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清溪先生集/卷六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五 清溪先生集
卷之六
作者:洪葳
1695年
卷七

[编辑]

玉堂应旨进言箚甲午十一月

[编辑]

伏以先儒有言曰。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又曰异众而戒。未必不安。然则灾异。固亡国之征。而亦转危为安之几也。顾人主应之者如何耳。噫。灾异之层叠。未有如今日者也。清台之所书。诸路之所奏。既经睿览。则臣等不必烦数之。至如大雪而雷。前史所罕闻者。其可惊可愕。不特冬月而雷而已也。在鲁隐公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电。庚辰大雨雪。传之者曰震电者阳精之发。雨雪者阴气之凝。周三月。夏之正月也。雷未可以出。电未可以见。而大震电。此阳失节也。雷已出电已见则雪不当复降。而大雨雪。此阴气纵也。孟春之月八日之间。尚且为大异。况剥尽之后一日之内乎。吁亦异且畏也。不知何等祸几。伏于冥冥。而天之所以警动者至此耶。在易震之卦义曰震有奋发震惊之义。或者天意以此震惊我殿下。有以奋发之耶。臣等闻灾异之作。惟人所召。以今日之异。求之于人事。则必有所召者。而若曰某事失而某灾应则或近于附会谶纬之说。亦非格王正事之义也。噫。求之于远。不若察之于近。求之于事。不若反之于己。先儒曰人主不可以苍苍者便为天。当求诸视听言动之间。一念才是便是上帝鉴观。一念才不是便是上帝震怒。又曰一念之善。景星卿云。一念之恶。暴风烈雨。执此言之则天之喜怒。在于一念之是不是。祯异之作。由于一念之善与恶。今欲回天怒弭灾异。而不知反省于内则不亦远而难乎。呜呼。万事之本。在于人主之一心。此心既正则动作云为。无不当理。而自无过失之萌。苟或不正则动作云为。无一当理。而过失日彰。可不慎欤。九重之深。一心之微。虽不可以窥测。然而以其发于外者观之。则岂无一二可言者乎。臣等请冒死陈之。殿下每于喜怒之际。未免为血气所使。多失中和之道。故不能慎之于未发。不能制之于已发。当其天威震叠之时。则有若雷霆之击碎。太山之摧压。使贲,育丧其勇。仪,秦失其辩。则谁敢批逆鳞抗一辞于其间哉。不但群臣惴栗失措。亦殿下不暇自顾。其上肆其怒。下结其舌。无敛抑匡救之道。则呼吸之顷。将有无限过举。可不慎哉。若此则群臣获罪者必蒙佚罚。罚当其罪则被罪者自服。言者不复称冤而刑章得其中矣。罚浮于罪则被罪者不服。言者得以称冤而过举归于上矣。可怒在彼。无与于己。可罪在人。非我所参。何必损中和之气。失轻重之宜。自取其过举哉。至如言辞之发。亦多忿懥之失。匹夫犹且择言而发。况人君一言。系四方之听闻。则尤不可不慎也。此固群臣无状。不能少槪于圣心。未免有意外激恼之致。此则群臣之罪也。然在殿下接下之道。恐不当如是也。君臣犹父子也。子有过行则为父之道。亦当从容诲诱。明白指谕。使之迁改。不宜遽加诃责也。今日臣僚纵乏才能。不足备清朝之使令。凡百执事之臣。岂尽负公营私之人哉。惟在殿下洒濯其心志。策砺其驽钝。使之得效其所有。则亦天地陶匀之道也。今殿下先疑浮躁之习。已生厌薄之心。一有微细之过。辄复嗔责之。稍有过当之言。辄复摧折之。使之颠顿错愕。不能自解。是以在廷之臣。亦皆瞻前顾后。俛眉承睫。嗫嚅而不吐。逡巡而欲退。无敢出意见论是非。以致直气消沮。言路杜塞。则此非细故也。呜呼。人臣之犯颜直谏者。苟非刚方正直不挠不屈之士。不能也。若此者。虽求之前代。亦不多见。况今衰季之世。人才消耗之时乎。虽复开导而言之。和颜色而受之。犹惧不能尽言。况复嗔责之摧折之乎。语曰能为河海。何忧百川之不归。此言虚心容受之道也。人臣进言。又非一辙。嘉言正论。雍容剀切。则上之人不患不能受。下之人不患不能入。惟彼激昂者归于狂妄。深言者类乎诽谤。直斥者涉于矫激。如此者。人君之所深疑而所厌闻者。此而不容则不可谓虚受也。语曰诽谤之言。不罪而后。良言进。旨哉言乎。此固人君听言之要诀也。臣等曾以此意。略陈于榻前。圣明不以为鄙暗。曲赐颔可。臣等窃自喜幸天地之量。宜无所不容。自今以后。必无以言获罪者矣。兹岂非国家之福也。臣等所陈。实涉僭妄。而凡此数者。或为圣明受病之处。则窃恐殿下之正心者。犹或未尽其道也。殿下试于听断之馀。清燕之暇。虚心静虑。自省于身。则孰有孰无。孰存孰改。渊默之中。无微不照。不待臣等鄙浅之言也。殿下诚能先正一心。以端其本。则喜怒之发。自得中和矣。辞气之出。斯远鄙悖矣。必能容受直言矣。若此而天怒不可回。国事不可理。则臣等不敢信也。噫。心不能自正。正心有要。敬而无怠。操而不舍。至如声色玩好凡可以蠹吾心志者。一切不近。幽独得肆之地。俨然如坐朝廷临百官则心不得不正。而若夫讲学则又其本也。人主之学。异于凡人。训诰句读非学也。涉猎杂博非学也。必欲精思体认。明理而达用也。姑以近日所讲者言之。如读关雎樛木之诗则思文王之所以齐家者。读汉广鹊巢之诗则思文王之所以致化者。读黍离之诗则知东迁之所以不振也。读郑卫之诗则知性情之失其正也。读鸡鸣之诗则知警戒之相成也。于还则戒习俗之系于一人也。于甫田则察远大之由于近小也。触类而长之。随事而验之。则此所谓讲学正心之法也。呜呼。今日可言者。亦已多矣。区区所陈。惟止于此数端。则殿下亦必疑臣等之言也。臣等窃以为今日之大本急务。无过于此。心正气和则天地之气亦顺矣。虚己容受则谏诤之路不壅矣。于此有得焉则馀事无不理。于此无得焉则馀事无足言矣。此虽常谈死法。而殿下之所以修省者。外此则无他道理。伏惟殿下勿以为迂浅而留神焉。若夫民生之困悴。如在水火。弊瘼之多。毛发以难数。则如此而可救。如此而可革者。非臣等𫍲闻浅见所可容喙。诚与庙堂诸臣。孜孜讲究。务尽其实。则岂无拯济之道乎。臣等抑又有感焉。顷因大水之变。已下求言之教矣。其时进言者。不为不多。则纵无奇谋异策可以弘济时艰。其中亦岂无一二可采者乎。然而从某计行一事。用某策革一弊者。尚今寥寥乎不闻。则殿下又安用求言为哉。奇谋异策。今亦难得。众弊群瘼。无改于旧。则何必舍之于前而求之于后耶。窃恐殿下之此举。或未免于文具也。文具犹不能动人。况敢望格天心乎。噫。上观天象。下察人事。则今日之时势。可谓岌岌殆哉。君臣上下。虽复大警动大振作。有若救焚拯溺者然。犹惧不能有济。而况低声缓步。悠泛度日。上则以数行文字。略示求闻之意。下则以一场回启。只为寒责之地。瞿瞿相顾。今日明日而雷声既远。戒心渐解。则亡维破舟。将复止泊于何地耶。言念至此。直欲痛哭而且不敢也。臣等俱以无似。待罪论思。无一言一事裨益圣德。然其忧爱之诚。自是犬马之常性。兹敢不揆鲁莽。尘渎宸严。而所陈者只是陈腐之馀。顾何足以感格圣心。此则臣等浅陋之罪也。惟殿下裁处焉。答曰。省箚具悉。旨哉言乎。心者万事之本也。岂不然乎。予虽不敏。欲为体念矣。其他所论。亦甚切实。忧爱之诚。深用嘉叹矣。

[编辑]

谏院请还收前大司宪闵应亨,前执义沈世鼎削黜之命。第五启。

[编辑]

臣论闵应亨等事。已多日矣。诚浅辞拙。纵无回天之力。所恃者包荒之量。足以容物。虚受之心。不惮如流。而圣批以决不可允从为教。以示牢拒之意。此岂平日所期于圣明者哉。闵应亨等之言。虽甚狂妄。其言亦非臆度而口做。都下传说。已不胜其藉藉。苟非应亨之朴直。孰敢为殿下言之。如无应亨之进言。孰复考其事之虚实哉。殿下亦当从容指谕。晓其不然。使中外释然无疑可也。岂宜不究其理。不察其情。而震以严威。施以重谴。有若恶闻其言者哉。今殿下必怒而罪之则未免罪谏之名。若容而置之则可见弗咈之美。此二者。相去远矣。何殿下舍其美而取其过乎。抑以为事涉东朝。不可容贷。言实狂妄。罪之无害耶。言人所难。益见其直。能容狂妄。方为盛德。殿下何其不思之甚也。噫。天灾之荐臻。言路之壅阏。未有甚于今日者也。殿下正宜侧身修省。虚襟听纳。上答天谴。下慰群望。而今也事系宫禁。言触忌讳。则辄复摧折之谴责之。使台阁索然。以言为戒。此岂国家之福也。臣所以苦口而力争者。为殿下也。非为应亨等也。请加三思。亟收闵应亨,沈世鼎等削黜之命。

第六启

[编辑]

闵应亨等被谴。实圣朝过举也。连日以还收为请。而圣批以亟停为教。日月之明。犹有所未烛耶。应亨等之言。果出于诬慢。则其罪岂但止于削黜。若谓之狂妄。则自古明君。未闻有以狂妄罪言者也。当初触忤。虽未及恕察。而即今伸理之论。发于三司则公议亦可见矣。殿下翻然改悟。快赐一兪可也。虽或未全释然。而屈意从之。以示弗咈之美。亦盛德事也。何可一向挥斥。使群情郁伊乎。既罪谏者。又拒言者。殿下于此。未免一举而两失。岂不惜哉。臣窃恐直气日益摧沮。言路日益壅阏。自今以往。虽有可言者。孰复为殿下一言哉。国家之兴丧。实由于言路之开闭。而言路之开闭。亦决于今日。臣所以苦口而不敢止者。不但为二臣地也。请勿留难。亟收削黜之命。

第七启

[编辑]

臣以闵应亨等事。逐日烦吁。意尽矣辞渴矣。尚且不赐允兪。只以勿烦等教。为坚拒之地。臣窃不胜闷郁焉。殿下果以其言为可怒。而其罪不可贷乎。言虽狂妄而心则忠爱。不加恕察。而罪以削黜。则既非过举之大者乎。噫。可罪而不罪则不害为宽度。不可罪而罪之则其如圣德何。其如言路何。应亨等之言虽可罪。犹不可罪也。况不可罪者乎。古之谏者。有牵裾者有碎首者。臣待罪言责。何敢以圣意之持难。辍而不论乎。虽复阅月经时。不得请则不可止。请亟收闵应亨,沈世鼎等削黜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