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清代殿试考略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清代殿试考略
附 缪彤《胪传纪事》 殿试策目录
作者:傅增湘
1933年

周天授初,武后策贡士于洛城殿,此为殿试所由昉。宋进士诸科,秋取解,冬集礼部,春考试,合格者,放榜于尚书省。开宝六年,殿试贡士,遂为永制,八年,始分三甲,今所传《绍兴同年小录》《宝祐登科录》,可考见其制度也。元时殿试,分左右两榜,南人为左榜。明洪武四年,太祖始策问会试中式者于奉天殿,赐一甲三人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以次授官,清顺治三年丙戌开科,即循其制。夫科举考试,为国家抡才大典,一代名臣硕学,多出其途。殿廷发策,为士子考试之终,亦为仕宦登进之始,得失升沈,决于一日,毕生不能再试,故士人特为矜慎,而典制亦尤示尊崇。余自戊戍登科,殿试亦冒居上列,丹墀射策,金榜书名,匆匆已三十四年,回忆前尘,殆如梦境,加以桑海馀生,前代科名,已成刍狗,贞元朝士,寥若晨星,蓬山旧话,徒增东京梦华之感。然近代考试之制,持国论者视为要图,至设立专院,以登进人才。中外人士,造庐诹访,岁时不饱于门,指画口占,疲于酬对,因追理前事,详考典章,更就身所视,历参以见闻,凡制度典礼,源流变迁,与夫琐闻轶事,略加诠次,详著于篇,愧非郯子之博识,敢言殷礼之足征。涉笔之馀,聊存故实,以附于李氏《国史补》、王氏《唐摭言》之列,俾异时治史籍者,得以参稽,斯幸矣!至仓卒成篇,疏陋之,自知不免,览者幸垂谅焉。

旧制每科殿试,内阁填榜后,原卷即存内阁大库,严加扃𫔎,然累年积搁,虫鼠损浥,重以吏役盗窃,多以蘦落不完。宣统元年,因库屋渗漏,发帑重修,库存档案书籍,点派侍读中书等十人,入库检理,移归学部,此试卷亦随以往。余戊午筦部务时,查询旧存试卷,尚馀白木大箱六七,因以薄书之隙,发箧躬自阅视,凡历科达人名士之卷,咸已不存,盖移交时,早为识者取携去矣,乃降而求康雍世族、乾嘉学人及吾川先达故旧,尚得百十卷,其馀数千卷,仍捆载入箧,发交午门历史博物馆。余检出各卷,锁置箱笥,已越十年,惧其久而散轶,复重加董治,区分类别,汇而录之,其仕历可考者,撮注下方,而余之撰著此篇,亦缘是发轫,因附识之。嗟夫!此区区者,固二百年以来偏州下邑之士,走千里之程,抱平生之学,持此拜飏廷献之先资也,虽工拙不齐,然风会之迁移,章制之疏密,胥由是而得其大凡,后之览者,幸毋以敝履视之可耳。

一、殿试日期及恩荣礼节

旧制,每科会试,四月发榜,新进士覆试后,礼部具题请旨,二十一日,御试于保和殿,其礼节如下:

先一日,鸿胪寺官设黄案 一策题案于殿内东旁,一黄案丹陛正中,光禄寺备试卓于东西阁檐下。至日,銮仪卫设卤簿大驾于殿前,礼部鸿胪寺官导贡士于丹陛排立,单名左,双名右,王公百官朝服分立丹陛内外。皇帝升殿,作乐鸣鞭,内阁官捧策题,授礼部官,设黄案上。行礼后,举案降阶,设丹墀御道正中读卷,及执事各官、各贡士先后行礼,銮仪卫军校举试卓列于丹陛东西,礼部官散题,贡士跪受。又行礼毕,乃各就试卓对策。受卷、掌卷、弥封等官于檐下收封,用箱盛送,候分派读卷官阅。

顺治初,定四月初一日殿试,康熙时,改五月初。乾隆十年,改四月二十六日,二十六年,乃定为四月二十一日殿试,二十五日传胪,其后遂为永制。若康熙丁丑于七月十三日殿试,则缘恩科春乡秋会;雍正元二年,于十月殿试,亦以恩科故,非恒例也。

殿试后三日,读卷大臣进呈前十本,在御前拆封,候钦定后,标甲第于卷面,传前十名引见,谓之小传胪。忆光绪戊戌科,四月二十四日,方驻跸西苑,是日黎明,新贡士具冠服,入西苑门,齐集太液池边,凡京曹官与有亲故者,亦随入听宣。冠缨千百,鹄立于长堤垂柳之中,候至辰已之交,俄见一执事官立长板桥头 俗名蜈蚣桥,手持黄纸寸许,传呼人名,一唱百应,其声雷动,传至第九,余名在焉,相随过桥,入小院排班序位,旋导入勤政殿引见,蒲伏墀下,口奏履历三句而出,缘在苑中,初无繁重之礼式也。

按《会典》载,殿试后三日,御中和殿 旧制殿试在太和殿,故小传胪在中和殿,后改于保和殿试,则是日在乾清宫听宣,读卷官至丹墀行礼后入殿,读卷官居首者执卷,至御前读卷毕,御前大臣接卷,置御案,其馀各官以次进读,如奉旨免读,即捧卷跪御前,候钦定御批第一甲一二三名毕,馀卷发内阁领收,读卷官随至内阁,将二甲第一名以下拆卷填写黄榜。

二十五日,大传胪,其礼制特为隆重,按《会典》载,是日早,銮仪卫设卤簿大驾于殿前,王以下文武各官,朝服侍班,新进士具公服,冠三枝九叶顶冠,侍东西班末。礼部鸿胪寺设榜案于殿东,设黄案于丹陛,设彩亭于午门外。皇帝御殿,升座,作乐,读卷、执事各官行礼毕,内院官取榜授礼部官,跪接,置于丹陛正中黄案,再行礼,鸿胪寺官引新进士入位,跪听制书,鸣赞官传制:“某年某月某日,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赞第一甲第一名某,传令出班前跪,次赞第二三名同,后赞第二甲第一名某等若干名,第三甲第一名某等若干名毕,行三跪九叩礼,退,礼部官举榜,以云盘承榜,导以黄盖,由中路至午门前,置龙亭内,行礼,作乐,校尉举亭,行至长安左门外,张榜于长安街。状元次随榜出,顺天府备伞盖仪从,送状元归第。

按昔人记载,言传胪日,一甲三名,唱名三次,以寓慎重之意,胪唱毕,引状元、榜探,前趋至殿陛下迎榜,状元独稍前,进中陛石上;榜亭出,惟一甲三人随由午门正中而出,亲王宰相无此异数,盖丹陛中石,惟御驾得践,午门中路,非御跸不启也。顺天府尹于东长安门外设彩棚,为鼎甲递酒簪花,骑马穿正阳门而出,此亦隆异之礼数也。

胪传翼日,为礼部恩荣宴,即琼林宴也。宴设于礼部,钦命内大臣一人为主席,读卷官、銮仪卫使、礼部尚书、侍郎以及受卷、弥封、掌监试、护军参领、填榜、印卷、供给、鸣赞各官咸与焉。司官朝服,设席按定各官制排列,主席、大臣以次,每员上席一;受卷官以下各官,二员共上席一;一甲进士、二甲第一名、三甲第一名,各中席一;馀者左二甲,右三甲,二人共中席一。主席、大臣、各官集金水桥,诸进士集礼部,席备,光禄寺官请赴宴,排班赞拜如仪,仪制司官请簪花,精膳司官视席,和声署作乐。序班,引诸进士拜主席,以次各官,毕,光禄寺官捧壶注酒,先酹主席三爵,及就座,行酒供馔,和声署升歌《启天门之章》。宴毕,谢恩而退 赴宴时,堂西北悬飞龙画轴,设香案谢恩,见石韫玉《独学庐诗注》。赐宴时俗有抢宴之说,主席及各官方离席,堂役等争进,掠取食品怀之,喧呶竞夺,盘碗飞舞,轰动一时,雍正七年,有旨拏究,并令监试御史指名严参,二十九年,御史喀尔崇义,参奏:“此次筵宴,大臣所派护军参领,并不严加管束,一任不肖之徒擅将食物抢取,奉旨严究。”然余戊戌赴宴时,其争夺紊乱如故也。

二十八日,赐状元帽被领带等物,及进士拆钞银两。

按《会典》载,胪传后五日,于午门前领赏,赐状元六品朝冠、朝衣补服、带、靴、袜,进士各银五两。雍正元年,又定殿试进士二名以下所赏银物,改给表里各一端。乾隆二十二年,有旨派侍郎二人亲自散给。

又按《则例》载,状元给予金质簪花一枝,诸进士彩花。

二十九日,状元率进士上表谢恩,皇帝御太和殿,升座,銮仪卫陈设卤簿大驾,鸿胪赞引拜跪宣表,王公百官班侍,略如常仪。其表式,则前一科状元授之,报以五十金,缮表由内阁供事之手,亦酬五十金,皆旧例也。表文典丽聿煌,相传为黄冈刘子壮所作,其文载«养吉轩丛录»中。

五月一日,状元率进士诣先师孔子庙,行释褐礼。按«国子监志»载释褐仪注,先准礼部知会日期到监,行文户部移取花红香烛酒果银五十两,照例备办。是日晨,状元率诸进士至集贤门外下马,入持敬门,先行释菜礼,先师孔子及四配,以一甲第一名主献;东西哲位,以一甲第二三名分献;东西庑,以二三甲第一名各分献。礼毕,释褐,更补服,诣彝伦堂拜祭酒、司业,至露台下两拜 曾入监者,升台四拜,皆坐受。礼毕,设食案于座前,一甲三名面北立,祭酒、司业递酒三爵,簪花,诸进士由属官接待如仪。礼部题请立题名碑于大成门外,工部给建碑银一百两。

按乾隆二年有旨,略言:“唐时新进士榜后,于慈恩寺塔下题名立碑,自宋明以来,建碑国学,所以重科名也。考《会典》释菜后,工部给银一百两,交国子监立石。康熙三年,辅臣裁省,每科皆进士捐资。科目一途,用人取士所系,题名之典,岂宜遗缺,著工部动用正项钱粮,将各科即行补建”云云,故监中各科题名碑,至清季不缺。

一、试卷格式

卷前面写“应〇殿试举人臣某第”,开前半叶写履历四行,其式如下:

 应
殿试举人〇〇〇年〇〇〇岁系某省某府县人由附学生应年号某某年乡试中式由举
 人应年号某某年会试中式今应
殿试谨将三代脚色并所习经书开具于后
 一 三代
  曾祖某 祖某 父某 下填仕或不仕,存或故
 一 习某经 按嘉庆以后即不列此项

卷后面印朱文大木记,文曰“印卷官礼部某司某官臣某某”。按 国初,印卷官皆三人,嘉庆以后祗二人。

卷前面钤礼部大官印,文曰“礼部之印”左满文,右汉文,卷背骑缝亦用此印。交卷后,由弥封所将卷前人名及履历一叶,折叠成筒,用纸靪固,以纸糊之,加弥封官关防,上下各一方。

一、试卷叶数行格

国初,试卷用银珠画朱丝阑,为十五开。前六开祗有上下双阑,除前半开写履历,馀则为弥封之用,后九开兼画直行,为为策文之用,至嘉庆以后,卷前素页祗有二开,其后画直格者,亦减为八开。

一、试卷尺度纸层

国初,卷高一尺五寸三分,宽四寸三分强,嘉庆以后,高一尺四寸,宽三寸七分弱,至卷纸厚薄,国初裱纸四层,后来加至七层矣。按乾隆四十八年,礼部议准言:“向来殿试正卷,式样甚长,字体亦大,士子书写不易,请将卷式照翰林散馆卷式,字体略小,缮写稍易”云云,是卷式改小,自乾隆四十八年为始,意其纸层加厚,亦始于此时矣。

一、考试地址

试士之地,国初试于天安门外,嗣礼部请试于太和殿之东西阶下,遇风雨,试于殿东西两庑。雍正元年十月二十七日殿试,天甚寒,特恩试于殿内两旁,并传谕总管太监多置火炉,此为殿内试士之始。乾隆五十四年,谕令改于保和殿考试,又议准令校尉代携考具,送至殿内,以后遂为定制。余于戊戌廷试时,殿内设考卓东西列十数排,殿深棂密,后排者阴暗不能辨字,纷纷迁出殿廊。又试卓高祇尺许,略如炕几,第盘膝趺坐,非南士所习,于是有自携考卓以入者,其制布蒙木版,可以折叠,下安四脚,可自屈申,盛入布囊,别携考箱,用以敷坐,自中左门受卷,须自负以入,然保和殿基,崇高数丈,石阶三层,上转数十级始得升墀,进士袍服冠韡,而胸悬卷袋,背负考囊,登陟既艰难,观瞻亦亵,虽有校尉代携之制,而圜视无睹,蹒跚穷步,殆如跛鳖,迄今思之,良可失笑,然以此见临轩之典,久未举行,仪观不肃,非复盛时景象矣。

一、制策题目

案《会典》载,顺治二年,定殿试用时务策一道。然考国初发策,或仅二三百字,所询亦一二事,如顺治丁亥科,其题为求得真才、痛革官弊及筹饷三项,顺治乙丑科,其题为联满汉,养民力,化顽梗三项。康熙以后,策题及长至五六百言,分列四项。其题目向由内阁预拟,恭候选定,乾隆二十六年,奉谕禁止,以杜泄漏揣摩之弊,届期令读卷大臣于殿试前一日密拟八条进呈,候裁定发刊。光绪中,策题渐尚琐屑僻事,如蒙古地理、西藏地名之类,与乡会试无异,非大庭所宜也。考乾隆四年,曾有“朕亲制策,不拘旧式,以免诸生揣摩”之谕,乾隆四十八年癸丑科,问保泰持盈一条,即特命发问,非读卷官所原拟者也。

翁文恭历充丙戌、壬辰、甲午各科读卷官,日记纪此特详,大率点派后,群集于文华殿庐,先一日拟策题,先呈标目八道,每题四字,后改为二字,进御后,圈出四道,再拟题呈阅,交内阁,由读卷官二人亲书,入夜传匠刊刻,用刻印工至四五十人,至翊晨乃毕。

一、读卷事宜

国初定制,由内三院、詹事府、五部 无礼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各堂官开列,请点派十四员 明代为十七员。乾隆二十五年,减为八员,又奉谕:“向来读卷官例不回寓,各觅公所散住,地非锁院,人得自由,既不能同居纠察,恐有潜通消息,且三五日始行进呈,于形迹尤未协”云云,旋议定住所于文华殿西廊及传心殿前后房,与监察收掌等官一同住宿,刻期竣事。阅卷日,读卷官及监试诸人集于文华殿中,收掌官取试卷出箱,摊于案上,分读卷官八人为次第,每人约分三四十本,每取一束,依次分布,分尽再取,第二三束亦如之,不得任意前后配置,然其中亦微有权衡。若其人秩位崇高,或名辈在前,而所分独少佳卷,则中流可登上选,倘佳卷聚于一人,则虽异才,亦难脱颖矣,盖序定名次,例以官资高者为首,其下每人进一本,以后轮流排列而下,盖甲第所争者,祗在前十名,十名之中,又重前三,其馀则同在二甲中,高下无关轻重也。第此进呈十本之中,凡读卷者,俱愿以己卷居前,因之计较先后,评骘优劣,时启争端,如甲午科,翁同龢读卷,名次第三,而欲己卷置第一,张之万初不谓然,既而乃徇其情,让翁第一,而己逊居三,缘翁方在政地,又为帝师,其卷即张謇也。惟拟进名次,虽审慎再三,而御览时,常有更变,如乙未科,拆封时,以第三改第一,第十改第二,系由上特拔,即骆成骧、喻长霖也,此类故事尚多,姑举近科言之,较为人所习闻耳。

又阅卷时,先就本人分得之卷,大率三四十本,各为标识高下,再轮阅他人之卷,就各桌上互看,谓之转桌。各桌转毕,即于卷后本名,加圈、尖、点、直各记,以符公同阅定之旨,及最后总核,序定甲乙,多推首席任之,而有权势者亦得参预焉,此事翁文恭曾记之。

一、立制防弊

国初殿试,常于读卷时面加训戒,如顺治二年,有“宜虚怀详慎,除师生陋习”之谕。康熙四十二年,有“校定名次,勿稍存私意,诸臣考试出身,尤不可失本心”之谕。五十二年,殿试时,又谕云:“适阅第二卷,未及拆封,早知为南省人,昭然不爽。闻来京应试之人,将伊等所作文字各处投送,其应开考试官,悉令寓目,以博己之声誉,以求人之采取”等语,按是科榜眼为任兰枝,江南溧阳人。当时南人互结党援,交通关节,师生弟子,汲引科名,圣祖固已洞烛其弊,故谆切告戒如此。乾隆初,迭颁谕旨,首革呈送颂联之习,力杜预撰请托之事,后又严定士子撰拟策,冒先期分送治罪之条。然晚近以来,此风仍炽,以余所闻,殿试前期,士子摹写试卷数十,开奔驰朝贵,望门投进,名为造请教益,实力暗通笔迹,至预拟策题,尤为盛行,而朝中卿士亦阳博网罗才俊之名,而隐为庇荫亲知之计,故每科上选,半为京朝郎官、贵游子弟所占,而寒门下士毫无凭借,摈抑沈滞而不获申者,比比皆是也,盖同光以来,幼君当祚,女主临朝,国家抡才之典,久为大臣市恩之地矣,岂不重可叹哉!至其他防闲之制,后出为多,如进士不许在紫禁城住宿、送考人员不得阑入探伺、唱名散卷不得前后参差、错误污损不许轻与换卷,皆在道咸以后,因事而发。光绪三年,有争夺题纸,任意喧哗之事,特颁谕旨以严戒之,旋定扣卷指参之例,可知宫廷法度渐形紊驰,虽严申禁令,亦等于具文。至光绪丙子,御史梅誉普,请明定殿试搜检章程,幸枢臣以政体攸关,未便议行,第饬监试严行稽查而已。

一、读卷评定标识

国初卷背粘签,上书读卷官姓一字,加下标记,分 o ' • Δ ㄨ 五等,或记其疪颣数字,嘉庆以后,则改印木记,上列八人姓,下加标点各记,凡进呈之十本,非有八圈,不能入选也。

按《会典》载,顺治二年,谕读卷官等:“各官所阅试卷,黏贴浮签,止书次第,不必书各官姓名,以除师生陋习。”乾隆二十六年,奉旨:“以诸臣读卷,向俱各加圈点,分别标识,其间各有参差,或相去悬绝,必有高下其手之弊,嗣后另派大臣,复行察看。如标识悬绝,即拣明进呈候旨,以昭公慎。”五十二年,奏准:“嗣后殿试,于卷后弥封之外,列读卷八人之姓,就卷标识,不用浮签,庶免移换之弊。”嘉庆九年,奏准:“嗣后殿试各读卷官圈点,均于策尾空幅背面记认,以昭画一。”

乾隆辛已殿试,将军兆惠方自西陲奏凯归,高宗隆其过,特派读卷,兆自陈不习汉文,上谕以诸臣各有圈点,圈多即为佳卷,兆检得赵翼卷九圈,遂定为一,后拆封,以第三卷王杰为陜西人,时正西师凯旋,遂定王第一,赵为第三,此亦读卷之逸闻也。又闻连科状元,均为军机章京,时颇有微言,赵翼亦现充章京,故改列第三。

又考道光丙戌科,大学士托津派读卷官,以己不娴汉文,属同事七人代阅,钱仪吉给谏为监试御史,有诗纪其事,今幷诗及注,录之左方,以见托公之质直不欺,犹有古人风度云。

《文华殿即事》

簪笔晨趋朵殿中 云窗碧瓦旭升红
缄箱密送词臣退 列案胪陈椽史同
卷已循环为甲乙 人皆席坐各西东
从容幸接黄扉语 不待曹羲论至公

新贡进士对策,由受卷所翰林送至,御史职分卷,钦派阅卷大臣八人,即以八为数,次第分授大臣,不得误易先后,殿为经筵讲论所,有御座,故诸臣皆席地而坐,将受事,大学士托公津拱立曰:“吾被上命,恩宠逾分,然于汉文实未能谙习,今以试卷分请七公代阅,合告诸侍御共知,不为讶也。”

一、拆封先后

按旧章,阅卷拟定十名后,读卷官会同监试拆去弥封,不得复行更调。乾隆二十八年,奉旨:“嗣后进呈殿试十卷,不必豫拆弥封,候朕阅定后,再行按名传齐,带领引见。”道光十三年,奉旨:“本日殿试前十本进呈,经朕亲定,拆弥封,塡写名次。其馀二甲三甲卷,应在内阁严密关防,候前十名带领引见后,再行拆阅塡榜。”是前十名卷,其始会同监试拆封,后改为御前拆封,所以防弊者盖密矣。

乾隆庚辰科,尚书秦蕙田等阅卷,奏十本外,尚有佳卷,特旨许进十二本。乙卯科,大学士和珅奏称:“本科无佳策,止进八本。”此皆变例也。

一、标定甲第

读卷后,拟定次第,粘一黄签于卷前弥封侧,前十名曰“拟第几”,以后书二甲三甲第几字样,拆封后,即以朱笔标第几甲第几名于弥封条后,其朱书皆读卷官所亲标,至乾隆中叶以后,遂改书于卷面矣。标名以后,即为定案,据以塡金榜,然临时亦间有改动者,如雍正时张若霭卷,即由一甲第三名改为二甲第一名,其原卷今为合肥李经迈所藏,世好刘诗孙言:“曾亲见之,卷上有内阁典籍厅粘签,云此卷调入内重改。”余按姚伯昂《竹叶亭笔记》,曾详志其事,兹撮述如左,以存一时科名佳话焉。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殿试卷进呈,世宗亲加校阅,见第五卷字画端楷,策内公忠体国一条,颇得古大臣之风,因拔置一甲第三名。及拆号,乃大学士张廷玉之子张若霭,世宗大悦,遣人往谕张廷玉,廷玉闻命皇恐,再三恳辞,谓:“现居改府,而令子与寒士争先,于心未安,愿让居二甲。”上允其请,于是与二甲第一名沈文镐互易,世宗特颁谕旨以褒称之。洎五月,特旨授若霭为翰林院编修,盖仍照鼎甲榜下即授职之例,以宠异之也。文和当国最久,君臣鱼水,恩礼绝伦,其子晴岚阁学,亦藻翰翩翩,清华妙选,乃于取士之典,虽渥荷宸恩,终不敢令其子冒登上甲,其小心谨畏,要亦别具深衷,然以视后来公卿子弟,猎取高科,视为吾家故物者,固犹存大臣之风范也。

一、交卷时限

旧例殿廷考试,以日入为度,余生平与殿廷考试者六次,咸日昳纳卷而出,然考乾隆四十六年谕旨:“有近来殿试新进士,有至次早始行交卷,连宵达旦,防闲未周。朝考例作四题,尚不过日入完卷,而殿试对策一道,穷日之力,写作已可从容,何必焚膏继晷始得成章”云云,因此严申不准给烛之例,是国初固有给烛者矣。五十三年,又谕令监试各大臣,逐卷画押,以作标记。

自同光以来,殿廷考试,规制日驰,监察多不举职,日暮未完者,多携至左中门补写,甚至撚纸引光,照写数行 光绪丙子科曹鸿勋即携卷至门外补写,竟得大魁。有群聚亲友代为缀补字画者,光绪元年,御史张道渊专疏劾奏,交卷迟延,请严行查禁,于是有旨严责监试王大臣认真画押,有“视卷内书至何处,即何处标画”之谕。其后,六年,议准:“由御史稽查,不准携出补写。逾限交卷者,附三甲末。”幷定受卷、收掌、弥封、监试各官扶同瞻徇严议之例。九年,又议:“殿试正卷,由监试王大臣画押查收,如携出补写,由监试王大臣随折声明,幷查明姓名,俟交卷时,注明‘补交’字样,降附三甲末,仍停朝考三科。”

闻咸丰庚申科,肃顺当国,新进士高心夔,江右名士也,在肃邸幕中,肃欲以大魁畀之。及廷试,肃为监试王大臣,主张整肃场规,请内庭颁“寿”字御印,出而阴告监场御史及收卷官,候高心夔交卷,即传撤卷。时届酉戌交,凡刻意求工者,均未完卷,于是尽以御印钤之,皆置三甲。余藏有是科王庆祺卷,尚馀一开未写,即钤有此印者。然其后高竟未登前选,而状元锺骏声转以五开半得之 近科试卷多尚七开半,至少者亦必五开半,然欲希前列者,皆写七开半,是科七开半者,率以时迫未完卷,于是五开半之工整者,亦登上选矣,盖其时举朝士夫皆深愤肃之专横,不惜扼抑群士,以庇一私人,高遂为人所指目。时末席某公,新进也,为人素倔强,高卷适分其手,某公识之,即加一巨点,置之次等,幷语阅卷诸公曰:“今科廷试极不公,外议藉藉。此高某卷,吾已勒抑之,倘蒙上诘,吾当自陈。”于是诸人遂亦不敢加圈焉。旧时阅卷之例,标识不能悬殊,曾奉严谕,且专派大臣以察看之。翁文恭公日记所谓:“圈不见点,尖不见直,反是,则为凌躐,有处分者也。”缘是高卷竟不得登前列,及朝考,又因试帖诗出韵,降列四等,以知县归班,高自叹诗有“半生双四等,该死十三元”之句,即纪此事也。其后竟沈滞不遇,晚乃得任江苏吴县知县,而巡抚适为吴公炳元,吴为庚申朝元,其殿试时身受此厄,至此未忘前事,遇事龃龉,终于投劾去官。可见命运前定,虽凭权藉势,终无回天之力,或转投荆棘之丛,余故详述始末,以为后人之鉴戒焉。翁文恭日记中亦曾纪及此事,附著于后,以备参稽。

是日监试者,有尚书肃公。湖北陈炳勋带坊间副本起草,实无他物,坐以怀挟交讯。传旨戌初撤卷,甫届戌初,即纷纷撤取,有賸一行者数字者,均不得免。发出“寿”字圆印,完卷者钤于卷尾,不完者就所止钤之。肃公颐指气使,视士人若奴隶。掣卷毕,日犹未落也。翁文恭庚申四月二十一日日记

一、文字风向

查试卷每开十二行,未画横格,每行不限字数,第自国初,以迄季世,皆每行连抬头二十四字,从未有或增减者。至其篇幅长短,乾隆初曾议定通卷无横格,通达治体者,任其发抒,不必限以字数,惟最短者,亦必以千字为率。其前幅策冒十四行,后幅空白十四行,原非古式,不必拘泥。然乾隆时,多写八开另十行,嘉庆以后,则多写七开另四行,相沿至同光,几同定式,其策冒十四行,亦仍承不改,后幅空白,祗馀八行耳。曾见乾隆时高赐禧卷,为六开半,读卷者于浮签上标“违式”二字,抑置三甲后,可知当时已视七开半为功令矣。

历观乾嘉以前试卷,抬头落脚,初无定位,减笔帖写,亦所不禁,字小而匀,四周布白。乾隆中叶,忽尚大书,充行溢幅,然尚有疏放之致,字体仍所不拘。光绪中叶,则群以黑、大、圆、光为美,字必正体,文必到行,边皇背旨,禁忌孔多,而破体帖书,尤悬为厉禁,点画小愆,辄加黄签 黄签者,裁黄纸一分许,遇字有疪失,贴于其旁,然乾隆三十一年秦潮卷,原拟第三,覆阅加两签,一云“位定而后官,落位字”,一云“沿流以讨源,讨误诗”,遂抑置二甲第四名,可知从前黄签,尚有加字者矣,号为“院体”,实同吏书,纵有天人三策之文,而不娴字学举隅之法,则决难入选,父诏师勉,以楷法为元灯,偶有研求实对者,咸相嗤笑,相师成风,牢不可破。闻辨正字体,始于道光时曹文正实开其端,盖阴教上为此,以示精察云。夫凭文取士,入彀已鲜真才,况舍文而重字,于立法之意,固已远矣,今乃更于书法之外,不论晋唐,不讲体格,而斤斤焉惟点画疵病之是寻,吹毛索瘢,其细已甚,上以是求,下以是应,豪俊视为桎梏,外人腾为笑端,驯至诟病,及于科举一旦遂举而摧废之,无复遗留,以快其意,岂始议者所及料耶!余尝考之《圣训》《实录》,知历朝所以申诫者,其用意固深且至也,康熙四十二年,有“较定前后名次,必须凭文论定”之谕。乾隆二年,有“但取文理通明,敷陈切当,不必拘于成格”之谕。二十五午,特降明旨,言:“廷试士子,为抡才大典,向来读卷诸臣,率多偏重书法,而于策文,则惟取其中无病类,不碍充选而已。敷奏以言,特为拜献先资,而就文与字较,则对策自重于书法。如果文萟醇茂,字画端楷,自属文字兼优,固为合格之选;若其缮录不能尽工,字在丙而文在甲者,以视文字均在乙等,可以调停。入彀之人,自当使之出一头地,况此日字学稍疏,将来如预馆选,何难临池学习?倘专以字进退,兼恐读卷官有素识贡士笔迹者,转以借口滋弊,非射策决科本义也。”是取士不重书法,累朝降谕,至再至三,无如中朝大官,习于谨畏,祗图委虵免过,决不敢毅然破除积习,或易启文字触冒之嫌,且阅卷诸臣,学问弇陋者居多,本无鉴衡之真,惟遁而讲求楷法,庶工拙易于识别,迨久而变本加厉,幷工拙之不计,而惟点画之是求,以大廷试士之尊崇,等于家塾课儿之笘毕,毋亦轻朝廷而亵当世之士乎!

道光丙申科,何绍基夙负书名,其试卷文字冠场,已拟前列。卓相国文端读卷,检其文中有“大行”二字,恐触忌讳,遂降置十名外。其实二字并非连缀,乃前后行中此二字适并列耳,苛寻若此,真匪夷所思矣。然闻卓之为此,于何氏实有嫌也,相传文端初入都,往谒何文安凌汉 卓与何为前后科翰林,适座有他客,文安谢之,因戏语客曰:“此蜀士,殆卓文君后裔也。”其人以此语泄于文端,因深憾之,故报之于其子焉。一时谑语,遂构怨端,祸从口出,可不戒哉!

一、对策相沿成式

对策本无定式,《会典》所载,惟云“承问,逐条详以对,起处‘臣对’‘臣闻’,讫处书‘臣草茅新进云云’字样,以昭画一。”嘉庆八年,因宗室应试,以“草茅”二字未协,一体改为“末学新进”而已。自嘉庆以后,第一开策冒中必有颂圣双抬头两行,单抬头一行,以后每条末均有颂圣双抬 一行,策尾亦有颂圣双抬一行 在第六开第十一行,沿袭日久,俨同规制,然余观乾隆末年之卷,其前后抬头,皆随文为之,不限行格,与后来迥异。光绪时,有上引祖训用三抬头者,则首一字须写在上阑红格外,不过藉以立异,于体制未为合也。顺治六年己丑科殿试,颂圣处,“皇上”之后,即继以“皇 父摄政王”,并行双抬,殊为非体。时正睿亲王当国,其策题中即称“奉天承运,皇父摄政王令旨”,是科状元为刘子壮,榜眼为熊伯龙,其策文尚存,皆遵此式,此又一时之特制,应试者虽知其非礼而不敢有违,此亦廷试中之掌故也。

国初,对策尚多骈四俪六之文,如丙戌开科,聊城傅以渐,裒然举首,其文即通篇骈体,榜眼吕缵祖,颂扬之词,亦多至七联,至次年丁亥开科,制策中即有“勿用四六,不限短长,毋得预诵套词,拘泥旧式”之语。己丑科再申前禁,故是科刘子壮、熊伯龙二卷,其文皆直陈利弊,崇论闳议,朴茂沉雄,如诵古名臣奏议。其后承平日久,谀颂成风,乾隆二年,又有禁用颂联,并一应肤泛套语之谕,高宗复雅意崇文,常亲加甄选,故乾隆一朝二十七科,鼎甲之选,得人极盛,名卿硕儒,项领相望,可知衡量之权,足以造成风会,后人以末流之弊,遂集矢于科举之不足得人,非笃论也。

余自己丑以后,六上春宫,每见发榜之后,新进士所皇皇奔走者,惟钞撮策料、调治笔墨之为急。川墨必得一阁之云头艳,取其胶轻爽利,可以挥洒如意,不畏殿廷风日之干燥也,有力者更进而访求明烟,参以乾隆御墨,或取熊胆调之,用时醮笔如水,不浸不滞,一挥数行,而光采焕发矣。卷必松竹斋之七层卷,以其历科承办试卷,格式适宜,与场内无异也。更领前科鼎甲原卷,张之肆壁,与试者争往观之,可以揣摩风气焉。至预备策文,则悬拟数十门,如兵、农、刑、礼、工、赈、河、盐诸大端,述事纂言,敷佐成篇,每条约二百馀字,分缮入蓑衣格中,其策冒十四行,策尾六行,亦皆精选词句,襞积而成,冠冕堂皇,包罗万象,至场中得题后,只须略加点缀,嵌入题旨,不逾寸晷,便可振笔直书矣。

乡人骆成骧公骕素不工书,乙未科殿试,竟大魁天下,闻德宗阅文中有“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之言,大为感动,遂特拔之,时新败于日本,上方愤国势积弱,渐有变法图强之意,自此以后,乃稍写作兼重矣。光绪庚寅一科,一甲第二名文廷式,试策中“闾阎”误作“闾面”,卷出之后,群议哗然,御史刘纶襄纠劾,文负当代盛名,其学问才识,迥越时辈,即魁多士,甯有愧色,乃缘兹小眚,竟挂弹章,亦可一觇一时风气矣。

殿廷策士,本竟一日之长,然新进士自黎明入中左门,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颁赐克食 每人赐宫饼一包,即古绫饼也,并备有茶汤,策题颁下,已近十时,全卷二千字,纸幅阔长,而试桌逼狭,兼以具冠束带,连裀接席,展卷伸笔颇不自如,每小时所书,可尽一开而止,约七小时可以终卷,迨蒇事已近日暮,若加以补缀误字,略事迁延,则晷刻更虞迫促,是终日之间,操笔为文者,不过巳午之交,一时许耳。袛此俄顷之际,而欲上下古今,发抒胸臆,以仰答九重之清问,世无枚皋、祢衡之敏才,甯能咄嗟而立办,势必出于分门宿构,以佐一时之急,上以诚求,而下以伪应,而欲晁、董、刘、苏出于其途,几于南辕而北辙矣!然推原其弊,皆由偏重书法者,阶之厉也。设能恪遵明谕,宽示绳检,俾应试者得出其全力,尽抒素抱,从容讽议,畅所欲言,以其馀晷,从事缮录,第期明整,不务精工,大率不越三时,可以写竟,何必群驱天下之才,登之丹墀之上,劳精敝神,以从此雕虫刻楮无益之事乎!

余昔年薄游南中,于世好家,观其储藏古籍,兼得览其所庋殿试策一百馀本,此君久官徽省,于宣统初元,得之京师者也。其中名臣、儒林、文苑诸先辈,自国初以来,迄于叔季,鸿文妙翰,满目琳琅,披翫终日,情不暇赏。勋臣如曾国藩、胡林翼、骆秉章,理学如陆陇其、李光地、杨名时,经学如凌廷堪、胡培翚、秦蕙田、金榜、张惠言、戴震、武亿、王念孙、刘逢禄,博学如顾栋高、何焯、纪昀、朱筠、王鸣盛、钱大昕、阮元、翁方纲、赵翼、李兆洛,文学如赵执信、姚鼐,诸人原卷咸灿然在列,即近代名俊如龚自珍、魏源、何秋涛、俞樾、李慈铭、康有为辈,亦搜罗毕具,汇而阅之,于一代人才盛衰升降之原,可以见其大略,洵文海之钜观也,兹著其目于后,俾后来者有所考证焉。又有一卷,失其姓名,策文后方,钤有范文程、刚林、祁克格、洪承畴、宋权等十馀人朱文木记,意此为顺治三年开科之卷,故其阅卷官具全衔于策后,与后来回别也,俟更考之。至余仲兄增濬二甲卷亦存此君许,异时当百拜以求归,而藏之于家,俾子孙永宝之。

余所藏诸卷中,如沈近思为理学名臣,廷试时甫十五岁,论齿为最稚矣。海宁之许焞、萧山之王宗琰、江都之秦黉、震泽之杨复吉、湘潭之袁芳瑛,皆以藏书名家,如靳荣藩、郑芳坤、钱塘端木国瑚、徐鼐,皆以著述传世,诸人翰札流传,尝为世所珍弃,况为大廷之钜制乎!其李化楠、李鼎元、李调元父子三人,咸吾川先达名辈,存之足备乡邦文献。若座师准仲莱、外曾祖樊公肇新、外祖赵公沅青,竟于无意中搜得之,尤可庋之家塾,传示子孙者也。至余之原卷,不知何时流入市间,为辽阳袁君洁珊所得,甲寅岁持以见贻,附书于此,以志良友之高谊焉。

家藏有康熙丁未科缪彤《胪传纪事》写本一册,述当时考试及一切典礼,颇为详尽,特取以录附简末,其体制与后来略有殊异,阅者比而证之,可自得也。

壬申冬至日旧史官傅增湘识


藏园藏卷目录

  • 蜀中先辈历科殿试卷 其近科各卷不备载
李作梅 长寿县人雍正八年三甲江西石埭知县 叶荣贤 崇庆州人雍正十一年三甲 
张兰清 长寿县人雍正十一年三甲翰林院检讨 李为栋 巴县人乾隆元年二甲翰林院编修官至山西蒲州府知府
万方 泸州人乾隆四年三甲江西分宜县知县 罗愔 巴县人乾隆四年三甲翰林院检讨
顾汝修 华阳县人乾隆七年二甲翰林院编修官至大理寺少卿 蔡时田 崇宁县人乾隆七年二甲翰林院编修官至御史
李化楠 罗江县人乾隆七年三甲官顺天府北路同知。此李调元之父 林中麟 泸州人乾隆七年三甲广西河池州知州
李芝 富顺县人乾隆十三年三甲卷中有读卷官十四人标签并批语 王旭龄 蓬溪县人乾隆十六年三甲湖北房县知县
王以宽 荣经县人乾隆十九年三甲  陈钧 金堂县人乾隆十九年三甲潼川府教授
王凤鸣 营山县人乾隆二十六年三甲  李调元 罗江县人乾隆二十八年二甲庶吉士官至直隶霸昌道
李鼎元 绵州人乾隆四十三年第一名翰林院检讨充册封琉球副使。按鼎元为化楠之侄 陈嵩 开县人道光十五年二甲翰林院编修
萧秀堂 塾江县人道光十五年三甲未完卷 高溥 灌县人道光十五年三甲知县
樊肇新 庆符县人道光十六年二甲庶吉士改知县官至云南景东厅同知 韦杰生 南川县人道光十六年三甲刑部主事
孙治 成都县人道光十八年二甲官至直隶按察使 朱烉 合州人道光二十七年三甲广东知县
赵树吉 宜宾县人道光三十年翰林院编修改御史给事中官至云南迤西道。此余聘妻之外祖 萧世本 富顺县人同治二年三甲庶吉士改刑部主事官至直隶正定府知府
李肇南 宜宾人入籍云南镇雄州同治十年二甲翰林院编修官直隶宣化府知府庚子西狩车驾过宣化以面劾刚毅误国忤旨开缺  
  • 各省历科殿试卷
祝匡基 浙江兰溪人顺治六年三甲抬头有皇父摄政皇 陈一太 河南郑州人顺治六年三甲抬头有皇父摄政王
周之美 湖广武昌江夏人康熙九年三甲  乔明樟 河南永城人康熙十二年三甲 
储抡 江南宜兴人康熙二十一年二甲官至江西临川县知县 李𨱑 湖广汉阳人康熙三十年三甲 
吴岳 湖广江夏人康熙三十三年三甲  沈近思 浙江钱塘人康熙三十九年二甲字位山。由河南知县官至左都御史。赠礼部尚书。谥端恪
顾开陆 江南长州人康熙四十五年二甲顾贞观之子 韩孝嗣 江南长州人康熙四十八年三甲一名韩菼之子。字祖语。官内阁中书
徐树屏 江南昆山人康熙四十八年三甲字敬思。徐干学之子。由刑部主事官至广西提学道   程崟 江南歙县人康熙五十二年二甲 
李琼枝 湖广汉阳人康熙五十二年三甲  郑方坤 福建建安人雍正元年恩赐进士三甲字荔田。由直隶知县官至山东兖州府知府
许焞 浙江海宁人雍正元年二甲字纯也。官翰林院编修 陈师俭 山东泽州人雍正五年三甲字汝贤。陈廷敬之孙。改庶吉士。未散馆。改同知。官至广西泗城府知府
慕豫生 陕西三原人雍正八年三甲慕天颜之孙 黄登谷 顺天大与人乾隆元年三甲黄叔琳之子
黄永年 江西广昌人乾隆元年二甲四名字静山。由刑部主事官至江苏常州府知府 储兆丰 江南荆溪人乾隆十年二甲七名储方庆之孙。在文之子
靳荣藩 江西黎城人乾隆十三年三甲字价人。由河南知县官至直隶大名府知府 张霁 浙江钱塘人乾隆十七年二甲拟一字觇庐。由户部主事官至礼科掌印给事中
秦黉 江南江都人乾隆十七年二甲字序唐。由编修官至湖南岳常澧道 陈兰森 广西临桂人乾隆二十二年二甲字松山。陈弘谋之孙。三元陈继昌之祖。由编修官至湖北荆宜施道
齐世南 浙江天台人乾隆二十六年三甲字英风号荪圃。召南之弟。官浙江宁波府教授 秦潮 江苏无锡人乾隆三十一年二甲四名字步皋。由编修官至国子监司业
黄秉经 顺天大兴人乾隆三十一年二甲五名黄叔琳之孙。登谷之子 黄符彩 顺天大兴人乾隆三十一年二甲黄叔琳之孙。官至广西桂平梧道
彭元珫 江西南昌人乾隆三十七年三甲字石芝。元瑞之弟。由检讨改内阁中书 杨复吉 江南震泽人乾隆三十七年三甲字列欧。归班。知县
徐文干 江西宁州人乾隆四十三年二甲  钱塘 江苏嘉定人乾隆四十五年二甲字溉亭。官江宁府教授
王宗琰 浙江萧山人乾隆四十五年二甲字谷塍。归班。知县。后改名宗炎 沈振鹏 浙江嘉兴人乾隆四十五年二甲官直隶丰润县知县
高赐禧 河南祥符人乾隆五十五年三甲  何熙绩 山西灵石人道光二年三甲字春民。何道生之子。官直隶肃宁县知县
成章瓒 湖南宁乡人道光六年三甲  端木国瑚 浙江青田人道光十三年三甲字鹤田。官内阁中书
许楣 浙江海宁人道光十三年二甲字辛木。梿,兄,是科会元。官户部主事 梁逢辰 福建长乐人道光二十一年二甲字吉甫。章钜之子。由内阁中书至兵部郎中
袁芳瑛 湖南湘潭人道光二十五年二甲字漱六。由检讨官至江苏松江府知府 薛湘 江苏无锡人道光二十七年二甲字慰农。由知县官至广西浔州府知府
徐鼒 江苏六合人道光二十五年三甲字彝舟。由检讨官至福建延平府知府 谢煌 江西宜黄人道光二十七年二甲字仲霖。阶树之子。由兵部主事官至湖南粮道
慎毓林 浙江归安人道光三十年二甲字壬甫。翰林院编修。陕西学政 薛春黎 安徽滁州人咸丰三年二甲字淮生。由编修官至山东道监察御史

食旧德斋藏卷

本作品的作者1949年逝世,在两岸四地、马来西亚以及新加坡属于公有领域。但1933年发表时,美国对较短期间规则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国仍然足以认为有版权到发表95年以后,年底截止,也就是2029年1月1日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权在原作地尚未过期进入公有领域。依据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极容忍处理,不鼓励但也不反对增加与删改有关内容,除非基金会行动必须回应版权所有者撤下作品的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