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水经注 (四部丛刊本)/卷第三十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第二十九 水经注 卷第三十
后魏 郦道元 注 景上海涵芬楼藏武英殿聚珍版本
卷第三十一

水经注卷三十

     后  魏 郦 道 元 撰

  淮水

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

 山海经曰淮出馀山在朝阳东义乡西尚书导淮自

 桐柏地理志曰南阳平氏县王莽之平善也风俗通

 曰南阳平氏县桐柏大复山在东南淮水所出也淮

 均也春秋说题辞曰淮者均其势也释名曰淮韦也

 韦绕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北界东至于海也尔雅曰淮为浒然淮水

 与醴水同源俱导西流为醴东流为淮案此下近刻衍自字

 流地下三十许里东出桐柏之大复山南谓之阳口

 水南即复阳县也阚骃言复阳县胡阳之乐乡也元

 帝元延二年置在桐柏大复山之阳故曰复阳也东

 观汉记曰朱祐少孤归外家复阳刘氏山南有淮源

 庙庙前有碑是南阳郭苞立又二碑并是汉延熹中

 守令所造文辞鄙拙殆不可观故经云东北过桐柏

 也淮水又东迳义阳县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并讹作经县南对固

 成山山有水注流数丈洪涛灌山遂成巨井谓之石

 泉水北流注于淮淮水又迳义阳县故城南案此十字原本

 及近刻并讹作经义阳郡治也世谓之白茅城案近刻脱之字其城

 圆而不方阚骃言晋太始中割南阳东鄙之安昌平

 林平氏义阳四县置义阳郡于安昌城又太康记晋

 书地道记并有义阳郡以南阳属县为名汉武帝元

 狩四年案元狩近刻讹作元光封北地都尉卫山为侯国也有

 九渡水注之水出鸡翅山溪涧潆委沿溯九渡矣其

 犹零阳之九渡水故亦谓之为九渡焉于溪之东山

 有一水发自山椒下数丈素湍直注颓波委壑可数

 百丈望之若霏幅练矣下注九渡水九渡水又北流

 注于淮

东过江夏平春县北

 淮水又东油水注之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并讹作经水出县西南

 油溪东北流迳平春县故城南汉章帝建初四年

 帝近刻讹作和帝封子全为王国油水又东曲案油水原本及近刻并讹

 作淮水今改正岸北有一土穴径尺泉流下注沿波三丈沿

 下近刻衍流字入于油水乱流南屈又东北注于淮淮水又

 东北迳城阳县故城南汉高帝十二年封定侯奚意

 为侯国王莽之新利也案新利近刻讹作利新魏城阳郡治淮

 水又东北与大木水合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并讹作经水西出大

 木山山即晋车骑将军祖逖自陈留将家避难所居

 也其水东迳城阳县北而东入于淮淮水又东北流

 左会湖水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并讹作经傍川西南出穷溪得其

 源也淮水又东迳安阳县故城南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并讹作经

 江国也嬴姓矣今其地有江亭春秋文公四年楚人

 灭江秦伯降服出次曰同盟灭虽不能救敢不矜乎

 案此下近刻衍地理志曰四字汉乃县之文帝八年案近刻讹作吕后八年

 淮南厉王子刘勃为侯国王莽之均夏也淮水又东

 得浉口水源南出大溃山案此十四字原本及近刻并截上八字讹作经下六

 字仍属注文东北流翼带三川乱流北注浉水又北迳贤

 首山西又北出东南屈迳仁顺城南故义阳郡治分

 南阳置也晋太始初以封安平献王孚长子望本治

 在石城山上因梁希侵逼徙治此城梁司州刺史马

 仙琕不守案梁近刻讹作齐仙琕讹作鲜卑魏置郢州也昔常珍奇

 自悬瓠遣三千骑援义阳行事厐定光屯于浉水者

 也浉水东南流历金山北山无树木峻峭层峙浉水

 又东迳义阳故城北城在山上因倚陵岭周回三里

 是郡昔所旧治城城南十五步对门有天井周百馀

 步深一丈东迳锺武县故城南案近刻脱县字本江夏之属

 县也王莽之当利县矣又东迳石城山北山甚高峻

 史记曰魏攻冥厄音义曰冥厄或言在𫑡县葙山也

 按吕氏春秋九塞其一也浉水迳𫑡县故城南建武

 中世祖封邓邯为𫑡侯案𫑡下近刻衍县字按苏林曰音盲

 刻脱按字浉水又东迳七井冈南又东北注于淮淮水又

 东至谷口谷水南出鲜金山北流案此下近刻衍至字瑟水注

 之水出西南具山东北迳光淹城东而北迳青山东

 罗山西俗谓之仙居水案近刻脱此六字东北流注于谷水

 谷水东北入于淮

又东过新息县南案过近刻讹作迳

 淮水东迳故息城南春秋左传隐公十一年郑息有

 违言息侯伐郑郑伯败之者也淮水又东迳浮光山

 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并讹作经亦曰扶光山即弋阳山也案近刻脱

 出名玉及黑石堪为碁其山俯映长淮每有光辉

 淮水又东案近刻脱此二十三字迳新息县故城南应劭曰息

 后徙东故加新也王莽之新徳也光武十九年封马

 援为侯国外城北门内有新息长贾彪庙庙前有碑

 面南又有魏汝南太守程晓碑案晓近刻讹作尧魏太和中

 蛮田益宗效诚案近刻讹作域立东豫州以益宗为刺史淮

 水又东合慎水案慎下近刻衍县字水出慎阳县西而东迳慎

 阳县故城南县取名焉汉高帝十一年封栾说为侯

 国颍阴刘陶为县长政化大行道不拾遗以病去官

 童谣歌曰悒然不乐思我刘君何时复来安此下民

 见思如此应劭曰慎水所出东北入淮慎水又东流

 积为燋陂陂水又东南流为上慎陂又东为中慎陂

 又东南为下慎陂皆与鸿却陂水散流其陂首受淮

 川左结鸿陂汉成帝时翟方进奏毁之建武中汝南

 太守邓晨欲修复之知许伟君晓知水脉召与议之

 伟君言成帝用方进言毁之寻而梦上天天帝怒曰

 何敢败我濯龙渊案龙近刻讹作子是后民失其利时有童

 谣曰败我陂翟子威反乎覆案近刻讹作及子覆陂当复明府

 兴复废业童谣之言将有徴矣遂署都水掾起塘四

 百馀里百姓得其利陂水散流下合慎水而东南迳

 息城北又东南入淮案又东下近刻衍迳字谓之慎口淮水又

 东与申陂水合水上承申陂于新息县北东南流分

 为二水一水迳深丘西又屈迳其南南派为莲湖水

 南流注于淮淮水又左迆流结两湖谓之东西莲湖

 矣淮水又东右合壑水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并讹作经水出白沙

 山东北迳柴亭西俗谓之柴水又东北流与潭溪水

 合水发潭谷东北流右会柴水柴水又东迳黄城西

 故弋阳县也城内有二城西即黄城也柴水又东北

 入于淮谓之柴口也淮水又东北申陂枝水注之

 十一字原本及近刻并讹作经水首受陂水于深丘北东迳钓台南

 台在水曲之中台北有琴台又东迳阳亭南东南合

 淮淮水又东迳淮阴亭北又东迳白城南案此十五字原本及

 近刻并讹作经楚白公胜之邑也东北去白亭十里案东上近刻衍

 淮水又东迳长陵戍南又东青陂水注之案此十六字原

 本及近刻并讹作经分青陂东渎东南迳白亭西又南于长陵

 戍东东南入于淮淮水又东北合黄水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并

 讹作水出黄武山东北流木陵关水注之水导源木

 陵山案近刻脱源字西北流注于黄水黄水又东迳晋西阳

 城南又东迳光城南案迳下近刻衍南字光城左郡治案近刻脱城左

 又东北迳高城南故弦国也弦下原本及近刻并衍高字今改正

 又东北迳弋阳郡东有虞丘郭南有子胥庙案胥近刻讹作

 黄水又东北入于淮谓之黄口淮水又东北迳褒

 信县故城南而东流注也案注下近刻衍之者二字

又东过期思县北

 县故蒋国周公之后也春秋文公十年楚王田于孟

 诸期思公复遂为右司马楚灭之以为县汉高帝十

 二年以封贲赫为侯国城之西北隅有楚相孙叔敖

 庙庙前有碑淮水又东北淠水注之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并讹作

 水出弋阳县南垂山西北流历阴山关迳二城间

 旧有贼难军所顿防案所下近刻衍谓字西北出山又东北流

 迳新城戍东又东北得诏虞水口西北去弋阳虞丘

 郭二十五里水出南山东北流迳诏虞亭东而北入

 淠水又东北注淮俗曰白鹭水

又东过原鹿县南案近刻脱又字汝水从西北来注之

 县即春秋之鹿上也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宋人为鹿

 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建武十五年世祖更封侍中

 执金吾阴乡侯阴识为侯国者也

又东过庐江安丰县东北决水从北来注之

 庐江故淮南也汉文帝十六年别以为国应劭曰故

 庐子国也决水自舒蓼北注不于北来也安丰东北

 注淮者穷水矣又非决水皆误耳淮水又东谷水入

 焉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并讹作经水上承富水东南流世谓之谷

 水也东迳原鹿县故城北城侧水南谷水又东迳富

 陂县故城北俗谓之成闾亭非也地理志案近刻衍一曰字

 汝南郡有富陂县建武二年世祖改封平乡侯王霸

 为富陂侯十三州志曰汉和帝永元九年分汝阴置

 多陂塘以溉稻故曰富陂县也谷水又东于汝阴城

 东南注淮案近刻脱淮字淮水又东北左会润水案此九字原本及近

 刻并讹作经水首受富陂东南流为高塘陂又东积而为

 陂水东注焦陵陂陂水北出为鲖陂陂水潭涨引渎

 北注汝阴四周隍堑下注颍水焦湖东注谓之润水

 迳汝阴县东迳荆亭北而东入淮案近刻脱淮字淮水又东

 北穷水入焉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并讹作经水出六安国安风县

 穷谷案风近刻讹作丰下同春秋左传楚救𤅬司马沈尹戍与

 吴师遇于穷者也案近刻穷下衍谷字川流泄注于决水之右

 北灌安风之左世谓之安风水亦曰穷水音戎并声

 相近字随读转流结为陂谓之穷陂塘堰虽沦犹用

 不辍陂水四分农事用康北流注于淮京相璠曰今

 安风有穷水北入淮淮水又东为安风津水南有城

 故安风都尉治后立霍丘戍淮中有洲案近刻重一淮字

 号关洲盖津关所在故斯洲纳称焉魏书国志有曰

 司马景王征毌丘俭使镇东将军豫州刺史诸葛诞

 案东近刻讹作西从安风津先至寿春俭败与小弟秀藏水

 草中安风津都尉部民张属斩之传首京都即斯津

 也

又东北至九江寿春县西沘水泄水合北注之案沘水泄水原

本及近刻并讹作泚木洪水今改正又东颍水从西北来流注之

 淮水又东左合沘口案近刻讹作泚口又东迳中阳亭北为

 中阳渡水流浅碛可以厉也淮水又东流与颍口会

 东南迳苍陵城北又东北流迳寿春县故城西案苍陵城

 北近刻讹作仓陵北又此二十七字原本及近刻并讹作经县即楚考烈王自陈

 徙此秦始皇立九江郡治此兼得庐江豫章之地故

 以九江名郡汉高帝四年为淮南国孝武元狩六年

 复为九江焉文颖曰史记货殖传曰淮以北沛陈汝

 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

 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是为三楚者也淮水又

 北左合椒水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并讹作经水上承淮水东北流

 迳虵城南案城近刻讹作地又历其城东亦谓之清水东北

 流注于淮水谓之清水口者是此水焉案此四字近刻作左合椒

 水焉五字系后人妄改

又东过寿春县北肥水从县东北流注之

 淮水于寿阳县西北案晋孝武改寿春曰寿阳肥水从城西而北

 入于淮案近刻脱西字谓之肥口淮水又北夏肥水注之水

 上承沙水于城父县右出东南流迳城父县故城南

 王莽之思善也县故焦夷之地春秋左传昭公九年

 楚公子弃疾迁许于夷寔城父矣取州来淮北之田

 以益之伍举授许男田案男近刻讹作夷杜预曰此时改城

 父为夷故传寔之者也然丹迁城父人于陈以夷濮

 西田益之案近刻脱此十五字言夷田在濮水西者也然则濮

 水即沙水之兼称得夏肥之通目矣汉桓帝永寿元

 年封大将军梁冀孙桃为侯国也案也上近刻衍者字夏肥水

 自县又东迳思善县之故城南汉章帝章和三年

 城父立夏肥水又东为高陂又东为大漴陂案近刻讹作天

 水出分为二流南为夏肥水案近刻脱夏字北为鸡陂夏

 肥水东流案近刻脱水字左合鸡水水出鸡陂东流为黄陂

 案近刻脱流字又东南流积为茅陂又东为鸡水吕氏春秋

 曰宋人有取道者其马不进投之鸡水是也鸡水右

 会夏肥水案右近刻讹作又脱夏字而乱流东注俱入于淮淮水

 又北迳山硖中谓之硖石案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并讹作经对岸山

 上结二城以防津要西岸山上有马迹世传淮南王

 乘马昇仙所在也今山之东南石上有大小马迹十

 馀所仍今存焉淮水又北迳下蔡县故城东本州来

 之城也吴季札始封延陵后邑州来故曰延州来矣

 春秋哀公二年案哀近刻讹作襄蔡昭侯案近刻讹作成公自新蔡

 迁于州来谓之下蔡也淮之东岸又有一城即下蔡

 新城也案近刻脱即字二城对据翼带淮渎淮水东迳八公

 山北案近刻脱公字山上有老子庙淮水历潘城南置潘溪

 戍戍东侧潘溪吐川纳淮更相引注又东迳梁城临

 侧淮川川左有湄城淮水左迆为湄湖淮水又右纳

 洛川于西曲阳县北水分阎溪北绝横塘又北迳萧

 亭东案近刻脱又字又北鹊甫溪水入焉水出东鹊甫谷西

 北流迳鹊甫亭南西北流注于洛水北迳西曲阳县

 故城东王莽之延平亭也应劭曰县在淮曲之阳下

 邳有曲阳故是加西也洛涧北历秦墟下注淮谓之

 洛口经所谓淮水迳寿春县北肥水从县东北注者

 也案近刻脱从字盖经之谬矣考川定土即实为非是曰洛

 涧非肥水也淮水又北迳莫邪山西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并讹作

 山南有阴陵县故城汉高祖五年项羽自垓下从

 数百骑夜驰渡淮至阴陵迷失道左陷大泽汉令骑

 将灌婴以五千骑追及之于斯县者也按地理志王

 莽之阴陆也后汉九江郡治时多虎灾百姓苦之南

 阳宗均为守案宗近刻讹作宋退贪残进忠良虎悉东渡江

又东过当涂县北㳡水从西北来注之

 淮水自莫邪山东北迳马头城北魏马头郡治也故

 当涂县之故城也吕氏春秋曰禹娶涂山氏女不以

 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故江淮之俗以辛

 壬癸甲为嫁娶日也禹墟在山西南案墟近刻讹作娶县即

 其地也地理志曰当涂侯国也魏不害以圉守尉捕

 淮阳反者公孙勇等案近刻讹作者汉以封之王莽更名山

 聚也淮水又东北濠水注之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并讹作经水出

 莫邪山东北溪案溪上近刻衍之字溪水西北引渎迳禹墟北

 又西流注于淮淮水又北沙水注之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并讹作

 经所谓蒗𦿆渠也淮之西有平阿县故城王莽之

 平宁也建武十三年世祖更封耿阜为侯国郡国志

 曰平阿县有涂山案有下近刻衍当字淮出于荆山之左当涂

 之右奔流二山之间而扬涛北注也案而近刻讹作西也讹作之

 春秋左传哀公十年大夫对孟孙曰禹会诸侯于涂

 山执玉帛者万国杜预曰涂山在寿春东北非也余

 按国语曰吴伐楚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吴子使来

 聘且问之客执骨而问曰案近刻讹作之敢问骨何为大仲

 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

 禹杀之其骨专车此为大也盖丘明亲承圣旨录为

 实证矣又按刘向说苑辨物王肃之叙孔子廿二世

 孙孔猛所出先人书家语并出此事故涂山有会稽

 之名考挍群书及方土之目疑非此矣盖周穆之所

 会矣淮水于荆山北㳡水东南注之案东近刻讹作自又东

 北迳沛郡义城县东司马彪曰后隶九江也

又东过锺离县北

 世本曰锺离嬴姓也应劭曰县故锺离子国世楚灭

 之以为县春秋左传所谓吴公子光伐楚拔锺离者

 也王莽之蚕富也豪水出阴陵县之阳亭北小屈有

 石穴不测所穷言穴出锺乳所未详也豪水东北流

 迳其县西又屈而南转东迳其城南又北历其城东

 迳小城而北流注于淮淮水又东迳夏丘县南案此九字

 原本及近刻并讹作经又东涣水入焉水首受蒗𦿆渠于开封

 县史记韩釐王二十一年使暴䳒救魏为秦所败䳒

 走开封者也东南流迳陈留北又东南案近刻脱入焉至此四十

 西入九里注之案此六字脱误未详涣水又东南流迳雍丘

 县故城南又东迳承匡城又东迳襄邑县故城南故

 宋之承匡襄牛之地宋襄公之所葬故号襄陵矣竹

 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宋景㪨案近刻讹作公今竹书作鼓

 公孙仓会齐师围我襄陵十八年惠成王以韩师败

 诸侯师于襄陵案近刻脱败字此句之下有县字今竹书作县于襄陵齐侯使

 楚景舍来求成案此下近刻有公会齐宋之围六字原本及竹书皆无此语即于

 此也西有承匡城春秋会于承匡者也秦始皇以承

 匡卑湿徙县于襄陵更为襄邑案此下近刻衍也字王莽以为

 襄平也汉桓帝建和元年封梁冀子胡狗为侯国陈

 留风俗传曰县南有涣水故传曰睢涣之间出文章

 天子郊庙御服出焉尚书所谓厥篚织文者也涣水

 又东南迳已吾县故城南又东迳鄫城北春秋襄公

 元年经书晋韩厥帅师伐郑鲁仲孙蔑会齐曹邾杞

 次于鄫杜预曰陈留襄邑县东南有鄫城涣水又东

 南迳鄢城北新城南又东南左合明沟沟水自蓬洪

 陂东南流谓之明沟下入涣水又迳亳城北帝王世

 记曰谷熟为南亳即汤都也十三州志曰汉武帝分

 谷熟置春秋庄公十二年案二近刻讹作三宋公子御说奔

 亳者也案奔下近刻衍于字涣水东迳谷熟城南汉光武建武

 二年封更始子歆为侯国又东迳杨亭北春秋左氏

 传襄公十二年楚子囊秦庶长无地伐宋师于杨梁

 以报晋之取郑也京相璠曰宋地矣今睢阳东南三

 十里有故杨梁城案近刻脱城字今曰阳亭也俗名之曰縁

 城非矣西北去梁国八十里涣水又东迳沛郡之建

 平县故城南汉武帝元凤元年案近刻脱元凤二字封杜延年

 为侯国王莽之田平也又东迳酂县故城南春秋襄

 公十年公会诸侯及齐世子光于䣜今其地䣜聚是

 也王莽之酂治矣涣水又东南迳费亭南汉建和元

 年封中常侍沛国曹腾为侯国腾字季兴谯人也永

 初中定桓帝策封亭侯此城即其所食之邑也涣水

 又东迳铚县故城南昔吴广之起兵也使葛婴下之

 涣水又东苞水注之水出谯城北白汀陂案白近刻讹作自

 陂水东流迳酂县南又东迳郸县故城南汉景帝中

 元年封周应为侯国王莽更之曰单城也案单近刻讹作留

 音多又东迳嵇山北嵇氏故居嵇康本姓奚案近刻脱康字

 会稽人也先人自会稽迁于谯之铚县改为嵇氏

 近刻讹作故取稽字之上以为姓盖志本也嵇氏谱曰谯

 有嵇山家于其侧遂以为氏县魏黄初中文帝以酂

 城父山桑铚置谯郡故隶谯焉苞水东流入涣涣水

 又东南迳蕲县故城南地理志曰故甀乡也案甀近刻讹作

 汉高帝破黥布于此县旧都尉治王莽之蕲城也

 水上有古石梁处遗基尚存涣水又东迳穀阳县左

 会八丈故渎案左近刻讹作右渎上承洨水南流注于涣涣

 水又东迳穀阳戍南又东南迳穀阳故城东北右与

 解水会水上承县西南解塘东北流迳穀阳城南即

 穀水也应劭曰城在穀水之阳案近刻脱此二字又东北流

 注于涣涣水又东南迳白石戍南又迳虹城南案近刻脱

 又字虹讹作蚿洨水注之水首受蕲水于蕲县东南流迳谷

 阳县八丈故渎出焉又东合长直故沟沟上承蕲水

 南会于洨洨水又东南流迳洨县故城北案迳近刻作于

 有垓下聚汉高祖破项羽所在也王莽更名其县曰

 肴城案肴近刻讹作育应劭曰洨水所出音绞经之绞也洨

 水又东南与涣水乱流而入于淮案近刻脱与涣水乱流五字及而字

 故应劭曰洨水南入淮淮水又东至巉石山潼水注

 之水首受潼县西南潼陂县故临淮郡之属县王莽

 改曰成信矣南迳沛国夏丘县绝蕲水又南迳夏丘

 县故城西案近刻脱水又南三字王莽改曰归思也又东南流

 迳临潼戍西又东南至巉石西南入淮淮水又东迳

 浮山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并讹作经山北对巉石山梁氏天监中

 立堰于二山之间逆天地之心乖民神之望自然水

 溃坏矣案坏近刻讹作淮淮水又东迳徐县南历涧水注之

 案此十三字原本及近刻并讹作经导徐城西北徐陂陂水南流绝蕲

 水迳历涧戍西案戍近刻讹作水东南流注于淮淮水又东

 池水注之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并讹作经水出东城县东北流迳

 东城县故城南汉以数千骑追羽羽帅二十八骑引

 东城案近刻脱一羽字因四𬯎山案山近刻讹作出斩将而去即此

 处也史记孝文帝八年案近刻讹作孝惠八年封淮南厉王子

 刘良为侯国案良近刻讹作赐地理志王莽更名之曰武城

 也池水又东北流历二山间东北入于淮谓之池河

 口也案近刻脱河字淮水又东蕲水注之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并讹作经

 水首受睢水于谷熟城东北东迳建城县故城北汉

 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刘拾为侯国王莽之

 多聚也蕲水又东南迳蕲县县有大泽乡陈涉起兵

 于此篝火为狐鸣处也南则洨水出焉蕲水又东南

 北八丈故渎出焉案北下近刻衍入字渎讹作沟又东流长直故沟

 出焉案长直上近刻衍南北二字沟讹作渎又东入夏丘县东绝潼水

 迳夏丘县故城北又东南迳潼县南又东流入徐县

 东绝历涧又东迳大徐县故城南又东注于淮淮水

 又东历客山迳盱眙县故城南案此十四字原本及近刻并讹作经

 理志曰都尉治汉武帝元朔元年封江都易王子刘

 蒙之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匡武淮水又东迳广陵

 淮阳城南案广陵下近刻衍历字复脱南字城北临泗水案近刻脱城字

 于二水之间述征记淮阳太守治自后置戍县亦有

 时废兴也

又东北至下邳淮阴县西泗水从西北来流注之


 淮泗之会即角城也左右两川翼夹二水决入之所

 所谓泗口也

又东过淮阴县北中渎水出白马湖东北注之

 淮水右岸即淮阴也城西二里有公路浦昔袁术向

 九江将东奔袁谭路出斯浦因以为名焉又东迳淮

 阴县故城北北临淮水汉高帝六年封韩信为侯国

 王莽之嘉信也昔韩信去下乡而钓于此处也城东

 有两冢西者即漂母冢也周回数百步高十馀丈昔

 漂母食信于淮阴信王下邳盖投金增陵以报母矣

 东一陵即信母冢也县有中渎水首受江于广陵郡

 之江都县县城临江应劭地理风俗记曰县为一都

 之会故曰江都也县有江水祠俗谓之伍相庙也子

 胥但配食耳岁三祭与五岳同旧江水道也案近刻脱江字

 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

 掘深沟谓之韩江亦曰邗溟沟自江东北通射阳湖

 地理志所谓渠水也西北至末口入淮案西近刻讹作而又脱入

 自永和中江都水断其水上承欧阳埭案近刻脱埭字

 江入埭六十里至广陵城楚汉之间为东阳郡高祖

 六年为荆国十一年为吴城即吴王濞所筑也景帝

 四年更名江都武帝元狩三年更曰广陵王莽更名

 郡曰江平县曰定安案近刻脱更名二字城东水上有梁谓之

 洛桥中渎水自广陵北出武广湖东陆阳湖西二湖

 东西相直五里案此二湖在今高邮州南水出其间下注樊梁湖

 案湖在高邮州西北五十里旧道东北出至博芝射阳二湖西北

 出夹邪乃至山阳矣至永和中患湖道多风陈敏因

 穿樊梁湖北口下注津湖迳渡案津湖在今宝应县南六十里渡十

 二里方达北口案此谓津湖之北口直至夹邪兴宁中复以津

 湖多风又自湖之南口案近刻南下衍北字此谓津湖之南口沿东岸

 二十里穿渠入北口自后行者不复由湖故蒋济三

 州论曰淮湖纡远水陆异路山阳不通陈敏穿沟

 刻脱敏字更凿马瀬百里渡湖者也自广陵出山阳白马

 湖迳山阳城西即射阳县之故城也应劭曰在射水

 之阳汉高祖六年封楚左令尹项缠为侯国也王莽

 更之曰监淮亭世祖建武十五年封子荆为山阳公

 治此十七年为王国城本北中郎将庾希所镇中渎

 水又东案近刻脱水字谓之山阳浦又东入淮谓之山阳口

 者也

又东两小水流注之

 淮水左迳泗水国南故东海郡也徐广史记音义曰

 泗水国名汉武帝元鼎四年案近刻讹作三年初置都凌

 刻讹作郯下衍四年二字封常山宪王子思王商为国案近刻脱封字

 理志曰王莽更泗水郡为水顺案近刻讹作顺水凌县为生

 凌案近刻讹作陵县为生夌凌水注之水出凌县东流迳其县故

 城东而东南流注于淮寔曰凌口也案近刻脱凌字应劭曰

 凌水出县西南入淮即经之所谓小水者也

又东至广陵淮浦县入于海

 应劭曰淮崖也案近刻讹作浦岸也盖临侧淮渎故受此名淮

 水迳县故城东案迳近刻讹作出王莽更名之曰淮敬淮水

 于县枝分北为游水历朐县与沭合又迳朐山西

 近刻讹作匡山侧有朐县故城秦始皇三十五年于朐县

 立石海上以为秦之东门崔琰述初赋曰倚高舻以

 周眄兮观秦门之将将者也东北海中有大洲谓之

 郁洲山海经所谓郁山在海中者也言是山自苍梧

 徙此云山上犹有南方草木今郁州治故崔季珪之

 叙述初赋言郁洲者故苍梧之山也心恱而怪之闻

 其上有仙士石室也乃往观焉案近刻脱焉字见一道人独

 处休休然不谈不对顾非已及也即其赋所云吾夕

 济于郁洲者也游水又北迳东海利成县故城东

 近刻讹作城东上衍之字故利乡也汉武帝元朔四年封城阳共

 王子婴为侯国王莽更之曰流泉游水又北历羽山

 西地理志曰羽山在祝其县东南尚书曰尧畴咨四

 岳得舜案畴咨近刻讹作时曰进十六族殛鲧于羽山是为梼

 杌与驩兜三苗共工同其罪故世谓之四凶鲧既死

 其神化为黄熊案近刻讹作龙入于羽渊是为夏郊三代祀

 之故连山易曰有崇伯鲧伏于羽山之野者是也游

 水又北迳祝其县故城西春秋经书夏公会齐侯于

 夹谷左传定公十年公及齐平会于祝其寔夹谷也

 服䖍曰地二名王莽更之曰犹亭县之东有夹口浦

 㳺水左迳琅邪计斤县故城之西案计斤原本及近刻并讹作即丘今

 地理志曰莒子始起于此后徙莒有盐官故世谓

 之南莒也㳺水又东北迳赣榆县北东侧巨海有秦

 始皇碑在山上去海百五十步潮水至加其上三丈

 去则三尺所见东北倾石长一丈八尺广五尺厚三

 尺八寸一行十二字㳺水又东北迳纪鄣故城南春

 秋昭公十九年齐伐莒莒子奔纪鄣莒之妇人怒莒

 子之害其夫老而托纺焉取其纑而夜缒缒绝鼓噪

 城上人亦噪莒共公惧启西门而出齐遂入纪故纪

 子帛之国穀梁传曰吾伯姬归于纪者也杜预曰纪

 鄣地二名东海赣榆县东北有故纪城即此城也

 近刻讹作水㳺水东北入海旧吴之燕岱常泛巨海惮其

 涛险更沿溯是渎由是出地理志曰㳺水自淮浦北

 入海尔雅曰淮别为浒㳺水亦枝称者也










水经注卷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