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永樂大典/卷0394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之三千六百十五 永樂大典
卷之三千九百四十四
卷之三千九百四十五 

永樂大典卷之三千九百四十四  十寒

大般𣵀槃經八

哀歎品第三䟽曰荼毒居懷曰哀。悲號發言為歎。略從事標。言哀歎品。廣而言之。內喪道法曰哀。外失慈覆曰歎。文雲失蔭及法味。如犢失其母。世

界也。又已生善訛故哀。未生善翳故歎。文雲養育諸子。付旃陀羅。老少病苦。而行險道。生善也。又現惡未盡故哀。將惡方起故歎。文雲猶如困病人。

食所不應食對治也。又應獲祕而不獲故哀。應不失祕而失故歎。文雲獨以祕法。偏教文殊。遺棄我等。第一義也。然四縁感佛。佛則興世。四機若息。佛

則唱㓕。故約四悉釋哀歎品。此文𣑽本。猶屬壽命品。謝氏分為兩者。略有十異。前品從人。後品從事。前品對俗。今品對道。前品有供。今品無供。前品

雙請。此品單請。前品目人。此品率自。前品略明佛性常住。此品具說三㸃四德。前品論今教。此品具今昔。前品二人論。今品對佛論。前品動執生疑。

此品破執除疑。前品聞法抑割。此品見地動哀歎。然此十義。備有通別。今舉一邉。別彰其異。興皇釋此品有七。謂三請三酬。結會生起。雲佛入𣵀槃。

衆生孤露。故哀請住世。佛酬雲汝本為獻供聞法。今已納供。生汝福德。已說新伊。生汝智惠。而不肯學。知住何益。次祈請者。如來昔教無常。五十許

年始得成就。今說新伊常樂我淨。應乆住教詔。若入𣵀槃不如還修舊法。舉象跡秋耕憚教不受。佛即酬雲。非全不教。終令汝等。得解新伊。故云安

置諸子祕宻藏中。我亦住中。名入𣵀槃。前已哀祈既不許住。只應譏諷以命要請。如來若具常樂我淨。即免四例。便得自在。乆住於世。必入𣵀槃。便

不免例。常樂之言。便為徙設。若不住者。我等毒身寧容乆住。亦當同佛入於𣵀槃。佛即酬雲。我之去住。豈汝所知。汝言去是定去。住是定住。我之去

住。如二鳥雙逰。去而恆住。此何勞請。住住而恆去亦何須請。汝不解此。寧得同我入於𣵀槃。既三請不允。情無所錯。即便生疑。若無常非。昔不應說。

常樂若是。何不早說。如來則有差機之失。佛即會雲。昔說無常。破汝常病。汝今又以無常為病。為汝說常。汝病有前後。故教有興廢。汝自橫謂施教。

早晚迂廽。如來屈曲隨逐。豈佛差機早晚自汝。反咎如來。如此生起。於義易見。而復三請在前。三酬居後。其間子叚。䖏䖏相關。斯乃彼師玄談七意。

若欲消釋。殊背相生。今明此品。是對比丘施於新伊。勝三修法。指歸曰荼毒者。尚書雲。弗忍荼毒苦也。廣而下。約失四悉益。以釋哀嘆。一一皆引

下經為證。內喪道法由外失蔭。無內外益。是失世界義也。訛謬也。即已生善不增長也。翳隱也。即未生善不生也。現惡謂見思。將惡謂塵沙無明。應

獲祕者。祕謂三德之理也。應入住證理。而不得證不失即獲。失即不獲。互其文爾。故知四悉約位竪分。第一義唯在初住。對治為人即相似位。麄垢

自落即破惡。六根清淨則生善。五品觀行成就故歡喜即世界也。人麄垢落是對治觀行。善生是為人聞名識體是故歡喜。今佛若㓕。四益全失。但

有理性而已。然四下結意也。十異中。從人故。題純陀。從事故題哀歎。對俗謂工巧之子。對道謂三修。比丘無供者。比丘非獻供衆也。雙請者。請受供。

及住世。單請者。但請住世也。因人者。上經雲。汝哀愍我等。惟願速請佛。乆住於世間。利益無量衆。即是因大衆。所以純陀請。此品諸比丘率已請住。

非因他人率從也。略明佛性者。以因獻食開常。未明三㸃四德之義。名之為略。論今教者。且約佛及純陀。皆論今教圓常之法。具今昔者。此品具明

勝劣三修。二人論等者。前品文殊純陀俱是因位。今品比丘因位。對佛果人。動執生疑者。因聞二施無差。即執昔疑。今興於五難破執除疑者。破劣

修之執。除勝修之疑。聞法抑割。即純陀聞說五門觀等。抑止割捨。悲戀之情。故前經雲。伭頭飲淚而白佛言也。備有通別者。約通則十義。俱通二品。

何者前品純陀號哭。即是哀歎之事。此品比丘能哀。亦是於人。前品文殊是道。此品天龍是俗。前品道衆無供。此品俗衆有供。前品正為受供。請亦

成單。此品既有俗衆。俗衆則有供。故請亦成雙。前品獻供。乃是率自。今品哀歎。既雲聞是語已。身毛皆竪。亦是因他。前品法談五果。喻該六即。乃成

廣明。此品但明三㸃。卻成略說。前品呵勸文殊。旁斥昔教。今品三㸃正在於今。前品如來印贊。亦成對佛。今品對佛。亦成二人。以佛亦人故。前品絶

陀上。根已自破除疑執。此品下根聞說三㸃。方更動執生疑。前品純陀。亦因晨朝聞地動哀歎。此品比丘。亦因聞法抑割。如下經雲。時諸天人等。聞

佛所說。止不啼哭。即其事也。此即十義彼此俱通。今去通就別。且如前品正從人旁有事。此品正從事旁約人。餘九例說。是知捨旁取正。十義自別。

故云今舉一邉別彰其異也。此品有七者。謂請酬各三為六。並結會是七。祈請者爾雅祈呌也。郭璞雲。祈祭也。呌呼而請事以命要請者。謂以己命。

要難於佛。佛若入㓕。我亦捨命。意令如來愍我不㓕。如來下明譏諷。若不下明要請。情無所措者。措置也。論語雲。民無所措手足矣。故教有興廢者。前

有邪常病故。無常教興。眞常教廢。證小果後。有無常病。故眞常教興。無常教廢。施教早晚者。早謂昔說無常。晚謂今方說常。紆廽下顯佛無差機之

失。只由汝機不一。故紆廽。如來無量神德。屈曲隨逐。先小後大。咸使入圓。豈是佛之差機耶。早晚下結責。如此下興皇結示也。斯乃下。今師斥破通

談七意。一徃似羙。隨文釋義。相生未允。純陀去己未乆之頃。是時此地六種震動。乃至𣑽世亦復如是。地動有二。或有地動或大地動。小動者名為

地動。大動者名大地動。有小聲者名曰地動。有大聲者名大地動。獨地動者名曰地動。山林河海一切動者。名大地動。一向動者。名曰地動。周廽旋

轉。名大地動。動名地動。動時能令衆生心動名大地動。菩薩初從兠率天。下閻浮提時名大地動。從初生出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於法輪。

及般𣵀槃。名大地動。今日如來將入𣵀槃。是故此地如是大動。時諸天龍。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㬋羅伽。人及非人。聞是語已。身毛皆竪。

同聲哀泣。而說偈言。稽首調御師。我等今勸請。違離於人仙。永無有救護。今見佛𣵀槃。我等沒苦海。悲戀懷憂惱。如犢失其母。貧窮無救護。猶如困

病人。無醫隨自心。食所不應食。衆生煩惱病。常為諸見害。逺離法醫王。服食邪毒藥。是故佛世尊。不應見遺捨。如國無君主。人民皆饑饉。我等亦如

是。失蔭及法味。今聞佛𣵀槃。我等心迷亂。如彼大地動。迷失於諸方。大仙入𣵀槃。佛日墜於地。法水悉枯涸。我等定當死。如來般𣵀槃。衆生極苦惱。

譬如長者子。新喪於父母。我等於今日。云何不愁惱。如來見放捨。猶如棄涕唾。如來入𣵀槃。如其不還者。我等及衆生。悉無有救護。如來入𣵀槃。乃

至諸畜生。一切皆愁怖。苦惱焦其心。譬如日初出。光明甚暉炎。既能還自照。亦㓕一切闇。如來神通光。能除我苦惱。䖏在大衆中。譬如須彌山。䟽曰

就文為四。一大衆請。二如來答。三比丘疑執。四佛破除疑。就請又二。一請縁。二止請縁者。縁於地動。知必𣵀槃。是故悲請。問誰動地為縁。答法不在

因。亦不在縁。不在囙縁。不。離囙縁。既從囙縁。寧有作者。雖無作者。亦佛神通而動於地。令其悲戀。安置有縁。於解脫中亦佛智力。說法歡喜安置有

縁。於般若中亦佛體力。非悲非喜。安置有縁。於法身中。亦是純陀文殊智力。令衆開解。入般若中。亦二人通力。去時地動。令衆悲戀。入解脫。中。亦是

一人第一義。力令衆非悲非喜。入法身中。亦是大衆感對治力。聞法歡喜感。為人力。動地悲哀感第一義。非悲非喜致地動縁。其義無量。淨名雲。或

有恕畏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斯則神力不共法。就地動又四。謂時䖏相由。時者佛以四事止華氏之悲。純陀腷臆小醒。低頭飲淚。大衆聞法。悲

惱暫息。二人既去。法音已停。更欲增其悲戀之善。於其去後。未乆之頃。當是時也。震地動之。即是時也。䖏者大地是橫䖏。𣑽世是竪䖏。或言初禪是

𣑽世。或通四禪皆是𣑽世。雖不逹地。而有寳宮。亦皆震搖。即其事也。問上釋聲光徹至非想。以為有頂。今此地動。焉止𣑽宮。答上雲有頂。有頂文寬。

得作逺解。此雲𣑽世。齊文而已。若依下文。動則能令衆生心動。名大地動。無色四心。亦應被動。即其例也。相者有三。一小大動相。二六種動相。三十

八動相。是三種相。皆以形聲為本。形有動湧起。聲有震覺吼。若單形聲是為小動。形聲其動是名大動。形聲各三。是為六種。一中更三。謂動徧動。等

徧動。三六十八若更分別。開浮提一四天下。小千。中千。大千。十方一傳。傳相望。作小大動。大大動等。有人云。此經六種。華巖十八動。此豈應爾。特是形

中略言一動。聲中略言一震。又雲大動。又雲能令。衆生心動。當知義無十八不同人情由者。例此亦應有小由。大由。大大由。若輪王生沒地得主失

主。悲喜故動。是名小動。若辟支羅漢生沒地得應供。夫應供。悲喜故動。是名大動。若佛生㓕。地神山神。及諸天龍等。得應供。失應供悲喜而動。即大

大動。今經正明如來八相。唯少升天降魔。文略不存。就八相中。是如來入㓕。地大震動。此則別語經由。若通論者。如前所解。純陀大衆。皆是動縁。舊

雲料簡地動之詞。是經家所序。或言佛說。觀師雲不然。當時聞語豈是經家。文無標告。焉知是佛。應是地震。而有此詞。次從時諸天龍下。是正請又

為三。初長行及十一行半偈。是哀請。次二行是祈請。三長行五譬是譏請。初長行。敘語。以毛竪哀泣而為其相。次十一行。半偈為三。初兩行一句略

請。次七行一句廣請。三二行結請。初標調御師人仙犢母。即是略舉三事。為哀請之端可見。次猶如困病人下。作喪師譬。云云如國無君王下。作喪主

譬。云云長者子下作喪親譬。云云如來入𣵀槃下。兩行結哀請。上文初明犢失母。今結還明我等。及衆生。悉無有救護。護字結無主。救字結無師。次譬如

日初出兩行。舉日山兩譬是祈請歎於一佛而具三益。日有三義。一高圓明譬主益。生長萬物譬親益。照了除闇譬師益。而譬文論照了。合文明除

晴。正言師義。是本兼有二能。山亦三義。高出水上譬主益。深入水成譬親益。水色同山譬師益。師德如山。安䖏衆海。能宣妙慧。照下昏迷。言略意無

矣。舊解日還自照。爭論不同。開善莊巖雲。佛有智能自照。光宅雲。佛果無有自反照智。觀師難光宅雲。佛無反照智。亦應不自知。作佛不作佛。被救

雲。佛雖無智。知作不作。若欲知時。惜諸佛智。佛道同故。今更問之。佛道既同。諸佛無智。何所可借。又並但能知他。無智自知者。唯應覺他不名自覺。

此是光宅四失。樏隔眞諦。牛糞淨土。指端種覺。無記如來。次問開善莊巖。汝用反照智。照一切種智者。復用何智。照反照智。是則無窮。觀師自雲。佛

無別反照智。只自有智。智能反照。如此說者。即害兩家。云云今明佛有一智三智。三智一智。非三非一。而三而一。一道種智。外破諸問。二一切智。能反

自照。三一切種智非內非外。非自非他。若即一而三。可難光宅。即三而一。可難開善。三一難思。可難觀師。云云此二偈亦名祈請。如來在世。所益若此。

祈佛留光。照益我等。故名祈請。指歸曰問誰下問意者誰。以神通動地。為比丘哀請之縁也。荅中二意。初明因縁故動。無有作者。文中先離四執

法。謂哀請因。謂比丘縁即地動。不在因故非自。不在縁故非他。不在因縁即非共。不離因縁非無因。四執既遣。法體斯彰。若論其事。既是因縁和合

而生。故躡前破無因句。便成共生。故云不離因縁等也。所謂比丘機發為因。地動為縁。悲戀哀請。即所生法。故此悲戀。既從因縁。因縁虛假。無有主

宰。故無作者者。謂主宰也。雖無下。謂雖雲因縁性虛。非他造作。若以機對應明乎道交。則是佛及純陀。內證三德。妙用斯彰。故能隨機利益。所以動

地為縁。生彼悲戀。還入三德。亦是安置諸子祕宻蔵中。所以將悲對喜。及以雙非。共顯三德。又地動由通。通因定發。以定對智。故約說法。智定所契。

理體存焉。展轉牙明。而成三德。文中先明能應。此約能感應。中復二。謂主及伴。主即牟尼化主。伴謂純陁文殊。究竟分證益物可見。知㓕故悲。㓕即

解脫。聞常聞喜。常即般若。雙非二邉。法身顯矣。純陀文殊。為發起衆。輔佛揚化共熟機縁。故云亦是榜論復宗。蒙佛印讃。知智在說。故云智力。機縁

稟教。還獲此智。故云開解。入般若中。地動表㓕。所以悲戀不滯於常。故入解脫。第一義者。即是定慧所契。法身之體也。大衆下明能感機。即是理具

三德。開顯機熟。故感地動。感對治者。即是聞談常住。以斥無常。既破小執。所以歡喜悲哀。則三業善生。故感地動是為人力。雙非即理。其㫖男明。此

但封三悉者。三法不同。即是世界。文雖但三。約義必四。其義無量者。五十二衆。能引所引。若應若機。人人具四。無非三德。故義無量。是則感應因縁。

作斯地動。不作而作。主宰斯成。引淨名文。以證四悉。四事則前品末。佛舉境界方便等四。以止純陀悲也。純陀姓華氏。腷臆上符。逼切意不泄也。焉

止𣑽宮者。焉於乾切。安也。豈也。無色四心者。即受想行識六種。及十八動等。如釋序中記文。一四天下等者。謂閻浮動名小動。四天下動。名大動。小

千動名大大動。又一四天下為小動。小千為大。中千為大大等。經兠率者。新雲覩史陀。此雲知足。八相者。一昇天。二下閻浮。三生時。四出家。五降魔。

六成佛。七轉法輪。八般𣵀槃。應時地震等者。例前光中有聲也。初長行中經人非人者。人即比丘等四衆。俱人趣也。非人即天龍等。非是人趣。或謂

非人。是疑神即緊那羅也。此下偈雖同聲共說。乃是比丘為其端首。故下佛答。即雲告諸比丘也。調御師者。調他心名調御師。略舉三事者。調御師喻

喪師。人仙喻喪主。犢母喻喪親。困病謂病之甚也。經衆生下合譬也。初二句合困病。上句明愛惑。下句肯見惑。界內外皆有愛見。如病之困。次二句

合無蜸等。逺離佛醫。更隨邪教。如食不便。更增其病。故云眼食邪毒藥。醫王即醫師。故譬喪師也。喪主譬者。國無君主。既兵且荒。老子云。大軍之後。

必有凶年。故經雲饑饉也。爾雅五榖不熟曰饑。菜蔬不熟曰饉。三譬皆注云云者。主親師義。廣在前釋。此第三譬。有一偈半。即是譬如長者子。新喪

於又母。我等於今日。云何不愁惱。如來見放捨。猶如棄洟唾。即初半偈是譬。次一偈是合。故前分科雲。次七行一名廣請。三二行結請。今世行經本。

我等於今日。偈在結請。二偈後書則廣請。但有六行。一句結請。卻有三行。恐是傳寫訛舛。若㨿逺師䆁北本。又與世行本。符合。若然者。應是䟽主㨿

本不同。又恐謝氏已曾修定。故移置前後。後人不曉。徃徃以此本對校。擅自改易。致使經文。與䟽乖各。上文至還明良生者。上略請中。既雲如犢夫

其母。貧窮無救護。今廣請竟。還有救護之言。但前譬此法有殊爾。故知此文。是結成上義。高圓明譬主者。財易雲。日月麗於天。是高也。白虎通雲。日

之為言寔也。常滿有節。此言其圓也。又易雲。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此言其明也。譬主者。感精符雲。三網之義。日為君。月為臣也。高則巍魏在上。喻

法身圖。則無黨無偏。喻般若明。則光宅天下喻解脫。萬物得日光而生。猶子從二親而生。照了除暗。如師發蒙決疑。而譬下商較經文。論照了者。即

經雲。既能還自照等。合文明除暗者。即經雲。能除我苦惱。以除苦惱。合㓕暗也。是知如正言師益。故云師義是本。而高圓明。及生長萬物。經既不說。

故屬傍兼山三義者。以須彌。出水八萬由旬。入水亦爾𠇍。四寳所成。映臨四海。咸作寳色。譬親益者。水浸於山。如子依親。師德下釋出譬師益。義即師

有。道德高逺如山。四衆弟子如海。師宣妙慧之教。照破弟子昏迷。發生智慧。如水色同。山是則山喻正亦在師。意兼主親爾。舊解下明諸家䆁經文。

既能還自照句也。光宅下意謂因時修行有反照智。果滿智息。故云無有。佛道同故者。以佛佛道同。故可借用。今更下。今師斥光宅初舉道同難。汝

既雲佛果智息。又許道同。此則佛佛皆無反照。何得借諸佛智也。又並下舉二覺。並況二覺備滿。方得稱佛。既無自覺。便同凡夫。四失者。謂無反照

智是四失中一也。梁世義學。光宅為最。而立茲四義。全乖正理。故時人以樏隔等四。喻彼非相。亦呼為四可笑也。雲之高勝。尚有所失。況餘人乎。樏

隔下列四失義。所談二諦。眞在俗外。如樏樂之相隔。牛糞下意謂娑婆土本不淨。如淨名經中。䆁迦足指案地。此則神力變化。方乃清淨。猶如穢地。

以牛糞磨拭方淨也。西域風俗。皆以雪山牛糞用㓗其地。以彼牛純食香草故也。指端下。謂證妙覺已。既無反照之智。如人之眼。但見指端。不能反

見已面也。無記下。明如來知見。出於善惡之外。名曰白淨無記。次斥開善莊嚴此二師。雖立反照智。反觀種覺。來審復用何智照了。反照智耶。若言

無者。反照但觀種智而不自照。雖強立一重。亦未殊光宅。若言重重有反照者。則有無窮之咎。佛無反照等者。謂無別反照智。只此佛果種智便能

自照。故云只自有智等。即害兩家者。言無反照。則害開善莊嚴。言只自有智能照。則害尤宅。今明下。示今釋一家明義。三智圓融。反照照他。自在無

礙。文中初明三一互融。次一道下寄次第顯示。一即三是假。三即一是空。非三一是中。雙遮而三一是中。雙照寄次第顯二也。外破諸暗者。空中即

假。三千宛然。故以此假智遍照諸法。即能覺他。以物機無量。不出三千。能應雖多。不出十界。故能反自照者。假中即空。亡外照內。即自覺也。空假不

二。心性無殊。名為一切種智。非內非自。是遮一切智。非外非他。是遮道種智。若即下結破。可難光宅者。既即一而三。則假智即具空中。光宅何得雲

但有種智。而無反照智耶。況種智是假智。反照是空智。假尚即中。豈不即空。難開善者。此三即一。開善莊嚴。何得於種智外。雲別有反照耶。難觀師

者。況即一而三。三用差別。即三而一。一體無殊。三一互融。不可思議。觀師雲。佛無反照。只自有智。智能反照。此乃釋義暗昧。全無指歸。既雲無反照。

人云只自有智。智能反照。既自能照已。是有反照智。豈得雲無耶。此亦自語相違也。若知三一互融。其義方顯。即三而一。則無返照。即一而三。自有

返照。此一心三智。是諸佛之本源。大教之心膂。文殊之所承。龍樹之所闡。山家祖述。心要在茲。故曉此㫖。諸師自破。經雲既能還自照。又雲亦㓕一

切闇。其義。易通。世尊。譬如國王生育諸子。形貌端正。心常愛念。先教伎藝。悉今。通利。然後棄之付旃陀羅。世尊我等今日。為法王子。蒙佛教誨。已具

正見。頭莫放捨。如其放捨。則同王子。惟頭乆住不入𣵀槃。世尊譬如有人。善學諸論。復於此。論而生怖畏。如來亦爾。通逹諸法。而於諸法。復生怖畏。

若使如來乆住於世。說甘露味充足一切。如是衆生。則不復畏墮於地獄。世尊。譬如有人初學作務。為官所收。閉之囹園。有人問之。汝受何事。荅言。

我今受大憂苦。若其得脫。則得安樂。世尊亦爾。為我等故。修諸苦行。我等今者。猶未得免生死苦惱。云何如來得受安樂。世尊。譬如醫王。善解方藥。

偏以祕方。教授其子。不教其餘外受學者。如來亦爾。獨以甚深祕宻之蔵口偏教文殊遺棄我等。不見顧憫。如來於法應無祕吝。如彼醫王偏教其子。

不教外來諸受學者。彼醫所以不能苦教。情存勝負。故有祕惜。如來之心終無勝負。何故如是不見教誨。惟願乆住莫般。𣵀槃。世尊譬如老少病苦

之人。捨逺夷塗。而行險道險道多難。備受衆苦。更有異人見而憫之。即便示以平坦好路。世尊我亦如是。所言少者。譬未增長法身之人。所言老者。

譬重煩惱。所言病苦譬未脫生苑。所言險道譬二十五有。惟願如來示導我等。甘露正道。乆住於世。勿入𣵀槃。䟽曰從長行。去即第三譏請。先述舊

解譏請。凡作五譬。初作有始無終譬。二作怖畏譬。三違本誓譬。四不平等譬。五無慈悲譬。初譬有三。開合結。國王佛也。諸子四泉也。他雲技藝者。始

從鹿苑。終至法華。所說諸經。巨有所妨。今則不爾。以二乘法。合之則可見。端正。正見也。愛念。襌定也。技藝。神通也。旃陀無明也。亦習氣也。初教三學。

似如有始。不盡餘惑故言無終。二怖畏譬者。亦三。舊雲諸論者譬通逹諸經。今謂不爾。譬破四魔。而今不住。乃畏死魔。三違誓譬者。略無結諸。有人

佛也。作務本譬。誓盡度生。官事譬起應。囹圄譬入生死。人問者舊雲十方佛。或雲實智問權。又雲假設此問。今以機為旁人。機謝告終。如如出獄。故

言安樂。夏曰夏臺。殷曰美里。周曰囹圄。白虎通曰。囹。令也。圄。舉也。令其思愆舉罪。四不平等譬亦三。方藥十二部法也。祕方即宻教。教文殊諸菩

薩也。不教外學二乘也。五無慈譬亦三。可尋舊釋。譏請。但譏請於師失主親二義。令更會之。初一譬譏法親。次兩譬譏法主。後兩譬譏法師。初譬譏

法親者。夫雲親者。慈念為本。初。生教訓似若親慈。付旃陁羅。頓垂骨肉。法親亦爾。從佛口生。即是養育。得佛法。分。即是端正。技藝者學人思惟。無學

習氣。若大乘意。凡有無明。斯皆毒害棄我而去。是付旃陁。次兩譬譏法主者。夫雲主者。以威伏敵。以恩養民。前譬威武未暢。後譬恩惠不充。通逹諸

論如當敵怖畏。今畏此論者。如為敵欺。法王亦爾。除衆生畏。衆生未免。故佛有畏。初學作務譬民有生業。收閉囹圄。譬民無聊生。業廢譬無畏。閉獄

譬無恩。法王亦爾。初令學無學等修道品。作務而復猶在思習無明獄中。百姓有罪。在予一人。衆生苦惱。云何如來。欲受安樂。次兩譬譏法師者。夫

師有訓導之德。前譬譏師內惜良方。後譬譏師外祕坦道。觀諸譬文。皆有深意。而此譬最明攀類。文殊而恥行險路。豈非譏師意也。指歸曰巨有

所妨者。以諸聲聞來至法華悉已入圓。豈於此會雲付旃陀羅耶。則今下今師但以二乘法。合技藝等。則法喻允合。故云可見。是則此諸二乘。皆是

不經法華會者。問法華五千退席合在𣵀槃得悟。何得不經法華耶。答道席是未證。謂證。其實凡夫。若住小果。只於彼會而得入住。初教至餘感者。

修戒定慧。已破四住。是有始。不教圓頓令破無明是無終。為無明障法身。害患命如付魁膾令殺也。經善學諸論者。西域記雲。婆羅門學四吠陁論。

舊雲昆陀訛也。一曰壽。謂養生繕性。二曰祠。謂享祭祈禱。三曰平。謂禮義占卜兵法軍陣。四曰術。謂異能技數。禁咒醫方。䟽主以四論譬四魔。數義

俱當。合中經雲諸法。即是已破四魔。故云通逹諸法也。誓盡度生。即本因之時。發四弘誓。最初即雲。衆生無邉誓願度也。機謝告終者。機縁既盡。故

佛入㓕。夏曰下釋囹圄。是三代獄名也。囹力丁切。圄魚呂切。廣雅雲。夏曰臺拘湯是也。殷曰美里酉音紂拘文王是也。周曰囹圄皆獄之別名。風俗

通亦同此說。周禮三王始有獄。按急就章。咎繇上音高。下音遙。舜時臣也。造獄後代因之。白虎通者。後漢章帝諱烜。於白虎殿會群儒。論五經同異

所作也。班固字盂堅。奉詔纂其事奏御凡十卷。又劉熈釋名雲。囹者領也。圄者禦也。謂領囚徒禁禦之也。愆去乾切。過也。即宻教者。謂三德妙理。佛

若不說凡小莫知。故法華論雲。法華亦名祕宻。即此義也。非是八教中祕宻經。夷途平路也。從佛口生等者。此謂比丘稟三蔵教名從口生。證學無

學。名得佛法分。此但借用法華經語。義與彼殊。不以文害意也。故三蔵教三乘雖異。所證無殊。故使四果證眞。名得法分。即是形貌端正。及技藝通

利義也。有本技藝字下多者字。非也。學人下解付旃陀羅義。學人即初二三果。無學即四果。此約小乘當分以思惟習氣。為旃陀羅。若天下約大乘。

乃根本無明未破。悉名付旃陀羅。乃至別圓地住已前。皆為無明。毒害法身慧命也。前譬謂怖畏譬也。威武者謚法曰強毅。執此曰威克。定禍亂曰

武。傳曰止戈為武。後譬即違本誓譬也。通逹下釋出初譬怖畏。此論如為敵欺者。以論喻敵既於論怖。是被論欺。初學下釋出後譬。民無聊生者。聊

略也。謂不暇略為生活也。思習無明。義如向說。煩惑繫閉。如彼牢獄。百姓等者尚書湯誥雲。其爾萬方有罪。在予一人。孔傳雲。自責化不至今。以此

誥詞。例同法王誓願也。既雲衆生誓度。今衆生未免生死苦惱。云何如來自入𣵀槃。是則衆生受苦。過在於佛。如百姓有罪。在我天子一人也。內惜

良方者。文心離龍雲方者隅也。醫藥攻病各有所主。專精一隅。故藥石稱方攀類文殊者。即前譬。明佛偏教文殊。而遺棄我等。高攀妙德以類於已。

譏師有偏也。而恥行險路者。即後譬恥行諸有嶮路。欲登圓頓正道。亦是以嶮道譏師也。是知學人思惟未盡。猶在分叚。二十五有嶮道中行。無學

雖出分段。尚在變易三有中也。𠇍時世尊告諸比丘。莫如凡夫諸天人等。愁憂啼哭。當勤精進。繫心正念。時諸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止不啼哭。

猶如有人喪其愛子。𣩵送已訖。抑止不哭。𠇍時世尊為諸大衆。說是偈曰。汝等當開意。不應大愁苦。諸佛法皆爾。是故當默然。樂不放逸行。守心正

憶念。逺離諸非法。自慰受歡樂。復次比丘。若有疑惑。今皆當問。若空不空。若常無常。若苦不苦。若依非依。若去不去。若歸非歸。若恆非恆。若斷若常。

若衆生非衆生。若有若無。若實不實。若眞不眞。若㓕不㓕。若宻不宻。若二不二。如是等種種法中有所疑者。今應咨問。我當隨順。為汝斷之。亦當。為

汝先說甘露。然後乃當入於𣵀槃。諸比丘佛出世難。人身難得。值佛生信是事亦難。能忍難忍。是亦復難。成就禁戒。具足無缺。得阿羅漢果。是事亦

難。如求金沙。優曇鉢華。諸比丘離於八難。得人身難。汝等遇我不應空過。我於徃昔種種苦行。今得如是無上方便。為汝等故無量刼中。捨身手足。

頭目𩪷腦。是故汝等。不應放逸。汝等比丘。云何莊巖正法寳城。具足種種功德珍寳。戒定智慧。以為墻塹。汝今遇是佛法寳城。不應取此虛偽之物。

譬如商主遇眞寳城。取諸瓦礫而便還家。汝亦如是。值遇寳城取虛偽物。汝諸比丘。勿以下心而生知足。汝等今者。雖得出家。於此大乘不生貪慕。

汝諸比丘。身雖得服袈娑染衣。心猶未染大乘浄法。汝諸比丘雖行乞食。經歷多䖏。初未曾求大乘法食。汝諸比丘。雖除鬚髮未為正法。除諸結使。

汝諸比丘。今當眞實。教敕汝等。我今現在。大衆和合。如來法性。眞實不倒。是故汝等應當精進。攝心勇猛。摧諸結使。十力慧日既潛沒已。汝等當為

無明所覆。諸比丘。譬如大地諸山藥草。為衆生用。我法亦爾。出生妙善。甘露法味。而為衆生。種種煩惱。病之良藥。我今當令一切衆生。及我諸子。四

部之衆。悉皆安住祕宻蔵中。我亦復當安住是中。入於𣵀槃。何等名為祕宻之藏。猶如伊字。三㸃若並。則不成伊。縱亦不成。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

乃得成伊。三㸃若別。亦下得成。我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𣵀槃。如來之身。亦非𣵀槃。摩訶般若。亦非𣵀槃。三法各異。亦非𣵀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

為衆生故。名入𣵀槃。如世伊字。䟽曰第二酬請。初酬哀請。有長行偈頌。長行初止外悲。勸修內觀。凡夫八風。得失憂喜。道與俗反。升沉碩異。何者失

不可愁憂追。喜不可愁惱得。下文雲若常愁苦愁遂增長。唐勞無益。若能勤遮二惡。勤生二善。惡是憂喜之本。善故則無憂喜。唯當清淨故勤精進。

止其苦惱。苦惱止故。則無攀縁。寂然無為。謂之正念。正念者何。即無念也。若無念者。親主師誰。誰臣子弟。誰去誰住。誰度不度。誰是愁者。所愁者何。

寂然無朕。由是人天。還得正路。止不啼哭。又以譬顯之。佛是主善之縁。得善如愛子。失善如喪子。今聞近惠。不憂失善。故言殯送已訖。次偈頌為二。

初一偈是止悲。次一偈是勸觀。而互有二義。不可一向。初言開意者。開精進意。尚已無憂。況開定惠。又言開者。開意實相生死𣵀槃。二邉俱寂。偈雲

是故當黙然。又開者。明解二用。皆方便故。故云諸佛法爾。次偈者樂不放逸。勸正念惠。守心勸定也。逺離勸進也。自慰者。結前勿悲。受樂者。守斯念

惠。汝應正念修心。勿如凡夫。悲號何益。然諸比丘悉是上果。豈同下凡。持是對聖訶凡。此正酧其哀請也。復次比丘下。酬其祈請歎請。汝稱佛如日

如山。鎮照等益。法身常在不出不沒。隨機二用。乍隱乍顯。日雖照世。有目者覩。山雖峙海。流入者見。汝同無目不流。復何益矣。若言有益。今勸汝問。

設不能問。我今為汝開其問端。若能問者。為說甘露。然後𣵀槃。既不能問。請住何益。此乃貶其不及。止其祈請。兼顯菩薩之德。正酬其歎請。祈請也。

舊解十五雙純就初教中。作藥病義。謂空是樂。不空是病。乃至二不二亦如是。有純約今教。謂空是生死。不空是𣵀槃。乃至二不二亦如是。若能問

者。則甘露門開。於汝有益。既不能問請住何益。興望雲。下文具有此意。下文正約始終意也。空即昔教。不空今教。乃至二不二亦如是。今明此義寬

廣。無開衆問。故文雲。如是等種種法中。我當隨順為汝斷之。諸釋無咎。今更約三種空不空。非空非不空。乃至二不二。非二非不二。亦如是。人約四

種空不空。亦空亦不空。非空非不空。乃至二不二。亦如是。昔教今教。悉得同此。三種四種廣分別之。即是昔教今教。三門四門。從諸比丘佛世難值

下。是酬譏請。興皇雲。此為八階。是彼師之盛釋。一歎五難。是歎離八難。三舉佛昔因。成佛今果四。奪其果非五。奪其因非六。顯眞法性。勸令修習。七

勸捨昔依今。八正示新伊。先歎次是先奪後與。得成次第。以此八階。酬五譏也。初五難。於餘人是難。於汝為易八難難離。而能得離。是故歎之。既歎

離難。得羅漢果即是於始。方今汝入祕宻之蔵。即是於終。云何而言有始無終。復言空過。於小為是。於大為非。故言空過。舉於徃因成今果者。正酬

其譏。明如來乆刼。捨頭目𩪷腦。求大𣵀槃。只為利益。豈當怖畏。所以非其果者。汝果虛偽。非正法寳。無戒定慧。不能莊嚴。正法寳城。他取寳城證𣵀

槃。是圓緫包含故。故不可翻。興皇雲。𣵀槃非緫非別。名含緫別。取此酬其不違本誓。所以非其因者。發菩薩心。乃名出家。汝不發心則非出家。袈裟

但是染衣而已。汝不染正法。故非大乘衣。汝雖剃頭不為正法。除諸結使。所以示勸眞實法性。昔之小乘是虛偽。今日大乘是眞實。昔以無為為法

性。今以妙有為法性。法性未曾是有是無。。為他縁故說有說無。知昔無為是法性者。如迦葉雲。身是法性。身云何存。身若存者。即非法性。當知昔以

無為為法性。佛即破之。㓕非法性。夫法性者非是㓕法。取此酬其不平等譏。汝取㓕慶非我不等。所以捨昔依今。此正釋疑疑。雲令我捨昔依今者。

昔何不說。佛即解雲。譬如大地。我法亦爾。治衆生病。初說無常。為治汝病。今說於常。亦治汝病。初後並為治病故也。所以說新伊者。既勸捨昔依今。

故須新伊祕宻。安置汝等令住其中。非是棄汝不示坦道。不是無慈。前後共荅五譏請也。今明不然。得五難離八難。同是一意。何以分為二。只就斥

中酬五譏請。文義其足。何煩八階。共來答之。是故不用。今分文為三。一歎與。二斥奪。三勸奬。夫欲奪之。必先與之。其譏請既切。今斥奪亦深。旣斥其

為。復須示真。與奪抑揚。自成次第。於此三中。即是三雙。初歎與為一雙。謂能得。能離是故須歎。次斥奪為一雙。謂不得不離。不得眞實。不離虛偽。是

故須斥。三勸奬為一雙。謂應離應得。昔教應離。新伊應得。是故須勸。初從佛出世難下。是歎與得離又三。先釋。次譬。三結。初文五難。此與上文互有

互無。上為俗人不歎出家割愛難。不歎阿羅漢難。此中為出家人。不歎最後檀難。不歎聞法難。餘皆相應。離八難者。得人身。離三塗。值佛。離佛前後。

鬱單越。長壽天。及邉地難。得出家。離根不具難。得羅漢。離世智難。次舉金沙墨華譬之。次離於下結之。從汝等遇我下是斥奪。不得不離。今㸃此意。

酬五譏者。汝等遇我。我初令。汝得五難。離八難。是我善始。今復使汝不應空過。是我令終云何謂我有始無終。又取意釋。其上文雲。生育諸於。形貌

端正。是佛之始。付旃陀羅。是佛無終。若取佛意不應以親認佛。何者其不識佛。非是王子。不識實城。形不端正。無明自。覆即旃陀羅。何須遣付。此即

無始無終。廽過與諸比丘。從我於徃昔下第三。即是酬其違本誓譏。夫難行苦行非止一𡍼。我甘之如薺。無上方便。其門不不。未嘗吝惜。汝等放逸。

不受不行於此大乘不肯作務。非我無惠。夫身命者。誰所不重。我輕生忽死。經無量刼。指山指地。骸骨倍多。指海指江。𩪷腦非喻。況復妻子國城。捐

棄無數。如是恩德。但為汝等。放逸無慙。繫在囹圄。不得解脫。非我無恩。此以不慙不受之過。還諸比丘。從汝等比丘云何莊巖下。酬第二怖畏譏。我

正法寳城。功德具足。戒為墻壁。巖峻絶險。衆魔群盜。所不能關。定為其塹。深廣波瀾。無涯無底。五塵六賊。沒溺沈淪。慧為俾倪。鑒㣲識逺。愽逹今古。

明了其足。我城如是。何所可威。何所可畏。汝等比丘。無城無巖。有怖有畏。故廻怖畏還諸比丘。從汝今遇是下。酬其第四不平等譏。此正法城。表裏

皆實。琳琅充溢。瓌琦煥爛。非但無窮。復無遮閡。啇人遇之。執持偽礫。取者鄙吝。非城不等。此以徧過。廽還比丘。從汝諸比丘下。酬其第五無大慈悲。

不示坦道譏。汝下。心知足是不厭小徑。不貪大乘。是不欣坦道。披服袈裟。是不厭糞掃。不染淨法。是不欣纓絡。多䖏乞食。是不厭貪里。不求法食。是

不欣上味。剃除鬚髮。是不厭小智。不為正法。是不欣大明。汝既不厭。悲無所㧞。汝既不欣。慈無所與。盤桓隘路。增背坦道。此以無欣無厭之過。還諸

比丘。已懸酬五譏竟。今更怗文。從汝等遇我下。是第二不得不離一雙。文為二。先略明不得不離。次廣明不得不離。汝等遇我。是略明不得。不應空

過是略明不離。我者。即是眞佛此佛。亦我亦常亦淨。即是法身。金剛之身非後邉身。非離食身。如此眞佛。汝所不識。但誠應化。化非眞佛。非說法人。

浄明雲。汝不見佛。不聞法。不入衆數。與六師等。不識眞佛。是斥其不得。不應空過。此奪其不離。云何不離。雖離八難。不得無難。雖得四果不得眞果。

果既非眞。難亦不離。故言空過。即是奪其不得。次從我於徃昔下。廣斥不得文為二。一斥不得眞三實。二廣示眞三寳。斥文為三。一廣釋眞佛。二廣

釋眞法。三廣釋眞僧。廣示此三。彰其不得。初釋眞佛又兩。先舉道前方便。故言我於徃昔。次舉道後方便。故言今得無上方便。將後例前。皆是無上。

無上方便者。道前是圓因。下文雲。復有一行。是如來。行。道後是圓。用下文雲。二鳥雙游。舉前舉後。無上方便。釋成真佛。常樂我淨。汝所不識。而汝議

者。灰斷入㓕。無道後圓用。雖有道前非無上圓因。此是斥其不見真佛。從汝等云何莊嚴下。廣釋不見眞法。夫眞法者。即真善妙色。出生妙善。甘露

圓滿。具是無缺。亦名醍醐。一切諸藥悉入其中。一切三學。種種功德。縱橫高廣。充溢彌滿。猶如寳城。墻塹俾倪。乃名真法。汝以空。觀除惑。惑盡則。觀

亡。以身智為有餘𣵀槃。若入無餘。灰身㓕智。同空永寂。淨名雲。貧所樂法。攝論為下劣乘。法華雲鄙事。此經稱偽礫。此是斥其不得真法。促汝諸比

丘。勿以下心下。廣斥不得真僧。又二。先緫斥下心。不慕上法。火別約因果功德斥之。本以因果切德名僧。汝之因果。皆非真僧。雖服袈裟。非破五住

惡。非怖內外魔。雖行乞食。經歷多䖏。非應供乞士。雖剃除鬚髮。非殺賊不生。則非真僧。上舉真佛法。斥偽佛法。而不出於偽佛法一相。今斥偽僧。亦不

出真僧之相。前後互現。亦是舉真即知偽。舉為即知真。從汝諸比丘。今當真實下。示真三寳。文為二。先標今當真實是也。真對昔偽。實對昔虛。二正

示者。今我現在是也。我即佛寳。大衆和合即僧實。如來法性。即法寳。法實之中。具於三㸃。如來即般若。法性即法身。不倒即解脫。此三稱。蔵。蔵一切法。

佛僧例然。三從是故汝等下。是應離應得一雙。又二。初勸離偽。次勸修真。初文者。夫為體也。正由無明。無明未除。不得免偽。故勸捨無明。諸比丘。譬

如大地下。是勸修真。文為四。一譬說祕宻蔵。二法說祕宻蔵。三釋祕宻蔵四結祕宻蔵。譬為三。一大地譬。二諸山藥草譬。三為衆生用譬。大地非但

善載而已。亦不生而生。生於樂草。亦無用而用。為衆生用。藥草所生不離能生。亦即所生為衆生用。衆生雖復取用。亦業招大地。福感藥草。三種宛

轉。不得相離。種別不一。一即具三。可以譬祕。三即是一。可以譬宻。具一切物。可以譬蔵。故舉此譬祕宻之。蔵。次從我法亦爾下。即以法合譬。以明祕。

蔵。於中有順合。超合。欲表祕蔵自在不定。不可思議。初我法亦爾者。此順合法身如大地。大地如法身。故言亦爾。舉三法身。合大地三義。出生妙善。

甘露法味。此舉三般若。合諸山藥草三義。為衆生用。舉。解脫。合用中三義。我今當令一切衆生。入祕宻蔵。即超合用。諸子四部入祕宻蔵。即超合

藥草。我亦自入超合大地。病若愈者。藥地之功息矣。安住湛然。衆生得益。般若功亡。法身之用息矣。同歸至寂祕宻蔵中。一切衆生是初發心。擬初

住位四。衆是中心。擬四十位。佛是後心。擬妙覺位。同入祕藏咸見佛性。問衆生入者。與佛同耶。答。六位分別。雲。後次躡上文來。大地譬佛寳。諸山藥

草譬法寳。為衆生用譬僧寳。次合文者我法亦爾。是佛。出生甘露。是法。而為衆生。是生。三從何等名為下。是釋祕宻蔵。先出他解。次帖文。地人云阿。

梨耶識在妄惑內。稱祕宻藏。成論人云當來果佛在衆生外。一切衆生當得佛果。此理屬人是亦內。即時未有是亦外。外故非內。內故非外。名祕宻。

蔵。𣵀槃本有論雲。衆生身內有佛。亦非宻身外有。非身內非身外有。非非內非非外有。並非宻也。衆生即是。故名為宻。前兩種解。為此。論破。云云若昔

教說者。隠故名祕。覆故。名蔵。謂無常。覆常。相覆無相。不了覆了。令常等隠。名祕宻藏。如形殘人。如外道。論等。種種譬喻。下文廣說是名昔教。祕宻之。

蔵。今經開敵。如月䖏空。清淨顯露。不如昔教。但以正法㣲妙。不可思議。絶名。離相。衆生不解名為祕宻。法界包含。攝一切法。用不可盡。名之為蔵。故

下文雲。不縱不橫。不並不別。是祕宻義。三法具足。無有缺減。是其蔵義。文義炳然。那忽餘解。舉𣵀槃。論破諸人師。舉𣵀槃經。破方便教。大風卷霧。清

漢昞然。今釋祕宻蔵文為三。一譬三㸃。二譬三目。三合以三德。此之三文。一徃而言。是從事入理。三㸃是文字。此約言教。三目是天眼。此約修行。三

德是佛師。此即約理。又是佛印。印於教行。凡有言說。與此相應。即祕宻教。修習相應。是祕宻行。證得相應。是祕宻理。故約三釋。稱理。教。行。初三㸃中

言。云何如世伊字。外國有舊新兩伊。舊伊橫竪。斷絶相離。藉此況彼。橫如列火。竪如㸃水。各不相續。不橫。不同列火。不竪不同㸃水。應如此土草下

字相。細畫相連是新伊。相。舊伊可譬昔教三德。法身本有。般若修成。入無餘已。方是解脫。無復身智。如堅㸃水。縱而相離。又約身約智。分得有餘解

脫。橫一時有三法各異。如橫列火。各不相関。新伊字者。譬今教三德法身。即照亦即自在。名一為三。三無別體。故是不橫。非前非後。故是非縱。一切

三如。大㸃。三即一如。細畫。而三而一。而一而三。不可一三說。不可一三思。故名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者。即非三非一。名祕宻藏。如世伊字。此句是慈

經之根本。為顯斯義。廣立問答。致二十五品。洋洋無盡。若失此意。全迷根本將何指歸。次約三日釋者。摩醯首羅居色界項。統領大千。一面三目。三

目一面。不可單言。一三縱橫。若並若別。能嚴天顔。作世界主。徹照三千。若不縱橫嚴主照世。一切皆成。三德亦爾。縱橫並別。祕蔵不成。不縱不橫祕

宻。蔵則成。次約三德釋祕宻。蔵者。果地衆德。但言三者。蓋舉略兼諸法之身。非色非無。色非色故。不可形相見。非無色故。不可心想知。雖非色而色

充滿十方。巨細相容。不廣不陝。雖非非色。亦可尋求。能發衆生深廣智慧。故曰如來色無盡等。即法身德。般若者。非知非字。非知故不可動慮分別。

非字。故不可言說書紳。亦非不知非不字。非不知。故不同灰㓕。非不字故不同偏空。雖非知無所不照。三諦偏朗。極佛境界。凡聖並明。雖非字而半

滿具足。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諸字悉了。法界流注。若懸河海涌。不可窮盡。淨名雲。能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則

神力不共法。即般若德。解脫者。非喧非寂。非縳非脫。非縳故五住不能繋。非脫故十智不能虛。非脫而脫。二邉之所不拘。如百句解脫中說。非縳而

縳。為訥鈍邪癡。闡提外道所縳。故有病行。嬰兒行。住首楞巖。示現善惡。隨所調伏。衆生之䖏。雖鄙必施。如醫療病。如華在水。無染無著。名解脫德。佛

身業不可思議。法身則攝。佛口業不可思議。般若則攝。佛意業不可思議。解脫則攝。故知三德攝一切德。又大品名為色淨。般若淨。受想行識淨。般

若淨法華雲。如來莊嚴。又雲六根清淨。緫諸經異說。悉為三德所收。包含緫別。囊括事理。以略收廣。不逾三德。若偏縱橫。並別一異。皆非祕蔵文雲。

法身亦非。般若亦非。解脫亦非。不縱不橫。不並不別。三一相即。一中無量。無量中一。非一非無量者。是名祕蔵。從我今安住下。第四結。祕宻蔵安住

三法。此結三德入大𣵀槃。結祕宻蔵。如世伊字。是結三㸃。文畧不結天目然佛常安住三法。而言我今者。蓋隨縁冝。故云為衆生故。名人𣵀槃。即此

意也。指歸曰初止外悲等者。對下又以譬顯。故此名初也。凡天下釋止外悲也。八風等者。得則四順故喜。夫則四違故憂。道謂比丘。俗即天人。道

則並進𣵀槃。俗則洸沈墜生死。頋大也。既其大吳。故止雲。其如凡夫諸天人等。愁憂啼哭也。何者下徵釋止悲所以。且如世間已失樂事。尚不可以愁

憂追還。未得樂事。亦不可以愁偶而獲。豈如來去住。由汝愁憂也。故引下經以證無益。若能下釋。勸修內觀。即是當勤稽追。繫心正念經文也。勤遮

二惡者。見思本起。名已生惡。塵沙無明。名未生惡。當動修三觀。遮此二惡。勤生二善者。二乘已生眞善。勤加增長。未生假中之善。令連發生。惡是下

明。由有三惑之惡。故有界內外憂喜之情。故云惡是憂喜之本也。若破三惑之惡。顯三德之善。則無界內界外憂喜之事。故云善。故無憂喜。若遮惡

生善。惟當返觀心源。清淨常一。觀道無間。名勤精進。苦惱由心。心即空中。苦惱安在。故云止其苦惱。由有苦惱則攀佛㓕。令觀心性生佛無差。性體

不遷。誰雲去住。故無攀縁。何所為作。如此觀察。謂之正念。即無念下。更釋出正念義。只是一切諸法。不離一念。此念亦無名為正念。若無下歷前三

請。以示感應性盧。一念尚無。機應寧有。從親主師至者。何凡三雙六句。初二兩雙。並先應後機。後雙。初機後應。機應俱亡。故云無朕。朕直引切。謂兆

朕也。由是下釋經。特諸天人。至不啼哭也。天人聞佛勸比丘衆。今修內觀。豁然意解。通入妙道。名得正路。次又以下即如有人。喪其愛子去文也。得

善等者。佛在。得大乘善如愛子。佛㓕。失大乘善名。喪子今聞近惠者。即聞繫心正念也。是知大乘正惠。即心而具。近豈過此。即檜分別。攀縁之情。故

如𣩵送已訖。牙有二義者。初偈雲。當聞意則是勸觀。次偈雲自慰則是止悲。故云牙有二用。皆方便者。示生示㓕。皆是權施。化儀合𠇍。而生㓕即無

生㓕。何得見生則喜。聞㓕則悲。鎮照等益。山鎮於海。日照於晴。各喻主親師之三益。故云等益。無目不流者。喻無受道之機也。若言有益者。汝若言

佛住世有益也。開其問端者。即若空不空等。十五雙。悉是問端。必無二是。冝應問之。若能下釋亦當為汝。去經文也。貶其不及者。聲聞既不能問。則

何殊無目。不流則是貶其智力不及也。止其祈請者。若能問則說法後㓕㓕不能問則住亦無益。雖能與不能。俱定入㓕。不須祈告請住也。兼顯菩蕯

者。如有目流入之人也。故下迦蔫能問於佛。酬其嘆請祈請者。前祈請中。舉日山為嘆也。藥病是約二諦。藥眞病俗。乃至二不二者。二是病。不二是

藥也。空是生死者。以生死虛妄體本空故。兼開衆問者。即開下三十四問也。諸釋無咎者。全取三師釋義則無咎。若各執則有過。廣分別之。下注云

雲者。應約四教。各有三門四門。以消經文。則四教各具一十五雙也。又以四教竪歷五時。則華巖有二教十五雙。乃至法華唯圓十五雙。今經重施

三教十五。即圓十五。以此為今對鹿苑唯小。為昔三門四門者。三門即沒兩亦。以兩亦只是合前二門故也。問經文十五雙。但是二義。何故作三門

四門釋耶。荅兼用即成兩亦俱捨。便是雙非。故知既具空有。即具三四。況開偏小。成皆入圓。良由諸法唯心。心即三諦。眞諦即空門。俗諦即有門。中

諦雙遮雙照。即是兩亦雙非。若約當分明義。則前二教。雖明三四。但歸於空。列教四門正歸於有。以圓三諦攝無不周。若合三為二。只是眞俗。空中

二諦。合為一眞。故附經文。且作二說。暹師用澤州䟽釋此十五雙者。全背今家三門四門義也。須知今師明義諸雙。始終只是二諦。今從難解者。略

消其名。常即空門。下䟽雲。不為縁生故常也。無常即有門。有為遷雙故無常。苦即有門。經雲。有身即苦生。無身苦不生。不苦即空門。依即有門。有法

可依故。非依即空門。經雲。稽首如空無所依去。即有門有生㓕。故不去即空門。無去無來故有門。則有三寳可歸。空門逹寳如幻。無寳可歸。經雲設

有一法過𣵀繫者。我亦說如幻如化。恆即空門。下䟽雲。不為縁㓕。故恆非恆即有門。有法為縁所㓕。故衆生是有門。非衆生是空門。逹衆生假名即

空故實。是有門。有五陰寔法故。不寔是空門。五二即空故。宻是空門。術宻是有門。二是有門。不二是空門。是故諸義雖蛛。不出空有二義。三門四門

已如前說。收攝文㫖。豈離自心。新伊字下有先歎者又二。五字者。後人妄加也。先歎次示者。先歎即初二兩階。次示即第三階。先奪即四五兩階。後

與即六七八三階。俱雲階者。即取階級次第義。酹五譏者。前譏請有五番也。復言下釋經。汝等遇我。不應空過也。他取寳城等者。即䟽主因便敘他。

㨿此文名𣵀槃之名。不可翻義。興皇者。既以他義間斷。故須重雲興皇也。非其因下。約五六二階。詶不等議。初是第五奪其因非。次示勸下第六。顯

眞法性。捨昔下。約七八二階詶。無慈議。初是第七捨昔依今。火說新下。是第八正是新伊。已上八階詶前五譏。講者當以經文對䟽釋出。義自可見。

今解中初斥破興皇八階。凡有二夫。故緫斥雲。不然。由具五難即離八難故云同是一意。故今但以釋譬結分文。何以與皇分五難八難為兩階耶。

此一夫也。又只斥中詶譏自足。何煩八階共答五譏。此二失也。故緫結雲。是故不用。復須示眞者。是眞即奬勸也。能得能離者。能得五難。能離八難。

釋中初對。上辯異。即對上天衆歎。純陀中有六難也。離八下。預示所離八難之名。雖在結中即是此文。五難所離。故預示之。三途者。四解脫經。謂地

獄為火途道。此㨿八熱。鬼為刀途道。畜為血途道。應法師雲。三途者。意將此方三途山。是九州之險。以名地獄。後人妄謂三途為書生。饑鬼地獄也。

應師所釋。殊不知三途之義。出在經文也。欎丹越。此雲勝。謂勝餘三州故。亦云高上。其意亦然。及邉地難者。以佛唯生中國。故得出家者。即經雲。成

就禁。戒具足無缺。是一難也。以律判。根不具者。不聴出家。既雲成就禁戒。即離此難。羅漢已得無滿正智。即離世智邪推。所言五難者。佛世難值。人

身難得。合為一。成就禁戒。得羅漢采。開為二難。故成五也。以禁戒是因。羅漢是果。故譬中如求金於沙。甚難可得。生死法中。求是五事。至極難得。

花亦𠇍。結中八難。舉所離以結能離之五也。八者。三途為三。根不具為四。世智辯聦為五。佛前佛後為六。單越為七。長壽天為八。前三在下三𧼈。次

四在人。後一在天。又成論雲。四輪摧八難。一宿世善根輪。摧前四難。二勤發正願輪。摧世智。三供養諸佛輪。摧佛前後。四至中國輪。摧單越長壽天。

不得不離者。不得五難。不離八難。取意釋者。即探取第三叚詶怖畏。經釋無始終義也。何者下。徵釋。不應以親認佛義也。既其不議法身常住。非是

法王之子。何得認佛為親。不識下。既汝前自喻端正。今喻既遇寳城。而取焉物。四德𣵀槃。即心而美。而不識知。翻取小法。故非端正。無明自覆等者

既迷法性自起無明。則是汝自投魁膾。傷害法身。豈是佛遣。故云何須遣付。非正一途者。財法二施。種種差別。悉是難行。故非一途。甘薺者。詩云。誰

謂荼苦。甘之如薺。荼味苦。薺味甘也。捐捨身命勤施財法。凡夫以之為苦。如來逹苦法界故云如薺。此則緫喻二施也。無上下。別示二施。法施故有

惠。財施故有恩。初明法施雲其門不小者。斯則體內方便。大乘之門也。非我無應者。汝自不受大乘。非我不惠施於汝也。夫身下示財施。財有內外。

內則身命。外則妻子國城。在文可見。但為下。汝自放逸。致使繫閉生死獄中。非我無財施之恩及汝也。功德具足者。圓戒定惠。無所不收。故云具足。

名此三學以之為城。釋名雲城盛也。盛受國都也。墻壁者。釋名墻障也。所以自障蔽也。壁辟也。言辟禦風寒也。今明國城墻壁。則禦敵防盜。故喻戒

學止惡防非。圓常之戒。防止二邉。故云嚴峻絶嶮也。衆魔。四魔也。以群盜喻衆魔也。壍者坑也。遶城水也。水性澄靜。故以喻定。首楞嚴定。橫談法界

故無涯。堅徹如理故無底。睥睨。或俾倪上疋計切。下五計切。又字林作普米。吾禮切。釋名雲。城上坦謂之睥睨。言於孔中睥睨非常事也。或曰裨助

城之高也。或言女墻言其卑小。比於城若女子之於丈夫也。或言堞。取其重疊義也。今以惠鑒圓普。不着二邉。如睥睨於非常也。鑒㣲識逺是寔智。

愽逹今古。即洞照三世是權智。有怖有畏者。比丘但證小果。而為界外變易。死魔等怖畏也。表裏皆寳者。向既以三學釋城。應以戒防身口為表。定

惠為裏。又修德為表。性德為裏。皆常樂我淨故云皆寳。琳琅者。尚書禹貢雲。厥貢惟球琳琅玕。孔氏傳曰。球琳皆玉名。琅玕石。似珠現文。既以琳琅

瓌琦四事釋表裏皆寳。即應以此四。喻四德也。商人者。白虎通雲。商其逺近。度其有亡。通四方之物。故謂之商也。取者。即商人以喻小機。自不受大。

非如來咎。是不厭糞掃者。內染小法。外着袈裟。即同貧子。不厭麄𡚁垢膩之衣。故云糞掃也。不欣瓔珞者。即不欣舍那𤪙御之服也。貧里小乘上味

人法。剃除鬚髮。表小智除惑。盤桓不進貌。隘路者。大品斥小乘。猶隘路不容二人並行。此以無欣無厭等者。汝自不欣。非我無慈。汝自無厭。非我無

悲。此佛亦我等者。明四德具足。應雲亦樂。言亦我者文悞。此釋經中我字是四德之一。以該餘三耳。但識應化者。但見丈六劣應身也。非說法人者。

以小機所見劣身。不能說大法也。若圓機見真應不二。釋迦牟尼名昆盧遮那。即能說大法。淨名下即斥須菩提文也。衆數即僧。此斥小乘既不見

法報之佛。又不聞圓頓之法。故不入三賢十聖之衆數也。既不預大乘三。故斥彼小。同於外道六師。比斥雖然非全同邪外。不識下緫結。汝等遇

我一句是斥其不得五難也。不得真果者。但得小乘虛偽之果。不得圓乘分證眞寔之果也。難亦不離者。雖無界內八難。而有界外八難也。亦名理

八難。謂見修無學為三惡道。無為正位。不能齊心。名墮惡道。乃至無學亦爾。若入無為。永㓕佛道。豈非三惡道難。四北洲定壽難者。四諦中㓕諦。對

北方。聲聞證㓕。如彼定壽。五長壽天者。二乘名為淨天。若入無餘。即歸第一義天。豈可化他。六佛前佛後者。二乘入觀見真。出觀縁俗。不見中理即

佛前佛後。七世智辯聦者。二乘未見中道。發無漏惠是為世智辯聦。八聾盲瘖瘂者。二乘之人。無菩薩根。雖得六道。不見十界之色。如盲。不聞十界

之聲如聾。不能以一音說法隨類得解如啞。此理八難名義。出浄名䟽記等。即是下緫結。不應空過一句。是奪其不離八難也。文雲。奪其不得者。得

字悞也。道前謂等覺已還。即分真相似觀行。名字悉名道前也。道後即妙覺究竟。將後例前者。經明道後。既雲無上。則類例道前苦行等。亦是無上。

以日果雖殊。俱超偏小故。復有一行等者。五行圓修。不同次第。故云一行。此即聖行品文。然五行即三諦。始從名字。終乎等覺。聖凡雖異。所觀何殊。

二鳥雙逰。即鳥喻品文。謂果證之後。雙照常無常也。故是圓用。若約果用。初住分得。今論極果。的指玅覺。不見真法等者。前佛約能證人故。向雲無

上方便等。今法即約所證理故。經雲正法寳城。以城是所居。如理是所證。故云。即真善妙色。出生妙善者。以圓戒定慧。由理本具。故隨外熏。發塵三

學。此圓三學。遍攝偏小。故云一切。三學等。若非一念。百界安能遍括大小。戒定慧耶。徹三諦故縱高。遍法界故橫廣。縱橫相即。故云充溢彌滿。下心

即小志。上法即大乘。經雖得出家等者。雖是與奪之詞。與之則於彼小乘。得名出家。奪之則不慕大乘。未破無明。猶名在家。此則已出分叚家。未出

變易家也。別約因果者。以此丘之名因果各具三義。因名破惡。怖魔。乞士。果名殺賊。不生。應供。此因三義。次第主對。如因名破惡。果名殺賊。等今佛

以大乘六義非之。故䟽釋雲。汝之因果皆非真僧也。袈裟者。應法師雲。此雲不正色。諸草木中若皮若葉。若花等。不成五味。難以為食者。則名袈裟。

此物染衣。其色濁赤。故梵本五濁之濁。亦名袈裟。非破五住等者。以小乘但破四任惡。惟怖界內魔。是則袈裟雖染。是未染大乘淨法。非應供乞士

者。以經乞食之言。則兼斥因果二義。二乘雖歷人天多䖏而為福田。而非遍十法界。普於其中。應受供養。雖離四邪。名為乞士。而未免邪求𣵀槃。非

殺賊不生者。以經剃髮之言。則兼斥果上二義。以小乘未殺。無明賊未盡變易生故。經雲未為正法等。謂形雖除鬚髮。而未破無明。由未破惑。則為

變易生死所遷。故經結使之言。兼於殺賊。不生二義。具於下法。寳即法身。德即一而三。故具三㸃。三德遍攝。故云蔵一切法。佛僧例然者。經文雖畧。

義必各具。故日例然。是知佛即般若。法即法身。僧即解脫。既各具三。則開之成九。九隻是三。三隻是一。一三融即。開合適時。初譬說祕蔵中譬為三

下。大地譬法身。山藥譬般若。為衆生用譬解脫。初大下釋此三譬。一皆具三。三九相即初明法身具三。普載者。喻法身理遍也。亦不生而生者。理非

智慧。故曰不生。而能發智。故曰而生。生於藥草此明法身具般若也。亦無用而用者。理非應用。而依理起用。如地非作用。而人依地作用。此明法身

具解脫也。藥草下明般若具三。所生不離能生者。所生藥草不離能生之地。藥草堅性全是地堅。如所生智。不離於境。即智是境。此明般若具法身

也。亦即至用者。即所生藥為人治病之用。譬由智契境即智起用。始智內照外宣圓法。為機縁破惑之用。此明般若具解脫也。雖復下明解脫具三。

然此三法。機應共論。法身般若約能應說。解脫一法就能感明。以順經文喻意也。雖復耴用等者。謂衆生雖用地藥治病。然地藥寔非他物。蓋大地

是我同業所招。藥草仍由我福德所感。此喻機縁稟教得脫。蓋由己性。本與果佛法身體同。故喻業招大地。此明解脫。具法身也。又由機發感佛。以

般若力說法。被義故喻福感藥草。此明解脫具般若也。三種宛轉等者。如向所明。三各具三。宛轉相即。開之成九。合還是三。三一一三。融即不二。故云

不得相離。此順經文喻意。且與機應對明。應知機應各具三九。展轉無礙。一一相融。若曉生佛理同。三諦性等。隨意轉作。豈俟詳論。種別下結祕宻

蔵名。文中分字釋義。大地。山藥。衆生。三事不同。故云種別不一具一切物者。只是攬上一三。三一互融無礙。名一切物。包蔵此物故得蔵名。三法身

者。即法報應報。即般若。應即解脫。三身互融俱立法稱大地。三義者。即上非但昔哉。已下文是般若解脫。合上亦然。三般若。謂寔相般若。觀照般若。

文字般若。寔相字字即法身解脫異名。三解脫。謂眞性。寔慧。方便。真性是法身。實慧是般若。講者細對上文合釋。令義無壅。為衆生用者。即經才。而

為衆生學也。我今下。皆言超合者。以前喻則先大地次藥後用今先合用故云超也。㨿此應雲追合。大地亦言超者。恐文悞。合用者以一切衆生即

指初住人。最初離無明縛故合解脫用義。諸子四部者。以諸菩薩德堪紹繼。故說為子。四部。即二住已上至等覺凡四十位。十位為一部。名四部。則

是以在家出家四衆。以表其位。此既分分發生中智。故合藥草。般若義也。我亦下。我即如來自指也。合大地者。以妙覺顯理究竟。故合大地。法身義

也。病若下約喻法雙結。初結喻。次安住下結法。機應用歸祕蔵。故曰安住湛然。衆生得益也。此合病癒。衆生既以得益。故應用息。用息則報法亦息。

故云般若功亡法身用息。此㨿應用由境智。相冥而有。故用應息及於報法。一切下顯位釋疑。咸見佛性者。以四十二位。咸破無明。證佛性理。此以

證明見。問衆下釋疑。問中舉衆生佛者。此約初住對妙覺。問其分證究竟所顯之理。為是同否。答六位分別者。理同故即。祕蔵無別。事異故六。凡聖

差分。若約理同。則理即本迷。尚雲理入名等三即。入義亦然。而況分證祕蔵豈不同耶。地人下地論明阿梨耶識。是眞常淨識。不立第九。故指淨識

為惑所覆。名為祕蔵。若攝大乘論梨耶。是無記無明。隨眠之識。九識乃明淨識。是知八九皆是隨機。若就非異義說。唯至第八。若就非一義說。故強

立第九。在衆生外者。以論師所見。謂迷悞碩異。因果大殊。故指果佛在衆生外。𣵀槃下初簡四計。次明正義。身內即正報。身外即依報。非身內下是

雙非。非非內下是兩亦。非非內者。謂非不是內。即亦內也。非非外謂非不是外。即亦外也。於四起計。謂有佛者。並非祕宻。衆生即是等者。謂絶四之

理。衆生即具。具此理故。名為祕宻。為此論破者。地人計妄惑內。成論計衆生外。故彼二解。但是此論所破內外兩句。論師雖後轉雲亦內亦外。而亦

未迯四計。昔教下初緫解名。謂無下別示義。無常覆常。約理相覆。無相約行。不了覆了。約教即是圓順理。行教三。為偏小三覆。寔被權覆。名為祕宻。

如形下。即下經文。迦葉明昔教。宻義也。今經下初約喻。明今經顯露。如月䖏空。豈比形殘。故云不如昔教。但以下正明今經。雖雲祕宻。其寔顯露。異

名衆生不解者。理雖即是。日用不知。名難解理。名為祕宻。不同昔教隱故名祕。法界包含等者。三諦法界。具足三千。三一相即。若攝一切。牙融牙入

故用不盡。指此為蔵。不同昔教以偏覆圓。名為蔵也。舉𣵀下結示。破人師如向所明。破方便教者。以今破昔。亦如向文。大風譬前舉論。舉經。卷霧喻

破人師昔教。清漢喻祕蔵正義。楊大風則昏霧牧卷。舉經論則非義破壞。邪破正顯。如清漢昞然。清漢者。纂要雲。天可謂之天漢。亦云雲漢。星漢。河

漢。清漢等。一徃而言等者。且約表對以配事理。事謂教行二法也。二徃而論。三㸃天目是喻。三德是法。以喻顯法耳。以約依教立行。行契於理。次位

義便。故就一徃分文。約言教者。文字是言教。故約修行者。三目在天靣。修行約人身。故約理者下。經雲諸佛所師。所謂法也。即所證理。名為佛師。故

名三德即是約理。又是佛印等者。劉熈釋名。印信也。所以封物為驗也。許慎說文曰。執政所持信也。今以三德妙理。喻之如印。教無理印。則教虛偽。

行無理印。則行邪倒。若契三德。方可信用。言說相應者。教詮此理。信教解理。即名字人。修習相應者。修觀照境。境智冥合。名祕宻行。修此行者。即觀

行相似人。證得相應者。即分眞究竟。證得三法。故約下結。示由教行理。義㫖該通。故約此義。以分經也。外國者。且指已所居地。名為中華。故名天竺

以為外國。若論地分昆羅國方是中也。如宋朝嚴觀二師。與太史何承天。共論此土。是邉是中。觀乃引周公測影之法。以一尺二寸土圭。用測日影。

京洛之地。夏至之日。猶有餘陰。天竺此日。則無餘陰。准此筭法。地上寸影。天上萬里。㨿此以驗中邉可如。舊伊可譬等者。示舊伊縱橫義。初示縱義。

雲法身本有者。謂百劫已滿。得王宮相好之身。此名法身本有。般若修成者。謂次於樹下三十四心。名為種智。般若入無餘等者。謂八十入㓕。無餘

在當。故云方是解脫。即有前後上下之義。譬之縱三㸃水。此即小乘所用。生公釋此伊字義雲。般若居宗在上等。全濫小乘。又約下示橫義。約身約

智等者。即相好身中。樹下斷結證智。雖未全得二種解脫。而已破子縛。故雲分得有餘解脫此則樹下初成。一時具三故云橫。一時有而身智脫三。

體用各異。故云三法各異等也。此亦小乘所用。此文縱橫。與止觀。體相。所明小義。有同有異。縱義全同。橫義則異。故彼文雲。般若種智已圓。果縛尚

在。解脫未具。身猶雜食。又帶無常。一優二劣。譬之橫川走火。此之小義。悉是縱橫。又諸大乘師說。凡有三家。初雲法身是正體。有佛無佛。本自有之。

非過今也。了因般若。無累解脫。此二當有隔生跨世。彌亘淨穢。亦是縱義。主公所解設異小乘。還同此釋。次雲三德無前後。一體具足。以體從義。而

有三異。蓋乃體橫而義縱耳。三雲體義俱不殊。而有隱顯之異。俱不異未免橫。隱顯異未免縱。欲釋新伊。應須先了他人異解。方免舊伊縱橫等過。

乃至邪宗橫計等失。故塗灰外道亦計大自在天。具足三德。而雲法身充滿法界。報身居自在天。三目八臂。即摩醘首羅是也。化身隨形六道。況大

小乘諸師釋義。天是義故。先出昔教。以驗諸師。新伊下。譬今教中釋此三㸃。且順教義。天目順行。三德順理。已如前說。即照是般若。亦即自在。是解

脫。此乃法身之䖏。即具餘二。故云名一為三。亦應更雲般若即遍。亦即自在。解脫即遍。亦即是照。遍謂法身周遍也。文明法身具二。餘可例知。故且

從略。三無至非縱者。約三一互融。以明離過。即三是一故無別體。一則非橫。即一而三。非前有法身。乃至非後有解脫。三德俱具。故非縱一即至細

畫者。更約互融。以釋字義。而三下結成不思議。不可等者。只由牙融。故不可定。作一說一思。定作三說三思。三即成烈火之橫。一即成㸃水之縱。縱

橫名義。乃可思可議。偏小之法耳。不可思議者。下約雙非結歸祕蔵。即伊字所喻也。又緫覧前義。還成三諦三德。而三而一是眞。即般若德。而一而

三是俗。解脫德。非三非一是中。法身德。展轉複踈。不出三法。如斯三法。即我自心。心外無境。一切咸𠇍。此句下結是斥失。此句者。即指伊字喻文。名

烏此句。一經衆義。猶如枝條。三德妙理。喻以根本。義成苻理。枝必依根。故雲是茲經之根本也。廣立問荅者。迦棄三十六問。豈有餘途。只是廣顯三

德。因問有荅。發生諸品。所以序中。序於三德。從純陀品至大衆。問凡十六品明𣵀槃施。純陀一品略明三德。長壽以去一十四品。解釋三德。從現病

去。凡有五品明𣵀槃行修此三德。師子吼品。明𣵀槃義。研覈二德。迦棄陳如二品。明𣵀槃用。即三德功能。故云致二十五品。洋洋無盡也。洋洋水流

貌。論語雲洋洋乎盈耳哉。若失下。斥失也。若失始終三德意者。雖能隨文釋義。其猶逐葉忘根。則解行二途指歸無䖏。若了三德在一心中。則此經

一部居於方寸。況法華開顯。十方三世同說三軓。三軓妙故。故云妙法。華嚴法界。淨名解脫。不共般若。與此三德。一體無殊。若識此意。今文可了。十

方佛法。在一利那。如斯指歸。功不徒棄。寄語後學。彌須介懷。若念念不忘。則佛果非逺。三日釋者下。若約經即是以喻顯喻。共譬三德。今從一徃則

是約。行明祕蔵也。摩醯首羅即大自在也。色界頂。即色究竟天。首羅為彼天主。大千世界共一四禪。中千共一三禪。小千共一二禪。故俱含雲。四大

洲日月。蘇迷盧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梵世即初禪也。故二禪統小千矣。首羅是四禪之主。故統大千。若並下並即是橫。別只是縱。三千即

大千也。三德亦𠇍下合法。內心其德。以合嚴主。以內攝外。三無差別。以合照世。注雲雲者。意在此矣。約三德中。若約經文。即是前二。喻喻合法。今約

從事入理義便。即是約理釋祕蔵也。果地下。此約果上所顯之理。若封初心。行人以說。則教在名字。行通五品六根。理顯。通分眞究竟。若約教主以

說。則理唯極果。故果地之言。義兼兼攝。衆德即萬德也。諸法雖多。此三攝盡。故曰兼諸。然則一家宗豖。其唯三觀。觀之所契。即此三德。故諸經論名

相多者。當以義裁斷以略攝廣令順三德。名相少者。亦應約義開對。既知多少。不出此三。然後了三。只我一念。夫如是。則免同數寳。豈類筭沙。法身

下示法體。還約三身三智三脫以明。則九三牙攝。展轉相融。文中皆先示雙非。次明雙照。雙非即法身德。寔相般若。眞性解脫。雙照即二身二智二

脫。遮照同時。三一不二。若先了此㫖。則至文易見。法身德中。初明雙非。色即應身。無色即報身。此自受用報也。理非質礙。故不可形相見。理非觀照。

故不可心想知。雖非下即遮而照。見知宛然。法身之䖏。應身常在。則有。相好形。衆生見。故雲雖非色而色也。充滿下。示應身相下經文明入自在

中。初一多義也。故經雲。示一身以為多身。身數大小。如徵塵充滿十方。如來身寔非塵。以自在故現塵塵身。巨細相容等者。即入自在中第二大小

也。故經雲。示一塵身滿大千界也。三者輕重以滿大千之身。輕舉飛空。寔無輕事。四者色心。如未一心安住不動。所可示化無量形類。五者根。六根

牙用。六者侍。得一切法。如來之身亦無得想。七者說。演一偈經無量刼。義亦不盡。八見。如來遍滿一切䖏。如虛空不可得見。此八中第六似報。第八

似法。餘皆應義。文中略舉。一多小大。意該餘四。此乃法身即解脫。也。雖非下不離法身。而是報智。故云亦可尋求。謂亦可以智惠觀察也。能發下。示

尋求相。言衆生者。從因以說。由因中以三觀尋求。故使妙理發生智惠。則無明頓盡。究竟成佛也。故曰下引勝鬘證。既雲如來色無盡。智惠亦復然。

則智即境發智。此乃法身即般若也。即法身德。四字是緫結。既即一而三。故於法身德中。其足餘二。次般若中。非知即遮觀照。非字即遮文字。此顯

寔相般若。即是般若德中。具法身也。非知下釋成其義。動慮分別。即能觀觀境。非觀智故雲不可言。說者由有應身。方能言說。法非應用。故亦不可。

紳者大帶也。此方古者。以善言書於几杖。盤孟紳帶之上。使常見之。而自誡也。論語子張書諸紳。即是其事。今以具多黃巷。類彼書紳。赤非下雙照。

則可以觀智思文字說也。不同灰滅者。小乘灰身滅智入無餘者。則一向無知。知即是智。以滅智故。今即境而智。常寂常照。故非不知。不同灰滅也。

不同偏空者。小乘偏空。離文字而有解脫。今無說即說。故不同之。極佛境界者。三諦至極。是佛境界。由於三。觀而得開發。凡聖並明者。凡謂我心及

衆生。聖謂諸佛三千三諦。一一牙遍。故曰並明。此觀照般若也。而半滿具足者。無說而說。稱彼群機。世間即人天教。出世間即蔵通。上出世間即別。

上上出世間即圓。文畧別教。引浄名可如。此文字般若也。即般若德者。雖具足三。而觀照當其正體也。解脫中。初雙非即眞性解脫。即法身德也。喧

縛謂生死。寂脫謂𣵀槃。惑性本無。故五住不能繫。四住是分叚因。無明是變易因。舉因收果也。法身元寂。故十智不能虛。十智者。世智。他心智。苦集

滅道智。法智。比智。盡智。無生智。世及他心照俗。餘皆照眞。並如寔智。名十一智。今非空邉。故但言十。以如。寔智。照中道故。故不論也。此明解脫中。具

法身德也。非脫下明雙照。雖非偏空解脫。而中道法身。不思議空解脫。二邉生死。空邉變易生死。有邉。分叚生死也。如百下。百句雖廣。不出斯義。此

正是解脫德自體也。非縳而縳者。雖常冥至極。而稱物施為。故雖非二邉之縳。而觀二邉之縳。為訥鈍邪癡。是示為空邉縳。小乘不能說大故訥。內

無大智故鈍。偏沉於空故邪。無明全在故癡。約。分眞言之。則內祕菩薩。行外現是聲聞也。分眞尚爾。妙覺可知。聞提外道者。是示為有邉縳。即經雲

又現邪見相也。故有下。引證病行。則示有二邉煩惱。兒行則示為眞俗之善。住首下。只由住中道妙定。故能示現二邉善惡。善即兒行。惡即病。行。雖

鄙必施者。施平聲。雖二邉鄙惡。為調伏機縁。必施為被縳。如醫下。明雖示現繫縳。而同塵不染。如良醫不染於病。如蓮花不着於水。故云無染無着。

此明解脫中其般若德也。問般若是智。何故明示二邉縳耶。荅平等大患。常鋻法界。由惠覧故。施設二邉。故是般若德也。名解脫德者。緫結也。雖具

三法。而以方便解脫當其正體。然此三德。約其旁正。分別雖爾。應知三一牙融牙攝。故得一皆其三。佛身下。攝三業以身對身。其義便故。故法身攝

於身業。欲知智在說故。般若攝於口業。斷惑離縳。由於意故。故解脫攝於意業。此亦約義。對當如此。若論理體。心色一如。身口等意。不三不一思之。

易明。又大下。收諸經般若五。陰皆浄。只是三德顯相。以五即三。故迷而為五。悟只是三。色即法身。受想。行即解脫。識即般若。此亦別對。若論理體。色

即是心。心空假中。從心所起。一切諸法皆空假中。諸法空假中。即心空假中也。三諦即三德。其㫖可知。五陰皆浄。義在茲也。如來莊嚴。只是三德所

嚴法身。能嚴二德。六根清浄。即如法師功德品所明。還是唯心三德。相似發相。內凡尚爾。究竟可知。緫諸下指廣也。般若法華。既不出三德。故知一

代。其㫖咸然。所以諸經。不出三德。包含緫別者。緫唯三德。別出群經。攝別入緫。咸歸三德。故曰包含。事理者。名相事別。三德理同。指事即理。如囊括

結。一中無量者。無量即三。舉一而三。故云一中無量也。餘例可知。不結天目者。天目例伊。故經從略。然佛下釋疑也。應疑雲。如來乆證三德。何於臨

㓕。方雲我今安住。既雲我今。則是始得。故今釋雲。佛常安住三法。而今言我今者。蓋隨四悉機縁。冝應示滅。方能悟道。故託示滅。以明安住。故經自

雲。為衆生故等也。其實常冥三德。孰雲去來。亦同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也。


永樂大典卷之三千九百四十四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