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催耕课稻编
江南催耕课稻编 作者:李彦章 清 |
原文有“换行抬头”以示尊敬的写法,以下皆以“空一格”的方式代替。 |
居今日而欲民无饥,则任举一术焉,可以广施生资补助者,皆不惮讲求而尝试之,冀以收百一之效,而况其信而有征者乎。吴之民困矣,齿繁而岁屡俭,赋且甲天下,当官不能苏民困,诚予之辜矣。抑亦知二鬴之不供,由吾民四体之不勤乎,古者于耜举趾,必以春时,今岂宜有异。而江南之稻,辄以夏至始蓺之,其获乃不于秋而于冬,是时严霜苦雾,饕风虐雪之厉岁所恒有,故有垂成而不得下咽者。古谓收获如寇盗之至,今需滞若是,悔奚及乎。近者潘功甫舍人力劝行区田法,曰深耕早种,稀种多收,此诚不刊之论,而从之者盖寡,非不知区田之利远且大也,惮目前之多费,以改图为弗便,所谓难与虑始耳。夫农民习其事而不明其理,惟以循常蹈故为安。吾侪读书稽古,明其理矣,而于事未习,弗躬弗亲,庶民弗信,有难以口舌争者。余因就官廨前后,赁民田数亩,具耰锄袯襫,举所闻树蓺之法,与谷种之可致者,咸与老农谋所以试之,以示率作兴事之义。于是得早稻数种,自四十日耔至六十日耔,皆于惊蛰后浸种,春分后入土,俟秧茁而分莳之。此数种者固吾闽所传占城之稻,自宋时流布中国,至今两粤、荆湘、江右、浙东皆蓺之,所获与晚稻等,岁得两熟。吾闽早稻蓺于谷雨之前,小暑而获,大暑而毕。芒种时早稻犹未刈,而晚稻之秧已茁,即种于早稻之隙,若寄生然而不相害。及早稻刈,则晚稻随而长,田不必再耕,且早稻之根即以粪其田,而土愈肥,可谓极人事之巧矣。余尝按二十四气而释其义,窃谓谷雨者蓺早稻时也,芒种者蓺晚稻时也,是皆顾名而可思者。天之于农,固予以再熟之时,而诞降其嘉种矣。吴都赋云“国税再熟之稻”是早晚两禾皆吴中所宜也。吴民纵不欲行区田法,而于两熟之利岂独无动于中乎。然春耕之废久矣,诘其故,则宿麦在地不可以播谷也。盖吴俗以麦予佃农,而稻归于业田之家,故佃农乐种麦不乐早稻,而种蓺之法亦以失传。乃者自去秋以逮今春,雨雪多而田水积,二麦既不能播矣,盍改图乎。江南故泽国,其谷宜稻,本非如西北土性之宜麦,况下地已无麦,则蓺稻尤亟矣。或曰:闽粤地暖,故早种早刈;江南春寒,未必宜此。然江右、荆湘地亦非尽暖也,且如江北之下河诸邑,无岁不恃早稻为活,立秋前则皆登矣。其不能两熟者,以秋汛启坝,洪泽之水下注故耳,闻三十年前,则两种而两刈也。江南地虽不暖,岂尚寒于江北乎。又或曰:早稻,籼也;晚稻,秔也,江南输粮以秔不以籼,虽种之,不足供赋,奈何。曰:余固为民食计也,以晚易早,民或不乐,早晚兼之,又何不宜。又或曰:地力不可尽,两熟之利未必胜于一熟。此论固正,然以余所见,闽中早晚二禾,亩可逾十石,其地多山田,不能腴于江南也。且江南一麦一稻,岂非再熟乎,以所不宜之麦,易而为所宜之稻,非尽地力也。夫地力亦患其遗耳,耘耙不勤,粪种不施,虽再易三易而未必有获也,反是而尽力焉,安见地力之惫乎。且即两熟不能赢于一熟,而早晚皆有秋,民先资以果腹,则号饥之时少矣。况岁功难齐,或早丰晚歉,或早歉晚丰,不得于此,或得于彼,抑亦劭农者所不废乎。所冀业田之家,贷佃农以耔种,及其获也,仍以种麦例之,则愿从者众矣。至晚稻当种之时,或如闽中法,或如江右、荆湘法,相时而动可也。余既试其事,复述其理以质同人,适兰卿同年权三吴廉访,为余言其官粤西时,尝以是课农,著有成效。因博征广采,釐为十条,以证余说,题曰《催耕课稻编》。首纪列圣纶诰,以著 朝廷之重本。而时地品类以及种蓺之法以次递详,且所列江南早稻诸种,皆今之苏州、松江、太仓府州志及长洲、吴县、昆山、常熟、上海诸县志所详载者,则诚物土之宜,而此邦父老之所传习,视他书所纪,尤信而有征,而非当官者之诳吾民也,先畴𤱶亩之思,其亦可以勃然兴矣。
道光甲午春二月日躔降娄之次,抚吴使者候官林则徐叙。
自序
[编辑]彦章少而登 朝,未尝学稼。迨以近臣出守,颇得与民相亲,尝在思恩府劝民广垦水田,试栽早稻,是岁两种两熟,民始以为可行。去郡五年,闻至今莳插如故,窃尝深喜边人之相信,而又自幸身教之易从也。去春来官江南,亲见三吴户口之繁,财赋之重,食者众而生者寡,已隐隐其可忧,且以水潦频年,疮痍未复,民多艰食,心焉廑之。公馀参考志书,访询父老,又知此邦非无早种之稻、再熟之田,而民间习故安常,往往不以为意,思欲有以提撕而补救之者,而兼司防河视榷之役,未暇劝农。回思在粤西时,躬课民耕,日在田间之乐而不可得,盖早耕再熟之法固未尝一日去诸怀也。是冬十一月,以权臬来驻吴门,时苏松数郡恒雨为灾,晚稻损者过半,下田久雪积水,种麦又多不成。 宫保督部陶公 抚部中丞林公,曲轸民艰,俱以灾状入告,凡减漕议赈诸事皆已得 旨报可,民始稍苏。彦章从事其间,每怀靡及,因而禁害农之弊,思利农之方,求牧与刍,未知所计,伏读 世宗宪皇帝谕旨有曰:今课农虽无专官,然自督抚以下孰不兼此任也,其各督率有司悉心相劝,量度土宜,课令种植等因。大哉之 言,永为成宪,彦章不敏,亦不敢不兢兢焉。适 抚郡林公教民力农,日谋所以早种早收之法,彦章既举向之所知,及在粤亲劝早稻之法以对,因又辑取古今早稻品类时地及一熟再熟之种,汇为此编。凡于江南种法物宜,尤急采之以资农用,故先述其所以催耕课稻之本意,将欲别为俗言浅说劝吾农焉,弗如老农斯未能信,然于古者多葑五种以备灾害之意,或有合焉,当不哂其论之迂也。
道光十四年二月中和节,署江苏按察使分巡常镇通海河务兵备道李彦章自叙于臬署之庄敬堂。
目录
[编辑]江南催耕课稻编 候官李彦章辑
- 一、 国朝劝早稻之令
- 一、春耕以顺天时
- 一、早种以因地利
- 一、早稻原始
- 一、早稻之时
- 一、早稻之法
- 一、各省早稻之种
- 一、江南早稻之种
- 一、再熟之稻
- 一、江南再熟之稻
姑苏甘朝士铺刻
国朝劝早稻之令
[编辑]顺治八年二月
上谕户部。田野小民全赖地土养生,朕闻各处圈占民地,以备畋猎往来下营之地,尔部速令地方官,将前圈地尽数退还,令其乘时耕种。
康熙三十年四月
上御丰泽园澄怀堂, 召尚书库勒纳等入, 谕曰:顷尔等进来时,曾见朕所种稻田耶。诸臣奏曰:曾见过,稻苗已长尺许矣,此时如此茂盛实未有也。 上曰:朕初种稻时,见有于六月时即成熟者,命取收藏作种。历年播种,亦皆至六月成熟,故此时若此茂盛,若寻常成熟之稻未有能如此者。 御制杂著文云:粟米有黄、白二种,黄者有黏有不黏。本草注云:粟,黏者为秫,北人谓为黄米是也。惟白粟则性不黏。七年前,乌喇地方树孔中忽生白粟一科,土人以其子播获,生生不已,遂盈亩顷,味既甘美,性复柔和,有以此粟来献者。朕命布植于山庄之内,茎、干、叶、穗较他种倍大,熟亦先时,作为糕饵洁白如糯稻,而细腻香滑殆过之。想上古之各种嘉谷,或先无而后有者概如此,可补农书所未有也。 御制《几暇格物编》云:丰泽园中有水田数道,布玉田谷种,岁至九月始刈获登场。一日循行阡陌,时方六月下旬,谷穗方颕,忽见一科高出众稻之上,实已坚好,因收藏其种,待来年验其成熟之早否。明岁六月时,此种果先熟,从此往生不已,岁取千百,四十馀年以来,内膳所进皆此米也。其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以其生自苑田故名御稻米。一岁两种亦能成两熟,口外种稻至白露以后数天,不能成熟,惟此种可以白露前收割,故山庄稻田所收,每岁避暑用之尚有嬴馀。曾颁给其种与江浙督抚织造,令民间种之,闻两省颇有此米,惜未广也。南方气暖,其熟必早于北地,当夏秋之交,麦禾不接,得此早稻利民非小,若更一岁两种,则亩有倍石之收,将来盖藏渐可充实矣。昔宋仁宗闻占城有早熟稻,遣使由福建而往,以珍物易其禾种,给江淮两浙,即今南方所谓黑谷米也,粒细而性硬,又结实甚稀,故种者绝少。今御稻不待远求,生于禁苑,与古之雀衔天雨者无异,朕每饭时,尝愿与天下群黎共此嘉谷也。
雍正五年
农事者,帝王所以承天养人,久安长治之本也。近年以来,各处皆有收成,其被水歉收者,不过州县数处耳,而米价遂觉渐贵,良田地土之所产如旧,而民间之食指愈多,所入不足以供所出,是以米少而价昂,此亦理势之必然者也。各省地土,其不可以种植五谷之处,则不妨种他物以取利;其可以种植五谷之处,则当视之如宝,勤加垦治,树艺菽粟,惟在良有司懃懃恳恳,谆切劝谕,俾小民豁然醒悟,知稼穑为身命之所关,非此不能生活,而其他皆不足恃,则群情踊跃,不待督课,而皆尽力于南亩矣。朕闻江南、江西、湖广、粤东数省有一岁再熟之稻,风土如此而仍至于乏食者,是地土之力有馀,而播植之功不足,岂非小民习于怠惰,而有司之化导者有未至耶。或者曰:米谷太多则价贱而难于粜卖,昔人有谷贱伤农之说,谚语所谓熟荒者,此则不必过虑。假若小民勤于耕作,收获丰盈致于价贱而难于出粜,朕必多发官价以籴买之,使重农务本之良民获利而有馀资也。朕为天下生民主,惟有敬慎宝重,仰冀天心默佑,雨旸时若,岁获有秋,俾小民家有盖藏,人歌乐土。朕既为亿万生民计,不敢轻忽天贶,尔等绅衿百姓独不目为一身一家之计乎。
雍正八年
上谕。据直隶地方文武官员报雨奏折,称今年三月及四月初旬两次得雨,今于四月二十四日又得时雨,四野霑足,二麦茂盛,秋谷皆可播种等语。据此,则四月以前竟有未种之田可知矣,夫农事贵乎及时,二月土膏初动,三月即为播种之期,况已得雨二次,何以迟延观望,直待四月下旬方始播种。倘小民怠惰偷安,为民父母者则当开导劝课,使之踊跃趋事于南亩。又或耔种牛力稍有不敷,则当留心体察,设法相助,不使有后时之叹。即以今岁论之,若从前三月得雨之时,即争先播种,则目今又得甘霖,岂不更为优渥,况雨泽之迟早有无,非人力所能预料,今蒙 上天再赐甘霖,得以乘时播种,实属万民之厚幸。假若霖两愆期,徬徨观望,则从前之怠惰迟延,岂非小民自误生计,自荒恒产耶。西北寒冷之乡,布谷或不宜太早,若畿辅可以早种之地,又当甘雨既零之时,而乃袖手逍遥以待时雨之再沛,不亦愚昧之甚乎。况北直地方,春夏之交常稽雨泽,岂可视甘澍为等闲,不及时努力,致虚 上天之赐乎。此皆愚民习于懒惰,而地方有司又不以民事为念,漠然不加董率之故。著该督抚传朕谕旨,通行申饬,倘再有牧民之官轻视农事,不实心化导,任百姓之悠悠忽忽,有误播种之期者,必从重议处。
上谕。江南水灾之后,幸冬间地亩涸出者多,明春耕种刻不容缓,然非耕牛则农功不能兴举,著该督抚飭令有司,劝谕灾民爱护牛只,倘有图一时之利,轻鬻耕牛者,即行惩治,勿得以为民间细事,淡漠置之。 仁宗御制民生在勤诗,春耕一首云:拮据烦手足,胼胝忘艰辛,鸣鸠日催种,努力陇头人。 仁宗御制谷日联句诗,云:孟子言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盖王政惟农是务,一游一豫无非所以为民。予每岁肃举谒 陵行狝之典,固将以抒孺慕而修武经,然春巡秋畋实隐寓省耕省敛之旨。故凡跸途所经,见有关于耕敛者,无不载之篇章,以志吾民之勤苦,皆以民为邦本,食为民天,惟耕耘收获之必时,斯草宅禽飨之无虑。
- 按《易本义》云:劳民者以君养民,劝相者使民相养。然古帝王多言劝课,而早稻之令犹未之前闻,我 朝 列圣相承,劭农重谷。 太祖高皇帝肇基东土,诏重力田,开国规模已兴于此。 太宗文皇帝尝 谕户部曰:昨岁春寒,耕种失时,以致乏谷。今岁虽复春寒,然三阳伊始,农时不可失也,宜早勤播种而加耕治焉。 世祖章皇帝定鼎之始即有 诏劝耕,又于八年二月 特谕,给还圈地民田,令乘时得耕种。 圣祖仁皇帝得六月早熟之稻,验其可以一岁两熟也, 颁种于江、浙两省蓺之,此为东南有早稻之始。 世宗宪皇帝通谕劝农,宜以三月播种。又以江南诸省多再熟之稻,而仍乏食,知其播种之功不足,于是有 谕饬勤加树艺之令。 高宗纯皇帝以三农九谷各得其宜,望杏瞻蒲无失其候,于是有 命纂《授时通考》之令。 仁宗睿皇帝御制仲春熙春园省耕即景诗,一则曰播种趁嘉泽,再则曰生机茁新碧。其时计在二月,已见新苗,盖以穑事率天下先,早莫早于此矣。今 皇上周知稼穑,率育烝黎,以 列祖之心为心,以万民之事为事,伏读 御制诗,尝于麦雨稻风一篇三致意焉,则 苑田之兼种麦稻,同时皆熟,又可知矣。语有之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 圣人之忧民如此,彼耕而食者岂犹待于劝而兴乎。然善政首在养民,而小民难与图始,且令甲所布,金匮所藏,又非闾阎所能尽读。兹恭录 诏令于首卷,以嫓尧典人时之授,以仿周颂暮春之咨,仰见辅相裁成,实有补古圣明农所未备者,且使吾民家喻户晓,皆知 朝廷劝耕务本,无不多其方以为之谋,必有防逸图丰,相勉于早耕早耕为得计者,岂不休哉。
春耕以顺天时
[编辑]《书》平秩东作。《传》云:岁起于东而始就耕,谓之东作。东方之官,平均次序东作之事,以务农也。
《管子》云:春出,原农事之不本者,谓之游。注:原,察也。农事不依本务,当原察之。
又云:建时功,施生谷。注:谓及时立农功,施力为生谷,凡此皆春令。
又云:正月,令农始作,服于公田农耕,及雪释,耕始焉。
《吴越春秋》云:春种八谷,夏长而养,秋成而聚,冬蓄而藏。
《汉书.元帝纪》云:建昭五年三月诏,方春农桑兴,是月劳农劝民,无使后时。
《后汉书.明帝纪》云:永平三年正月,诏曰:夫春者岁之始也,始得其正则三时有成,有司其勉顺时气,劝督农桑。
《汉书.食货志》云:春令民毕出在野。
《说文》云:辰者,农之时也,故“农”字从辰,田候也。辰,震也,三月阳气动,雷电振,民农时也,物皆生。
《四民月令》云:三月桃花盛,人候时而种也。
《齐民要术》云:春候地气始通,椓橛木长尺二寸,埋尺,见其二寸。立春后,土块散,上没橛,陈根可拔。此时二十日以后,和气去,即土刚。以此时耕,一而当四;和气去耕,四不当一。
《吕氏春秋》云:黄帝曰:,凡稼早者先时,暮者不及时。冬至以后五旬有七日而菖生,于是乎始耕事。得时之禾,长稠而穗,大本而茎杀,蔬穖而穗大,其粟圆而薄糠,其米多沃而食之彊。得时之稻,大本而茎葆,长秱疏穖,穗如马尾,大粒无芒,抟米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香。
《说苑》云:主春者张,昏而中,可以种谷。
《农政全书》云:二月初二日,东作兴,俗谓之上工日。田家雇佣工之人,此日乃执役之始,故曰上工。
《荆楚岁时记》春分日,有鸟如乌,先鸡而鸣,架架格格,民闻此鸟则入田以为候。
朱子劝民印榜云:一、秋间收成之后,须趁冬月以前将田段一例犁翻。正月以后,更多著遍数,节次犁耙,然后布种。一、耕田之后,春间须是拣选肥好田段,多用粪壤拌和种子,种出秧苗。一、秧苗既长,便须及时趁早栽插,莫令迟缓,过却时节。
又云:今来春气已中,土膏脉起,正是耕农时节,不可迟缓,仰诸父老教训子弟,递相劝率。浸种下秧,深耕浅种,趋时早者所得亦早,用力多者所收亦多,毋致因循,自取饥饿。
《农政全书》云:东作既兴,早起夜眠,春间最为紧要。古语云:一年之计在春,一日之计在寅。
《区田农话》云:孟子言不违农时,以春耕为第一义,春耕之始必在雨水节前。豳风“三之日于耜”,“于”字作“在”字解,言正月中无日不与耜为缘,则身在耜也。“四之日举趾”,言撮种入土,以足蹑之,使种与土相亲也。《吕览》云: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于是乎始耕。吕是秦人,即西周最寒之地,尚知古法。于立春后十二日为耕田之始,所以然者,坤元之德,翕极而辟,当其立春迎日之阳,而土中阳和之气勃勃欲升,上下四旁之土膏,谷种皆得吸而受之,以供其生长之用,是耕之最得力者在此时也。
《钦定授时通考》云:〈月令〉孟春之月,天地和同,草木萌动。注云:此阳气蒸达,可耕之候。农书曰:土长冒橛,陈根可拔,耕者急发。
尹会一〈农桑四务疏〉云:一、天时之宜乘也。凡物之生长必有其候,故农时以勿违为先,而力田以早种为主,盖早种则先得土气,根株深固,发生必盛,收成必倍。今豫省百姓罔知节候,往往有时宜播种而未举耜者,有宜耘耔而始播种者,既失天时,遂违物性。臣查种麦之期务在白露十日之后,种高粱当临清明节,种早谷当谷雨节,按时下种,不可迟缓,应令地方官刊刻告示,遍户晓谕。
- 按古者春事既起,丁壮就功,魏文侯所谓春以力耕,班固所谓春令民毕出在野者,此也。盖古法治田,无出三月。孟献子曰:启蛰而郊,郊而复耕。〈夏小正〉曰:初岁祭耒,农率均田。《吕氏春秋》曰:太蔟之月,草木繁动,令农发土,无或失时。此言正月耕也。《管子》曰:小卯出耕。《齐民要术》曰:二月冰解,烧而耕之。此言二月耕也。若夫谷雨生谷,见于纬书;霜止出秧,见于农说;田农要月,则《宋书》言之;候时而种,则崔寔志之。盖春气盛而草木生,见生而蓺生,故至三月之时必可种矣。吾闽农家颇勤,每于惊蛰后耙田,犹得启蛰而耕之意。五方风土各异,耕田迟早、深浅,法亦不同,今江南岁必四月而耕,五月而种,耕既晚矣,种亦遂迟。或云:吴中地寒,非入夏不可以耕且种。然〈豳风〉言“三之日于耜”,为夏正之正月,已无日不与耜相亲。又云“四之日举趾”,为夏正之二月,已无日不举足而耕。豳地苦寒且然,况南中固甚暖者乎。善夫仲长子之言曰:天为之时而我不农,谷亦不可得而取之,青春至焉,时雨降焉,始之耕田,终之簠簋,惰者釜之,勤者锺之。《淮南子》亦云:禾稼春生,人必加功,五谷遂长,是必早为之计,而非可待其自生也。今宜循用古法,春至即耕,但能早耕,自能早种,农功第一义莫先于此,余故曰:春耕以顺天时。
早种以因地利
[编辑]《管子》云:日至六十日而阳冻释,七十日而阴冻释,阴冻释而艺稷。
崔寔《四民月令》云:正月地气上腾,土长冒橛,陈根可拔,急菑强土黑垆之田。二月阴冻毕泽,可菑美田缓土及河渚水处。三月杏华胜,可菑沙沙白轻土之田。
《齐民要术》云:凡谷成熟有早晚,〈早熟者苗短而收多,晚熟者苗长而收少。〉地势有良薄,〈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良田非独宜晚,早亦无害。薄也宜早,晚必不成实也。〉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凡种谷雨前为佳,凡田欲早晚相杂,〈防岁道有所宜。〉有闺之岁,节气近后宜晚田,然大率欲早,早田倍多于晚。〈早谷皮薄,米实而多。晚谷皮厚,米虚而少也。〉
《汜胜之书》云: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获.春冻解,地气始通,吐一和解。
杜预曰:水去之后,填淤之田,亩收数锺,至春大种五谷,五谷必丰。
贾思勰云:二月,冰解地干,烧而耕之,仍即下水。块既散液,持木斫平之。纳种,既生七八寸,拔而栽之。〈按此说本指北土隈曲之田而言。今南方耕而下水,耙而平田,及下种生苗,拔秧插秧之法悉本于此。〉
方悫月令注云:以人言之曰农,以地言之曰田,人事兴然后地事成,故先言布农事,后言田事既饬。
- 按万物因时受气,因气发生,春之气发夫地者也。陈旉《农书》有云:发其生者,与其晚也,宁早。则早种为急矣。《汜胜之书》曰:春冻解,地气始通。春气未通,则土历适不保泽,终岁不宜稼,非粪不解,慎无旱耕,须草生至可种时,有雨即种,土相亲,苗独生,草秽烂,皆成良田,此一耕而当五也。马一龙《农说》曰:知力为上,知土次之,知其所宜,用其不可弃,知其所宜,避其不可为力,足以胜天矣。今江南为古扬州地,厥土涂泥,厥田下下。近年冬春多雨雪,积水辄数月难消,将不种麦,则地有所弃,麦虽种矣,而既伤且萎,则不可以为力。于是早种之法,又非早稻不为功。或言土性不宜,未可强播种。然余尝见《农政全书》有云:五地十二壤,周官旧法,此可通变用之,若谓土地所宜,一定不易,此则必无之理。今若试行早种,则土无使旷,有种者必有收,所谓用其不可弃。下湿之地,不可以麦者,可以稻,所谓避其不可为力。地气通而春泽沃之,早获成而晚稼继之,多种多收,谷可胜食乎。余故曰:早种以因地利。
早稻原始
[编辑]《毛诗》注云:先种曰稹稙,后种曰穉。〈按《广韵》云:稙,早种禾也。穉,晚禾也。〉
《宋.食货志》云:大中祥符四年,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始三路为种,择民田高仰者莳之,盖早稻也。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后又种于玉宸殿,帝与近臣同观毕刈,又遣内使持于朝堂示百官。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按真宗闻占城稻耐旱,求其种得二十石,至今在处播之。徐炬曰:即今尖头黄籼米。〉
《尔雅翼》云:籼比于秔小,而尤不黏,其种甚早,今人号籼为早稻,秔为晚稻。又,今江浙间有稻粒稍细,耐水旱而成实早,作饭差硬,土人谓之占城稻。云:始自占城国有此种,昔真宗知其耐旱,遗以珍宝,求其种,始植于后苑,后在处播之。按《国朝会要》大中祥符五年,遣使福建取占城禾,分给江淮两浙漕,并出种法,令择民田之高者分给种之,则在前矣。
黄省曾《理生玉镜》云:六旬稻,一名拖犁归,粒小色白,四月种,六月熟。又有八十日稻、百日赤。毘陵亦有六十日籼、八十日籼、百日籼之品。
又云:其粒小而色白,四月而种,六月而熟,谓之六十日稻。又迟者,谓之八十日稻。又迟者,谓之百日赤。而毘陵小稻之种亦有六十日籼、八十日籼、百日籼之品,而皆自占城来。实耐水旱而成实,作饭则差硬,宋氏使占城,珍宝易之,以给于民者。在太平,六十日籼谓之拖犁归,有赤红籼、有百日籼,其白稃而无芒,或七月或八月而熟,其味白淡而红甘。在闽,无芒而粒细,有六十日可获者,有百日可获者,皆曰占城稻。其已刈而根复发苗再实者,谓之再熟稻,亦谓之再撩。其在湖州,一穗而三百馀粒者,谓之三穗子。
郭义恭《广志》云:南方有蝉鸣稻,七月熟。有盖下白稻,正月种,五月获,其茎根复生,九月复熟。青芋稻,六月熟;累子稻、白漠稻,七月熟,此三稻大而且长。
《本草纲目》云:秔乃谷稻之总名也,有早、中、晚三收。籼似秔而粒小,始自闽人得种于占城国,其熟最早,六七月可收,品类亦多。
圣祖御制《几暇格物编》云:早御稻,米色微红,较长,味甘香,六月早熟。
《皇朝通志》云:丰泽园中有水田数区,布玉田谷种,至九月始刈获登场。我 圣祖仁皇帝,轸念民依,几馀省稼,一日循行阡陌,时方六月下旬,谷穗方颖,忽见一科高出众稻之上,实已坚好,因收藏其种, 命待来岁验其成熟早否。至期果先熟,从此生生不已,岁取千百,以其生自 苑田,故 赐名御稻,并颁给其种于江浙督抚,令民间种之。今广被炎方,一岁两熟,实为天降嘉种,谨志于此。
《钦定广群芳谱》云:谷之红白、大小不同,其类为:盖下白。〈正月种,五月刈,其茎根复生,九月再熟。《理生玉镜》云:一名再熟稻,又谓之再撩。〉麦争场。〈三月种,六月熟,此种早熟,农人甚赖其利,食新者争市之,价倍贵。〉青芋稻、〈六月熟。〉累子稻、白漠稻,〈七月熟。〉此三种,出益州,大而长,米半寸,亦嘉种也。三朝齐。〈一名下马看,秀最易。〉
《月令辑要》云:秔稻六七月收者为早秔,八九月收者为迟秔,十月收者为晚秔。
- 按《说文》谷,续也。先种之稙,后种之穉,其有相续之义乎。《诗》有“秬秠穈芑”,郑笺谓后稷以天为已下此四谷之故,则遍种之。尚无所谓早晚种之分,至唐人始以早稻入诗,亦不知其种之何所始。宋真宗遣使求稻种于占城,始由福建分给两浙江淮,至今遍天下矣。然我 朝康熙中, 丰泽园之御稻米,有一科六月早熟者,自是收而种之,生生无穷。乌喇之白粟,始生树孔中,播之既藩,种亦先时而熟。天降嘉种,则又今所有,而古所无也。夫五谷不分,儒者耻之,卤莽而种,封人戒焉。服田者不知谷品之源流,饱饭者不识盘飧之辛苦,殆由习焉而不察耳,余故考其原始,而先以早熟者著于篇。
早稻之时
[编辑]《说文》春分而禾生。
《淮南子》云:春分播谷,二月官仓,六月官少内。注云:二月播种,故官仓也。六月稙稼成熟,故官少内也。
《齐民要术》云:二月、三月种者为稙禾,四月、五月种者为穉禾。二月上旬及麻、菩杨生种者为上时,三月上旬及清明节、桃始花为中时,四月上旬及枣叶生、桑花落为下时。
又云:凡种下田,二月半种稻为上时,三月为中时,四月初及半为下时。〈按此书水稻篇云:三月种者为上时,四月上旬为中时,中旬为下时。又与此异。〉
又云:三月可种秔稻。〈《四民月令》亦有此说。〉四月种秫稻。
《汜胜之书》云: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
又云:种禾无期,因地为时。三月榆荚时雨,膏地强可种禾。
《袪疑说》云:农家以霜降前一日见霜,则清明前一日霜止;霜降后一日见霜,则清明后一日霜止。五日十日而往,前后同占。欲出秧苗,必待霜止,每岁推验,若合符节。〈按《授时通考》云:“谚云: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言天气之常。”〉
《农桑通诀》云:南方水地多种稻秫,早禾则宜早收,六月、七月则收早禾,其馀则至八月、九月。
《日询手镜》云:横之农,〈按横州今隶广西南宁府。〉每岁二月布种毕,以牛耕田令熟,秧二三寸即插于田,更不复顾,遇无水方往决灌。略不施耘荡锄之工,惟薅草一度而已,勤者再之,至六月皆已获。
《钦定授时通考》云:三月栽种早稻,宜上旬。
又〈授时之图〉云:正月,修农具,粪地,耕地。二月,种秧,浸稻种。三月,种稻。四月,秧早稻。五月,秧晚稻。六月,熇稻,薅稻。七月,刈早稻。十月,收稻。
《嘉定县志》云:五月朔旦为早禾本命日,尤忌雨。
元刘诜〈秧老歌〉:三月四月江南村,村村插秧无朝昏。〈江南三月插秧,始见于此。又按周庾信诗:六月蝉鸣稻。唐白居易诗:绿科秧早稻、春泥秧稻暖。宋苏轼诗:种稻清明前。皆早稻之入诗者。〉
《吴门事类》曰:吴俗以春分节后种,大暑节后刈者,为早稻。芒种节后及夏至节种,白露节后刈者,为中稻。夏至节后十日内种,至寒露节后刈者,为晚稻。若过夏至后十日,虽种不生矣。〈按江南旧俗本以春分节后种早稻,始见于此。考明嘉靖戊申《太仓州志》已引此书,可见早稻宜于二月早种由来久矣。〉
《月令辑要》云:四月初四日为稻熟日,喜晴。
- 按凡物树艺皆有时,况百产之物,稻为贵乎。《农桑通诀》云:“先时而种,则失之太早而不生;后时而艺,则失之太晚而不成。”知时不先,终岁仆仆,时其可违乎。考古书无言早稻,而早艺早收之候,犹时时见于他说。《管子》云:“东方曰星,其时曰春,耕芸树艺。南方曰日,其时曰夏,五谷百果乃登。”春艺夏登,盖自古有其种矣。余谓《说文》之言“春分禾生”,《淮南子》之言“二月播谷”,此即早稻下种时也。汜胜之言“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贾思勰论种水稻有上时、中时、下时,此即早稻分莳时也。“六月稙嫁成熟”见于《淮南子》,“四月有稻熟日”见于《月令辑要》,此即早稻成熟时也。至于《齐民要术》所云:“二月三月种稙禾,四月五月种穉禾。”《四民月令》所云:“三月种秔稻,四月种秫稻。”《农桑通诀》所云:“六月七月收早禾,其馀则至八月九月。”又可见早、晚二稻之殊,时候区以别矣。余见吾闽自福州以南诸郡,艺种早稻,皆在清明之后,谷雨之前。粤西常暖之田,多于春分前后播种,若山深水寒之地,迟至三月莳插,无不生者。伏读 国朝《授时通考》一书,最便民用,其尤简明者在十二月授时之图,所云:“二月种秧,三月种稻。”参之古法、今法,无所不同,尤得南北适中之宜,可以补《月令》矣。若夫江南三月插秧,见于刘诜之诗;春分节后种稻,见于《吴门事类》,此则相传旧俗,为《吴下田家志》所未载者,必皆此邦父老所周知也。何以劝之,曰:时哉弗可失。
早稻之法
[编辑]《农书》云:南方水稻有三,曰籼,曰秔,曰糯。〈按《农桑通诀》云:早熟曰籼,晚熟曰秔,早晚适中曰糯。〉三者布种同时。每岁收种,取其熟好、坚栗、无秕、不杂谷子,晒干蔀藏,置高爽处。至清明节取出,以盆盎浸三日,漉出,纳草篅中。晴则暴暖,浥以水,日三数。遇阴寒,则浥以温汤。候芽白齐透,然后下种。须先择美田,耕治令熟,泥沃而水清,以既芽之谷漫撒,稀稠得所。
《田家五行》云:“早稻宜用下田。”《齐民要术》曰:“凡下田停水处,燥则坚垎,湿则污泥,难治而易荒,墝埆而杀种。如水涝,不得种,九月一转,至春种稻,万不失一。凡种下田,不问秋夏,候水尽,地白背时,速耕耙耢,频翻令熟。二月半种稻为上时,三月为中时,四月初及半为下时。渍种令开口,耧耩掩种之,即再遍耢。苗长三寸,耙耢而锄之,锄欲速。每经一雨,辄耙耢。苗高尺许,则冒雨薅之。科大如穊者,五六月中霖雨时拔而栽之。入七月,不复任栽。”今闽中有占城种,即黄籼也,性耐旱,高仰处皆宜种,谓之旱占,其米粒大而且甘,早种早熟,六十日即可获,为早稻佳种。北方水源颇少,惟陆地霑湿处种稻,其耕锄薅拔一如前法。
又云:浸种,宜甲戌、壬午、壬辰、成、开日。早稻清明节前浸,晚稻谷雨前后浸。用稻草包裹一斗或二三斗,投于池塘水内,缸内亦可,昼浸夜收,不用长流水,难得生芽。若未出,用草盫之。浸三四日,微见白芽如鍼尖大,取出,于阴处阴干,密撒田内。候八九日秧青,放水浸之。糯稻出芽较迟,浸八九日,如前微见白芽,方可种。撒时必晴明,则苗易竖。亦须看潮候二三日复撒稻草灰于上,易生根。
《天工开物》云:凡早稻种,秋初收藏,当午晒时烈日火气在内,入仓廪中关闭太急,则其谷黏带暑气,〈勤农之家,偏受此患。〉明年田有粪肥,土脉发烧,东南风助暖,则尽发炎火,大坏苗穗,此一灾也。若种谷晚凉入廪,或冬至数九天收贮雪水、冰水一瓮,〈交春即不验。〉清明湿种时,每石以数碗激洒,立解暑气,则任从东南风暖,此苗清秀异常矣。
又云:凡苗自函活以及颖栗,早者食水三斗,晚者食水五斗,失水即枯。
又云:插秧,庚午、辛未、癸酉、丙子、己卯、壬午、癸未、甲申、甲午、己亥、庚子、癸卯、甲辰、丙午、戊申、己酉、己未、辛酉、成、收、开日插之。早稻宜上旬。拔秧时轻手拔出,就水洗根去泥,约八九十根作一小束,却于犁熟水田内插栽,每四五根为一丛,约离六七寸插一丛。脚不宜频那,舒手只插六丛,却那一遍,再插六丛,再那一遍,逐渐插去,务要整直。
《宾州志稿》云:凡粪田以猪粪、灰冀为正,近有用土豆饼者,尤胜,插早禾者多用之,凉水田用石灰及草灰。〈《天工开物》云:“南方磨菉豆粉者,取溲浆灌田,肥甚。豆贱之时,撒黄豆于田,一粒烂土方三寸,得谷之息倍焉。土性带冷浆者,宜骨灰蘸秧根,石灰淹苗足,向阳暖土不宜也。”州人正用此法。〉
《陶朱公书》早稻清明前,晚稻谷雨后,稻种须要拣去粒长而色红者,以河水浸瓦器内,昼浸夜收,芽长二三分许,抖松撒于田中。撒时须候晴明天气。盖稻草灰于上,随用大粪浇之。《农书》云:以雪水浸种,倍收且不生虫。
《钦定农政全书》云:雨水节烧干镬,以糯稻爆之,谓之孛娄花.占稻色,自早禾至晚稻皆爆一握,各以器列,比并分数,断高下,以番白多为胜。
- 按农家者流,古书本少,虽有传者,或详于北土而略于南方,或详于黍麦而略于秔稻。《齐民要术》有种稻法,王桢有稻论,皆言晚稻事,而早稻阙如也。惟《农桑通诀》有云:北方禾黍其收颇晚,而稻熟宜早,南方稻秫其收多迟,而陆禾亦宜早,〈按陆禾即早稻也。〉通变之道,宜审行之。《农政全书》有论占城稻种法,云:“种法,大率如种麦。治地毕,豫浸一宿,然后打潭下子,用稻草灰和水浇之。每锄草一次,浇粪水一次。至于三,即秀矣。”是为种早稻之法,而语不尽详焉。言江南农事者,王桢谓耕耙既熟,放水掷种,候苗生五六寸,拔而秧之,江南皆用此法。又云:农家收获当及时,江南上雨下水,收稻必用乔捍筦架,乃不遗失。元扈先生曰:“吾乡人多种吉贝,芒种以前甚无暇,夏至前方插莳,亦有过夏至者,用种不得不多。有小暑后插莳,而用种如常,则先种麻、灯心、席草之属,故也。”是虽吴中相沿旧说,然春耕之法废,耘耙之力疏,过夏至而插,秧种费耗既多,逾十月而获,雨水损伤尤甚。今人之所苦,皆昔人之所已忧,岁止一收,迟且如此,卤莽灭裂,无乃太康。今欲劝以种早稻之宜,不可不先告以种早稻之法。余闽人也,颇知吾闽早稻事,及在粤西治思恩府,率民兴水利,广开垦,始知郡中之无早稻也。新开田于东江之上,试种早稻以劝其民,日于耕耘、粪种、收刈之宜,讲求而区画之,是年两熟,民乐从焉。尝录其要者于自辑之思恩劝农书,即种法也。去年七八月间,在所部视防湖河,日登昭关坝,往来田间与田夫野老相劳问,参以下河一切种法,各有不相同而实相同者,盖视古者氾胜之、崔寔、贾思勰、陈旉诸家树蓺之言,似尚切于时用焉。今分列其法如左,将与江南父老择而行之,语曰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姑以此篇为木铎之徇也可。
福建种早晚两熟稻之法
福建早稻有十数种,省城哺郭所种,有曰六十黄,有曰刘崎早,有曰干匣早,有曰珠早,有曰莽早,馀尚不能悉数,而总名之曰六月早。闽清县亦多六月早,一曰大粒黄,一曰柳早,一曰叶下驮,又统呼之曰闽清早。〈吾郡各邑皆有,惟举其土产早稻最多者言之。〉田之已种麦者曰麦地,未种麦者曰白地,留以种秧者曰秧田。〈古田、闽清各县谓之秧迹田。〉大抵家有十亩之地,以半亩为秧田。〈《农政全书》云: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约与此合,古今亩有不同也。〉先于立春之十五日前或十日前,将田中稻根残藳刬割务尽。〈《周礼.稻人》注:“扬去前年所芟之草,而治田种稻。”正与此合。〉田士晒干,于是始犁,每亩之土翻作二百馀堆,乃用火化之法,每堆以一束干草重八七斤者,杂树叶禾藳,及土烧之。〈《周礼.薙人》欲其化也,则以水火变之。《农书》谓始春耕治之,土暖苗易发作。皆合此意。〉惊蛰节后再犁,放水入田,水土既浃,以跂耙纵横耙之。〈跂耙即人字耙。《齐民要术》所谓耙头不时跂足者,此也。〉下种有期,又犁又耙,犁耙熟矣,继以水踏,摩田使平,〈水踏,一名草踏,与〈农器图〉之平板相似,秧田用之平泥最妙。又有木碌碡,稻田亦可同用。〉此时水不宜多,仅湿土面寸许而已。秧田既平,约为春分节。先春分三日浸稻种于木槽,去其浮秕者,一亩约谷五六斤,浸水一宿。移贮竹篮,先以湿汤和水一石浇沃,旋以稻草或蓑衣罨盖之。次日又以井水淋之,每日二次。又次日,浇水如前法,启而视之,暖气盎然,或已见谷芽,或将见谷芽,俱移置大竹箩,芽短及末茁者在中,芽长者环其外,复酓一宿。以水淋之,即以是日春分,撒于秧田,计自浸种至下田前后仅四日也。〈闻江北浸种,八九日始可撒。江南亦须五六日,当由天气不同。〉善撒种者,以竹箕盛谷芽,夹于腋下,就田撒之,四周停匀,不宜稍有稠稀厚薄。是日必视风定布撒,蓄水只四五分,谷种方不浮泛。立标缚草人鹰俑,防鸟雀之啄秧者。每日至田周巡,俟五六日见秧针,勿为水多所没,秧长一寸,即当添水养之。撒播半月以后为清明节,秧茎渐茁,秧色渐青,天暖气和,秧即易发。亦有欲其速长者,以粪一桶,和水三桶,调之匀滑,用木杓匀泼,便可速成。总之清明后十五日至谷雨节,宜分秧插秧,极迟者不得过立夏。〈分秧插秧,谷雨前后三日皆可。〉凡稻田之不种麦者,先期于立春前犁田烧田,春分后耙田,时不可失。谷雨将至,再加犁耙各一次,必使匀熟,然后用粪一次。田面之凹凸者,用躐地锥平之,〈躐地椎以木为之,制如古者田荡法。〉以待插秧。拔秧之时,切宜轻手,拔得一把即以草束之,计一把可分二十馀丛。每秧一丛,相去七寸,中间留有耘田之路以便人行。善插秧者,随手分栽,无不正直。插秧后十馀日或二十日,秧苗已活,减放田水,耘田一次,谓之耰草。〈《淮南子》“深耕而熟耰之”即此意。〉耰草即净,用粪一次。〈若种晚稻,即在此时拔秧插入,谓之参稐。〉又半月耘一次,是时田中但无缺水,只候芒种后、夏至前扬花结实而已。〈芒种后一二日开,谓之灌柜,前后数日皆畏风,至夏至花齐,即成穗矣。〉早稻之早者,五月下旬已熟。次者小暑半收,大暑全收,俗有“小暑小食,大暑大食。”之谚,而六月早稻之功毕矣。若麦地又种早、晚稻者,大麦三月下旬始获,小麦四月上旬始获,其栽秧比之白地只迟半月,先期宜于三月上旬浸种,三十日而秧齐,新麦既收,急即粪田一次,犁耙各一次,四月上旬前后总可插秧,大暑后、立秋前亦获稻矣。其晚稻豫先寄插者,仍于霜降后照常黄熟,并不相妨也。此田岁共三熟,然十亩之中止有三亩可以如此,以工本稍费,故为之者稀耳。早稻自下种至收获共止九十日,计秧在田三十日,稻在田六十日也。又六月早谷,别有一种,迟至清明下种,立夏插秧,栽插耕耘工夫皆迟十数日,其行间续插晚稻,不过小满节至秋分节亦能吐花,霜降后又登熟矣。
晚稻曰黄秥,向于春分后十馀日浸种,又半月,早稻已耘已粪,晚稻即于此时参插早稻之隙,谓之参稐。六月早稻既刈,晚稻已高一尺或六七寸,名曰稐子,旬日之间勃然速长。约过四五日,即用锄掘起禾稿,推草一并入泥以壅稻根,谓之推稐。立秋后、处暑前,耘一次,粪一次。田塍有草,亦尽薙之,勿使害苗。白露后又耘一次,至秋分稻已花,水足于田,农已无事。又一月近霜降,尽决田间积水,使田泥速干,收获有期,不数日已全熟矣。
广西思恩府初种早稻之法
思恩有早稻,一曰夏至禾,一曰六禾。夏至禾,以三月种,六月熟。六禾,以四月种,七月熟。故欲种两收者,六禾不如夏至禾,其稻一种而异名,迁江县谓之早禾,宾州上林县皆谓之夏至早,惟武缘县谓之候番,以岁种可两番熟也。郡属惟宾州多种之,上林有近宾州界者为卷贤三团,亦仅十馀年来始习其法,惜尚未广。若郡中与武缘、迁江及十二土州县司之地,则犹皆未之有闻。余亲于郡南之江上,大开水田,试种早稻,求是种而栽焉。盖自道光八年始,自是郡中既得再熟,种者渐多,因手记其莳蓺之法,颁远近乡农以为式焉。其法宜于前一岁十月翻犁,用宾州犁冬法,稻根已化,土气内蕴,地可使肥。其年正月,锄草再犁,火以化之,耕耙极熟,放水粪田。春分前期,乃浸谷种,三日之后撒于秧田。一面犁治稻田,以新治水车取水灌注,水与土浃,再三耙之。计将谷雨,秧长六七寸,拔取成束,随手分栽,每丛相去七寸,不疏不密,俗谓之耙插者是也。插后十日秧活,便耘一次,俗谓之踩田,推泥去草,次第如粪,如是者二三次,总以不见一茎草为度。芒种后,稻花渐吐,未夏至而蔈齐,田中此时不可失水。一过小暑,便可成熟,此一造也。先兹夏至禾在田,晚禾秧种已茁,六月早稻既获,急治其田,稻稿禾根翻而理之泥中,大助培壅。于是接栽晚稻,一切种法,与早稻同。秋分含苞,及霜降后大熟,又可收割,俗谓之二苗,此两造也。粤中田事苟简,农不习劳,边人旧法拘墟,早种又不常见。余作事谋始,日与农夫讲问于田,课人力,占天时,惟择其所可用,馀皆参考成法及他省农功之简便者,躬自指示而作兴之,随时纤屑事宜,不能备述,但摭其简要者如此,俾郡人久远可行焉。
江北上下河高邮各州县种早稻中稻之法
早稻常种者有三种,一曰四十子,一曰秋前五,米色俱微红。一曰拖犁归,微有芒刺。三者以四十日子为上种,秋前五次之,拖犁归又次之。农家多种四十子稻,以其易熟而米多也。每岁清明节浸稻种,三日后或缸或桶,别为盛贮,再以可盖之物盖之,勿令走气。俟八九日后稻种发芽,即撒布于秧田。约及一月,秧长六七寸,时近小满节,水田耕治已毕,乃拔秧而分栽之。未交芒种以前,上下河之田无不莳插者。约过四十馀日,至小暑后、大暑前,稻已成熟可获,至迟不过立秋前后。惟江北地气冷于江南,如有浸种过早,而天气尚寒者,稻种未下秧田,可以密为保护。如秧已下田,为骤寒冻损者,即当改种五十日子或六十日子,相时补种,皆有收也。
次早稻亦有二种,一曰五十日子,一曰六十日子。凡浸种、撒种、拔秧、插秧悉如前法,惟较之四十子稻递迟十日耳。五十子稻,以清明后十日浸种,立秋后十日可获。六十子稻,以清明后二十日浸种,立秋后二十日可获,俗所谓中禾稻者此也。
- 按浙东温州、台州等府及江西袁州、临江等府,早稻既种,旋以晚稻参插其间,能先后成两熟,其种法与福建同。又闻两湖之间早晚两收者,以三四五月为一熟,六七八月为一熟,必俟早稻刈后,始种晚稻,安徽桐城、庐江等县亦然,其种法与广东、广西同。但事非目睹躬亲,不欲据传闻之词以为准,附识于此,以验夫老于农者。
各省早稻之种
[编辑]〈稻品最多,不可枚举,惟采其早种早收者。〉
《安徽怀宁县志》云:籼稻种,迟早不一,其名甚多。田有宜早稻者,秋前收,仍种晚禾。有宜迟稻,七月登场者,有八月九月登场者,大约百日内熟。
《安徽歙县志》云:稻有早归生,六月成。有交秋糯,七月成。
《安徽来安县志》云:籼稻种不一,有黄瓜籼者,系祁令带至,散给邑农,早熟,色白粒小,一名祁公早。〈按祁令名文瀚,康熙间任。〉
《安徽贵池县志》云:土宜秔,其名有六十日白、六十日红、八十日白、下马早、下马看、救公饥。
《安徽太平府志》云:有六十日稻,俗称拖犁归。
《安徽巢县志》云:有百日籼、六十日籼。
《浙江秀水县志》云:秔有早白稻、早稻、六十日稻、再熟稻、靠篱望、救公饥。
《浙江嘉善县志》云:稻有早白稻、六月红。
《浙江山阴县志》云:早稻,六月早熟。
《浙江临海县志》云:稻夏熟者名早禾,冬熟者名晚禾。早禾早者,一名六十日,一名随犁归,一名梅里白。次早者,一名白婢暴,一名赤婢暴。
《浙江龙游县志》云:稻有六十日禾。
《浙江西安县志》云:江西早、六十日禾,俱六月熟。
《浙江宜平县志》云:稻有六十日黄。
《江西通志》云:抚州府有五十日占,田家种以续食。
又云:广信府早谷,有救公饥、三朝齐、六十日占、九十日占等名。又有冬早,谷粒似早色而芒长。
又云:临江府有救公饥,色白味香甘。
《江西建昌县志》云:稻秔之早者,有望暑白、救公饥、刷帚早、一坵水诸名。秫之早者,曰大糯,有赤、白二种。又有晚秥稻,晚糯稻之类,则刈早稻而复植于早出者。
《江西德化县志》云:早谷有驼犁白、留姑早、王瓜早、六十日、九十日等名。
《江西新建县志》云:稻之属,救公饥、一坵水、七十日早、百日早。
《江西奉新县志》云:稻有救公饥、随犁归、七十日早、百日早。
《江西武宁县志》云:稻有百日占、救公饥、一坵水、望暑白。
《江西高安县志》云:稻有救公饥、七十日早、百日早。
《江西上高县志》云:早谷有茅叶早、五十工、洗白早、顿齐秥、苏州早、童子秥、抚州早、红米早、白谷糯、红菱糯、黄扁糯、铁脚糯。
《江西铅山县志》云:稻有救公先、三朝齐。
《江西东乡县志》云:稻有早秥、救公饥、下马看。
《江西南丰县志》云:稻有五十日秥、六十日秥、百日秥。
《江西广昌县志》云:稻有六十日秥。
《江西宜春县志》云:稻有五十日秥、六十日秥、八十日秥、百日秥。
《江西雩都县志》云:有早稻,有大谷早。
《江西宁都州志》云:稻有六旬黄、七旬熟、救公饥、金包银。
《江西龙南县志》云:稻有六月早、七月早。
《江西定南县志》云:稻有六月熟。〈按定南县今改为厅。〉
《江西萍乡县志》云:稻有百日秥、救公早。
《江西瑞金县志》云:稻有早稻、金包银。
《江西安远县志》云:稻有早禾。
《江西兴安县志》云:早穑有六十日早、上早等名。
《江西泸溪县志》云:稻之属,有早黏,有迟黏,有糯稻,名目不一。其早黏,春社日前后浸种,立夏前后莳,立秋而熟。最早者名五十日黏,次早者名六十黏,他种青黄不接,而此两种先可食,田家种以继不足,俗云救公饥是也。馀一名桅上早,有红、白二种,七十日始熟。白沙黏,三月种,六月熟,米圆而大。江东早,耐寒多粒。黏禾稻与早禾同熟,即五十日糯也。
《江西清江县志》云:稻最早熟者名救公饥,色白,味香甘。
《湖北黄梅县志》云:早稻曰洗耙早、救公饥、流水早、一刀齐、飞上仓、黄金糯。
《湖北德安府志》云:稻有黏者,黏之类有三,曰早稻,曰迟稻,曰晚稻。早者则有所谓落地黄、救公饥、一坵水、等苞齐、接早、江西早,此布种宜早。⿱䒩且谷者,其种法不必浸种分秧,但耕田下子,五六十日可实。湖人被水害者,水退不遑他谷,故多布此,然亦须田,山原不多艺。
《湖北枝江县志》云:有早稻,俗名五十黏。
《湖北罗田县志》云:稻有七十日籼、三朝齐。
《湖北咸宁县志》云:稻有六十日早。
《湖北汉阳府志》云:稻之属,有洗耙早、沲犁回、一坵水、七十日黏、接早子、等苞齐、落地黄、雀不知、江西早。
《湖北蕲水县志》云:黏之属,有五十黏、六十黏、七十黏、金包银黏。
《湖南湘乡县志》云:稻有江西早、金包银。
《湖南新宁县志》云:稻秔之属,有六十日黏、金包银、六月白、江西早。
《湖南衡阳县志》云:稻有两接早、救饥早、百日黏。
《湖南宁乡县志》云:谷种十有一,曰竹枝黏,又名落花黄。洗锁早、救窘粮,收甚早。六十日黏,有高脚、短脚之分,收亦早。百日黏,亦名大谷早。以上色俱白。油红黏,一名红米早。以上收颇早。
《湖南邵阳县志》云:稻之属有秔𥂐谷早、五十日黏、六十日黏、夜齐早、鸡婆早、祁阳早、赤须早、桐子、白沙黏,皆熟于六月中。
《湖南永明县志》云:早稻之品,百日黏、鼠牙黏、芦荻黏、短谷黏、冷水黏、李家糯、白雉糯、早地禾、赤米黏、白米黏、宝庆禾。
《福建福州府志》云:今福州秔稻,岁一熟者曰大冬,山田冬种曰旱占,霜降后熟者曰天降来、曰薰提籼,与早稻同熟者曰黄芒,与晚稻同熟者曰占城。早稻即获后,苗始蕃,亦与晚稻同熟者曰稐,出洲田者曰土稐。与早稻同熟者曰早秫,与晚稻同熟者曰晚秫,与大冬同熟者曰大冬秫。
《福建福清县志》云:早稻有白、赤二种。信州早,种出信州。副院早,种出天竺副院。金城早,色红。占早,种出占城。稐早,稻既获后其苗始藩。
《福建蒲田县志》云:有大冬稻、早稻、晚稻。早稻春种夏熟。
《福建泉州府志》云:稻之属,早稻有赤白、二种。晚稻有赤、白二种。寄种与早稻同下种,早稻刈后更发苗,至十月结实,有芒,米赤色。又一种无芒青晚,埭田多种之,其种与收俱迟于早稻一月,米色赤。占城稻,耐旱,其色有白、有斑、有赤,自种至熟仅五十馀日。
《福建惠安县志》云:占城稻,耐旱,濒海春多雨,至夏常旱,此谷自种至收仅五十日,备旱之地多种之,亦有赤、白二种.
《福建龙溪县志》云:稻有早稻,春种夏熟.有晚稻,秋种冬熟.又寄种,与早稻同种,与晚稻同收。
《福建长泰县志》云:秔稻种有早晚。早六月收,米尽白,有山东、安南等名。晚十月收,米赤、白兼,白名斑点、柳仔,赤名大稻、回洋等不一。
《福建浦城县志》云:小早,九十日熟,米有赤、白二种,无芒,六月收。大早,一百二十日熟。
《福建建宁县志》云:六十黏、百日黏、秋风黏、温凉黏、陕西黏、清流黏、肥猪黏、大谷黏、八月白、获黏、金城禾、光头禾,以上早稻,春分节后插,大暑节后刈。
《福建宁德县志》云:稻春种夏熟曰早稻,早稻有白早、有乌早、有金城早,即占城早也。
《福建大田县志》云:稻有早仔、金城早。
《福建尤溪县志》云:秔有南安早、江西早、百日早,宜初春种。又一种附春稻种而与秋同熟,谓寄种,亦秔属。
《广东番禺县志》云:黏米早熟,有望夫冈、早粝、新会黏、黄黏、南京白、料禾涧各种,五月收。
《广东增城县志》云:稻多黏,早熟有冷黏、赤谷黏。
《广东龙川县志》云:早稻有黏、秔、糯三种。有六月熟者。
《广东惠来县志》云:秔之属,有六十日、金包银。
《广东平远县志》云:稻有白黏、赤黏、百日子、南安早,俱早收。
《广西通志》云:秔,江南呼为籼。桂林府有早、中、晚三收。有早籼、挂耙籼、黄瓜籼、百日籼、六十日籼、蝉鸣稻,皆早收。长毛籼、蛆黏、红籼、白籼、贵州籼,皆晚收。
又云:柳州府陆四禾、晚六禾,俱以熟之先后为名。
《广西柳州府志》云:秔稻各种俱称禾,有六月禾、七月禾、八月禾及晚禾等名,惟马平数种皆备,夏秋间雨水均调则大熟。
《广西庆远府志》云:有白黏、六禾黏,俱六七月熟。百日黏,由播种至收获计百日。
《广西泗城府志》云:有早禾,实小而坚,登场收获殊早,俗呼为夏至禾。
《广西平乐府志》云:早禾,春分秧,小暑获。晚禾,夏秧秋获,亦有十月获者。
《广西浔州府志》云:蝉鸣稻,六十日熟。
《广西南宁府志》云:稻有六月秔、六月秥、六月糯、早秥、早糯。
《广西新宁州志》云:稻有早谷、渌禾谷。
《广西横州志》云:稻有六月秔、早黏。
《广西思恩府志》云:早禾,曰夏至禾,三月种,六月收。晚禾,四五月种,九十月收。
又云:稻之早种早熟者,谓之陆禾,有六月禾、七月禾、八月禾,皆早稻也。其八月底九月间始收者,则谓之迟禾。
又云:稻有数种,黏者曰糯,又谓之秫。不黏者为秔,亦谓之粳。秔之小者为籼,籼早熟,故曰早稻。秔晚熟,故曰晚稻。
又云:籼之类,有粒短而米精白者,四月种,七月熟,谓之陆禾,即蝉鸣稻也。有四月种,六月初旬熟,约七八十日收者,其种自占城来,谓之番禾,言更番迭种也。
又云:有粒小似籼而白稃白芒,与早稻齐熟者,亦黏如糯,谓之籼糯,言籼之糯也。
又云:旱禾,宜种陆地,秆短,粒短,稃厚,即旱稑也,有籼有秫,亦有早晚二种,其早者五月熟,晚者八月熟。
又云:稻有数种。一名寒谷,十二月下种,伍月熟。一名七谷,二月下种,六月熟。一名缪谷,三月下种,七月熟。
又云:上林县大禾下秧恒在三月,有三十馀日便插者,有至四五十日乃插者,各因其土之所宜也。语云:“谷雨下秧芒种插”亦祗言其槩耳。黏禾收于七八月,糯禾收于八九月霜降前后。又有二月下秧,三四月插,六七月收,是种六禾也,此种可以救乏。
又云:上林县黏有二种。五月收者曰夏至禾,六月收者曰六禾。十馀年前,巷贤三团无此二种,十馀年后,则种六禾,近年又种夏至禾,以二种可以救急。而夏至禾收后,犹可种他稻,此人之意计不穷也。
又云:上林县早禾之种,一曰美利,〈皮赤,粒白,气香。〉一曰知鸡,〈又曰牛鸣。皮赤,粒带青。新煮,牛闻香则鸣,故名。〉一曰蓝禾,〈有糯、秔二种,皮黄,粒白。〉一曰绵禾,〈糯、秔二种,皮黄,粒白。〉一曰卜马,〈皮乌,粒赤。〉一曰卜渺,〈皮乌,粒赤。〉一曰卜汉,〈皮、粒俱红。〉一曰容禾,〈糯、秔二种,皮黄,粒白。〉一曰同胡,〈皮赤,金须,茎粒俱长,有赤、白粒二种。〉一曰劲禾,〈皮土色,粒白。〉一曰狐禾,〈一种乌皮,一种花皮,粒俱白。〉一种黑墨,〈皮黑,粒白。〉
又云:迁江县,早禾,五月熟。六禾黏,六月熟。七月黏,七月熟,有红白数种。八月粘,米有红白数种,八月熟。⿱⼭𠓦禾,有秥、糯、秔三种,⿱⼭𠓦地种,六月熟。
《云南鹤庆府志》云:冷水稻,三月栽,六月熟。
《云南云龙州志》云:谷有六月熟。
- 按许慎言“春分生禾”,盖得天地中和之气为最早。然方以智谓“赤道之下,两度春秋,则谷草随之。北远日地,有五谷不生者。”故九州之中,亦必秉天地之和,居高下之宜者,始有早稻。乃余闻 御园早稻,康熙间尝种之热河 避暑山庄,每岁于 圣驾避暑时用之。即已早熟,是塞外尚可种,而中土之无不宜可知矣。河南光州之稻有驼犁回,陜西西乡县之稻有黄瓜早,是北省尚可种,而南方之无不宜尤可知矣。古阴阳书曰:稻生于柳或杨,八十日秀,秀后七十日成。计自生至熟凡百有五十日,何其久也。今之早种早熟者,近只四十日,次亦五六十日,禾易长亩,速莫甚焉。惟同一早稻也,有名异而实同者,亦有此无而彼有者,有先种而后熟者,又有后种而先熟者,见闻所及,品汇为繁,如以日计者,曰四十日,曰五十日,曰五十工,曰六十日,曰七十日,曰六旬黄,曰七旬熟,曰八十日,曰九十日,曰一百日。以月举者,曰六月早,曰六月熟,曰六月秔,曰六月黏,曰六月糯。以节候占者,曰梅里白,曰望暑白,曰夏至禾,曰蝉鸣稻。以方言称者,曰麦争场,曰早归生,曰救公饥,曰救公先,曰靠篱望,曰洗耙早,曰随犁归,曰拖犁归,曰雀不知,曰白婢暴,曰赤婢暴,曰刷帚早,曰留姑早,曰一刀齐,曰飞上仓,曰等苞齐,曰两接早,曰金包银,曰救饥早,曰救窘粮,曰下马看。以地著者,曰江酉早,曰苏州早,曰抚州早,曰江东早,曰祁阳早,曰信州早,曰副院早,曰金城早,曰占城早,曰新会黏,曰陜西黏,曰清流黏,曰南安早,曰山东,曰安南。以色辨者,曰六月红,曰红米早,曰早红莲,曰落地黄,曰赤须早,曰桐子白,曰赤米黏,曰白米黏,曰黄芒,曰南京白,曰驼犁白。又有以庶物名者,曰竹枝黏,曰黄瓜籼,曰芦荻黏,曰茅叶早,曰红菱糯,曰青芋稻,曰鼠牙黏,曰白雉糯。此在农家父老,尚或言人人殊,而士大夫未历田间,所不知者殆半。是以黄省曾之《稻品》,徐光启之《谷名考》,均于早稻一种,言焉不详,讵知今之异种嘉生,且有悉数之而不能尽者乎。夫司稼之辨穜稑,知其名而悬于闾。草人之掌土化,相其宜而为之种。余故博稽志乘,举凡天下之有早稻者,悉为排比而胪陈之,挂漏虽多,而某州某邑之或宜五种,或宜三种,大略不出于此,非徒为多识之助,亦欲劝于吴中稻种之外,广访多栽,生生自庸,庶有益焉。
江南早稻之种
[编辑]《演繁露》云:“国语曰:‘越大夫种谋曰:今吴既大荒荐饥,市无赤米。’案:赤米今有之,俗称红霞米,田之高仰者种之,以其早熟且耐旱也,然则越时已有此米矣。”
《中吴纪闻》云:“红莲早稻,从古有之,陆鲁望诗云:遥为晓风吟白菊,近炊早稻识红莲。”〈按《吴郡志》亦云:红莲稻,自古有之,米粒肥而香甘。〉
《宾州志稿》云:占城稻,一名畬稻,唐人诗“五月畬田收火米”是也。田之亢者及高原皆可种,西越在在有之。宋祥符中,曾遣使就福建取万斛,给两浙、江淮,以资田之苦旱者。则此种盖江以南概有之矣。
《苏州府志》云:六十日稻,四月种,六月熟,米小,色白。迟者八十日熟,又名早红莲,又名救工饥。麦争场,三月种,六月熟,谓与麦争登场也。
《松江府志》云:瓜熟稻,此种最贵,计布种及收成不过七八十日。麦争场稻,三月种,六月熟,郡农有本力者,先种少许以疗饥,农人甚赖其利。
《常州府志》云:谷之属,如白稻、秔稻、籼稻、早稻、晚稻、糯稻,与他郡无异,惟香珠稻、红莲稻则产于于武进者佳。
《长洲县志》云:稻有六十日稻,四月种,六月熟,米小,色白,迟至八九十日熟,一名早红莲,又名救公饥。
《嘉靖吴县志》云:红莲稻,皮红,米半有红粒,味香。小籼禾,熟最早,农家蒸谷砻米,赖以续食。早稻,即占城稻,二三月插莳,至六月熟。赤稻,高田所种,米红而粒尖,性硬。〈按赤稻即早熟之红霞米。《南史》沈昉为新安太守时所载之桃花米也。〉冷糯,种宜良田,大暑节可刈,稃黄,米白粒黄。
《吴县志》云:稻之属,红莲稻、早白稻、乌口稻、早稻、下马看、瓜熟稻、救公饥。
《昆山县志》云:稻之属,有早秔稻、六十日稻、救公饥、下马看、红莲稻、麦争场、乌口稻、百日赤稻。
《昆山新阳合志》云:谷之属,有红莲米、〈色赤,味香,早熟。〉早白稻、下马看、〈即三朝齐。〉赶陈糯,早熟粒长。
《常熟县志》云:红莲稻,芒长,粒大。早白稻。救公饥,六十日可望熟,又名早红莲。麦争场,最早熟。百日赤,芒赤,米白,早熟。占城稻,即早稻。时里白,早熟,一名节澳稻。
《太仓州志》云:秔稻,春分节后种,大暑节后刈,为早稻。芒种节后及夏至节种,白露节后刈,为中稻。夏至节后十日种,寒露节后刈,为晚稻。过夏至后十日,不成种矣。早曰早白、早乌、早红莲、八月白。又有圆白而稃黄,大暑可刈,曰芦花糯,性耐旱,多收,又曰瞒官糯,佃多喜种。
《上海县志》云:秔稻宜水,有一种曰香子,色斑,粒更小,以三五十粒入他米炊之,芬香可爱,谓之香𥣬,七月熟。籼稻,粒稍细,耐水旱,有六十日稻,米小,色白,一名带犂回,三月种,五月熟。百日赤,芒赤,米白,一名挈犁望,三月种,六月熟。小籼,一名早籼,三月种,七月熟。金钗糯,粒长,最宜酿酒,得汁倍多,三月种,七月熟。
《青浦县志》云:稻有六十日稻、百日赤、红莲稻。
《江阴县志》云:红莲稻,芒红,粒大,米最佳。白稻,有早白,晚白,早者六十日可熟。乌须稻,熟最早,性柔秆弱。瓜熟稻,极早而粒长,又曰六十日、救公饥。
《靖江县志》云:米白早熟曰早黄川,即早白稻。粒大而佳,曰早红莲。早熟,曰救公饥,亦曰金升稻。曰拖犂归。初秋可莳,曰六十日。
《镇江府志》云:大稻之种,曰时里,曰红莲子,曰下马看。小稻之种,曰六十日,曰八十日,曰一百日,百日种,自占城来。〈按黄省曾《理生玉镜》云:毘陵小稻之种,亦有六十日籼,八十日籼,百日籼,是常州亦有其种也。〉
《六合县志》云:稻之属,六十日稻、下马看、救公饥、靠篱望、洗耙早、五十日熟、蝉鸣稻。
《扬州府旧志》云:籼稻早而耐旱,宋大中祥符间,遣使至占城求其种,分给江淮。
《扬州府志》云:稻之属,有六月籼、早白、下马看、六月白、救公饥、拖犂归、梅里黄、雀不知、泰州红,又名海陵红,皆秔类。〈按海陵红,即高邮州之六十子。〉
又云:谷有五十日、六十日。
《仪征县志》云:邑多籼,一曰瓜熟。〈按此种三月种,六月熟。〉
《隆庆高邮州志》云:籼有苞里齐。
《钦定授时通考》云:高邮州物产,早稻,五十日、六十日、六月籼、拖犂归、早白稻。
《高邮州志》云:四十日、晏五日、望江南、秋前五、江西早,以上早熟。过山龙、鸡脚黄、吴江早、江芒子、黄罗伞、大红旗、博十分、乌衫子、银条籼、一水籼、大头籼、顶芒籼、牛口籼、黄瓜籼,以上中熟者。〈按今州产早稻有三种,一曰拖犂归,其稻有芒,一曰秋前五,一曰四十子稻,米色俱微红。民间所种者,四十子稻为多。其次早之稻亦有二种,一曰五十日子,一曰六十日子,各邑所谓中禾稻者,此也。〉
《宝应县志》云:稻有六月白、早红莲、五十日,七月上旬即熟。拖犂归,七月熟。赶上陈,七月熟。雀不知,七月熟。
《泰州志》云:稻有海陵红,俗名泰州红,雀不知,随犂归,救公饥,六十日白。〈按随犂归,今俗名曰水里鬼。泰州红,今俗名曰六十子。〉
《扬州十场志》稻有御籼稻。〈按是志成于康熙间,时方 颁御稻米于江南,当即此种。〉
《钦定授时通考》云:通州物产,稻种最多,早熟者曰救公饥,曰拖犂归,初秋可莳曰六十日。
《通州志》云:谷之属,秔稻糯也,有早黄、晚黄、早白、晚白、早红、晚青、青芒、白芒、青须、黑皮、黄稑、乌节、焦黄、鹭鹚白、串珠、了田青。早熟者曰救公饥,曰拖犂归。初秋熟日六十子,亦曰海陵红。早白,最先熟。
《清河县志》云:籼秔之早熟者曰早稻。
《盐城县志》云:稻有秔、糯二种,有早、晚二熟。
《高邮州新志》云:谷属,四十日、五十日、六十日、拖犁归、晏五日、望江南、秋前五、江西早、赶上城。〈以上早熟者九种。〉班籼、六月籼、过山龙、鸡脚黄、吴江早、拖犁撒、江芒子、青芒子、潮水白、黄罗伞、瓜儿熟、大红旗、博十分、乌衫子、齐睂籼、龙瓜籼、䲟鱼籼、叶里籼、苞里齐、小赤籼、小白籼、麻觔籼、大鹅籼、大香籼、小香籼、银条籼、一水籼、大头籼、顶芒籼、观音籼、牛口籼、黄瓜籼、芦杆籼。〈以上中熟者三十三种。〉早白稻、晚白稻、抢场白、软颈白、羊须白、宅儿白、青秸白、青芒儿、顶霜白、香白稻、海里秀、齐头白、大晚稻、小晚稻、黄花稻、小黄稻、深水红、鹤脚乌、下马看、吊杀鸡、了田青、牡猪苓、秋风糯、麻觔糯、乌丝糯、雀不觉、羊须糯、丁头子、金壳黄、粉皮糯、马鬃糯、红糯、女儿红、虬芒糯、胭脂糯、留亲家母。〈以上晚熟者三十六种。〉早中禾东乡多种,籼稻西乡北乡多种,糯白稻南乡多种。邮地洼下,上河滨湖,下河近闸,水发于时伏,农人壅圩运轴,劳不安枕。若遇大水,望秋而庐舍没者多矣,故早禾宜家种数亩,可当古之下熟。〈按是志胪列早中晚稻较旧志为尤详,因补录于此。〉
- 按邱琼山尝谓江南秔稻,昔惟一收,今有早禾,宜通行南北,俾民兼种,且欲以昔无今有者课有司,此论实发前人所未发。然以江南之所宜物考之,赤米早熟,见于国语,则自吴已有之。红莲早稻,见于陆龟蒙诗,则自唐已有之。至宋真宗命以占城稻颁给江惟,似犹其后焉者也。今骤而语人曰,吴中本有早稻也,必相率而疑。乃合各府州县志书而观之,有瓜熟稻,有救公饥,亦曰救工饥,有麦争场,有红莲稻,有六十日稻,有百日赤,有早白,有早红莲,乃苏、松、太三府州产也。有六十日籼,有八十日籼,有百日籼,乃常、镇二府产也。太仓州以春分节后种,大暑节后刈者,为早稻;芒种节后及夏至节种者,为中稻;夏至节后十日种,寒露节后刈者,为晚稻。而高邮州有早熟之稻九种,为早稻;中熟之稻三十三种,为中稻;晚熟之稻三十六种,为晚稻。其播种及收获之候,亦大同小异,此江南、江北各有早、中、晚稻之所同也。若以种类较之,长洲、昆山、常热、上海、青浦及常州、镇江各属邑之六十日稻,与六合、高邮、泰州、通州同。吴县靖江及松江各属邑之瓜熟稻,与高邮州仪征同。长洲、吴县、常熟、太仓、青浦、靖江、丹徒之早红莲,与宝应、高邮同。吴县、昆山、新阳、镇江各属邑之下马看,与扬州、六合同。吴县、昆山、新阳、常熟、江阴、靖江之早白,与扬州、通州、高邮同。苏州各邑及靖江之救公饥,与扬州通州、泰州、六合同。靖江之拖犁归,与通州、高邮、宝应同。苏州之御稻,与扬州十场同。江阴之晚白、太仓之早红皆与通州同。上海之小籼,与高邮同。其馀尚有同种异名,又皆随其乡俗相传,不胜指数,此又江南、江北早稻种类时候之所同也。夫江南多种秔而罕种籼,已历有年所矣,然昔年先畴𤱶亩之留贻,与夫 本朝苑田之颁种,民间惟十存四五,或十无二三焉,若不及今求之,其种几不绝如线矣。余读《农政全书》最喜元扈先生之言曰:“美种不能彼此相通者,正坐懒惰耳。倘有俯同斯志者,盍憗图焉。凡种不过一二年,人享其利,即亦不烦劝相。”至哉言乎,方将述之以告吾民,而尚虑其无征不信也,乃备考大江南北早稻之种,以见诸府州县志者为据,而传闻谘访,犹不敢以滥收焉。《淮南子》曰:“欲知地道,物其树。”《说苑》曰:“农人择田而田,田者择田而种之,丰年必得粟。”准此意也。相高下,视肥墝,观地宜,明诏期前后,于是随地觅取早稻,以时力田焉。吾民必先信于早种之就近可求,而从此发生无穷,试之必大效也,岂曰小补之哉。
再熟之稻
[编辑]《水经注》云:九真太守任延,始教耕犂,俗化交土,风行象林,知耕以来,六百馀年,火耕水耨,法与华同。名白田,种白谷,七月大作,十月登熟。名赤田,种赤谷,十二月作,四月登熟。所谓两熟之稻也。
《齐民要术》云:今世有黄稻、黄陆稻、青稗稻、豫章青稻、尾紫稻、青杖稻、飞青稻、赤甲稻、乌陵稻、大香稻、小香稻、白地稻、孤灰稻,一年再熟。
《大学衍义补》云:臣按,地土高下燥湿不同,而同于生物,生物之性虽同,而所生之物则有宜不宜焉。土性虽有宜不宜,人力亦有至不至,人力之至亦或可以胜天,况地乎。宋太宗诏江南之民种诸谷,江北之民种秔稻。真宗取占城稻种散诸民间,是亦裁成辅相,以左右民之事。今世江南之民皆杂莳诸谷,江北民亦皆种秔稻。昔之秔稻,惟秋一收,今又有早禾焉,二帝之功及民远矣。后之有志于勤民者,宜傲宋主此意,通行南北,俾民兼种诸谷,有司以其劝相之数为考课焉。
《三山志》云:周礼职方氏,扬州,谷宜稻。州古扬州南境也,故稻之名亦不一,今州倚郭三县两熟,早种曰献台,曰金洲,曰秫;晚种曰占城,曰白香,曰白芒,通谓之稻。至外县名色尤多,按《闽清图经》早稻之种有六,曰早占城、乌羊、赤城、圣林、清甜、半冬,而乌羊最佳。晚稻之种有十,曰晚占城、白茭、金黍、冷水香、栉仓、奈肥、黄矮、银城、黄香、银朱,而白茭、糯水香最甘香,奈肥独宜卑湿最腴之地。糯米之种十有一,曰金城、白秫、胭脂秫、黄秫、魁秫、黄⿱艹卮秫、马尾秫、寸秫、腊秫、牛头秫,而寸秫颗粒最长。盖诸邑亦或通有之。占城相传其种自占城国来,大中祥符五年,淮浙微旱,遣福建取种三万斛,分给令种莳之,今土俗谓之百日黄是也。〈按宋徐经孙诗:湖田种稻重收谷。许敦仁诗:负郭湖田插两收。皆吾闽事。〉
《闽书》云:左思三都赋:国税再熟之稻。宋马益诗:两熟潮田天下无。盖美闽稻也。《说文》谓稻为秔。秔,稌属也。糯亦名秫,《字林》云:糯稻黏而秔稻不黏。今之食米皆秔稻,酿酒则糯稻也。《闽中记》云:闽人以糯稻酿酒,其馀蹂粉,岁时以为团粽粿糕之属。福州曰秔曰秫,春种夏熟曰早稻,秋种冬熟曰晚稻。岁一熟者曰大冬,山田冬种者曰早占。霜降后熟者曰天降来、曰薰提。与早稻同熟者曰黄芒。与晚稻同熟者曰占城,曰稐,又曰土稐。岁再熟者曰金洲,曰白香秫,又曰糯。与早稻同熟者曰早秫,与晚稻同熟者曰晚秫,与大冬同熟者曰大冬秫。
《天工开物》云: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刘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最迟者后于清明。凡播种,先以稻麦𧀎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若田亩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栽二十五亩。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秔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百千不可殚述。〉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故也。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干。夏种秋收之谷,必山涧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秔类也。六月刈初禾,耕治老膏田,插再生秧,其秧清明时已偕早秧撒布,早秧一月无水即死,此秧历五两月,任从烈日暵干无忧,此一异也。凡再种稻,遇秋多晴,则汲灌与稻相终始。
《农田馀话》云:闽广之地,稻收再熟,人以为获而再种,非也。其乡以清明前下种,谷雨莳苗,一垅之间稀行密莳,先种其早者,旬日后复莳晚苗于行间,俟立秋成熟,刈去早禾,乃鉏理培壅其晚者,盛茂秀宜然后收其再熟也。〈按吾闽早稻,六月熟,俗有“小暑小食,大暑大食”之语。广西则夏至已熟,皆不及秋也。此云“立秋成熟”误矣。〉
《异物志》云:交趾稻夏熟,农者一岁再种。
《伪越外纪》云:稻一年再熟。今浙江温州,稻一岁两种。广东又有三种田,地气暖,故也。
《理生玉镜》云:乌籼,粒大而芒长,秸柔而韧,饭之香美,浙中以供宾客及老疾孕妇。三月种,七月收,其田以莳晚稻,可再熟。
《钦定广群芳谱》云:摭稻,春种夏获,七月再插,十月熟。乌口稻,一名冷水结,再莳而晚熟,色黑而耐水与寒。
《福建福州府志》云:岁再熟者,为金洲,为白香。
《福建莆田县志》云:早稻获后,即插晚稻,岁可两收。
《福建仙游县志》云:年两收者,春种夏熟为早稻,秋种冬熟为晚稻。
《福建惠安县志》云:平原之地暖常多,惊蛰后即渍种,至秋初而熟,谓之早稻,又翻治其田种冬稻。
《广东番禺县志》云:糯米有两熟,早熟五月收,晚熟十月收。
《广东会同县志》云:秔稻,长芒,百箭,俱二熟。
《广西梧州府志》云:粤稻多早熟,春分前秧,小暑前获,名五月黏。谚云:小暑小收,大暑大收。皆早禾。早禾收,再犁田种晚禾,夏秧秋获,亦有十月获者,皆晚禾,即吴都赋“国税再熟之稻”。郭义恭《广志》南方地气暑热,一岁田三获,故交州有三熟之米,上农膏壤或间有之。苍梧岑溪又有雪种,十月种,二月获。即一岁三田,冬种春熟也。
又云:梧州府月令,孟春之月,田功既兴。仲春之月,晨功毕作。季春之月,催耕鸣。仲夏之月,早禾登。季夏之月,新谷既登,亟播晚种。孟秋之月,秧针重碧。仲秋之月,黏始获。
《广西通志》云:陆川县月令,正月,土膏动,农治耕具。二月,春分早种。四月,早稻秀,晚种播。五月,早稻实。六月,溽暑,早稻登场,插晚禾,农事忙。八月,八白禾熟。九月,晚稻始获。十月,农事毕。
《广西武宣县志》云:早稻即早造,清明种,小暑收,亦名夏至白,又名蝉鸣稻。大暑收成者名百日稻。晚稻八月收成者为一造。其早稻收后,翻藳复种,霜降后收成,俗名二苗。
《广西思恩府志》云:稻有糯、秔、黏三种,惟黏禾最早,有五六月熟者名夏至禾,六月熟者曰六禾,独夏至禾收后可复种。
又云:黏禾之种,有穋禾,七月获;有夏至禾,六月获,每年可种两次。
又云:早禾收后,更种晚禾,九月末旬再熟。又有晚稻收后,十月复种,至次年四月收者,谓之寒稻,言耐寒也。有粒长色深黄,禾高穗长而晚熟者,谓之交籼,盖其种自南交来也,籼之类推此为上品。又有一种,五月种,十月收者,谓之十月稻,收番稻后,种此最宜,是岁亦再熟也。
又云:宾州上林县,有种两造禾者。武缘县方言谓之糇番,亦名番禾,谓岁种两番也,即再熟稻,三月插秧,六月熟,复种之,九月再熟。
又云:上林县种大禾与六禾,多一年一造。〈俗以一种为一造。〉更有两造者,正二月下秧,三月插田,六月收获,收后复插,至秋冬之交则又熟矣。〈俗谓前一造为夏至禾,后一造为二苗。〉
《广西宾州志》云:一种春分时撒种,谷雨后插,小暑后熟,谓之夏至早禾,刈后复种,谓之晚禾。一种立夏插,至立秋收,谓之六禾。又一种,清明始撒种,小满插,秋分收,谓之七禾八黏。一岁之中,四、五、八、九数月谓之农忙月。
又云:宾稻有糯、秔、籼三种,水、旱二类。糯、秔皆八月前后熟,惟籼有早、中、晚三收。五月熟谓之早禾,六月熟谓之七禾八黏。早禾收后可复种,故一岁两熟。
《思恩府志》云:有与番谷搅匀下秧,其种止参番谷十之一。及分种后,其苗抽在番禾中,一本只一二芽,番禾熟则并刈之。刈后乃抽芽大发,至十月乃熟者,土人谓之搅番稻,其谷细长无芒,米精白而黏,亦秫类也。
又云:一名混交谷,下秧时与穋谷交匀齐种,可省两次犁田之劳。至七月穋谷既获,混交谷即大发,九月始收。一名野谷,撒在旷野,间获有秋,俗呼为无粮谷。
又云:参杂稻,以两种参半种之,六月收时养其苗,九月再收,米多浆汁,有秫味。
《广东石城县志》云:芮稻,二月与早种拌擂,刈早禾后,乃芒目彗井谨贤蓝白腆苍况土四伯营二本而再芮生。〈按以上四条皆一本而再秀再实者,此稻之异种也。〉
- 按《周礼》土方氏,辨土宜。注云:土宜,谓九谷植穉所宜。毛诗大全孔氏曰:重穋植穉,生熟早晚之异称。此即早晚稻再熟之始。《通雅》云:《诗》“十月获稻”,今晚稻也,六月收者曰早稻。《稻品》云:“三月种秔,四月种秫,皆谓之稻。秔之小者谓之籼,籼之熟也早,故曰早稻。秔之熟也晚,故曰晚稻。”但此特论早晚二稻之别,非言再熟也。余谓二十四气,周公所定,其于三月也,系以谷雨节。考《孝经纬》云:斗指辰为谷雨,言雨生百谷也。故魏高阳太守贾思勰以谷雨种稻为中时,知古者已以谷雨种早稻矣。其于五月也,系以芒种节。考《三礼义宗》云:五月芒种为节者,言时可以种有芒之谷,故以芒种名。余按〈地官.稻人〉夏以水殄草而芟夷之,泽草所生,种之芒种。注:谓稻之有芒者。今晚稻多有芒,正与此合,知古者又以芒种种晚稻矣。用天之道,制农之时,再种再收,其当即权舆于此乎。若夫背阴国有浃日稻,一月三熟.婆登国有月熟稻,每月一熟。南海晋安有九熟之稻,一岁九登。天竺乌苌二国,稻皆一岁四熟。儋耳旱稻曰山禾,一岁连收三四熟。或谓其地皆在炎方异域,土暖易生,荒远无稽,固勿论已。以余所知,浙东、闽南、广东、广西及江西、安徽岁种再熟田,居其大半。近闻两湖、四川在在亦渐蓺此。今之所有,胜于古之所无,必犹拘拘于谷性土宜,有是理耶。余居福州,亲见吾乡附郭田亩,白地种稻者岁两熟,麦地种稻者岁三收,四体既勤,利亦倍焉。〈万历间福州府志云:厥田中下宜稻,亩岁再获,其高田间种麦。今俗以不种麦者为白地,种麦者为麦地。每于四月刈麦之后,仍种早晚雨稻,故岁有三熟,而农力勤可知矣。〉又尝闻之,台湾百馀年以前,种稻岁只一熟,自民食日众,地利日兴,今则三种而三熟矣。忆在粤西时,行部上林宾州之间,农人为余言,其地数十年前亦惟一熟,近则渐种两造,〈其俗以一种为一造,两种为两造。按《管子》云:凡草土之道,各有谷造。注云:造,成也。义当取此。〉无不岁倍收矣。尽人事以补天时地利之偏,美利盍有极乎,今特举之以为农劝,而叙次古今再熟之种,皆于篇中以类相从,愿世之僇力治田者,不畏难,不惜费,毋辍工,毋违时,其始虽若繁劳,而早晚并栽,工本有限,及其先后皆熟,一年之计抵两年焉,亦在为之而已。至若再撩之发苗,芮生之拌挡,混交谷之获而始秀,参杂稻之养而复抽,异种旅生,同称再熟,而其品仅见,亦并存焉。
江南再熟之稻
[编辑]吴都赋云:国税再熟之稻。
《山堂肆考》云:唐元宗开元十九年,扬州奏再熟稻一千八百顷,其粒与常粒无异。
《苏州府志》云:百日种,一名喇嘛稻,又名西番籼,三月种,五月熟,一岁两收,粒长而色赤,作饭有香如香秔。〈旧志有百日赤,稻芒赤,米小而白,殆亦此类。〉康熙五十五年颁种,葑门外二十四都六七图常佃之。〈按康熙间,以御稻米一岁两种能成两熟, 命颁给其种于江浙督抚织造,令民间种之,即此稻也。〉
《昆山县志》云:稻之属三十六,有再熟稻。
- 按江南再熟之稻,首见于左太冲〈吴都赋〉,李善注云:农者一岁再种;张铣注云:南人种稻一岁再熟。由此观之,此邦再种再熟事最古矣。宋时江南又止一收,真宗以占城早稻种给江淮,遂与晚稻先后并种。方以智谓江淮以南田多三收,可知江左土宜,尚有不止于两熟者。惟昔之农夫克敏,必有古法相承,顾乃日久而失其传,吁可异也。我 圣祖仁皇帝重农劝穑,凡于各省谷种之宜,耕获之候,无不周知。尝 诏颁御稻之种于江浙两省蓺之,并有一岁两种之 谕,降之播种,利莫大焉。今《苏州府志》所载百日种,一名喇嘛稻,一名西番籼,三月种,五月熟,一岁两收,相传为康熙五十五年所颁,当即御稻米之种,葑门外二十四都六七图闻尚有蓺之者,惜不多耳。有人言江北下河州县,前数十年稻两熟。余去秋以防河驻召伯埭,亲见早、中、晚稻之种皆备,而竟无再种者,心尝疑之,以询老农,皆谓嘉庆九年以前罕水灾,种稻一岁得两熟。九年以后,湖水秋涨,五坝辄开,田惟恐淹,故但幸其一收,而不可以再种。此乃信由水患之相阻,而非关于风土之不宜,江南地暖土腴,岂尚下河诸邑之不若乎。余为此劝,以早稻始,而以再熟之稻终,皆必证以此邦所固有之田功,告以此邦所可爱之土物,民如我信,庶几易知易从乎。伏读 圣祖仁皇帝圣谕有曰,夏秋之间,麦禾不接,得此早稻,利民非小,若更一岁两种,则亩有倍石之收,将来盖藏,渐可充实。 上之所以为民思深虑远者若此,乐其乐而利其利,当如何每饭不忘耶。昔河阳无稻,陈襄以种稻之法教之,而田不芜。鲁山无早稻,江翺以建安之种授之,而岁倍熟。所谓视己成事,余尤愿有司董之用休也。《汉书》谓周制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大学衍义补》谓人力之至,可以胜天。所谓民生在勤,余尤愿吾农锲而不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