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水经注 (四部丛刊本)/序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水经注 序
后魏 郦道元 注 景上海涵芬楼藏武英殿聚珍版本
目录

御制题武英殿聚珍版十韵有序

 校辑永乐大典内之散𥳑零编并蒐访天下遗籍不

 下万馀种彚为四库全书择人所罕觏有裨世道人

 心及足资考镜者剞劂流传嘉惠来学第种类多则

 付雕非易董武英殿事金𥳑以活字法为请既不滥

 费𬃷棃又不久淹岁月用力省而程功速至𥳑且捷

 考昔沈括笔谈记宋庆历中有毕昇为活版以胶泥

 烧成而陆深金台纪闻则云毘陵人初用铅字视版

 印尤巧便斯皆活版之权舆顾埏泥体麤镕铅质软

 俱不及锓木之工致兹刻单字计二十五万馀虽数

 百十种之书悉可取给而校雠之精今更有胜于古

 所云者第活字版之名不雅驯因以聚珍名之而系

 以诗

稽古搜四库于今哭五车开镌思寿世积版或充闾张

帖唐院集周文梁代馀同为制活字用以印全书精越

鹖冠体昨岁江南所进之书有鹖冠子即活字版第字体不工且多讹谬耳富过邺架储

机圆省雕氏功倍谢钞胥联腋事堪例埏泥法似疏毁

铜昔悔彼康熙年间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刻铜字为活版排印蒇工贮之武英殿历年既久铜字或

被窃缺少司事者惧干咎适值乾隆初年京师钱贵遂请毁铜字供铸从之所得有限而所耗甚多已为非计

且使铜字尚存则今之印书不更事半功倍乎深为惜之刊木此惭予既复羡棃𬃷

还教慎鲁鱼成编示来学嘉惠志符初

 乾隆甲午仲夏

御制题郦道元水经注六韵有序

 郦道元水经注自明至今惟朱谋㙔校本行世其文

 与杜佑通典乐史太平寰宇记所引经注往往不合

 又多意为攺窜殊失本来面目近因衰集永乐大典

 散见之书其中水经注虽多割裂而按目稽核全文

 具存尚可彚辑与今本相校既有异同且载道元自

 序一篇亦世所未见盖犹据宋人善本录入兹经馆

 臣排缀成编凡篇目混淆经注相错者悉加厘订其

 脱简有自数字至四百馀字者亦并为补正以数百

 年丛残缺佚之书一旦复还旧观若隐有阿护者然

 亦艺枺佳话也因题六韵纪之

检书断简萃全珍自序犹存善长真却以残山将剩水

竟如合浦与延津笑他割裂审无术永乐大典所载之书类多散入各韵

分析破碎殊无体例是书亦其一也际此完成若有神南北少讹因未到

郦道元仕于北魏虽曾岀使关中而足迹未尝一至塞外故水经注中所载边地诸水形势未能尽合即如濡

水之源流分合及所经郡县多有讹舛至江淮以南地属齐梁道元亦未亲履其地详为考订祇据传闻所及

袭谬沿疑无怪其说之多盭也古今略异究堪循悉心编纂诚宜奖触

目研磨信可亲设以春秋素臣例足称中尉继功人

御制热河考

考水源而不亲履其地晰其支派脉络分合之由虽博

综载籍稽诸故老之流𫝊不能参互而订其踳曩或以

热河为濡水之源余固心疑之而未暇深考夫濡水即

滦河自多伦诺尔之北而来其源甚远又折而东南数

百里乃历喀喇河屯又东南流数十里至凤凰岭热河

乃南注会之不应其源反出于此盖濡自有源而热河

又别有源是不容紊今秋驻山庄遣喀喇沁郡王拉特

纳锡第内大臣努三往寻热河之源则得之于察罕陀

罗海蒙古语察罕谓白陀罗海谓首盖以山阜得名其地距热河二百里而赢

流经固都尔呼达巴罕麓蒙古语固都尔呼者伏行达巴罕者岭也遂名固

都尔呼河西南至于中关东茅沟河水自玳瑁沟出西

南流注之又合而南流赛音郭勒河水蒙古谓好为赛音河为郭勒

自霍尔霍克蒙古语谓熟食达巴罕之三道沟出南流折而西

南与汤泉泉出山庄东北汤山合又西注之三源既汇又西南流

沿山庄东北历锤峯下山庄行宫内亦有温泉流出汇

之于是始有热河之名南流折而东复折而南入于滦

是则热河乃会濡水而非濡源审矣郦道元水经注云

濡水又东南流武列水入焉其水三川派合西源曰西

藏水西南流东藏水注之东藏水出东谿西南流与中

藏水合又南右入西藏水故目其川曰三藏川又东南

流迳列谿谓之武列水东南历石挺下层峦之上孤石

云举高可百馀仞其水合流入濡按道元所言石挺即

今锤峯其曰三藏水即今固都尔呼茅沟赛音郭勒三

源则热河之为武列水无疑第古今异称今人但知热

河而不知武列耳然所云三川合流之叙则不足据今

考固都尔呼为西源茅沟为中源赛音郭勒为东源西

源自北而来先合中源又南始与东源合道元所谓西

藏水又岂能越中藏而先与东藏合哉此其叙述错综

已足滋惑而以中藏为先合东藏则又其显然大谬者

也又如以濡水为经白檀北夫白檀乃今密云实非濡

水所经则误以汉书地理志之洫水亦名鲍丘水即今潮河为濡

又从而傅会之矣盖徒尚耳食而未亲履其地晰其支

派脉络分合之由毋怪乎其舛也或以为热河既会濡

而东入于海则谓之濡源亦无不可何须置辨是大不

然夫江淮河济何一不入于海而皆谓之海可乎昔禹

贡载导河自积石或以为亦若江之岷山淮之桐柏矣

及平定回部乃知河源自葱岭以东之和阗叶尔羌诸

水潴为蒲昌海即盐泽蒙古语谓之罗布诺尔伏流地中复出为星宿

蒙古语谓之鄂敦诺尔即元史误译为火敦脑儿者其水在枯尔坤之东昔  皇祖遣使穷河源得之

于此  御制文以记其时回部未入版图故止及星宿海也至积石始名黄河则大

禹所记亦第就目所经见者而言道元又安能以所未

经见者而一一详订其曲折也耶茍非命使亲履其地

乌知此之为是而彼之为非乎近敕儒臣辑热河志故

考其源俾知所从事若夫濡水之源则更俟他日详考

御制滦河濡水源考证

濡水见史传者凡五说文故东安入漆涑者涿郡之濡也广舆记出易州穷独山一名圣

女水者易州之濡也并音儒左传出高阳者河间之濡也音而三水皆由天津入海此独石口外之濡读如难

音与滦近其水自由永平府之乐亭县入海与畿内三濡迥不相涉又水经注苍梧之濡水出永丰县濡山字

亦音儒名亦适相同耳而惟滦河之濡水源远流长雄于其四郦

道元水经注所云出御夷镇者也昨岁命方观承考濡

源委亦既绘其梗槩条分缕析而为之说矣然以汉文

训𫎇古语未如同文韵统得字音之正而鄂博之类穿

凿更甚蒙古语谓堆砌石以表祭处为鄂博方观承乃书作峩軷且引郑氏及诗大雅之言证为軷祭

行路神之义凿而谬矣曾为鄂博说以正其误他如们绰克之为们催达巴罕之为大坝类此者不可枚举难

以一一为之辨订也因命向导大臣努三挈方观承所遣同知黄

立隆者重循其源以至其委于是二千馀里之滦河曲

折分合尽得其实因详注其地名及诸水之汇流而郦

道元欧阳修等并元史河渠志所载相舛误者都为四

条考证如左夫江淮河济中国之四渎也其理大物博

较之滦河濡水不啻倍蓰而禹贡以数语尽之兹注濡

水数千言犹有未尽焉古今相去不可及者如此盖得

其简则足以提要而欲其详反不免致繁抑以塞外中

土语言不同人迹罕至斯固难易所由殊然则就同文

韵统会中外而传濡水之实讵不在此时乎哉

滦河源出独石口外东北一百馀里巴延屯图古尔山

山为兴安正干自张家口向东至独石口外为大山折而西北过上都城入于围场之海喇堪与兴安大岭相

连属出泉处较兴安山梁尤为特出山阳山阴树木茂密与他山异信为名山山阳为民人居址山阴皆察哈

尔蒙古游牧地四泉涌出名都尔本诺尔涓流曲折伏而复现

西北经讷克里和洛有小水自东注之又北经哈丹和

硕之西噶尔都思台之水自东注之又曲折西北流至

茂罕和硕自都尔本诺尔至此计七十馀里三道河自东来汇之其水一出

摩霍尔达巴罕一出伊克达巴罕一出楚库尔苏达巴罕各相距十馀里汇为一河河流始畅又

西北流复有二小水一自布尔噶苏台一自克尔哈达

先后来注之八十里经察罕格尔俗名西凉亭乌兰河屯至

上都店入多伦诺尔界又北流十馀里经淖海和硕折而东北

二百五十馀里经博洛河屯至库尔图巴尔噶逊河屯

喀喇乌苏自东注之又三十馀里至上都河屯上都即元开平

府滦水经其城南故名上都河察罕诺尔自北注之又六十馀里经都

什巴延珠尔克山至察罕鄂博东克綳河自东北来

汇之河出兴安山梁之阳南流伊克霍尔昆巴罕霍尔昆伊札尔三水自东注之西与海留台河合而为

一入于上都河河水倍畅折而东南流十八里至磴口额尔德

尼布拉克自西注之其水经多伦诺尔之北又十二里至大河口

图尔根伊札尔河自东北来汇之其水亦出兴安山梁之阳逶迆西南流锡

喇札拜自北入之又西南流摩霍尔伊札尔自东南入之汇注于此又南流七里沙岱布

拉克自西注之又折而西南流二里霍洛图布拉克自

东注之又九里海拉苏台河自西注之又一里搜集布

拉克自东注之又南流一里浑齐布拉克亦自东注之

又十里察罕郭勒自西注之又十一里什巴尔台河自

东北注之其水出伊克空鄂洛鄂博西为木兰围场西界又折而西复折而南

八里克筹布拉克自西注之又十七里经雁北滩入四旗厅

布尔噶苏台哈丹和硕河自西注之又十七里经半

壁山又南经大庙湾折而东复折而西南五十八里头

道河自西注之又二里罗密塔子亦自西注之转而东

南流三十二里至木厂又折而东流二十四里经韭菜

梁又九十五里经小辽东至瓜地摩霍尔阿尔善所出

之汤泉自南注之又二十七里经西屯库尔奇勒河

小滦自北来汇之其水出兴安山梁之阳三支分引过托霍隆和洛合为一西南流会玛尼

图卡伦哈朗圭达巴罕珠尔噶台海拉苏台诸水折而东南会霍来郭勒哈尔浑诸水又噶拜卓索阿鲁布拉

克昂阿诸水复先后会之合为一河注于此自此遂名滦河又二十七里至

郭家屯折而南流四十六里至大对山又折而东复折

而南屈曲行八十馀里至兴隆庄入喀喇河屯界南流五十九

里经五道河折而西南流四十九里至张博湾兴州河

自西北来汇之其源出沙尔呼山西经土城子东南流曲注于此折而东流七

十馀里经喀喇河屯绕行宫东流伊逊河自北来汇之

其水发源围场内西流经博洛河屯与伊玛图河合西南流屈折注此东南流三十四里

至石门入热河厅界又四十七里经凤凰岭固都尔呼河自

东北来汇之其源出固都尔呼达巴罕西南流与茅沟河合又与赛音郭勒河合三源既汇沿避

暑山庄东北其水会茅沟后即与汤泉合至是行宫内亦有温泉流出汇之遂名热河水至此益

大折而南流四十三里白河自西注之此与发源玛尼图达巴罕经密

云县会潮河之白河异又三十三里老牛河自东北注之又三十

三里至滴水崖南二河自东注之又十里柳河自西注

之又六里车河自西注之又三十馀里至门子哨入迁安县

黄花川自西注之又三十二里清河自东注之又九

里豹河自东北注之折而西流二十里经滦河滩又南

流折而东复折而西经杨枝峪又东南流二十一里入

潘家口折而东又折而西十里经走马哨又二十四里

至潵河桥潵河自西注之又曲折东南流七十馀里至

白布店恒河自西北注之又折而东流十馀里至煤峪

口长河自东北注之又七十三里过平崖子清河自东

北注之此与黄花川南之清河异折而南流二十馀里至峡口蛤螺

河自东注之又二十九里过迁安县西经黄台山又二

十三里折而东三里河自东注之其河与二道泉合又南流二

十馀里经孤竹城入卢龙县界又三十五里至合河口青龙

河自东北来汇之其源出特布克入桃林口复有一水自冷口来会之经永平府城西过虎

头石入于滦河流至此势益宽大又十一里绕雪峯寺又二

十一里过武山西横河自西注之又三里至偏凉汀

又东南流五十六里过定流河入乐亭县界又三十六里

至老河口滦河故道今涸又西南流二十里至小河崖清河自

西北注之此与黄花川南及平崖子之清河俱异又七里至石家坨滦自

此分支名高密河常涸大雨时仍分流达海折而西南流五十馀里至新

桥口入于海自河源至此约二千馀里

郦道元水经注云濡水出御夷镇东南按御夷镇为北

魏六镇之一其建镇之所虽不可考而魏太祖纪云筑

长城于长川之西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里又魏

世祖破蠕蠕列置降人于漠南东至濡源西槩五原阴

山分六镇是御夷居六镇之东自独石口外至开平皆

其故地以今所考上都河源方向核之道元所言非尽

无稽惟云二源双引夹山西北流则未能实辨都尔本

诺尔为濡水正源而以夹山来会之三道河误为濡源

双引其云出山合成一川则即今之茂罕和硕耳至云

又西北迳御夷故城东其遗迹无可据惟以镇北百四

十里计之当在今乌兰河屯之地其馀诸山水虽与今

图不能悉合然所云又北迳箕安山东屈而东北流似

即今之多伦鄂博图其云迳沙野西又迳沙野北则似

指伊克们绰克至喀喇乌苏一带沙碛言之其云三泉

雁次合为一水注吕泉水则似今之克綳河合伊克

霍尔昆等三源也云逆流水则似今之伊札尔也云木

林山水则似今之海留台水也云又东盘泉水自西北

东南流注濡河则似今额尔徳尼布拉克也又所云东

南水流回曲谓之曲河以今图屈折形势观之盖即今

大河口自此以下道元即阑入白檀要阳按其地距所

云会武列水之热河境尚七百馀里汉时郡县安得至

此其舛尚何待深辨乎至云濡水又东南迳卢龙塞则

为今之潘家口无疑其云塞道自无终东出渡濡水向

林兰陉东至清陉无终为今玉田林兰陉盖今喜峯口

清陉即今冷口即此以证不特塞垣疆界了然即田畴

引曹操回军卢龙塞之处亦可得其大槩矣其自潘家

口以内至入海处郦注所记州邑山水虽名称今昔不

同而以志乘订之皆约略可数而未至大舛盖道元于

诸水源委询考綦详故所言时有相合者惟未尝亲履

其地且以汉言志蒙古山水名目往往传讹傅会更不

免谬以千里则泥古而不知核实之过也

欧阳修云滦水出炭山东北胡三省通鉴注因之其后

陈组绶职方图考顾祖禹方舆纪要皆从其说今考独

石口外无所谓炭山者惟巴延屯图古尔山据努三云

土人名其山为黑老山按昔人有谓濡水出黑龙山者

龙老音转承讹黑龙山之言似不为妄今巴延屯图古

尔山其阳石色黝黑所谓炭山或即指此而明统志乃

以万全县南之炭山当之其地距独石三百馀里则更

风马牛不相及矣

元史河渠志滦水出金莲川中今独石口外濡源相近

处无所谓金莲川者按金史地理志云桓州曷里浒东

川更名曰金莲川又元史地理志云世祖命刘秉忠相

宅于桓州东滦水北之龙冈中统元年为开平府五年

加号上都即今之上都河屯正在滦水之北桓州尚在

其西考元周伯琦扈从北行记云至失八儿秃地多泥

淖驿路至此相合地多异花有名金莲花者似荷而黄

至察罕脑儿犹汉言白海也历数驿始至桓州又王恽

中堂事记云滦野盖金人驻夏金莲云云考其地皆与

上都河屯相近失八儿秃当为什巴尔台蒙古语泥泞

处也在上都西少北察罕脑儿当为察罕诺尔蒙古语

白湖也在上都南少西金莲川当在什巴尔台察罕诺

尔之间元陈孚金莲川诗云⿱⺾⿰氵亡⿱⺾⿰氵亡金莲川日映山色赭

昔人建离宫今存但古瓦盖金时于此建景明宫为避

暑之所许安仁疏有金莲千里之外语以距京师道里

计之亦相合又今什巴尔台少西北有和洛和山盖即

金史所谓曷里浒者川在其东去独石口几五百里其

非濡源明甚周伯琦赋得滦河送苏伯修诗云清滦悠

悠北斗北千折萦环护邦国直疑银汉天上来金莲满

川净如拭盖滦河先迳金莲后至上都伯琦咏滦河而

兼及金莲殆指河流所经言之修元史者直以为滦出

金莲川中误矣

郦道元水经注原序

序曰易称天以一生水故气微于北方而为物之先也

玄中记曰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载地高下无所不至

万物无所不润及其气流届石精薄肤寸不崇朝而泽

合灵宇者神莫与并矣是以达者不能测其渊冲而尽

其鸿深也昔大禹记著山海周而不备地理志其所录

简而不周尚书本纪与职方俱略都赋所述裁不宣意

水经虽粗缀津绪又阙旁通所谓各言其志而罕能备

其宣导者矣今寻图访𦣱者极聆州域之说而渉土游

方者寡能达其津照纵髣髴前闻不能不犹深屏营也

余少无寻山之趣长违问津之性识绝深经道沦要博

进无访一知二之机退无观隅三反之慧独学无闻古

人伤其孤陋捐丧辞书达士嗟其面墙默室求深闭舟

问远故亦难矣然毫管窥天历筒时昭饮河酌海从性

斯毕窃以多暇空倾岁月辄述水经布广前文大传曰

大川相间小川相属东归于海脉其枝流之吐纳诊其

沿路之所躔访渎搜渠缉而缀之经有谬误者考以附

正文所不载非经水常源者不在记注之限但绵古芒

昧华戎代袭郭邑空倾川流戕攺殊名异目世乃不同

川渠隐显书图自负或乱流而摄诡号或直绝而生通

称枉渚交奇洄湍决澓躔络枝烦条贯系伙十二经通

尚或难言轻流细漾固难辩究正可自献迳见之心备

陈舆徒之说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所以撰证本经附其

枝要者庶备忘误之私求其寻省之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