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永乐大典/卷03944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之三千六百十五 永乐大典
卷之三千九百四十四
卷之三千九百四十五 

永乐大典卷之三千九百四十四  十寒

大般𣵀槃经八

哀叹品第三䟽曰荼毒居怀曰哀。悲号发言为叹。略从事标。言哀叹品。广而言之。内丧道法曰哀。外失慈覆曰叹。文云失荫及法味。如犊失其母。世

界也。又已生善讹故哀。未生善翳故叹。文云养育诸子。付旃陀罗。老少病苦。而行险道。生善也。又现恶未尽故哀。将恶方起故叹。文云犹如困病人。

食所不应食对治也。又应获秘而不获故哀。应不失秘而失故叹。文云独以秘法。偏教文殊。遗弃我等。第一义也。然四縁感佛。佛则兴世。四机若息。佛

则唱㓕。故约四悉释哀叹品。此文𣑽本。犹属寿命品。谢氏分为两者。略有十异。前品从人。后品从事。前品对俗。今品对道。前品有供。今品无供。前品

双请。此品单请。前品目人。此品率自。前品略明佛性常住。此品具说三点四德。前品论今教。此品具今昔。前品二人论。今品对佛论。前品动执生疑。

此品破执除疑。前品闻法抑割。此品见地动哀叹。然此十义。备有通别。今举一边。别彰其异。兴皇释此品有七。谓三请三酬。结会生起。云佛入𣵀槃。

众生孤露。故哀请住世。佛酬云汝本为献供闻法。今已纳供。生汝福德。已说新伊。生汝智惠。而不肯学。知住何益。次祈请者。如来昔教无常。五十许

年始得成就。今说新伊常乐我净。应久住教诏。若入𣵀槃不如还修旧法。举象迹秋耕惮教不受。佛即酬云。非全不教。终令汝等。得解新伊。故云安

置诸子秘密藏中。我亦住中。名入𣵀槃。前已哀祈既不许住。只应讥讽以命要请。如来若具常乐我净。即免四例。便得自在。久住于世。必入𣵀槃。便

不免例。常乐之言。便为徙设。若不住者。我等毒身宁容久住。亦当同佛入于𣵀槃。佛即酬云。我之去住。岂汝所知。汝言去是定去。住是定住。我之去

住。如二鸟双游。去而恒住。此何劳请。住住而恒去亦何须请。汝不解此。宁得同我入于𣵀槃。既三请不允。情无所错。即便生疑。若无常非。昔不应说。

常乐若是。何不早说。如来则有差机之失。佛即会云。昔说无常。破汝常病。汝今又以无常为病。为汝说常。汝病有前后。故教有兴废。汝自横谓施教。

早晚迂廽。如来屈曲随逐。岂佛差机早晚自汝。反咎如来。如此生起。于义易见。而复三请在前。三酬居后。其间子叚。处处相关。斯乃彼师玄谈七意。

若欲消释。殊背相生。今明此品。是对比丘施于新伊。胜三修法。指归曰荼毒者。尚书云。弗忍荼毒苦也。广而下。约失四悉益。以释哀叹。一一皆引

下经为证。内丧道法由外失荫。无内外益。是失世界义也。讹谬也。即已生善不增长也。翳隐也。即未生善不生也。现恶谓见思。将恶谓尘沙无明。应

获秘者。秘谓三德之理也。应入住证理。而不得证不失即获。失即不获。互其文尔。故知四悉约位竖分。第一义唯在初住。对治为人即相似位。麄垢

自落即破恶。六根清净则生善。五品观行成就故欢喜即世界也。人麄垢落是对治观行。善生是为人闻名识体是故欢喜。今佛若㓕。四益全失。但

有理性而已。然四下结意也。十异中。从人故。题纯陀。从事故题哀叹。对俗谓工巧之子。对道谓三修。比丘无供者。比丘非献供众也。双请者。请受供。

及住世。单请者。但请住世也。因人者。上经云。汝哀愍我等。惟愿速请佛。久住于世间。利益无量众。即是因大众。所以纯陀请。此品诸比丘率已请住。

非因他人率从也。略明佛性者。以因献食开常。未明三点四德之义。名之为略。论今教者。且约佛及纯陀。皆论今教圆常之法。具今昔者。此品具明

胜劣三修。二人论等者。前品文殊纯陀俱是因位。今品比丘因位。对佛果人。动执生疑者。因闻二施无差。即执昔疑。今兴于五难破执除疑者。破劣

修之执。除胜修之疑。闻法抑割。即纯陀闻说五门观等。抑止割舍。悲恋之情。故前经云。伭头饮泪而白佛言也。备有通别者。约通则十义。俱通二品。

何者前品纯陀号哭。即是哀叹之事。此品比丘能哀。亦是于人。前品文殊是道。此品天龙是俗。前品道众无供。此品俗众有供。前品正为受供。请亦

成单。此品既有俗众。俗众则有供。故请亦成双。前品献供。乃是率自。今品哀叹。既云闻是语已。身毛皆竖。亦是因他。前品法谈五果。喻该六即。乃成

广明。此品但明三点。却成略说。前品呵劝文殊。旁斥昔教。今品三点正在于今。前品如来印赞。亦成对佛。今品对佛。亦成二人。以佛亦人故。前品绝

陀上。根已自破除疑执。此品下根闻说三点。方更动执生疑。前品纯陀。亦因晨朝闻地动哀叹。此品比丘。亦因闻法抑割。如下经云。时诸天人等。闻

佛所说。止不啼哭。即其事也。此即十义彼此俱通。今去通就别。且如前品正从人旁有事。此品正从事旁约人。馀九例说。是知舍旁取正。十义自别。

故云今举一边别彰其异也。此品有七者。谓请酬各三为六。并结会是七。祈请者尔雅祈叫也。郭璞云。祈祭也。叫呼而请事以命要请者。谓以己命。

要难于佛。佛若入㓕。我亦舍命。意令如来愍我不㓕。如来下明讥讽。若不下明要请。情无所措者。措置也。论语云。民无所措手足矣。故教有兴废者。前

有邪常病故。无常教兴。真常教废。证小果后。有无常病。故真常教兴。无常教废。施教早晚者。早谓昔说无常。晚谓今方说常。纡廽下显佛无差机之

失。只由汝机不一。故纡廽。如来无量神德。屈曲随逐。先小后大。咸使入圆。岂是佛之差机耶。早晚下结责。如此下兴皇结示也。斯乃下。今师斥破通

谈七意。一往似美。随文释义。相生未允。纯陀去己未久之顷。是时此地六种震动。乃至𣑽世亦复如是。地动有二。或有地动或大地动。小动者名为

地动。大动者名大地动。有小声者名曰地动。有大声者名大地动。独地动者名曰地动。山林河海一切动者。名大地动。一向动者。名曰地动。周廽旋

转。名大地动。动名地动。动时能令众生心动名大地动。菩萨初从兜率天。下阎浮提时名大地动。从初生出家。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于法轮。

及般𣵀槃。名大地动。今日如来将入𣵀槃。是故此地如是大动。时诸天龙。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㬋罗伽。人及非人。闻是语已。身毛皆竖。

同声哀泣。而说偈言。稽首调御师。我等今劝请。违离于人仙。永无有救护。今见佛𣵀槃。我等没苦海。悲恋怀忧恼。如犊失其母。贫穷无救护。犹如困

病人。无医随自心。食所不应食。众生烦恼病。常为诸见害。远离法医王。服食邪毒药。是故佛世尊。不应见遗舍。如国无君主。人民皆饥馑。我等亦如

是。失荫及法味。今闻佛𣵀槃。我等心迷乱。如彼大地动。迷失于诸方。大仙入𣵀槃。佛日坠于地。法水悉枯涸。我等定当死。如来般𣵀槃。众生极苦恼。

譬如长者子。新丧于父母。我等于今日。云何不愁恼。如来见放舍。犹如弃涕唾。如来入𣵀槃。如其不还者。我等及众生。悉无有救护。如来入𣵀槃。乃

至诸畜生。一切皆愁怖。苦恼焦其心。譬如日初出。光明甚晖炎。既能还自照。亦㓕一切暗。如来神通光。能除我苦恼。处在大众中。譬如须弥山。䟽曰

就文为四。一大众请。二如来答。三比丘疑执。四佛破除疑。就请又二。一请縁。二止请縁者。縁于地动。知必𣵀槃。是故悲请。问谁动地为縁。答法不在

因。亦不在縁。不在因縁。不。离因縁。既从因縁。宁有作者。虽无作者。亦佛神通而动于地。令其悲恋。安置有縁。于解脱中亦佛智力。说法欢喜安置有

縁。于般若中亦佛体力。非悲非喜。安置有縁。于法身中。亦是纯陀文殊智力。令众开解。入般若中。亦二人通力。去时地动。令众悲恋。入解脱。中。亦是

一人第一义。力令众非悲非喜。入法身中。亦是大众感对治力。闻法欢喜感。为人力。动地悲哀感第一义。非悲非喜致地动縁。其义无量。净名云。或

有恕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就地动又四。谓时处相由。时者佛以四事止华氏之悲。纯陀腷臆小醒。低头饮泪。大众闻法。悲

恼暂息。二人既去。法音已停。更欲增其悲恋之善。于其去后。未久之顷。当是时也。震地动之。即是时也。处者大地是横处。𣑽世是竖处。或言初禅是

𣑽世。或通四禅皆是𣑽世。虽不逹地。而有宝宫。亦皆震摇。即其事也。问上释声光彻至非想。以为有顶。今此地动。焉止𣑽宫。答上云有顶。有顶文宽。

得作远解。此云𣑽世。齐文而已。若依下文。动则能令众生心动。名大地动。无色四心。亦应被动。即其例也。相者有三。一小大动相。二六种动相。三十

八动相。是三种相。皆以形声为本。形有动涌起。声有震觉吼。若单形声是为小动。形声其动是名大动。形声各三。是为六种。一中更三。谓动遍动。等

遍动。三六十八若更分别。开浮提一四天下。小千。中千。大千。十方一传。传相望。作小大动。大大动等。有人云。此经六种。华岩十八动。此岂应尔。特是形

中略言一动。声中略言一震。又云大动。又云能令。众生心动。当知义无十八不同人情由者。例此亦应有小由。大由。大大由。若轮王生没地得主失

主。悲喜故动。是名小动。若辟支罗汉生没地得应供。夫应供。悲喜故动。是名大动。若佛生㓕。地神山神。及诸天龙等。得应供。失应供悲喜而动。即大

大动。今经正明如来八相。唯少升天降魔。文略不存。就八相中。是如来入㓕。地大震动。此则别语经由。若通论者。如前所解。纯陀大众。皆是动縁。旧

云料简地动之词。是经家所序。或言佛说。观师云不然。当时闻语岂是经家。文无标告。焉知是佛。应是地震。而有此词。次从时诸天龙下。是正请又

为三。初长行及十一行半偈。是哀请。次二行是祈请。三长行五譬是讥请。初长行。叙语。以毛竖哀泣而为其相。次十一行。半偈为三。初两行一句略

请。次七行一句广请。三二行结请。初标调御师人仙犊母。即是略举三事。为哀请之端可见。次犹如困病人下。作丧师譬。云云如国无君王下。作丧主

譬。云云长者子下作丧亲譬。云云如来入𣵀槃下。两行结哀请。上文初明犊失母。今结还明我等。及众生。悉无有救护。护字结无主。救字结无师。次譬如

日初出两行。举日山两譬是祈请叹于一佛而具三益。日有三义。一高圆明譬主益。生长万物譬亲益。照了除暗譬师益。而譬文论照了。合文明除

晴。正言师义。是本兼有二能。山亦三义。高出水上譬主益。深入水成譬亲益。水色同山譬师益。师德如山。安处众海。能宣妙慧。照下昏迷。言略意无

矣。旧解日还自照。争论不同。开善庄岩云。佛有智能自照。光宅云。佛果无有自反照智。观师难光宅云。佛无反照智。亦应不自知。作佛不作佛。被救

云。佛虽无智。知作不作。若欲知时。惜诸佛智。佛道同故。今更问之。佛道既同。诸佛无智。何所可借。又并但能知他。无智自知者。唯应觉他不名自觉。

此是光宅四失。樏隔真谛。牛粪净土。指端种觉。无记如来。次问开善庄岩。汝用反照智。照一切种智者。复用何智。照反照智。是则无穷。观师自云。佛

无别反照智。只自有智。智能反照。如此说者。即害两家。云云今明佛有一智三智。三智一智。非三非一。而三而一。一道种智。外破诸问。二一切智。能反

自照。三一切种智非内非外。非自非他。若即一而三。可难光宅。即三而一。可难开善。三一难思。可难观师。云云此二偈亦名祈请。如来在世。所益若此。

祈佛留光。照益我等。故名祈请。指归曰问谁下问意者谁。以神通动地。为比丘哀请之縁也。荅中二意。初明因縁故动。无有作者。文中先离四执

法。谓哀请因。谓比丘縁即地动。不在因故非自。不在縁故非他。不在因縁即非共。不离因縁非无因。四执既遣。法体斯彰。若论其事。既是因縁和合

而生。故蹑前破无因句。便成共生。故云不离因縁等也。所谓比丘机发为因。地动为縁。悲恋哀请。即所生法。故此悲恋。既从因縁。因縁虚假。无有主

宰。故无作者者。谓主宰也。虽无下。谓虽云因縁性虚。非他造作。若以机对应明乎道交。则是佛及纯陀。内证三德。妙用斯彰。故能随机利益。所以动

地为縁。生彼悲恋。还入三德。亦是安置诸子秘密蔵中。所以将悲对喜。及以双非。共显三德。又地动由通。通因定发。以定对智。故约说法。智定所契。

理体存焉。展转牙明。而成三德。文中先明能应。此约能感应。中复二。谓主及伴。主即牟尼化主。伴谓纯陁文殊。究竟分证益物可见。知㓕故悲。㓕即

解脱。闻常闻喜。常即般若。双非二边。法身显矣。纯陀文殊。为发起众。辅佛扬化共熟机縁。故云亦是榜论复宗。蒙佛印讃。知智在说。故云智力。机縁

禀教。还获此智。故云开解。入般若中。地动表㓕。所以悲恋不滞于常。故入解脱。第一义者。即是定慧所契。法身之体也。大众下明能感机。即是理具

三德。开显机熟。故感地动。感对治者。即是闻谈常住。以斥无常。既破小执。所以欢喜悲哀。则三业善生。故感地动是为人力。双非即理。其旨男明。此

但封三悉者。三法不同。即是世界。文虽但三。约义必四。其义无量者。五十二众。能引所引。若应若机。人人具四。无非三德。故义无量。是则感应因縁。

作斯地动。不作而作。主宰斯成。引净名文。以证四悉。四事则前品末。佛举境界方便等四。以止纯陀悲也。纯陀姓华氏。腷臆上符。逼切意不泄也。焉

止𣑽宫者。焉于干切。安也。岂也。无色四心者。即受想行识六种。及十八动等。如释序中记文。一四天下等者。谓阎浮动名小动。四天下动。名大动。小

千动名大大动。又一四天下为小动。小千为大。中千为大大等。经兜率者。新云睹史陀。此云知足。八相者。一升天。二下阎浮。三生时。四出家。五降魔。

六成佛。七转法轮。八般𣵀槃。应时地震等者。例前光中有声也。初长行中经人非人者。人即比丘等四众。俱人趣也。非人即天龙等。非是人趣。或谓

非人。是疑神即紧那罗也。此下偈虽同声共说。乃是比丘为其端首。故下佛答。即云告诸比丘也。调御师者。调他心名调御师。略举三事者。调御师喻

丧师。人仙喻丧主。犊母喻丧亲。困病谓病之甚也。经众生下合譬也。初二句合困病。上句明爱惑。下句肯见惑。界内外皆有爱见。如病之困。次二句

合无蜸等。远离佛医。更随邪教。如食不便。更增其病。故云眼食邪毒药。医王即医师。故譬丧师也。丧主譬者。国无君主。既兵且荒。老子云。大军之后。

必有凶年。故经云饥馑也。尔雅五榖不熟曰饥。菜蔬不熟曰馑。三譬皆注云云者。主亲师义。广在前释。此第三譬。有一偈半。即是譬如长者子。新丧

于又母。我等于今日。云何不愁恼。如来见放舍。犹如弃洟唾。即初半偈是譬。次一偈是合。故前分科云。次七行一名广请。三二行结请。今世行经本。

我等于今日。偈在结请。二偈后书则广请。但有六行。一句结请。却有三行。恐是传写讹舛。若据远师䆁北本。又与世行本。符合。若然者。应是䟽主据

本不同。又恐谢氏已曾修定。故移置前后。后人不晓。往往以此本对校。擅自改易。致使经文。与䟽乖各。上文至还明良生者。上略请中。既云如犊夫

其母。贫穷无救护。今广请竟。还有救护之言。但前譬此法有殊尔。故知此文。是结成上义。高圆明譬主者。财易云。日月丽于天。是高也。白虎通云。日

之为言寔也。常满有节。此言其圆也。又易云。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此言其明也。譬主者。感精符云。三网之义。日为君。月为臣也。高则巍魏在上。喻

法身图。则无党无偏。喻般若明。则光宅天下喻解脱。万物得日光而生。犹子从二亲而生。照了除暗。如师发蒙决疑。而譬下商较经文。论照了者。即

经云。既能还自照等。合文明除暗者。即经云。能除我苦恼。以除苦恼。合㓕暗也。是知如正言师益。故云师义是本。而高圆明。及生长万物。经既不说。

故属傍兼山三义者。以须弥。出水八万由旬。入水亦尔𠇍。四宝所成。映临四海。咸作宝色。譬亲益者。水浸于山。如子依亲。师德下释出譬师益。义即师

有。道德高远如山。四众弟子如海。师宣妙慧之教。照破弟子昏迷。发生智慧。如水色同。山是则山喻正亦在师。意兼主亲尔。旧解下明诸家䆁经文。

既能还自照句也。光宅下意谓因时修行有反照智。果满智息。故云无有。佛道同故者。以佛佛道同。故可借用。今更下。今师斥光宅初举道同难。汝

既云佛果智息。又许道同。此则佛佛皆无反照。何得借诸佛智也。又并下举二觉。并况二觉备满。方得称佛。既无自觉。便同凡夫。四失者。谓无反照

智是四失中一也。梁世义学。光宅为最。而立兹四义。全乖正理。故时人以樏隔等四。喻彼非相。亦呼为四可笑也。云之高胜。尚有所失。况馀人乎。樏

隔下列四失义。所谈二谛。真在俗外。如樏乐之相隔。牛粪下意谓娑婆土本不净。如净名经中。䆁迦足指案地。此则神力变化。方乃清净。犹如秽地。

以牛粪磨拭方净也。西域风俗。皆以雪山牛粪用㓗其地。以彼牛纯食香草故也。指端下。谓证妙觉已。既无反照之智。如人之眼。但见指端。不能反

见已面也。无记下。明如来知见。出于善恶之外。名曰白净无记。次斥开善庄严此二师。虽立反照智。反观种觉。来审复用何智照了。反照智耶。若言

无者。反照但观种智而不自照。虽强立一重。亦未殊光宅。若言重重有反照者。则有无穷之咎。佛无反照等者。谓无别反照智。只此佛果种智便能

自照。故云只自有智等。即害两家者。言无反照。则害开善庄严。言只自有智能照。则害尤宅。今明下。示今释一家明义。三智圆融。反照照他。自在无

碍。文中初明三一互融。次一道下寄次第显示。一即三是假。三即一是空。非三一是中。双遮而三一是中。双照寄次第显二也。外破诸暗者。空中即

假。三千宛然。故以此假智遍照诸法。即能觉他。以物机无量。不出三千。能应虽多。不出十界。故能反自照者。假中即空。亡外照内。即自觉也。空假不

二。心性无殊。名为一切种智。非内非自。是遮一切智。非外非他。是遮道种智。若即下结破。可难光宅者。既即一而三。则假智即具空中。光宅何得云

但有种智。而无反照智耶。况种智是假智。反照是空智。假尚即中。岂不即空。难开善者。此三即一。开善庄严。何得于种智外。云别有反照耶。难观师

者。况即一而三。三用差别。即三而一。一体无殊。三一互融。不可思议。观师云。佛无反照。只自有智。智能反照。此乃释义暗昧。全无指归。既云无反照。

人云只自有智。智能反照。既自能照已。是有反照智。岂得云无耶。此亦自语相违也。若知三一互融。其义方显。即三而一。则无返照。即一而三。自有

返照。此一心三智。是诸佛之本源。大教之心膂。文殊之所承。龙树之所阐。山家祖述。心要在兹。故晓此旨。诸师自破。经云既能还自照。又云亦㓕一

切暗。其义。易通。世尊。譬如国王生育诸子。形貌端正。心常爱念。先教伎艺。悉今。通利。然后弃之付旃陀罗。世尊我等今日。为法王子。蒙佛教诲。已具

正见。头莫放舍。如其放舍。则同王子。惟头久住不入𣵀槃。世尊譬如有人。善学诸论。复于此。论而生怖畏。如来亦尔。通逹诸法。而于诸法。复生怖畏。

若使如来久住于世。说甘露味充足一切。如是众生。则不复畏堕于地狱。世尊。譬如有人初学作务。为官所收。闭之囹园。有人问之。汝受何事。荅言。

我今受大忧苦。若其得脱。则得安乐。世尊亦尔。为我等故。修诸苦行。我等今者。犹未得免生死苦恼。云何如来得受安乐。世尊。譬如医王。善解方药。

偏以秘方。教授其子。不教其馀外受学者。如来亦尔。独以甚深秘密之蔵口偏教文殊遗弃我等。不见顾悯。如来于法应无秘吝。如彼医王偏教其子。

不教外来诸受学者。彼医所以不能苦教。情存胜负。故有秘惜。如来之心终无胜负。何故如是不见教诲。惟愿久住莫般。𣵀槃。世尊譬如老少病苦

之人。舍远夷涂。而行险道险道多难。备受众苦。更有异人见而悯之。即便示以平坦好路。世尊我亦如是。所言少者。譬未增长法身之人。所言老者。

譬重烦恼。所言病苦譬未脱生苑。所言险道譬二十五有。惟愿如来示导我等。甘露正道。久住于世。勿入𣵀槃。䟽曰从长行。去即第三讥请。先述旧

解讥请。凡作五譬。初作有始无终譬。二作怖畏譬。三违本誓譬。四不平等譬。五无慈悲譬。初譬有三。开合结。国王佛也。诸子四泉也。他云技艺者。始

从鹿苑。终至法华。所说诸经。巨有所妨。今则不尔。以二乘法。合之则可见。端正。正见也。爱念。襌定也。技艺。神通也。旃陀无明也。亦习气也。初教三学。

似如有始。不尽馀惑故言无终。二怖畏譬者。亦三。旧云诸论者譬通逹诸经。今谓不尔。譬破四魔。而今不住。乃畏死魔。三违誓譬者。略无结诸。有人

佛也。作务本譬。誓尽度生。官事譬起应。囹圄譬入生死。人问者旧云十方佛。或云实智问权。又云假设此问。今以机为旁人。机谢告终。如如出狱。故

言安乐。夏曰夏台。殷曰美里。周曰囹圄。白虎通曰。囹。令也。圄。举也。令其思愆举罪。四不平等譬亦三。方药十二部法也。秘方即密教。教文殊诸菩

萨也。不教外学二乘也。五无慈譬亦三。可寻旧释。讥请。但讥请于师失主亲二义。令更会之。初一譬讥法亲。次两譬讥法主。后两譬讥法师。初譬讥

法亲者。夫云亲者。慈念为本。初。生教训似若亲慈。付旃陁罗。顿垂骨肉。法亲亦尔。从佛口生。即是养育。得佛法。分。即是端正。技艺者学人思惟。无学

习气。若大乘意。凡有无明。斯皆毒害弃我而去。是付旃陁。次两譬讥法主者。夫云主者。以威伏敌。以恩养民。前譬威武未畅。后譬恩惠不充。通逹诸

论如当敌怖畏。今畏此论者。如为敌欺。法王亦尔。除众生畏。众生未免。故佛有畏。初学作务譬民有生业。收闭囹圄。譬民无聊生。业废譬无畏。闭狱

譬无恩。法王亦尔。初令学无学等修道品。作务而复犹在思习无明狱中。百姓有罪。在予一人。众生苦恼。云何如来。欲受安乐。次两譬讥法师者。夫

师有训导之德。前譬讥师内惜良方。后譬讥师外秘坦道。观诸譬文。皆有深意。而此譬最明攀类。文殊而耻行险路。岂非讥师意也。指归曰巨有

所妨者。以诸声闻来至法华悉已入圆。岂于此会云付旃陀罗耶。则今下今师但以二乘法。合技艺等。则法喻允合。故云可见。是则此诸二乘。皆是

不经法华会者。问法华五千退席合在𣵀槃得悟。何得不经法华耶。答道席是未证。谓证。其实凡夫。若住小果。只于彼会而得入住。初教至馀感者。

修戒定慧。已破四住。是有始。不教圆顿令破无明是无终。为无明障法身。害患命如付魁脍令杀也。经善学诸论者。西域记云。婆罗门学四吠陁论。

旧云昆陀讹也。一曰寿。谓养生缮性。二曰祠。谓享祭祈祷。三曰平。谓礼义占卜兵法军阵。四曰术。谓异能技数。禁咒医方。䟽主以四论譬四魔。数义

俱当。合中经云诸法。即是已破四魔。故云通逹诸法也。誓尽度生。即本因之时。发四弘誓。最初即云。众生无边誓愿度也。机谢告终者。机縁既尽。故

佛入㓕。夏曰下释囹圄。是三代狱名也。囹力丁切。圄鱼吕切。广雅云。夏曰台拘汤是也。殷曰美里酉音纣拘文王是也。周曰囹圄皆狱之别名。风俗

通亦同此说。周礼三王始有狱。按急就章。咎繇上音高。下音遥。舜时臣也。造狱后代因之。白虎通者。后汉章帝讳烜。于白虎殿会群儒。论五经同异

所作也。班固字盂坚。奉诏纂其事奏御凡十卷。又刘熙释名云。囹者领也。圄者御也。谓领囚徒禁御之也。愆去干切。过也。即密教者。谓三德妙理。佛

若不说凡小莫知。故法华论云。法华亦名秘密。即此义也。非是八教中秘密经。夷途平路也。从佛口生等者。此谓比丘禀三蔵教名从口生。证学无

学。名得佛法分。此但借用法华经语。义与彼殊。不以文害意也。故三蔵教三乘虽异。所证无殊。故使四果证真。名得法分。即是形貌端正。及技艺通

利义也。有本技艺字下多者字。非也。学人下解付旃陀罗义。学人即初二三果。无学即四果。此约小乘当分以思惟习气。为旃陀罗。若天下约大乘。

乃根本无明未破。悉名付旃陀罗。乃至别圆地住已前。皆为无明。毒害法身慧命也。前譬谓怖畏譬也。威武者谥法曰强毅。执此曰威克。定祸乱曰

武。传曰止戈为武。后譬即违本誓譬也。通逹下释出初譬怖畏。此论如为敌欺者。以论喻敌既于论怖。是被论欺。初学下释出后譬。民无聊生者。聊

略也。谓不暇略为生活也。思习无明。义如向说。烦惑系闭。如彼牢狱。百姓等者尚书汤诰云。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孔传云。自责化不至今。以此

诰词。例同法王誓愿也。既云众生誓度。今众生未免生死苦恼。云何如来自入𣵀槃。是则众生受苦。过在于佛。如百姓有罪。在我天子一人也。内惜

良方者。文心离龙云方者隅也。医药攻病各有所主。专精一隅。故药石称方攀类文殊者。即前譬。明佛偏教文殊。而遗弃我等。高攀妙德以类于已。

讥师有偏也。而耻行险路者。即后譬耻行诸有崄路。欲登圆顿正道。亦是以崄道讥师也。是知学人思惟未尽。犹在分叚。二十五有崄道中行。无学

虽出分段。尚在变易三有中也。𠇍时世尊告诸比丘。莫如凡夫诸天人等。愁忧啼哭。当勤精进。系心正念。时诸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止不啼哭。

犹如有人丧其爱子。𣩵送已讫。抑止不哭。𠇍时世尊为诸大众。说是偈曰。汝等当开意。不应大愁苦。诸佛法皆尔。是故当默然。乐不放逸行。守心正

忆念。远离诸非法。自慰受欢乐。复次比丘。若有疑惑。今皆当问。若空不空。若常无常。若苦不苦。若依非依。若去不去。若归非归。若恒非恒。若断若常。

若众生非众生。若有若无。若实不实。若真不真。若㓕不㓕。若密不密。若二不二。如是等种种法中有所疑者。今应咨问。我当随顺。为汝断之。亦当。为

汝先说甘露。然后乃当入于𣵀槃。诸比丘佛出世难。人身难得。值佛生信是事亦难。能忍难忍。是亦复难。成就禁戒。具足无缺。得阿罗汉果。是事亦

难。如求金沙。优昙钵华。诸比丘离于八难。得人身难。汝等遇我不应空过。我于往昔种种苦行。今得如是无上方便。为汝等故无量劫中。舍身手足。

头目𩪷脑。是故汝等。不应放逸。汝等比丘。云何庄岩正法宝城。具足种种功德珍宝。戒定智慧。以为墙堑。汝今遇是佛法宝城。不应取此虚伪之物。

譬如商主遇真宝城。取诸瓦砾而便还家。汝亦如是。值遇宝城取虚伪物。汝诸比丘。勿以下心而生知足。汝等今者。虽得出家。于此大乘不生贪慕。

汝诸比丘。身虽得服袈娑染衣。心犹未染大乘浄法。汝诸比丘虽行乞食。经历多处。初未曾求大乘法食。汝诸比丘。虽除须发未为正法。除诸结使。

汝诸比丘。今当真实。教敕汝等。我今现在。大众和合。如来法性。真实不倒。是故汝等应当精进。摄心勇猛。摧诸结使。十力慧日既潜没已。汝等当为

无明所覆。诸比丘。譬如大地诸山药草。为众生用。我法亦尔。出生妙善。甘露法味。而为众生。种种烦恼。病之良药。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及我诸子。四

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蔵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入于𣵀槃。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酰首罗面上三目。

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下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𣵀槃。如来之身。亦非𣵀槃。摩诃般若。亦非𣵀槃。三法各异。亦非𣵀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

为众生故。名入𣵀槃。如世伊字。䟽曰第二酬请。初酬哀请。有长行偈颂。长行初止外悲。劝修内观。凡夫八风。得失忧喜。道与俗反。升沉硕异。何者失

不可愁忧追。喜不可愁恼得。下文云若常愁苦愁遂增长。唐劳无益。若能勤遮二恶。勤生二善。恶是忧喜之本。善故则无忧喜。唯当清净故勤精进。

止其苦恼。苦恼止故。则无攀縁。寂然无为。谓之正念。正念者何。即无念也。若无念者。亲主师谁。谁臣子弟。谁去谁住。谁度不度。谁是愁者。所愁者何。

寂然无朕。由是人天。还得正路。止不啼哭。又以譬显之。佛是主善之縁。得善如爱子。失善如丧子。今闻近惠。不忧失善。故言殡送已讫。次偈颂为二。

初一偈是止悲。次一偈是劝观。而互有二义。不可一向。初言开意者。开精进意。尚已无忧。况开定惠。又言开者。开意实相生死𣵀槃。二边俱寂。偈云

是故当默然。又开者。明解二用。皆方便故。故云诸佛法尔。次偈者乐不放逸。劝正念惠。守心劝定也。远离劝进也。自慰者。结前勿悲。受乐者。守斯念

惠。汝应正念修心。勿如凡夫。悲号何益。然诸比丘悉是上果。岂同下凡。持是对圣诃凡。此正酬其哀请也。复次比丘下。酬其祈请叹请。汝称佛如日

如山。镇照等益。法身常在不出不没。随机二用。乍隐乍显。日虽照世。有目者睹。山虽峙海。流入者见。汝同无目不流。复何益矣。若言有益。今劝汝问。

设不能问。我今为汝开其问端。若能问者。为说甘露。然后𣵀槃。既不能问。请住何益。此乃贬其不及。止其祈请。兼显菩萨之德。正酬其叹请。祈请也。

旧解十五双纯就初教中。作药病义。谓空是乐。不空是病。乃至二不二亦如是。有纯约今教。谓空是生死。不空是𣵀槃。乃至二不二亦如是。若能问

者。则甘露门开。于汝有益。既不能问请住何益。兴望云。下文具有此意。下文正约始终意也。空即昔教。不空今教。乃至二不二亦如是。今明此义宽

广。无开众问。故文云。如是等种种法中。我当随顺为汝断之。诸释无咎。今更约三种空不空。非空非不空。乃至二不二。非二非不二。亦如是。人约四

种空不空。亦空亦不空。非空非不空。乃至二不二。亦如是。昔教今教。悉得同此。三种四种广分别之。即是昔教今教。三门四门。从诸比丘佛世难值

下。是酬讥请。兴皇云。此为八阶。是彼师之盛释。一叹五难。是叹离八难。三举佛昔因。成佛今果四。夺其果非五。夺其因非六。显真法性。劝令修习。七

劝舍昔依今。八正示新伊。先叹次是先夺后与。得成次第。以此八阶。酬五讥也。初五难。于馀人是难。于汝为易八难难离。而能得离。是故叹之。既叹

离难。得罗汉果即是于始。方今汝入秘密之蔵。即是于终。云何而言有始无终。复言空过。于小为是。于大为非。故言空过。举于往因成今果者。正酬

其讥。明如来久劫。舍头目𩪷脑。求大𣵀槃。只为利益。岂当怖畏。所以非其果者。汝果虚伪。非正法宝。无戒定慧。不能庄严。正法宝城。他取宝城证𣵀

槃。是圆緫包含故。故不可翻。兴皇云。𣵀槃非緫非别。名含緫别。取此酬其不违本誓。所以非其因者。发菩萨心。乃名出家。汝不发心则非出家。袈裟

但是染衣而已。汝不染正法。故非大乘衣。汝虽剃头不为正法。除诸结使。所以示劝真实法性。昔之小乘是虚伪。今日大乘是真实。昔以无为为法

性。今以妙有为法性。法性未曾是有是无。。为他縁故说有说无。知昔无为是法性者。如迦叶云。身是法性。身云何存。身若存者。即非法性。当知昔以

无为为法性。佛即破之。㓕非法性。夫法性者非是㓕法。取此酬其不平等讥。汝取㓕庆非我不等。所以舍昔依今。此正释疑疑。云令我舍昔依今者。

昔何不说。佛即解云。譬如大地。我法亦尔。治众生病。初说无常。为治汝病。今说于常。亦治汝病。初后并为治病故也。所以说新伊者。既劝舍昔依今。

故须新伊秘密。安置汝等令住其中。非是弃汝不示坦道。不是无慈。前后共荅五讥请也。今明不然。得五难离八难。同是一意。何以分为二。只就斥

中酬五讥请。文义其足。何烦八阶。共来答之。是故不用。今分文为三。一叹与。二斥夺。三劝奖。夫欲夺之。必先与之。其讥请既切。今斥夺亦深。既斥其

为。复须示真。与夺抑扬。自成次第。于此三中。即是三双。初叹与为一双。谓能得。能离是故须叹。次斥夺为一双。谓不得不离。不得真实。不离虚伪。是

故须斥。三劝奖为一双。谓应离应得。昔教应离。新伊应得。是故须劝。初从佛出世难下。是叹与得离又三。先释。次譬。三结。初文五难。此与上文互有

互无。上为俗人不叹出家割爱难。不叹阿罗汉难。此中为出家人。不叹最后檀难。不叹闻法难。馀皆相应。离八难者。得人身。离三涂。值佛。离佛前后。

郁单越。长寿天。及边地难。得出家。离根不具难。得罗汉。离世智难。次举金沙墨华譬之。次离于下结之。从汝等遇我下是斥夺。不得不离。今点此意。

酬五讥者。汝等遇我。我初令。汝得五难。离八难。是我善始。今复使汝不应空过。是我令终云何谓我有始无终。又取意释。其上文云。生育诸于。形貌

端正。是佛之始。付旃陀罗。是佛无终。若取佛意不应以亲认佛。何者其不识佛。非是王子。不识实城。形不端正。无明自。覆即旃陀罗。何须遣付。此即

无始无终。廽过与诸比丘。从我于往昔下第三。即是酬其违本誓讥。夫难行苦行非止一𡍼。我甘之如荠。无上方便。其门不不。未尝吝惜。汝等放逸。

不受不行于此大乘不肯作务。非我无惠。夫身命者。谁所不重。我轻生忽死。经无量劫。指山指地。骸骨倍多。指海指江。𩪷脑非喻。况复妻子国城。捐

弃无数。如是恩德。但为汝等。放逸无惭。系在囹圄。不得解脱。非我无恩。此以不惭不受之过。还诸比丘。从汝等比丘云何庄岩下。酬第二怖畏讥。我

正法宝城。功德具足。戒为墙壁。岩峻绝险。众魔群盗。所不能关。定为其堑。深广波澜。无涯无底。五尘六贼。没溺沈沦。慧为俾倪。鉴微识远。博逹今古。

明了其足。我城如是。何所可威。何所可畏。汝等比丘。无城无岩。有怖有畏。故回怖畏还诸比丘。从汝今遇是下。酬其第四不平等讥。此正法城。表里

皆实。琳琅充溢。瓌琦焕烂。非但无穷。复无遮阂。啇人遇之。执持伪砾。取者鄙吝。非城不等。此以遍过。廽还比丘。从汝诸比丘下。酬其第五无大慈悲。

不示坦道讥。汝下。心知足是不厌小径。不贪大乘。是不欣坦道。披服袈裟。是不厌粪扫。不染净法。是不欣缨络。多处乞食。是不厌贪里。不求法食。是

不欣上味。剃除须发。是不厌小智。不为正法。是不欣大明。汝既不厌。悲无所㧞。汝既不欣。慈无所与。盘桓隘路。增背坦道。此以无欣无厌之过。还诸

比丘。已悬酬五讥竟。今更怗文。从汝等遇我下。是第二不得不离一双。文为二。先略明不得不离。次广明不得不离。汝等遇我。是略明不得。不应空

过是略明不离。我者。即是真佛此佛。亦我亦常亦净。即是法身。金刚之身非后边身。非离食身。如此真佛。汝所不识。但诚应化。化非真佛。非说法人。

浄明云。汝不见佛。不闻法。不入众数。与六师等。不识真佛。是斥其不得。不应空过。此夺其不离。云何不离。虽离八难。不得无难。虽得四果不得真果。

果既非真。难亦不离。故言空过。即是夺其不得。次从我于往昔下。广斥不得文为二。一斥不得真三实。二广示真三宝。斥文为三。一广释真佛。二广

释真法。三广释真僧。广示此三。彰其不得。初释真佛又两。先举道前方便。故言我于往昔。次举道后方便。故言今得无上方便。将后例前。皆是无上。

无上方便者。道前是圆因。下文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道后是圆。用下文云。二鸟双游。举前举后。无上方便。释成真佛。常乐我净。汝所不识。而汝议

者。灰断入㓕。无道后圆用。虽有道前非无上圆因。此是斥其不见真佛。从汝等云何庄严下。广释不见真法。夫真法者。即真善妙色。出生妙善。甘露

圆满。具是无缺。亦名醍醐。一切诸药悉入其中。一切三学。种种功德。纵横高广。充溢弥满。犹如宝城。墙堑俾倪。乃名真法。汝以空。观除惑。惑尽则。观

亡。以身智为有馀𣵀槃。若入无馀。灰身㓕智。同空永寂。净名云。贫所乐法。摄论为下劣乘。法华云鄙事。此经称伪砾。此是斥其不得真法。促汝诸比

丘。勿以下心下。广斥不得真僧。又二。先緫斥下心。不慕上法。火别约因果功德斥之。本以因果切德名僧。汝之因果。皆非真僧。虽服袈裟。非破五住

恶。非怖内外魔。虽行乞食。经历多处。非应供乞士。虽剃除须发。非杀贼不生。则非真僧。上举真佛法。斥伪佛法。而不出于伪佛法一相。今斥伪僧。亦不

出真僧之相。前后互现。亦是举真即知伪。举为即知真。从汝诸比丘。今当真实下。示真三宝。文为二。先标今当真实是也。真对昔伪。实对昔虚。二正

示者。今我现在是也。我即佛宝。大众和合即僧实。如来法性。即法宝。法实之中。具于三点。如来即般若。法性即法身。不倒即解脱。此三称。蔵。蔵一切法。

佛僧例然。三从是故汝等下。是应离应得一双。又二。初劝离伪。次劝修真。初文者。夫为体也。正由无明。无明未除。不得免伪。故劝舍无明。诸比丘。譬

如大地下。是劝修真。文为四。一譬说秘密蔵。二法说秘密蔵。三释秘密蔵四结秘密蔵。譬为三。一大地譬。二诸山药草譬。三为众生用譬。大地非但

善载而已。亦不生而生。生于乐草。亦无用而用。为众生用。药草所生不离能生。亦即所生为众生用。众生虽复取用。亦业招大地。福感药草。三种宛

转。不得相离。种别不一。一即具三。可以譬秘。三即是一。可以譬密。具一切物。可以譬蔵。故举此譬秘密之。蔵。次从我法亦尔下。即以法合譬。以明秘。

蔵。于中有顺合。超合。欲表秘蔵自在不定。不可思议。初我法亦尔者。此顺合法身如大地。大地如法身。故言亦尔。举三法身。合大地三义。出生妙善。

甘露法味。此举三般若。合诸山药草三义。为众生用。举。解脱。合用中三义。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入秘密蔵。即超合用。诸子四部入秘密蔵。即超合

药草。我亦自入超合大地。病若愈者。药地之功息矣。安住湛然。众生得益。般若功亡。法身之用息矣。同归至寂秘密蔵中。一切众生是初发心。拟初

住位四。众是中心。拟四十位。佛是后心。拟妙觉位。同入秘藏咸见佛性。问众生入者。与佛同耶。答。六位分别。云。后次蹑上文来。大地譬佛宝。诸山药

草譬法宝。为众生用譬僧宝。次合文者我法亦尔。是佛。出生甘露。是法。而为众生。是生。三从何等名为下。是释秘密蔵。先出他解。次帖文。地人云阿。

梨耶识在妄惑内。称秘密藏。成论人云当来果佛在众生外。一切众生当得佛果。此理属人是亦内。即时未有是亦外。外故非内。内故非外。名秘密。

蔵。𣵀槃本有论云。众生身内有佛。亦非密身外有。非身内非身外有。非非内非非外有。并非密也。众生即是。故名为密。前两种解。为此。论破。云云若昔

教说者。隐故名秘。覆故。名蔵。谓无常。覆常。相覆无相。不了覆了。令常等隐。名秘密藏。如形残人。如外道。论等。种种譬喻。下文广说是名昔教。秘密之。

蔵。今经开敌。如月处空。清净显露。不如昔教。但以正法微妙。不可思议。绝名。离相。众生不解名为秘密。法界包含。摄一切法。用不可尽。名之为蔵。故

下文云。不纵不横。不并不别。是秘密义。三法具足。无有缺减。是其蔵义。文义炳然。那忽馀解。举𣵀槃。论破诸人师。举𣵀槃经。破方便教。大风卷雾。清

汉昞然。今释秘密蔵文为三。一譬三点。二譬三目。三合以三德。此之三文。一往而言。是从事入理。三点是文字。此约言教。三目是天眼。此约修行。三

德是佛师。此即约理。又是佛印。印于教行。凡有言说。与此相应。即秘密教。修习相应。是秘密行。证得相应。是秘密理。故约三释。称理。教。行。初三点中

言。云何如世伊字。外国有旧新两伊。旧伊横竖。断绝相离。借此况彼。横如列火。竖如点水。各不相续。不横。不同列火。不竖不同点水。应如此土草下

字相。细画相连是新伊。相。旧伊可譬昔教三德。法身本有。般若修成。入无馀已。方是解脱。无复身智。如坚点水。纵而相离。又约身约智。分得有馀解

脱。横一时有三法各异。如横列火。各不相关。新伊字者。譬今教三德法身。即照亦即自在。名一为三。三无别体。故是不横。非前非后。故是非纵。一切

三如。大点。三即一如。细画。而三而一。而一而三。不可一三说。不可一三思。故名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者。即非三非一。名秘密藏。如世伊字。此句是慈

经之根本。为显斯义。广立问答。致二十五品。洋洋无尽。若失此意。全迷根本将何指归。次约三日释者。摩酰首罗居色界项。统领大千。一面三目。三

目一面。不可单言。一三纵横。若并若别。能严天颜。作世界主。彻照三千。若不纵横严主照世。一切皆成。三德亦尔。纵横并别。秘蔵不成。不纵不横秘

密。蔵则成。次约三德释秘密。蔵者。果地众德。但言三者。盖举略兼诸法之身。非色非无。色非色故。不可形相见。非无色故。不可心想知。虽非色而色

充满十方。巨细相容。不广不陕。虽非非色。亦可寻求。能发众生深广智慧。故曰如来色无尽等。即法身德。般若者。非知非字。非知故不可动虑分别。

非字。故不可言说书绅。亦非不知非不字。非不知。故不同灰㓕。非不字故不同偏空。虽非知无所不照。三谛偏朗。极佛境界。凡圣并明。虽非字而半

满具足。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诸字悉了。法界流注。若悬河海涌。不可穷尽。净名云。能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

神力不共法。即般若德。解脱者。非喧非寂。非䌸非脱。非䌸故五住不能繋。非脱故十智不能虚。非脱而脱。二边之所不拘。如百句解脱中说。非䌸而

䌸。为讷钝邪痴。阐提外道所䌸。故有病行。婴儿行。住首楞岩。示现善恶。随所调伏。众生之处。虽鄙必施。如医疗病。如华在水。无染无著。名解脱德。佛

身业不可思议。法身则摄。佛口业不可思议。般若则摄。佛意业不可思议。解脱则摄。故知三德摄一切德。又大品名为色净。般若净。受想行识净。般

若净法华云。如来庄严。又云六根清净。緫诸经异说。悉为三德所收。包含緫别。囊括事理。以略收广。不逾三德。若偏纵横。并别一异。皆非秘蔵文云。

法身亦非。般若亦非。解脱亦非。不纵不横。不并不别。三一相即。一中无量。无量中一。非一非无量者。是名秘蔵。从我今安住下。第四结。秘密蔵安住

三法。此结三德入大𣵀槃。结秘密蔵。如世伊字。是结三点。文略不结天目然佛常安住三法。而言我今者。盖随縁冝。故云为众生故。名人𣵀槃。即此

意也。指归曰初止外悲等者。对下又以譬显。故此名初也。凡天下释止外悲也。八风等者。得则四顺故喜。夫则四违故忧。道谓比丘。俗即天人。道

则并进𣵀槃。俗则洸沈坠生死。顾大也。既其大吴。故止云。其如凡夫诸天人等。愁忧啼哭也。何者下征释止悲所以。且如世间已失乐事。尚不可以愁

忧追还。未得乐事。亦不可以愁偶而获。岂如来去住。由汝愁忧也。故引下经以证无益。若能下释。劝修内观。即是当勤稽追。系心正念经文也。勤遮

二恶者。见思本起。名已生恶。尘沙无明。名未生恶。当动修三观。遮此二恶。勤生二善者。二乘已生真善。勤加增长。未生假中之善。令连发生。恶是下

明。由有三惑之恶。故有界内外忧喜之情。故云恶是忧喜之本也。若破三惑之恶。显三德之善。则无界内界外忧喜之事。故云善。故无忧喜。若遮恶

生善。惟当返观心源。清净常一。观道无间。名勤精进。苦恼由心。心即空中。苦恼安在。故云止其苦恼。由有苦恼则攀佛㓕。令观心性生佛无差。性体

不迁。谁云去住。故无攀縁。何所为作。如此观察。谓之正念。即无念下。更释出正念义。只是一切诸法。不离一念。此念亦无名为正念。若无下历前三

请。以示感应性卢。一念尚无。机应宁有。从亲主师至者。何凡三双六句。初二两双。并先应后机。后双。初机后应。机应俱亡。故云无朕。朕直引切。谓兆

朕也。由是下释经。特诸天人。至不啼哭也。天人闻佛劝比丘众。今修内观。豁然意解。通入妙道。名得正路。次又以下即如有人。丧其爱子去文也。得

善等者。佛在。得大乘善如爱子。佛㓕。失大乘善名。丧子今闻近惠者。即闻系心正念也。是知大乘正惠。即心而具。近岂过此。即桧分别。攀縁之情。故

如𣩵送已讫。牙有二义者。初偈云。当闻意则是劝观。次偈云自慰则是止悲。故云牙有二用。皆方便者。示生示㓕。皆是权施。化仪合𠇍。而生㓕即无

生㓕。何得见生则喜。闻㓕则悲。镇照等益。山镇于海。日照于晴。各喻主亲师之三益。故云等益。无目不流者。喻无受道之机也。若言有益者。汝若言

佛住世有益也。开其问端者。即若空不空等。十五双。悉是问端。必无二是。冝应问之。若能下释亦当为汝。去经文也。贬其不及者。声闻既不能问。则

何殊无目。不流则是贬其智力不及也。止其祈请者。若能问则说法后㓕㓕不能问则住亦无益。虽能与不能。俱定入㓕。不须祈告请住也。兼显菩蕯

者。如有目流入之人也。故下迦蔫能问于佛。酬其叹请祈请者。前祈请中。举日山为叹也。药病是约二谛。药真病俗。乃至二不二者。二是病。不二是

药也。空是生死者。以生死虚妄体本空故。兼开众问者。即开下三十四问也。诸释无咎者。全取三师释义则无咎。若各执则有过。广分别之。下注云

云者。应约四教。各有三门四门。以消经文。则四教各具一十五双也。又以四教竖历五时。则华岩有二教十五双。乃至法华唯圆十五双。今经重施

三教十五。即圆十五。以此为今对鹿苑唯小。为昔三门四门者。三门即没两亦。以两亦只是合前二门故也。问经文十五双。但是二义。何故作三门

四门释耶。荅兼用即成两亦俱舍。便是双非。故知既具空有。即具三四。况开偏小。成皆入圆。良由诸法唯心。心即三谛。真谛即空门。俗谛即有门。中

谛双遮双照。即是两亦双非。若约当分明义。则前二教。虽明三四。但归于空。列教四门正归于有。以圆三谛摄无不周。若合三为二。只是真俗。空中

二谛。合为一真。故附经文。且作二说。暹师用泽州䟽释此十五双者。全背今家三门四门义也。须知今师明义诸双。始终只是二谛。今从难解者。略

消其名。常即空门。下䟽云。不为縁生故常也。无常即有门。有为迁双故无常。苦即有门。经云。有身即苦生。无身苦不生。不苦即空门。依即有门。有法

可依故。非依即空门。经云。稽首如空无所依去。即有门有生㓕。故不去即空门。无去无来故有门。则有三宝可归。空门逹宝如幻。无宝可归。经云设

有一法过𣵀系者。我亦说如幻如化。恒即空门。下䟽云。不为縁㓕。故恒非恒即有门。有法为縁所㓕。故众生是有门。非众生是空门。逹众生假名即

空故实。是有门。有五阴寔法故。不寔是空门。五二即空故。密是空门。术密是有门。二是有门。不二是空门。是故诸义虽蛛。不出空有二义。三门四门

已如前说。收摄文旨。岂离自心。新伊字下有先叹者又二。五字者。后人妄加也。先叹次示者。先叹即初二两阶。次示即第三阶。先夺即四五两阶。后

与即六七八三阶。俱云阶者。即取阶级次第义。酹五讥者。前讥请有五番也。复言下释经。汝等遇我。不应空过也。他取宝城等者。即䟽主因便叙他。

据此文名𣵀槃之名。不可翻义。兴皇者。既以他义间断。故须重云兴皇也。非其因下。约五六二阶。酬不等议。初是第五夺其因非。次示劝下第六。显

真法性。舍昔下。约七八二阶酬。无慈议。初是第七舍昔依今。火说新下。是第八正是新伊。已上八阶酬前五讥。讲者当以经文对䟽释出。义自可见。

今解中初斥破兴皇八阶。凡有二夫。故緫斥云。不然。由具五难即离八难故云同是一意。故今但以释譬结分文。何以与皇分五难八难为两阶耶。

此一夫也。又只斥中酬讥自足。何烦八阶共答五讥。此二失也。故緫结云。是故不用。复须示真者。是真即奖劝也。能得能离者。能得五难。能离八难。

释中初对。上辩异。即对上天众叹。纯陀中有六难也。离八下。预示所离八难之名。虽在结中即是此文。五难所离。故预示之。三途者。四解脱经。谓地

狱为火途道。此据八热。鬼为刀途道。畜为血途道。应法师云。三途者。意将此方三途山。是九州之险。以名地狱。后人妄谓三途为书生。饥鬼地狱也。

应师所释。殊不知三途之义。出在经文也。欎丹越。此云胜。谓胜馀三州故。亦云高上。其意亦然。及边地难者。以佛唯生中国。故得出家者。即经云。成

就禁。戒具足无缺。是一难也。以律判。根不具者。不听出家。既云成就禁戒。即离此难。罗汉已得无满正智。即离世智邪推。所言五难者。佛世难值。人

身难得。合为一。成就禁戒。得罗汉采。开为二难。故成五也。以禁戒是因。罗汉是果。故譬中如求金于沙。甚难可得。生死法中。求是五事。至极难得。

花亦𠇍。结中八难。举所离以结能离之五也。八者。三途为三。根不具为四。世智辩聦为五。佛前佛后为六。单越为七。长寿天为八。前三在下三𧼈。次

四在人。后一在天。又成论云。四轮摧八难。一宿世善根轮。摧前四难。二勤发正愿轮。摧世智。三供养诸佛轮。摧佛前后。四至中国轮。摧单越长寿天。

不得不离者。不得五难。不离八难。取意释者。即探取第三叚酬怖畏。经释无始终义也。何者下。征释。不应以亲认佛义也。既其不议法身常住。非是

法王之子。何得认佛为亲。不识下。既汝前自喻端正。今喻既遇宝城。而取焉物。四德𣵀槃。即心而美。而不识知。翻取小法。故非端正。无明自覆等者

既迷法性自起无明。则是汝自投魁脍。伤害法身。岂是佛遣。故云何须遣付。非正一途者。财法二施。种种差别。悉是难行。故非一途。甘荠者。诗云。谁

谓荼苦。甘之如荠。荼味苦。荠味甘也。捐舍身命勤施财法。凡夫以之为苦。如来逹苦法界故云如荠。此则緫喻二施也。无上下。别示二施。法施故有

惠。财施故有恩。初明法施云其门不小者。斯则体内方便。大乘之门也。非我无应者。汝自不受大乘。非我不惠施于汝也。夫身下示财施。财有内外。

内则身命。外则妻子国城。在文可见。但为下。汝自放逸。致使系闭生死狱中。非我无财施之恩及汝也。功德具足者。圆戒定惠。无所不收。故云具足。

名此三学以之为城。释名云城盛也。盛受国都也。墙壁者。释名墙障也。所以自障蔽也。壁辟也。言辟御风寒也。今明国城墙壁。则御敌防盗。故喻戒

学止恶防非。圆常之戒。防止二边。故云严峻绝崄也。众魔。四魔也。以群盗喻众魔也。壍者坑也。绕城水也。水性澄静。故以喻定。首楞严定。横谈法界

故无涯。坚彻如理故无底。睥睨。或俾倪上疋计切。下五计切。又字林作普米。吾礼切。释名云。城上坦谓之睥睨。言于孔中睥睨非常事也。或曰裨助

城之高也。或言女墙言其卑小。比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也。或言堞。取其重叠义也。今以惠鉴圆普。不着二边。如睥睨于非常也。鉴微识远是寔智。

博逹今古。即洞照三世是权智。有怖有畏者。比丘但证小果。而为界外变易。死魔等怖畏也。表里皆宝者。向既以三学释城。应以戒防身口为表。定

惠为里。又修德为表。性德为里。皆常乐我净故云皆宝。琳琅者。尚书禹贡云。厥贡惟球琳琅玕。孔氏传曰。球琳皆玉名。琅玕石。似珠现文。既以琳琅

瓌琦四事释表里皆宝。即应以此四。喻四德也。商人者。白虎通云。商其远近。度其有亡。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也。取者。即商人以喻小机。自不受大。

非如来咎。是不厌粪扫者。内染小法。外着袈裟。即同贫子。不厌麄弊垢腻之衣。故云粪扫也。不欣璎珞者。即不欣舍那𤪙御之服也。贫里小乘上味

人法。剃除须发。表小智除惑。盘桓不进貌。隘路者。大品斥小乘。犹隘路不容二人并行。此以无欣无厌等者。汝自不欣。非我无慈。汝自无厌。非我无

悲。此佛亦我等者。明四德具足。应云亦乐。言亦我者文悮。此释经中我字是四德之一。以该馀三耳。但识应化者。但见丈六劣应身也。非说法人者。

以小机所见劣身。不能说大法也。若圆机见真应不二。释迦牟尼名昆卢遮那。即能说大法。净名下即斥须菩提文也。众数即僧。此斥小乘既不见

法报之佛。又不闻圆顿之法。故不入三贤十圣之众数也。既不预大乘三。故斥彼小。同于外道六师。比斥虽然非全同邪外。不识下緫结。汝等遇

我一句是斥其不得五难也。不得真果者。但得小乘虚伪之果。不得圆乘分证真寔之果也。难亦不离者。虽无界内八难。而有界外八难也。亦名理

八难。谓见修无学为三恶道。无为正位。不能齐心。名堕恶道。乃至无学亦尔。若入无为。永㓕佛道。岂非三恶道难。四北洲定寿难者。四谛中㓕谛。对

北方。声闻证㓕。如彼定寿。五长寿天者。二乘名为净天。若入无馀。即归第一义天。岂可化他。六佛前佛后者。二乘入观见真。出观縁俗。不见中理即

佛前佛后。七世智辩聦者。二乘未见中道。发无漏惠是为世智辩聦。八聋盲喑痖者。二乘之人。无菩萨根。虽得六道。不见十界之色。如盲。不闻十界

之声如聋。不能以一音说法随类得解如哑。此理八难名义。出浄名䟽记等。即是下緫结。不应空过一句。是夺其不离八难也。文云。夺其不得者。得

字悮也。道前谓等觉已还。即分真相似观行。名字悉名道前也。道后即妙觉究竟。将后例前者。经明道后。既云无上。则类例道前苦行等。亦是无上。

以日果虽殊。俱超偏小故。复有一行等者。五行圆修。不同次第。故云一行。此即圣行品文。然五行即三谛。始从名字。终乎等觉。圣凡虽异。所观何殊。

二鸟双游。即鸟喻品文。谓果证之后。双照常无常也。故是圆用。若约果用。初住分得。今论极果。的指妙觉。不见真法等者。前佛约能证人故。向云无

上方便等。今法即约所证理故。经云正法宝城。以城是所居。如理是所证。故云。即真善妙色。出生妙善者。以圆戒定慧。由理本具。故随外熏。发尘三

学。此圆三学。遍摄偏小。故云一切。三学等。若非一念。百界安能遍括大小。戒定慧耶。彻三谛故纵高。遍法界故横广。纵横相即。故云充溢弥满。下心

即小志。上法即大乘。经虽得出家等者。虽是与夺之词。与之则于彼小乘。得名出家。夺之则不慕大乘。未破无明。犹名在家。此则已出分叚家。未出

变易家也。别约因果者。以此丘之名因果各具三义。因名破恶。怖魔。乞士。果名杀贼。不生。应供。此因三义。次第主对。如因名破恶。果名杀贼。等今佛

以大乘六义非之。故䟽释云。汝之因果皆非真僧也。袈裟者。应法师云。此云不正色。诸草木中若皮若叶。若花等。不成五味。难以为食者。则名袈裟。

此物染衣。其色浊赤。故梵本五浊之浊。亦名袈裟。非破五住等者。以小乘但破四任恶。惟怖界内魔。是则袈裟虽染。是未染大乘净法。非应供乞士

者。以经乞食之言。则兼斥因果二义。二乘虽历人天多处而为福田。而非遍十法界。普于其中。应受供养。虽离四邪。名为乞士。而未免邪求𣵀槃。非

杀贼不生者。以经剃发之言。则兼斥果上二义。以小乘未杀。无明贼未尽变易生故。经云未为正法等。谓形虽除须发。而未破无明。由未破惑。则为

变易生死所迁。故经结使之言。兼于杀贼。不生二义。具于下法。宝即法身。德即一而三。故具三点。三德遍摄。故云蔵一切法。佛僧例然者。经文虽略。

义必各具。故日例然。是知佛即般若。法即法身。僧即解脱。既各具三。则开之成九。九只是三。三只是一。一三融即。开合适时。初譬说秘蔵中譬为三

下。大地譬法身。山药譬般若。为众生用譬解脱。初大下释此三譬。一皆具三。三九相即初明法身具三。普载者。喻法身理遍也。亦不生而生者。理非

智慧。故曰不生。而能发智。故曰而生。生于药草此明法身具般若也。亦无用而用者。理非应用。而依理起用。如地非作用。而人依地作用。此明法身

具解脱也。药草下明般若具三。所生不离能生者。所生药草不离能生之地。药草坚性全是地坚。如所生智。不离于境。即智是境。此明般若具法身

也。亦即至用者。即所生药为人治病之用。譬由智契境即智起用。始智内照外宣圆法。为机縁破惑之用。此明般若具解脱也。虽复下明解脱具三。

然此三法。机应共论。法身般若约能应说。解脱一法就能感明。以顺经文喻意也。虽复耴用等者。谓众生虽用地药治病。然地药寔非他物。盖大地

是我同业所招。药草仍由我福德所感。此喻机縁禀教得脱。盖由己性。本与果佛法身体同。故喻业招大地。此明解脱。具法身也。又由机发感佛。以

般若力说法。被义故喻福感药草。此明解脱具般若也。三种宛转等者。如向所明。三各具三。宛转相即。开之成九。合还是三。三一一三。融即不二。故云

不得相离。此顺经文喻意。且与机应对明。应知机应各具三九。展转无碍。一一相融。若晓生佛理同。三谛性等。随意转作。岂俟详论。种别下结秘密

蔵名。文中分字释义。大地。山药。众生。三事不同。故云种别不一具一切物者。只是揽上一三。三一互融无碍。名一切物。包蔵此物故得蔵名。三法身

者。即法报应报。即般若。应即解脱。三身互融俱立法称大地。三义者。即上非但昔哉。已下文是般若解脱。合上亦然。三般若。谓寔相般若。观照般若。

文字般若。寔相字字即法身解脱异名。三解脱。谓真性。寔慧。方便。真性是法身。实慧是般若。讲者细对上文合释。令义无壅。为众生用者。即经才。而

为众生学也。我今下。皆言超合者。以前喻则先大地次药后用今先合用故云超也。据此应云追合。大地亦言超者。恐文悮。合用者以一切众生即

指初住人。最初离无明缚故合解脱用义。诸子四部者。以诸菩萨德堪绍继。故说为子。四部。即二住已上至等觉凡四十位。十位为一部。名四部。则

是以在家出家四众。以表其位。此既分分发生中智。故合药草。般若义也。我亦下。我即如来自指也。合大地者。以妙觉显理究竟。故合大地。法身义

也。病若下约喻法双结。初结喻。次安住下结法。机应用归秘蔵。故曰安住湛然。众生得益也。此合病愈。众生既以得益。故应用息。用息则报法亦息。

故云般若功亡法身用息。此据应用由境智。相冥而有。故用应息及于报法。一切下显位释疑。咸见佛性者。以四十二位。咸破无明。证佛性理。此以

证明见。问众下释疑。问中举众生佛者。此约初住对妙觉。问其分证究竟所显之理。为是同否。答六位分别者。理同故即。秘蔵无别。事异故六。凡圣

差分。若约理同。则理即本迷。尚云理入名等三即。入义亦然。而况分证秘蔵岂不同耶。地人下地论明阿梨耶识。是真常净识。不立第九。故指净识

为惑所覆。名为秘蔵。若摄大乘论梨耶。是无记无明。随眠之识。九识乃明净识。是知八九皆是随机。若就非异义说。唯至第八。若就非一义说。故强

立第九。在众生外者。以论师所见。谓迷悮硕异。因果大殊。故指果佛在众生外。𣵀槃下初简四计。次明正义。身内即正报。身外即依报。非身内下是

双非。非非内下是两亦。非非内者。谓非不是内。即亦内也。非非外谓非不是外。即亦外也。于四起计。谓有佛者。并非秘密。众生即是等者。谓绝四之

理。众生即具。具此理故。名为秘密。为此论破者。地人计妄惑内。成论计众生外。故彼二解。但是此论所破内外两句。论师虽后转云亦内亦外。而亦

未迯四计。昔教下初緫解名。谓无下别示义。无常覆常。约理相覆。无相约行。不了覆了。约教即是圆顺理。行教三。为偏小三覆。寔被权覆。名为秘密。

如形下。即下经文。迦叶明昔教。密义也。今经下初约喻。明今经显露。如月处空。岂比形残。故云不如昔教。但以下正明今经。虽云秘密。其寔显露。异

名众生不解者。理虽即是。日用不知。名难解理。名为秘密。不同昔教隐故名秘。法界包含等者。三谛法界。具足三千。三一相即。若摄一切。牙融牙入

故用不尽。指此为蔵。不同昔教以偏覆圆。名为蔵也。举𣵀下结示。破人师如向所明。破方便教者。以今破昔。亦如向文。大风譬前举论。举经。卷雾喻

破人师昔教。清汉喻秘蔵正义。杨大风则昏雾牧卷。举经论则非义破坏。邪破正显。如清汉昞然。清汉者。纂要云。天可谓之天汉。亦云云汉。星汉。河

汉。清汉等。一往而言等者。且约表对以配事理。事谓教行二法也。二往而论。三点天目是喻。三德是法。以喻显法耳。以约依教立行。行契于理。次位

义便。故就一往分文。约言教者。文字是言教。故约修行者。三目在天靣。修行约人身。故约理者下。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即所证理。名为佛师。故

名三德即是约理。又是佛印等者。刘熙释名。印信也。所以封物为验也。许慎说文曰。执政所持信也。今以三德妙理。喻之如印。教无理印。则教虚伪。

行无理印。则行邪倒。若契三德。方可信用。言说相应者。教诠此理。信教解理。即名字人。修习相应者。修观照境。境智冥合。名秘密行。修此行者。即观

行相似人。证得相应者。即分真究竟。证得三法。故约下结。示由教行理。义旨该通。故约此义。以分经也。外国者。且指已所居地。名为中华。故名天竺

以为外国。若论地分昆罗国方是中也。如宋朝严观二师。与太史何承天。共论此土。是边是中。观乃引周公测影之法。以一尺二寸土圭。用测日影。

京洛之地。夏至之日。犹有馀阴。天竺此日。则无馀阴。准此筭法。地上寸影。天上万里。据此以验中边可如。旧伊可譬等者。示旧伊纵横义。初示纵义。

云法身本有者。谓百劫已满。得王宫相好之身。此名法身本有。般若修成者。谓次于树下三十四心。名为种智。般若入无馀等者。谓八十入㓕。无馀

在当。故云方是解脱。即有前后上下之义。譬之纵三点水。此即小乘所用。生公释此伊字义云。般若居宗在上等。全滥小乘。又约下示横义。约身约

智等者。即相好身中。树下断结证智。虽未全得二种解脱。而已破子缚。故云分得有馀解脱此则树下初成。一时具三故云横。一时有而身智脱三。

体用各异。故云三法各异等也。此亦小乘所用。此文纵横。与止观。体相。所明小义。有同有异。纵义全同。横义则异。故彼文云。般若种智已圆。果缚尚

在。解脱未具。身犹杂食。又带无常。一优二劣。譬之横川走火。此之小义。悉是纵横。又诸大乘师说。凡有三家。初云法身是正体。有佛无佛。本自有之。

非过今也。了因般若。无累解脱。此二当有隔生跨世。弥亘净秽。亦是纵义。主公所解设异小乘。还同此释。次云三德无前后。一体具足。以体从义。而

有三异。盖乃体横而义纵耳。三云体义俱不殊。而有隐显之异。俱不异未免横。隐显异未免纵。欲释新伊。应须先了他人异解。方免旧伊纵横等过。

乃至邪宗横计等失。故涂灰外道亦计大自在天。具足三德。而云法身充满法界。报身居自在天。三目八臂。即摩醘首罗是也。化身随形六道。况大

小乘诸师释义。天是义故。先出昔教。以验诸师。新伊下。譬今教中释此三点。且顺教义。天目顺行。三德顺理。已如前说。即照是般若。亦即自在。是解

脱。此乃法身之处。即具馀二。故云名一为三。亦应更云般若即遍。亦即自在。解脱即遍。亦即是照。遍谓法身周遍也。文明法身具二。馀可例知。故且

从略。三无至非纵者。约三一互融。以明离过。即三是一故无别体。一则非横。即一而三。非前有法身。乃至非后有解脱。三德俱具。故非纵一即至细

画者。更约互融。以释字义。而三下结成不思议。不可等者。只由牙融。故不可定。作一说一思。定作三说三思。三即成烈火之横。一即成点水之纵。纵

横名义。乃可思可议。偏小之法耳。不可思议者。下约双非结归秘蔵。即伊字所喻也。又緫览前义。还成三谛三德。而三而一是真。即般若德。而一而

三是俗。解脱德。非三非一是中。法身德。展转复踈。不出三法。如斯三法。即我自心。心外无境。一切咸𠇍。此句下结是斥失。此句者。即指伊字喻文。名

乌此句。一经众义。犹如枝条。三德妙理。喻以根本。义成苻理。枝必依根。故云是兹经之根本也。广立问荅者。迦弃三十六问。岂有馀途。只是广显三

德。因问有荅。发生诸品。所以序中。序于三德。从纯陀品至大众。问凡十六品明𣵀槃施。纯陀一品略明三德。长寿以去一十四品。解释三德。从现病

去。凡有五品明𣵀槃行修此三德。师子吼品。明𣵀槃义。研核二德。迦弃陈如二品。明𣵀槃用。即三德功能。故云致二十五品。洋洋无尽也。洋洋水流

貌。论语云洋洋乎盈耳哉。若失下。斥失也。若失始终三德意者。虽能随文释义。其犹逐叶忘根。则解行二途指归无处。若了三德在一心中。则此经

一部居于方寸。况法华开显。十方三世同说三軓。三軓妙故。故云妙法。华严法界。净名解脱。不共般若。与此三德。一体无殊。若识此意。今文可了。十

方佛法。在一利那。如斯指归。功不徒弃。寄语后学。弥须介怀。若念念不忘。则佛果非远。三日释者下。若约经即是以喻显喻。共譬三德。今从一往则

是约。行明秘蔵也。摩酰首罗即大自在也。色界顶。即色究竟天。首罗为彼天主。大千世界共一四禅。中千共一三禅。小千共一二禅。故俱含云。四大

洲日月。苏迷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梵世即初禅也。故二禅统小千矣。首罗是四禅之主。故统大千。若并下并即是横。别只是纵。三千即

大千也。三德亦𠇍下合法。内心其德。以合严主。以内摄外。三无差别。以合照世。注云云者。意在此矣。约三德中。若约经文。即是前二。喻喻合法。今约

从事入理义便。即是约理释秘蔵也。果地下。此约果上所显之理。若封初心。行人以说。则教在名字。行通五品六根。理显。通分真究竟。若约教主以

说。则理唯极果。故果地之言。义兼兼摄。众德即万德也。诸法虽多。此三摄尽。故曰兼诸。然则一家宗豖。其唯三观。观之所契。即此三德。故诸经论名

相多者。当以义裁断以略摄广令顺三德。名相少者。亦应约义开对。既知多少。不出此三。然后了三。只我一念。夫如是。则免同数宝。岂类筭沙。法身

下示法体。还约三身三智三脱以明。则九三牙摄。展转相融。文中皆先示双非。次明双照。双非即法身德。寔相般若。真性解脱。双照即二身二智二

脱。遮照同时。三一不二。若先了此旨。则至文易见。法身德中。初明双非。色即应身。无色即报身。此自受用报也。理非质碍。故不可形相见。理非观照。

故不可心想知。虽非下即遮而照。见知宛然。法身之处。应身常在。则有。相好形。众生见。故云虽非色而色也。充满下。示应身相下经文明入自在

中。初一多义也。故经云。示一身以为多身。身数大小。如征尘充满十方。如来身寔非尘。以自在故现尘尘身。巨细相容等者。即入自在中第二大小

也。故经云。示一尘身满大千界也。三者轻重以满大千之身。轻举飞空。寔无轻事。四者色心。如未一心安住不动。所可示化无量形类。五者根。六根

牙用。六者侍。得一切法。如来之身亦无得想。七者说。演一偈经无量劫。义亦不尽。八见。如来遍满一切处。如虚空不可得见。此八中第六似报。第八

似法。馀皆应义。文中略举。一多小大。意该馀四。此乃法身即解脱。也。虽非下不离法身。而是报智。故云亦可寻求。谓亦可以智惠观察也。能发下。示

寻求相。言众生者。从因以说。由因中以三观寻求。故使妙理发生智惠。则无明顿尽。究竟成佛也。故曰下引胜鬘证。既云如来色无尽。智惠亦复然。

则智即境发智。此乃法身即般若也。即法身德。四字是緫结。既即一而三。故于法身德中。其足馀二。次般若中。非知即遮观照。非字即遮文字。此显

寔相般若。即是般若德中。具法身也。非知下释成其义。动虑分别。即能观观境。非观智故云不可言。说者由有应身。方能言说。法非应用。故亦不可。

绅者大带也。此方古者。以善言书于几杖。盘孟绅带之上。使常见之。而自诫也。论语子张书诸绅。即是其事。今以具多黄巷。类彼书绅。赤非下双照。

则可以观智思文字说也。不同灰灭者。小乘灰身灭智入无馀者。则一向无知。知即是智。以灭智故。今即境而智。常寂常照。故非不知。不同灰灭也。

不同偏空者。小乘偏空。离文字而有解脱。今无说即说。故不同之。极佛境界者。三谛至极。是佛境界。由于三。观而得开发。凡圣并明者。凡谓我心及

众生。圣谓诸佛三千三谛。一一牙遍。故曰并明。此观照般若也。而半满具足者。无说而说。称彼群机。世间即人天教。出世间即蔵通。上出世间即别。

上上出世间即圆。文略别教。引浄名可如。此文字般若也。即般若德者。虽具足三。而观照当其正体也。解脱中。初双非即真性解脱。即法身德也。喧

缚谓生死。寂脱谓𣵀槃。惑性本无。故五住不能系。四住是分叚因。无明是变易因。举因收果也。法身元寂。故十智不能虚。十智者。世智。他心智。苦集

灭道智。法智。比智。尽智。无生智。世及他心照俗。馀皆照真。并如寔智。名十一智。今非空边。故但言十。以如。寔智。照中道故。故不论也。此明解脱中。具

法身德也。非脱下明双照。虽非偏空解脱。而中道法身。不思议空解脱。二边生死。空边变易生死。有边。分叚生死也。如百下。百句虽广。不出斯义。此

正是解脱德自体也。非䌸而䌸者。虽常冥至极。而称物施为。故虽非二边之䌸。而观二边之䌸。为讷钝邪痴。是示为空边䌸。小乘不能说大故讷。内

无大智故钝。偏沉于空故邪。无明全在故痴。约。分真言之。则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也。分真尚尔。妙觉可知。闻提外道者。是示为有边䌸。即经云

又现邪见相也。故有下。引证病行。则示有二边烦恼。儿行则示为真俗之善。住首下。只由住中道妙定。故能示现二边善恶。善即儿行。恶即病。行。虽

鄙必施者。施平声。虽二边鄙恶。为调伏机縁。必施为被䌸。如医下。明虽示现系䌸。而同尘不染。如良医不染于病。如莲花不着于水。故云无染无着。

此明解脱中其般若德也。问般若是智。何故明示二边䌸耶。荅平等大患。常鋻法界。由惠览故。施设二边。故是般若德也。名解脱德者。緫结也。虽具

三法。而以方便解脱当其正体。然此三德。约其旁正。分别虽尔。应知三一牙融牙摄。故得一皆其三。佛身下。摄三业以身对身。其义便故。故法身摄

于身业。欲知智在说故。般若摄于口业。断惑离䌸。由于意故。故解脱摄于意业。此亦约义。对当如此。若论理体。心色一如。身口等意。不三不一思之。

易明。又大下。收诸经般若五。阴皆浄。只是三德显相。以五即三。故迷而为五。悟只是三。色即法身。受想。行即解脱。识即般若。此亦别对。若论理体。色

即是心。心空假中。从心所起。一切诸法皆空假中。诸法空假中。即心空假中也。三谛即三德。其旨可知。五阴皆浄。义在兹也。如来庄严。只是三德所

严法身。能严二德。六根清浄。即如法师功德品所明。还是唯心三德。相似发相。内凡尚尔。究竟可知。緫诸下指广也。般若法华。既不出三德。故知一

代。其旨咸然。所以诸经。不出三德。包含緫别者。緫唯三德。别出群经。摄别入緫。咸归三德。故曰包含。事理者。名相事别。三德理同。指事即理。如囊括

结。一中无量者。无量即三。举一而三。故云一中无量也。馀例可知。不结天目者。天目例伊。故经从略。然佛下释疑也。应疑云。如来久证三德。何于临

㓕。方云我今安住。既云我今。则是始得。故今释云。佛常安住三法。而今言我今者。盖随四悉机縁。冝应示灭。方能悟道。故托示灭。以明安住。故经自

云。为众生故等也。其实常冥三德。孰云去来。亦同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也。


永乐大典卷之三千九百四十四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