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政府2001年工作报告
← | 浙江省人民政府2000年工作报告 | 政府工作报告 作者:柴松岳 |
浙江省人民政府2002年工作报告 |
|
各位代表:
告别二十世纪,走进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新世纪,新气象,制定一个切实可行,能够凝聚人心、振奋人心,充分调动全省人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性的“十五”计划,对我省新世纪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共浙江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对全省今后五年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总体要求。按照《建议》要求,经过深入调查和广泛征求意见,省政府研究制订了《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纲要(草案)》的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参加大会的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充分发表意见。
一、“九五”时期取得的显著成就
[编辑]为浙江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1996年到2000年的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全省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时期。这五年,是我省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实力增强最快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的五年;是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文明水平不断提高的五年。全省胜利地完成了“九五”计划提出的各项主要任务,提前实现了小康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200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达到6030亿元和13400元,五年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1%和10.5%;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658亿元和34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五年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3.1%和13.4%。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农业生产中,经济作物种植和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经济作物产值在种植业中所占的比重已由43.6%上升到64%。在工业领域,棉纺、丝绸、水泥三大传统产业经过压缩总量、调整结构,实现了全行业扭亏增盈;机械、电子、化工、医药四大产业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由36.2%上升到45%;高新技术产业呈现不断加速发展势头,增加值年平均增幅达到20%,高出同期工业增加值平均增幅7.2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势强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第三产业发展领域扩大,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由32.1%上升到36.2%,其中,交通、通信、商业、旅游、社会服务等发展尤为迅速。五年来,我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对全国的贡献不断增大。 城乡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五年间,全省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253亿元,比"八五"时期增长了1.5倍,其中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增长了5.2倍,用于交通运输业的投资增长了3.4倍,用于邮电通信业的投资增长了5.7倍,用于能源建设的投资增长了3.7倍,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增长了2.7倍。相继建成了金温铁路、沪杭甬高速公路、上三高速公路、千里标准海塘、北仑电厂二期、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杭州萧山机场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省高速公路里程从94公里增加到627公里,铁路通车里程从921公里增加到1185公里,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从1.1亿吨增加到1.96亿吨,电力总装机容量从1013万千瓦增加到1810万千瓦,本地电话交换机容量从469万门增加到1330万门,干线光缆总长度从4671公里增加到6978公里。长期制约我省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已经基本消除。 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企业改制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脱困“三年两目标”提前实现,建立新型劳动关系、推进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乡镇企业总体发展水平跃居全国第一,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到47%,国有工业净资产和实现利税在全国所处的位置分别从1995年的第14位和第15位上升到1999年的第11位和第9位。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外贸出口接连迈大步,2000年出口额达到194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了1.5倍。五年实际利用外资129亿美元,占到我省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的70%。浙江已经成为全国最具发展活力的省份之一。 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科研院所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企业在科技进步中的主体作用明显增强,产学研结合日趋活跃,我省科技综合实力在全国所处的位置,已由1997年的第10位上升到第6位。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提前三年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教育的比例已从五年前的52.6%上升到75%,我省高考录取率2000年达到6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为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明显加强,反腐倡廉取得阶段性成效,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的成绩,文化、广播电视、卫生、体育事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浙江图书馆新馆、黄龙体育中心主体育场等一批文化体育设施相继建成。这一切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跨越。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279元和4254元,扣除物价因素,分别比五年前增长了28.3%和31.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595亿元,增长了1.6倍。贫困县全部摘掉了贫困“帽子”,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乡镇已由五年前的594个减少到100个左右。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0.9平方米提高到1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由34.1平方米提高到46.4平方米。继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之后,电话、空调、电脑等又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城乡电话普及率从每百人9.1部增加到41.6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每百人空调拥有量分别从16.6台和0.3台增加到57.5台和5.9台,互联网注册上网用户已达到45万户。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基本实现,全省电视和广播综合覆盖率已分别达到95.8%和92.9%。乡镇卫生院危房改造基本完成,在城乡初步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趋丰富。 过去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我们经受了各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经受了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通货趋于紧缩所带来的种种压力。面对各种困难,我们认真贯彻中央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着力在强化基础、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再创优势上下功夫,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教兴省,积极实施“四个一百”、“五个一批”、“六个一千”等工程,发展效益农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化和建设文化大省,推动经济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九五”时期所取得的各项成就,为我省在新世纪特别是“十五”时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各项成就的取得,都是全省人民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奋发努力的结果。经过全省人民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探索实践,我省比较早地摆脱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浙江实际、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子,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过去五年,驻浙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为我省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人民子弟兵以他们的模范行动为浙江精神增添了光彩。浙江的发展离不开兄弟省市的支持,离不开海内外朋友们的关心和帮助,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广大侨胞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和支持我省建设。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驻浙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海内外一切关心、支持浙江建设和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分析过去五年的发展,我省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也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仍十分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弱,产业层次较低,城市化滞后,对外开放水平不够高。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够合理,就业压力比较大,城乡部分居民生活比较困难。土地等重要资源的供给能力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一些地区环境和生态恶化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因素仍然突出,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和改组的步子还不够快,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社会风气、社会治安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政府职能转变、行政管理和公务员队伍素质还不能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问题仍比较严重,有些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解决这些问题,这是全省人民对我们各级政府提出的要求。
二、加快建设更加宽裕的小康社会
[编辑]朝着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大步迈进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省全面进入加快建设更加宽裕的小康社会,朝着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大步迈进的新阶段。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加速融合,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市场环境正在发生新的重大变化;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标志着国内新一轮经济布局调整已经全面展开。综观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发展趋势,摆在我们面前的有机遇,也有着严峻的挑战,今后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奋发图强,全面加快浙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精神,《纲要(草案)》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在认真分析国内外形势和省情的基础上,对“十五”时期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今后五年,我省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再创发展新优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实现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核心的内容就是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全面推进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促进我省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继续加快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加快发展,是适应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是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需要。这是解决现阶段和今后所有问题的关键。《纲要(草案)》通篇贯穿了这些思想。
“十五”时期,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为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创造条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继续保持相对领先的体制和机制优势,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人民小康生活更加宽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明显加强;科技教育快速发展,国民素质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争取近三分之一市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以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纲要(草案)》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指标。这些目标和指标是就全省而言的,大多数都是预期性、指导性的。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纲要(草案)》提出了“十五”期间我省发展的主要任务及其政策措施。 (一)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加快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今后五年,我省要努力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行业,加快建设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贸、文化产业发展基地。
大力发展效益农业。这是加强农业基础,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能力、搞好粮食储备的同时,从我省农业资源多样性出发,放手支持农民走市场化的路子,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林业,发展有助于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的生态农业、创汇农业和城郊型农业,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率,提高特色、高效种养业在农业中的比重。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鼓励各类企业投资农业开发和农产品加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专业生产经营大户,推广公司加农户等经营方式,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搞活农产品流通,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发展设施农业,推广农业的现代化管理,加强种子种苗工程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步伐,使主要农作物生产和畜禽、水产养殖基本实现良种化,主要生产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纲要(草案)》对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行了分类阐述。改造传统产业,在继续压缩落后、过剩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围绕增加品种、提高质量、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广泛推广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重点抓好技术装备更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几个关键环节,推动我省轻纺、食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从以中低档加工技术为主向高加工度转型。建筑业是我省的优势产业,“十五”期间,要积极调整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加强技术装备改造,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使优势进一步增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按照重点突破、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使之尽快发展壮大,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多形式发展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组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扩大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网上销售,提高传统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拓宽领域,完善规范,进一步加快这些领域的市场化、社会化步伐。充分发挥我省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多形式开拓旅游市场,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适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后的新的消费需要,积极发展社区服务、房地产等产业。加快解决我省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的比重。 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纲要(草案)》强调,这是覆盖全局的战略举措,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今后五年,我们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工业、农业、服务业。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等各个领域,广泛推广和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和网络教育,提高计算机和网络在全社会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子信息产业建设。在全省基本建立起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区域高速信息网络。积极发展以通信产品、网络产品、信息家电产品、光信息产品、专用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和电子材料为主的制造业,发展以应用软件为主的软件产业。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有机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我省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二)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今后 五年是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发挥我省体制改革的先发优势,积极而全面地推进改革开放,突破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争取在全国率先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积极而又大胆地探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新途径。基本完成对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权的多元化改造,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健全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建立以法人治理结构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进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规范劳动关系,加强劳动监察,切实保障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基本建立起企业自主用工、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化用工机制。继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放宽投资准入限制,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积极鼓励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改造国有和集体企业,依法管理,加强引导,推动有条件的私营企业逐步实现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向着现代企业的方向发展。加快建立健全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体系。重点培育和发展资本、劳动力和人才、技术、土地市场,扩大要素市场开放度,增强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和流动的合理性。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和信用,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金融风险。 努力构筑适合现阶段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加强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在城镇各类企业、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中实现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实现养老保险金的社会化发放,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的预警机制、筹措机制和保值增值机制。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商业性保险业。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在搞好政府机构改革的同时,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培育发展环境、搞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秩序上来。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地方公共财政体系框架。积极改革政府管理制度,依法规范政府审批行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制,实现政企分开,保护和促进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契机,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和出口市场多元化,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以质取胜,强化一般贸易出口优势,扩大出口加工和进口贸易。实现利用外资与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机结合,多形式开展商业化招商,积极探索采用收购、兼并、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新的方式扩大利用外资,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重点引导和鼓励外资参与发展效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有步骤地推进贸易、旅游、金融、电信等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各类国家级及省级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在对外开放中的窗口示范作用。认真实施“走出去”战略,重点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向境外拓展,建立营销网络、商品市场、技术开发中心、生产加工基地和资源开发基地,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
多形式开展与国内各省、市、自治区的区域经济合作。重点做好参与西部大开发、呼应浦东开发开放和对口支援帮扶工作,实现与其他地区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三)大力推进科教兴省。加快发展,实现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建设经济强省,首先必须建设科教强省。今后五年,要进一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快构筑适应我省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现代教育体系和人才支持体系。 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重点是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抓好优势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集中力量研究开发事关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引进我省急需的高新技术,重点抓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以杭州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主要依托,加快创建“天堂硅谷”;同时,选择一些高新技术比较集中、有发展潜力的地方,兴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不断完善以杭州湾地区为重点的“一区两带多园”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发展格局。加强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主体建设,完善企业内部技术进步动力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大力建设重点研究开发机构、重点实验室以及中试基地,推动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技术创新和进步中的作用。完善科技管理体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增强科研机构内在活力,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科技风险投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认真搞好哲学社会科学及软科学研究,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积极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在扩大教育规模的同时,把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放在突出位置,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制度,加强学科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和教育设施,积极支持浙江大学建设,基本建成杭州下沙、滨江、小和山和宁波、温州等高教园区,基本形成10所万人大学。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不断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有效形式,在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的基础上,实现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共同发展;加快实现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深入实施新世纪人才工程,分层次、多形式培养各类人才特别是中青年人才。建立有利于人才自由进出、合理流动的制度,办好留学人员创业园区以及各类创业基地,广泛吸引国内外各类优秀人才以多种形式参与我省现代化建设。完善用人制度,形成竞争机制,加快建设有利于各类人才奋斗创业、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四)加快推进城市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我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重点在城市,难点在山区和海岛。加快城市化是促进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我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按照我省《城市化发展纲要》、《城镇体系规划》要求,今后五年,进一步突出杭、甬、温三大城市的龙头地位,加快建设杭州、宁波、温州三大都市区,杭州湾两岸和温台沿海两大城镇绵延带,浙赣和金温铁路沿线两个点轴发展区,浙西北山地、浙南山地、浙东丘陵、沿海岛屿四个城镇点状发展区。始终把发展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心城市作为推进城市化的战略重点,不断强化大城市、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和辐射功能。同时,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包括县城在内的经济实力较强的中心镇建设,提高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小城镇在推进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中的特殊作用。加强对城市产业的培育,在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着力发展知识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层次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通过建立各类特色产业园区,积极引导乡镇企业集中布局,形成有特色的加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以产业的集聚和发展,带动和促进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地向城市集聚。广辟投融资渠道,全面加强城市建设,重点建设市政交通、水电气热供应、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扩大园林绿地面积。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强化规划的法制地位,依法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切实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文明水平。 我省海域辽阔,山区在陆域面积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必须切实加强对海洋和山区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进一步强化海洋国土意识和海洋经济意识,合理规划海岛经济和社会发展布局,加强主要海岛及半岛建设,积极发展远洋渔业、水产养殖业和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海洋旅游业和海洋药物、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化工等产业;统一规划、加强联合,大力建设以宁波、舟山为重点的沿海港口体系,完善集疏运网络,依托港口,进一步发展海洋运输业和船舶修造等临港型工业。继续把山区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下大力气加强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小流域综合开发治理,解决教育、卫生、文化发展落后问题,切实改善山区的生产生活环境。支持山区立足生态和资源优势,面向市场,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开发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和储运保鲜业,发展旅游业以及有助于发挥山区优势的加工业,不断增强山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按照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加强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纲要(草案)》重点对“十五”时期的水利、交通、能源建设进行了规划。水利建设,坚持建设、配套、管理并重,重点加强主要江河堤防、沿海防洪御潮、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改造,显著提高全省防洪、御潮、治涝、抗旱能力。交通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主要运输干线、重点港站及沟通邻省市的主通道,基本形成贯通全省、连接国内、通向世界的大交通网。能源建设,突出调整与优化能源结构,继续抓好一批大火电、核电项目建设,加快水电建设,积极发展风力发电,加快输配电网建设和城乡电网改造,建立稳定、可靠、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 (五)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适应人口变化的新形势和新特点,今后五年,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切实转到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上来。运用法律、教育、经济、科技、行政等手段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突出抓好农村尤其是薄弱地区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大力推行优生优育和“新家庭计划”,逐步建立起有利于计划生育和提高人口素质的社会保障体系、利益导向机制和管理工作机制。认真研究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不断提高老龄人口的生活质量。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于我省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认识,依法严格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河流湖泊、土地、矿产、森林、海洋等资源,逐步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重点解决在土地和水资源使用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和改进对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积极开发土地后备资源,优化对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广泛推广节水型技术,发展节水型产业,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着力解决海岛、山区和一些沿海地区的用水问题。 继圆满实现“十年绿化浙江”目标之后,把全面建设“浙江秀美山川”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新目标。以建设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和坡耕地治理、红黄壤地区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和小流域治理、地质灾害治理为重点,实施一批对改善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工程,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显著提高我省的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在全省加快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争取在全国率先建成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良性生态环境系统。 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重点防治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杭嘉湖、萧绍甬、温台平原的河网和钱塘江水系的水环境,逐步实现钱塘江、瓯江等主要流域水污染控制量化管理。健全海洋环境监测网络,综合整治近海海域污染。切实加强对大气污染的整治,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提高城市包括中心镇的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城乡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等重点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六)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今后五年,我省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文化大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提高城乡文明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核心,切实加强和改进宣传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宣传教育等工作和活动与推广先进典型有机结合起来,与答疑释惑、解决群众所关心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与普及科学知识、消除封建愚昧、移风易俗有机结合起来,与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丰富的宣传教育内容和生动的活动形式,使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更加深入人心,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使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使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使“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加强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发展都市文化、农村文化以及各类区域特色文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重点扶持文化精品生产,建成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办好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促进文化事业不断繁荣。 建设文化大省,必须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子,把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突破口。加快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改革步伐,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兴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调整与优化报业、出版业、广播电视业结构,加快培育音像出版、文化旅游、体育健身等新兴文化产业,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文化企业集团和文化品牌,使文化产业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努力增加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以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促进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下大力气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和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推行和规范政务、厂务、村务公开,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努力探索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认真做好侨务、对台事务等工作,为促进国家完全统一作出应有的贡献。
坚持不懈地贯彻依法治省方针,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认真贯彻《立法法》,促进地方立法工作的进一步加强。全面开展“四五”普法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依法管理水平。严格执法,依法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坚决纠正各类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滥用职权的行为。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依法打击利用宗教进行非法活动,坚决取缔邪教。 积极支持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健全国防动员体系,提高国防动员能力。认真做好民兵、预备役工作,加强边防、海防、人防的管理和军事设施的保护,大力支持部队搞好国防重点工程建设。切实落实伤残军人、烈军属的优抚政策,多形式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妥善安置退伍转业军人和随军家属的有效方式。广泛开展“拥军优属”和创建“双拥模范城”活动,不断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各位代表,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归根结底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今后五年要在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基础上,重点改善城乡的居住条件和交通条件,扩大教育、信息、旅游、娱乐、体育等服务性消费,美化生活环境,使人民群众过上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鼓励投资,鼓励发展实业,积极引导群众转变就业观念,实现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基本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认真解决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规范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下大力气抓好扶贫工作,深入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贫困乡、贫困村和贫困户上,努力增加扶贫投入,强化对口帮扶,积极实施开发式扶贫和易地脱贫,基本解决贫困乡镇脱贫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城镇困难人群的扶助。积极发展卫生事业,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推行社区卫生服务,加强预防保健、农村卫生和中医药工作,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公共卫生水平。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发展竞技体育,推进体育产业化,不断提高城乡群众的健康水平。确保全省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善,全面走向富裕、民主和文明。
三、扎扎实实做好2001年工作
[编辑]为实现“十五”计划起好步、开好局 2001年,是全面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我们要坚持用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各项工作,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下大力气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改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环境,促进全省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为实施“十五”计划起好步,开好局。今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调控预期指标拟安排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各增长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4‰以内。为此,突出抓好八项工作: (一)进一步加快发展效益农业。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取消粮食定购任务,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经营结构;依法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快建设标准农田;保持已有支农保粮政策扶持力度不减,调整粮食价外补贴用途,重点支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从省到市、县,全面建立农产品供求信息发布制度,以信息引导代替定指标下任务,多形式、多渠道为广大农民提供有效的市场供求信息、农产品生产和技术信息,减少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围绕品种改良、加工转化和市场开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选择一批有较大辐射面的农业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增强龙头企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建立健全与发展效益农业相适应的农村生产经营体制和服务体系,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完善市场化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多形式拓展农产品流通渠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调整乡镇农技站布局,培育和强化专业特色,增强农技组织适应市场、服务农民的能力;进一步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总结经验,制定和完善政策,为全面推开创造条件。 (二)着力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坚持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的有机结合。在巩固和扩大企业改制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脱困等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加大已改制企业实施产权多元化的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建立新型劳动关系,促进企业面向市场不断转换经营机制。继续以培育“五个一批”企业为重点,以建立特色工业园区为重要途径,分层次推进企业调整组织结构,引导广大中小企业多形式发展与国内外大企业的协作配套关系;推动已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中小企业进一步培育自己的“专、精、特、新”优势;推动已具有品牌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的企业进一步突出主业,强化核心竞争能力,朝着大集团的方向发展。多形式扩大企业直接融资,争取进行产业投资基金试点,改进财政贴息方式,努力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督促企业切实加强内部管理,从严治企,建立健全成本、资金、质量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抓好扭亏增盈,向管理要效益、要竞争力。强化安全生产意识,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切实搞好安全生产,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三)努力保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深入研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我省发展的影响,抓紧修订与世贸组织规则不相适应的有关政策规定,基本完成国有外贸企业改制任务,争取有更多的生产经营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加大市场拓展力度和对外招商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出口,搞好进口,扩大利用外资,发展服务贸易。集中力量加强各类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重点省级开发区建设,规范管理,完善服务,强化体制优势和环境优势,增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积极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加强外经贸人才培训,扩大对外经营权,拓展商贸渠道,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中的作用。 (四)加大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力度。做好科研院所改制后的有关完善工作,深入落实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促进已转为企业的科研院所加快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加快杭州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改善内部环境,强化孵化器功能,形成集服务、集聚、转化、联络功能为一体的良好创业条件,使其尽快成为我省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的新高地。制定和实施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加大培育力度,多形式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继续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科研开发机构,不断壮大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主体力量。改进对科技工作的管理,对政府资助的科研开发和推广项目,逐步做到项目公开申报、选择公开评审、确认公布结果,研究建立社会化的项目认定和评价制度;完善市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强化各级领导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责任。 (五)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加强高等院校建设,扶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继续调整中小学布局,加强薄弱学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学校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在小学推行英语和计算机教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办学,加强规范和引导,努力提高办学质量。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完善校长选拔和任用制度;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重点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建立素质教育督导评价制度,完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确保加强素质教育各项措施的落实,防止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反弹。 (六)大力推进城市化,集中力量加强重点工程建设。抓紧制定城镇群规划,完成各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依法按规划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根据城市发展需要,积极稳妥地调整部分地区的行政区划,不断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深化小城镇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大对中心镇的培育力度。认真落实推进城市化的各项政策,在小城镇全面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管理制度,在大中城市取消进城人口控制指标。科学编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规划,扩大和完善招标、拍卖方式供地,盘活城镇存量土地,逐步建立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深入研究推进城市化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完善推进城市化的有关配套政策。 继续抓好“九五”续建项目和“六个一千”工程项目建设,适时启动一批“十五”重大建设项目。基本建成珊溪水利枢纽工程、绍兴小舜江供水工程、新长铁路浙江段、温州七里港一期、温州电厂二期、城乡电网改造、杭州滨江和下沙高教园区部分校区等一批项目,新建成高速公路143公里,标准江堤140公里,再增加建成标准海塘延伸工程142公里,新增发电装机容量75万千瓦。开工建设嘉兴电厂二期、桐柏抽水蓄能电站、长兴电厂四期、甬金高速公路等一批“十五”计划工程项目。加紧做好滩坑水电站、杭州湾大通道、温福铁路、甬台温铁路、东海油气田开发利用、富春江引水和西湖文化广场等一批项目的前期工作。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多形式鼓励民间投资,拓展市场化融资新渠道。强化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管理,确保建设工程质量。 (七)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改善发展环境。扩大城镇养老保险覆盖面,多渠道筹措养老保险基金,进一步提高支付能力,积极开展城镇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加快推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的并轨,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全面推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配套推进医疗机构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实现养老、失业、医疗保险金统一由税务机构征收。认真落实鼓励消费的政策,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限制消费的各项规定,改善农村的水、电、路、通信等设施条件,支持银行开展信贷方式创新、增加消费信贷,促进城乡居民扩大消费。确保全省各级政府审批制度改革措施全面到位,努力减少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规范审批行为,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减轻企业和农民的负担,继续对中小学和农村建房乱收费、农村用电乱提价、报刊征订乱摊派进行重点整顿,巩固治理达标升级和过多过滥检查评比的成果。认真整顿市场秩序,对社会中介组织进行清理和整顿,依法严厉打击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走私贩私、骗取出口退税、逃汇骗汇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犯罪活动,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 (八)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关心群众生活,依法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高度重视民族和宗教问题,搞好来信来访等工作,加强对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健全管理和服务制度,调整和优化基层干部队伍,强本固基,提高基层政权组织处理问题的能力,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继续推广新形势下的“枫桥经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始终保持对各类犯罪活动的严打态势,严厉打击杀人、抢劫、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涉枪涉爆犯罪和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犯罪,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和严重经济犯罪,坚决摧毁非法垄断市场、欺行霸市的流氓恶势力,清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深入开展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斗争,确保城乡社会的稳定。
各位代表,实现“十五”计划,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要求我们各级政府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自身工作,努力建设“开拓、务实、高效、廉洁”的政府。 把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首要任务,认真抓好在县(市)部门和乡村干部中开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着力在“代表”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全体政府工作人员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和带领群众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能力。
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依法报告工作,认真执行和落实有关决议决定。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主动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通报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提高办理质量。严格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评议考核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逐步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和监督体制,确保严格执法,确保政令畅通。
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在完善省级政府机构改革的同时,根据国家和省里的统一部署,基本完成市、县和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并把机构改革与农村税费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理顺县和乡镇两级事权,精兵简政,提高工作效率。 切实抓好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和克服教条主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广泛倡导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破除各种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思想,解放思想,大胆开拓。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做到身到、心到,动真情,办实事,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精简会议,精简文件,精简各类应酬活动,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地开展工作。 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强廉政建设。强化廉政建设责任制,重点抓好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两个关键环节,严格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的检查和监督,规范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加大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的力度,重点查处涉及领导机关、执法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大案要案和基层干部严重侵犯群众权益的案件;在继续查办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案件的同时,注意查办领导干部严重失职渎职的案件,严重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案件,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和亲属利用领导干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非法利益的案件;有案必查,决不姑息迁就。坚持纠建并举的方针,大力加强行风建设,重点抓好纠正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和减轻农民负担两项工作。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切实抓好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积极推行机关会计集中核算和会计、财务总监委派制度,从加强教育、健全法制、强化监督、深化改革等多方面入手,努力从源头上探索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各位代表,从温饱到实现小康,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次历史性跨越,从小康到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一次更伟大的历史性跨越。面向新世纪,我们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浙江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发展得更快些、更好些,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让我们更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中共浙江省委的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省人民,同心同德,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加快我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
本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本作品不适用于该法,在中国大陆和其他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注:中文维基文库社群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演讲,不总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