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永乐大典/卷15956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之一万五千九百五十五 永乐大典
卷之一万五千九百五十六
卷之一万五千九百五十七 

永乐大典卷之一万五千九百五十六 九震

五运行大论篇弃问篇名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明堂。布政宫也。八极。八

方目极之所也。考谓考校。建。谓建立也。五常。谓五气行天地之中者也。端居正气。以候天和。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

之升降。寒暑彰其兆。新校正云。详论谓阴阳应象。大论及气交变。大论文彼云。阴阳之往复。寒暑彰其兆。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

气之各主岁耳。首甲定运。余因论之。鬼史区曰。土主甲巳。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祭。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

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亡亥之上。厥阴主之。不合阴阳。其故何也。有甲。谓六甲之初。则甲子年也。歧伯曰。是明道

也。此天地之阴阳也。上古圣人。仰观天象以正阴阳。夫阴阳之道。非不昭然。而人昧宗元。遂其本始。则百端疑议。从是而生。黄帝恐至理真宗。便因

诬废。历念黎庶。故启问日。天师知道出从真。必非谬述。故对上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阴阳法曰。甲巳合。乙庚合。丙辛合。丁壬合。戊癸合。盖

取圣人仰观天象之义。不然。则十千之位。各在一方。微其离合。事亦寥关。呜呼远哉。百姓日用而不知尔。故大上立言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

莫能知。莫能行。此其类也。新校正云。详金主乙庚者。乙者。庚之柔。庚者。乙之刚。大而言之。阴与阳。小而言之。夫与妇。是刚柔之事也。馀并如此。夫

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大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言智

识𥚹浅。不见源由。虽所指弥远。其知弥近。得其元始。桴鼓非遥。帝曰。愿闻其所始也。歧伯曰。昭乎㢤问也。臣览大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

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已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㧕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巳分者。金壁角轸。则天地之

门户也。戊上属干。已土属异。遁甲经曰。六戊为天门。六已为地户。晨暮占两。以西北东南义取。此两为土用。湿气生之。故此古马。夫候之所始。道之

所生。不可不通也。帝曰。善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未知其所谓也。论谓天元纪及阴阳应象论也。歧伯曰。所谓上下者

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见阳明。左太

阳。右。少阳。见大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面向北而吉之也。上。南也。下。北也。左。西也。右。东也。帝曰。何谓下。歧伯曰。厥阴在上。

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大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大阳。右少阳。大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大阳。

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大阴。右厥阴。大阳在下。则大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所谓而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主岁者位在南。故而北而言其左右。

在下者位在北。故面南而言其左右也。上。天位也。下。地位也。面南。左东也。右西也。上下异而左右殊也。上下相遘。寒著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

病。木大相临。金水相临。水木相临。火土相临。土金相临。为相得也。木土相临。土水相临。水火相临。火金相临。金木相临。马不相得也。上临下为顺。下临上为逆。亦郁

抑而病生。土临。相火君火之类者也。帝曰。气相得而病者。何也。歧伯曰。以下临上。不当位也。六位相临。假令上临火。火临木。木临水。水临金。金临土。皆为以

下临上。不当位也。父子之义。子为下。又为上。以子临父。不亦逆乎。帝曰。动静何如。言天地之行左右也。歧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馀

而复会也。上。天也。下。地也。周天。谓天周地五行之位也。天垂六气。地布五行。天顺地而左回。地承天而东转。木运之后。天气常馀。馀气不加于君火。

却退一步。加临相火之上。是以每五岁。已退一位而右迁。故曰左右周天馀而复会。会遇也合也。言天地之道。常五岁毕。则以馀气迁加。复与五行

座位。再相会合而为岁法也。周天。谓天周地位。非周天之六气也。帝曰。余闻鬼臾区曰。应地者静。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谓也。愿闻何以

生之乎。诘。异也。新校正云。按鬼臾区言应地者静。见天元纪大论中。歧伯曰。天地动静。五行迁复。虽鬼臾区其上候而已犹不能遍明。不能遍明。

无求备也。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

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观五星之东转。则地体左行之理。昭然可知也。丽著也。有形之物。未有不依据物而得全者也。帝曰。地之为下否乎。言转

不居。为下乎为否乎。歧伯曰。地为人之下。大虚之中者也。言人之所居。可谓下矣。微其至理。则是大虚之中一物尔。易曰。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此之

谓也。帝曰冯乎。言大虚无碍。地体何为而止住。冯。扶冰反。碍。音艾。歧伯曰。大气举之也大气谓造化之气。任持大虚者也。所以大虚不屈。地久长天

者。盖由造化之气任侍之也。气化而变。不任侍之。则大虚之器亦改坏矣。夫落禁飞空。不无而下为其乘气。政势不得迷焉。凡之有形。处地之上者。

皆有生化之气。任侍之也。然器有大小不同。坏有迟速之异。及至气不任持。则大小之坏一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

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化生也。地体之中。凡有六入。一曰燥。二曰暑。三曰风。四曰湿。五曰寒。

六曰火。受熛。故干性生焉。受暑。故蒸性生焉。受风。故动性生焉。受湿。故澜性生焉。受寒。故坚性生焉。受火。故温性生焉。此谓天之六气也。故燥胜则

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六气之用。帝曰。天地之气。何以候之。歧伯曰。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

诊也。言平气及胜复。皆以形证观察。不以诊言也。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天地以气不以位。故不当以脉知之。帝曰。间气何如。歧伯

曰。随气所在。期于左右。于左右尺寸。四部分位。承之以知。应与不应。过与不过也。帝曰。期之奈何。歧伯曰。从其气则知。违其气则病。谓当沈不沈。当

浮不浮。当涩不涩。当钩不钩。当弦不弦。当大不大之类也。新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论云。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沈。少

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则病。至而不至者病。来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不当其位

者病。见于地位也。迭移其位者病。谓左见右脉。右见左脉。气差错故尔。失守其位者危。已见于地乡。本宫见贼杀之气。故病危。尺寸反者死。子午卯

酉。四岁有之。反。谓岁当阴在寸脉。而反见于尺。岁当阳在尺。而脉反见于寸。尺寸。俱乃谓反也。若尺独然。或寸独然。是不应气。非反也。阴阳交者死。

寅申亥巳。丑未辰戌。八年有之。交。谓岁当阴在右脉。反见左。岁当阳在左脉。反见右。左右交见。是谓交。若左独然。或右独然。是不应气。非交也。先立

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经言岁气备矣。新枝正云。详此备六元正纪大论中。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

其于万物何以生化。合。谓中外相应。生。谓承化而生。化。谓成立众象也。歧伯曰。东方生风。东者。日之初。风者。教之始。天之使也。所以发号施令。故生

自东方也。景霁山昏。苍埃际合。崖谷若一。岩岫之风也。黄白昏埃。晚空如堵。独见天垂。川泽之风也。加以黄黑白埃承下。山泽之猛风也。风生木。阳

升风鼓。草木敷荣。故曰风生木也。此和气之生化也。若风气施化。则飘扬敕折。其为变极。则木㧞草除也。运乘丁卯。丁丑。丁亥。丁酉。丁未。丁巳之岁。

则风化不足。若乘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戌。之岁。则风化有馀于万物也。新校正云。详王注。以丁壬分运之有馀不足。或者以丁卯。丁亥。丁

巳。壬申。壬寅。五岁为天符。同天符正岁。会非有馀不足。为平木运。以王注为非。是不知大统也。必欲细分。虽除此五岁。亦未为尽。下文火土金水运

等。并同此。木生酸。万物味酸者。皆始自木。气之生化也。酸生肝。酸味入胃。生养于肝。藏。肝生筋。酸味入肝。自肝。藏布化生成于筋膜也。筋生心。酸气

荣养。筋膜毕已。自筋流化。乃入于心。其生天为玄。玄。谓玄冥也。丑之终。东方白。寅之初。天色反黑。大虚皆闻。在天为玄象可见。新校正云。详在天

为玄。在地生气七句。通言六气五行生化之大法。非东方独有之也。而王注。玄谓丑之终。寅之初。天色黑。则专言在东方。不兼诸方。此注未通。在人

为道。正理之道。生养之政化也。在地为化。化。生化也。有生化而后有万物。万物无非化气以生成者。化生五味。金玉土石。草木菜果。根茎枝叶。花壳

实核。无识之类。皆地化生也。道生智。智。正知也。虑。远也。知正则不疑于事。虑远则不涉于危。以道处之。理符于智。灵枢经曰。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玄

生神。神用无方。深微莫测。迹见形隐。物鲜能期。由是则玄𡨋之中。神明栖据。隐而不见。玄生神明也。化生气。飞走歧行。鳞介毛倮羽。五类变化。内属

神机。虽为五味所该。然其生禀则异。故又曰。化生气也。此上七句。通言六气五行生化之大法。非独东方有之也。新校正云。按阴阳应象大论。及

天元纪大论。无化生气一句。傈。音画。神在天为风。鸣紊启拆。风之化也。振拉摧㧞。风之用也。岁属厥阴在上。则风化于天。厥阴在下。则风行于地。在

地为木。长短曲直。木之体也。干举机发。木之用也。在体为筋。维结束络。筋之体也。𦈡纵卷舒。筋之用也。在气为柔。木化宣发。风化所行。则物体柔耎。

在藏为肝。肝有二布叶。一小叶如木甲柝之象也。各有支络脉游中。以宣发阳和之气。魂之宫也。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乘丁岁。则肝藏及经络。见

受邪而为病也。胆府同。其性为暄。暄。温也。肝木之性也。其德为和。敷布和气于万物。木之德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德敦和。其用为动。

风摇而动。无风则万显皆静。新校正云。按木之用为动。火大过之。政亦为动。盖木火之性暴远。故俱为动。其色为苍。有形之显。乘木之化。则外色

皆见薄青之色。今东方之地。草木之上。色皆苍。遇丁岁。则苍物兼白。及黄色不纯也。其化为荣。荣。美色也。四时之中。物见华荣颜色鲜丽者。皆木化

之所生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化生荣。其虫毛。万物发生。如毛在皮。其政为散。发散生气于万物。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政

舒卷。详木之政散。木之政发散。木大遇之政散。土不及之气散。金之用散。藻木之灾散。落所以为散之异有六。而散之义唯二。一谓发散之散。是

木之气也。二谓散落之散。是金之气所为也。其今宣发。阳和之气。舒而散也。其变摧拉。摧㧞成者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变振发。其眚

为陨。陨。坠也。大风暴起。草泯木坠。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灾散落。尝。所景反。其味为酸。夫物之化之变。而有酸味者。皆木气之所成败也。

今东方之野。生味多酸。其志为怒。怒。直声也。怒所以感物。怒伤肝。凡物之用极。皆自伤也。怒发于肝。而反伤肝。藏也。悲胜怒。悲发而怒。止胜之信也。

新校正云。详五志悲当为忧。盖忧伤意。悲伤魂。故云悲胜怒也。风伤肝。亦犹风之折木也。风生于木而反折之。用极而衰。新校正云。按阴阳应象

天论云。风伤筋。燥胜风。风自木生。燥为金化。风馀则制之以燥。肝盛则治之以凉。凉清所行。金之气也。酸伤筋。酸写肝气。写甚则伤其气。灵枢经曰。

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以此尔走筋。谓宣行其气疾也。气血肉骨同。新校正云。详注云。灵枢经云。乃是素问宣明五气篇。于文按甲乙经云。以

此为素问。王注云。灵枢经者误。辛胜酸。辛金味故气木之酸。酸馀故胜之以辛也。南方生热。阳盛所生。相火君大之改也。大虚昏翳。其若轻尘。山川

悉然。热之气也。大明不彰。其色如丹。郁热之气也。若彤云暴升。嵸然叶积。乍盈乍缩。崖谷之热也。热生火。热甚之气。火运盛明。故曰热生火。火者。盛

阳之生化也。热气施化。则炎暑郁燠。其为变极。则燔灼消融。运乘癸酉。癸未。癸巳。癸卯。癸丑。癸亥岁。则热化不足。若乘戊辰。戊寅。戊子。戊戌。戊申。戊

午岁。则热。化有馀。火有君火。相火。故曰热生火。又云火也。火生苦。物之味苦者。皆始自火之生化也。甘物遇火。体焦则苦。苦从火化。其可征也。苦生

心。苦物入胃。化入于心。故诸癸岁。则苦化少。诸戌岁。则苦化多。心生血。苦味自心化。已则布化生血脉。血生脾。苦味营血。已自血流。化生养脾也。其

在天为热。亦神化气也。暄暑郁蒸热之化也。炎赫沸腾。热之用也。岁属少阴。少阳在上。则热化于天。在下。则热行于地也。在地为火。光显炳明。火之

体也燔燎焦然。火之用也在体为脉。流行血气。脉之体也。壅泄虚实。脉之用也。络脉同。在气为息息长也。在藏为心。心形如未敷莲。化中有九空。以

导引天真之气神之宇也。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乘癸岁则心与经络受邪而为病。小肠府亦然。其性为暑暑。热也心之气性也其德为显。明显见

象定而可取火之德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德彰显其用为躁。火性躁动不专定也其色为赤生化之物乘火化者患表俑颕丹之色

今南方之地草木之上。皆兼赤色。乘癸岁则赤色之物。兼黑反白也。其化为茂茂蕃盛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化蕃茂。其虫羽参差长

短象火之形。其政为明。明曜彰见。无所蔽匿。火之政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政明曜。又按火之政明。水之气明。水火异而同明者。火之

明。明于外。水之明。明于内。明虽同。而实异也。其令郁蒸。郁。盛也。蒸。热也。言盛热气如蒸也。新校正云。详注谓郁为甚。其义未安。按王冰注。五常政

大论云。郁谓郁燠不舒畅也。当如此解也。其变炎烁。热甚炎赫。烁石流金。火之极变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变销烁。其眚燔焫。燔焫山

川。旋及屋宇。火之灾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㷂燔焫。眚所景反。其味为苦。物之化之变。而有苦味者。皆火气之所合散也。今南方之野。

生物多苦。其志为喜。喜。恱乐也。悦以和志。喜伤心。言其过也。喜发于心。而反伤心。亦由盛之折木也。过则气竭。故见伤也。恐胜喜。恐至。则喜乐皆泯。

胜喜之理。目撃道存。恐则水之气也。热伤气。天热则气状不见。人热则气促喘急。热之伤气。理亦可征。此皆谓大热也。小热之气。犹生诸气也。阴阳

应象大论云。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此其义也。寒胜热。寒胜则热退。阴盛则阳衰。制热以寒。是求胜也。苦伤气。大凡如此尔。苦之伤气。以其燥也。若加

以热。则伤尤甚也。何以明之。饮酒气促。多则喘急。此其信也。苦寒之物。偏服岁久。益火滋甚亦伤气也暂以方治。乃同少火。反生气也。新校正云。

详此论所伤之旨有三。东方曰风伤肝。酸伤筋。中央曰湿伤肉。甘伤脾。西方曰辛伤皮毛。是自伤者也。南方曰热伤气。苦伤气。北方曰寒伤血。咸伤

血。是伤已所胜也。西方曰热伤皮毛。是被胜伤已也。凡此五方。所伤之例有三。若大业则俱云自伤焉。咸胜苦。酒得盐而解。物理照然。火苦之胜。制

以水咸。中央生湿。中央。土也。高山土湿。泉出地中。水源山隈。云生岩谷。则其象也。夫性内蕴动而为用。则雨降云腾。中央生湿。不远信矣。故历候记。

土润溽暑于六月。谓是也。溽。音辱。湿生土。湿气内蕴土体。土体乃全湿。则土生干。则土死。死则庶类凋丧。生则万物滋荣。比湿气之化尔。湿气施化。

则土宅而云腾雨降。其为变极则。注。土崩也。运乘己巳。己卯。己丑。己亥。己酉。己未之岁。则湿化不足。乘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之岁。则湿

化有气也。土生甘。物之味甘者。皆始自土之生化也。甘生脾。甘物入胃。先入于脾。故诸己岁。则甘少化。诸甲岁甘多化。脾生肉。甘味入脾。自脾藏布

化。长生脂肉肉生肺。甘气营肉已。自肉流化。乃生养肺藏也。其在天为湿。言仲化也。柔润重泽。湿之化也。挨欎云雨。湿之用也。岁属太阴在上。则湿

化于地。在地为土。静安镇。聚散复形。群品以生。上之体也。含垢匿秽。静而下民。为变化母。土之德也。新校正云。详注云。静而下民。为上之德。下

民之义。恐字误也。在体为肉覆裹筋骨。气发其间。肉之用也。踈密不时。中外否闭。肉之动也。在气为充。土气施化。则万象盈。在藏为脾。形象马蹄。内

包胃脘。象土形也。经络之气。交归于中。以营运真灵之气。意之舍也。为仓廪之官。化物出焉。乘己岁。则脾及经络受邪而为病。新校正云。详肝心

肺肾四藏注。各言府同。独此注不言胃府同者。阙文也。其性静兼。兼。谓兼寒热暄凉之气也。白虎通曰。脾之为言并也。谓四气并之也。其德为濡。津

温润泽。土之德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德溽蒸。其用为化。化谓兼诸四化。并已为五化。所谓风化。热化。燥化。寒化周万物而为生长化

成收藏也。其色为黄。物乘土化。则表见黅黄之色。今中央之地。草木之上。皆兼黄色。乘己岁。则黄色之物兼仓及黑。黅。音今。其化为盈。盈。满也土化

所及。则万物盈满。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化丰备。其虫倮。俾露皮华。无毛介也。其政为谧。谧。静也。土性安静。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

云。其政安静。详土之政。谧水大过。其政谧者。盖水大过。而土下承之。故其政亦谧。其令云雨。湿气布化之所成。其变动注。动。反静也。地之动。则土失

性。风摇不安。注雨久下也。又则垣岸。复为土矣。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变骤注。其眚淫溃。淫。久雨也。溃。土崩溃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

大论云。其灾霖溃。其味为甘。物之化之。变而有甘味者。皆土化之所终始也。今中原之地。故物味多甘淡。其志为思。思以成雾。新校正云。按灵枢

经曰。因志而存变谓之思。思伤脾。思劳于智。过则伤脾。怒胜思。怒则不恩。忿而忌祸。则胜可知矣。思甚不解。以怒制之。调性之道也。湿伤肉。湿甚为

水。水盈则肿。水下去已。形肉已消。伤肉之验。近可知矣。风胜湿。风木气。故胜土湿。湿甚则制之以风。甘伤脾。过节也。新校正云。按阴阳应象大论

云。甘伤肉。酸胜甘。甘馀则制之以酸。所以救脾气也。西方生燥。阳气已降。阴气复升。气爽风劲。故生燥也。夫嵒谷青埃。川原苍翠。烟浮草树。远望氤

氲。此金气所生。燥之化也。夜起白朦。轻如微雾。遐迩一色。星月皎如。此万物阴成。亦金气所生。白露之气也。大虚埃昏。气郁黄黑。视不见远。无风自

行。从阴之阳。如云如雾。此杀气也。亦金气所生。霜之气也。山谷川泽。浊昏如雾。气郁蓬勃。惨然戚然。咫尺不分。此杀气将用。亦金气所生。运之气也。

大雨大霖。和气西起。云卷阳曜。大虚廓清。燥生西方。义可征也。若西风大起。木偃云胜。是为燥与湿争。气不胜也。故当复雨。然西方雨晴。天之常气。

假有东风雨止必有西风复雨因雨而迺自晴。观是之为。则气有往复。动有燥湿。变化之象不同其用矣。由此则天地之气以和为胜。暴发奔骤气

所不胜则多为复也燥生金。气劲风切。金鸣声远。燥生之信。视听可知。此则燥化能令万物坚定也燥之施化。于物如是。其为变极。则天地凄惨。肃

杀气行人悉畏之草木凋落。还来乙丑。乙卯乙巳。乙未乙酉乙亥之岁。则燥化不足。乘庚子。庚寅。庚辰庚午庚申。庚戌岁。则燥火有馀。岁气不同。生

化异也。金生辛物之有辛味者。皆始自金化之所成。辛生肺。辛物入胃。先入于肺故诸乙岁则辛少化。诸庚岁则辛多化。肺生皮毛。辛味入肺。目肺

藏布化生养皮毛也。皮毛生肾。辛气自入皮毛。乃流化生气。入肾藏也。其在天为燥。神化也。雾露清劲。燥之化也。肃杀凋零。燥之用也。岁属阳明在

上。则燥化于天。阳明在下。则燥行于地。在地为金。从革坚则。金之体也。锋刃铦利。金之用也。新校正云。按刷本铦作括。在体为皮毛。柔韧包裹。皮

毛之体也。洛泄津液。皮毛之用也。在气为成。物乘金化则坚成。在。藏为肺。肺之形似人肩。二布叶数。小叶中有二十四空。行列以分布诸藏清浊之

气。主藏魄也为相传之官。治节出焉。乘乙岁则肺与经络受邪而为病也。大肠府亦然。其性为凉。凉。清也。肺之性也。其德为清。金以清凉为德化。

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德清洁其用为固。固。坚定也。其色为白。物乘金化。则表彰缟乘之色。今西方之野。草木之上。色皆根白。乘乙岁则白

色之物。兼赤及苍也。其化为䧟。䧟。收也。金化流行。则物体坚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化紧䧟。详金之化为䧟。而木不及之气亦䧟者。盖

木不及而金胜之。故䧟也。其虫介。介。甲也。外被介甲。金坚之象也。其政为劲。劲。前镵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政劲切。其令雾露。凉气化

生。其变肃杀。天地惨凄。人所不喜。则其气也。其眚苍落。青干而凋落。其味为辛。夫物之化之变。而有辛味者。皆金气之所离合也。今西方之野。草木

多辛。其志为忧忧。虑也。思也。新校正云。详王注以忧为思。有害于义。按本论思为脾之志。忧为肺之志。是忧非思明矣。又灵枢经曰。愁忧则闭塞

而不行。又云。愁忧而不解则伤意。若是则忧者。愁也。非思也。忧伤肺。愁忧则气闭塞而不行肺藏气。故忧伤肺。喜胜忧。神悦则喜。故喜胜忧。热伤皮

毛。火有二别。故此丹举。热伤之形证也。火气簿燥。则物焦干故热气盛。则皮毛伤。寒胜热。以阴消阳。故寒胜热。新校正云按大素作燥伤皮毛。热

胜燥。辛伤皮毛过节也。辛热又甚焉。苦胜辛。苦火昧。故胜金之辛。北方生寒阳气伏。阴气并。政布而大行。故寒生也大虚澄净。黑气浮空。天色黯然

高空之寒气也。若气如散麻。本末皆黑。微见川泽之寒气也。太虚清白。空尤雪映。遐迩一色。山谷之寒气也。太虚白昏。火明不翳。如雾雨气。遐迩肃

然。北望色玄。凝雰夜落。此水气所生。寒之化也。太虚凝阴。白埃昏翳。天地一色。远视不分。此寒湿凝结。雪之将至也。地裂水冰。河渠干涸。枯泽净咸。

木䧟土坚。是土胜水。水不得自清。水所生。寒之用也。寒生水。寒资阴化。水所由生。此寒气之生化尔。寒气施化。则水冰雪雰。其为变极。则水涸冰坚。

运乘丙寅。丙子。丙戌。丙申。丙午。丙辰之岁。则寒气大行。乘辛未。辛巳。辛卯。辛丑。辛亥。辛酉之岁。则寒化少。水生咸。物之有咸味者。皆始自水化之所

成结也。水泽枯涸。卤咸乃蓄。沧海味咸。盐从水化。则咸因水产。其事炳然。煎水味咸。近而可见。咸生肾。咸物入胃。先归于肾。故诸丙岁咸物多化。诸

辛岁咸物少化。肾生骨髓。咸味入肾自肾藏布化。生养骨髓。髓生肝。咸气自生骨髓。乃流化生气入肝藏也。其在天为寒。神化也。凝惨冰雪。寒之化

也。凛冽霜雹。寒之用也。岁属大阳在上。则寒化于天。大阳在下。则寒行于地。在地为水。阴气布化。流于地中。则为水泉。澄彻流衍。水之体也。漂荡没

溻。水之用也。在体为骨。强干坚劲。骨之体也。包裹髓脑。骨之用也。在气为坚。柔耎之物。遇寒则坚。寒之化也。在藏为肾。肾藏有二形。如红豆相并。而曲

附于膂箸。外有脂裹。里白表黑主藏精也。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乘辛岁则肾藏及经络受邪而为病。膀胱府同。其性为凛。凛寒也。肾之性也。其德

为寒。水以寒为德化。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德凄沧。其用为本阙其色为黑。物禀水成。则表被玄黑之色。今北方之野。草木之上。色皆兼

黑。乘辛岁。则黑色之物。兼黄及赤。其化为肃。肃。静也。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化清谥。详水之化为肃。而金之政大过者为肃。平金之政劲

肃。金之变肃杀者何也。盖水之化肃者。静也。金之政肃者。肃杀也。文虽同而事异。其虫鳞。鳞谓鱼蛇之族类。其政为静。水性澄彻而清净。新校正

云。按气交变大论其政凝肃。详水之政为静。而平土之政安静。土大过之政亦为静。土不及之政亦为静。定水土异而静同者。非同也。水之静。清净

也。土之静。安静也。其令本阙。其变凝冽。寒甚故致是。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其变凛冽其眚冰雹。非时而有。及暴过也。新校正云。按气交

变大论云。其灾冰雪霜雹。其味为咸。夫物之化之。变而有咸味者。皆水化之所凝散也。今北方川泽。地多咸卤。其志为恐。恐以远祸。恐伤肾。恐甚动

中则伤肾。灵枢经曰恐惧而不解则伤精。肾藏精。故精伤而伤及于肾。思胜恐。思见祸机。故无忧恐思。一作忧。非也。寒伤血肾胜心也。寒甚血凝。故

伤血也。燥胜寒。寒化则水积。燥用则物坚。燥与寒兼。故相胜也。天地之化。物理之常也。咸伤血。味过于咸。则咽干引饮。伤血之义。断可知乎。甘胜咸。

渴饮甘泉。咽干自已。甘为土味。故胜水咸。新校正云。详自上歧伯曰。至此与阴阳应象大论同。小有增损。而注颇异。五气更立。各有所先。当其岁

时。气乃先也。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先立运。然后知非位与当位者也。帝曰。病之生变何如。歧伯曰。气相得则微。不相得相甚。木居火位。火居土

位。土居金位。金居水位。水居木位。木居君位。如是者为相得。又木居水位。水居金位。金居上位。土居火位。火居木位。如是者虽为相得。终以子僭居

父母之位。下陵上。尤为小逆也。木居金土位。火居金水位。土居水木位。金居火木位。水居火土位。如是者为不相得。故病甚也。皆先立运气及司天

之气。则气之所在。相得与不相得可知矣。帝曰。主岁何如。歧伯曰。气有馀。则制已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已所不胜。侮而乘之。已所胜轻而侮

之。木馀则制土。轻忽于金。以金气不争。故木恃其馀而欺侮也。又木少金胜。土反侮木。以木不及。故土妄凌之也。四气卒同。侮。谓侮慢而凌忽之。侮

反受邪。或以己强盛。或遇彼衰微。不度卑弱。妄行凌忽。罗侮而求胜。故终必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受邪。各谓受已所不胜之邪也。然舍已宫观。

适地乡邦。外强中干。邪胜真弱。寡于敬畏。由是纳邪。故曰寡于畏也。新校正云。按六节藏象论云。未至而至。此谓太通。则簿所不胜而乘所胜。命

曰气淫。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而薄之。命曰气造。即此之义也。帝曰善。

劫运道书篇名。云笈七签上清三尺正法经云。天圆十二纲。地方十二纪。天纲运关。三百六十轮为一周。地纪推机。三百三十轮为

一度。天运三千六百周为阳勃。地转三千三百度为阴蚀。天气极于太阴。地气穷于太阳。故阳激则勃。阴。否则蚀。阴阳勃蚀。天地气反。大地气反。乃

谓之小劫。小劫交。则万帝易位。九气改度。日月缩运。陆地通于九泉。水母决于五河。大鸟屯于龙门。五帝受会于玄都。当此之时。凶秽灭种。善民存焉。天

运九千九百周为阳蚀。地转九千三百度为阴勃。阳蚀则气穷于太阴。阴勃则气极于太阳。故阴。否则蚀。阳激则勃。阴阳蚀勃。则天地改易。天地改

易。谓之大劫。大劫交。则天地翻覆。河海涌决。人沦山没。金玉化消。六合冥一。白尸飘于无涯。孤爽悲于洪波。大鸟扫秽于灵岳。水母受事于九河。五

龙吐气于北元。天马玄辔以徒魔。赤锁伏精于辰门。岁星灭王于金罗。日月昏翳于三豪之馆。五气停晕于九岭之巅。龙王鼓华于东井之上。河侯

受对于九河之下圣君显驾于明震之馆五帝科简于善恶之门当此之时万恶绝种鬼魔灭迹八荒四极万不遗一至于天地之会自非高上三天所

不能禳自无青箓白简所不能脱也又云。天关在天西北之角。与斗星相御北斗七星则天关之纲柄。玉晨之华盖梵行九天十二辰之气。斗纲运

关则九天并转天有四候之门九天合三十六候。一昼一夜。则斗纲运关。经一候之门昼夜三十六日则经三十六候都竞则是九天一轮。三百六

十轮为九天一周。九天一周。则六天之气。皆还上三天。三天改运。促会以催其度三千六百周则为小劫。小劫交。则九气改正。万帝易位。民亡鬼灭。

善好清治。六合宁一。九千九百周为大劫终。大劫终。则九天数尽。六天运穷运穷则气激于三五。群妖凶横。因时而行。放毒减民。此皆运穷数极。乘

机而鼓以致于此也。地机在束南之分。九泉之下。则九河之口。吐翕灵机。上通天源之淘注。傍吞九洞之渊澳。以十二时纪。推四会之水东回。一昼

一夜则气盈并凑九河之机。昼夜三十三日机转西北。回东北。张西南。翕东南张则溢翕则亏。周于四会天源。下流通波。是为一转。三百三十转为

一度。一度则水母促会于龙王。河侯受封于三天。三千三百度。谓之阴否。阴否则蚀阴蚀则水涌河决。山沦地没。九千三百度为大劫之终。阴运之

极。当此之时。九泉涌于洪波。水母鼓于龙门。山海冥一。六合坦然。此阴运之充。地气之激也。又云赤精。开皇元年七月七日丙年中时。登琳琅之都。

月之上馆。受符于元始天王。开金阳玉匮。玄和玉女口命。出皇民录谱。自开皇以前。三象明曜以来。至于开皇经累亿之劫。天地成败。非可称载。九

天丈人于开皇时。筭定元元。校推劫运。白简青箓。得道人名。纪皇民谱录。数极唐尧。是为小劫一交。其中损益。有二十四万人。应为得者。自承唐之

后。数四十六丁亥。前后中间甲申之年。乃小劫之会。人名应定。在此之际。阳九百六。二气离合。吉凶交会。得过者。特为免哉。然甲申之后。其中壬辰

之初。数有九周。至庚子之年。吉凶候见。其道讅明。当有赤星见于东方。白彗千于月门。祅子续党于虫口。乱群填尸于越川。八啖其种。万里绝烟。强

臣称霸。弱主蒙尘。其后当有五灵昺瑞。义合本根。龙精之后。续族之君。平灭四虏。应符者隆。龙虎之世。三六乃清。民无横命。祚无危患。自承唐之后。

四十六丁亥。是三劫之周又从数五十五丁亥。至壬辰癸巳是也。则是大劫之周。天翻地覆。金玉化消。人沦山没。六合冥一。天地之改运。非真所如

何。惟高上三天白简青箓。乃得晏鸿翮而胜翔。飞景霄而眄目耳。此玄和玉女口命金阳玉匮。论天地之成败。吉凶之兆也。上清八景飞经云。大劫

之周三道亏盈二气合离。理物有期承唐之世阳九。放灾。剪除凶勃。搜采上真也老君戒文云。西向流沙中无量国。有巨石高二百丈。周旋一千五

百里巨石北则有芥子城。壁方四十里。四面石坛。高二十丈。飞仙一岁送一芥子著此城中。以衣拂巨石。令消与平地无别。芥子城今满中芥子。则

时运周劫世转一阶也。灵宝齐戒威仪经诀下云。石如昆山。芥子满四十里中天人罗衣。百年一度。拂尽此石。取芥子一枚。譬如一劫之终。若是之

入。谁当悟斯者也。又灵宝天地运度经云。灵宝自然运度。有大阳九。大百六也。小阳九。小百六也。三千三百年为小阳九。小百六也。九千九百年为

大阳九。大百六也。夫天厄。谓之阳九也。地亏。谓之百六也。至金天氏之后。甲申之岁。是其天地运度。否泰所终。阳九百六会。至时道德方明。𠒋丑顿

肆。圣君受任于壬辰之年也。


永乐大典卷之一万五千九百五十六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