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水經注 (四部叢刊本)/序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水經注 序
後魏 酈道元 注 景上海涵芬樓藏武英殿聚珍版本
目録

御製題武英殿聚珍版十韻有序

 校輯永樂大典內之散𥳑零編並蒐訪天下遺籍不

 下萬餘種彚爲四庫全書擇人所罕覯有裨世道人

 心及足資考鏡者剞劂流傳嘉惠來學第種類多則

 付雕非易董武英殿事金𥳑以活字法爲請旣不濫

 費𬃷棃又不久淹歲月用力省而程功速至𥳑且捷

 考昔沈括筆談記宋慶歴中有畢昇爲活版以膠泥

 燒成而陸深金臺紀聞則雲毘陵人初用鉛字視版

 印尤巧便斯皆活版之權輿顧埏泥體麤鎔鉛質輭

 俱不及鋟木之工緻茲刻單字計二十五萬餘雖數

 百十種之書悉可取給而校讐之精今更有勝於古

 所云者第活字版之名不雅馴因以聚珍名之而系

 以詩

稽古搜四庫於今哭五車開鐫思壽世積版或充閭張

帖唐院集周文梁代餘同爲製活字用以印全書精越

鶡冠體昨歲江南所進之書有鶡冠子卽活字版第字體不工且多訛謬耳富過鄴架儲

機圓省雕氏功倍謝鈔胥聯腋事堪例埏泥法似疎毀

銅昔悔彼康𤋮年間編纂古今圖書集成刻銅字爲活版排印蕆工貯之武英殿歴年旣久銅字或

被竊缺少司事者懼干咎適値乾隆初年京師錢貴遂請毀銅字供鑄從之所得有限而所耗甚多已爲非計

且使銅字尚存則今之印書不更事半功倍乎深爲惜之刊木此慙予旣復羨棃𬃷

還教愼魯魚成編示來學嘉惠志符初

 乾隆甲午仲夏

御製題酈道元水經注六韻有序

 酈道元水經注自明至今惟朱謀㙔校本行世其文

 與杜佑通典樂史太平寰宇記所引經注往往不合

 又多意爲攺竄殊失本來面目近因衰集永樂大典

 散見之書其中水經注雖多割裂而按目稽核全文

 具存尚可彚輯與今本相校旣有異同且載道元自

 序一篇亦世所未見蓋猶據宋人善本錄入茲經館

 臣排綴成編凡篇目混淆經注相錯者悉加釐訂其

 脫簡有自數字至四百餘字者亦竝爲補正以數百

 年叢殘缺佚之書一旦復還舊觀若隱有阿護者然

 亦藝枺佳話也因題六韻紀之

檢書斷簡萃全珍自序猶存善長眞卻以殘山將剩水

竟如合浦與延津笑他割裂審無術永樂大典所載之書𩔖多散入各韻

分析破碎殊無體例是書亦其一也際此完成若有神南北少訛因未到

酈道元仕於北魏雖曾岀使𨵿中而足跡未嘗一至塞外故水經注中所載邊地諸水形勢未能盡合卽如濡

水之源流分合及所經郡縣多有訛舛至江淮以南地屬齊梁道元亦未親履其地詳爲考訂祇據傳聞所及

襲謬沿疑無怪其說之多盭也古今略異究堪循悉心編纂誠宜奬觸

目研磨信可親設以春秋素臣例足稱中尉繼功人

御製熱河攷

攷水源而不親履其地晰其支派脈絡分合之由雖博

綜載籍稽諸故老之流𫝊不能參互而訂其踳曩或以

熱河爲濡水之源余固心疑之而未暇深攷夫濡水卽

灤河自多倫諾爾之北而來其源甚遠又折而東南數

百里乃歴喀喇河屯又東南流數十里至鳳凰嶺熱河

乃南注㑹之不應其源反出於此蓋濡自有源而熱河

又別有源是不容紊今秋駐山莊遣喀喇沁郡王拉特

納錫第內大臣努三往尋熱河之源則得之於察罕陀

羅海蒙古語察罕謂白陀羅海謂首蓋以山阜得名其地距熱河二百里而贏

流經固都爾呼達巴罕麓䝉古語固都爾呼者伏行達巴罕者嶺也遂名固

都爾呼河西南至於中關東茅溝河水自玳瑁溝出西

南流注之又合而南流賽音郭勒河水䝉古謂好爲賽音河爲郭勒

自霍爾霍克䝉古語謂熟食達巴罕之三道溝出南流折而西

南與湯泉泉出山莊東北湯山合又西注之三源旣匯又西南流

沿山莊東北歴錘峯下山莊行宮內亦有溫泉流出匯

之於是始有熱河之名南流折而東復折而南入於灤

是則熱河乃㑹濡水而非濡源審矣酈道元水經注云

濡水又東南流武列水入焉其水三川派合西源曰西

藏水西南流東藏水注之東藏水出東谿西南流與中

藏水合又南右入西藏水故目其川曰三藏川又東南

流逕列谿謂之武列水東南歴石挺下層巒之上孤石

雲舉高可百餘仞其水合流入濡按道元所言石挺卽

今錘峯其曰三藏水卽今固都爾呼茅溝賽音郭勒三

源則熱河之爲武列水無疑第古今異稱今人但知熱

河而不知武列耳然所云三川合流之敘則不足據今

攷固都爾呼爲西源茅溝爲中源賽音郭勒爲東源西

源自北而來先合中源又南始與東源合道元所謂西

藏水又豈能越中藏而先與東藏合哉此其敘述錯綜

已足滋惑而以中藏爲先合東藏則又其顯然大謬者

也又如以濡水爲經白檀北夫白檀乃今密雲實非濡

水所經則誤以漢書地理志之洫水亦名鮑丘水卽今潮河爲濡

又從而傅㑹之矣蓋徒尚耳食而未親履其地晰其支

派脈絡分合之由毋怪乎其舛也或以爲熱河旣㑹濡

而東入於海則謂之濡源亦無不可何須置辨是大不

然夫江淮河濟何一不入於海而皆謂之海可乎昔禹

貢載導河自積石或以爲亦若江之岷山淮之桐柏矣

及平定囘部乃知河源自蔥嶺以東之和闐葉爾羌諸

水瀦爲蒲昌海卽鹽澤䝉古語謂之羅布諾爾伏流地中復出爲星㝛

䝉古語謂之鄂敦諾爾卽元史誤譯爲火敦腦兒者其水在枯爾坤之東昔  皇祖遣使窮河源得之

於此  御製文以記其時囘部未入版圖故止及星㝛海也至積石始名黃河則大

禹所記亦第就目所經見者而言道元又安能以所未

經見者而一一詳訂其曲折也耶茍非命使親履其地

烏知此之爲是而彼之爲非乎近勅儒臣輯熱河志故

攷其源俾知所從事若夫濡水之源則更俟他日詳攷

御製灤河濡水源攷證

濡水見史傳者凡五說文故東安入漆涑者涿郡之濡也廣輿記出易州窮獨山一名聖

女水者易州之濡也竝音儒左傳出高陽者河間之濡也音而三水皆由天津入海此獨石口外之濡讀如難

音與灤近其水自由永平府之樂亭縣入海與畿內三濡迥不相涉又水經注蒼梧之濡水出永豐縣濡山字

亦音儒名亦適相同耳而惟灤河之濡水源遠流長雄於其四酈

道元水經注所云出禦夷鎭者也昨歲命方觀承考濡

源委亦旣繪其梗槩條分縷析而爲之說矣然以漢文

訓𫎇古語未如同文韻統得字音之正而鄂博之類穿

鑿更甚䝉古語謂堆砌石以表祭處爲鄂博方觀承乃書作峩軷且引鄭氏及詩大雅之言證爲軷祭

行路神之義鑿而謬矣曾爲鄂博說以正其誤他如們綽克之爲們催達巴罕之爲大垻類此者不可枚舉難

以一一爲之辨訂也因命嚮導大臣努三挈方觀承所遣同知黃

立隆者重循其源以至其委於是二千餘里之灤河曲

折分合盡得其實因詳注其地名及諸水之匯流而酈

道元歐陽修等竝元史河渠志所載相舛誤者都爲四

條攷證如左夫江淮河濟中國之四瀆也其理大物博

較之灤河濡水不啻倍蓰而禹貢以數語盡之茲注濡

水數千言猶有未盡焉古今相去不可及者如此蓋得

其簡則足以提要而欲其詳反不免致繁抑以塞外中

土語言不同人跡罕至斯固難易所由殊然則就同文

韻統㑹中外而傳濡水之實詎不在此時乎哉

灤河源出獨石口外東北一百餘里巴延屯圖古爾山

山爲興安正榦自張家口向東至獨石口外爲大山折而西北過上都城入於圍場之海喇堪與興安大嶺相

連屬出泉處較興安山梁尤爲特出山陽山陰樹木茂密與他山異信爲名山山陽爲民人居址山陰皆察哈

爾䝉古游牧地四泉湧出名都爾本諾爾涓流曲折伏而復現

西北經訥克里和洛有小水自東注之又北經哈丹和

碩之西噶爾都思台之水自東注之又曲折西北流至

茂罕和碩自都爾本諾爾至此計七十餘里三道河自東來匯之其水一出

摩霍爾達巴罕一出伊克達巴罕一出楚庫爾蘇達巴罕各相距十餘里匯爲一河河流始暢又

西北流復有二小水一自布爾噶蘇台一自克爾哈達

先後來注之八十里經察罕格爾俗名西涼亭烏蘭河屯至

上都店入多倫諾爾界又北流十餘里經淖海和碩折而東北

二百五十餘里經博洛河屯至庫爾圖巴爾噶遜河屯

喀喇烏蘇自東注之又三十餘里至上都河屯上都卽元開平

府灤水經其城南故名上都河察罕諾爾自北注之又六十餘里經都

什巴延珠爾克山至察罕鄂博東克綳河自東北來

匯之河出興安山梁之陽南流伊克霍爾昆巴罕霍爾昆伊札爾三水自東注之西與海留台河合而爲

一入於上都河河水倍暢折而東南流十八里至磴口額爾德

尼布拉克自西注之其水經多倫諾爾之北又十二里至大河口

圖爾根伊札爾河自東北來匯之其水亦出興安山梁之陽逶迆西南流錫

喇札拜自北入之又西南流摩霍爾伊札爾自東南入之匯注於此又南流七里沙岱布

拉克自西注之又折而西南流二里霍洛圖布拉克自

東注之又九裏海拉蘇台河自西注之又一里蒐集布

拉克自東注之又南流一里渾齊布拉克亦自東注之

又十里察罕郭勒自西注之又十一里什巴爾台河自

東北注之其水出伊克空鄂洛鄂博西爲木蘭圍場西界又折而西復折而南

八里克籌布拉克自西注之又十七里經鴈北灘入四旗㕔

布爾噶蘇台哈丹和碩河自西注之又十七里經半

壁山又南經大廟灣折而東復折而西南五十八里頭

道河自西注之又二里羅密塔子亦自西注之轉而東

南流三十二里至木厰又折而東流二十四里經韭菜

梁又九十五里經小遼東至瓜地摩霍爾阿爾善所出

之湯泉自南注之又二十七里經西屯庫爾奇勒河

小灤自北來匯之其水出興安山梁之陽三支分引過托霍隆和洛合爲一西南流會瑪尼

圖卡倫哈朗圭達巴罕珠爾噶台海拉蘇台諸水折而東南會霍來郭勒哈爾渾諸水又噶拜卓索阿魯布拉

克昂阿諸水復先後會之合爲一河注於此自此遂名灤河又二十七里至

郭家屯折而南流四十六里至大對山又折而東復折

而南屈曲行八十餘里至興隆莊入喀喇河屯界南流五十九

里經五道河折而西南流四十九里至張博灣興州河

自西北來匯之其源出沙爾呼山西經土城子東南流曲注於此折而東流七

十餘里經喀喇河屯繞行宮東流伊遜河自北來匯之

其水發源圍場內西流經博洛河屯與伊瑪圖河合西南流屈折注此東南流三十四里

至石門入熱河㕔界又四十七里經鳳凰嶺固都爾呼河自

東北來匯之其源出固都爾呼達巴罕西南流與茅溝河合又與賽音郭勒河合三源旣匯沿避

暑山莊東北其水㑹茅溝後卽與湯泉合至是行宮內亦有溫泉流出匯之遂名熱河水至此益

大折而南流四十三裏白河自西注之此與發源瑪尼圖達巴罕經密

雲縣㑹潮河之白河異又三十三里老牛河自東北注之又三十

三里至滴水崖南二河自東注之又十里柳河自西注

之又六里車河自西注之又三十餘里至門子哨入遷安縣

黃花川自西注之又三十二里淸河自東注之又九

里豹河自東北注之折而西流二十里經灤河灘又南

流折而東復折而西經楊枝峪又東南流二十一里入

潘家口折而東又折而西十里經走馬哨又二十四里

至潵河橋潵河自西注之又曲折東南流七十餘里至

白布店恆河自西北注之又折而東流十餘里至煤峪

口長河自東北注之又七十三里過平崖子淸河自東

北注之此與黃花川南之淸河異折而南流二十餘里至峽口蛤螺

河自東注之又二十九里過遷安縣西經黃臺山又二

十三里折而東三里河自東注之其河與二道泉合又南流二

十餘里經孤竹城入盧龍縣界又三十五里至合河口靑龍

河自東北來匯之其源出特布克入桃林口復有一水自冷口來會之經永平府城西過虎

頭石入於灤河流至此勢益寛大又十一里繞雪峯寺又二

十一里過武山西橫河自西注之又三里至偏涼汀

又東南流五十六里過定流河入樂亭縣界又三十六里

至老河口灤河故道今涸又西南流二十里至小河崖淸河自

西北注之此與黃花川南及平崖子之淸河俱異又七里至石家坨灤自

此分支名高密河常涸大雨時仍分流達海折而西南流五十餘里至新

橋口入於海自河源至此約二千餘里

酈道元水經注云濡水出禦夷鎭東南按禦夷鎭爲北

魏六鎭之一其建鎭之所雖不可攷而魏太祖紀雲築

長城於長川之西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里又魏

世祖破蠕蠕列置降人於漠南東至濡源西槩五原陰

山分六鎭是禦夷居六鎭之東自獨石口外至開平皆

其故地以今所攷上都河源方向核之道元所言非盡

無稽惟雲二源雙引夾山西北流則未能實辨都爾本

諾爾爲濡水正源而以夾山來㑹之三道河誤爲濡源

雙引其雲出山合成一川則卽今之茂罕和碩耳至雲

又西北逕禦夷故城東其遺跡無可據惟以鎭北百四

十里計之當在今烏蘭河屯之地其餘諸山水雖與今

圖不能悉合然所云又北逕箕安山東屈而東北流似

卽今之多倫鄂博圖其雲逕沙野西又逕沙野北則似

指伊克們綽克至喀喇烏蘇一帶沙磧言之其雲三泉

鴈次合爲一水注呂泉水則似今之克綳河合伊克

霍爾昆等三源也雲逆流水則似今之伊札爾也雲木

林山水則似今之海畱台水也雲又東盤泉水自西北

東南流注濡河則似今額爾徳尼布拉克也又所云東

南水流迴曲謂之曲河以今圖屈折形勢觀之蓋卽今

大河口自此以下道元卽闌入白檀要陽按其地距所

雲㑹武列水之熱河境尚七百餘里漢時郡縣安得至

此其舛尚何待深辨乎至雲濡水又東南逕盧龍塞則

爲今之潘家口無疑其雲塞道自無終東出渡濡水向

林蘭陘東至淸陘無終爲今玉田林蘭陘蓋今喜峯口

淸陘卽今冷口卽此以證不特塞垣疆界瞭然卽田疇

引曹操迴軍盧龍塞之處亦可得其大槩矣其自潘家

口以內至入海處酈注所記州邑山水雖名稱今昔不

同而以志乗訂之皆約略可數而未至大舛蓋道元於

諸水源委詢攷綦詳故所言時有相合者惟未嘗親履

其地且以漢言誌䝉古山水名目往往傳訛傅㑹更不

免謬以千里則泥古而不知覈實之過也

歐陽修雲灤水出炭山東北胡三省通鑑注因之其後

陳組綬職方圖攷顧祖禹方輿紀要皆從其說今攷獨

石口外無所謂炭山者惟巴延屯圖古爾山據努三雲

土人名其山爲黑老山按昔人有謂濡水出黑龍山者

龍老音轉承訛黑龍山之言似不爲妄今巴延屯圖古

爾山其陽石色黝黑所謂炭山或卽指此而明統志乃

以萬全縣南之炭山當之其地距獨石三百餘里則更

風馬牛不相及矣

元史河渠志灤水出金蓮川中今獨石口外濡源相近

處無所謂金蓮川者按金史地理志雲桓州曷里滸東

川更名曰金蓮川又元史地理志雲世祖命劉秉忠相

宅於桓州東灤水北之龍岡中統元年爲開平府五年

加號上都卽今之上都河屯正在灤水之北桓州尚在

其西攷元周伯琦扈從北行記雲至失八兒禿地多泥

淖驛路至此相合地多異花有名金蓮花者似荷而黃

至察罕腦兒猶漢言白海也歴數驛始至桓州又王惲

中堂事記雲灤野蓋金人駐夏金蓮云云攷其地皆與

上都河屯相近失八兒禿當爲什巴爾台䝉古語泥濘

處也在上都西少北察罕腦兒當爲察罕諾爾䝉古語

白湖也在上都南少西金蓮川當在什巴爾台察罕諾

爾之間元陳孚金蓮川詩云⿱⺾⿰氵亾⿱⺾⿰氵亾金蓮川日映山色赭

昔人建離宮今存但古瓦蓋金時於此建景明宮爲避

暑之所許安仁疏有金蓮千里之外語以距京師道里

計之亦相合又今什巴爾台少西北有和洛和山蓋卽

金史所謂曷里滸者川在其東去獨石口幾五百里其

非濡源明甚周伯琦賦得灤河送蘇伯修詩云清灤悠

悠北斗北千折縈環護邦國直疑銀漢天上來金蓮滿

川淨如拭蓋灤河先逕金蓮後至上都伯琦詠灤河而

兼及金蓮殆指河流所經言之修元史者直以爲灤出

金蓮川中誤矣

酈道元水經注原序

序曰易稱天以一生水故氣微於北方而爲物之先也

𤣥中記曰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載地高下無所不至

萬物無所不潤及其氣流屆石精薄膚寸不崇朝而澤

合靈宇者神莫與竝矣是以達者不能測其淵沖而盡

其鴻深也昔大禹記著山海周而不備地理誌其所錄

簡而不周尚書本紀與職方俱略都賦所述裁不宣意

水經雖粗綴津緒又闕旁通所謂各言其志而罕能備

其宣導者矣今尋圖訪𦣱者極聆州域之說而渉土遊

方者寡能達其津照縱髣髴前聞不能不猶深屏營也

余少無尋山之趣長違問津之性識絶深經道淪要博

進無訪一知二之機退無觀隅三反之慧獨學無聞古

人傷其孤陋捐喪辭書達士嗟其面牆默室求深閉舟

問遠故亦難矣然毫管闚天歴筩時昭飲河酌海從性

斯畢竊以多暇空傾歳月輒述水經布廣前文大傳曰

大川相間小川相屬東歸於海脈其枝流之吐納診其

沿路之所躔訪瀆搜渠緝而綴之經有謬誤者考以附

正文所不載非經水常源者不在記注之限但緜古芒

昧華戎代襲郭邑空傾川流戕攺殊名異目世乃不同

川渠隱顯書圖自負或亂流而攝詭號或直絶而生通

稱枉渚交奇洄湍決澓躔絡枝煩條貫系夥十二經通

尚或難言輕流細漾固難辯究正可自獻逕見之心備

陳輿徒之說其所不知蓋闕如也所以撰證本經附其

枝要者庶備忘誤之私求其尋省之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