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範明義 (四庫全書本)/卷下之中
洪範明義 卷下之中 |
欽定四庫全書
洪範明義卷下之中
明 黃道周 撰
五紀章第六
四五紀
一曰嵗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厯數
王省惟嵗卿士惟月師尹惟日〈章上有曰字衍〉
嵗月日時無易百穀用成又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嵗時既易百穀用不成又用昬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寧
庶民惟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月之從星則以風雨〈此節疑在師尹惟日之下〉
〈臣攷前章所敶五行五事八政皆從河圖而出雖略舉體用以性情事物立天人之總猶未明言其疇象分微之數即雲以九命數以五命理亦大槩綱領得其欵項耳必使天人交動各有條貫觀日知嵗觀辰知月觀一世得百世則五紀者天地之版籍也堯典首舉閏朞春秋始正日月攷其細微莫過疇象疇象以九起之以六積之為五十三萬一千四百四十一為一百二十年之厯外贏五千四百八十一又六乗七百二十九之數毎嵗縮九則一百二十嵗當縮一千八十合贏縮之數外距天行每百二十嵗共餘六千五百六十一以四乗之凡四百八十嵗而餘六嵗之厯又贏五十四辰歸於斗分故以四百八十六為限以四百八十五為實者是疇之所以命嵗也以四百八十五為嵗五千八百二十為月又一百七十九為閏是疇之所以命月也以五千九百九十九為月則以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六為日以三乗之為一百二十嵗之疇五十三萬一千四百四十一以十二乗之為二百一十二萬五千七百六十四辰也凡天地之數成於九極於六參於三要之以四則歸一矣故六九之積為一百二十一嵗之星參其六積為四百八十六嵗之日是律度權衡之所繇總也然皆不煩摩揣但以九起六積而得之一再屈指而具百二十一嵗之厯此範疇之至微要也古今算厯者皆不論辰但以日開分以分開秒於四分厯中減溜上下自謂精矣而施之非久輒不復騐即如三統大衍皆原本河圖約略爻象其精者不過於揲蓍九六冒其成數耳今以疇起厯以厯分辰以辰分星以星約日以日㑹月以月成嵗語嵗則有四百八十五嵗語月則有五千九百九十九月語日則有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六日語辰則有二百一十二萬五千七百六十四辰語厯數則是五千八百二十嵗之厯去其差數舉其實數凡十二元範實五千七百六十因而重之二十四周萬有一千五百二十之星也要其始終皆出圖書故復具圖如左〉
五紀略例
〈凡洛書一九三七二八四六之文詨者雖習而數多不盡以五行五事論之亦曰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一貌二言三視四聴五思天生地成以六成水以七成火以八成木以九成金以十歸五猶此四十五之文耳必以五紀論之則九疇相經各八十一此一紀也九經八十一為七百二十九此二紀也九經七百二十九為六千五百六十一此三紀也九經六千五百六十一為五萬九千四十九此四紀也九經五萬九千四十九為五十三萬一千四百四十一此五紀也以是五紀分嵗月日辰而統於厯數故五屈指而具百二十二嵗四分一之厯以四合之為四百八十五嵗以範計之則二十四周得萬有一千五百二十部長百二十嵗是五紀之所𦅸作也五紀所厯不過九疇九疇三乗各八十一生成之數各領其部一部主象各有重數如一一一二二二之類每部重數二十五參數五十六合為八十一得其重數則知其主部凡九部七百二十九以七百二十九自相乗即百二十一嵗強之厯因分部為圖如左〉
〈北方一部一一一次一一二至一一九凡九象皆為乾兌之卦重象者九為水行盛始第二疇一二一一二二至一二九凡九象二重皆為離震之卦第三疇一三一一三二至一三九凡九象二重亦皆乾兊之卦第四疇一四一一四二至一四九亦九象二重為離震之卦第五疇一五一一五二至一五九凡九象二重亦皆乾兊之卦自是而下第六疇一六一至一六九凡九象二重亦離震之卦第七疇一七一至一七九凡九象二重亦乾兊之卦第八疇一八一至一八九九象二重亦離震之卦第九疇一九一至一九九凡九象二重亦皆乾兊也故北方首部九疇八十一象皆為乾兊離震之卦〉
〈西南二部二一一次二一二至二一九凡九象二重皆為㢲坎之卦次疇二二一二二二至二二九重象者九皆為艮坤之卦故西南九疇八十一象皆為㢲坎艮坤之卦〉
〈正東三部三一一次三一二至三一九凡九象二重皆為乾兌之卦次疇離震三疇三一三至三三三至三九三重象者九亦乾兌也故東方九疇八十一象皆為乾兌離震之卦〉
〈東南四部四一一次四一二至四一九凡九象二重皆為㢲坎之卦暨第四疇四四一至四四四至四四九重象者九皆為艮坤故東南九疇八十一象皆為㢲坎艮坤之卦〉
〈中央五部五一一次五一二至五一九凡九象二重皆為乾兌之卦次疇五二一至五二九皆為離震第五疇五五一至五五五至五五九重象者九皆為乾兌故中央九疇亦乾兌離震也五分戊巳或交於前或交於後一變而一不變則乾兌通於㢲坎離震變為艮坤故中央九疇八十一象得通八卦遍乘九部得五萬九千四十九卦凡疇每部各五萬九千四十九卦〉
〈西北六部六一一次六一二至六一九凡九象二重皆為㢲坎卦第六疇六六一至六六六至六六九重象者九皆為艮坤故西北九疇八十一象皆為㢲坎艮坤之卦〉
〈正西七部七一一次七一二至七一九凡九象二重皆乾兌卦次疇離震第七疇七七一至七七七至七七九重象者九皆乾兌也故正西九疇八十一象為乾兌離震之卦也〉
〈東北八部八一一次八一二至八一九凡九象二重皆㢲坎卦第八疇八八一至八八八至八八九重象者九皆艮坤也故東北九疇八十一象皆為㢲坎艮坤之卦〉
〈正南九部九一一次九一二至九一九凡九象二重九皆乾兌卦乾兌與離震間行第九疇九一九九二九至九九九重卦者九又皆乾兌也故正南九疇八十一象皆為乾兌離震之卦〉
〈凡疇九部每部八十一象得七百二十九象為命厯之本每部各以八十一乗七百二十九得五萬九千四十九為十三年半又餘一百二十一辰五分以九乗之為五十三萬一千四百四十一得一百二十一年半餘一千九十三之辰五分以四收之為四百八十五年之厯內少九辰所以內少九辰者凡春秋命厯以疇範為本疇範命九春秋命六六其七百二十九為四千三百七十四比一嵗之厯常欠九辰積一百二十二年而絀一千九十八辰以四積之而絀四千三百九十二辰為四百八十七年絀四千三百八十三辰之實春秋所用二百四十三年郤退半載以就獲麟之㑹故合之為四百八十五載而得兩疇範之實也千古疇範之學託於仲尼觀於繫卦春秋得其藴矣自春秋而上厯數莫攷但以春秋證之文獻有徴聊附春秋厯數及圖書所推五行厯數於後焉〉
厯數統紀
〈上元甲子四百八十五年二百一十二萬五千七百五十五辰〉
〈二元己巳九百七十年四百二十五萬一千五百一十辰〉
〈三元甲戌一千四百五十五年六百三十七萬七千二百六十五辰〉
〈四元己卯一千九百四十年八百五十一萬三千二十辰〉
〈五元甲申二千四百二十五年一千六十二萬八千七百七十五辰〉
〈六元己丑二千九百一十年一千二百七十五萬四千五百三十辰〉
〈七元甲午三千三百九十五年一千四百八十八萬二百八十五辰〉
〈八元己亥三千八百八十年一千七百八萬六千五百四十辰〉
〈九元甲辰四千二百六十五年一千九百一十二萬一千七百九十五辰〉
〈十元己酉四千八百五十年二千一百三十五萬七千五百五十辰〉
〈十一元甲寅五千三百三十五年二千三百三十八萬三千三百五辰〉
〈十二元己未五千八百二十年二千五百五十一萬九千六十辰〉
〈右自太古上元羲農之前至魯隠公元年己未入十一元自隠公元年以前凡五千三百三十五年至秦王政九年又得四百八十五年嵗在癸亥彗星出長竟天明年甲子秦王政十年又起中元此端門之次符也又四百八十五年魏嘉平元年加司馬懿九錫之嵗嵗在己巳為中元之二㑹又四百八十五年開元二十二年秦州大震冬十二月戊子朔日食嵗在甲戌為中元之三㑹又四百八十五年宋寧宗嘉定十二年為元太祖真十四年嵗在己卯其年金人破武關分犯諸州為中元之三㑹以後一百四十五年而聖人始出凡自春秋而後終於元季二千八十九年除秦政以前四百八十五年為端門之木㑹以後金木火水相次為治復歸於土與周比隆雖損益間殊而疇象不變苟求其故千嵗可知也〉河圖厯數略〈自東周至元末二千一百三十八年〉
土稼穡厯
〈體數五百五十餘二百七十五在前際合損一百一十今存之以河圖領雒書為前贏厯〉
〈周平王元年辛未至恵王十六年庚申凡一百一十年中更桓莊釐恵五王為稼穡初際〉
〈周恵王十七年辛酉至靈王二十年庚戌中更恵襄頃匡定簡六王為稼穡二際〉
〈周靈王二十一年辛亥至定王二十八年庚子中更靈景敬元定五王為稼穡三際〉
〈周考王元年辛丑至顯王三十八年庚寅中更考威安烈顯五王為稼穡四際〉
〈周顯王三十九年辛卯至秦始皇六年庚辰凡一百一十年中更周顯慎赧秦昭文莊襄二姓七王始命皇帝為稼穡五際〉
〈凡稼穡之數以十命十下得一十以十命九下得二十以十命八下得三十以十命七下得四十以十命六下得五十往反疇列得五百五十為稼穡之成數又其前段以五命十下得一五至以六命五下得二十五往返疇列得二百七十五凡稼穡生成八百二十五參而兩之為周室命厯前後兩際稼穡前際是通水火嫓於夏殷稼穡後際是通金木嫓於漢晉凡五行之序西金東木北水南火經於中土二百七十五又復兩之五百五十而西金東木北水南火互相起也凡河圖體數三千二十五以五百五十為成二百七十五為生參兩生成八百二十五自中極而下合得八百二十五其五十之中九六七八兩兩相合亦得八百二十五故以五百五十為本而參其八百二十五則得三千二十五是河圖之體數也厯數皆用雒書而河圖立體天地所命始故周厯前段二百七十五不除五十後段五百五十不除一百為周厯八百二十五之實施於五行末祭皆去十存九隻得六百七十五以三乗之為二千二十五與五徳循環入於厯始復加百五十配於卦象中分天地焉其五行參兩去十之法繫於下章〉
金從革厯
〈體數四百九十五合損九十存四百有五以下皆依雒書除十起例三際各百三十五〉
〈秦始皇帝七年辛巳至漢昭帝始元元年乙未凡一百三十五年中更秦皇二世高恵文景武二姓七王為從革初際〉
〈漢昭帝始元二年丙申至光武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幾一百三十五年中更昭宣元成哀平莽光武兩姓八主為從革中際〉
〈漢世祖建武二十七年辛亥至靈帝中平二年乙丑凡一百三十五年中更明章和殤安順沖質桓靈十主為從革末際〉
〈自周厯稼穡本於河圖合十存體至始而下五行相次皆準雒書以九為用焉〉
〈凡從革之數以九命十下得一九以九命九下得二九以九命八下得三九以九命七下得四九以九命六下得五九往反疇列得四百九十五為從革之體數以雒書之用去十為體合去九十隻餘四百有五參而兩之中於成帝鴻嘉四年甲辰孝景闕災廢許皇后之嵗也明年王莽始為新都侯故從革之厯起於秦並六國卒於三國分漢中於王氏革命皆革也其味作辛以干戈武力仗義取天下〉
木曲直厯
〈體數四百四十合損八十存三百六十三際各一百二十〉
〈漢靈帝中平三年丙寅至晉恵帝永興二年乙丑凡一百二十年中更獻帝昭烈後主魏吳晉三姓為曲直初際晉𠅤帝光熈元年丙寅至宋文帝元嘉二年乙丑凡一百二十年中更懐愍元明成康穆哀益簡武安廢晉十三主〉〈及宋祖少帝二姓十五主為曲直中際〉
〈宋文帝元嘉三年丙寅至梁武帝大同十一年乙丑凡一百二十年中更宋武文孝武明廢及齊太武昭案明昬和〉〈梁武三姓廿二主為曲直末際〉
〈凡曲直之數以八命十下得一八以八命九下得二八以八命八下得三八以八命七下得四八以八命六下得五〉〈八往反疇列得四百四十為曲直之體數以雒書之用去十為體合去八十隻餘三百六十參而兩之中於海西公〉〈之太和元年前年穆帝崩是年慕容恪陷秦洛陽其先五十四年石勒陷洛陽後五十四年劉裕弒零陵王曲直之〉〈初漢靈以天子躬為市販曲直之終梁武以黃屋捨於僧奴皆棄其準繩引於苞櫱作酸之味以蠅營狗苟隕其身〉火炎上厯
〈體數三百八十五合損七十存三百一十五三際各一百有五〉
〈梁武帝大同十二年丙寅至唐高宗永徽元年庚戌凡一百五年中更梁武簡文元晉安陳高蒨伯宗頊叔寶隋文〉〈煬唐髙相太宗四姓十四主為炎上初際〉
〈唐高宗永徽二年辛亥至唐𤣥宗天寶十四載乙未凡一百五年中更高宗中宗武后睿宗四主為炎上中際唐肅宗至徳元載丙申至唐懿宗咸通元年庚辰凡一百五年中更肅代徳順憲穆敬文武宣十主為炎上末際凡炎上之數以七命十下得一七以七命九下得二七以七命八下得三七以七命七下得四七以七命六下得五〉〈七往反疇列得三百八十五以雒書之用去十為體合去七十隻餘三百一十五參而兩之中於睿宗景龍之元年〉〈上五十二年皆武氏亂之唐室因以改命下五十二年皆安祿山亂之𤣥宗以奔蜀炎上之前七十二年唐周間雜〉〈炎上之後七十二年藩鎮怙終炎上者留餘曲直者多枝此其大較也〉
水潤下厯
〈體數三百三十合損六十存二百七十三際各九十〉
〈唐懿宗咸通二年辛巳至漢少主乾祐三年庚戌凡九十年中更唐懿僖昭廢帝梁晃友貞及唐晉漢五姓十二主〉〈為潤下初際〉
〈周主威廣順元年辛亥至宋仁宗康定元年庚辰凡九十年中更周二主宋太祖太宗真仁兩姓六主為潤下中際〉〈宋仁宗慶厯元年辛巳至宋高宗建炎四年凡九十年中更仁英神哲徽欽六主為潤下末際凡潤下之數以六命十下得一六以六命九下得二六以六命八下得三六以六命七下得四六以六命六下得五〉〈六往反疇列得三百三十為潤下之體數以雒書之用去十為體合去六十隻餘二百七十參而兩之中宋太宗至〉〈道之元年兩分之際前有九十九年之代謝僅開三十六載之昇平後有九十九載之昇平遂開三十六年之禍敗〉〈傾流既倒不可復支蓋亦潤下之數然也自建炎而後但號江南雖正朔倚存而厯數不與〉土稼穡厯
〈體數二百七十五合損五十存二百二十五三際各七十五年〉
〈宋高宗紹興元年辛亥至寧宗開禧元年乙丑七十五年中更金天㑹皇統天徳貞元正隆大定明昌承安泰和凡九改元為稼穡初際〉
〈宋寧宗開禧二年丙寅至元至元十七年庚辰七十五年中更金永濟大安崇寧貞祐至元及元庫台貴由孟格呼必列四主為稼穡中際〉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辛巳至順帝至正十五年乙未七十五年中更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明宗文宗寧宗九主為稼穡末際〉
〈是亦稼穡也從河圖則存五十為二百七十五從雒書則去五十為二百二十五去五十則天中之厯止於龍飛乙未之初存五十則龍飛之元通於燕京定鼎之際聖人之於天地交取之也然此為厯數下際既用二百二十五則當以四百五十為正每際一百五十年自洪武乙未至𢎞治乙丑為一際又自𢎞治丙寅至崇禎丙申為一際周得河圖以王參霸後兩霸而前一王明得洛書以治正亂前一亂而後兩治參兩五十天之所命以為厯數之綱維五行之終始非可意為損益也〉
〈以上河圖領雒書先用河圖五百五十起東周止於秦皇以下各用雒書本數得五行週嵗一千五百七十五若以雒書領河圖則千五百五十中去一百一十為四百四十起春秋止於赧王三十二以下各用河圖本數得四行本數一千六百五十總自春秋至明始二千九十數得相通也攷其成法凡五行相涵金水八百二十五去百五十為六百七十五火木八百二十五去百五十亦為六百七十五去者為用不去者為體全水火木合體一千六百五十加四百四十為二千九十金水火木合用一千三百五十加七百七十五為二千一百二十五所加七百七十五者兩土之合去其五十故河圖雒書體用之數相為終始也兩用相差餘三十五為聖人受命終始之符凡五行出入各有變動九六七八互移其居不能如卦象範疇與天度俱整故厯數所存在於疇象而疇象參兩與五行相稽必求其故則河圖命始者以金水木火發於西方左行為序雒書命始者以金木水火發於南方右行為序始於河圖者終於雒書始於雒書者終於河圖體用十五前後相權以成五紀不可易也今以雒書之領河圖始於春秋終於明始者再著為序俾後得參攷焉〉
雒書厯數略〈自春秋元至元末二千九十年〉
土稼穡厯
〈用數四百五十又二百二十五在前際合加一百五十今去之以雒書領河圖為前縮厯〉
〈周平王四十九年己未至周簡王十三年戊子凡一百五十年中更平桓莊釐恵襄頃匡定簡十王為稼穡初際周簡王十四年己丑至周威烈王三年戊午凡一百五十年中更襄頃匡定簡靈景敬元定考十一王為稼穡中際〉〈周威烈王四年己未至周赧王四十二年戊子凡一百五十年中更威安烈顯慎赧六王為稼穡末際凡稼穡用數去十存五以五命九下得一五以五命八下得二五以五命七下得三五以五命六下得四五凡得五十者四又以五命五為二百二十五合為四百五十四百五十在前則二百二十五在後前後表裏相為終始周前三百二十四進一百二十六則在太王之前退九十九則在穆王十七八上下所不加減前段者謂春秋後際盡於赧王四十二年當加四十五以生金四十五與五十五損益十載得相通也故自赧王四十三己丑至章武三年昭烈崩於永安之歳為四百九十五益稼穡四十五而得從革之末候是謂先用後體雒書之領河圖金水木火因以相次焉〉
金從革厯
〈用數四百有五合益九十為四百九十五三際各一百六十五以下依河圖加十起例〉
〈周赧王四十三年己丑至漢武帝元封三年癸酉一百六十五年中更秦昭文襄始皇漢高恵文景武兩姓九主為從革前際〉
〈漢武帝元封四年甲戌至漢明帝永平元年戊午一百六十五年中更武帝昭宣元成哀平莽光武兩姓九主為從革中際〉
〈漢明帝永平二年己未至漢昭烈章武三年癸卯一百六十五年中更明章和殤安順沖質桓靈獻昭烈一姓十二主為從革末際〉
〈體數起例具在前篇〉
〈中分三際二百四十七為漢成帝河平三年乙未犍為山崩江水逆流冬十月乙夘朔食之歳也參而伍之各九十九分為五際一漢文帝六年丁卯一為孝昭元鳯六年丙午一為世祖元年乙酉一為安帝延光三年甲子以至昭烈崩於永安之嵗故漢道之貴從革漢運之繫昭烈厯數在天而呉主繆應黃龍之祥魏室偽奸夘金之位可謂汨陳五行失其倫序者矣〉
水潤下厯
〈用數二百七十合益六十為三百三十每際各一百一十〉
〈漢後主建興二年甲辰至晉成帝咸和八年癸巳一百一十年中更後主晉武帝𠅤懐愍元明成兩姓八主為潤下初際〉
〈晉成帝咸和九年甲午至宋文帝元嘉二十年癸未一百一十年中更晉成康穆哀奕簡武安恭及宋高文兩姓十一主為潤下中際〉
〈宋元嘉二十一年甲申至梁主繹二年癸酉一百一十年中更宋文帝孝武子業明廢齊高武昭業明昬和梁武帝簡文三姓十三主為潤下後際〉
〈體數起例具在前篇〉
〈中分三際一百六十五為晉孝武太元十四年己丑呂光姚萇破苻秦之歳也是時四方殽亂中原鼎沸水行潤下北而趨隂南渡四朝頽瀾莫反參而伍之各六十六一晉武帝太康十年己酉明年武帝崩一晉穆帝永和十一年乙卯是年秦苻生始立一晉恭帝元熈二年辛酉晉室已終宋魏秦夏俱起一齊永明四年丁卯魏作明堂辟雍於是道在元魏至臺城之後侯景立豫章僧辨立湘東明年宇文泰立齊王廓而下流愈頽河洛俱竭矣故潤下之厯歸於朔方齊周隋唐縁此萌櫱也〉
火炎上厯
〈用數三百一十五合益七十為三百八十五毎際各一百二十八強〉
〈梁元帝繹二年甲戌至唐高宗開耀元年辛巳一百二十八年中更陳武帝文帝伯宗宣帝後主隋文煬唐高祖太宗高宗三姓九主為炎上初際〉
〈唐高宗永淳元年壬午至唐憲宗元和四年己丑一百二十八年中更高中睿𤣥肅代徳順八主為炎上中際唐憲宗元和五年庚寅至晉天福三年戊戌一百二十九年中更唐宣宗懿僖昭廢梁唐晉四姓十主為炎上末際〉
〈中分三際一百九十二半為唐𤣥宗天寶之四載立貴妃楊氏之嵗也參而伍之各七十七嵗一為貞觀四年庚寅俘頡利可汗之嵗一為景龍元年丁未太子重俊誅武三思之嵗一為徳宗興元元年甲子朱泚破長安上奔梁州之嵗一為懿宗咸通二年辛巳杜悰平章之嵗以至於石晉戊戌而契丹稱遼遼之為禍與宗終始五代之錯於火徳猶焚燎之為首尾上有梁陳隋下有梁唐晉雖外域不競而冦攘奸回女謁宦侍可備炯武者至炎上之厯皆備矣以河圖左旋之厯推之宜為曲直而五行互起不循生序故復以炎上繼於潤下猶九六七八之相亞也〉
木曲直厯
〈用數三百六十合益八十為四百四十毎際一百四十六強〉
〈晉主敬塘天福四年己亥至宋神宗元豐七年甲子一百四十六年中更晉漢周四姓七主及宋太祖太宗真仁英五主為曲直初際〉
〈宋神宗元豐八年乙丑至宋理宗紹定五年壬辰一百四十八年中更哲宗徽欽高孝光寧理七主為曲直中際〉
〈宋理宗紹定六年癸巳至明洪武十年戊午一百四十六年中更宋理度及元世祖成武仁英泰定明文寧順帝二姓十二主為曲直未際〉
〈中分三際二百二十為紹興二十三年癸酉金貞元元年遷都於燕之二嵗也參而伍之各得八十八年一仁宗天聖四年丙寅京師及諸軍大水十月癸酉朔日食一徽宗政和四年甲午女直始敗遼於混同江一寧宗嘉泰二年壬戌始弛偽學之禁一元至正二十七年庚寅武平江陰諸路地震大水載及戊午而宇宙廓清日月宣昭萬物之所終始也是厯以金水火木相亞為序漢晉唐宋各居四厯之中必以水火木金依數求之則自明戊午至咸淳戊辰為水末際又至紹興戊寅為水中際又至慶厯八年戊子為水初際參而兩之以嘉泰二年壬戌為中際上下百年未有分據又進求火運三百八十五年自慶厯丁亥至末唐天祐十七年庚辰為火末際又至徳宗貞元八年壬申為火中際又至高宗麟徳元年甲子為火初際參而兩之以咸通五年甲申為中際治亂終始亦未勻停又進求木運自唐龍朔三年癸亥至梁天監十五年丙申為木末際又至海西公太和四年巳巳為木中際又自漢後主建興元年癸卯為木初際參而兩之以魏太平真君作壇受符之嵗在元嘉壬午為中際徒具成數而已即以金水木火求之第三運移火從木自梁主繹至宋太宗淳化癸巳四百四十年中分二百二十為天寶十三載得其中際猶不得前後故知河圖順行雒書逆轉之為膠柱水一火二木三金四之為腰皷也要以數千百年之內五行屈伸貫穿五十週遊八虛何者不屆聊舉成數以引其端雲耳〉
〈以上所論嵗月日星辰厯數皆有定序千古不易間有易者若五行厯數循環起止前後易序無關災咎箕子所稱嵗月日時不易日月嵗時既易者必如古人所稱蛇乗龍星紀淫於元枵之說然嵗星遞移陰陽縣絶春秋所怪今皆為常必如嵗鎮熒惑金水錯行黃道皆上厯太微下連箕斗於奎婁角亢之間與日月出入不能無相凌犯要不至大易其序皆為常行如古者不知日月食朔之說即十月之詩驚詫異常今皆豫刻分杪不失躔度則不宜以異常目之然以月掩日以日衝月則真可謂易矣月行至低去日皆十三度外則去嵗填熒惑金水亦可十三四度有道經三垣及諸次舍吞掩諸星從下視之如有反易實不相干五星相差高下去天各可數度毎度視地三百六十餘里如舩㠶影相去三百里外決無鬭虧之虞但因人所見以為反常則隨地修省耳秦漢以下設立官次分奠列國皆非職方保章之舊必如曰某星犯某國犯某官主有某災則鬬爭搏擊之禍皆因而起決非聖人之所推求又如水貌火言木眎金聽古人不用辰熒嵗白之占亦以為兵喪水旱雜著其兆耳今依春秋再舉日食彗孛歳饑之年以為五紀反易餘不暇詳焉〉日月失紀
〈魯隠公三年二月巳巳朔日食桓公三年七月壬辰朔日食〉
〈桓公十七年十月朔食明年夏喪至自齊莊公十八年五月壬子朔食〉
〈莊公廿五年七月辛未朔食莊公廿六年十二月癸亥朔食〉
〈僖公五年九月戊申朔食文公元年三月癸亥朔食〉
〈文公十五年六月辛丑朔食宣公八年七月甲子朔食既時楚人始霸〉
〈宣公十年四月丙辰十七年五月癸卯朔食成公十六年六月丙寅十七年十一月丁巳朔食襄公十四年二月乙未十五年八月丁巳朔食襄公二十年十月丙辰二十一年九月庚戌朔食襄公二十三年二月癸酉朔食襄公二十四年七月甲子朔食既〉
〈襄公二十七年十一月乙亥朔食明年靈王崩昭公七年四月甲辰朔食昭公十五年五月丁巳十七年六月甲戌朔食昭公二十一年七月壬午朔食明年王室亂昭公二十四年五月乙未朔食明年孫於齊昭公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亥朔食明年薨乾侯定公五年辛亥朔食十二年十一月丙寅朔食定公十五年八月庚辰朔食是年夏薨高寢哀公十四年五月庚申朔食是為春秋之終凡日食有常行而詩刺不臧亦藉以示儆也惟王省嵗蓋以憫農敬義統嵗之成猶之受終舉要雲耳卿士惟月師尹惟日此皆不關朔食之事然厯數推行則必以朔食為始春秋三十六食不書事應而弒君之變密與相符亦猶之以日當辟也昭公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亥朔食史墨以為吳將入郢則是以楚當日也凡日月之食因地所見以為淺深是時魯事楚而不事周故以辰尾為楚以楚當日猶之本國所見亦當其本國之君也此特舉垂象而言不關省協之義如五紀本意則以九疇相起二十六萬二千九百八十為六十嵗週甲之辰四週加二謂之厯數以嵗分之每嵗各得四千三百七十四謂之嵗數以月分之毎月各得三百六十四半謂之月數以日分之每日各得十二謂之日數以星分之每星一辰謂之辰數此嵗月日辰皆大者舉綱小者舉目重者舉全輕者舉碎猶六爻一卦十有八變統得四千九十六其初六變可以得嵗其中六變可以得月其末五變可以得日其上末一變可以得辰總六十四卦則可以得閏得交得食而成厯數由是以辨省位則初六變為王中六變為卿士末五變為師尹七一變為庶民因世所居視其貞悔以風雨寒溫為候前世之有道術者皆用之使八政之官皆依此起事以得其陰隲所在恰當不易不然則五紀八政未有所繫猶帝王之自為疇象非疇象之自為天地也春秋紀嵗必紀日紀日必紀其於支一一不爽則當時所為嵗月日日月嵗之說必有確然可據者古學久湮俗禁反泥故復以春秋而下日月交食之數次於後焉以證漢高帝三年十月甲戌晦食高帝九年六月乙未晦食既是呂氏殺趙王〉
〈惠帝七年十二月辛未朔食是猶之前食應高后二年六月丙戌七年正月己丑食應〉
〈文帝二年十一月癸卯三年十月丁酉食文帝七年正月辛未朔食是皆不應〉
〈景帝三年壬午食是皆應諸侯王景帝七年十二月庚寅朔食是廢太子榮〉
〈中元元年十二月甲寅三年九月戊戌食中元六年八月辛亥朔食〉
〈後元元年八月巳巳朔食又明年應陽陵武帝建元二年二月丙戌三年九月丙子食〉
〈元光元年二月丙辰七月癸未日食元朔二年二月巳巳元狩元年五月乙巳食〉
〈元鼎五年四月丁丑太始四年十月甲寅食征和四年八月辛酉食將既又明年應雲陵〉
〈昭帝始元三年十一月壬辰朔食元鳯元年七月己亥朔食是有燕王旦之誅〉
〈宣帝地節元年十二月癸亥食應楚王延壽五鳯元年十二月乙酉食殺韓延夀〉
〈五鳯四年四月辛丑朔食殺楊惲元帝永光二年三月壬戌四年七月戊寅食〉
〈建昭五年七月壬申食明年應渭陵成帝建始三年十二月戊申朔食〉
〈河平元年四月己亥食且既時大封諸舅陽朔元年三月丁未朔食王鳯殺王章〉
〈永始元年九月丁巳食時莽封新都侯永始二年三月乙酉三年二月巳卯食〉
〈永始四年八月辛未朔食元延元年正月巳亥朔食〉
〈哀帝元夀元年正月辛丑朔食殺王嘉元夀二年四月壬辰朔食六月應義陵〉
〈前漢二百一十二年日食五十三應王躬者七光武建武元年正月庚午朔食應更始建武二年正月甲子朔三年六月乙卯朔食建武六年十月丙寅朔七年四月癸亥朔食〉
〈建武十六年三月辛丑十七年二月乙未食建武二十二年五月乙未二十五年三月戊申食建武二十九年二月丁巳朔食建武三十一年六月癸酉朔食〉
〈中元元年十二月甲子朔食明年應原陵明帝永平三年九月壬申朔食〉
〈永平八年十一月壬寅朔食永平十三年十一月甲辰朔食楚王英罪廢〉
〈永平十六年六月戊午朔食永平十八年十二月甲辰朔食是嵗應節陵〉
〈章帝建初五年二月庚辰朔食和帝永元四年六月戊戌朔食〉
〈永元七年四月辛亥朔十二年七月辛亥朔食永元十五年五月甲子朔食是立鄧後安帝永初元年三月癸酉朔食永初五年正月庚辰七年五月丙申朔食〉
〈元初元年十月戊子朔食明年立閻後元初二年十月壬午三年三月辛亥朔食〉
〈元初四年二月五年八月六年十二月皆食延光三年十月庚寅朔食是廢太子保〉
〈順帝永建二年七月甲戌朔食永和三年十二月戊戌五年六月己丑食〉
〈永和六年九月辛亥朔食梁冀為大將軍桓帝建和元年正月辛亥朔食殺杜喬李固〉
〈建和三年五月丁卯朔食元嘉二年七月庚辰朔食〉
〈永興二年九月丁卯朔食是瑯琊盜起延熹八年二月丙申朔食鄧皇后自殺〉
〈永康元年六月壬子朔食是應宣陵靈帝建寧元年五月丁未十一月甲辰朔食〉
〈建寧四年三月辛酉朔食熹平二年三月癸酉朔食秋捕繫太學生〉
〈光和元年二月辛亥朔十二月丙子朔食光和二年四月甲戌朔食是殺宋廢后〉
〈光和四年九月庚寅朔食中平六年四月丙午朔食丙辰是應文陵〉
〈獻帝初平四年正月甲寅朔食興平元年七月乙巳朔食明年露次曹陽〉
〈建安五年九月庚午朔食曹操滅董氏建安六年三月丁卯十月癸未朔食〉
〈建安十三年十月癸未十五年二月巳巳朔食建安十五年二月乙巳十七年六月庚寅食建安二十一年五月己亥朔食曹操稱魏建安二十四年三月壬子朔食明年改命〉
〈後漢百九十六年日食七十二應王躬者五章武二年正月丙寅朔食明年是應恵陵〉
〈建興二年十二月戊辰朔食建興九年十二月戊戌朔食〉
〈建興十一年閏五月庚寅朔食明年獻帝薨延熈八年十月戊申朔十年三月庚午朔食〉
〈延熈十一年二月甲子朔食景耀二年七月戊子朔食〉
〈景耀三年正月乙酉朔食司馬昭弒曹髦景耀五年十一月己亥朔食明年成都陷〉
〈晉武帝泰始二年三月庚戌七月丙午朔食泰始七年十月丁丑朔食安樂公卒〉
〈泰始八年十月辛未朔九年四月戊辰朔食泰始十年四月癸亥朔食〉
〈咸寧元年八月甲申三年二月丙子朔食咸寧四年正月庚午朔食〉
〈太康四年三月辛丑七年正月甲寅朔食太康八年正月戊申十二月戊申朔並食〉
〈永熈元年正月壬申朔食四月應含章殿惠帝元康九年十一月甲子朔食廢太子遹〉
〈永康元年正月己夘四月辛卯食應趙王倫光熈元年正月七月十二月皆食是殂惠帝〉
〈懐帝永嘉元年十一月二年正月食愍帝建興四年六月十二月朔食〉
〈建興五年五月十一月並食是應在平陽元帝大興元年四月丁丑朔食亦應劉聰〉
〈明帝大寧三年十一月癸巳朔食明帝先殂成帝咸和二年五月甲申六年三月壬戌食〉
〈咸和九年十月乙未朔食咸康元年十月乙未七年二月甲子朔食〉
〈咸康八年正月乙未朔食成帝乃殂穆帝永和二年四月七年正月八年正月食〉
〈昇平四年八月辛丑朔食明年穆帝乃殂哀帝隆和元年二月十二月食政在桓氏〉
〈帝奕太和三年五月五年七月食孝武寧康三年十月癸酉朔食〉
〈太元六年六月九年十月十七年五月食太元二十年三月庚辰朔食明年應清暑殿〉
〈安帝隆安四年六月庚辰朔食是應桓氏元興二年四月癸巳朔食冬上遷於潯陽〉
〈義熈十三年正月甲戌朔食明年弒於東堂恭帝元熈元年十一月丁亥朔食是乃革命〉
〈宋文帝元嘉元年二月己夘食是廢少帝元嘉三十年閏七月辛丑朔食先應子劭〉
〈孝武孝建元年七月丙申朔食既明帝太始四年四月庚午十月丁夘朔食〉
〈廢帝元徽六年三月九月朔食明年革命齊商祖建元三年七月己未朔食明年上殂〉
〈武帝永明元年十二月乙巳朔食廢帝隆昌元年五月甲戌朔食是廢兩帝〉
〈東昬侯永元三年正月丙辰七月癸巳朔食梁武帝天監元年七月丁巳食是殺東昬〉
〈天監十五年三月戊辰朔食是去宗廟犠牲普通三年五月壬辰朔食既〉
〈大通八年四月癸丑朔食北魏始亂太清元年正月己亥朔食〉
〈太清二年七月庚寅朔食明年夏陷臺城陳武帝永定三年五月丙辰朔食陳主殂〉
〈宣帝太建七年十二月辛亥朔食太建八年六月戊申朔食周始滅齊〉
〈周靜帝大象二年十月癸丑朔食明年入隋隋文帝開皇七年五月乙亥朔食明年滅陳〉
〈仁夀元年二月乙卯朔食煬帝大業十二年五月丙戌朔食既〉
〈凡日食史不能盡書書不能盡應自晉五代至隋三百五十四年間日食應主皆在南朝惟梁陳而後永定三年五月丙辰朔食其年夏陳主霸先殂冬齊主高洋殂以高洋後於霸先猶應無二日之義也其先梁大通八年四月癸丑朔食冬宇文泰酖北魏主於長安高歡立清河世子於洛陽差有其應蓋是時梁主已從禪教而天道北行其先四朝二十二主應者十三故知上天陰隲纎毫不爽卿尹月日總為省嵗而生嵗時剋應不在三朝之限舊法論日食必眂星躔若文伯之稱去衛地而如魯地劉向之以奎為卑賤婦人東井上應京師是也然合而稽之皆未必然雖日月干支嵗徳嵗刑金稔木惡火旱水饑之說皆參半不騐惟修徳修刑修救差為近之後世五行家尅應皆以日辰為主亦士民沿習不關君相之事也唐宋而下日食視上世加詳又並繫於後雲〉
〈唐高祖武徳元年十月壬辰朔食武徳九年十月丙辰朔食是貞觀之始〉
〈貞觀元年閏三月癸丑九月庚戌朔食貞觀二年三月戊申三年八月己巳朔食〉
〈貞觀四年閏正月丁卯六年正月乙夘朔食貞觀九年閏四月丙寅朔食上皇乃崩〉
〈貞觀十一年三月丙戌朔食冬入武氏貞觀十七年六月己卯朔食廢太子〉
〈貞觀二十二年八月己酉朔食明年應翠微宮高宗顯慶五年六月庚午朔食武氏親萬幾上元元年三月辛亥朔食秋稱天后永隆元年十一月壬申朔食應太子賢〉
〈永淳元年四月甲子十月庚申食明年上崩垂拱四年六月丁亥朔食大殺唐宗室〉
〈中宗神龍三年六月丁卯十二月乙丑朔食睿宗先天元年九月丁夘朔食〉
〈開元三年七月庚申朔食明年上皇崩開元二十年二月甲戌廿一年七月乙丑食〉
〈開元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三年閏十一月朔食天寶元年七月癸卯五年五月壬子朔食天寶十三年六月乙丑朔食既明年祿山反肅宗至徳元年十月辛巳朔食是上在成都〉
〈代宗大厯三年三月乙巳朔食大厯十四年七月戊辰朔食是年徳宗立〉
〈貞元十二年八月己未十七年五月壬戌食憲宗元和三年七月辛巳十年八月己亥食〉
〈元和十三年六月癸丑朔食應又明年正月德宗貞元八年十一月壬子朔食〉
〈穆宗長慶二年四月辛酉三年九月壬子食文宗太和八年二月壬午朔食應在李訓〉
〈武宗㑹昌三年二月庚申朔食㑹昌五年七月丙午朔食明年立太叔〉
〈宣宗大中八年正月丙戌朔食懿宗咸通四年七月辛卯朔食〉
〈僖宗六年四月庚申朔食盜巢陷湖南文徳元年三月戊戌朔食癸卯僖宗崩〉
〈昭宗天祐元年十月癸卯朔食秋應於椒殿梁太祖開平五年正月丙戌朔食明年見弒〉
〈唐同光三年四月癸亥朔食明年應於伶人晉天福七年閏四月甲寅朔食晉主殂〉
〈漢隱帝乾祐三年十一月甲子朔食應是月周太祖廣順二年四月丙戌朔食〉
〈宋太祖建隆元年五月己亥朔食建隆二年四月癸巳朔食六月杜大後崩〉
〈開寳元年十二月己酉朔食開寶三年四月四年十月五年九月朔食〉
〈開寶八年七月辛未朔食明年上崩太宗二年十一月丁亥朔食〉
〈雍熈二年十二月庚子三年六月戊戌朔食淳化二年三月四年二月皆食〉
〈真宗咸平元年五月十月五年七月朔食天禧五年七月甲戌朔食明年上崩〉
〈仁宗乾興元年七月甲子朔食既天聖六年三月丙申七年八月丁亥朔食〉
〈明道二年六月甲午朔食冬廢郭后至和元年四月甲午朔食既〉
〈神宗熈寧元年正月甲戌朔食始用王安石元豐六年九月癸卯朔食〉
〈徽宗大觀元年十一月壬子朔食大觀二年五月庚戌四年九月丙寅朔食〉
〈政和三年三月壬子五年七月戊辰朔食政和八年五月壬午朔食時約金伐遼〉
〈宣和元年四月丙子朔食時師敗於朔方高宗建炎三年九月丙午朔食時苗劉事起〉
〈紹興五年正月己巳朔食上皇殂於金紹興三十二年正月戊申朔食上乃內禪〉
〈孝宗隆興元年六月庚申朔食時師潰符離淳熈十年十月壬戌朔食時禁偽學〉
〈寧宗慶元元年三月丙戌朔食殺趙汝愚開熈二年二月壬子朔食韓侂胄用事〉
〈嘉定十六年九月庚子朔食金主珣卒寳慶三年六月戊申朔食元主殂於盤山〉
〈恭帝徳祐元年六月朔日食既宋祚乃絶元至元二十九年正月甲午朔食〉
〈至元三十一年六月朔食世祖先應成宗大徳元年四月癸巳朔食〉
〈仁宗延祐六年二月丁亥朔食明年英宗立英宗至治二年十一月甲午朔食明年見弒〉
〈泰定帝四年九月丙申朔食明年殂於上都文帝至順二年八月甲辰朔食明年文宗殂〉
〈順帝元統二年四月戊午八月甲戌朔食至正十八年六月戊辰十二月乙丑朔食〉
〈至正二十一年四月辛巳七月辛酉朔食自唐武徳至元終四百四十七年四十五主應者二十六君惟嘉定十六年九月庚子朔食應金主珣寶慶三年六月戊申朔食應元主真殂於盤山是時宋祚式微雖雲正朔而天命不歸元雖崛起而渾一天下八九十年之間日徳屢儆觀於武徳貞觀建隆開寳之際天意丁寧長慶太和熈寧宣和上下薄蝕鮮少而陰隲相協之故槩可知矣宋世諸臣每當日食猶以隂雲不見為瑞可歎也夫其亦不謹天戒者矣〉
星辰失紀
〈魯莊公七年四月辛卯恆星不見星隕如雨僖公十六年正月戊申朔隕石於宋五〉
〈文公十四年七月冇星孛於北斗昭公十年冬有星孛於大辰〉
〈哀公十三年十一月有星孛於東方貞定王二年彗星見〉
〈考王八年彗星見赧王十年十二年十九年彗星見〉
〈秦始皇七年五月彗星見西方始皇九年四月彗星見西方又出北方斗下〉
〈始皇十三年正月彗星見東方始皇三十三年彗星出西方〉
〈漢高帝三年七月有星孛於大角文帝後七年有星孛於西方直尾箕指虛危〉
〈景帝二年彗星出西方景帝中元三年三月彗見西北出觜觹〉
〈武帝建元三年二月有星孛於注張厯紫宮建元三年四月有星孛於天紀至織女〉
〈建元六年六月孛於北方八月孛於東方元狩四年四月長星出西北〉
〈元封元年五月星孛東井及三台征和四年二月隕石於雍二〉
〈宣帝地節元年正月星孛於西方黃龍元年三月有星孛入紫宮〉
〈元帝初元四年四月有星孛於參建昭元年正月戊辰隕石於梁六〉
〈成帝建始元年正月有星孛於營室建始四年正月癸卯隕石於藁肥累〉
〈陽朔三年隕石白馬八永始二年二月癸未夜中星隕如雨〉
〈元延元年七月有星孛於東井踐五諸侯哀帝建平二年二月彗出牽牛〉
〈王莽地皇三年十一月有星孛於張光武建武十五年春彗見昴畢入東壁〉
〈建武三十年閏四月水在東井發芒為孛明帝永十三年夏彗出天船入於亢〉
〈永平八年夏彗出栁張犯上階遣使之天竺永平十八年夏彗出張南入太微秋上崩〉
〈章帝建初元年秋彗出天市入牽牛建初元年冬彗出婁稍入紫宮〉
〈殤帝延平元年九月隕石陳留四安帝永初三年冬彗出天苑〉
〈順帝永建六年春彗出奎婁入軒轅桓帝建和元年秋彗出天市〉
〈延熹四年夏客星在營室發芒入心延熹七年二月癸亥隕石右扶風一鄠二〉
〈靈帝光和元年彗出亢北入天苑光和三年秋彗出三台下入太微〉
〈光和五年春彗出奎入紫宮獻帝初平三年秋尤旗出角亢南〉
〈初平四年冬孛見兩角入天市建安五年冬有星孛於大梁〉
〈建安九年冬有星孛於東井建安十一年春有星孛於斗中〉
〈建安十二年冬有星孛於鶉尾建安十七年冬有星孛於五諸侯〉
〈建安二十三年春孛厯五車軒轅太微建興三年冬有星孛於少微收南中四郡〉
〈建興九年冬有星孛於翼破殺張郃建興十四年冬孛見大辰入天紀〉
〈延熈元年秋彗見張明年春魏主叡殂延熈三年冬彗出尾拂牽牛〉
〈延熈八年秋彗見七星蔣琬董允卒延熈九年春孛於昴入於軫〉
〈延熈十四年冬有星孛於營室延熙十五年春彗出於胄夏吳主權殂〉
〈延熙十六年冬彗大出軫明年魏廢其君延熙十八年春彗出於箕尾〉
〈景耀五年冬彗出亢魏咸熙二年夏彗出東壁秋晉受魏禪〉
〈晉武帝泰始四年春彗出軫五年秋孛於紫宮泰始四年七月星隕如雨皆西流泰始十年冬有星孛於軫咸寧二年冬有星孛於大角及太微〉
〈咸寧三年春孛於胃秋孛於紫宮咸寧四年夏蚩尤旗見五年孛三見於太微〉
〈太康二年秋有星孛於張太康四年春孛於鶉尾八年秋彗著於南斗〉
〈太康九年八月壬子星隕如雨太熙元年夏孛於紫宮帝乃崩〉
〈惠帝元康五年夏彗見於西方至三台大陵永康元年冬彗出牽牛指天市〉
〈太安元年夏彗星晝見諸王相屠太安二年春彗見東方指三台〉
〈永興二年秋孛於昴畢東孛於北斗璇璣成帝咸和四年秋孛犯斗東石勒虜劉曜〉
〈咸康二年春彗出奎六年春孛於太微康帝建元元年冬彗見於亢明年上崩〉
〈穆帝永和五年冬彗見於亢石氏乃滅穆帝永和六年春彗再見於亢河北乃爭〉
〈昇平二年夏彗出胃哀帝興寧元年秋孛見於角亢假桓溫黃龯〉
〈孝武寧康元年彗星三見太元十五年秋彗孛於北河入紫微〉
〈安帝隆安四年春孛著於奎經太微端門隆安四年冬有星孛於貫索孫劉乃叛〉
〈義熙十一年夏彗星二出天市掃帝座義熙十四年夏有星孛於斗魁中應在東堂〉
〈恭帝元熙元年星孛於太微西蕃是乃革命宋武帝永初三年孛再見於北方〉
〈少帝景平元年孛再見於東北文帝元嘉十九年冬孛在北斗掃五車〉
〈元嘉二十六年二十八年彗再見太微應在兇劭齊東昏永元三年彗長竟天蕭梁革命梁武帝普通元年彗見爾朱榮破魏中大通四年七月甲辰星隕如雨〉
〈大同五年冬彗出南斗東魏喪師陳文帝天嘉六年夏彗見上台齊主內禪〉
〈陳宣帝太建七年夏星孛於大角周滅齊太建十二年冬彗見西南明年周禪於隋〉
〈隋開皇三年彗星著於房心是陳後主元年開皇五年八月戊申有星隕如雨〉
〈開皇八年冬星孛於牽牛開皇十四年冬彗見於奎婁〉
〈煬帝大業三年春彗見西方竟天秋再見大業四年彗出五車掃文昌〉
〈大業十一年夏有星孛於文昌大業十三年夏彗見於太微是乃革命〉
〈唐高祖武徳九年春有星孛於昴胃是革政太宗貞觀八年秋有星孛於元枵〉
〈貞觀十三年春有星孛於大梁貞觀十五年夏有星孛於太微〉
〈高宗龍朔三年秋彗見於左攝提乾封二年夏彗見於五車〉
〈上元二年冬彗見於角亢南三年秋見東井開耀元年彗見天市〉
〈中宗文明元年秋天欃見於西方景龍元年冬二年春有星孛於昴胃〉
〈𤣥宗開元二年五月乙卯晦冇星大小無數皆西北流開元十八年夏彗出五車孛見昴畢開元二十六年孛見於紫微肅宗乾元三年夏彗著於婁胃〉
〈代宗廣徳二年十二月丙寅徹夜星流如雨大厯五年夏彗著於五車又著於北方〉
〈徳宗興元元年六月戊午星什伍皆隕憲宗元和十年彗犯軒轅〉
〈元和十一年春彗見於畢是誅元濟穆宗長慶元年春孛見太微夏彗見於昴〉
〈文宗太和四年六月辛未乙夜星流無數太和七年六月戊子夜星流無數〉
〈太和八年秋彗著於太微開成二年春彗星守危至於軒轅秋彗見元枵開成三年冬彗出箕尾亘天開成四年春彗出捲舌二月乙亥星俱西流〉
〈開成五年春冬彗再見魚仇廢太子武宗㑹昌元年秋冬孛見營室〉
〈宣宗大中六年春彗出觜參懿宗咸通六年大流星偕諸小星自南徂北〉
〈咸通九年春彗見婁胃明年秋見大陵僖宗中和元年八月己丑大小星隕如雨〉
〈光啟二年五月有星孛於尾箕明年如鳯翔昭宗大順二年夏彗出三台掃天市〉
〈景福二年彗著於太微李茂貞犯京師天祐二年夏彗著於軒轅是乃革命〉
〈梁乾化二年夏彗出張是應友珪後唐明宗元年六月乙未衆小星交流〉
〈天成三年彗出牽牛長興元年九月辛酉夜衆小星交流而隕〉
〈末帝清泰三年秋彗出天哭自焚於懐州晉天福六年冬彗掃天市垣明年晉主殂〉
〈周世宗顯徳三年正月有星孛於參宋太祖開寶八年彗著於柳至東壁〉
〈太宗端拱二年夏彗出東井淳化二三年每有流星分一為三相從而沒〉
〈真宗咸平元年春彗出營室六年冬見井鬼景徳三年五月乙卯客星出天津分為四沒〉
〈天禧二年彗著於斗魁厯軒轅七星仁宗乾興十年八月星出胃併為六七西流〉
〈景祐二年秋孛見於張翼冬廢后郭卒景祐四年七月戊申星數百西南流〉
〈皇祐元年春彗出虛入於婁嘉祐元年秋彗出紫微〉
〈英宗治平三年春彗著於營室明年上崩神宗熙寧八年冬彗出軫中是罷手實法〉
〈哲宗紹聖四年秋彗出氐中入天市徽宗崇寧五年春彗出奎入於濁〉
〈靖康元年夏彗出紫微垣高宗紹興十五年夏彗出參〉
〈紹興二十二年秋彗出井金遷都於燕孝宗淳熙二年秋星孛於紫微垣〉
〈寜宗嘉定十五年秋孛出右攝提元世祖至元元年秋彗出輿鬼〉
〈至元三十年彗入太微垣明年特穆爾立成宗大徳八年彗守營室〉
〈仁宗皇慶二年彗出東井順帝至正三年夏彗著於東北〉
〈順帝二十六年孛見於紫微至正二十八年春彗出於昴畢沒於昴〉
〈凡史家占騐著於五星而春秋所書止及隕孛蓋隕孛之象著而五星之緯微易曰天垂象見吉凶聖人則之亦取其明著者而已戰國以來所言星辰皆不應經義即如五運六氣太過不及之說以氣生運為順化若甲子甲午甲寅甲申火下生土壬辰壬戌水下生木乙丑乙未土下生金辛卯辛酉金下生水癸己癸亥木下生火之類以氣克運曰天刑若庚子庚午庚寅庚申火下克金戊辰戊戌水下克火辛丑辛未土下克水丁卯丁酉金下克木巳巳己亥木下克土之類運生氣曰小逆相得則微壬子壬午壬寅壬申木上生火庚辰庚戌金上生水癸丑癸未火上生土己卯己酉土上生金辛巳辛亥水上生木之類運克氣曰不和不相得則甚如丙子丙午丙寅丙申水上克火甲辰甲戌土上克水丁丑丁未木上克土癸夘癸酉火上克金乙巳乙亥金上克木之類若此則專倚干支亦春秋之所不訓且聖人以五紀反易其所關係獨在俊民必非泛泛如年榖不登水旱疾疫之說易曰天地閉賢人隠誠使春行秋令夏隕冬霜賢人君子必有不獲康寧者至如南宋之季月或一年四食日多頻月無光則亦所厯所遺中隷首之算外也嵗饑與食彗殊倫似不足紀然聖人首重氏命百榖著於功歌以春秋洪範之所並録故亦屬綴於後焉〉嵗時失紀
〈魯莊公六年螟七年無麥苗十七年多麋莊公二十年齊大災二十八年大無麥禾〉
〈文公三年雨螽於宋宣公十年饑十三年螽十五年蝝生饑〉
〈襄公二十四年大饑哀公十三年螽秦皇十六十九年大饑〉
〈漢高祖二年關中大饑民就食蜀漢武帝建元三年元鼎三年平原關東氏相食〉
〈元帝初元元年秋二年夏饑關東民相食光武二年關中大饑〉
〈安帝永初三年京師人相食桓帝延熹九年豫州民饑死什四五〉
〈靈帝光和五年京師大疫獻帝興平二年關中民相啖白骨委積〉
〈晉愍帝建興四年大饑元帝大興二年吳郡無麥禾〉
〈成帝咸和五年無麥禾穆帝永和十二年饑孝武太元六年無麥禾安帝元興元年大饑〉
〈北齊武平四年山東大饑隋煬帝大業五年燕代齊魯皆饑〉
〈唐貞觀元年關內饑高宗總章二年郡國大饑〉
〈儀鳯四年春東都饑調露元年秋關中饑永隆元年東都饑永淳元年京師人相食〉
〈垂拱三年大足元年景龍二三年郡國饑先天二年京師岐隴饑〉
〈開元十六年河北饑時立長征酬勲格乾元三年春京師饑廣徳二年秋關輔饑〉
〈貞元元年二年大饑時作大盈庫初稅茶貞元十四年十九年饑時裴延齡用事〉
〈元和七年至十一年皆饑長慶二年江淮饑太和四六九年郡國大饑〉
〈大中五年六年九年湖南淮南饑咸通九年東都大饑龎勛陷淮南五州〉
〈乾符三年京師饑時天平軍亂光啟二年荊襄人相食時朱玟王行瑜亂〉
〈大順二年春淮南大饑時王師潰於趙城天祐元年京師大饑時有椒殿之禍〉
〈宋明道二年江南餉種皆絶時劉後見太廟建炎元年汴京大饑人相啖道殣無胔〉
〈建炎三年金陷東郡饑盜載屍為糧紹興元年至五年十年十一年郡國皆饑〉
〈紹興十八年紹興府大饑時竄胡銓於嶺南紹興廿八九年大饑〉
〈隆興元年江南大饑時王師潰於符離淳熙元二三年至九十年皆大饑無麥禾〉
〈淳熙十一二年嶺東西大饑時禁偽學紹熙二四五年江淮食草木時李氏殺貴妃〉
〈嘉泰元年至四年江上下皆饑時金人乞和嘉定元年至十六七年皆饑猶受寶大慶殿〉
〈嘉熙四年臨安市貿人肉時史嵩之為政元至元二十一年至廿八九年郡縣多大饑〉
〈成宗元貞二年至大徳十一年郡縣多饑武宗至大元年江南大饑東郡父子相食〉
〈仁宗延祐二年至七年郡國大饑順帝至正元年至五年畿輔人皆相食〉
〈至正十四年江嶺間饑父子相食自春秋至元終二千九十年惟漢文景昭宣四朝不饑百穀用成及前宋百六十年間少饑耳饑之最甚至父子相食惟三代之季若漢安帝永初而下唐徳宗貞元而下南宋建炎紹興而下無嵗無地不饑百姓彫攰國祚隨之書雲四海困窮天祿永終故水火疾疫嵗皆不成而嵗事不成兼有旱蝗兵革之變洪範說省專指百榖固應以農事為本而五行庶徵別自分繫亦各從其類也〉
皇極章第七
五皇極
皇建其有極
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㑹其有極歸其有極
曰皇極之敷言是彞是訓於帝其訓凡厥庶民極之敷言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皇極一章未有敷言其斂時五福至以為天下王一百四十字皆疑在嚮威之末葢敬晨協乂明念嚮威此八用者皆建極之義舍是八用則極無由建故以建極之意寓八用之中恐其意義未明乃於篇終敷言發揮錫極保極作極協極㑹極歸極諸義以暢前意自古學久湮篇章淆亂伏生以下未能句讀徒裒輯成文以就縫綻而已今欲更定無憾必須移斂時五福百四十字盡歸篇未而厯代諸賢未抽其緒姑依金履祥之説以無偏無陂一百字繫為敷言其實皇極不須敷言即皇建其有極五字已該無限精義下章百四十字皆為威福用人而發恐天子行其好惡以傷害俊民聞天下偏黨之禍非專為民訓也看敷言章另説庶民意義燦然不過恐庶民之近天子者假偏黨以行其淫比耳庶民不學以天子之好惡為好惡俊民好徳以上帝之好惡為應違天子不念俊民而徒雲與民同其好惡又不念庶民而實欲自行其好惡則平康正直之誼裒而嚮福威殛之權皆倒矣上章言日月之行有冬有夏月之從星則以風雨猶言風雨生於日月不生於星辰寒暑生於冬夏不生於風雨明天子當與俊民共治庶民不當與近臣共為好惡也下章言平康正直明是無有偏黨無作好惡而剛柔四克其權出於皇極天子所為道義與庶民所為道路一也三代而下天子已尊俊民已䛕語皇極則雲天子所以正庶民之偏黨語三徳則雲天子所以克臣下之偏私終日求之臣民而天子無事焉所以五紀失序而咎徴日見也今以皇極不用敷詞八用總歸一建復舉五作九用分屬圖書以發明皇極繫於左焉〉
作聖建用圖
〈思睿作聖即皇極也而又不指為皇極者蓋作聖為天子之體而建極為天子之用語體則肅又哲謀皆作聖之體語用則敬晨協乂明念嚮威皆建極之用也〉
〈五行初不言用蓋以五行為本嚮之則福背之則威離有嚮極之福坎有背極之威然體天為用者初無威福以威福託於天而敬建歸於己則皇極之建亦可不言五行不言威福也人主不以威福為用而以睿聖為體晨八政而明稽疑乂三徳而協五紀敬五事而念庶徴雖不作威福威福已著於天下矣上章言庶民惟星星冇好風星有好雨必使庶民皆無好惡王者不能必使王者皆從民之好惡天地亦不能也天地日月無私好惡王者法之以建天地而行日月使八政稽疑五事庶徴三徳五紀相為參贊不撓嚮威之明不汨五行之序而已詩曰敬天之怒無敢戲豫敬天之渝無敢馳驅一敬而後喜怒哀樂各中其節中節而後位育致也然則所稱遵王者何也曰王一天也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不為民父母則無以作天子天子亦天也惟王稱天天子之法天猶後王之法前王孟子曰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以中和法天以道義法先王然後可稱建極矣又作中和圖如左〉
〈喜怒哀樂是生好惡蕩平正直即為中和蕩平可以稱道正直可以稱義道義立而中和致中和致而皇極可建也皇極無倚一敬本獨故曰慎獨再作慎獨圖如左〉
〈九兼兩用而五行不言用五行寄諸用者也五不言五行而一言五行五行貫於獨者也皇極宜言獨而不言獨五行宜言五而不言五故以獨寓於五以五寓於獨獨之寓於五五之寓於獨猶一用之為兩用一九之為十一也故方圖之南北與中央出入天地之要妙也夫使五為五行一為皇極則人將執五以求五行執一以求皇極使執五可得五行執一可得皇極則是用嚮之半可得半威用威之半可得半嚮也折四不可以當五折五不可以當六故以五福還於南嚮以六殛還於北威五福還於南嚮而五非南嚮六殛還於北威而一非北威故分五以為九用留一以為獨建一建於五之中五建於一之內人知夫一之街於九五之逵於九而不知夫一之無所不宅也一無所不宅而復還於五歸於一故以五居一謂之皇以獨命五謂之極敬晨協乂明念嚮威皆慎也慎則無所不敬敬而不晨不協不乂不明不念則猶若有所未慎也有所未慎則八政稽疑五紀庶徴猶在眎聽聞暏之內一慎祗敬則七十五占五休五咎皆不在眎聽聞睹之內眎聽聞睹不在形聲而後喜怒哀樂與天地同體與天地同體而後與天地同用矣然則嚮威福殛何所用之曰嚮威福殛天地之大用也聖人不用則還諸天地還諸天地而五行可吏也衆人慾用天地而卒不勝天地以其好惡爭勝五行而卒為五行所勝者比比也〉
三徳章第八
六三德
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
平康正直彊弗友剛克燮友柔克沈潛剛克高明柔克〈臣攷三徳之正五紀猶中氣之和嵗㑹嵗有太過名曰先天嵗有不及名曰後天五陽先天氣交於大寒之前五陰後天氣交於大寒之後故為中氣以和之五運六氣互相克制中和始得故曰天子建申和之極言天子以八政剛柔正陰陽之治也剛柔寄於八政陰陽辨於五紀嵗月不殊而人民異動故為四克以平之平而後正正而後乂乂而後明故為稼穡以乂平康為從革以乂弗友為曲直以乂燮友為炎上以乂沈潛為潤下以乂高明斧龯弓旌鞀鐸琴瑟蓋合為正直之用也孔安國曰地雖至柔亦有剛克能出金石天為剛徳亦有柔克不干四時喻臣當執剛以正君君亦當執柔以納臣蘇軾深取是說然猶迂濶逺於情實其情實者亦曰克己復禮而已己者人也禮者天也彊弗友燮友沈潛髙明皆人也剛克柔克天也天即禮也蓋有禮則正直正直則四克有所措不然亦猶之鹽梅麯櫱歸於調停而已乾以弗友而用離離以烈而成其光坤以燮友而用坎坎以順而成其利坎以沈潛而用震震奮而知省離以高明而用兌兌悅而趨事西方之用巽東方之用兌君子亦各有取之也堂皇之間縣象布和正直不克取諸稼穡邊圉之間正辭伐罪以剛克彊取諸從革親黨之間恵懋保和以柔克燮取諸曲直閫閥之內有物有恆以剛克柔取諸炎上臣隣之間有浹有巽以柔克剛取諸潤下周官柞氏掌攻革木及林麓夏日至令刋陽木而火之冬日至令剝陰木而水之若欲其化也則春秋變其水火薙氏掌殺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秋繩而芟之冬日至而耜之若欲其化也則以水火變之其刋陽木而火剝陰木而水此猶之弗友剛克燮友柔克也其春秋變水火及以水火變之此則所謂沈潛剛克高明柔克也凡己私之難克猶草木之有根芽非水火互用不能殄絶聖人以正直為心剛柔為用先正己而後正人先直己而後直人知柔知剛以變化成其順治其所以成治者皆八政之用而克復歸仁在八政之先非主敬君子未之能省也此視聽言動四勿之功獨傳顔氏子乎凡八政之官分治四克而平康正直獨以物格歸於皇極沈潛主貌貌之恭肅為克取剛貌無剛克則玩䙝乗之與物俱波詩曰洵有情兮而無望兮高明主言言之從乂為克取柔言無柔克則鄙倍乗之與物俱焚詩曰亂之輯矣民之洽矣燮友主眎眎之明哲為克取柔視無柔克則驕亢不下與物無親詩曰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彊弗友主聴聴之聰謀為克取剛聽無剛克則讒毀入焉與物俱化詩曰君子信盜亂是用暴盜言孔甘亂是用餤故先王之為八政分寄四克以治九官食與司徒居於東方以治木徳喜氣萃之貨與司冦居於西方以治金徳怒氣萃之祀與司空居於北方以治水徳哀氣萃之賓與司馬居於南方以治火徳樂氣萃之喜怒哀樂各以中和為節中和之治寄於慎獨禮樂之用著於克己故知中和之本於慎獨禮樂之要於克己者可與言三徳之乂矣〉
〈凡五倫五典之數不分方位文王之敬止只言父子君臣仲尼之未能兼及兄弟朋友蓋五行之數只有生克生者以為父子克者以為君臣因其父子以制君臣因其君臣以制夫婦夫婦之取於君臣猶朋友之取於兄弟也五倫之間皆有彊弗燮友沈潛高明之別箕子之稱三徳皐陶之稱九徳差數雖殊而要以源本五行綱紀八政翕受敷施以致四克之用其義一也今別為圖以便考焉〉
右三徳四克之圖
〈洪範言三徳皐陶言九徳其實皆五徳也九徳三徳各有克制與河圖相參〉
右九徳配三徳之圖
〈九徳各有克制亦依河圖生成相參〉
右九徳配四克之圖
〈九徳出於河圖寛栗屬土為正直中和之所立體因而推之北方水徳一柔而立六愿而恭南方火徳二亂而敬七擾而毅東方木徳八直而溫三簡而亷西方金徳九剛而塞四彊而義此五徳之方也又別其〉〈隂陽彼此相濟始其生者後其成者故一柔而立二愿而恭六亂而敬七擾而毅三直而溫四簡而亷八剛而塞九彊而義此五徳之制也蓋以柔立願恭皆為水徳則近於沈潛故以六為亂而敬觀九河北流天下會同知水徳之高明也以亂敬擾毅皆為火徳則近於高明故以二為愿而恭觀五秩南行萬物相見知火徳之沈潛也以直溫簡亷皆為木徳則近於燮友故以八為剛而塞觀壬林之盛萬物出震知柔克之不畸柔也以剛塞彊義皆為金徳則近於彊弗故以四為簡亷觀兌悅之源諸流潔清知剛克之不疇剛也故生於柔者成於剛成於剛者生於柔天道不克〉
〈剛柔不得故復為四克歸仁圖附焉〉
右四克歸仁圖臯陶
〈凡禹臯之學同出於虞廷顔思之學同出於孔氏禹稱三徳臯稱九徳皆以剛柔克化為用顔稱克復思稱中和皆以天人貞勝為本要以變化氣質㑹歸理極則一也人生而稟於陰陽殽於五行以為氣質不過彊弗燮友沈潛高明四端有以克之則氣質皆化為道徳無以克之則性情皆化為氣習中庸稱容敬執別而先以有臨論語稱泰威恵勞而歸於不貪雖不言克制而克制之道彼此互見世儒以此為制伏臣下之方諛而且陋矣或謂河圖主生自水而木而火而土而金故以生為序洛書主克自水而火而金而木而土故以克為序九金彊弗故以七火克之此彊弗之剛克也八木燮友故以四金克之此燮友之柔克也六水沈潛故以五土克之此沈潛之剛克也七火高明故以一水克之此高明之柔克也於義雖通而皇極睿思之理未能甚協要知水火金木各有剛柔非經睿思不能致克仁義禮智亦有孤行本於聖心乃成玅用然則聖人之專言歸仁復禮不有所倚歟曰仁有五生禮有五克仁禮之於五行猶土也然已復已歸之後則非猶土也雷龍神鬼皆出於土而入於土使土猶之五行者則所克不過沈潛所生不過彊弗非復九徳咸事之義矣孟子曰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智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以性制命以命制性故自孔顔而下為禹臯之學者莫孟子若也性命互克不復為圖別其圖於後焉〉
稽疑章第九
七稽疑
擇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霽曰蒙曰驛曰克曰貞曰悔
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
立時人作卜筮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
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從庶民從是之謂大同身其康彊子孫其逢吉
汝則從龜從筮從卿事逆庶民逆吉
卿士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庶民逆吉
庶民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卿士逆吉
汝則從龜從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內吉作外凶龜筮共違於人用靜吉用作凶
〈聖人作睿而猶有疑思肅乂哲謀而猶有疑事所以參核天人不與鬼神爭智也七卜之有五占皆龜也用二衍一皆筮也龜者疇也筮者易也疇之象甚著而其辭已微故用龜者觀其象易之象雖微而其辭甚著故用蓍者玩其辭雨霽蒙易克皆象也象經三兆兆經八體三八二十四以五乗之其體百有二十以十乗之其變千有二百故曰太卜掌三兆之灋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經兆之體皆百有二十其變皆千有二百然而未盡也何為其未盡也曰古之用法者不一而其取法者常有所不盡易之為象六十四其變四千九十六又再進之為二十六萬二千一百四十四則象不勝指而詞不豫設疇之為數縱橫十五分為八方據三而成卦三八二十四以五占之為百二十然其原田各八句股各八圭黍各八或重或單出入戊巳不可以百二十盡也今曰體色墨坼別以四六以五乗之以十衍之為千二百是言其兆耳以言其象則固未盡也圖書兩象其文皆龜也參疇為三通五為九三乗九九七百二十九以兆經之二千一百八十七著陰陽日月之合也方圓為玉橫縱為原袤折為瓦三分體卦各二百四十三各有五占雨霽蒙驛克為兆一千二百一十五立三人而參之備兩嵗之日一朞之辰是鬼神所執吉凶之契也吉凶之契不可膠刻而從違之象其變多方總以雒書為據故復為雒書占象如左〉
〈五占之解舊各不同孔氏以驛為落驛氣不連屬鄭氏以圛為光明色澤光悅然其以水火金木上為序〉
〈則一也占法殊方古今異變孔潁達雲今之川熙兆橫者為土立者為木斜嚮徑者為金背徑者為火因兆而細曲者為水賈公彥雲兆直丄向背者為木直下向足者為水邪向背者為火邪向下者為金橫者為土其實皆不然者五行不専一事五變不專一態為𤇍兆者體色墨坼皆似□玉為原兆者體色墨圻皆似於原為瓦兆者體色墨圻皆似於瓦三兆既分然後以五占別之五占可以兼三兆而三兆不可以兼五占故言五占而不言三兆也然則雨之為象三兆皆雨霽之為象三兆皆霽蒙之為象三兆皆蒙驛之為象三兆皆驛克之為象三兆皆克則何適主與曰以事為主古之用簭有九用龜命八一征二象三與四謀五果六至七雨八瘳又雲立君大封大祀大遷大師大喪是於五者各有好惡猶月之從星而有風雨也然則五占之用獨貴霽克者何也曰火土者天地之晝氣也命雨而得霽命霽而得克則無為貴霽克矣然則玉兆皆無墨坼而貴璺食深晣者何也曰璺食者日月之交氣也大象不衍大謀不私亦無為貴墨坼深晰矣然則古之用火灼龜何也曰人生於日日灼於地而百草以蕃春夏自南而北秋冬自北而南視高𬋖箠則取於此也然則火灼龜而成體兆日灼地而成煇祥大地之煇祥著於龜腹之體兆而聖人獨以龜腹尚於日煇者何也曰日煇尊也尊命於天不可以旦告龜腹親也親命於人則可以旦告然且聖人不廢眂祲亦猶之占兆也然則食貨祀司空司徒司冦賓師以其位而取之乎抑以其兆而取之乎曰以其位而取之也以其位取之而又眎其所交別其體色墨坼則未有遯者矣然則一九之交曰食與師而亦曰司空司冦三七之交曰祀司冦而亦曰食與賓二八之交曰貨與賓而亦曰祀與司徒四六之交曰司空司徒而亦曰貨與師一方四官一象兩治五占雜應奚取之乎曰取其正者而其應交厲然則五行所屬圓圖正位不復為據與曰其數固自在也金火交於西南水木安於東北易曰利西南言其交者也曰不利東北言其不交者也象不交則不神道不交則不通水火木金變色致氣以動天地日煇動而著龜北動而微聖人取微焉耳然則占象之猶有異同何也曰精魄著人思擬各別日煇射旁而左右異視連山之時未有歸藏歸藏之時未有周易然且顓頊黃帝不循一師然則聖人亦有悔與曰何為其無悔也不悔則不動不動則卜筮可以不設卜筮可以不設則煇祲可以不眡煇祲可以不眂則日食彗隕皆無可動聖人者而聖人之智尊於鬼神大於天地〉
〈五占灋既不傳眂祲亦五占之屬故復以厯代氛祲繫焉〉
煇占紀異
〈漢高帝七年六月月暈圍參畢七重應白登武帝建元二年四月戊申如日夜出厯衛氏〉
〈建元四年夏有風赤如血昭帝元平元年正月壬子風師見狀如亂鬊〉
〈元平二年二月乙酉祥雲如狗夾漢西行元帝永光元年四月日青白無景應石顯〉
〈成帝建始元年八月戊午兩月重見應王氏河平元年正月壬寅日月皆赤無光中食墨〉
〈永始二年二月癸未東南有赤氣索索如樹應樊並蘇令〉
〈哀帝建平元年正月丁未疋練南行聲如雷王莽地皇元年二月壬申日正黒〉
〈世祖建武七年四月丙寅日抱白虹貫暈中元元年十一月甲辰月中衆星出入齒齒〉
〈章帝建初元年七月屢有白虹貫日應竇憲和帝永元十六年四月紫宮著粉絮應大喪〉
〈殤帝延平元年夏冬日屢有璚背兩珥順帝永建二年六年春屢有虹貫日珥暈〉
〈永和六年正月己夘白虹貫暈兩珥桓帝建和三年二月己巳黃氣抱日突兩珥〉
〈靈帝熹平二年八月白練衝北斗主兵光和元年六月丁丑天投蜺墜溫明殿〉
〈中平五年正月日中墨食如飛鵲獻帝初平元年二月壬辰白虹貫日〉
〈興平二年十二月月重暈兩珥在端門先主章武三年冬月暈北斗應永安宮〉
〈晉武章泰始元年七月日暈再重貫白虹泰康元年正月己丑朔雜氣貫日有光〉
〈恵帝元康九年正月日中墨食如鷰永康元年正月癸亥朔日暈三重冬晝晦〉
〈永興元年冬日中有墨分著是年十二月壬寅夜赤氣有聲〉
〈光熈元年五月壬辰日散如血流映地是年十二月甲申白氣若虹夜見五日〉
〈懐帝永嘉二年二月白虹貫日有暈五重永嘉五年三月庚申日散血中著墨燕〉
〈愍帝建興二年正月巳巳朔霧著人如墨建興二年正月庚申有日隕別光逆行〉
〈建興五年正月庚子日三出重暈兩珥元帝大興元年十一月乙夘日夜出有珥〉
〈永昌元年十月京師大霧晝晦成帝咸康元二八年屢有白虹貫日〉
〈穆帝永和十一年日中著墨見三足鳥帝奕六年三月辛未日暈五重貫白虹〉
〈孝武太元十三四年日屢有黒子安帝隆安元年十二月壬辰日暈有背璚〉
〈元興元年二三月白虹屢貫日應桓𤣥義熙元年五月日冇采珥六年五月有璚〉
〈義熙七年七月五虹射東方恭帝元熙二年日兩直珥貫白虹應革命〉
〈宋文帝元嘉四年晝晦十日自是天下無王元嘉三十年正月朔青黒氣覆宮殿〉
〈梁武帝太清二年五月有兩月相承如鉤太清三年正月庚申白虹貫日三重應侯景〉
〈元帝承聖元年十一月丙子見兩日應革命陳文帝天嘉七年二月庚午日無光烏見〉
〈宣帝太建五年六月西北黒雲屬地散如豕太建十二年壬寅白虹見西方〉
〈周武帝天和二年十月黑杯食日六日乃滅隋文帝仁夀四年七月乙未日青八日乃復〉
〈煬帝大業十三年十一月辛酉日光散如流血唐太宗貞觀十一年七月朔黃氣竟天貞觀十七年四月青氣遶東宮殿貞觀十八年六月壬成青黒氣亘天〉
〈高宗咸亨元年永淳元年春日皆如赭中宗景龍二年七月癸巳夜赤光照地三日〉
〈𤣥宗開元二十九年三月丙午晝昬天寶三年正月庚戌日暈五重〉
〈代宗寶應元年七月赤光貫紫微大光明年幸陜吐畨入長安〉
〈大厯二年七月日旁屢建旗白氣亘天大厯二年十月黒塵彌北方〉
〈大厯三年正月日屢有青赤冠珥徳宗貞元二年閏五月壬戌日有黒暈〉
〈貞元二年十一月壬午赤氣五出亘天憲宗元和二年十月壬午日傍獻馘應李錡〉
〈元和十三年十二月丙辰白虹東西亘天敬宗寶厯元年六月甲戌赤虹貫日〉
〈寶厯元年十二月乙酉夜赤霧彌天文宗太和元年庚戌赤白氣間出北方〉
〈太和三年八月西方冇日氣如柱太和六年三月有黒祲與日觸〉
〈太和八年十月白虹貫日上有背玦應李訓開成元年正月辛丑朔白虹貫日應在仇魚〉
〈開成五年正月己丑虹環貫珥應在內庭武宗㑹昌元年十一月庚戌墨食日〉
〈宣宗大中四年正月壬寅黒氣東西際天大中十三年四月甲午晝晦〉
〈懿宗咸通元年七月白虹亘西方咸通六七年日屢有白黒貫氣重暈〉
〈咸通十四年七月黑氣盤屬殿乃應僖宗僖宗乾符元二年日中者鷰應田令孜〉
〈乾符六年十一月丙辰朔兩日出鬭應盜巢中和二年七月丙午絳氣竟天〉
〈中和三年三四月日屢有青黃暈昭宗景福元年五月日色散如黃金〉
〈光化二年日中白氣直坤艮光化三年冬日有虹蜺背璚彌旬應劉季述〉
〈天復元年十月日色散如金應韓全誨天復二年二月日貫赤氣亘東南北〉
〈天祐元年二月丙寅日中見北斗天祐二三年正二月屢有黃白環青赤背氣〉
〈晉高祖天福二年正月赤氣如火見紫宮天福九年正月霧中二白虹相偶〉
〈宋大祖開寶七年正月丙戌日中著二黒子太平興國四年四月乙未白氣壓北斗〉
〈真宗咸平三年十月黒氣貫北斗景徳元年十二月甲辰出如日者三〉
〈仁宗景祐元年八月壬戌黃白氣出張翼積三十三日應在元昊〉
〈神宗熙寧二年十一月赤氣著西北哲宗元祐三年七月丁夘夜東北明如晝〉
〈徽宗建中元年正月朔夕赤氣間白直坤艮自熙寧至宣和間日屢有黒子應諸邪佞〉
〈自元符至靖康間日屢有背㦸纓履格暈靖康二年正月丁未晝晦二月壬午戊子白氣貫斗髙宗建炎三年春白虹屢貫日建炎三年二月甲寅日傍兩格如人〉
〈建炎四年五月夜赤光亘東北如火建炎四年五月壬子夜白氣雜出北方〉
〈建炎二十七年赤氣出紫宮建炎三十年西北赤氣如火屢見〉
〈紹興元年正月壬戌日有背氣紹興六年至八年日屢有黒子〉
〈紹興七八年春秋屢有赤氣直坤艮紹興二十七年至三十二年屢冇赤氣隨日〉
〈孝宗乾道元年正三四月屢冇白氣貫三垣乾道八年八月壬午赤氣亘中天〉
〈乾道二年二月庚辰日有直氣六月傍倚㦸乾道三年三四五月日屢有赤黃暈〉
〈乾道四年三月己丑大霾乾道五年正月甲申晝晦〉
〈淳熈十三年五月己夘日暈中有黒子淳熙十五年丙申日有背氣〉
〈光宗紹熙四年秋日戴且背夜有赤白雲氣寧宗慶元元年正月丙辰白虹貫日〉
〈慶元六年十月赤氣夜發亘天嘉泰四年二月庚申夜有赤雲間白亘天〉
〈開禧元年四月辛丑日中墨食嘉定六年四月日暈匝黃赤〉
〈自漢至元末日暈珥璚背抱之至多者莫過於宋真仁英神哲五朝之間而奏者皆以為瑞或以為主明臣蔽主賢臣不賢之占可謂䛕諂極矣凡天地之氛祲見於天上皆謂之反易雖兆魄不同體色各異而人主因之可以自審猶太陽之盛衰視羣祲之伏現也火之灼龜一告之後龜不復用日之灼地神物著天一告再告則精爽幾窮矣六朝自齊梁而後亦氛祲至多而史官皆不盡録猶之孔聖之夫不信龜筮則七卜五占可以盡廢故亦略存其概以識稽疑雲〉
洪範明義卷下之中
<經部,書類,洪範明義>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前238年 (提及)
- 前237年 (提及)
- 734年 (提及)
- 1219年 (提及)
- 前551年 (提及)
- 前440年 (提及)
- 前330年 (提及)
- 前85年 (提及)
- 50年 (提及)
- 51年 (提及)
- 185年 (提及)
- 前17年 (提及)
- 186年 (提及)
- 306年 (提及)
- 545年 (提及)
- 546年 (提及)
- 650年 (提及)
- 651年 (提及)
- 755年 (提及)
- 756年 (提及)
- 860年 (提及)
- 861年 (提及)
- 951年 (提及)
- 1040年 (提及)
- 1130年 (提及)
- 1205年 (提及)
- 1206年 (提及)
- 1280年 (提及)
- 1281年 (提及)
- 1355年 (提及)
- 前573年 (提及)
- 前572年 (提及)
- 前423年 (提及)
- 前422年 (提及)
- 前273年 (提及)
- 223年 (提及)
- 前272年 (提及)
- 前108年 (提及)
- 前107年 (提及)
- 前26年 (提及)
- 124年 (提及)
- 443年 (提及)
- 444年 (提及)
- 389年 (提及)
- 289年 (提及)
- 355年 (提及)
- 486年 (提及)
- 681年 (提及)
- 682年 (提及)
- 707年 (提及)
- 784年 (提及)
- 1084年 (提及)
- 1085年 (提及)
- 1232年 (提及)
- 1233年 (提及)
- 1377年 (提及)
- 1153年 (提及)
- 1026年 (提及)
- 1114年 (提及)
- 1367年 (提及)
- 792年 (提及)
- 864年 (提及)
- 663年 (提及)
- 516年 (提及)
- 754年 (提及)
- 前549年 (提及)
- 前186年 (提及)
- 前149年 (提及)
- 前144年 (提及)
- 前127年 (提及)
- 前122年 (提及)
- 前112年 (提及)
- 前93年 (提及)
- 前89年 (提及)
- 前84年 (提及)
- 前69年 (提及)
- 前42年 (提及)
- 前34年 (提及)
- 前30年 (提及)
- 前28年 (提及)
- 前24年 (提及)
- 前13年 (提及)
- 前12年 (提及)
- 40年 (提及)
- 46年 (提及)
- 53年 (提及)
- 55年 (提及)
- 65年 (提及)
- 70年 (提及)
- 73年 (提及)
- 75年 (提及)
- 92年 (提及)
- 95年 (提及)
- 103年 (提及)
- 111年 (提及)
- 114年 (提及)
- 115年 (提及)
- 117年 (提及)
- 165年 (提及)
- 168年 (提及)
- 171年 (提及)
- 173年 (提及)
- 178年 (提及)
- 179年 (提及)
- 181年 (提及)
- 189年 (提及)
- 193年 (提及)
- 200年 (提及)
- 201年 (提及)
- 208年 (提及)
- 210年 (提及)
- 216年 (提及)
- 219年 (提及)
- 222年 (提及)
- 245年 (提及)
- 248年 (提及)
- 259年 (提及)
- 260年 (提及)
- 262年 (提及)
- 272年 (提及)
- 274年 (提及)
- 278年 (提及)
- 283年 (提及)
- 287年 (提及)
- 299年 (提及)
- 307年 (提及)
- 342年 (提及)
- 362年 (提及)
- 375年 (提及)
- 381年 (提及)
- 395年 (提及)
- 400年 (提及)
- 453年 (提及)
- 454年 (提及)
- 483年 (提及)
- 494年 (提及)
- 502年 (提及)
- 522年 (提及)
- 547年 (提及)
- 548年 (提及)
- 559年 (提及)
- 575年 (提及)
- 576年 (提及)
- 580年 (提及)
- 587年 (提及)
- 616年 (提及)
- 618年 (提及)
- 626年 (提及)
- 643年 (提及)
- 648年 (提及)
- 660年 (提及)
- 688年 (提及)
- 712年 (提及)
- 715年 (提及)
- 732年 (提及)
- 796年 (提及)
- 822年 (提及)
- 484年 (提及)
- 854年 (提及)
- 863年 (提及)
- 911年 (提及)
- 925年 (提及)
- 952年 (提及)
- 960年 (提及)
- 961年 (提及)
- 970年 (提及)
- 975年 (提及)
- 985年 (提及)
- 402年 (提及)
- 991年 (提及)
- 998年 (提及)
- 1022年 (提及)
- 1028年 (提及)
- 1054年 (提及)
- 1068年 (提及)
- 1083年 (提及)
- 1107年 (提及)
- 1108年 (提及)
- 1113年 (提及)
- 1118年 (提及)
- 1129年 (提及)
- 1162年 (提及)
- 1163年 (提及)
- 1183年 (提及)
- 1195年 (提及)
- 1368年 (提及)
- 1223年 (提及)
- 1275年 (提及)
- 1292年 (提及)
- 1294年 (提及)
- 1319年 (提及)
- 1331年 (提及)
- 1358年 (提及)
- 1361年 (提及)
- 1227年 (提及)
- 前687年 (提及)
- 前147年 (提及)
- 前119年 (提及)
- 前110年 (提及)
- 前45年 (提及)
- 前38年 (提及)
- 前29年 (提及)
- 前22年 (提及)
- 22年 (提及)
- 39年 (提及)
- 54年 (提及)
- 131年 (提及)
- 161年 (提及)
- 164年 (提及)
- 180年 (提及)
- 182年 (提及)
- 192年 (提及)
- 204年 (提及)
- 206年 (提及)
- 207年 (提及)
- 212年 (提及)
- 218年 (提及)
- 240年 (提及)
- 246年 (提及)
- 251年 (提及)
- 252年 (提及)
- 253年 (提及)
- 255年 (提及)
- 265年 (提及)
- 281年 (提及)
- 288年 (提及)
- 290年 (提及)
- 336年 (提及)
- 363年 (提及)
- 373年 (提及)
- 390年 (提及)
- 423年 (提及)
- 442年 (提及)
- 449年 (提及)
- 520年 (提及)
- 532年 (提及)
- 565年 (提及)
- 583年 (提及)
- 585年 (提及)
- 588年 (提及)
- 594年 (提及)
- 607年 (提及)
- 608年 (提及)
- 615年 (提及)
- 617年 (提及)
- 641年 (提及)
- 667年 (提及)
- 714年 (提及)
- 730年 (提及)
- 738年 (提及)
- 760年 (提及)
- 821年 (提及)
- 837年 (提及)
- 838年 (提及)
- 839年 (提及)
- 840年 (提及)
- 852年 (提及)
- 865年 (提及)
- 868年 (提及)
- 881年 (提及)
- 886年 (提及)
- 912年 (提及)
- 930年 (提及)
- 936年 (提及)
- 989年 (提及)
- 1006年 (提及)
- 1035年 (提及)
- 1037年 (提及)
- 1049年 (提及)
- 1056年 (提及)
- 1075年 (提及)
- 1097年 (提及)
- 1106年 (提及)
- 1126年 (提及)
- 1145年 (提及)
- 1152年 (提及)
- 1175年 (提及)
- 1222年 (提及)
- 1293年 (提及)
- 1304年 (提及)
- 1313年 (提及)
- 1343年 (提及)
- 前688年 (提及)
- 前114年 (提及)
- 前48年 (提及)
- 1898年 (提及)
- 166年 (提及)
- 195年 (提及)
- 356年 (提及)
- 573年 (提及)
- 609年 (提及)
- 669年 (提及)
- 679年 (提及)
- 687年 (提及)
- 701年 (提及)
- 713年 (提及)
- 728年 (提及)
- 798年 (提及)
- 851年 (提及)
- 876年 (提及)
- 1127年 (提及)
- 1148年 (提及)
- 1208年 (提及)
- 1240年 (提及)
- 1284年 (提及)
- 1296年 (提及)
- 1307年 (提及)
- 1308年 (提及)
- 1315年 (提及)
- 1341年 (提及)
- 1354年 (提及)
- 前200年 (提及)
- 前74年 (提及)
- 20年 (提及)
- 104年 (提及)
- 188年 (提及)
- 190年 (提及)
- 308年 (提及)
- 311年 (提及)
- 397年 (提及)
- 427年 (提及)
- 549年 (提及)
- 552年 (提及)
- 566年 (提及)
- 567年 (提及)
- 644年 (提及)
- 670年 (提及)
- 708年 (提及)
- 741年 (提及)
- 910年 (提及)
- 762年 (提及)
- 836年 (提及)
- 850年 (提及)
- 859年 (提及)
- 873年 (提及)
- 879年 (提及)
- 882年 (提及)
- 883年 (提及)
- 899年 (提及)
- 900年 (提及)
- 902年 (提及)
- 974年 (提及)
- 979年 (提及)
- 1000年 (提及)
- 1004年 (提及)
- 1034年 (提及)
- 1069年 (提及)
- 1088年 (提及)
- 1157年 (提及)
- 1172年 (提及)
- 1167年 (提及)
- 1168年 (提及)
- 1169年 (提及)
- 1186年 (提及)
- 1188年 (提及)
- 1193年 (提及)
- 1200年 (提及)
- 1213年 (提及)
- 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