北流迳滇池县南又东迳同并县南又东迳漏江县伏流山下复出蝮口谓之漏江左思蜀都赋曰漏江洑流溃其阿汨若汤谷之扬涛沛若濛汜之涌波诸葛亮之平南中也战于是水之南叶榆水又迳贲古县北东与盘江合盘水出律高县东南盢町山一清按汉志注师古曰盢音呼䴗反町音挺东迳梁水郡北贲古县南水广百馀步深处十丈甚有瘴气朱裒之反李恢追至盘江者也建武十九年伏波将军马援上言从麋泠出贲古击益州臣所将越骆万馀人便习战斗者二千兵以上弦毒矢利以数发矢往如雨所中辄死愚以行兵此道最便盖承藉水利用为神捷也盘水又东迳汉兴县山溪之中多生卭竹桄榔树树出面而夷人资以自给故蜀都赋曰卭竹縁岭又曰面有桄榔盘水北入叶榆水诸葛亮入南中战于盘东是也
  入牂柯郡西随县北为西随水又东出进桑关
  进桑县牂柯之南部都尉治也水上有关故曰进桑关也故马援言从麋泠水道出进桑王国至益州贲古县转输通利盖兵车资运所由矣全氏曰汉志牂柯郡西随县麋水西受徼外东至麋泠入尚龙谿过郡二行千一百六里都梦县壶水东南至麋泠入尚龙谿过郡二行千一百六十里益州来唯县劳水出徼外东至麋泠入南海过郡二行三千五百六十里是皆所云麋泠水道也而壶水独无闻自西随至交阯崇山接险水路三千里叶榆水又东南绝温水而东南注于交阯
  过交阯麋泠县北分为五水络交阯郡中至东界复合为三水东入海
  尚书大𫝊曰尧南抚交阯于禹贡荆州之南垂幽荒之外故越也周礼南八蛮雕题交阯有不粒食者焉春秋不见于𫝊不通于华夏在海岛人民鸟语秦始皇开越岭南立苍梧南海交阯象郡汉武帝元鼎二年始并百越启七郡于是乃置交阯刺史以督领之初治广信所以独不称州时又建朔方郡已始开北垂遂辟交阯于南为子孙基阯也一清按后汉书章怀注引舆地志云其夷足大指开折两足并立趾则相交趾与阯同古字通用然则非因武帝置郡而有子孙基阯之说也此盖袭应劭汉官仪之文麋泠县汉武帝元鼎六年开都尉治交州外域记曰越王令二使者典主交阯九真二郡民后汉遣伏波将军路博徳讨越王路将军到合浦越王令二使者赍牛百头酒千锺及二郡民戸口簿诣路将军乃拜二使者为交阯九真太守主诸雒将主民如故全氏曰按交阯长称西于王见汉书功臣表左将黄同斩之不称越亦非迎降者晋书地道记谓南越侯织封羸𨻻侯亦非也交阯郡及州本治于此也州名为交州后朱䳒雒将子名诗索麋泠雒将女名徴侧为妻一清按索妻犹言娶妇范史南蛮西南夷𫝊云嫁为朱鸢人诗索妻缪之甚矣侧为人有胆勇将诗起贼攻破州郡服诸雒将皆属徴侧为王治麋泠县得交阯九真二郡民二岁调赋后汉遣伏波将军马援将兵讨侧诗走入金溪究全氏曰按金谿范史作禁谿章怀注引越志作金溪穴一清按穴乃究字之误三岁乃得尔时西蜀并遣兵共讨侧等悉定郡县为令长也山多大蛇名曰蚺蛇长十丈围七八尺常在树上伺鹿兽鹿兽过便低头绕之有顷鹿死先濡令湿讫便吞头角骨皆钻皮出山夷始见蛇不动时便以大竹签签蛇头至尾杀而食之以为珍异故杨氏南裔异物志一清按隋书经籍志交州异物志一卷杨孚撰曰髯惟大蛇既洪且长采色駮荦其文锦章食豕吞鹿腴成养创賔享嘉宴是豆是觞言其养创之时肪腴甚肥搏之以妇人衣投之则蟠而不起走便可得也此二水左水东北迳望海县南建武十九年马援征徴侧置又东迳龙渊县北又东合南水自麋泠县东迳封溪县北交州外域记曰交阯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县多为雒将雒将铜印青绶后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雒王雒侯服诸雒将蜀王子因称为安阳王后南越王尉他举众攻安阳王安阳王有神人名皋通下辅佐为安阳王治神弩一张一发杀三百人南越王知不可战却军住武宁县按晋太康记县属交阯全氏曰九字注中注南越遣太子名始降服安阳王称臣事之安阳王不知通神人遇之无道通便去语王曰能持此弩王天下不能持此弩者亡天下通去安阳王有女名曰媚珠见始端正珠与始交通始问珠令取父弩视之始见弩便盗以锯截弩讫便逃归报南越王南越进兵攻之安阳王发弩弩折遂败安阳王下船迳出于海今平道县后王宫城见有故处晋太康地记县属交阯全氏曰九字注中注南越遂服诸雒将马援以西南治远路迳千里分置斯县治城郭穿渠通道溉灌以利其民县有猩猩兽形若黄狗又状貆㹠人面头颜端正善与人言音声丽妙如妇人好女对语交言闻之无不酸楚其肉甘美可以㫁谷穷年不厌又东迳浪泊马援以其地高自西里进屯此又东迳龙渊县故城南又东左合北水建安二十三年一清按泿水篇注作二十二年立州之始蛟龙蟠编于水南北二津故改龙渊以龙编为名也卢循之冦交州也交州刺史杜慧度率水步晨出南津以火箭攻之烧其船舰一时溃散循亦中矢赴水而死于是斩之𫝊首京师慧度以斩循勲封龙编侯刘欣期交州记曰龙编县功曹左飞曽化为虎数月还作吏既言其化亦化无不在牛哀易虎不识厥兄当其革状安知其讹变哉其水又东迳曲易县东流注于泿郁经言于郡东界复合为三水此其一也全氏曰当作此其二也二水谓南水北水其次一水谓中水合之为三水其次一水东迳封谿县南又西南迳西于县南又东迳羸𨻻县北又东迳北带县南又东迳稽徐县泾水注之水出龙编县高山东南流入稽徐县注于中水中水又东迳羸𨻻县南交州外域记曰县本交阯郡治也林邑记曰县自交阯南行都官塞浦出焉其水自县东迳安定县北带长江江中有越王所铸铜船潮水退时人有见之者其水又东流隔水有泥黎城言阿育王所筑也又东南合南水南水又东北迳九徳郡北交州外域记曰交阯郡界有扶严究在郡之北隔渡一江即是水也江北对交阯朱䳒县又东迳浦阳县北又东迳无切县北建武十九年九月马援上言臣谨与交阯精兵万二千人与大兵合二万人船车大小二千艘自入交阯于今为盛十月援南入九真至无切县贼渠降进入馀发渠帅朱伯弃郡亡入深林巨薮犀象所聚群牛数千头时见象数十百为群援又分兵入无编县王莽之九真亭全氏曰六字注中注至居风县帅不降并斩级数十百九真乃靖其水又东迳勾漏县县带江水江水对安定县林邑记所谓外越安定纪粟者也江中有潜水牛形似水牛上岸鬭角软还入江水角坚复出又东与北水合又东注郁乱流而逝矣此其三也平撮通称同归郁海故经有入海之文矣
  夷水出巴郡鱼复县江
  夷水即佷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蜀人见其澄清因名清江也一清按应劭曰夷山在夷陵西南又云夷水出巫东入江然夷水之源最远方舆纪要云源出蛮中南流名柘林溪经天池洛浦名黔黎溪南至金洞唐崖入黔江县名黔江又云黔江自贵州思州之上费溪发源经五十八节名滩至黔州境分流入黔江县界为施州江入湖广施州卫谓之清江是也水源之远如此是以善长不记其所出而以佷山清江为限至应劭所云夷山似因夷水得名大类常璩漾山漾水之殊目不足为据江水篇经云江水又东南过夷道县北夷水从佷山县南东北注之注云夷道县为二江之会是夷水出江入江而胡朏明云禹循江而南且东以至于巫山乃不出三峡而并夷水以东且南逾澧水沅水以至于衡山导江云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则不经三峡可知又云夷水首出鱼复江尾入宜都江行五百馀里是亦荆州之沱也古时自巴入楚避三峡之险皆由此路史记张仪说楚王曰秦西有巴蜀大船积粟起于汶山浮江以下至楚三千馀里舫船载卒一日行三百馀里不至十日而拒捍关捍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三峡之有此言舟师自夷水入楚也楚世家肃王四年蜀伐楚取兹方于是楚为捍关以拒之水经注江水自江关东迳弱关捍关盖大江出三峡迳弱关江沱出佷山迳捍关划然两道仪言浮江以下拒捍关则不径巫峡明矣夷水受江处不知何时日就湮塞后汉建武中公孙述遣将田戎等乘枋箄下江关拔夷道夷陵光武命岑彭吴汉伐之溯江而上则皆取道于三峡而不复由夷水矣盖其时水已浅狭不胜战舰自后荆梁用师未有不由峡江者然郦注云河渠裁得通船则后魏时犹存下逮唐初建始之北遂成㫁港故章怀注西南夷𫝊寰宇记明一统志不复知此水出西北奉节之大江而以为西南施州卫之山源然自汉志已不言首受江未知何故班氏疏略颇多水经注源委详明而又有张仪之言为证无可疑者禹导江自梁入荆必浮此水也东樵此言较宛溪为核然则夷水乃跨有荆梁之沱禹贡所记二州指此已偹纷纷郓江玉轮江𨞪江枝江皆后起之名耳昔廪君浮土舟于夷水据捍关而王巴是以法孝直有言鱼复捍关临江据水实益州祸福之门夷水又东迳建平沙渠县县有巫城南岸临水山道五百里其水历县东出焉
  东南过佷山县南
  夷水自沙渠县入水流浅狭裁得通船东迳难留城南城即山也独立峻绝西面上里馀得石穴把火行百许步得二大石碛并立穴中相去一丈俗名阴阳石阴石常湿阳石常燥毎水旱不调居民作威仪服饰往入穴中旱则鞭阴石应时雨多雨则鞭阳石俄而天晴相承所说往往有效但捉鞭者不夀人颇恶之故不为也东北面又有石室可容数百人毎乱民入室避贼无可攻理因名难留城也昔巴蛮有五姓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中之又令各乘土舟约浮者当以为君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舟从夷水下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宿旦化为虫群飞蔽日天地晦暝积十馀日廪君因伺便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乘土舟下及夷城夷城石岸崄曲其水亦曲廪君望之而叹山崖为崩廪君登之上有平石方二丈五尺因立城其傍而居之四姓臣之死精魂化而为白虎故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祀盐水即夷水也全氏曰按江水篇夷水出夷谿盐水出巫谿今此合为一又有盐石即阳石也盛宏之以是推之疑即廪君所射盐神处也将知阴石是对阳石立名矣亊既鸿古难为明徴夷水又东迳石室在层岩之上石室南向水出其下悬崖千仭自水上迳望见毎有陟山岭者扳木侧足而行莫知其谁村人骆都小时到此室边采蜜见一仙人坐石床上见都凝瞩不转都还招村人重往则不复见乡人今名为仙人室袁山松云都孙息尚存夷水又东与温泉三水合大溪南北夹岸有温泉对注夏煖冬热上常有雾气痬疾百病浴者多愈父老𫝊此泉先出盐于今水有盐气夷水有盐水之名此亦其一也夷水又东迳佷山县故城南县即山名也孟康曰音恒出药草恒山今世以银为音也全氏曰孟康曰下十七字注中注旧武陵之属县南一里即清江东注矣南对长杨溪溪水西南潜穴穴在射堂村东六七里谷中有石穴清泉𣸣流三十许步复入穴即长杨之源也水中有神鱼大者二尺小者一尺居民钓鱼先陈所须多少拜而请之拜讫投钓饵得鱼过数者水辄波涌㬥风卒起树木摧折水侧生异花路人欲摘者皆当先请不得辄取水源东北之风井山回曲有异势穴口大如盆𡊮山松云夏则风出冬则风入春秋分则静余往观之其时四月中去穴数丈须㬰寒栗言至六月中尤不可当往人有冬过者置笠穴中风吸之经月还步杨溪得其笠则知潜通矣其水重源显发北流注于夷水此水清泠甚于大溪纵暑伏之辰尚无能澡其津流也县北十馀里有神穴平居无水时有渇者诚启请乞辄得水或戏求者水终不出县东十许里至平乐村又有石穴出清泉中有潜龙毎至大旱平乐村左近村居辇草秽著穴中龙怒须㬰水出荡其草秽傍侧之田皆得浇灌从平乐顺流五六里东亭村北山甚高峻上合下空空徼东西广二丈许高起如屋中有石床甚整顿傍生野韭人往乞者神许则风吹别分随偃而揃不得过越不偃而揃辄凶往观者去时特平暨处自然恭肃矣
  又东过夷道县北
  夷水又东迳虎滩岸石有虎像故因以名滩也夷水又东迳釡濑其石大者如釡小者如刁斗形色乱真唯实中耳夷水又东北有水注之其源百里与丹水出西南望州山山形竦峻峰秀甚高东北白岩壁立西南小演通行登其顶平可有三亩许上有故城城中有水登城望见一州之境故名望州山俗语讹今名武锺山山根东有涌泉成溪即丹水所发也下注丹水天阴欲雨辄有赤气故名曰丹水矣丹水又迳亭下有石穴甚深未尝测其远近穴中蝙蝠大者如乌悉多倒悬元中记曰蝙蝠百岁者倒悬得而服之使人神仙穴口有泉冬温夏冷一清按此处有脱文盖言泉水有鱼故下有秋藏春游之文秋则入藏春则出游民至秋阑㫁水口得鱼大者长四五尺骨软肉美异于馀鱼丹水又迳其下积而为渊渊有神龙毎旱村人以菵草投渊上流鱼则多死龙怒当时大雨丹水又东北流两岸石上有虎迹甚多或深或浅皆悉成就自然咸非人工丹水又北注于夷水水色清澈与大溪同夷水又东北迳夷道县北而东注
  东入于江
  夷水又迳宜都北东入大江有泾渭之比亦谓之佷山北溪水所经皆石山略无土岸其水虚映俯视游鱼如乘空也浅处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飞清傍多茂木空岫静夜听之恒有清响百鸟翔禽哀鸣相和巡颓浪者不觉疲而忘归矣
  油水出武陵孱陵县西界
  县有白石山油水所出东迳其县西与洈水合水出高成县洈山东迳其县下东至孱陵县入油水也
  东过其县北
  县治故城王莽更名孱陆也刘备孙夫人权妹也又更修之其城背油向泽
  又东北入于江
  油水自孱陵县之东北迳公安县西又北流注于大江
  澧水出武陵充县西历山东过其县南
  澧水自县东迳临澧零阳二县故界水之南岸白石双立厥状类人高各三十丈周四十丈古老𫝊言昔充县尉与零阳尉共论封境因相伤害化而为石东标零阳西揭充县后即其地为临澧县之故治临侧澧水即为县名晋太康四年置澧水又东茹水注之水出龙茹山水色清澈漏石分沙庄辛说楚襄王所谓饮茹溪之流者也茹水东流入澧水
  又东过零阳县之北
  澧水东与温泉水会水发北山石穴中长三十丈冬夏沸涌常若汤焉温水南流注于澧水澧水又东合零溪水源南出零阳之山历溪北注澧水一清按汉志武陵郡零阳县应劭曰零水所出东入湘殆即零溪也而道元以为入澧澧水又东九渡水注之水南出九渡山山下有溪又以九渡为名山兽咸饮此水而迳越他津皆不饮之九渡水北迳仙人楼下傍有石形极方峭世名之为仙楼水自下历溪曲折逶迤倾注行者间关毎所褰溯山水之号盖亦因事生焉九渡水又北流注于澧水澧水又东娄水入焉水源出巴东界东迳天门郡娄中县北又东迳零阳县注于澧水澧水又东迳零阳县南郡縁零溪以著称矣澧水又迳澧阳县右会渫水水出建平郡东迳渫阳县南晋太康中置渫水又左合黄水水出零阳县西北连巫山溪出雄黄颇有神异采之常以冬月祭祀凿石深数丈方得佳黄故溪水取名焉黄水北流注于渫水渫水又东注澧水谓之渫口澧水又东迳澧阳县南南临澧水晋太康四年立天门郡治也吴永安六年武陵郡嵩梁山高峰孤竦素壁千寻望之苕亭有似香炉其山洞开元朗如门高三百丈广二百丈门角上各生一竹倒垂下拂谓之天帚孙休以为嘉祥分武陵置天门郡澧水又东历层步山高秀特立山下有峭涧泉流所发南流注于澧水
  又东过作唐县北
  作唐县后汉分孱陵县置澧水入县左合涔水水出西南天门郡界南流迳涔坪屯屯堨涔水溉田数千顷一清按说文涔阳渚在郢中又东南流注于澧水澧水又东澹水出焉澧水又南迳故郡城东东转迳作唐县南澧水又东迳南安县南晋太康元年分孱陵立澹水注之水上承澧水于作唐县东迳其县北又东注于澧谓之澹口一清按澹水三国时亦曰诞水吴书黄盖𫝊所谓巴醴由诞者也由即油水诞即澹水也王仲宣赠士孙文始诗曰悠悠澹澧者也澧水又东与赤沙湖水会湖水北通江而南注澧谓之沙口澧水又东南注于沅水曰澧口盖其枝渎耳离骚曰沅有芷兮澧有兰
  又东至长沙下巂县西北东入于江
  澧水流注于洞庭湖俗谓之曰澧江口也
  沅水出牂柯且兰县一清按汉志续志皆云故且兰至晋志始去故字宋志云且兰令汉旧县云故且兰是也此条经文与按江水篇氐道县同一例为旁沟水又东至镡成县为沅水志云方舆纪要沅江在沅州府西南五里自贵州番界入沅州境又云㵲水在州南四里又引熊氏曰今辰州之武溪即古舞水沅州之㵲溪盖即沅水之异名耳按诸书皆谓㵲水即沅水是混㵲沅而一之其说均非不可不辨盖熊氏之以㵲水即沅水者由误以武溪即𣲘水且今泸溪县志亦祖其说是踵误也夫无水之名见于水经注武溪之名亦见于水经注水经注谓武溪源出武山南注于沅后汉书注今辰州卢浮县西有武山高可万仭元和郡县志亦云卢水在卢溪县西二百五十里即武溪所出是武溪可名卢水而按其源流与出自故且兰东南入沅之无水迥别顾熊氏之为此说或因荆州记五溪有武溪无𣲘溪故遂以武溪当𣲘溪与不知五溪之名出入不一武溪之不能当𣲘溪犹𣲘溪之不能当沅溪也惟见于水经注者为足据耳至于顾氏之言则又泥解水经注何也汉书注言无水首受故且兰又言沅水出牂柯首受与出既异文则义固自有别是沅与𣲘本二水也水经言沅水至镡成县为沅水镡成今黔阳也水经注言无水南流至无阳故县无阳故县今芷江也安得谓无阳即镡成耶乃或者疑经文有沅水东迳无阳县句可以证沅无摠一水之说不知旧本此段经文自沅水出牂柯云云至东至镡成县为沅水句止下云东迳无阳县五字则注起语也郦道元北魏人其所谓无阳县者乃晋义熙中徙故镡成之无阳亦即今黔阳已非汉旧故称汉之无阳为故县以别之且下即云无水出故且兰南流至无阳故县者盖谓沅之上流另有一支之水流入于沅故注文至谓之𣲘口句下又云沅水东迳无阳县前有故字而后无故字则五字之非经文可知自朱郁仪移作经文且自谓据宋本改正郁仪号称博雅其点窜古人不无穿凿附会顾氏不细绎经注漫以沂始析流为得解强合为一以误后人而莫有知其非者尤可怪也东迳无阳县一清按后汉省无阳故不见于续志晋志作舞阳宋志云太康地志有盖复立也此句之首注有脱文朱谋㙔笺曰旧本作注文据宋本是经文非是瑭珠沅州府
  无水出故且兰南流至无阳故县县对无水因以氏县无水又东南入沅谓之无口一清按汉志无水首受故且兰南入沅行八百九十里沅水东迳无阳县南临运水水源出东南岸许山西北迳其县南流注于熊溪熊溪南带移山一清按泿水篇注无阳县有移溪殆即熊溪也山本在水北夕中风雨旦而山移水南故山以移为名盖亦苍梧郁州东武怪山之类也熊溪下注沅水沅水又东迳辰阳县县有龙溪水南出于龙峤之山北流入于沅沅水又东滏水注之南出扶阳之山北流会于沅沅水又东与序溪合水出武陵郡义陵县鄜梁山西北流迳义陵县王莽之建平县也治序溪其城刘备之秭归马良出五溪绥抚蛮夷良率诸蛮所筑也一清按义陵县后汉废蜀志先主传军次秭归武陵五谿蛮夷遣使请兵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縁山绝岭于夷道猇亭驻营自佷山通道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抚五谿蛮夷咸相响应良所筑城即故义陵城也之犹往也所治序溪最为沃壌良田数百顷特宜稻修作无废又西北入于沅一清按汉志武陵郡义陵县鄜梁山序水所出西入沅沅水又东合柱水水导柱溪北流注沅一清按序水方舆纪要作溆水引旧志云今溆浦县南有双龙江其水一自县南百二十里之龙潭发源一自县东二十里龙湾发源流经县南二里之龙堆合流而西入于沅盖即序溪矣注又别名之曰柱溪柱序音同通用故耳沅水又东迳辰阳县南东合辰水水出县三山谷一清按汉志武陵郡辰阳县三山谷辰水所出南入沅行七百五十里东南流合独母水水源南出龙门山历独母溪北入辰水辰水又迳其县北旧治在辰水之阳故即名焉楚辞所谓夕宿辰阳者也王莽更名会亭矣辰水又右会沅水名之为辰溪口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樠溪无溪酉溪辰溪其一焉夹溪悉是蛮左所居故谓此蛮为五溪蛮也沅水又迳沅陵县西武溪源出武山与酉阳分山水源石上有盘瓠迹犹存矣盘瓠者高辛氏之畜狗也其毛五色高辛氏患犬戎之暴乃慕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军吴将军头者妻以少女下令之后盘瓠遂衔吴将军之首于阙下帝大喜未知所报女闻之以为信不可违请行乃以配之盘瓠负妻入南山上石室中所处崄绝人迹不至帝悲思之遣使不得进经三年生六男六女盘瓠死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裁置皆有尾其母白帝赐以名山其后滋蔓号曰蛮夷今武陵郡夷即盘瓠之种落也其狗皮毛嫡孙世宝录之武水南流注于沅沅水又东施水注之水南出施山溪源有阳欺崖崖色纯素望同积雪下有二石室先有人处其间细泉轻流望川竞注故不可得以言也施水北流会于沅沅水又东迳沅陵县北汉故顷侯吴阳之邑也一清按汉表阳以高后元年封王莽改曰沅陆县北枕沅水沅水又东迳县故治北移县治之旧城置都尉府因冈傍阿势尽川陆临沅对酉二川之交会也酉水导源益州巴郡临江县故武陵之充县酉原山东南流迳无阳故县南又东迳迁陵故县界与西乡溪合即延江之枝津更始之下流谓之西乡溪口酉水又东迳迁陵故城北王莽更名曰迁陆也酉水东迳酉阳故县南县故酉陵也酉水又东迳沅陵县北又东南迳潘承明垒西承明讨五溪蛮营军所筑也其城跨山枕谷酉水又南注沅水阚骃谓之受水其水所决入名曰酉口一清按汉志武陵郡充县酉原山酉水所出南至沅陵入沅行千二百里沅水又迳窦应明城侧应明以元嘉初伐蛮所筑也沅水又东溪水南出茗山山深回崄人兽岨绝溪水北㵼沅川沅水又东与诸鱼溪水合水北出诸鱼山山与天门郡之澧阳县分岭溪水合南流会于沅沅水又东夷水入焉水南出夷山北流注沅夷山东接壶头山一清按章怀后汉书注引武陵记曰此山与东海方壶山相似神仙多所游集故名壶头山也山高一百里广圆三百里山下水际有新息侯马援征武溪蛮停军处壶头径曲多险其中纡折千滩援就壶头希效早成道遇瘴毒终没于此忠以获谤信可悲矣刘澄之曰沅水自壶头枝分三十三渡迳交阯龙编县东北入海胍水寻梁乃非关究但古人许以𫝊疑聊书所闻耳
  又东北过临沅县南
  临沅县与沅南县分水沅南县西有夷望山孤竦中流浮崄四绝昔有蛮民避冦居之故谓之夷望也南有夷望溪水南出重山远注沅沅水又东得关下山东带关溪㵼注沅溃沅水又东历临沅县西为明月池白璧湾湾状半月清潭镜澈上则风籁空𫝊下则泉响不㫁行者莫不拥檝嬉游徘徊爱玩沅水又东历三石间鼎足均跱秀若削成其侧茂竹便娟致可翫也又东带绿萝山颓岩临水悬萝钓渚渔咏幽谷浮响若钟朱氏谋㙔笺曰御览引水经注云绿萝𫎇羃颓岩临水实钓渚渔咏之胜地其送响若钟音信为神仙之所居沅水又东迳平山西南临沅水寒松上荫清泉下注栖托者不能自绝于其侧沅水又东迳临沅县南县南临沅水因以为名王莽更之监沅县也县南有晋徴士汉夀人龚元之墓铭太元中车武子立县治武陵郡下本楚之黔中郡矣秦昭襄王二十七年使司马错以陇蜀攻楚楚割汉北与秦至三十年秦又取楚巫黔及江南地以为黔中郡汉高祖二年割黔中故治为武陵郡王莽更之建平郡也南对沅南县后汉建武中所置也县在沅水之阴因以沅南为名县治故城昔马援讨临乡所筑也沅水又东历小湾谓之枉渚渚东里许便得枉人山山西带修溪一百馀里茂竹便娟披溪荫渚长川迳引远注于沅沅水又东入龙阳县有澹水出汉夀县西杨山南流东折迳其县南县治索城即索县之故城也汉顺帝阳嘉中改从今名阚骃以为兴水所出东入沅而是水又东历诸湖方南注沅亦曰渐水也水所入之处谓之鼎口一清按汉志武陵郡索县渐水东入沅沅水又东历龙阳县之汜州州长二十里吴丹杨太守李衡植柑于其上临死敕其子曰吾州里有木奴千头不责衣食岁绢千疋太史公曰江陵千树橘可当封君此之谓矣吴末衡柑成岁绢千疋今州上犹有陈根馀枿盖其遗也全氏曰胡三省曰汎州乃柑州非橘州湘水篇临湘县之橘州乃衡所植也晏公类要曰湘江四州橘州其一焉张舜民郴行录橘州东对潭州以是知非汎州也沅水又东迳龙阳县北城临侧沅水沅水又东合夀溪内通大溪口有木连理根各一岸而陵空交合其水上承诸湖下注沅水
  又东至长沙下巂县西北入于江一清按汉志牂柯郡故且兰县沅水东南至益阳入江资水篇经文与班志合则此条不容有参错且与澧水篇经文相同惟少一东字耳沅水下注洞庭湖方会于江
  泿水出武陵镡成县北界沅水谷
  山海经曰祷过之山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是也
  南至郁林潭中县与邻水合
  水出无阳县县故镡成也晋义熙中改从今名俗谓之移溪溪水南历潭中注于泿水
  又东至苍梧猛陵县为郁溪又东至高要县为大水郁水自郁林之阿林县东迳猛陵县全氏曰汉按志苍梧郡猛陵县龙山合水所出南至布山入海而善长不志猛陵县在广信之西南王莽之猛陆也泿水于县左合郁溪乱流迳广信县地理志曰苍梧郡治武帝元鼎六年开王莽之新广郡县曰广信亭王氏交广春秋一清按虞喜志林云太康八年广州大中正王范上交广二州春秋元封五年交州自羸𨻻县移治于此建安十六年吴遣临淮步骘为交州刺史将武吏四百人之交州道路不通苍梧太守长沙吴巨拥众五千骘有疑于巨先使谕巨巨迎之于零陵遂得进州巨既纳骘而后有悔骘以兵少恐不存立巨有都督区景勇略与巨同士为用骘恶之阴使人请巨巨往告景勿诣骘骘请不已景又往乃于厅事前中庭俱斩以首徇众即此也郁水又迳高要县晋书地理志曰县东去郡五百里刺史夏避毒徙县□居也县有鹄奔亭广信苏施妻始珠鬼讼于交州刺史何敞处事与釐亭女鬼同王氏交广春秋曰步骘杀吴巨区景使严舟船合兵二万下取南海苍梧人衡毅钱博宿巨部伍兴军逆骘于苍梧高要峡口两军相逢于是遂交战毅与众投水死者千有馀人一清按三国志吴书吕岱传云高凉贼帅钱博乞降岱因承制以博为高凉西部都尉方舆纪要高凉山在高州府东北九十里本名高梁衡毅钱博拒步骘于高要峡口毅死博与属亡于高梁盖即此山是高要峡之战毅死而博逃其后遂降也交广春秋未得其实
  又东至南海番禺县西分为二其一南入于海
  郁水分泿南注
  其一又东过县东南入于海
  泿水东别迳番禺山海经谓之贲禺者也交州治中合浦姚文式问云何以名为番禺答曰南海郡昔治在今州城中与番禺县连接今入城东南偏有水坈陵城倚其上闻此县人名之为番山县名番禺傥谓番山之禺也汉书所谓浮牂柯下离津同会番禺盖乘斯水而入越也秦幷天下略定杨越置东南一尉西北一候开南海以谪徙民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召龙川令赵他曰闻陈胜作乱豪杰叛秦吾欲起兵阻绝新道番禺负崄可以为国会病绵笃无人与言故召公来告以大谋嚣卒他行南海尉事则拒关门设守以法诛秦所置吏以其党为守自立为王高帝定天下使陆贾就立他为南越王剖符通使至武帝元鼎五年遣伏波将军路博徳等攻南越王五世九十二岁而亡以其地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也建安中吴遣步骘为交州骘到南海见土地形势观尉他旧治处负山带海博敞渺目高则桑土下则沃衍林麓鸟兽于何不有海怪鱼鳖鼋鼍鲜鳄珍怪异物千种万类不可胜纪他因冈作台北面朝汉圆基千步直峭百丈顶上三亩复道回环逶迤曲折朔望升拜名曰朝台前后刺史郡守迁除新至未尝不乘车升履于焉逍遥骘登高远望睹巨海之浩茫观原薮之殷阜乃曰斯诚海岛膏腴之地宜为都邑建安二十二年迁州番禺筑立城郭绥和百越遂用宁集交州治中姚文式问答云朝台在州城东北三十里裴渊广州记曰城北有尉他墓墓后有大冈谓之马鞍冈秦时占气者言南方有天子气始皇发民凿破此冈地中出血今凿处犹存以状取目故冈受厥称焉王氏交广春秋曰南越王赵他生有奉制称藩之节死有秘奥神密之墓他之葬也因山为坟其垅茔可谓奢大葬积珍玩吴时遣使发掘其基求索棺柩凿山破石费日损力卒无所获他虽奢僣慎终厥身乃令后人不知其处有似松乔迁景牧竖固无所残矣邓徳明南康记曰昔有卢耽仕州为治中少栖仙术善解云飞毎夕辄陵虚归家晓则还州尝于元会至朝不及朝列化为白鹄至阁前回翔欲下威仪以石掷之得一只履耽惊还就列内外左右莫不骇异时步骘为广州意甚恶之便以状列闻遂至诛灭广州记称吴平晋滕修为刺史修乡人语修鰕须长一赤修以为虚责其人乃至东海取鰕须长四赤一清按裴松之三国志注引王氏交广春秋一赤作一丈四赤作一丈四尺速送示修修始服谢厚为遣其一水南入者郁川分派迳四会入海也其一即川东别迳番禺城下汉书所谓浮牂柯下离津同会番禺盖乘斯水而入于越也一清按汉书以下与前文复盖删削之未尽者泿水又东迳怀化县入于海水有䱜鱼裴渊广州记曰䱜鱼长二丈大数围皮皆鑢物生子子小随母觅食惊则还入母腹吴录地理志曰䱜鱼子朝索食暮入母腹南越志曰暮从脐入旦从口出腹里两洞肠贮水以养子肠容二子两则四焉其馀又东至龙川为涅水全氏曰按师古汉志注引裴氏广州记曰龙川县本博罗县之东乡也有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为号龙川殆即涅水也屈北入员水泿水枝津衍注自番禺东历増城县南越志曰县多鵕䴊鵕䴊山鸡也毛色鲜明五采炫耀利距善斗世以家鸡斗之则可擒也又迳博罗西界龙川左思所谓目龙川而带坰者也赵他乘此县而跨据南越矣员水又东南一千五百里入南海东历揭阳县王莽之南海亭而注于海也






  水经注释卷三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释卷三十八
  仁和赵一清撰
  资水  涟水  湘水
  漓水  溱水
  资水出零陵都梁县路山
  资水出武陵郡无阳县界唐糺山盖路山之别名也谓之大谿水东北迳邵陵郡武冈县南县分都梁之所置也县左右二冈对峙重岨齐秀间可二里旧𫝊后汉代五谿蛮蛮保此冈故曰武冈县即其称焉大谿迳建兴县南又迳都梁县南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长沙定王子敬侯遂之邑也县西有小山山上有渟水既清且浅其中悉生兰草绿叶紫茎芳风藻川兰馨馥远俗谓兰为都梁山因以为号县受名焉
  东北过夫夷县
  夫水出县西南零陵县界少延山东北流迳扶县南本零陵之夫夷县也一清按沈约志云汉旧县至晋曰夫夷今云扶者疑是避桓温讳去夷夫不可为县名故为扶云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长沙定王子敬侯义之邑也夫水又东注邵陵水谓之邵陵浦口水也
  又东北过邵陵县之北一清按两汉志昭陵属长沙孙吴始改曰邵陵此亦经文晚出之证
  县治郡下南临大谿水迳其北谓之邵陵水魏咸熙二年宝鼎元年一清按魏祚终于咸熙二年乃孙皓甘露元年明年改元宝鼎实晋武帝泰始二年孙皓分零陵北部立邵陵郡于邵陵县县故昭陵也一清按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表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童为洛陵侯索隐曰表作路陵在南阳夫长沙之子何以封于南阳括地志云即昭陵是也郦氏疑之故不著洛陵汉表作洛阳今湖南宝庆府东北五里有洛阳山盖以侯封得名即前汉之昭陵县属长沙国后汉析置昭阳县晋讳昭改曰邵陵邵阳云尔谿水东得高平水口水出武陵郡沅陵县首望山西南流迳高平县南又东入邵陵县界南入于邵水邵水又东会云泉水水出零陵永昌县云泉山西北流迳邵阳县南县故昭阳也云泉水又北注邵陵水谓之邵阳水口自下东北出益阳县其间迳流山峡名之为茱萸江盖水变名也
  又东北过益阳县北
  县有关公濑所谓关公滩也南对甘宁故垒昔关公屯军水北孙权令鲁肃甘宁拒之于是水宁谓肃曰彼闻吾咳唾之声不敢渡也渡则成擒矣公夜闻宁处分曰兴霸声也遂不渡茱萸江又东迳益阳县北又谓之资水应劭曰县在益水之阳今无益水亦或资水之殊目矣然此县之左右处处有深潭渔者咸轻舟委浪谣咏相和罗君章所谓其声绵邈者也水南十里有井数百口浅者四五赤或三五丈深者亦不测其深古老相𫝊昔人以杖撞地辄便成井或云古人采金沙处莫详其实也
  又东与沅水合于湖中东北入于江也
  湖即洞庭湖也所入之处谓之益阳江口
  涟水出连道县西
  资水之别水出邵陵县界南迳连道县县故城在湘乡县西一百六十里控引众流合成一谿东入衡阳湘乡县历石鱼山下多玄石山高八十馀丈广十里石色黒而理若云母开发一重辄有鱼形鳞□首尾宛若刻画长数寸鱼形备足烧之作鱼膏腥因以名之涟水又迳湘乡县南临涟水本属零陵长沙定王子昌邑一清按汉表哀帝建平四年封长沙王子昌为湘乡侯无定字又长沙定王𫝊元帝初元三年复立旦弟宗是曰孝王五年薨子鲁人嗣王莽时绝哀平之世王乃鲁人也昌是鲁人之子诸侯王表鲁人以元帝永光二年嗣四十八年薨谥曰缪缪误涟水又屈迳其县东而入湘南县也
  东北过湘南县南又东北至临湘县西南东入于湘涟水自湘南县东流至衡阳湘西县界入于湘水也于临湘县为西南者矣
  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
  即阳朔山也应劭曰湘出零山盖山之殊名也山在始安县北县故零陵之南部也魏咸熙二年孙皓之甘露元年全氏曰七字注中注立始安郡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一清按善长此言非是详见漓水篇东北流罗君章湘中记曰湘水之出于阳朔则觞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于其中也
  东北过零陵县东
  越城峤水南出越城之峤峤即五岭之西岭也秦置五岭之戍是其一焉北至零陵县下注湘水湘水又迳零陵县南又东北迳观阳县与观水合水出临贺郡之谢沭县界西北迳观阳县西县盖即水为名也又西北流注于湘川谓之观口也
  又东北过洮阳县东一清按汉志注如淳曰洮音韬
  洮水出县西南大山东北迳其县南即洮水以立称矣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定王子靖侯狗彘朱氏谋㙔笺曰按索隐曰表作将燕一清按今本汉书将字作狩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洮治也其水东流注于湘水
  又东北过泉陵县西
  营水出营阳泠道县南留山沈氏曰当作营山西流迳九疑山下磐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谿岫壑负岨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大舜⿱穴之 -- 窆其阳商均葬其阴全氏曰按胡三省曰太史公云舜南狩崩于苍梧归葬于江南九疑则苍梧九疑两地也合而言之者误也山南有舜庙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自庙仰山极高直上可百馀里古老相𫝊言未有登其峰者山之东北令道县界又有舜庙县南有舜碑碑是零陵太守徐俭立营水又西迳营道县冯水注之水出临贺郡冯乘县东北冯冈其水导源冯谿西北流县以托名焉冯水带约众流浑成一川谓之北渚历县北西至关下关下地名也是商舟改装之始冯水又左合萌渚之水水南出于萌渚之峤五岭之第四岭也其山多锡亦谓之锡方矣渚水北迳冯乘县西而北注冯水冯水又迳营道县而右会营水营水又西北屈而迳营道县西王莽之九疑亭也营水又东北迳营浦县南营阳郡治也魏咸熙二年吴孙皓分零陵置在营水之阳故以名郡矣营水又北都谿水注之水出舂陵县北二十里仰山南迳其县西县本泠道县之舂陵乡盖因舂谿为名矣汉长沙定王分以为县武帝元朔五年封王中子买为舂陵节侯县故城东又有一城东西相对各方百步古老相𫝊言汉家旧城汉称犹存知是节侯故邑也城东角有一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东南三十里尚有节侯庙都谿水又南迳新宁县东县东傍都谿谿水又西迳县南左与五谿俱会县有五山山有一谿五水会于谿门朱氏谋㙔笺曰初学记引此注作会于县门故曰都谿也都谿水自县又西北流迳泠道县北与泠水合水南出九疑山一清按应劭以此泠水为出丹阳宛陵县西北入江而臣瓉非之师古曰瓉说是泠水见说文即汉志宛陵县下之清水今谓之清弋江岂可以泠谿目之乎仲瑗诚误矣北流迳其县西南县指泠谿以即名王莽之泠陵县也泠水又北流注于都谿水又西北入于营水营水又北流注于营阳峡又北至观阳县而出于峡矣大小二峡之间为沿溯之极艰矣营水又西北迳泉陵县西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长沙定王子节侯贤之邑也王莽名之曰漙润零陵郡治故楚矣汉武帝元鼎六年分桂阳置太史公曰舜葬九疑实惟零陵或作零郡全氏曰四字注中注郡取名焉王莽之九疑郡也下邳陈球为零陵太守桂阳贼胡兰攻零陵激流灌城球辄于内因地势反决水淹贼相拒不能下县有白土乡零陵先贤𫝊曰郑产字景载泉陵人也为白土啬夫汉末多事国用不足产子一岁辄出口钱民多不举子产乃敕民勿得杀子口钱当自代出产言其郡县为表上言钱得除更名白土为更生乡也晋书地道志曰县有香茅气甚芬香言贡之以缩酒也营水又北流注于湘水湘水又东北与应水合水出邵陵县历山崕隥崄岨峻崿万寻澄渊湛于下应水涌于上东南流迳应阳县南晋分观阳县立盖即应水为名也应水又东南流迳有鼻墟南王隐曰应阳县本泉陵之北部东五里有鼻墟言象所封也山下有象庙言甚有灵能兴云雨余所闻也圣人之神曰灵贤人之精气为鬼象生不惠死灵何寄乎应水又东南流而注于湘水湘水又东北得□口水出永昌县北罗山东南流迳石燕山东其山有石绀而状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雷风相薄则石燕群飞颉颃如真燕矣罗君章云今燕不必复飞也其水又东南迳永昌县南又东流注于湘水又东北迳祁阳县南又有馀谿水注之水出西北邵陵郡邵陵县东南流注于湘其水扬清汎浊水色两分湘水又北与宜谿水合水出湘东郡之新宁县西南新平故县东新宁故新平也众川泻浪共成一津西北流东岸山下有龙穴宜水迳其下天旱则拥水注之便有雨降宜水又西北注于湘湘水又西北得舂水口水上承营阳舂陵县西北潭山一清按此是吴复立之舂陵县晋志曰舂阳属零陵郡宋志曰舂陵令属营阳太守又北迳新宁县东又西北流注于湘水也一清按汉志桂阳郡来阳县舂山舂水之所出北至酃入湖过郡二行七百八十里
  又东北过重安县东又东北过酃县西承水从东南来注之
  承水出衡阳重安县西邵陵县界邪姜山东北流至重安县迳舜庙下庙在承水之阴又东合略塘相𫝊云此塘中有铜神今犹时闻铜声于水水辄变渌作铜腥鱼为之死一清按名胜志引此注作飞养鱼经曰鱼满三百六十则龙为之长而引飞出水内鳖则鱼不复去则鱼飞诚亦有之承水又东北迳重安县南汉长沙顷王子度邑也故零陵之锺武县王莽更名曰锺桓也武水入焉水出锺武县西南表山东流至锺武县故城南而东北流至重安县注于承水一清按下有缺文至湘东临承县北东注于湘谓之承口临承即故酃县也县即湘东郡治也郡旧治在湘水东故以名郡魏正元二年吴主孙亮分长沙东部立县有石鼓高六赤湘水所迳鼔鸣则土有兵革之事罗君章云扣之声闻数十里此鼓今无复声观阳县东有裴岩其下有石鼔形如覆船扣之清响远彻其类也湘水又北历印石石在衡山县南湘水右侧有磐石或大或小临水石悉有迹其方如印累然行列无文字如此可二里许因名为印石也湘水又北迳衡山县东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紫盖一名容峰一清按胡渭曰此处有脱误盛弘之荆州记云衡山有三峰一名紫盖一名石囷一名芙蓉注少石囷一句容峰最为竦杰自远望之苍苍隐天故罗含云望若阵云非清霁素朝不见其峰丹水涌其左澧泉流其右山经谓之岣嵝山为南岳也山下有舜庙南有祝融冢楚灵王之世山崩毁其坟得营丘九头图禹治洪水用白马祭山得金简玉字之书容峰之东有仙人石室学者经过往往闲讽诵之音矣衡山东南二面临映湘川自长沙至此沿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渔者歌曰帆随湘转望衡九面山上有飞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练在山矣湘水又东北迳湘南县东又历湘西县南分湘南置也衡阳郡治魏正元二年吴孙亮分长沙西部立治湘南一清按魏正元二年吴五鳯二年也吴书孙亮𫝊郡以太平二年置则魏甘露二年晋太守何承天徙治湘西矣十三州志曰日华水出桂阳郴县日华山西至湘南县入湘地理志曰郴县有耒水出耒山西至湘南入湘湘水又北迳麓山东其山东临湘川西傍原隰息心之士多所萃焉
  又东北过阴山县西洣水从东南来注之又北过澧陵县西漉水从东南来注之
  续汉书五行志曰建安八年长沙醴陵县有大山常鸣如牛呴声积数年后豫章贼攻没县亭杀掠吏民因以为侯湘水又北迳建宁县西傍湘水县北有空泠峡一清按方舆纪要引此文作空灵峡张舜氏郴行录同寰宇记作空舲峡惊浪雷奔濬同三峡湘水又北迳建宁县故城下晋太始中立
  又北过临湘县西浏水从县西北流注之
  县南有石潭山湘水迳其西山有石室石床临对清流湘水又北迳昭山西山下有旋泉深不可测故言昭潭无底也亦谓之曰湘州潭湘水又北迳南津城西西对橘州全氏曰此即胡三省所指之橘州或作吉字全氏曰四字注中注何氏曰周子充云橘诀律切吉激质切本作两音北人混而一之故郦道元水经注云橘州或作吉字一清按吴音亦呼为吉子不惟此也为南津州尾水西有橘州子戍故郭尚存湘水又北左会瓦官水口湘浦也又迳船官西湘州商舟之所次也北对长沙郡郡在水东州城南旧治在城中后乃移此湘水左迳麓山东上有故城山北有白露水口湘浦也又右迳临湘县故城西县治湘水滨临川侧故即名焉王莽改号抚陆故楚南境之地也秦灭楚立长沙郡即青阳之地也秦始皇二十六年荆王献青阳以西全氏曰按此乃二十六年诏书中语其时荆亡已三年矣汉书邹阳𫝊越水长沙还舟青阳注张晏曰青阳地名也苏林曰青阳长沙县也汉高祖五年以封吴芮为长沙王是城即芮筑也汉景帝二年封唐姬子发为王都此王莽之镇蛮郡也于禹贡则荆州之域晋怀帝以永嘉元年分荆州湘中诸郡立湘州治此城之内郡廨西有陶侃庙云旧是贾谊宅地中有一井是谊所凿极小而深上敛下大其状似壶傍有一脚石床才容一人坐形流俗相承云谊宿所坐床又有大柑树亦云谊所植也城之西北有故市北对临湘县之新治县治西北有北津城县北有吴芮冢广逾六十八丈登临写目为㕓郭之佳憩也郭颁世语云魏黄初末吴人发芮冢取木于县立孙坚庙见芮尸容貌衣服并如故吴平后预发冢人于夀春见南蛮校尉吴纲曰君形貌何类长沙王吴芮乎但君微短耳纲瞿然曰是先祖也自芮卒至冢发四百年至见纲又四十馀年矣湘水左合誓口又北得石椁口并湘浦也右合麻溪水口湘浦也湘水又北迳三石山东山枕侧湘川北即三石水口也湘浦也水北有三石戍戍城为二水之会也湘水又迳浏口戍西北对浏水
  又北沩水从西南来注之
  沩水出益阳县马头山东迳新阳县南晋太康元年改曰新康矣沩水又东入临湘县历沩口戍东南注湘水湘水又北合断口又北则下营口湘浦也湘水左岸有高口水出益阳县西北迳高口戍南又西北上鼻水自鼻州上口首受湘西入焉谓之上鼻浦高水西北与下鼻浦合水自鼻州下口首受湘川西通高水谓之下鼻口高水又西北右屈为陵子潭东北流注湘为陵子口湘水自高口戍东又北右会鼻州左合上鼻口又北右对下鼻口又北得陵子口湘水右岸铜官浦出焉湘水又北迳铜官山西临湘水山土紫色内含云母故亦谓之云母山也
  又北过罗县西㵋水从东来流注之
  湘水又北迳锡口戍东又北左派谓之锡水西北流迳锡口戍北又西北流屈而东北注玉水焉水出西北玉池东南流注于锡浦谓之玉池口锡水又东北东湖水注之水上承玉池之东湖也南流注于锡谓之三锡迳水南有三戍又东北注于湘湘水自锡口北出又得望屯浦湘浦也湘水又北枝津北出谓之门迳也湘水纡流西北东北合门水谓之门迳口又北得三谿水口水东承太湖西通湘浦三水之会故得三谿之目耳又北东会大对水口西接三津迳湘水又北迳黄陵亭西右合黄陵水口其水上承太湖湖水西流迳二妃庙南世谓之黄陵庙也言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潇者水清深也一清按说文潇水名从水萧声相邀切又㴋水清深从水肃声子叔切则潇是水名故朱子以当洞庭九江之一今注以潇为水清深盖误读说文也又按山海经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于潇湘之浦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楚地记因之云巴陵潇湘之渊在九江之间道元既本山海经以立文而删去在九江之间一语殆不以洞庭为九江也江水注指东陵在庐江亦同此旨湘中记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摴蒲矢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崖若朝霞是纳潇湘之名矣故民为立祠于水侧焉荆州牧刘表刊石立碑树之于庙以旌不朽之𫝊矣黄水又西流入于湘谓之黄陵口昔王子山有异才年二十而得恶梦作梦赋二十一溺死于湘浦即斯川矣湘水又北迳白沙戍西又北右会东町口㵋水也湘水又左合决湖口水出西陂东通湘渚湘水又北汨水注之水东出豫章艾县桓山西南迳吴昌县北与纯水合水源出其县东南纯山西北流又东迳其县南又北迳其县故城下县是吴主孙权立纯水又右会汨水汨水又西迳罗县北本罗子国也故在襄阳宜城县西楚文王移之于此秦立长沙郡因以为县谓之罗水汨水又西迳玉笥山罗含湘中记曰屈潭之左有玉笥山道士遗言此福地也一曰地脚山汨水又西为屈潭即汨罗渊也屈原怀沙自沈于此故渊潭以屈为名一清按说文长沙汨罗渊屈原所沈之水从水冥省声莫狄切昔贾谊史迁皆尝迳此弭檝江波投吊于渊渊北有屈原庙庙前有碑又有汉南一清按南下疑落郡字太守程坚碑寄在原庙汨水又西迳汨罗戍南西流注于湘春秋之罗汭矣世谓之汨罗口湘水又北枝分北出迳汨罗戍西又北迳垒石山东又北迳垒石戍西谓之茍导迳矣而北合湘水自汨罗口西北迳垒石山西而北对青草湖亦或谓之青草山也西对悬城口湘水又北得九口并湘浦也湘水又东北为青草湖口右会茍导迳北口与劳口合又北得同拌口皆湘浦右迤者也
  又北过下𮥼县西微水从东来流注之
  湘水左会清水口资水也世谓之益阳江湘水左迳鹿角山东右迳谨亭戍西又北合查浦又北得万浦咸湘浦也侧湘浦北有万石戍湘水左则沅水注之谓之横房口东对微湖世或谓之麋湖也右属微水即经所谓微水迳下𮥼者也西流注于江谓之麋湖口也湘水又北迳金浦戍北带金浦水湖溠也湘水左则澧水注之世谓之武陵江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名之五渚战国策曰秦与荆战大破之取洞庭五渚也湖水广圆五百馀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山海经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焉沅澧之风交潇湘之浦出入多飘风暴雨湖中有君山编山君山有石穴潜通吴之包山郭景纯所谓巴陵地道者也是山湘君之所游处故曰君山矣昔秦始皇遭风于此而问其故博士曰湘君出入则多风秦皇乃赭其山汉武帝亦登之射蛟于是山东北对编山山多箎竹两山相次去数十里回峙相望孤影若浮湖之右岸有山世谓之笛乌头石石北右会翁湖口水上承翁湖左合洞浦所谓三苗之国左洞庭者也
  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
  山在湘水右岸一清按巴丘山宋人以为禹贡之东陵曽彦和曰巴陵与夷陵相为东西夷陵亦曰西陵则巴陵为东陵可知又曰沅渐旡辰叙酉湘资醴水皆合洞庭中东入于江是为九江导江云过九江至于东陵今之巴陵巴陵之上即洞庭也因九水所合遂名九江水经九江在长沙下𮥼县西北楚地记云巴陵潇湘之渊在九江之间是也晁以道云洞庭九江也胡渭曰以洞庭为九江始于宋初胡旦而晁曽从之朱子故主其说而力辨寻阳九江之非然去无澧二水而易以潇蒸则意有未安澧水实会南江以东注洞庭安得而不数之盖后人讹旡为元朱子故以为无是水而为之更定不若曽旼之说为得其实全祖望曰顾景范以宋人洞庭九江谓本许叔重语大缪叔重何曽有此说乃曽旼之书曰东陵巴陵也许慎曰迤邪行也今江水过洞庭至巴陵西东北邪行以合彭蠡彦和所引许氏祇邪行一语而顾氏牵连并下文以为皆叔重语曽氏之书今不𫝊犹幸其引入夏僎书解中胡氏亦引入通鉴注中不然殆难考矣王厚斋云张守节史记正义以巴陵为东陵曽旼盖本于此益可知许慎无此言矣孔颖达正义曰九江禹前先有其处禹导水过之非别有九江之水其言最为清核然既名为九则亦必有其流派故曽晁之说自可从非若寻阳记縁江图造作乌白嘉靡等名色遂谓之禹迹所可比也胡渭又曰周礼荆州无九江盖已包在薮泽云梦之中矣然自是九江之名不著故或称江南之梦或称洞庭五渚或又称巴丘湖后世既不知洞庭为九江见寻阳江中多沙水相间处遂指其九派为九江而导山导江之文义皆可通矣太史公不敢言山海经然其中亦有可信者如谓澧沅潇湘在江之间赖此一语犹可推寻其有造于禹贡不小也正义又曰郑玄以此经言过言会者皆是水名言至于者或山或泽故以澧为陵名孔以为水名今按易祓曰澧陵是小山因水而得名者据此适与东陵之文相对郑义较孔为长于是始无碍于澧为九江之一之说也方舆纪要许慎曰九江沅渐𣲘辰酉溆澧澬湘也渐水在常徳府武陵县合于沅𣲘水在沅州城西亦入沅江辰水在辰州府辰陵城东入沅酉水亦在沅陵城西入沅溆水在辰州府溆浦县西北流入沅惟澧水出岳州府澧州慈利县西三十里之历山东迳华容县南而入洞庭湖然则所云九江者惟四江达于洞庭耳余于壬寅春夏之交言涉长沙过岳州登楼远眺惟见湖水渺弥不知纪极湘水东汇下㵼江流正直下𮥼之西北禹贡记水不应遗此钜浸信乎非洞庭不足以当九江之名也然汉时自有九江在寻阳史记龟䇲𫝊云神龟出于江淮之间嘉林之中郦道元以淮即灌决水注云决水又西北灌水注之其水导源金兰西北东陵乡大苏山即淮水也许慎曰出雩娄县俗谓之浍水也褚先生去古未远必有师承而又因禹贡荆州九江纳锡大龟之文遂实其说然寻阳地属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何以阑入荆域神龟出江灌乃洞庭不闻有此后人欲据此以释经恐于经义全不合也故寻阳之九江以之言汉志则可欲以之解禹贡则非矣禹贡导水于导漾下云东汇泽为彭蠡此湖汉九水汉儒之所谓九江也导河下云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汇即东汇泽为彭蠡之汇书法互见则九江在其上游是非以洞庭当之不可荆扬二域水道叙次分明彼徒执汉志以疑禹贡纷纷臆说诚何必然山有巴陵故城本吴之巴邱邸阁城也晋太康元年立巴陵县于此后置建昌郡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城跨冈岭滨岨三江巴陵西对长州其州南□湘浦北届大江故曰三江也三水所会亦或谓之三江口矣夹山列关谓之射猎又北对养口咸湘浦也水色青黒东北入于大江有清浊之别谓之江会也
  漓水亦出阳海山
  漓水与湘水出一山而分源也湘漓之间陆地广百馀步谓之始安峤峤即越城峤也峤水自峤之阳南流注漓名曰始安水故庾仲初之赋扬都云判五岭而分流者也漓水又南与沩水合水出西北邵陵县界而东南流至零陵县西南迳越城西建安十六年交州刺史赖恭自广信合兵小零陵越城迎步隲即是地也沩水又东南流注于漓水汉书所谓出零陵下漓水者也漓水又南合弹丸谿水出于弹丸山山有涌泉奔流冲激山嵁及谿中有石若丸自然珠圆状弹丸矣故山水即名焉验其山有石窦下深数丈洞穴深远莫究其极溪水东流注于漓水漓水又南迳始兴县南魏元帝咸熙二年吴孙皓分零陵南部立始兴县一清按三国志吴书孙皓传廿露元年以零陵南部为始安郡桂阳南部为始兴郡宋书州郡志广兴公相孙皓分桂阳南部都尉立为始兴郡领始兴令今注云云盖误记也且事在甘露元年十一月是为晋武帝泰始元年去魏咸熙二年差一岁漓水又南右会洛溪溪水出永丰县西北洛溪山东流迳其县北县本苍梧之北乡孙皓割以为县洛溪水又东南迳始安县而东注漓水漓水又东南流入熙平县迳羊濑山山临漓水石间有色类羊又东南迳鸡濑山山带漓水石色状鸡故二山以物象受名矣漓水又南得熙平水口水源出县东龙山西南流迳其县南又西与北乡谿水合水出县东北北乡山西流迳其县北又西流南转迳其县西县本始安之扶乡也孙皓割以为县谿水又南注熙平水熙平水又西注于漓水县南有朝夕塘水出西南有水从山下注塘一日再増再减盈缩以时未尝愆期同于潮水因名此塘为朝夕塘矣漓水又西迳平乐县界左合平乐谿口水出临贺郡之谢沭县南历山西北流迳谢沭县西南西南流至平乐县东南左会谢沭众谿派流凑合西迳平乐县南孙皓割苍梧之境立以为县北隶始安谿水又西南流注于漓水谓之平乐水
  南过苍梧荔浦县
  濑水出县西北鲁山之东迳其县西与濡水合水出永丰县西北濡山东南迳其县西又东南流入于荔浦县注于濑豀又注于漓水漓水之上有关一清按方舆纪要引注云漓水南迳都利山今本无之漓水又南左合灵谿水口水出临贺富川县北符灵冈南流迳其县东又南注于漓水也全氏曰漓水一名融水乃䍧柯江之下流分郁水豚水诸川入于交州复至中国历三十六滩而为漓水本无关于湘水其引湘水而通之漓者秦史禄运漕之故水经不知以为湘漓同源此大缪也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曰湘水源出阳海山而漓水乃䍧柯江下流南下兴安地势高二水远不相谋史禄始作灵渠派湘之流而注之漓使北水南合然则漓水不出阳海其自阳海导湘水使合漓水者皆史禄之力也善长于湘漓二篇皆言之不详亦大疏漏也又曰范云作灵渠之法于湘流沙磕中垒石作铧觜锐其前逆分湘流为两激之六十里行渠中以石漓江与俱南渠绕兴安界深不数尺广丈馀六十里置斗门三十六土人但谓之斗舟入一斗则复闸斗伺水积渐进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千斛之舟亦可往来治水巧妙无如此渠零渠通鉴作澪渠即注所谓灵溪也又曰按柳开曰湘漓二水之名书记皆无说淳化元年开自全州移知桂州溯湘水抵分水岭下复溯漓水知二水至岭方分所谓相离者也而乃北水曰湘南水曰漓疑其不当为此漓字当以离傍加水作此漓字又字书古无此漓字酌其理増而今以为字焉仲涂之言颇为鹘突盖不识水道而妄生异议者也一清按此事见汉书严助𫝊云长老言秦之时尝使尉屠睢击越又使监禄凿渠通道张晏曰监郡御史也名禄又严安𫝊云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攻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渠即灵渠也寰宇记云秦凿渠在兴安县南二十里本漓水自柘山之阴西北流至县西南合零渠五里始分为二水昔秦命御史监禄自零陵凿至桂林故汉归义越侯严为戈船将军出零陵下漓水即此郡国志后汉伏波将军马援开湘水为渠六十里穿度南城今城南流者是因秦旧渎耳至唐宝历初渠道崩坏舟楫不通观察使李渤遂叠石造堤如铧觜劈分二水每水制石斗门一使制之在人开闭开漓水则全入于桂江拥桂江则尽归于湘水又于湘水凿分水渠三十五步以便行舟据此则秦渠与零渠为二石湖云激湘入漓永言云开漓入湘二家言稍有不同
  又南至广信县入于郁水
  溱水出桂阳临武县南绕城西北屈东流
  溱水导源县西南北流迳县西而北与武谿合山海经曰肄水出临武西南注于海入番禺西肄水盖溱水之别名也武谿水出临武县西北桐柏山东南流右合溱水乱流东南迳临武县西谓之武谿县侧临谿东因曰临武县王莽更名大武也谿水东南流左会黄岑谿水水出郴县黄岑山西南流右合武谿武水又南入重山山名蓝豪广圎五百里悉曲江县界崖壁峻岨岩岭干天交柯云蔚霾天晦景谓之泷中悬湍回注崩浪震山名之泷水
  东至曲江县安聂邑东屈西南流
  泷水又南出峡谓之泷口西岸有任将军城南海都尉任嚣所筑也嚣死尉他自龙川始居之东岸有任将军庙泷水又南合泠水水东出泠君山山群峰之孤秀也晋太元十八年崩十馀丈于是悬涧瀑挂倾流注壑頺波所入灌于泷水泷水右合林水水出县东北洹山王歆之始兴记曰林水源里有石室室前磐石上行罗十瓮中悉是银饼采伐遇之不得取取必迷闷晋太元初民封驱之家仆密窃三饼归发看有大蛇螫之而死湘州记曰其夜驱之梦神语曰君奴不谨盗银三饼即日显戮以银相偿觉视则奴死银在矣林水自源西流注于泷水又与云水合水出县北汤泉泉源沸涌浩气云浮以腥物投之俄倾即熟其中时有细赤鱼游之不为灼也西北合泷水又有藉水上承沧海水有岛屿焉其水吐纳众流西北注于泷水泷水又南历灵鹫山山本名虎群山亦曰虎市山以虎多暴故也晋义熙中沙门释僧律葺宇岩阿猛虎远迹盖律仁感所致因改曰灵鹫山泷水又南迳曲江县东又言县昔号曲红曲红山名也东连冈是矣泷中有碑文曰一清按泷中碑是汉桂阳太守周府君功勲铭也其文曰桂阳太守周府君者徐州下邳人也讳憬字君光軆性惇仁天姿笃厚行兴闺门名阙州里举孝廉拜尚书侍郎迁汝南固始相遂拜桂阳廼宣鲁卫之政□二南之泽政以徳绥化犹风腾摭集烝细阙绥有方进则贞直退则错枉崇举济济吉土 充朝招训阙蒙开诱六蔽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信感神祗灵瑞苻阙嘉□生SKchar□奇草像萐莆异根之树超然连理SKchar此阙时邦域惟宁郡又□ 南海接比商旅所臻自瀑亭至咢曲红壹由此水其水源也出于王禽之山山盖隆  亐天泉肈沸踊发射其䫟分㳅离散为十二川弥陵□阻丘阜错连隅陬□蔼末由骋焉尔乃贯山钻石经  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争怒浮沈潜伏虵龙蛣屈澧隆郁浥千渠万浍合聚谿涧下迄安聂六泷作难满濑□□泫沄潺湲虽诗称百川沸腾高㟁为谷深谷为陵盖莫若斯天轨所经恶得已改其下注也若奔车失辔狂牛无縻阙勿㐬忽胪睦不相知及其上也则群辈相随檀柁提阙唱号慷慨沈深不前其成败也非徒丧宝玩陨珍奇替珠贝㳅象犀也往古来今变甚终矣于是府君乃思夏后之遗训阙应龙之画伤行旅之悲穷哀□人困厄感蜀守冰殄绝犂魋嘉夫昧  用夷易廼命良吏将帅壮夫排颓𦞂石投之寥  高填下凿截回曲□水之邪性顺导其经脉㫁硍□之电波弱阳侯之凶涌由是小徯乃平直大道允通利抱布贸丝交易面至升涉周旋功万于前除昔   举于兹虽非龙门之鸿 绩亦人君之徳宗   人叹于水渚行旅语于 陆孔子曰禹不决江踈河吾其鱼矣于是熹平三年岁在摄提仲冬之月曲红长零陵重安区祉字景贤遵承典宪宣扬徳训帅礼不越钦仰高山乃与邑子故吏龚台郭苍龚雒等命工击石建碑亐泷上勒铭公功传之万卉垂示无穷其辞曰干□剖兮建两仪刚柔分兮有险夷咨中岳兮穆崔嵬叹衡林兮独倾亏増陖峭兮甚𨸟陭鮌莫涉兮禹不规仰王禽兮又垂峗俯龙洲兮怛以悲岸参天兮无路徯石纵横兮㳅洄洄波隆隆兮声若雷或抱货兮以从利或追恩兮有赴义汜自楫兮有不避阙躬躯兮于元池委性命兮于芒□ 寒栗兮不皇计忽随㳅兮殆㤀归懿贤后兮发□ 荚闭不通兮治斯谿蹷臣石兮以浬填开
  切□兮导曲机摧六泷兮弱    兮散其波威恕定兮混灡灡息聊啾兮逝    兮蛟龙□睦老唱兮胪人歌名冠卉兮超逾伦今称阙兮燿㳅沙功斐斐兮铙海裔君兮君夀不訾周府君开泷有功岭表善长不应无只语赞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之注文泷中有碑文曰下接按地理志云云似有脱误今从隶释采录此碑而讹缺太甚又据广东通志略为补正彼所遗佚不可复考矣此碑名下阙字是高字廼宣鲁卫之政廼字是守字属上读烝细下阙字是振字招训阙𫎇为招贤训蒙阙文在训字上灵瑞符下阙字是应字于此下阙是之字山盖隆下阙字是崇峻极三字泉肈沸踊是涌字经下阙字是营满畛激四字于文为经营满畛激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争怒恶得已改其下注也已字下有哉字改字是故字恐非恶得已改言无他道也檀柁提阙是檀挽提携其成败也成字是或字应龙之画画字作变化二字寥下阙字是壑夷二字于文为投之寥壑夷高填下避下阙字是沈字闭不通兮闭或作闵弱下阙字是其势遏泌汨五字睦老唱兮老或作夫称下阙字是扬字馀见诸跋语中附载于篇次集古录曰桂阳周府君碑按韶州图经云后汉桂杨太守周府君庙在乐昌县西一百一十八里武溪上武溪惊湍激石流数百里昔马援南征其门人辕寄生善吹笛援为作歌和之名曰武溪深其辞曰滔滔武溪一何深鸟飞不渡兽不能临嗟哉武溪何毒淫周府君开此溪下合浈水桂阳人便之为立庙刻石武水源出郴州临武县鸬鹚石南流三百里入桂阳而桂阳桂水浈水梨溪卢溪曹溪诸水皆与武水合流其俗谓水湍浚为泷韩退之诗云南下乐昌泷即此水也又后本跋尾云国子监直讲刘仲章者为余言前为乐昌令因道府君事云名憬问何以见之云碑刻虽缺尚有识也乃以此碑并阴遗余余初以韩集云昌乐泷疑其误乃改从乐昌仲章曰不然县名乐昌而泷名昌乐其旧俗所传如是韩集不误也乃知古人传疑而慎于更改者如此曽氏巩南丰集曰熙宁八年余从知韶州王之材求得此本之材又以书来按曲江县图经周府君名昕字君光其碑阴曲江字皆作曲红而苍江江夏字亦作红盖古字通用不可不知刘氏昌诗芦浦笔记曰汉周府君碑六一先生凡三四百字跋最后方辨其名憬蒋颕叔作武溪深乃谓名煜且押之韵盖石古剥落以其形似求合于君光之字故云尔曽南丰顾云从知韶州王之材得此碑书来曰按曲江县图红名昕则并其形似而不辨何至遽信而以六一为未详考耶金石录曰周府君碑阴题名凡三十一之姓氏具存郦道元水经注泷水南迳曲江县东县昔号曲红曲红山名也而东西两汉史皆作曲江今据此碑自县长区祉而下凡十七人皆书为曲红则是当时县名曲红无可疑者不知两汉皆作曲江何也隶释曰右神汉桂阳太守周府君功勲之纪铭隶额周府君名憬自固始相为桂阳守碑云嘉平三年岁在摄提仲冬之月曲红长区祉与邑子故吏建碑于泷上盖灵帝甲寅年也兹水发源王禽山千渠万浍下凑六泷舟楫过之若奔车失辔狂牛无縻丧宝玩流象犀积有日矣周府君思夏后龙门之绩感李永离堆之事排治湍梗人得利涉故纪其功勲铭辞全逼骚雅有瓠子歌遗意韩退之诗云南下昌乐泷险恶不可状者即谓此也乐史寰宇记云泷上有太守周昕庙今碑在韶州张九龄庙中其名尚隐隐可辨盖憬字也碑以壅蔼为壅蔼犂魋为犂堆小徯路徯皆为蹊又曰周憬碑阴宰曲红者一人贯曲红者十六人熊君碑亦同两汉皆作曲江诸家地理书皆云水流屈曲故曰曲江唯水经云县昔号曲红山之名也前书工女大功皆只同用红字未知水经何所据也盘洲之言本于南丰寰宇记梓州射洪县下引李膺记云娄偻滩东有射江土人语讹以江为洪则知曲江之为曲红亦是音同之故熊君碑是汉绥民校尉熊君也碑云除补桂阳曲红长故洪氏引以为证佐尔
按地理志曲江旧县也王莽以为除虏始兴郡治魏元帝咸熙二年孙皓分桂阳南部立一清按吴书事在甘露元年是晋武帝泰始元年去魏咸熙二年差一岁县东傍泷谿号曰北泷水水左即东谿口也水出始兴东江州南康县界石阎山西流而与涟水合水出南康县凉热山涟谿山即大庾岭也五岭之最东矣故曰东峤山斯则改装之次其下船路名涟谿涟水南流注于东谿谓之涟口庾仲初谓之大庾峤水也东谿亦名东江又曰始兴水又西邪阶水注之水出县东南邪阶山水有别源曰巢头重岭衿泷湍奔相属徂源双注合为一川水侧有鼻天子城鼻天子所未闻也朱氏谋㙔笺曰幽明录始兴有鼻天子冢又有鼻天子城路史谓鼻天子即象也邪阶水又西北注于东江江水又西迳始兴县南又西入曲江县邸水注之水出浮岳山山蹑一处则百馀步动若在水也因名浮岳山南流注于东江东江又西与利水合县之韶石北山南流迳韶石下其高百仭广圆五里两石对峙相去一里小大略均似双阙名曰韶石古老言昔有二仙分而憩之自尔年丰弥历一纪利水又南迳灵石下灵石一名逃石高三十丈广圆五百丈耆旧𫝊言石本桂林武城县因夜迅雷之变忽然迁此彼人来见叹曰石乃逃来因名逃石以其有灵运徙又曰灵石其杰处临江壁立霞駮有若缋焉水名惊濑𫝊响不绝商舟淹留聆翫不已利水南注东江东江又西注于北江谓之东江口溱水自此有始兴大庾之名而南入浈阳县也
  过浈阳县出洭浦关与桂水合
  溱水南迳浈阳县西旧汉县也王莽之基武矣县东有浈石山广圆三十里挺崿大江之北盘阯长川之际其阳有石室渔叟所憩昔欲于山北开达郡之路辄有大蛇㫁道不果是以今行者必于石室前汎舟而济也溱水又西南历皋口大尉二山之间是曰浈阳峡两岸杰秀壁立亏天昔尝凿石架阁令两岸相接以拒徐道覆溱水出峡左则浈水注之水出南海龙川县西迳浈阳县南右注溱水故应劭曰浈水西入溱是也一清按汉志桂阳郡浈阳县下应劭曰浈水出南海龙川西入秦道元引之分而为二上句又不云是应说溱水又西南洭水入焉山海经所谓湟水出桂阳西北东南注肄入敦浦西者也溱水又西南迳中宿县会一里水其处隘名之为观岐连山交枕绝㟁壁竦下有神庙背阿曲流坛宇灵肃庙渚攅石巉岩乱峙中川时水洊至鼓怒沸腾流木沦没必无出者世人以为河伯下材晋中朝时县人有使者至洛事迄将还忽有一人寄其书云吾家在观岐前石间悬藤即其处也但扣藤自当有人取之使者谨依其言果有二人出外取书并延入水府衣不霑濡言此似不近情然造化之中无所不有穆满西游与河宗论宝以此推之亦为𩔗矣溱水又西南迳中宿县南吴孙皓分四会之北乡立焉
  南入于海
  溱水又南注于郁而入于海



  水经注释卷三十八
<史部,地理类,河渠之属,水经注释>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释卷三十九
  仁和赵一清撰
  洭水  深水  锺水  耒水
  洣水  漉水  浏水  㵋水
  赣水  庐江水
  洭水出桂阳县卢聚一清按今俗本洭俱作汇误也说文汇器也从匚淮声尚书禹贡东汇泽为彭蠡孔𫝊曰汇回也释文曰徐胡罪反韦空为反别无水出桂阳之说又说文□水出桂阳县卢聚出□浦关为桂水从水匩声去王切与水经合予宿疑水经汇水标题与下含洭字义不符观叔重之书始知后来𫝊写之误班志桂阳县汇水南至四会入郁林过郡二行九百里应劭曰桂水所出东北入湘含洭县应劭曰洭水所出东北入沅今水经不言汇水所入之处溱水篇云过浈阳县入洭浦关与桂水合南入于海注云溱水又南注于郁而入于海是桂水与溱水俱注于郁而入海与班志吻合临武县下又云秦水东南至浈阳入汇师古曰汇胡贿反盖汇与桂音相近而与□形似汇水即桂水亦即洭水道元所谓山海经谓之湟水桂水其别名者是也洭集韵曰本作□隶省作洭汉书作□今作洭盖因避宋太祖讳匡缺笔作匡而误作□耳溱水注黄本作㳝水亦即□字之讹误故应劭以桂水释桂阳洭水释含洭而不别出汇水最为得解史记南越𫝊云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裴骃集解云徐广云在桂阳通四会也索隐曰邹氏刘氏本湟并作涅音年结反汉书作湟溪音皇又卫青𫝊云出桂阳下湟水姚察曰史记作汇今本有湟涅及汇不同盖由随见辄改故也水经云含汇县南有汇浦关未知孰是然邹诞作涅汉书作湟盖近于古今考水经惟篇首作汇字下含洭县洭浦关皆作洭小司马以汉水湟字为近古得之矣若作汇字去湟音益远更作涅字尤无所据字经三写鲁变为鱼信矣九域志云开宝四年改含洭县为含光避太祖讳也可知至宋犹仍洭水之称汇字之误审矣全祖望曰水经作洭与说文合史记作湟与山经合水经又作桂亦与说文合若汇则洭之似而讹犹之涅则湟之似而讹也而又有作漼水者则桂音之近而讹道元特起而纠之今本漼又转误作鸡益不足辨矣水出桂阳县西北上驿山卢溪为卢溪水东南流迳桂阳县故城谓之洭水地理志曰洭水出桂阳南至四会是也洭水又东南流出桂阳南至四会是峤之溪溪水下流历峡南出是峡谓之贞女峡峡西岸高岩名贞女山山下际有石如人形高七尺状如女子故名贞女峡古来相传有数女取螺于此遇风雨画晦忽化为石斯诚巨异难以闻信但启生石中挚呱空桑抑斯类矣物之变化宁以理求乎溪水又合洭水洭水又东南入阳山县右合涟口水源出县西北一百二十里石塘村村之流水侧有豫章木本迳可二丈其株根犹存伐之积载而斧迹若新羽族飞翔不息其傍众枝飞散远集乡亦不测所如唯见一枝独在含洭水矣涟水东南流注于洭洭水又东南流而右与斟水合水导源近出东岩下穴口若井一日之中十溢十竭信若潮流而注洭水洭水又南迳阳山县故城西耆旧传曰往昔县长临县辄迁擢超级太史迳观言城势使然掘断连冈流血成川城因倾陁遂即倾败阁下大鼓飞上临武乃之桂阳追号圣鼓自阳山达乎桂阳之武步驿所至循圣鼔道也其道如堑迄于鼓城矣洭水又迳阳山县南县故含洭县之桃乡孙皓分立为县也洭水又东南流也
  东南过含洭县
  应劭曰洭水东北入沅瓒注汉书沅在武陵去洭远又隔湘水不得入沅洭水东南左合翁水水出东北利山湖湖水广圆五里洁逾凡水西南流注于洭谓之翁水口口已下东岸有圣鼓枝即阳山之鼔枝也横则川侧虽冲波所激未尝移动百鸟翔鸣莫有萃者船人上下以篙撞者辄有疟疾洭水又东南左合陶水水东出尧山山盘纡数百里有赭岩迭起冠以青林与云霞乱彩山上有白石英山下有平陵有大堂基耆旧云尧行宫所陶水西迳县北右注洭水洭水又迳含洭县西王歆之始兴记曰县有白鹿城城南有白鹿冈咸康中郡民张鲂为县有善政白鹿来游故城即冈并即名焉
  南出洭浦关为桂水
  关在中宿县洭水出关右合溱水谓之洭口山海经谓之湟水徐广曰湟水一名洭水出桂阳通四会亦曰漼水也汉武帝元鼎元年路博徳为伏波将军征南越出桂阳下湟水即此水矣桂水其别名也
  深水一清按深说文作□出桂阳卢聚
  吕忱曰深水一名邃水导源卢溪西入营水乱流营波同注湘津许慎云深水出桂阳南平县也经书桂阳者县也本隶桂阳郡后割属始兴县有卢溪卢聚山在南平县之南九疑山东也
  西北过零陵营道县南又西北过营浦县南又西北过泉陵西北七里至燕室邪入于湘
  水上有燕室邱亦因为聚名也其下水深不测号曰龙泉
  锺水出桂阳南平县部山北过其县东又东北过宋渚亭又北过锺亭与漼水合
  部山即部龙之峤也五岭之第五岭也一清按后汉书吴佑𫝊章怀注引南康记曰五岭南康大庾一也桂阳甲骑二也九真都厐三也临贺萌渚四也始安越峤五也广州记则以为大庾一始安二临贺三桂阳四而以九真为掲阳合为五岭是注所言五岭之次与邓记合第考班志九真郡有都厐县应劭曰厐音龙师古曰音厐而桂阳之部龙乃岭峤之名王象之舆地纪胜曰山之绝顶曰都逢土人语讹曰厐也不知都部字相似厐龙音相连而强以都逢为土音山之绝顶之说殆因岭峤而傅会邪此与九真之都厐县无涉邓记误也当以南平部龙为是锺水即峤水也庾仲初曰峤水南入始兴漼水一清按耒水篇引庾说作始兴溱水盖溱水出洭浦关与桂水合也注于海北一清按耒水篇引庾说北字下多一水字入桂阳湘水注于江是也漼水即桂水也漼桂声相近故字随读变经仍其非矣桂水出桂阳县北界山山壁高耸三面特峻石泉悬注瀑布而下北迳南平县而东北流届锺亭右会锺水通为桂水也故应劭曰桂水出桂阳东北入湘
  又北过魏宁县之东一清按续志桂阳郡汉宁县永和元年置吴改曰阳安晋改曰晋宁宋以后因之无魏宁也此如广魏魏兴之类道元盖并经而改之
  魏宁故阳安也晋太康元年改曰晋宁县在桂阳郡东一百二十里县南西二面岨带清溪桂水无出县东理盖县邑流移今古不同故也
  又东北入于湘
  耒水出桂阳郴县南山
  耒水发源于汝城县东乌龙白骑山西北流迳其县北西流三十里中有十四濑各数百步濬流奔急竹节相次亦为行旅溯步之艰难也又西北迳晋宁县北又西左合清溪水口水出县东黄皮山西南流历县南又西北注于耒水汝城县在郡东三百里馀山又在县东无出南山理也
  又北过其县之西
  县有渌水出县东侠公山西北流而南屈注于耒谓之程乡溪郡置酒官醖于山下名曰程酒献同酃也耒水又西黄水注之水出县西黄岑山山则骑田之峤一清按南康记作甲骑五岭之第二岭也黄水东北流案盛宏之云众山水出注于大溪号曰横流溪溪水甚小冬夏不干俗亦谓之为贪泉饮者辄冒于财贿同于广州石门贪流矣廉介为二千石则不饮之昔吴隐之挹而不乱贪岂谓能污其贞乎盖亦恶其名也刘澄之谓为一涯溪通四会殊为孟浪而不悉也庾仲初云峤水南入始兴溱水注海即黄岑水入武溪者也一清按黄岑曲红碑作王禽北水入桂阳湘水注于大江即是水也又侧千秋水注之水出西南万岁山山有石室室中有锺乳山上悉生灵夀木溪下即千秋水也水侧民居号万岁村其水下合黄水黄水又东北迳其县东右合除泉水水出县南湘陂村村有圆水广圆可二百步一边暖一边冷冷处极清绿浅则见石深则见底暖处水白且浊元素既殊凉暖亦异厥名除泉其犹江乘之半汤泉也水盛则泻黄溪水耗则津径辍流郴旧县也桂阳郡治也汉高帝二年分长沙置地理志桂水所出因以名也一清按今汉志桂阳郡无此语此是应劭注在桂阳县下殆道元误记也王莽更名南平县曰宣风其城项羽迁义帝所筑也县南有义帝冢内有石虎因呼为白虎郡东观汉记曰茨充字子何为桂阳太守民惰懒少麄履足多剖裂茨教作履今江南知织履皆充之教也黄溪东有马岭山高六百馀丈广圆四十许里汉末有郡民苏耽栖游此山桂阳列仙传云耽郴县人少孤养母至孝言语虚无时人谓之痴常与众儿共牧牛更直为帅录牛无散每至耽为帅牛辄徘徊左右不逐自还众儿曰汝直牛何道不走耶耽曰非汝曹所知即面辞母云受性应仙当违供养涕泗又说年将大疫死者略半穿一井饮水可得无恙如是有哭声甚哀后见耽乘白马还此山中百姓为立坛祠民安岁登民因名为马岭山朱氏谋玮笺云无恙以下有缺文洞神传云耽初去时云今年大疫死者略半家中井水饮之无恙果如所言阖门元吉母年百馀岁终乡人共葬之闻山上有人哭声服除乃止神仙𫝊曰耽母既终葬后州东北牛脾山紫云盖上有号哭声知苏君之神因见白马常在岭上遂改牛脾山为白马岭黄水又北流注于耒水谓之郴口耒水又西迳华山之阴亦曰华石山孤峯特耸枕带双流东则黄溪耒水之交会也耒水东流沿注不得北过其县西也两岸连山石泉悬溜行者辄徘徊留念情不极已也
  又北过便县之西
  县故惠帝封长沙王子吴浅为侯国全氏曰按汉表以为江夏之编索隐曰县属桂阳当从道元为是浅以恵帝元年封王莽之便屏也县界有温泉水在郴县之西北左右有田数十亩资之以溉常以十二月下种明年三月榖熟度此水冷不能生苗温水所溉年可三登其馀波散流入于耒水也
  又西北过耒阳县之东
  耒阳旧县也盖因水以制名王莽更名南平亭东傍耒水水东肥南有郡故城县有溪水东出侯计山其水清澈冬温夏冷西流谓之肥川川之北有卢塘塘池八顷其深不测有大鱼常至五月辄一奋跃水涌数丈波襄四陆细鱼奔迸随水登岸不可胜计又云大鱼将欲鼔作诸鱼皆浮聚水侧注西北迳蔡州州西即蔡伦故宅傍有蔡子池伦汉黄门顺帝之世𢭏故鱼网为纸用代简素自其始也
  又北过酃县东
  县有酃湖湖中有洲洲上民居彼人资以给酿酒甚醇美谓之酃酒岁常贡之湖边尚有酃县故城治此西北去临承县一十五里从省隶十三州志曰大别水南出耒阳县太山北至酃湖入湖也
  北入于湘
  耒水西北至临承县而右注湘水谓之耒口也
  洣水出茶陵县上乡西北过其县西
  水出江州安成郡广兴县太平山西北流迳茶陵县之南名胜志衡州府酃县下云洣水源出洣泉注水经云泉不常见遇邑政清明年榖丰稔其泉淅然如米泔瀑涌耆旧相𫝊疾者饮此多愈今本无之一清按今酃县本汉茶陵县地名嘉定四年置非汉之酃县也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节侯䜣之邑也一清按史表作欣此从汉表师古曰䜣与欣同王莽更名声乡矣洣水又屈而过其县西北流注也地理志谓之泥水者也
  又西北过攸县南
  攸水出东南安成郡安复县封侯山西北流迳其县北县北带攸溪盖即溪以名县名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则为攸舆侯一清按索隐曰按今长沙有攸县本名攸舆乎表在南阳小司马盖本之郦注即地理志所谓攸县者也攸水又西南流入茶陵县入于洣水也
  又西北过阴山县南
  县本阳山县也县东北犹有阳山故城即长沙孝王子宗之邑也一清按汉表宗以元帝永光二年形家言其势王故堑山堙谷改曰阴山县一清按汉志桂阳郡有阳山县又有阴山县皆云侯国至续志有阴山无阳山盖东京省并之故应劭曰阳山今阴山也而师古以应说为非殆未详考也宋志云阴山令汉旧县属桂阳吴湘东郡有此疑是吴所立沈约所云亦非也孙吴所立是湘东郡而度桂阳之阴山县隶之故晋志湘东郡有阴山县阴山县未尝废省何容复立乎县上有容水自侯昙山下注洣水谓之容口水有大穴容一百石水出于此因以名焉洣水又西北迳其县东又西迳历口县有历水下注洣水谓之历口洣水又西北与洋湖水会水出县西北乐薮罡下洋湖湖去罡七里湖水下注洣谓之洋湖口洣水东北有峨山县东北又有武阳龙尾山并仙者羽化之处上有仙人及龙马迹于其处得遗咏虽神栖白云属想芳流藉念泉乡遗咏在兹览其馀诵依然息远匪直邈想霞踪爱其文咏可念故端牍抽札以诠其咏其略曰登武阳观乐薮峨岭千㽔洋湖口命蜚螭驾白驹临天水心踟蹰千载后不知如盖胜赏神乡秀情超拔矣
  又西北入于湘
  漉水出醴陵县东漉山西过其县南
  醴陵县高后四年封长沙相侯越为国县南临渌水水东出安城乡翁陵山余谓漉渌声相近后人藉便以渌为称虽翁陵名异而即麓是同
  屈从县西西北流至漉浦注入于湘
  浏水出临湘县东南浏阳县一清按浏阳县本汉临湘县地孙吴折置以县在浏水之阳故名据此亦经文晚出之一证全祖望曰三国志周瑜𫝊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则刘阳自汉末已有其名虽未为县而已为邑若作邑字于经为合西北过其县东北与涝溪水合
  浏水出县东江州豫章县首禆山全祖望曰按顾祖禹曰今浏阳之大围山即首禆山其水曰白沙湖分四𣲖一入袁之万载一入分宁一入岳之中江其一即浏水予谓据顾说则经文所言是也善长误以分宁之水当之不知首禆山不在豫章也导源西北流迳其县南县凭溪以即名也又西北注于临湘县也
  西入于湘
  㵋水出豫章艾县
  春秋左氏传曰吴公子庆忌諌夫差不纳居于艾是也王莽更名治翰
  西过长沙罗县西
  罗子自枝江徙此世犹谓之为罗侯城也㵋水又西流积而为陂谓之町湖也
  又西至累石山入于湘水
  累石山在北亦谓之五木山山方尖如五木状故俗人藉以名之山在罗口北㵋水又在罗水南流注于湘谓之东町口者也
  赣水出豫章南壄县西北过赣县东
  山海经曰赣水出聂都山东北流注于江入彭泽西也班固称南壄县彭水所发东入湖汉水庾仲初谓大庾峤水北入豫章注于江者也地理志曰豫章水出赣县西南而北入江盖控引众流总成一川虽称谓有殊言归一水矣故后汉郡国志曰赣有豫章水雷次宗云似因此水为其地名虽十川均流而此源最远故独受名焉刘澄之曰县东南有章水西有贡水县治二水之间二字合赣字因以名县焉是为缪也刘氏专以字说水而不知远失其实矣全氏曰按章贡图经曰东江发源于汀州界之新乐山迳雩都而会于章水西江导源于大庾县之聂都山与贡水合二水合而为赣则征之之言未可非也如善长所引山经及庾说但有贡水而无章水恐未足以释赣水之义也沈氏曰近世皆以豫章水为章水湖汉水为贡水所历十八滩之险黄公滩为最即所谓惶恐滩也豫章水导源东北流迳南壄县北赣川石岨水急行难倾波委注六十馀里又北迳赣县东县即南康郡治晋太康五年分庐江立豫章水右会湖汉水水出雩都县导源西北流迳金鸡石其石孤竦临水耆老云时见金鸡出于石上故石取名焉湖汉水又西北迳赣县东西入豫章水也
  又西北过庐陵县西
  庐陵县即王莽之桓亭也十三州志称庐水西出长沙安复县武帝元光六年封长沙定王子刘昌为侯国即王莽之思成也一清按汉书地理志长沙国安成县侯国续汉书郡国志无之盖省并也吴复置晋太康元年改曰安复王子侯表苍封是安成非安复也吴宝鼎中立以为安成郡东至庐陵入湖汉水也
  又东北过石阳县西
  汉和帝永平九年分庐陵立汉献帝兴平二年吴长沙桓王立庐陵郡治此豫章水又迳其郡南城中有井其水色半清半黄黄者如灰汁取作饮粥悉皆金色而甚芬香
  又东北过汉平县南一清按后汉中平中立汉平县吴改曰吴平此亦经文晚出之证又东北过新淦县西
  牵水西出宜春县汉武帝元光六年封长沙定王子刘成为侯国王莽之修晓也牵水又东迳吴平县旧汉平也晋太康元年改为吴平矣一清按宋志吴平侯相吴更名牵水又东迳新淦县即王莽之偶亭而注于豫章水湖汉及赣并通称也又淦水出其县下注于赣水
  又北过南昌县西
  旴水出南城县西北流迳南昌县南西注赣水又有浊水注之水出康乐县故阳乐也一清按宋志康乐侯相吴孙权黄武中立曰阳乐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浊水又东迳望蔡县县因汝南上蔡民萍居此土晋太康元年改为望蔡县一清按刘昭郡国志补注引豫章记曰上蔡县中平立此地名上蔡者上蔡民分徙此地立名上蔡然则汉县本名上蔡也浊水又东迳建成县汉武帝元光沈氏曰按本表是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刘拾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多聚也县出然石异物志曰石色黄白而理疏以水灌之便热以鼎著其上炊足以熟置之则冷灌之则热如此无穷元康中雷孔章入洛赍石以示张公张公曰此谓然石于是乃知其名浊水又东至南昌县东流入于赣水赣水又历白社西有徐孺子墓吴嘉禾中太守长沙徐熙于墓隧种松太守南阳谢景于墓侧立碑永安中太守梁郡夏侯嵩于碑傍立思贤亭松大合抱亭世修治至今谓之聘君亭也赣水又北历南塘塘之东有孺子宅际湖南小州孺子名稚南昌人高尚不仕太尉黄琼辟不就桓帝问尚书令陈蕃徐稚袁闳谁为先后蕃答称袁生公族不镂自雕至于徐稚杰出薄域故宜为先桓帝备礼征之不至太原郭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于庐前而去众不知其故林宗曰必孺子也诗云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徳以堪之年七十二卒赣水又迳谷鹿州即蓼子州也旧作大艑处赣水又北迳南昌县故城西于春秋属楚即令尹子荡师于豫章者也秦以为庐江南郡汉高□六年始命灌婴一清按下有脱文以为豫章郡治此即灌婴所筑也王莽更名县曰宜善郡曰九江焉刘歆云湖汉等九水入彭蠡故言九江矣陈蕃为太守署徐稚为功曹蕃在郡不接賔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此即悬榻处也建安中更名西安晋又名为豫章一清按两汉及晋豫章郡治南昌晋志豫章郡领豫章县刘昭郡国志补注引豫章记曰豫章县建安立三国吴改曰西安故晋志豫章郡有豫章县盖复汉之旧也晋志不言豫章宋志不记豫章均为脱漏且宋志云豫章太守领豫宁侯相汉献帝建安中立吴曰要安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要安又是西安之误吴书太史慈𫝊数为寇于艾西安是也城在今武宁县西二十里前汉为海昏后汉为建昌县地去南昌府城三百二十里非郡治也此注言豫章郡治而释以西安疑庸妄人所填改观下彭泽注却甚分明城之南门曰松阳门门内有樟树高七丈五尺大二十五围枝叶扶疏垂䕃数亩应劭汉官仪曰豫章樟树生庭中故以名郡矣此树尝中枯逮晋永嘉中一旦更茂丰蔚如初咸以为中宗之祥也礼斗威仪曰君政讼平豫樟常为生太兴中元皇果兴大业于南故郭景纯南郊赋云弊樟擢秀于祖邑是也以宣王祖为豫章故也赣水北出际西北历度支步是晋度支校尉立府处步即水渚也赣水又迳郡北为津步步有故守贾萌庙萌与安成侯张普争地为普所害即日灵见津渚故民为立庙焉全氏曰贾萌事太平御览引谢承后汉书谓是讨莽而死又引安成记谓争地而死然考之汉书王莽𫝊则是为莽九江太守拒汉而死其亦异矣岂同时先后之间有二贾萌又皆为南州牧守耶一清按寰宇记洪州南昌县龙沙庙即西汉末太守贾萌也萌与安成侯张普共谋诛王莽普反告莽收萌而杀之时人咸叹故为立庙祭之事更详核尤可与班书参异同也水之西岸有磐石谓之石头津步之处也西行二十里曰厌原山叠嶂四周杳䆳有趣晋隆安末沙门竺昙显建精舍于山南僧徒自远而至者相继焉西北五六里有洪井飞流悬注其深无底旧说洪厓先生之井也北五六里有风雨池高山高濑激激著树木霏散远洒若雨西有鸾冈洪厓先生乘鸾所憩泊也冈西有鹄岭云王子乔控鹄所迳过也有二崖号曰大箫小箫言箫史所游萃处也雷次宗云此繋风捕影之论据实本所未辩聊记竒闻以广井鱼之听矣又按谢庄诗庄尝游豫章观井赋诗言鸾冈四周有水谓之鸾陂似非虚论矣东大湖十里二百二十六步北与城齐周氏必大汎舟游山录云徐孺子亭在东湖徐宅名见水经又乾道庚寅奏事录云东湖徐孺子亭洪刍职乘云湖在郡东南周广五里郦道元云十里一百二十步寰宇记引雷次宗豫章记曰州城东有大湖北与城齐一清按今文似有脱误南缘回折至南塘水通章江增减与江水同汉永元中太守张躬筑塘以通南路兼遏北水冬夏不増减水至清深鱼甚肥美每于夏月江水溢塘而过居民多被水害至宋景平元年太守蔡君西起堤开塘为水门水甚旱则闭之内多则泄之自是居民少患矣赣水又东北迳王步步侧有城云是孙奋为齐王镇此城之渚今谓之王步盖齐王之渚步也郡东南二十馀里又有一城号曰齐王城筑道相通盖其离宫也赣水又北迳南昌左尉廨西汉成帝时九江梅福为南昌尉居此后福一旦舍妻子去九江𫝊云得仙一清按六字注中注赣水又北迳龙沙西沙甚洁白高峻而陁有龙形连亘五里中旧俗九月九日升高处也昔有人于此沙得故冢刻砖题云西去江七里半筮言其吉卜言其凶而今此冢垂没于水所谓筮短龟长也赣水又迳椒邱城下建安四年孙䇿所筑也朱氏谋玮笺曰雷次宗豫章记云建安四年孙䇿破刘勲于浔阳欲谋取豫章太守华歆于郡下流一百四十里临江筑椒邱城以备之一清按然则椒邱城非䇿所筑其后䇿驻军于此以胁华歆遂以名之赣水又历钓圻邸阁下度攴校尉治太尉陶侃移置此也校尉豫章全氏曰按校尉失其姓名因运出全氏曰出疑作朱之力于渚次聚石为州长六十馀丈州里可容数十舫赣水又北迳鄡阳县王莽之豫章县也馀水注之水东出馀汗县王莽名之曰治干也馀水北至鄡阳县注赣水赣水又与鄱水合水出鄱阳县东西迳其县南武阳乡也地有黄金可采一清按汉志鄱阳县下云武阳乡右十馀里有黄金采师古曰采者谓采取金之处可字是道元率笔误加王莽改曰乡亭孙权以建安十五年分为鄱阳郡鄱水又西流注于赣又有缭水入焉其水导源建昌县汉元帝永光二年分海昏立缭水东迳新吴县汉中平中立缭水又迳海昏县王莽更名宜生谓之上缭水又谓之海昏江分为二水县东津上有亭为济渡之要其水东北迳昌邑城而东出豫章大江谓之慨口昔汉昌邑王之封海昏也每乘流东望辄愤慨而还世因名焉其一水枝分别注入于修水也
  又北过彭泽县西
  修水出艾县南东北迳豫宁县故西安也晋太康元年更从今名修水又东北迳永修县汉灵帝中平二年立修水又东北注赣水其水总纳十川同溱一渎俱注于彭蠡也一清按汉志豫章郡彭蠡县禹贡彭蠡泽在西庐江郡寻阳县禹贡九江在南皆东合为大江九江郡下应劭曰江自庐江寻阳分为九全祖望曰郡国志云赣有豫章水雷次宗云十川均流此源最远善长亦云赣水总纳十川按汉志豫章郡赣县下云豫章水出西南北入大江雩都县下云湖汉水东至彭泽入江行千九百八十里即注所谓豫章水右会湖汉水者也其十川汉志南壄县下云彭水东入湖汉长沙国安成县下云庐水东至庐陵入湖汉宜春县下云南水东至新淦入湖汉新淦县下应劭曰淦水所出西入湖汉南城县下云旴水西北至南昌入湖汉建成县下云蜀水东至南昌入湖汉馀汗县下云馀水在北至鄡阳入湖汉鄱阳县下云鄱水西入湖汉艾县下云修水东北至彭泽入湖汉行六百六十里盖十川者合湖汉水之经流而为十也湖汉水源流最长次之则修水今校之水经鄙水下多缭水则除湖汉水得十川一清按此是汉代之九江而非禹贡之九江禹贡之九江自当以洞庭为据犹之三江班固地理志所云乃汉时现行之水道而于禹贡亦无与也
  北入于江
  大江南赣水总纳洪流东西四十里而清潭远涨绿波凝浄而会注于江川
  庐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彭泽县西北入于江
  山海经三天子都一曰天子鄣王彪之庐山赋叙曰庐山彭泽之山也虽非五岳之数穹窿嵯峨实峻极之名山也孙放庐山赋曰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接平厂之原开山图曰山四方周四百馀里叠鄣之岩万仞怀灵抱异苞诸仙迹豫章旧志曰庐俗字君孝本姓匡父东野王共鄱阳令吴芮佐汉定天下而亡汉封俗于鄡阳曰越庐江俗兄弟七人皆好道术遂寓精爽于宫庭之山故世谓之庐山汉武帝南巡睹山以为神灵封俗大明公远法师庐山记曰殷周之际匡俗先生受道仙人共游此山一清按慧逵庐山记曰匡俗先生受道于仙人则受道仙人本非道号注云共游此山又实有其人矣所未喻也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矣又按周景氏曰庐山匡俗字子孝本东里子出周武王时生而神灵屡逃徴聘庐于此山时人敬事之俗后仙化空庐犹存弟子睹室悲哀哭之旦暮事同乌号世称庐君故山取号焉斯耳𫝊之谈非实证也故豫章记以庐为姓因庐以氏周氏远师或记庐墓为辞假凭虚以托称二证既违三情互爽按山海经创志大禹记录远矣故海内东经曰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是曰庐江之名山水相依互举殊称明不因匡俗始正是好事君子强引此类用成章句耳又按张华博物志曹著𫝊其神自云姓徐受封庐山后吴猛经过山神迎猛猛语曰君王此山近六百年符命已尽不宜久居非据猛又赠诗云仰瞩列仙馆俯察王神宅旷载畅幽怀倾盖付三益此乃神道之事亦有换转理难详矣吴猛隐山得道者也寻阳记曰庐山上有三石梁长数十丈广不盈尺杳然无底吴猛将弟子登山过此梁见一翁坐桂树下以玉杯承甘露浆与猛又至一处见数人为猛设玉膏猛弟子窃一宝欲以来示世人梁即化如指猛使送宝还手牵弟子令闭眼相引而过其山川明浄风泽清旷气爽节和土沃民逸嘉遁之士继响窟岩龙潜鳯采之贤往者忘归矣秦始皇汉武帝及太史公司马迁咸升其岩望九江而眺锺彭焉一清按锺彭谓石锺山及彭蠡泽也今注无石锺山之文而唐时李渤作记尚引水经并郦注其为缺失无疑也寰宇记云南康军都昌县本汉彭蠡县也石锺山在县北二百一十里西枕彭蠡连峯叠嶂壁立峭峻西南北面皆水四时如一白波撼山其声若锺因名之按辨石锺山记云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锺山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鼔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锺因受其称予幽栖者因寻绎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枕潭际影沦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锺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音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馀韵徐歇若非泽滋其山山含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竒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峯皆可以斯名贯之聊刊前缪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白鹿先生姓李名渤字濬之时隐庐山因所居洞为号后任江州刺史谏议大夫给事中桂管观察使太和元年八月七日故吏湖口镇将吴文干刻石苏文忠公又反濬之之说而广善长之意作石锺山记曰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锺山焉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鼔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锺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锺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声清越枹止响腾馀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锺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徳兴尉送之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锺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椌椌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仞如猛兽竒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宵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锺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窍坎镗𩍈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窍坎镗𩍈者魏献子之歌锺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𫝊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刘氏献廷广阳杂记曰郦道元所谓石锺山东坡泊舟于此作记者乃上石锺也盖石锺山有二曰上石锺下石钟意善长每遇山水之灵竒可喜者刻画若图画使人恍置身其间乃石锺之佳趣仅𫝊数语不得坡公之记世人固无有能言之者矣庐山之北有石门水水出岭端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因有石门之目焉水导双石之中悬流飞澍近三百许步下散漫千步步上望之连天若曳飞练于霄中矣下有磐石可坐数十人冠军将军刘敬宣每登陟焉其水历涧迳龙泉精舍南太元中沙门释慧远所建也其水下入江南岭即彭蠡泽西天子鄣也峯磴险峻人迹罕及岭南有大道顺山而下有若画焉传云匡先生所通至江道岩上有宫殿故基者三以次而上最上者极于山峯山下又有神庙号曰宫亭庙故彭湖亦有宫亭之称焉余按尔雅云大山曰宫何氏焯曰尔雅以大山宫小山为句道元盖误一清按尔雅大山宫小山霍疏云宫犹围绕也谓小山在中大山在外围绕之山形若此者名霍非谓大山名宫小山名霍也然卷末禹贡山水泽地所在霍山为南岳注引尔雅大山曰宫小山曰霍则彼文仍是莫谓善长真误读经也宫之为名盖起于此不必一由三宫也山庙甚神能分风劈流注舟遣使行旅之人过必敬祀而后得去故曹毗咏云分风为二劈流为两昔吴郡太守张公直自守征还一清按搜神记云张璞字公直不知何许人也为吴郡太守道由庐山子女观祠婢指女戏妃像人其妻夜梦致聘怖而遽发明引中流而船不行合船惊惧曰爱一女而合门受祸也公直不忍遂令妻下女于江其妻布席水上以其亡兄女代之而船得进公直方知兄女怒妻曰吾何面目于当世也复下已女于水中将渡遥见二女于岸侧傍有一吏立曰吾庐君主簿敬君之义悉还二女故干宝书之于感应焉山东有石镜照水之所出有一圆石悬崖明浄照见人影晨光初散则延曜入石豪细必察故名石镜焉又有二泉常悬注若白云带山庐山记曰白水在黄龙南即瀑布也水出山腹挂流三四百丈飞湍林表望若悬素注处悉成巨井其深不测其水下入江渊庐山之南有上霄石高壁缅然与霄汉连接秦始皇三十六年叹斯岳远遂记为上霄焉上霄之南大禹刻石志其丈尺里数今犹得刻石之号焉湖中有落星石周回百馀步高五丈上生竹木传曰有星坠此因以名焉又有孤石介立大湖中周回一里竦立百丈矗然高峻特为环异上生林木而飞禽罕集言其上有玉膏可采所未详也耆旧云昔禹治洪水至此刻石纪功或言秦始皇所勒然岁月已久莫能辨之也

  水经注释卷三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释卷四十
  仁和赵一清撰
  渐江水 斤江水 日南水 弱水
  黒水 禹贡山水泽地所在
  渐江水一清按宋祁曰武陵有渐水东入沅疑此无渐水当作浙不知浙江渐江并见说文武陵有渐水固也而未可以渐江水当之出三天子都全氏曰顾祖禹曰大鄣山在绩溪县东六十里高五百五十仞周一百五十里一名三王山祥符图经云即三天子鄣山海经浙江出三天子都水经因之盖讹鄣为都秦置鄣郡以此山名也郭璞曰三天子鄣山在新安歙县东谓之玉山浙水出其傍寰宇记曰大鄣山吴吴越于此分界叶梦得避署录话曰水经谓渐江出三天子都取山海经为证三天子都在彭泽西安得至此今钱塘江乃北江下流虽自彭泽来盖众江所会不应独取此一水予意渐字即浙字水经误分为二名注引汉志浙江者是已今自分水县出桐庐号歙港者与衢婺之溪合而过富阳以入大江大江自西来此江自东来皆会于钱唐按山海经三天子鄣有三一曰在闽西海北即浙江之源也郭景纯云今在新安歙县东谓之三王山浙江出其傍者也一曰在衡山即庐江之源也汉人以震山为衡山所谓在彭泽者也一曰在海中则不知其处说者曰匡庐是西鄣微是东北大鄣婺之永阳亦有三天子鄣是南鄣其说当存而不论若林林谓但在彭泽则谬矣又谓钱唐乃北江下流来自彭泽是仍水经沔水篇以立文者然三天子鄣虽有三而大鄣则推浙江之源秦汉间人以是取郡名为鄣郡是非彭泽所能争也
  山海经谓之浙江也一清按史记索隐曰韦昭云浙江在今钱唐浙音折晋灼音逝非也盖其流曲折庄子所谓制河即其水也制折声相近地理志云水出丹阳黟县南蛮夷中一清按颜师古注汉书引地理志作渐与道元所见之本作浙江者异见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全祖望曰按王应麟云唐卢潘引地理志作浙江出黟县南率山东今观是注所引则唐本为误也而新安人作志乘以为山经之文因有率山率水之目不知山经亦无此说山海经曰浙江出三天子都在其东郭景纯曰出新安黟县南蛮中此与汉志水经合当东汉时新安一带山越居之故班志谓之蛮夷今误以蛮为率则诬甚矣率山率水不见他书太平御览云率即歙耳亦混语也其名寰宇记姓收其目而九域志仍不及焉以罗存斋程篁墩职志事尚不能辨正何也北迳其县南有博山山上有石特起十丈上峰若剑杪时有灵鼔潜发正长临县以山鼔为候一鸣官长一年若长雷发声则官长不反浙江又北历黟县山县居山之阳故县氏之汉成帝鸿嘉二年以为广徳国封中山宪王孙云客王于此晋太康中以为广徳县分隶宣城郡会稽陈业洁身清行遁迹此山浙江又北迳歙县东与一小谿合水出县东北翁山西迳故城南又西南入浙江又东迳遂安县南谿广二百二上立杭以相通水甚清深潭不掩鳞故名新定分歙县立之晋太康中又改从今名浙江又左合绝谿谿水出始新县西东迳县故城南为东西长谿谿有四十七濑濬流惊急奔波聒天孙权使贺齐讨黟歙山贼贼固黟之林历山山甚峻绝又上禁五兵齐以䥫杙椓山升出不意人以白棓击之气禁不行遂用竒功平贼于是立始新之府于歙之华乡令齐守之后移出新亭晋太康元年改曰新安郡谿水东注浙江浙江又东北迳建徳县南县北有乌山山下有庙庙在县东七里庙渚有大石高十丈围五尺水濑濬急而能致云雨浙江又东迳夀昌县南自建徳至此八十里中有十二濑濑皆峻崄行旅所难县南有孝子夏先墓先少丧二亲负土成墓数年不胜哀卒浙江又北迳新城县桐谿水注之水出吴兴郡於潜县北天目山山极高峻崖岭竦叠西临浚涧山上有霜木皆是数百年树谓之翔鳯林东面有瀑布下注数亩深沼名曰浣龙池池水南流迳县西谿谿水又东南与紫谿合水出县西百丈山即潜山也山水东南流名为紫谿中道夹水有紫色磐石石长百馀丈望之如朝霞又名此水为赤濑盖以倒影在水故也紫谿又东南流迳白石山之阴一清按吴越春秋曰南逾赤岸徐天祐注曰水经曰新安县南白石山名广阳山水曰赤岸水今本无之山甚峻极北临紫谿又东南连山夹水两峯交峙反项对石往往相捍十馀里中积石磊砢相挟而上涧下白沙细石状若霜雪水木相映泉石争晖名曰楼林紫谿又东南流迳桐庐县东为桐谿孙权藉谿之名以为县目割富春之地立桐庐县自县至于潜凡十有六濑第二是严陵濑濑带山山下有石室汉光武帝时严子陵之所居也故山及濑皆即人姓名之山下有磐石周回十数丈交枕潭际盖陵所游也桐谿又东北迳新城县入浙江县故富春地孙权置后省并桐庐咸和九年复立为县浙江又东北入富阳县故富春也晋后名春改曰富阳也东分为湖浦浙江又东北迳富春县南县故王莽之诛岁也江南有山孙武皇之先所葬也汉末墓上有光如云气属天黄武四年孙权以富春为东安郡分置诸郡以讨山越命全琮一清按三国志吴书孙权𫝊事在黄武五年秋七月浙江又东北迳亭山西山上有孙权父冢一清按吴书孙䇿𫝊云坚薨还葬曲阿孙权𫝊云吴高陵松柏斯拔高陵坚冢名吴地记云坚墓在盘门内何焯曰参以谢询请置守冢之文则文台定葬吴也许彦周诗话云杨舜韶名友䕫在姑苏时盗发孙坚冢杨作诗云云今注所云得无因孙钟墓而误耶钟因种瓜得墓地事备幽明录又按刘昭郡国志补注吴本国下引皇览曰县东门外孙武冢盖春秋时人后人或指此讹为坚墓则陈夀志还葬曲阿之说未可非也道元指富春所葬为孙权父墓尤误当是孙坚父钟孙亮立庙称曰太祖者而幽明录沈约宋书谓以钟为坚之祖恐不如刘敬叔异苑以钟是坚父之确当也
  北过馀杭东入于海
  浙江迳县左合馀杭大谿江北即临安县界水北对郭文宅宅傍山面谿宅东有郭文墓晋建武元年骠骑王导迎文置之西园文逃此而终临安令改葬之建安十六年县民郎稚作乱贺齐讨之孙权分馀杭立临水县晋改曰临安县因冈为城南门尤高谢安莅郡游县迳此门以为难为亭长浙江又东迳馀杭故县南新县北秦始皇南游会稽途出是地因立为县王莽之淮睦也汉末陈浑移筑南城县后谿南大塘即浑立以防水也县南有三碑是顾飏范𡩋等碑县南有大壁山郭文自陆浑迁居也浙江又东迳乌伤县北王莽改曰乌孝郡国志谓之乌伤异苑曰东阳颜乌以淳孝著闻后有群乌衔土集颜乌所居之邨乌口皆伤一境以为颜乌至孝故致慈乌欲令孝闻声远闻又名其县曰乌伤矣浙江又东北流至钱塘县榖水入焉水源西出太末县县是越之西部姑蔑之地也全氏曰汉时方有分部而西部亦不在姑蔑东京分郡西部始在姑蔑耳春秋战国时不当以西部目之西部或是西鄙之误秦以为县王莽之末治也一清按黄本作未理犹仍唐人写本之旧吴宝鼎中分会稽立隶东阳郡榖水东迳独松故冢下冢为水毁其塼文筮言吉龟言凶百年堕水中今则同龟繇矣榖水又东迳长山县南与永康谿水合县即东阳郡治也县汉献帝分乌伤立郡吴宝鼎中分会稽置城居山之阳或谓之长仙县也言赤松采药此山因而居之故以为名后传呼乖谬字亦因改谿水南出永康县县赤乌中分乌伤上浦立刘敬叔异苑曰孙权时永康县有人入山遇一大龟即束之以归龟便言曰游不量时为君所得担者怪之载出欲上吴王夜宿越里缆船于大桑树宵中树忽呼龟曰元绪奚事尔也龟曰行不择日今方见烹虽尽南山之樵不能溃我树曰诸葛元逊识性渊长必致相困令求如我之徒计将安泊龟曰子明无多辞既至建业权将煮之烧柴万车龟犹如故诸葛恪曰然以老桑乃熟献人仍说龟言权使伐桑取煮之即烂故野人呼龟曰元绪其水飞湍北注至县南门入榖水榖水又东定阳谿水注之水上承信安县之苏姥布县本新安县晋武帝太康三年改曰信安水悬百馀丈濑势飞注状如瀑布濑边有石如床床上有石牒长三尺许有似杂采帖也东阳记云信安县有县室坂晋中朝时有民王质伐木至石室中见童子四人弹琴而歌质因留倚柯听之童子以一物如枣核与质质含之便不复饥俄顷童子曰其归承声而去斧柯漼然烂尽既归质去家已数十年亲情雕落无复向时比矣其水分纳众流混波东逝迳定阳县夹岸缘谿悉生支竹及芳枳木连杂以霜菊金橙白沙细石状如凝雪石溜湍波浮响无辍山水之趣尤深人情县汉献帝分信安立谿亦取名焉谿水又东迳长山县北北对高山山下水际是赤松羽化之处也炎帝少女追之亦俱仙矣后人立庙于山下一清按太平御览引水经注曰赤松涧在东阳赤松子游金华山以火自烧而化故山上有赤松子之祠涧自山出故曰赤松涧今本无之谿水又东入于榖水榖水又东迳乌伤县之云黄山山下临谿水水际石壁杰立高一百许丈又与吴宁谿水合水出吴宁县下迳乌伤县入榖谓之乌伤谿水闽中有徐登者女子化为丈夫与东阳赵昞并善越方时遭兵乱相遇于谿各示所能登先禁谿水为不流昞次禁枯柳柳为生荑二人相视而笑登年长昞师事之后登身故昞东入章安百姓未知昞乃升茅屋梧鼎而爨主人惊怪昞笑而不应屋亦不损又尝临水求渡船人不许昞乃张盖坐中长啸呼风乱流而济于是百姓神服从者如归章安令恶而杀之民立祠于永宁而蚊蚋不能入昞秉道怀术而不能全身远害事同苌宏宋元之龟厄运之来故难救矣榖水又东入钱唐县而左入浙江故地理志曰榖水自太末东北至钱唐入浙江是也浙江又东迳灵隐山山在四山之中有高崖洞穴左右有石室三所又有孤石壁立大三十围其上开散状似莲花昔有道士长往不归或因以稽留为山号山下有钱唐故县浙江迳其南王莽更名之曰泉亭地理志曰会稽西部都尉治钱唐记曰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家议立此塘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致一斛土者即与钱一千旬月之间来者云集塘未成而不复取于是载土石者皆弃而去塘以之成故改名钱塘焉一清按武林水因武林山泉潴而为湖旧湖水通江后人筑塘以隔江湖泉与钱通用王莽改钱唐为泉亭阚骃曰山出钱水可证也故湖曰钱湖江曰钱江皆以一塘分限得名华信筑塘与钱之事盖出于𫝊记之悠谬耳县南江侧有明圣湖父老传言湖有金牛古见之神化不测湖取名焉县有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也阚骃云山出钱水东入海全氏曰汉志会稽郡钱唐县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武林山即灵隐山在今钱唐县治西五里武林水东入海则是截钱唐江而东趣龛赭以逹于海不然不得云东入也计其里数不及二百何云八百三十里耶一清按说文有渐江又有浙江云江水东至山阴为浙江则黟县之渐江至钱唐乃有浙名班志有浙江无渐江浙江下但云东入海不计道里之数至钱唐武林水亦云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补此一句以见浙江之即渐江也武林水既入于江则是合江流而东入于海推本源流所行恰有此数亦非孟坚误记也吴地记言县唯浙江今无此水一清按武林水即钱水今杭人所谓西湖者是陆氏之记殆不识眉目之言也县东有定包诸山皆西临浙江水流于两山之间江川急濬兼涛水昼夜再来来应时刻常以月晦及望尤大至二月八月最高峨峨二丈有馀吴越春秋以为子胥文种之神也昔子胥亮于吴而浮尸于江吴人怜之立祠于江上名曰胥山吴录曰胥山在太湖边去江不百里故曰江上文种诚于越而伏剑于山阴越人哀之葬于种山文种既葬一年子胥从海上负种俱去游夫江海故潮水之前扬波者伍子胥后重水者大夫种是以枚乘曰涛无记焉秦始皇三十七年将游会稽至钱唐临浙江所不能渡故道馀杭之西津也浙江北合诏息湖湖本名阼湖因秦始皇帝巡狩所憩故有诏息之名也浙江又东合临平湖异苑曰晋武时吴郡临平岸崩出一石鼔打之无声以问张华华曰可取蜀中桐材刻作鱼形扣之则鸣矣于是如言声闻数十里刘道民诗曰事有远而合蜀桐鸣吴石传言此湖草岁壅塞天下乱是湖开天下平孙皓天玺元年吴郡上言临平湖自汉末岁塞今更开通又于湖边得石函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长四寸广二寸馀刻作皇帝字于是改天册为天玺元年孙盛以为元皇中兴之符征五湖之石瑞也钱塘记曰桓元之难湖水色赤荧荧如丹湖水上通浦阳江下注浙江全氏曰临平湖在浙江之西不得越浙江而通浦阳江若云上通南江则善矣一清按此文不误与沔水篇注正同即此一句乃知南江与浙江合之证名曰东江行旅所从以出浙江也浙江又东迳御儿乡万善历曰吴黄武六年正月获彭绮是岁由拳西乡有产儿堕地便能语云天方明河欲清鼎脚折金乃生因是诏为语儿乡非也御儿之名远矣盖无智之徒因藉地名生情穿凿耳国语曰勾践之地北至御儿是也安得引黄武证地哉韦昭曰越北鄙在嘉兴浙江又东迳柴辟南旧吴楚之战地矣备候于此故谓之辟塞是以越绝称吴故从由拳辟塞渡会夷凑山阴是也浙江又迳固陵城北昔范蠡筑城于浙江之滨言可以固守谓之固陵今之西陵也浙江又东迳柤塘谓之柤渎昔太守王朗拒孙䇿数战不利孙静果说䇿曰朗负阻城守难可卒拔柤渎去此数十里是要道也若从此出攻其无备破之必矣䇿从之破朗于固陵有西陵湖亦谓之西城湖湖西有湖城山东有夏架山毛竒龄萧山县志刊误曰当作东有湖城山西有夏架山夏架山去海祇数里焉得复有湖在西湖水上承妖皋谿而下注浙江又迳会稽山阴县有苦竹里里有旧城言勾践封范蠡子之邑也浙江又东与兰谿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吴郡太守谢朂封兰亭侯盖取此亭以为封号也太守王廙之移亭在水中晋司空何无忌之临郡也起亭于山椒极高尽眺矣亭宇虽坏基陛尚存浙江又迳越王允常冢北冢在木客村耆彦云勾践使工人伐荣楯欲以献吴久不得归工人忧思作木客吟后人因以名地勾践都琅琊欲移允常冢冢中生分风飞沙射人人不得近勾践谓不欲遂止浙江又东北得长湖口湖广五里东西百三十里沿湖开水门六十九所下溉田万顷北泻长江湖南有覆㪷山周五百里北连鼔吹山山西枕长谿谿水下注长湖山之西岭有贺台越入吴还而成之故号曰贺台矣又有秦望山在州城正南为众峯之杰陟境便见史记云秦始皇登之以望南海自平地以取山顶七里悬磴孤危径路险绝记云扳萝扪葛然后能升山无甚高木当由地迥多风所致山南有嶕岘岘里有大城越王无馀之旧都也故吴越春秋云勾践语范蠡曰先君无馀国在南山之阳社稷宗庙在湖之南又有会稽之山古防山也亦谓之为茅山又曰栋山越绝云栋犹镇也盖周礼所谓扬州之镇矣山形四方上多金玉下多趺石山海经曰勺水出焉南流注于□吴越春秋称覆釜山之中有金简玉字之书黄帝之遗谶也山下有禹庙庙有圣姑像礼乐纬云禹治水毕天赐神女圣姑即其像也山上有禹冢昔大禹即位十年东巡狩崩于会稽因而葬之有鸟来为之耘春拔草根秋啄其秽是以县官禁民不得妄害此鸟犯则刑无赦山东有湮井去庙七里深不见底谓之禹井云东游者多探其穴也秦始皇发稽山刻石纪功尚存山侧孙畅之述书云丞相李斯所篆也又有石匮山石形似匮上有金简玉字之书言夏禹发之得百川之理也又有射的山远望山的状若射侯故谓射的射的之西有石室名之为射堂年登否常占射的以为贵贱之准的明则米贱的暗则米贵故谚云射的白斛米百射的元斛米千北则石帆山山东北有孤石高二十馀丈广八丈望之如帆因以为名北临大湖水深不测传与海通何次道作郡常于此水中得乌贼鱼南对精庐上䕃修木下瞰寒泉西连稽山皆一山也东带若邪溪吴越春秋所谓欧冶涸以成五剑一清按越绝外𫝊记宝剑曰当此造剑之时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邪之溪涸而出铜赤堇山在今宁波府奉化县东五十里汉取山名以氏县曰鄞县汉志会稽郡鄞县下云有镇亭有鲒埼亭东南有天门水入海有越天门山镇亭山名在奉化县西南百里势极高天门山在县南六十里一名蜃楼门滨里港海两峯对峙势若㧊天天门水即县之广平湖及大溪是也而水经注无闻焉又按天门水在海口有龙居之明都督万丈巡海夜射眇其目今犹谓之鐻门老龙也谿水上承嶕岘麻谿谿之下孤潭周数亩甚清深有孤石临潭垂崖俯视猿狖惊心寒木被潭森沈骇观上有一栎树谢灵运与从弟惠连常游之作连句题刻树侧麻谿下注若邪谿水至清照众山倒影窥之如画汉世刘宠作郡有政绩将解任去治此谿父老人持百钱出送宠各受一文然山栖遁逸之士谷隐不羁之民有道则见物以感远为贵荷泉致意故受者以一钱为荣岂藉费也义重故耳谿水下注大湖邪溪之东又有寒谿谿之北有郑公泉泉方数丈冬温夏凉汉太尉郑宏宿居潭侧因以名泉宏少以苦节自居恒躬采伐用贸粮膳每出入谿津常感神风送之虽凭舟自运无杖檝之劳邨人贪藉风势常依随往还有淹留者徒辈相谓汝不欲及郑风耶其感致如此湖水自东亦注江通海水侧有白鹿山山北湖塘上旧有亭黄门郎杨哀明居于宏训里太守张景数往造焉使开渎作埭埭之西作亭亭埭皆以杨为名孙恩作贼从海来杨亭被烧后复修立厥名犹在东有铜牛山山有铜穴三十许丈穴中有大树神庙山上有冶官山北湖下有炼塘里吴越春秋云勾践錬冶铜锡之处采炭于南山故其间有炭渎勾践臣吴吴王封勾践于越百里之地东至炭渎是也县南九里有侯山山孤立长湖中晋车骑将军孔敬康少时遁世栖迹此山全氏曰孔愉弃官居山阴不得言是少时湖北有三小山谓之鹿野山在县南六里按吴越春秋越之麋苑也山有石室言越王所游息处矣县南湖北有陈音山楚之善射者曰陈音越王问以射道又善其说乃使简士习射北郊之外按吴越春秋音死葬于国西山上今陈音山乃在国南五里湖北有射堂及诸邸舍连衍相属又于湖中筑塘直指南山北即大越之国秦改为山阴县会稽郡治也太史公曰禹会诸侯计于此命曰会稽者会计也始以山名因为地号夏后少康封少子杼以奉禹祠为越全氏曰按夏人报杼乃夏后之贤者岂以支子分封奉祠哉史记越世家亦不云是后杼也世历殷周至于允常列于春秋允常卒勾践称王都于会稽吴越春秋所谓越王都埤中在诸暨北界山阴康乐里有地名邑中者是越事吴故北其门以东为右西为左故双阙在北门外阙北百步有雷门门楼两层勾践所造时有越之旧木矣州郡馆宇屋之大瓦亦多是越时故物全氏曰按此即王十朋赋所云双杉厅是越故物者也勾践霸世徙都琅琊后为楚伐始还浙东城东郭外有灵汜下水甚深旧传下有地道通于震泽又有勾践所立宗庙在城东明里中甘滂南又有玉笥竹林云门天柱精舍并疏山创基架林裁宇割涧延流尽泉石之好水流迳通浙江又北迳山阴县西西门外百馀步有怪山本琅琊郡之东武县山也飞来徙此压杀数百家吴越春秋称怪山者东武海中山也一名自来山百姓怪之号曰怪山亦云越王无疆为楚所伐去琅琊山东武人随居山下远望此山其形似龟故亦有龟山之称也越起灵台于山上又作三层楼以望云物川土明秀亦为胜地故王逸少云从山阴道上犹如镜中行也浙江之上又有大吴王小吴王邨并是阖闾夫差伐越所舍处也今悉民居然犹存故目昔越王为吴所败以五千馀众栖于稽山卑身待士施必及下吕氏春秋曰越王之栖于会稽也有酒投江民饮其流而战气自倍所投即浙江也许慎晋灼并言江水至山阴为浙江江之西岸有朱室坞勾践百里之封西至朱室谓此也浙江又东北迳种山西大夫文种之所葬也山上有白楼亭亭本在山下县令殷朗移置今处沛国桓俨避地会稽闻陈业履行高洁往候不见俨后浮海南入交州临去移书与业不因行李系白楼亭柱而去升陟远望山湖满目也永建中阳羡周嘉上书以县远赴会至难求得分置遂以浙江西为吴以东为会稽汉高帝十二年亦吴也全氏曰按高帝六年会稽郡属荆王贾国中十二年属吴王濞国中故曰亦吴也景帝四年始以郡属天子后分为三世号三吴吴郡吴兴郡会稽其一焉又迳永兴县南县在会稽东北一百二十里也阖闾弟夫槩之故邑也一清按此是应劭说而颜师古非之然吴伐越封勾践以百里之地则或取其馀地以封夫㮣未可知也王莽之馀衍也汉末童谣云天子当兴东南三馀之间一清按永兴故汉之馀暨与馀姚馀杭而为三故曰三馀也故孙权改曰永兴县滨浙江又东合浦阳江江水导源乌伤县又东迳诸暨县与泄谿合谿广数丈中道有两高山夹谿造云壁立凡有五泄下泄悬三十馀丈广十丈中三泄不可得至登他山远望乃得见之悬百馀丈水势高急声震水外上泄悬二百馀丈望若云垂此是瀑布土人号为泄也江水又东迳诸暨县南县临对江流江南有射堂县北对乌山故越地也夫槩王之故邑一清按汉志之馀暨吴更名永兴应劭云夫槩之所邑即今之萧山县也又诸暨莽曰疏虏不云是夫槩邑注上文于永兴县下已引应说此文复出岂误诸暨为馀暨乎先名上诸暨亦曰勾无矣故国语曰勾践之地南至勾无王莽之疏虏也夹水多浦浦中有大湖春夏多水秋冬涸浅江水又东南迳剡县与白石山水会山上有瀑布悬水三十丈下注浦阳江浦阳江水又东流南屈又东回北转迳剡县东王莽之尽忠也县开东门向江江广二百馀步自昔耆旧传县不得开南门开南门则有贼盗江水翼县转注故有东渡西渡焉东南二渡通临海并泛单船为浮航西渡通东阳并二十五船为桥航江边有查浦浦东行二百馀里与勾章接界浦里有六里有五百家并夹浦居列门向水甚有良田有青谿馀洪谿大发谿小发谿江上有六谿六谿裂溉入江一清按汉志会稽郡勾章县渠水东入海全氏曰即六谿之水也凡言渠水必皆以人力为之勾章之渠水亦是居民苦江潮之斤卤而引山谿之水为渠以利田溉是即谓之渠水者矣盖六谿皆簟谿之支流簟谿入浦阳而此六谿者潴而为渠遂独擅勾章之望虽于前记无明文然舍此六谿更无水以当之矣夹谿上下崩崖若倾东有簟山南有黄山与白石三山为县之秀峯山下众流泉导湍石激波浮崄四注浦阳江又东迳石桥广八丈高四丈下有石井口径七尺桥上有方石长七尺广一丈二尺桥头有磐石可容二十人坐谿水两傍悉高山山有石壁二十许丈谿中相攻赑响外发未至桥数里便闻其声江水北迳嵊山山下有亭亭带山临江松岭森蔚沙渚平浄浦阳江又东北迳始宁县𡻻山之成功峤峤壁立临江欹路峻狭不得并行行者牵木稍进不敢俯视峤西有山孤峯特上飞禽罕至尝有采药者沿山见通谿寻上于山顶树下有十二方石地甚光洁还复更寻遂迷前路言都仙之所憩䜩故以坛䜩名山峤北有𡻻浦浦口有庙庙甚灵验行人及樵伐者皆先敬焉若相侵窃必为蛇虎所伤此则𡻻山与嵊山接二山虽曰异县而峯岭相连其间倾涧怀烟泉谿引雾吹畦风馨触岫延赏是以王元琳谓之神明境事备谢康乐山居记浦阳江自𡻻山东北迳太康湖车骑将军谢元田居所在右滨长江左傍连山平林修通澄湖远镜于江曲起楼楼侧悉是桐梓森耸可爱居民号为桐亭楼楼两面临江尽升眺之趣芦人渔子泛滥满焉湖中筑路东出趣山路甚平直山中有三精舍高甍凌虚垂檐带空俯眺平林烟杳在下水陆宁晏足为避地之乡矣江有琵琶圻圻有古冢堕水甓有隐起字云筮吉龟凶八百年落江中谢灵运取甓诣京咸传观焉乃如龟县故知冢已八百年矣浦阳江又东北迳始宁县西本上虞之南乡也汉顺帝永建四年阳羡周嘉上书始分之旧治水西常有波潮之患晋中兴之初治今处县下有小江源出□山谓之□浦迳县下西流注于浦阳茠山下注此浦浦西通山阴浦而达于江江广百丈狭处二百步高山带江重䕃被水江阅渔商川交樵隐故桂棹兰栧望景争途江南有故城太尉刘牢之讨孙恩所筑也全氏曰按刘牢之终于镇北将军其讨孙恩时为会稽五部都督非太尉江水东迳上虞县南王莽之会稽也本司盐都尉治也地名虞賔晋太康地记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禹与诸侯会事讫因相虞乐故曰上虞二说不同未详孰是一清按释名曰吴虞也封太伯于此以虞其志即虞乐之义古娱虞通用也县南有兰风山山少木多石驿路带山傍江路边皆作栏干山有三岭枕带长江苕苕孤危望之若倾缘山之路下临大川皆作飞阁栏干乘之而渡谓此三岭为三石头丹阳葛洪遁世居之基井存焉琅琊王方平性好山水又爰宅兰风垂钓于此以永终朝行者过之不识问曰卖鱼师得鱼卖否方平答曰钓亦不得得复不卖亦谓是水为上虞江县之东郭外有渔浦湖中有大独小独二山又有覆舟山覆舟山下有渔浦王庙庙今移入里山北三山孤立水中湖外有青山黄山泽兰山重岫叠岭参差入云泽兰山头有深潭山影临水水色青绿山中有诸坞有石楗一所右临白马潭潭之深无底𫝊云创湖之始边塘屡崩百姓以白马祭之因以名水湖之南即江津也江南有上塘阳中二里隔在湖南常有水患太守孔灵符遏蜂山前湖以为埭埭下开渎直指南津又作水楗二所以舍此江得无淹溃之害县东有龙头山崖之间有石井冬夏常冽清泉南带长江东连上陂江之道南有曹娥碑娥父旴迎涛溺死娥时年十四哀父尸不得乃号踊江介因解衣投水祝曰若值父尸衣当沈若不值衣当浮裁落便沈娥遂于沈处赴水而死县令度尚使外甥邯郸子礼为碑文以彰孝烈江滨有马目山洪涛一上波隐是山势沦嵊亭间历数县行者难之县东北亦有孝子杨威母基威少失父事母至孝常与母入山采薪为虎所逼自计不能御于是抱母且号且行虎见其形遂弭耳而去自非诚贯精微孰能理感于英兽矣又有吴渎破山导源注于胥江上虞江东迳周市而注永兴地理志曰县有仇亭柯水东入海仇亭在县之东北一十里江北柯水疑即江也又东北迳永兴县东与浙江合谓之浦阳江地理志又云县有萧山潘水所出东入海一清按刘昭郡国志补注引魏都赋注作潜水刘良注作瀵水皆潘字之误又疑是浦阳江之别名也自外无水以应之全氏曰浦阳江水发源义乌分于诸暨是为曹娥钱清二口其自义乌山南出者道由蒿坝所谓东小江也下流斯为曹娥其自山北出者道由义桥所谓西小江也下流斯为钱清考浦阳之名汉时所未有故班志不录然志于浦阳东道之水则曰柯水而系之上虞即曹娥也西道之水则曰潘水而系之馀暨即钱清也续志有潘水而失柯水至韦昭始以浦阳为三江之一六朝时合曹娥钱清二江总曰浦阳故谢康乐山居赋所云皆指曹娥而南史争战之地则皆在钱清历唐五代作志乘者尚无曹娥钱清之名故九域志以曹娥镇属会稽钱清镇属山阴可证也道元注水经以上虞江称曹娥而钱清则否是知曹娥为浦阳江经流无疑矣观南史浦阳江南北各有埭司以稽察行旅胡梅磵曰浦阳江南津埭即今之梁湖堰北津埭即今之曹娥堰与西陵埭柳浦埭称四埭六朝官制班班足与水道相证明盖浦阳之水东行者当堤堰未兴之日直自馀姚达于勾章之境非犹夫今之曹娥也道元言之不明遂启后人之疑浙江又东注于海故山海经曰浙江在其东在闽西北入海韦昭以松江浙江浦阳江为三江
  斤江水出交趾龙编县东北至郁林领方县东注于郁地理志云迳临尘县至领方县注于郁
  容容夜□湛乘牛渚须无无濡营进皇无地零侵黎侵黎水出广州晋兴郡郡以太康中分郁林置行至临尘入郁一清按汉志郁林郡临尘县下云又有侵离水行七百里亦见温水注云迳临尘入领方注郁
  无会重濑夫省无变一清按无变见温水注由蒲王都融勇外此皆出日南郡西东入于海
  容容水在南垂名之以次转北也右三十水从江已南至日南郡也一清按自容容以下文义难晓今以双字数之得十七水耳而注云三十水岂有脱文耶汉志日南郡下云有小水十六并行三千一百八十里属交州稍为近之全氏曰汉志日南郡西卷县下云水入海则西卷亦水名西卷水见温水注
  弱水
  禹贡锥指曰弱水经不言所出桑钦以为出张掖删丹县郑康成曰众水东流此独西流而水经注无之其所经入不可得而详也一清按史记索隐曰水经曰弱水出张掖删丹县西北至酒泉会水县入合黎山腹汉志张掖郡删丹县桑钦以为导弱水自此西至酒泉合黎即是小司马所引之文是唐时尚有弱水篇今本尽失之耳张守节正义亦云合黎水出临松县东而北流迳张掖故城下又北流至县北二十三里合弱水弱水自合黎山折而北流迳沙碛之西入居延泽行千五百里又汉志金城郡临羌县下云有弱水说文曰弱水自张掖删丹西至酒泉合黎馀波入于流沙观此则弱水之源委约略可得矣又曰㞦山也或曰弱水之所出十六国春秋乞伏札子击吐谷浑觅地于弱水西元和志弱水在删丹县南山下括地志兰门山一名穷石在删丹县西南七十里离骚夕次于穷石淮南子弱水出穷石山是也隋书地理志删丹县有祀山弱水胡渭曰疑即㞦字之误寰宇记曰合黎水一名羌谷鲜水一名覆袁水亦名张掖河南自吐谷浑界流入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孔安国云合黎水名在流沙东即谓此也详河水篇第二卷注中
  黒水
  禹贡锥指曰传云黒水自北而南经三危过梁州入南海正义云地理志益州郡计在蜀郡西南三千馀里故滇王国也武帝元封二年始开为郡郡内有滇池县县有黒水池止言有池不知水之所在郑云今中国无也传之此言顺经文耳按郦元水经黒水出张掖鸡山南流至炖煌过三危山南流入于南海然张掖炖煌并在河北所以黒水得越河入南海者自积石以西皆多伏流故黒水得越而南也今按滇池所祠之黒水即金沙江与雍州无涉山海经曰灌湘之山又东五百里曰鸡山黒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鸡山不知在何郡郭璞无注而孔疏引水经以为出张掖之鸡山检今本无此文盖其书有散逸耳太平御览引张掖记曰黒水出县界鸡山亦名元圃昔有娥氏女简狄浴于元止之水即黒水也据此则鸡山当在甘州张掖县界汉为觻得县地今陜西甘州卫西有张掖河即古羌谷水出羌中北流至卫西为张掖河合弱水东北入居延海俗谓之黒河此水并不经三危入南海安得以此为禹贡之黒水耶山海经明言南流注于海必非东北入居延之张掖河其鸡山恐亦不在县界也又曰夏殷之衰雍州西北境皆为戎翟所据及周室东迁旧都八百里之地悉弃以予秦秦染夷俗诸侯摈之不与中国会盟𬨎轩之使岂有过而问焉况三危西裔之区乎故屈原天问曰黒水元趾三危安在盖自战国时此地之山川已与昆仑弱水同其𣺌茫仅得之传闻而无从目验矣秦火之后载籍沦亡汉兴治尚书者不能言黒水三危之所在武帝通西域玉门阳关之外使者往来数十辈不闻涉大川而西可以当古之黒水者故班志张掖酒泉炖煌郡下并无其文司马彪亦无可言至郦道元始云黒水出张掖鸡山而其所谓南流至炖煌过三危入南海亦不过顺经为义与他水历叙所过之郡县者详略相去远矣故杜佑云道元注水经锐意寻讨亦不能知黒水所经之处唐初魏王泰括地志云黒水出伊吾县北此与张掖鸡山未知孰是然其所谓南流绝三危者竟亦不可复寻禹治黒水不若治河之详自屈原已不能知而况伏生辈乎自古文尚书家已不能知而况班固司马彪郦道元魏王泰诸人乎至若樊绰程大昌金履祥李元阳等纷纷辨论系风捕影了无所得徒献笑于后人而已
  嵩高为中岳在颍川阳城县西北
  春秋说题辞曰阴含阳故石凝为山国语曰禹封九山山土之聚也尔雅曰山大而高曰崧合而言之为崧高分而名之为二室西南为少室东北为太室嵩高山记曰山下岩中有一石室云有自然经书自然饮食又云山有玉女台言汉武帝尝见之因以名台
  泰山为东岳在泰山博县西北
  岱宗也王者封禅于其山示増高也有金䇿玉检之事焉
  霍山为南岳在庐江𤅬县西南
  天柱山也尔雅云大山宫小山曰霍开山图曰其山上侵神气下固穷泉全氏曰按禹贡不志霍山盖以五岳而类及之一清按下又出衡山则禹贡荆州之山为南岳也此因汉武帝改祀而特记之
  华山为西岳在宏农华阴县西南
  古文之惇物山也一清按汉志右扶风武功县下云垂山古文以为惇物非华山也道元误引朱谋㙔曰岂垂华字相乱耶
  雷首山在河东蒲坂县东南砥柱在河东大阳县东河中王屋山在河东垣县东北也
  昔黄帝受丹诀于是山也
  太行山在河内野王县西北
  王烈得石髓处也
  恒山为北岳在中山上曲阳县西北碣石山在辽西临渝县南水中也禹贡锥指曰汉志右北平骊成县下云大碣山在县西南莽曰掲石辽西郡絫县下云有掲石水南入官不言有山也及文颍注武纪曰碣石在辽西絫县絫县今罢入临渝此石著海旁颕字舛良南阳人为荆州从事谓此山临渝之孤石与班固异自颕始水经有魏晋间人所附益故亦云碣石在临渝后汉志无骊成刘昭补注遂于临渝言碣石
  大禹凿其石夹右而纳河秦始皇汉武帝皆尝登之海水西侵岁月逾甚而苞其山故言水中矣
  析城山在河东濩泽县西南太岳山在河东永安县壶口山在河东北屈县东南龙门山在河东皮氏县西梁山在冯翊夏阳县西北河上荆山在冯翊怀徳县南岐山在扶风美阳县西北汧山在扶风汧县之西也禹贡北条山也一清按道元既参用马融王肃之说以西顷为中条嶓冢为南条则宜以汧山为北条地理志右扶风汧县下云吴山在西古文以为汧山雍州山又总叙云雍州山曰岳师古曰即吴岳也此本周礼郑康成说而渭水篇注则又引班志在冯翊怀徳禹贡北条荆山之文陇山全氏曰此篇专释禹贡而陇山非禹贡所及汉志陇西郡下应劭曰有陇坻在其西也师古曰陇坻谓陇坂即今之陇山汧陇相接道元或因汧及陇本注中賸字其后脱落谬置误作经文未可知也今改正
  终南山惇物山在扶风武功县西南也顷山在陇西县西南一清按汉志陇西郡临洮县禹贡西顷山在县西南部都尉治县西句此云西南盖误截禹贡中条山也
  嶓冢山在陇西氐道县之南
  南条山也
  鸟鼠同穴山在陇西首阳县西南
  郑元曰鸟鼠之山有鸟焉与鼠飞行而处之又有止而同穴之山焉是二山也鸟名为鵌似鵽而黄黒色鼠如家鼠而短尾穿地而共处鼠内而鸟外孔安国曰共为雌雄杜彦达曰同穴止宿养子互相哺食长大乃止张晏言不相为牝牡故因以名山
  积石在陇西河关县西南
  山海经云山在邓林东河所入也
  都野泽在武威县东北
  县在姑臧城北三百里东北即休屠泽也古文以为猪野也其水上承姑臧武始泽泽水二源东北流为一水迳姑臧县故城西东北流水侧有灵渊池王隐晋书曰汉末博士敦煌侯瑾善内学语弟子曰凉州城西泉水当竭有䨥阙起其上至魏嘉平中武威太守条茂起学舍筑阙于此泉太守填水造起门楼与学阙相望泉源陡发重导之斯故有灵渊之名也泽水又东北流迳马城东城即休屠县之故城也本匈奴休屠王都谓之马城河又东北与横水合水出姑臧城下武威郡凉州治地理风俗记曰汉武帝元朔三年改雍州曰凉州以其金行土地寒凉故也迁于冀全氏曰按续志凉州刺史治汉阳之陇县其再迁冀则中叶以后事晋徙治此王隐晋书曰凉州有龙形故曰卧龙城南北七里东西三里本匈奴所筑也及张氏之世居也又増筑四城箱各千步东城植园果命曰讲武场北城植园果命曰元武圃皆有宫殿中城内作四时宫随节游幸并旧城为五街衢相通二十二门大缮宫殿观阁采绮妆饰拟中夏也其水侧城北流注马城河河水又东北清涧水入焉俗亦谓之为五涧水也水出姑臧城东而西北流注马城河河水又与长泉水合水出姑臧东搰次县王莽之播徳也西北历黄沙阜而东北流注马城河又东北迳宣威县故城南又东北迳平泽晏然二亭东又东北迳武威县故城东汉武帝太初四年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以其众置武威县武威郡治齐氏召南曰本纪元狩二年置武威酒泉郡志云武威郡太初四年开则不同时矣疑当以纪为是一清按功臣表昆邪以元狩二年封则志误也善长又误仍之王莽更名张掖地理志曰谷水出姑臧南山北至武威入海届此水流两分一水北入休屠泽俗谓之为西海一水又东迳一百五十里入猪野世谓之为东海通谓之都野矣全氏曰汉志武威郡姑臧县南山谷水所出北至武威入海行七百九十里道元以为通谓之都野是也考苍柗县南山柗陜水所出北至捐次入海休屠野都尉治熊水鄣谷水柗陜水熊水皆泽之所入也柗帅古曰古松字也陜音下陜反两山之间也柗陜陜名
  合离山在酒泉会水县东北
  合黎山也一清按元和志合黎山俗名要涂山在张掖县西北二百里括地志云兰门山一名合黎误行都司志合黎山在甘州卫北四十里迤逦至镇夷所出石硖口三百里一作合离禹贡锥指汉会水县故城在今肃州卫东北十六国春秋吕光遣吕纂讨段业战于合离羌谷水北至张掖县合黎山下与弱水合故因山为名曰合黎水是合黎水即弱水也
  流沙地在张掖居延县东北
  居延泽在其县故城东北尚书所谓流沙者也形如月生五日也弱水入流沙流沙与水流行也亦言出锺山西行极崦嵫之山在西海郡北全氏曰此汉献帝时曹氏所置之西海郡非新莽置于金城者也山有石赤白色以两石相打则水润打之不已润尽则火出山石皆然炎起数丈经日不灭有大黒风自流沙出奄之乃灭其石如初言动火之事发疾经年故不敢轻近耳流沙又迳浮屠历壑市之国又迳于鸟山之东朝云国西历昆山西南出于过瀛之山一清按以上所引本之大荒经而有脱失据本文历壑市又有国曰汜叶曰鸟山曰淮山曰朝云之国注中过瀛之山四字不知所出盖道元旁撮以成文大荒西经云西南海之外流沙出焉迳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焉一清按郭璞解上三嫔于天谓献美女于天帝朱子以为当是启梦賔天吴任臣曰夏启三梦上賔于天谓献美女之乐如秦穆听钧天之奏唐王效霓裳之舞也楚辞启棘賔商九辩九歌正作賔字开即启避汉景帝讳然大荒西经之文曰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焉则非夏启也道元盖抄变其词又历员邱不死山之西入于南海一清按此句员邱二字出郭璞注非山海经文全氏曰汉志张掖酒泉敦煌多有水道道元不知详而泛滥于山海经甚矣其蔽也
  三危山在敦煌县南
  山海经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是山也广圆百里在鸟鼠山西即尚书所谓窜三苗于三危也禹贡锥指曰正义云三危山必是西裔未知山之所在郑元引地说曰三危之山在鸟鼠之西南当岷山则在积石之西南地说乃妄书其言未必可信要之三危山必在河之南也按水经两引山海经以证尚书之三危与地说略同鸟鼠之西南当岷山则在今临洮府南岷州卫北矣又云在积石之西南殊不可晓山南带黒水盖以扶州之黒水出素岭山入白水者当之也妄言无疑三危山自当以在沙州者为是肃州旧志云白龙堆沙东倚三危北望蒲是是为西极要路推其地望可以得三危之形势矣地理今释云梁州黒水即今云南之金沙江其源发于西蕃诺莫浑五巴什山分支之东曰阿克达母必拉南至塔城关入云南丽江府境亦曰丽水东南流至姚安府大姚县之左顿乡北打冲河自盐井卫来会之又东入四川境迳会川卫南又东至东川府西折而东北流迳乌蒙府西北马湖府南又东迳叙州府南入岷江雍州黒水出陜西甘肃塞外南流至河州入积石河今俗名大通河是也导川黒水即今云南之灡沧江其源发于西蕃诺莫浑五巴什山分支之西曰阿克必拉南流至你那山入云南界东岐一支为漾备江东南流分注大理府之西洱海经流入顺宁府境其正支南行绝云龙江而东南至云州北之分水岭仍与漾备合又南流至阿瓦国入南海案金沙澜沧一为梁州之黒水一为导川之黒水然皆非四大水之黒水也昔人谓蕃名山川皆以形色西南夷地水色多黒故悉𫎇黒名如打冲金沙澜沧俱得称黒水也而真黒水之源去澜沧之西三百馀里蕃名哈拉乌苏色禽经蒙蕃怒彛□□界由缅甸入南海即佛书所谓黒水出阿耨达山东是也禹迹之所不至盖中国在阿耨之之东故名震旦所入大水唯黄河一支可见黒水出阿耨达之东实在中国之西南未尝流入内地故从古无人知其源委也又云案黒水之辨诸家纷如今考地图禹贡之黒水有三正不必强合水经注所谓黒水出张掖鸡山至于炖煌此雍州之黒水也汉书地理志犍为郡南广县注云纷关山符黒水所出北至僰道入江唐樊绰亦以丽江为古黒水云罗些地北有三危山其水从山南行上流出吐蕃界薛季宣谓泸水为黒水引郦道元说黒水亦曰泸水即若水出姚州徼外吐蕃界中山海经黒水之间有若水是也以丽江之说为非不知打冲河至大姚县即合金沙江会流入岷江薛氏之说原与汉志相合此梁州之黒水也宋程大昌以澜沧江为黒水李元阳黒水辨亦云陇蜀无入南海之水唯滇之澜沧足以当之而元史载劝农官张立道使交趾并黒水以至其国吴任臣山海经注亦以澜沧为古黒水此导川之黒水也盖雍州之黒水其源在黄河之北梁州及导川之黒水其源皆在黄河之南有截然不相紊者第以张掖炖煌尚在内地可以寻源而求而推其委而不得遂托为越河伏流之说夫昆仑为地轴其山根连延起顿包河南按秦陇直达长安为南山黒水自炖煌而南纵可越大河之伏流其不能越河以南之南山也明矣若狃于雍州三危既宅之说此是言雍州分域以内今终南鸟鼠皆在河之南而三危更无鸟鼠之南其与雍州之黒水又何涉邪然主泸水丽江澜沧之说者亦皆以意度未能确指水之分合不知泸水丽江源异而流同丽江澜沧源近而流别分合言之梁州之黒水有两支而与导川之黒水实出一地也而古未有及之者盖以二水僻在蕃界隔蔽南山阻奥从古未通中国即魏之法显唐之元奘元世祖之南征邱处机之西游皆绕出昆仑以外历西域诸国至于滇南总未尝经其地但从入中国之支流以古今分域配之料约为某水某水而已今海内一统西南徼外域入版图是遣使臣遍历其地究源讨委写图以志支𣲖经络了如指掌诸家浮说有所折衷矣春秋传曰允姓之奸居于瓜州瓜州地名也杜林曰敦煌古瓜州也州之贡物地出好瓜民因氏之瓜州之戎并于月氏者也汉武帝后元年分酒泉置齐氏召南曰本纪分武威酒泉为张掖敦煌在元鼎六年置郡久矣曰后元年者志之误也南七里有鸣沙山故亦曰沙州也
  朱圉山在天水北冀城南
  即冀县山有石鼔开山图谓之天鼔山九州害起则鸣有常应又云石鼔山有石鼔于星为河鼔星动则石鼔鸣石鼔鸣则秦土有殃鸣浅殃万物鸣深则殃君王矣
  岷山在蜀郡湔氐道西
  汉书以为渎山者也
  嶓冢山全氏曰三字误说见下在宏农卢氏县南
  是山也榖水出其北林也全氏曰按嶓冢山当作墦冢林见山海经且榖水出宏农黾池与卢氏无涉桑经郦注于榖水篇悉本山经之旧至此宁遂忘之此篇专释禹贡山水泽地所在墦冢林非禹贡之所有篇中独失去熊耳山则嶓冢二字即熊耳二字简䇿零断行间失次后人率意填写又假作注文以附会之未可知也汉志宏农郡卢氏县下云熊耳山在东东近于南不知相悬说地理者当以班志为据
  荆山在南郡临沮县东北
  东条山也朱氏谋玮笺曰东条未详一清按禹贡锥指曰漳水注亦引地理志曰禹贡东条荆山在临沮县之东北是六朝汉书误本道元袭用之耳然既以临沮之荆山为东条矣顾于嶓冢下云南条山也曽不思禹贡导嶓冢至于荆山本相连属乎从导汧至敷浅原旧说有三条之目地理志云禹贡北条荆山在怀徳南条荆山在临沮而临洮之西顷不云是中条既不袭用马融王肃之说郦氏前遵马王又杂采班氏然以荆山为东条则大缪矣三条郑元又分为四列导汧为正阴列西顷为次阴列嶓冢为次阳列岷山为正阳列胡渭曰四列长于三条或嫌其阴阳之名近怪曰阴阳只作南北字用朱子据导字分南北实本康成而又参以一行山河两戒之谓然则究无东条也卞和得玉璞于是山楚王不理怀璧哭于其下后玉人理之所谓和氏之玉焉
  内方山在江夏竟陵县东北
  禹贡注章山也顾氏祖禹曰章山在安陆府东四十里古文以为内方山左传定四年蔡侯吴子唐侯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图经云豫章即章山也一名障山晋太安二年华宏讨义阳贼张昌于江夏败于障山即此
  大别山在庐江安丰县西南一清按大别是鲁山即古翼际山不在安丰也外方山崧高是也一清按汉志云古文以崈高为外方山此条与首条参互桐柏山在南阳平氏县东南陪尾山在江夏安陆县东北一清按胡渭曰禹道陪尾实为泗水泗出陪尾见博物志然则不在江夏安陆也衡山在长沙湘南县南
  禹治洪水用白马祭衡山于是得金简玉字之书按省玉字得通水理也
  九江地在长沙下隽县西北全氏曰据汉志九江在庐江寻阳县南王伯厚谓以九江为洞庭本于水经胡晁曽因之指此条也予观经之所据当是楚地记所云巴陵潇湘之渊在九江之间者也善长注曽不及之宁有遗忘其疏九江专主刘歆湖汉九水之说一见于江水篇再见于赣水篇至湘水篇绝不以九江与之将无谓善长于经有异同耶则宜纠正之矣今不谕列一言何也夫九江与东陵相首尾以九江为湖汉则东陵当在庐江以九江为洞庭则东陵当在巴陵无两可也今水经云九江在长沙下隽而又云东陵在庐江金兰自相矛盾有是理乎殆不学之人见行间脱烂从而妄补之而不能掩其败阙也至于九江之不当为洞庭则夏柯山已疑之而胡梅磵尤疑之北宋以来大儒数十辈考正审定而终不得其是抑九江固不可以言地若九江地果是经文则如大伾地善长亦必指其失也一清按全氏之说甚辨但此条决非后人添补道元专附班固故不以洞庭为九江而又不敢显斥水经存而不论未可知也云梦泽在南郡华容县之东东陵地在庐江金兰县西北一清按汉志庐江郡下云金兰西北有东陵乡顾祖禹曰金兰县亦见汉志苏林注检今本汉书注非苏林也又曰或以为三国魏所置县晋废盖在大苏山东胡渭曰金兰汉初有是县中废故志不书晋宋间复置故郦注据以为言当在固始西南南直黄梅之北矣今考善长注所说金兰县见决水篇而晋宋志则又无之宛溪东樵所言均未的也敷浅原地在豫章历陵县南一清按汉志豫章郡历陵傅阳山𫝊阳川在南古文以为傅浅原而水经不载此川彭蠡泽在豫章彭蠡县西北尚书所谓彭蠡既猪阳鸟攸居也
  中江在丹阳芜湖县西南东至会稽阳羡县入于海震泽在吴县南五十里北江在毗陵北界东入于海一清按水经此条是本汉志以成书非禹贡之三江也班志会稽郡吴县下云具区泽在西古文以为震泽南江在南东入海扬州川以震泽为南江殆是误读班书耳郦道元沔水注亦以具区为南江且合石城分江水为一条盖承其缪孔安国导江传云有北中有南可知导漾𫝊云自彭蠡江分为三入震泽夫彭蠡未尝分为三也且亦未尝入震泽也夫江流祇一川耳禹贡漾水下之北江即江水下之中江所谓江汉朝宗于海者也故师古于北江曰自彭蠡江分为三遂为北江而入海又于中江下云亦自彭蠡出班志之所谓中江出芜湖西南至阳羡入海者的是后来人力为之断非禹迹也禹贡锥指曰苏氏曰豫章江入彭蠡而东至海为南江岷江江之经流会彭蠡以入海为中江汉自北入江会彭蠡为北江苏氏之说人或疑之及阅徐坚初学记引郑康成书注以证三江曰左合汉为北江右会彭蠡为南江岷江居其中则为中江故书称东为中江者明岷江至彭蠡与南北合始得称中也始知苏氏所说东汉时固已有之又曰越语子胥曰吴之与越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韦昭注云三江松江钱塘浦阳江也又范蠡曰与我争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吴邪三江亦当从韦解然此但可以解国语耳水经沔水下篇注引郭景纯曰三江者岷江松江浙江也愚谓以此当国语之三江更长于韦何也汉志毗陵县季札所居北江在北是岷江正环吴之境而韦独遗之郦元云浙江于馀暨东合浦阳江是浦钱塘浑涛入海而韦强分为二故以岷易浦阳较长也然终不可以释禹贡盖松江乃震泽之下流以松江为中江浙江为南与导水之文相背戾矣又曰职方氏荆州曰其川江汉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曰其川三江与禹贡同盖荆州未会彭蠡故但称江汉及至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则江汉与彭蠡参会故有三江之目二经若合符节峄阳山在下邳县之西羽山在东海祝其县南也
  县即王莽之犹亭也一清按此文与淮水篇复出尚书殛鲧于羽山谓是山也山西有羽渊禹父之所化其神为黄能以入渊矣故山海经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羽郊者也
  陶邱在济阴定陶县之西南
  陶邱邱再成也
  菏泽在定陶县东雷泽在济阴成阳县西北菏水在山阳湖陆县南全氏曰菏泽在定陶班志语也菏水在湖陆孔𫝊及许氏说文语也二河有上下之分故水经兼引之而胡渭哓哓于此抑昩矣蒙山在太山𫎇阴县西南大野泽在山阳钜野县东北大邳地在河南成皋县北尔雅曰山一成谓之邳然则大邳山名非地之名也
  明都泽在梁郡睢阳县东北一清按汉志梁国睢阳县禹贡盟诸泽在东北益州沱水在蜀郡汶江县西南其一在郫县西南皆还入江荆州沱水在南郡枝江县全氏曰汶江县之沱为开明所凿埤县之沱是湔塴江李冰所堰皆非禹迹也顾祖禹尝疑之而不能指沱之所在岂益州无沱水乎予谓江水篇都安县下注云𨞪江水出焉武阳一下注云𨞪江水入焉𨞪江出江入江与沱义合禹贡锥指亦曰江原县𨞪江水近世谓之火皂江者岷江之正流而班氏以为首受江故郑康成云沱之类以此当禹贡梁州之沱或庶几焉荆州之沱惟枝江足以当之一清按全氏此言亦未的梁荆二州之沱当主夷水故皆有沱潜既道之文而导江云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直以江沱与澧水相接连而导漾下不别出沱水是具明证也详见夷水篇三澨池在南郡邔县之北禹贡锥指曰水经三澨池今本作地字为是然自郦元时已讹观注云池流可见传寅集解引此亦作池明地字乃近世所改一清按水经自明正嘉以来屡经各家校刊改池为地池虽误文实古本也故不从俗改作地字耳
  尚书曰导汉水过三澨地说曰沔水东行过三澨合流触大别山阪故马融郑元王肃孔安国等咸以为三澨水名也许慎言澨者埤増水边土人所止也按春秋左传曰文公十有六年楚军次于勾澨以伐诸庸宣公四年楚令尹子越师于漳澨定公四年左司马戍败吴师于雍澨昭公二十三年司马薳越缢于蓬澨服䖍或谓之邑又谓之地京相璠曰杜预亦云水际及边地名也一清按春秋成十五年𫝊则决睢澨杜预注曰澨水涯今南阳淯阳二县之间淯水之滨有南澨北澨矣而诸儒之论水陆相半又无山源出处之所津途关路唯郑元及刘澄之言在竟陵县界经云邔县北池然池流多矣而论者疑焉亦不能辨其所在一清按此篇惟释禹贡山水泽地所在不及其他而忽出池字所以后人改三澨池为三澨地也索隐引水经亦云三澨地名今竟陵有三参水俗云是三澨水参音去声方舆纪要亦曰三汊水在景陵南三十里汊读曰义即禹贡三澨故地也最为低洼然道元又明明注为池字则非传写之误可知而不能正其缪殆强弩之末博学好竒或未致思耳
  右禹贡山水泽地所在凡六十全氏曰按六十之目芟去陇山之误文改正墦冢山之讹字釐定三澨池之标目斯为吻合前人读水经注者至此大氐以将毕业神疲力索不复细讨于是陇山窜入熊耳丧职而三澨池且为寄公矣可发一笑也







  水经注释卷四十
<史部,地理类,河渠之属,水经注释>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仁和赵一清纂
  水经三卷郭璞注 水经四十卷郦善长注隋书经籍志水经三卷郭璞撰 又四十卷郦道元撰旧唐书经籍志桑钦水经三卷一作郭璞撰 郦道元注水经四十卷新唐书艺文志
  水经三卷汉桑钦撰郭璞注 水经四十卷郦道元注通志艺文略
  水经四卷右汉桑钦撰成帝时人本经三卷后魏郦道元注郡斋读书志
  一清按水经郭注三卷郦注四十卷历考史志无云四卷者晁氏所题误矣或是四十卷脱去十字耳
  水经四十卷晁氏曰汉桑钦撰陈氏曰钦邯郸书目以为汉人晁氏言成帝时人当有所据文献通考
  隋志水经三卷郭璞注唐志桑钦三卷旧志云郭璞撰郦道元注四十卷后魏人字善长博采地志穷述水源隋志不言桑钦晁志云汉桑钦撰成帝时人玉海
  李吉甫删水经十卷新唐书艺文志
  一清按前人极重水经如陆龟蒙诗云水经山疏不离身是也东坡寄周安孺茶诗云嗟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读李宏宪撰元和郡县志河南府新安县白超垒知超为汉末人御黄巾贼筑此垒以自固非秦之白起足正中尉改白超为白起之缪
  汉开四方之境款殊俗之附文约之所沾渐风声之所周流㡬将日所出入处也著自山经水志者亦略及焉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论
  长安南下杜樊乡郦元注水经实樊川也延翰外曾祖司徒岐公之别墅在焉裴延翰樊川文集序
  自沈莹著临海水土周处撰阳羡土风厥类众伙谅非一族是以地理为书陆澄集而难尽水经加注郦元编而不穷盖方物之事尽在是矣史通
  汉书地理志注文选注史记正义引水经后汉书注引水经注玉海
  一清按史记正义曰郦元注水经云滈水上承滈池北流入滈今按滈水入永通渠盖郦氏误矣检渭水篇注鄗水自入渭其流注鄗者滮池水也岂有鄗复入鄗之云张氏所引容有乖爽
  桑钦水经所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江河在焉郦善长注水经引其枝流一千二百五十二唐六典注
  水经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江河在焉郦氏注引枝流一千二百五十二通典谓晋郭璞注三卷后魏郦道元注四十卷皆不详撰者名氏不知何代之书云济水过寿张则前汉寿良县光武更名又东北过临济则狄县安帝更名菏水过湖陆则湖陵县章帝更名汾水过永安则彘县顺帝更名故知顺帝以后纂序也愚按经云武侯垒又云魏兴安阳县注谓诸葛武侯所居魏分汉中立魏兴郡又改信都従长乐则晋太康五年也然则非后汉人所撰隋志云郭璞注而不著撰人旧唐志云郭璞撰愚谓所载及魏晋疑出于璞也新唐志始以为桑钦而又云一作郭璞撰盖疑之也经云河水又北薄骨律镇城注云赫连果城也乃后魏所置其郦氏附益与按前汉儒林𫝊古文尚书涂恽授河南桑钦君长晁氏读书志谓钦成帝时人意者钦为此书而后人附益如山海经禹益所记有长沙零陵桂阳诸暨之名本草神农所述有豫章朱厓赵国常山奉高真定临淄冯翊之称尔雅作于周公而云张仲孝友苍颉篇造于李斯而云汉兼天下皆非本文颜之推尝论之矣通典又谓景纯注解疏略多迂怪今郭注不𫝊困学纪闻
  一清按王伯厚所见是元祐以后刊本故多误文而亦不能正其失也
  晋裴秀客京相璠撰春秋王地名其说多见于水经注水经引黄图今本所无同上
  水经世以为桑钦撰予读易水注云易水迳其东南合滱水故桑钦曰易水出北新城西北东入滱自下滱易互受通称矣又广阳县溪水亦引桑钦说且水经正文皆无此语恐非桑钦撰当别有书也古书散亡良可叹已西溪丛语
  一清按西溪丛语是宋姚宽撰所引郦注广阳溪水是濡水篇温溪下非广阳溪水也姚氏误记
  郦元水经曰鱼龙以秋日为夜按龙秋分而降则蛰寝于渊龙以秋日为夜岂谓是乎埤雅
  一清按陆农师所引注语未知在何篇也
  水经注所载事多他书𫝊未有者其叙山水竒胜文藻骈丽比之宋人卧游录今之玉壶冰岂不天渊予尝欲抄出其山水佳胜为一帙以洗宋人卧游录之陋未暇也又其中载古歌谣如三峡歌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又云朝见黄牛暮见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又云滩头白勃坚相持倏忽沦没别无期记僰道谣云楢溪赤木盘蛇七曲盘羊乌栊势与天通皆可以入诗材丹铅总录
  水经引南中行纪不出姓氏考稽含南方草木状始知陆贾作乃知前人或略后有考焉升庵全集
  桑钦水经祖禹贡而父山海然与图经等耳其𫝊以郦注郦盖借经而见己博该者也然遍该而旨未洽横蒐而词未修以备稽考则优孟志怪以耀世引遐搜僻以示异将使人应接不暇莫知所以根据虽宏富赡给而靡所取裁以之钻味弗堪矣詹氏小辨
  一清按詹氏小辨明詹景龙东图撰其所云大氐本之杜君卿而又甚焉
  郦道元博极群书识周天壤其注水经也于四渎百川之源委支派出入分合莫不定其方向纪其道里数千年之往迹故渎如观掌纹而数家宝更有馀力铺写景物片语只字妙绝古今诚宇宙未有之竒书也时经千载读之者少错简脱字往往有之然古玉血斑愈增声价但其书详于北而略于南世人以此少之不知水道之宜详正在北而不在南也余在都门为昆山定河南一统志稿遇古今之沿革迁徙盘错处毎得善长一语涣然冰释非此无従问津矣北方为二帝三王之旧都二千馀年未闻仰给于东南何则沟洫通而水利修也予谓有圣人出经理天下必自西北水利始水利兴而后天下可平外患可息而教化可兴矣西北水道莫详备于此书水利之兴其粉本也虽时移世易迁徙无常而十犹得其六七不熟此书则胸无成竹虽有其志何从措手有斯民之志者不可不熟读而亟讲也广阳杂记水经注千年以来无人能读縦有读之而叹其佳者亦只赏其词句为游记诗赋之用耳然亦千万中之一二也吾友虞山黄子鸿独能沉酣此书参伍错综各得其理好学深思心知其事吾于子鸿见之矣千载之后复有子云善长抑何幸与更得宋人善本正其错简脱误支分缕晣各作一图其用心亦云勤矣惜其専于考订而不切实用尺有短无可如何予东归后思以此本照宋板割裂改正装裱成书命门人钞录其图并二十一史舆地志考而顾景范有读史方舆纪要𫝊是楼有一统志稿皆亟录之以为疏水经注之资云同上
  古书有注复有疏疏以补注之不逮而通其壅滞也郦道元水经注无有疏之者盖亦难言之矣余不自揣蚊思负山欲取郦注从而疏之魏以后沿革事迹一一补之有关于水利农田攻守者必考订其所以而论之以二十一史为主而附以诸家之说以至于今日后有人兴西北水利者使有考正焉予既得景范子鸿以为友而天下之山经地志又皆聚于东海此书不成是予之罪也当与宗夏勉之同上
  意将楚水图记所标古今沿革城池里至堤防等更摘水经注中有合于今日者更录一通分为四册以江汉湘沅为之经而诸水纬之亦可观矣同上
  龟山有锺子期听琴台不知在何许古迹缪妄槩不足访昔神禹导汉水至于大别会于江俗呼大别为龟山以形似也隔江有山蜿蜒东去俗曰蛇山遥遥相望半生以来登览之胜无有逾于此者盖山虽不高而当江汉之汇四顾空阔潜沱数重环拱于此支交脉会左右盘据目穷于接应矣按尚书禹贡汉水南至大别入江左𫝊定公四年吴师伐郢楚子常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大别汉东山名也在安丰县南杜预释例曰二别近汉之名无縁乃在安丰也桑钦水经沔水自沌阳县北又南至江夏沙羡县北南入于江郦道元曰沌阳处沌水之阳沔水又东迳林嶂故城北晋建兴二年太尉陶侃为荆州都督镇此庾仲雍曰夏口一名沔口矣按地说汉水东行触大别之阪南与江合则与尚书杜预相符但今不知所自矣予尝谓郦善长天人也其注水经妙绝今古北方诸水毫发不失而江淮汉沔之间便多纰缪郦北人南方之水非其所目及也小别不知所在俟更考也同上
  水道迁流最难辨晰河渠沟洫班马仅纪大端而馀史或缺焉共详为之辞惟郦氏水经注而杜佑甚病其荒缪盖河源纡远尚依史汉旧文而江汉以南又皆意为揣测宜其未尽审也若其掇拾遗闻参稽往迹良为考古之助余尝谓郦氏之病在立意修辞因端起类牵连附合百曲千回文采有馀本旨转晦使其据事直书従源竟委恐未可多求也后世河防水利之书作者相继至于晚近记载尤多浮杂相仍鲜禆实用川渎一书略仿水经之文仰追禹贡之义务期明确无取辞费读史方舆纪要
  通典以水经所载地名有东汉顺帝更名者知出顺帝以后纂序王伯厚又因而广之下及魏晋地名疑旧唐志作郭璞撰者近是余请一言折之曰璞注山海经引水经者八此岂经出璞手哉即郦氏于济水引郭景纯曰又云经言固亦判而二之近黄太冲撰今水经序文竟实以璞著惜不及寄语此尚书古今疏证
  一清按郭璞注山海经引水经者八南山经青丘之山注云亦有青丘国在海外水经云即上林赋云秋田于青丘西山经积石之山注云水经引山海经云积石山在邓林山东河所入也北山经碣石之山注云水经曰碣石山今在辽西临渝县南水中或曰在右北平骊成县海边山中山经末山末水出焉北流注于没注云水经作沫海内东经汉水出鲋鱼之山注云书曰嶓冡导漾东流为汉按水经汉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经汉中魏兴至南乡东经襄阳至江夏安陆县入江别为沔水又东为沧浪之水又沅水注云水经曰沅水出牂柯且兰县又东北至镡成县为沅水又东过临沅县南又东至长沙下巂县又洛水注云书云导洛自熊耳按水经洛水今出上洛冡岭山东北经弘农至河南巩县入河成皋县亦属河南也又济水下注云诸水所出又与水经违错以为凡山水或有同名而异实或同实而异名或一实而数名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且历代久远古今变易语有楚夏名号不同未得详也凡此八条济水下云云系郭自撰述中惟沅水碣石二条合于水经耳他如青丘之文今本脱亡疑是注非经也青丘在高丽境服䖍曰青丘国在海东三百里晋天文志有青丘七星在轸东南蛮夷之国也唐讨高丽置青丘道行军总管此句疑是𬇙水注之逸文非齐景公畋于青丘在汉千乘县北地名清水泊之青丘也汉水所引错举大略南乡魏兴之名又非桑氏所知盖后来经注混淆之故洛水下引水经云出上洛冡岭山今考水经云出京兆上洛县讙举山郦注乃云出冡岭山耳东北经弘农之文亦不见经至于积石未水一在四十卷禹贡山水泽地所在注中一在二十二卷渠出荥阳北河注中其为郦注无疑而景纯引之景纯以晋明帝大宁二年为王敦所害下迨拓䟦孝昌之朝㡬二百馀载大氐容有羼入之辞非其旧矣宁可执是以为左证耶然水经本非璞撰但有注三卷且太冲亦不云是璞但引圭斋之语耳潜丘竟未审视也
  困学纪闻曰三礼义宗引禹受地记王逸注离骚引禹大𫝊岂即太史公所谓禹本纪者与禹本纪见史记大宛𫝊汉书张骞𫝊注并未指为何书惟杜君卿言天子按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疑所谓古图书即禹本纪最是而郭璞引禹本纪除见史汉之外多却去嵩高五万里盖天地之中也二语郦注禹本纪与此同则知自汉武以至道元皆曾见此书特唐亡耳璞注引禹本纪又引禹大𫝊固亦判而二之王伯厚疑为一书者非同上
  唐人地理之学的有源委去西汉未遥元和志容有抵牾郦道元则近而加核矣水经注曰汉武帝元朔二年开朔方郡治窳浑县居班志之第六又云元朔二年取河南地为朔方郡筑朔方城王莽曰武符似又以此城为郡治县居班志之第二汉高帝元年为殷国二年为河内郡治壄王县县居班志之第十三唐县中山郡治汉高祖立县居班志之第四无终县秦置右北平郡治田畴𫝊旧北平郡治在平冈汉李广为郡于此县居班志之第二汉武帝元鼎二年改为天水郡似指陇西郡言治上邽县县居班志之第二上蔡县汉高祖四年置汝南郡治县居班志之第二十四其第一县平舆云东汉汝南郡治睢阳县汉高祖五年为梁国治县居班志之第八其第一县砀曰秦立砀郡秦始皇即句践故都为琅琊郡汉因之班志于琅琊县下注云句践尝治此则琅琊郡治琅琊县县居班志之第十二秦恵王置汉中郡南郑县即郡治汉因之县居班志之第三其第一县西城则云属县也汉武帝蜀郡初治广汉之雒县元鼎二年始徙治成都雒县居班志之第四汉高祖六年分巴蜀置广汉郡治乘乡王莽曰广信即广汉县县居班志之第六汉高帝六年置江夏郡治安陆县县居班志之第八汉武帝元鼎六年置合浦郡治合浦县县居班志之第三汉武帝元鼎六年开日南郡治西卷县县居班志之第四泉陵县零陵郡治汉武帝元鼎六年分置县居班志之第八汉武帝太初四年以休屠王地置武威县为武威郡治县居班志之第三而即治书先第一县者则陇西郡之狄道县也金城郡之允吾县也安定郡之高平县也五原郡之九原县也雁门郡之善无县也上郡之肤施县也弘农郡之弘农县也千乘郡之千乘县也平原郡之平原县也太原郡之晋阳县也河东郡之安邑县也济阴郡之定陶县也济南郡之东平陵县也山阳郡之昌邑县也临淮郡之徐县也清河郡之清阳县也魏郡之邺县也赵国之邯郸县也钜鹿郡之钜鹿县也信都国之信都县也河间国之乐成县也涿郡之涿县也上谷郡之沮阳县也广阳国之蓟县也渔阳郡之渔阳县也辽东郡之襄平县也玄莵郡之高句骊县也乐浪郡之朝鲜县也河南郡之雒阳县也武都郡之武都县也颍川郡之阳翟县也淮阳国之陈县也楚国之彭城县也沛郡之相县也㤗山郡之奉高县也东平国之无盐县也鲁国之鲁县也东海郡之郯县也城阳国之莒县也甾川国之剧县也齐郡之临淄县也高密国之高密县也九江郡之寿春邑也广陵国之广陵县也南阳郡之宛县也六安国之六县也蜀郡之成都县也巴郡之江州县也南郡之江陵县也越巂郡之卭都县也益州郡之滇池县也䍧柯郡之故且兰县也郁林郡之布山县也九真郡之胥浦县也交阯郡之羸𨻻县也苍梧郡之广信县也南海郡之番禺县也长沙国之临湘县也桂阳郡之郴县也豫章郡之南昌县也至云旧朔方郡治临戎旧定襄郡治善无故河内郡治怀旧代郡治高柳故天水郡治冀故琅琊郡治开阳并指东汉而言验诸司马彪志而一一相同矣潜丘札记
  郡国志云凡县名先书云郡所治也此惟东汉时则然而西汉不尔历考志𫝊以证之为治者二十有六江陵也平襄也宛也阳翟也蓟也彭城也邯郸也临淄也雒阳也广陵也昌邑也吴也寿春也郯也相也成都也长子也濮阳也无盐也鲁也江州也涿也僰道也故且兰也卭都也滇池也不为治者三梁国先书砀却不为治治睢阳王国以内史治其民而梁孝王武𫝊内史韩安国从王于睢阳也左冯翊先书高陵亦不为治治长安城中以赵广汉𫝊及景帝纪注百官公卿表注知之而韩延寿𫝊云为左冯翊出行县至高陵尤明证也汝南郡先书平舆亦不为治治上蔡以翟方进𫝊知之此顾亭林黄子鸿所未分晰节录以广异闻又胡身之注通鉴地理号称佳者然亦不知西汉第一县非必郡治如云班志襄平县辽东郡治所犹可而云汉中郡治西城县岂可乎又云汉五原郡即秦九原郡治稒阳不知班志明云东部都尉治稒阳太守不与都尉同一治所齐孝王孙泽谋发兵临淄杀青州刺史隽不疑此是青州刺史适在临淄非必治所胡氏乃云临淄青州刺史治不知西汉刺史称𫝊车居无常治不比东汉乎同上莫详于郦道元之水经注而文士但以为荟蕞之书不知其沿波讨澜穷端竟委琐而不失之杂也李振裕禹贡锥指序地理志引桑钦者七上党屯留下云桑钦言绛水出西南东入海平原高唐下云桑钦言漯水所出泰山莱芜下云禹贡汶水出西南入泲桑钦所言丹阳陵阳下云桑钦言淮水出东北入大江张掖删丹下云桑钦以为导弱水自此西至酒泉合黎敦煌效榖下云本鱼泽障也桑钦说孝武元封六年济南崔不意为鱼泽尉教力田以勤效得榖因立为县名中山北新城下云桑钦言易水出西北东入滱今按儒林𫝊言涂恽授河南桑钦君长古文尚书钦成帝时人班氏与刘歆皆崇古学故有取焉隋经籍志有两水经一三卷郭璞注一四十卷郦善长注皆不著撰人名氏旧唐书始云郭璞作新唐志遂谓汉桑钦作水经一云郭璞作今人云桑钦者本此也先儒以其所称多东汉三国时地名疑非钦作而愚更有一切证郦注于漯水引桑钦地理志又于易水浊漳水并引桑钦其说与汉书无异乃知固所引即其地理志初无水经之名水经不知何人所作注中每举本文必尊之曰经使此经果出于钦无直斥其名之理或曰钦作于前郭郦附益于后或曰汉后地名乃注混于经并非盖钦所撰名地理志不名水经水经创自东汉而魏晋人续成之非一时一手作故往往有汉后地名而首尾或不相应不尽由经注混淆也禹贡锥指例略一清按地理志引桑钦者七说本深宁叟玉海何义门曰地理志引桑钦言者六敦煌郡效榖下乃小颜注也玉海第二十卷并载之故阎文亦作七胡东樵曰效榖下今汉书本有师古曰三字盖后人所妄加此言非师古所能引也窃谓胡说为长
  郦道元博览竒书掇其菁华以注水经得従来所未有唐初名不甚著逮其中叶杜佑摭河源济渎二事以诋之李吉甫则有删水经十卷不知取舍如何是书𫝊习者少错简阙文讹字不可胜计宋初犹未散逸而崇文总目云郦注四十卷亡其五则仁宗之世已非完书南渡后程大昌撰禹贡论颇举以相证而终不能得其要领金蔡正甫撰补正水经三卷元欧阳原功为之序谓可以正蜀板迁就之失今其书亦不𫝊近世文人则徒猎其隽句僻事以供词章之用而山川古迹一槩不问孰知为禹贡之忠臣班志之畏友哉唯子鸿深信而笃好之反复寻味毎水各写为一图两岸翼带诸小水无一不具精细绝伦余玩之不忍释手百诗有同嗜焉昔善长述宜都山水之美沾沾自喜曰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至今读之勃勃有生气吾三人表章郦注不遗馀力亦自谓作者有灵当惊知己于千古也同上一清按述宜都山水记语出袁山松非道元也东樵盖误会耳
  南人得水皆谓之江北人得水皆谓之河因目岷江曰大江黄河曰大河此后世土俗之称非古制也富顺熊过曰黄帝正名百物未尝假借后世乃通之耳愚谓禹主名山川亦未尝假借江河自是定名与淮济等一例非他水所得而冒唯汉水彭蠡水与江水会始称三江沅湘等水入洞庭与江水会始称九江盖皆以岷江为主而总其来会之数以目之其未合时不得名江也后世汉江章江湘江沅江等称殊乖经义九河亦然徒骇至鬲津旧有此水道及禹自大伾引河北行过降水至于大陆乃疏为九道以杀其势因谓之九河入海处复合为一与海潮相迎受故为之逆河河未由此入海亦不名河也水经篇题槩曰某水绝不相假借深得禹贡之意予爱之重之同上
  水经注凡二水合流自下互受通称其在禹贡则漾与沔合亦称沔水漳与绛合亦称绛水是也又有随地异名非由合他水而然者沇东流为济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是也有大水分为支流而异其名者江别为沱汉别为潜河别为漯是也有伏流显发而异其名者济溢为荥是也小水合大水谓之入大水合小水谓之过二水势均相入谓之会此又正名辨分之义高出地志山经者矣山体不动其盘基广大者亦不过占数郡县若水则源远流长往往灌注于千里之外伏见离合曲直向背变化无方名称不一故撰山经易撰水经难同上
  一清按经仿禹贡总书为过注以迳字代之以此例河济江淮诸经注混淆百无一失
  济为河乱久矣至东汉而河南之济尽亡赖水经悉载其故渎后世因此略知古济之所行杜佑辄诋之非笃论也禹贡锥指
  曽氏曰尔雅水自河出为灉许慎曰河灉水在宋又云汳水受陈留浚仪阴沟至蒙为灉水东入于泗水经汳水出阴沟东至𫎇入狙獾水经并无狙獾盖濉获二字之误同上
  一清按曾彦和所引误本水经宋时已然据之解经宁非大缪故特记之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释附录卷下
  仁和赵一清纂
  洪适水经注碑录䟦曰右东汉及魏正始以前碑见于水经者如此周秦先汉刻石皆用篆故不录有不著岁月疑似难明者亦并载之道元罔罗四方异闻所涉猎者广博𫝊疑书疑宜有讹误而转写岁久后人更失其真时无善本雌黄不可妄下若袁梁王纷之类则又仍其旧也其碑到今不毁者十财一二凡欧赵录中所无者世不复有之矣姑聚共说以见思古之意夫物莫寿于金石而大书显刻光沈迹绝者不可胜计独𫝊之竹帛犹可久此君子所以取乎编类之书也水经曰上郡王次仲变苍颉旧文为隶秦皇三召不至令槛车送之次仲化为大鸟落翮于居庸山中又曰篆字文繁无会剧务秦用隶人之省谓之隶书或云即程邈于云阳増损者孙畅之尝见青州刺史说临淄人发古冢得铜棺隐起为字言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棺惟三字是古馀同今隶书证知隶自出古非始于秦其说固已二三按齐胡公以周孝王时卒历数世至宣王时始有大篆又数百年至秦有小篆既云隶出于篆不应篆未萌而隶先作也书𫝊多以隶为程邈所造两汉书亦云然当据正史为是异端之说非所惑也隶释
  杨慎水经碑目引曰陆士衡曰碑披文以相质持此言也以观于先秦两汉之石刻其辞用韵如刘熊碑末之三诗皆四言费鳯别碑石子才所制终篇皆五言尤为竒隽披文之类也其叙事如边韶荥口碑刘靖碑可禆史𫝊广遗逸相质之类也余尝录金石古文起三代讫汉又观郦道元水经注博收古碑惜其不尽见撮取其目而考评之以诒好古同怀云昧者揽未触手而辄强言曰欧阳赵明诚所录已具矣斯非同怀之人知言之选也请赐置之本书
  一清按升庵节录水经注碑目编成一帙其孙宗吾为之梓行然其书别无发明且于郦注所载尚多遗漏而云撮取其目而考评之殆虚语耳又䟦云道元水经注天下之碑皆载焉言夏景驿途疲而莫究则凡所书皆目睹若以属人岂有同怀知己者噫好古若道元今实鲜矣又云道元收录古碑巨细不遗至于林邑外夷亦在纪述可谓详矣其心折如此
  王祎水经序曰水经汉桑钦所作艺文志缺弗录而隋经籍志有两水经一本三卷郭璞注一本四十卷郦善长注善长道元字也然皆不著撰人名氏旧唐志乃云郭璞作宋崇文总目亦不言撰人为谁但云郦注四十卷亡其五新唐志始谓为桑钦作又言一云郭璞作盖疑之也按前汉书儒林𫝊古文尚书涂恽授河南桑钦君长晁氏读书志谓钦成帝时人也今以其书考之济水过寿张即前汉寿良县光武所更名又东北过临济即狄县安帝所更名菏水过湖陆即胡陵县章帝所更名汾水过永安即彘县顺帝所更名则其书非作成帝时若顺帝以后人所为矣又其书言武侯垒又云魏兴安阳县注谓武侯所居魏分汉中立魏兴郡又云江水东迳永安宫南则昭烈托孤于武侯之地也又其言北县名多曹氏时置南县名多孙氏时置是又若三国以后人所为也又云改信都従长乐则晋太康五年也又河水又北薄骨律镇城注云赫连果城则后魏所置也此其书又若晋后魏人所为也意者钦本成帝时人实为此书及郭郦二氏为𫝊注咸附益之而璞晋人道元后魏人也是故山海经禹益所记也而有长沙零陵桂阳诸暨之名本草神农所述也而有豫章朱厓赵国常山奉高真定临淄冯翊之称尔雅作于周公而云张仲孝友苍颉篇造于李斯而云汉兼天下要皆后人所附益非复其本文然则水经为钦作无疑盖久而经𫝊相淆而钦之本文亡矣本文虽亡可不谓钦作哉通典谓郭注多疏略迂怪而已不𫝊今郦注四十卷固完而旧本往往失于迁就问有错简金蔡正甫氏尝作补正三卷而亦不𫝊今唯郦注旧本犹行而已夫天地之间唯水为多故水者地之脉络也大川相间小川相属而凡郡县州道瓜列棋布皆因水以别焉地理之书始于禹贡而禹贡之分九州必主山川以定经略诚以山川之形绵亘无易州县之设更革不常故兖州可移而济河之兖不能移也梁州可迁而华阳黒水之梁不能迁也此禹贡所以为万世不易之书也后世史家主于州县以为书州县更革其书亦遂以废而不传以彼之易于不传则水经之书其果得而废之与大抵此书所引天下之水百三十有七江河在焉而郦氏注引枝流一千二百五十二其源委之吐纳沿路之所经纒络枝烦条贯手伙捜渠访渎靡或漏遗总其槩而览之天下可运于掌矣故自禹贡以后此书为近古而不可废岂亦所谓万世不易者与顾世之为地理学者莫不即迩而昧远就简而惮烦而卒亦纷纭而无所据桑氏之学废不复讲久矣不亦惑哉故予因为序论以致予意抑予之力岂能重其书览者考其迹求其故而观其会通必有能识其要者矣王忠文公集
  杨慎水经序曰汉桑钦水经旧录凡三卷纪天下诸水首河终斤江凡一百十有一曰出曰过曰迳曰合曰分曰屈曰注曰入此其八例也而水道如指掌矣又纪禹贡山水泽地所在凡六十以卷终限华夷判疆域利灌溉通挽运具考是焉盖不刊典也故以经名有宋陈振孙者独评其为未精审遂启疑于后人谓河源一派汉使终不能穷九河故道淤塞无稽钦所记遍域中岂必一一皆信也余窃以其说为不然昔在陶唐水失其行神禹平之史官纪其濬导之绩于是乎禹贡作焉厥后好事者因禹迹之广旁及异域圻壤悉载淑诡毕陈于是乎山海经作焉原钦此志盖祖述禹贡而宪章山海者也职方王会之遗图沟洫河渠之杂志𬨎车观风之赴告谣俗闻见之𫝊信其不为无稽之籍可知矣岂必地至方问而后笔哉以余尝所经历验之自吾西蜀至北都水浮荆楚陆走秦赵且万馀里名川支津问津者无虑此书之十二徴往所载与今所见无至泰忤用是例其未经者虽天下可知也谓其未精审者无乃厚诬与夫禹贡者圣人作之圣人订之然其间如东汇泽为彭蠡东迤北会为汇𫝊者摘其为纪者之误至于山海经之抵牾多有之而学者犹不废也则此书顾不足为禹贡之义疏山海经之补逸乎乃独久湮于肆箧者亦由知之者鲜耳余近得之惜其纸敝墨蒙乃重为校辑止存钦之本文若郦氏注衍为四十卷厌其支蔓太繁颇无关涉首注河水二字□引佛经怪诞之说㡬数千言亦赘已今之史𫝊类文引用例称为道元水经遂使钦之用心与其名姓俱泯焉诚可慨夫亦犹习礼者汰仪礼而反任曲礼之𫝊为经说春秋者不知据经以按𫝊而反因𫝊以疑经皆贵讽说贱本始是末师而非往古可重慨者类此故特去之而详著其说焉呜呼得吾说而通之不独可以读水经也已升庵文集
  一清按杨子可谓失言矣水经一书历古志记莫能定为何人所作乃云桑钦姓名由道元而泯亦甚诬矣道元历览竒书掇其菁华荟萃此编大半为末学小生所未见即其造句惊人遣辞则古六朝文士终当敛手避席自可成一家之言固无专籍于经而犹依据旧典以附丽已说盖不欲迳当作者之称耳若夫獭祭之徒或喜其文采绚烂取为诗材赋料之用至比之玉壶冰卧游录雕虫小技乌足数哉不知其有功于神禹之故迹而为来学之津梁世乏窃比之心穷经博史之彦罕有深味其言者然水经所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注引其支流至一千二百五十二较之本经不啻什百譬诸人身官骸虽具而无筋胳血脉以贯通之能全其生者鲜矣诚使读是书者专一于经而不释之以注杨子虽敏能通其义否与杨子且援仪礼之于曲礼春秋之于三𫝊以为说吾即以春秋而论孔子修鲁史之旧文笔则笔削则削茍束三𫝊于高阁凭臆见而逞淫辞乖违圣心不知㡬万里而遥也况水经成非一时一手岂得上与圣经同日而语哉幸有道元为之诠次缺者补之缪者正之杜佑通典訾毁百端识者已极辨其非矣彼陈振孙者于书录解题中徒拾君卿之唾馀而杨子又逐陈氏之后尘何哉今本水经注目起河水迄斤江水百十有六较唐六典注所称亡二十篇杨子云凡一百十有一是于书录之明白易晓者舛戾若是悠悠之口乌足信乎厥孙宗吾又为之梓行吾是以叹明人刻书而书亡而正杨之作不可以已也
  盛䕫题水经后曰右水经三卷撰于汉桑钦氏而校辑于升庵杨先生㴑源逹支缕析无遗一展卷间不必迹禹之迹而天下了然在目余尝因是考之柳子云归墟之泄非出天地之外也水入东而复绕西又渗缩上升而下流于东耳其说亦近似然以理验之则天地之化往者消而来者息非以往者之消复为来者之息也水流东极气尽而散如沃焦釡非若未尽之水山泽通气而流注不穷也古之圣贤有见于斯川上之叹观澜之喻源头活水之咏独亹亹焉钦之见未必识此乃能幽探广采会博归约穷千古于管端移万里于几席其用心亦密矣视彼胸吞云梦袖蔵东海有不足言者虽然有先生为之表章而钦之著述始显否则湮没弗𫝊与物澌尽矣寥寥百世其心孰従而白耶噫浦珠焕剑失而复全鬼神尚呵䕶之而况斯帙有禆治理者焉造物不终弃之而待于今谓非有数存乎哉先生涵泳圣涯此特绪馀耳顾余何能测其浩瀚縦览之馀缮本而梓之亦得以窃一勺之润本书
  一清按盛䕫无锡人号筠谷道人
  杨慎䟦新刻水经注曰吴中新刻郦道元水经规制装潢甚精但误字苦多矣误而相似鲁鱼帝虎犹可改也所恨为浅陋妄庸者以意匠擅加笔削如立碑树桓本桓楹之桓今乃妄改为松柏之柏枉人本山名枉人己见哀江南赋今乃改枉为柱弱年崽子崽子改切楚人谓子曰崽今不知崽字妄改为弱年女子荧山刊石妙在荧字今乃改为焚何异小儿语耶升庵文集
  黄省曽刻水经注序曰水之为徳大矣哉道生天一职统材五发始西极产母隅也折赴东墟趋子方也瀸涌昭化妙之初质流澜符于穆之神用厚气肇之升盛露雨由之感泽象曜资之光朗玄黄本之浮载穹灏倚之配密云汉会之纪戒图书托之兴瑞祇轴寄之融络是以寓目者叹其浑游临渊者颂其灵长且兆类非此无以胚阜万里非此无以凖平醴饔非此无以烹膳而育年壤墟非此无以灌溉而兴榖法其形势而树都庙因其限隔而分州域轴轳兴而穷遐互通堤凿成而埆瘠咸利锺汇之区则珠玉以登枯绝之野则林壑不毛函夏泰和则皇波逹贯坦乎国纪封原割尽则百川断裂洋然险防况其精通天步体辖人事海安而知内宁河清而期圣出徙焉卜废竭以表亡则代运之隆衰而姓庶之灾吉亦可观也但卑赴其常决疏为顺平成之绩粲在夏书其宣导也必探夫源首其排入也必极夫归纳以奠以敷号名俱炳厥后九丘不𫝊四岳薶缊周官存薮浸之略尔雅开昆仑之端若司马迁之载河渠庾仲雍之笔江记偏系一方匪兼八表况王泽寖消地象俱废乐广辟者湮其沟洫便私谋者壅其湍泉公家酾激巨右改张是以启塞靡恒陵谷皆变洪钜者失其包带微纎者乱其营纬纭纭訰訰莫之质竟也已故汉之桑钦特创此作追法贡体录为新经罗并四际总勒一典凡所引天下之水百三十有七茍非经流不在记注之限错陈旧纂以偹参钩派画条科以罄脉衍务讨异竒同蔚宗之旨趣严标郡县肖班固之铺设是乃旷绝之觚翰也然规纲则举节解未彰迨于后魏郦道元因景纯之滥觞足君长之简逸以博洽之宏襟擅图舆之颛学随经抒述掇籍宏铺剖说十倍于前文挥述半陟其躬履或众援以明讹或极辨而较是或裒逖以昭迩或廓无而续有故凡过历之皋维夹并之坻岸环问之亭邮跨俯之城陆镇被之岩岭回注之谿谷濒枕之乡聚耸暎之台馆建树之碑碣沈沦之基落靡不旁萃曲收左摭右采岂曰桑钦之诂释实所以粉饰漏阙铨次疆隅乃相济而为编者也省曽又览古山海经十八卷亦宇中之通撰也一则主于叙山而水归详缀一则专于纪水而山颇寓列盖山者水之根柢水者山之委枝故谈伊洛者必连熊外语漆沮者遂及荆岐亦自然之偶属而不可判离者也故并合以𫝊庶好古之贤无稡辑之烦勤尔客谓二经所记于今矛盾矣其将舍旃可乎予解之曰子何榆枋之安而蟪蛄之拘也其伯益之览疏犹之炎农之辨味也桑郦之括纂犹之姒禹之告成也今卉药非簠簋之稽案成赋岂骄华之志掌亦将摈本草以诡诞斥禹贡之远阔可乎况山殊称目而盘峙之形不眩焉水异分合而就下之情不惑焉粤溯往牒则远方图物夏鼎之铸象也聂耳雕题汤令之偹献也白民黑齿成王之作会也出受八千管仲之蒐扬也残遗秦柱萧何之显布也猎广穷长王充之嗜信也以至孔疏据之以释经汉志录之而丽史齐澂演之而聚书唐典系之而建部守节屡登于正义应麟富戢于地钞江淹补之而不能吉甫删之而顿踬古人崇好文献足徴茍欲指核希怪状写物灵畼探荒极理验迁圯裁量利害差剖杂翕鉴度率真宅定中外作起民绪咨诹帝采则二经者亦寰内不刊之珍典也五岳山人集王世懋水经注序曰盖水经一书黄先生省曾序之详矣其言闳肆丽尔大都侈其功用与两家之宜𫝊云尔第校雠未精亥豕时混人非邢邵畴能取适新安太学吴君绝爱此书志存嘉恵乃延江都陆君至白下假以岁月穷其𢯱剔于是椊匠殚技观者厌心书成陆君以属世懋为之序曰物于天地间最钜而最伙者莫如水其于经纪法界浸溉万灵功至矣譬之人身津液精血流贯注伏皆是物也治身者不循其血脉意医无所席手治水者不辨其条纪意匠无所施功讵可无𫝊述于世令荒度者受成乎子长号为良史书止河渠蠡测一勺耳后之作者竟无述焉世所凭依见天地之血脉者桑钦氏一书而已钦书虽多诖漏体严词雅故是作经法也后魏道元疏之旁引百家时发隽语流湿之外赘行纪异博雅之士倚以为谈然经言不典者已经道元多所删定今去道元不能千载而余所睹记源流或盭何也盖其说有三焉首楞严义云见水身中与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是知人之一身従少至老其间枯溢流壅种种不一行天地间而欲令千载一辙乎自魏迄今讵能无变此其解一也时代陵谷聚落耗登或名在而邑徙或地是而名非道元所以著新莽之称良有意矣今之郡邑岂尽元氏旧疆即波流不改而名号已殊安所定为故都绳其缪指此其解二也河出昆仑𫝊之载籍寻源胜国星宿始闻故知身所未经终为贵耳道元虽称多历未便遍行魏疆况泽国在南天堑见限安能取信行人之口悉谙未见之都此其解三也然则言在先民鉴惟来哲好古者尚其奥博经世者贵其变通若谓书不足凭则负械之尸彭侯之怪何以见验于文人若谓书可尽信则禹贡之山川毛诗之乌兽草木何以顿殊于今日学者会而通之足明是书之足𫝊矣若乃桑钦立言良史不著其名道元多竒秽史贬过其实谭蓺之士以为遗恨而诸君子能为表章羽翼𫝊之通邑大都足使千载而上灵鬼骨香千载而下文人气吐讵非方舆之珍览寰宇之一快乎吴君名琯陆君名弼皆一时㛠于文词人也王奉常集
  朱谋㙔水经注笺序曰在昔志地禹贡而下代有撰述迄于齐梁至二百四十四家陆常侍澄任太常昉先后集为一部名地理书极称该博隋唐之际图史散失陆任所纂已不可得而别集自行者犹五十馀家乃今所𫝊仅山海佛国十洲神异数种而已然而竒编奥记往往散见水经注中造语命词殊为彪炳则知水经一注撷彼二百四十四家菁英居多岂不诚为六朝异书哉顾𫝊写既久错简讹字交棘口吻至不可读余甚病焉间尝䌷绎割正十之六七已与友人绥安谢耳伯婺源孙无挠商确校雠十得八九则惧古今闻见互有异同未敢轻致雌黄也乃援引载籍以为左券名曰水经注笺箧而蔵之万历甲寅齐安李公分陜江右既及奏最政教恢卓风化穆清甘棠之颂洋溢郡国间于退食之暇延见绅带表章幽微一日询古先逸典于太学生李嗣宗嗣宗偶以不佞水经注笺对公遽索观之慨然叹曰是书脱误可憾㡬欲沦废乃今笺校精详殆还郦氏旧物可无与当世好古之士共睹乎遂损锾梓之仍属嗣宗董校其事极深研㡬阅五月而告成嗟乎水经一书原本山川而作非有道业名理可味也又非当世博士家言所急也李公一见辄命梓之岂无槩于中哉夫水在天地间犹乎世之货财也发源名山流成江河趋为四海蕴为云气还雨天下以浸润万物未尝少壅也一有少壅即至泛溢昏垫患被四方犹之高府之财琼林大盈之蔵蓄而不散纳而不出理极势穷溃决雷骇此则不睹川壅而溃之祸也有国有家者使能因是水经之理引申触类以施于政何患不地平而天成乎然则公之刻此用意盖深远矣非规规小识所能测度矣本书一清按何焯曰定陵黩货此序盖寓讽谏斯言诚然
  李长庚水经注笺序曰水经在杨用修时以为久湮𢯱刻方始而去其注近方有吴歙二刻并注盛行于世惜其中尚不无讹谬尝谓古书一有讹谬便成废书然在他书讹者犹可以理测可以意更且一字之讹未必能累篇一篇之讹未必能累卷惟水经有讹非足迹所履非图籍所载不敢擅定且出过注入之异势也江淮河汉之异名也一字之讹迳派稍异分合顿殊此无以通彼无以受譬之人身脉络之间一节有碍即为痿废故是书校刻之难尤倍他书南州郁仪氏专攻此书有年而架帙甚富腹笥更广又与四方博雅之士所得于遐𢯱逖览者互相参纠靳归于是遂成此书忠臣李生克家佐有劳勚一日持以相过余往读是书毎遇疑处不能自通辄为寘卷今得闻所未闻喜而刊之于署因叹古人著书立言皆于古无所沿于人无所倚或穷天文阴阳之变或索舆地广阔之形或藉之名山大川或冯之耳目手足或辟千古特立之见或创従来未有之书故终其身著一家言以成名而今人载籍满目勘订甚易乃不能为古人保已成之绪则何古今人之不相及也世界有四大水居其一然古今至变者亦莫如水乃有疑是书与今水不无相迕者不知此适以明其变耳又有疑桑钦于史缺其名者夫司马迁之𫝊以史记也至于汉书一𫝊不过写其自序文耳何足重迁班固之𫝊以汉书也亦不以范𤍞后汉书之一𫝊重也钦以水经𫝊奚必以史重于经邪又有谓郦注太赘者经固宜简注固宜烦经宜据实以书注宜旁引以证彼疑其任𫝊而疑经者不曰郭之注刘之注裴之注非注也各自为一书以行也何独疑于郦乎况其钩采群书宏铺抒述新益见闻尚虑是书之易竞矣今注笺一出而变者可定缺者可信博者可该疑者可证是经之功不在禹下而笺校之功亦不在钦下矣李生谓是书成当一序之余笑曰水经无容序也水经而赘之以序犹序书经而赞其政事之嘉序诗经而称其风雅之致也不㡬于爝火而助日月之光乎古今序水经者皆复语也可无序也惟序其所以笺校水经者如此其诸君子姓名则俱载编首之下本书
  一清按中尉为明宁献王权之诸孙曰石城玉奠堵奠堵之诸孙曰石城镇国将军宸浫中尉宸浫之曽孙也讳谋㙔字郁仪其父奉国将军多□端谨好经述亲课中尉经史遂贯串群籍通朝家典故诸王孙好学敦行自周藩中尉睦㮮而外莫能及也万历二十二年廷议增设石城宜春管理命中尉理石城王府事典藩政三十年宗人咸就约束暇则墐戸读书著述凡百十有二部皆手自缮写病革犹与诸子说易至夜分有星光大如斗坠里中栖鸟皆悲鸣越二日而逝明史有𫝊水经注笺乃其生平力学之验后之论者如顾亭林以为三百年来一部书见尚书古文疏证而冯定远云朱郁仪号为多学者也校水经精审之极然直以俗本为据意有不安惟小注云宋板作某字耳何尤乎不学之小生见钝吟杂稿黄太冲云郁仪毛举一二𫝊写之误无所发明见今水经序可谓切中其弊然校之黄氏吴中之刻吴氏白下之编大不侔矣谢耳伯名兆申孙无挠名汝澄李嗣宗名克家三子与有功焉同时锺伯敬谭友夏亦开梓是书兼为评点不过标取字句之藻饰供俭腹者之谀闻肤受耳近年真州重又镂板颇称工致然窃朱笺以为已有中多删节尤乖旨趣俗学疑焉故表出之
  谭元春刻水经批点叙曰自水经有注而桑氏书真为经矣注行而孤吟遥想之夫开物寄道之士若有所恃以自证其山水之好端坐深读若竒石佳木舟马相澹若森森𮁌𮁌丽我瞻瞩又若塔庙碑板光我目苍我思有高人真僧迢迢待我可举足提杖而一往也予少时即知好之闻一名家前辈岁辄一阅深叹其勤求得其书观之笔如稿木无复冥奥似为考核丑记而已私语忘友锺子曰如是则是书亦可不著也颇与锺子空濛萧瑟于其中庶㡬想郦子当日作注之意而蜀朱无易先生者渊人也来官我楚揖我而坐卧于桑郦之间当是时师友渊源通理辅性外慕等夷内怀悱发真有如雷次宗所云者于是有锺朱二家之选而予评遂逸去不复能自爱惜矣予友严忍公家武陵不妄交一人独好予辈所阅书而与闻予将诸同志合刻全注以为雅人资粮夫予之所得于郦注者自空濛萧瑟之外真无一物而独喜善长读万卷书行尽天下山水囚捉幽异掬弄光彩归于一绪以力致其空濛萧瑟之情于世而胸中独抱是癖且独著一书而死而世人犹执考核丑记以求之不幸而与类书同功呜呼则是书亦可以不著也
  钱曽郦道元注水经四十卷䟦曰昔者陆孟凫先生有影钞宋刻水经注与吾家蔵本相同后多宋板题䟦一叶不著名氏余因录之其䟦云水经旧有三十卷刊于成都府学官元祐二年春运判孙公始得善本于何圣从家以旧编校之才载三分之一耳乃与运使晏公委官校正募工镂板完缺补漏比旧本凡益编一十有三共成四十卷其篇帙小失次序先后咸以何本为正元祐二年八月初一日记详观䟦语是本在当时盖称完善惜后人无翻雕之者余故备录以告世之蔵书家读书敏求记
  一清按钱曾字遵王盖当时蔵书家也有述告堂蔵书观所载无名氏䟦语则知水经注宋初所行都非足本故欧公集古录䟦成阳灵台碑以水经注无尧母葬处也而乐永言寰宇记所引每多逸篇系奉敕纂修是惟阁本有全书耳然崇文总目已亡其五朝家所蔵如是草泽之士乌従得睹足本邪元祐二年之刻大抵与今书相仿而经注淆混又必始于蜀版迁就之失非遵王此记何従悉其源委邪何圣従名郯见宋史列𫝊八十一卷本陵州人徙成都历官侍従提举玉局以尚书右丞致仕王荆公有呈圣从侍制诗即其人也
  唐陆禋续水经玉壶清话
  一清按天中记引其所载雉卵为蛟事第不见于簿录亦莫能知其卷数也
  欧阳玄补正水经序曰金礼部𭅺中蔡正甫作补正水经三卷翰林应奉苏君伯修购得其书将板行之属余序其篇端按隋经籍志有两水经一本三卷郭璞注一本四十卷郦善长注善长即道元也然皆不著撰人姓名唐杜佑作通典时尚见两书言郭璞疏略于郦注无所言撰人则槩未之考也旧唐志始云郭璞作宋崇文总目亦不言撰人为谁但云郦注四十卷亡其五然未知两水经之一在一亡已见于斯时否也新唐志乃谓汉桑钦作水经一云郭璞作今人言桑钦者本此也崇文总目作于宋景祐与新唐书同时又未知新志何所据以为说也余尝参订之说者疑钦为东汉顺帝以后人以彘一县疑之也今经言江水东迳永安宫南永安宫昭烈托孤于孔明之地也今特著于斯又若因其人而重者得非蜀汉间人所为也不宁惟是也其言北县名多曹氏置南县名多孙氏置余又未暇一二数也斯则近代宇文氏全祖望曰宇文氏殆是大学士宇文虚中以为经𫝊相淆者此说近之也然必作经作𫝊之人定而后可分也或者又曰岂非钦作于前二氏附益扵其后他书或然也而此未必也西汉儒林𫝊言涂恽授河南桑钦君长尚书晁氏言钦成帝时人使古有两桑钦则可审为成帝时人则是书不当见遗于汉艺文志也抑余又有疑于斯水经述作往往见于南北分裂之时借曰旧唐志可据则作者南人注者北人在当时皆有此疆彼界之殊又焉知其详略异同不限于一时闻见之所逮也嗟夫古今有志之士思皇极之不作伤同风之无时又焉知其不寓深意于是书也然则景纯也道元也正甫也是或一道也然以余观正甫之博洽多识其见于他著作者盖有刘原父郑渔仲之风中州士之巨擘也是书虽因宇文氏之感发而有以正蜀版迁就之失其详于赵代间水此固景纯之所难若江自浔阳以北吴淞以东则又能使道元之无遗恨者也伯修生车书混一之代身为史官年学俱富于今人放失旧闻多所收揽而是书又有关于职方之大者故余亦愿附著其说焉而不自知其妄也元文类
  苏天爵题补正水经后曰补正水经者金礼部郎中蔡公珪所述也蔡氏世家真定父祖皆仕于金公生长富贵雅好著述予自蚤岁访公遗书得其文集五十五卷晋阳志十二卷燕王墓辨一卷补正水经三卷其他补南北史志六十卷古器类编三十卷续欧阳公金石遗文六十卷并䟦尾十卷皆已不存而文集乃高丞相汝砺模本晋阳志墓辨水经皆写本也至顺三年春予为江南行台御史槖水经将板行之适奉诏录囚湖北七月归至岳阳与郡教授于钦止览观山川钦止言洞庭西北为华容而县尹杨舟方校水经念其文多讹𨵗予因以补正示之今所刻者是也夫以蔡公问学之博考索之精著述文字之富兵难以来散失无㡬余酷好访求前代古文遗事而仅得此则知世之君子善言懿行泯没而无闻者多矣可胜惜哉予与公同居乡郡潭西故宅已为释氏所庐丘垄在滹沱之西太保庄者翁仲石兽犹存昔尝过之有怀贤不胜之感公之行事则具秘书少监郭长倩所述墓志铭滋溪文集
  一清按蔡正甫金史有𫝊附其父松年后云有补正水经五篇考元遗山中州集是水经补亡四十篇也圭斋序云三卷盖补郦注之亡卷每一篇至苏滋溪刊行釐为三卷史云五篇误矣
  黄宗羲今水经序曰古名儒诸家其所著书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盖未有空言无事实者也后世流为词章之学始修饰字句流连光景高文巨册徒充污惑之声而已由是而读古人之书亦不究其原委割裂以为词章之用作者之意如彼读者之意如此其𫝊者非其所以𫝊者也先王体国经野凡封内之山川其离合向背延袤道里莫不讲求水经之作亦禹贡之遗意也郦善长注之补其所未偹可谓有功于是书矣然开章河水二字注以数千言援引释氏无稽于事实何当已失作者之意余越人也以越水证之以曹娥江为浦阳江以姚江为大江之竒分苕水出山阴县具区在馀姚县沔河至馀姚入海皆错悮之大者以是而槩百三十有七水能必其不似与欧阳原功谓郭璞作经郦善长作注璞南人善长北人当时南北分裂故闻见有所不逮余以为不然璞既南人而习南水矣其南水又不应错悮至此后之为水经之学蔡正甫补正水经惜不获见朱郁仪水经注笺毛举一二𫝊写之误无所发明冯开之以经𫝊相淆间用朱墨分勾乙未曾卒业若锺伯敬水经注钞所谓割裂以为词章之用者也余读水经注参考之诸图志多不相合是书不异汲冢断简空言而无事实其所以作者之意岂如是哉乃不袭前作条贯诸水名之曰今水经穷源按脉庶免空言然今世读是书者大抵锺伯敬其人则简朴之诮有所不辞尔本书
  张华郦道元卢照邻贾岛俱燕人刘荣嗣为京兆时作四人碑记客燕杂记
  一清按客燕杂记明陆启浤撰
  王质字景文其先郓州人后徙兴国博通经史与王阮齐名阮每云听景文论古如读郦道元水经名川支川贯穿周匝无有间断咳唾皆成珠玑宋史本𫝊
  高霖字子约东平人大定二十五年进士用荐举召为国史编修官建言黄河所以为民害者皆以河流有曲折适逄隘狭故致湍决按水经当疏其阸塞行所无事金史本传












  水经注释附录卷下
<史部,地理类,河渠之属,水经注释__水经注笺刊误>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刊误卷一
  仁和赵一清纂
  河水篇
  三成为昆仑丘卷一一页七行
  一清按赵琦美据尔雅三成上校补山字
  自宗周以西北至于河宗之邦卷一一页十七行
  一清按全祖望校衍北字
  迳记绵禠卷一二页一行
  笺曰疑当作经记绵邈一清曰禠字不误易讼卦疏云三见禠脱盖禠有脱义言经记岁远褫脱耳巨洋水注云遗文沿褫其词例然也
  二尺六寸卷一二页七行
  一清按二当作三淮南子校正
  望沬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卷一三页一行
  一清按望全祖望校改作浮
  尔雅曰色白卷一三页七行
  笺曰尔雅曰下当补河出昆仑墟五字一清按注上文引山海经曰昆仑墟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故节去尔雅之文以免重复朱氏欲补之未识古人裁取之妙耳
  施傍梯者凡渡七百渡梯已卷一五页五行
  一清按黄省曽本傍作倚度梯二字倒互作凡度七百梯度已于文义为顺
  九驿所绝卷一五页六行
  笺曰法显𫝊作九驿所记谢兆申云驿当作译一清按谢说是也温水注引林邑记曰重九译而来旧唐书张仲武𫝊李徳裕铭云万里昆夷九译而通李商隐诗云还期九译通九译所绝言道路险远无人行迹也绝字义长
  二十许里方到县渡卷一五页十行
  一清按汉书西域𫝊作二千馀里县度之度不従水
  有白羊小步马卷一五页十三行
  一清按汉书西域𫝊作有白草出小步马今补正
  又经蒲那河卷一五页十八行
  笺曰蒲法显𫝊作捕一清按那下落般字黄省曾本校増
  此水迳流迳摩头罗国卷一五页十九行
  一清按下迳字衍文
  新头河经罽賔犍越摩河剌诸国卷一六页四行
  一清按摩河剌当作摩诃剌
  有拘夷那竭国卷一六页十一行
  一清按竭全祖望校改喝下同
  此树名婆罗树其树华名婆罗法也卷一七页五行
  一清按婆罗树当作娑罗树法当作佉佉是梵音
  竺枝自见之卷一七页九行
  一清按自孙潜本作目
  其水乱流于恒卷一七页十一行
  一清按乱流下落注字
  维邪离国去王舍城五千由旬卷一七页十四行
  一清按五千当作五十十六里为一由旬五千由旬得八万里矣相距不应如是之远也
  王小夫人生肉胎卷一七页十八行
  一清按王上黄省曽本有国字今校増
  端正殊特卷一七页二十行
  一清按特黄省曾本作好
  但于城东作高楼卷一八页四行
  一清按城东黄省曽本作城西上云城之西北三里塔名放弓仗西字是也
  两手将乳卷一八页八行
  笺曰佛国记作两手构乳按大集月蔵经云牛㨌乳时出醇净乳亦读若构互相为用一清按孙潜云将即捋字之讹诗诂云以指历取也本作寽音律说文五指捋也従爪従又従一一者物也佛国记之构乳义本难通朱氏又引大集月蔵经㨌乳读若构解之失之愈远将捋字形相似捋字是也
  次东有申迦扇奈掲城卷一八页十三行
  一清按注下文引法显𫝊曰恒水东南流迳僧迦施国南申迦当作僧迦
  佛下三宝阶国也卷一八页十四行
  一清按三下落道字下文校増
  师子为吼怖惧心伏卷一八页十八行
  笺曰旧作怖效心诚一清按朱氏所引旧本即黄本也何焯曰外道怖惧乃效诚伏之心何苦改之且朱氏又引佛国记师子乃大鸣吼见证于是外道惧怖心伏而退之文为证与注相符复载旧文致有异同何也
  南接恒水卷一八页十九行
  一清按南上落城字
  迸物助成卷一九页十四行
  一清按孙潜云迸柳佥本作送
  迦维国卷一十页二十行
  一清按维下落卫字
  三千日月万二千天地之中央也卷一十一页一行
  笺曰万一本作宫一清按万字不误因果经云太子身黄金色三十二相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迦维卫国三千日月万二千天地之中央也释道世法苑珠林云便有一百万亿日月四百万亿三千者略举其要故知华戎之判非易而详海内经云身毒之国是轩辕氏居之郭氏云天竺国也以此而言天地中央未为甚滥此则朱氏误矣
  以为天竺之中也卷一十一页七行
  一清按天竺之中梁书天竺国𫝊作天地之中
  还以钱赎塔北三四百步卷一十二页九行
  一清按于文当重一塔字
  入谷搏山东南上十五里卷一十二页十八行
  一清按搏当作傅
  飞来绕菩萨三匝而去卷一十四页九行
  一清按而黄省曽本作西
  东向而坐卷一十四页十行
  一清按而黄省曽本作西
  钵投河中卷一十四页十八行
  一清按投当作没
  尼连水南流恒水卷一十五页二行
  一清按南流下落注字
  尼衢立树下坐卷一十五页三行四行
  一清按尼衢立全祖望校改作尼拘律
  于是西渡水于六年树南贝多树下坐卷一十五页四行笺曰于字疑衍一清按于字不当衍若去于字文义不可通矣
  城南有卜佉兰池卷一十五页十六行
  笺曰旧本作有卜佉下兰池一清按孙潜本校衍下字
  佛不说戒处也卷一十五页十七行
  一清按不孙潜本校改下
  大秦一名梨帝卷一十五页二十行
  一清按梨帝汉书西域𫝊作梨靬史记作梨轩
  释氏论佛图列山海经曰卷一十六页六行
  一清按吴琯本佛图下有调字
  麤以佛图调𫝊也卷一十六页八行
  一清按麤孙潜本校改祖
  不应何在敦煌南数千里卷一十六页十三行
  笺曰何疑作向一清按非也何乃河字之讹
  后人假合多差远意卷一十六页二十行
  笺曰谢兆申云远当作违㙔谓意多差违一清按依本文自通纷纷臆说终属辞费
  至若访地胍川卷一十七页一行
  笺曰若古本作欲一清按古本即黄省曽本亦非不如仍旧
  不死树卷一十七页八行
  一清按不死树下淮南子有在其西三字今补入
  倾宫旋室卷一十七页十一行
  笺曰旧本作倾宫掖室一清按淮南子正作旋室不得据误本以改古书
  黄水三周复其原卷一十七页十三行
  一清按原黄省曽本作源
  洋水出其西北陬卷一十七页十五行
  一清按据淮南子西北陬下脱弱水出自穷谷至于合黎十字今补正
  则以髣髴近浮图谓之说卷一十八页二行
  一清按谓当作调浮图调即佛图调也
  在西海之戍地东海之亥地卷一十八页五行
  一清按东海黄省曾本作北海以西与北连戍与亥近也
  西南至承渊之谷卷一十八页七行
  一清按至黄省曾本作近
  亦元气之所合卷一十八页十一行
  一清按合当作含
  方丈面各五千里卷一十八页十八行
  笺曰十洲记作方丈方面一清按十洲记无下方字与注所引正同不作朱氏所云
  上广卷一十八页二十行
  一清按沈炳巽云据本书上广上落下狭二字今补正
  渊精之阙卷一十九页五行
  笺曰十洲记作流精之阙一清按道元所引犹是曼倩原文朱氏所见则唐人避讳改易之书也
  五龙治在五方为行神卷一十九页十九行
  一清按行神上全祖望校増五字
  自不登两龙于云辙卷一二十页六行
  笺曰不疑作非一清按不字义亦通
  释氏西域𫝊卷一二十页十六行
  笺曰李克家云𫝊当作记一清按玉海引此注作𫝊字盖𫝊记志之文古人通称耳
  非为二也卷二一页七行
  一清按为全祖望校改唯
  河水又西迳罽賔国北卷二一页十四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西迳月氏国南卷二一页十九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经
  又西迳安息南卷二二页五行
  一清按六字是注混作经安息下落国字
  画革旁行卷二二页六行
  笺曰前汉书云书革旁行一清按此误本汉书史记是画字
  河水与蜺罗跂禘水同注雷翥海卷二二页十行
  一清按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又西迳四大塔北卷二二页十四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释法显所谓竺刹尸罗国卷二二页十五行
  一清按竺刹尸罗黄省曾本作糺尸罗今校正
  又西迳陀卫国北卷二二页十八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陀卫上落犍字以法显𫝊校増
  又有佛楼沙国卷二二页二十行
  一清按法显𫝊作弗楼沙国今改正
  王知钵縁未至卷二三页四行
  笺曰一本无钵字一清按于文应有钵字
  佛图曰
  一清按佛图下落调字
  湏菩提置钵在金杌上卷二三页十三行
  一清按瑞应本起经云梵释下侍四天王接菩萨身置金机上杌当作机
  佛牙袈娑顶相舍利卷二三页十五行
  一清按袈娑之娑并当従衣不従女广韵袈裟胡衣也下佛袈娑王城亦同此误
  捷陀越王城卷二三页十六行
  一清按捷何焯本校改揵
  佛到上浣衣处卷二三页十八行
  一清按佛到下落渊字全祖望校补
  自条支乘水西行可百馀日近日所入也卷二四页三行笺曰古本作西行可月馀日近可十日日所入也一清按所谓古本即黄省曽本也是注原文校汉书西域𫝊悉无舛讹无縁更引后人误本改易古书凡遇此等皆所不取
  河水又东迳皮山国北卷二四页十七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其一源出于阗国南山河水又东与于阗河合卷一四页二十行五页一行
  笺曰谢兆申云疑其一源以下至与于阗河合三十字是注㙔按玉海引水经其一源以下至蒲昌海皆经文河水又东与于阗河合是注文一清按玉海所引是也谢说非也朱氏既述深宁之言又存耳伯之说请归画一无事两岐
  治西城卷二五页四行
  笺曰西城旧本作西域一清按杭世骏云西城见汉书西域𫝊作西域者误
  上多玉石卷二五页四行
  一清按上当作土西域𫝊云于阗国多玉石师古曰玉石玉之璞也一曰玉之似璞也
  沙行艰难卷二五页六行
  笺曰沙行一本作涉行一清按沙行言行沙碛中也涉字义非
  南城一十五里卷二五页九行
  一清按何焯校改南城为城南
  又西北流注于河卷二五页十二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南河又东迳于阗北卷二五页十四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于阗下落国字
  南河又东北迳扜弥国北卷二五页十七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南河又东迳且末国北卷二六页页一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兵俗略与汉同卷二六页五行
  一清按孙潜云兵当作其
  王自请天子曰卷二六页十一行
  笺曰据汉书西域𫝊脱一其字一清按西域𫝊云丞相将军率百官送至横门外祖而遣之王自请天子曰不作其王也朱氏乃据黄省曽本托言汉书妄矣
  王遵建节卷二六页十七行
  一清按汉书作王尊不従辵王遵是后汉人见隗嚣𫝊
  至墨山国千三百六十五里卷二七页四行
  一清按三汉书西域𫝊作八
  南河自于阗东于北三千里卷二七页九行
  一清按东于二字当倒互
  禅善卷二七页十一行
  笺曰李克家云禅当作鄯一清按何焯云禅鄯音同通秦胡语异而讹不必改也
  北河又东北流南河之北卷二七页十二行十三行
  一清按二十五字是注混作经
  南去莎车五百六十里卷二七页十八行
  一清按全祖望云此下三句是引汉书南去上脱汉书西域𫝊曰六字今补正
  有市列西当大月氏大宛康居道卷二七页十九行
  笺曰宋本无西字一清按汉书西域𫝊有西字朱氏妄引宋本
  恭以此城侧涧傍水自金蒲迁居此城卷二八页二行
  笺曰后汉书作涧傍有水可固一清按道元未曽徴引范史不得据彼以规此也
  北河又东迳莎车国南卷二八页十七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北河之东南迳温宿国卷二八页二十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之当作又南字当移在温宿国下
  北河又东迳姑墨国南卷二九页四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接下入姑墨川水注之于文为北河又东迳姑墨国南入姑墨川水注之
  导姑墨西北赤沙山卷二九页五行
  一清按导上落水字
  治南至于阗卷二九页六行
  一清按治下脱南城二字汉书西域𫝊校补
  故郭义恭广志卷二九页十一行
  一清按广志下落曰字
  右二水俱东南流注此河卷二九页十四行
  一清按此当作北
  又东川水龟兹东北赤沙积梨南流卷二九页十四行十五行一清按东川水下落迳字东北下落历字何焯校增
  有溉田五千顷以上卷二九页十九行
  一清按有全祖望校改可
  其水东南注东川卷二十页页五行
  一清按东川下落水字
  导于危须城西卷二十页十九行
  一清按城当作国下云国治危湏城是也
  浑水斯涨卷二十页二十行
  一清按浑孙潜校改潭
  溢流为海卷二十一页一行
  笺曰古本作溢海为海吴琯本作溢流诸兆申据宋钞本作溢而为海是也一清按流字与海字俱従水得其偏傍以意推之流字为近
  又西南流连城别注卷二十一页五行
  一清按西南流下落迳字别注是引注之讹
  河水又东而东注卷二十一页十四行
  一清按十九字是注混作经
  盖发田土所屯卷二十一页十五行
  一清按全祖望云发田土当作墢田士即屯田卒也
  河水又东注于泑泽卷二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蒲海溢卷二十一页十八行
  一清按蒲下落昌字
  城基尚存而至元卷二十一页十九行
  一清按元孙潜改作大
  浍其岸岸卷二十一页二十行
  一清按全祖望云岸岸当作崖岸
  皆西面向海卷二十一页二十行
  一清按皆字衍文
  类雾气云浮卷二十二页五行
  一清按气姜宸英本作起
  东至玉门阳关一千三百里卷二十二页八行
  一清按至黄省曾本作去
  当澴流之上卷二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按当下落其字太平御览引此文校増
  在右居也卷二十三页二行
  一清按在孙潜校改左
  河水又自东河曲迳西海郡南卷二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按十二字是注混作经自东二字胡渭校改东自
  河水又东小榆谷北卷二十四页四行
  一清按十五字是注混作经
  其作大船于河峡卷二十四页七行
  一清按其全祖望校改且
  永元八年卷二十四页八行
  一清按沈炳巽云本𫝊是九年今改正
  縁山滨水卷二十四页十八行
  一清按水黄省曾本作河
  今党援坏沮卷二十四页十九行
  一清按坏沮黄省曽本作沮坏
  犹若人委干糒于地卷二十五页十二行
  笺曰御览引叚国沙州记作若人委干糒于地一清按何焯云晋人帖中或以干为干盖干干古通用初月帖淡闷干呕是也
  释名又曰县也卷二十五页十七行
  一清按又曰下落县字县也之县其音为悬与悬通用
  河水又东北流济川水注之卷二十六页二行三行
  一清按二十七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东又迳浇河故城北卷二十六页六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东又二字当倒互
  河水又东北北谷水卷二十六页十行十一行
  一清按二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北迳黄河城南卷二十六页十四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北乌头川水卷二十六页十六行
  一清按十六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迳邯川城南卷二十六页十八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历谷有三水卷二十六页十九行
  一清按全祖望云三当作二杜佑曰东西邯水各分左右是也
  河水又东临津溪水注之卷二十七页一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白土城南卷二十七页三行
  一清按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左南津西六十里白土城卷二十七页四行
  一清按白土城上落有字孙潜校増
  而为縁河济渡之处北魏凉州刺史郭淮卷二十七页五行一清按黄省曾本无处字全祖望曰北字是地之误今以通鉴注所引校正之
  河水又东左会白土川水卷二十七页七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北会两川右合二水卷二十七页十行
  一清按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复因名为之唐述山卷二十七页十八行
  一清按为之二字当互易
  故秦川记曰卷二十七页二十行
  一清按秦川黄省曽本作秦州
  下封有水卷二十八页二行
  笺曰下封当作崖下一清按全祖望云非也下封即下邽也字不误
  河水又东得野亭南卷二十八页四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全祖望曰先赠公云得当作迳野亭是地名于例不得曰得
  河水又东历凤林北卷二十八页七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耆谚曰卷二十八页八行
  一清曰谚当作彦耆彦犹云耆旧耳
  河水又东与漓水合卷二十八页十一行
  一清曰八字是注混作经
  又入漓水卷二十八页十五行
  一清按又下落东字
  汉武帝元狩三年骠骑霍去病出陇西至皋兰应谓是山之关塞也汉书音义曰皋兰应在陇西白石县塞外河名也孟康曰山关名也今是山去河不远故论者疑目河山之间矣卷二十九页五行至八行
  一清按两皋兰应之应字俱衍文汉书音义上脱应劭二字隋书经籍志应劭汉书集解音义二十四卷孟康汉书音义九卷今注引二家之言各加姓名以别之后来𫝊写脱误行间散佚随笔补缀今汉书武帝纪注文具在可考而知也谓是山之关塞也一语是道元自己解说如此盖皋兰本山名而应劭以为河名孟康以为山关名故又以论者疑目河山之间释之
  水出县西北下卷二十九页十行
  一清按西北下落山字山即白石山也
  水又东迳白石县故城南卷二十九页十一行
  一清按水上落漓字
  今漓水迳东南注之卷二十九页十三行
  一清按迳字衍文
  罗谿注之卷二十九页十五行
  一清按罗谿下落水字
  水又东左合罕开南谿水卷二十九页十五行
  一清按水上落漓字
  故罕羌侯邑也卷二十九页十九行
  一清按故罕当作枹罕今本汉书地理志注亦误顾景范校正
  东北流迳金细岭北卷二二十页二行
  一清按全祖望云隋五代史志云枹罕郡大夏县有金纽山细字误也
  河水又迳左南城南卷二二十页九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大河又东迳赤岸北卷二二十页十二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洮水注之卷二二十页十六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洮水东北流吐浑谷中卷二二十一页二行
  一清按东北流下落迳字
  洮水又东北流迳阳曾城北卷二二十一页五行
  一清按迳下落洮字
  历望曲在西南去龙桑二百里卷二二十一页十行
  笺曰在疑作右一清曰非也后汉书马防𫝊章怀注引郦道元水经注云望曲在临洮西南去龙桑城二百里今补正望曲谷名也
  赤水城卷二二十一页十五行
  一清按赤水城上全祖望校増亦曰二字
  历求厥川卷二二十二页一行
  笺曰求一作东一清按厥当作历即下历水也
  蕈川水注之卷二二十二页一行
  一清按蕈下落垲字下文注可证后并同
  石底岭下卷二二十二页四行
  笺曰宋本作右底横下一清按全祖望曰石字不误
  水源出来历川卷二二十二页六行
  一清按来当作东
  东北流迳蓝川历水城城北卷二二十二页七行
  一清按城字重文宜衍
  转击狄道安故五谿及羌卷二二十二页十二行
  一清按及当作反
  洮水在城西东北下卷二二十二页十三行
  一清按东字衍文
  滥水又西北流迳注于洮水卷二二十三页六行
  一清按迳字衍文
  洮水右合二水右会大夏川水卷二二十三页七行
  一清按右会黄省曾本作左会
  出西南山下卷二二十四页十四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东北流于湟卷二二十四页十五行
  一清按东北流下孙潜校増注字
  水又出西南山下卷二二十五页四行
  一清按又当作右
  迳晋昌川卷二二十五页六行
  一清按川当作城
  即浩亹之西平之北山也卷二二十五页九行
  一清按于文当重一西字孙潜校増
  西平西北四十里卷二二十五页十一行
  一清按西平上落去字
  水出南山上卷二二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按出字衍文
  水出其南远山卷二二十五页十五行
  一清按其孙潜校改西
  乱流东出六山名也卷二二十六页十八行
  一清按六山名当作六谷山下云六谷水自南破羌川自北水出此山故名
  吐那孤长门两川南流入湟水卷二二十六页十九行
  一清按吐那上落又东二字
  又合来谷乞斤流二水卷二二十六页二十行
  一清按又当作右
  出西北塞外卷二二十七页六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北字衍文汉书地理志校
  水出县北令居县西北塞外卷二二十七页十六行
  一清按县北二字衍文汉书地理志校
  水文成蛟龙卷二二十七页二十行
  一清按蛟全祖望校改交
  又东南迳阳非北亭卷二二十八页四行
  一清按北亭当作亭北
  故汉赋天马之歌曰卷二二十八页八行
  一清按赋当作武
  河又东流注于金城河卷二二十八页十八行
  一清按上河字当作湟水二字汉书地理志所谓湟水至允吾入河者也
  阿步于鲜卑山卷二二十八页十九行
  一清按全祖望云阿步干鲜卑语也慕容廆思其兄吐谷浑因作阿干之歌盖胡俗称其兄曰阿步干阿干者阿步干之省也今兰州阿干峪阿干河阿干城阿干堡金人置阿干县皆以阿干之歌得名阿干水至今利民曰溥恵渠又有阿干岭亦阿干之转音胡三省曰阿干岭在晋兴郡大夏县东南洮水西北又曰大干元和志文水县有大干城本刘元海令兄延年镇之胡语长兄为大干是也于字误
  河水又东迳石城南卷二二十九页二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内为之城卷二二十九页七行
  一清按为之二字当倒互
  出县之南山卷二二十九页九行
  一清按出上落泉字名胜志引此文校増
  历此城川卷二二十九页二十行
  一清按城当作成
  至抄此菀焉卷二三十页三行
  笺曰焉当作马一清按于文是至抄苑马朱氏笺之未尽颜帅古曰菀古苑字
  又北过武威媪围县东北卷二三十页七行
  一清按又下落东字东北之东衍文河水东注不应据折而出北或斜趋东北则可矣例以下天水勇士县经文校改
  河水东北流故城西北卷二三十页十八行十九行
  一清按十五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北与麦田泉水合卷二三十一页五行
  一清按十八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北迳麦田山西卷二三十一页七行
  笺曰谢兆申云宋钞本西下有谷川二字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谢说谷川之川是山字之误于文为河水又东北迳麦田山西谷山在安定西北六百四十里经注割裂故有此误其实皆注文也
  河水又东北高平川水注之卷二三十一页九行
  一清按十九字是注混作经
  即若水也卷二三十一页十行
  一清按若水方舆纪要作苦水云水味苦故名下并同
  汉従高平第一城若水谷入卷二三十一页十一行
  一清按汉字衍文后汉书光武帝纪云建武八年闰月帝自征嚣河西太守窦融率五郡太守与车驾会高平隗嚣𫝊云八年帝率诸将西征之数道上陇王遵持节监大司马吴汉留屯长安又云使吴汉与征南大将军岑彭围西城吴汉𫝊云八年従车驾上陇遂围隗嚣于西城盖吴公始屯长安帝自将至高平后乃命与岑征南同围西城汉字为羡文无疑又黄省曽本无岑字朱氏据续汉志増然范史俱作高平第一正不必増也若水是苦水之误
  汉武帝元鼎三年安定郡治也卷二三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按安定郡上落置字全祖望校増
  在县北一十五里卷二三十一页十七行
  一清按在上落城字黄省曾本校増
  迳东西二太娄故城门卷二三十一页十八行
  笺曰太字疑衍一清按寰宇记云原州萧关县本隋他楼县地方舆纪要平原府镇原县有他楼城本汉高平县地晋太元十六年乞伏干归击鲜卑部帅没奕干没奕干奔他楼盖旧有此城隋因置县他太声之转楼娄形之近也不得云误字
  出县西南四十里山中卷二三十二页二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东迳西娄北卷二三十二页五行
  一清按西下落太字
  县之西北一百里卷二三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按县上落在字之字衍文
  尽従故目卷二三十二页页十七行
  一清按故孙潜校改胡
  流注高平高平又北迳三水县西卷二三十二页十九行
  一清按下高平二字重文误也孙潜校改作流注高平川川水又北迳三水县西
  东北流与若勃谿水合有二源卷二三十三页二行
  一清按水合二字当倒互
  侍郎张奂卷二三十三页六行
  一清按后汉书张奂𫝊是议郎侍字误也
  高平川水又北入于河卷二三十三页十一行
  笺曰宋本河下有一汭字一清按黄省曽本无汭字
  河水又东北迳眴卷县故城西卷二三十三页十三行
  一清按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水出其间即上河峡世谓之为青山卷三一页七行八行
  一清按太平御览引此文作即上河峡也寰宇记引此文作世谓之为青山峡今校补二字
  河水又北迳富平县故城西卷三一页九行
  一清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秦置北地都尉治此城卷三一页十行
  一清按北地汉书地理志作北部地字误也
  河水又北薄骨律镇城卷三一页十四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又北下落迳字
  河水又迳典农城东卷三一页二十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又迳下落朔方郡宏静镇六字寰宇记校补释详本卷
  河水又北迳典农城东卷三二页四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以事农卷三二页五行
  笺曰宋本农下有毗字一清按毗字绝无意义当是甿字
  河水又东北迳廉县故城东卷三二页六行
  一清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与北支津卷三二页八行
  笺曰宋本津下有一合字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与北二字当倒互胡渭校改
  河水又东北迳浑怀鄣西卷三二页十二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鄣当作障后并同
  遂有历地之名矣卷三二页十四行
  一清按历地当作历城
  南去北城三百里卷三二页十四行
  笺曰汉志浑怀都尉治在北平此北城误当作北平一清按汉书地理志北地郡富平县下云浑怀都尉治塞外浑怀障北城是北地之讹朱氏以为治在北平何其缪也下同
  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卷三二页十六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尽若战马之状卷三二页十八行
  一清按御览引此文作兽马兽马原作虎马唐人避讳改虎为兽邺中三台以金虎为金兽可证也
  类似图焉卷三二页十八行
  笺曰当作颇似图画一清按依文自通无容更易
  河水又北迳临戎县故城西卷三三页三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元朔五年卷三三页四行
  一清按元朔上黄省曽本有汉字
  河水又北沃野故城南卷三三页五行
  一清按二十字是注混作经沃野下落县字
  河水又北屈窳浑县故城东卷三三页八行九行
  一清按二十五字是注混作经而为下落屠申泽三字
  汉武帝元朔二年开朔方郡治又有西部都尉治卷三三页十行
  一清按全祖望云汉之守尉不同城窳浑亦非首县此必不学人见此处有脱误而妄填之今据汉志改正作开朔方郡以县为西部都尉治于事方合
  阚骃谓之浑泽矣卷三三页十三行
  一清按寰宇记引此文作窳浑泽县即以窳浑泽得名今陜西榆林镇有窳浑城汉朔方郡之旧县也
  屈従县北流卷三三页十四行
  一清按五字是经混作注
  河水又屈而东流高阙南卷三三页十五行
  一清按十五字是注混作经
  上古迄今卷三三页二十行
  笺曰大事记引此作自古及今一清按依文自通无容改易
  至河目县西卷三四页五行
  一清按五字是经混作注
  河水自临河县东迳阳山南卷三四页七行
  一清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南屈迳河目县左北假卷三四页十行
  一清按左北假文有脱误史记匃奴𫝊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五原河目县故城在北假中是也
  河水又南迳马阴山西卷三四页十九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是议志之僻也卷三五页三行
  一清按议志即上音义广志旁加言字非
  河水又东南迳朔方县故城北卷三五页四行
  一清按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按地理志云今连盐泽青盐泽并在县南矣卷三五页七行八行笺曰前汉地理志朔方县有金连盐泽青连泽皆在南一清按二盐字今汉书并作盐朱氏误引
  屈南过五原西安阳县南卷三五页十三行十四行
  一清按十字是经混作注
  河水自朔方故城北卷三五页十五行
  一清按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此与北对南卷三五页十七行
  一清按与当作举
  河水又迳西安阳故城卷三五页十九行
  一清按西安阳下落县字故城下落南字
  王莽更之曰鄣安矣卷三五页十九行
  一清按鄣汉志作漳
  屈东过九原县南卷三五页二十行
  一清按七字是经混作注
  河水又东迳成宜县故城南卷三六页一行
  一清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迳原亭城南卷三六页页三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河南又东迳宜梁县之故城南卷三六页五行
  一清按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迳稒阳城南卷三六页七行
  笺曰稒阳旧本作副阳一清按汉书地理志稒阳五原郡之属县也稒字不误九字是注混作经
  迳河阴县故城北卷三六页八行
  一清按迳上落又东二字
  又命将军大夫适子伐吏皆貂服矣卷三六页十三行
  一清按全祖望云伐吏当是戍吏貂服当是貉服之误貉服即胡服也北方豸种曰貉
  及南越地卷三六页十八行
  一清按及下落开字
  河水又东石门水南注之卷三七页六行
  一清按十九字是注混作经
  北出石门鄣卷三七页七行
  一清按鄣当作障汉志注校
  堡光禄徐自为所筑城也卷三七页十行
  一清按堡黄省曾本作保
  河水又东迳稒阳县故城南卷三七页十三行
  一清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南北二十里卷三七页十七行
  一清按北全祖望校改流
  河水又东迳塞泉城南而东注卷三七页十八行
  一清按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屈而流白渠水注之卷三八页一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白渠水西北迳成乐北卷三八页四行
  一清按成乐下黄省曽本有固字方舆纪要盛乐城在大同府西北三百馀里汉置成乐县为定襄郡治后汉属云中郡后废鲜卑拓㧞力微始居其地晋太康五年拓㧞禄官分其国为三一居定襄之盛乐故城建兴初猗卢城盛乐以为北部后为石虎所败部族东徙至拓䟦翳槐于咸康初复城盛乐而居之弟什翼犍于咸康六年始都云中之盛乐宫明年筑盛乐城于故城南八里即汉成乐县之故地也
  云中宫在云中故城东四十里卷三八页七行
  一清按故城上落县字下同
  赵侯自五原河曲筑长城卷三八页八行
  一清按何焯云当作赵武侯
  见大光在其下卷三八页十一行
  笺曰大一作火一清按大光言光之非常也作火非黄省曾本是大字
  又有芒于水卷三八页十五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定襄郡武皋县下云荒干水出塞外西至沙陵入河芒于是荒干之讹下并同
  有长城在右卷三九页五行
  一清按黄省曽本无长字
  谓之白道南谷口有城卷三九页六行
  一清按太平御览引此文作谓之白道城南谷口有四字与上重文宜衍
  沿溪亘岭卷三九页十行
  一清按亘当作亘音堩说文作㮓经史通作亘従二従舟与従二従月之亘有别亘即恒字若従二従日作亘音宣本字従二従囘囘即回字大非
  芒于水又南西迳云中城北卷三九页十一行
  一清按芒于水当作荒干水南西二字当倒互
  其水南流迳武川镇卷三九页十三行
  一清按武川镇下落城字
  西南流于云中城北于云中城北卷三九页十七行
  一清按杭世骏云下五字重文宜衍
  芒于又西塞水出怀朔镇东北芒中卷三九页十九行
  一清按于文是荒干水西出塞外怀朔镇东北荒中
  堂宇绮栱卷三十页二行
  一清按栱孙潜校改井绮井出左思魏都赋
  河水南入植陵县西北卷三十页十三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云中郡有桢陵县植当作桢九字是注混作经
  汉高六年置卷三十页二十行
  一清按汉高下落帝字
  河水于二县之间济有君子之名卷三十一页二行
  一清按十三字是注混作经周婴何焯皆疑及此
  往投津长曰子封卷三十一页四行
  笺曰御览引此无曰子封三字㙔疑当作田子封是津长姓名一清按通鉴晋纪胡三省注亦引此文作曰子封古人文义简质书名不书姓者多矣何必改为田字以实之乎
  资费一无所损卷三十一页六行
  一清按资费通鉴注引此文作资货寰宇记作资囊従之
  河水又东南左合一水卷三十一页十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而北俗谓之契吴亭卷三十一页十一行
  一清按而字衍文
  河水又南树颓水注之卷三十一页十三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水自东山卷三十一页十九行
  一清按自当作出
  又会一水卷三十二页三行
  一清按又当作右
  西流土壁亭南卷三十二页四行
  一清按西流下落迳字
  谓之流水卷三十二页六行
  一清按流水当是沃水以下文校正
  出东南六十里山下卷三十二页八行
  一清按通鉴注引此文作水出县东南出字上下皆有脱文
  又会东迳参合县南卷三十二页九行
  一清按通鉴注引此文又会二字作合流而三字
  径左县之西北卷三十二页十行
  一清按径左当作陉在
  即燕书所谓太子宝自河还师参合卷三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按湿水注引燕书建兴十年慕容宝自河西还军败于参合河下落西字
  北俗谓之大谷此佳水亦受目焉卷三十三页三行
  笺曰此佳二字疑误一清按大谷下落堆字佳字衍文
  出沃阳县东北山下卷三十三页四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水曰诰升袁河卷三十三页五行
  笺曰袁河当作縁河一清按全祖望云按晋时匃奴右贤王刘诰升爰刘卫辰之所出也河或以此得名爰与袁通
  河水又南太罗水注之卷三十三页十一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武县在善无西百五十里卷三十三页十三行
  一清按武县当是武州县释见本卷善无下落城字
  河水又左得湳水口卷三十三页十七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湳水又东流入于湳水卷三十四页九行
  一清按湳水何以入于湳水全祖望云入于湳水当作谓之湳口
  其岩层岫衍卷三十四页十一行
  笺曰古本作岩层岫行㙔疑当作岫复一清按衍字不误其下落山字
  乃无过垣卷三十四页十五行
  笺曰过峘字讹当作遏岨一清按乃黄省曽本作并
  至是乃为巨崄卷三十四页十六行
  一清按乃为下落河之二字黄省曽本校増
  可二百有馀里卷三十四页十七行
  一清按里下孙潜校补也字
  水出县南御山卷三十五页三行
  一清按县南下落神字
  水出西北桑谿东北桑谿卷三十五页九行
  一清按东北桑谿衍文
  河水又东端水入焉卷三十五页十一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南诸次之水入焉卷三十五页十五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是多众蛇卷三十五页十八行
  一清按施廷枢云众当作象今本山海经亦误
  悉榆林之薮矣卷三十五页十九行
  一清按林通鉴注引此文作柳黄省曾本原是柳字
  小榆林水合焉卷三十六页五行
  一清按林字衍文
  西出首积谿卷三十六页六行
  一清按西出上落水字
  河水又南汤水注之卷三十六页九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又南离石县西卷三十六页十二行
  一清按又南下落过字
  又谓之朔水矣卷三十六页十六行
  一清按通鉴注引此文作朔方水今校补
  将作大匠梁公叱于阿梨卷三十六页十八行
  一清按叱干姓也于字误梨当作利何焯据晋书载记校正
  奢延水又东黑水入焉出奢延县黑涧卷三十七页六行笺曰㙔云当作奢延水又东与黑水合黑水出奢延县黑涧谢兆申云按宋本黑水入焉水出奢延县黑涧宋刻本无焉水二字一清按原文只出字上落水字耳何必多其词说乎
  出龟兹交兰谷卷三十七页九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龟兹下落县字汉书地理志上郡有龟兹县
  地理志曰县有五龙山也帝原水卷三十七页十七行
  一清按也字衍文汉志分注校
  河水又南陵水注之卷三十八页十一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南得离石水口卷三十八页十三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离石北山卷三十八页十四行
  一清按离石上落水出二字
  胡俗语讹尚有千城之称卷三十八页十八行
  一清按千城当作干城
  皆讹伪变矣卷三十九页五行
  一清按伪当作为与讹字倒互
  县有龙泉出城东南道左山下牧马川上多产名驹同滇池元河卷三十九页七行
  一清按九域志延安府古迹引此文作牧龙川又于文当重一川字笺曰元下脱一马字一清按元字亦误当作天河字是马字之误无脱文
  河水又南合契水卷三十九页十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南得大蛇水卷三十九页十三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南又纳辱水卷三十九页十五行
  笺曰旧本作河水又右纳辱水一清按非也惟右纳之又当作右南字不宜衍也八字是注混作经
  延水东南露跳水西出露谿卷三十九页二十行
  一清按延水上落秀字上延水又东会于根水同延水下落又字西出二字当倒互此水所出名西露谿也
  水发源东露卷三二十页二行
  一清按东露下落谿字
  西流注入河卷三二十页三行
  一清按入当作于
  东启荒源卷三二十页五行
  一清按源当作原
  水又南合谿口卷三二十页五行
  一清按水上落河字
  山海经曰次四经之首曰阴山卷三二十页九行
  一清按曰次当作西次
  多金玉卷三二十页十一行
  一清按多金玉上落其阳二字据山海经校补
  世谓之清水上郡卷三二十页十二行
  一清按上郡上落清水出三字据寰宇记校补
  洧水又有谿谷水注之卷三二十一页五行
  一清按有当作南谿当作奚下云水西出奚川是也
  河水又南蒲川石楼山南迳蒲城东卷三二十一页七行
  一清按十四字是注混作经又南下落迳字
  东北入谷卷三二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按初学记引水经注云黄栌水出隰川县东北黄栌谷又任广书叙指南曰水经叙隰川曰紫川黄谷黄谷即黄卢谷也此北宋现行之本宜为可据谷上落黄卢二字
  西北入紫水紫水又西北入蒲水蒲水又西南入于河水卷三二十一页十四行十五行
  一清按两紫水俱当作紫川水蒲水下寰宇记引此文有出石楼山下五字今校补河水之水衍文












  水经注笺刊误卷一
<史部,地理类,河渠之属,水经注释__水经注笺刊误>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刊误卷二
  仁和赵一清纂
  河水篇 漯水篇
  风山四十里河南孟门山卷四一页十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孟门山下有与龙门山相对六字今校补
  北登孟门九河之蹬卷四一十四行
  一清案登当作升蹬当作隥孙潜校改
  实谓黄河之巨厄兼孟津之名矣卷四一页十五行
  一清案谓当作为黄字衍孟下有门字御览引此文校正此孟门山在陜西延安府宜川县东南二十里与山西吉州乡宁县孟门山参差相接即河中之石檀山也与洛阳孟津有别辛氏三秦记亦云孟门津寰宇记云孟门关在定胡县西一百里后周大象元年于此置孟门关
  河水又南得鲤鱼卷四二页三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鲤鱼下落水字
  河水又南羊求水入焉卷四二页七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东出羊求川卷四二页八行
  一清案东出上落水字
  河水又南为采桑津卷四二页十三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南合蒲水卷四二页十七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南迳丹水西南卷四三页二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全祖望曰水经注之例地曰迳曰历若水则曰注曰合曰得丹水非地不得曰迳当作得西南二字衍文
  丹阳山东北迳冶东卷四三页三行
  一清案丹阳山上落水出二字冶下落官字
  城之左右犹有遗铜矣卷四三页四行
  笺曰汉书食货志注云金有三品丹阳铜为赤金神异经云丹阳铜似金可煅以作错涂之器一清案班固孟康东方朔之言丹阳产铜皆指扬州郦注丹阳山在晋河东境内风马牛不相及朱氏据彼证此大谬
  河水又南黒水注之卷四三页七行
  笺曰宋本钞本俱无注之二字一清案朱氏所云是也六字是注混作经注之二字后人所妄加
  河水又南至崿谷傍卷四三页九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南洛水自猎山枝分东派东南注于河卷四三页十一行
  笺曰一作大河一清案杨慎刊本作大河又南在此行之首黄省曽刊本云一本河上有大字然义无足录十八字是注混作经
  岸上幷有庙祠卷四三页十九行
  一清案幷玉海引此文作并
  河水又南右合畅谷水卷四四页四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南迳梁山原东卷四四页七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自原山东南出至河卷四四页八行
  一清案自原二字当倒互黄省曽本校
  河水又南崌谷水注之卷四四页十五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横溪注之卷四四页十六行
  一清案横溪下落水字
  水出于三累山卷四四页十六行
  一清案于字衍文
  尔雅山三成为崑丘卷四四页十八行
  一清案尔雅作昆仑丘寰宇记引此文有仑字
  面西有两石室卷四四页二十行
  一清案面西二字当倒互黄省曽本校改
  昔子夏教西河卷四五页四行
  一清案教下落授字史记孔子弟子𫝊校补
  而无辨之卷四五页四行
  一清案无下落以字
  河水又南右合陶渠水卷四五页八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水出西北梁山卷四五页九行
  一清案水出下落县字
  迳汉阳太守殷济精庐南卷四五页九行
  笺曰旧本作精庐尚谢兆申云宋本作尚在此脱一在字也吴本改为精庐南似误一清案谢说非也此云迳精庐南言陶渠水之所向耳岂可因误本尚字又妄増在字也
  河水又南迳高门南卷四五页十一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此作陶水凖下文是渠水河字误
  高门下落原字
  盖层阜堕缺故流东门之称矣卷四五页十一行
  一清案堕当作隳东门当作高门
  夏阳西城北卷四五页十四行
  一清案西城二字当倒互
  溪水又东南迳夏阳县故城南卷四五页十五行
  一清案溪水当作渠水即陶渠水也下同
  立碑树柏卷四六页一行
  一清案隶释载此作树垣何焯曰当作桓谓树表也说文桓邮亭表也徐锴系𫝊曰表双立为桓汉法亭表四角建大木贯以方版名曰桓表县所治两边各树一立碑树桓标表之制耳宋人写本避庙讳缺笔作桓转讹作柏也
  河水又西徐水注之卷四六页四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西凖上文当作南
  水出西北梁山卷四六页五行
  一清案水出下落县字
  东南流绝彊梁石卷四六页六行
  一清案石寰宇记引此作原彊梁原在今朝邑县汉书地理志左冯翊褱徳县下云禹贡北条荆山在南下有彊梁原方舆纪要云俗谓之朝坂即荆山北麓矣
  高祖八年侯刘仲是也卷四六页八行
  一清案是也黄省曾本作元年元年下有脱文是也盖其賸字耳释见本卷
  河入又南迳子夏石室卷四六页十一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入当作水
  河水又迳郃阳城东卷四七页三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还筑汾阴郃县卷四七页五行
  一清案郃县黄省曽本作郃阳事亦见史记魏世家
  城北在北瀵水卷四七页七行
  一清案在当作有下北字衍文孙潜校正
  东流东注于河卷四七页九行
  一清案下东字衍文寰宇记引此文校正
  水南犹有文母庙前有碑卷四七页十行
  一清案于文当重一庙字
  皆相潜通卷四七页十六行
  一清案相潜二字当倒互尔雅注校改
  河水又南迳陶城西卷四七页十九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郡多流离卷四八页十五行
  一清案流离黄省曽本作流杂后卷注中多有之盖魏晋间人语也
  迺迳历山下卷四九页五行
  一清案迺沈炳巽校改西
  即比宁怀卷四九页十行
  笺曰宁字误当作𡩋一清案宁𡩋音同通用朱氏引路史国名记固已自言之矣而又以误字目之何也
  河水又南迳雷首山西卷四九页十八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尚书所谓壶口雷首者卷四九页二十行
  一清案者下落也字
  县有尧山有祠卷四十页一行
  一清案汉志作首山祠有字误也
  又南洓水注之卷四十页四行
  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经
  俗谓之夷齐墓其水也西南流卷四十页七行八行
  一清案也字当移在上墓字之下
  乃献良马四六天子使孔牙受之于雷水之干是也卷四十页九行十行
  笺曰穆天子𫝊良马作食马受之于雷水之平一清案良马见于经典良马四六所献二十四匹也雷水之干干是水涯诗魏风寘之河之干兮𫝊曰干厓也朱氏所引皆误
  食祁弥明翳桑之下卷四十页十一行
  笺曰左𫝊作提弥明一清案此是道元有意立异非传写之误详本卷史记作⽰眯明邹诞生音⽰眯为祁弥
  河水历船司空与渭水会卷四十一页三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旧京兆郡之属县也卷四十一页四行
  一清案郡当作尹
  从北南入谷七里卷四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案北当作此
  穴空迂回倾曲而上卷四十一页十四行
  一清案初学记引此文作顿曲而上倾字误
  又至一神名曰胡趋寺卷四十一页二十行
  笺曰郭縁生述征记云西南出六里又至一祠名曰胡越寺神一清案北人呼祠曰神神即祠也魏収多单举神字可证胡越字亦无可考
  复届山顶卷四十二页五行
  一清案复黄省曾本作便
  灌水注之水出松果之上卷四十二页十三行
  一清案锺伯敬云水出松果之上奇境奇语卮林云山海经曰太华之山六十里曰松果之山濩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则灌水当作濩水之上当作之山松果山名伯敬评榷云云岂以为悬泉树杪激波木末乎观方叔所析锺谭不学之妄可见矣
  有长坂谓之黄巷坂傍绝涧涉此坂以升潼关所谓溯黄卷以济潼关矣卷四十二页十六行十七行
  笺曰潘岳西征赋云𣶮黄巷以济潼一清案今西征赋是卷字朱氏所引又脱关字可谓疏卤矣又通典虢州弘农县有黄巷陌引西征赋亦作黄巷字寰宇记陜州阌乡县下云黄巷坂即潼关路引述征记西征赋俱作黄巷又黄巷坂下当重一坂字
  道来原上卷四十三页四行
  一清案来吴琯本作东
  入函道六里旧城卷四十三页六行
  一清案旧城上落有字方舆纪要校増
  或平城结垒卷四十三页八行
  一清案平城当作平地
  阜之上卷四十三页九行
  一清案阜上落陵字十六国春秋校増
  河水又东北玉涧水注之卷四十三页十三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迳阌乡侯和东与全鸠水合卷四十四页三行笺曰孙云侯和当作城南一清案十六字是注混作经
  水北南山卷四十四页四行
  一清案北吴琯本作出
  河水又东永乐涧水注之卷四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余按中经卷四十四页十八行
  一清案中下落山字
  薄山有其一焉卷四十四页十九行
  一清案有字衍文
  河水自河北城南东迳芮城卷四十五页十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戎人逆芮伯万于郏卷四十五页十七行
  一清案左𫝊文公三年秦伯伐晋取王官及郊郏字误
  斯城亦或伯万之故画也卷四十五页十七行
  笺曰画字误疑是疆字一清案画界限也左𫝊芒芒禹迹画为九州故画犹故疆也
  河水又会槃涧卷四十五页十九行
  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经槃涧下落水字
  归来望子台卷四十五页二十行
  一清案望于全祖望校改望思见汉书
  河水又东迳湖县故城北卷四十六页二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王及岳渎卷四十六页四行
  笺曰及字误当作巡周颂时迈所谓及河乔岳一清案全祖望云笺既引诗则及字不误
  故名其地为鼎湖卷四十六页十一行
  一清案鼎湖之湖当作胡不从水
  故曰湖卷四十六页十四行
  一清案此是汉志原文湖当作胡
  山海经曰西九十里夸父之山卷四十六页十五行
  一清案西九十里下山海经有曰字今校补
  河水又东合柏谷水卷四十七页一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水出弘农县两石堤山卷四十七页二行
  一清案两名胜志引此文作南
  昔公子重耳出亡卷四十七页四行
  一清案昔通鉴地理通释引此文作晋
  谷水又北流入于河卷四十七页八行
  一清案据上文谷水上有柏字今校补
  河水又东右合门水卷四十七页九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于拒城之西北卷四十七页十一行
  一清案禹贡锥指作拒阳城之字衍文方舆纪要商州洛南县有拒阳城云在县东南东晋时置县于此旧唐书隋改拒阳为洛南旧治拒阳川即斯城矣
  东有城卷四十七页十三行
  一清案东上落水字
  水西有堡谓之鸿关岛卷四十七页十四行
  一清案岛字误当作堡
  烛水注之卷四十七页十七行
  一清案全祖望曰此烛水是二水之误不然与下文复出今以先赠公本校正
  东北流迳盛墙亭卷四十七页十九行
  一清案盛墙亭下落东字
  即山海经所谓绪茹之水卷四十七页二十行
  一清案沈炳巽曰绪茹当作□姑下同
  烛水注之水有二源左水南出于衡岭卷四十八页一行二行一清案汉书地理志弘农郡弘农县衙岭下谷爥水所出北入河烛当作爥衡当作衙下同郡国志刘昭补注亦作衡山盖误字也
  建威将军薛安都卷四十八页七行
  一清案宋书南史薛安都𫝊俱作建武将军今改正
  即方伯所筑也卷四十八页九行
  一清案方伯当作方平即鲁方平也
  田渠川水注之出衡山之白石谷卷四十八页十三行
  一清案川字衍文出上落水字衡山当作衙山
  自然成者卷四十八页十五行
  一清案者当作著此与沁水篇注正同
  夹侧水𣸣有测谓之浢津卷四十九页十二行
  笺曰测一作涧或作津一清案涧字与测字形相近涧字为是
  河水又有左右一水其水三源疏引俱导薄水南流会成一川其三水之内卷四十九页十七行十八行
  一清案有当作合一水当作二水三源当作二源薄水是薄山之误三水之内当作二水之内
  河水右会水注之卷四十九页二十行
  一清案水上落谷字下文注云谷水自南山通河是也注之二字衍文
  然以山海经曰求之卷四二十页十六行
  一清案曰字衍文
  河水东合谯谯水导源常烝之山卷四二十页十七行
  一清案下谯字是水字之误
  俗谓之为于山卷四二十页十八行
  一清案于孙潜本校改干
  又有于水出南山北合卷四二十一页二行
  一清案于当作干合孙潜本校改谷
  又西迳陜县故城南卷四二十一页八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公羊曰晋败入大阳者也卷四二十一页十一行
  一清案入公羊𫝊作之
  铜翁仲所投处卷四二十一页二十行
  一清案投当作没
  诸山及铜山铭卷四二十二页九行
  笺曰铜山山当作人一清案诸山下落碑字
  付坚又徙之长安卷四二十二页十五行
  笺曰旧本是符字吴本作付误一清案苻坚之苻从草不从竹见晋书载记朱氏亦误金石文字记曰考汉碑隶书率以竹为草少有从竹者如符节字皆然今汉书符瑞多从草魏晋以降真书碑亦有书符节为苻节者盖古者皆通用耳此不可不知
  自夕潜渡卷四二十二页二十行
  一清案自孙潜本校改日据后汉书董卓𫝊夜乃潜议过河之文则日夕为是日夕字本史记项羽本纪
  西南流注入于河卷四二十三页七行
  笺曰西南流注疑有脱落一清案方舆纪要解州平陆县下云交涧水出中条山东西二沟流与中涧合俗名三㲼涧流注于河盖交涧路涧即东西二沟也合流注于中涧水而入于河是注脱中涧二字今补正
  河水又东迳大阳县故城南卷四二十三页八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城南大河之阳也卷四二十三页十二行
  一清案南孙潜本校改在
  河水又东沙涧水注之卷四二十三页十四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北出虞山卷四二十三页十五行
  一清案北孙潜本校改水
  桥之东北有虞原上道东有虞城卷四二十四页二行
  一清案于文当重一原字
  太原地记卷四二十四页四行
  一清案太原是太康之误上又落晋字
  所以谓虞虢其犹辅车相依卷四二十四页九行
  一清案全祖望校衍以字
  桥水东北山溪中有小水西南流沙涧卷四二十四页十三行十四行一清案桥水之水当作之西南流下落注字
  涧水南流迳注于河卷四二十四页十五行十六行
  一清案涧水上落沙字迳字衍文
  左右积石土柱二溪卷四二十四页十六行
  一清案右黄省曾本作合
  天子自盬卷四二十四页十七行
  笺曰盬旧本作临一清案盬即盐池临是何地乎
  南登于薄寘𫐉之隥卷四二十四页十八行
  一清案薄下落山字
  又河可知也卷四二十五页十六行
  笺曰旧本作又何可知也何字亦衍一清案又河可知所以证其非江沅河字不误
  河之右则崤水注之卷四二十五页十七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出河南盘崤山卷四二十五页十八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历涧水东北流卷四二十五页十九行
  一清案水字衍文
  左右合西水卷四二十六页四行
  一清案右字衍文
  河水又东千崤之水注焉卷四二十六页五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非自西河当无山以碍之卷四二十六页十六行
  一清案自禹贡锥指作是碍禹贡锥指作拟
  帅五千人岁常修治平河岨卷四二十七页四行
  一清案元和郡县志引此文作帅工三千人平河岨上有以字
  又东至邓卷四二十七页十一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又东至邓四字诸本错简入清水条清水即是濝水并不至邓至邓者湛水也注于清水下并不忘邓地所在而下卷湛水下则云洛阳西北故邓乡合观湛水篇注则更了然矣
  亦谓清营山卷四二十七页十二行
  一清案亦谓下落之字
  又会南溪卷四二十七页十八行
  一清案又当作右
  又东合枣涧水水出左人岭下卷四二十七页十九行
  一清案初学记引此文作干枣涧水左人岭作石人岭
  其水西南入清水色白浊卷四二十八页三行
  一清案入孙潜校改作流注清水下当重一水字
  清水又东南迳阳壶城东即垣县之壶城东即垣县之壶丘亭卷四二十八页四行
  一清案城东即垣县之壶七字重文寰宇记校衍
  河水又东与教水合卷四二十八页六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出垣县北教山卷四二十八页七行
  一清案名胜志引此文出字上有水字
  上有泉不测其深卷四二十八页七行
  一清案名胜志引此文泉字下有源字
  经崖秀举卷四二十八页十一行
  一清案经崖孙潜校改作轻崖
  其水重源双发卷四二十八页二十行
  一清案双黄省曽本作又
  河水又与畛水合卷四二十九页五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山海经曰河长涧水北流入于河卷四二十九页六行七行
  一清案孙潜校衍此十三字
  与石等瓜川合出西北石涧中卷四二十九页十行
  一清案等字误当作畴移在瓜字下出上落水字
  东南注于彊水卷四二十九页十一行
  一清案凖上当作彊川水下同
  河水又东合庸庸之水卷四二十九页十三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水出河南垣县卷四二十九页十四行
  一清案汉志垣县属河东郡南字误
  河水又东迳平阴县北卷四二十九页十七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西会濝水卷四三十页二行
  笺曰西一作右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过平阴县北卷五一页六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九字与上卷清水条复出当是衍文易以又东至邓四字在此以注中有洛阳西北四十二里故邓乡之语及湛水篇注可参证也
  河水又东迳河阳县故城南卷五一页六行七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晋侯执卫侯而归于京师卷五一页九行
  一清案而字衍文
  郭縁生述征记曰践土今治坂城卷五一页十七行
  一清案治坂魏书作冶坂亦作野坂宋书王镇恶𫝊云索虏野坂戍主黑弰公游骑在芒上是也野冶音同
  河水又迳临平亭北卷五二页二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迳洛阳县北卷五二页四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水二渚分为之也卷五二页五行六行
  一清案水上落津字名胜志引此文校増为全祖望校改属
  河水又东迳平县故城北卷五二页十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与诸从隶府戸卷五二页十五行
  一清案从当作徒
  夷齐之歌所以曰登彼西山卷五二页十九行
  笺曰谢兆申云宋本作夷齐之歌所以曰登彼西山矣一清案本文自通无庸假宋本改作
  与处士平苏腾卷五三页一行
  一清案平下落原字隶释校补
  则秩禽敌卷五三页十二行
  笺曰秩疑误一清案集韵秩祭有次也亦作秩
  河水至斯有盟津之目卷五三页十二行
  笺曰至谢作由一作于一清案至字义长
  杜预造桥于富平津卷五三页十八行
  一清案桥上落河字何焯校増
  河上又东𬇙水入焉卷五四页十三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川域改状矣卷五四页十五行
  笺曰一作或山川改状一清案依本文无误
  又东沛水注焉卷五四页十九行
  笺曰孙云沛水当作泲水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经
  县北有山临城卷五五页五行
  一清案城寰宇记引此文作河即所谓直穴有渚也
  言濳通浦卷五五页五行
  一清案后汉书光武帝纪章怀注引此文作潜通淮浦张衡东京赋王鲔岫居薛综注云山有穴曰岫长老言王鲔从南方来出此穴中入河水是也
  鳣鲤王鲔暮来游卷五五页八行
  一清案大河赋作暮春来游礼记月令季春荐鲔于寝庙
  即是卷五五页十行
  一清案即是下落处也二字禹贡锥指引此文校増
  洛水于巩县而东洛汭卷五五页十三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衍而字东下有迳字
  而北流注洛卷五五页十四行
  一清案洛水入河洛字误当作河
  左迳平高县南卷五五页十九行
  一清案高当作皋
  与成皋分河水卷五五页二十行
  一清案水字衍文
  河水又东迳黄马坂北卷五六页一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迳旋门坂北卷五六页五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东迳成皋大伾山下卷五六页九行
  笺曰孙云按史记括地志云大伾山今名黎阳东山在卫州黎阳南张揖云今成皋非也一清案孙汝登所称史记括地志即是史记夏本纪张守节正义所引之括地志也唐书艺文志括地志五百五十卷又序略五卷魏王泰命著作郎萧徳言秘书郎顾𦙍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苏朂撰以大伾为黎阳东山其言发于臣瓒汉书音义而泰书述之笺说祇据史记注文然不云正义而云史记括地志则缪矣十字是注混作经
  成皋县之故伾上卷五六页十九行
  一清案之故下落城在二字下文注云遂城虎牢盖修故耳可证也
  有虎在乎葭中卷五七页四行
  笺曰乎旧本作于一清案乎字义亦通
  苕苕孤上卷五七页七行
  笺曰当作岧岧一清案沈名荪云诗苕之华即今凌霄花也附木而上最能高矣苕苕孤上义取象斯无可疑者渐江水注云苕苕孤危是其词例也
  河水南对玉门卷五七页十行
  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经
  魏攻此同州刺史毛徳祖于虎牢卷五七页十二行
  笺曰此宋本作宋一清案此同二字当作北司宋书州郡志云武帝北平关洛河南底定置司州刺史治虎牢少帝景平初司州复没北虏文帝元嘉末侨立于汝南寻亦省废云云是当时以治虎牢者为北司州而侨置汝南者为南司州魏书地形志以宋明帝于南豫州之义阳郡复设之司州为南司州故道元以刘武王所置治虎牢者为北司州也又梁书夏侯䕫𫝊大通二年诏改魏郢州为北司州以䕫为刺史梁大通二年孝昌四年也此道元身后之事所不及知也若朱氏以此为宋殆未审北字之义耳且又不释同州之讹何居
  河水又东合汜水卷五七页十六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北流车关水出于嵩渚之山也卷五七页十七行
  一清案车关济水注作东关寰宇记引济水注亦是东字下并同
  西北流注为车关水卷五七页二十行
  一清案为当作于篆近致讹车是东字之误
  又西北蒲水入焉卷五八页一行
  一清案蒲当作清
  边有数十石畦畦有声野蔬卷五八页四行
  笺曰声宋本作数一清案沈炳巽校衍声字
  又东北流注入于汜水卷五八页六行
  一清案入字衍文
  高祖即帝位于是水阳卷五八页十五行
  一清案是水下落之字
  故为髣髴矣卷五八页十七行
  一清案为黄省曽本作无
  河水又东迳板城北卷五八页十八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迳五龙坞北卷五八页二十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昆仑山庙在河东荥阳县卷五九页一行
  一清案东当作南
  又东过荥阳县卷五九页三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荥阳县下有北字今校补
  无复溃漏之患卷五九页十四行
  一清案溃太平御览引注文作渗
  通淮古口卷五九页十八行
  笺曰疑作古淮一清案当作古渠即蒗荡渠也下同
  河水又东北迳卷之扈亭北卷五十页一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晋出公二十二年卷五十页三行
  一清案何焯云上二字衍文竹书周贞定王六年晋河绝于扈正出公十二年也
  河水又东迳八激堤北卷五十页四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迳卷县北卷五十页七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北迳赤岸固北而东北注之卷五十页十行
  一清案十五字是注混作经
  沁水从之卷五十页十一行
  一清案禹贡锥指引此文作沁水从西来注之今本脱三字
  封曹叡为国卷五十页十二行
  一清案三国志魏书明帝纪云年十五封武德侯为下落侯字
  东至酸枣县西濮水东出焉卷五十页十四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战国时河溢酸枣汉世又决孝文塞之故无濮水而东汉现行之濮水则上承济水于陈留封丘县班志所谓濮渠水首受济东北至都官入羊里水者也应劭则以为南入钜野而道元从之濮水水经叙入济水及瓠子水而以新沟目之此条注所以补经当与彼文参验
  河水又东北通谓之延津卷五十页十八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燕县故城北则有济水自北来注之卷五十一页七行
  一清案十八字是注混作经河水又下落迳字通鉴注引水经注校补胡三省曰考两汉志东郡有燕县无东燕县魏収地形志东燕县晋属濮阳国贤曰东燕故城今滑州胙城县今按班志东郡有南燕县续志始去南云燕本南燕国有胙城古胙国梅磵所引容有差错且又引魏収志及晋属云云似疑不当作东燕字也盖不悟此条之为郦注非经也
  春秋僖公二十一年卷五十一页九行
  一清案晋文公伐曹经𫝊是僖公二十八年今校改
  还自南河即此济也卷五十一页十行
  笺曰宋本作济即此也一清案孙云按左𫝊僖公二十八年春晋侯将伐曹假道于卫卫人弗许还自南河济注云曹在卫东故从卫借道按传文还自南河济人所共晓何难据传校増必欲托名宋本可谓陋矣抑知郦氏原书割去济字程公说春秋分记引此文作还自南河即此济也克斋所见之本何以与朱氏异耶
  河水于是亦有棘津之名卷五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案下文云垣䕶之以水军守石济即此处也又云又东迳棘津南棘津在东郡河内之间田融以为即石济南津也是句不重上作棘津宜改石济盖一地而二名也宋书垣䕶之𫝊云石济在滑台西南百二十里
  宋元嘉年卷五十一页十三行
  一清案年黄省曽本作中
  宣威将军桓䕶之卷五十一页十四行
  一清案宋书作垣从土不从木
  河水又东淇水入焉又东迳遮害亭南卷五十一页十五行一清案十五字是注混作经
  至遮害亭四五丈卷五十一页十七行
  一清案汉书亭字下有高字
  旧河水北入也卷五十一页十八行
  一清案北入下落处字
  河水又东右迳滑台城卷五十一页十九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寰宇记引此文城下有北字
  有三重卷五十一页二十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作城有三重落城字
  右军到彦之卷五十二页四行
  一清案南史宋文帝纪元嘉七年十一月右将军到彦之自滑台奔退落将字
  天垂翼卷五十二页十二行
  一清案翼全祖望校改异
  河者诸侯之相卷五十二页十四行
  笺曰宋本作诸侯之象一清案渭水注云非人臣之相盖其词例如此
  王莽之魏丞也卷五十二页二十行
  一清案汉志魏郡黎阳县莽曰黎蒸魏丞字误
  东岨为河卷五十三页二行
  一清案为当作于
  谓之逮明垒石勒十八骑中卷五十三页六行七行
  一清案晋书载记云石勒遂招集王阳䕫安支雄冀保吴豫刘膺桃豹逯明等八骑为群盗后郭敖刘征刘宝张曀仆呼延莫郭黒略张越孔豚赵鹿支屈六等又赴之号十八骑逮当作逯十八骑中下落之一二字
  梁惠成王十三年卷五十三页八行
  一清案竹书纪年是十一年
  及郑驰地卷五十三页十行
  一清案驰地竹书纪年作驰道通鉴地理通释校同
  我取枳道与郑鹿郑鹿卷五十三页十行
  一清案郑鹿二字重文宜衍
  即此处是也卷五十三页十五行
  一清案是字衍文
  白马有韦乡韦城卷五十三页十五行
  一清案白马下落县字
  史记所谓修武下武渡韦津者也卷五十三页十六行
  一清案史记是下修武渡韦津此文误也
  南泆通濮济黄沟卷五十三页十七行
  笺曰泆当作决一清案泆与溢同说文解字云水所荡泆也字不误
  楚师山河水卷五十三页十九行
  笺曰谢兆申云宋本作楚师决河水一清案赵琦美云竹书是出字于山字相近
  正南有陟躔陛上方轨是由卷五十四页四行五行
  一清案陟字当移在躔陛之下全祖望校正
  山在郑故此郑也卷五十四页八行九行
  一清案孙潜云当作山在郑北故郑也
  亭上旧曰置源城县治此卷五十四页十行
  一清案旧曰之曰衍文源城当作凉城
  河水自津东北迳凉城县卷五十四页十三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北迳伍子胥庙南卷五十四页十八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北为长寿津卷五十五页一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河之故渎出焉卷五十五页二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六字是经混作注
  历龙门二渠以引河卷五十五页四行
  一清案汉书沟洫志云迺酾二渠以引其河孟康曰酾分也是注二渠上落酾字史记河渠书作厮
  今则所流也卷五十五页四行
  笺曰宋本作则今一清案非也则字衍文
  王莽时空卷五十五页五行
  笺曰空一作塞一清案沟洫志注孟康曰河自王莽时遂空唯用漯耳空字不误
  故渎东北迳戚城西卷五十五页七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故渎又迳䌓阳县故城东卷五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北迳阴安县故城西卷五十五页十四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故渎又东北迳昌乐县故城东卷五十五页十六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昌乐当作乐昌说详本卷
  故渎又东北迳平邑郭西卷五十五页十八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北迳元城县故县西北而至沙丘堰卷五十六页四行一清案十六字是注混作经故县何焯校改故城
  墟之在左右多陷城卷五十六页六行
  一清案在字衍文
  后王翁孺自齐徙元城卷五十六页十二行
  一清案齐全祖望校改济南二字
  至于大陆北播于九河卷五十七页四行
  一清案播于之于当作为盖因于字篆近致讹禹贡经文校正九字是注混作经全祖望曰此节经文不与上下相比属所以熟于水经之学如阎百诗黄子鸿皆疑之多所辞费而不知大陆九河之非经也水经于河济江淮渭洛沔漾诸篇从无直钞禹贡之例善长之注上文已承沙丘堰而言之序及降水故释之曰不遵其道曰降亦曰溃堰障水也而因接之以大陆以九河又接之以齐桓塞河自堰以北故迹多亡所云堰者沙丘堰也善长盖谓沙丘堰以北是禹治水之故道自齐桓阏河之后而堰以起堰起而九河亡矣是屯氏诸河之所由出也其文明白了当胡东樵竟谓水经以王莽河为禹河亦误会也
  河播也播为九河自此始也卷五十七页五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河播也下有昔禹治洪水五字今校补
  禹贡兖州九河既道矣卷五十七页六行
  一清案矣字羡文
  广光卷五十七页十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信都国有广川县光字误
  议者常欲求九河故迹而川之卷五十七页十三行
  一清案川孙潜校改穿
  北三入枝卷五十七页十三行
  一清案汉书叙𫝊云北亡八枝今改正
  河水故渎东北迳发干县北城西又屈迳其北卷五十七页十五行十六行
  一清案十八字是注混作经北城禹贡锥指作故城其下落城字
  汉武帝以大将军卫青破左贤王功卷五十七页十七行
  一清案史汉表𫝊左作右
  大河故渎又东迳贝丘县故城南卷五十七页二十行
  一清案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应劭曰左氏齐襄公田于贝丘是也卷五十八页一行
  一清案左氏下落𫝊字
  大河故渎又东迳甘陵县故城南卷五十八页四行
  一清案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是周之甘泉匝地也卷五十八页九行
  一清案匝寰宇记引此文作市
  与立神庙卷五十八页十七行
  一清案与当作兴
  浮图以坏卷五十八页十八行
  笺曰以当作已一清案以已古字通用
  河渎于县卷五十八页二十行
  一清案渎汉书地理志作水
  河水故渎卷五十八页二十行
  一清案河水禹贡锥指作大河
  而北绝屯氏三渎卷五十九页三行
  一清案三当作二即屯氏南北二渎也
  大河故渎平原鬲县故城西卷五十九页三行四行
  一清案三十九字是注混作经
  故有穷后国也卷五十九页六行
  一清案何焯云后下落羿字
  建议将军朱祐卷五十九页七行
  一清案议后汉书作义
  大河故渎安陵县西卷五十九页八行
  一清案十九字是注混作经
  地理志风俗记曰卷五十九页九行
  一清案地理风俗记应劭撰志字衍文
  有安陵县故县也卷五十九页十行
  一清案禹贡锥指引此文作有安陵乡县字误
  大河故渎东北出卷五十九页十二行
  一清案十八字是注混作经御览引此文亦作注
  又东北迳信城县张甲出焉卷五十九页十九行
  一清案信城汉书地理志作信成张甲下落河字孙潜校増
  地理志曰张甲河及渎首受屯氏别河于信城县者也卷五十九页十九行二十行
  一清案地理志清河郡信成县下云张甲河首受屯氏别河及渎当是故渎之误
  张甲河及渎北绝河于广宗县清分为二渎卷五十九页二十行二十页一行
  笺曰一本绝下有清字一清案及渎当作故渎下清字衍文朱氏笺之未尽
  赵武帝二十二年立建兴治广宗卷五二十页二行三行
  笺曰赵武帝三字有误一清案赵武帝石虎也魏书地形志广宗郡广宗县有建始城资治通鉴晋纪建兴人史科胡三省注云水经注云田融言赵立建兴郡于广宗城苐石虎前后改元共计十五年不得云二十二年上二字衍文建兴下落郡字
  左渎又北迳经城东武彊县故城东卷五二十页四行五行六行一清案五十四字是注混作经程大昌考古编云河水右渎东北迳长乐郡武彊县故城东郦注曰长乐故信都也晋太康五年改从今名按杜佑以桑钦所纪有后汉和帝时地名疑其人出和帝以后今此既改信都从长乐则晋太康间事也议者以为后人误以郦注加之本文然此所订正信都改为长乐乃郦所注则不得以为郦注而入之经程氏之言非也统上皆是注道元盖自为释文耳程氏所谓议者云云是宋本固有以左渎右渎一条为注者且左渎右渎乃张甲河所行之道而以为河水右渎是于本文尚未细审何况其他
  又东北迳广川县棘津亭南卷五二十页八行九行
  一清案二十九字是注混作经又与水故道合与下落屯氏河三字全祖望校増
  昭公十四年卷五二十页十六行
  一清案晋灭陆浑传是十七年
  石勒自葛陂冦河北袭汲入向水于方头卷五二十页十九行一清案晋书载记石勒自葛陂退还寿春行达东燕闻汲郡向冰有众数千壁于枋头勒将于棘津北渡又通鉴晋纪勒闻汲郡向冰聚众数千壁枋头引兵自棘津济河击冰大破之则冰是汲人注文入当作人水当作冰方当作枋
  张甲故渎又东北至修县东会清河卷五二十一页八行
  一清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屯氏别河东又东迳信阳县故城南清河郡北卷五二十一页十行十一行
  一清案二十八字是注混作经别河下落又字信成下落县故二字信阳吴琯本作清阳汉书地理志清河郡有清阳县
  又东北迳陵乡南东阳县故城南卷五二十一页十三行十四行一清案二十八字是注混作经
  东武城东北三十里有阳乡卷五二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案阳乡据上文当作陵乡此文互见淇水又东北过东武城县注
  屯氏别渎清河故城西卷五二十一页十八行十九行
  一清案二十一字是注混作经别渎上下文俱作别河
  汉高六年卷五二十一页二十行
  一清案凖后文当作高帝今补正
  屯氏别河北渎安陵县遂绝卷五二十二页三行四行
  一清案三十七字是注混作经东邑大河故渎当作东绝邑字误
  屯氏别河北渎故城南卷五二十二页五行
  一清案十六字是注混作经
  屯氏别河北渎故城北卷五二十二页十行十一行
  一清案三十字是注混作经东入信阳县误汉书地理志勃海郡有阳信县
  屯氏别河南渎东会商河卷五二十二页十三行十四行
  一清案四十字是注混作经东北二字羡文宜衍枝津又出当作右出
  屯氏别河安德县遂绝卷五二十二页十五行十六行十七行
  一清案二十五字是注混作经又误分为二条孙汝澄云上下文屯氏别河南渎当相续
  屯氏别河南渎笃马河卷五二十二页十八行十九行
  一清案二十六字是注混作经
  东北入海五百六十里者也卷五二十二页二十行
  一清案入海下当有行字以黄省曽本参校彼落海字此落行字今本汉书地理志注亦缺行字
  东北迳安德县临齐城南始卷五二十三页二行
  笺曰始字是注一清案十八字俱是注混作经
  又屈迳其城东故城西卷五二十三页四行五行
  一清案二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同盟重丘卷五二十三页六行
  一清案左传同盟下落于字
  又东北迳西平昌县故城北卷五二十三页八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乃通注般渎卷五二十三页十四行
  一清案名胜志引此文般渎下有焉字
  又迳般县故城北卷五二十三页十五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东迳乐陵县故城北卷五二十三页十七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北迳阳信县故城南东北入海卷五二十三页二十行一清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屯氏河故渎信乡县故城南卷五二十四页一行
  一清案十九字是注混作经
  屯氏故渎于灵县南卷五二十四页四行五行
  一清案四十字是注混作经
  东北迳灵县东北合屯氏渎卷五二十四页七行
  一清案十六字是注混作经
  谓之口卷五二十四页九行
  一清案汉书沟洫志元帝永光五年河决清河灵鸣犊口而屯氏河绝师古曰清河之灵县鸣犊河口也谓之下落灵鸣犊三字
  又东北右过卫国县南卷五二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按东汉至晋皆名卫县不名卫国县也东汉以卫县为卫国耳而国与县未尝连称拓跋氏始称卫国县善长注中所云者是也经文及注所引京相璠土地名但当称曰卫县此是后人妄加
  河水东迳鐡丘南卷五二十四页十二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郑罕达帅师卷五二十四页十三行
  一清案帅师下落救卫二字
  登铁丘卷五二十四页十四行
  一清案左𫝊是铁上丘字误
  有子路冢卷五二十四页十六行
  一清案吴琯本作东城有子路冢増二字
  河水东北流濮阳津卷五二十五页二行
  一清案十五字是注混作经
  宣房𫭟卷五二十五页四行
  一清案𫭟当作堰
  河水又东北鄄城县北卷五二十五页九行
  一清案二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为庐关津卷五二十五页十九行
  一清案庐当作卢方舆纪要引唐志曰卢关津一名高陵津宋祁曰在临黄县东南
  台枕河卷五二十五页二十行
  一清案名胜志引此文作台址枕河落址字
  河水又东北迳范县之秦亭西卷五二十六页二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北迳委粟津卷五二十六页四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东迳䌓阳故城南故应劭曰卷五二十六页七行八行
  一清案䌓阳下落县字故应劭曰故字衍文
  故渎东绝五鹿之野卷五二十六页十三行
  一清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京相璠曰今卫国县西北三十里有五鹿地卷五二十六页十五行一清案国字衍文说见上地当作城国语曰齐桓公筑五鹿以卫诸侯是也
  浮水故渎又东南迳国邑卷五二十六页十六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汉书地理志东郡畔观县应劭曰夏有观扈世祖更名卫国以封周后此落卫字
  又东迳卫国县故城南古斟观卷五二十六页十八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齐田寿率师伐赵卷五二十六页二十行
  一清案竹书纪年作伐我赵字误
  浮水故渎东北出卷五二十七页二行
  一清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郡国志曰卫国姚姓卷五二十七页三行
  笺曰卫下脱故观二字一清案郡国志云东郡魏公国本观故国今校正
  又东北入东武阳县东入河卷五二十七页四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地理志曰漯水出东郡武阳县卷五二十七页五行
  一清案汉志东郡东武阳禹治漯水东北至千乘入海东武阳三字县郡字宜衍
  戴延之谓之武阳也卷五二十七页五行
  一清案武阳当作武水
  于武阳县东南西北迳武阳新城东卷五二十七页六行
  一清案西何焯校改而
  城内又十立石甚大卷五二十七页八行
  一清案初学记引此文作又立一石台甚大今改正
  河水又东迳武阳县东东北流也卷五二十七页十一行一清案十七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于范县东北流为仓亭津卷五二十七页十二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历柯泽卷五二十七页十五行
  笺曰今左传作阿泽杜预曰东阿西南有大泽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经
  迳东阿县故城西而东北出流注卷五二十七页十八行
  笺曰孙云此下疑有邓里渠三字一清案非也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河自邓里渠碻磝城西卷五二十七页二十行二十八页一行
  一清案十六字是注混作经河下落水字
  嚚磝卷五二十八页二行
  笺曰克家云嚚磝当作碻磝一清案太平御览曰碻磝城沈约宋书作敲嚣字今郦注作嚣磝音声之转耳嚚字是嚣字之讹史记殷本纪仲丁迁于隞孔安国曰河南敖仓是也索隐曰隞亦作嚣并音敖字又诗车攻薄狩于敖春秋𫝊晋师救郑在敖鄗之间杜预以为二山名皆一地也
  宋元嘉二十七年卷五二十八页四行
  一清案宋元嘉下全祖望据通典校増七年到彦之北入拔之后失至十二字
  而与柳城分河卷五二十八页十三行
  一清案柳城当作聊城
  河水又与邓里渠东阿县故城北卷五二十八页十四行十五行一清案二十五字是注混作经邓里渠下落合字
  又东北迳临邑县四渎津卷五二十九页二行三行
  一清案三十九字是注混作经
  然荥口水右断门不通卷五二十九页五行
  一清案右当作石移在断字下于文云荥口水断石门不通详济水注
  放沛渎也卷五二十九页六行
  一清案放沛当作故泲
  盖茌时音相近耳卷五二十九页十五行
  一清案黄省曽本是注下有疑县徙也四字孙潜云竟陵本无
  又东北过高唐县界卷五二十九页十六行
  一清案界当作东下文注云大河迳其西而不出其东经言出东误耳盖指此也
  亦或武水也卷五二十九页十九行
  一清案也名胜志引此文作矣
  迳阳平县故城东卷五三十页七行
  一清案迳上落又字
  春秋桓公十年卷五三十页九行
  一清案左传是十六年落六字
  今平阳阳平县北一十里有故莘亭道卷五三十页十一行一清案平阳当作平原汉书地理志阳平县属平原郡
  感二子于宿龄卷五三十页十三行
  笺曰当作夙龄一清案说文解字宿从宀□声□古文夙二字通用
  章帝建始中卷五三十页十七行
  一清案章帝改元建初非建始以后汉书校改
  有层台秀出卷五三十页二十行
  一清案名胜志引此文秀出下有云表二字今补正
  漯水又东北迳清河县故城北卷五三十一页二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拟即清河城也卷五三十一页五行
  一清案拟当作疑
  故世称蛮城卷五三十一页六行
  一清案蛮城下黄省曽本有也字
  漯水又东北博平县卷五三十一页七行
  一清案十八字是注混作经
  右与黄沟同注川泽卷五三十一页九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迳文乡城又东南迳王城北卷五三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案十三字是注混作经文乡城下脱北字
  黄沟又东北迳东注漯水矣卷五三十一页十九行二十行
  一清案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迳当作迤
  桑钦地理志曰卷五三十二页一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桑钦地理志不见簿录此文今载汉书地理志注引桑钦语盖传钞者倒互其文耳
  漯水又东北迳援县故城西卷五三十二页六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漯水又迳高唐县故城东卷五三十二页九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盻子卷五三十二页十行
  一清案盻子当作肸子史记世家校正
  漯水又东北迳漯阴县故城北卷五三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封匈奴降王卷五三十二页十五行
  一清案降王下全祖望据汉表校増昆邪为侯国五字
  漯水又东北崔氏城北卷五三十二页十九行
  一清案十九字是注混作经
  漯水东南迳东朝阳县故城南卷五三十三页二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东南禹贡锥指引此文作东北
  漯水又东迳汉征君㐲生墓南卷五三十三页五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漯水又东迳邹平县故城北卷五三十三页十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有邹侯国卷五三十三页十一行
  一清案有孙潜校改古
  又东北迳界东邹城北卷五三十三页十二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杨慎刊本经文无界字名胜志引此文同
  漯水又东北迳千乘县二城间卷五三十三页十七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故齐也卷五三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案也当作地
  千乘城齐城西北一百五十里卷五三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案千乘城下全祖望校増在字
  又东北为马常坈卷五三十四页二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商河首受河亦漯水及泽水所潭水也卷五三十四页十行十一行一清案受河下落水字泽水之水衍文
  世谓之落里坈卷五三十四页十三行
  一清案六字重文宜衍
  商河又北迳乐陵县故城南卷五三十四页十五行十六行十七行一清案四十四字是注混作经昌平县当作平昌汉书地理志平原郡有平昌县
  商河又东迳初乡县故城南卷五三十四页十九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初当作朸汉书地理志平原郡有朸县道元谓之朸乡县也
  沙沟水注之卷五三十五页三行
  一清案五字是注混作经
  商河又东北转迳城东卷五三十五页六行七行
  一清案二十三字是注混作经而流当作南流
  商河又东北迳富平县故城北卷五三十五页十一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王莽曰安乐亭卷五三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案安乐汉书地理志作乐安
  富平矣卷五三十五页十三行
  一清案矣当作侯
  别邑魏郡卷五三十五页十五行
  一清案别邑下落在字汉书校补
  上书减戸卷五三十五页十八行
  一清案上书下落请字
  汉书作侯爰类卷五三十六页二行
  笺曰爰类下旧本有一字字一清案史汉表俱无之侯字衍文
  县西有东方朔冢侧有祠卷五三十六页三行
  一清案于文当重一冢字
  商河又分为二水南水谓之长聚沟卷五三十六页六行
  一清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经寰宇记引此文作长丛沟韵会云丛或作藂聚字误
  东流倾注为海卷五三十六页七行
  一清案为当作于
  于台上蟠蒲繋马卷五三十六页九行
  一清案刘昭郡国志补注引三齐记作台下
  北水世又谓之白薄渎卷五二十六页十一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初学记引此文作百薄渎白字误
  大河又东北迳高唐县故城西卷五三十六页十三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大河又北迳张公城临侧河湄卷五三十六页十九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北迳平原县故城东卷五三十七页二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晋灼曰齐西有平原河河水北过高唐县即平原也卷五三十七页四行
  一清案平原河之河重文宜衍河水下落东字高唐县之县羡文当重高唐二字以汉书高纪注校正
  按地理志曰高唐平原也卷五三十七页六行七行
  一清案高唐平原也五字重文错简宜衍
  大河右溢世谓之甘枣沟卷五三十七页九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故渎又东北历长堤迳温阴县北卷五二十七页十一行
  笺曰温阴宋本作漯阴一清案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北迳阳阿县故城西卷五三十七页十三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万诉卷五三十七页十四行
  一清案万诉沁水注作卞䜣诉字误
  又东过漯阴县北卷五三十七页十六行
  一清案胡渭云此北漯阴也伏琛谓之漯阳城黄省曽本正漯阳字寰宇记云漯阴县汉县今废城在临邑县西十里宋武帝平广固遂移理于今临邑县西北五十里北漯阴城今县北有故城汉城亦谓之南漯阴城凡水以南为阴北为阳意者汉有漯阴漯阳二县南北对立道元故云漯阴县故黎邑王莽更名翼成又云漯阴县王莽之巨武今翼成之文见于汉志而巨武无考岂世本汉书脱失漯阳道元犹见善本故耶不然二城明有分画新莽又制异名尚赖水经漯阳一语郦以巨武释之可补汉志之缺
  河水自平原厌次河卷五三十七页十六行十七行十八行
  一清案三十四字是注混作经初乡当作朸乡故下落城字南下落为字孙潜校増
  并为贼擒求代雄卷五三十八页一行
  一清案擒下落辅字孙潜校増
  所辅可谓孝尽爱敬卷五三十八页一行
  一清案孙潜校衍所字此句有脱误详本卷
  河水又迳漯阴县故城北卷五三十八页三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又黄省曽本作右
  河水又东北漯沃津卷五三十八页五行
  笺曰孙云漯沃误汉志千乘郡有湿沃县一清案非也胡渭云济漯之漯说文本作湿燥湿之湿说文本作湿隶改日为田又省一糸遂作漯而湿转为湿湿湿二字混而无别汉千乘郡有湿沃县漯水之所迳故名而地理志讹为湿司马彪魏収皆承其误惟水经注作漯沃当从之八字是注混为经东北下落为字
  漯沃县故城南卷五三十八页六行
  一清案漯沃上落在字
  河水又东迳千乘城北卷五三十八页九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千乘下落县故二字
  又东北过黎城县北卷五三十八页十一行
  一清案黎城当作利城汉书地理志齐郡有利县济水篇经云又东北过利县西即是城也
  河水又东分为二水注济卷五三十八页十三行十四行
  一清案二十三字是注混作经胡渭不悟此条是注移在又东北过利城县之上非是
  经言济水注河水自枝津东北流卷五三十八页十五行
  一清案济水注下落河非也三字济水篇注可互证
  世谓之仓子城非也卷五三十八页十六行
  一清案非也二字衍文
  九折注为海卷五三十八页十七行
  一清案为当作于
  今川流可导卷五三十八页十九行
  一清案可当作所
  商碣周移也卷五三十八页二十行
  一清案碣汉书叙𫝊是竭字
  往昔天尝连北风卷五三十九页二行
  一清案汉书沟洫志作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今校正
  水经注笺刊误卷二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刊误卷三
  仁和赵一清纂
  汾水篇
  其山重阜修岩卷六一页十二行
  笺曰旧本作修层一清案岩字为是
  盖稚水濛流耳卷六一页十三行
  一清案濛当作蒙易蒙卦象山下出泉曰蒙不从水说文濛微雨也义异
  水出右近溪卷六一页十九行
  一清案出下落左字
  城又南出二城闲卷六二页一行
  一清案上城字衍文
  故地理志卷六二页四行
  一清案地理志下落曰字
  和憙邓后之立叔父以为训积善所致也卷六二页十四行一清案憙当作熹叔父下落陔字后汉书后纪校正
  魏土地记曰卷六二页十五行
  一清案魏土地记上脱又南迳秀容城东七字全祖望曰以先司空本校补
  东去㳂水六十里卷六二页十六行
  一清案㳂当作汾
  水又西迳狼盂县故城南卷六三页二行三行
  一清案水上落洛阴二字盂当作孟汉书地理志校正
  旧有介子推祠前有碑卷六四页一行
  一清案名胜志引此文重一祠字
  故榆次之梗阳县也卷六四页四行
  一清案县汉书地理志分注史记索隐俱作乡
  榆次界有梗阳地卷六四页六行
  一清案地当作城
  说文曰冯水出西河中阳县之西南入河卷六四页十七行一清案之西当作北沙说文校正
  水发原平县胡甲山卷六五页一行
  笺曰孙按汉地理志太原郡有原平县一清案非也原当作源平当作祁侯甲水发源太原之祁县耳
  谓之胡甲领卷六五页二行
  一清案领黄省曽本作岭
  即尔雅所为昭馀祁矣卷六五页六行
  一清案为当作谓
  临城际水湄卷六五页十七行
  一清案临城二字当倒互
  甲水又西合为婴侯之水卷六五页二十行
  一清案甲上落侯字为当作于
  恐其神魂贾于地卷六六页十六行
  笺曰贾字脱误当作贾贾檀弓𫎇袂辑屦贾贾然来注云贾贾目不明貎一清案全祖望云非也盖是霣字之误
  又西南迳介休县故城西卷六六页二十行
  一清案又上落汾水二字介休之介当从汉志作界
  远来奔丧朋友服卷六七页八行
  一清案朋友上落持字隶释校补
  或去一丈卷六七页十七行
  笺曰御览引此云或去水一尺一清案孙潜云一丈字不误
  以供祭事卷六八页十一行
  一清案事孙潜校改祀
  霍求公卷六九页四行
  笺曰求公当作哀公一清案非也史记赵世家是霍公求徐广曰求一作来盖字倒互耳
  间水卷六九页十一行
  笺曰克家云疑作涧水一清案嘉靖洪洞县志涧河其源二出岳阳安吉岭与金堆里水经注曰涧水东出谷远县西山迳杨县西流入于汾是也
  又西迳故城北卷六九页十三行
  一清案故城上落杨县二字
  晋大夫僚公去安之邑也卷六九页十三行
  笺曰郡国志云河东郡杨县有高梁亭晋羊舌大夫叔向邑也此云僚公去安诚所未详一清案顾炎武云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僚安为杨氏大夫公去二字衍文
  晋出公三十年卷六十页五行
  笺曰今竹书作二十年一清案沈炳巽云按竹书是十三年
  封恭侯郦介于斯邑也卷六十页七行
  一清案介本表作疥
  汉昭帝封度辽将军范明友为侯国卷六十页十三行
  一清案名胜志引注云汉初曹参击魏王豹走之尽有魏地后封列侯食邑平阳固斯境矣二十字今补正于此文之上
  水侧有尧庙前有碑卷六十页十五行
  一清案名胜志引此文重一庙字
  汾水南与平阳合卷六十页二十行
  一清案平阳胡渭校改平水
  县盖即陵以名世也卷六十一页四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河东郡襄陵县注应劭曰襄陵在西北师古曰晋襄公之陵因以名县全祖望校本县上补西北有晋襄公陵七字名世字误当作命字黄省曽本原是氏字
  王莽改名曰干昌也卷六十一页五行
  一清案改黄省曽本作更
  天子西绝銒隥西南至盐卷六十一页九行
  一清案盐当作盬穆天子𫝊校
  又西南入汾卷六十一页十行
  一清案西南下落流字
  故东州治卷六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案魏书地形志正平郡属东雍州世祖置太和中罢东下落雍字
  出临汾县故城西卷六十一页二十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胡渭校增
  故横沟出焉卷六十二页一行
  一清案横沟二字当倒互
  以赐大夫原氏也卷六十二页三行
  一清案原氏下落黯是为荀叔五字以汉书地理志注应劭引汲郡古文校増
  封庄恬也卷六十二页五行
  一清案史汉表俱作杜恬庄字误
  汾水西迳邓丘北卷六十三页四行
  一清案何焯云邓当作鄈颜师古曰鄈与葵同汉旧仪作葵上宋史镇王元偓𫝊上登鄈丘亭是也
  从邑发声卷六十三页六行
  笺曰发当作登一清案非也当作癸说文校正
  即此处卷六十四页十四行
  一清案处下落也字孙潜校増
  浍水篇
  浍水东出详高山卷六十四页十六行
  一清案详高是绛高之误
  其水又西南合黒水岭卷六十五页一行
  一清案岭字衍文
  西迳荣庭城南卷六十五页九行
  一清案左𫝊襄公二十三年张武军于荧庭春秋分记云绛州翼城县东南八十五里有古荧庭城荣字误
  称涉河卷六十五页十行
  一清案称下落起字
  水出绛山东至寒泉奋涌卷六十五页十六行
  一清案至当作南汉书地理志绛县应劭曰绛水出西南
  十一许丈卷六十五页十八行
  一清案当作一十许丈
  汾水灌平阳或亦有之绛水浇安邑未识所由也卷六十六页六行七行笺曰浇当作浸一清案阎若璩曰壬子冬客太原顾宁人向余称水经注笺为三百年一部书余退而读之殊有未然如通鉴智伯言今乃知水可亡人国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胡身之引郦注曰智伯所谓汾水可以灌安邑或亦有之绛水可以灌平阳未识所由此是宋时所见夲如是未经舛讹朱氏何不引梅磵夲校正之
  对首阳之神卷六十六页十五行
  一清案对下落曰字
  洓水篇
  其水东大岭下卷六十七页十三行
  一清案东下落迳字方舆纪要引此文増
  国汾川卷六十七页十八行
  一清案国下落于字名胜志引此文増
  武公请城于翼至洞庭乃返者也卷六十八页十四行十五行笺曰洞一读作桐庭当作涡又曰今竹书云武公请城于翼至桐而还一清案朱氏既以桐释洞字又欲改庭为涡洞涡水名与曲沃无涉自相乖缪何也汉河东闻喜县故晋之曲沃秦改为左邑者也武帝纪云将幸缑氏至左邑桐乡闻南越破以为闻喜县师古曰左邑河东之县也桐乡其乡名也桐为左邑之乡即是曲沃之乡北近都邑翼侯伐曲沃败曲沃而还自其地桐庭即桐乡矣城当作成但其事有可疑者据竹书纪年周桓王之元年壬戌十月庄伯以曲沃叛伐翼公子万救翼荀叔轸追之至于家谷翼侯焚曲沃之禾而还翼侯伐曲沃大捷武公请成于翼至桐而还二年王使虢公伐晋之曲沃晋鄂侯卒曲沃庄伯复攻晋立鄂侯子光是为哀侯四年曲沃庄伯卒子称立是为武公尚一军武公者庄伯之子元年构兵庄伯未死何以书武公请成乎左𫝊隐公五年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随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同晋世家云周平王使虢公将兵伐曲沃庄伯平乃桓之误翼侯者鄂侯也孝侯之弟与曲沃庄伯相仇杀左𫝊史记皆无武公请成之事且太史公取周谱以成年表隶事最密缺而不书汲冡之文未足信也
  在南原上卷六十九页八行
  一清案在上落城字
  洓水又西南迳监盐县故城卷六二十页六行
  笺曰监疑作盬一清案非也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十一年齐韩魏赵宋中山五国共攻秦至盐氏而还徐广曰盐一作监正义曰括地志云盐氏故城一名司盐城在蒲州安邑县按掌盐池之官因称氏寰宇记解州安邑县下云司盐城在县西二十里盖汉司盐都尉治此司即监也监盐官亦见三国志卫觊𫝊所谓盐国之大宝宜如旧置使者监卖是也官居此城故曰监盐城下文注云杜预曰后罢尉司分猗氏安邑置县以守之盖晋初置县旋废耳朱氏不审改作盬盐大缪
  城南有盐池水承盐水出东南薄山卷六二十页六行
  笺曰承字下脱一之字一清案通鉴注引此文作上承盐水水出东南薄山上水字宜移在盐之下笺说非
  地理志曰山在安邑县东卷六二十页八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安邑县下云巫咸山在南盐池在西南东当作南
  巫咸在女丑北卷六二十页八行
  一清案山海经作巫咸国落国字
  吕宿曰沈沙煮海谓之盐卷六二十页十八行
  一清案吕忱作字林吕宿字误当作吕忱曰宿沙煮海谓之盐
  北塈盐泽卷六二十一页六行
  一清案塈当作暨
  引水裂沃麻卷六二十一页九行
  笺曰裂字疑衍一清案全祖望云当衍水字
  皆降焉秦师卷六二十二页八行
  一清案焉当作于篆近致讹
  乃谓秦穆公使公子絷来与师言卷六二十二页九行
  笺曰宋本无乃谓二字一清案二字宜存笺说非
  京相璠曰春秋土地名卷六二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案春秋土地名晋京相璠撰曰字当移在土地名之下
  郑伯使烛之武谓秦公曰卷六二十二页十九行
  一清案当作秦穆公落穆字
  齐师逐太子齿奔城张卷六二十三页二行
  一清案城张当作张城潜夫论河东解县有东张城西张城
  来去者咸援萝腾崟卷六二十三页十四行
  笺曰崟疑作𡽗一清案崟音吟说文山之岑崟也杜甫诗挽葛上﨑崟正是援萝腾崟之意笺说非
  水泉山北流卷六二十三页十六行
  一清案泉当作自
  文水篇
  有泌水注之县西南山下卷六二十四页一行
  一清案县上落水出二字寰宇记校増
  水溢平流卷六二十四页三行
  一清案流当作地名胜志校改
  水谒泉山之上顶卷六二十四页五行
  笺曰谢兆申云出谒泉山之顶上一清案上顶字不误
  又东卷六二十四页十一行
  笺曰又一作入一清案又东之文恒见注中
  世谓之西河卷六二十四页十四行
  一清案寰宇记汾州西河县下云文湖一名西河泊落泊字
  谓之猪城卷六二十四页十五行
  笺曰猪当作潴一清案尚书禹贡大野既猪又被孟猪之猪俱不加水汉书地理志经典释文并同
  西河有中阳县旧县也卷六二十四页十七行
  一清案上县字当作城
  又东迳中阳故城南卷六二十五页二行
  一清案中阳下落县字
  原公水篇
  魏黄初二年卷六二十五页六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西河本汉郡尚在太原之西建安之乱空荒黄初复立注所载碑文可证二年下当有置西河郡四字今补正
  洞涡水篇
  又西北黒水西出山三合源舍同归一川卷六二十五页十六行笺曰谢云宋本作合三源同归一川无舍字一清案名胜志引此文作黒水出西山三源合舍笺说非
  东流南屈受阳县故城东卷六二十五页十七行
  一清案南屈下落迳字孙潜校増
  榆次县故涂水乡卷六二十六页七行
  一清案涂水汉志分注作涂水
  刳腹绝肠折头楷頥处也卷六二十六页十一行
  一清案元和郡县志引此作折头折頥寰宇记引此文作折颈折頥今从乐氏
  萝磬亭卷六二十六页十五行
  笺曰谢云一本作萝蘑亭一清案寰宇记云萝蘑亭俗名落莫城蘑字是也
  晋水篇
  出晋水下口者也卷六二十七页三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晋水出晋阳县西县壅山卷六二十七页六行
  笺曰县旧本作悬孙云壅山海经作雍注云音瓮一清案县古悬字壅当作瓮从缶不从土方舆纪要云悬瓮山腹有巨石如瓮亦曰汲瓮山盖取象斯形壅是壅塞之义为误无疑
  一水结绌山卷六二十七页十五行
  笺曰宋本一下有云字一清案水字亦误当作出
  昔智伯之遏晋以水灌晋阳卷六二十七页十七行
  笺曰以水当作水以一清案之字衍文
  水侧有凉堂卷六二十七页二十行
  笺曰御览作凉台一清案今御览引此文是堂字
  汾水分为二流卷六二十八页四行
  笺曰汾水旧本作湖水一清案非也寰宇记引此文云沼水分为二派沼水即上文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蓄以为沼之水其水流入汾后汉书安帝纪元初三年春正月甲戌修理太原旧沟渠溉灌官私田章怀注引郦元水经曰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分为二派北渎即智氏故渠也其渎乘高东北入晋阳城以周溉灌东南出城注于汾水今所修渠即谓此与寰宇记所引正同笺云旧本作湖水盖误耳
  郡椽卷六二十八页七行
  一清案椽当作掾
  湛水篇
  湛水出枳县南源卷六二十八页十六行
  一清案枳县当作轵县南源当作南原
  俗谓之湛水也是盖声尽邻卷六二十八页十六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湛水字误先司空校本作须水旁注云须读作颁通鉴隋汉王谅遣其将屯河阳与史详战于须水是也尽当作画
  其水自谿之南流卷六二十八页十七行
  一清案之当作又
  又东过皮县之北卷六二十八页十九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河内郡有波县皮字误
  源经所注卷六二十九页二行
  一清案源当作原
  斯乃汨川之所由卷六二十九页二行
  笺曰旧本作泪川一清案汨川是湨川之误讹而为泪又缺笔作汨
  隰城在东言此非矣卷六二十九页五行
  一清案此当作北
  济水篇
  郭景纯云聨沇声相近即沇水也卷七一页八行
  一清案山海经注云沇则济也则当作即今本误
  东源出原城城东北卷七一页十六行
  一清案城字重文宜衍
  杜预曰沇水县西北有原城者也是卷七一页十八行十九行一清案沇水县是沁水县之误以隐十一年𫝊注校也是当作是也
  而源出原城西东沇水注之卷七一页十九行
  一清案而当作西东沇水当作东流水
  济水又东南迳郄城北卷七二页三行
  一清案郄说文作郗亦作𫄨郡国志河内郡波县有𫄨城刘昭补注曰左𫝊曰王与郑𫄨杜预曰在野王县西南胡渭曰今河内县西南有𫄨城
  又东北迳波县故城北汉高帝封公上不害为侯国卷七二页十八行
  笺曰孙云波县当作汲县按史记年表高帝十一年封公上不害为汲侯索隐曰汲县名属河内一清案非也波汲并县名俱属河内郡今本史表作汲侯索隐曰汉表作汲此必古本原是波字故小司马以汲字证之正马班异同处不然史表既是汲侯矣又证以汉表之汲侯义可通乎道元所见故宜无误孙汝澄改波从汲殆未之察耳
  天浆水涧水注之卷七二页二十行
  一清案上水字衍文
  在睾上卷七三页一行
  一清案在上落城字睾当作睾与皋同
  今河内轵西有地名向今无卷七三页二行
  一清案地当作城
  俗谓之治城亦曰治字水卷七三页九行十行
  一清案两治字俱当作冶亦曰上落水字
  水出南源下卷七三页十一行
  一清案源当作原
  述征记曰济河内温县卷七四页二行
  一清案济下落出字
  过坟城西卷七四页八行
  一清案坟城当作𬯎城郡国志河内郡修武有𬯎城刘昭补注曰左传隐十一年以𬯎与郑
  东南迳阳乡城北又东南流迳阳乡城北又东南迳李城西卷七四页十行十一行
  一清案下迳阳乡城北又东南八字重文宜衍
  不至此卷七四页二十行
  一清案此下落也字孙潜校増
  去襄国一百馀里卷七四页二十行
  一清案一字衍文孙潜校
  梁惠成王二年卷七五页四行
  一清案竹书纪年是三年
  砀郡长项伯卷七五页六行
  一清案史表是项佗
  又东至北砾磎南卷七五页九行
  一清案至北二字当倒互砾磎只一处不分南北胡渭亦为此文所误而强名之宜其献笑后来也说见后
  东出过荥阳北卷七五页九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荥阳是荥泽之误注云济水又东迳荥泽北所以释此条之经也
  孔安国曰荥波水以成潴阚骃曰荥波嶓泽名也卷七五页十二行
  一清案书传云荥泽波水以成遏猪今补正下荥波之波衍文
  笺曰玉海二十一卷内引水经注云浚仪县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为大沟于北郛以行圃田之水陈留风俗传曰县北有浚水像而仪之故曰浚仪续述征记曰汴河到浚仪而分汴东注河南流建宁四年于敖城西北垒石为门以遏渠口谓之石门故世亦谓之石门水广十馀丈西去河三里石铭云建宁四年十一月黄埸石卷七六页三行至七行
  一清案玉海所引郦注本是二条自浚仪县竹书纪年至汴东注河南流系二十二卷渠水注汴河原作汴沙河南流原作沙南流谓沙水也縁彼卷有错简故其文不属朱氏因浚仪渠而载之于此可称极缪建宁四年以下现载本篇乃更详录无遗疏卤之愆抑又甚矣
  周城三百步卷七六页九行
  一清案周城二字当倒互
  水南带三山即皇室山卷七六页十行
  笺曰一作三皇山一清案三下脱皇字三皇山即皇室山朱氏不注于三山之下而注于皇室山之下斯为缪矣
  济水又东迳西广武城北卷七六页十三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济水又东迳东广武城北卷七六页十七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济水又东迳敖山北卷七七页五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济水又东合荥泽卷七七页十一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荥泽玉海引此文作荥渎下云渎首受河水有石门谓之为荥口石门也
  渎水受河水卷七七页十二行
  一清案渎水之水胡渭校改首
  荥播所道卷七七页十三行
  笺曰孙云书作荥波一清案孙汝澄之言盖不知马郑王本波皆作播亦不记夏本纪荥播既都之文而为此辞也
  未详诏书卷七七页十八行
  笺曰玉海二十一卷内引此文无未详二字疑衍一清案隶释载此文有未详二字盖误文也当作辛未详字之半似辛其文又互易盖诏书以辛未日下去丁丑才四十五日即在阳嘉三年二月之明月故不再书年月也下文岁在甲子被癸丑诏书及𣸦水注幽冀二州郡县分境立石标界亦云戊子诏书事在熹平四年是其切证戊子今本水经注讹作代字据隶释校改此未详二字盘洲既不能发明斯义厚斋竟节去之无惑乎朱氏以为疑衍也
  府乡规基经始卷七七页十九行
  一清案府乡当作府卿谓少府卿也汉都水旧属少府
  山阳东昏卷七八页十一行
  一清案日知录曰汉陈留郡有东昏后汉志注云陈留志曰故戸牖乡有陈平祠山阳郡有东缗后汉志春秋时曰缗注云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齐侯伐宋围缗前书师古曰缗音旻左传缗宋邑高平昌邑县东南有东缗城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攻爰戚东缗以往索隐曰山阳有东缗县属陈留者音昏属山阳者音旻括地志云东缗故城在兖州金乡县界水经注引王诲碑辞曰河堤谒者山阳东昏司马登是以缗为昏误矣酸枣令刘熊碑阴故守东昏长苏胜则陈留之东昏也
  东莱典城卷七八页十二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东莱郡曲成县典城字误
  河内太守守城向豺卷七八页十二行
  一清案隶释作宋城向豺今校正
  荥渎又东南流注于浦卷七八页十五行
  一清案浦当作泲
  次东得宿须水口卷七八页十六行
  一清案须当作胥下同
  渠侧有扈城卷七八页十六行
  一清案扈城下落亭字
  合则南渎通津卷七九页二行
  一清案合当作今孙潜校改
  昔卞卷七九页四行
  一清案昔当作音孙潜校改
  济水又东迳荥阳县北卷七九页六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济水又东南砾石溪水注之卷七九页九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石字衍文溪当作磎胡渭禹贡锥指以上文误本经文又东至北砾磎为北砾磎而不知至北二字之倒互也以此条济水又东为句南砾磎注之为南砾磎注之而不知此条之非经也其言曰蔡传曰周定王五年河徙砱砾不知在何处按沟洫志贾让治河奏有荥阳漕渠如淳曰今砾磎口是也师古曰砾谿谿名即水经所云泲水东过砾磎者阿谁读误本汉书以今为令又加石作砱殊足使人喷饭即以砾谿言之水经济水东至北砾谿南东出过荥阳县北又东南砾谿水注之砾谿口即南砾磎水入济处也古之决口皆在大伾之东金元时所决渐西至明天顺中河自武陟徙入原武而获嘉之流遂绝变斯极矣荥阳今为荥泽县与获嘉相对周时河徙宁遽在此耶唯汉平帝之世河浸汴济谓徙从砾磎口则可然亦无砱砾之名也此说当必有所本顷阅王伯厚河渠考引程氏曰周时河徙砱砾至汉又改顿丘东南流程氏疑即大昌及检禹贡论其第十一篇有云周定王五年河徙故渎汉元光三年河水徙从顿丘东南流入渤海却无砱砾字又图说莨荡渠口辨引如淳注亦作今砾磎口不作砱砾则二字明系杜撰绝无根据诞妄乖缪莫此为甚而学者宗之以王伯厚之淹博亦不能正其失而且累及程氏地理之学谈何容易东樵之口可谓辩矣然砾磎只一水别无南北之分既强读又东为句以是为南砾磎矣顾何以又云北砾磎未详盖在河南济北其水西注于河者耶茍不知所在亦不当强为立名以疑误后学也傅泽洪行水金鉴云北砾磎盖在河南济北其水西注于河者又云经所谓砾磎可知上有北砾磎故此为南砾磎是盖袭用锥指而缪者
  济水又东索水注之卷七九页十五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与东关分水即古旃水也卷七九页十六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作与东关水同源分流即古旃然水也今补正
  郑子皮劳叔向于索水卷七十页十三行
  一清案索水当作索氏左传校
  故马渊郡国志曰卷七十页十六行
  一清案故字衍文马渊是司马彪之误
  俗谓之平咷城卷七十页十七行
  一清案平黄省曽本作乎魏书孝文帝纪作平桃城
  一名㘁啁卷七十一页二行
  一清案㘁当作嗥嗥音豪若㘁音绎非其义矣
  得免楚卷七十一页十一行
  一清案楚下落围字
  王莽立为新队卷七十一页十三行
  一清案新当作祈汉书王莽𫝊校
  割河南郡巩自阙以东卷七十一页十五行
  一清案郡下落县字巩自二字当倒互谓巩县及伊阙也
  南乡筑阳城卷七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案晋书地理志筑阳县属顺阳郡故魏武之南乡郡也太康中改今名筑字误城字衍文
  李胜字公照为郡守顾原武典农校尉卷七十一页十六行一清案三国志魏书曹爽传注李胜字公昭照字误也顾当作故
  故曰吸受旃然矣卷七十二页七行
  一清案汳水注云阴沟即蒗荡渠也亦言汳受旃然水又云河济水乱汳承旃然吸是汳字之误
  济水又东迳荥阳泽北卷七十二页十行
  一清案通鉴地理通释校衍阳字
  故荥水所都也卷七十二页十一行
  笺曰都疑作潴一清案古都猪字通用史记夏本纪大野既猪作既都孟猪作明都是也
  恒雍卷七十二页十六行
  笺曰恒当作衡一清案春秋时衡雍后改垣雍史记秦昭王四十八年韩献垣雍以和战国策魏王曰秦许我以垣雍魏公子无忌谓秦有郑地得垣雍是也恒垣字近致讹
  然水既断卷七十三页一行
  一清案然上落旃字
  有故陇城卷七十三页六行
  一清案当作垂陇城落垂字
  泽际又有沙城卷七十三页八行
  一清案泽当作渎
  王会郑釐侯于巫沙者卷七十三页九行
  一清案者下落也字
  史记秦昭王四十二年魏冉攻魏走芒卯卷七十三页十行一清案四当作三事在穰侯𫝊
  入北宅卷七十三页十一行
  笺曰竹书宅作它一清案系俗本误字朱氏引之非
  竹书纪年曰惠王十三年王及郑釐侯盟于巫沙卷七十三页十二行
  笺曰今竹书巫沙之盟是显王十一年事一清案竹书惠王是梁惠成王周显王十一年正梁惠成王十三年朱氏因刻本失去成字遂以周显王证之非矣
  黄水发源京县黄淮止卷七十三页十九行
  笺曰止一作山宋本作上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作黄堆山方舆纪要云嵩渚山一名小陉山水经注以为黄堆山也全祖望曰亦即黄雀山淮止二字误也
  状若巨鼎汤汤卷七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案御览引此文作巨鼎扬汤上汤字误
  属县也卷七十四页九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河南郡故市县此文属县也上当补河南之三字
  甲辰卷七十四页十三行
  一清案穆天子𫝊是甲寅
  济水又东南流入阳武县卷七十四页十八行
  一清案阳武县下名胜志引此文有北字
  济水又东北流南济也迳阳武县故城南卷七十四页二十行一清案十六字是注混作经南济当作北济济至定陶斯有南称
  东二里卷七十五页一行
  一清案名胜志引此文作东西二里落西字
  名为白沟卷七十五页二行
  一清案当作白马沟落马字
  天子里圃田之路卷七十五页三行
  笺曰圃一作甫一清案甫田即圃田朱氏释之实为辞费
  郭注云卷七十五页四行
  一清案云字衍文
  余谓穆王里郑圃而郭以赵之房邑为疆卷七十五页五行笺曰而当作田一清案周礼职方豫州薮曰圃田然亦可单称圃诗曰东有甫草传曰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史记魏公子无忌曰秦七攻魏五入囿中边城尽抜刘伯庄曰囿读作圃即圃田泽也朱氏改而为田非
  济水又东迳封丘县南卷七十五页六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县有黄亭说济卷七十五页八行
  笺曰孙云疑作临沟一清案非也春秋哀公十三年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杜预曰陈留封丘县南有黄亭近济水说济当是俛济之误
  济水又东迳东昏县故城北卷七十五页十五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武阳县之户牖乡矣卷七十五页十六行
  一清案武阳当作阳武
  济水又东迳济阳县故城南卷七十五页十九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北济也卷七十六页五行
  一清案三字是注混作经
  济水又东迳原武县故城南卷七十六页九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济水当作济渎所谓北则济渎是也
  天子饮于洧上卷七十六页十一行
  笺曰洧一作涌一清案洧字不误
  又东绝长城筑也卷七十六页十三行
  一清案长城下落郑字全祖望校増
  竹书云是梁惠王十五年筑也卷七十六页十五行
  一清案惠下落成字
  济渎又东迳酸枣县之乌巢泽北卷七十六页十七行
  一清案十三字是注混作经北字衍
  泽有故亭卷七十六页十八行
  一清案泽下落北字故下落市字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云袁氏辎重有万馀乘在故市乌巢屯是也故市前汉为县后汉省
  破袁绍军处也卷七十六页十九行
  一清案军当作运
  北济也卷七十七页四行
  一清案三字是注混作经
  皆临侧卷七十七页六行
  一清案临侧下落济水二字孙潜校増
  济水者又东过济阳县北济也卷七十七页七行
  一清案济水者三字衍文济阳县下落北字北济也三字是注混作经
  汉景帝中元六年卷七十七页十一行
  一清案元字衍文
  今陈济阳县是也卷七十七页十二行
  一清案陈下落留字
  南济也卷七十七页十四行
  一清案三字是注混作经
  济渎自济阳县故城南卷七十七页十五行
  一清案渎当作水
  济水又东北菏水东出焉卷七十七页十八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济水又东迳秦相魏冉冢卷七十八页一行
  笺云宋本冢下有一南字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济水又东北迳定陶恭王陵南卷七十八页六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渎南魏郡治也卷七十八页十七行
  一清案渎南当作坟南即丁姬坟也
  济水又东北迳定陶县故城南卷七十八页十九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侧城东注也卷七十八页二十行
  笺曰也字似讹疑当作此一清案也字不误作此非
  南济也卷七十九页七行
  笺曰三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北右合河水卷七十九页七行
  一清案河当作菏御览寰宇记引此文校正下并同
  水渎上承济水卷七十九页七行
  一清案水渎二字当倒互
  汜水名卷七十九页十七行
  一清案汜水下落之字
  济水自是北东流出巨泽卷八一页八行
  一清案北东当作东北胡渭校改
  其一水钜野泽卷八一页八行九行
  一清案十八字是首混作次下文注云亦经所谓济水自乘氏县两分东北入于钜野盖指此也
  南为菏水北为济渎卷八一页十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迳乘氏县与济渠濮沟合卷八一页十一行
  笺曰克家云濮沟当作濮渠一清案济渠二字衍十一字是经混作注
  北济又东北迳冤朐县故城北卷八一页十五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北与濮水卷八一页二十行
  笺曰谢兆申云濮水下疑有合字或会字一清案会字是也六字是注混作经
  故班固云大堙酸枣也卷八二页七行
  一清案汉书叙传云文堙枣野大字误
  或以姓名卷八二页十一行
  笺曰古本作或以合名吴本改作姓名玉海十五卷内引此文亦作合名一清案当作令名如闻喜获嘉之类
  故豫章以树氏都卷八二页十二行
  一清案寰宇记开封府酸枣县下引风俗通云豫章以树氏郡困学纪闻引此文云豫章以木氏郡何焯曰都字乃传写之误树为木则宋人避讳也
  遂披靣而死卷八二页二十行
  一清案史记刺客传云因自皮靣决目索隐曰皮靣谓以刀刺其靣皮欲令人不识披字误
  濮渠又东北迳燕城内卷八三页四行
  一清案内当作南
  即战国䇿所谓酸枣桃虚也卷八三页六行
  笺曰古本作虚桃者一清案者也二字宜并存若截去也字岂足成文乎
  或亦谓之濮菀亭卷八三页十八行
  一清案濮菀当作宛濮
  春秋寗武子与卫人盟于菀濮卷八三页十八行
  一清案菀左𫝊作宛下同
  杜预曰长垣而南近濮水也卷八三页十九行
  一清案而左𫝊注作西
  似非关菀卷八三页二十行
  一清案菀当作䆒
  泽北坛陵亭卷八四页二行
  一清案泽北下落有字
  子路出于蒲者也卷八四页七行
  一清案出下落迎字
  封元舅来俊为侯国卷八四页十七行
  笺曰来一作宋一清案宋字是也汉安帝祖母为宋贵人汉书章帝八王传云清和王庆母宋贵人父扬安帝追谥当阳穆侯四子皆为列侯食邑各五千户俊乃四列侯之一
  濮水东迳濮阳县故城南卷八五页十五行
  一清案濮水下落又字
  即葭密卷八六页三行
  一清案即寰宇记引此文作取
  济阴乘氏县有鹿乘乡卷八六页四行
  一清案鹿乘郡国志作鹿城
  濮水又东与句渎首受濮水枝渠卷八六页五行
  一清案句渎下落会字
  济水故渎又北右合洪水卷八六页十一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通鉴注校
  上承钜野薛训渚历泽西北渚卷八六页十二行
  一清案上承上落水字下渚字衍文
  又北济渎合卷八六页十七行
  一清案又北下落与字孙潜校増
  北流济卷八七页七行
  一清案北流下落入字孙潜校増
  或谓清则济也卷八七页七行
  一清案则当作即
  巨泽北则清水卷八七页九行
  一清案清水当作清口胡渭校
  济水又北迳须朐城西卷八七页十八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故须国卷八七页十九行
  一清案故须下落朐字
  子鱼曰卷八七页二十行
  笺曰三字宜删一清案非也三字是道元误引非衍文
  济水又迳微乡东卷八八页七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又下落北字
  汉高帝十一年赵衍为侯国卷八八页十五行
  一清案赵衍上落封字
  济水又北迳渔山东左合马颊水卷八八页十六行
  笺曰克家云渔山作鱼山者是一清案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济北东阿县东南有桃卷八八页二十行
  一清案左𫝊注云有桃城落城字
  又东北流迳山南卷八八页二十行
  一清案山南上落鱼字胡渭校补
  山上有抑舒城卷八九页二行
  一清案抑舒当作柳舒路史国名记以为即春秋传之留舒也杜预曰留舒齐地留柳声相近其说非也魏书地形志济北郡卢县有柳舒城
  葬山西西去东阿水四十里卷八九页三行
  笺曰宋本无西字一清案二西字俱不宜衍水当作城
  其水又东注于清济卷八九页四行
  一清案清字衍文
  济水自鱼山北迳清亭东卷八九页五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是济水通得清水之目焉卷八九页八行
  一清案是下落下字
  吾闻齐有清济济河以为固卷八九页九行
  一清案济河当作浊河战国䇿校改
  谷有黄山台卷八九页十六行
  一清案谷当作县
  出东大槛山狼溪西狼溪西卷八九页十七行
  一清案狼溪西三字重文宜衍
  济水又北迳周首亭西卷八十页五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济水又北迳平阴城西卷八十页十九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今巫山之上有石室卷八十一页十一行
  一清案石室下名胜志引此文有耆老言郭巨葬母处八字今校补
  济水右迤过为湄湖卷八十一页十一行
  一清案过字衍文
  济水又东北至垣苖城西卷八十一页十三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至胡渭校改迳
  宋武帝西征长安令桓遵镇此故俗人有桓苗之称卷八十一页十五行
  一清案桓遵人姓名当从土作垣宋书垣䕶之传云伯父遵父苗高祖围广固遵苗逾城归降并以为太尉行参军二人皆从武帝西征故城镇遂留其名也
  河水自泗渎口东北流而为蒲卷八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案泗渎口当作四渎口见河水注蒲字清之误河水篇云河水东分济亦曰泲水受河也然荥口水断石门不通始自是出东北流迳九里与清水合故泲渎也自河入济自泲入淮自淮逹江水迳周通故有四渎之名也彼文讹泲作沛此又讹清作蒲也
  济水又迳卢县故城北卷八十二页四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济水又东北与中川水合卷八十二页九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西北流东迳太原郡南卷八十二页十二行
  笺曰孙云太原刘宋侨郡一清案东迳二字当倒互黄省曽本校正方舆纪要云刘宋元嘉十年割济南泰山郡立太原郡泰始三年为后魏慕容白曜所陷魏収地形志云太原郡刘义隆置魏因之是也时又谓之东太原郡
  与汉賔谷水合卷八十二页十三行
  一清案汉賔谷水方舆纪要作賔溪谷水今校改下同
  与中川合卷八十二页十五行
  一清案中川下落水字
  济水又东北右会玉水卷八十二页十七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导源太山朗公谷谷旧名琨瑞溪卷八十二页十八行
  一清案导源上落水字下谷字重文宜衍
  连楼叠阁卷八十三页二行
  一清案叠全祖望校改累
  汉高帝十一年封高色为侯国卷八十三页八行
  一清案高色史表作高邑
  济水又东北泺水入焉卷八十三页十一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泺水出历县故城西卷八十三页十二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济南郡有历城县落城字
  俗谓之为娥姜水也卷八十三页十四行
  笺曰娥姜一作娥英一清案魏书地形志济南郡历城县有娥姜祠路史云祝阿故县又有泺水俗呼姜水源有娥英之庙姜字不误
  极水木明瑟卷八十三页十九行
  笺曰极下脱一字或是极望一清案依文自足无烦増补
  与泺水会自水枝津合卷八十四页五行
  一清案会自水三字衍文
  济水又东北华不注山卷八十四页八行
  笺曰脱一迳字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故京相璠曰春秋土地名也卷八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案曰字衍文也字误当作曰
  西北流至平陆城卷八十五页四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济南郡有东平陵县续志属济南国陆字误当作陵
  俗谓之有城也卷八十五页五行
  一清案齐乘云东平陵城在济南东七十五里春秋谭国齐灭之古城在西南龙山相对有当作古
  济南治也卷八十五页八行
  一清案济南下落郡字
  王莽更名乐安郡卷八十五页十行
  一清案郡字衍文
  而出注巨合水卷八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案而当作西
  济水又东北合芹沟水卷八十五页十八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济水东迳县故城南汉景帝二年封齐悼惠王子罢军为侯国卷八十六页二行三行
  一清案东迳下落菅字史汉表皆作管共侯罢军误也管城县自汉迄隋皆为中牟县地开王十六年始立管城县是以班志仅于中牟县注云筦叔邑续志亦于中牟下云有管城而已罢军王子必有封邑故非乡亭可知且属齐地菅字为是齐乘云菅城在章丘临济镇北记引晋太岁志以管叔之后封于此齐灭管故其子孙仕齐按书称致辟管叔古史谓管叔鲜罪大无后管夷吾出自周穆王至夷吾始显岂管叔之后耶郑州管城乃管叔所封鲁有管邑大夫采地惟齐无管城此即汉之管县而传写致误于氏之言切而当矣
  水出土谷县故城西卷八十六页三行
  一清案土谷汉书地理志作土鼓方舆纪要云土鼓城或讹为土谷城水经注云云此盖世本之缪何足据也
  其水西北流迳杨丘县故城中卷八十六页五行
  一清案杨丘汉书地理志作阳丘下同
  又有杨渚沟水迳于陵故城西南西北卷八十六页十行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作出逄陵故城西南二十里于陵汉县后魏改曰逄陵魏书地形志济南郡逄陵县有于陵城道元盖从其新制书之后人据班志改曰于陵非矣西北字是二十里之讹
  陇水卷八十六页十四行
  笺曰孙云当作泷水泷有笼双二音一清案陇水字不误魏书地形志东清河郡绎幕县有陇水寰宇记淄州淄川县有笼水古名孝水引舆地志云齐孝妇颜文姜缉笼盖泉则知笼水古名后更为陇耳若作泷水则是岭表之昌乐泷矣孙汝澄之说非也
  萌水出西南甲山卷八十六页十八行
  笺曰孙云甲山当作萌山一清案方舆纪要云明水亦曰萌水出淄川县西南夹谷山又云夹谷山一名祝其山又谓之甲山其阳即齐鲁会盟处萌水出焉济南府志云甲山在淄川县西南四十里萌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盖甲山萌水所出而萌山其经流也孙说非是
  抑泉口卷八十七页一行
  一清案抑泉当作柳泉淄川县志云柳泉在县北十五里旁植高柳可饮可憩汉书地理志北海郡有柳泉县即其地也
  有乐安太守治卷八十七页十二行
  一清案有当作古孙潜校改
  济水又东北迤为渊渚谓之平州卷八十七页十九行
  一清案十三字是注混作经齐乘引此文作平州沉沉是坈之误今校补
  湿沃侧有平安县故城卷八十七页二十行
  笺曰湿沃县名属千乘郡而平安县在其次一清案湿沃当作漯沃县字全祖望校移漯沃之下
  有安平亭卷八十八页二行三行
  一清案安平当作平安
  世谓之马昌城此也卷八十八页五行
  笺曰此也旧本作北也一清案孙潜校改作非也
  济水又东北迳乐安县故城南卷八十八页七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光是县人卷八十八页十三行
  一清案后汉书任光传云南阳宛人落宛字
  县在济城北五十里卷八十九页五行
  一清案济城当作齐城
  入济琅槐东北者也卷八十九页九行
  一清案入济山海经作入齐
  今所辍流者惟漯水耳卷八十九页十五行
  一清案辍当作缀师古注汉书曰缀言不绝也缀流微涓濗注而已辍流则竟绝矣其义非矣
  其一水东流者过乘氏县卷九十九页十七行
  一清案乘氏县下吴琯本有南字
  河水分济卷八十九页十八行
  一清案河水当作菏水胡渭校改
  北迳元氏县故城西卷八十九页十九行
  笺曰元氏县孙云与常山别一清案此是戎州己氏邑前汉置己氏县属梁国续志属济阴郡春秋分记以为即戎伐凡伯于楚丘之地非卫文公所徙之邑元氏是己氏之误孙汝澄不察云与常山别盖不悟元氏之非矣
  又东北迳梁山城西卷八二十页八行
  一清案山当作丘
  故地理志风俗记曰卷八二十页十二行
  一清案志字衍文
  景帝中元五年卷八二十页十三行
  一清案景帝称元年又称中元年二年以至六年改后元年凡中后字下不得别加元字也此不学人所妄添故前后有加元字者悉删去之
  此乃河济也尚书有导河济之说卷八二十页十六行
  一清案两河济俱当作菏泽
  后汉沇州卷八二十一页八行
  一清案续志兖州山阳郡昌邑刺史治落治字
  城内有沇州刺史河东薛棠像碑卷八二十一页十行
  一清案棠隶释载此文作季下云表勒棠政言纪薛甘棠之政棠非薛名何焯亦云如此
  次西有沇州刺史茂阳杨叔恭碑卷八二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案茂阳是茂陵之误两汉志右扶风有茂陵县
  从事秦閸卷八二十一页十五行
  笺曰閸字似误当作𬮱一清案隶释载此文作闰
  河水迳其故城南卷八二十一页十七行
  一清案河当作菏
  济水又东迳汉平狄将军扶沟侯淮阳朱鲔冢卷八二十一页十九行二十行
  一清案十八字是注混作经
  水又东迳泥母亭北卷八二十二页九行
  一清案水上落菏字
  菏济别名也卷八二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案济当作泽
  侧菏梁柱卷八二十二页十八行
  一清案菏隶释载此文作荷
  龟龙鳯之文卷八二十二页十九行
  一清案龟龙下落麟字隶释校増刘昭郡国志补注曰北征记云彭城北六里有山临泗有宋桓魋石椁皆青石隐起龟龙麟鳯之象与此相似古人制作多如此也
  山阳钜泽县卷八二十三页四行
  一清案泽当作野汉书地理志校
  水南有金乡卷八二十三页七行
  一清案下云焦氏山东即金乡山此落山字
  焦氏山北数山卷八二十三页九行
  一清案下山字当作里
  有汉司隶校尉鲁恭卷八二十三页九行
  一清案鲁恭下落冢字金石录校増
  故曰金乡山卷八二十三页十行
  一清案此乡字衍文刘昭郡国志补注引晋书地道记曰县多山所治名金山山北有凿石为冢深十馀丈隧长三十丈傍却入为室三方云得白兔不葬更葬山南凿而得金故曰金山故冢今在或云汉昌邑所作或云秦时其言与西征记异而是注下亦云有冢谓之秦王陵即所谓秦时冡也
  石柱犹存卷八二十四页二行
  一清案隶释载此文作名件犹存自记云范巨卿碑至今尚在名件二字水经误也宋时写本误以石柱为名件以盘洲之淹博犹不敢妄下雌黄如此
  黄水又东迳任城郡之亢父县故城西卷八二十四页六行一清案又东下落南字孙潜校増
  故沛纳于称矣卷八二十四页二十行
  一清案于作两即上文所谓济与泗乱是也
  水军反走卷八二十五页一行
  笺曰水军一作永等即刘永也一清案当作永军军字不误
  后与战卷八二十五页二行
  一清案后当作复
  济水又南迳彭城县故城东卷八二十五页十三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县曰徐调国也卷八二十五页十七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曰徐故国莽曰徐调寰宇记引班志云故徐国也此文徐调下落故徐二字
  独母以为异卷八二十六页三行
  一清案当作孤独母落孤字
  泽淘东南流卷八二十六页十七行
  笺曰泽宋本作浑一清案淘当作涛朱氏失笺


  水经注笺刊误卷三
<史部,地理类,河渠之属,水经注释__水经注笺刊误>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刊误卷四
  仁和赵一清纂
  清水篇
  南流西南屈卷九一页九行
  笺曰御览引此作南流屈曲一清案今御览作西南流屈曲朱氏所引尚失西字
  与神心妙逹卷九一页十三行
  一清案逹吴琯本作远
  历涧流飞清洞观卷九一页十四行
  笺曰御览引此作清泠洞观一清案流飞御览作飞流朱氏失引
  亦曰朝阳矣卷九一页十八行
  一清案当作南阳
  秦昭王越长平卷九二页三行
  一清案越下落赵字汉书地理志注校补
  有吴沟水卷九二页九行
  一清案沟当作泽
  东则三十里卷九二页十行
  一清案东则当作东西名胜志校改
  西则蔡沟入焉卷九二页十行
  一清案蔡沟当作界沟沟下落水字
  北水上承河内野王县东北界沟为长明沟卷九二页十行一清案界沟当作光沟此文互见沁水篇
  故长明沟水东入石涧卷九三页三行
  一清案故字衍文
  为之蔡沟卷九三页五行
  一清案为当作谓
  东入吴陂又卷九三页七行
  一清案又当作水
  陂泽卷九三页十四行
  一清案陂当作际孙潜校改
  而东周永丰城卷九四页十五行
  一清案城黄省曽本作坞
  天井固石卷九四页十七行
  一清案石当作右
  寺十有馀僧卷九五页二行
  一清案孙潜校本作寺有十馀僧
  世谓焦泉也卷九五页七行
  一清案世谓下落之字
  穴东卷九五页十四行
  一清案穴当作次
  即汲水新中乡也卷九六页十九行
  笺曰孙云汲水当作汲郡一清曰非也水当作之汉书地理志注校改
  太公甫生于汲卷九七页五行
  一清案甫隶释载此文作本
  水出西北方上山西仓谷卷九七页十五行
  一清案方上山名胜志引此作方山上寰宇记卫州
  卫县下引水经注云方山在卫县是也元丰九域志卫州汲郡防御古迹引水经注云方山西有仓谷落有字
  谓之清河卷九八页九行
  一清案河黄省曽本作口
  惟流迳绝馀目卷九八页十一行
  一清案姜宸英校本惟作汇馀目下落尚存二字
  曰尚存故东川卷九八页十二行
  一清案六字衍文
  沁水篇
  沁水即洎水也卷九八页十四行
  一清案说文洎灌釡也不云是水名寰宇记云沁水出沁州绵上县覆甑岭浊漳水注云有涅水西出覆甑山东流与西汤谿水合水出涅县西山汤谷又东迳涅氏县故城南县氏涅水也然则沁水与涅水同源合注洎当作涅
  历洛出左右近溪卷九八页十七行
  一清案历洛孙潜校改作沿历
  又南入于泽水卷九九页十六行
  一清案当作濩泽水落濩字下同
  出鹿台山卷九九页十七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即阳阿县之故城也汉高帝七年封下诉为侯国卷九九页十九行
  笺曰㙔按谢本作卞诉考史汉表并无其人惟琴操云卞和献玉于楚王封为陵阳侯辞不受退而作歌一清案史记高祖功臣侯表阳河齐哀侯以中谒者从入汉以𭅺中骑从定诸侯侯五百戸功比高胡侯索隐曰阳河县名属上党地理志上党郡有阳和县续志同魏书地形志高都郡领县二高都阳阿二汉属上党晋罢后复属方舆纪要云阳阿城在高平县南六十里河字是阿字之误齐哀侯汉表作齐侯其曰齐又是谥而失其姓与是注下诉均为不同下诉当作卞䜣河水注云河水又东北迳阳阿县故城西汉高帝六年封𭅺中万诉为侯国虽彼文以上党之阳阿证平原之阿阳出于舛缪然载笔之于书可知阳阿为诉封国与马班可参同异今汉书侯表多脱误卞万互差要是传写之讹耳朱氏不察纷纷牵引甚无谓也
  水历焦烧山东卷九九页二十行十页一行
  笺曰焦宋本作燋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作嶕峣东都赋注云嶕峣高也若以火作燋烧果何义乎
  即开蹬也卷九十页一行
  一清案穆天子传云西绝銒隥即禹贡之岍山马融本作开山隥郭璞注云阪也玉篇云或作蹬当从古文作隥
  其水东南流迳北卿亭下卷九十页二行
  一清案卿当作乡孙潜校改
  东南迳阳泉水卷九十页三行
  一清案迳黄省曽本作注
  南流迳建兴郡而卷九十页九行
  一清案而当作西孙潜校改
  汾上下卷九十页十二行
  笺曰汾宋本作沿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作沿流上下落流字
  𫎇笼拔密竒为翳荟也卷九十页十三行
  笺曰拔宋本作茂竒宋本作最一清案蒙笼当从艸作蒙茏竒字义通下云青青弥望竒可翫也是其词例也
  沁水南迳石门也谓之沁口卷九十页十五行
  一清案也当作世
  有沁水左迳沁水城西卷九十页十六行
  笺曰左迳旧本作迳在一清案左迳二字不误
  源出铜堤山卷九十页二十行
  一清案堤当作鞮
  自然成者卷九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案者寰宇记引此文作著
  沁水又迳沁县故城北卷九十一页十四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河内郡有沁水县落水字
  南东入沁水卷九十一页十七行
  一清案南东二字当倒互
  出太行之阜卷九十二页一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盖京氏之所谬耳卷九十三页五行
  一清案所字衍文
  皇都迁治卷九十三页十一行
  一清案治当作洛魏孝文帝自代迁洛阳魏书地形志怀州天安二年太和十八年
  绝水出泫氏县西北阳谷卷九十四页一行
  一清案阳谷当作杨谷
  今仍号曰白起台卷九十四页十行
  一清案号下御览引此文有之字
  遗壁旧存焉卷九十四页十一行
  笺曰克家云旧疑作犹一清案旧字不误
  以封将军卫青为侯卷九十四页十二行
  一清案侯下落国字
  其东南流注绝水卷九十四页十三行
  一清案其下落水字
  水导源县西北玄谷卷九十四页十五行
  一清案章怀后汉书注曰泫氏县名属上党西有泫谷水故以为名玄当从水作泫后魏改泫氏县为玄氏然谷名当仍其旧
  丹水又迳二石入北卷九十五页三行
  一清案入当作人古人字与入相似
  𬞟藻冬芹卷九十五页七行
  笺曰冬字疑误一清案孙潜云冬衅冬也字不误
  一水南流于沁也卷九十六页十三行
  一清案南流下落注字孙潜校増
  自方口东南流卷九十七页二行
  一清案方口当作枋口
  枝渠左水焉卷九十七页四行
  一清案水当作出
  城殷殷即是城也卷九十七页九行
  一清案殷字重文宜衍
  然殷之为名久矣卷九十七页九行
  一清案然下落则字
  朱沟又东南注于湖湖水又右纳沙沟水卷九十七页十一行一清案朱沟下落水字湖水下又字衍文
  起祠堂于平陵平之肥牛亭卷九十七页十六行
  一清案下平字衍文
  沙沟又东迳隰城北卷九十七页十七行
  一清案沙沟下落水字
  陂水又值卷九十七页二十行
  一清案值当作直又直下落武徳县南至荥阳县北九字全祖望校补方舆纪要怀庆府武陟县下云沁河在县东一里自河内县流入又南逹于河其入河之处名南贾口支流复自县东北引灌田二千馀顷禹贡锥指曰沙沟即奉沟之下流古济水由此入河故谓之济渠沙沟当在今武陟县界也今怀庆府河内县东有武徳城又有丹河在府东北二十五里名曰丹口南流三十里入沁河沁水入河之处在武德县界而为陂水之所直也
  淇水篇
  活水注之卷九十八页八行
  一清案活水当作沾水全祖望曰汉书地理志上党郡壶关县下云沾水东至朝歌入淇此即沾县所以得名也有沾县因有沾城魏书地形志乐平县有沾城是也有沾城因有沾台晋书误以沾城为玷城而是注亦讹沾台为玷台何超晋书音义从而实之赖有胡梅磵不错今改正
  东北会水卷九十八页十行
  一清案会下落沾字
  又历之罗城西卷九十八页十一行
  一清案之全祖望校改三
  东北与女台水会合卷九十八页十二行
  一清案会合义复衍会字
  会立石堰卷九十八页十七行
  一清案会上落水字
  晋定公二十八年卷九十八页十九行
  一清案二字衍文竹书纪年校
  魏徙九原西河出军诸胡卷九十九页四行
  一清案出军当作土军汉书地理志西河军有土军县魏书地形志有吐京郡即土军也
  太和泉源水卷九十九页五行
  一清案五字中有脱文太和下是言顿丘郡废置之由泉源水当连下水有二源
  东南卷九十九页八行
  一清案东南上落一出二字
  论撰考谶曰卷九十九页十六行
  一清案论语撰考谶是纬书落语字
  战国时皆属于赵男女淫纵有纣之遗风后乃属晋山崄卷九二十页七行八行
  笺曰宋本作晋土崄旧本作晋王崄㙔谓晋字属上句若言土崄不成文理或是山字乃通一清案朱氏此条可谓乱道土崄谓土地崄岨耳地理志云土狭而崄文理未尝不成也后魏书崔延伯传云荆州土险蛮左为冦正与此文土险多冦相证晋字阿谁曽连下读耶全祖望曰后乃属晋四字当移在战国皆属于赵之上不然三家分晋赵乃在后若云造父之国则又不得云战国也
  东流南屈至其城东卷九二十页十二行
  一清案至当作迳
  更出卷九二十页十三行
  一清案更当作东
  倦后深隍卷九二十页十五行
  笺曰倦后二字讹误未详一清案广韵淃水囘旋貎经典释文春秋左氏传音义曰浚深也倦后当作淃浚
  观者若思不周赏卷九二十页十七行
  笺曰疑作苦思一清案若字不误
  其水更迳朝歌城北卷九二十页十七行
  一清案更当作东
  惟王刍编草卷九二十一页七行
  一清案编当作萹郡国志云共县淇水出刘昭补注云有绿竹草唐韵篇竹草名
  不异毛兴卷九二十一页八行
  笺曰谢云宋本作不异毛注一清案诗地理考引此文是兴字
  即诗所谓源泉之水也卷九二十一页十行
  一清案源泉诗作泉源
  旧淇水南卷九二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案南当作口
  至淇水口是卷九二十一页十四行
  一清案是下落也字
  故渠历杨城北卷九二十一页十八行
  一清案杨城当作枋城
  东与宛口合卷九二十二页二行
  一清案宛口寰宇记作菀口下菀水菀城并同
  得旧石沮卷九二十二页四行
  一清案沮当作浢与逗同榖水注云又校流入石逗是也义与石窦通
  东入白祠陂卷九二十二页六行
  笺曰宋本作白𣏌旧本作白祀未详孰是一清案方舆纪要云同山在濬县西南四十五里其麓绵亘四十馀里形若游龙高处如龙脊曰龙脊冈龙脊之左有山曰白祀淇水所迳多溢为陂祀字是也
  今更东北注卷八二十二页十行
  一清案今当作令
  次于雍榆城者也卷九二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案春秋经无城字衍文
  白沟又北左合阳水卷九二十三页十三行
  一清案阳水当作荡水亦曰汤水方舆纪要大名府内黄县下云汤水在府西南自河南汤阴县流入县境合洹水入于卫河一名黄雀沟互见汤水注
  县有黄泽者卷九二十三页十四行
  一清案者下落也字
  世谓之义阳郭卷九二十三页十七行
  一清案后汉书光武帝纪作羛阳章怀注云羛阳聚名羛与义同详本卷
  白沟又北迳高城亭东又洹水从西南来注之卷九二十三页十九行
  一清案东又二宇当倒互
  应劭曰县故城魏武侯之别都也卷九二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案汉志注引应劭语无县故城三字当移在应劭曰之上县故城上又落魏字
  清河水东北迳信乡西卷九二十五页十五行
  一清案信乡下落县故城三字以河水篇注参校
  王莽之河平亭也卷九二十五页二十行
  一清案河平汉书地理志作平河
  汉桓帝延和元年卷九二十六页十一行
  一清案延和当作建和
  清河又东北迳东武城故县城西卷九二十六页十七行
  一清案县故城卷中恒有故县二字当倒互
  清水北迳广川县故城南卷九二十七页七行
  一清案水当作河
  县有长河为流卷九二十七页七行
  一清案县下落中字以汉志校补
  今亭在县东如此水济卷九二十七页十一行
  笺曰如当作而一清案如往也之也此当作北如北言自东往北也古𫝊如而字通用然非所论于此也
  王莽更名之曰治修卷九二十七页十六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作修治
  左与黄漳板津故渎合卷九二十七页十七行
  笺曰板津宋本作枝津一清案黄漳当作横漳即衡漳也朱氏失笺
  地理志之临乐县故城也卷九二十八页九行
  笺曰之疑作云一清案之字不误
  又东迳于乐陵郡北卷九二十八页十三行
  一清案于字衍文
  又东转迳宛乡故城南卷九二十八页十四行
  一清案方舆纪要顺德府任县有宛乡城云本汉南栾县地后为闲厩之所谓之宛乡志云石勒置县于此又改为清苑县后魏时废魏书地形志任县有苑乡城宛乡当作苑乡下落县字
  沟上承无棣沟卷九二十八页十五行
  一清案上沟字当作渎即上枝渎也
  河间献王卷九二十八页十八行
  笺曰旧本作靖王一清案史表是献王而汉书景十三王传河间嗣王亦无谥靖者
  王莽之逆河亭卷九二十九页八行
  一清案逆河汉书地理志作迎河莽多忌讳故以逆为迎也
  汉文帝后元年中封孝文后兄子彭祖为侯国卷九二十九页八行
  一清案文帝当作景帝与下窦广国之封其误同年字以后文校衍
  清河又北迳皮城东左会谭地别渎谓之合卷九二十九页十行十一行
  笺曰地宋本作池一清案北迳二字当倒互谭地是滹沲之误谓之合下落口字此文当与浊漳水篇注参校
  又东北迳浮阳县西卷九二十九页十三行
  一清案迳当作过
  河东北卷九二十九页十四行
  一清案河上落清字
  东北迳高城县之宛乡城北卷九二十九页十八行
  一清案高城汉书地理志作高成宛乡当作苑乡
  又东迳章武县之故城卷九二十九页十八行
  一清案故城下落北字孙潜校增
  魏氏土地记曰卷九三十页一行
  一清案氏字衍文
  应劭曰浮县浮水所出卷九三十页六行
  一清案县当作阳
  清河又北迳浮阳故城西卷九三十页八行
  一清案浮阳下落县字
  更封骑将军平乡侯刘歆为侯国卷九三十页九行
  一清案骁骑将军刘歆见后汉书岑彭传落骁字
  又东北□沲别渎注焉卷九三十页十行
  一清案□字误写当作滹后并同
  又东北迳穷河邑南卷九三十页二十行
  一清案迳当作过
  东北至泉周县北入滹沲水经曰笥□泉周县东南与清河合者目下为清河下邑也卷九三十一页二行三行
  笺曰曰当作白□当作沟一清案曰字不误目下之下衍文沽水篇经云又东南至雍奴县入笥沟又东至泉州县与清河合此即郦氏所称经曰者也本文东北至泉周县北入滹沲水经曰笥沟下落至字连下读若依朱氏所云曰作白不知燕赵之境有白沟亦有笥沟而无白笥沟其误审矣
  又东泉周泉出焉卷九三十一页四行
  笺曰泉当作县一清案孙潜校改作水泉周水即泉州渠魏书武帝纪凿渠自呼沲入派水名平虏渠又从泃河口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详见沽水注中朱氏改泉周县非是
  荡水篇
  卢林四王起事曰卷九三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案隋书经籍志晋四王起事四卷晋廷尉卢𬘭撰林当作𬘭
  广雅称狱犴也卷九三十二页三行
  一清案称全祖望校改牖
  其水道源里山北谷卷九三十二页十行
  一清案里山当作黒山见清水注
  淇水又东卷九三十二页十三行
  一清案淇水当去水傍作其即长沙沟水也非出隆虑之淇水
  东北至内黄泽右入荡水卷九三十二页十五行
  一清案郡国志曰内黄县有黄泽内黄县名非泽名泽当作县
  水又迳内黄城南卷九三十二页十六行
  一清案水上落其字又下落东字
  洹水篇
  县有黄水卷九三十三页三行
  一清案黄水御览玉海引隋图经并作黄华水下同
  黄华谷地崖山高十七里卷九三十三页四行
  笺曰地宋本作北一清案山隋图经作上
  出林虑川北泽中卷九三十三页十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川当作山
  又东北出山迳邺县南卷九三十三页十三行
  一清案迳当作过
  连迳殷墟北卷九三十三页十四行
  一清案连当作东
  自奄迁于此遂曰殷卷九三十三页十五行
  一清案此遂全祖望校改北蒙
  北迳东明观下卷九三十三页十七行
  一清案北下落水字下南水字可证
  碧林浦侧可游意矣卷九三十四页五行
  一清案浦侧当倒互作侧浦意当作憩
  其水际其西卷九三十四页五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其水当加水作淇淇水经云屈从县东北与洹水合是也
  东北迳女亭城北卷九三十四页八行
  一清案东北上落又字
  又东迳鸬鹚陂卷九三十四页九行
  一清案鸬鹚陂下名胜志引此文有黄衣水注之五字今校増
  县南角有斥丘卷九三十四页十二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魏郡斥丘县应劭曰斥丘在西南落西字
  又屈迳其北城卷九三十四页十五行
  一清案北城当作城北
  石遵自孚城北入斩张豹于安阳是也卷九三十四页十七行一清案孚城当作李城张豹当作张豺方舆纪要云晋永和五年石虎没其下张豺擅命虎子遵时出镇关右至李城举兵趋邺晋书载记作季城误也
  左侧则沟出焉卷九三十四页十九行
  一清案则当作白
  浊漳水篇
  发鸠山之漳水焉卷十一页六行
  一清案之漳水焉四字衍文
  梁水出南梁山卷十一页十七行
  一清案出南二字当倒互
  北流至长子县故城南卷十一页十八行
  一清案至当作迳
  郑取屯留尚子沮卷十一页十九行
  笺曰沮一作泹疑作则一清案非也盖是涅字之误
  屈从县东北流注卷十二页一行
  一清案注字衍文
  陶水南出南陶北流至长子城东卷十二页二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南陶当作陶乡魏书地形志长子县羊头山下有神农泉北有谷关即神农得嘉谷处有泉北流至陶乡名陶水合羊头山水北流入浊漳是也至当作迳
  绛水西出谷远县东发鸠之谷谓之绛水卷十二页六行一清案之字当移在发鸠之上全祖望云谓之绛水四字误文宋椠本是又有一水今校正胡东樵不识因以滥水为绛水之源大非
  故留子国也卷十二页八行
  一清案子当作吁
  故桑钦云绛水屯留西南卷十二页十行
  笺曰孙云水下当有迳字一清案汉书地理志注是出字
  陈水注之卷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案陈当作涷说文校正
  水出西发鸠山卷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案出西二字当倒互
  封景丹尚子为侯国卷十二页十二行
  一清案尚子二字当倒互后汉书景丹传校
  入关从水章声也卷十二页十六行
  一清案关当作河章当作东说文校正
  漳水迳壶关县故城西卷十二页十七行
  一清案漳水下落又东北三字孙潜校増
  与鞮水合卷十三页一行
  一清案当作铜鞮水落铜字
  出八持山卷十三页二行
  笺曰八持当作八特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西北好松山卷十三页四行
  一清案西北下落出字
  东南注于铜鞮卷十三页六行
  一清案铜鞮下落水字
  铜鞮水又东南流迳顷城西卷十三页十四行
  笺曰顷一作项一清案朱氏下文既引后魏地形志长子有顷城而此又云一作项何无定见也
  铜鞮又南迳胡邑西卷十三页十六行
  一清案铜鞮下落水字
  又东北过屯留县潞县北卷十三页十九行
  笺曰谢兆申云宋本无屯留县三字一清案全祖望曰谢耳伯所见是误本非真宋本也上文注云壶关在屯留东不得先壶关而后屯留则经文以屯留置壶关之后明矣道元所以纠之奈何谓经无此文乎但今本屯留县下脱去南字耳
  鄣固山泉卷十四页四行
  一清案鄣固上落评字全祖望校増
  鬻水与军入绢匹水二石卷十四页四行
  笺曰入宋本作人一清案人古字与入相似然此是入字不是人字十六国春秋亦作入
  佗大川卷十四页六行
  一清案佗上落无字何焯校増
  县北对故壁台卷十四页八行
  一清案台壁地名在今潞城县北魏书地形志并州汉晋治晋阳晋末治台壁是也二字当倒互下并同
  漳水于是左右黄须水卷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案左右全祖望云当作左合
  土离兵害卷十四页十三行
  笺曰离宋本作罹一清案方言罗谓之离易小过飞鸟离之义自通也
  有洹水西出覆甑山卷十四页十六行
  一清案洹当作涅
  出涅县西山汤谷卷十四页十七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东与白鸡卷十四页二十行
  一清案白鸡下落水合二字孙潜校増
  又东南与武乡水会焉水源出武山卷十五页一行
  一清案与字衍文武山当作武乡山晋书载记云石勒居武乡北原山下是也
  西南与鞸鞈白壁二水合卷十五页三行
  一清案鞈当作鞳壁当作璧黄省曽本校
  水流西北出隐室山卷十五页五行
  一清案流当作源
  东南注横水卷十五页六行
  笺曰克家云疑作涅水一清案非也即上文黄水耳
  仓石水入焉卷十五页八行
  一清案石当作谷下同
  方乃自津山顶卷十五页十四行
  一清案津当作臻
  即庚眩坠处也卷十五页十五行
  笺曰庚眩未详或当是爰眩之讹地志所谓猿眩之岸也一清案阎若璩云晋书庾衮传衮字叔褒适林虑山石勒来攻乃相与登大山头而田于其下将收获命子怞与之下山中涂目眩瞀坠崖而卒殆是即庾衮眩坠处也朱氏不知妄为附会亦由未记晋书耳
  又注于苍溪水卷十五页二十行
  一清案苍当作仓即仓谷溪水也
  又东过武安县卷十六页二行
  一清案武安县下落南字以清漳水经文参校补
  漳水于县东清水自涉县东南来注流之世谓决入之所谓交漳口也卷十六页三行四行
  笺曰谢云宋本漳水下有迳字一清案漳水于县东自足成文不烦添补清水当作清漳水注流当倒互作流注下谓字当作为
  又东汗水注之卷十六页八行
  笺曰汗宋本作溯一清案史记项羽本纪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羽悉引兵击秦军污水上徐广曰在邺西索隐曰污音于郡国志邺县有污城刘昭补注引水经注证之溯字非也
  里中作十二墱卷十七页四行
  一清案御览引此文里中上有二十字今校补
  东出石窦下注之湟水卷十七页二十行八页一行
  一清案䂖窦下落堰字地形志校补湟水当作洹水
  屈柱趺瓦卷十八页四行
  笺曰屈柱似是屋柱之讹一清案屈柱曲柱也与趺瓦字对趺瓦今所谓筒瓦其形半圆
  今邺西台是也卷十八页九行
  一清案当作邺西三台落三字
  其中曰铜台卷十八页九行
  笺曰谢云铜下当有雀字一清案通鉴注引此文无其字宜衍
  石虎更増二犬卷十八页十七行
  一清案通鉴注引此文石虎上有其后二字今校补
  南则金雀台卷十八页二十行
  一清案金雀当作金虎事见魏书武帝纪李善文选魏都赋注云铜雀园西有三台中央铜雀台高十丈有屋一百一间亦曰中台南有金虎台高八丈有屋一百九间亦曰南台北则冰井台亦高八丈亦曰北台有屋一百四十五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藏冰及石墨又有乘窖及盐窖其言三台名义制度详晰如此温飞卿有金虎台诗云碧草连金虎青苔蔽石麟初学记引陆翙邺中记作金兽台时避虎讳故作兽而刘逵文选注曰南有金鳯台则误也刘献廷广阳杂记曰方声远云考邺都三台碑记铜雀已没水中冰井尚馀其半金鳯上有真武阁乃独存耳按齐文宣本纪天保九年八月改铜雀曰金鳯金武曰圣应冰井曰崇光则金鳯铜雀一也何以碑记之讹若此唐人避讳故以虎为武
  又有粟窖及监卷十九页三行
  笺曰监疑作盐一清案李善文选注作盐窖黄省曽本作盬窖此落窖字
  咒当为河伯妇卷十十页五行
  笺曰咒字误史记作云是当为河伯妇一清案广韵咒诅也通作祝书无逸厥口诅祝疏云以言告神谓之祝不当引史记以相难也
  溢水入焉卷十十页十八行
  一清案溢当作滥滥水见前壶关县注
  邺师邯郸师于平阳者也卷十十一页三行
  一清案邺师下落败字寰字记云临漳县有平阳故城孙之𫘧考定竹书曰今本无之
  白渠水水出魏郡武安县钦口山卷十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案水字重文宜衍
  又东与拘润水合卷十十一页十三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云拘涧水东北至邯郸入白渠润字误
  互相纒靡卷十十二页十六行
  一清案靡黄省曽本作縻
  言覃漳水横流也卷十十三页三行
  一清案覃字衍文孔安国传云漳水横流入河
  汉元帝元康三年卷十十三页四行
  一清案元帝当作宣帝别见淇水馆陶县注中
  又考史记同卷十十三页十二行
  笺曰孙云史记二字疑误一清案史记当作汉书盖曲周置县与郦商封国班史志传异文耳
  在县市补履数年卷十十三页十四行
  一清案列仙传作数十年落十字
  衡漳又北迳巨桥祗阁西卷十十三页十五行
  一清案祗当作柢柢阁即邸阁也柢邸字通
  服䖍曰巨桥仓名钜鹿水之大桥也卷十十三页十七行
  一清曰按史记殷本纪裴骃集解引服䖍曰巨桥仓名许慎曰钜鹿水之大桥有漕粟也则钜鹿水之大桥本叔重说今补此三字
  今河内北共山卷十十四页十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河内郡共县下云北山淇水所出清水注云共县故城即共和故国共山在国北所谓共北山也北共二字当倒互
  降读如城降于齐师之降盖周时国于地者卷十十四页十二行一清案城当作郕此春秋之郕国也地上落此字
  故改之共耳卷十十四页十三行
  一清案之当作云
  又今河所从卷十十四页十三行
  一清案从当作徙
  共县故本共和之故国卷十十四页十七行
  一清案上故字衍文
  不恶降而更称卷十十四页十七行
  一清案不下落因字
  但是水导源共出北卷十十四页十九行
  笺曰出宋本作山一清案当作共北山
  玄因欲成降议卷十十四页二十行
  一清案议当作义
  乃书有过降之卷十十五页五行
  一清案之下落文字
  八牧代绝卷十十五页八行
  一清案牧当作枝汉书叙传云北亡八支
  犹谒斯庙为铜马刘神寺卷十十六页四行
  笺曰谒当作谓一清案隶释载此文作揭
  其水与隅醴通为衡津卷十十六页七行
  一清案隅当作湡寰宇记邢州龙冈县下云湡水一名澧水说文音隅师古音耦
  其一水北出迳县故城西卷十十七页一行
  一清案迳县当作经县郡国志经属安平国地理志堂阳县下云尝分泾县即经县也
  盖变引葭之名也卷十十七页四行
  一清案引葭汉书地理志作列葭
  今于故县城南卷十十七页六行
  一清案故县二字当倒互
  长芦水又东迳九门波卷十十七页八行
  笺曰谢云宋本作坡一作城一清案通鉴注引此文作九门陂一统志九门故城在稿城县西北本战国时赵邑汉置九门县属常山郡后汉至晋因之后魏徙常山郡治此北齐县废陂在县境故即县以名之
  又东迳扶都县故城南卷十十七页九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信都国有扶桞县都字误
  封冦恂子楫为侯国卷十十七页十行
  一清案楫后汉书作损
  城南有献帝南巡碑卷十十七页十六行
  一清案是后魏献文帝落文字
  及北流卷十十八页十五行
  一清案及当作又
  屈迳陈馀垒而卷十十九页三行
  一清案而当作西
  王莽更之曰申苗者也卷十十九页八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作畅苗申字误
  白渠水又东南迳开县故城北卷十十九页十四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常山郡有关县方舆纪要以为即春秋之栾也哀公四年齐国夏伐晋取栾盖栾武子之封邑矣汉以为关县建武中以张汛为常山关长即斯县也开字误
  封许瘈为侯国卷十十九页十八行
  一清案瘈史记侯表作瘛
  昔渐离击筑传工卷十十九页十八行
  一清案当作高渐离落高字传工当作佣工史记校正
  有武亭卷十二十页二行
  一清案当作敬武亭落敬字
  白渠又东卷十二十页三行
  一清案白渠下落水字
  地理志曰大白渠东至曲阳入洨河者也卷十二十页四行一清案班志原文是东南至下曲阳入斯洨河今补三字
  于稿县之乌子堰卷十二十页十三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真定国有槀城落城字
  白渠泜水又东迳曲阳城北卷十二十一页十一行十二行
  一清案泜当作枝曲阳上落下字此是钜鹿之属县
  寻求父老不得卷十二十二页五行
  一清案父老何焯校改老父
  逶迤东北注谓之九争卷十二十二页七行
  一清案九峥之名亦见濡水注此水逶迤屈曲似之故同其称当从作峥
  引葭水注也卷十二十二页八行
  一清案也当作之方舆纪要校
  渊之西南之侧水有武强县故治卷十二十三页一行
  一清案西南下之字衍文
  俗名之东相卷十二十三页十三页
  一清案名之下落曰字吴琯本校増
  别出北卷十二十三页十七行
  一清案名云衡漳于县无别出之渎北下落渎字
  县北者卷十二十三页十八行
  一清案县上落出字
  沟水自始决水也卷十二十三页二十行
  笺曰始宋本作此一清案沟水当作渎水即滹沱故渎也下水字当作入
  鱼钓隐身卷十二十四页十五行
  一清案鱼刘昭郡国志补注引决录注作渔
  旧沟又东迳修市故城北卷十二十四页十九行
  一清案沟当作渎
  循县卷十二十五页三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勃海郡有修县应劭曰音条循字误下并同
  分为二川北迳弓高城西卷十二十五页八行
  一清案分为二下落一字孙潜校増
  谓之阳决口卷十二十五页十行
  一清案决当作津
  乐成县故城南卷十二十五页十一行
  一清案乐成两汉为河间国治至桓帝始加陵字此文尚仍旧称说见下
  汉文帝别为国卷十二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案汉文帝下黄省曽本有二年字考汉志良是
  汉宣帝封子开于此卷十二十五页十五行
  一清案宣帝是章帝之误
  故加陵曰乐陵也卷十二十五页十七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此三字县也是水经特笔以见县本以乐成陵三字结名与史志可参异同阴沟水篇有乐成陵令许婴碑
  衡津又东迳建成县故城南卷十二十六页一行
  一清案津当作漳
  衡漳又东右会杨津沟水卷十二十六页五行
  一清案杨当作阳
  自泽水东迳阜城南卷十二十六页六行
  一清案泽水吴琯本作枝水亦误当作沟即阳津沟也
  王莽更名吾城者卷十二十六页七行
  一清案者下落也字
  又东北入清河卷十二十六页十行
  一清案入胡渭校改合
  东北注之卷十二十六页十一行
  一清案东北上落浮水二字全祖望校补
  东北迳参后亭卷十二十六页十五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勃海郡有参户县后字误下同
  清漳乱而东注于海卷十二十七页一行
  一清案清漳上落与字
  清漳水篇
  大黾谷卷十二十七页三行
  一清案黾字误当作□汉书地理志北地郡有大□县师古曰□即古要字是注亦云大要谷可互证也
  清漳出揭戾山卷十二十七页五行
  一清案揭当作谒
  旧名清漳县卷十二十七页八行
  一清案县字衍
  东南注南水卷十二十七页十四行
  一清案注下落于字方舆纪要校増
  访梁榆之虚郭卷十二十七页十八行
  笺曰谢云宋本作虚鄣一清案寰宇记是郭字通鉴注引此文同
  桓亦云卷十二十七页十九行
  笺曰桓字误似是松字谓袁松也一清案全祖望云非也盖是袁豹
  漳水于此有涉之称名因地变也卷十二十八页六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作有涉河之称盖名因地变也増二字





  水经注笺刊误卷四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刊误卷五
  仁和赵一清纂
  易水篇
  犹王兴之五子也卷十一一页十二行
  一清案犹全祖望校改即
  触目怡情卷十一一页十六行
  一清按怡情黄省曾本作栖情
  取畅林木卷十一一页十七行
  笺曰木一作水一清按木字不误
  水源西出广昌乡县之樊石山卷十一一页二十行
  一清按乡字衍文
  易水又东迳武阳南卷十一二页三行
  一清按武阳下落城字孙潜校増
  易水迳故安城南外东流卷十一二页八行
  一清按下云今水被城东南隅城南之南当移在东字下
  事明经证卷十一二页八行
  一清按明经二字当倒互
  今水破城东南隅卷十一二页九行
  一清按破当作被
  易水迳出范阳县故城卷十一二页十五行
  一清按出字衍文故城下落南字
  王莽之通顺也卷十一二页十八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作顺阴
  出故安县西北穷独山卷十一二页十八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东西北注濡水卷十一二页十九行
  一清按北黄省曾本作流东西字亦误当作东南
  昔燕丹纳田生之言卷十一三页二行
  笺曰生宋本作光一清按王楙野客丛书曰先生之语古亦有单称一字者叔孙通与诸弟子共为朝仪曰叔孙生真圣人也梅福曰叔孙先非不忠也又观张释之龚遂等𫝊所谓王生结袜公卿数言邓先皆此意也田光为时所尊贵战国䇿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郦故曰田生也朱氏欲改生为光殆未识斯义耳
  俱在罡阜之上卷十一三页三行
  笺曰罡当作冈一清按罡冈音同通用注例作罡字
  上邪而下方卷十一三页三行
  一清按邪孙濳校改邪
  左右百步一钓台卷十一三页十一行
  一清按名胜志引此文作有二钓台今补正
  南北如减卷十一三页十六行
  一清按御览引此文作加黄省曾本亦是加字
  即此台卷十一三页十七行
  一清按御览引此文作即斯台也今补正
  北有兰马台卷十一三页十七行
  一清按御览引此文作北有小金台台北有兰马台今补正
  尚𫝊镌刻之名卷十一四页五行
  一清按名字误全祖望曰当作石
  又东得白杨水口出遒县之西山白杨岭下卷十一四页十二行十三行
  笺曰孙云口疑作水一清按口字不误出上落水字之字衍文
  西南南流与石泉水会卷十一四页十五行
  一清按南字重文宜衍
  石上赤土又高一丈四壁直立上广四十五步卷十一四页十八行
  一清按丈字衍文四当作匹直立当倒互说文匹四丈也小尔雅倍两谓之匹孙濳云以柳佥钞本校正
  故俗有并沟之称矣卷十一五页二行
  一清按矣黄省曾本作焉
  许慎曰濡水入深深渠卷十一五页六行七行
  笺曰许氏说文云濡水出涿郡故安东入漆涑一清按此条不误说见下
  南濡北易至涿郡范阳县会北濡又并乱流入涞卷十一五页九行
  笺曰古本作乱流入沫疑此沫字当作涑字说文可据吴本改作入涞一清按上条本文不误此条吴琯本改沫为涞是也说文漆水出右扶风杜陵岐山东入渭一曰入洛不闻别有涿郡之漆也又说文涑□也从水束声河东有涑水速侯切又洓小雨零貎从水束声所责切初不云是水名至广韵集韵始云水名在此地盖承误本说文东入漆涑之语而为之辞检说文涞字云水起北地广昌东入河从水来声并州浸汉志代郡广昌县下云涞水东南至容城入河过郡三行五百里并州浸方舆纪要云郡三谓代上谷涿也溙水不经上谷三郡代涿勃海纪要亦误水经巨马河篇云河出代郡广昌县涞山注云即涞水也又云涞水上承故渎于逎县北垂重源再发结为长潭自成渊渚谓之巨马河亦曰渠水是篇注云濡水合渠许慎曰濡水入深深渠二号即巨马之异名正与彼文相照泲水篇有源源水沁水篇有骉骉水泗水篇有涓涓水获水篇有净净沟是其名例矣故知道元所见之说文与世本大异古漆字似涞字隶续云地皇侯钲书七作来韩敕碑书漆作□是其明证若涑字又漆字重文𫝊写之讹朱氏不察反致疑于郦注之深深渠吴本改正之涞水真所谓身入酒国以不狂为狂者也
  东迳容城县故城北卷十一五页十行
  一清按东迳上落巨马水又四字全祖望校补
  壑逹洞开卷十一六页十行
  一清按壑当作豁
  历迳荆陉北卷十一六页十一行
  一清按迳字误黄省曾本作送寰宇记引九州记曰送荆陉在易县西南三十里即荆轲入秦之路也
  俗又谓水为武遂津卷十一六页十六行
  一清按谓下落是字名胜志校増
  孝成十九年赵与燕易卷十一六页十七行
  一清按孝成下落王字赵与燕易下落土字史记校补
  东南流出长卷十一七页四行
  一清按长下落城字孙濳校増
  北新城县东二十里有有樊舆亭卷十一七页八行
  笺曰克家云有字或作东一清按何焯云衍一有字
  渥水注之卷十一七页十三行
  一清按寰宇记引此文作泥下大泥淀小泥淀并同泥即□之省与渥相似
  水南流注易水卷十一七页十四行
  一清按水上落其字
  谓之渥同口卷十一七页十五行
  一清按寰宇记晏元献公类要引此文皆作泥洞口
  水侧有浑渥城卷十一七页十五行
  一清按浑渥城当作浑泥城金泰和四年改浑渥城为渥城县与隋人之置毛州之误正同
  易水出北新城城北卷十一七页十六行
  一清按下城字当作西孙潜校改
  今者地壁夷平卷十一八页二行
  一清按地当作城即易京城也
  即瓒所堡也卷十一八页四行
  一清按堡当作保
  阚骃称太子子丹卷十一八页七行
  一清按黄省曾本作燕太子丹今校正
  燕太子称荆入秦太子与知谋者卷十一八页八行九行
  笺曰谢兆申云宋本无燕太子称以下十三字当删之一清按此亦妄说也燕太子当作燕丹子渭水注引燕丹子曰秦王为机发之桥盖袭用其说也风萧萧之歌高渐离宋如意之事皆出于燕丹子故知耳伯之非荆下落轲字
  宋如意知之卷十一八页十二行
  一清按知黄省曾本作和
  又东过束州县南东入于海卷十一九页二行
  笺曰按汉地理志束州亦属勃海郡古本作泉州误也孙云束州县在今河间县境内一清按黄省曾本作泉州字不误也沽水篇经云又东南至泉州县与清河合东入海注云清淇漳洹𣸦易涞濡沽滹沱同归于海则是易水亦至泉州合清河入海也汉志泉州县属渔阳郡今通州武清县地正直沽入海之处方舆纪要曰乐史云易水有三源流经易州南三十里者曰中易水出州西北三十里穷独山者谓之濡水亦曰北易水出州西南六十里石兽冈者谓之雹水亦曰南易水中易水流经定兴县西亦谓之白沟河涞水县之拒马河流合焉又东经安肃县北及容城县北濡水流合焉所谓北易水也又经新城县南亦曰拒马河历雄县及顺天府霸州之北又东经东安县及永清县南入武清县之三角淀又东南至小直沽与卫河合逹于海此易水之东出者也其南易水即雹水也自安肃容城县南又东南经安州北东至雄县亦名瓦济河又东历河间府任丘县霸州之保定县文安县南引而东合于滹沱河注于海此易水之别出而东南流者也盖易水之源并出于易州而其流自不相乱或曰易水或曰故安水则推其本而言之也或曰拒马河或曰白沟河则从其流而言之也或曰滋河或曰沙河唐河则因其所汇之川言之也或又曰易水本无正流附合支川以逹于海故自汉以来言易水源流多未得其详云宛溪之言可称明白了当水经未尝兼叙南易道元从而释之与经文有如枘凿之不相入朱氏改泉州为束州以为易水既流经勃海文安与束州相近不应又改途北出至渔阳郡之泉州也经注不明致有斯蔽妄以疑意改窜旧文有识之士深所不取
  𣸦水篇
  又东泉水注之卷十一九页十五行
  一清按泉水上落莎字
  水中自源南注𣸦水卷十一九页十七行
  一清按上云亭在南原上此当是中原源字不从水中自二字当倒互
  则名不因灵王卷十一十页一行
  一清按灵王上落武字
  车驾沿革卷十一十页七行
  笺曰沿革字未详一清按是沿溯之讹
  川有一水卷十一十页十一行
  一清按准下汇川三合之文一当作二
  虽川三合卷十一十页十二行
  一清按虽字误全祖望曰当作汇盖与嘉牙川水合流也以是知上文一水当是二水之讹
  起御坐于松园建祗洹于东圃东北二靣岫嶂高深卷十一十页十六行十七行
  笺曰古本云起御坐于松园建祗洹东圃北二靣岫嶂高深谢兆申云宋本无东字疑当作建祗洹园东北二靣云云一清按本文无误字朱氏乃引古本误文以相证何也若如谢说文义岂可通乎
  峡右山则有祗洹精庐卷十一十一页二行
  一清按则当作侧
  分石飞悬水一匹有馀卷十一十一页十一行
  一清按水字衍文
  又东流历山卷十一十一页十三行
  一清按寰宇记引此文作历鸿山落鸿字
  兼县上所拯也卷十一十一页十五行十六行
  一清按全祖望云上当作土拯当作极
  水出中山城之西如北卷十一十一页二十行
  笺曰谢云宋本无如字一清按如往也言自西往北也
  侧水锐山卷十一十二页一行
  一清按寰宇记引此文作侧而锐上今校正
  故曰中人山也卷十一十二页五行
  一清按中人山误当作中山城
  名尧始城卷十一十二页八行
  一清按路史馀论曰望都城东有尧故城俗呼为尧姑城姑故音同始字误也后同
  但苦其不东观矣卷十一十二页十行
  笺曰谢云其不矣三字疑有脱误一清按无脱误也谢说非
  水出中山城北郎中阜下卷十一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按郎中当作郎山
  然于城非西在卷十一十二页十五行
  笺曰在疑作北一清按西在二字当倒互孙说非
  世谓之京卷十一十三页五行
  一清按京下落陵字陵亦丘也
  南对汉顷王陵卷十一十三页五行
  一清按顷王上落中山二字
  是城西平城之地泉涌而出卷十一十三页十四行
  一清按于文是城之西北平地泉涌而出孙濳用柳佥钞本校正
  骃所说此则非也卷十一十四页三行
  一清按此全祖望校改北
  城北去山五里卷十一十四页七行
  一清按山上落尧字
  然则俗谓之都香山卷十一十四页八行
  一清按都山以尧母庆都得名香字衍文盖不学人有闻于都梁之为香而妄加之也
  周同姓卷十一十五页六行
  一清按周同姓下当接下十三行周之衰也至十四行筑城以固之三十字错简于此
  周之衰也筑城以固之卷十一十五页十三行十四行
  一清按三十字是错简当移在前六行周同姓下此处当移十六页七行昔耿伯昭至九行卢水池二十六字错简于此
  故城北藉水以取名矣卷十一十五页十八行
  一清按北当作地
  际水有汉王故宫处卷十一十五页十九行
  一清按汉下落中山二字初学记引此文校增
  为刹利灵图卷十一十六页三行
  一清按刹利二字当倒互孙潜校正
  今府榭犹𫝊故制卷十一十六页七行
  一清按故制下当接九行自漠及燕中间昔耿伯昭至卢水池二十六字错简当移在前十五页十二行治水南卢奴县之故城下
  自汉及燕卷十一十六页八行
  一清按漠全祖望校改汉谓汉中山国及后燕也
  水出洛光涓卷十一十六页十五行
  一清按涓当作沟名胜志引此文校改
  受胡泉卷十一十七页三行
  一清按受上落水首二字
  又东迳安喜县南卷十一十七页八行
  一清按迳当作过
  沙息壤加以城池板筑既兴卷十一十七页十六行
  笺曰谢云宋本作加以城地一清按谢改池为地是也云加以城地则误矣加字属上读以城上落重字当作沙息壤加重以城地板筑既兴沙息壌加者谓水漂沙去用成沃壤若连下读则沙息壤三字如何成文
  有旧卢奴之乡也卷十一十七页十七行
  一清按有当作古
  赵灵王卷十一十九页二行
  一清按灵王上落武字
  俗名之曰浊鹿罗地地不远卷十一十九页四行
  笺曰罗地地字有脱误未详一清按罗与逻通遮逻也浊鹿逻如魏书章武王融𫝊白牛逻之类又赵郡王干𫝊云以驿逻无兵盖戍守之别名也上地字当作城
  方数里卷十一十九页七行
  一清按方下落广字名胜志引此文校増
  至若娈童丱角卷十一十九页八行
  笺曰古本作娈童丱及当是丱少之讹吴改作丱角一清按孙潜校改丱友不如杨慎引此文作丱女为善
  博水又东迳自堤亭南卷十一十九页十五行
  一清按自名胜志引此文作白
  世代又远卷十一二十页三行
  笺曰谢云宋本又作云疑作久一清按又字为是
  湍水于城北曲而西流卷十一二十页五行
  一清按湍水汉书地理志注作濡水下并同
  又南迳安阳亭东晋书地道记曰蒲阴县有安阳关卷十一二十页十六行
  一清按安阳当作阳安以郡国志校正汉书王子侯表有易安侯平赵敬肃王子武帝元朔元年封即此阳安也而世本俱误作易安非矣
  因河仍墉卷十一二十页二十行
  一清按河当作阿
  水出北平县西南鱼山山石善巨焉水发其下卷十一二十一页五行六行
  笺曰鱼山以下疑有讹误一清按寰宇记引此文云山石若巨鱼水发其下今校正
  齐与燕会于濡水卷十一二十一页十一行
  一清按水左氏𫝊作上
  濡水出高昜县卷十一二十一页十一行
  笺曰昜当作阳一清按昜古文阳字如此之类其义甚浅实为辞费
  盛若蚁蛭卷十一二十一页十七行
  笺曰谢云宋本作咸若蚁蛭一清按博雅盛多也言层山之多如蚁场也盛字不误
  亦峻崠也卷十一二十一页十八行
  笺曰谢云峻崠疑作峻嵊一清按广韵嵊音盛山名在剡县集韵音乘亭名在吴均与上峻字义不合类篇崠音冻山脊也峻崠山之最高处也谢说非
  皆翼对层岩卷十一二十二页一行
  一清按岩名胜志引此文作峦下云岩障深高故知峦字为是
  迳五回之崄途卷十一二十二页三行
  一清按途名胜志引此文作邃
  徐水屈东北迳郎山卷十一二十二页六行
  一清按屈字当移在东北之下
  又屈迳其山南岑山岑竞举卷十一二十二页七行
  一清按名胜志引此文衍上岑字初学记引此文作众崖竞举于文是众岑竞举
  山内有郎山碑卷十一二十二页九行
  一清按内当作南𭅺山下落君字
  徐水又迳郎山君子中触锋将军广南卷十一二十二页十行一清按下云是太白君碑郎山君之元子也据此当作𭅺山君中子广当作庙
  颍丘太守卷十一二十二页十二行
  一清按晋书地理志云废东郡立顿丘又云顿丘郡秦始二年置颍丘是顿丘之误
  幽冀二州以代子诏书卷十一二十二页十五行
  笺曰以代子语有讹脱一清按隶释载此文是戊子盖诏书以是日下也
  南出乘崖卷十一二十二页十八行
  笺曰乘当作垂一清按乘字不误
  倾澜泄注卷十一二十二页十九行
  笺曰克家云泄疑作㵼一清按泄散也亦作泄会稽五泄即瀑布也此水乘崖注下与泄溪同义无可疑者一字之工髣髴与山水之灵相默契也
  盖徐州之别名也卷十一二十三页六行
  一清按州黄省曾本作水
  又东南与沈水出蒲西卷十一二十三页七行
  一清按于文当作又东南与沈水合水出蒲城西孙濳校增三字
  徐水又东左合会曹水卷十一二十三页十行
  一清按会字衍文
  曹水又东南迳北新城县故城南河南又迳北新城故城北此王莽之朔宁县也卷十一二十三页十三行十四行
  一清按河南二字衍文北新城下落县字此字是北字重文之误亦宜衍朔宁汉书地理志作朔平今校正
  水又东南迳一故城北卷十一二十三页十五行
  一清按水上落徐字
  入于博卷十一二十三页十七行
  笺曰博古本作河一清按此是班固原文在中山国北平县盖徐入博博入河朱氏乃欲以俗本改汉书耶
  他说无依城之名卷十一二十四页一行
  一清按他说当作地说
  圣水篇
  故燕也卷十二一页七行
  一清按也当作地
  屈而流也卷十二一页十九行
  一清按而下落南字
  俗为之羊头溪卷十二二页三行
  一清按为当作谓
  水出县西北大防南山卷十二二页五行
  一清按南山当倒互孙濳校改
  又东迳聚圣南卷十二二页六行
  一清按聚圣二字当倒互
  又名之曰非漯之沟也卷十二二页十一行
  笺曰漯一作理一清按漯理音同𫝊写之差漯水即湿水注云涿水自涿鹿县东注湿水此云非漯之沟盖未与湿水合也
  即杭水也卷十二二页十四行
  笺曰汝澄曰杭水疑作范水涿之为范阳郡盖亦取于此一清按非也汉书地理志涿县下云桃水首受涞水分东至安次入河又良乡县下云垣水南东至阳乡入桃桃杭字近致讹
  出涿县故城西南卷十二二页十七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非桃水也卷十二二页十九行
  一清按桃水是桃仁之误详本卷
  故在山谷为涿耶水卷十二三页八行
  一清按山谷当作上谷湿水经云又东过涿鹿县北郦氏以涿水释之汉志涿鹿县属上谷郡盖在上谷郡为涿水而经广阳郡者即是圣水名因地变也
  城内东北角有晋康王碑城东有范阳王司冦□庙碑卷十二三页十四行
  一清按晋书列传范阳康王绥子虓司冦当作司马黄省曾本校
  匈奴降王赐卷十二三页十八行
  笺曰赐古本作胜一清按史记汉书皆作赐
  而南注泽渚水卷十二四页四行
  一清按当作鸣泽渚水字衍文
  导泉卷十二四页十八行
  一清按泉当作□
  世谓寒号非也卷十二五页五行
  一清按谓下落之字寒号下落城字
  巨马水篇
  王莽之广屏魏封乐进为侯国矣卷十二五页十三行
  一清按矣字当移在广屏之下名胜志校
  谓之石曹水卷十二五页十九行
  一清按曹当作槽乐史云孟门山一名石槽河南有山凿中如石槽此亦其类也
  水南发谿卷十二六页一行
  一清按谿上落桑字鲍丘水注云桑谷水注之盖沿出桑谿故也可证
  盖霍原隐教授处也卷十二六页二行
  一清按下云徐广云原隐居广阳山此落居字
  为王浚所召卷十二六页三行
  一清按召全祖望校改害
  左会叠砢溪水卷十二六页八行
  一清按叠吴琯本作垒垒砢亦作磊砢上林赋云水玉磊砢玉篇众小石貎
  水出担石硎卷十二六页十一行
  一清按石黄省曾本作车
  东南流迳圣人东南城卷十二六页十一行
  笺曰谢云宋本作迳圣人城东南一清按非也下文多一东字南城二字当倒互盖紫石水出圣人城北又迳城东此担车水流迳城南南流注于紫石水城之三靣皆水之会也
  涞水东迳徐城北出焉卷十二六页十六行
  一清按出焉上落沙沟二字
  即涞之故渎矣卷十二六页十八行
  一清按之当作水
  涓流控引水自成渊渚卷十二七页二行
  笺曰控引下落其字一清按水字衍文
  十一许步卷十二七页三行
  一清按十一当倒互名胜志校
  东南流迳县故城东卷十二七页三行
  一清按县上落逎字
  北屈汇于桃水卷十二八页十行
  笺曰汇宋本作注一清按汇本作汇尚书孔𫝊曰汇回也不得改云注
  余而南枝沟卷十二八页十二行
  笺曰谢云宋本作而合南枝沟一清按合字当在南字下
  水上承䕶陂卷十二八页十四行
  一清按护当作濩
  东南迳临乡南汉封广阳王子须为侯国卷十二八页十五行一清按汉书王子侯表临乡顷侯云广阳顷王子元帝初元五年封临乡下落城字广阳下落顷字须即顷之讹当改作云
  地理记曰卷十二八页十六行
  一清按地理下落风俗二字黄省曾本校増
  城南十里卷十二八页十七行
  一清按四字衍文
  水出安次县东北平地泉卷十二九页一行
  一清按泉字衍文
  东南迳束州县故城西卷十二九页二行
  一清按此是汉渔阳郡之泉州县非勃海郡之束州县也黄省曾本校改
  涞水东南至容城入于海河卷十二九页九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作入河海字衍文
  巨马水于平舒北卷十二九页十行
  一清按平舒下落城字
  㶟水篇
  沿坡历涧卷十三一页七行
  一清按坡孙濳校改波
  汉景帝后元三年卷十三一页十行
  一清按元字衍文
  北燕京山之大池卷十三一页十三行十四行
  一清按寰宇记代州雁门县下引水经注云潜通燕京山之天池北下落通字大池当作天池
  其水阳焊不耗卷十三一页十九行
  笺曰克家云焊当作旱一清按集韵焊火干也义亦通
  忽过大风卷十三二页一行
  笺曰过当作遇一清按过字不误
  盖狄语言讹卷十三二页五行
  一清按言当作音下云马磨声相近是也
  城将成而崩数矣有马走一地卷十三二页七行
  一清按崩下落者字马下落驰字刘昭郡国志补注校补
  遂名马邑卷十三二页八行
  一清按遂名下落之为二字刘昭郡国志补注校补
  枝之南分卷十三二页十三行
  笺曰当作津一清按当作水下云桑干枝水是也
  左合武周塞水卷十三二页十四行
  笺曰孙云地理志作武州一清按州周音同通用
  津委浪卷十三三页三行
  一清按津上落长字
  湿水又东北迳魏亭南卷十三三页八行
  一清按魏亭上落巨字
  崞川注之卷十三三页十三行
  一清按崞川下落水字
  处三山之中卷十三三页十五行
  一清按三当作二二山谓元岳及崞山也
  北流迳繁畤故城东卷十三三页十六行
  一清按繁畤下落县字
  王莽之善阳也卷十三三页十八行
  笺曰孙云一作鄯阳一清按汉志是善字不从阝作鄯
  水即成池卷十三四页三行
  一清按即当作积黄省曾本校
  北对凉州池之南池卷十三四页五行
  一清按凉州池全祖望校改凉州城
  如浑水又东南流迳水固县卷十三四页九行
  笺曰水固疑是永固之讹考魏书地形志并无此县名一清按地形志恒州代郡领永固县何云无此县名也
  慕容宝自河而还军卷十三四页十二行
  一清按而当作西
  死者父兄皆号泣哀恸卷十三四页十四行
  一清按哀恸上黄省曾本有六军二字
  故北俗谓之老公城也卷十三四页十六行十七行
  一清按故字也字俱衍文
  左右山源卷十三五页十行
  一清按源当作原
  魏太当七年所成也卷十三五页十八行
  笺曰当当作平一清按黄省曾本作太常魏明元帝年号也太武帝改元太平真君道元不应遗下二字单称太平朱氏误矣
  其水南又屈迳平城县故城南卷十三五页二十行
  一清按南又二字当倒互
  即朱明阁直侍之官出入所由卷十三六页十三行
  一清按所由下吴琯本有也字
  又毁建白楼卷十三六页十四行
  一清按全祖望云毁字衍文
  用周园挽卷十三七页四行
  笺曰谢云宋本作围绕一清按沈名荪云园挽谓灌园者所汲挽也二字不误
  柱侧悉镂云炬卷十三七页十七行
  笺曰古本悉作云烟炬字误当作烟一清按玉篇炬火炬云炬形容雕镂之巧光炫夺目也
  去子丹碑侧远矣卷十三七页十八行
  一清按侧当作则
  台高广卷十三八页七行
  一清按台下落榭字名胜志校増
  阉人宕昌公钳耳处时卷十三八页十一行
  一清按魏书阉官传王遇字庆时本名他恶冯翊李润镇羌也姓王氏后改氏钳耳赐爵宕昌公处字误
  九堂卷十三八页十九行
  一清按明堂月令白虎通作九室堂字误
  施机轮饰缥卷十三八页二十行
  一清案饰缥下落碧字名胜志校増
  仰象天状画北通之宿鸟盖天也卷十三八页二十行
  笺曰此处有讹误当云画北辰列宿象盖天也一清按全祖望云通当作道鸟当作焉
  又东北右合黄山卷十三九页七行
  一清按山当作水
  南北六十七步卷十三九页十行
  一清按十七二字当倒互
  势热又同卷十三十页一行
  一清按势热二字当倒互
  南岸下有风穴卷十三十页四行
  一清按岸名胜志引此文作崖
  白头而群飞者卷十三十页十行
  一清按白头当作白颈下同
  犍为舍人以为壁屋卷十三十页十二行
  笺曰壁屋字误当作卑居一清按今李巡注既无可考壁屋二字以广异名否则尔雅原文既以鸒斯为卑居孙炎又以卑居为楚鸟乃复云犍为舍人以为卑居辞重义复类于屋上架屋也盖卑之转音为壁屋义又与居近壁屋疑即卑居之一名又鸒斯之鸒上从与不从□鸴音渥尔雅释鸟鸴山鹊是也今刻误以鸒为鸴朱氏亦失笺
  马融亦曰贾乌者也卷十三十页十三行
  笺曰宋本无者字一清按者字宜有
  世法所缔卷十三十页十九行
  一清按缔通鉴注引此文作稀
  湿水又东迳北平邑县故城南卷十三十一页九行
  一清按迳北二字当倒互
  城在高柳南八十里卷十三十一页十一行
  一清按通鉴注作百八十里落百字
  俗为之苦力干城矣卷十三十一页十四行
  一清按为当作谓
  湿水又东流又东阳水注之卷十三十二页一行
  笺曰宋本无流又东三字一清按流字宜存又东二字重文宜衍阳水上落安字
  水自源东南流注于湿水卷十三十二页二行
  一清按源当作泽上云水出县东北泽中是也孙潜校改
  王莽之竞安也卷十三十二页四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作竟安
  水入东流卷十三十二页十四行
  笺曰入宋本作又一清按水上落湿字
  阳武将军马成卷十三十二页十八行
  一清按阳后汉书马成传作杨
  出昌平县故城南卷十三十四页一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又东北入祁夷祁夷右会逆水卷十三十四页一行二行
  一清按两祁夷下俱落水字
  逆水又西注于祁夷之水卷十三十四页六行
  一清按又西下落流字下云逆之为名以西流故也可证
  耆谚曰卷十三十四页八行
  一清按谚当作彦
  未有升其岭者卷十三十四页十八行
  一清按岭当作巅
  代城东北九十里有空侯城也卷十三十五页八行
  一清按空侯城下黄省曾本有者字无也字彼此各缺一字可互证也
  湿水又东迳潘城县北卷十三十五页九行
  一清按两汉志俱作潘县此当云潘县故城
  下洛城西西二十里有雍洛城卷十三十五页二十行
  笺曰当作而西一清按当作西南
  湿水又东迳三台北卷十三十六页四行
  一清按湿水下落又东迳高邑亭北七字黄省曾本校补
  湿水又东迳温泉水注之卷十三十六页六行
  一清按迳字衍文
  下有温泉卷十三十六页七行
  一清按下字上落山字
  是使越者若流卷十三十六页九行
  一清按越当作赴
  水出塞外子玄镇西卷十三十六页十一行
  一清按子当作柔柔玄镇乃魏六镇之一胡三省通鉴注曰柔玄镇城在汉且如县西北塞外魏太和十八年如柔玄镇即此方舆纪要云孝昌初柔玄镇民杜洛周反于上谷围燕州镇盖与上谷接境在今大同府大同县界
  校其城郭卷十三十六页十四行
  一清按城黄省曾本作程
  又东南于大𡩋郡北右注雁门水卷十三十七页二行
  笺曰于宋本作流一清按于字不误
  雁出其间卷十三十七页四行
  一清按刘昭郡国志补注引山海经曰雁门者雁飞出于其门间字误也
  敦水东又𣸢水注之出东阜下卷十三十七页十七行
  一清按东又二字当倒互出上落水字
  与神泉卷十三十八页二行
  一清按神泉下落水合二字
  汲引泉谿泽泽涛东注卷十三十八页七行
  一清按泽当作浑下泽字重文宜衍
  东南流迳小𡩋县故城南卷十三十八页十八行
  一清按东南流下落迳小𡩋县故城西东南流注于延水又东十六字黄省曾本校増
  北方人谓之谪仙卷十三十九页五行
  一清按北当作此与上此人失怖之此误作北正同
  下洛西北百三十里卷十三十九页十行
  一清按下洛下落城字
  因名其为磨笄山卷十三十九页十八行
  笺曰其下疑脱地字一清按孙潜校改山
  王莽之久居也卷十三二十页六行
  笺曰旧本作王莽之所谓文居也一清按汉志是久字改作文非
  地理志曰于延水东至广宁入治非矣卷十三二十页七行一清按全祖望云湿水即治水既云注湿而又以入治为非乎考汉志是沽字方舆纪要云沽当作治刘氏似指伯庄然于延水本入治郦故以班志入沽为非与祁夷水之入沽误正同祁夷水师古改作入湿
  留其民于涿鹿之河卷十三二十页十一行
  一清按河当作阿
  其水东北与陂泉合卷十三二十页十二行
  笺曰陂一作阪一清按寰宇记妫州怀戎县下云羹颉山黄帝祠有泉湛而不流即古阪泉也又云阪山史记云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即此是也
  以统流离卷十三二十页十九行
  一清按离当作杂
  清夷水又西会牧牛山卷十三二十一页五行
  一清按山下落水字
  其水俱西南注于沧水卷十三二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按西南下落流字
  又西与右阳沟水合卷十三二十一页十七行
  一清按与右二字当倒互
  西南流迳居庸县城北卷十三二十一页十八行
  一清按县下落故字
  次仲首发于道卷十三二十二页三行
  笺曰古本作首发于迈一清按道字不误
  灵亭城水注之卷十三二十二页十五行
  一清按城字衍文
  水导马兰城卷十三二十二页十七行
  一清按导下落源字
  落次仲鸟翮于此卷十三二十二页十九行
  一清按落字当移在次仲下孙濳校
  又西得泉沟水会卷十三二十三页一行
  一清按会字衍文
  谓之落马河卷十三二十三页十行
  一清按河当作洪
  谢承汉书曰卷十三二十三页十八行
  一清按隋书经籍志后汉书一百三十卷吴武陵太守谢承撰落后字
  魏氏土地记曰卷十三二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按氏字衍文后并同
  更燕国卷十三二十四页五行
  一清按更下落曰字
  城有万载宫光明殿卷十三二十四页五行
  一清按八字当移在次行县曰代成之下全祖望校
  至隽光寿元年四十九矣卷十三二十四页八行
  一清按元年下落齿字谓马齿也名胜志校増
  有魏征南将军建成郷景侯刘靖碑卷十三二十四页十行一清按何焯云征南当作征北靖薨于镇北将军假节督河北诸军事赠征北将军
  表功加于民卷十三二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按表下落靖字杨慎刻水经碑目校増
  元嘉四年卷十三二十四页十二行
  一清按元嘉当作元康碑见鲍丘水注
  侧城南东门注卷十三二十四页十七行
  一清按东门二字当倒互
  昔铫期启㦸处也卷十三二十四页十七行
  笺曰谢云启㦸当作棨㦸一清按非也何焯云是奋㦸之误以后汉书本𫝊校改
  泉东注卷十三二十五页四行
  一清按泉下落流字
  笥沟水之别名也卷十三二十五页九行
  一清按笥沟下落沽字全祖望校増
  湿馀水篇
  使者入上谷卷十四一页九行
  一清按使者上落更始二字孙潜校増
  侧道褊峡卷十四一页十五行
  一清按峡方舆纪要作狭
  其水导源西北迳千蓼泉卷十四二页三行
  一清按迳字衍文
  又东迳平昌县故城南卷十四二页十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上谷郡有昌平县后魏废入军都县魏书地形志幽州燕郡军都县有昌平城孝昌中陥于杜洛周天平中置东燕州领平昌郡复立昌平县隶焉道元卒于孝昌二年天平复置郡县之事所不及知也
  左右芹城水卷十四二页十三行
  笺曰谢云宋本作芹城水注之一清按非也右当作合注之二字耳伯所缪増
  又东南流注湿馀水卷十四二页十三行
  笺曰又古本作水一清按又字不误上云水出北山南迳芹城不当改作水字也
  沽水篇
  九泉水注之卷十四三页四行
  一清按泉当作□
  左右翼注入川卷十四三页五行
  一清按入当作八
  㟁有二城卷十四三页十行
  一清按㟁上落夹字
  易为依居卷十四三页十一行
  笺曰宋本作依据疑作依据一清按古据据通用据字为近
  下抗深隍卷十四三页十五行
  一清按抗当作枕
  有二源卷十四三页十六行
  一清按有上落水字
  左与旧卤水合卷十四四页一行
  一清按旧详下文当作候下旧卤城同
  山石色特上卷十四四页四行
  笺曰石一作白一清按山石下落白字朱氏误以石为白
  渔阳又西南入沽水卷十四四页十五行
  一清按阳黄省曾本作水
  西南与㶟馀水合为沽河卷十四四页十九行
  一清按此沽河字误当作潞以注文知之
  教民植种卷十四五页二行
  笺曰当作种植一清按植种义自通
  出狐奴山南转迳狐奴城南卷十四五页五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下南字当作西
  笥沟卷十四五页十行
  一清按笥沟上落入字名胜志校增
  派河尾也卷十四五页十三行
  一清按派字是𣲖字传刻之讹卞同
  清湛漳洹𣸦易涞濡沽虖沲卷十四五页十六行
  一清按湛当作淇全祖望校改
  鲍丘水篇
  水北川卷十四页一行
  一清按水下落导字
  乱流迳密云戍城南卷十四六页五行
  一清按乱流下落西南二字黄省曾本校增
  望虽卷十四六页七行
  笺曰虽字疑衍一清按虽字是离字之误不宜衍
  自决注之卷十四六页八行
  一清按决当作坎与上离字相照离南坎北盖用代字法耳柳佥钞本校正
  又东南峡卷十四六页八行
  一清按东南下落出字孙潜校増
  水西南流注之卷十四七页二行
  一清按水上落桑谷二字下云是水有桑谷之名可证也
  鲍丘水东南迳卷十四七页四行
  一清按迳下落渔阳县三字
  又西南流注之于沽河卷十四七页九行
  一清按之字衍文
  黄河之别源时长㟁峻固卷十四八页一行
  一清按时名胜志引此文作也
  山川暴戾卷十四八页四行
  笺曰宋本作山水一清按暴戾名胜志引此文作暴发
  凡所润舍四五百里卷十四八页十行
  笺曰舍宋本作合一清按非也润舍谓溉润庐舍与下灌田之文对待
  乘北㟁七十馀丈卷十四八页十六行
  笺曰谢云乘宋本作剩孙云疑作割书曰汤汤洪水方割作剩亦误一清按何焯云孙说谬甚据碑文是洪水毁损此遏所剩者北岸七十馀丈岂可因洪水字而遂及尚书方割之文乎
  修立遏卷十四八页十九行
  一清按立当作主主遏见上又朱氏欲改遏作堨按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云筑东兴堤遏湖水又云图坏堤遏又云倮身縁遏遏堨音同通用
  又东南流蓟县北卷十四九页七行
  一清按流下落迳字
  又东至潞县注于鲍丘之水卷十四九页七行
  一清按之字衍文
  北佩谦泽卷十四九页十四行
  笺曰谢云谦泽一作諌泽一清按通鉴注云夏谦泽在蓟北二百里今据是注乃二泽也谢说非
  合笥沟断卷十四九页十六行
  一清按合当作今言笥沟水时已断也
  今其居山之阳卷十四十页十二行
  笺曰其宋本作在一清按其乃且字之讹当作今在且居山之阳
  而东南流注于渠泃河卷十四十页十四行
  一清按当作泃渠河亦见濡水注
  故渎上承宰池水卷十四十页二十行
  一清按宰池当作滹沲
  公将征之卷十四十一页四行
  一清按公字衍文
  庾水注之卷十四十一页五行
  一清按庾水当作庚水即汉志右北平郡无终县之浭水也俊靡县下作庚庚浭音同
  以一石相磨卷十四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按一当作二
  世谓之车軬水卷十四十一页十七行
  一清按世谓上落东南流三字黄省曾本校増
  水出北山溪卷十四十一页十八行
  一清按北山下落温字初学记引此文校増
  以其过灼故卷十四十一页十九行
  一清按故下落也字初学记引此文校増
  山之高崭绝卷十四十二页二行
  一清按之字衍文
  与中郎将孟溢卷十四十二页四行
  一清按与字误方舆纪要校改作诏后汉书灵帝纪云中平五年九月遣中郎将孟益率骑都尉公孙瓒讨渔阳贼张纯是也
  春秋襄公十四年卷十四十三页三行
  一清按左氏传无终子事在襄公四年十字羡文
  东入庚水卷十四十三页十行
  笺曰一作庾一清按庚字不误
  寺内有大堂卷十四十三页十八行
  一清按有黄省曾本作起
  出县北山卷十四十四页四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濡水篇
  左道则连泉水注之出故城东卷十四十四页十八行
  一清按道字衍文出上落水字
  迳林山北卷十四十五页五行
  一清按林山上落松字方舆纪要松林城在大宁卫西北志云汉辽西郡文成县地本松林南境辽置松江州胜安郡治松江县金废州元复置寻以松江县省入上都路又曰北边纪事旧庆州在大宁北六百里西南至开平八百馀里地皆大松号曰千里松林亦曰平地松林在临潢西潢水出焉或谓之曲水亦曰囬水道元所谓水流回曲谓之曲河者也唐置松漠都督兼松林沙漠而取名焉郭造卿永平府志曰此乃千里松林也辽史曰蹛邨按辽史国语解作蹛村地名即松林故地蹛音带窃疑村字乃林字阙笔之误郭志改作邨字形象更差事如史记匈奴𫝊之蹛林汉书音义曰匈奴秋社八月中皆会祭处又正义曰颜师古云蹛者绕林木而祭鲜卑之俗自古相𫝊秋祭无林木者尚竖柳校众骑驰绕三周乃止此其遗法也又寰宇记引入塞图云汉大𡩋西北行百里至怀荒镇又北行七百里至榆关又北行二百里至松林又北行千里方至瀚海也
  木林山水会之卷十四十五页十一行
  一清按木当作松
  地理志曰洫水出县北蛮中卷十四十五页十五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渔阳郡白檀县下云洫水出北蛮夷师古曰洫音呼䴗反洫水即濡水之缺画此是六朝已后汉书𫝊写之误师古不知而缪音之县字衍文北蛮下落夷字
  濡水又东而南卷十四十五页二十行
  一清按而字衍文
  而出于龙刍之谿卷十四十六页十行
  一清按而孙濳校改西
  东流入藏水卷十四十六页十一行
  一清按当作三藏水落三字
  又东南流迳列谿卷十四十六页十一行
  一清按当作武列谿下云武列水可证
  东南历石□下左层峦之上卷十四十六页十二行
  笺曰谢云□一作挺一清按当从木作梃说文梃一支也徐锴系𫝊曰梃者独也梃然直立之貎石梃是石之孤生独立者左字误当作梃在层峦之上
  [[#弯(⿰弓爪)-- 弧矢|弯(⿰弓爪)-- 弧矢]]卷十四十六页十三行
  一清按弯下落张字名胜志引此文校増
  东至清陉卷十四十七页一行
  一清按永平府志方舆纪要俱作青陉纪要云永平府卢龙县有青山口在府北桃林口东第四关口也下云东越青陉仍是青字
  杨都赋卷十四十七页五行
  一清按杨当作扬
  东越青陉卷十四十七页六行
  笺曰克家云青当作清一清按青陉字不误
  濡水又东南水又合焉卷十四十七页十三行
  笺曰水又旧本作水名宋本作洛水合焉一清按水上落敖字又当作右永平府志校正笺说非
  得去润水又会敖水卷十四十七页十五行
  一清按得上落左字去字衍又当作右永平府志校正
  南流注迳孤竹城西卷十四十七页十九行
  一清按迳字羡文
  水出肥如东北玄溪卷十四十七页二十行
  一清按肥如下落县字
  俗又谓肥如水卷十四十八页一行
  一清按又谓下落之字
  右合卢水卷十四十八页三行
  一清按合黄省曾本作会
  阳乐故燕也卷十四十八页六行
  一清按也当作地
  又南得温泉水口注之出东北温溪卷十四十八页九行
  一清按注字衍文之乃水字之讹名胜志校正
  地理志曰令支有孤竹故城孤竹国也卷十四十八页十六行一清按故城二字当倒互地理志辽西郡令支县下云有孤竹城应劭曰故伯夷国是也
  我孤竹君也卷十四十九页二行
  一清按太平广记引博物志作我孤竹君子也落子字
  东南迳主乡北卷十四十九页六行
  一清按主永平府志作西
  出城东南卷十四十九页六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濡水又迳牧城南卷十四十九页七行
  一清按牧永平府志作故
  世谓新河矣卷十四十九页十一行
  一清按谓下落之字
  至王莽之淑武也新河又东分为二水卷十四十九页十四行笺曰至宋本作故俱疑衍一清按全祖望云至字当移在淑武也下
  水出新平县卷十四十九页十七行
  一清按当作新安平汉书地理志校补下并同
  世谓之马头山卷十四十九页十八行
  一清按山当作水
  东流注大水卷十四十九页十九行
  一清按当作封大水汉书地理志校补
  南流于海卷十四二十页一行
  一清按南流下落入字汉书地理志云皆南入海是也
  与缓灵水会卷十四二十页二行
  一清按灵汉书地理志作虚下同
  世谓之大笼山卷十四二十页三行
  一清按山当作水
  南流于海卷十四二十页四行
  一清按南流下落入字汉书地理志校补
  出令支县之蓝山卷十四二十页五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新河又东至九过口卷十四二十页六行
  一清按过当作□
  西入九过注卷十四二十页十一行
  笺曰一作□一清按非也其字从水作□不从火作□魏书毌丘俭𫝊正始中俭以高句骊数侵叛督诸军步骑万人出玄莬从诸道讨之句骊王宫将步骑二万人进军沸流水上大战梁口宫连破走俭遂束马悬车以登丸都注云梁音遏梁字无遏音盖误文也册府元龟作□口云音过梁与□遏与过皆以形似致误海阳城汉县属辽西郡今永平府卢龙县地旧志云西接蓟门东逹渝关渝关今山海关仲恭盖由此越险以伐高句骊也沸流水九都城在朝鲜京畿道东北辽史地理志渌州鸭渌军节使正州本沸流王故地为公孙康所并渤海置沸流郡有沸流水是也然而其事有可疑者沸流水在汉玄莬郡而九□口则在辽西郡仲恭进兵与高丽大战焉有引之反入内地之理史文如是难以意度也或于文当云句骊王宫将步骑二万人大战□口进军沸流水上宫连破走于事方合九□下落口字
  左迤为孔阳孤淀名卷十四二十页十二行十三行
  笺曰宋本无名字一清按永平府志引此文作左迤与北阳孤淀合今校正
  王莽改曰碣石也卷十四二十页十七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右北平郡骊成县大碣石山在西南莽曰揭石师古曰掲音桀
  潮水大至卷十四二十页二十行
  一清按大至下落则隐二字全祖望校增
  大辽水篇
  辽水亦言出□石山卷十四二十二页五行
  一清按□当作䂡淮南子地形训辽出䂡石篇海类篇俱云䂡同砥
  有小辽水其流注之也卷十四二十二页十二行
  一清按其当作共
  辽水又右会白狼水卷十四二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按又字衍文孙潜校
  魏武于马上使格之卷十四二十三页六行
  一清按于马上下博物志有逄狮子三字今校补
  杀伤其众卷十四二十三页六行
  一清按其博物志作甚
  王乃统率常从健儿卷十四二十三页六行
  笺曰綂宋本作自一清按綂字义自得
  洛阳鸡狗卷十四二十三页十行
  一清按阳博物志作中
  白狼水北迳白狼县城东卷十四二十三页十二行
  一清按县下落故字
  白狼水又东卷十四二十三页十三行
  笺曰又古本作入一清按又字不误
  水发川西南山下卷十四二十三页十三行
  一清按川当作源
  盖委也人从之卷十四二十三页十八行
  笺曰盖委以下六字有讹脱一清按孙濳校改作盖倭地人徙之
  导西北远山卷十四二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按导上落水字
  慕容晃卷十四二十四页一行
  笺曰克家云晃别本作皝一清按史作皝韵会云讹作晃当据史改正何别本之足云
  东流为二水卷十四二十四页十二行
  一清按东流下落分字孙濳校増
  迳一故城卷十四二十四页十三行
  一清按故城下落西字孙濳校増
  盖燕齐辽迥卷十四二十四页十九行
  笺曰迥宋本作远旧本作回一清按増韵迥寥远也与远字义无别若作回尤非
  地理志曰渝水自塞南入海卷十四二十四页二十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辽西郡交黎县下云渝水首受塞外南入海落外字
  十三州志卷十四二十五页四行
  一清按志下落曰字
  大辽水自塞卷十四二十五页四行
  一清按塞下落外字
  小辽水篇
  西南至辽队县入于大辽水也卷十四二十五页五行六行
  一清按柳佥钞本此十二字经文另为一条在本注之后
  县故高句丽相之国也卷十四二十五页七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玄莬郡高句骊县应劭曰故句骊胡相字误也
  西南流迳至辽水卷十四二十五页十行
  一清按迳至二字是注字之误
  𬇙水篇
  自𬇙水而至朝鲜卷十四二十五页二十行
  一清按而当作西孙潜校改









  水经注笺刊误卷五
<史部,地理类,河渠之属,水经注释__水经注笺刊误>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刊误卷六
  仁和赵一清纂
  洛水篇
  洛水又东戸水注之卷十五一页十行
  笺曰谢云戸一作尸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水北岀发尸山卷十五一页十一行
  一清按出发二字义复山海经曰尸水出尸山衍发字
  洛水又东得乳水卷十五一页十三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水北出良馀山南南注于洛卷十五一页十四行
  一清按下南字重文当作流
  洛水又东会于龙馀之水卷十五一页十五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东流入洛水又东至阳虚山卷十五一页十六行
  一清按入洛下当重一洛字
  山海经曰又阳虚之山卷十五二页二行
  一清按曰又二字当倒互
  洛水又东门水出焉卷十五二页八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水南出获兴山卷十五二页十三行
  一清按兴当作舆汉书地理志校正下获舆川同
  洛水又东迳熊耳山北卷十五二页十三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洛水迳阳渠关北卷十五二页十六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阳渠水出南阳渠山卷十五二页十七行
  笺曰谢云阳一作坞一清按非也出南二字当倒互
  洛水又东迳卢氏县故城南卷十五三页五行
  一清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东南流迳卢氏城东而流注于洛水卷十五三页八行
  一清按东而二字当倒互孙濳校正
  又东龙翼合三川卷十五三页八行
  一清按龙字衍文孙濳校
  陵阜原险卷十五三页十一行
  一清按险当作隰
  洛水东与高门水合卷十五三页十五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洛水又东松杨溪水注之卷十五三页十九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杨当作阳方舆纪要云宁县西六十里有松阳关极险厄下松阳山同
  又东合黄城溪水卷十五四页一行
  一清按城当作亭禹贡锥指校
  有二峰卷十五四页一行
  一清按有上落山字
  及其长霄冒颠卷十五四页三行
  笺曰颠一作岭一清按颠字义通
  方乃就辨优劣耳卷十五四页三行
  笺曰宋本作方可一清按乃字不误
  洛水又东得荀公汉口卷十五四页六行
  笺曰孙云汉口当作涧口一清按当作溪口溪与汉近
  命参将戴延之卷十五四页十行
  一清按参将当作参军晋书职官志诸公及开府从公为持节都督増参军为六人延之时从宋武帝西入长安正居此职作西征记也延之名祚见隋书经籍志
  洛水又东库谷水注之卷十五四页十三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水发北鹈鹕涧卷十五四页十五行
  一清按发北二字当倒互
  城西坞卷十五五页五行
  一清按城西下落有字
  有二源卷十五五页八行
  一清按有上落水字
  黍艮谷水入焉卷十五五页十行
  一清按艮禹贡锥指作良
  山出多重固卷十五五页十行
  一清按出字衍文
  洛水又东合杜杨涧水卷十五六页四行
  一清按杨禹贡锥指作阳下杜阳溪同
  洛水又东渠谷卷十五六页七行
  笺曰谢云渠谷上下疑有阙一清按无阙文也六字是注混作经
  在上迢逓层峻卷十五六页八行
  一清按在当作左
  洛水又东迳宜阳县故城南卷十五七页八行
  一清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洛水又东与厌梁之水合卷十五七页十五行
  一清按厌梁山海经作厌染
  水出县北𫝊山卷十五七页十六行
  笺曰传一作𫝊一清按山海经正作傅山朱氏何不据之改正乎
  禄泉注之其水近出北谿卷十五七页二十行
  一清按泉下落水字近字与北字当互易下云水东出近川是其词例也
  东南与湖长涧水会卷十五八页九行
  一清按湖字衍文
  洛水又东枝渎左出焉卷十五八页十七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故渎又东迳周山卷十五八页十九行
  一清按故渎当作枝渎下同
  周山在柏亭西柏卷十五九页二行
  一清按西柏当作西北
  又东北迳三王陵东北出焉卷十五九页三行
  一清按东北出焉上全祖望校増榖水二字
  故渎东北历制乡卷十五九页十一行
  一清按故渎当作枝渎榖水注云洛水枝流入焉是也
  东抗恵水卷十五十页二行
  一清按抗当作枕
  五营士屯都亭卷十五十页三行
  一清按五营上落率字后汉书何进𫝊校补
  置函谷关广城伊阙大谷轘辕旋门平津孟津等八关都尉治此卷十五十页三行四行
  一清按函谷关关字衍文平津上落小字后汉书灵帝纪校正
  郡国志曰所谓甘城也卷十五十页十八行
  一清按曰字衍文
  因西为千里卷十五十一页四行
  一清按因西下落方八百里四字汉书地理志云初雒邑与宗周通封畿东西长而南北短短长相覆为千里师古曰宗周镐京也方八百里八八六十四为方百里者六十四也雒邑成周也方六百里六六三十六方百里者三十六二都得百里者方千里也故诗云邦畿千里
  迁自序云卷十五十一页六行
  一清按迁上落司马二字
  宸居洛邑卷十五十一页八行
  笺曰宸一本作定一清按宸居犹言皇居也改作定非
  祝良字石卿卷十五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按石卿黄省曾本作召卿后汉书顺帝纪云祝良为九真太守章怀注曰良字邵卿长沙临湘人又厐参𫝊章怀注引谢承书云祝良字召卿长沙人聪明博学有才干以廉平见称也
  因名司州焉卷十五十一页十七行
  一清按因名上落后世二字全祖望校増
  招延与道士浮丘同游□洛之浦卷十五十二页一行
  一清按与字当移在道士之下
  西北流于刘聚卷十五十二页十行
  一清按流下落注字
  又东偃师故县南卷十五十二页十五行
  一清按又东下落迳字
  重源又发侧缑氏原卷十五十三页一行
  一清按侧字当移在缑氏原下
  控鹤斯阜卷十五十三页三行
  一清按鹤孙濳校改鹄
  有司空密陵光侯郑庙碑卷十五十三页十行
  一清按郑下落袤字光当作元晋书校
  洛水又北阳渠水注之卷十五十三页十五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水南谓之南𬩽中水之南𬩽卷十五十三页十七行十八行
  一清按中水之南𬩽五字重文宜衍
  世谓之温水泉卷十五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按水泉二字当倒互
  水侧有重人穴卷十五十二页二十行
  笺曰重一作童一清按当作僵渭水注有僵人穴亦其类也且道元引西征记而又自为之说朱氏岂不审耶
  洛水又东罗水注之卷十五十四页九行
  一清按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出方山罗川卷十五十四页十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出南浦陂卷十五十四页十行
  一清按浦当作蒲上云蒲池水可证
  谓之长川罗卷十五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按川罗二字当互易河南郡志云长罗川在巩县西南
  白相涧水注之卷十五十四页十五行
  一清按白相孙濳校改白桐下同
  又北九山东谿水入焉卷十五十四页十六行
  一清按东字衍文孙濳校
  昔密有卜城者卷十五十四页十七行
  一清按城孙濳校改成
  又西北迳潘岳子父墓前卷十五十五页十四行
  一清按子父二字当倒互
  明乐泉注之卷十五十六页二行
  一清按泉下落水字
  三泉并导卷十五十六页二行
  一清按三当作五下云世谓之五道泉可证也
  又东北洞水发南谿石泉世亦名之为石泉也卷十五十六页九行
  一清按洞水当作泂水下石泉下落水字
  世又名之曰盐谷水卷十五十六页十一行
  一清按盐谷当作盘谷
  亦以为巩东邑名也卷十五十六页十二行
  一清按亦以上落服䖍二字黄省曾本校补
  洛水又东北流入于河卷十五十六页十六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赤文篆字尧帝又循坛河洛卷十五十七页三行
  一清按篆起周宣盖是绿字之误循当作修路史校改
  什政之度卷十五十七页五行
  一清按什当作七
  以授之卷十五十七页六行
  一清按之下落尧字
  舜又习尧祀卷十五十七页十行
  一清按祀当作礼下云习礼尧坛
  伊水篇
  伊水出南阳县西蔓渠山卷十五十八页一行
  一清按当作南阳鲁阳县元和郡县志引此文作南阳鲁县盖亦脱阳字汉志南阳郡鲁阳县下云古鲁县续志云鲁阳有鲁山刘昭补注引前志曰古鲁县以相证春秋分记曰在夏为鲁县刘累迁于鲁汉为鲁阳是也说者谓地理志伊水出弘农卢氏熊耳山与水经何以有异不知南阳有三熊耳卢氏之外宜阳陜俱有之作水经者恐其混而无别乃据山经云蔓渠之山伊水出焉以立文又恐蔓渠之名不显人或疑之故云南阳鲁阳县西也卢氏熊耳山在鲁阳县之西县西北九十里有歇马岭道出卢氏惟举此为名始无㳺移矣不然淮南子以为伊水出上魏山而括地志又有出峦山一名闷顿岭元和志则有出鸾掌山之别此水经之所以精核而取校古书之所以可贵也世本水经注乃云出南阳县西试思两汉南阳郡治宛隋人始废南阳郡改宛县曰南阳县至今因之在汉魏六朝无有是名也以胡东樵吴任臣之好辨悉心研究禹贡锥指山海经补注皆不能指其缺失信乎读书之难也
  水自熊耳东北卷十五十八页四行
  一清按水上落伊字
  京相璠之著春秋地名亦云卷十五十九页四行
  一清按之字衍文春秋下落土字
  水出新城县之狼睾山之西南阜下卷十五十九页十二行一清按下之字衍文
  东流狐山南卷十五十九页十五行
  笺曰宋本作孤山一清按东流下落迳字
  即陆浑山者也卷十五十九页十九行
  一清按山字衍文者当作都全祖望校
  县西号略池卷十五二十页五行
  笺曰号当作虢一清按池当作地
  春秋所谓东尽于虢略者也卷十五二十页五行
  一清按于字衍文何焯校
  涧出侯谿卷十五二十页六行
  一清按涧当作水出下黄省曾本有西北二字
  鲁僖公二十二年春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卷十五二十页九行一清按春当作秦左氏𫝊校
  祖涧东逝卷十五二十页十一行
  一清按祖当作阻
  渚水上承陆浑县东禅渚卷十五二十页十二行
  一清按禅渚之渚当作陂
  郭景纯注云一禅音暖卷十五二十页十四行
  笺曰郭景纯云禅音填一清按今道元引郭注云禅一音暖足正世本之误一禅二字当倒互
  而长有贤徳卷十五二十一页二行
  一清按而长二字当倒互
  北汶卷十五二十一页十行
  笺曰孙云汶字疑误一清按孙濳云当作北注
  北水出广城西南西南迳杨志坞北卷十五二十一页十三行一清按城当作成广成下落泽字西南二字重文宜衍
  西流陆浑卷十五二十一页十四行
  一清按西流下落迳字陆浑下落县南二字孙濳校増
  河南十二县簿曰卷十五二十一页十五行
  一清按县下落境字后同
  屈而迳杨坞南卷十五二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按当作杨志坞落志字
  伊水又迳西北当堦城西卷十五二十二页一行
  一清按迳字当移在西北之下
  狂水出焉西南流卷十五二十二页四行
  一清按西南流下落注于伊水四字山海经校补
  又南迳纶氏故城东卷十五二十二页八行
  一清按纶氏下落县字
  南流迳纶氏城西卷十五二十二页九行
  一清按纶氏下落县故二字
  水有二源卷十五二十二页十行
  一清按二当作三下云故世有三交之名也可证
  并出山南流合舍卷十五二十二页十一行
  笺曰宋本作并出山南合流衍一舍字一清按非也于文并出山南流合舍宋本之妄不待言
  盖记水之涨灭也卷十五二十四页十四行
  一清按灭当作减
  石壁又有石铭云卷十五二十四页十四行
  一清按石壁之石当作右
  欲食之卷十五二十五页二行
  一清按食战国䇿作贫
  今伊水卷十五二十五页七行
  笺曰今当作合一清按今字不误伊当作无
  汉书郊祀志曰卷十五二十五页九行
  一清按汉书上落后字
  广志曰卷十五二十五页十四行
  笺曰谢云广志以上疑有脱落一清按无缺文也盖其书体例如此不得以人鱼事与上文义不属疑之
  声如小儿卷十五二十五页十五行
  一清按小儿下尔雅释鱼注有啼字史记正义同今补正
  形如鳢卷十五二十五页十五行
  一清按鳢为鲮鳢也本草陶隐居云鲮鳢形似鳖而短小又似鲤鱼有四足山海经曰蔓渠之山伊水出焉有兽焉其名曰马腹其状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此与沔水注中庐疏水之水虎颇相类道元又以人鱼释之详见下
  司马迁谓之人鱼卷十五二十五页十六行
  笺曰山海经厌染之水出傅山之阳南流注于洛其中多人鱼不云伊水岂古今相沿并厌染之水名伊水乎一清按厌染之水见洛水注朱氏只知人鱼字出厌染之水而不悟伊水亦有马腹之文也
  𤄊水篇
  其水历泽东南南卷十五二十六页三行
  一清按下南字黄省曾本作流
  古旧亭之处也卷十五二十六页三行
  一清按旧亭当作朁亭郡国志榖城𤄊水出刘昭补注引博物志曰出潜亭山汉志作朁亭师古曰朁音潜从水后人所加耳
  涧水篇
  山海经曰北流注于榖卷十五二十六页十七行
  一清按九字衍文
  即周书所谓我卜涧水东言水者是也卷十五二十七页二行笺曰御览引此无言水二字一清按于文当作言是水者也孙潜校正
  东南流注于离山涧水也卷十五二十七页十一行
  一清按离山二字衍文
  旧与榖水乱流流同南入于洛卷十五二十七页十二行
  笺曰一作同流一清按全祖望曰流字重文宜衍
  今河南使水卷十五二十七页十五行
  一清按使当作死即死榖也见榖水篇
  榖水篇
  汉景帝三年初徙万戸为卷十六一页十一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渑池县下云景帝中二年初城徙万家为县初下落城字为下落县字
  榖水处也卷十六一页十三行
  一清按榖水下落出字孙濳校増
  耆喭曰卷十六一页十五行
  一清按喭当作彦
  榖水又东迳土崤北卷十六一页十九行
  笺曰孙云土字疑误盖有东西二崤此或作西崤也一清按非也玉海云吕氏春秋九塞殽其一也左𫝊晋败秦师于殽公羊𫝊云殽之嵚岩榖梁传云殽岩崟之下春秋正义曰俗呼为土殽石殽其厄道在两殽之间土字不误
  所谓二崤也卷十六一页二十行
  一清按二当作三胡渭云河水篇云河之右则崤水注之水出河南盘崤山东北流与石崤水合水出石崤山山有二陵南陵北陵也又云河水又东千崤之水注之水南导于千崤之山即所谓三崤山也史记正义亦曰殽三殽山也在洛州永宁县西北二十八里北史崔宏𫝊云三崤地险人多冦劫指谓此也
  东西流注于榖卷十六二页一行
  一清按西当作南
  又东迳于雍谷谿卷十六二页六行
  一清按于字衍文
  晋水历侧卷十六二页七行
  一清按晋当作崤
  榖水又迳白超垒南卷十六二页十三行
  笺曰白超字误俱当作白起一清按非也元和郡县志云白超故城一名白超垒一名白超坞汉末黄巾贼起白超筑此以自固周书魏玄𫝊除白超防主又隋韩擒虎尝为白超防主见其碑文盖南北阻兵常为戌镇据此则非秦之白起明矣
  故治宫所在卷十六二页十七行
  一清按治宫当作冶官下水冶之冶亦误作治
  山海经曰其中多碧卷十六三页十六行
  一清按山海经曰四字重文宜衍碧下落绿字今校补
  自下通谓之涧水为榖水之兼称焉卷十六三页十八行
  一清按谓之之字羡文
  源出北县卷十六四页三行
  一清按北县二字当倒互
  波水出于其阴卷十六四页八行
  笺曰山海经作陂水一清按尔雅释水云水自洛出为波今本山海经陂字乃𫝊刻之误
  山海经曰卷十六四页九行
  一清按四字重文宜衍
  出擅山卷十六四页二十行
  一清按擅当作檀檀山见洛水注
  又东迳卷十六五页七行
  一清按洛水注云枝渎东北历制乡迳河南县王城西又北入于榖又东迳下落河南王城西五字
  河南城西北卷十六五页九行
  一清按河南下落王字
  十年定鼎卷十六五页十六行
  一清按十当作卜
  大水并瀑卷十六七页七行
  一清按名胜志引此文作迸瀑
  后张方入洛破千金堨公私赖之卷十六七页十七行
  一清按全祖望云张方破堨何以反云公私赖之据晋书李矩传补京师水碓皆涸永嘉初汝阴太守李矩汝南太守袁孚修之以利漕运二十七字
  北引渠卷十六八页六行
  一清按北上落榖水二字全祖望校补
  晋惠帝造石渠于水上卷十六八页七行
  一清按渠当作梁
  到三年三月十五日毕记卷十六八页十一行
  一清按记当作讫下并纪之纪是记字
  又潘岳西征赋曰卷十六八页十三行
  一清按又字衍文
  谓之金水卷十六八页十五行
  一清按当作金谷水落谷字
  北有退门卷十六九页十二行
  一清按退门当作䢰门
  函北连庑䕃墉北广榭卷十六九页十三行
  一清按函北当作西北连庑下落函字孙濳校正
  高视常以避暑卷十六九页十四行
  笺曰高视字误当作高欢一清按非也何焯云道元生于孝昌二年不及神武时全祖望曰当作高祖即后魏孝文帝也
  故向地也卷十六九页十七行
  一清按地当作城
  永嘉乱卷十六九页十七行
  一清按永嘉下落之字
  号曰洛阳垒卷十六九页十七行
  一清按曰字衍文名胜志校
  江无复髣髴矣卷十六十页九行
  笺曰谢云详上文当作九江或作溪谷一清按何焯云江可该九不烦増改
  历䟽圃中卷十六十页十行
  一清按䟽亦作蔬二字通用
  以锱石为口卷十六十页十一行
  一清按锱当作缁湿水注云是洛阳八风谷之缁石也盖黒石也
  又瑶华宫南卷十六十页十二行
  一清按又下落迳字
  入为神居矣卷十六十页二十行
  一清按入当作实
  池中有魏文帝九花樷卷十六十一页一行
  笺曰九花樷当作九华殿洛阳宫殿簿有明光殿式干殿九华殿蔬圃殿而魏志云青龙三年还洛阳复崇华殿改名九龙殿一清按非也程大昌演繁露云水迳洛阳天渊池中有魏文帝九华楼楼字亦误据魏书黄初七年三月筑九华台今校正
  池南置魏文帝茅茨堂卷十六十一页三行
  一清按置当作直
  而桢抠坐磨石不动卷十六十一页十三行
  笺曰一作匡坐一清按抠坐抠衣而坐作徒磨石故其坐若此若匡坐则正坐也何以磨石
  此非刘桢也卷十六十一页十三行
  笺曰也当作邪一清按阎若璩云唐韵正古也与邪通用晋书魏舒𫝊有主人妇夜产俄闻有车马之音相问曰男也女也今注中多以邪为也
  陆机洛记卷十六十二页十二行
  笺曰脱一阳字一清按记下又脱一曰字黄省曾本校
  今太仓西南地水名卷十六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按地当作池
  杜预因其一证必是狄泉卷十六十二页十六行
  一清按必是上落谓字狄泉当依篆文作翟泉
  不更层墉卷十六十三页二行
  一清按层当作増
  北对芒阜卷十六十三页九行
  笺曰当作邙阜即北邙也一清按北邙之邙亦作芒晋太安二年成都王颕自邺举兵内向帝军于芒山以拒之是也下芒垄北芒并如字
  连岭修垣卷十六十三页九行
  一清按垣当作亘黄省曾本校
  屋南迳建春门卷十六十三页十三行
  笺曰谢云宋本作屈而迳建春门一清按南字不误盖榖水东出折而南流也
  桥之石柱铭云卷十六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按石当作右
  监椽卷十六十四页七行
  一清按椽当作掾
  左北平卷十六十四页七行
  一清按左当作右
  败此而返卷十六十四页九行
  一清按此当作北
  嵇叔夜为司马昭所害处也卷十六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按嵇叔夜上名胜志引此文有亦字
  后张纯堰洛而通漕洛中公私怀赡卷十六十四页十八行一清按而御览引此文作以怀全祖望校改穰
  故河南十二县簿云卷十六十五页四行
  一清按故字衍文县下落境字
  右宫门也卷十六十五页十四行
  一清按右当作古
  尝无毁坏卷十六十五页十七行
  一清按尝全祖望校改曽
  犹象而魏之上加复思以易观矣卷十六十七页五行
  笺曰孙云此当作犹象魏之上而加复思以易观矣一清按困学纪闻云杨植许由庙碣云尧而许之日而月之独孤及仙掌铭云日而月之星而辰之同一句法杨慎曰唐文粹日而月之星而辰之本荘子尸而祝之社而稷之语然日月星辰语若出今人其不见笑也几希是注象而魏之句本古法非误文也
  渠水又枝分南迳出太尉司徒两坊间卷十六十七页十五行一清按迳出二字当倒互
  西国有爵离浮图卷十六十八页四行
  笺曰爵一作郁一清按非也爵离寺见河水注引释氏西域记
  惟祧庙别无卷十六十八页十五行
  一清按别当作则
  元王东渡魏社代昌矣卷十六十八页十八行
  笺曰王一作皇魏一作晋一清按非也道元生于拓跋朝是时魏都洛阳记此正以表晋衰魏兴之兆安得云晋社代昌乎元王字亦不作皇例以称刘裕为刘武王知之所谓岛夷索虏南北竞长也
  迳太仓南东出阳门卷十六十九页十二行
  一清按方舆纪要雒阳城正东曰东中门魏晋以后曰东阳门东出二字当倒互
  榖水迳阊阖而南土山东卷十六十九页十三行
  一清按迳当作自阊阖下落门字而南下落迳字黄省曾本校正
  以故门卯出卷十六十九页十八行
  一清按卯当作邪
  是汉明帝梦见大人卷十六十九页十九行
  一清按是孙濳校改昔
  华桥汉书曰卷十六二十页九行
  一清按隋氏经籍志后汉书十七卷本九十七卷今残缺晋少府卿华峤撰
  榖水又南迳西门门卷十六二十一页二行
  一清按方舆纪要其南一门曰广阳门亦曰西阳门后魏主宏改曰西明门上门字误当作明
  故津阳门也卷十六二十一页四行
  一清按方舆纪要又西曰津门以洛水从此而入城魏晋以后曰津阳门
  漂落害者众卷十六二十一页五行
  一清按落字衍文何焯校
  津阳城门校卷十六二十一页五行
  一清按校下落尉字何焯校补
  谏议大夫陈宜卷十六二十一页六行
  一清按陈宜当作陈宣寰宇记引后汉书曰建武十年洛水泛涨谏议大夫陈宣云云是也
  北对南阳南宫卷十六二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按括地志洛阳故城内有南宫北宫南阳字误当作洛阳
  故孝廉功曹卷十六二十二页八行
  一清按故上落皆伦二字全祖望校补
  汉官曰卷十六二十二页十三行
  笺曰汉官下宋本有一仪字一清按何焯云不当有仪字陈振孙书录解题曰汉官仪一卷后汉军谋校尉汝南应劭仲远撰按唐志有汉官五卷汉官仪十卷今惟存此一卷载三公官名及名姓州里而已其全书亡矣道元及见旧籍故宜无舛而猥云宋本此所以不免为阎百诗冯定远所诮也
  遂坚传之刻记年月日以名焉卷十六二十二页十五行
  笺曰坚当作䜿一清按何焯云坚字不误传当作缚刻记上落因字以后汉书注文选注参校
  殷人之左学卷十六二十三页一行
  一清按左学下落右学二字以礼记王制校补
  嘉平四年卷十六二十三页五行
  一清按嘉平当作熹平
  光禄大夫弹卷十六二十三页六行
  笺曰汉书光禄大夫马日殚一清按后汉书蔡邕传云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殚朱氏所引何踈缪也
  芜会剧者卷十六二十三页十九行
  笺曰宋本作剧务一清按黄省曾本芜作无言于剧务则无会也
  高堂谿等卷十六二十四页十六行
  一清按后汉书作堂谿典此文误也
  阳嘉八年卷十六二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按阎若璩云阳嘉止四年八是元字之误盖作毕即立碑也下九年亦当是元年
  存半毁几卷十六二十四页十六行
  笺曰当作存毁几半一清按存半毁几言所存者如此而毁者凡几也朱氏以意妄改所未安矣
  迳清阳门东卷十六二十四页十九行
  一清按清当作青
  为治军所处卷十六二十五页十三行十四行
  一清按治当作洛处当作乘名胜志引此文校正
  隐沦妄死卷十六二十五页十七行
  笺曰宋本作忘死一清按非也妄死谓诈死耳字不误
  竒制作卷十六二十六页三行
  笺曰奇制作未详玉海引此注无此三字一清按竒制作谓桥之制作甚竒即上制作甚佳之意岂可以玉海所引无之而遂疑之
  阳渠水又东流迳汉广野君郦食其庙南卷十六二十六页六行笺曰迳当作经一清按前后注文俱作迳此等实为辞费
  阳渠又东迳亳殷南卷十六二十六页十二行
  一清按阳渠下落水字
  晋太康地理记并言四横死于是亭卷十六二十六页十五行一清按晋太康下落记字地理记当作地道记兼引二书故曰并言也
  将晓出税驾卷十六二十七页三行
  一清按税驾下黄省曾本有逆旅二字
  上有山阳王家墓卷十六二十七页四行
  一清按上孙濳校改止
  甘水篇
  故世人目其所为甘棠焉卷十六二十七页十五行
  一清按甘棠黄省曾本作甘掌如华掌鸾掌之类元和郡县志河南府寿安县下云汉宜阳县地后魏分新安置甘掌县是也
  梦汁而平卷十六二十七页十八行
  笺曰孙云梦汁疑作广阔一清按全祖望云先司空本是夷污二字
  今河南河南县有甘水卷十六二十八页五行
  一清按河南县下落西南二字郡国志河南尹河南县有甘城刘昭补注曰杜预曰县西南有甘泉即此水也
  漆水篇
  又东迳漆沮入于洛卷十六二十八页十行
  笺曰克家云东迳史记作东过一清按尚书本作东过不独史记也且道元注例用迳字以别于经文之过入于洛当从经文作入于河盖渭水至华阴入河而洛水则至华阴入渭今云渭入洛其舛甚矣朱氏顾遗其大而摘其细何也黄省曾本原作河
  逾梁上卷十六二十八页十二行
  一清按上当作山
  自土漆沮卷十六二十八页十三行
  一清按依经文当作沮漆
  岐川在杜陵埤卷十六二十八页二十行
  笺曰孙云杜陵当作杜阳埤宋本作北一清按岐川字亦误当作岐山见渭水注
  谓之柒渠卷十六二十九页一行
  笺曰当作漆一清按古字通用不必改也
  漆水出漆县西北岐山东入渭卷十六二十九页二行
  一清按西北下落至字诗地理考引此文校増
  今说互出卷十六二十九页四行
  笺曰旧本作牙一清按黄省曾本作㸦古文互字若作牙音其义垂
  浐水篇
  𣻐水篇
  县以汉景帝二年置卷十六二十九页十七行
  笺曰宋本以字下有溪名二字一清按于文不当有此二字汉书地理志左冯翊祋祤县景帝二年置
  水出东北而西南迳铜官川卷十六二十九页十八行
  一清按出下落县字而字衍文孙濳校正
  西瓠口卷十六三十页四行
  一清按西下落邸字史记河渠书校补
  渠并北山卷十六三十页五行
  一清按渠上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皆有为字
  溉泽卤卷十六三十页八行
  一清按泽卤下落之地二字史记河渠书校补
  河渠书曰凿泾水自中山而
  一清按而当作西史记云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道元盖割裂引之
  南纪治谷水卷十六三十页十六行
  笺曰纪当作绝一清按治当作冶方舆纪要云冶谷在泾阳县西北五十馀里亦谓之谷口云阳宫记曰冶谷去云阳八十里山出铁有冶铸之利故因名有水曰冶谷水分渠十二是也
  渭此水也卷十六三十一页七行
  笺曰一作此渭一清按非也渭当作谓
  俗谓是水为渠水也卷十六三十一页十一行
  一清按渠水当作柒水
  其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矣卷十六三十二页二行
  一清按矣黄省曾本作也




  水经注笺刊误卷六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刊误卷七
  仁和赵一清纂
  渭水篇
  水出南鸟鼠山渭水出谷卷十七一页十行
  一清案出南二字当倒互
  他说曰卷十七一页十一行
  一清案他说当作地说
  右得封湲水卷十七一页十四行
  一清案湲当作溪
  二源合注成一川卷十七一页十八行
  一清案成上落共字
  荀宇卷十七二页二行
  一清案后汉书温序传是茍宇朱氏误引作荀宇
  迹长三尺一寸卷十七二页七行
  一清案一寸魏书作二寸
  俱左则过水右注之卷十七二页十一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俱当作其右当作合
  汉灵帝五年卷十七二页十四行
  一清案续志汉阳郡下刘昭补注引秦州记曰中平五年分置南安郡此落二字
  赤亭水出东山赤谷卷十七二页十四行
  一清案出下落郡之二字通鉴注引此文校増
  二源合舍卷十七二页十七行
  笺曰舍宋本作注一清案舍字不误未可因上有二源合注之文而托为宋本以妄改之也
  永元元年帝封耿秉为侯国也卷十七二页二十行
  一清案帝上落和字
  出西南山下卷十七三页四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渭水又东与落门西山卷十七三页十行
  一清案与当作迳胡渭校改
  东门得上门谷水卷十七三页十四行
  一清案上门字当作北
  左则有温谷卷十七三页十五行
  笺曰左宋本作右一清案有字衍文温谷下落水字
  又东出黑水卷十七三页卜七行
  一清案黑水下落峡字
  渭水至黑水峡卷十七三页十九行
  一清案至当作自孙濳校
  其水道平襄县南山温溪卷十七三页二十行
  一清案道字误当作导源二字
  东北流迳平襄县南城卷十七四页一行
  一清案当作故城南孙濳校改
  王莽之谓平襄县矣卷十七四页一行
  笺曰之当作所一清案之下落所字非之字当作所也汉志莽曰平相襄字误县字衍文
  野鸡自鸣卷十七四页八行
  一清案自黄省曽本作皆
  信而有徴卷十七四页十三行
  一清案徴下落矣字名胜志校増
  后马超之围冀也卷十七四页十六行
  一清案后下落汉字孙濳校补
  卿欲令长者出不利之言乎卷十七四页十九行
  一清案利当作义魏书校改
  次东浊谷水卷十七四页二十行次东黄土川水卷十七五页一行一清案两次东下俱落有字
  而北流于渭卷十七五页二行
  一清案流下落注字孙濳校増
  自西东会卷十七五页十二行
  一清案东当作来
  汉阳长吏卷十七五页十三行
  一清案吏当作史
  源导西北当亭川卷十七五页十七行
  一清案当作水导源孙濳校正
  汉以为天水县王莽之阿阳郡治也卷十七五页十九行
  一清案汉志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莽曰填戎明帝改曰汉阳续志汉阳郡永平十七年更名盖未尝以天水名县也天水下落郡字汉以为天水郡王莽之阿阳郡治也阿阳郡盖王莽之支郡
  左则阁水入焉卷十七六页八行
  一清案阁当作阁寰宇记所谓阁川水也落川字
  其水又西历略阳川卷十七六页十行
  一清案历黄省曽本作入
  渥渠水卷十七六页十三行
  一清案渥当作埿下云埿峡是也
  自安民县之杨城永始二年成帝罢安定呼他苑以为安民县起官寺市里从审倾回中卷十七六页十六行十七行笺曰里下脱来歙二字审倾当作畨须一清案朱氏改审倾为番须是也其云市里下脱来歙二字非也永始二年以下至市里二十二字是释安民县乃注中注后人转写作大字致文义多不可通若依原本则云自安民县之杨城从番须回中文从字顺今欲于番须上再加来歙二字不且与上文有隔碍耶
  将军金梁城等卷十七六页十九行
  一清案后汉书来歙𫝊作守将金梁城字衍文
  光武亲将卷十七七页一行
  一清案亲将下落救之二字全祖望校增
  与渭谷水合卷十七七页四行
  一清案渭当作蒲
  川水水又西南卷十七七页五行
  一清案水字重文宜衍
  石岩水注之卷十七七页九行
  一清案岩孙潜校改宕
  得金黑水卷十七七页十三行
  一清案得上落乂字
  东出更胡谷卷十七七页十五行
  一清案更字衍文
  又东得六合水卷十七七页十九行
  一清案六合当作六谷谷名也魏书地形志正始初改置南秦州治骆谷城方舆纪要巩昌府成县有洛谷川古字音同通用
  又东南流于渭是也卷十七八页一行
  一清案流下落入字
  渭水东历县北封山流之阴迳固岭北东卷十七八页三行四行笺曰孙云封山当作邽山宋本无流字固岭北东下云一本无此东字一清案魏书地形志秦州天水郡上封县云犯太祖讳改盖本汉陇西郡之上邽县后魏避其主珪嫌名改上邽曰上封道元从新制书之卷中邽字皆后人所改改之不尽尚留此遗迹耳流字当移在之阴下北东二字当互易均非羡文也
  北历泉溪卷十七八页八行
  一清案北下落出字
  渭水又东南出桥西亭西卷十七八页九行
  一清案上西字衍文
  百涧声流卷十七八页十行
  笺曰当作群流一清案声流言泉流有声也
  右则曽席水卷十七八页十一行
  一清案水下落入焉二字孙潜校増
  藉水又次东北卷十七八页十五行
  一清案次字衍文
  次东有大鲁溪水卷十七八页十六行
  一清案溪当作谷下有小鲁谷水
  咸自北山注离注藉水卷十七八页十七行
  笺曰宋本作咸自北山注藉水无离注二字一清案非也注离乃流字之误孙潜校改下注字重文宜衍
  藉水又带五水卷十七八页十八行
  一清案又当作右
  藉水又东得其阳谷水卷十七九页十三行
  一清案其字衍文
  又得宕水谷水卷十七九页十四行
  一清案又下落东字上水字衍文孙濳校正
  出西南马门溪卷十七九页十五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众川泻浪卷十七九页十八行
  笺曰谢云一本作众川泻注一清案泻浪字不误
  莎谷水出南北莎溪卷十七十页四行
  一清案北当作山
  西南出龙谷卷十七十页六行
  笺曰谷古本作口一清案龙当作陇
  西南流磨细野峡卷十七十页七行
  一清案磨当作历
  又迳清水城南卷十七十页九行
  一清案清水下落县故二字
  川有育故亭卷十七十页十一行
  一清案育故亭误当作故秦亭史记秦本纪孝王曰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徐广曰今天水陇西县秦亭也
  左长谷水卷十七十页十七行
  一清案左下落则字
  羌水南入清水卷十七十页十八行
  一清案羌水下落又字
  其道源西北诸溪卷十七十页十九行
  一清案当作其水导源西北绵诸溪今校正
  北出思溪卷十七十页二十行
  一清案出字下落长字
  又东南历绵诸故道北卷十七十页二十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天水郡有绵诸道县有蛮夷谓之道此文误也当作绵诸道故城北
  入西北卷十七十一页三行
  一清案入当作又
  其水北流注泾泾谷水又西北白城谷卷十七十一页七行一清案泾字重文宜衍西北下落合字谷字衍文
  谷水又东北历董亭下卷十七十一页九行
  一清案谷水上落泾字
  白水出东南白溪水卷十七十一页十三行
  一清案白溪水之水衍文
  水出南刑马山卷十七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案出南二字当倒互
  众水泻浪卷十七十一页十九行
  一清案水当作川
  出北山卷十七十二页一行
  一清案出上落并字孙潜校増
  次东丘谷水卷十七十二页二行
  一清案次东下落得字
  迳南田县南卷十七十二页四行
  一清案元和郡县志南由县后魏孝明帝于南由谷置方舆纪要曰属武都郡西魏废为南由镇禹贡锥指曰陇州东南百二十里有南由故城本汉汧县地后魏析置魏书地形志武都郡有南田县则字之误也
  水出刑县之数历山也卷十七十二页五行
  一清案刑县当作⿰氵幵 -- 汧
  阚骃以是水为沂水言卷十七十二页七行
  笺曰言宋本作焉一清案沂水当作汧水
  阚骃十三州志曰与此同卷十七十二页九行
  一清案曰字衍文
  水东入散关卷十七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案水上落渭字
  于宝卷十七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案于当作干
  渭水又东迳西武功北卷十七十三页二行
  一清案当作武功县西北今校改
  俗以散关城卷十七十三页二行
  笺曰城宋本作名一清案于文当増名字于散关之下不当改城为名也
  渭水又与其捍水合卷十七十三页四行
  一清案其字衍文
  渭水又东而卷十七十三页十七行
  一清案而当作南
  有宝鸡鸣祠卷十七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案西京赋云陈宝鸡鸣在焉史记封禅书云文公获若石云于陈仓北坂城以一牢祠命曰陈宝瓒曰陈仓县有宝夫人祠盖广异名也寰宇记通鉴地理通释作宝鸡祠是注宝鸡鸣祠上当有陈字
  昔秦文公咸伯之言卷十七十四页一行
  笺曰咸当作感伯下脱一道字一清案淯水注作阳伯当是伯阳之误史记周本纪宣王太史伯阳甫唐固曰伯阳父周柱下史老子也神仙传老子名重耳字伯阳盖李耳西入关又与秦文公同时当是也而朱长孺注李义山诗引此文云昔秦文公感伯王之言盖直以意増耳
  黄帝孙舜妻盲冢卷十七十四页八行
  一清案冢下落祠字汉书地理志校补
  伏牺生成起起徙治陈仓也卷十七十四页十行
  笺曰起起宋本作纪纪一清案下起字重文宜衍
  今滠水对亮城卷十七十四页十五行
  一清案滠水当作汧水方舆纪要云石鼻城在宝鸡县东北三十里诸葛武侯所筑水经注今汧水对亮城是与郝昭相御处也
  渭水又东与阳谿合卷十七十四页十七行
  一清案阳谿下落水字
  水出汧县之蒲谷乡弦中谷卷十七十五页五行
  笺曰弦旧本作维一清案非也说见下
  决为弦蒲薮卷十七十五页六行
  笺曰弦旧本作弦一清案周礼职方雍州薮曰弦蒲寰宇记陇州汧源县下引晋太康地志云汧县有蒲合乡弦中谷朱氏上以维字改弦此又以弦弦纷纷牵引总属辞费
  世谓之小陇山卷十七十五页八行
  笺曰旧本作小龙山一清案元和郡县志云小陇山一名陇坂又名分水岭盖与大陇山连麓朱氏以陇为龙大谬
  潭涨不测卷十七十五页十行
  笺曰孙云涨当作深一清案涨字不误
  乱为一卷十七十五页十四行
  一清案乱为一下落水字孙濳校増
  源流奋通卷十七十五页十四行
  笺曰奋古本作旧一清案奋通言水势迸暴也作旧字何说乎
  崩峦倾返卷十七十五页十七行
  笺曰返一作仄一清案倾返状山势臲卼也仄训偪仄义有未安
  古之汧山也卷十七十五页十八行
  一清案地理志云古文以为汧山今校补
  水溢石空卷十七十五页十九行
  笺曰空宋本作穴一清案空读上声与孔同小穴也韩非子空窍者神明之戸牖史记大宛传楼兰姑师小国耳当空道朱氏以穴字笺之殆误读平声耳
  漰渀荡发源穴川卷十七十五页二十行
  笺曰穴宋本作成川一清案寰宇记引此作漰渀震荡发源成川今校补
  汧水又东南以迳隃麋县故城南卷十七十六页一行
  笺曰又宋本作成川一清案以字衍文此与上所据宋本同一纰缪均不顾文义之通否而此为尤甚
  昔郭歙耻王莽之徴卷十七十六页二行
  一清案汉书鲍宣传是郭钦释详本卷
  故郁之平阳亭也卷十七十六页十行
  一清案史记注作郿之平阳亭郁字误寰宇记曰地道记郁夷省倂郿盖王莽之乱郁夷之人权寄理郿界因倂于郿刘昭郡国志补注郿县下引帝王世纪秦出公徙平阳是也
  汧水又东流于渭水卷十七十六页七行
  一清案东流下落注字下水字衍文
  今人谓之几谷卷十七十六页十一行
  一清案几当作凡音桓史记正义校
  有石室卷十七十六页十二行
  一清案有下落一字孙濳校増
  水流次平石钓处卷十七十六页十二行
  一清案流字衍文史记正义校
  两膝遗迹犹存卷十七十页十三行
  笺曰膝当从膝一清案膝胫头节也从卩桼声徐锴系𫝊曰今俗作膝
  渭水又东迳石源卷十七十六页十五行
  一清案石源字误当作积石原元和郡县志云积石原在郿县西北二十五里方舆纪要云积石原在渭水北亦曰北原五丈原谓之南原也
  雍州郭淮卷十七十六页十七行
  一清案魏书郭淮𫝊领雍州刺史此落二字
  亮至卷十七十六页十九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亮至下有果不得上四字今校补
  又迳五丈原北卷十七十六页十九行
  一清案又下落东字孙濳校増
  魏春秋曰卷十七十六页十九行
  一清案隋书经籍志魏氏春秋二十卷孙盛撰落氏字后并同
  诸君无事矣卷十七十七页一行
  笺曰晋书曰诸军无事矣一清案御览引魏氏春秋作诸君元和郡县志同盖唐人尚以旧籍为据不用晋书也
  又东迳武功县北卷十八一页六行
  一清案迳当作过
  斜水自南注之卷十八一页七行
  一清案自南下落来字胡渭校増
  水又东迳马冢北卷十八一页十三行
  一清案水上落渭字
  县有太一山卷十八一页十六行
  一清案一汉志分注作壹
  长安人刘终于崩卷十八二页五行
  笺曰刘终以下文理不属盖脱简也一清案孙濳用柳佥钞本校补四百二十字真希世之宝也详本卷
  忘也惠公孝公立是非实也卷十八二页八行九行十行
  笺曰孙云自忘也至此四十一字文不相续疑有脱误一清案非也忘当作志谓崔骃及皇览缪志也立当作并黄省鲁本校
  俗名也北出河桃谷卷十八二页十三行
  笺曰谢云宋本作俗名之北水出河一清案非也俗名也北出河桃谷道元以东水是俗名其水出于河桃谷孙汝澄以出河为句缪甚
  于雍县城南卷十八二页十八行
  一清案雍县下落故字
  大栾水注之出西北大道川卷十八四页四行
  一清案栾寰宇记作峦出上落水字
  二川洋逝卷十八四页八行
  一清案洋当作幷
  迳岐山而卷十八四页九行
  一清案而当作西孙潜校改
  炎帝神农氏姜母安登卷十八四页十六行
  笺曰谢云姜母安登宋本作母曰姜姒㙔云谢引宋本亦误据世纪当作神农氏姜姓母安登一清案于文是炎帝神农氏姜母安登本无误也今三皇纪作女登
  水合而迳美阳县之中亭川水也卷十八四页十八行
  一清案上水字衍文
  东迳杜阳故城卷十八四页二十行
  一清案杜阳下落县字
  又故谷县有杜阳山卷十八五页一行
  一清案谷当作虢汉书地理志右扶风有虢县汉初幷入雍故谓之故虢也
  在大柱山南卷十八五页三行
  一清案大柱当作天柱寰宇记校改
  县自杜水东二坑水注之卷十八五页五行
  一清案自当作有东上落又字
  一水西北渎魋水二合而东历五将山卷十八五页六行一清案西北下落与字二字衍文
  泉南迳梁山宫西卷十八五页八行
  一清案泉当作东
  渭水之东卷十八五页十七行
  一清案之当作又
  芒水出南芒谷卷十八五页二十行
  一清案南下落山字谓终南山也宋敏求长安志校补
  又屈而入于渭卷十九一页九行
  笺曰谢云宋本作又屈西北入于渭一清案孙潜云又屈而下落西北二字而字不衍
  渭水又东北迳黄山宫南卷十九一页十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惠帝三年起者也卷十九一页十一行
  一清案汉志注是二年三字误
  就水注之卷十九一页十四行
  一清案四字是注混作经
  就水历圃北卷十九一页二十行
  笺曰孙云圃字疑悮或是陵字一清案名胜志引此文作历竹圃北元和郡县志司竹园在盩厔县东十五里史记渭川千亩竹汉书王莽𫝊霍鸿负倚芒竹亦谓之鄠杜竹林有司竹都尉即此地也笺说非是
  渭水又东合田谿水卷十九二页三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北流长杨宫西卷十九二页四行
  一清案北流下落迳字
  水上承盩厔南南泉卷十九二页五行
  一清案上南字重文当作县泉当作厡
  有蒙茏源卷十九二页八行
  一清案源汉书地理志作渠成林源灵轵源之源并当作渠
  东迳县苑
  一清案苑当作北
  河渠以引堵水卷十九二页九行
  一清案汉书沟洫志云关中灵轵成国𣲗渠引诸川如淳曰𣲗音韦韦水出韦谷此河渠是𣲗渠之误
  渭水又东迳槐理县故城南卷十九二页十一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居槐里卷十九二页二十行
  笺曰谢云居槐里三字疑衍一清案是注正释槐里故重言之较栎阳高奴加详焉非赘词也
  东有涌水卷十九三页四行
  笺曰宋本作漏水一清案涌水字不误
  又北迳苇围西卷十九三页六行
  一清案围当作圃名胜志校
  东北迳五柞相去八里卷十九三页八行
  笺曰宋本作东北迳五柞宫一清案长安志引此文五柞宫下尚有西长杨五柞二宫七字寰宇记盩厔县下亦有之今补入
  在盩厔县西卷十九三页十行
  笺曰西一作矣一清案汉书注作西笺说之谬可知矣
  渭水又东合甘水卷十九三页十三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在水东卷十九三页十四行
  一清案在下落甘字水下落之字孙濳校补
  故马融曰有扈甘南郊地名也卷十九三页十五行
  笺曰南一作西一清案南字不误甘字当移在有扈之上尚书音义校正
  合渼陂水卷十九三页十八行
  笺曰渼古本作美一清案渼陂之渼十道志元和郡县志长安志杜子美诗俱作渼与美通不必改也
  上仍使太中大夫虞邱寿王卷十九四页五行
  一清案仍当作乃
  他说云卷十九四页十五行
  一清案他说当作地说
  水会无他高山异峦卷十九四页十五行
  一清案名胜志引此文作水所汇处今补改正
  武帝建武二年卷十九四页十七行
  一清案建武当作建元
  渭水又东与镐水合卷十九四页二十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自汉帝穿昆明池卷十九五页三行
  一清案当作汉武帝落武字
  过镐池曰卷十九五页六行
  一清案初学记引学资春秋𫝊作素车上人曰孙濳据之改过镐池为车上人
  镐水北迳谿灵台西卷十九五页十五行
  笺曰宋本作汉灵台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作清灵台
  镐水又北迳于渭卷十九五页十八行
  一清案迳当作注
  渭水又东北迳渭城南卷十九六页三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秦里其霸卷十九六页八行
  笺曰西京赋作秦里其朔薛综注云里居也朔北也秦地居其北是曰咸阳一清案霸者幽阴之义与朔字意同汉书律历志曰四月己丑朔死霸死霸朔也生霸望也是此义也
  而沈水注之卷十九六页十二行
  一清案五字是注混作经
  俗言真女楼卷十九八页三行
  一清案真女当作贞女汉志注校
  繁钦建章鳯楼阙赋卷十九八页六行
  一清案何焯校衍楼字
  而实非也卷十九八页十二行
  一清案而下落即字孙濳校増
  池中有渐台三十丈卷十九八页十三行
  一清案渐台下落高字名胜志校増
  南有壁门卷十九八页十五行
  一清案壁当从玉作璧下云璧玉门也
  引它水入长安城卷十九八页二十行
  笺曰宋本作引高都水一清案孙濳校改沈水于它字为近
  以法牵牛卷十九九页十四行
  一清案牵牛下落南有长乐宫北有咸阳宫欲通二宫之间故造此十九字史记索隐引黄图及别本水经注皆有之
  南北二百八十步卷十九九页十四行
  一清案二史记索隐作三
  柱南京兆立之柱北冯翊立之卷十九九页十七行
  一清案两立字长安志作主字
  我貌狞丑卷十九九页二十行
  笺曰古本作狼丑一清案狰狞状恶也朱氏作狠丑与狞字义无别又误刻为狼字
  桥三丈卷十九十页四行
  一清案桥下落广字孙濳校増
  魏武帝遂更修之卷十九十页四行
  一清案遂字衍文
  渭水又东与沈水枝津合卷十九十页九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北流于渭卷十九十页十二行
  一清案流下落注字
  渭水又迳长安城北卷十九十页十三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又下落东字胡渭校増
  王莽更名长安卷十九十页十五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作常安长字误
  城正亭卷十九十一页一行
  一清案城三辅黄图作诚
  其内有长安厨官在事故城曰厨门也卷十九十二页五行一清案事当作东城当作名
  其水有客舍卷十九十二页七行
  一清案水方舆纪要作外
  为徒之经卷十九十二页十行
  笺曰一作为往来之径一清案此文见三辅决录朱氏何以不名其书
  东迳河池北卷十九十二页十五行
  一清案河池下落陂而二字孙潜校増
  其制上圆下方九宫十二室四向五色卷十九十二页十八行一清案大戴礼盛德篇云明堂九室明堂月令篇云九室十二堂刘歆取考工补周礼冬官之阙匠氏一职记轨步之制因及明堂有云夏后氏世室五室九阶四旁两夹窗白盛殷人重屋四阿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淳于登作五室之说则云水木用事交于东北木火用事交于东南火土用事交于中央土金用事交于西南金水用事交于西北郑康成注礼主考工说谓大戴所记创于秦相吕不韦之作春秋并非古制而主大戴者极訾康成注悉本淳于登月令异义有乖正论九室五室互相讥讪竟成门户按北史封轨𫝊云吕氏月令见九室之义大戴之礼著十二堂之文又袁翻传云明堂五室三代同焉道元北方之学者兼取戴记考工之制故湿水篇有明堂上圆下方四周十二户九室之文此注复列九宫十二堂四向五室之义世本堂字误作室下室字又嫌与上重文乃改作色流俗纰缪甚矣其妄也
  汉平帝永始四年卷十九十二页十九行
  一清案永始是元始之误
  头于渭尾达樊川卷十九十三页九行
  笺曰三辅黄图云头入渭水尾达樊川一清案通鉴注引此文作头临渭水是也
  有阊阖公车诸门卷十九十三页十四行
  笺曰公车古本作正车玉海引此作止车门一清案关中记云未央宫有阊阖门止车门止字是也
  故渠北有楼汉京兆尹司马文预碑卷十九十四页十行
  一清案楼下落竖字名胜志校増
  苏□曰王宫家渠也卷十九十四页十二行
  一清案汉书王嘉𫝊注苏林曰王渠官渠也今校正
  史王孙及王夫人卷十九十四页十六行十七行
  一清案七字重文宜衍
  故时人谓之马冢卷十九十五页二行
  笺曰按旧本脱误吴琯移遂葬焉二十二字续此是矣复误以霸水注续马冢之后错简如初今特改正一清案吴本错误固多朱氏改正亦未为得清溪胡渭作禹贡锥指二十卷悉取常熟黄仪之说更定余亟从之惟李夫人荚陵一条全祖望又据黄图移在汉武帝茂陵之下今为先具错简之辞然后枚举误文可无遗憾已
  又东过霸陵县北陵之南卷十九二十七页十行至三十二页十六行一清案又东过霸陵县北经文接前十五页二行注马冢之次行陵之南下接前二十三页十一行如北一里即李夫人冢
  霸水者上地名也卷十九二十七页十一行
  一清案水者二字当倒互黄省曽本校改御览长安志引此文并如之此本应劭语道元袭用之耳
  西北有铜公水卷十九二十七页十三行
  一清案公当作谷寰宇记校
  次东有轻谷卷十九二十七页十四行
  笺曰轻谷下脱一水字一清案名胜志引此文作辋谷水方舆纪要云蓝田县有辋谷水在县南八里商岭水自蓝桥伏流至此有千圣洞细水洞锡水洞诸水会焉如车辋环凑自南而北圜转二十里过此则豁然开朗林野相望亦谓之辋川王维云辋水沦涟是也轻字误
  又西流入渥水卷十九二十七页十五行
  一清案长安志云刘谷水一名泥水方舆纪要云晋永和十年桓温伐秦破青泥是也下清渥军清渥城并当作埿
  迳蓝田县也卷十九二十七页二十行
  一清案也当作北
  梁惠王三年卷十九二十八页一行
  一清案恵下落成字竹书纪年校増
  史记秦襄王葬芷阳者也是卷十九二十八页十行
  一清案也是二字当互易
  汉文帝尝欲从霸西驰下峻阪卷十九二十八页十二行
  一清案霸下落陵上二字汉书爰盎𫝊校补
  水出杜县白鹿源卷十九二十八页十六行
  一清案源当作原
  谿水又西北卷十九二十八页十七行
  一清案谿水上落荆字
  即是原卷十九二十八页十九行
  一清案原下落也字
  孟谷次东又大谷卷十九二十九页二行
  一清案孟谷上落次东有三字又当作有长安志校正
  东有土门谷卷十九二十九页三行
  一清案东上落次字
  五水北谷西北历风凉原东卷十九二十九页三行
  一清案谷西当作合而长安志校
  有大狗来下卷十九二十九页八行
  一清案大长安志作天
  水发自原下卷十九二十九页十四行
  一清案原当作亭即下霸陵县之故亭
  故源左出焉卷十九三十页六行
  一清案源当作渠
  予以神明三年卷十九三十页十九行
  一清案明下落圣祖黄虞遗统受命至于地皇四年为十五年正以二十字汉书王莽传校补
  其名霸为长存桥卷十九三十页二十行
  一清案霸下落桥字王莽𫝊校补
  秦庄王葬于芒荡之丽山卷十九三十一页二行
  一清案芒荡当作芷阳
  东北迳霸县故城南卷十九三十一页六行
  一清案霸下落城字晋书地理志京兆郡有霸城县盖曹氏所改魏书地形志霸城县晋改
  汉文帝之霸陵汉县也卷十九三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案下汉字衍文
  计其日似近五百年矣卷十九三十一页九行
  一清案其黄省曽本作尔似当作以古以已字通用
  又合漕渠卷十九三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案又当作右
  引渭今源自昆明池南傍山原卷十九三十一页十八行
  一清案今源当作合渠
  今霸水又北迳秦虎圈东卷十九三十二页一行
  一清案今字衍文
  血出溅虎卷十九三十二页四行
  笺曰溅旧本作践一清案集韵溅污洒也史记蔺相如𫝊曰请得以颈血溅大王是其义也
  迳汉武帝茂陵南卷十九三十二页八行
  一清案迳上落又字
  陵之南卷十九三十二页十六行
  一清案南上落西字
  如北一里赋诗悼伤卷十九二十三页十一行至十八行
  一清案如北上接后三十二页十六行陵之南赋诗悼伤下接后三十二页十六行故渠又北分为二渠黄图云荚陵在茂陵北一里寰宇记雍州兴平县下云茂陵在县东北十九里李夫人陵在县北十六里是也
  如北一里卷十九二十三页十一行
  笺曰如当作而一清案如字不误
  世谓之荚陵卷十九二十三页十二行
  笺曰一作莱陵一清案荚字不误黄图校
  以厚礼葬卷十九二十三页十九行
  一清案厚全祖望校改后
  故渠又北今无水卷十九三十二页十六行十七行
  一清案故渠又北上接前三十三页十八行赋诗悼伤今无水下接前二十三页十八行故渠又东迳茂陵县故城南
  故渠又东迳茂陵县故城南分卑尊之名者也卷十九二十三页十八行至二十四页十九行
  一清案故渠上接后三十二页今无水十八行分卑尊之名者也下接后二十六页四行故渠又东迳汉丞相周勃冢南
  故渠又东迳茂陵县故城南卷十九二十三页十八行
  笺曰此故渠篇内不见张本疑有脱误一清案注云渭水又东会成国故渠又迳汉武帝茂陵南又北分为二渠东迳虎圈南而东入霸一水北合渭今无水下接是注故渠又东迳茂陵县故城南至汉景帝陵南又东南注于渭今无水成国故渠西京时已有之而卫臻更修复之世本彼具霸陵县下此隶华阴县中前后倒置不相贯串又渠字或讹作源一望迷离遂以为不见张本疑其有脱误耳今为更正始可追寻恨不起中尉于九原而告之
  渠北故坂此即龙渊宫卷十九二十四页一行
  一清案此当作北
  又成帝延陵南卷十九二十四页七行
  一清案又下落东迳二字
  故渠又东迳渭陵卷十九二十四页八行
  一清案渭陵下落南字
  元帝永元四年卷十九二十四页九行
  一清案永元当作永光
  又迳惠帝安陵南卷十九二十四页十行
  一清案又下落东字
  故渠又东迳汉丞相周勃冢南东南流注于渭水卷十九二十六页四行至二十七页九行
  一清案故渠上接前二十四页十九行分卑尊之名者也东南流注于渭水下接前二十页十七行右迳新丰县故城北
  渭水又东迳霸县北卷十九二十六页七行
  一清案当作霸城县落城字
  臰闻数月卷十九二十六页十七行
  一清案月当作里
  东南流注于渭水卷十九二十七页九行
  一清案于文当重一渭字下渭水二字与右迳新丰县故城北句接连
  石迳新丰县故城北不得为湖湖西卷十九二十页十七行至二十三页十一行
  一清案石字误当作右上接后二十七页九行渭水二字不得为湖下接前十六页二十行苏林曰湖西二字衍
  水出丽山东也卷十九二十页十八行
  一清案也当作北
  水本导源东流卷十九二十页十九行
  笺曰东一作北一清案非也下云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则东字不误
  下涸三泉卷十九二十一页四行
  一清案涸当作锢史记始皇本纪穿三泉下铜徐广曰一作锢锢铸塞
  项羽入关以三十万人卷十九二十一页十一行
  一清案入关下落发之二字黄省曽本校増长安志引此文亦有之
  始皇与神女唾之生疮卷十九二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案神女下有缺文朱无易引三秦记补游而忤其旨神女七字
  又北绝漕槃沟注于渭卷十九二十二页五行
  一清案漕渠汉大司农郑当时所开槃沟乃渠字之误
  旧大道北下坂下坂名也古有鸿宁卷十九二十二页十六行一清案下坂二字重文史记项籍本纪云在新丰鸿门孟康曰在新丰东十七里旧大道北下坂口名也今校正鸿宁当作鸿门亭
  郭縁生或云卷十九二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案郭縁生下落曰字全祖望校増
  孟康言在新城东十七里无之卷十九二十三页一行
  笺曰城宋本作丰一清案无之二字衍文
  非谓地也卷十九二十三页一行
  一清案地当作城
  苏林曰俱北入渭卷十九十六页二十行至十七页十九行
  一清案苏林曰上接后二十三页十一行不得为湖俱北入渭下接后二十四页十九行渭水又东迳下邽县故城南
  苏林曰戏邑名在新丰东南三十里卷十九十七页一行
  笺曰宋本云在郑东南一清案非也郡国志新丰东有鸿门亭及戏亭刘昭补注引苏林曰县东南四十里此段注原在霸水新丰之下朱氏既误割入郑县不得不假宋板改去新丰字以实其说也
  造延陵为初陵以为非霸曲亭南更营之卷十九十七页七行一清案非下落吉于二字
  统归三壑卷十九十七页十四行
  一清案三当作一
  首水南倒虎山卷十九十七页十五行
  一清案南下落出字
  渭水又东迳下邽县故城南今无水卷十九二十四页十九行至二十六页四行一清案渭水又东迳下邽县故城南上接前十七页十九行俱北入渭今无水之次行接前十五页四行又东过郑县北经文霸陵县一条注尽此
  北迳郿加谷卷十九二十五页一行
  一清案郿名胜志校改媚寰宇记云竹水出媚谷是也
  口起谷口卷十九二十五页四行
  一清案口起汉书沟洫志作首起
  白渠在后卷十九二十五页五行
  一清案在后汉书沟洫志作起后
  即水所治也卷十九二十五页六行
  一清案治黄省曽本作始
  符坚卷十九二十五页十行
  一清案符当以草作苻
  汉书高帝关中卷十九二十五页十九行
  一清案高帝下落克字全祖望校増
  王莽之师高也卷十九二十五页十九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作师亭
  又东过郑县北裴毕字君先立卷十九十五页四行至十六页二十行一清案又东过郑县北经文之右行接后二十六页四行今无水裴毕字君先立下接后十七页十九行渭水又东石桥水会
  以亢杜洪卷十九十五页八行
  一清案亢当作抗
  于孤相原西卷十九十五页九行
  一清案相寰宇记引此文作柏
  出英山卷十九十五页十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北流与招水相得水乱流卷十九十五页十一行
  一清案下水字衍文
  灌水又北注于渭卷十九十五页十二行
  笺云此后皆叙郑县事旧本错简今改正一清案朱氏之改正郑县注是矣然割截未清致有下句之缪
  又迳观愚之山北流入于渭卷十九十五页十二行十三行
  笺曰孙云观愚字误山海经作符禺之山符禺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渭一清案朱氏惟据上有禺水遂误以十一字移此不知其文与上下绝不相蒙也后二十页十六行十七行注云渭水又东合沙渠水水即符禺之水也南出符以下缺文当取此处禺之山北流入于渭八字补入乃成文而华阴县注亦终矣此十一字当衍去
  渭水又东西石桥水南出马岭山卷十九十五页十四行
  一清案石桥水有二皆出马岭山道元两叙其源流一流迳郑城西为西石桥水一流迳郑城东为东石桥水郭縁生云郑城东西十四里各有石梁者是也方舆纪要云刘裕伐秦王镇恶自河入谓秦将姚难自香城引兵而西镇恶追之秦主泓自霸上还屯石桥以为之援此西石桥也唐中和初昭义帅高浔合河中兵讨黄巢寻败于石桥浔奔河中华州复为巢所陷此东石桥也
  虢侩又灭卷十九十六页二行
  笺曰国语作郐一清案郐古作侩世本所谓四曰求言是为侩人后乃除人加邑毛诗国风又作桧
  幽王卒于戏卷十九十六页六行
  笺曰旧本作宫吴改作卒一清案全祖望云皆非也宫字是□字之误
  及迁封于彼卷十九十六页九行
  一清案及当作乃
  渭水又东石桥水会南出符卷十九十七页十九行至二十页十七行一清案渭水上接前十六页二十行裴毕字君先立南出符之次行接后三十二页十八行东入于河经文
  渭水又东石桥水会卷十九十七页十九行二十行
  笺曰宋本作又东与一清案朱氏亦因本文会字以意度之应有与字故云尔非必真据宋板也知者与字当增在东字之上此东石桥水也说见前
  郑城东十四里各有石梁者也卷十九十八页三行
  一清案东下落西字
  水南出良馀山之阴卷十九十八页十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是粮馀山
  洛水入焉卷十九十九页五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作洛水东南沮水入焉全祖望云此误也当作渭水东南洛水入焉
  王莽之华疆也卷十九十九页十一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作华坛
  以节柏之心为博箭卷十九十九页十四行
  笺曰节一作松一清案节柏字不误岂可因礼记松柏有心之文辄为更易乎
  昭王常与天神博于是卷十九十九页十五行
  一清案常当作尝
  登华见父与数人博于石上卷十九十九页十八行
  一清案登华下落山字
  敕度世令还山山层云秀卷十九十九页十八行
  一清案山字重文宜衍事见神仙𫝊
  元帝又刊其二十馀字二书有重名于海内卷十九二十页三行一清案元帝误当作文帝寰宇记华州华阴县下云北庙有古碑九所其一是汉镇远将军段煨更修之碑黄门侍郎张㫤书魏文帝与锺繇各于碑阴刻二十字此碑垂名海内隶释亦作元帝恐锺公不逮事常道乡公也此在南宋初年刻本已讹何焯校改帝作常元常锺繇字不且与下侍中司隶校尉之文有碍耶刊其下落碑阴二字重名下落垂字
  不得言在斯为非矣卷十九二十页十三行
  一清案于文当重一斯字
  城因原土卷十九二十页十四行
  一清案土当作立
  渭水又东合沙沟水卷十九二十页十六行
  一清案沙沟当作沙渠
  南出符卷十九二十页十七行
  一清案南出符下缺禺之山北流注于渭八字朱氏误入前十五页十三行当移彼就此也
  东入于河卷十九三十二页十八行
  一清案东入于河之右行接前二十页十七行南出符缺文之次东入上落又字禹贡锥指曰渭水又东合昆明故渠自此以后多错简黄子鸿据他书及州县图志悉为更定以今舆地言之渭水又东迳长安县北又东迳咸宁县北高陵县南又东迳临潼县北又东迳渭南县北又东迳同州南华州北又东北迳华阴县北又东入于河是曰渭口


  水经注笺刊误卷七
<史部,地理类,河渠之属,水经注释__水经注笺刊误>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刊误卷八
  仁和赵一清纂
  漾水篇
  西源岀陇西燔冢山会泉卷二十一页九行
  一清案陇西下落西县二字汉书地理志校补泉胡渭曰当是白水之误
  又言陇西县嶓冢山在西卷二十二页六行
  一清案陇西下当重一西字
  天子自春山卷二十二页十八行
  一清案穆天子传作舂山
  事同徐吾来渊之异卷二十三页十二行
  笺曰徐吾当作余吾汉书应劭注余吾在朔方一清案山海经作余吾与徐字为近
  亦西垂官也卷二十四页七行
  一清案史记秦本纪文公元年居西埀宫官字误
  世祖至阳河卷二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天水郡有河阳县河字当倒互
  请蜀救至卷二十四页十六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请蜀上据后汉书当补王元二字
  愿诸将亟罢卷二十五页一行
  一清案宋本作亟还一清案亟罢本后汉书隗嚣𫝊
  始昌县故城西卷二十五页三行
  一清案始昌上全祖望校増直字
  故城西也卷二十五页四行
  一清案城西当倒互作西城汉西县晋改曰始昌属天水郡见晋书地理志
  水有盐官卷二十五页七行
  一清案水下全祖望校增北字
  兰军水出于西北卷二十五页十行
  笺曰兰军字误宋本作兰单而下文又有兰坑疑作兰坑一清案非也方舆纪要巩昌府成县有兰皋戍萧子显曰武兴西北有兰皋戌去仇池二百里宋元嘉十九年遣裴方明等伐仇池杨难当遣其将苻宏祖守兰皋是也元丰九域志阶州将利县有兰皋镇
  鸡水出南鸡谷卷二十五页十三行
  一清案出南二字当倒互
  二源水合注卷二十五页十五行
  一清案水字衍文
  宋太祖遣龙骧将军裴方明伐杨难当将妻子北奔卷二十六页六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于文当重难当二字
  安西参将鲁尚期卷二十六页六行
  一清案宋书氐胡传作参军
  祁山在璠冢之山卷二十六页九行
  一清案璠冢之璠当从山作嶓
  溪径逶迤卷二十六页十四行
  一清案溪径之溪当以足作蹊或从彳作徯
  汉水又西迳南岸北中岸之上下有二城相对卷二十六页十七行
  笺曰㟁宋本作岈一清案此文多误当作汉水又西迳南岈此岈之中中字移在之字之下
  祁山县去沮五百里卷二十六页十八行
  一清案祁山未尝置县此县当移在去沮之下
  然世俗名之为皆陵水非也卷二十七页七行
  笺曰皆作阶一清案然字衍文
  东南得城阶水卷二十七页九行
  笺曰孙云疑作武阶一清案东南上落又字孙潜校增
  故都为目矣卷二十七页十七行
  一清案故下落以字御览引此文校増
  县曰循虏县卷二十七页十八行
  一清案下县字衍文
  为氐大师卷二十八页二行
  一清案大师当作太师太平寰宇记校改
  谷有二源合同注一壑卷二十八页二行
  一清案谷当作水合字衍文
  汉水又东合洛汉水卷二十八页六行
  笺曰孙云洛汉当作洛溪一清案非也方舆纪要巩昌府成县即故武都郡治也有六汉水即洛汉水也其水源出西和县境即汉绵诸道地流迳成县之六汉堡又西入西汉水六洛音同通用
  飞流下注卷二十八页十四行
  一清案流黄省曽本作清
  今广业郡治卷二十九页五行
  笺曰宋本作广汉一清案非也方舆纪要巩昌府成县下云后魏析下辨道地置广业郡领白石等县魏书地形志广业郡隶东益州后并同
  峡中白水生大石卷二十九页八行
  笺曰白一作当一清案非也御览引此文是峡中有泉生大石今校正
  诩使烧石以水灌之卷二十九页十行
  一清案御览引此文水作醋新唐书地理志云严砺自长举县西疏嘉陵江二百里焚巨石沃酰以灌之通漕以馈成州戍兵即诩之遗法也后汉书注亦误作水字
  浊水又东南渥阳水北出渥谷卷二十九页十一行
  一清案方舆纪要巩昌府成县下云泥阳川在县东五十里祝穆云水自天水谷发源东南流至泥阳镇与栗亭水合东南入徽州界注嘉陵江隋志后魏置泥阳县西魏废入同谷即此处也与地形志北地郡之泥阳县盖异地而同名此县旋置旋废魏収故不录之渥字误
  𡶶驻月驾矣卷二十十页六行
  一清案驻黄省曾作枉孙潜云柳佥本同
  西南至山卷二十十页十行
  一清案至下落秦冈二字全祖望校补
  故道水右又合黄卢山水卷二十十页十一行
  一清案右又二字当互易
  汉世有鳯凰至卷二十十一页二行
  笺曰旧本作鳯凰上疑当作止吴本作至一清案御览引此文作止焉
  西流注汉水又迳晋寿城西卷二十十一页十五行
  一清案黄省曽本重汉水二字
  白水又东南迳阴平故城南卷二十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案阴平下落道字汉志续志校増
  水出长松县西南而白马汉卷二十十二页十四行
  笺曰汉一作溪一清案而字衍文
  白水又东合空冷水卷二十十三页四行
  一清案冷当从水作泠
  西南合南注卷二十十三页六行
  一清案下南字衍文
  共成三溪卷二十十三页八行
  一清案三当作一
  入极溪便即水源也卷二十十二页十二行
  一清案入上落东字黄省曽本校便字衍文
  来合白水卷二十十三页十五行
  一清案来当作东
  白水又东南于吐费城南卷二十十四页四行
  笺曰孙云疑脱迳字一清案于当作迳胡渭校改
  故遂城为葭萌矣卷二十十四页六行
  一清案遂下落名字
  与津吏诤打伤其破头者卷二十十四页九行
  一清案打伤下全祖望据范史段翳传校补开笥得书言五字翳字元章
  即是也卷二十十四页十七行
  一清案即是下落水字
  又东南迳平城东卷二十十五页五行
  一清案平城当作始平城魏书地形志南白水郡有始平县
  水西北出郑县南卷二十十五页八行
  一清案江水注云宕渠水即濳水渝水矣出汉中郡南郑县巴岭山郑县南当作南郑县
  与难水合卷二十十五页九行
  一清案难下落江字寰宇记校补
  又东南入汉卷二十十五页十一行
  一清案入下落于字寰宇记校补
  又东南入汉州江津县东南入于江卷二十十五页十二行一清案此条经文之误详具本卷
  故仲雍谓涪内地者也卷二十十五页十三行
  一清案故当作庾仲雍下落所字通鉴注引此文校正
  丹水篇
  名高猪山也卷二十十五页十五行
  一清案名上落一字
  水出上洛县西南楚山卷二十十五页二十行
  一清案水下落源字名胜志引此文校増
  其水两源合舍卷二十十六页一行
  笺曰宋本无舍字一清案合舍字屡见注中笺说非是
  入于汋卷二十十六页七行
  一清案汋当作汮即均水也下同
  殷汤之名卷二十十六页九行
  一清案汤当作商
  晋楚之盟卷二十十六页十二行
  一清案左𫝊是晋楚有盟朱笺欲改之字作有然古人引书多抄变其词茍无害也于义则可
  循之则可矣卷二十十七页六行
  一清案循当作修
  黄水出北予山卷二十十七页十七行
  笺曰一作北子山一清案汉书地理志析县下云黄水出黄谷鞠水出析谷俱东至郦入湍水湍水经云出郦县北芬山黄水鞠水同出北芬山特异谷耳笺说无据
  因为立顺阳郡卷二十十八页三行
  一清案为立二字当倒互
  谓之淅水卷二十十八页十六行
  一清案水当作口孙潜校改
  汝水篇
  亦言出南阳鲁阳县之大盂山卷二十一一页八行
  笺曰汝州志大盂山在鲁山县西五十里山顶低洼四围若城一清案朱氏以鲁山县笺鲁阳县大缪汉书地理志南阳郡鲁阳县下云有鲁山古鲁县未尝以鲁山名县也至唐初复置鲁州始改县曰鲁山至今因之
  黄柏谷卷二十一一页十三行
  一清案黄当作蒙说见下
  左右深植卷二十一一页十五行
  一清案深下落松列二字吴琯本校増
  历蒙柏谷卷二十一一页二十行
  笺曰孙云按上文当作黄柏谷一清案何焯云以下文观之则上文黄字亦当作蒙孙氏误矣
  水又东北趣狼皋山者也卷二十一二页四行
  一清案水上落汝字
  北流迳石堨东卷二十一二页十二行
  一清案堨当作碣
  揆厥灵圃卷二十一二页二十行
  一清案圃黄省増本作囿
  温水殷源卷二十一三页七行
  笺曰殷一作数一清案非也殷盛也字不误
  茨甍交池石沼卷二十一三页八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作茨甍交拒方塘石沼今改正
  水出兆山卷二十一三页十三行
  一清案兆当作北黄省曽本校
  劲期于卫卷二十一五页五行
  笺曰期当作朝一清案史记卫世家云怀君三十一年朝魏怀君即劲也卫字误黄省曽本作魏
  王莽之嘉荑也卷二十一五页九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作嘉美
  谓之黄城卷二十一五页十行
  一清案谓之上落世字
  按汉书卷二十一五页十二行
  一清案汉书上落后字此足谢承书
  先诣行所卷二十一五页十三行
  笺曰孙云行所当作行在一清案春秋经书公朝于王所即行在也不当妄改
  又东南颍川郏县南卷二十一五页十六行
  一清案又东南下落过字
  南迳水蓼堆东卷二十一五页二十行
  一清案水当作木
  乱注汝水县卷二十一六页十三行
  笺曰县宋本作也一清案乱下落流字
  水出南鲁阳卷二十一六页十五行
  一清案南下落阳字说文校补
  北渎水有穷通卷二十一七页一行
  一清案北当作此
  有増台记纪氏台卷二十一七页五行
  一清案名胜志引此文作有层台谓之纪氏台今补正
  水出亭城西而南迳夏亭城西卷二十一七页十一行
  一清案亭城西而南迳六字衍文
  即襄城之城父也卷二十一七页十七行
  一清案城父下落县字黄省曽本校増
  报杨渠之役卷二十一九页六行
  一清案左传作杨梁
  汉水又东卷二十一九页十行
  一清案汉水当作湛水
  王莽更之定城矣卷二十一九页十五行
  一清案更之下落曰字
  尝不耗竭卷二十一十页二行
  一清案尝当作常
  征天下能为兵法卷二十一十页五行
  一清案兵法下落者字吴琯本校
  瞰临城卷二十一十页十一行
  一清案城下落中字后汉书光武帝纪校补
  统兼厥称矣卷二十一十一页三行
  一清案矣黄省曽本作耳
  汝水又东得醴口水水出南阳雉山卷二十一十一页七行八行一清案口水二字当互易雉山当作雉县汉书地理志校
  郭景纯卷二十一十一页十四行
  一清案于文落曰字全祖望校増
  楚惠王以封诸梁子卷二十一十二页三行
  一清案沈诸梁子高落高字
  吏民终不为动卷二十一十二页十行
  一清案吏民下落推排二字黄省曽本校补后汉书本𫝊元有之
  乃沐浴服饰寝其卷二十一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案其下落中字黄省曽本校増后汉书本𫝊有之
  是以于氏书之于神化卷二十一十二页十六行
  一清案于氏当作干氏
  而下注澧水卷二十一十二页十八行
  笺曰旧本作醴水一清案醴澧字通用
  庙前有公子高诸梁碑卷二十一十二页十九行
  一清案公字上落叶字如曰公子高则疑于公子矣
  残毁颓阙卷二十一十三页一行
  笺曰一作顿阙一清案颓字不误
  故塘方二里卷二十一十三页五行
  一清案故当作陂
  并诸梁之所堨也卷二十一十三页七行
  笺曰也旧本作地一清案也字不误
  东与芹沟合卷二十一十三页九行
  一清案芹沟下落水字
  建安元年卷二十一十四页二行
  一清案安帝改元有建光无建安按后汉本𫝊是永初元年封此后人填写之说
  城北名焉湾中有地数顷卷二十一十四页七行
  笺曰疑作城比名焉一清案孙潜云柳佥本作马湾若如笺说正不知作何等语也
  降栗渚卷二十一十四页十三行
  一清案降下落眺字寰宇记校増
  永元三年卷二十一十五页一行
  一清案后汉书安帝即位建元永初后改元初后父之封在元初三年见后纪永元字误
  汶水水首受慎水卷二十一十五页五行
  笺曰孙云汶水当作陂水一清案水字重文宜衍此即洧水篇之汶水唐时尚有汶栅港
  堑水乂自渎东北流注七陂卷二十一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案七陂当作北陂此与上南陂陂水两分也
  积为同陂卷二十一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案同当作鲖汉书地理志汝南郡鲖阳县应劭曰在鲖水之阳也
  周公举之为鲁卿士卷二十一十六页一行
  笺曰宋本无鲁字一清案尚书蔡仲之命曰周公以为卿士孔安国𫝊云周公圻内诸侯二卿治事孔颖达正义云周公为畿内诸侯得立二卿左𫝊定公四年亦云周公举之以为己卿士杜预注曰为周公臣注从史记蔡世家曰为鲁卿士朱氏不审乃托名宋本去之灭裂经史甚矣其妄也
  王命之以蔡中吕地也卷二十一十六页六行
  笺曰中吕未详一清案𫝊云南有荆蛮申吕中当作申
  东南流注至上蔡西冈卷二十一十六页十二行
  一清案至字衍文
  陂东流卷二十一十六页十三行
  一清案陂下落水字
  后以为县卷二十一十六页十四行
  一清案后下落楚字全祖望校増
  时天下大旱卷二十一十七页五行
  一清案下字衍文
  熹乃积柴自焚卷二十一十七页六行
  一清案熹字衍
  主簿崇小史张化卷二十一十七页六行
  笺曰史宋本作吏一清案主簿下落侯字孙潜校补小史字不误
  建武十五年更名卷二十一十七页十六行
  一清案名字衍文是更封铚侯铫丹为侯国
  民谓之楚王瑟城卷二十一十七页十九行
  笺曰瑟城当作琴城一清案城字衍文
  铜陂东注为富水卷二十一十七页二十行
  一清案铜当作鲖
  又东为北清陂者也卷二十一十八页四行
  笺曰当作又东北为清陂一清案清陂当作青陂此陂亦名青龙陂也
  故陈也卷二十一十八页五行
  一清案也当作地
  陂水于东迳新息亭北卷二十一十八页八行
  一清案于当作又
  庙前有阪卷二十一十八页十四行
  一清案阪当作陂
  汝水又东南迳县故城西卷二十一十九页五行
  一清案迳下落原鹿二字
  杜预所释地曰卷二十一十九页五行
  一清案所字衍文
  颍水篇
  其水导源崇高县卷二十二二页三行
  笺曰崇一作嵩一清案汉书地理志云崈高武帝置以奉太室山是为中岳有太室少室山庙古文以嵩高为外方山也师古曰崈古崇字
  其水东流南阳城西卷二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案南当作迳
  是樵父还牛处也卷二十二二页十七行
  笺曰一作樊父一清案困学纪闻云古今人表许繇巢父为二人谯周古史考许由夏常居巢故一号巢父则巢许为一人应休琏又谓之山父
  颍水又东出阳城关卷二十二三页五行
  一清案章怀后汉书光武帝纪注云阳关聚名下亦云阳关聚城字衍文
  亨神于大陵之上卷二十二三页十五行
  笺曰脱一启字一清案亨当作享
  俗谓之台陂卷二十二三页十八行
  一清案台陂上落钧字
  东迳阳翟故城北卷二十二三页二十行
  一清案阳翟下落县字
  王隐曰翟本栎也卷二十二四页六行
  一清案翟上落阳字
  侧水有九山祠碑卷二十二四页七行
  笺曰当作水侧一清案侧水谓临侧水际也字不误
  颍水又东南迳柏祠曲东历罡台北陂盖颍水之会淮也卷二十二四页十四行至五页一行
  笺曰自台北陂以下原错在东南临颍县注后今据宋本改正一清案黄省曽本之错误不待言彼文历罡之下以台临水方百步至水受大漴经注共二十三行计四百十字接入丘城南之上是文当移接后又东公路台北之下陂陂水南流积为江陂之上明白易晓朱氏误割台北陂至水受大漴经注一百七十二字于此遂至迷瞀几不可复辨孙潜依柳佥抄本又为改正方还旧观矣
  东历罡卷二十二四页十四行
  一清案东历罡下当接后五页五行丘城南至十页十九行所未详
  登禅于是地卷二十二五页九行
  一清案登下落坛受二字
  昔魏文帝禅于此卷二十二五页十一行
  一清案禅上落受字
  遂于䌓昌筑灵台也卷二十二五页十二行
  一清案台黄省曽本作坛
  水出褒城县之邑城下卷二十二五页十七行
  一清案褒城当作襄城
  颍水自县西小㶏水出卷二十二六页一行
  一清案县西下落注字出下落焉字孙潜校增
  颍水东南迳泽城北卷二十二六页三行
  一清案泽当作睾下皋泽字相似之泽亦当作睾
  即古城皋亭矣卷二十二六页三行
  一清案城皋二字当倒互
  王莽更之曰华望县也卷二十二六页九行
  一清案县字衍文
  征太常也卷二十二六页十三行
  一清案也名胜志作焉
  又南过汝阳县北卷二十二六页十五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汝古皆作女道元以为方俗之音非也但不知汉人何以独用古字于女阳女阴而其馀则否
  又东迳博阳县城东卷二十二六页二十行
  一清案县下落故字
  颍水自东堰南流卷二十二七页十二行
  一清案东堰二字当倒互
  又东迳刺史贾逵祠北卷二十二七页十八行
  一清案刺史上落魏豫州三字
  贾良道卷二十二七页二十行
  笺曰当作梁道一清案注中季梁作季良袁良作袁梁颇多互借此亦其一也
  颍水东侧颍有公路城卷二十二八页七行
  一清案下颍字衍文
  丘头枕水卷二十二八页十行
  一清案丘头下落南字吴琯本校増
  颍水又东南于故城北卷二十二八页十二行
  一清案东南下落流字孙潜校増
  水上承阳都陵卷二十二八页十三行
  笺曰陵宋本作阪一清案皆非也当作陂
  又东南迳宋公县故城北县郪丘者也卷二十二八页十四行一清案公字衍文郡国志云宋公国盖以为宋是公国耳与他县云侯国例合师古曰封于新郪号为宋国后汉书郭宪𫝊云汝南宋人可证也郪丘上落即所谓三字全祖望校增
  新沟注之新沟首受交口卷二十二八页十八行
  一清案两新沟下俱落水字
  封吕清为侯国卷二十二八页二十行
  一清案史表作吕青
  细水又东南迳细阳故城南卷二十二九页二行
  一清案细阳下落县字
  汝阴县西地有吴城也卷二十二九页八行
  一清案地当作北
  汝水别渎又东迳公路卷二十二九页十八行
  笺曰此文原本错写入东南过颍阳县注中今据宋本改正一清案公路下吴琯本有台北二字朱氏错割入前四页十四行东历罡之下今移接于此
  汉书宣帝封广陵厉王子刘昌为侯也卷二十二九页十九行二十行一清案书字衍文也当作国
  出于二利之间关女阳之县卷二十二十页二行
  一清案于文当重一间字
  王莽更名之曰治卷二十二十页七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作闰治今校补
  故陶丘县也卷二十二十页十六行
  一清案县当作乡
  汝阴郡汝卷二十二十页十七行
  一清案魏书地形志汝阴郡晋武帝置治社亭城县曰汝阴下汝字误当作治
  所未详卷二十二十页十九行
  一清案所未详之次行接前五页二行又东南至慎县经文至五行水受大漴注文朱氏误割黄本错简今改正
  颍水又东南江陂水注之卷二十二五页四行
  笺曰注宋本作流一清案下云陂水南流积为江陂江亦陂名改作流字非
  水受大崇卷二十二五页五行
  一清案水受大崇下接前四页十四行陂陂水南流至五页一行盖颍水之会淮也朱氏误割黄本错简今改正大崇之崇当加水作漴方舆纪要寿州下云大漴陂在下蔡城西北百二十里淮水篇又作天淙陂误也
  台北陂陂水南流盖颍水之会淮也卷二十二四页十四行至五页一行
  一清案台北二字系后九页十八行汝水别渎又东迳公路下文朱氏误割黄本错简于此今移接于彼陂字上接下五页五行水受大漴至盖颍水之会淮也颍水注尽此次行接后十页二十行洧水经文洧水篇
  清水东南流卷二十二十一页二行
  一清案清当作洧
  在山上卷二十二十一页五行
  一清案在上落坞字
  茔四周卷二十二十一页六行
  一清案茔下落域字
  河内密人也卷二十二十一页九行
  一清案内当作南
  凋毁殆尽矣富而非义卷二十二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案矣隶释载此文作夫
  东南流于洧卷二十二十一页十七行
  一清案流下落注字
  洧水又东流南与承云二水合卷二十二十二页一行
  一清案流南二字当倒互
  以郑不时城也卷二十二十二页五行
  一清案左𫝊是郑所以不时城也今本误
  西北流注于洧水水又东南与马关水合卷二十二十二页十二行一清案上水字重文当作洧
  水出北武定冈卷二十二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案出北二字当倒互
  是谓之郐郐人者郑是也卷二十二十三页五行
  一清案史记注引宋忠世本曰是为郐人郐人者郑是也今校正郑字亦误当作郐详本卷
  郐荥之南卷二十二十三页十一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郐当作都郐之国都也
  登南曰阴卷二十二十三页十六行
  笺曰登当作参一清案夫参南何以曰阴乎全祖望云是水南之误
  洧水又东迳新郑故城中卷二十二十四页一行
  一清案新郑下落县字
  史伯谓郑桓公曰华君之土也卷二十二十四页十四行
  笺曰郑语史伯谓郑桓公曰鄢蔽补丹依㽥历莘君之土也似非华字一清案史记郑世家虢果献十邑注云虞翻曰十邑谓虢郐鄢蔽补丹依㽥历华也索隐引国语亦是华字困学纪闻郑语依㽥历莘引史记郑世家注及水经注俱作华字以证今本之失盖宋本原有作莘字者厚斋故特纠正之何焯曰明道二年国语本前华后河正作华字
  苑陵县卷二十二十五页六行
  笺曰当作宛陵一清案通鉴释文辨误云魏大都督宇文贵进据颍川东魏行台任祥退保宛陵史炤曰宛陵宣城邑彭泽聚在西按史炤参取汉书地理志及晋书地理志以为释殊不知地理志汉河南郡又有宛陵县晋属荥阳郡后魏属陈留郡天平以后属广武郡任祥所退保者也详考诸志宣城之宛陵与任祥所保之苑陵字有苑宛之异𫝊写者误以苑为宛史炤遂误释为宣城之宛陵所谓差之毫厘缪以千里也朱氏之误殆与史炤同而渠水注又改为菀菀音郁更为非矣
  捕章山水注之水出东捕章山卷二十二十五页八行
  一清案章当作獐河南总志云校出东二字当倒互
  于上下得一树根甚壮大卷二十二十六页四行
  一清案上当作土
  又按京社地名并云卷二十二十六页八行
  一清案社当作杜谓京相璠春秋土地名及杜预春秋释地也
  其枝水东南流注沙卷二十二十六页十二行
  一清案东南吴琯本作东北
  洧水又东迳隐陵县故城南卷二十二十六页二十行
  一清案隐陵当作鄢陵汉书地理志颍川郡有鄢陵县
  京相璠曰卷二十二十七页十六行
  一清案曰下落郑地也三字黄省曽本校补
  因洧水之北防也卷二十二十七页十七行
  一清案因当作固全祖望校
  又东洧水左迤为鸭子陂也卷二十二十八页四行
  一清案也字衍文
  洧水自穴口卷二十二十八页六行
  一清案穴口上落大字
  左合庾沟卷二十二十八页七行
  一清案下云馀波南入甲庾沟此脱甲字庾当作庚亦见渠水注
  馀波南入甲庾沟卷二十二十八页十行
  笺曰克家云波当作陂一清案波字不误汳水经云馀波南入睢阳城中获水注云水上承安陂馀波北迳阿育王寺侧盖其词例也惟波流所界乃能入沟注洧若陂是定体何以能入与注乎
  水上承洧水新波县南卷二十二十八页十二行
  笺曰波宋本作汲一清案洧水下落于字
  即经所谓茅邑地也卷二十二十八页十六行
  一清案茅邑地当作茅城邑
  西纳北异流卷二十二十八页十七行
  一清案于文当作西北纳潩流谓潩水也
  东西减里卷二十二十九页四行
  一清案减当从水作减
  河水又东迳习阳城西卷二十二十九页十一行
  一清案河水当作洧水
  潩水篇
  升于洪堤上卷二十二十九页十四行
  一清案洪堤下落之字
  而流为陂卷二十二十九页十六行
  一清案而流二字当倒互
  支流脉乱卷二十二二十页八行
  一清案脉当作派
  又南迳皇帝卷二十二二十页十四行
  笺曰孙云按下文当作皇台一清案黄省曽本作皇亭
  潩水又南分二水卷二十二二十页十五行
  一清案分下落为字
  东迳曲强东卷二十二二十页十七行
  一清案曲强下落城字
  即是社县之浊城也卷二十二二十一页一行
  一清案是社当作长社
  水上承陂水卷二十二二十一页三行
  一清案陂水上落皇字
  潩水又东迳武亭间卷二十二二十一页六行
  一清案当作又迳东西二武亭间下云两城相对是也
  具水城西卷二十二二十一页十行
  笺曰具宋本作其一清案其水下落自字
  陂上承狼陂卷二十二二十一页十一行
  一清案陂下落水字于文是陂水上承狼陂
  春秋左𫝊曰楚子伐郑师于狼是也卷二十二二十一页十三行一清案左传作狼渊今校补事在文公九年
  迳臣陵城北卷二十二二十一页十四行
  笺曰一作巨陵一清案春秋分记引京相璠土地名作巨陵顾祖禹曰又谓之大陵
  潧水篇
  如前莘后河卷二十二二十二页八行
  一清案国语若前华后河韦昭解华华国也道元注洧水能引韦氏之说则此莘字是后人𫝊写之误无疑
  循典刑以守之卷二十二二十二页九行
  一清案循国语作修
  世所谓之为郐水也卷二十二二十二页十二行
  一清案所孙潜校改亦
  渠水篇
  渠水自河与沛乱流东荣泽北卷二十二二十二页十八行十九行一清案沛当作泲东下落迳字荣泽之荣当从水作荥经𫝊相承朱氏笺云旧本作荥其陋如此
  犹秦之有具圃卷二十二二十三页三行
  一清案具圃当作具囿
  上下二十四浦津津流迳通卷二十二二十三页五行
  一清案津字重文
  大斩小斩卷二十二二十三页六行
  笺曰御览引此作大斩小斩一清案今御览正作渐字
  梁惠成王十年卷二十二二十三页十一行
  一清案御览引此文作十五年竹书纪年事在周显王八年正梁惠成王之十年御览误也
  渠又右合五池沟卷二十二二十三页十五行
  一清案又当作水
  中流渠卷二十二二十三页十六行
  笺曰中宋本作下一清案流下落入字
  魏嘉平二年卷二十二二十三页十七行
  一清案三国志司马懿取王陵在嘉平三年二字误
  渠又东不家沟水注之出京县东南梅山北谿卷二十二二十三页十九行二十行
  笺曰宋本作十家沟一清案寰宇记云郑水一名不家沟不姓见晋书束晳𫝊有不凖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或云与丕㔻字通春秋𫝊之㔻郑亦作丕盖其地有不姓人居之故即姓以名沟也朱笺所引宋本非矣渠下落水字出京县上又落水字
  𫇭子冯公子格率锐师侵费卷二十二二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案上𫇭子冯上落楚字
  俗又谓之管水东北分为二水卷二十二二十四页六行七行
  一清案又当移在东北之上孙潜校正
  汉书曹参𫝊靳击羽婴于昆阳卷二十二十四页十一行
  笺曰靳汉书作称一清案汉书无此字盖是衍文
  清水又屈而北流卷二十二二十四页十九行
  一清案当作清池水落池字
  水出毕城南冈卷二十二二十四页二十行
  一清案毕城当作华城
  西入黄崕沟卷二十二二十四页二十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此即济水注之黄雀沟郑国别有黄崕沟非此沟也
  苑陵县卷二十二二十五页七行
  笺曰苑当作菀一清案此是世本郡国志误文朱氏据之非矣详见洧水篇
  余按林乡故城在新郑北东卷二十二二十五页八行
  一清案北东二字当倒互
  如北七十许里苑故城卷二十二二十五页九行
  一清案苑下落陵字
  今是亭南去新郑故城四十许里卷二十二二十五页十二行一清案新郑下落县字
  积古之𫝊卷二十二十五页十五行
  笺曰克家云疑作稽古一清案积古犹诗言振古字不误
  世所谓之靖涧水也卷二十二二十六页四行
  一清案所字衍文
  又北东迳伯禽城北卷二十二二十六页十一行
  一清案北东二字当倒互
  即潘岳都碑卷二十二二十六页十三行
  一清案都下落乡字
  服䖍曰博浪阳武二水沙名也卷二十二二十七页四行
  一清案此文误也当作博浪阳武沙水二名也详见本卷
  故世又谓中牟台卷二十二二十七页九行
  一清案又谓下落之字
  遗台并存卷二十二二十七页十三行
  一清案台通鉴地理通释作基
  世谓此亭为却城卷二十二二十七页二十行
  一清案却当作却
  东流北迳焦城东卷二十二二十八页三行
  一清案流北二字当倒互
  阳丘亭西也谓之焦沟水卷二十二二十八页四行
  一清案也当作世
  秦公孙壮率郑围焦城卷二十二二十八页五行
  笺曰率当作伐一清案率下落师伐二字孙潜校増今本竹书无此二字盖以意増
  东北流迳中牟县故城卷二十二二十八页十四行
  一清案城下落南字孙潜校増
  按中牟当在湿水之上矣卷二十二二十九页三行
  一清案湿当作□古漯字春秋分记云定九年晋车千乘在中牟晋地也在河北赵世家曰献侯即位治中牟赵界自漳水以北不及河南臣瓒曰此中牟在漯水之上又史记注引汲郡古文上作北
  而瓒迳湿水卷二十二二十九页十二行
  一清案而瓒下全祖望校增但字
  其水东流北徙注渠水卷二十二二十九页十九行
  一清案徙吴琯本作屈
  所谓自酱魁城到酢沟十里者卷二十二三十页一行
  一清案者下落也字
  而左会渊流卷二十二二十页一行
  一清案流当作水
  水东南迳西赤城北卷二十二二十页五行
  一清案水上落渠字西字衍文孙潜校正
  周梁伯之居也卷二十二三十页十一行
  一清案也名胜志矣
  续述征记曰以此城为师旷城卷二十二三十页十七行
  一清案名胜志校衍曰字
  魏惠之朝居卷二十二三十页十九行
  笺曰旧本作即居疑当作所居一清案朝居犹皇居也
  为大沟于此郛卷二十三三十一页二行
  笺曰此一作北一清案舆地广记玉海引此文并作此明北字是后人所改然而宋本误也
  余谓故汴涉阴沟矣卷二十二三十一页四行
  笺曰当作汴沙一清案汴沙下落为字全祖望校増
  汉氏之仪水卷二十二三十一页五行
  笺曰一作浚仪水一清案此下有错简孙潜依柳佥钞本改正浚仪水下接后三十二页九行无佗也至三十三页十一行所谓东汜者也下接此页五行又东北迳中牟县南至三十二页九行楚东有沙水谓此水也止本条浚仪县注尽此次行接三十三页十二行又屈南至扶沟县北经文玉海二十一卷浚仪渠下引水经注云浚仪县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为大沟于此郛以行圃田之水陈留风俗𫝊曰县北有浚水像而仪之故曰浚仪续述征记曰汴沙到浚仪而分汴东注沙南流虽于字句有芟节然续述征记之文次于陈留风俗𫝊之下足证柳本较朱笺为长又柳本于又东北迳中牟县南上有其水二字盖谓汜水也左𫝊僖公三十年秦军汜南杜预曰此东汜也在荥阳中牟县孔颖达正义引释土地名曰此东汜也荥阳中牟县南汜泽是也今以中牟县南之文接在所谓东汜之下以其水二字贯之益见柳本之善注末云楚东有沙水与下扶沟县注沙水又东南迳牛首乡东南文义尤顺也方舆纪要云汜水在中牟县南东北入官渡水杜预曰此为东汜水左𫝊秦军汜南盖此水之南也又云官渡水在中牟县北中牟台下其说亦与郦注合
  其水更南流卷二十二三十二页十二行
  一清案更当作东
  梁水于此卷二十二三十二页一行
  一清案梁水当作渠水
  故尉氏县有波乡亭波亭卷二十二三十三页三行
  一清案上亭字衍文
  又东北迳中牟县南卷二十二三十三页五行
  一清案又东北上落其水二字柳佥本校增
  又屈南至扶沟北卷二十二三十三页十二行
  一清案扶沟下落县字
  鲁沟又东南迳圉县故城北卷二十二三十三页十五行
  一清案鲁沟下落水字下同
  八里沟出焉卷二十二三十四页八行
  一清案八里沟下落水字
  又有子羽祠祈祷焉卷二十二三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案祠下落民字
  郑伯劳屈生于兔氏也卷二十二三十四页十七行
  一清案氏字下落者字
  又南迳右苍城西卷二十二三卜四页十八行
  一清案寰宇记陈留县下云石苍城在县西南七十里城冢记云郑庄公理开封东南筑此城积仓粟因名盛仓城盛与名音近故号石仓城右字误
  又南迳邵亭西卷二十二三十四页十九行
  一清案当作邵陵亭落陵字
  又有长明沟水注之卷二十二三十五页五行
  一清案有当作西
  泽即荥阳苑陵县东卷二十二三十五页七行
  一清案即当作在
  水出西城北卷二十二三十五页十行
  一清案西城二字当倒互
  陂在长社东北卷二十二三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案长社下落县字
  城侧向冈卷二十二三十五页十四行
  一清案城侧下落有字
  长明沟又东迳尉氏县故城南卷二十二三十五页十七行
  一清案长明沟下落水字
  康沟又东迳城沟县之白亭北卷二十二三十六页五行
  笺曰宋本作扶沟一清案康沟下落水字下同
  而东南合石水卷二十二三十六页十二行
  一清案石当作右
  沙水又南迳小扶城西而流也卷二十二三十七页四行
  一清案而当作南
  汉顺帝永平中封陈敬王孙子恭为侯国卷二十二三十七页五行六行
  笺曰永平一作永元一清案后汉书陈敬王羡𫝊永元十二年封敬王子思王钧六弟为侯注云伏侯古今注曰番为阳都乡侯千秋为新平侯参为周亭侯寿为乐阳亭侯宝为博平侯旦为高平侯周亭侯即平周亭侯也名参不名恭永元和帝年号非顺帝孙字衍文
  梁陈扶乐人卷二十二三十七页七行
  一清案隶释国三老袁良碑云良陈国扶乐人郡国志陈国有扶乐县落国字
  其一者东南过陈县也卷二十二三十七页十一行
  笺曰克家云也疑作北一清案也字不误承上其一者为文
  犹为羲神实中卷二十二三十七页十九行
  笺曰谢兆申云当作羲城一清案全祖望云非也神即祠也
  清惠著闻卷二十二三十八页六行
  一清案清惠上隶释校补王字又落君字此即上汉陈相王君造四县邸阁之碑也
  县曰陵陈卷二十二三十八页十九行
  一清案陵陈二字当倒互汉书地理志校正
  沙水出焉卷二十二三十八页十九行
  一清案沙当作新
  南暨华城卷二十二三十九页一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作荦城下云柽即荦也华字误
  东迳涝城北卷二十二三十九页二行
  一清案□城当作荦城
  大军至百尺堨卷二十二三十九页七行
  一清案大军下落掩字三国志王凌𫝊校
  史官方之举正卷二十二三十九页十七行
  笺曰一作华正一清案当作华王谓华歆王朗
  谓之阳都卷二十二三十九页十八行
  一清案阳都下落陂字
  水上沙水之津卷二十二三十九页十九行
  笺曰上字下宋本有承字一清案之当作枝
  俗谓之章水也一水东注即注水也俗谓之欠水也卷二十二四十页四行五行
  一清案章水当作漳水即漳头水互见阴沟水篇注水春秋分记作濮水即春秋𫝊注所谓夷田在濮水西者是也欠水当作父水寰宇记城父县下云父水在县东四里受漳水南流经县入蒙水经云沙水支分东注
  沙水故城北卷二十二四十页十一行
  一清案沙水下落迳字











  水经注笺刊误卷八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刊误卷九
  仁和赵一清纂
  阴沟水篇
  阴沟首受于大河卷县故渎卷二十三一页七行
  一清按于字当移在大河之下
  俱东绝济队卷二十三一页十一行
  一清按队当作隧
  右沟东西迳阳池城北卷二十三一页十一行
  一清按右沟当作右渎东西当作东南阳池当作阳武
  东南绝长城卷二十三一页十二行
  一清按东南上落又字
  故云出武阳卷二十三一页二十行
  一清按武阳当倒互作阳武
  左屈沟与梁合卷二十三一页二十行
  一清按沟字当移在梁字下浚仪渠水注云王贲断故渠引水东南出谓之梁沟是也
  故经云阴沟出蒗荡者也卷二十三二页三行
  笺曰者一作渠一清按蒗荡下落渠字非者字当作渠
  碑字倾低卷二十三二页八行
  一清按字当作宇隶释校改
  大棘也地卷二十三二页十六行
  一清按全祖望云也地当作楚地
  㳡水又东迳武平县故城卷二十三三页四行
  一清按故城下落北字
  有汉尚书虞诩碑卷二十三三页四行
  一清按尚书下落令字隶释校后汉书本传云永和初迁尚书令
  康仲后卷二十三三页五行
  笺曰康一作虞一清按后汉书本传注引此文云虞仲之后
  子孙不必不为九卿卷二十三三页九行
  笺曰宋本作亦不失为九卿一清按后汉书本传作子孙何必不为九卿隶释引此文云子孙未必不为九卿今校正
  故乡矣卷二十三三页十三行
  一清按乡上落广字
  入谷谓死㳡也卷二十三三页十五行
  一清按谓当作为
  㳡水又南东屈迳苦县故城南卷二十三三页十六行
  一清按南东二字当倒互
  㳡水又东而北屈至颡乡卷二十三三页二十行
  笺曰颡当作赖一清按而字衍文赖乡下落西字
  叔彭生会晋郤缺于承匡卷二十三四页二行
  一清按叔下落仲字春秋校补
  冠带之徒卷二十三四页七行
  笺曰徒旧本作徙一清按徒众也字不误
  自隐隶之卷二十三四页八行
  一清按自上落十二年三字黄省曾本校补隐当作𨻳汉书陈留郡有𨻳县
  有汉阳种令许叔台碑卷二十三四页十二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广平国有阳台县许叔台当作许叔种字倒互耳
  建宁六年卷二十三四页十四行
  笺曰一作元年一清按建宁止于五年元年为是
  汉桓帝尼宫卷二十三四页十九行
  笺曰宋本作桓帝遣宦臣一清按孙潜校改作宦官
  又有李老母庙卷二十三五页四行
  笺曰克家云旧本作李母前庙疑当作李老君母庙一清曰老字衍文
  然即此城也卷二十三五页十一行
  一清按然当作疑
  皆雕镂云炬卷二十三五页二十行
  笺曰当作云烟一清按炬火炬也字不误
  碑阴又刊石策卷二十三六页二行
  一清按石䇿何焯校改诏䇿
  有兄腾冢卷二十三六页四行
  笺曰旧本作腾兄冢按司马彪续汉书曹节四子长伯兴次仲兴次叔兴腾字季兴所谓腾兄则伯仲与叔也腾更无弟吴本作兄腾似误又腾少除黄门从官自小黄门迁至中常侍大长秋在省闼三十馀年亦未尝为颍川太守也一清按隶释载此文正作有腾兄冢伯仲叔季腾最知名馀则有字而无名三国志魏书曹仁传云仁太祖从弟裴松之注引魏书曰仁祖褒颍川太守斯其人也朱氏乃以腾未尝为颍川太守哓哓不置真痴人说梦也
  历太中大夫司马长史引侍中卷二十三六页十行
  一清按引字衍文隶释校
  读书传卷二十三六页十三行
  一清按习读上落春夏二字三国志注校补
  都督杨州卷二十三七页一行
  一清按杨州当作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冢南冢南枕道有碑卷二十三七页四行
  一清按冢南二字重文宜衍
  右北平无终年化卷二十三七页六行
  笺曰年化当作牟化即造碑故吏姓名也一清按隶释引此文作年化年亦姓也
  㳡水又东南迳城父县故城卷二十三七页十行
  一清按故城下落北字
  东北流迳城父故城西卷二十三七页十二行
  一清按城父下落县字
  临侧㳡水卷二十三七页十七行
  笺曰当作侧临一清按临侧字屡见
  后罢州立郡卷二十三七页十八行
  笺曰旧本作罢州立碑吴本改为立郡一清按魏书地形志谯州景明中置涡阳郡孝昌中陷领南谯郡涡阳县属焉此即所谓罢州立郡者也
  义北门生卷二十三八页九行
  一清按赵琦美云下有义城北字是城字之误隶辨引此文作义士
  迁九江彭城陈留四部卷二十三八页十六行
  一清按部当作郡
  汳水篇
  丹泌乱流卷二十三九页八行
  一清按泌当作沁
  荀晞卷二十三九页十七行
  一清按晋书列传是茍晞朱笺既引晋书尚仍荀字之误何也
  是则料禀亭也卷二十三十页十六行
  一清按料当作科
  故曰成安也卷二十三十页十七行
  笺曰谢云曰字疑衍一清按曰字乃陈留风俗传文不宜衍
  汉章帝东巡卷二十三十一页五行
  一清按汉字衍文
  陈菑县卷二十三十一页六行
  一清按郡国志考城县属陈留郡落留字
  应亨吉元符卷二十三十一页七行
  一清按元全祖望校改之
  赐越有先列考武王卷二十三十一页八行
  笺曰先一作光一清按当作烈考武皇谓武帝也
  汳水东迳周坞侧卷二十三十一页十五行
  一清按汳水下落又字
  汉熹平君立卷二十三十二页十三行
  笺曰按熹平是汉灵帝年号此云熹平君知有脱误也宋本亦然其坠失久矣一清按全祖望云钱遵王本熹平下有中某二字从之
  弟刻石树碑卷二十三十二页十五行
  一清按弟上落其字全祖望校增
  隧前有师子天鹿博作百树柱八所卷二十三十二页十六行笺曰博宋本作瑼一清按隶释载此文作累塼作百达柱黄省曾本同惟误以塼为博
  馀波南入淮阳城中卷二十三十二页十八行
  一清按淮阳当作睢阳汉西京梁国治睢阳续志睢阳亦居梁国领县之第一注云唯睢阳城南侧有小水南流入于睢是也
  汳水又东迳贯城南卷二十三十二页十九行
  一清按贯城当作贳城
  汳水又东迳违县故城北卷二十三十三页四行
  一清按违县当作蒙县
  博闻道家卷二十三十四页十七行
  一清按闻当作问隶释校
  时令太山万喜卷二十三十五页四行
  笺曰喜当作熙一清按当加灬作熹
  国相东莱王璋字伯义卷二十三十五页九行
  一清按后汉书党锢传王璋字伯仪东莱曲成人少府卿
  既有经见卷二十三十五页十一行
  一清按有黄省曾本作在
  获水篇
  宋大夫卷二十三十五页十五行
  一清按夫竹书纪年作水黄                曾本元是水字
  获水自蒙东山卷二十三十五页十六行
  一清按山当作出
  汳水又东迳虞县故城北卷二十三十六页一行
  一清按汳水当作获水
  城东有汉司徒盛允墓公字伯世卷二十三十六页四行
  一清按墓下落碑字隶释校补公当作允盛允为司徒在桓帝延熹三年见范史桓帝纪何焯云当作盛兊见姓氏急就篇然当以史为正
  上承黄陂卷二十三十六页十三行
  一清按上承上落水字
  获水又东迳砀山县故城北卷二十三十七页一行
  一清按两汉志后魏志俱作砀县无山字
  见者佀狗卷二十三十七页六行
  一清按见者下落云字黄省曾本校增
  上承阳陂卷二十三十七页八行
  一清按上承上落水字阳陂当作砀陂
  山有陈胜墓秦乱卷二十三十七页十五行
  一清按秦乱上落睹字孙潜校增
  王莽之子秋也卷二十三十七页十八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作予秋子字误
  获水又东历洪沟东注之卷二十三十七页十八行
  一清按下东字当作水
  即地理志之虹县卷二十三十七页二十行
  一清按虹为䗖𬟽音戸公切汉书地理志沛郡𧈬县莽曰贡师古曰𧈬亦音贡是与虹字有别郡国志作虹县斯则司马彪之异词非班固之实录也
  获水北流注之卷二十三十八页五行
  一清按六字是经混作注获当作睢盖睢水入获也注云疑即经所谓睢水盖指此也
  世谓之萧县南山也卷二十三十八页五行
  一清按县黄省曾本作城
  处耗积石为梁卷二十三十八页十二行
  笺曰耗字疑衍一清按处耗二字当互易谓水痕减落之处也
  即刘中书澄之所谓白沟水也卷二十三十九页二行
  笺曰谢云白沟当作白渎一清按萧县志云白沟在县西北二十里沟字不误
  俗名曰净净沟也卷二十三十九页三行
  笺曰宋本但作名之曰净沟也一清按净浄沟之义如深深渠骉骉水源源水涓涓水之类朱氏不察必欲去此重文亦昧矣
  勒鱼石于彭城卷二十三十九页二十行
  一清按勒孙潜校改勤事在春秋襄公九年
  文颍曰卷二十三二十页二行
  一清按文颍之颍当从禾不从水
  项羽都卷二十三二十页三行
  一清按都下落焉字
  魏中郎徐庶卷二十三二十页八行
  一清按中郎下落将字
  小城西又一城卷二十三二十页十行
  一清按又下落有字
  宫观门阁卷二十三二十页十二行
  一清按阁黄省曾本作阁说文阁门旁户正韵内中门也周圻名义考曰阁为庋阁之阁礼内则天子之阁汉天禄等阁皆谓重屋也阁为闺阁之阁文翁传闺阁公孙宏东阁皆谓门也音义并异非可混称下邑阁如初之阁亦同
  故彭祖国也卷二十三二十页二十行
  一清按故汉书地理志作古
  汴带泗卷二十三二十一页三行
  一清按汴上落衿字
  睢水篇
  按在留使乡聚名也卷二十四一页十行
  一清按汉志陈留县下注臣瓒曰留属陈故称陈留盖留本郑邑为陈所并是以郦释高阳为故留之乡聚名也使字误当作故
  故自陈留卷二十四一页十八行
  一清按陈留下落徙涿二字全祖望校增
  陂之东合洛架水口卷二十四二页六行
  一清按之当作水
  必曰睢阳卷二十四三页十一行
  一清按刘昭补注郡国志引地道记曰梁孝王筑城三十里小鼓唱节杵下而和之称睢阳曲注落曲字
  集于彭梁之东卷二十四四页四行
  一清按梁当作城
  蠡台而西卷二十四四页八行
  一清按而当作如
  东即梁王之吹宫也卷二十四四页十五行
  一清按宫当作台
  复道自宫东出杨州之门左卷二十四五页四行
  一清按沈炳㢲云当作东出杨门之左州字衍文
  茍不骄述夫何舍焉卷二十四六页二行
  笺曰蔡中郎集载此碑作茍不皦述夫何考焉一清按金石文载此碑作苟不矫述夫何舍焉隶释改作称述
  鼎名文曰卷二十四六页九行
  一清按名当作铭
  庙南列二柱卷二十四六页十三行
  一清按二下落石字黄省曾本校增
  庙前东北有石驼卷二十四六页十四行
  一清按石驼上落二字黄省曾本校增
  亦不甚雕饰卷二十四六页十五行
  一清按饰黄省曾本作毁
  积而为逢洪陂卷二十四六页十六行
  笺曰御览引水经注作积而为逢淇陂一清按淇字误文何足据也
  卖靴履为业矣卷二十四七页六行
  一清按为业下落以正月朔日会故妪于乡亭西社教令服食不老即此处二十二字名胜志引此文校补
  王莽之传治卷二十四七页十行
  一清按传治下落也字名胜志校补
  芒砀县之间卷二十四七页十八行
  一清按芒砀下落二字御览引此文校补
  宋恭公之所都也卷二十四八页十行
  一清按恭当作共
  睢水又左合白渎水卷二十四八页十五行
  一清按白渎水当作白沟水见前获水注
  又详卷二十四九页一行
  一清按又当作未
  睢水迳谷熟两分而睢水为蕲水卷二十四九页一行
  一清按而字当移在为蕲水之上
  通为兼称卷二十四九页二行
  一清按为当作谓
  睢水又东迳苻离县故城北卷二十四九页十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作符离
  睢水东迳临淮郡之取虑故城北卷二十四九页十二行
  一清按取虑下落县字睢水下落又字
  沟旧上承蕲水卷二十四九页十六行
  一清按沟当作渎即长直故渎也
  瓠子水篇
  河水旧东河卷二十四十一页八行
  一清按下河字当作流
  殷之相又都之卷二十四十一页十一行
  一清按当作相土落土字史记殷本纪昭明卒子相土立索隐曰相土佐夏功著于商诗颂曰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是也左传曰昔陶唐氏火正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是始封商也
  张晏曰依河水自固卷二十四十一页十四行
  一清按自固下落又东迳咸城南六字全祖望云以先司空本校增
  杜预曰东郡濮阳县有咸城者也是卷二十四十一页十五行十六行一清按春秋左传注濮阳县下有东南二字咸城当作咸城也是二字当倒互
  魏都尉治卷二十四十一页二十行
  一清按魏分立东西两都尉此为东部都尉治落二字
  瓠河故渎又东迳句阳之成阳卷二十四十二页二行
  一清按句阳下落县字成阳上落小字
  是为谷卷二十四十二页四行
  一清按谷字下落林字
  六国时沮楚同卷二十四十二页十八行
  一清按同下落音字
  而北去濮阳三十五里卷二十四十二页十八行
  一清按而字当作西
  又东北迳句阳县之小成阳县故东垂亭西卷二十四十三页二行
  一清按小成阳县之县当作城故东二字当倒互
  而东杜考地验城卷二十四十三页七行
  笺曰当作京相一清按非也当作京杜谓京相璠及杜预耳与洧水篇京杜地名文义正同
  春秋隐公八年宋公卫侯遇于犬丘经书垂也卷二十四十三页十行
  笺曰左传作犬丘一清按注引经传俱不误笺说云云于义何取
  称曰灵都卷二十四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按后汉书章帝纪注引述征记作灵台隶释载此文亦作台都字误也
  记于尧妃卷二十四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按尧妃下落祠字即中山夫人祠也
  尧陵北山甫墓南二冢间伍贠祠卷二十四十四页十二行
  一清按山甫上落仲字伍贠上落有字
  池泽之东北有陶墟卷二十四十四页十八行
  一清按池御览引此文作迤
  定陶西南陶丘舜也卷二十四十五页四行
  笺曰舜一作亭一清按全祖望云非也舜下落所陶二字朱氏但见汉志注有陶丘亭之文故改舜字以迁就之而不知其有脱文也
  田布杀其大夫公孙公孙以廪丘叛于赵卷二十四十五页八行笺曰今竹书作田布杀其大夫公孙孙公孙孙以廪丘叛于赵一清按索隐曰纪年齐宣公十五年立田悼子悼子卒乃次立田和是为太公和田太公相齐宣公宣公卒田会自廪丘叛于赵下公孙乃公孙会也今朱氏引竹书作两公孙孙杀者是人而叛者又即其人岂可通乎史记齐世家亦云宣公五十一年卒田会反廪丘也
  春秋传曰取晋羊角卷二十四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按传曰下落乌馀二字
  天大雨卷二十四十五页十二行
  笺曰天旧本作有一清按天字不误
  今鲁邑也卷二十四十五页十四行
  一清按今字误当作高鱼二字
  田单之功卷二十四十七页三行
  一清按之功下落可立二字黄省曾本校增三国志程仲德传元有之
  枝渎上承将渠卷二十四十七页六行
  一清按当作故渎枝字误
  河水自泗口出为济水济水卷二十四十七页十六行
  一清按河水注云四渎津西侧岸临河有四渎祠东对四渎口河水分泲亦曰泲水受河也济水注云河水自四渎口东北流而为清清即泲也泗口是四渎口之误为当作会济水二字重文宜衍
  即地理志曰如水矣卷二十四十八页五行
  一清按曰当作之名胜志校改
  又屈其城南卷二十四十八页十四行
  一清按又屈下落迳字
  都高邑卷二十四十八页十五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千乘郡有高苑县邑字误
  故俗谓之东苑也卷二十四十八页十六行
  一清按东下落高字
  其上源出盘阳卷二十四十九页三行
  一清按上源二字当倒互汉书地理志济南郡有般阳县应劭曰在般水之阳后魏地形志作盘阳
  旱则竭耗卷二十四十九页五行
  一清按耗黄省曾本作涸
  时水西北至梁邹城入于沛卷二十四十九页七行
  一清按沛当作泲
  汶水篇
  出草药卷二十四十九页十五行
  一清按草药二字当倒互名胜志校改
  奉高县汉武帝元封元年立以奉卷二十四二十页十行
  一清按以奉下落太山之祀四字全祖望校增
  唯趺存焉卷二十四二十页十六行
  一清按唯下落故字隶释校补
  又西南迳奉高县故城而卷二十四二十一页二行
  一清按而当作西
  出分水谿卷二十四二十一页二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东南流迳□山东右天门下谿水卷二十四二十一页三行
  一清按右当作合
  东南流迳龟阴之龟田山卷二十四二十一页十四行
  一清按左传齐人来归郓讙龟阴之田龟田二字当倒互
  又有石勒建武十三年卷二十四二十二页四行
  笺曰后汉郊祀志云建武三十年群臣上言宜封禅泰山诏不许三十二年正月上读河图感动乃求元封时封禅故事是年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辛邜封泰山甲午禅于梁阴此云十三年乃三十年之误也一清按注明云石勒建武十三年朱氏以汉建武证之以为当作三十年可哂甚矣但建武是石虎年号注云石勒误耳
  又东南流迳南明堂下卷二十四二十二页十行
  一清按下南字衍文
  降坐明常卷二十四二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按常当作堂
  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于汶水卷二十四二十二页十六行
  一清按汶水汉书郊祀志作汶上
  非忧王实之无柱也卷二十四二十三页四行
  笺曰宋本作王室一清按当作正室何焯校改
  赤眉渠师樊崇所堡也卷二十四二十三页七行
  一清按师当作帅
  山东巢父庙卷二十四二十三页七行
  一清按山东下落有字名胜志校增
  阳虎据之以叛卷二十四二十四页三行
  笺曰旧本作居之一清按据亦作据笺说非
  淄水又迳郕北卷二十四二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按郕下落县字续志济北国成本国刘昭补注曰左传卫师入郕杜预曰东平刚父县西南有郕乡刚父晋志作刚平
  县北有曲水池亭卷二十四二十五页二行
  一清按池字衍文左传注校
  公会祀侯莒子于曲池卷二十四二十五页三行
  一清按春秋经文有盟字今校补
  汉章帝元和三年东巡太山卷二十四二十五页五行
  一清按后汉书章帝纪是二年
  汶水又西迳汶阳县故城北而注卷二十四二十五页七行
  一清按而当作西
  洗水出焉卷二十四二十五页九行
  笺曰谢兆申云洗当作洸克家云出焉当作注焉一清按出字不误洙水注云洸水出东平阳上承汶水又云洗水又东南流注于洙水则洸水所注者洙水也非汶水也
  县治铸乡故城卷二十四二十五页十行
  笺曰宋本作冶铸乡一清按非也蛇丘县治铸乡故城岂可改治为冶乎
  地理志乡故阐也卷二十四二十五页十四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泰山郡刚故阐乡字误
  俗又谓之关亭卷二十四二十五页十七行
  一清按关亭当作阐亭
  非礼是也卷二十四二十六页五行
  一清按传文曰非礼也此衍是字
  然是东去冈城四十里卷二十四二十六页十五行
  一清按然是下落亭字
  又西南过平章县南卷二十四二十六页十七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东平国有章县落东字
  景帝中和六年卷二十四二十六页十八行
  一清按和字衍文
  王莽之有盐城也卷二十四二十六页二十行
  一清按城字衍文
  故在无盐城东北五十里卷二十四二十七页一行
  一清按城字当移在故字之下
  水出肥县东城自源卷二十四二十七页二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泰山郡有肥成县肥下落成字城字衍文自源全祖望校改白原
  王莽之成富也卷二十四二十七页六行
  笺曰旧本作城富一清按汉书地理志正作成字何旧本之足云
  应劭曰古厥也卷二十四二十七页十七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注引仲瑗云古厥国落国字
  东平王云及后谒卷二十四二十八页二行
  一清按后谒下有错简下文汉书石立宣帝起之表也十字当移于此后谒下落曰字汉书之书当作世全祖望校正
  古中都城卷二十四二十八页八行
  一清按城吴琯本作也
  东遂为泽渚卷二十四二十八页十二行
  一清按遂当作迳
  汶水又西迳洽乡城南地理志曰所谓无盐有洽乡者也卷二十四二十八页十九行二十行
  一清按洽乡当作郈乡师古曰郈音后曰字衍文
  世祖叔母名良卷二十四二十九页一行
  一清按母当作父即赵孝王也后汉书校
  东平宪王仓卷二十四二十九页六行
  一清按仓当作苍后汉书校
  元和三年卷二十四二十九页六行
  一清按三当作二后汉书章帝纪校
  一水西迳湏昌城南入浦卷二十四二十九页九行
  一清按浦当作泲
  泗水篇
  皆为非也卷二十五一页十三行
  笺曰御览引此注云皆为此也一清按道元以舜不居泗上故以陶墟舜井之说为非矣
  预以木为曲状卷二十五一页十九行
  一清按状全祖望校改洑
  时则谓之原泉祠卷二十五二页三行
  一清按则孙潜校改人
  春秋襄公二十年季武子取卞卷二十五二页四行
  一清按左传是二十九年落九字
  西南迳鲁县北卷二十五二页十一行
  一清按迳当作过
  京相璠曰杜预并言卷二十五二页十四行
  一清按曰下全祖望校增服䖍二字
  背洙泗墙卷二十五二页十七行
  一清按阎若璩云正义引从征记泗墙二字作面泗章怀后汉书注亦云
  冢记卷二十五三页三行
  一清按全祖望云当作冢墓记
  孔丛子曰卷二十五三页八行
  一清按何焯云子字衍文后人所妄加黄省曾本无子字义门之言良是
  石以磬制卷二十五五页三行
  一清按以孔宏复曲阜志引此注文作似
  公山不狃帅费攻鲁卷二十五五页四行
  一清按费下落人字左传校补
  汉书秘之卷二十五五页十行
  笺曰宋本作汉时一清按全祖望校改世
  池台悉石也卷二十五六页十四行
  一清按池字衍文御览引此注云台之基岸悉石也今校正
  吾闻也卷二十五七页一行
  一清按也当作之
  今城邹山之阳卷二十五七页十六行
  一清按今城下落在字孙潜校增
  绎邑之所依为名也卷二十五七页十九行
  一清按所依下落以字通鉴注校补
  永嘉中太尉郗鉴将乡曲逃此山卷二十五八页三行
  一清按通鉴注引此文永嘉上有晋字逃作保
  诗所谓保其凫峄者也卷二十五八页七行
  一清按其经文是有字
  漷水又西迳至湖陆县入于泗卷二十五八页二十行
  一清按迳字衍文
  齐田盻及宋人伐我东鄙卷二十五九页五行
  一清按盻当作肸
  平阳东北有漆乡漷今见有故城卷二十五九页八行
  一清按漷当作郭
  洸水从北西来流注之卷二十五九页十行
  一清按北西二字当倒互
  封将军陈错为槖侯卷二十五九页十五行
  笺曰史记汉书功臣表并作槀侯陈锴为将从击陈豨有功旧本水经注亦作稿侯此注改作槖侯未知何据岂郦君所见史汉别本有异乎一清按非也世本史汉表俱作槀侯师古音公老翻而小司马则以为山阳之属县也山阳之属县曰槖臣瓒音之曰拓郦在颜前想六朝时汉表元作槖字至唐始误作稿师古不能据地理志以正之朱氏乃云旧本水经注作稿此注改作槖而且揶揄之曰岂郦君所见史汉别本有异乎一似旧本更属他人之书而此注为郦君所手定借曰异同要是后来传写翻刻之讹朱氏宁亦知之否乎又史表是陈错故索隐曰汉表作锴音揩三苍云九江人名䥫曰锴今云史汉表并作锴岂其然乎
  盖洸洙相入受通称矣卷二十五九页十九行
  一清按相入下落互字
  菏水即沛水之所苞注以成湖泽也卷二十五十页五行
  一清按沛当作泲
  地理志曰故湖陆县也卷二十五十页十一行
  一清按前汉为湖陵续志云湖陆故湖陵章帝更名此引班书不得曰故湖陆
  昔桓温北入也卷二十五十页十四行
  一清按桓温下落之字
  北枝水西出迳蕃县北卷二十五十页十七行
  一清按此文误也当作北水枝出西迳蕃县北
  其水又溉于丘焉卷二十五十一页五行
  笺曰于丘当作公丘一清按丘即公丘也单举之以见义耳
  县故城在滕西北卷二十五十一页六行
  一清按西北下落城周二十里内有子城九字名胜志校补
  地理志曰其水西流注于沛卷二十五十一页十四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鲁国蕃县下云南梁水西至湖陵入沛渠此世本之误沛当作泲下沛字俱当作泲
  故是水为吴王所掘非也卷二十五十二页二行
  一清按故下落谓字
  止自泗川耳卷二十五十二页三行
  一清按自当作是
  以今忖古知一延之之不通情理矣卷二十五十二页六行一清按于文当作益知一字误
  左泗水之滨卷二十五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按左当作在
  晋解扬围楚致命卷二十五十二页十八行
  一清按围楚二字当倒互言入楚围以致命楚围上仍有脱字
  其有乱乎卷二十五十三页五行
  一清按有左传是在字
  又东迳山阳郡卷二十五十三页十行
  一清按六字是注混作经
  而立公子凭卷二十五十三页十四行
  一清按凭左传作冯
  殷帝沃丁之时时伊尹卒卷二十五十三页十九行
  一清按时字重文宜衍
  迳卬城县故城南卷二十五十四页三行
  一清按迳上落又东二字卬城是郜城之误
  王莽更名之曰郜城矣卷二十五十四页四行
  一清按郜城字误当作告成汉书地理志校
  又东迳单父故城南卷二十五十四页五行
  一清按单父下落县字
  王莽更名斯县为利善矣卷二十五十四页九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山阳郡单父县莽曰利父师古曰音善甫后人讹写作利善也
  水上承□水卷二十五十四页十行
  笺曰一作潍水下同一清按潍□古字通用详潍水篇
  又迳丰西潭卷二十五十四页十四行
  一清按潭当作泽
  清水即泗水之别名也卷二十五十五页七行
  一清按泗水当作泡水
  县治故县南垞上卷二十五十五页二十行
  一清按故县之县黄省曾本作城
  故亭今有高庙卷二十五十六页一行
  一清按高下落祖字
  庙阙崩裭卷二十五十六页二行
  一清按裭字误刻当作禠
  山抗泗水上而尽石卷二十五十六页八行
  一清按抗寰宇记引此文作枕而当作西西上二字当倒互
  其所持天基二石卷二十五十六页十四行
  一清按天基当作天竺
  今彭城南有项羽掠马台卷二十五十七页五行
  一清按掠当作凉
  推考书墓事近于此也卷二十五十七页六行
  一清按墓事二字当倒互
  即陆赋所云卷二十五十八页一行
  一清按此是陆机行思赋全祖望校补三字
  晋太原九年卷二十五十八页二行
  一清按晋武帝建元太元原字误也
  以利运漕者卷二十五十八页四行
  笺曰晋书以利漕运一清按者字衍文
  沂水流纳注焉卷二十五十八页七行
  一清按纳字衍文
  王莽之闰俭卷二十五十八页十行
  一清按闰俭下落矣字孙潜校增
  秦嘉东阳郡卷二十五十八页十行
  一清按郡下落人字汉书高帝纪注校增详本卷
  其上城中有司马石苞卷二十五十八页十三行
  一清按司马上落大字
  因相询问卷二十五十八页十八行
  笺曰风俗通云因相借问一清按黄省曾本作寻问
  王莽之乐亭也卷二十五十九页二行
  一清按乐亭上落和字汉书地理志校增
  以即名之也卷二十五十九页二行
  一清按以即二字当倒互
  泗水东南至下相县故城东卷二十五十九页六行
  一清按至黄省曾本作迳
  更增修郭卷二十五十九页十五行
  一清按郭当作廓
  泗水又东南迳淮阳城城北临泗水卷二十五十九页十九行笺曰一本无城字一清按非也下城北二字当倒互于文是泗水又东南迳淮阳城北城临泗水沂水篇
  东南左合桑预水卷二十五二十页十四行
  一清按东南下落流字
  出鲁山卷二十五十页十五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东南流注沂水水又东迳盖县故城南卷二十五二十页十六行一清按上水字当作沂
  与沂水合卷二十五二十一页二行
  一清按沂水上胡渭校增小字
  孟康曰县故邺邑今邺亭是也卷二十五二十一页三行
  一清按两邺字汉志注俱作郓今校改
  封城阳共王弟吉为东苑侯卷二十五二十一页四行
  笺曰孙按史汉年表俱作东莞侯索隐曰属琅琊一清按史汉表皆作子注云弟误也下卢侯稀亦误以子为弟
  水出时密山莒地莒人归共仲于鲁及密而死是也卷二十五二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按山下落春秋时三字莒地下落左氏传三字方舆纪要引此文校增
  密水东南流迳东安城南卷二十五二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按密水上落时字下同
  又南东庐川水注之卷二十五二十二页七行
  一清按南东二字当倒互庐川当作卢川
  右合蒙阴二水水出𫎇阴山卷二十五二十二页十二行
  一清按二字衍文水出蒙阴山当作蒙山之阴
  有洛水注之卷二十五二十三页四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泰山郡南武阳县冠石山治水所出洛当作治下同
  有𫎇祠卷二十五二十三页七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校衍蒙字
  洙水篇
  汉景帝中元五年封后兄信为侯国卷二十五二十五页十一行一清按元字衍文后兄下落王字
  于汴城西西南泗水乱卷二十五二十六页一行
  一清按西南全祖望校改而与
  洙水西北流迳孔里此卷二十五二十六页三行
  一清按此当作北
  门又结石为水门卷二十五二十六页五行
  一清按又黄省曾本作右
  邾庶其以漆闾丘来奔者卷二十五二十六页八行
  一清按者下落也字
  洸水出东平卷二十五二十六页十三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泰山郡有东平阳县落阳字
  水首受洙卷二十五二十六页十八行
  一清按洙下落水字
  洸水又东南流注于洙水又南至高平南入泗卷二十五二十七页三行四行
  一清按洙下当重一洙字高平下落县字
  沭水篇
  左右岘水卷二十六一页十二行
  一清按右当作合通鉴注校
  水出东诸县西箕山卷二十六一页十六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无东诸县而诸县别有东诸城见潍水篇县当作城
  如殖有罪卷二十六二页二行
  一清按如殖下落死字孙潜校补
  城为之坠卷二十六二页七行
  一清按坠当作隳许规切本作隓说文解字败城阜曰隓徐锴曰俗作隳非是今相承通俗用之
  璧带饰以金银卷二十六二页十三行
  一清按璧当作壁
  水发三注山卷二十六二页十八行
  一清按注当作柱方舆纪要校
  西南流迳辟城城南卷二十六二页十九行
  一清按城字重文宜衍
  郎祝鲁之音卷二十六三页十三行
  一清按郎当作即
  王莽更之祝其亭也卷二十六三页十四行
  一清按更之下落曰字
  汉景帝八年封石绾为侯国卷二十六三页十六行
  一清按史汉表传皆是卫绾石字误也又八年亦是六年之误见本篇
  沭水又南迳陵山西卷二十六三页十七行
  一清按陵山上落建字方舆纪要云建陵山在海州沭阳县西北百里与山东郯城县接境山南北长而东西狭上多陵汉因以名县
  魏正元中齐王之镇徐州也卷二十六三页十八行
  一清按正元曹魏高贵郷公纪年此是拓䟦魏孝明帝正光年中事也齐王即萧宝夤魏书萧宝夤传云神龟中出为都督徐南兖二州诸军事车骑将军徐州刺史正光二年征为车骑大将军是也
  自流三十里卷二十六三页十九行
  一清按自下落戍字
  柤水而南卷二十六五页七行
  一清按而当作西
  巨洋水篇
  王韶之以为巨□卷二十六五页十二行
  一清按□当作蔑通鉴注校
  山导丹水有二源卷二十六五页十八行
  一清按山导二字衍文全祖望校
  西丹自穴山卷二十六五页十九行
  一清按西丹下落水字穴山是凡山之误
  出方山卷二十六五页二十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丹水又东北迳望台东卷二十六六页五行
  一清按当作望海台方舆纪要云望海台在寿光县东北四十里相传秦始皇所筑下云巨洋水又东北迳望海台西东北流伏琛晏谟并以为平望亭是也
  有一祀目之为冶泉祀卷二十六六页九行
  一清按二祀字俱当作祠
  持节东州卷二十六六页十三行
  一清按持节当作侍节齐乘校隋书麦䥫杖传云陪麾问罪亦其义也
  巨洋又东北迳委粟山东卷二十六七页二行
  一清按巨洋下落水字
  东南迳逢山下祠西卷二十六七页四行
  一清按下字衍文汉书地理志校
  洋水又南东历逢山下卷二十六七页五行
  一清按南东二字当倒互
  麓三成卷二十六七页五行
  一清按麓上落山字齐乘校补
  闻数十里卷二十六七页八行
  一清按闻上落声字方舆纪要校增
  地理志石膏山洋水是出也卷二十六七页十二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临朐县石膏山洋水所出此落所字是出二字当倒互
  巨洋又东北得邳泉口卷二十六七页十三行
  一清按巨洋俱当作洋水落水字后并同盖即齐乘之所谓北洋矣
  左思齐都赋曰𡸷岭其左是也卷二十六七页十九行
  一清按𡸷岭下落镇字下引齐都赋牛岭镇其南
  王莽更之愈县也卷二十六八页四行
  一清按愈汉书地理志作俞更之下落曰字
  台西有方地卷二十六八页五行
  一清按地名胜志作池
  浑侧有一坟卷二十六八页八行
  一清按浑当作墓
  汉武帝元朔三年卷二十六八页十四行
  一清按三表作二
  又西北流而注于巨淀矣卷二十六八页十五行
  笺曰谢云当作注于巨洋一清按汉志云石膏山洋水所出东北至广饶入钜定谢说非是
  巨洋水自湖东北流卷二十六八页十七行
  一清按淄水注云巨淀县东南则巨淀湖注落二字
  水出剧县南有崩山卷二十六九页一行
  一清按有当作角名胜志校改
  俗人以其山角卷二十六九页二行
  一清按山角下落若崩二字名胜志校补
  今曰狼水卷二十六九页十三行
  一清按当作白狼水落白字
  今河南有寻也卷二十六十页一行
  一清按也当作地
  皇甫谧曰卫也卷二十六十页三行
  一清按也当作地
  夏相徙南丘卷二十六十页四行
  一清按南丘当作帝丘
  收斟灌寻二国之馀烬卷二十六十页十一行
  一清按斟灌下落斟字
  以上推传卷二十六十页十五行
  一清按上当作土
  巨洋水东北迳望海台西卷二十六十一页一行
  一清按水下落又字孙潜校增
  淄水篇
  少为府小吏卷二十六十一页二十行
  一清按小吏当作小史下同
  岑山上有神象卷二十六十二页一行
  一清按岑山二字当倒互
  东北流山尔雅出前左之文卷二十六十三页十五行
  一清按山全祖望校改由
  又去莱差近卷二十六十三页十八行
  一清按又上落缘陵二字
  其犹晋氏深翼居绛卷二十六十四页九行
  一清按居全祖望校改名
  虏其民宝居因郭以名之卷二十六十四页十一行
  笺曰当作虏其民实居郭因以名之一清按春秋经庄公六年齐人来归卫俘孔氏正义曰释例曰齐人来归卫宝公羊穀梁经传及左氏传皆同唯左氏经独言卫俘三家经传有六其五皆言宝说文保从人□省古宝保二字通用或转写作俘此即虏其民宝之说事见孟子及战国䇿盖湣王虏燕之民宝以居临淄之外郭齐民故称之虏城民即旄倪宝即重器朱氏改宝为实非也
  汉高六年卷二十六十四页十二行
  一清按汉高下落帝字
  世谓之治岭山卷二十六十五页三行
  一清按治当作冶
  宜城修筑卷二十六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按城当作试孙潜校改
  其不可固城者在此卷二十六十五页十四行
  一清按不孙潜校改水
  水出南山顶洞开望若门卷二十六十六页八行
  一清按南山下名胜志重一山字若门下吴琯本有焉字今校补
  状同洪井卷二十六十六页十一行
  一清按井当作河
  水北则长庑遍驾卷二十六十六页十五行
  笺曰旧本作偏驾一清按遍字较长
  阳水又东东迳阳城东南卷二十六十六页十七行
  笺曰下东字疑衍一清按非也当移在阳城之上
  即谓城之东阳城卷二十六十六页十九行
  一清按上城字衍文
  竭穷斯牲卷二十六十七页七行
  一清按竭孙潜校改谒
  伏琛所未详也卷二十六十八页三行
  一清按未黄省曾本作不
  侍其衡卷二十六十八页四行
  笺曰三字未详一清按卮林云玉海姓氏急就篇曰侍其氏汉广野君裔孙赐氏食其后有为武帝侍中者合官与氏而称焉汉有侍其元矩魏有侍其衡附曰广野君在高祖初至武帝时七十年安得遽至裔孙而又曰后为侍中者何年寡而世多也伏滔青土人物论称后汉有侍其元矩与孙宾硕刘公山并叙正当魏武时又为齐人则元矩非即衡字耶
  女水东北流迳东平安县故城南卷二十六十八页十二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甾川国东安平县下云菟头山女水所出东北至临淄入钜定阚骃曰博陵有安平故此加东平安二字当倒互
  然后更流注北杨水卷二十六十八页十三行
  一清按杨当作阳
  博陵有平卷二十六十八页十八行
  一清按有下落安字汉志校补
  又迳安平城东卷二十六十八页二十行
  一清按安平上落东字
  东北入淀卷二十六十八页二十行
  一清按淀上落巨字
  葂头山卷二十六十九页一行
  一清按葂当作菟汉志校
  时水出齐城西南北二十五里卷二十六十九页三行
  一清按南字衍文通鉴注校
  即如水也卷二十六十九页三行
  笺曰孙云如水当作耏水一清按如水本汉志别作耏水瓠子水注云时即耏水也音而即地理志之如水矣彼入泲而此入淄迳流虽异而名称是同正不当改如作耏也
  故谓之愚公故山水有石梁卷二十六十九页九行
  一清按下故字衍文
  亦谓为石梁水卷二十六十九页十行
  一清按亦谓下落之字
  本渠也卷二十六十九页十五行
  一清按左传昭公十一年楚申无宇曰齐渠丘实杀无知杜预注曰渠丘今西安也齐大夫雍廪邑落丘字
  世谓寒泉也卷二十六十九页二十行
  一清按世谓下落之字
  张逸问赞云卷二十六二十一页一行
  一清按问下落书字何焯校增
  然棘下又是齐城内地名卷二十六二十一页五行
  一清按齐当作鲁何焯校改
  虽异名于见卷二十六二十一页八行
  一清按于当作两
  台西有石杜碑卷二十六二十一页二十行
  笺曰一作石柱碑一清按非也隶释载此文作石社碑
  葵丘不在齐也卷二十六二十二页五行
  一清按葵丘上落明字名胜志校增
  以瓜时而往还之期卷二十六二十二页七行
  一清按而当作为
  故今无宠之姝卷二十六二十二页八行
  一清按妹当作妹左传校
  因无知之绌卷二十六二十二页九行
  笺曰绌当作出一清按左传云僖公之母弟曰夷仲年生公孙无知有宠于僖公衣服礼秩如适襄公绌之绌字本经传不可妄改也
  时水西左迤为潭卷二十六二十二页十五行
  一清按下云又西北流注于时此不得云时水也当是余水之误
  渑水又西迳乐安南博昌县故城南卷二十六二十二页十九行一清按上南字衍文
  在齐西北四十里卷二十六二十三页二行
  一清按在齐下落城字
  又东北至皮丘沈卷二十六二十三页十八行
  一清按沈当作坈如马常坈之坈下同
  汶水篇
  赵烈侯卷二十六二十四页五行
  一清按何焯云据竹书纪年赵烈侯在未命侯以前当依今本作子
  史记所谓齐威王越赵侵伐我长城者卷二十六二十四页六行一清按史记田齐世家云威王九年赵人归我长城六国表云威王十一年赵取我长城又赵成侯七年侵齐至长城越黄省曾本作曰音近致讹伐我二字当倒互
  汶水自县东北迳峿城北卷二十六二十四页九行
  一清按沈炳㢲云郚诸本误作峿春秋庄公元年齐迁纪郚杜预曰郚在朱虚县东南说文郚东海县故纪侯之邑汉书地理志东海郡有郚乡县续志无之盖东京废省而刘昭补注朱虚下引左传杜注皆作郚无从山作峿者是盖因上峿山而讹以为县名也
  朱虚县东四十里有峿亭城卷二十六二十四页十行
  一清按亭城二字当倒互峿当从阝作郚
  亭在丘城东北十里非城也卷二十六二十四页十七行
  一清按丘城上落渠字下城字衍
  又东北入于县卷二十六二十四页十九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琅琊郡朱虚县下云泰山汶水所出东至安丘入维县字误
  潍水篇
  潍水出琅琊箕县卷二十六二十五页五行
  一清按元和志潍水在密州莒县东北八十里潍水所出注云潍水导源潍山箕县下落潍山二字
  城即秦王之所筑也卷二十六二十五页八行
  一清按王当作皇下同
  谓琅琊台卷二十六二十五页九行
  一清按谓下落之字
  乃徙黔首二万户于琅琊山下卷二十六二十五页十一行
  一清按二当作三史记校
  高五里卷二十六二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按高当作广
  渊主灵焉卷二十六二十五页十三行
  一清按主天中记引此文作至
  东南流析泉县东卷二十六二十五页十九行
  一清按流下落迳字
  晏谟并明潍水为扶淇之水卷二十六二十六页十三行
  一清按晏谟下落伏琛二字
  王莽之合丘也卷二十六二十六页十七行
  一清按合当作令汉书地理志校
  亦曰障日山卷二十六二十八页九行
  一清按障日山下落山势高峻隔绝阳曦即此山也十二字名胜志引此文校补
  东北迳高密故城南卷二十六二十八页十五行
  一清按高密下落县字
  宣帝平始元年卷二十六二十八页二十行
  一清按平始当作本始
  水西有雁阜卷二卞六二十九页四行
  一清按寰宇记引高士传曰郑元葬于剧东后以墓坏归葬砺阜在高密县西北五十里雁字误也
  地理志曰有三石山祠卷二十六二十九页十三行
  一清按三石山当作三戸山今本汉志亦误作石字方舆纪要山东平度州三固山一名三户山汉书郊祀志宣帝信方士言祠太室山于即墨三戸山于下密即此山也
  余按应劭卷二十六二十九页十四行
  一清按应劭下落曰字
  又东九迳都昌县东卷二十六二十九页十六行
  一清按迳当作过
  胶水篇
  又迳扶县故城西卷二十六三十页十行
  一清按扶汉书地理志作邞
  春秋僖公九年卷二十六三十页十三行
  一清按经传是二十九年落二十字
  王莽之柣国也卷二十六三十页十七行
  笺曰宋本作秩国一清按非也汉书地理志琅邪郡柜县莽曰祓同祓师古曰音废
  又东北迳晏伏所谓黔陬城西四十里有胶水者也卷二十六三十页十九行
  一清按四十里有胶水者也八字重文宜衍
  今胶水北迳晏伏所谓西黔陬城东高密郡侧有黔陬县卷二十六三十一页二行
  一清按今字当移在高密郡侧之上
  县王莽更名之曰原亭也卷二十六三十一页六行
  一清按县下落故字曰字衍文
  故莱夷邑也卷二十六三十一页六行
  一清按莱夷下落维字汉志校补
  胶水又北迳胶阳东卷二十六三十一页九行
  一清按胶阳下落县字
  又东北迳左会一水卷二十六三十一页十一行
  一清按迳当作流
  县故王莽更之东莱亭也卷二十六三十一页二十行
  一清按更下落名字
  所谓之溟海者也卷二十六三十二页五行
  一清按之字衍文




  水经注笺刊误卷九
<史部,地理类,河渠之属,水经注释__水经注笺刊误>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刊误卷十
  仁和赵一清纂
  沔水篇
  沔水卷二十七一页六行
  一清按丏音勉丐音盖沔水之沔从丏不从丐今文多误不可不辨也
  岀河池县卷二十七一页八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沔水又东南曰沮口卷二十七一页十行
  一清按十八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东北合沮口卷二十七一页十三行
  一清按胡渭校衍汉水二字
  故如淳曰北方人谓汉水为沔水卷二十七一页十五行
  一清按北汉志注作此今校改
  沔水又东浕水入焉卷二十七一页十八行
  一清按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往汉中断绝阁道卷二十七二页二行
  一清按蜀志刘焉传作住汉中从亻不从彳阁道作谷道疑是史误
  沔水又东迳武侯垒南卷二十七二页十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迳沔阳故城南卷二十七二页十三行
  笺曰原本此十字是注文谢云据宋本作经文一清按沔水篇多混注作经原本十字是注此蛛丝马迹之犹可追寻者也谢耳伯又改易之误矣沔阳下落县字
  即汉王位于此卷二十七二页十五行
  一清按蜀志先主传云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落中字
  莫知墓营所在卷二十七三页一行
  一清按营当作茔
  沔水又东迳西乐城北卷二十七三行十二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在山上卷二十七三页十三行
  一清按方舆记要引此文作城在沔阳东山上今校补
  梁州刺史杨亮以即险之固卷二十七三页十五行
  一清按以字衍文
  后刺史姜守潘猛亦相仍此城卷二十七三页十六行
  一清按相仍下落守字
  容裘谿注之卷二十七三页十六行
  一清按谿下落水字
  汉水又左得度口水卷二十七三页二十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二曰浊检卷二十七四页一行
  一清按二当作一
  汉水又东黄沙水左注之卷二十七四页九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东合褒水卷二十七四页十六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泉悬注卷二十七五页十行
  一清按泉上落有字
  逮灵帝建和二年汉太中大夫同郡王升卷二十七五页十五行一清按灵帝当作桓帝汉太中大夫据碑是汉中太守
  所谓北出褒卷二十七六页三行
  一清按褒下落斜字
  汉水又东迳汉庙堆下卷二十七六页九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故以南为称卷二十七六页十七行
  一清按南下落郑字
  故水得其名卷二十七七页六行
  一清按名下落矣字名胜志校增
  汉水又东得长柳渡卷二十七七页十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归之宋府卷二十七七页十六行
  一清按宋下落公字何焯校增
  汉水又左会文水卷二十七七页二十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东黑水注之卷二十七八页五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左谷水出西面卷二十七八页十三行
  笺曰克家云当作西南一清按面字不误盖左谷水与涔水异源而同流也
  左谷水出汉北卷二十七八页十四行
  笺曰宋本作右一清按左谷水出汉志亦见上右谷水则未闻也
  即智水也卷二十七八页十四行
  笺曰六朝婿字皆书作聓此智水智乡即聓水聓乡也后世传写误作智字一清按婿汉碑作聟与智字形尤近古隶已然何待六朝
  婿之行未还卷二十七八页二十行
  一清按寰宇记隶释引此文俱无之字是也晏公类要作知字知即聟之缺文后人更加婿字于知字之上作婿知行未还今本之字又从知字音同转讹金石文字记婿字一传为□再传为□三传为聓四传为聟皆胥之变也诗有女同车释文婿音细字林作□战国䇿韩且坐而胥亡乎胥臣之反而行并作咠书大传不爱人者及其胥馀作咠晋书五行志沦咠作北音义咠息鱼反张骏传有黄龙见于揖次之嘉泉吕光载记迎大豫于揖次音义揖子鱼反次音恣汉书地理志武威郡有婿次县此皆胥字之误汉仙人唐公房碑婿字作聟晋王右军帖有女聟字
  其俗以为卷二十七九页二行
  笺曰以为下脱一婿字一清按非也寰宇记引此文是信然二字今校补隶释载此文作其俗以为神盖盘洲以意增尔
  百姓为之立庙于其处也卷二十七九页三行
  一清按何焯校衍也字
  上有匈奴城卷二十七九页五行
  笺曰旧本作上有匈如城吴改作匈奴城未有所因㙔疑当作上有丘如城一清按匈奴城即胡城也魏书地形志梁州汉中郡汉阴下云有胡城元丰九域志兴元府汉中郡下云有古胡城蜀记云汉张骞使匈奴与胡妻及堂邑父俱还至汉中筑城居之即此城也事见汉书张骞传行水金鉴匈奴城在今城固县西然则吴琯改本不误可以释中尉之疑矣
  汉水又东至𣺼城南与洛谷水合卷二十七九页十九行
  一清按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西南注汉水卷二十七十页二行
  一清按汉水下通鉴注引此文有所谓洛口也五字今校补名胜志曰傥谷亦名骆谷南口曰傥北口曰骆骆洛音同通用
  汉水又东迳小城固南卷二十七十页三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城固之城当作成前后并同
  汉水又东迳石门滩卷二十七十页十一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水东出寒泉涌山顶卷二十七十页十三行
  一清按寒泉下落岭泉二字下蘧蒢溪口注云阳都坂西连寒泉岭是也方舆纪要云寒泉水出洋县东北寒山
  汉水又东迳妫虚为滩卷二十七十页十七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为字衍文
  或作妫墟故舜所居也后或姓姚或姓妫卷二十七十页十九行一清按妫墟当作姚墟刘昭郡国志补注曰帝王世纪云姚墟在西北困学纪闻曰左传正义曰世本舜姓姚氏虞思犹姓姚也至胡公周乃赐姓为妫是即姓姚姓妫之分此文姚墟字故与上妫墟别也舜所居也四字重文宜衍
  事妄未知所从卷二十七十页二十行
  一清按事当作是
  汉水又东迳□经滩卷二十七十一页二行
  笺曰经旧本作俓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东迳小大黄金南卷二十七十一页四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宋遣秦州刺史萧思话卷二十七十一页十行
  一清按萧思话下落西讨二字全祖望校增
  话令阴平太守萧祖卷二十七十一页十行
  一清按萧祖字误当作萧垣宋书萧思话𫝊校
  汉水又东合蘧蒢汉口卷二十七十一页十一行
  笺曰克家云当作溪口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好乘危缀饮卷二十七十一页十三行
  一清按缀当作啜
  汉水又东右会洋水卷二十七十二页一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又故目其地为洋川用表夫人诞载之休祥也卷二十七十二页七行
  一清按又故二字当倒互洋川御览引此文作祥川诞载二字当倒互
  汉水又东历敖头卷二十七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东合直水卷二十七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又南蓰阁下卷二十七十二页十六行
  一清按又南下落迳字
  汉水又东迳直城南卷二十七十二页十九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迳千渡而至虾蟆岭卷二十七十二页二十行
  一清按岭黄省曾本作□盖頧字之误音都囬切地之高阜隆起形似虾蟆故以名之亦谓之虾蟆培赵次公东坡诗注云昔先生与子由自眉州乡里舟行趋京师过峡州虾蟆培从舟中望之颐颔口吻甚类虾蟆即此石也
  汉水又东迳晋昌郡之宁都县南卷二十七十三页二行
  一清按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治王谷卷二十七十三页三行
  一清按治上落县字
  汉水又东迳鱼脯谿口卷二十七十三页五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谿黄省曾本作谷
  汉水又东迳鳖池而鲸滩卷二十七十三页八行
  一清按而当作为
  汉水又东右得大势卷二十七十三页十二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右对月谷口卷二十七十三页十六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东迳西城县故城南卷二十七十三页十九行
  一清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东为鳣湍卷二十七十四页六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东合旬水卷二十七十四页九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今人不能上卷二十七十四页十四行
  一清按今字衍文
  不知所道卷二十七十四页十五行
  一清按道当作述
  山下石坛卷二十七十四页十五行
  一清按山下下落有字
  旬水东南注汉之旬口卷二十七十四页十六行
  一清按汉下落谓字
  汉水又东迳木兰南卷二十七十四页十七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木兰下落寨字吴琯本校增
  石岸有城卷二十七十四页十八行
  一清按石当作右
  汉水又东左得育汉卷二十七十五页一行
  笺曰克家云当作育溪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与晋旬阳二县分界于是谷卷二十七十五页二行
  一清按宋书州郡志魏兴太守领兴晋令旬阳令兴晋令魏立曰平阳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羊元之封兴晋侯即此县与当作兴
  汉水又东注谷甲水口卷二十七十五页二行
  笺曰注一作迳一清按非也黄省曾本无注字盖缺文谷字乃合字之误
  于地理属弘农卷二十七十五页八行
  一清按地理下落志字郡国志南阳郡析故属弘农有丰乡城是也
  甲水又东南迳魏兴郡之兴阳南卷二十七十五页十行
  笺曰晋志魏兴郡有洵阳无兴阳一清按当是兴晋之讹兴晋下落县字
  汉水又东迳魏兴郡之锡县故城北卷二十七十五页十四行一清按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入谷有长谷故城卷二十七十五页二十行
  一清按长谷黄省曾本作长利
  汉水又东历姚方卷二十七十六页一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故地留姚称也卷二十七十六页二行
  一清按是卷之尾当接二十九卷一页七行又东过堵阳县至八页三行习凿齿又为其宅铭焉上魏兴郡锡县与上粉县界相连上粉分自房陵房陵锡汉志并属汉中郡裴松之三国志注云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沔水上中下三篇当省中篇分上下二篇不然二十八卷之末已叙沔汉入海之道何缘复历荆襄之境乎禹贡锥指曰以今舆地言之汉水又东北迳兴安州北又东迳洵阳县南又东迳白河县北又东迳郧西县南又南迳郧县南又东北迳均州北又东南迳光化县南又东南迳谷城县东北又东南迳襄阳县北此即汉水自魏兴郡之锡县故城北至襄阳县北所流之境也
  又东过堵阳县堵水出焉自上粉县北流注之卷二十九一页七行
  一清按此卷经注当移接二十七卷十六页二行故地留姚称也之次焉字衍文
  言二滩阻碍卷二十九二页五行
  一清按阻碍下落也字寰宇记校增
  又东过郧阳县南卷二十九二页六行
  一清按史志无郧阳县晋立郧乡县寰宇记云郧乡故锡所改注文可见阳字误也
  与真不别卷二十九二页八行
  一清按不别下落山北有崖旁视之有一穴甚明号为星牖十六字寰宇记校补
  汉水又东迳郧乡县故城南卷二十九二页九行
  一清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郧有关卷二十九二页十一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曰有郧关郧有二字当倒互
  汉水又东迳琵琶谷口卷二十九二页十三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庾仲雍汉记卷二十九二页十七行
  一清按隋书经籍志汉水记五卷庾仲雍撰落水字
  东西流为沧浪之水卷二十九二页十八行
  一清按西当作南胡渭校
  地连纪郢卷二十九三页三行
  一清按郢当作鄀胡渭校
  汉水又东为佷子潭卷二十九三页五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东南迳武当县故城北卷二十九三页八行
  一清按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世祖封邓晨子堂为侯国卷二十九三页九行
  一清按堂后汉书本传作棠
  汉水又东平阳川水注之卷二十九三页十一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南迳县城东卷二十九三页十五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迳下落武当县下落故字
  沔水又东迳龙巢山下卷二十九四页二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南迳涉都县东北卷二十九四页五行
  笺曰宋本作涉都城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王莽更名南庾者也卷二十九四页十二行
  一清按庾汉书地理志作庚
  又南迳谷城东卷二十九四页十三行
  一清按迳当作过
  学教立碑卷二十九四页十八行十九行
  一清按学教二字当倒互
  沔水又东南得洛溪口卷二十九五页一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北抗洛溪卷二十九五页二行
  一清按抗当作枕
  又南过筑阳东卷二十九五页四行
  一清按筑阳下落县字
  又东迳学城南卷二十九五页十二行
  一清按六字是注混作经
  冠军张仲逾卷二十九五页十八行
  一清按逾隶释载此文作瑜
  沔水又南迳筑阳县东卷二十九六页二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世祖封吴财为侯国卷二十九六页九行
  一清按后汉书吴汉传作盱章怀注云盱音火俱反财字误也
  沔水又东为漆滩卷二十九六页十二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即郡国志所谓武当县之和聚卷二十九六页十八行
  一清按续志是和城聚落城字
  有大石激卷二十九六页十九行
  笺曰激当作礉其字从石一清按激字不误说文激碍衰疾波也一曰半遮也汉书沟洫志云为石堤激使东注激者聚石于堤旁冲要之处所以激去其波也济水注云立激岸侧以捍鸿波是也若从石作礉音核又音敲非其义矣
  女嫁为阴县佷子卷二十九七页三行
  一清按为当作于
  沔水又东迳乐山北卷二十九七页十三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迳隆中卷二十九七页十六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合檀溪水卷二十八一页十三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情邈灌疏卷二十八一页十七行
  一清按疏黄省曾本作蔬二字通用
  楚之北津戍矣卷二十八二页九行
  一清按矣黄省曾本作也
  其土古鄢都卢罗之地卷二十八二页十行
  一清按都当作鄀
  号此为北部卷二十八二页十一行
  一清按北部下孙潜校増焉字
  邑居隐赈卷二十八二页十二行
  笺曰隐赈当作殷赈薛综西京赋注云殷赈谓富饶也一清按上林赋湛湛隐隐注云隐隐盛貌汉书礼乐志郊祀歌休嘉砰隐溢四方师古曰砰隐盛意古字多假借不必例彼规此
  沔水又迳平鲁城南卷二十八三页七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东对樊仲山甫所封也卷二十八三页八行
  一清按樊下落城字顾炎武校增
  沔水中有鱼梁洲卷二十八三页二十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迳桃林亭东卷二十八四页八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杜元凯碑处卷二十八四页十三行
  一清按杜元凯下落沈字
  沔水又东南迳蔡洲卷二十八四页十四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洲大岸西有洄湖卷二十八四页十七行
  一清按大当作东
  又作石伏逗卷二十八五页六行
  一清按伏当作洑
  广十二步卷二十八五页七行
  一清按十二当倒互作二十
  沔水又东南邑城北卷二十八五页十七行
  一清按宋本作东南迳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合洞口卷二十八五页二十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西流迳今山北卷二十八六页六行
  一清按今山字误当作金山
  苏伯河望气处也卷二十八六页九行
  一清按河当作阿后汉书光武帝纪校改
  沔水东南迳黎丘故城西卷二十八七页十一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朱祐自观城瀹丰于黎丘是也卷二十八七页十四行
  笺曰后汉书作围丰于黎丘一清按郡国志邔侯国有犂丘城刘昭补注朱祐禽秦丰苏岭山当作擒
  东流至即县北界卷二十八七页十六行
  一清按即当作邔汉书地理志南郡邔县孟康曰邔音忌
  谓疏口也卷二十八七页十七行
  一清按谓下落之字
  好在碛中卷二十八七页十八行
  一清按刘昭郡国志补注引荆州记作碛上
  又南过邔县东北卷二十八八页三行
  笺曰邔一作印一清按此是今本郡国志误文当以史记年表汉书地理志作邔字为正
  汉高帝十二年卷二十八八页五行
  一清按二史表作一
  此中猪屎臭卷二十八八页十二行
  一清按此中下落作字孙潜校增
  沔水又南得木里水会卷二十八八页十六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夷水出自房陵东流注之卷二十八八页二十行
  一清按房陵下落县字杨慎本校增
  即汴水也卷二十八九页六行
  笺曰谢云汴一作汒疑作沵一清按非也通鉴注作沶音怡方舆纪要云沶水在宜城县西晋怀帝永嘉四年刘聪逼洛阳荆州刺史王澄自将欲援京师至怡口众散而还即此
  上通梁州没阳县之默城山卷二十八九页六行
  一清按没阳当作沔阳
  其水东迳新城县之沵乡县分房陵丘卷二十八九页七行八行一清按魏文帝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郡以孟达为太守见三国志刘封传新城县当作新城郡晋书地理志新城郡统沶乡县宋书州郡志作祈乡令何志魏立晋太康地理志作沶音祁丘字误当作立
  迳蛮城城南在宜城南三十里卷二十八九页十二行
  一清按上城南二字当倒互
  引西山谷水即是水者也卷二十八九页十四行
  一清按当作长谷水落长字荆州记校增长谷即左传之荒谷也者字衍文
  颉郡人也卷二十八十页三行
  笺曰宋本作郡人也一清按郡字似误刻不然与本文何异乎隶释载此文作鄀人
  见一冢东向卷二十八十页四行
  一清按冢当作家隶释校改
  孤坟向□卷二十八十页六行
  笺曰向宋本作尚一清按□隶释作整
  汉末多士其中卷二十八十页十三行
  一清按多士当作名士下落居字何焯校
  以闻侍中厐季卷二十八十页二十行
  一清按闻当作问
  沔水又迳鄀县故城南卷二十八十一页二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即楚昭王为吴所迫绝郢徙都之卷二十八十一页五行
  一清按绝当作纪汉书地理志江夏郡若县下云楚
  昭王畏吴自郢徙此纪郢上落自字
  沔水又东敖水注之卷二十八十一页八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寔曰敖口卷二十八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按寔当作是
  沔水又东南与臼水合卷二十八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水出竟陵县东北耶屈山卷二十八十一页十七行
  一清按左传定公五年杜预注曰江夏竟陵县有臼水出聊屈山西南入汉耶字误
  又东过荆城东卷二十八十一页十九行
  一清按六字是经混作注
  沔水自荆城章山东卷二十八十一页二十行
  一清按十六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右会权口卷二十八十二页四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南与阳口合卷二十八十二页八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阳口晋书作扬口通鉴注引此文俱作扬下同
  又东北路曰湖水注之卷二十八十二页十七行
  笺曰克家云路当作流一清按非也白湖亦曰路白湖与中湖昏官湖而为三杜预开扬口起夏水达巴陵即是水也
  春秋水盛卷二十八十二页二十行
  一清按秋当作夏方舆纪要校
  通路自湖卷二十八十三页三行
  一清按自当作白
  杨水又东北流得东赤湖水口卷二十八十三页七行
  一清按杨水当作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水得东二字倒互
  湖东北有大置台卷二十八十三页八行
  一清按寰宇记江陵县下云清暑台一名大暑台在城东二十里置字误也
  有灵港水卷二十八十三页十行
  一清按港当作溪晋书桓玄传云义军乘胜竞进振该等距战于灵溪是也
  国语所谓楚灵王阙为石郭陂汉以象帝舜者也卷二十八十三页十四行
  一清汉当作溪即所谓灵溪也
  杨水又东北与祥谿水合卷二十八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按祥谿当作柞谿
  西迳杨水卷二十八十四页八行
  一清按迳当作注
  即趣汉津卷二十八十四页十五行
  一清按蜀志先主传云斜趣汉津斜与邪同
  浩若沧海卷二十八十四页十七行
  笺曰浩宋本作渺一清按浩字义通
  洪潭巨浪卷二十八十四页十七行
  笺曰克家云疑作洪涛一清按潭字不误
  又东南迳江夏云杜县东卷二十八十四页二十行
  一清按迳当作过
  即堵口也卷二十八十五页一行
  一清按全祖望云堵口当作䐗口晋书甘卓传作猪口若作堵口则是堵水之口非矣互见夏水篇
  左传所为若敖聚于䢵是也卷二十八十五页一行
  一清按为当作谓聚当作娶
  沔水又东迳左桑卷二十八十五页四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昭王南征之不复卷二十八十五页六行
  一清按之左传作而
  沔水又东合巨亮水口卷二十八十五页十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水北承亮湖卷二十八十五页十一行
  一清按亮上落巨字
  沔水又东得合驿口卷二十八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谓之横桑卷二十八十五页十六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谓之郑潭卷二十八十五页十八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今谓世数既悬卷二十八十五页十九行
  一清按今当作余
  沔水又东得死沔卷二十八六页二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与力口合卷二十八十六页五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南涢水入焉卷二十八十六页九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水南通县之太白湖卷二十八十六页十行
  一清按县上落沔阳二字江水注参校增
  沔水又东迳沌阳县北卷二十八十六页十一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案地说言汉水东行触大别之陂卷二十八十七页一行
  一清按陂何焯校改阪
  水遵巢湖卷二十八十七页十一行
  一清按遵当作导
  西流注栅水卷二十八十七页十五行
  一清按西下落南字通鉴注校补
  山上有虎山卷二十八十八页二行
  一清按虎山下落城字
  登城鼔噪卷二十八十八页七行
  一清按城黄省曾本作塘三国志吴书丁奉传云遂据徐塘方舆纪要云徐塘在濡须水东
  胡景城北卷二十八十八页十行
  一清按胡景下落略字梁天监四年侵魏合肥胡景略与赵祖悦同军交恶而韦叡解之事见南史韦叡传然有大可疑者梁天监四年是魏孝昌元年明年道元被害于阴盘其成书又不知在何时安得遽取胡赵筑城以相证而又云魏事已久难用取悉何耶此与襄阳水下引吴均诗同一蔽也
  谓之栅口水卷二十八十八页十三行
  一清按当作栅水口即栅江口也
  而方界石城也卷二十八十八页十七行
  一清按界当作届
  地理志曰毗陵县旧会稽之属县丹徒县也北二百步有故城卷二十八十八页十九行
  一清按也字当移在属县之下
  经书在北江则可卷二十八十九页二行
  一清按江字衍文
  东合天溪卷二十八十九页五行
  一清按天当作大
  南江又东与贵长池水合卷二十八十九页七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南江又南东迳宣城之临城县南卷二十八十九页十行
  一清按十三字是注混作经又南之南衍文
  南江又东与桐水合卷二十八十九页十二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北合东汉水卷二十八二十页二行
  一清按汉水当作溪水即旋溪也
  而同注南江之北卷二十八二十页七行
  一清按于文当重一江字
  南江又东迳宁国县南卷二十八二十页七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此保险卷二十八二十页九行
  一清按此下落乡字刘昭郡国志补注引吴地记校补
  南江又东北为长渎历河口卷二十八二十页十五行
  一清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河口当作湖口下云谓之五湖口是也
  江南东注于具区卷二十八二十页十六行
  一清按江南二字当倒互
  五湖谓长塘湖太湖射贵湖滆湖也卷二十八二十页十七行笺曰射贵湖下脱上湖二字一清按方舆纪要云五湖虞翻云太湖有五滆湖洮湖射湖贵湖及太湖为五湖郦道元曰长塘湖射湖贵湖滆湖与太湖而为五此即虞氏之说又云射贵湖今常州之芙蓉湖当时或分为二故虞翻以射贵为二湖也名胜志云上湖一名射贵湖则上湖即射贵矣盖上湖之名晚出故以射贵可分为二湖以当五湖之数而不容增上湖于射贵之下读者审之朱长文续吴郡图经则以为道元谓长荡湖贵湖上湖滆湖与太湖而为五盖传闻之异久矣
  越伐吴而战于五湖是也卷二十八二十页十九行
  一清按而字衍文
  斯乃太湖之摄通称也卷二十八二十页十九行
  一清按之下落兼字孙潜校增
  今在馀姚鸟道山北卷二十八二十一页十六行
  笺曰旧本作曰北一清按北上落西字会稽志引此文校正作曰字误也
  杨修五湖赋曰卷二十八二十一页六行
  一清按杨修当作杨泉何焯校
  俗说此本在太湖中卷二十八二十二页十行
  一清按此下落山字续吴郡图经引此文校增
  禹治水移进近东又西南有两小山卷二十八二十二页十行一清按续吴郡图经引此文作禹治水移进近吴又东及西南有两小山今改正
  自此以求差深卷二十八二十二页十三行
  一清按求续吴郡图经引此文作东
  东则松江出焉卷二十八二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按六字是注混作经续吴郡图经亦作注
  松江北去吴国五十里卷二十八二十二页十七行
  一清按吴国下落南字
  国南五十里卷二十八二十二页十八行
  一清按五字重文宜衍
  江水竒分谓之三江口卷二十八二十三页四行
  笺曰竒分当作岐分尔雅水岐为渚一清按广韵竒异也言所出异道也字不误九字是注混作经续吴郡图经引此文亦是注
  庾仲初杨都注曰卷二十八二十三页七行
  一清按当作扬都赋注落赋字
  与松江而三也卷二十八二十三页九行
  一清按续吴郡图经引此文而三下有非禹贡之三江七字今校补
  即吴之柴僻亭卷二十八二十三页十九行
  一清按僻当作辟汉书地理志校师古曰辟读曰壁
  晋太康中分嘉兴治卷二十八二十四页四行
  一清按治孙潜校改立
  王莽名之辰武卷二十八二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作展武辰字误
  汉安帝武原之地卷二十八二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按安帝下落时字孙潜校增
  谷水于县出为散浦卷二十八二十四页十四行
  一清按吴郡志开元五年刺史张廷珪奏置海盐县澉浦镇至元嘉禾志澉浦在海盐县南四十五里散字误
  东馀姚县卷二十八二十五页二行
  一清按东下落至字
  江水又东迳黄桥下卷二十八二十五页七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东迳绪山南卷二十八二十五页十行
  一清按陈书徐陵传子仪隐于钱塘之赭山潜说友
  咸淳临安志云赭山在盐官县西南四十五里姚宽西溪丛语云夹岸有山南曰龛北曰赭二山相对谓之海门海宁县志云赭山与绍兴龛山相对盖浙江潮汐所由也绪字误
  时有江南者卷二十八二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按有当作在
  江水又东迳馀姚县故城南卷二十八二十五页十八行
  一清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因其句馀山以名县卷二十八二十六页一行
  笺曰宋本作句章山一清按山海经南山经曰句馀之山无草木多金玉郭璞注曰今在会稽馀姚县南句馀县北故此二县因此为名见张氏地理志张氏疑是张勃朱氏以注下有句章之名伪托宋本改句馀为句章岂知出于山海经乎又寰宇记引郭璞注云山多珧璋故取二县以为名较今本山海经注多一句吴志伊广注之所未及引也
  江水又东注于海卷二十八二十六页四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潜水篇
  大禹自通汉疏通卷二十九八页八行
  一清按通汉当作导汉
  水暴长卷二十九八页十六行
  一清按水上落汉字寰宇记果州相如县西汉水下引此文校增
  莫不于水上祭卷二十九八页十六行
  一清按祭下落之字寰宇记校增
  其南源取巴西卷二十九八页二十行
  一清按取下落道字
  湍水篇
  东南流迳南郦县故城东卷二十九九页三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郦属南阳郡此落阳字
  史记所谓下郦也卷二十九九页四行
  一清按郦下落析字
  云是左桃伯碑卷二十九十一页一行
  笺曰列士传左伯桃一清按非也隶释引此文作左伯豪黄省曾本原是豪字后汉书云左雄字伯豪涅阳人是也列士传之左伯桃未能知其葬处魏书地形志濮阳郡廪丘县有左伯桃冢宝刻丛编引访碑录云左伯桃碑在安肃县西十五里皆去涅阳甚远朱氏不引范史而杂引他传盖好竒之过也
  邓飏为晨宅略存焉卷二十九十一页九行
  一清按为当作谓
  均水篇
  又南当涉都邑县北卷二十九十一页十八行
  一清按续志筑阳有涉都乡汉表武帝封南海守弃子嘉为涉都侯则西京已有是邑而未为县师古曰邑繁于县县字羡文
  封卫尉马康为侯国晋太康中立为顺阳卷二十九十二页一行二行
  一清按马康是马廖之误见范史马援传顺阳下落郡字见晋志
  谓之汋口者也卷二十九十二页三行
  一清按汋口当作汮口北史魏广阳王建弟嘉孝文南伐诏嘉断均口益验梁书汮均口之误何焯曰梁书汮均口均字是读者所音后人误以入行魏书孝文纪只作均口虽易以今字尚不至重复也今人读史不知汮均重音改作汋均口
  故地理志谓之淯水卷二十九十二页八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弘农郡卢氏县下云育水南至顺阳入沔全祖望曰育淯之不可混犹汮均之不可通也盖与过邓入沔之淯水有别也下同
  粉水篇
  粉水导源东流卷二十九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按寰宇记云粉水出房陵县东流盖本水经以立文也导源下落房陵二字
  谓之粉水卷二十九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按水当作口
  粉水有文将军冢卷二十九十二页十五行
  一清按粉水下落旁字全祖望校增
  白水篇
  王莽更之曰朝阳也卷二十九十二页二十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南阳郡朝阳县莽曰厉信注文曰朝阳也四字衍
  泚水篇
  经云泄水从南来卷二十九十三页九行
  一清按南来下落注之二字黄省曾本校增
  盖悮引寿春之泚泄耳卷二十九十三页九行
  一清按寿春之泚水是沘字字或作淠淠沘音同泄水流合焉经云沘水出庐江灊县西南霍山东北东北过六县东北入于淮泄水出博安县北过芍陂西与沘水合西北入于淮是泄水与入蔡之泚水了无关涉此篇经云泄水从南来注之自是经误道元故辞而辟之汉志则以南阳泚阳之泚水为比水水经则以庐江灊县之比水为泚水交失之矣是注泚字误当作沘
  泚水又西南历长冈月城北旧泚水又会马仁陂水卷二十九十三页二十行十四页一行
  一清按旧字当移在月城上又孙潜校改右
  公私引列卷二十九十四页三行
  一清按列当作裂
  与绪水枝津合卷二十九十四页四行
  一清按淯水注云地理志曰泚水堵水皆言入蔡互受通称绪字误
  二源微小卷二十九十四页十三行
  一清按二寰宇记校改其
  城周回侧水卷二十九十四页十三行
  一清按侧水下寰宇记引此文有申伯之都邑五字今校补
  岸下湥卷二十九十四页十五行
  一清按岸上落高字名胜志校增
  郡国志曰以为新野之东乡卷二十九十四页二十行
  一清按曰字衍文
  故蓼国也卷二十九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湖阳县下云故廖国也师古曰廖音力救反左氏传作飂字其音同耳汉六安国有蓼县则是舒蓼之蓼音六盖字形之似而其地相去甚远
  爰自宅阳卷二十九十五页十五行
  笺曰宅阳乃比阳之误一清按非也以隶释校是宅阳
  起庐舍卷二十九十五页十七行
  一清按起上落广字名胜志校增
  为无穷之巧不可言卷二十九十五页二十行
  一清按之下落功字何焯曰以钞本隶释校增
  又西南流于淯水也卷二十九十六页十四行
  一清按流下落注字
  淮水篇
  淮水又东迳义阳县卷三十一页二十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淮水又迳义阳县故城南卷三十二页三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世谓白茅城卷三十二页四行
  一清按世谓下落之字
  淮水又东油水注之卷三十二页十五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汉和帝建初四年封子全为王国卷三十二页十六行
  一清按建初是章帝纪年子全见范史章八王传和帝字误
  淮水又东曲岸北卷三十二页十七行
  一清按又东下落迳字
  沿流波三丈卷三十二页十八行
  一清按流字衍文
  王莽之利新也卷三十二页一行
  一清按利新汉书地理志作新利
  淮水又东北与大木水合卷三十三页二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淮水又东北流左会湖水卷三十三页五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淮水又东迳安阳县故城南卷三十三页七行
  一清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淮水又东得浉口水卷三十三页十三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浉水又东迳义阳故城北卷三十四页四行
  一清按义阳下落县字
  东迳锺武故城南卷三十四页六行
  一清按锺武下落县字
  世祖封邓邯为𫑡县按苏林曰卷三十四页十行
  笺曰宋本作𫑡县侯按字衍文一清按非也𫑡县当作𫑡侯按字仍存
  北流至瑟水注之卷三十四页十二行
  一清按至字衍文
  罗山西卷三十四页十四行
  一清按罗山西下落俗谓之仙居水六字名胜志引此文校补
  又东迳新息县南卷三十四页十五行
  一清按迳当作过
  淮水又东迳浮光山北卷三十四页十八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即弋山也卷三十四页十九行
  一清按寰宇记引此文作即弋阳山也出名玉及黒石堪为碁其山俯映长淮每有光辉淮水又东今校补二十四字
  又有魏汝南太守程尧碑卷三十五页二行
  一清按程尧当作程晓魏书程仲德传云分封少子延及孙晓为列侯晓嘉平中为黄门侍郎裴松之注引世语曰晓字季明有通识隋书经籍志有程晓集二卷梁有录一卷即其人也
  蛮田益宗效域卷三十五页三行
  一清按域当作诚
  淮水又东合慎县水卷三十五页四行
  一清按县字衍文
  又东迳南入淮卷三十六页一行
  一清按迳字衍文南下落流字
  淮水又东右壑水卷三十六页五行
  笺曰宋本右下有合字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淮水又东北申陂枝水注之卷三十六页十行
  一清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淮水又东白城南卷三十六页十三行
  一清按十五字是注混作经
  淮水又东迳长陵戍南又东青陂水注之卷三十六页十五行一清按十六字是注混作经
  淮水又东北合黄水卷三十六页十九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水导木陵山卷三十六页十九行
  一清按导下落源字
  南有子相庙卷三十七页三行
  一清按子相当作子胥初学记校
  淮水又东北淠水注之卷三十七页十一行
  笺曰淠一作𣵡一清按非也淠水即沘水淠沘音同九字是注混作经
  军所谓顿防卷三十七页十三行
  一清按谓字衍文
  淮水又东谷水入焉卷三十八页五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东南注卷三十八页十一行
  笺曰注下当有之字一清按不当有之字于文似落淮字耳
  淮水又东北左会润水卷三十八页十三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而东入卷三十八页十七行
  一清按而东下落于淮二字胡渭校补
  淮水又东北穷水入焉卷三十八页十八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淮淮中有洲卷三十九页六行
  一清按淮字重文宜衍
  使镇西将军豫州刺史诸葛诞卷三十九页七行
  一清按镇西当作镇东
  泚水洪水合北注之卷三十九页十一行
  一清按此庐江灊县之沘水也泚字误合北下落流字
  左合泚口卷三十九页十三行
  一清按泚口当作沘口
  淮水又东流寿春县故城西卷三十九页十五行十六行
  一清按二十六字是注混作经
  东南迳苍陵北卷三十九页十五行
  一清按方舆纪要云寿州西北有苍陵城魏书地形志云寿春故楚有苍陵城是也苍陵下落城字
  淮水又北左合椒水卷三十十页三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东北流迳虵地南卷三十十页四行
  一清按地当作城
  谓之清水口者左合椒水焉卷三十十页五行
  一清按者下落也字全祖望云左合椒水焉羡文当衍盖迳虵城南者即椒水也何合之有
  肥水从城而北入于淮卷三十十页八行
  一清按而当作西
  南为肥水北为鸡陂卷三十十页十九行
  一清按肥水上落夏字下鸡水又会肥水亦落夏字
  夏肥东流卷三十十页十九行
  一清按夏肥下落水字
  淮水又北迳山峡中谓之硖石卷三十十一页三行
  一清按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下蔡新城也卷三十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按下蔡上落即字寰宇记校增
  淮水东迳八山北卷三十十一页十三行
  一清按当作八公山落公字
  北迳萧亭东卷三十十一页十七行
  一清按北迳上落又字
  肥水县东北注者也卷三十十二页二行
  一清按肥水下落从字
  淮水又北迳莫耶山西卷三十十二页四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禹娶在山西卷三十十二页十六行
  一清按娶当作墟
  淮水又东北濠水注之卷三十十三页一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水出莫耶山东北之溪卷三十十三页二行
  一清按之字当移在东北上
  淮水又北沙水注之卷三十十三页四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淮出于荆山之左卷三十十三页七行
  一清按淮当作渠
  西扬涛北注之卷三十十三页八行
  一清按西北堂书钞引此文作而
  淮水又东迳夏丘县南卷三十十四页八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宋景鼔卫公孙仓会齐师围我襄陵卷三十十四页十四行
  一清按景鼔黄省曾本作景公误也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宋终于景公之四十年实周敬王之四十三年也年表云六十四年卒宋世家同盖卒于周元王之二十四年六国表魏惠王十七年周显王十五年去景公之卒已九十二年矣今从吴琯本所改考正之景鼔之族疑出景公以谥为氏者也
  十八年惠成王以韩师诸侯师于襄陵县卷三十十四页十五行一清按韩师下落败字县字衍文孙潜校正今本竹书纪年作惠成王以韩师诸侯师县于襄陵大缪
  又东迳杨亭北卷三十十五页十行
  一清按杨亭当作阳亭
  今睢阳东南三十里有故杨梁卷三十十五页十三行
  一清按今字衍文杨梁下落城字
  汉武帝元年封杜延年为侯国卷三十十五页十五行
  一清按汉书功臣表杜延年以昭帝元凤元年封是注有缺误今改正
  出谯城北自汀陂卷三十十六页三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自当作白
  王莽更之曰留城也卷三十十六页六行
  一清曰按留城汉书分注作单城是也宋祁谓郸有留音非也宋书索虏传云步尼公进军清东屯留城此春秋传侵宋吕留之留汉县属楚国沛郡之郸县苏林音多寒反不当作留音也
  嵇本姓奚卷三十十六页六行
  一清按嵇下落康字
  故为嵇字卷三十十六页七行
  一清按故三国志注引虞预晋书作改
  地理志曰故垂乡也卷三十十六页十二行
  一清按垂汉书作□师古曰音直恚反又高帝纪十二年冬十月上破布军于会缶孟康曰音侩保邑名属沛国蕲县苏林曰缶音□师古曰会音工外反缶音丈瑞反苏音是也此字本作□而转写者误为缶字耳音保非也黥布传正作□字此足明其不作缶也史记高祖纪作会甀裴骃曰汉书音义音侩保邑名甀直伪反黥布传索隐曰上古外反下持瑞反吴王濞传索隐曰会音古兑反甀音锤以是知汉纪缶字音保诚误也
  应劭曰城在卷三十十六页十七行
  一清按城在下落穀水之阳四字汉志校补
  南迳蚿城南卷三十十六页十八行
  一清按蚿字误当作虹即地理志沛郡𧈬县续志作虹
  又东合长直故沟卷三十十六页二十行
  一清按沟当作渎下同
  又东南至巉石卷三十十七页八行
  一清按巉石下落山字
  淮水又东迳浮山卷三十十七页九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淮水又东迳徐县南历涧水注之卷三十十七页十七行
  一清按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导徐城西北徐陂卷三十十七页十八行
  一清按导上落水字
  淮水又东池水注之卷三十十七页二十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汉以数千骑追羽帅二十八骑卷三十十八页二行
  一清按于文当重一羽字
  因四𬯎出卷三十十八页二行
  一清按汉书项籍传云因四𬯎山而为圜阵外向孟康曰四下𬯎陁也
  淮水又东蕲水注之卷三十十八页七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蕲水又东南北入丈八故沟出焉卷三十十八页十二行
  笺曰克家云当作八丈故渎一清按出焉二字衍文
  又东流南北长直故渎出焉卷三十十八页十三行
  一清按当作又东南流北字衍文
  又东流入徐县卷三十十八页十四行
  一清按又东下落南字
  淮水又东历客山迳盱眙县故城西卷三十十八页十七行一清按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北临淮水卷三十十九页九行
  一清按北上落城字
  旧水道也卷三十十九页十七行
  一清按旧下落江字
  而北至末口淮卷三十二十页一行
  一清按而当作西末口下落入字胡渭校正
  王莽郡曰江平县曰安定卷三十二十页五行
  一清按王莽下落更名二字安定汉书地理志作定安
  又自湖之南北口卷三十二十页十一行
  一清按北字衍文胡渭校
  陈穿沟更凿白马濑百里渡湖者也卷三十二十页十三行一清按是陈敏穿沟落敏字
  中渎又东卷三十二十页十九行
  一清按中渎下落水字
  四年常山宪王子思王商为国卷三十二十一页三行
  一清按四年下落封字
  寔曰口也卷三十二十一页七行
  一清按寔当作是曰下落凌字
  即经所谓之小水者也卷三十二十一页八行
  一清按之字当移在即经下
  应劭曰浦岸也卷三十二十一页十行
  一清按浦岸字误汉书地理志注作淮涯
  盖侧淮渎卷三十二十一页十行
  一清按盖下落临字
  淮水出县故城卷三十二十一页十行
  一清按故城下落东字
  历朐县与沐合卷三十二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按沐当作沭即沭水也
  又匡胊山西卷三十二十一页十二行
  笺曰匡字讹未详一清按当作迳
  乃往观所卷三十二十一页十九行
  笺曰所字衍一清按孙潜校改焉
  其神化为黄龙卷三十二十二页七行
  笺曰黄龙字误一清按非也黄龙字见山海经郭璞注之开筮
  游水左迳琅琊即丘县故城之西卷三十二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按即丘字误当作计斤汉书地理志琅琊郡有计斤县若即丘则东海之属县也
  即此水也卷三十二十三页五行
  一清按水当作城















  水经注笺刊误卷十
<史部,地理类,河渠之属,水经注释__水经注笺刊误>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刊误卷十一
  仁和赵一清纂
  滍水篇
  水出北山七泉竒发卷三十一一页十四行
  一清案北山下落阜字寰宇记校增泉当作□
  南流注滍水卷三十一一页十七行
  一清案流字衍文
  救养者卷三十一一页十九行
  笺曰白氏六帖作救痒一清案痒本作□荀子荣辱篇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凡从疒后人所加
  有鲁县居其阳卷三十一三页一行
  一清案有鲁下落山字汉书地理志校增
  水南有汉中常侍长乐太仆吉侯苞冢卷三十一四页十二行一清案金石录汉隶字源引此文俱作吉成侯州苞今校补
  基西枕冈卷三十一四页十二行
  一清案基隶释作墓
  淯水篇
  攻离山卷三十一五页十四行
  笺曰孙按山海经云支离之山淯水出焉一清案方舆纪要云郡志云淯水出嵩山县双鸡岭双鸡盖攻离之讹然方俗之称字随读改山海经作支离字形之近也
  淯水导源卷三十一五页十七行
  一清案导源下落弘农二字全祖望校增
  淯水又东南流雉县之雉衡山卷三十一五页二十行
  一清案流下落历字
  有阳伯者卷三十一六页十二行
  一清案阳伯当作伯阳详渭水篇刊误
  淯水又东南流迳博望县西北故城东卷三十一六页十八行一清案西北二字衍文
  郡东北一百二十里卷三十一六页十九行
  一清案郡上落在字
  地理志曰南阳有望县卷三十一七页一行
  一清案当作博望县落博字
  功曹柏孝长卷三十一七页四行
  笺曰九州春秋曰时柏季长在城中一清案魏书注引九州春秋正作柏孝长季字误刻也
  清水又南卷三十一七页七行
  一清案清水当作淯水
  或是余夏迳驿途卷三十一七页十五行
  一清案迳隶释作景
  墓楼东平林不卷三十一八页四行
  一清案不隶释作下
  谓之卷三十一八页五行
  一清案谓之下落肄水二字
  东出赭阳卷三十一八页十二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汉志续志晋志皆作堵阳魏收志始作赭阳然水经旧本仍作堵阳章怀注引水经注云堵水南迳小堵乡可证也世本忽堵忽赭不亦惑乎予谓六朝后魏改堵为赭道元于沔水篇作堵于滍淯篇改从赭各存所是正无取乎从同也
  而道方城卷三十一八页十二行
  一清案而孙潜校改西
  郡国志所谓宛有瓜里野津卷三十一八页十五行
  一清案野字衍文
  温以升平五年与范汪众军北讨列营淯水卷三十一八页十六行
  笺曰按晋书穆帝本纪桓温遣诸将讨河北在永和五年而范汪传云桓温北伐令汪率文武出梁国以失期免为庶人卒于家本纪范汪之废则在升平三年与此互异一清案晋书穆帝纪永和五年桓温北伐乘石遵之乱也十年伐关中讨苻健也十二年又北伐则讨姚襄也海西公太和四年又北伐慕容𬀩盖不仅永和五年一役而已范汪之废温公通鉴目录书于升平五年而穆帝纪升平五年又无废汪事汪废在哀帝纪之冬十月即升平五年之冬十月也汪传以为温令汪率文武出梁国似是讨姚襄事温传所云以谯梁水道既通请徐豫兵乘淮泗入河是也然升平五年春正月北中郎将都督青徐兖冀幽五州诸军事徐兖二州刺史郄昙卒二月以范汪代之又在伐姚襄之后岂温以汪势既盛忌之追论前事而废之耶朱氏以汪废在升平三年三岂五之误刻耶
  故申伯之国卷三十一八页十九行
  一清案国黄省曾本作都
  其东城城内有旧殿基卷三十一九页四行
  一清案城字重文宜衍
  有基周一百步高五丈卷三十一九页六行
  一清案有下落殿字五丈当作五尺
  地西三里卷三十一九页六行
  一清案地当作城黄省曾本校
  魏书曰公征至宛卷三十一九页十二行
  一清案三国志注引魏书曰公南征此落南字
  祠亡将士卷三十一九页十三行
  一清案亡上落阵字三国志注校补
  紫谿又迳宛西卷三十一九页十五行
  一清案紫谿当作梅谿
  案汉高帝七年卷三十一十页二行
  一清案案字衍文
  遣颍阳侯祭遵西击邓奉弟众卷三十一十页五行
  一清案众后汉书祭遵传作终
  又谓之汝谿之流卷三十一十页六行
  一清案下之字当作合
  苞隰衍注卷三十一十一页十五行
  一清案全祖望校改作隰衍苞注
  割南阳伍属阳蔡阳穣邓山都封为卷三十一十二页一行笺曰属下当脱一字一清案晋志义阳郡统县十二有棘阳落棘字为黄省曾本作焉
  王莽更名曰丰穣也卷三十一十二页九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注作农穣
  赭水出棘阳县北卷三十一十二页十七行
  一清案棘阳当作堵阳寰宇记云唐州方城县本汉堵阳县有堵水一名柘水水经注云堵水出堵阳县北山落山字
  世祖建武二年成安侯臧宫从上击赭也卷三十一十二页十九行一清案赭下落乡字后汉书臧宫传不书击堵乡事见岑彭传云三年夏帝自将征奉至堵阳邓奉夜逃归淯阳彭复与耿弇贾复及积弩将军傅俊骑都尉臧宫等从追邓奉于小长安帝率诸将亲战大破之奉迫急乃降而彭于建武二年冬十一月先率朱祐贾复耿弇王常郭守刘宏刘嘉耿植八将军先击堵乡邓奉来救董䜣彭等攻之不克帝故自将征之傅俊臧宫皆从二年当作三年以光武帝纪及岑彭传校正也字衍文
  赭水县卷三十一十三页四行
  一清案赭水下落于字
  古今断冈两舌卷三十一十三页五行
  笺曰当作左右断冈两舌一清案非也古今是右合之误
  东为荣源卷三十一十三页八行
  一清案荣当作荥𣲘水注云荥水上承赭水是也
  俱水枝分卷三十一十三页九行
  一清案俱当作其
  谓所受焉卷三十一十三页十一行
  一清案谓当作唯
  故谢沈汉书卷三十一十三页十二行
  一清案汉书上落后字隋书经籍志校增故字衍文
  前营皆阻两川卷三十一十三页十三行
  一清案皆当作背后汉书齐武王传云南渡潢淳水临泚水阻两川间为营绝后桥示无还心是也
  二军溃卷三十一十三页十四行
  一清案二当作三
  县在棘之阳卷三十一十三页十六行
  一清案棘下落水字汉书地理志校补
  后汉兵起击唐子乡卷三十一十三页十八行
  笺曰乡一作卿一清案唐子乡地名光武帝本纪注云唐子乡有唐子山在今唐州湖阳县西南
  世以棘子木为力子之木也卷三十一十四页五行
  一清案之字衍文
  西过邓县东南入于沔卷三十一十四页八行
  一清案西过上落又字南入于沔四字柳佥钞本另为一条在鄾聚注之后
  清水右合浊水卷三十一十四页九行
  一清案清水当作淯水
  浊水又东迳邓塞者卷三十一十四页十三行
  一清案者当作南
  㶏水篇
  其南渎东南流行卷三十一十五页八行
  一清案行字衍文
  时人谓之㶏水卷三十一十五页八行
  一清案谓之下落大字孙潜校补
  清陵陂水自陂东注之卷三十一十五页十三行
  一清案清当作青
  盖藉㶏汾注卷三十一十五页十四行
  一清案汾当作沿
  灈水篇
  灈水出汝南吴房西北兴山卷三十一十五页十七行
  一清案兴山当作奥山方舆纪要云遂平县西七十里有奥来山即是山也亦见山海经及瀙水注
  白羊出北渊卷三十一十六页三行
  一清案北当作此
  野母惊仆卷三十一十六页四行
  一清案仆当作扑楚辞天问注手拍曰扑上云俗禁拍手是也
  封吴汉孙且为侯国卷三十一十六页七行
  一清案且范史作旦
  瀙水篇
  而东与此水合卷三十一十六页十一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此当作泌以先司空本校改寰宇记云唐州泌阳县汉舞阴县泌水在邑界是也𣲘水篇
  其水又东流入于𣲘𣲘水东北迳于东山西西流入𣲘卷三十一十七页十六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上重文二𣲘字当作叶陂不然𣲘水何以流入于𣲘乎以汝水注叙沣水文参校正之
  水出黄城山卷三十一十七页十七行
  一清案水上落有谿二字全祖望校增
  苦莱于东之间卷三十一十七页十八行
  一清案方舆纪要云黄城山在叶县北十里一名苦菜山一名长城山莱字误也
  若南北虽无基筑卷三十一十八页八行
  一清案若字衍文南北御览引此文作北面
  郡国志曰叶县有长城曰方城卷三十一十八页十一行
  一清案今本郡国志作叶县有长山曰方城此注落山字彼文落城字刘昭补注引杜预曰方城山在县南可证也
  晋太康地理志曰卷三十一十八页十七行
  一清案理字衍文
  以阳翟郭镇之为尚书令卷三十一十九页四行
  一清案之字衍文郭镇后汉书有传
  涢水篇
  处平县众阜之中卷三十一十九页八行
  一清案县当作原
  而穴内常有风热火无能以经久故也卷三十一十九页十二行十三行
  笺曰旧本作风势吴本改作风热一清案当作风爇而当作以火字以字俱衍文
  水出洪山卷三十一二十页一行
  一清案当作大洪山落大字
  山上土山卷三十一二十页二行
  笺曰山上二字疑脱误一清案下云富水左合土山水世谓之章水于文当作水出土山
  东南迳隋县西卷三十一二十页三行
  一清案迳当作过
  隋为大者也卷三十一二十页四行
  笺曰孙云左传作随一清案随古作隋战国䇿宝珍隋珠盖不独杨坚受禅始去辵为隋也
  晋武太康中立卷三十一二十页五行
  一清案晋武下落帝字
  又东南流于溠卷三十一二十页八行
  一清案流下落入字方舆纪要校增
  涢水又南迳石岩山北卷三十一二十一页四行
  一清案涢水下全祖望校増会之二字
  追斩于江夏卷三十一二十一页六行
  笺曰旧本作斩于江矣吴本改作斩于江夏一清案春秋分记引此文作江涘说文涘水厓也音俟
  盖涢水又东南流卷三十一二十一页九行
  一清案盖字下落涢水之通称矣全祖望曰以先司空本校増寰字记亦云清发涢水之别名可证也
  又西南流迳杜城西卷三十一二十一页十四行
  笺曰孙按汉志江夏郡有云杜县杜城疑误一清案汉志江夏郡无新市县续志有之盖东京分安陆县立也与云杜并列晋志宋志因之则云杜非新市治所矣方舆纪要云云杜城在沔阳州景陵县西北南新市城在承天府京山县东北百里水经注新市治杜城杜佑曰在今富水县北笺说非也
  分安陆立县卷三十一二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案县字衍文
  漻水篇
  亦云乡故赖国也卷三十二一页十六行
  一清案亦云下落赖字
  蕲水篇
  水即谓巴水也卷三十二二页三行
  一清案水上落五字即谓下落蕲水希水四字盖蕲水希水巴水赤亭水西归水合为五水也见宋书夷蛮传
  县从江州卷三十二二页七行
  一清案从当作徙
  谓蕲口卷三十二二页十行
  一清案谓下落之字
  决水篇
  俗名之檀山岘卷三十二二页十三行
  一清案山方舆纪要引此文作公亦见梁书裴䆳传
  即注水也卷三十二三页八行
  笺曰孙云当作灌水一清案非也据汉志是淮水淮即灌也非出桐柏之淮然其字相承已古要不可改而作灌
  灌水于蓼亦入决卷三十二三页十二行
  一清案入决下落县西蓼邑即皋陶之封邑也十一字寰宇记引此文校补
  沘水篇
  泚水出庐江𤅬县西南霍山东北卷三十二四页六行
  一清案泚水当作沘水后汉书光武本纪云与甄阜梁丘赐战于沘水章怀注云沘水在今唐州沘阳县南庐江𤅬县亦有沘水与此别也章怀所云唐州沘阳县之沘水是泚水之误其云庐江𤅬县亦有沘水即是水也道元云沘字或作淠以沘与淠音同若从此作泚相去远矣篇中泚字俱当作沘
  或作淠水又东北迳博安县卷三十二四页十二行
  一清案于文当重一淠字
  水出东南蹹川卷三十二四页十四行
  一清案当作蹹鼓川落鼓字
  淠水又西北分为二水出焉卷三十二五页二行
  一清案二水下落芍陂二字
  泄水篇
  上承北水卷三十二五页九行
  一清案北字当作比即比水也
  于麻步川西北历山濡谿卷三十二五页九行
  一清案山当作出移在西北下
  西与泚水合卷三十二五页十一行
  一清案泚当作沘
  安丰县卷三十二五页十二行
  一清案安丰县上落迳字
  谓之其濡口卷三十二五页十三行
  一清案其濡口当是濡须口之误
  肥水篇
  肥水又北迳获城东又北迳荻江东卷三十二五页十九行一清案获城当作荻城荻江当作荻丘南北朝置戍守于此魏书李神传为陈留太守领荻丘戍主亦曰荻城梁普通五年裴䆳自合肥㧞荻城是也
  又北迳死马塘东卷三十二六页四行
  一清案死马误魏书王肃宋书刘勔等传俱作死虎通鉴宋纪明帝泰始三年殷琰将刘顺柳伦皇甫道烈厐天生等马步八千人东据宛唐胡三省曰杜佑通典作死虎又齐纪东昏侯永元二年萧懿遣禆将胡松李居士帅众万馀屯死虎胡三省曰通典曰死虎地名在夀州夀春县东四十馀里以此证之足知宋书明帝泰始三年刘勔破刘顺于宛唐即死虎之误也通鉴注引此文作死虖字近致讹通典作死武则唐人避讳故也
  肥水东北又合阎润水上承施水卷三十二六页六行
  笺曰谢据宋本作肥水又北右合阎润水一清案非也东北字不误阎润当作阎涧上承上当重一水字
  北流迳复道县西卷三十二六页七行
  一清案汉志逡遒县续志作浚遒晋志作逡道此复道是浚道之误
  水分为涧二洛涧出焉卷三十二六页十四行
  一清案上涧字衍文
  魏太尉王陵与吴将张休文战于芍陂卷三十二六页二十行一清案文当作大事见吴书顾谭传
  文钦之叛吴军北入诸葛绪拒之于黎浆卷三十二七页四行笺曰魏书诸葛诞在夀春被徴为司空遂举兵反杀扬州刺史乐𬘭遣人至吴求救吴遣全怿等与文钦俱来吴将朱异以诞被围再以大众来迎诞等渡黎浆水此云诸葛绪拒之于黎浆所未详也一清案诸葛绪事在邓艾传毌丘俭作乱文钦以后大军破败于城下艾追之至丘头钦奔吴吴大将军孙峻等号十万众将渡江镇东将军诸葛诞遣艾据肥阳艾以贼势相远非要害之地辄移屯附亭遣泰山太守诸葛绪等于黎浆拒战逐走之即注所引事也
  谿水引渎北山卷三十二七页十一行
  一清案山当作出
  肥水西迳夀春县城北卷三十二七页十六行
  一清案县下落故字
  又西石桥门北卷三十二八页四行
  一清案又西下落迳字
  仓光都水卷三十二八页七行
  笺曰史记仓兕仓兕总尔舟楫王充论衡作仓光一清案非也史记齐世家苍兕索隐曰本或作苍雉按马融曰苍兕主舟楫官名王充云苍兕水兽九头然则论衡本作苍兕不如朱氏所云
  肥水又左纳葛陂渎卷三十二九页五行
  一清案葛当作芍
  引渎夀春北卷三十二九页六行
  一清案夀春下落城字
  沈约宋书言大始元年卷三十二九页十二行
  一清案泰始是宋明帝年号作大非
  故佐厐□为庙赞卷三十二九页十四行
  笺曰一作故吏一清案故吏犹故佐也□当从玉作珽
  西北流水北出际有曲水堂卷三十二十页三行
  一清案水字当移在北出下
  又西北流卷三十二十页四行
  一清案流下落迳八公山四字全祖望校増
  谢玄北御苻坚祈八公山卷三十二十页四行
  笺曰谢云祈疑作于一清案祈祷也左氏所谓战祷也道元故以非八公之灵有助盖苻氏将亡之惑解之
  施水篇
  余案川亡派别卷三十二十页十二行
  笺曰川亡字误当作川流一清案通鉴释文辨误作川殊今校正
  自城父东迳合肥县卷三十二十页十四行
  一清案自上落施水二字孙潜校増
  居四水中卷三十二十页十四行
  一清案居上落城字
  沮水篇
  沮水出汉中房陵县淮水卷三十二十一页四行
  一清案淮水杨慎刊本作淮山山字是也淮字则非矣方舆纪要湖广大川下云沮水本作睢左传定四年吴人败楚及郢楚子出涉睢又哀六年楚子所谓江汉睢漳者也后作沮又讹为柤今襄阳以南沮水左右皆曰沮中亦谓之柤中后汉建武二十三年南郡蛮反刘尚讨破之杜佑曰潳山蛮也潳亦作柤即柤中蛮矣郡县志南漳县东北一百八里有柤山吴朱然诸葛瑾从沮中险道北出处也吴志赤乌四年朱然围樊诸葛瑾取柤中汉志沮水出东山盖异名也沮山本因沮水得名字亦作睢后人因汉志上文有淮山淮水所出之文而误作淮又讹山为水今校正
  沮水又东南迳当阳县城北县城因冈为阻北抗沮川卷三十二十二页三行
  一清案当阳县下落故字下县字衍文抗当作枕
  传云子胥造驴磨二城以攻麦邑卷三十二十二页十行
  一清案麦邑下落即谚所云东驴西磨麦城自破者矣十四字名胜志引此文校补
  漳水篇
  新城沛乡县界卷三十二十二页十七行
  一清案沛乡当作沶乡晋书地理志校
  县旧城东北一百四十里卷三十二十二页十九行
  一清案旧城下落在字
  又东迳于麦城东卷三十二十三页二行
  一清案于字衍文
  鸟扶邑卷三十二十三页七行
  一清案鸟当作乌
  东至江陵入杨水卷三十二十三页九行
  一清案杨水当作阳水汉书地理志校
  夏水篇
  夏水出江流卷三十二十三页十一行
  一清案注云江流豫章口东有中夏口此江流字误当作江津方舆纪要荆州府东南二十五里有夏水口亦谓之豫章口二十里有江津戍或谓之津乡荆州记江陵县东三十里有津乡盖沿江津得名汉时于此置戍有江津长司之夏水盖出于此江津戍亦见江水注
  江之氾也卷三十二十三页十二行
  一清案氾当作沱
  割华容诸城为颕王都卷三十二十三页十八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晋志割南郡之华容州陵监利三县别立丰都合四县置成都郡为成都王颕国今曰颕王都文义未合王颕二字当倒互
  晋太原地记卷三十二十四页二行
  一清案原当作康
  水又东迳监利县南卷三十二十四页七行
  一清案水上落夏字
  谓之堵口焉卷三十二十四页十九行
  一清案堵口是䐗口之误下同详沔水篇
  羌水篇
  羌水出羌中参粮卷三十二十五页八行
  笺曰孙按汉志引水经云羌水出羌中参谷一清案此师古注引水经非班固原文参粮当是参狼之讹后汉书羌无弋爰剑传云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谷因种人得名狼误作粮转写作粮今本汉书注脱狼字
  水又东南迳宕昌婆州城东南卷三十二十五页十行十一行
  一清案水上落白字昌字衍文
  从此谷将出北道卷三十二十五页十三行
  一清案此谷当作孔函谷三国志校
  维更从此道渡桥头卷三十二十五页十三行
  一清案此道当作北道三国志校
  又东南葭芦城西卷三十二十五页十六行
  一清案东南下落迳字
  又东南迳三部城南卷三十二十五页十八行
  一清案三部当作五部方舆纪要云阶州盘堤城后魏太和四年置南五部郡寻改为县寰宇记引郡国志云武都沮水之西有角弩谷即蜀将姜维剿五部氐羌之所
  东南右妾水合卷三十二十五页十八行
  一清案右下落与字
  涪水篇
  王莽之统睦卷三十二十六页九行
  一清案统睦下落矣字孙潜校増
  屈而东西流入于涪卷三十二十六页十四行
  一清案西当作南
  枝出焉卷三十二十六页十八行
  一清案枝下落津字
  梓潼水篇
  其水导源卷三十二十七页十行
  一清案导源下全祖望校増山中二字
  又西南至小广魏县卷三十二十七页十三行
  笺曰孙云小广魏当作小广汉衍一县字一清案道元多改广汉为广魏观涪水篇自知之
  亦言涪水至北入汉水亦谓之为内水卷三十二十七页十四行一清案北当作此内水下落也字
  势动山谷卷三十二十七页十七行
  笺曰势当作声一清案后汉书臧宫传云右步左骑挟船而引呼声动山谷明与注左步右骑之文相违郦盖习用谢书不关范史也
  左沔为三水口也卷三十二十八页八行
  一清案左当作合
  江水篇
  小大百数卷三十三一页九行
  一清案大当作水
  亦谓之为天谷也卷三十三一页十一行
  一清案当作天彭谷落彭字
  汉延平中卷三十三一页十四行
  一清案延平当作元延何焯校正
  江水自天彭阙氐道县北卷三十三一页十七行
  一清案十六字是注混作经
  自白马岭回行二千馀里卷三十三一页二十行
  一清案千胡渭校改十
  至湿坂卷三十三二页三行
  一清案方舆纪要云茂州茂湿山在州北十二里林木茂密常有岚气益州记云江至湿坂而稍大是也湿当作湿
  东北百四十里崃山卷三十三二页八行
  一清案崃上落曰字黄省曽本校増
  又有湔水入焉卷三十三二页二十行
  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东别为沱卷三十三三页四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历都安县卷三十三三页八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于江作塴卷三十三三页九行
  一清案于当作阏
  又羊摩江灌江西卷三十三三页十四行
  一清案又下落引字全祖望校増
  盛不没要卷三十三三页十五行
  一清案要当腰
  光兴上照卷三十三四页七行
  笺曰华阳国志作光映上昭一清案依文自通不必改
  江水又迳江乡县卷三十三四页八行
  一清案江乡当作江原汉志校
  神岁取童女二人为妇卷三十三四页十五行
  一清案神上落江字
  吾斗疲极卷三十三四页十八行
  一清案疲黄省曽本作大
  永初后学堂遇火卷三十三五页二十行
  笺曰旧水经作永年华阳国志作永初谢云宋本作永平一清案当从华阳国志为是
  有望穿卷三十三六页七行
  一清案望穿下落原字刘昭郡国志蜀郡广都县下补注引任豫益州记曰县有望川源凿石二十里引取郫江水灌广都田云后汉所穿凿者华阳国志云广都有渔田盐井之饶江有渔漕梁山有铁矿江西有安稻田穿山崖过水二十里即望川源矣若此神功要非李冰不能也
  城北十里曰升迁卷三十三六页九行
  一清案华阳国志作升仙桥今校正
  江水又东绝绵洛卷三十三六页十九行
  一清案江水当作湔水
  斯为北江水又东至南安为壁玉津卷三十三七页一行
  一清案于文当重一江字壁当作璧何焯云据文选注校寰字记云玉津县本汉南安县地隋大业中置以江有璧玉津故以为名
  出江源县卷三十三七页九行
  一清案江源字误当作江原汉书地理志校
  汉武元封四年以蜀都西部邛莋邛理旄牛道卷三十三七页十八行十九行
  一清案汉武下落帝字蜀都当作蜀郡下邛字衍文
  文井水又东迳江都县卷三十三八页四行
  一清案江都当作江原
  东南至云南都之蜻蛉县卷三十三八页九行
  笺曰都宋本作郡一清案全祖望云蜻蛉县下落入于仆三字
  仆水又迳宁州建宁县卷三十三八页十二行
  一清案晋志云建宁郡蜀置治咮县宋志云建宁太守汉益州郡刘氏更名建宁是郡非县也县字误
  故南入谓之屯下卷三十三八页十三行
  一清案入当作人古人字与入似
  又东至来唯县入劳水卷三十三八页十五行
  一清案又东上落仆水二字
  仆水东至交州交阯郡麊泠县南流入于海卷三十三八页十六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据汉志是劳水入海非仆水也仆水入劳不入海仆水二字衍文
  亦谓之平谟水曰外水卷三十三八页二十行
  一清案谟当作模亦字当移在曰字上通鉴注引此文校増
  汉河平中卷三十三九页二行
  一清案河平当作和平
  与涐水合卷三十三九页十三行
  一清案涐当作渽下同
  又东注水北流注卷三十三九页十九行
  笺曰孙云注水疑误北流注下当有之字一清案注水是渚水之讹注渚音相近注云渚水则未闻是也
  有仁道卷三十三九页二十行
  一清案仁当作人
  其堑之迹犹存卷三十三十页四行
  笺曰堑旧本作錾一清案錾下落凿字方舆纪要校増
  县有蜀王兵兰卷三十三十页七行
  笺曰华阳国志云江有兵栏李冰烧之后汉志云有玉岳兰一清案兵阑天子之门禁也汉书汲黯传上尝坐武帐黯前奏事孟康曰今御武帐置兵阑五兵于帐中也史记索隐曰天子门有兵栏曰司马门也庾子山作吴明彻墓志云长沙楚铁更入兵栏正使此事兰栏䦨三字通用郡国志之玉岳兰盖误文耳
  犹有赤白玄黄五色焉赤白照水玄黄鱼从焚来卷三十三十页十行
  笺曰后汉志云越巂旧本有僰人崖有五色赤白映水玄黄一清案此是华阳国志文刘昭补注郡国志引之道元钞变其词以赤白玄黄并于五色之上则下文不应又重赤白玄黄四字全祖望校衍之是也焉字当移在照水之下鱼从焚来补注作鱼从楚来当从僰来为正
  符有光洛卷三十三十页十五行
  笺曰华阳国志云符有先络一清案困学纪闻云孝女叔先雄水经注以为光终符县人符有光洛僰道有张帛原注洛疑即终字何焯曰雄盖雒字转写之误后汉书亦误当从华阳国志
  江水又与符里水合卷三十三十页十七行
  笺曰孙云汉志汾关山符黒水所出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导源汾关山北水流卷三十三十页二十行
  一清案水字衍文
  出南广县卷三十三十页二十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洛水出洛县漳山卷三十三十一页五行
  一清案汉志作音山盖世本有缺画耳
  县曰广信也卷三十三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案汉志莽改雒县曰吾雒后人不知西京广汉郡治雒而以广汉县宜为郡治故改县曰广信以实之而不悟其非也黄省曽本元作吾雒可知旧本不误也
  后洛县卷三十三十一页十四行
  一清案后下落治字方舆纪要云汉雒县属广汉郡后汉为郡治盖广汉本治雒县之乘乡安帝时移治涪城后更治雒县刘焉徙治绵竹也
  益州旧以蜀郡广汉犍为三蜀卷三十三十一页十八行
  一清案犍为下当重一为字
  为一州称望卷三十三十一页十九行
  一清案为字衍文
  洞泉泉出卷三十三十二页二行
  一清案洞当作泂下泉字当作潜
  又迳犍为牛鞞水卷三十三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案犍为下落牛鞞县为四字汉书地理志犍为郡有牛鞞县盖因此水得名下云县汉武帝元封二年置可证也
  又迳安汉县卷三十三十二页十三行
  一清案晋书地理志江阳郡有汉安县宋书州郡志东江阳太守领汉安县前汉无后汉属犍为晋太康地志属江阳晋中兴书曰穆帝永和二年以汉安獠反复置汉安县若安汉则巴郡之属县在今顺庆府东北三十五里注误也二字当倒互
  曰中水卷三十三十二页十五行
  一清案曰上落亦字
  江水迳安汉县北卷三十三十三页六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安汉二字当倒互
  江水东迳樊石滩又迳大附滩卷三十三十三页九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汉武帝建初六年卷三十三十三页十三行
  一清案建初当作建元
  汉武元鼎二年卷三十三十三页十四行
  一清案汉武下落帝字
  北迳安县界之东卷三十三十三页十六行
  笺曰孙云北迳安县疑有脱落按汉志犍为有南安县有符县一清案名胜志引此文作安乐县元和郡县志云合江县晋置安乐县梁改安乐戍寰宇记云县有安乐山注云县治安乐水会盖以山水受氏也
  故属巴卷三十三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案此文有脱误当作故属巴渠宋书州郡志云魏兴太守领宣汉令永初郡国何徐属晋昌本建平流杂民又巴渠太守领宣汉令与郡新立是也
  巴治江州卷三十三十四页十七行
  一清案巴字衍文
  巴汉世郡治江州巴水北北府城是也卷三十三十五页一行一清案郡字当移在汉世之下
  承三江之会卷三十三十五页六行
  一清案三当作二即涪内水蜀外水也
  亦谓之为立水矣卷三十三十五页十一行
  一清案立水当作粒水
  江水北岸卷三十三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案水当作之
  常璩仲雍并言卷三十三十五页十三行
  一清案当作庾仲雍落庾字
  又江水东至枳县西延江从䍧牱郡北流西屈注之卷三十三十五页十五行
  一清案江水二字衍文延江下落水字䍧牱当作䍧柯
  东迳阳关巴子梁卷三十三十五页十六行
  一清案东迳上落江水二字
  今无人居卷三十三十五页十八行
  一清案今名胜志作全
  江之两岸有枳县治卷三十三十五页十九行
  一清案两岸禹贡锥指作南岸方舆纪要云贾耽四夷县道记涪陵故城在蜀江南涪江西其涪江南自黔中来由城之西溯蜀江十五里有鸡鸣峡上有枳城即汉枳县
  其水南道武陵郡卷三十三十六页三行
  笺曰宋本作迳一清案非也当作导
  塞射疮卷三十三十六页五行
  一清案何焯云创古字疮俗字
  而届于积石东为桐柱滩卷三十三十六页九行
  一清案积石当作黄石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岑彭破公孙述将侯丹于黄石章怀注云即黄石滩也杜佑曰今谓之横石滩亦谓之石梁桐柱当作铜柱寰宇记云涪陵江中有铜柱滩昔人于此维舟见水底有铜柱故名
  又迳东望峡东历平都卷三十三十六页十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巴子虽都江平州卷三十三十六页十二行
  一清案平字衍文
  江水又迳虎须滩卷三十三十六页十五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东迳临江县南卷三十三十六页十七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王莽之盐江县也卷三十三十六页十八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作监江
  㳂注谿井水卷三十三十六页二十行
  笺曰孙云当作注盐井谿水一清案非也井字衍文
  江水又东得黄华水口卷三十三十七页一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左迳石城南卷三十三十七页三行
  一清案五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至平洲卷三十三十七页五行
  一清案五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迳壤涂而历和滩又东迳界坛卷三十三十七页七行一清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过鱼复县南夷水出焉卷三十三十七页八行九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经混作注
  江水又东右得将龟谿口卷三十三十七页十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东南会北集渠卷三十三十七页十三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南会二字当倒互
  二谿水涪陵县界卷三十三十七页十四行
  一清案水下落出字
  三口相去各数十步卷三十三十七页十五行
  一清案三当作二
  江水又右迳池谿口卷三十三十八页一行
  一清案又下落东字池当作汜八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东迳右龙卷三十三十八页三行
  一清案右当作石七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迳羊肠虎臂滩卷三十三十八页六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东彭水注之卷三十三十八页九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彭谿又入迳朐忍县西六十里南流至于江卷三十三十八页十四行
  一清案彭谿下落水字入字衍文至当作注
  江水又东右迳朐忍县故城南卷三十三十八页十六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之南岸卷三十三十八页十八行
  一清案之上落江字
  江水又东迳瞿巫滩卷三十三十八页二十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迳东阳滩卷三十三十九页十一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山有大小石城卷三十三十九页十四行
  一清案石城下落势字巴汉志校増
  故地理志曰县有橘官有民市卷三十三十九页十五行
  笺曰按汉志巴郡朐忍县注云南有橘官盐官此云民市盖传写之讹也一清案此篇多志市集有民市三字道元所自云非引班书亦非传写之讹
  江水又迳鱼复县之故陵卷三十三十九页十七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东为落牛滩迳故陵北卷三十三二十页一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右迳夜清而东历朝阳道口卷三十三二十页九行一清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经又下落东字
  江水又东左迳新市里南卷三十三二十页十一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东右合阳元水口卷三十三二十页十三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水口出阳县西南高阳山东卷三十三二十页十四行
  一清案口字衍文出下落高字方舆纪要云归州兴山县有高阳城在县西楚旧城也刘昫曰兴山县治高阳城晋书地理志建平郡统兴山县宋书州郡志云今无高阳县亦不详建置之由
  江水又东迳南乡峡东迳永安宫南卷三十三二十一页一行一清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左右民多垦其中卷三十三二十一页四行
  一清案民下落居字
  江水又东迳诸葛亮图垒南卷三十三二十一页五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有亮所造八阵图卷三十三二十一页六行
  笺曰宋本云所作一清案造犹作也无异义也
  江水又东南迳赤岬西卷三十三二十一页十一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南字衍文赤岬下落城字郑樵通志地理略校増寰宇记䕫州奉节县下云赤甲城公孙述作与旧白帝城相连即楚地江关之要焉方舆纪要云赤甲山上有石城类要云即鱼复县之故址也
  其土悉赤卷三十三二十一页十四行
  一清案土黄省曽本作石
  江水又东迳鱼复县故城南卷三十三二十一页十七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唯禆儵鱼人逐之是也卷三十三二十一页十九行
  一清案儵当作鯈左传校
  东西十七丈卷三十三二十二页八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作七十
  犹斩为路卷三十三二十二页十行
  一清案斩下落山字寰宇记校増
  亦有裁处矣卷三十三二十二页十四行
  笺曰处宋本作出一清案非也裁下落出字
  江水又东迳广谿峡卷三十三二十二页十八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寻则降雨卷三十三二十三页二行
  一清案则当作即
  盖自昔禹凿以通江卷三十三二十三页十一行
  一清案盖上落其峡二字黄省曽本校増
  夏后䟽凿者卷三十三二十三页十二行
  一清案者下落也字
  又东出江关入南郡界卷三十三二十三页十二行
  一清案九字是经混作注
  江水自关东迳弱关捍关卷三十三二十三页十三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捍当作捍
  自巫上皆其城也卷三十三二十三页十八行十九行
  一清案自巫下落东字城当作域
  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卷三十三二十三页十九行一清案十五字是经混作注此条经文是三十四卷之首误截于此
  江水入东乌飞水注之卷三十三二十三页二十行
  笺曰克家云入东当作又东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此条是三十四卷注之首误截于此
  水出天门郡乌飞口卷三十三二十四页一行二行三行
  一清案此条注是三十四卷之首连下卷江水又东迳巫县故城南误截于此
  江水又东迳巫县故城南卷三十四一页六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与上卷注乌飞口接
  江水又东巫溪水注之卷三十四一页十一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井南有盐井卷三十四一页十四行
  一清案上井字当作水
  其水飞清洁石穴并高泉卷三十四一页十七行
  一清案洁字当移在石穴之下
  江水又东迳巫峡卷三十四一页十九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卷三十四二页三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汉和帝永元十三年卷三十四二页四行
  一清案续汉书五行志是十二年
  封于巫山之台卷三十四二页十五行
  一清案台御览引此文作阳
  高唐之姬卷三十四二页十六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江源记云楚辞所谓巫山之阳高丘之岨岨字与上下文叶
  王命急宣卷三十四三页一行
  一清案王命上落或字御览引此文校増
  不以疾也卷三十四三页二行
  一清案以当作似寰宇记引此文作加
  其间清荥峻茂卷三十四三页四行
  一清案荥当作荣
  江水又东迳石门滩卷三十四三页八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斩上䕫道卷三十四三页十二行
  笺曰吴志作兜道一清案何焯云䕫字是也史文误
  屈原宅于今具存卷三十四四页八行
  一清案屈字衍文原下落田字黄省曽本校正
  江水又东迳城北卷三十四四页十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迳下落其字胡渭校増
  其城凭岭作固卷三十四四页十一行
  一清案其字衍文
  地理志以为吴子之丹阳卷三十四四页十五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丹阳郡丹阳县下云楚之先熊绎所封十八世文王徙郢此是班固误记宋祁曰丹阳当作丹杨是也晋书地道记云丹杨县丹杨山多赤柳在西寰宇记润州丹阳县下云本汉曲阿县地唐天宝元年复为丹杨县以邑界杨树生丹为名故今字从木为称按宋志亦从木作丹杨乐记故以复为释之何焯校衍子字改阳为杨
  江水又东南迳䕫城南卷三十四四页十八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跨据川阜卷三十四四页十九行
  一清案跨据上落城字
  皆枕深谷卷三十四四页十九行
  一清案皆当作背
  东带乡溪卷三十四四页二十行
  一清案乡口溪见下此落口字
  江水又东迳归乡县故城北卷三十四五页五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余谓袁松此言卷三十四五页九行
  一清案袁松即袁山松晋书有传谢安传作袁崧而是注前后亦多作袁崧盖合二字为一终当以山松为是
  西南入县卷三十四五页十一行
  一清案南黄省曽本作北
  江水又东迳信陵县南卷三十四五页十四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而注大江也卷三十四五页十六行
  一清案而注下落于字黄省曽本校増
  江水又东过夷陵县南卷三十四五页十七行
  一清案江水二字衍文
  盛弘之谓空冷峡卷三十四五页十八行
  一清案谓下落之字冷当作泠通典寰宇记俱作空舲峡顾祖禹曰夏秋水泛必空舲乃可上然作泠字于义亦得梁书王僧辩传作空灵滩即湘水注之空泠峡也
  其间远望交岭表卷三十四五页十九行
  一清案望下落势字寰宇记校増
  江水历峡东迳宜昌县之埵灶下卷三十四六页三行
  笺曰埵灶洽闻记云插灶一清案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东流头滩卷三十四六页九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东下落迳字
  其水并浚激奔㬥卷三十四六页十行
  一清案浚何焯校改峻
  倏忽沦没别无期卷三十四六页十一行
  一清案倏当从犬作倏从火作倏非
  江水又东迳宜昌县北卷三十四六页十三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便得宜昌县卷三十四六页十六行
  一清案县下落也字御览引此文校増
  江水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卷三十四六页十七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卷三十四七页一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有色如人负刀牵牛卷三十四七页三行
  笺曰孙云当作有石一清案当作有石色荆州记校増
  加江湍纡回卷三十四七页四行
  一清案加下落以字寰宇记校増
  朝发黄牛暮宿黄牛卷三十四七页六行
  一清案二句下御览引此文有三朝三暮黄牛如故八字今校补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卷三十四七页八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及余来践跻此意卷三十四七页十五行
  一清案跻孙潜校改赍
  始信之耳闻不如亲见矣卷三十四七页十五行
  一清案之字当移在耳闻下
  江水历禹断江卷三十四七页二十行
  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经
  南峡北有北谷村卷三十四八页一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郡国志曰西陵有七谷村北字误
  江水出峡东南流迳故城州卷三十四八页五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据此城降晋遣太傅羊祜接援卷三十四八页九行
  一清案于文当重一晋字
  江水又东迳故城北卷三十四八页十一行
  笺曰宋本作陆抗故城北一清案非也若此有陆抗二字则下不应又以所谓陆抗城也释之八字是注混作经朱氏盖不识也
  四面大险卷三十四八页十二行
  一清案大当作天
  后复夷陵卷三十四八页十九行
  一清案后复下落曰字
  尝有白马出穴食人逐之卷三十四八页二十行
  笺曰食字下疑有禾麦字乃成文理白帖引荆州记正同但云昔有马从穴出因复还入潜行乃出汉中一清案尝有白马出穴人逐之自足成文正不必有禾麦字也
  正可见其远峯耳卷三十四九页六行
  一清案见其黄省曽本作再见
  江水又东迳白鹿岩卷三十四九页七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门卷三十四九页十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下门字当作间后汉书注校
  虎牙在此卷三十四九页十一行
  一清案此当作北后汉书注引此文校
  此三山卷三十四九页十二行
  一清案三当作二
  刘备曰宜都卷三十四十页五行
  一清案刘备下落改字孙潜校増
  下临青江卷三十四十页九行
  一清案青当作清即佷山清江也
  又东过枝江县南沮水从北来注之卷三十四十页十四行一清案十四字是经混作注
  江水又东迳上明城北卷三十四十页十五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地理志曰江沲出西南东入江是也卷三十四十页十九行笺曰江沲当作江沱地理志蜀郡郫县注禹贡江沱在西南东入大江一清案汉志南郡枝江县下云江沱出西东入江师古曰沱即江别出者按此是荆州之沱朱氏引梁州之沱以相证可谓踈卤矣又班志枝江之沱无南字恐是世本脱失耳
  大败于津乡卷三十四十一页三行
  一清案何焯据左传校衍乡字杜预曰津楚地或曰江陵县有津乡
  此津乡县即其地也卷三十四十一页五行
  笺曰津乡县旧本作津乡弘吴改作县亦无所据汉晋地志无津乡县也或是似字之讹一清案何焯曰弘疑当作殆
  中桑田甘果卷三十四十一页九行
  一清案中下落有字
  乃漕一洲卷三十四十一页十一行
  一清案漕寰宇记作増
  义熙初武烈王斩桓谦处卷三十四十一页二十行
  笺曰武烈王当是武陵王按宋书高祖讨桓玄玄败走江陵乃奉武陵王遵为大将军承制大赦天下玄走至枚回洲斩首传京师义熙元年正月刘毅等至江津破桓谦桓振江陵平一清案何焯云武烈乃烈武之讹宋临川烈武王道规也事见本传朱氏盖未详桓谦复以谯纵蜀师冦江陵之事耳
  其子孙世令卷三十四十二页十三行
  一清案世令当作至今隶释校
  江水又东会沮口卷三十四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县江有洲卷三十四十二页十七行
  一清案江当作北名胜志校
  王昭之卷三十四十二页二十页
  一清案昭当作韶
  江水又东迳燕尾洲卷三十四十三页九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合承大溪卷三十四十三页十行
  一清案承当作成黄省曽本校
  江水东得马牧口卷三十四十三页十三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东迳江陵县故城南卷三十四十三页十三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县曰江陵卷三十四十四页七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注作江陆
  遵善于防攻卷三十四十四页十二行
  笺曰孙云防攻当作方功谓以方计土功也一清案汉书张汤传云治方中孟康曰方中陵土作方也师古曰古谓掘地为坑曰方今荆楚俗土功筑作算程课者犹以方计之朱氏言之不详
  江水又东迳郢城南卷三十四十五页四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东得豫章口卷三十四十五页八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曲而极水曲之势卷三十五一页八行
  一清案曲而当作屈西全祖望校改
  涌水出焉卷三十五一页九行
  一清案涌当作涌
  江水又东涌水注之卷三十五一页十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南通于江卷三十五一页十一行
  一清案于江下落二水之间四字
  春秋所谓阎敖游涌而逸于二水之间者也卷三十五一页十一行十二行
  一清案春秋下通鉴注引此文有左氏𫝊三字今校増于二水之间五字衍文
  江水又迳南平郡孱陵县之乐乡城北卷三十五一页十五行一清案十五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右合油口卷三十五一页十八行
  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迳公安县北卷三十五一页十九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杜预克定江南置华容置之卷三十五二页一行
  一清案上置字吴琯本作罢
  南郡治矣以华容之南乡为南郡卷三十五二页二行
  一清案矣当作吴
  北是渊也相接卷三十五二页五行
  笺曰孙云渊当作沦一清案非也名胜志引此文作渊潭于文当是渊池池字与也字形相近北是误当作自此
  江水左会江口卷三十五二页七行
  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经江口杨慎本作高口下云故市口水与高水相通是也
  对黄州卷三十五二页八行
  一清案对上落右字赵彦卫云麓漫钞云江水东注凡水经左者皆北岸右者皆南岸左会高口高口在北黄州宜在南故云右对也下云江水又东右得聂口左对聂州是其例也
  江水又东得故市口卷三十五二页九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右迳杨岐北山卷三十五二页十一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北山二字当倒互寰宇记云杨岐山在石首县西一百步宋鲍明远杨岐守风诗云洲回风正悲江寒雾未歇即此也
  大江又东左合子夏口卷三十五二页十三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故曰子夏也卷三十五二页十四行
  笺曰当作故曰夏口也一清案非也通鉴注引此文是子夏江有江夏中夏之名此云子夏下文子练口是其证也
  大江又东左得侯台水口卷三十五二页十五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大江右得龙穴水口卷三十五二页十七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生死命也卷三十五二页二十行
  一清案生下落性也二字寰宇记引此文校増
  江水自龙巢而东俞口卷三十五三页二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东下落得字
  江水北岸卷三十五三页三行
  一清案水当作之
  故监县尉治也卷三十五三页四行
  一清案晋书地理志南郡统监利县寰宇记引荆州图副云晋太康五年立落利字
  又东得清阳土坞二口卷三十五三页五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大江右迳石首山北又东迳赭要卷三十五三页七行
  一清案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左得饭筐上口卷三十五三页九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右会饭筐上口卷三十五三页十七行
  一清案上当作下
  江水又右得上檀浦卷三十五三页十八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东迳竹畦南卷三十五三页二十行
  笺曰宋本作竹町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江中有观详溠卷三十五四页一行
  一清案详全祖望校改洋
  江水又东左得二夏浦卷三十五四页七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夏浦俗谓之西江口卷三十五四页八行
  一清案夏浦二字衍文
  又东迳彭城口卷三十五四页十二行
  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自彭城矶东迳如山北卷三十五四页十五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左迳白螺山南卷三十五四页十八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江中也卷三十五四页十九行
  一清案江中下落山字晏公类要校増
  江水左迳止乌林南卷三十五五页一行
  笺曰止当作上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迳乌林南卷三十五五页三行
  一清案此当作下乌林落下字
  江水又东左得子练口卷三十五五页四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左得中阳水口又东得白沙口卷三十五五页十七行一清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亦谓之流口卷三十五六页四行
  一清案流当作港即长洋港口也
  东北流之长洋港东北流迳石子冈卷三十五六页五行
  一清案之当作注长洋港下落又字
  江水东右得聂口卷三十五六页十三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江水下落又字
  江水左迳百人山南卷三十五六页十五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所起也卷三十五六页十六行一清案所起当是处所之误
  江水东迳大军山南卷三十五六页二十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出江州武昌郡武昌县泰山卷三十五七页二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泰山魏书宣武帝纪亦作金山
  江水又东迳小军山南卷三十五七页六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东迳鸡翅山北卷三十五七页八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沌水上承阳县之白湖卷三十五七页十一行
  一清案阳县上落沔字白湖上落太字通鉴注寰宇记引此文并同今校补两汉志沔阳县属汉中郡晋宋因之后魏属华阳郡去江夏绝远寰宇记汉阳军下云魏初定荆州屯沔县舆地志曰鲁山下有城即吴江夏太守所理之境晋立沔阳县属江夏郡历宋齐梁因之按魏书文䀻传云别屯沔口非沔县也晋书陶侃传亦云镇于沌口移入沔江沔江即沔口又不云是沔阳惟宋志荆州总序云刺史陶侃治沔阳后治武昌祝穆方舆胜览云魏立荆州屯沔阳为重镇盖在沔水之阳亦即沔口又谓之临嶂城魏始立城晋乃置县即旧江夏太守治乐史之说故为非矣
  迳阳县卷三十五七页十一行
  一清案宋书州郡志江夏太守领沌阳子相江左立寰宇记云晋于林鄣立沌阳县属江夏郡
  江水又东迳叹父山南对叹州卷三十五七页十六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亦曰叹步矣卷三十五七页十七行
  一清案叹步黄省曽本作炭步
  江水又东迳鲁山南卷三十五七页十九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右翼际山也卷三十五七页二十行
  一清案右当作古
  地理志曰夏水过郡入江夏也卷三十五八页二行
  一清案入江下落故曰江三字汉志校补
  然亦曰偃月垒卷三十五八页六行
  一清案然字衍文
  陆统卷三十五八页七行
  一清案吴书是凌统陆字误
  江水溠洄状浦卷三十五八页十一行
  一清案状当作洑
  目之为鹄湾鹄山东北对夏口城卷三十五八页十四行
  一清案鹄湾鹄山上俱当有黄字
  江水左得湖口安陆镇之延头卷三十五八页十九行至九页三行一清案九十八字是注混作经
  水通大湖卷三十五八页十九行
  一清案当作太白湖
  东南注于江卷三十五八页二十行
  一清案东南寰宇记引此文作东流
  江之有武口卷三十五九页三行
  笺曰有宋本作右一清案右下落岸得二字
  宋永嘉二年卷三十五九页四行
  一清案永嘉当作元嘉
  江水东迳若城南卷三十五九页九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东有苦菜卷三十五九页十二行
  一清案苦菜下落口字
  二口卷三十五九页十八行
  一清案二口当作浦口即赤溪夏浦口也
  又东迳具矶此卷三十五九页十八行
  笺曰宋本作贝矶一清案此当作北
  江右岸卷三十五九页十九行
  一清案江下落之字
  江水右得黎矶北卷三十五十页一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得其音而忘其事卷三十五十页四行
  一清案事当作字
  蛮田超秀为刺史卷三十五十页五行
  一清案梁书安成王秀传作田超秀今从魏书孝明帝纪作田秀超
  出黄武山南卷三十五十页十一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举水又南东历赤亭下卷三十五十页十三行
  一清案南东二字当倒互
  谓之举洲卷三十五十页十四行
  一清案洲当作口
  夏有洰水卷三十五十页十六行
  一清案夏上落江字
  江水又东迳邾县故城南卷三十五十页十九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汉高帝三年卷三十五十页二十行
  一清案三当作元
  旧吴时客舎于洲上方便谓所止焉卷三十五十一页四行五行一清案时下落筑字名胜志引此文校増谓当作唯
  鄂县北江水右得樊口卷三十五十一页六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庾仲雍江水记云卷三十五十一页七行
  一清案隋书经籍志校衍水字
  乃㧞刀急止卷三十五十一页十一行
  一清案止当作上
  江水又左迳赤鼻山南卷三十五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迳西阳郡南郡治即西阳县也卷三十五十一页十八行一清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江之右岸有鄂县故城卷三十五十一页二十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旧樊楚也卷三十五十二页一行
  一清案也当作地
  孙权以魏黄初元年中卷三十五十二页四行
  一清案中字衍文
  依夕卷三十五十二页十一行
  笺曰依夕字误当作依希一清案非也锺惺曰依夕犹言傍晚太平御览引武昌记正作依夕
  大子卤簿中卷三十五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案大子当作天子
  而其首虎以争之卷三十五十二页十八行
  一清案以字当移在而字下
  权告天位于此卷三十五十三页三行
  一清案告天下落即字
  又得东五丈又得次浦卷三十五十三页六行
  一清案得东二字当倒互五丈下落浦字又下落东字
  江水左则巴水注之卷三十五十三页九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迳轪县故城南卷三十五十三页十四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东会希水口𤅬县故城卷三十五十四页一行
  一清案十九字是注混作经出𤅬县上落水字
  霖雨暴病卷三十五十四页六行
  笺曰孙云疑㬥一清案孙潜校改疾
  大江右岸有厌里口安乐浦卷三十五十四页七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左得赤水浦卷三十五十四页十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东迳南阳山南卷三十五十四页十二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东迳西陵县故城南卷三十五十四页十五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东历孟家㳾其北卷三十五十四页十八行十九行
  笺曰孙云㳾疑作溠一清案十九字是注混作经
  山连迳江则卷三十五十五页一行
  一清案则当作侧
  蕲水从北东注之卷三十五十五页四行
  笺曰克家云疑作北来一清案北东字本禹贡不误
  江水又得常口卷三十五十五页五行
  笺曰宋本作韦口一清案当作苇口下云浦东有苇山可证也又当作右
  此即西阳寻阳二郡界也卷三十五十五页十五行
  笺曰西阳一作南阳一清案宋书州郡志云西阳太守本县名二汉属江夏魏立弋阳郡又属焉恵帝又分弋阳为西阳国属豫州在今湖广黄州府境东南至九江府二百四十里
  右岸有土复曰江浦也卷三十五十五页十六行
  一清案曰当作口
  又东得苦莱水水口卷三十五十五页二十行
  一清案水字重文宜衍
  西北流迳阳县卷三十五十六页一行
  一清案当是阳新县落新字
  亦谓之飞夜游女矣卷三十五十六页五行
  一清案飞夜二字当倒互朱翌猗觉寮杂记云岭外人家婴儿衣暮则急收不可露夜土人云有虫名暗衣夜见小儿衣必飞毛著其上儿必病寒热久则瘦不可疗其形大如蝴蝶水经谓之夜飞游女搜神记又谓之夜游女以为即鬼车也
  咸沃壤卷三十五十六页九行
  一清案咸下落成字孙潜校増
  江水口右东得兰溪水口卷三十五十六页十行
  一清案口当作又右东二字当倒互
  又东左得青林口卷三十五六页十一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即水卷三十五十六页十二行
  一清案寰宇记蕲州广济县下引此文曰江水左傍青林湖即利水今校补八字利水世本水经注作刊水前后经注俱校改












  水经注笺刊误卷十一
<史部,地理类,河渠之属,水经注释__水经注笺刊误>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刊误卷十二
  仁和赵一清纂
  青衣水篇
  县故有青衣羌国也卷三十六一页八行
  一清案有当作古
  桓水篇
  地志曰卷三十六二页六行
  一清案当作地理志落理字
  阻漾支津卷三十六三页六行
  一清案阻当作沮
  暨于衙岭之南溪川卷三十六三页七行
  一清案川胡渭校改水
  若水篇
  汶山曰莋卷三十六四页六行
  一清案莋华阳国志作夷
  河中有蛙巂山卷三十六四页十一行
  笺曰华阳国志云卭都河中有奉巂山一清案刘昭郡国志补注引华阳国志作蜯巂山今改正
  司马相知定西夷卷三十六五页三行
  一清案汉书是西南夷传本传亦有南字今校补
  水又与母血水合卷三十六五页十一行
  一清案水上落若字
  泸江水卷三十六六页二行
  一清案水下落注之二字孙潜校补
  又有光珠穴卷三十六六页二十行
  一清案御览引此文作珠光穴
  徙之禁防卷三十六七页九行
  一清案防何焯校改旁
  最为高秀卷三十六七页十一行
  一清案高秀名胜志引此文作杰秀
  泸水源出曲罗旧卷三十六七页十七行
  一清案旧全祖望云当作巂曲罗巂者巂人种名唐置曲州以此
  看都濩泚住柱呼尹卷三十六八页二行
  笺曰二语未详一清案说文濩雨流霤下貌又广韵布濩流散也泚汗出也言行道艰苦流汗也呼尹当作呼伊住柱呼伊停仗呼其畴类也泚伊相叶古三声通韵惟看都二字义难通晓
  庲降贾子左担七里卷三十六八页二行
  笺曰庲降屯名也华阳国志云建宁郡治故庲降都督屯也李充蜀记云蜀山自绵谷葭萌道径险窄北来担负者不容易肩谓之左担道一清案蜀志李恢为庲降都督领交州刺史住平夷后马忠为庲降都督移治建宁味县裴松之曰庲降去蜀二千馀里时未有宁州号为南中置此职以总摄之平夷城在今云南陆凉州又曲靖军民府南宁县有废味县此蜀汉之庲降屯若江由左担道即阴平道邓艾由之入蜀在今四川龙安府平武县界去南中绝远不得因蜀记左担字漫引之也
  马搏颊坂卷三十六八页三行
  一清案颊方舆纪要作颡说文颊面旁也非能搏者颡之训为额易说卦传其于马也为的颡是也
  亦咸言至僰道入江卷三十六八页九行
  一清案咸当作或
  为母给江膂水卷三十六八页十一行
  笺曰华阳国志云为母汲江裔水一清案全祖望云江膂江心也膂字不误
  沫水篇
  又有利慈晋太始九年黄龙二见于慈池卷三十六九页三行四行一清案利慈下落渚字慈池当作利慈全祖望校改
  水又东迳开邦县卷三十六九页十行
  一清案水上落沫字
  而东出于江源县也卷三十六九页十一行
  一清案源当作原
  昔沫水自蒙山至南安而溷崖卷三十六九页十三行
  笺曰孙云当作若沫水一清案非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云西至沫若水又云故乃关沫若谓沫水及若水也孙汝澄误以二水为一名又以己意改沫若为若沫缪之甚矣御览引此文是昔字而当作为
  延江水篇
  而南入鄨水卷三十六九页二十行
  一清案鄨水当作黚水汉书地理志校下同
  而东注于延水卷三十六十页二行
  一清案延水当作延江水下并同
  出犍为汉阳道卷三十六十页二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故邑郡之南鄙卷三十六十页八行
  一清案邑当作巴两汉志涪陵属巴郡
  将有迳之处卷三十六十页十六行
  一清案处字衍文全祖望校
  又东南至武陵西阳县卷三十六十页二十行
  一清案西阳当作酉阳汉书地理志校
  酉水东南至沅陵县入于沅卷三十六十一页十一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延江水篇注尾误作酉水篇经文存水篇
  周水又东迳牂柯郡之无敛县北卷三十六十一页十八行
  一清案无敛当作毋敛汉书地理志校
  温水篇
  温水又西南迳滇池于西北卷三十六十二页十二行
  笺曰于当作之一清案非也于下落县字
  温水又西会水泽卷三十六十二页十九行
  一清案水泽当作大泽汉书地理志益州郡滇池县下云大泽在西是也
  桥水东流毋单县注于温温水又东南兴古郡之毋掇县东卷三十六十三页五行六行
  一清案桥水东流温水又东南下俱落迳字孙潜校増汉书地理志毋棳县师古曰棳之恱反其字从木
  与南桥卷三十六十三页七行
  一清案南桥下落水合二字
  梁水上承河水与俞元县卷三十六三页七行
  一清案与当作于
  置兴古治宛温县卷三十六十三页十一行
  笺曰孙云汉志牂柯郡有宛漏县此宛温疑误一清案今本汉书正作宛温盖所见者误本耳兴古下落郡字
  是以刘禅分兴古之盘南卷三十六十三页十三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益州郡律高县盢町山出银铅师古曰盢音呼䴗反今俗本盘字误也
  凡祭祀賔客之祼事卷三十六十三页十九行
  一清案祭祀黄省曽本作祭醊
  县有斤南水卷三十六十四页九行
  笺曰汉地志云郁林郡临尘县有斤南水一清案今汉书作斤员宋祁曰一作斤南朱氏据小宋之说以𫎇班固欲求媚于道元而不知自蹈于妄作也
  又东骧水出焉卷三十六十五页十一行
  一清案骧水汉书地理志作驩水
  郁林又东卷三十六十六页九行
  一清案林当作水
  谓之临贺卷三十六十六页十行
  一清案谓之上落亦字临贺当作临水
  东南流萌渚峤西卷三十六十六页十一行
  一清案流下落迳字
  牢水南出交州合浦郡卷三十六十七页一行
  一清案牢字衍文
  汉武元鼎六年卷三十六十七页二行
  一清案汉武下落帝字
  漕口马援所漕水东南曲屈通郎湖卷三十六十七页十行十一行一清案漕口当作浦口曲屈黄省曽本作屈曲
  山南长岭连接天障岭西卢容水凑隐山绕西卫北卷三十六十七页十三行十四行
  一清案全祖望据后文校衍此二十字
  以为界疆卷三十六十七页十七行
  一清案界疆二字当倒互
  区粟城南长岭东卷三十六十七页十八行
  一清案全祖望据后文校衍此七字
  隐山绕卷三十六十七页十九行
  一清案全祖望据后文校衍此三字
  东迳区粟故城南卷三十六十七页十九行
  一清案故字衍文
  交州外城记曰卷三十六十八页二行
  一清案城当作域后同
  城西折十角卷三十六十八页六行
  笺曰此十字讹一清案非也折当作拆集韵拆裂也开也言其城角作十字形开裂也王隐晋书曰何曽尊豪累世蒸饼上不作十字不食亦取开裂象形之义
  凡殿南向卷三十六十八页十行
  一清案殿上落宫字
  市居周匝绕岨峭地险卷三十六十八页十一行
  一清案匝字衍文黄省曽本作市居周居绕岨峭地险亦误下居字衍故知原文无匝字也
  必不皆有其实卷三十六十九页一行
  一清案必不二字当倒互
  东与卢容水合卷三十六十九页七行
  一清案东字衍文
  谓之狼湖卷三十六十九页八行
  一清案狼当作𭅺
  从𭅺湖入四会漕卷三十六十九页九行
  一清案漕当作浦下同
  填尸城观卷三十六十九页十六行
  一清案城当作成谓筑成京观也
  晋太康三年省日南部属国都尉卷三十六十九页十七行
  一清案部当作郡
  遣武陈延劳佛子卷三十六二十页七行
  一清案武下落士字子字衍文
  郁林南仓通夀泠卷三十六二十页十一行
  笺曰林一作水一清案仓字衍文
  <span id="吴赤乌十一年正始元年">[[#吴赤乌十一年正始元年|吴赤乌十一年正始元年]]卷三十六二十二页三行
  一清案吴赤乌十一年当魏正始九年元字误
  自卢容县至无恋卷三十六二十二页五行
  笺曰无恋未详汉志九真郡有无编县恐是无编之讹一清案卷末无变水恋当作变未可以九真无编当之
  渡庇景卷三十六二十二页八行
  一清案当作度比景详本卷
  鱼食生肉卷三十六二十二页十行
  一清案鱼字当移在生字下
  令军水进卷三十六二十三页六行
  一清案水当作大
  是有灵神卷三十六二十四页六行
  一清案灵神二字当倒互御览引此文校改
  脱裸种卷三十六二十四页十七行
  一清案脱下落衣字
  卫山回东卷三十六二十五页一行二行
  笺曰山旧本作北一清案非也当作曲街回北下云曲街回东可证也
  上起塼城一丈卷三十六二十五页六行
  一清案城当作墙
  上倚板卷三十六二十五页七行
  一清案上字上落塼字
  杀交阯太守宝别驾阮郎卷三十六二十五页十三行
  一清案晋书作杜宝阮朗今校补
  回度曲掖卷三十六二十五页二十行
  笺曰当作回廊一清案非也回度犹言回行也
  檐宇如承卷三十六二十六页三行
  笺曰宋本作相承一清案如字不误乃瞻望拟议之词
  神祠鬼卷三十六二十六页三行
  笺曰旧本作神干一清案祠字不误
  与其儿落金席上光色起卷三十六二十六页十行
  一清案金字当移在席上之下黄省曽本校正
  更于草甲萌芽卷三十六二十七页十行
  笺曰更宋本作至草甲旧本作草更一清案甲字不误易曰百果草木皆甲坼后汉书章帝纪云方春生养万物孚甲注云叶里白皮也
  扶南去林邑四千卷三十六二十八页一行
  一清案四千下落里字
  晋功臣表所谓金遴清迳卷三十六二十八页八行
  一清案遴当作潾金潾地名张籍诗行人几日到金潾亦作金邻吴都赋云金邻象郡之渠梁书扶南传云次伐金邻国是也
  儋耳俱在朱崖卷三十六二十九页二行
  一清案朱崖当移在俱在之上俱在下又有脱文详本卷
  入项陵东南者也卷三十六二十九页十三行
  一清案山海经作须陵项字误
  言始则可卷三十六二十九页十四行
  一清案则黄省曽本作或
  淹水篇
  叶榆水篇
  因名吊鸟卷三十七二页五行
  一清案因名下落曰字
  一子不能去卷三十七二页十三行
  一清案一黄省曽本作小
  榆水不迳其县卷三十七三页十二行
  一清案当作叶榆水落叶字下同
  东南迳秦藏县也卷三十七三页十八行
  一清案也字衍文
  同注滇泽卷三十七三页十九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注作滇池泽落池字
  又东北流滇池县南卷三十七三页二十行
  一清案流下落迳字
  东迳梁水郡北卷三十七四页六行
  笺曰梁水字误当作卑水汉地志越巂有卑水县一清案温水注云温水上合梁水故自下有梁水之称是以刘禅分兴古之盢南置郡于梁水县也宋志梁水太守晋成帝分兴古立晋书王逊传云分永昌为梁水郡盖西晋废而东晋复置耳若卑水是县名越巂之去南中道里隔越朱氏误矣
  诸葛亮入南卷三十七四页十九行
  一清案南下落中字
  交阯外域记卷三十七五页十七行
  一清案当作交州阯字误
  将妻起贼卷三十七六页四行
  一清案妻当作诗盖徴侧将其夫作贼也黄省曽本校
  越遣太子名始卷三十七七页六行
  一清案当作南越落南字下并同
  安阳王有女名曰眉珠卷三十七七页九行
  一清案南越志作媚珠眉字误
  左合此水卷三十七七页十九行
  一清案此当作北
  交州刺史杜恵度卷三十七八页二行
  一清案恵晋书作慧下同
  赴火而死卷三十七八页三行
  一清案火晋书作水
  其水又东迳曲易县卷三十七八页七行
  笺曰孙云曲易当作由易汉志交阯郡有由易县一清案汉志续志晋志皆作曲易无作由易者
  东南流入稽度县卷三十七八页十二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是稽徐县度字误
  本县交阯郡治也卷三十七八页十三行
  一清案本县二字当倒互
  县本自交阯南行卷三十七八页十四行
  一清案本字衍文
  江水对交阯朱䳒县卷三十七八页二十行
  一清案水黄省曽本作北
  林邑记所谓外越安定县纪粟者也卷三十七九页十行
  一清案县字衍文
  县江中有潜卷三十七九页十行
  一清案刘昭郡国志补注引交州记作有潜水牛落水字县字衍文
  夷水篇
  夷水又东迳建平沙县卷三十七九页十九行
  一清案晋书地理志建平郡统沙渠县落渠字
  夷水自沙渠入县卷三十七十页三行
  一清案入县二字当倒互
  能中者举以为君卷三十七十页十二行
  一清案举黄省曽本作奉
  即盐阳石也卷三十七十一页二行
  一清案盐字衍文
  将知是阴石卷三十七十一页三行
  一清案是字衍文
  都孙昔尚孝卷三十七十一页九行
  笺曰孝字当作存一清案昔当作息
  卒至六月中卷三十七十二页四行
  一清案卒黄省曽本作言
  有石林甚整卷三十七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案林当作床
  杂石中耳卷三十七十三页一行
  一清案杂石孙潜校改惟实
  大者悉多倒悬卷三十七十三页八行
  笺曰悉一作如乌一清案于文落如乌二字悉字宜存
  油水篇
  东过其县北卷三十七十四页四行
  笺曰据宋本补五字一清案此五字经文当补在注入油水也之次行另为一条赵琦美本校正
  王莽更名孱陵也卷三十七十四页七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注作孱陆
  澧水篇
  西碣充县废省临澧即其地县临封县之故治卷三十七十四页十六行
  一清案碣当作掲废省临澧四字衍文当作后即其地为临澧县之故治全祖望校改
  茹水东流澧水卷三十七十四页二十行
  笺云克家云当作东流入澧水一清案孙潜校増注字
  澧水又东迳零阳县南蕴郡零溪以著称矣卷三十七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案蕴字误全祖望校改縁移在郡字下
  右会渫渫木出建平郡卷三十七十五页十三行
  一清案渫木二字误当作右会渫水水出建平郡
  采常以冬月卷三十七十五页十五行
  一清案采下落之字
  广二百丈卷三十七十六页一行
  一清案广二百丈下御览引荆州图副记有门角上各生一竹倒垂下拂谓之天帚天中记引此文亦有之今校补
  澧水又东历层步出卷三十七十六页二行
  一清案出当作山方舆纪要云澧州石门县有层步山在县东北三里外望如一内有三重
  水出西北天门郡界卷三十七十六页七行
  一清案北当作南
  南流历涔泙屯卷三十七十六页七行
  一清案泙方舆纪要作坪此是吴屯所也吴书周泰传荆州平定将兵屯岑是也
  澧水又东迳安南县西卷三十七十六页十行
  一清案晋书地理志南平郡统南安县安南二字当倒互
  王仲宣赠孙文始诗曰卷三十七十六页十二行
  一清案文选赠答诗有王仲宣赠士孙文始一首李善注引三辅决录注曰士孙孺子名萌字文始落士字萌即士孙瑞之子献帝都许录瑞功封萌都亭侯
  谓之决口卷三十七十六页十四行
  笺曰克家云疑作湖口一清案当作沙口即赤沙湖口也上云澧水又东与赤沙湖水会是也
  沅水篇
  沅水出䍧柯且兰县卷三十七十六页十八行
  一清案汉志续志皆作故且兰落故字详本卷
  东迳无阳县卷三十七十六页十九行
  笺曰旧本作注文据宋本是经文一清案非也仍当作注说详本卷
  对无水卷三十七十七页一行
  一清案对上落县字
  盖以苍梧郁州佐山之类也卷三十七十七页五行
  一清案以当作亦佐山当作东武怪山全祖望校正
  水又一卷三十七十七页八行
  一清案水上落沅字一当作东
  水出义陵郡义陵县卷三十七七页九行
  一清案当是武陵郡义字误
  其城刘备之秭归焉出五溪卷三十七十七页十一行
  笺曰秭归以下有脱误一清案此处无脱文焉当作马良二字之犹往也详本卷
  东南流独母水卷三十七十七页十六行
  一清案流下落合字孙潜校増
  谓雄溪樠溪力溪无溪酉溪辰溪其一焉卷三十七十七页二十行笺曰宋书说五溪曰雄溪樠溪酉溪𣲘溪辰溪而无力溪二字一清案后汉书马援传章怀注引郦注及东坡小圃五咏薏苡诗王十朋集注李厚引水经注俱无力溪唐宋相沿足证世本之误
  悉是蛮左右所居卷三十七十八页二行
  一清案六朝人称蛮郡曰左郡蛮县曰左县故称蛮左谓五溪蛮也右字衍文
  故谓此蛮五溪蛮也卷三十七十八页二行
  一清案此蛮下落为字
  水又迳沅陵县西卷三十七十八页二行
  一清案水上落沅字
  下有二石卷三十七十八页十五行
  一清案石下落室字孙潜校増
  故不可以言也卷三十七十八页十六行
  一清案不可下落得字孙潜校増
  移县治县之旧城卷三十七十八页十九行
  一清案下县字衍文
  东南流阳故县南卷三十七十九页二行
  笺曰阳故县上缺一无字一清案无阳上又落迳字
  承明讨五溪蛮营军所筑卷三十七十九页八行
  一清案筑下落也字
  沅水又东溪水南出茗山卷三十七十九页十二行
  笺曰一作沅水又合东溪溪水南出茗山一清案本文无脱字
  北㵼沅川水卷三十七十九页十三行
  一清案水字衍文
  故谓夷望也卷三十七二十页十行
  一清案谓下落之字
  龚玄之卷三十七二十一页二行
  一清案何焯云宋本晋书作袭玄之通志氏族略晋有隐士袭玄之南史有袭𫇭盖希姓也
  割汉北与秦至三十年又取楚巫黔及江南地以为黔中郡卷三十七二十一页四行五行
  一清案割上落楚字又取上落秦字
  山西带循溪卷三十七二十一页十行
  一清案循当作修
  吴丹阳太守李衡卷三十七二十一页十七行
  一清案当作丹杨
  城侧沅水卷三十七二十二页一行
  一清案城下落临字
  其上承诸湖卷三十七二十二页二行
  一清案其下落水字
  泿水篇
  郁水郁林之阿林县卷三十七二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案郁水下落自字
  苍梧太守长沙吴臣卷三十七二十二页二十行
  一清案三国志吴书步隲𫝊是吴巨臣字误下并同
  县有鹄奔亭卷三十七二十三页七行
  笺曰搜神记云鹄奔亭谢承后汉书作鹊巢亭一清案列异𫝊云鹄奔亭方掘其尸时有双鹄来奔其亭故名江淹狱中上书曰梧丘之魂不愧于沈首鹄亭之鬼无恨于灰骨正使此事
  盖乘斯水西入越也卷三十七二十四页四行
  一清案西当作而
  使陆贾就立佗为越王卷三十七二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案史记尉佗传是南越王
  慎厥其身卷三十七二十五页十二行
  笺曰厥一作终一清案于文是慎终厥身其字衍
  广州记称吴平晋卢循为刺史卷三十七二十五页十九行
  一清案三国志注引交广记是滕修晋书有传
  修始复谢卷三十七二十六页一行
  一清案复当作服交广记云修乃服之是也
  员水又东南一千五百里入南海卷三十七二十六页十五行一清案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资水篇
  又迳都梁南卷三十八一页十二行
  一清案都梁下落县字
  以封长沙定王子敬侯定之邑也卷三十八一页十三行
  一清案敬侯定当作遂史记年表校
  东北流迳扶阳县南卷三十八一页十八行
  一清案宋书州郡志云邵陵太守领扶县令汉旧县晋曰夫夷汉属零陵晋属邵陵今云扶者疑是避桓温讳去夷夫不可为县名故为扶云阳字衍文
  谓之邵陵浦口水也卷三十八二页一行
  笺曰谢耳伯云当作浦水口一清案本文不误谢说非也
  县故邵陵也卷三十八二页五行
  一清案邵陵当作昭陵说见下
  谿又东得高平水口卷三十八二页五行
  一清案又当作水
  西南流高平县南卷三十八二页六行
  一清案流下落迳字
  西北流迳邵陵南卷三十八二页八行
  一清案邵陵当作邵阳宋志云邵陵太守领邵陵子相何志属长沙二汉无吴录属邵陵又邵阳男相吴立曰昭阳晋武改晋志邵陵统邵陵县又统邵阳县是也则昭陵是吴所置亦晋武改之而沈约不云当以水经注正之
  谓之邵阳水口卷三十八二页十行
  笺曰克家云当作邵陵一清案邵阳字不误不得因上有邵陵浦口水而改之
  涟水篇
  资水之别卷三十八三页六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四字是注混作经以先司空本校改
  湘水篇
  应劭曰湘出零陵山卷三十八三页十九行
  一清案汉志注无陵字何焯云此长沙临湘县之零山不可妄加陵字
  又东北迳观阳卷三十八四页八行
  一清案观阳下落县字
  汉武元朔五年卷三十八四页十三行
  一清案汉武下落帝字后同
  南流山卷三十八四页十七行
  一清案流全祖望校改留
  其水导源西北流县冯谿以托名焉卷三十八五页五行
  一清案冯谿二字当移在导源下
  是商州改装之始卷三十八五页七行
  一清案州当作舟
  都谿水又南迳新县东卷三十八五页二十行
  一清案方舆纪要道州宁远县下云舂水亦曰舂陵水出舂陵山东南流入桂阳蓝山县界下流至衡州府常宁县入于湘水又云县有都谿水欧阳忞曰即舂陵水也常宁县古新宁县三国吴时析来阳县置新平县晋书地理志新宁县属湘东郡元和郡县志云吴置新平县宋元徽中号新宁下云新宁故新平也又云舂水又北迳新宁县东盖都谿在南而舂水在北互受通称津渠灌注矣此文新下落宁字
  谿水又北流注于营阳峡卷三十八六页六行
  一清案谿水当作营水
  本泉阳之北部卷三十八七页七行
  一清案泉阳当作泉陵汉书地理志校
  其水浊扬清汎浊卷三十八七页十七行
  一清案上浊字衍文
  湘水北又历印石卷三十八九页二行
  一清案北又二字当倒互
  石在衡水县卷三十八九页三行
  一清案方舆纪要云衡山县汉湘南县地三国吴析置衡阳晋改衡山水字误
  江水又有磐石卷三十八九页三行
  一清案江水当作湘水又当作右侧二字名胜志校改
  临水而石悉有迹卷三十八九页四行
  一清案而字衍文
  治洪水血马祭山卷三十八九页十行十一行
  一清案治上落禹字血马当作用白马全祖望校改
  太守何承天徙郡湘西矣卷三十八九页十九行
  一清案太守上落晋字郡当作治
  日华水出桂阳郴县华山卷三十八九页二十行
  一清案当作日华山落日字
  漉水从东注之卷三十八十页六行
  一清案从东下落南来二字以漉水篇经文校补
  而傍湘水卷三十八十页九行
  一清案而当作西方舆纪要云建宁城在湘潭县西百六十里湘江亦在县西是也
  水又北迳昭山西卷三十八十页十三行
  一清案水上落湘字
  水西有橘州子戍卷三十八十页十七行
  笺曰孙云疑作橘子洲戍一清案子戍戌之小者耳犹子城之类
  故南境之地也卷三十八十一页二行
  一清案故下落楚字名胜志校増
  郡廨西陶侃庙卷三十八十一页十行
  一清案西下落有字
  预发冡人卷三十八十一页十七行
  一清案预当作豫
  湘浦矣卷三十八十二页三行
  一清案矣准上文当作也
  湘水又左岸有高口卷三十八十二页九行
  笺曰又宋本作之一清案又字衍文
  受湘西入焉卷三十八十二页十行
  一清案受上落首字
  高水南北与下鼻浦合卷三十八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案南黄省曽本作西
  南流于锡谓之三阳迳卷三十八十三页三行
  一清案南流下落注字阳当作锡
  湘水又北津北卷三十八十三页四行
  一清案又北下黄省曽本有枝字于文是枝津北出津北下又落出字
  又合黄陵水口卷三十八十三页八行
  一清案又黄省曽本作右
  如樗蒲矣卷三十八十三页十二行
  一清案初学记引此文作如樗蒲矢今校正
  秦长沙立郡卷三十八十四页八行
  一清案立字当移在长沙之上
  即罗渊也卷三十八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案罗渊上落汨字说文校补
  世谓汨罗口卷三十八十四页十六行
  一清案谓下落之字
  湘水自汨口卷三十八十四页十八行
  一清案汨下落罗字
  湘水左会水青口卷三十八十五页四行
  一清案当作清水口长沙府志云清水潭在益阳县西七里
  世或谓之麋湖口也卷三十八十五页七行
  一清案口字衍文
  水又北迳金浦戍卷三十八十五页九行
  一清案水上落湘字
  此四水同注洞庭北北会大江卷三十八十五页十一行
  一清案北字重文宜衍
  北对大江卷三十八十六页八行
  一清案对黄省曽本作届
  漓水篇
  出西北卲陵县界卷三十八十六页十六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故山水即名焉卷三十八十七页三行
  一清案此句下御览引此文有验其山有石窦下深数丈洞穴深远莫究其极十八字今校补
  魏文帝咸熙二年卷三十八十七页四行
  一清案咸熙是曹奂年号裴松之注引魏世谱曰谥曰元皇帝文字误
  山临水卷三十八十七页九行
  一清案山临下落漓字
  石闲有色类羊卷三十八十七页九行
  笺曰孙云当作有石一清案色字不误如作石字则云石闲有石类羊岂可通乎下云石色状鸡可证也
  山石色状鸡卷三十八十七页十行
  一清案山字衍文
  谿水又南注熙平卷三十八十七页十四行
  一清案熙平下落水字
  塘水从山下注塘卷三十八十七页十五行
  一清案塘水黄省曽本作有水
  因名此潭为朝夕塘矣卷三十八十七页十七行
  一清案潭黄省曽本作塘
  谓之平水卷三十八十八页二行
  一清案平乐水名县取名焉上云左合平乐谿口是也落乐字
  出永丰县西北濡山卷三十八十八页四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又注于漓水之上有漓水关卷三十八十八页六行
  一清案于文当重漓水二字下漓水字当移在又注于之下
  出临贺富川县北符灵冈卷三十八十八页七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溱水篇
  肆水出临武西南卷三十八十八页十二行
  一清案肆当作肄
  谿之东南流卷三十八十八页十六行
  笺曰之宋本作又一清案当作水
  左会黄泠谿水谿水出郴县黄泠山卷三十八十八页十六行一清案两黄泠俱当作黄岑何孟春郴阳志曰黄岑山或曰王禽山又曰骑田岭五岭之一也宜章一县之水南出韶之乐昌以入于曲江与来水可互证也下谿字衍文
  武水又南入里山卷三十八十八页十七行
  一清案里当作重
  崩千馀丈卷三十八十九页六行
  一清案千当作十
  王歆始兴记曰卷三十八十九页八行
  一清案当作王歆之落之字后同
  林水源里有室卷三十八十九页八行
  一清案太平广记引水经作有石室落石字
  列罗十瓮卷三十八十九页八行
  一清案太平广记引水经列作行
  以银相备卷三十八十九页十二行
  一清案备太平广记引水经作偿
  视则奴死银在矣卷三十八十九页十二行
  一清案太平广记引水经视上有觉字
  俄顷即熟卷三十八十九页十四行
  一清案熟当作热
  又言县皆号曲江曲山名也卷三十八十九页二十行二十页一行一清案皆当作昔曲江当作曲红下曲字下落红字金石录䟦尾校正隶释及杨慎水经碑目黄省曽本同名胜志曰汉志桂阳郡有曲江县旧图经汉置曲红县以东连曲红冈也后因其下有江故改名曲江亦非也说详本卷
  连谿山即大庾岭也卷三十八二十页六行
  一清案连当从水作涟
  谓之涟卷三十八二十页八行
  一清案涟下落口字
  其高百仞卷三十八二十页十八行
  笺曰其一作石一清案其字不误
  石本桂阳武城县卷三十八二十一页二行
  笺曰两汉地志桂阳郡但有临武县而无武城疑字误也一清案沈炳巽云晋志桂林郡统武城县朱氏但见误本作桂阳疑武城县之有讹而不知为孙吴所置阳当作林
  溱水自此有始兴大江之名卷三十八二十一页八行
  一清案大江当作大庾上云庾仲初谓之大庾峤水也
  出淮浦关卷三十八二十一页九行
  一清案洭浦关见洭水篇淮字误
  旧益县也卷三十八二十一页十行
  一清案益当作汉汉书地理志桂阳郡有浈阳县
  是以今行者卷三十八二十一页十三行
  笺曰宋本旧本俱作今者吴本増一行字一清案盖宋本旧本有脱字耳何足据也
  山海经所谓㳝水出桂阳西北东南注肆入郭浦者也卷三十八二十二页二行三行
  一清案㳝水当作湟水肆当作肄郭浦当作敦浦
  坛宇虚肃卷三十八二十二页五行
  一清案虚当作灵
  吾家在观前卷三十八二十二页九行
  一清案观下落岐字
  洭水篇
  而又与斟水合卷三十九二页五行
  一清案又当作右
  洭水又南迳县故城西卷三十九二页七行
  笺曰孙按南迳下疑脱含洭二字一清案全祖望云先赠公云见宋本是阳山二字
  洭水又南东流也卷三十九二页十四行
  一清案南东二字当倒互
  东出尧山卷三十九三页二行
  一清案东上落水字
  深水篇
  锺水篇
  锺水出桂阳南平县都山卷三十九四页四行
  笺曰宋本作部山一清案非也都山即都厐峤也东坡有送邵道士彦肃还都峤诗王梅溪注曰洞天福地记三十六小洞天第十二都峤山是也未可因注部龙字擅相改易
  鸡桂声相近卷三十九四页八行
  一清案鸡当作漼上云峤水南入始兴漼水此云漼桂声相近故字随读变也经仍其非矣郦盖以经文漼水为非也方舆纪要云桂阳州蓝山县汉南平县地有岿水源出九疑山合县诸水入桂阳州界会舂陵水又曰舂陵水又名舂水亦曰锺山盖岿漼声之转岿水即漼水亦即桂水也经注并误漼为鸡盖俗本之失耳
  又东北入于湘卷三十九四页十三行
  一清案六字赵琦美本另为一条在魏宁县注后耒水篇
  汝县在郡东三百里馀卷三十九五页二行
  一清案汝下落城字宋志桂阳太守领汝成令江左立即注汝城县也今郴州桂阳县地
  县有绿水出县东侯公山卷三十九五页五行
  一清案卮林云荆州记桂阳郴县东界侠公山下有渌溪源官常取此水为酒晋书武帝太康元年简文帝咸安元年并荐酃渌酒于太庙岂合酃湖渌溪之醖为祼鬯尝酎之典与绿水当作渌水侯公山当作侠公山
  昔吴隐之挹而不辞卷三十九五页十三行
  一清案辞当作乱晋书校改
  贪岂能污其真乎卷三十九五页十四行
  一清案真当作贞
  内有白虎卷三十九六页十行
  一清案白黄省曽本作石
  又曰卷三十九六页二十行
  一清案黄省曽本作又说
  穿二井卷三十九七页一行
  一清案二孙潜校改一
  县有汉水卷三十九七页十九行
  一清案汉当作溪
  川之北石卢塘卷三十九七页二十行
  一清案石全祖望校改有
  伦汉黄门郎卷三十九八页五行
  一清案黄门郎士人之官伦是宦者不当有郎字
  尚有酃县故治此卷三十九八页十一行
  一清案故下落城字
  洣水篇
  下注洣水谓之容口卷三十九九页九行
  一清案容口下当接十行水有大穴容一百石出于此水因以名曰十六字出于此水当作水出于此名曰当作名焉
  县有历水卷三十九九页十行
  一清案历水下当接十一行下注洣水云云
  容水下注水谓之历口卷三十九九页十一行十二行
  笺曰下注下脱洣字一清案容水二字衍文下注洣水上接前十行县有历水
  遗味在兹卷三十九九页十七行
  一清案味黄省曽本作咏
  漉水篇
  余谓漉渌相近卷三十九十页五行
  一清案漉渌下落声字
  浏水篇
  浏水出临湘县东南浏阳县卷三十九十页八行
  一清案宋志湘州刺史治临湘领浏阳侯相吴立县字误
  㵋水篇
  世犹谓之为罗侯卷三十九十页十八行
  一清案罗侯下落城也二字孙潜校増方舆纪要云罗县城在湘阴县东六十里春秋时罗国地秦置县汉晋皆属长沙郡
  又西累石山卷三十九十页二十行
  一清案又西下落至字全祖望校
  赣水篇
  刘澄之曰县东南有章水西有贡水西是为谬也卷三十九十一页十五行十六行
  一清案下西字衍文是为谬也四字当移在因以名县焉之下县治二水之闲三语尚是刘澄之之词是为谬也下是道元解说如此宋李厚注东坡诗引水经注亦无四字可知世本之误
  而不知远失其水实矣卷三十九十一页十七行
  一清案水字衍文
  迳赣县东卷三十九十一页十九行
  一清案迳上落又北二字胡渭校増
  十三州志曰称庐水西出长沙安复县卷三十九十二页五行六行笺曰安复当作安成汉地志长沙安成县莽曰用成一清案全祖望云考晋太康中改安成为安复宋齐因之阚氏作志时称安复是也唯是县改安复时郡亦改称安成则当云安成安复不当袭旧隶曰长沙也朱氏欲改安复为安成殆不考晋志故耳曰字衍文
  即王莽之用成也卷三十九十二页八行
  一清案汉志注作思成今校正
  汉献帝初平二年卷三十九十二页十一行
  笺曰一作兴平一清案吴书孙䇿以兴平二年渡江焉得有初平立郡之事乎此等直当据史改正耳
  王莽之循晓也卷三十九十二页十八行
  一清案汉志作修晓今校正
  赣水又迳谷鹿洲卷三十九十四页七行
  一清案谷鹿洲下落即蓼子洲也五字名胜志引此文校补
  赣水又北迳南昌县城西卷三十九十四页九行
  一清案县下落故字
  豫章郡树生庭中卷三十九十四页十八行
  一清案郡字当作樟河水注引应劭汉官仪校
  豫章常为生卷三十九十四页二十行
  一清案章当从木作樟
  云王子乔控鹤所迳过也卷三十九十五页十七行
  一清案鹤当作鹄
  水通大江卷三十九十六页四行
  一清案寰宇记作章江大字误
  水盛则闭之卷三十九十六页八行
  一清案水盛下全祖望校増旱字
  水又西流注于赣又有僚水入焉卷三十九十七页十二行
  一清案水上孙潜校増鄱字僚水全祖望云寰宇记作缭水以范史校之良是
  其水东北迳昌邑卷三十九十七页十七行
  一清案寰宇记云昌邑城在洪州北水路一百三十七里雷次宗豫章记云昌邑王贺既废之后宣帝封为海昏侯东就国筑城于此注落城字
  修水出艾县而东北迳豫章宁县故西安也卷三十九十八页二行
  一清案而名胜志作西豫章宁县章字衍文晋书地理志豫章郡统豫章县无豫宁县豫章记云豫章县建安立皆误也考豫章名县前乎此王莽改鄡阳曰豫章后乎此隋平陈废豫章郡为豫章县要非所论于汉晋之世也宋书州郡志豫章太守领豫宁侯相汉献帝建安中立吴曰要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要字亦误当作西方舆纪要江西南昌府武宁县下云西安废县后汉置晋以后曰豫宁宋王僧绰封豫宁侯是也
  同溱一渎卷三十九十八页五行
  笺曰溱宋本作凑一清案溱与臻同汉书王褒传万祥毕溱是也
  庐江水篇
  山图曰卷三十九十八页十四行
  一清案山上落开字
  本性匡卷三十九十八页十六行
  一清案性当作姓
  同乌号卷三十九十九页六行
  一清案同上落事字
  下散漫千数步卷三十九二十页九行
  一清案数御览引此文作许
  吾何面于当世也卷三十九二十一页七行
  一清案广记引搜神记面下有目字
  迳见二女于岸侧卷三十九二十一页八行
  一清案迳御览引此文作遥
  山东有石镜照水之所出卷三十九二十一页十行
  笺曰照水未详一清案下云又有二泉常悬注若白云带山即石镜所照之水也
  晨光初曜卷三十九二十一页十一行
  一清案曜名胜志引此文作散
  悉巨井卷三十九二十一页十五行
  一清案悉下落成字孙潜校増
  渐江水篇
  故名新安卷四十二页一行
  一清案吴书贺齐传是新定安字误
  齐以铁𣏾椓山卷四十二页五行
  一清案𣏾字误当作杙音弋橛也铁杙者取寸铁如木橛所以縁而升山也
  于是立始新之尉卷四十二页十二行
  笺曰宋本作都尉一清案始新无都尉据吴书贺齐传是立始新府耳尉字误也
  高十丈五尺围卷四十二页十五行十六行
  笺曰孙云十丈当作一丈五尺宋本作五十一清案非也围字当移在五尺之上本文无误也
  不胜卒卷四十二页十九行
  一清案不胜下落哀字
  浙江水又北迳新城县桐溪注之卷四十二页十九行
  一清案水字当移在桐溪下
  西临后涧卷四十三页一行
  一清案后当作浚
  名曰蛟龙池卷四十三页二行
  一清案蛟御览引此文作浣
  中道挟水卷四十三页五行
  一清案挟当作夹下连山挟水之挟同
  迳白山之阴卷四十三页七行
  一清案方舆纪要广徳州灵山下云又南十里曰桐山亦曰桐源山一名白石山桐水发源于此又曰桐水源出州南白石山或谓之白石水杜氏曰白石之水冲突则三湖皆为泛滥是也注落石字
  桐庐谿又东北迳新城县入浙江卷四十三页十五行
  一清案桐庐县名桐谿谿名二名不相及今连称之非也庐字衍文
  县故富春孙权省幷桐庐咸和元年复立为县卷四十三页十六行十七行
  一清案孙权下落置后二字元当作九以宋志校正
  以讨士琮卷四十四页二行
  笺曰吴志全琮此云以讨士琮疑是字误一清案全祖望云当作以讨山越命全琮于文义方合
  建武十六年县民郎雅乱卷四十四页十三行
  一清案建武当作建安郎雅当作郎稚吴书贺齐传校乱上落作字
  王莽之进睦也卷四十四页十七行
  一清案何焯曰进宋本汉书作淮俗本误全祖望曰义门之言是也梁书刘仁茂反侯景拒谢答仁于下淮陈书留异出下淮抗御沈恪皆即其地
  县南有大壁山卷四十四页十九行
  笺曰孙云疑作大涤山一清案非也名胜志云由拳山一名大辟山此山在大涤之左壁
  后有群乌衔鼔卷四十五页二行
  笺曰异苑云群乌衔鼓集颜所居村一清案寰宇记义乌县下引异苑云群乌助衔土块为坟乌口皆伤朱氏所引系误本
  縠水入焉卷四十五页六行
  一清案汉志作榖水黄省曽本原是榖字
  东阳郡卷四十五页八行
  一清案东阳郡上落隶字
  与永康水合卷四十五页十行
  一清案永康下落谿字
  上承信安县之苏姥布卷四十六页五行
  一清案上承上落水字
  有如石床卷四十六页七行
  一清案如石二字当倒互
  谿水又连迳长山县北卷四十六页十七行
  一清案连当作东
  支鼎而爨卷四十七页八行
  笺曰旧本支鼎作梧鼎一清案梧鼎字出范史徐登传支鼎义自通
  昔子胥死于吴卷四十八页十四行
  一清案死当作亮全祖望云隋人避讳改忠为亮今误本作死字非也
  文种城于越卷四十八页十七行
  一清案何焯云隋人避忠字写本乃作诚又讹作城
  葬于重山卷四十八页十七行
  一清案重山寰宇记作种山御览云吴会稽分地曰种山大夫种所葬也在西乡郭外后潮水穴山漂去其尸俗云伍子胥乘潮水取以去今山胁有缺处
  此湖草秽壅塞卷四十九页九行
  一清案秽当从草作薉下同
  行旅所从以出浙江也卷四十九页十五行
  一清案此处有错简依全祖望本校正浙江也下接十五页十一行浙江又东迳御儿乡至湖水上承妖皋谿而下注浙江二百九十五字于此下接次行又迳会稽山阴县
  天明河欲清脚折金乃生卷四十十五页十三行十四行
  一清案御览引万善历曰天方明又曰鼎脚折今校补
  是因诏为语儿乡卷四十十五页十四行
  一清案是因二字当倒互
  因藉地民卷四十十五页十五行
  一清案民当作名
  浙江又东迳祖塘谓之祖渎卷四十十六页一行
  一清案三国志吴书孙静传作查渎裴松之注云查音祖加反下祖字皆当作柤
  朗负阻守卷四十十六页二行
  一清案负阻下落城字三国志校补
  又迳会稽山阴县卷四十九页十六行
  一清案又迳上接十六页六行湖水上承妖皋谿而下注浙江
  故号曰贺台吴卷四十十页十行
  一清案吴当作矣
  山上无高木卷四十十页十四行
  一清案无下落甚字御览引此文校补
  山海经曰夕水出焉卷四十十页二十行
  一清案山海经是勺水郭璞注曰勺或作多然则夕字正得多字之半耳
  禹治水旱卷四十十一页三行
  一清案旱日知录引此文作毕
  山东有硎卷四十十一页六行
  一清案硎是湮井之误御览校正
  孙畅之述征书云卷四十十一页九行
  一清案征字衍文
  言夏禹发之卷四十十一页十行
  笺曰言字衍一清案言字仍存
  故为射的卷四十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案为当作谓
  吴越春秋所谓欧冶锢以成五剑卷四十十一页十九行
  笺曰孙云锢疑作铸一清案当作涸吴越春秋曰赤堇之山已令无云若耶之溪深而莫测故战国䇿曰涸若邪而取铜破堇山而取锡也
  父老人持百钱卷四十十二页四行
  一清案父老上黄省曽本有此谿二字今校补
  吴黄门郎吴哀明卷四十十二页十五行
  一清案黄省曽本作杨哀明会稽志引此文亦作杨下云亭埭皆以杨为名是也
  山北湖下有练塘里卷四十十二页十九行
  一清案练塘徐天祐吴越春秋注引越旧经作炼塘下云勾践錬冶铜锡之处是也
  王封勾践于越卷四十十三页一行
  一清案王上落吴字
  县湖北卷四十十三页七行
  一清案县下落南字
  越事吴处卷四十十三页十九行
  一清案处字衍文黄省曽本校
  涧延流卷四十十四页六行
  一清案涧上落割字会稽志引此文校补
  亭本山下卷四十十五页五行
  一清案本下落在字孙潜校増
  会稽其一焉卷四十十五页十一行
  一清案一焉下接十六页七行又迳永兴县南
  故孙权改曰元兴卷四十十六页九行
  一清案当作永兴
  江水之导源乌伤县卷四十十六页十行
  一清案之当作又
  先名上诸暨亦曰勾吴矣故国语曰勾践之南至勾吴卷四十十七页一行
  一清案勾吴国语作勾无韦昭曰诸暨有勾无亭括地志以为勾乘山也山在县南五十里又阚骃曰勾践之地南至勾无其后并吴因大城之章霸功以示子孙故曰勾章
  沙渚平静卷四十十七页二十行
  一清案静御览引此文作净
  浦阳江又东北迳始宁县𡻻山之成工峤卷四十十八页一行一清案曹学佺云图经称谢玄破苻坚归越人荣之磨石大书成功峤三字深刻其上则以为成工峤者误也
  言诸仙之所憩卷四十十八页五行
  一清案诸仙御览引此文作都仙都诸音同
  常有陂湖之患卷四十十九页三行
  一清案湖当作潮
  至王莽之会稽也卷四十十九页九行
  一清案至字衍文
  以咏终朝卷四十十九页十八行
  一清案咏当作永
  庙今移入里山北卷四十二十页二行
  笺曰北一作此一清案北字不误
  江南有上塘阳中三里卷四十二十页七行
  一清案三当作二
  又东北迳永兴卷四十二十一页三行
  一清案永兴下落县字
  斤江水篇
  日南水篇
  得至临尘入郁卷四十二十一页十三行
  一清案得当作行
  外此皆出日南郡西东东入于海卷四十二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案东字重文宜衍
  禹贡山水泽地所在篇
  言汉武帝见卷四十二十二页五行
  一清案见字上下有脱文当云言汉武帝尝见之
  古文之惇物山也卷四十二十二页十七行
  笺曰禹贡云终南惇物至于鸟䑕按禹叙雍州不言华山故以惇物当之然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已记之矣汉书云惇物山垂山也岂垂华字相乱耶一清案汉志字不错此是道元错引
  王屋山在河东垣曲县东北也卷四十二十三页一行
  一清案两汉志晋志皆作垣县曲字衍文
  右夹而纳河卷四十二十三页十行
  一清案右夹二字当倒互禹贡校
  关山在扶风汧县之西也卷四十二十四页一行
  笺曰禹贡无关山汉志扶风汧县有吴山在西古文以为汧山周礼雍州之镇曰岳山郑云吴岳也一清案经典释文尚书音义曰岍音牵又作汧山马本作开释名曰吴山谓之开山盖刘熙郑康成弟子而康成马融弟子也故同马本关山是开山之讹又脱禹贡北条山也注
  东北流为一水姑臧县故城西卷四十二十五页三行
  一清案一水下落迳字
  有双阙其上卷四十二十五页六行
  一清案双阙下落起字以晋书张轨传校増
  泉源徙发卷四十二十五页七行
  一清案徙当作陡音斗通作斗史记封禅书成山斗入海昌黎答张十一诗斗觉霜毛一半加皆其义也
  乃张氏之世居也卷四十二十五页十四行
  一清案乃黄省曽本作及
  置武威县武威郡卷四十二十六页六行
  一清案阎若璩云汉武帝太初四年以休屠王地置武威县为武威郡治县居班志之第二武威郡下落治字
  居延泽在其县故城东卷四十二十六页十五行
  一清案东下落北字以汉志注校补
  流沙与水流行也卷四十二十六页十六行
  一清案流沙下当重一沙字
  又历员丘不死之西卷四十二十七页六行
  一清案不死下落山字山海经校补
  三危山在炖煌县卷四十二十七页七行
  一清案炖煌之敦不从火
  并于月氐者也卷四十二十七页十二行
  一清案月氏音支不作氐
  汉武帝后元分酒泉置卷四十二十七页十二行
  一清案后元下落年字
  朱圉山在天水北冀县南卷四十二十七页十四行
  一清案冀县当作冀城注故云即冀县
  后玉人理之卷四十二十八页九行
  一清案后下全祖望校增王使二字
  敷浅原地在豫章历陵县西卷四十二十九页七行
  一清案西当作南汉志注校改师古亦云在豫章历陵南
  彭蠡泽在豫章彭泽县北卷四十二十九页八行
  一清案汉志分注云在西师古曰在西北从之
  中江在丹阳芜湖县南卷四十二十九页十行
  一清案汉志注作西南今校增
  三澨地之南在卭县之北卷四十三十页八行
  一清案当作三澨地在南郡邔县之北地字是后人所改详本卷
  触大别山陂卷四十三十页十一行
  一清案陂何焯校改阪
  司马薳越缢于蓬澨卷四十三十页十六行
  笺曰左传作薳澨一清案何渭云盖以上文有薳字而误宋绍兴间括苍李如箎作东园丛说引左传正作蓬澨可知世本之非当据六朝旧典以正之也
  然池流多矣卷四十三十一页一行
  笺曰孙云池当作沱一清案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曰沱沼之沱通用此字今别作池非是观楚金所释则古字通作沱故曹粹中诗传旱麓篇以出旱山之池水为沱水此与江沱之沱声画并同而义异
  而不能辨其所在卷四十三十一页一行
  一清案而孙潜校改亦







  水经注笺刊误卷十二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