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洪范明义 (四库全书本)/卷下之中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下之上 洪范明义 卷下之中 卷下之下

  钦定四库全书
  洪范明义卷下之中
  明 黄道周 撰
  五纪章第六
  四五纪
  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
  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章上有曰字衍
  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又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岁时既易百谷用不成又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宁
  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月之从星则以风雨此节疑在师尹惟日之下
  臣考前章所敶五行五事八政皆从河图而出虽略举体用以性情事物立天人之总犹未明言其畴象分微之数即云以九命数以五命理亦大槩纲领得其款项耳必使天人交动各有条贯观日知岁观辰知月观一世得百世则五纪者天地之版籍也尧典首举闰期春秋始正日月考其细微莫过畴象畴象以九起之以六积之为五十三万一千四百四十一为一百二十年之历外赢五千四百八十一又六乘七百二十九之数毎岁缩九则一百二十岁当缩一千八十合赢缩之数外距天行每百二十岁共馀六千五百六十一以四乘之凡四百八十岁而馀六岁之历又赢五十四辰归于斗分故以四百八十六为限以四百八十五为实者是畴之所以命岁也以四百八十五为岁五千八百二十为月又一百七十九为闰是畴之所以命月也以五千九百九十九为月则以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六为日以三乘之为一百二十岁之畴五十三万一千四百四十一以十二乘之为二百一十二万五千七百六十四辰也凡天地之数成于九极于六参于三要之以四则归一矣故六九之积为一百二十一岁之星参其六积为四百八十六岁之日是律度权衡之所繇总也然皆不烦摩揣但以九起六积而得之一再屈指而具百二十一岁之历此范畴之至微要也古今算历者皆不论辰但以日开分以分开秒于四分历中减溜上下自谓精矣而施之非久辄不复验即如三统大衍皆原本河图约略爻象其精者不过于揲蓍九六冒其成数耳今以畴起历以历分辰以辰分星以星约日以日会月以月成岁语岁则有四百八十五岁语月则有五千九百九十九月语日则有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六日语辰则有二百一十二万五千七百六十四辰语历数则是五千八百二十岁之历去其差数举其实数凡十二元范实五千七百六十因而重之二十四周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之星也要其始终皆出图书故复具图如左



  五纪略例






  凡洛书一九三七二八四六之文詨者虽习而数多不尽以五行五事论之亦曰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一貌二言三视四听五思天生地成以六成水以七成火以八成木以九成金以十归五犹此四十五之文耳必以五纪论之则九畴相经各八十一此一纪也九经八十一为七百二十九此二纪也九经七百二十九为六千五百六十一此三纪也九经六千五百六十一为五万九千四十九此四纪也九经五万九千四十九为五十三万一千四百四十一此五纪也以是五纪分岁月日辰而统于历数故五屈指而具百二十二岁四分一之历以四合之为四百八十五岁以范计之则二十四周得万有一千五百二十部长百二十岁是五纪之所𦅸作也五纪所历不过九畴九畴三乘各八十一生成之数各领其部一部主象各有重数如一一一二二二之类每部重数二十五参数五十六合为八十一得其重数则知其主部凡九部七百二十九以七百二十九自相乘即百二十一岁强之历因分部为图如左







  北方一部一一一次一一二至一一九凡九象皆为干兑之卦重象者九为水行盛始第二畴一二一一二二至一二九凡九象二重皆为离震之卦第三畴一三一一三二至一三九凡九象二重亦皆干兊之卦第四畴一四一一四二至一四九亦九象二重为离震之卦第五畴一五一一五二至一五九凡九象二重亦皆干兊之卦自是而下第六畴一六一至一六九凡九象二重亦离震之卦第七畴一七一至一七九凡九象二重亦干兊之卦第八畴一八一至一八九九象二重亦离震之卦第九畴一九一至一九九凡九象二重亦皆干兊也故北方首部九畴八十一象皆为干兊离震之卦
  西南二部二一一次二一二至二一九凡九象二重皆为㢲坎之卦次畴二二一二二二至二二九重象者九皆为艮坤之卦故西南九畴八十一象皆为㢲坎艮坤之卦
  正东三部三一一次三一二至三一九凡九象二重皆为干兑之卦次畴离震三畴三一三至三三三至三九三重象者九亦干兑也故东方九畴八十一象皆为干兑离震之卦
  东南四部四一一次四一二至四一九凡九象二重皆为㢲坎之卦暨第四畴四四一至四四四至四四九重象者九皆为艮坤故东南九畴八十一象皆为㢲坎艮坤之卦
  中央五部五一一次五一二至五一九凡九象二重皆为干兑之卦次畴五二一至五二九皆为离震第五畴五五一至五五五至五五九重象者九皆为干兑故中央九畴亦干兑离震也五分戊巳或交于前或交于后一变而一不变则干兑通于㢲坎离震变为艮坤故中央九畴八十一象得通八卦遍乘九部得五万九千四十九卦凡畴每部各五万九千四十九卦
  西北六部六一一次六一二至六一九凡九象二重皆为㢲坎卦第六畴六六一至六六六至六六九重象者九皆为艮坤故西北九畴八十一象皆为㢲坎艮坤之卦
  正西七部七一一次七一二至七一九凡九象二重皆干兑卦次畴离震第七畴七七一至七七七至七七九重象者九皆干兑也故正西九畴八十一象为干兑离震之卦也
  东北八部八一一次八一二至八一九凡九象二重皆㢲坎卦第八畴八八一至八八八至八八九重象者九皆艮坤也故东北九畴八十一象皆为㢲坎艮坤之卦
  正南九部九一一次九一二至九一九凡九象二重九皆干兑卦干兑与离震间行第九畴九一九九二九至九九九重卦者九又皆干兑也故正南九畴八十一象皆为干兑离震之卦
  凡畴九部每部八十一象得七百二十九象为命历之本每部各以八十一乘七百二十九得五万九千四十九为十三年半又馀一百二十一辰五分以九乘之为五十三万一千四百四十一得一百二十一年半馀一千九十三之辰五分以四收之为四百八十五年之历内少九辰所以内少九辰者凡春秋命历以畴范为本畴范命九春秋命六六其七百二十九为四千三百七十四比一岁之历常欠九辰积一百二十二年而绌一千九十八辰以四积之而绌四千三百九十二辰为四百八十七年绌四千三百八十三辰之实春秋所用二百四十三年郤退半载以就获麟之会故合之为四百八十五载而得两畴范之实也千古畴范之学托于仲尼观于系卦春秋得其蕴矣自春秋而上历数莫考但以春秋证之文献有徴聊附春秋历数及图书所推五行历数于后焉
  历数统纪
  上元甲子四百八十五年二百一十二万五千七百五十五辰
  二元己巳九百七十年四百二十五万一千五百一十辰
  三元甲戌一千四百五十五年六百三十七万七千二百六十五辰
  四元己卯一千九百四十年八百五十一万三千二十辰
  五元甲申二千四百二十五年一千六十二万八千七百七十五辰
  六元己丑二千九百一十年一千二百七十五万四千五百三十辰
  七元甲午三千三百九十五年一千四百八十八万二百八十五辰
  八元己亥三千八百八十年一千七百八万六千五百四十辰
  九元甲辰四千二百六十五年一千九百一十二万一千七百九十五辰
  十元己酉四千八百五十年二千一百三十五万七千五百五十辰
  十一元甲寅五千三百三十五年二千三百三十八万三千三百五辰
  十二元己未五千八百二十年二千五百五十一万九千六十辰
  右自太古上元羲农之前至鲁隐公元年己未入十一元自隐公元年以前凡五千三百三十五年至秦王政九年又得四百八十五年岁在癸亥彗星出长竟天明年甲子秦王政十年又起中元此端门之次符也又四百八十五年魏嘉平元年加司马懿九锡之岁岁在己巳为中元之二会又四百八十五年开元二十二年秦州大震冬十二月戊子朔日食岁在甲戌为中元之三会又四百八十五年宋宁宗嘉定十二年为元太祖真十四年岁在己卯其年金人破武关分犯诸州为中元之三会以后一百四十五年而圣人始出凡自春秋而后终于元季二千八十九年除秦政以前四百八十五年为端门之木会以后金木火水相次为治复归于土与周比隆虽损益间殊而畴象不变苟求其故千岁可知也河图历数略自东周至元末二千一百三十八年
  土稼穑历
  体数五百五十馀二百七十五在前际合损一百一十今存之以河图领雒书为前赢历
  周平王元年辛未至恵王十六年庚申凡一百一十年中更桓庄釐恵五王为稼穑初际
  周恵王十七年辛酉至灵王二十年庚戌中更恵襄顷匡定简六王为稼穑二际
  周灵王二十一年辛亥至定王二十八年庚子中更灵景敬元定五王为稼穑三际
  周考王元年辛丑至显王三十八年庚寅中更考威安烈显五王为稼穑四际
  周显王三十九年辛卯至秦始皇六年庚辰凡一百一十年中更周显慎赧秦昭文庄襄二姓七王始命皇帝为稼穑五际
  凡稼穑之数以十命十下得一十以十命九下得二十以十命八下得三十以十命七下得四十以十命六下得五十往反畴列得五百五十为稼穑之成数又其前段以五命十下得一五至以六命五下得二十五往返畴列得二百七十五凡稼穑生成八百二十五参而两之为周室命历前后两际稼穑前际是通水火嫓于夏殷稼穑后际是通金木嫓于汉晋凡五行之序西金东木北水南火经于中土二百七十五又复两之五百五十而西金东木北水南火互相起也凡河图体数三千二十五以五百五十为成二百七十五为生参两生成八百二十五自中极而下合得八百二十五其五十之中九六七八两两相合亦得八百二十五故以五百五十为本而参其八百二十五则得三千二十五是河图之体数也历数皆用雒书而河图立体天地所命始故周历前段二百七十五不除五十后段五百五十不除一百为周历八百二十五之实施于五行末祭皆去十存九只得六百七十五以三乘之为二千二十五与五徳循环入于历始复加百五十配于卦象中分天地焉其五行参两去十之法系于下章
  金从革历
  体数四百九十五合损九十存四百有五以下皆依雒书除十起例三际各百三十五
  秦始皇帝七年辛巳至汉昭帝始元元年乙未凡一百三十五年中更秦皇二世高恵文景武二姓七王为从革初际
  汉昭帝始元二年丙申至光武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几一百三十五年中更昭宣元成哀平莽光武两姓八主为从革中际
  汉世祖建武二十七年辛亥至灵帝中平二年乙丑凡一百三十五年中更明章和殇安顺冲质桓灵十主为从革末际
  自周历稼穑本于河图合十存体至始而下五行相次皆准雒书以九为用焉
  凡从革之数以九命十下得一九以九命九下得二九以九命八下得三九以九命七下得四九以九命六下得五九往反畴列得四百九十五为从革之体数以雒书之用去十为体合去九十只馀四百有五参而两之中于成帝鸿嘉四年甲辰孝景阙灾废许皇后之岁也明年王莽始为新都侯故从革之历起于秦并六国卒于三国分汉中于王氏革命皆革也其味作辛以干戈武力仗义取天下
  木曲直历
  体数四百四十合损八十存三百六十三际各一百二十
  汉灵帝中平三年丙寅至晋恵帝永兴二年乙丑凡一百二十年中更献帝昭烈后主魏吴晋三姓为曲直初际晋𠅤帝光熙元年丙寅至宋文帝元嘉二年乙丑凡一百二十年中更怀愍元明成康穆哀益简武安废晋十三主及宋祖少帝二姓十五主为曲直中际
  宋文帝元嘉三年丙寅至梁武帝大同十一年乙丑凡一百二十年中更宋武文孝武明废及齐太武昭案明昏和梁武三姓廿二主为曲直末际
  凡曲直之数以八命十下得一八以八命九下得二八以八命八下得三八以八命七下得四八以八命六下得五八往反畴列得四百四十为曲直之体数以雒书之用去十为体合去八十只馀三百六十参而两之中于海西公太和元年前年穆帝崩是年慕容恪陷秦洛阳其先五十四年石勒陷洛阳后五十四年刘裕弑零陵王曲直之初汉灵以天子躬为市贩曲直之终梁武以黄屋舍于僧奴皆弃其准绳引于苞蘖作酸之味以蝇营狗苟陨其身火炎上历
  体数三百八十五合损七十存三百一十五三际各一百有五
  梁武帝大同十二年丙寅至唐高宗永徽元年庚戌凡一百五年中更梁武简文元晋安陈高蒨伯宗顼叔宝隋文炀唐高相太宗四姓十四主为炎上初际
  唐高宗永徽二年辛亥至唐玄宗天宝十四载乙未凡一百五年中更高宗中宗武后睿宗四主为炎上中际唐肃宗至徳元载丙申至唐懿宗咸通元年庚辰凡一百五年中更肃代徳顺宪穆敬文武宣十主为炎上末际凡炎上之数以七命十下得一七以七命九下得二七以七命八下得三七以七命七下得四七以七命六下得五七往反畴列得三百八十五以雒书之用去十为体合去七十只馀三百一十五参而两之中于睿宗景龙之元年上五十二年皆武氏乱之唐室因以改命下五十二年皆安禄山乱之玄宗以奔蜀炎上之前七十二年唐周间杂炎上之后七十二年藩镇怙终炎上者留馀曲直者多枝此其大较也
  水润下历
  体数三百三十合损六十存二百七十三际各九十
  唐懿宗咸通二年辛巳至汉少主乾祐三年庚戌凡九十年中更唐懿僖昭废帝梁晃友贞及唐晋汉五姓十二主为润下初际
  周主威广顺元年辛亥至宋仁宗康定元年庚辰凡九十年中更周二主宋太祖太宗真仁两姓六主为润下中际宋仁宗庆历元年辛巳至宋高宗建炎四年凡九十年中更仁英神哲徽钦六主为润下末际凡润下之数以六命十下得一六以六命九下得二六以六命八下得三六以六命七下得四六以六命六下得五六往反畴列得三百三十为润下之体数以雒书之用去十为体合去六十只馀二百七十参而两之中宋太宗至道之元年两分之际前有九十九年之代谢仅开三十六载之升平后有九十九载之升平遂开三十六年之祸败倾流既倒不可复支盖亦润下之数然也自建炎而后但号江南虽正朔倚存而历数不与土稼穑历
  体数二百七十五合损五十存二百二十五三际各七十五年
  宋高宗绍兴元年辛亥至宁宗开禧元年乙丑七十五年中更金天会皇统天徳贞元正隆大定明昌承安泰和凡九改元为稼穑初际
  宋宁宗开禧二年丙寅至元至元十七年庚辰七十五年中更金永济大安崇宁贞祐至元及元库台贵由孟格呼必列四主为稼穑中际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辛巳至顺帝至正十五年乙未七十五年中更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明宗文宗宁宗九主为稼穑末际
  是亦稼穑也从河图则存五十为二百七十五从雒书则去五十为二百二十五去五十则天中之历止于龙飞乙未之初存五十则龙飞之元通于燕京定鼎之际圣人之于天地交取之也然此为历数下际既用二百二十五则当以四百五十为正每际一百五十年自洪武乙未至弘治乙丑为一际又自弘治丙寅至崇祯丙申为一际周得河图以王参霸后两霸而前一王明得洛书以治正乱前一乱而后两治参两五十天之所命以为历数之纲维五行之终始非可意为损益也
  以上河图领雒书先用河图五百五十起东周止于秦皇以下各用雒书本数得五行周岁一千五百七十五若以雒书领河图则千五百五十中去一百一十为四百四十起春秋止于赧王三十二以下各用河图本数得四行本数一千六百五十总自春秋至明始二千九十数得相通也考其成法凡五行相涵金水八百二十五去百五十为六百七十五火木八百二十五去百五十亦为六百七十五去者为用不去者为体全水火木合体一千六百五十加四百四十为二千九十金水火木合用一千三百五十加七百七十五为二千一百二十五所加七百七十五者两土之合去其五十故河图雒书体用之数相为终始也两用相差馀三十五为圣人受命终始之符凡五行出入各有变动九六七八互移其居不能如卦象范畴与天度俱整故历数所存在于畴象而畴象参两与五行相稽必求其故则河图命始者以金水木火发于西方左行为序雒书命始者以金木水火发于南方右行为序始于河图者终于雒书始于雒书者终于河图体用十五前后相权以成五纪不可易也今以雒书之领河图始于春秋终于明始者再著为序俾后得参考焉
  雒书历数略自春秋元至元末二千九十年
  土稼穑历
  用数四百五十又二百二十五在前际合加一百五十今去之以雒书领河图为前缩历
  周平王四十九年己未至周简王十三年戊子凡一百五十年中更平桓庄釐恵襄顷匡定简十王为稼穑初际周简王十四年己丑至周威烈王三年戊午凡一百五十年中更襄顷匡定简灵景敬元定考十一王为稼穑中际周威烈王四年己未至周赧王四十二年戊子凡一百五十年中更威安烈显慎赧六王为稼穑末际凡稼穑用数去十存五以五命九下得一五以五命八下得二五以五命七下得三五以五命六下得四五凡得五十者四又以五命五为二百二十五合为四百五十四百五十在前则二百二十五在后前后表里相为终始周前三百二十四进一百二十六则在太王之前退九十九则在穆王十七八上下所不加减前段者谓春秋后际尽于赧王四十二年当加四十五以生金四十五与五十五损益十载得相通也故自赧王四十三己丑至章武三年昭烈崩于永安之岁为四百九十五益稼穑四十五而得从革之末候是谓先用后体雒书之领河图金水木火因以相次焉
  金从革历
  用数四百有五合益九十为四百九十五三际各一百六十五以下依河图加十起例
  周赧王四十三年己丑至汉武帝元封三年癸酉一百六十五年中更秦昭文襄始皇汉高恵文景武两姓九主为从革前际
  汉武帝元封四年甲戌至汉明帝永平元年戊午一百六十五年中更武帝昭宣元成哀平莽光武两姓九主为从革中际
  汉明帝永平二年己未至汉昭烈章武三年癸卯一百六十五年中更明章和殇安顺冲质桓灵献昭烈一姓十二主为从革末际
  体数起例具在前篇
  中分三际二百四十七为汉成帝河平三年乙未犍为山崩江水逆流冬十月乙卯朔食之岁也参而伍之各九十九分为五际一汉文帝六年丁卯一为孝昭元凤六年丙午一为世祖元年乙酉一为安帝延光三年甲子以至昭烈崩于永安之岁故汉道之贵从革汉运之系昭烈历数在天而吴主缪应黄龙之祥魏室伪奸卯金之位可谓汨陈五行失其伦序者矣
  水润下历
  用数二百七十合益六十为三百三十每际各一百一十
  汉后主建兴二年甲辰至晋成帝咸和八年癸巳一百一十年中更后主晋武帝𠅤怀愍元明成两姓八主为润下初际
  晋成帝咸和九年甲午至宋文帝元嘉二十年癸未一百一十年中更晋成康穆哀奕简武安恭及宋高文两姓十一主为润下中际
  元嘉二十一年甲申至梁主绎二年癸酉一百一十年中更宋文帝孝武子业明废齐高武昭业明昏和梁武帝简文三姓十三主为润下后际
  体数起例具在前篇
  中分三际一百六十五为晋孝武太元十四年己丑吕光姚苌破苻秦之岁也是时四方殽乱中原鼎沸水行润下北而趋阴南渡四朝颓澜莫反参而伍之各六十六一晋武帝太康十年己酉明年武帝崩一晋穆帝永和十一年乙卯是年秦苻生始立一晋恭帝元熙二年辛酉晋室已终宋魏秦夏俱起一齐永明四年丁卯魏作明堂辟雍于是道在元魏至台城之后侯景立豫章僧辨立湘东明年宇文泰立齐王廓而下流愈颓河洛俱竭矣故润下之历归于朔方齐周隋唐縁此萌蘖也
  火炎上历
  用数三百一十五合益七十为三百八十五毎际各一百二十八强
  梁元帝绎二年甲戌至唐高宗开耀元年辛巳一百二十八年中更陈武帝文帝伯宗宣帝后主隋文炀唐高祖太宗高宗三姓九主为炎上初际
  唐高宗永淳元年壬午至唐宪宗元和四年己丑一百二十八年中更高中睿玄肃代徳顺八主为炎上中际唐宪宗元和五年庚寅至晋天福三年戊戌一百二十九年中更唐宣宗懿僖昭废梁唐晋四姓十主为炎上末际
  中分三际一百九十二半为唐玄宗天宝之四载立贵妃杨氏之岁也参而伍之各七十七岁一为贞观四年庚寅俘颉利可汗之岁一为景龙元年丁未太子重俊诛武三思之岁一为徳宗兴元元年甲子朱泚破长安上奔梁州之岁一为懿宗咸通二年辛巳杜悰平章之岁以至于石晋戊戌而契丹称辽辽之为祸与宗终始五代之错于火徳犹焚燎之为首尾上有梁陈隋下有梁唐晋虽外域不竞而冦攘奸回女谒宦侍可备炯武者至炎上之历皆备矣以河图左旋之历推之宜为曲直而五行互起不循生序故复以炎上继于润下犹九六七八之相亚也
  木曲直历
  用数三百六十合益八十为四百四十毎际一百四十六强
  晋主敬塘天福四年己亥至宋神宗元丰七年甲子一百四十六年中更晋汉周四姓七主及宋太祖太宗真仁英五主为曲直初际
  宋神宗元丰八年乙丑至宋理宗绍定五年壬辰一百四十八年中更哲宗徽钦高孝光宁理七主为曲直中际
  宋理宗绍定六年癸巳至明洪武十年戊午一百四十六年中更宋理度及元世祖成武仁英泰定明文宁顺帝二姓十二主为曲直未际
  中分三际二百二十为绍兴二十三年癸酉金贞元元年迁都于燕之二岁也参而伍之各得八十八年一仁宗天圣四年丙寅京师及诸军大水十月癸酉朔日食一徽宗政和四年甲午女直始败辽于混同江一宁宗嘉泰二年壬戌始弛伪学之禁一元至正二十七年庚寅武平江阴诸路地震大水载及戊午而宇宙廓清日月宣昭万物之所终始也是历以金水火木相亚为序汉晋唐宋各居四历之中必以水火木金依数求之则自明戊午至咸淳戊辰为水末际又至绍兴戊寅为水中际又至庆历八年戊子为水初际参而两之以嘉泰二年壬戌为中际上下百年未有分据又进求火运三百八十五年自庆历丁亥至末唐天祐十七年庚辰为火末际又至徳宗贞元八年壬申为火中际又至高宗麟徳元年甲子为火初际参而两之以咸通五年甲申为中际治乱终始亦未匀停又进求木运自唐龙朔三年癸亥至梁天监十五年丙申为木末际又至海西公太和四年巳巳为木中际又自汉后主建兴元年癸卯为木初际参而两之以魏太平真君作坛受符之岁在元嘉壬午为中际徒具成数而已即以金水木火求之第三运移火从木自梁主绎至宋太宗淳化癸巳四百四十年中分二百二十为天宝十三载得其中际犹不得前后故知河图顺行雒书逆转之为胶柱水一火二木三金四之为腰鼓也要以数千百年之内五行屈伸贯穿五十周游八虚何者不届聊举成数以引其端云耳
  以上所论岁月日星辰历数皆有定序千古不易间有易者若五行历数循环起止前后易序无关灾咎箕子所称岁月日时不易日月岁时既易者必如古人所称蛇乘龙星纪淫于元枵之说然岁星递移阴阳县绝春秋所怪今皆为常必如岁镇荧惑金水错行黄道皆上历太微下连箕斗于奎娄角亢之间与日月出入不能无相凌犯要不至大易其序皆为常行如古者不知日月食朔之说即十月之诗惊诧异常今皆豫刻分杪不失躔度则不宜以异常目之然以月掩日以日冲月则真可谓易矣月行至低去日皆十三度外则去岁填荧惑金水亦可十三四度有道经三垣及诸次舍吞掩诸星从下视之如有反易实不相干五星相差高下去天各可数度毎度视地三百六十馀里如船帆影相去三百里外决无斗亏之虞但因人所见以为反常则随地修省耳秦汉以下设立官次分奠列国皆非职方保章之旧必如曰某星犯某国犯某官主有某灾则斗争搏击之祸皆因而起决非圣人之所推求又如水貌火言木视金听古人不用辰荧岁白之占亦以为兵丧水旱杂著其兆耳今依春秋再举日食彗孛岁饥之年以为五纪反易馀不暇详焉日月失纪
  鲁隐公三年二月巳巳朔日食桓公三年七月壬辰朔日食
  桓公十七年十月朔食明年夏丧至自齐庄公十八年五月壬子朔食
  庄公廿五年七月辛未朔食庄公廿六年十二月癸亥朔食
  僖公五年九月戊申朔食文公元年三月癸亥朔食
  文公十五年六月辛丑朔食宣公八年七月甲子朔食既时楚人始霸
  宣公十年四月丙辰十七年五月癸卯朔食成公十六年六月丙寅十七年十一月丁巳朔食襄公十四年二月乙未十五年八月丁巳朔食襄公二十年十月丙辰二十一年九月庚戌朔食襄公二十三年二月癸酉朔食襄公二十四年七月甲子朔食既
  襄公二十七年十一月乙亥朔食明年灵王崩昭公七年四月甲辰朔食昭公十五年五月丁巳十七年六月甲戌朔食昭公二十一年七月壬午朔食明年王室乱昭公二十四年五月乙未朔食明年孙于齐昭公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亥朔食明年薨干侯定公五年辛亥朔食十二年十一月丙寅朔食定公十五年八月庚辰朔食是年夏薨高寝哀公十四年五月庚申朔食是为春秋之终凡日食有常行而诗刺不臧亦藉以示儆也惟王省岁盖以悯农敬义统岁之成犹之受终举要云耳卿士惟月师尹惟日此皆不关朔食之事然历数推行则必以朔食为始春秋三十六食不书事应而弑君之变密与相符亦犹之以日当辟也昭公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亥朔食史墨以为吴将入郢则是以楚当日也凡日月之食因地所见以为浅深是时鲁事楚而不事周故以辰尾为楚以楚当日犹之本国所见亦当其本国之君也此特举垂象而言不关省协之义如五纪本意则以九畴相起二十六万二千九百八十为六十岁周甲之辰四周加二谓之历数以岁分之每岁各得四千三百七十四谓之岁数以月分之毎月各得三百六十四半谓之月数以日分之每日各得十二谓之日数以星分之每星一辰谓之辰数此岁月日辰皆大者举纲小者举目重者举全轻者举碎犹六爻一卦十有八变统得四千九十六其初六变可以得岁其中六变可以得月其末五变可以得日其上末一变可以得辰总六十四卦则可以得闰得交得食而成历数由是以辨省位则初六变为王中六变为卿士末五变为师尹七一变为庶民因世所居视其贞悔以风雨寒温为候前世之有道术者皆用之使八政之官皆依此起事以得其阴隲所在恰当不易不然则五纪八政未有所系犹帝王之自为畴象非畴象之自为天地也春秋纪岁必纪日纪日必纪其于支一一不爽则当时所为岁月日日月岁之说必有确然可据者古学久湮俗禁反泥故复以春秋而下日月交食之数次于后焉以证汉高帝三年十月甲戌晦食高帝九年六月乙未晦食既是吕氏杀赵王
  惠帝七年十二月辛未朔食是犹之前食应高后二年六月丙戌七年正月己丑食应
  文帝二年十一月癸卯三年十月丁酉食文帝七年正月辛未朔食是皆不应
  景帝三年壬午食是皆应诸侯王景帝七年十二月庚寅朔食是废太子荣
  中元元年十二月甲寅三年九月戊戌食中元六年八月辛亥朔食
  后元元年八月巳巳朔食又明年应阳陵武帝建元二年二月丙戌三年九月丙子食
  元光元年二月丙辰七月癸未日食元朔二年二月巳巳元狩元年五月乙巳食
  元鼎五年四月丁丑太始四年十月甲寅食征和四年八月辛酉食将既又明年应云陵
  昭帝始元三年十一月壬辰朔食元凤元年七月己亥朔食是有燕王旦之诛
  宣帝地节元年十二月癸亥食应楚王延寿五凤元年十二月乙酉食杀韩延夀
  五凤四年四月辛丑朔食杀杨恽元帝永光二年三月壬戌四年七月戊寅食
  建昭五年七月壬申食明年应渭陵成帝建始三年十二月戊申朔食
  河平元年四月己亥食且既时大封诸舅阳朔元年三月丁未朔食王凤杀王章
  永始元年九月丁巳食时莽封新都侯永始二年三月乙酉三年二月巳卯食
  永始四年八月辛未朔食元延元年正月巳亥朔食
  哀帝元夀元年正月辛丑朔食杀王嘉元夀二年四月壬辰朔食六月应义陵
  前汉二百一十二年日食五十三应王躬者七光武建武元年正月庚午朔食应更始建武二年正月甲子朔三年六月乙卯朔食建武六年十月丙寅朔七年四月癸亥朔食
  建武十六年三月辛丑十七年二月乙未食建武二十二年五月乙未二十五年三月戊申食建武二十九年二月丁巳朔食建武三十一年六月癸酉朔食
  中元元年十二月甲子朔食明年应原陵明帝永平三年九月壬申朔食
  永平八年十一月壬寅朔食永平十三年十一月甲辰朔食楚王英罪废
  永平十六年六月戊午朔食永平十八年十二月甲辰朔食是岁应节陵
  章帝建初五年二月庚辰朔食和帝永元四年六月戊戌朔食
  永元七年四月辛亥朔十二年七月辛亥朔食永元十五年五月甲子朔食是立邓后安帝永初元年三月癸酉朔食永初五年正月庚辰七年五月丙申朔食
  元初元年十月戊子朔食明年立阎后元初二年十月壬午三年三月辛亥朔食
  元初四年二月五年八月六年十二月皆食延光三年十月庚寅朔食是废太子保
  顺帝永建二年七月甲戌朔食永和三年十二月戊戌五年六月己丑食
  永和六年九月辛亥朔食梁冀为大将军桓帝建和元年正月辛亥朔食杀杜乔李固
  建和三年五月丁卯朔食元嘉二年七月庚辰朔食
  永兴二年九月丁卯朔食是琅琊盗起延熹八年二月丙申朔食邓皇后自杀
  永康元年六月壬子朔食是应宣陵灵帝建宁元年五月丁未十一月甲辰朔食
  建宁四年三月辛酉朔食熹平二年三月癸酉朔食秋捕系太学生
  光和元年二月辛亥朔十二月丙子朔食光和二年四月甲戌朔食是杀宋废后
  光和四年九月庚寅朔食中平六年四月丙午朔食丙辰是应文陵
  献帝初平四年正月甲寅朔食兴平元年七月乙巳朔食明年露次曹阳
  建安五年九月庚午朔食曹操灭董氏建安六年三月丁卯十月癸未朔食
  建安十三年十月癸未十五年二月巳巳朔食建安十五年二月乙巳十七年六月庚寅食建安二十一年五月己亥朔食曹操称魏建安二十四年三月壬子朔食明年改命
  后汉百九十六年日食七十二应王躬者五章武二年正月丙寅朔食明年是应恵陵
  建兴二年十二月戊辰朔食建兴九年十二月戊戌朔食
  建兴十一年闰五月庚寅朔食明年献帝薨延熙八年十月戊申朔十年三月庚午朔食
  延熙十一年二月甲子朔食景耀二年七月戊子朔食
  景耀三年正月乙酉朔食司马昭弑曹髦景耀五年十一月己亥朔食明年成都陷
  晋武帝泰始二年三月庚戌七月丙午朔食泰始七年十月丁丑朔食安乐公卒
  泰始八年十月辛未朔九年四月戊辰朔食泰始十年四月癸亥朔食
  咸宁元年八月甲申三年二月丙子朔食咸宁四年正月庚午朔食
  太康四年三月辛丑七年正月甲寅朔食太康八年正月戊申十二月戊申朔并食
  永熙元年正月壬申朔食四月应含章殿惠帝元康九年十一月甲子朔食废太子遹
  永康元年正月己卯四月辛卯食应赵王伦光熙元年正月七月十二月皆食是殂惠帝
  怀帝永嘉元年十一月二年正月食愍帝建兴四年六月十二月朔食
  建兴五年五月十一月并食是应在平阳元帝大兴元年四月丁丑朔食亦应刘聪
  明帝大宁三年十一月癸巳朔食明帝先殂成帝咸和二年五月甲申六年三月壬戌食
  咸和九年十月乙未朔食咸康元年十月乙未七年二月甲子朔食
  咸康八年正月乙未朔食成帝乃殂穆帝永和二年四月七年正月八年正月食
  升平四年八月辛丑朔食明年穆帝乃殂哀帝隆和元年二月十二月食政在桓氏
  帝奕太和三年五月五年七月食孝武宁康三年十月癸酉朔食
  太元六年六月九年十月十七年五月食太元二十年三月庚辰朔食明年应清暑殿
  安帝隆安四年六月庚辰朔食是应桓氏元兴二年四月癸巳朔食冬上迁于浔阳
  义熙十三年正月甲戌朔食明年弑于东堂恭帝元熙元年十一月丁亥朔食是乃革命
  宋文帝元嘉元年二月己卯食是废少帝元嘉三十年闰七月辛丑朔食先应子劭
  孝武孝建元年七月丙申朔食既明帝太始四年四月庚午十月丁卯朔食
  废帝元徽六年三月九月朔食明年革命齐商祖建元三年七月己未朔食明年上殂
  武帝永明元年十二月乙巳朔食废帝隆昌元年五月甲戌朔食是废两帝
  东昏侯永元三年正月丙辰七月癸巳朔食梁武帝天监元年七月丁巳食是杀东昏
  天监十五年三月戊辰朔食是去宗庙犠牲普通三年五月壬辰朔食既
  大通八年四月癸丑朔食北魏始乱太清元年正月己亥朔食
  太清二年七月庚寅朔食明年夏陷台城陈武帝永定三年五月丙辰朔食陈主殂
  宣帝太建七年十二月辛亥朔食太建八年六月戊申朔食周始灭齐
  周静帝大象二年十月癸丑朔食明年入隋隋文帝开皇七年五月乙亥朔食明年灭陈
  仁夀元年二月乙卯朔食炀帝大业十二年五月丙戌朔食既
  凡日食史不能尽书书不能尽应自晋五代至隋三百五十四年间日食应主皆在南朝惟梁陈而后永定三年五月丙辰朔食其年夏陈主霸先殂冬齐主高洋殂以高洋后于霸先犹应无二日之义也其先梁大通八年四月癸丑朔食冬宇文泰鸩北魏主于长安高欢立清河世子于洛阳差有其应盖是时梁主已从禅教而天道北行其先四朝二十二主应者十三故知上天阴隲纎毫不爽卿尹月日总为省岁而生岁时克应不在三朝之限旧法论日食必眂星躔若文伯之称去卫地而如鲁地刘向之以奎为卑贱妇人东井上应京师是也然合而稽之皆未必然虽日月干支岁徳岁刑金稔木恶火旱水饥之说皆参半不验惟修徳修刑修救差为近之后世五行家克应皆以日辰为主亦士民沿习不关君相之事也唐宋而下日食视上世加详又并系于后云
  唐高祖武徳元年十月壬辰朔食武徳九年十月丙辰朔食是贞观之始
  贞观元年闰三月癸丑九月庚戌朔食贞观二年三月戊申三年八月己巳朔食
  贞观四年闰正月丁卯六年正月乙卯朔食贞观九年闰四月丙寅朔食上皇乃崩
  贞观十一年三月丙戌朔食冬入武氏贞观十七年六月己卯朔食废太子
  贞观二十二年八月己酉朔食明年应翠微宫高宗显庆五年六月庚午朔食武氏亲万几上元元年三月辛亥朔食秋称天后永隆元年十一月壬申朔食应太子贤
  永淳元年四月甲子十月庚申食明年上崩垂拱四年六月丁亥朔食大杀唐宗室
  中宗神龙三年六月丁卯十二月乙丑朔食睿宗先天元年九月丁卯朔食
  开元三年七月庚申朔食明年上皇崩开元二十年二月甲戌廿一年七月乙丑食
  开元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三年闰十一月朔食天宝元年七月癸卯五年五月壬子朔食天宝十三年六月乙丑朔食既明年禄山反肃宗至徳元年十月辛巳朔食是上在成都
  代宗大历三年三月乙巳朔食大历十四年七月戊辰朔食是年徳宗立
  贞元十二年八月己未十七年五月壬戌食宪宗元和三年七月辛巳十年八月己亥食
  元和十三年六月癸丑朔食应又明年正月德宗贞元八年十一月壬子朔食
  穆宗长庆二年四月辛酉三年九月壬子食文宗太和八年二月壬午朔食应在李训
  武宗会昌三年二月庚申朔食会昌五年七月丙午朔食明年立太叔
  宣宗大中八年正月丙戌朔食懿宗咸通四年七月辛卯朔食
  僖宗六年四月庚申朔食盗巢陷湖南文徳元年三月戊戌朔食癸卯僖宗崩
  昭宗天祐元年十月癸卯朔食秋应于椒殿梁太祖开平五年正月丙戌朔食明年见弑
  同光三年四月癸亥朔食明年应于伶人晋天福七年闰四月甲寅朔食晋主殂
  汉隐帝乾祐三年十一月甲子朔食应是月周太祖广顺二年四月丙戌朔食
  宋太祖建隆元年五月己亥朔食建隆二年四月癸巳朔食六月杜大后崩
  开宝元年十二月己酉朔食开宝三年四月四年十月五年九月朔食
  开宝八年七月辛未朔食明年上崩太宗二年十一月丁亥朔食
  雍熙二年十二月庚子三年六月戊戌朔食淳化二年三月四年二月皆食
  真宗咸平元年五月十月五年七月朔食天禧五年七月甲戌朔食明年上崩
  仁宗乾兴元年七月甲子朔食既天圣六年三月丙申七年八月丁亥朔食
  明道二年六月甲午朔食冬废郭后至和元年四月甲午朔食既
  神宗熙宁元年正月甲戌朔食始用王安石元丰六年九月癸卯朔食
  徽宗大观元年十一月壬子朔食大观二年五月庚戌四年九月丙寅朔食
  政和三年三月壬子五年七月戊辰朔食政和八年五月壬午朔食时约金伐辽
  宣和元年四月丙子朔食时师败于朔方高宗建炎三年九月丙午朔食时苗刘事起
  绍兴五年正月己巳朔食上皇殂于金绍兴三十二年正月戊申朔食上乃内禅
  孝宗隆兴元年六月庚申朔食时师溃符离淳熙十年十月壬戌朔食时禁伪学
  宁宗庆元元年三月丙戌朔食杀赵汝愚开熙二年二月壬子朔食韩侂胄用事
  嘉定十六年九月庚子朔食金主珣卒宝庆三年六月戊申朔食元主殂于盘山
  恭帝徳祐元年六月朔日食既宋祚乃绝元至元二十九年正月甲午朔食
  至元三十一年六月朔食世祖先应成宗大徳元年四月癸巳朔食
  仁宗延祐六年二月丁亥朔食明年英宗立英宗至治二年十一月甲午朔食明年见弑
  泰定帝四年九月丙申朔食明年殂于上都文帝至顺二年八月甲辰朔食明年文宗殂
  顺帝元统二年四月戊午八月甲戌朔食至正十八年六月戊辰十二月乙丑朔食
  至正二十一年四月辛巳七月辛酉朔食自唐武徳至元终四百四十七年四十五主应者二十六君惟嘉定十六年九月庚子朔食应金主珣宝庆三年六月戊申朔食应元主真殂于盘山是时宋祚式微虽云正朔而天命不归元虽崛起而浑一天下八九十年之间日徳屡儆观于武徳贞观建隆开宝之际天意丁宁长庆太和熙宁宣和上下薄蚀鲜少而阴隲相协之故槩可知矣宋世诸臣每当日食犹以阴云不见为瑞可叹也夫其亦不谨天戒者矣
  星辰失纪
  鲁庄公七年四月辛卯恒星不见星陨如雨僖公十六年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
  文公十四年七月冇星孛于北斗昭公十年冬有星孛于大辰
  哀公十三年十一月有星孛于东方贞定王二年彗星见
  考王八年彗星见赧王十年十二年十九年彗星见
  秦始皇七年五月彗星见西方始皇九年四月彗星见西方又出北方斗下
  始皇十三年正月彗星见东方始皇三十三年彗星出西方
  汉高帝三年七月有星孛于大角文帝后七年有星孛于西方直尾箕指虚危
  景帝二年彗星出西方景帝中元三年三月彗见西北出觜觹
  武帝建元三年二月有星孛于注张历紫宫建元三年四月有星孛于天纪至织女
  建元六年六月孛于北方八月孛于东方元狩四年四月长星出西北
  元封元年五月星孛东井及三台征和四年二月陨石于雍二
  宣帝地节元年正月星孛于西方黄龙元年三月有星孛入紫宫
  元帝初元四年四月有星孛于参建昭元年正月戊辰陨石于梁六
  成帝建始元年正月有星孛于营室建始四年正月癸卯陨石于稿肥累
  阳朔三年陨石白马八永始二年二月癸未夜中星陨如雨
  元延元年七月有星孛于东井践五诸侯哀帝建平二年二月彗出牵牛
  王莽地皇三年十一月有星孛于张光武建武十五年春彗见昴毕入东壁
  建武三十年闰四月水在东井发芒为孛明帝永十三年夏彗出天船入于亢
  永平八年夏彗出柳张犯上阶遣使之天竺永平十八年夏彗出张南入太微秋上崩
  章帝建初元年秋彗出天市入牵牛建初元年冬彗出娄稍入紫宫
  殇帝延平元年九月陨石陈留四安帝永初三年冬彗出天苑
  顺帝永建六年春彗出奎娄入轩辕桓帝建和元年秋彗出天市
  延熹四年夏客星在营室发芒入心延熹七年二月癸亥陨石右扶风一鄠二
  灵帝光和元年彗出亢北入天苑光和三年秋彗出三台下入太微
  光和五年春彗出奎入紫宫献帝初平三年蚩尤旗出角亢南
  初平四年冬孛见两角入天市建安五年冬有星孛于大梁
  建安九年冬有星孛于东井建安十一年春有星孛于斗中
  建安十二年冬有星孛于鹑尾建安十七年冬有星孛于五诸侯
  建安二十三年春孛历五车轩辕太微建兴三年冬有星孛于少微收南中四郡
  建兴九年冬有星孛于翼破杀张郃建兴十四年冬孛见大辰入天纪
  延熙元年秋彗见张明年春魏主叡殂延熙三年冬彗出尾拂牵牛
  延熙八年秋彗见七星蒋琬董允卒延熙九年春孛于昴入于轸
  延熙十四年冬有星孛于营室延熙十五年春彗出于胄夏吴主权殂
  延熙十六年冬彗大出轸明年魏废其君延熙十八年春彗出于箕尾
  景耀五年冬彗出亢魏咸熙二年夏彗出东壁秋晋受魏禅
  晋武帝泰始四年春彗出轸五年秋孛于紫宫泰始四年七月星陨如雨皆西流泰始十年冬有星孛于轸咸宁二年冬有星孛于大角及太微
  咸宁三年春孛于胃秋孛于紫宫咸宁四年夏蚩尤旗见五年孛三见于太微
  太康二年秋有星孛于张太康四年春孛于鹑尾八年秋彗著于南斗
  太康九年八月壬子星陨如雨太熙元年夏孛于紫宫帝乃崩
  惠帝元康五年夏彗见于西方至三台大陵永康元年冬彗出牵牛指天市
  太安元年夏彗星昼见诸王相屠太安二年春彗见东方指三台
  永兴二年秋孛于昴毕东孛于北斗璇玑成帝咸和四年秋孛犯斗东石勒虏刘曜
  咸康二年春彗出奎六年春孛于太微康帝建元元年冬彗见于亢明年上崩
  穆帝永和五年冬彗见于亢石氏乃灭穆帝永和六年春彗再见于亢河北乃争
  升平二年夏彗出胃哀帝兴宁元年秋孛见于角亢假桓温黄𨱆
  孝武宁康元年彗星三见太元十五年秋彗孛于北河入紫微
  安帝隆安四年春孛著于奎经太微端门隆安四年冬有星孛于贯索孙刘乃叛
  义熙十一年夏彗星二出天市扫帝座义熙十四年夏有星孛于斗魁中应在东堂
  恭帝元熙元年星孛于太微西蕃是乃革命宋武帝永初三年孛再见于北方
  少帝景平元年孛再见于东北文帝元嘉十九年冬孛在北斗扫五车
  元嘉二十六年二十八年彗再见太微应在凶劭齐东昏永元三年彗长竟天萧梁革命梁武帝普通元年彗见尔朱荣破魏中大通四年七月甲辰星陨如雨
  大同五年冬彗出南斗东魏丧师陈文帝天嘉六年夏彗见上台齐主内禅
  陈宣帝太建七年夏星孛于大角周灭齐太建十二年冬彗见西南明年周禅于隋
  开皇三年彗星著于房心是陈后主元年开皇五年八月戊申有星陨如雨
  开皇八年冬星孛于牵牛开皇十四年冬彗见于奎娄
  炀帝大业三年春彗见西方竟天秋再见大业四年彗出五车扫文昌
  大业十一年夏有星孛于文昌大业十三年夏彗见于太微是乃革命
  唐高祖武徳九年春有星孛于昴胃是革政太宗贞观八年秋有星孛于元枵
  贞观十三年春有星孛于大梁贞观十五年夏有星孛于太微
  高宗龙朔三年秋彗见于左摄提乾封二年夏彗见于五车
  上元二年冬彗见于角亢南三年秋见东井开耀元年彗见天市
  中宗文明元年秋天欃见于西方景龙元年冬二年春有星孛于昴胃
  玄宗开元二年五月乙卯晦冇星大小无数皆西北流开元十八年夏彗出五车孛见昴毕开元二十六年孛见于紫微肃宗乾元三年夏彗著于娄胃
  代宗广徳二年十二月丙寅彻夜星流如雨大历五年夏彗著于五车又著于北方
  徳宗兴元元年六月戊午星什伍皆陨宪宗元和十年彗犯轩辕
  元和十一年春彗见于毕是诛元济穆宗长庆元年春孛见太微夏彗见于昴
  文宗太和四年六月辛未乙夜星流无数太和七年六月戊子夜星流无数
  太和八年秋彗著于太微开成二年春彗星守危至于轩辕秋彗见元枵开成三年冬彗出箕尾亘天开成四年春彗出卷舌二月乙亥星俱西流
  开成五年春冬彗再见鱼仇废太子武宗会昌元年秋冬孛见营室
  宣宗大中六年春彗出觜参懿宗咸通六年大流星偕诸小星自南徂北
  咸通九年春彗见娄胃明年秋见大陵僖宗中和元年八月己丑大小星陨如雨
  光启二年五月有星孛于尾箕明年如凤翔昭宗大顺二年夏彗出三台扫天市
  景福二年彗著于太微李茂贞犯京师天祐二年夏彗著于轩辕是乃革命
  乾化二年夏彗出张是应友珪后唐明宗元年六月乙未众小星交流
  天成三年彗出牵牛长兴元年九月辛酉夜众小星交流而陨
  末帝清泰三年秋彗出天哭自焚于怀州晋天福六年冬彗扫天市垣明年晋主殂
  周世宗显徳三年正月有星孛于参宋太祖开宝八年彗著于柳至东壁
  太宗端拱二年夏彗出东井淳化二三年每有流星分一为三相从而没
  真宗咸平元年春彗出营室六年冬见井鬼景徳三年五月乙卯客星出天津分为四没
  天禧二年彗著于斗魁历轩辕七星仁宗乾兴十年八月星出胃并为六七西流
  景祐二年秋孛见于张翼冬废后郭卒景祐四年七月戊申星数百西南流
  皇祐元年春彗出虚入于娄嘉祐元年秋彗出紫微
  英宗治平三年春彗著于营室明年上崩神宗熙宁八年冬彗出轸中是罢手实法
  哲宗绍圣四年秋彗出氐中入天市徽宗崇宁五年春彗出奎入于浊
  靖康元年夏彗出紫微垣高宗绍兴十五年夏彗出参
  绍兴二十二年秋彗出井金迁都于燕孝宗淳熙二年秋星孛于紫微垣
  宁宗嘉定十五年秋孛出右摄提元世祖至元元年秋彗出舆鬼
  至元三十年彗入太微垣明年特穆尔立成宗大徳八年彗守营室
  仁宗皇庆二年彗出东井顺帝至正三年夏彗著于东北
  顺帝二十六年孛见于紫微至正二十八年春彗出于昴毕没于昴
  凡史家占验著于五星而春秋所书止及陨孛盖陨孛之象著而五星之纬微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则之亦取其明著者而已战国以来所言星辰皆不应经义即如五运六气太过不及之说以气生运为顺化若甲子甲午甲寅甲申火下生土壬辰壬戌水下生木乙丑乙未土下生金辛卯辛酉金下生水癸己癸亥木下生火之类以气克运曰天刑若庚子庚午庚寅庚申火下克金戊辰戊戌水下克火辛丑辛未土下克水丁卯丁酉金下克木巳巳己亥木下克土之类运生气曰小逆相得则微壬子壬午壬寅壬申木上生火庚辰庚戌金上生水癸丑癸未火上生土己卯己酉土上生金辛巳辛亥水上生木之类运克气曰不和不相得则甚如丙子丙午丙寅丙申水上克火甲辰甲戌土上克水丁丑丁未木上克土癸卯癸酉火上克金乙巳乙亥金上克木之类若此则专倚干支亦春秋之所不训且圣人以五纪反易其所关系独在俊民必非泛泛如年榖不登水旱疾疫之说易曰天地闭贤人隐诚使春行秋令夏陨冬霜贤人君子必有不获康宁者至如南宋之季月或一年四食日多频月无光则亦所历所遗中隶首之算外也岁饥与食彗殊伦似不足纪然圣人首重氏命百榖著于功歌以春秋洪范之所并录故亦属缀于后焉岁时失纪
  鲁庄公六年螟七年无麦苗十七年多麋庄公二十年齐大灾二十八年大无麦禾
  文公三年雨螽于宋宣公十年饥十三年螽十五年蝝生饥
  襄公二十四年大饥哀公十三年螽秦皇十六十九年大饥
  汉高祖二年关中大饥民就食蜀汉武帝建元三年元鼎三年平原关东氏相食
  元帝初元元年秋二年夏饥关东民相食光武二年关中大饥
  安帝永初三年京师人相食桓帝延熹九年豫州民饥死什四五
  灵帝光和五年京师大疫献帝兴平二年关中民相啖白骨委积
  晋愍帝建兴四年大饥元帝大兴二年吴郡无麦禾
  成帝咸和五年无麦禾穆帝永和十二年饥孝武太元六年无麦禾安帝元兴元年大饥
  北齐武平四年山东大饥隋炀帝大业五年燕代齐鲁皆饥
  贞观元年关内饥高宗总章二年郡国大饥
  仪凤四年春东都饥调露元年秋关中饥永隆元年东都饥永淳元年京师人相食
  垂拱三年大足元年景龙二三年郡国饥先天二年京师岐陇饥
  开元十六年河北饥时立长征酬勲格乾元三年春京师饥广徳二年秋关辅饥
  贞元元年二年大饥时作大盈库初税茶贞元十四年十九年饥时裴延龄用事
  元和七年至十一年皆饥长庆二年江淮饥太和四六九年郡国大饥
  大中五年六年九年湖南淮南饥咸通九年东都大饥厐勋陷淮南五州
  乾符三年京师饥时天平军乱光启二年荆襄人相食时朱玟王行瑜乱
  大顺二年春淮南大饥时王师溃于赵城天祐元年京师大饥时有椒殿之祸
  明道二年江南饷种皆绝时刘后见太庙建炎元年汴京大饥人相啖道殣无胔
  建炎三年金陷东郡饥盗载尸为粮绍兴元年至五年十年十一年郡国皆饥
  绍兴十八年绍兴府大饥时窜胡铨于岭南绍兴廿八九年大饥
  隆兴元年江南大饥时王师溃于符离淳熙元二三年至九十年皆大饥无麦禾
  淳熙十一二年岭东西大饥时禁伪学绍熙二四五年江淮食草木时李氏杀贵妃
  嘉泰元年至四年江上下皆饥时金人乞和嘉定元年至十六七年皆饥犹受宝大庆殿
  嘉熙四年临安市贸人肉时史嵩之为政元至元二十一年至廿八九年郡县多大饥
  成宗元贞二年大徳十一年郡县多饥武宗至大元年江南大饥东郡父子相食
  仁宗延祐二年至七年郡国大饥顺帝至正元年至五年畿辅人皆相食
  至正十四年江岭间饥父子相食自春秋至元终二千九十年惟汉文景昭宣四朝不饥百谷用成及前宋百六十年间少饥耳饥之最甚至父子相食惟三代之季若汉安帝永初而下唐徳宗贞元而下南宋建炎绍兴而下无岁无地不饥百姓雕攰国祚随之书云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故水火疾疫岁皆不成而岁事不成兼有旱蝗兵革之变洪范说省专指百榖固应以农事为本而五行庶征别自分系亦各从其类也
  皇极章第七
  五皇极
  皇建其有极
  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
  曰皇极之敷言是彝是训于帝其训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皇极一章未有敷言其敛时五福至以为天下王一百四十字皆疑在向威之末盖敬晨协乂明念向威此八用者皆建极之义舍是八用则极无由建故以建极之意寓八用之中恐其意义未明乃于篇终敷言发挥锡极保极作极协极会极归极诸义以畅前意自古学久湮篇章淆乱伏生以下未能句读徒裒辑成文以就缝绽而已今欲更定无憾必须移敛时五福百四十字尽归篇未而历代诸贤未抽其绪姑依金履祥之说以无偏无陂一百字系为敷言其实皇极不须敷言即皇建其有极五字已该无限精义下章百四十字皆为威福用人而发恐天子行其好恶以伤害俊民闻天下偏党之祸非专为民训也看敷言章另说庶民意义灿然不过恐庶民之近天子者假偏党以行其淫比耳庶民不学以天子之好恶为好恶俊民好徳以上帝之好恶为应违天子不念俊民而徒云与民同其好恶又不念庶民而实欲自行其好恶则平康正直之谊裒而向福威殛之权皆倒矣上章言日月之行有冬有夏月之从星则以风雨犹言风雨生于日月不生于星辰寒暑生于冬夏不生于风雨明天子当与俊民共治庶民不当与近臣共为好恶也下章言平康正直明是无有偏党无作好恶而刚柔四克其权出于皇极天子所为道义与庶民所为道路一也三代而下天子已尊俊民已䛕语皇极则云天子所以正庶民之偏党语三徳则云天子所以克臣下之偏私终日求之臣民而天子无事焉所以五纪失序而咎徴日见也今以皇极不用敷词八用总归一建复举五作九用分属图书以发明皇极系于左焉
  作圣建用图






  思睿作圣即皇极也而又不指为皇极者盖作圣为天子之体而建极为天子之用语体则肃又哲谋皆作圣之体语用则敬晨协乂明念向威皆建极之用也






  五行初不言用盖以五行为本向之则福背之则威离有向极之福坎有背极之威然体天为用者初无威福以威福托于天而敬建归于己则皇极之建亦可不言五行不言威福也人主不以威福为用而以睿圣为体晨八政而明稽疑乂三徳而协五纪敬五事而念庶徴虽不作威福威福已著于天下矣上章言庶民惟星星冇好风星有好雨必使庶民皆无好恶王者不能必使王者皆从民之好恶天地亦不能也天地日月无私好恶王者法之以建天地而行日月使八政稽疑五事庶徴三徳五纪相为参赞不挠向威之明不汨五行之序而已诗曰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驰驱一敬而后喜怒哀乐各中其节中节而后位育致也然则所称遵王者何也曰王一天也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不为民父母则无以作天子天子亦天也惟王称天天子之法天犹后王之法前王孟子曰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以中和法天以道义法先王然后可称建极矣又作中和图如左







  喜怒哀乐是生好恶荡平正直即为中和荡平可以称道正直可以称义道义立而中和致中和致而皇极可建也皇极无倚一敬本独故曰慎独再作慎独图如左






  九兼两用而五行不言用五行寄诸用者也五不言五行而一言五行五行贯于独者也皇极宜言独而不言独五行宜言五而不言五故以独寓于五以五寓于独独之寓于五五之寓于独犹一用之为两用一九之为十一也故方图之南北与中央出入天地之要妙也夫使五为五行一为皇极则人将执五以求五行执一以求皇极使执五可得五行执一可得皇极则是用向之半可得半威用威之半可得半向也折四不可以当五折五不可以当六故以五福还于南向以六殛还于北威五福还于南向而五非南向六殛还于北威而一非北威故分五以为九用留一以为独建一建于五之中五建于一之内人知夫一之街于九五之逵于九而不知夫一之无所不宅也一无所不宅而复还于五归于一故以五居一谓之皇以独命五谓之极敬晨协乂明念向威皆慎也慎则无所不敬敬而不晨不协不乂不明不念则犹若有所未慎也有所未慎则八政稽疑五纪庶徴犹在视听闻暏之内一慎祗敬则七十五占五休五咎皆不在视听闻睹之内视听闻睹不在形声而后喜怒哀乐与天地同体与天地同体而后与天地同用矣然则向威福殛何所用之曰向威福殛天地之大用也圣人不用则还诸天地还诸天地而五行可吏也众人欲用天地而卒不胜天地以其好恶争胜五行而卒为五行所胜者比比也
  三徳章第八
  六三德
  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平康正直彊弗友刚克燮友柔克沈潜刚克高明柔克臣考三徳之正五纪犹中气之和岁会岁有太过名曰先天岁有不及名曰后天五阳先天气交于大寒之前五阴后天气交于大寒之后故为中气以和之五运六气互相克制中和始得故曰天子建申和之极言天子以八政刚柔正阴阳之治也刚柔寄于八政阴阳辨于五纪岁月不殊而人民异动故为四克以平之平而后正正而后乂乂而后明故为稼穑以乂平康为从革以乂弗友为曲直以乂燮友为炎上以乂沈潜为润下以乂高明斧𨱆弓旌鼗铎琴瑟盖合为正直之用也孔安国曰地虽至柔亦有刚克能出金石天为刚徳亦有柔克不干四时喻臣当执刚以正君君亦当执柔以纳臣苏轼深取是说然犹迂阔远于情实其情实者亦曰克己复礼而已己者人也礼者天也彊弗友燮友沈潜高明皆人也刚克柔克天也天即礼也盖有礼则正直正直则四克有所措不然亦犹之盐梅曲蘖归于调停而已干以弗友而用离离以烈而成其光坤以燮友而用坎坎以顺而成其利坎以沈潜而用震震奋而知省离以高明而用兑兑悦而趋事西方之用巽东方之用兑君子亦各有取之也堂皇之间县象布和正直不克取诸稼穑边圉之间正辞伐罪以刚克彊取诸从革亲党之间恵懋保和以柔克燮取诸曲直阃阀之内有物有恒以刚克柔取诸炎上臣邻之间有浃有巽以柔克刚取诸润下周官柞氏掌攻革木及林麓夏日至令刊阳木而火之冬日至令剥阴木而水之若欲其化也则春秋变其水火薙氏掌杀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秋绳而芟之冬日至而耜之若欲其化也则以水火变之其刊阳木而火剥阴木而水此犹之弗友刚克燮友柔克也其春秋变水火及以水火变之此则所谓沈潜刚克高明柔克也凡己私之难克犹草木之有根芽非水火互用不能殄绝圣人以正直为心刚柔为用先正己而后正人先直己而后直人知柔知刚以变化成其顺治其所以成治者皆八政之用而克复归仁在八政之先非主敬君子未之能省也此视听言动四勿之功独传颜氏子乎凡八政之官分治四克而平康正直独以物格归于皇极沈潜主貌貌之恭肃为克取刚貌无刚克则玩䙝乘之与物俱波诗曰洵有情兮而无望兮高明主言言之从乂为克取柔言无柔克则鄙倍乘之与物俱焚诗曰乱之辑矣民之洽矣燮友主视视之明哲为克取柔视无柔克则骄亢不下与物无亲诗曰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彊弗友主听听之聪谋为克取刚听无刚克则谗毁入焉与物俱化诗曰君子信盗乱是用暴盗言孔甘乱是用餤故先王之为八政分寄四克以治九官食与司徒居于东方以治木徳喜气萃之货与司冦居于西方以治金徳怒气萃之祀与司空居于北方以治水徳哀气萃之宾与司马居于南方以治火徳乐气萃之喜怒哀乐各以中和为节中和之治寄于慎独礼乐之用著于克己故知中和之本于慎独礼乐之要于克己者可与言三徳之乂矣
  凡五伦五典之数不分方位文王之敬止只言父子君臣仲尼之未能兼及兄弟朋友盖五行之数只有生克生者以为父子克者以为君臣因其父子以制君臣因其君臣以制夫妇夫妇之取于君臣犹朋友之取于兄弟也五伦之间皆有彊弗燮友沈潜高明之别箕子之称三徳皋陶之称九徳差数虽殊而要以源本五行纲纪八政翕受敷施以致四克之用其义一也今别为图以便考焉










  右三徳四克之图
  洪范言三徳皋陶言九徳其实皆五徳也九徳三徳各有克制与河图相参






  右九徳配三徳之图
  九徳各有克制亦依河图生成相参






  右九徳配四克之图
  九徳出于河图宽栗属土为正直中和之所立体因而推之北方水徳一柔而立六愿而恭南方火徳二乱而敬七扰而毅东方木徳八直而温三简而廉西方金徳九刚而塞四彊而义此五徳之方也又别其阴阳彼此相济始其生者后其成者故一柔而立二愿而恭六乱而敬七扰而毅三直而温四简而廉八刚而塞九彊而义此五徳之制也盖以柔立愿恭皆为水徳则近于沈潜故以六为乱而敬观九河北流天下会同知水徳之高明也以乱敬扰毅皆为火徳则近于高明故以二为愿而恭观五秩南行万物相见知火徳之沈潜也以直温简廉皆为木徳则近于燮友故以八为刚而塞观壬林之盛万物出震知柔克之不畸柔也以刚塞彊义皆为金徳则近于彊弗故以四为简廉观兑悦之源诸流洁清知刚克之不畴刚也故生于柔者成于刚成于刚者生于柔天道不克
  刚柔不得故复为四克归仁图附焉






  右四克归仁图皋陶
  凡禹皋之学同出于虞廷颜思之学同出于孔氏禹称三徳皋称九徳皆以刚柔克化为用颜称克复思称中和皆以天人贞胜为本要以变化气质会归理极则一也人生而禀于阴阳殽于五行以为气质不过彊弗燮友沈潜高明四端有以克之则气质皆化为道徳无以克之则性情皆化为气习中庸称容敬执别而先以有临论语称泰威恵劳而归于不贪虽不言克制而克制之道彼此互见世儒以此为制伏臣下之方谀而且陋矣或谓河图主生自水而木而火而土而金故以生为序洛书主克自水而火而金而木而土故以克为序九金彊弗故以七火克之此彊弗之刚克也八木燮友故以四金克之此燮友之柔克也六水沈潜故以五土克之此沈潜之刚克也七火高明故以一水克之此高明之柔克也于义虽通而皇极睿思之理未能甚协要知水火金木各有刚柔非经睿思不能致克仁义礼智亦有孤行本于圣心乃成妙用然则圣人之专言归仁复礼不有所倚欤曰仁有五生礼有五克仁礼之于五行犹土也然已复已归之后则非犹土也雷龙神鬼皆出于土而入于土使土犹之五行者则所克不过沈潜所生不过彊弗非复九徳咸事之义矣孟子曰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以性制命以命制性故自孔颜而下为禹皋之学者莫孟子若也性命互克不复为图别其图于后焉
  稽疑章第九
  七稽疑
  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
  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
  立时人作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
  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身其康彊子孙其逢吉
  汝则从龟从筮从卿事逆庶民逆吉
  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
  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
  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
  圣人作睿而犹有疑思肃乂哲谋而犹有疑事所以参核天人不与鬼神争智也七卜之有五占皆龟也用二衍一皆筮也龟者畴也筮者易也畴之象甚著而其辞已微故用龟者观其象易之象虽微而其辞甚著故用蓍者玩其辞雨霁蒙易克皆象也象经三兆兆经八体三八二十四以五乘之其体百有二十以十乘之其变千有二百故曰太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经兆之体皆百有二十其变皆千有二百然而未尽也何为其未尽也曰古之用法者不一而其取法者常有所不尽易之为象六十四其变四千九十六又再进之为二十六万二千一百四十四则象不胜指而词不豫设畴之为数纵横十五分为八方据三而成卦三八二十四以五占之为百二十然其原田各八句股各八圭黍各八或重或单出入戊巳不可以百二十尽也今曰体色墨坼别以四六以五乘之以十衍之为千二百是言其兆耳以言其象则固未尽也图书两象其文皆龟也参畴为三通五为九三乘九九七百二十九以兆经之二千一百八十七著阴阳日月之合也方圆为玉横纵为原袤折为瓦三分体卦各二百四十三各有五占雨霁蒙驿克为兆一千二百一十五立三人而参之备两岁之日一期之辰是鬼神所执吉凶之契也吉凶之契不可胶刻而从违之象其变多方总以雒书为据故复为雒书占象如左







  五占之解旧各不同孔氏以驿为落驿气不连属郑氏以圛为光明色泽光悦然其以水火金木上为序

  则一也占法殊方古今异变孔颍达云今之川熙兆横者为土立者为木斜向径者为金背径者为火因兆而细曲者为水贾公彦云兆直丄向背者为木直下向足者为水邪向背者为火邪向下者为金横者为土其实皆不然者五行不専一事五变不专一态为𤇍兆者体色墨坼皆似□玉为原兆者体色墨圻皆似于原为瓦兆者体色墨圻皆似于瓦三兆既分然后以五占别之五占可以兼三兆而三兆不可以兼五占故言五占而不言三兆也然则雨之为象三兆皆雨霁之为象三兆皆霁蒙之为象三兆皆蒙驿之为象三兆皆驿克之为象三兆皆克则何适主与曰以事为主古之用簭有九用龟命八一征二象三与四谋五果六至七雨八瘳又云立君大封大祀大迁大师大丧是于五者各有好恶犹月之从星而有风雨也然则五占之用独贵霁克者何也曰火土者天地之昼气也命雨而得霁命霁而得克则无为贵霁克矣然则玉兆皆无墨坼而贵璺食深晣者何也曰璺食者日月之交气也大象不衍大谋不私亦无为贵墨坼深晰矣然则古之用火灼龟何也曰人生于日日灼于地而百草以蕃春夏自南而北秋冬自北而南视高𬋖棰则取于此也然则火灼龟而成体兆日灼地而成煇祥大地之煇祥著于龟腹之体兆而圣人独以龟腹尚于日煇者何也曰日煇尊也尊命于天不可以旦告龟腹亲也亲命于人则可以旦告然且圣人不废眂祲亦犹之占兆也然则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冦宾师以其位而取之乎抑以其兆而取之乎曰以其位而取之也以其位取之而又视其所交别其体色墨坼则未有遁者矣然则一九之交曰食与师而亦曰司空司冦三七之交曰祀司冦而亦曰食与宾二八之交曰货与宾而亦曰祀与司徒四六之交曰司空司徒而亦曰货与师一方四官一象两治五占杂应奚取之乎曰取其正者而其应交厉然则五行所属圆图正位不复为据与曰其数固自在也金火交于西南水木安于东北易曰利西南言其交者也曰不利东北言其不交者也象不交则不神道不交则不通水火木金变色致气以动天地日煇动而著龟北动而微圣人取微焉耳然则占象之犹有异同何也曰精魄著人思拟各别日煇射旁而左右异视连山之时未有归藏归藏之时未有周易然且颛顼黄帝不循一师然则圣人亦有悔与曰何为其无悔也不悔则不动不动则卜筮可以不设卜筮可以不设则煇祲可以不视煇祲可以不眂则日食彗陨皆无可动圣人者而圣人之智尊于鬼神大于天地
  五占法既不传眂祲亦五占之属故复以历代氛祲系焉
  煇占纪异
  汉高帝七年六月月晕围参毕七重应白登武帝建元二年四月戊申如日夜出历卫氏
  建元四年夏有风赤如血昭帝元平元年正月壬子风师见状如乱鬊
  元平二年二月乙酉祥云如狗夹汉西行元帝永光元年四月日青白无景应石显
  成帝建始元年八月戊午两月重见应王氏河平元年正月壬寅日月皆赤无光中食墨
  永始二年二月癸未东南有赤气索索如树应樊并苏令
  哀帝建平元年正月丁未疋练南行声如雷王莽地皇元年二月壬申日正黒
  世祖建武七年四月丙寅日抱白虹贯晕中元元年十一月甲辰月中众星出入齿齿
  章帝建初元年七月屡有白虹贯日应窦宪和帝永元十六年四月紫宫著粉絮应大丧
  殇帝延平元年夏冬日屡有璚背两珥顺帝永建二年六年春屡有虹贯日珥晕
  永和六年正月己卯白虹贯晕两珥桓帝建和三年二月己巳黄气抱日突两珥
  灵帝熹平二年八月白练冲北斗主兵光和元年六月丁丑天投蜺坠温明殿
  中平五年正月日中墨食如飞鹊献帝初平元年二月壬辰白虹贯日
  兴平二年十二月月重晕两珥在端门先主章武三年冬月晕北斗应永安宫
  晋武章泰始元年七月日晕再重贯白虹泰康元年正月己丑朔杂气贯日有光
  恵帝元康九年正月日中墨食如燕永康元年正月癸亥朔日晕三重冬昼晦
  永兴元年冬日中有墨分著是年十二月壬寅夜赤气有声
  光熙元年五月壬辰日散如血流映地是年十二月甲申白气若虹夜见五日
  怀帝永嘉二年二月白虹贯日有晕五重永嘉五年三月庚申日散血中著墨燕
  愍帝建兴二年正月巳巳朔雾著人如墨建兴二年正月庚申有日陨别光逆行
  建兴五年正月庚子日三出重晕两珥元帝大兴元年十一月乙卯日夜出有珥
  永昌元年十月京师大雾昼晦成帝咸康元二八年屡有白虹贯日
  穆帝永和十一年日中著墨见三足鸟帝奕六年三月辛未日晕五重贯白虹
  孝武太元十三四年日屡有黒子安帝隆安元年十二月壬辰日晕有背璚
  元兴元年二三月白虹屡贯日应桓玄义熙元年五月日冇采珥六年五月有璚
  义熙七年七月五虹射东方恭帝元熙二年日两直珥贯白虹应革命
  宋文帝元嘉四年昼晦十日自是天下无王元嘉三十年正月朔青黒气覆宫殿
  梁武帝太清二年五月有两月相承如钩太清三年正月庚申白虹贯日三重应侯景
  元帝承圣元年十一月丙子见两日应革命陈文帝天嘉七年二月庚午日无光乌见
  宣帝太建五年六月西北黒云属地散如豕太建十二年壬寅白虹见西方
  周武帝天和二年十月黑杯食日六日乃灭隋文帝仁夀四年七月乙未日青八日乃复
  炀帝大业十三年十一月辛酉日光散如流血唐太宗贞观十一年七月朔黄气竟天贞观十七年四月青气绕东宫殿贞观十八年六月壬成青黒气亘天
  高宗咸亨元年永淳元年春日皆如赭中宗景龙二年七月癸巳夜赤光照地三日
  玄宗开元二十九年三月丙午昼昏天宝三年正月庚戌日晕五重
  代宗宝应元年七月赤光贯紫微大光明年幸陜吐畨入长安
  大历二年七月日旁屡建旗白气亘天大历二年十月黒尘弥北方
  大历三年正月日屡有青赤冠珥徳宗贞元二年闰五月壬戌日有黒晕
  贞元二年十一月壬午赤气五出亘天宪宗元和二年十月壬午日傍献馘应李锜
  元和十三年十二月丙辰白虹东西亘天敬宗宝历元年六月甲戌赤虹贯日
  宝历元年十二月乙酉夜赤雾弥天文宗太和元年庚戌赤白气间出北方
  太和三年八月西方冇日气如柱太和六年三月有黒祲与日触
  太和八年十月白虹贯日上有背玦应李训开成元年正月辛丑朔白虹贯日应在仇鱼
  开成五年正月己丑虹环贯珥应在内庭武宗会昌元年十一月庚戌墨食日
  宣宗大中四年正月壬寅黒气东西际天大中十三年四月甲午昼晦
  懿宗咸通元年七月白虹亘西方咸通六七年日屡有白黒贯气重晕
  咸通十四年七月黑气盘属殿乃应僖宗僖宗乾符元二年日中者燕应田令孜
  乾符六年十一月丙辰朔两日出斗应盗巢中和二年七月丙午绛气竟天
  中和三年三四月日屡有青黄晕昭宗景福元年五月日色散如黄金
  光化二年日中白气直坤艮光化三年冬日有虹蜺背璚弥旬应刘季述
  天复元年十月日色散如金应韩全诲天复二年二月日贯赤气亘东南北
  天祐元年二月丙寅日中见北斗天祐二三年正二月屡有黄白环青赤背气
  晋高祖天福二年正月赤气如火见紫宫天福九年正月雾中二白虹相偶
  宋大祖开宝七年正月丙戌日中著二黒子太平兴国四年四月乙未白气压北斗
  真宗咸平三年十月黒气贯北斗景徳元年十二月甲辰出如日者三
  仁宗景祐元年八月壬戌黄白气出张翼积三十三日应在元昊
  神宗熙宁二年十一月赤气著西北哲宗元祐三年七月丁卯夜东北明如昼
  徽宗建中元年正月朔夕赤气间白直坤艮自熙宁至宣和间日屡有黒子应诸邪佞
  自元符至靖康间日屡有背㦸缨履格晕靖康二年正月丁未昼晦二月壬午戊子白气贯斗高宗建炎三年春白虹屡贯日建炎三年二月甲寅日傍两格如人
  建炎四年五月夜赤光亘东北如火建炎四年五月壬子夜白气杂出北方
  建炎二十七年赤气出紫宫建炎三十年西北赤气如火屡见
  绍兴元年正月壬戌日有背气绍兴六年至八年日屡有黒子
  绍兴七八年春秋屡有赤气直坤艮绍兴二十七年至三十二年屡冇赤气随日
  孝宗乾道元年正三四月屡冇白气贯三垣乾道八年八月壬午赤气亘中天
  乾道二年二月庚辰日有直气六月傍倚㦸乾道三年三四五月日屡有赤黄晕
  乾道四年三月己丑大霾乾道五年正月甲申昼晦
  淳熙十三年五月己卯日晕中有黒子淳熙十五年丙申日有背气
  光宗绍熙四年秋日戴且背夜有赤白云气宁宗庆元元年正月丙辰白虹贯日
  庆元六年十月赤气夜发亘天嘉泰四年二月庚申夜有赤云间白亘天
  开禧元年四月辛丑日中墨食嘉定六年四月日晕匝黄赤
  自汉至元末日晕珥璚背抱之至多者莫过于宋真仁英神哲五朝之间而奏者皆以为瑞或以为主明臣蔽主贤臣不贤之占可谓䛕谄极矣凡天地之氛祲见于天上皆谓之反易虽兆魄不同体色各异而人主因之可以自审犹太阳之盛衰视群祲之伏现也火之灼龟一告之后龟不复用日之灼地神物著天一告再告则精爽几穷矣六朝自齐梁而后亦氛祲至多而史官皆不尽录犹之孔圣之夫不信龟筮则七卜五占可以尽废故亦略存其概以识稽疑云












  洪范明义卷下之中
<经部,书类,洪范明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