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卷00905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之九百四 永乐大典
卷之九百五
卷之九百六 

永乐大典卷之九百五 二支

诸家诗目李陵诗苏东坡集䟦李陵诗后余本不识陈君式。谪官黄州。倾盖如故。会君式罢去。而余久废作诗。念无以

道离别之怀。历观古人之作。诵约而意尽者。莫如李少卿赠苏子卿三篇故书以赠之。春秋之世。三百五篇。皆以见意不必已作也。王粲诗文献通考

王粲集八卷晁氏曰。后汉王粲仲宣也。高平人。为魏侍中。粲。博物多识强记善筭。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以为宿制。然正复精意覃思。亦

不能加著。诗赋论议。𡸁六十篇。今集有八十一首。按唐艺文志。粲集十卷。今亡两卷。其诗文反多于史所记。二十馀篇。与曹植集同。张司空诗文献

通考张司空集三卷晁氏曰。𣈆张华。茂先也。范阳人。惠帝时为司空。为赵王伦所害。华。学业优赡词藻温丽。图纬方伎等书。莫不详览。家有书三

十。乘。天下奇秘悉在。博物洽闻。世无与比。集有诗一百二十。哀词册文二十一。赋三。陈氏曰。前二卷为四言五言诗。后一卷为册祝哀诔等文。

陶潜诗文献通考陶靖节集十卷。诗注四卷周紫芝太仓梯米集周紫芝。书陶渊明归田园诗后。陶渊明闲居。则负耒而躬耕。年饥则叩门而乞食。益

不可不谓贫矣。至于弃官而归。则。易若脱屣。非其胸中自有丘壑。安能摆落世故如此。顷时杜祁公在政府。客有新第者。以所业献公。请学为政。公无

一言。唯问生事厚薄。人有问公者。公曰。人有田园。则进退轻乃可行吾志祁公可谓知言矣。近时士大夫。多喜学渊明诗。皆故为静退远引之词。以

文其歆羡躁进之失。譬犹效西子之颦。而忘其语意高远。不能窥此老之藩篱也。黄庭坚豫章集书渊明诗后。血气方刚时。读此诗如嚼枯木。反

绵历世事。如决定无所用智。每观此篇。如渴饮水。如欲寐得啜茗。如饥啖汤饼。今人亦有能同味者乎。但恐嚼不破耳。书陶渊明责子诗。观渊

明之诗。想见其人岂。弟慈祥戏谑可观也。俗人便谓渊明诸子皆不肖。而渊明愁叹见于诗。可谓痴人前不得说梦也。吴可藏海居士集五峯翁。书

渊明诗。陶渊明诗。如向上祖师所受用处。无复馀事。有欲学之。非饱于参寻莫能到也。思道平生刻意于诗。晚所造诣乃如此。当有明眼人。以予

言为信。五峯翁挺士特书。蒋璨书靖节之诗。人不可学。然有不蕲同而同者。其妙至于不可言。当于此诗求之。说蜜为甜。与无舌人自不相领。阳羡

蒋璨宣卿书苏东坡集书渊明羲农去我久诗。余闻江州东林寺。有陶渊明诗集。方欲遣人求之。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遗予。字大纸厚。甚可喜也。每

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惟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又书颜生称为仁诗。此陶渊明饮酒诗也。此饮酒中。不知何縁记得许事。元丰五年三月

三日。子瞻与客饮酒。客令书此诗。因题其后。又书渊明乞食诗后。陶渊明得一食。至欲以冥谢主人。哀哉哀哉。此大类丐者口颊也。非独余哀之。举

世莫不哀之也。饥寒常在身前。功名常在身后。二者不相待。此士之所以穷也。又书渊明东方有一士诗尾。此东方一士。正渊明也。不知从之游

者谁乎。若了翁得此一叚。我即渊明。渊明即我也。绍圣二年十二月。东坡居士饮醉食饱。默坐思无邪斋。兀然如睡。既觉。写渊明诗一首示儿子过晁

无咎鸡肋集题陶渊明诗后诗以一事论工拙。如身轻一鸟过。身轻一鸟下。遇与下。与疾与落。每变而每不易较也。如鲁直之言。犹碔砆之于美玉

是矣。然此犹在工拙精粗之间。其致思未白也。记在广陵日见东坡云。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

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此未可于文字精觕间求之。以比碔砆美玉不类。崇宁三年十月晦日。晁补之题。马碧梧玩芳集

题注陶诗后。陶公书甲子之事后。人盖为隐者之一节耳。不于其诗数。数。然附著斯意也。乡先生东涧汤公。始从而一二笺释之。谓其有感于兴

亡之际。为之增欷而累叹焉。当涧为此论时。盖淳祐初元。国步小康时也。去之三十馀年。余乃真践此境。山中恸哭之馀。因取陶诗汤注诵之。痛国

事之已非。悼前贤之不作。因涧于彼时。预表斯指。岂亦陈了翁书杜陵哀江头之意耶。呜呼。岂不重可悲哉。是编每于世运变迁之语。数致志焉。至

于二卷中。赠羊长史之篇。既欲考千载典坟之存。以求古人之心。复欲因九州舆图之一。以验圣贤之迹。而终之以经商山谢绮角之意。涧之言曰

南北虽合。而世代将易。但当与绮角游耳。呜呼。世代之易。犹可言也。夷夏之易。不可言也。岂不又重可悲哉。本心斋书。阮籍诗文献通考阮步兵

集。陈氏曰。魏步兵校尉陈留阮籍嗣宗。撰其题。皆曰永怀。首卷四言十三篇。馀皆五言八十篇。通为九十三篇。文选所收十七篇而已。谢惠连

诗文献通考谢惠连集一卷。陈氏曰。宋司徒参军谢惠连撰本集五卷。今惟诗三十四首。惠连得名早。轻薄多尤累。故仕不显死时才三十七岁。

鲍泰诗文献通考鲍参军集十卷。梁元帝诗文献通考梁元帝诗一卷。陈氏曰。即湘东王绎。文帝诗文献通考梁简文集五卷。陈氏曰。

简文帝纲也。按隋志八十五卷。唐已缺五卷。中兴书目。只存一卷。诗百篇。又缺其三首。今五卷皆诗。緫为二百四十四篇。桞文畅诗文献通考柳

吴兴集一卷。陈氏曰。梁吴兴太守河东桞恽文畅撰。仅有十八首。江緫诗文献通考江緫集一卷。陈氏曰。陈尚书令考城江緫緫持撰。緫在

陈为太子詹事。以宫端为长夜之饮。及后主即位。当权任日为艳诗。君臣昏乱。以至亡国。入隋为上开府。唐志集三十卷。中兴书目七卷。今惟存诗

仅百首云。徐孝穆诗文献通考徐孝穆集一卷。陈氏曰。陈太子太传东海徐陵孝穆撰。本传称其文。䘮乱散失。存者二十卷。今惟诗五十馀篇

阴铿诗文献通考阴铿集一卷。陈氏曰。陈散骑常侍南平阴铿子坚撰。才三十馀篇。杜子美云。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今考之未见铿之所

以似太白者。太白固未。易似也。子美云尔。殆必有说。晁氏曰。陈阴铿子坚也。幼聦慧。五岁能诵诗赋日千言。及长。慱涉史。传。尤工五言诗。徐陵言

之于世祖。使赋安乐宫。援笔立成。累迁散骑常侍。有集三卷。隋已亡其二。今所存十数诗而已。杜。少陵赏赠李太白诗。首云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

铿。今观此集。白盖过之远矣。甫之慎许可乃如此韩驹陵阳集题阴铿诗。右阴铿诗。铿与何逊齐名。世号阴何。今何逊集五卷。其诗清丽简远。正

称其名。铿诗至少。又浅易。无他奇。其格律乃似隋唐间人所为。疑非出于铿。虽然自隋唐以来。谓铿诗矣。故录之。吴均诗文献通考吴均集二卷。

晁氏曰。梁吴均叔宰也。史称均博学才俊。体清㧞。有古气好事效之谓之吴均体。有集二十卷。唐世搜求。止得十卷。今又亡其七矣。旧题误曰吴。

均。均乃唐人。此诗殊不类。而其中有赠桞贞阳周兴嗣軰诗。固已知其非均。又有萧子云赠吴朝请入东诗。盖在武帝时为奉朝请。则知为均也。无

疑矣。萧子云诗八。萧子显朱异平筠王僧孺诗各一附。颜子推讥均。集中有破镜赋。今已亡之。江淹诗文献通考江淹诗集十卷。何逊诗文献

通考何逊集二卷。晁氏曰。梁何逊仲言也。东海人。终水部员外郎。逊。少能诗。州举秀才。范云见其文。嗟赏曰。观文人。质则过懦。丽则伤俗。能清浊

古今。见之何生矣。沈约谓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与刘孝绰。俱以文章见重于世。谓之何刘。王僧孺集其文为八卷。今亡逸不全。陈氏曰。

本传集八卷。馆阁书目。今所传止此。庾开府诗文献通考庾开府集二十卷。晁氏曰。周庾信子山也。南阳人。梁元帝时为散骑常侍。聘西魏。遂

留长安。孝闵时终司宪大夫。信在梁与徐陵文并绮丽。世号徐庾体。有滕王逌序。陈氏曰。信肩吾之子。仕梁及周。其在扬都。有集四十卷。及江陵

又有三卷。皆兵火不存。今集止自入魏以来所作。而哀江南赋。实为首冠薛道衡诗文献通考薛道衡集一卷。陈氏曰。隋内史侍郎河东薛道

衡元卿撰。诗凡十九篇。本集三十卷。所存止此。大抵隋以前文集。存全者亡几多。好事者于类书中抄出。以备家数也。史言道衡。每至构文必隐

空齐。蹋壁而卧。闻户外人声便怒。其沉思如此。宋之问诗文献通考宋之问考功集十卷。晁氏曰。唐宋之问延清也。汾州人。武后召与杨炯分

直习艺馆。謟事太平公主。为考功员外郎。睿宗初贬钦州赐死。自魏建安讫。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佺期。又

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凖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沈宋徐坚常论之问之文。如良金美玉。无施不可。其为当时所重如此。沈佺期诗文献通

考沈佺期集五卷。晁氏曰。唐沈佺期云卿也。相州人。及进士第。由恊律郎。累迁弘文馆直学士。常侍中宗宴舞回波。为弄辞以悦帝。还赐牙绯。

陈氏曰。自沈约以来。始以音韵对偶为诗。至佺期之问。益加靡丽。学者号沈宋。唐律盖始于此二人。皆以附二张进之问尤无行。石林叶氏曰。黄

大临云。鲁直晚喜佺期宋之问诗。以为与杜审言同时。老杜五言。不惟出其家法。参得二人之妙也。责冝州。并不以书同行。箧中惟有佺期集一部。

然鲁直文字中。未尝及。当是不示人以朴也。吾尝问大临诗中所甚爱者。举海外逢寒食。春来不见饧。洛阳新甲子。何日是清明一篇。以为二十字

中婉而有味。如人序百许言者然。今历论节气有清明无寒食。流俗但以清明前为寒食。既不知清明。安能知寒食。此不可解也。杜审言诗文献

通考杜审言集十卷。晁氏曰。杜审言必简也。襄阳人。预之后裔。擢进士博才傲世。尝对武后赋欢喜诗。后叹重其文。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

四友。集有诗四十馀篇而已。又杜必简集一卷。陈氏曰。唐著作郎襄阳杜审言必简撰。工部之祖也。唐初沈宋以来。律诗始盛行。然未以平反

失眼为忌。审言诗虽不多。句律极严。无一失粘者。甫之家传有自来矣。然遂欲衙官屈送。则不可也。杨诚斋序略曰。必简尝为吉州司户。今户曹

赵君彦清。旁搜远摭得其诗四十二首。将刻枣以传。好诗且以为户厅之宝玉大弓。属予集之。余观必简之诗。若牵丝紫蔓长。即水荇牵风翠带长

之句也。若鹤子曳童衣。即儒衣山鸟怪之句也若云阴送晚雷。即雷声忽催送千峯雨之句也。若风光新桞报。宴赏落花催。即里霜玄鸟变。身世白驹。

之句也。予不知祖宗之相似。其有意乎。抑亦偶然乎。至如往来花不发新旧灵仍残。如日气抱残虹。如愁思看春不当春。明年春色倍还人。如飞

花搅独愁。皆佳句也。三世之后。莫之与京冝哉。王维诗文献通考王右丞集十卷。晁氏曰。唐王维摩诘也。太原人。开元九年进士。终尚书右丞。

维幼能属文。工草隶。善画名盛。安禄山反。䧟贼中。贼大宴凝碧池。赋诗痛悼。诗闻行在。后得免死。代宗访维文章于弟缙裒。集十卷上之。李肇记维。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以为窃李嘉祐者。今嘉祐集无之。岂肇厚诬乎。陈氏曰。建昌本与蜀本次序。皆不同。大抵蜀刻唐六十家集。

多异于他处本。而此集编次尤无伦。维诗清逸。追逼陶谢。辋川别墅图画。摹传至今。常与裴迪同赋。各二十绝句。集中又有与迪书图略曰。夜登华

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踈锺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嘿。每思曩昔携手赋诗。当待春中

卉木蔓发。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雉朝雊。倘能从我游乎。余每读之。使人有飘然独往之兴。迪诗亦佳。然他无闻于世。盖亦高人也。辋川

在蓝田县西南二十里。本宋之问别图。维后表为清源寺。终墓其西。王昌龄诗文献通考王昌龄诗六卷。江宁集一卷。晁氏曰。唐王昌龄少

伯也。江宁人。开元十五年进士。为秘书郎。又中宏词。不护细行。贬龙标尉。以世乱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杀。昌龄工诗缜密。而思清时。谓王江宁

云。孟浩然诗文献通考孟浩然诗一卷。襄阳集三卷。晁氏曰。唐孟浩然也。襄阳人。工五言诗。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一日诸名士集秘

省联句。浩然句曰。微云淡河汉。䟽雨滴梧桐。众皆钦伏。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禁林。遇玄宗临幸。浩然匿床下。维以闻。上曰。素闻其人。因

召见。命自诵所为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上曰。不求进而诬朕弃人。命放归。所著诗二百一十首。宜城处士王士源。序次为三卷。今并为一。又有天

宝中韦蹈序。陈氏曰。唐进士孟浩然撰。冝城王士源序之。凡二百十八首。分为七类。太常卿韦縚为之重序。东坡谓浩然诗。韵高而才短。如造

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耶。张燕公诗文献通考张燕公集三十卷。晁氏曰。唐张说道济也。洛阳人。永昌元年贤良方正策第一。累迁凤阁舎人。睿

宗时兵部侍郎平章事。开元十八年终。左丞。相燕国公说为文精壮。长于碑志。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常典集贤图书之任。论撰国史。晚谪岳州。诗

益凄惋。人谓得江山助。陈氏曰。说与苏颋号燕许大手笔家未有苏许公集。崔颢诗文献通考崔颢集一卷。陈氏曰。唐司勲员外郎崔颢撰。

开元十年进士。才俊无行。黄鹤楼诗盛传于世。崔国辅诗文献通考崔国辅集一卷。陈氏曰。唐集贤直学士礼部员外郎崔国辅撰。开元十三

年进士。应县令举为许昌令。天宝中加学士。后以王𫟹近亲坐贬。诗凡二十八首。临海李氏本。后又得石林叶氏本多六首。綦母潜诗文献通考

綦母潜集一卷。陈氏曰。唐待制集贤院南康綦母潜孝通撰。南康今赣州。储光羲诗文献通考储光羲诗集五卷。陈氏曰。唐监察御史鲁国

储光羲撰与崔国辅綦母潜皆同年进士。天宝末。仍伪官贬死。顾况为集序。常建诗文献通考常建诗一卷晁氏曰。唐常建也。开元十五年进

士。欧阳永叔。尝爱竹迳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句。乃建诗也。杜牧之诗。黄定坚豫章集䟦杜牧之冬至日寄阿冝诗。眉人史彦柏。饱经史而能

文。然有秦汉间侠气。平居矫矫。常欲立于万夫之表。求余书杜牧之诗以教其子。牧之语虽径庭。要为有益于小学诸生。至其论崔李。积钱百屋。无

补于子孙。此救世之药石也。故欣然为之书𡊮起岩东塘集䟦杜牧之九日登齐山诗。右唐池州刺史杜牧之。九日登齐山诗。吟咏嗟叹之意。殆

与风雅同也。后世骚人逸士。诵其诗者。悟真趣而销忿欲。岂特为是邦故事而已哉。后三百四十年。而某来为郡。诣学而拜遗像。访左史洞而观留

题。慨然思古。为之三叹。因得李王所书公诗。刻置山寺。庶几梦想高躅。希万一焉。李太白诗文献通考李翰林集二十卷。晁氏曰。唐李太白所

作也。白集旧十卷唐李阳冰序。咸平中乐史别得白歌诗十卷。凡歌诗七百七十六篇。又纂杂著为别集十卷。宋次道治平中。得王文献及唐魏方

所纂白诗。又裒唐类诗。洎石刻所传者。通李阳冰乐史集。共一千一篇。杂著六十五篇。曾子固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云白蜀人。天宝初至长安。明

皇召为翰林供奉。顷之不合去。安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迫致之。璘败坐系浔阳。狱崔涣宋若思验治白。以为罪簿。释白

囚。使谋其军。乾元元年终以污璘事。长流夜郎以赦得释。过当涂以卒。始终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序可考者也。旧史称白山东人。为翰林待

诏。又称白在宣城谒见永王璘。遂辟为从事。而新书又称白流夜郎。还浔阳。坐事下狱。宋若思释之者。皆不合于白之自序。盖史误也。予按杜甫诗。

亦以白为山东人。而苏子瞻尝恨白集为庸俗所乱。则白之自序。亦未可尽信。而遂以为史误。近蜀本又附入左绵。邑人所裒白隐处少年所作诗

六十篇。尤为浅俗。白天才英丽。其辞逸荡隽伟飘然有超世之心。非常人所及。读者自可别其真伪也。陈氏曰。唐志有草堂集二十卷。李阳冰所

录也。今按阳冰序文。但言十䘮其九。而无卷数。又乐史序文。称李翰林集十卷。别收歌诗十卷。校勘为二十卷。又于馆中。得赋序书表赞颂等。亦为

十卷。号为别集。然则三十卷者。乐史所定也。家藏本不知何处。本前二十卷为诗。后十卷为杂著。首载阳冰史。及魏颢曾巩四序。李华刘全白范传

正裴敬碑志。卷末又载新史本传而姑孰十咏。笑矣悲来。草书三歌行亦附焉。复著东坡辩证之语。其本最为完善。别有蜀刻大小二本。卷数亦同。

而首尾专载碑序。馀二十三卷歌诗。而杂著止六卷。有宋敏求后序。言旧集歌诗七百七十六篇。又得王漙及唐魏万本同裒。唐类诗诸编洎石刻

所传广之。无虑千篇以别集杂著附其后。曾巩盖因宋本而次第之者也。以校旧藏本篇数如其言。然则蜀本即宋本也耶。末又有元丰中毛渐题

云。以宋公编类之勤。曾公考次之详。而晏公又能镂板以传于世。乃晏知止刻于苏州者。然则蜀本盖传苏本。而苏今不复有矣。李阳冰撰太白

诗集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

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不读非圣之书。耻为

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凡所著述。言多讽兴。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故王公趋风。列岳结轨。群

贤翕习。如鸟归凤。卢黄门云。陈拾遗横制頺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并尽。今古文集遏而不往。唯

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

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䟽之。公乃浪迹纵酒以自昏

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又与贺知章崔宗之等。自为八仙之游。谓公謪仙人。朝列赋謪仙之歌。凡数百首。多言公之不得意。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

金归之。遂就从祖陈留采访大使彦允。请北海高天师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将东归蓬莱。仍羽人驾丹丘耳。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遐

不弃我。桑扁舟而相顾。临当挂冠。公又疾极。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余为序。论关睢之义。始愧卜啇。明春秋之辞。终惭杜预。自中原有事。

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䘮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佗人焉。时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也。又乐史后序。李翰林歌诗。李阳冰纂为草堂集十卷。

史又别收歌诗十卷。与草堂集互有得失。因校勘排为二十卷。号曰李翰林集。今于三馆中得李白赋序表讃书颂等。亦排为十卷。号曰李翰林别

集。翰林在唐天宝中。贺秘监闻于明皇帝。召见金銮殿。降步辇迎。如见绮皓。草和蕃书。思若悬河。帝嘉之。七宝方丈。赐食于前。御手调羹。于是置之

金銮殿。出入翰林中。其诸事迹。草堂集序。范传正撰新墓碑。亦略而详矣。史又撰李白传一卷。事又稍周。然有三事近方得之开元中。禁中初重木

芍药。即今牡丹也。开元天宝花木记云。禁中呼木芍药为牡丹也。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照

夜车。太真妃以步辇从。诏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一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

旧乐辞焉。遽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供奉李白。立进清平调辞三章。白欣然承诏旨。由若宿醒未觧。因援笔赋之。其一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

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䑓月下逢。其二曰。一枝红𧰟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其三曰。名花

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㸔。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龟年以歌辞进。主命梨园弟子略约调抚丝竹。遂促龟年以歌之。太真妃持颇

梨七宝杯。酌西凉州蒲萄酒。笑领歌辞。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将换。则遅其声以媚之。太真妃饮罢。敛绣巾重拜。上自是顾李翰林尤

异于诸学士。会高力士终以脱靴为深耻。异日太真妃重吟前辞。力士曰。始以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翻拳拳如是邪。太真妃因惊曰。何翰林学

士能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飞燕指妃子。贱之甚矣。太真妃颇深然之。上尝三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捍而止。白尝有知鉴客。并州识汾阳王郭子

仪于行伍间为脱其刑责。而奖重之。及翰林坐水王之事。汾阳功成。请以官爵赎翰林。上许之。因而免诛。翰林之知人如此。汾阳之报德如彼。白之

从弟令闻。常目白曰。兄心肝五臓皆锦绣邪。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雾散尔。传中漏此三事。今书于序中。白有歌云。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及一

杯水。盖叹乎有其时而无其位。呜呼以翰林之才名。遇玄宗之知见。而乃飘零如是。宋中丞荐于圣真云。一命不霑。四海称屈。得非命欤。白居易赠

刘禹锡诗云。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斯言不虚矣。凡百有位无自轻焉。撰集之次。聊存梗槩而已。时咸平元年三月三日序。又宋敏

后序。唐李阳冰。序李白草堂集十卷。云当时著述。十䘮其九。咸平中乐史别得白歌诗十卷。合为李翰林集二十卷。凡七百七十六篇。史又纂杂

著为别集十卷。治平元年得王文献公漙。家藏白诗集。上中二秩。凡广一百四篇。惜遗其下秩。熙宁元年。得唐魏万所纂诗集二卷。凡广四十四篇。

因裒唐类诗诸编。洎刻石所传。别集所载者。又得七十七篇。无虑千篇㳂旧目而厘正其彚次。使各相从。以别集附于后。凡赋表书序碑颂记铭讃

文六十五篇。合为三十卷。同舎吕缙叔。出汉东紫阳先生碑而残缺。间莫能辨。不复收云。夏五月晦。常山宋敏求题。又曾巩后序。李白集三十

二卷。旧歌诗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杂著六十五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次道既以类广白诗自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

先后。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盖白蜀郡人。初隐岷山。出居襄汉之间。南游江淮至楚。观云梦。云梦许氏者。高宗时宰相圉师之家也。以女

妻白。因留云梦者三年。去之齐鲁。居徂来山竹溪。入吴至长安。明皇闻其名召见。以为翰林供奉。顷之不合去。北抵赵魏燕𣈆。西涉岐邠。历啇于至

洛阳游梁最久。复之齐鲁。南游淮泗。再入吴。转徙金陵。上秋浦寻阳。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明年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璘迫致

之。璘军败丹阳。白奔亡至宿松。坐系寻阳狱。宣抚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验治白。以为罪薄冝贯。而若思军赴河南。遂释白囚。使谋其军事。

上书肃宗。荐白才可用不报。是时白年五十有七矣。乾元元年终。以污璘事长流夜郎。遂汎洞庭。上峡江至巫山。以赦得释。憩岳阳江夏久之。复如

寻阳。过金陵。徘徊于历阳宣城二郡。其族人阳冰为当涂令。白过之。以病卒。年六十有四。是时宝应元年也。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

叙可考者也。刘全白为白墓志。称白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景。终年不移。则见于白之自叙者。盖亦其略也。旧史称白山东人。为翰林待诏。又

称永王璘节度杨州。白在宣城谒见。遂辟为从事。而新书又称白流夜郎还寻阳。坐事下狱。宋若思释之者。皆不合于白之自叙。盖史误也。白之诗

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丽隽伟。殆騒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而新书

不著其语。故录之。使览者得详焉。南丰曾巩序。又毛渐后序。临川晏公知止。字处善。守苏之明年。政成暇日。出李翰林诗以授于渐。曰。白之诗

历世浸久。所传之集率多讹缺。予得此本。最为完善。将欲镂板以广其传渐切谓李诗。为人所尚。以宋公编类之勤。而曾公考次之详。世虽甚好不

可得而悉见。今晏公又能镂板以传。使李诗复显于世。实王公相与成始而成终也。元丰三年夏四月。信安毛渐校正。谨题。又萧士赟撰李白诗

序。唐诗大家数李杜为称首。古今注杜诗者。号千家注。李诗者曾不一二见。非诗家一欠事欤。仆自弱冠。知诵太白诗。时习举子业。虽好之未暇

究也。厥后乃得专意于此。间趋庭以求闻所未闻。或从师以靳觧所未觧真思遐想。章究其意之所寓。旁搜远引。句考其字之所原。若夫义之显者

㮣不赘演。或疑其赝作。则移置卷末。以俟其眼者自择焉。此其例也。一日得巴陵李粹甫家藏左锦所刊。舂陵杨君齐贤子见注本读之。惜其博而

不能约。至取唐广德以后事。及宋儒记录诗词为祖。甚而并杜注内。伪作苏东坡笺。事已经益守郭知逹删去者。亦引用焉。因取其本类此者为之

节文。择其善者存之。注所未尽者。以予所知附其后。混为一注。全集有赋八篇。予见本无注。此则并注之。标其目曰。分类补注李太白集。吁晦庵朱

子曰。太白诗从容于法度之中。盖圣于诗者。则其意之所寓。字之所原。又岂予寡陋之见所能知。乃欲以意逆志于数百载之上。多见其不知量矣。

注成不忍弃置。又从而刻诸枣者。所望于四方之贤师友是正之。发明之。增而益之。俾笺注者由是而十百千焉。与杜注等。顾不美欤。其母诮以注

虫鱼幸甚。至元辛卯中秋日。章贡金精山北。冰厓后人。粹斋萧士斌粹可。苏东坡集书李太白诗。今太白集中有归去来乎。笑矣乎。及赠怀素草

书数诗。决非太白作。盖唐末五代间学贯休齐已辇诗也。余旧在冨阳。见国清院太白诗绝。凡近过彭泽唐兴院。又见太白诗亦非是。良由太白豪

俊。语不甚择。集中往往有临时卒然之句。故使妄庸敢尔。若杜子美。岂复有伪撰者耶。黄裳演山集书李太白对月诗后。人惟不足。所以有声。始

求其言犹生于不足使然而然者也。及俄而舞乃出于不知自然而然者也。泯三不足。混一不知。入乎天德而为一乐。不亦至乎。谪仙之歌。未尝不

继以舞。世俗之见以为太白牵于纵逸之才思而已。此知谪仙之小者也。故明于诗后黄庭坚豫章文集题太白诗草后。余评李白诗。如黄帝张

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吾友黄介。读李杜优劣论曰。论文政不当如此。余以为知言。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

使人远想慨然自在。开元至德间。不能以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盖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欤元吴征支言集题李太白二诗后。太白诗

中之圣。其语有似乎天仙。此二诗尤超逸。然其指归。不过籍醉以遣累耳。太白尝见司马子微。亦闻所谓坐忘者乎。傥得闻之。虽不饮一滴而百虑

俱消。岂必如刘伯伦阮嗣宗哉。惜乎其有仙才而未闻道也。陆游䟦李太白诗。此本颇精。今当涂本。虽字大可喜。然极谬误。不可不知也。周益

公大全集书太白庐山诗记。庐山之南。有寻真冲虚观。古名咏真。道书真诰。述三十六洞天。而咏真为第八。七十二福地。庐山为元辰福地。是观

即咏真洞天。五老峯正在其后。唐正元间。女冠蔡寻真居之。因以名观。后有白龙潭飞瀑注焉。旧史云。汉武帝过九江。筑雨章馆于屏风叠。下临相

思涧。今五老一峯叠石如屏障。盖其故地。潭上有绿净亭。右见熙宁中陈今举贤良庐山记。乾道丁亥十月己未。予来游宿焉。明日登采访使者阁。

望叠石峯仅在百步间。相连即师子峯。石山无草木。晓日下照。宛如赤城。奇姿巧势。不可名状。乃取李太白屏风九叠云锦张之句。题其榜曰。云锦

阁。龙潭在观后里许。水作琉璃色。其中数尺正黑。知观汤善翔云。深数十丈。相传为洞天之门。未知然否。潭上有灵泽龙祠。殆绿净亭基耶。淳熙己

酉秋。舣舟南康。略来山南。不暇再往。惟一至折桂。登黄云观而归。回首旧游。𡸁二纪矣。明年道录皇甫居中。以事来庐陵。求予书太白诗。将刻之观

中。欣然许之。黄云正倚五老。虽晚出然登览最远。前守朱元晦所创。其名亦出此诗云。杜甫诗文献通考杜工部诗集注三十六卷。校定集二

十二卷。陈氏曰。蜀人郭知逹所集九家注。世有称东坡杜诗故事者。随事造文。一一牵合。而皆不言其所自出。且其辞气首末出一口。盖妄人依

托以欺乱流俗者。书坊辄剿入集注中。殊败人意。此本独削去之。福清曾噩子肃刻板五羊漕司。字大冝老。最为善本。宋子京赞唐兴诗人。承陈隋

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沿袭。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人得一㮣皆自

名所长。至甫浑㴠汪茫。千彚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馀。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

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少许可。至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熖万丈长。诚可信云杜工部集王洙撰杜工部诗

史旧集序。叙曰。杜甫。字子美。襄阳人。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巩令。祖审言膳部员外郎。父闲奉天令。甫少不羁。天宝中献三赋。召试文章。授河西

尉。辞不行。改右卫率府胄曹。天宝末以家避乱鄜。独转䧟贼中。至德二载窜归凤翔。谒肃宗。授左拾遗。诏许至鄜迎家。明年收京扈从还长安。房琯

罢相。甫上䟽论琯有才。不冝废免。肃宗怒。贬琯邠州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属关辅饥乱。弃官之秦州。又居成都同谷。自负薪采梠。𫗦糒不给。遂入

蜀。卜居成都浣花里。复适东川。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以道阻不赴。欲如荆楚。上元二年闻严武镇成都。自阆挈家往焉。武归朝廷。甫浮游左蜀诸

郡。往来非一。武再镇两川。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永泰元年夏。武卒。郭英又代武。崔旰杀英又。杨子琳柏贞节举兵攻旰。蜀大乱。甫

逃至梓州。乱定归成都。无所依。乃泛江游嘉戎。次云安。移夔州。大暦三年春。下峡至荆南。又次公安。入湖南。沂㳂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尝至岳庙。

阻暴水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具舟迎还五年夏。一夕醉饱卒。年五十九。观甫诗与唐实录。犹㮣见事迹。比新书列传。彼为踳驳。传云。召试

京兆兵曹。而集有官定。后戏赠诗。注云。初受河西尉辞。改右卫率府胄曹。传云。遁赴河西。诣肃宗于彭原。而集有喜远行在诗。注云。自京窜至凤翔。

传云。严武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按适自东川入朝。拜省散骑常侍。乃卒又集有忠州。闻高常侍士诗。传云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

乃游襄衡。而集有居江陵。及公安诗至多。传云甫永泰二年卒。而集有大暦五年正月。追酬高蜀州寄诗。及别题大暦年者数篇。湏溪先生云。甫诗

最可考。而旧史䟽阇至此。他不可考奈何。甫集。初六十卷。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馀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矣。蒐裒中外

书。凡九十九卷。古本二卷。蜀本二十卷。集略十五卷。樊晃序小集六卷。巢光宪序二十卷。郑文宝字少陵集二十卷。别题小集二卷。孙仅一卷。杂编

三卷。除其重复。定取千四百有五篇。凡古诗三百九十有九。近躰千有六。起太平时终湖南所作。视居行之次。若岁时为先后。分十八卷。又别录赋

笔杂著二十九篇为二卷。合二十卷。意兹未可谓尽。它日有得尚副益诸。宝元二年十月。翰林学士兵部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王洙原叔记。又

王安石序。序曰。予考古之诗尤爱杜甫氏作者。其辞所从出。一莫知穷极。而病未能学也。世所传已多计。尚有遗落。思得其完而观之每一篇出

自然人知。非人之所能为而为之者。惟其甫也。辄能辨之。予之令鄞。客有授予古之诗。世所不传者二百馀篇。观之。予知非人之所能为而为之。实

甫者其文与意之著也。然甫之诗。其完见于今者。自予得之。世之学者至乎甫。而后为诗。不能至要之。不知诗焉尔。呜呼。诗其难。惟有甫哉。自洗兵

马下序而次之。以示知甫者。且用自发焉。皇祐壬辰五月日。临川王安石序。须溪先生云。辞极节制。颇以老吏判语。刘将孙养吾集新刊杜诗序。

有杜诗来五百年。注者以二三百数。然无善本。至或伪苏注。谬妄钳劫可咲。自或者谓少陵诗史。谓少陵一饭不忘君。于是注者。深求而僵附。句句

字字必传会时事曲折。不知其所谓史所谓不忘者。公之于天下。寓意深婉。初不在此。诗有风有隐。工部大雅与三百篇相望。讵有此心胸哉。此岂

所以为少陵。第知肤引以为忠爱。而不知䧟于险薄。凡注诗尚意者。又蹈此弊。而杜集为甚诸。后来忌诗。妒诗。疑诗。开诗祸皆起此。而莫之悟此。不

得不为少陵辨者也。先君子须溪先生。每浩叹学诗者。各自为宗。无能读杜诗者。类尊丘垤而恶睹昆仑。平生娄看杜集既选为兴。观他评泊尚多。

批点皆各有意。非但谓其佳而已。高楚芳类稡刻之。复删旧注。无稽者泛滥者。特存精确必不可无者。求为序以传。坡公谓杜诗似史记。今闻者特

以坡语大不敢异。竟无能知其所以似史记者。予欲著之。此又似评杜诗为僣。独为注本言之。注杜诗。如注庄子。盖谓众人事。眼前语一出尽变事

外意。意外事一语而破无尽之书。一字而含无涯之味。或可评。不可注。或不必注。或不当注。举之不可偏。执之不可著。常辞不极于情。故事不给于

弗也。然讵能尔。是本净其繁芜。可以使读者得于神。而批评摽掇。足以灵悟。固草堂集之郭象本矣。楚芳于是注。用力勤。去取当。校正审。览他本草

草。藉吾家名以欺者甚远相之者吾门刘郁云杜工部集王琪增修王原叔编次杜诗后记。近世学者。争言杜诗爱之深者。至剽括句语。迨所用

险字而模画之。沛然自以绝洪流而穷深源矣。又人人购其亡逸。多或百馀篇。少或数十句。藏去矜大。复自以为有得。翰林王君原叔。尤嗜其诗。家

素畜先唐旧集。及采秘府名公之室。天下士人所有得者。悉编次之。事具于记。于是杜诗无遗矣。子美博闻稽古。其用事非老儒博士罕知其自出。

然缺久矣。后人妄改而补之者众。莫之遏也。非原叔多得其真。为害大矣。子美之诗词。有近质者。所谓转石于千仞之山势也。学者尤效之而过甚。

岂远大者难窥乎。然夫子之删诗也。至于桧曹小国。寺人女子之诗。苟中法度。或取而弦歌。善言诗者岂拘于人哉。原叔虽自编次。余病其卷帙之

多。而未甚布。暇日与苏州进士何君瑑。丁君修。得原叔家藏及今古诸集。聚于郡斋而参考之。三月而后已。义有兼通者。亦存而不敢削。阅之者。固

有浅深也。而又吴江邑宰河东裴君煜。取以覆视。乃益精密。遂镂于板。庶广其传。或俾余序于篇者。曰。如原叔之能文称于世。止作记于后。余窃慕

之。且余安知子美哉。但本末不可阙书。故㮣举以附于卷终。原叔之文今迁于卷首云。嘉祐四年四月望日。姑苏郡守太原王琪后记。华镇云溪居

士集题杜工部诗后余喜读杜工部诗。渐老目力不逮。大书一部。以便观览。旧集虽五言七言。古诗近体。各以类聚。然编次随岁月先后。长篇短

阕。参错不伦。今因韵数由少及多以为叙。亦自便之一端。元丰间。王文公在江宁。尝删工部。翰林。韩文公。欧阳文忠诗。以杜李欧韩相次。通为一集。

目曰四选。此中用丹晕其题首者。皆四选之所录。或一诗数章。止取一二。则晕其首句。以志王公之去取。大观戊子七月八日。会稽华镇题方丘先

生集题杜甫诗本。子美诗两秩。吾褚中旧藏。两客东南。往返四万里。此书无一日不在几按。官蜀泮之一年。即失其一。来天彭复得之。已坏数板

矣。仍缉而新之。其既失而复得者。抑自有数耶。此细字过目。宛如十馀年前不改。此书之未忍弃我。而复归耶黄长睿集䟦洛阳所得杜少陵诗后。

政和二年夏在洛阳。与法曹赵来叔。因检校职事。同出上阳门。于道北古精舍中避暑。于法堂壁间。弊箧中得此帙。所录杜子美诗。颇与今行椠

本小异。如忍对江山丽。印本对。乃作待。雅量㴠高远。印本㴠。乃作极。当以此为正。若是者尚多。予方欲借之。寺僧因以见与。遂持归校所藏本。是正

颇多。但偶忘其寺名耳。六年二月十一日。舟中偶翻旧书见之。因题得之所自云。山阳还丹阳。是夕宿扬州郭外。长睿父题草堂集蔡夣弼。杜工部

草堂诗笺䟦。少陵先生慱极群书。驰骋今古。周行万里。观览讴谣。发为歌诗。奋乎国风雅颂不作之后。比兴相侔。哀乐交贯。揄扬叙述。妙逹乎真

机。美刺箴规该具乎众躰。自唐迄今。馀五百年。为诗学之宗师。家传而人诵之。故元微之志其墓曰。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信斯言矣。况我国家

祖宗肇造以来。设科取士。词赋之馀。继之以诗。诗之命题。主司多取是诗。惜乎世本讹舛。训释纰缪。有识恨焉。梦弼因慱求唐宋诸本杜诗十门聚

而阅之。圭复参校。仍用嘉兴鲁氏编次先生用舍之行藏。作诗岁月之先后。以为定本。每于逐句本文之下。先正其字之异同。次审其音之反切。方

作诗之义以释之。复引经子史传记。以证其用事之所从出。离为五十卷。目曰草堂诗笺。凡校雠之例。题曰樊者。唐润州刺史樊冕小集本也。题曰

𣈆者。𣈆开运二年官书本也。曰欧者。欧阳永叔本也。曰宋者。宋子京本也。王者。乃介甫也。苏者。乃子瞻也。陈者。乃无已也。黄者。乃鲁直也。刊云一作某

字者。系王原叔。张文潜。蔡君谟。晁以道。及唐之顾陶本也。又如宋次道。崔德符。鲍钦止。暨太原王禹玉。王深父。薛梦符。薛苍舒。蔡天启。蔡致远。蔡伯世。

皆为义说。其次如徐居仁。谢任伯。吕祖谦。高元之。暨天水赵子栎。赵次翁杜修可。杜立之。师古师民瞻亦为训解。复参以蜀石碑。诸儒之定本。各因

其实以条纪之。至于旧德硕儒。间有一二说者。亦两存之。以俟慱识之决择。是集之行。俾得之者手披目览。口诵心惟。不劳思索而昭然义见。更无

纤毫凝滞。如亲聆少陵之謦欬。而熟睹其眉宇。岂不快哉。太宋嘉泰天开甲子正月榖旦。建安三峯东塾蔡梦弼传卿谨识。又胡宗愈草堂诗碑

序。序曰。草堂先生谓子美也。草堂。子美之故居。因其所居而号之曰草堂先生。先生自同谷入蜀。遂卜成都浣花江上万里桥之西为草堂以居

焉。唐之史记前后抵捂。先生至成都之年月不可考。其后先生寄题草堂云。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然则先生之来成都。殆上元之初乎。严武入

朝。先生送武至巴西。遂如梓州。蜀乱乃之阆州。将游荆楚。会武再镇两川。先生乃自阆州挈妻子归草堂。武辟先生为参谋。武卒。蜀又乱。先生去之

东川。移居夔州。遂下荆湖溯沅湘。上衡山。卒于来阳。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

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其所游历。好事者随处刻其诗于石。及至成都则阙然。先生之故居。松竹荒凉。略不可记。今丞相吕公镇成都。复作草

堂于先生之旧址。绘先生之像于其上。宗愈假符于此。乃录先生之诗刻石置于草堂之壁间。先生虽去此。而其诗之意有在于是者。亦附其后。庶

几好事者。于以考先生去来之迹云。元祐庚午。资政殿学士中大夫知成都军府事胡宗愈序东观馀论杜子美诗笔次序辨。董君新序。称甫为

淑妃皇父碑。在开元二十三年。最少作也。予案是年。甫才二十四岁。冝为少作。然案碑文。妃卒。葬皆在二十年。然此碑乃其子婿郑潜耀令甫作。未

必在是年。碑末云。甫忝郑庄之賔客。游窦主之园林。以白头之嵇阮。岂独步于崔蔡。野老何知。斯文是托。若其葬年所作。岂得序称白头嵇阮与野

老何知哉。及其铭曰。日居月诸。丘垅荆杞。列树拱矣。丰碑缺然。则其立碑盖在葬后六年。非甫年二十四。当开元二十三年皇甫葬时所作也。盖董

君不考立碑年。但考其葬年。故误尔。董君新序称永泰元年严武移山南。崔旰乱。甫避秦川。定后还成都。即浮江东。欲适吴楚。按武卒于成都。故有

哭仆射诗。则武未尝移镇山南也。又有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当在武未再尹成都之前。非崔旰乱之后。此二事舛讹。又至鄜迎家。后收京扈。从还

长安。董于归鄜便言移华州漏还京一节。王原叔集杜诗古诗。甫与章梓州诗。及游惠义寺等。皆武初尹之前。律诗则在初尹之后。二者必有一误。

据王序武归朝廷。甫浮游左蜀。往来非一。则律诗所序是也。古诗田父美严中丞一篇。次序误矣。原叔以召补京兆功曹不赴。欲如荆楚。在严公初

尹前非是盖律诗寄巴州。注云。时甫除功曹在东川。在武初尹之后。故误也。政和四年八月十六日观杜集二序。因正之黄庭坚豫章集刻杜子美

巴蜀诗序。自予謪居黔州。欲属一奇士。而有力者尽刻杜子美东西川。及夔州诗。使大雅之音久湮没而复盈三巴之耳。而目前所见。录录不能

办事。以故未尝发于口。丹棱杨素翁拏扁舟。蹴犍为。略陵云。下𨚲鄢。访余于戎州闻之欣然。请攻坚石。募善工。约以丹棱之麦三食新而毕。作堂以

宇之。手因名其堂曰大雅。而悉书遗之。此西州之盛事。亦使来世知素翁真磊落人也清江三孔集书杜子美哀江头诗后。昔唐文宗尝诵杜甫

诗。至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于是曲江四面为行宫䑓殿以壮之。其笃信子美诗至于如此。尝窃评之。自𣈆宋以来。诗人气质萎弊。而

风雅几绝。至唐之诸公磨濯光耀。与时争出。凡百馀年。而后子美杰然自振于开元天宝之间。既而中原用兵。更涉患。难。身愈困苦。而其诗益工。大

抵哀元元之穷。愤盗贼之。横。褒善贬恶。尊君卑臣。不琢不砻。暗与经会。盖亦骚人之伦。而风雅之亚也。自甫之没。其诗益重。故能感悟文宗而使之

有所更新。然其施为改易。不见之于政事。惟嬉游是广。䑓榭是增。是岂子美之意哉。吾于斯见子美之穷。已死而犹不遇也。余固喜诗。愿以子美为

诗者。又尝诵其哀江头之作。故感而书其后焉。亦以见观诗如文宗者。不为知子美也。注杜诗文献通考晁氏曰。唐杜甫子美也。审言之孙。玄宗

朝。献太清宫享庙及郊奏赋三篇。使待制集贤院。宰相试文。再迁右卫率府胄曹。终于劔南参谋检校工部员外。旷放不自捡。好论天下大事。高而

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当寇乱。挺节无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集有王洙原叔。王琪君玉序。本朝自原叔以后。学者

喜观甫诗。世有为之注者数家。率皆鄙浅可笑。有托原叔名者。其实非也。吕微仲在成都。时尝谱其年月。近时有蔡兴宗者。再用年月编次之。而赵

次公者。又以古律诗杂次第之。且为之注。两人颇以意改定其误字云。陈氏曰。按唐志六十卷。小集六卷。王洙原叔蒐裒中外书九十九卷。除其

重复。定取千四百五篇。古诗三百九十九。近体千有六。起太平时终湖南所作。视居行之次。若岁时为先后。别录杂著为二卷。合二十卷。宝元二年

记。遂为定本。王琪君玉。嘉祐中刻之姑苏。且为后记元稹墓铭亦附第二十卷之末。又有遗文九篇。治平中太守裴集刊附集外。蜀本大略同。而以

遗文入正集中。则非其旧也。世言子美诗。集大成而无韵者。几不可读。然开元以前文体。大略如此。若三大礼赋。辞气壮伟。又非唐初馀子所能及

也王滹南先生集䟦注杜诗。世所传十注杜诗。其间有曰。新添者四十馀篇。吾舅周君德𡖖尝辨之云。唯瞿唐怀古呀鹘行。送刘仆射惜别行。为

杜无疑。自馀皆非本真。盖后人依仿而作。欲窃盗以欺世者。或又妄撰其所从得。诬引名士以为助。皆不足信也。东坡尝谓太白集中。往往杂入他

人诗。盖其雄放不择。故得容伪。于。少陵则决不能。岂意小人无忌惮如此。其诗大抵鄙俗狂瞽。殊不可读。盖学步邯郸失其故态。求居中下且不得。

而欲以为少陵。真可悯笑。王直方诗话。既有所取。而鲍文虎。杜时可。间为注说。徐居仁复加编次。甚矣世之识真者少也。其中一二。虽稍平易亦不

免蹉跌。至于逃难觧忧。送崔都水。闻惠子过东溪。已西观涨。及呈窦。使君等。尤为无状。洎馀篇大似出于一手。其不可乱真也。如粪丸之在隋珠。不

待选择而后知。然犹不能辨马。世间似是而相夺者。又何可胜数哉。予所以发愤而极论者。不独为此诗也。吾舅自幼为诗。便祖工部。其教人亦必

先此。尝与予语。及新添之诗。则嚬蹙曰。人才之不同。如其面焉。耳目鼻口相去。亦无几矣。然谛视之。未有不差殊者。诗至。少陵。他人岂得而乱之哉。

公之持论如此。其中必有所深得者。顾我軰未之见耳。表而出之。以俟明眼君子云。王季友诗文献通考王季友集一卷。陈氏曰。唐王季友撰。

元结箧中集有季友诗二首。今此集有七篇。而箧中二首不在马。杜诗所谓酆城客子王季友者。意即其人也耶。岑嘉州诗文献通考岑嘉州集

八卷。陈氏曰。唐嘉州刺史南阳岑参撰。文本之曾孙。天宝三载进士。为补阙左史郎官。与杜甫唱。和。李嘉祐诗文献通考李嘉祐诗二卷。又

集一卷。陈氏曰。唐台州刺史李嘉祐从一撰。天宝七载进士。亦号䑓阁集。李肇称其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之句。王维取之以为七言。今按此

集无之。晁氏曰。唐李嘉祐别名从一。赵州人。天宝七年进士。为秘书正字。𡊮台二州刺史。善为诗绮靡婉丽。有齐梁之风。时以比吴均何逊云。

郎士元诗文献通考郎士元诗一卷。晁氏曰。唐郎士元字君胄。中山人。天宝十五载进士。为郢州刺史。与钱起俱有诗名。而士元尤更清雅。时朝

廷公卿出牧奉。使。若两人无诗祖行。人以为愧。包佶诗文献通考包佶集一卷。唐史艺文志。何。佶。皆包融之子。兄弟齐名。世称二包。融与储光

羲。皆延陵人。曲阿。有馀杭尉丁仙芝。缑氏主簿蔡隐丘。监察御史蔡希周。渭南尉蔡希寂。处士张彦惟张湘。校书郎张晕。吏部常选周瑀。长洲尉谈

戭。可容有王府参军殷遥。硖石主簿樊光。横阳主簿沈如筠。江宁有右拾遗孙处玄。处士徐延寿。丹徒有江都主簿马挺。武尉申堂构。十八人皆有

诗名。般蟠彚次其诗。为丹阳集者。陈氏曰。唐秘书监包佶。选天宝六载进士。兄何。后一年。钱考功诗文献通考钱考功集二卷。晁氏曰。唐钱起

征之父。吴郡人。天宝中举进士。初从乡荐。客舎月夜。闻人哦于庭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峯青。起摄衣从之。无所见矣。及就试诗题。乃湘灵鼓瑟也。

起即以鬼谣十字为落句。主文李晖深嘉之。擢至高第。释褐授校书郎。终考功。与郎士元齐名。时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韩翃诗文献通考韩翃集

五卷。晁氏曰。唐韩翃君平。南阳人。天宝十三载进士。淄青侯希逸。宣城李勉。继辟幕府。俄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终于中书舎人。翃诗兴致繁冨。

朝野重之。陈氏曰。翃以春城飞花之句。受知德宗李璧雁湖集䟦唐韩翃诗后。尝观唐德宗擢韩翃事。唐于是失政矣。天官之重而轻以用之如

此。好事者顾以为美谭何哉。翃此诗。未为甚佳。又以为坡所书。吾疑之。顾况诗文献通考顾况集二十卷。晁氏曰。唐顾况字逋翁。苏州人。至德

二年江东进士。善为歌诗。性谐谈。德宗时柳浑辅政。以秘书郎召况善李祕。及秘。相。自谓当得逹官久。迁著作郎。及秘卒。有调笑语。贬饶州司户卒。

集有皇甫湜序。陈氏曰。湜尝言吾。自为顾况作序。未尝许他人。况在唐盖为人推重也。集本十五卷。今止五卷不全。



永乐大典卷之九百五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