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清朝前纪/叙言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清朝前纪
叙言
第一篇 

清一代在入关之初。以关外事实为忌讳。如清太祖名奴尔哈赤。夫人而知之也。然而南浔庄氏史案。则以载入奴儿哈赤之名。为大逆不道。清之先世在明受建州卫指挥之职。自讳其曾受明官。至抹掇建州之名。而捏造满洲为国名。至太祖建国。自附于金之后。而称后金。后改为清。其实与前称后金。并无妨碍。乃又必抹掇后金之名。不见国史。凡此荦荦大端。为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之忌讳事迹。至乾隆朝。则讳饰之事。更开前古未有之例。四库馆开。名为搜海内散轶书籍。踵历朝右文稽古故事。其实搜书之中。挟有毁书之意。迭次毁禁各书。目录竟成巨册。凡有涉及清前代之纪载。无不焚毁。藏者罪等叛逆。吾党今日尚能考见清代一二真象。皆前人冒死藏匿。以为我后人稍留根据。易代之后。禁网尽除。吾辈不能继先民忍死留待之意。为之胪列发扬。以成信史。徒据清世矫诬捏饰之本。作成一代之史。是国民果可欺。而国史真无足轻重。非学人治历史者之本怀也。

清代禁书。不但禁近世直接记建州之书。幷禁及古代凡言夷夏防闲之书。其业已行世久远之正史。亦加改窜。最少亦刊落其胡字虏字等清室所讳之字。尤可笑者。岳武穆为宋世御金有力之人。而小说中有岳传。本非有何价值。不过委巷之谈。乃亦列入禁书中。咫进斋有禁书目录一册。虽尚未完全。就其所开。书目已伙。岳传即目中之一。而吾辈今日根据之书。当时亦无不列入。至清历朝实录。雍正以前。本已任意撰造。试思清世实录馆诸臣。岂有敢冒厉禁。不为扶同讳饰之理。然而雍正以前六朝实录。至乾隆朝皆经重定。其证据之可见者。蒋良骐在乾隆间。据实录撰东华录。后来王先谦续撰东华录。并非续雍正以后之录。仍由天命朝起。所见之实录。与蒋氏所据。不止详略之异。直是事实之有无。及字句之多寡。叙述之方法。无不有异。今可以相比而得。此其一也。又如国史宗室王公列传。开国诸王公。若摄政睿亲王以下各传。皆由乾隆间重作。即与重撰之实录相符。外间传本。有李氏耆献类征。从国史原本录入。可以证明实录之尽经改造。此其二也。又如雍正间御定之大义觉迷录。所载雍正朝御旨。自必当时原文。此书在雍正时。颁行天下。各府州县学宫。皆贮是书。与圣谕广训。同为宣讲之书。特设观风整俗使一官。以宣传为专职。与今特设宣传部略同。今之宣传部。尚为党之组设。而雍正间之观风整俗使。则为经制设定之官。尤与政治合一矣。然至乾隆朝废观风整俗使。戮受任为使之曾静。清会典并不详此官之建置沿革。当时任观风整俗使者究有几人。设观风整俗使之地方究有几处。无从考见。仅于阮文达所撰广陵诗事中。得见建观风整俗使刘师恕之名。知非仅以位置曾静。亦非令曾静遍往各处。任大义觉迷录之宣传也。大约观风整俗。特设一使。与省制设官相符合。刘为扬州诗人。出身科第。亦未必不与他官同采诸词章识拔之列。乾隆朝既尽毁大义觉迷录板本。亦列入禁书之内。此书又经先民藏匿。获传于今。以余所见。板本甚多。有极精之套板。存朱批圈点之迹。亦有普通纸墨印本。盖各府州县之希意承旨。程度不同。且地方财力有异。故承办此项钦工。精粗亦大有分别。其间雍正谕旨。与东华录所载不同。则实录之为改造。其证三也。从来帝王家事。本多不足为外人道者。若大义觉迷录。原为世宗兄弟间夺位相戕之事。列代似此者亦多。难为信史。若其罗织于海内士大夫之间。牵累人数极多时间极久之大案。官书竟一字不见。我先民遭此蹂躏。无论纪载已渺。即身受其祸之家。子孙亦罕能道其先世之事者。今从诸家文集中。推考数端。可见清代官书之远于事实。故易代以后。纂修清史。仅据官书为底本。决不足以传信而存真。此吾党所以列清史为学科之意也。

且清史一科。固以纠正清代官书之讳饰。但亦非以摘发清世所讳为本意。盖清帝逊国以后。国人以习知清世禁网之密。清纪载之难信。于是妄造瞽说。流传失实。多污蔑清室之谈。其灼然诬罔者。因考索所及。亦一一加以辨正。总使史书为征信而作。不容造言生事之小说家。破坏历史大防。其为保护清室之意少。而为维持史学之意多。故虽不信官书。亦不轻听世俗之传说。尤不敢盲从革命以后之小说家。妄造清世事实。以图快种族之私。而冀耸流俗好奇之听。此意愿与吾党共勉之。

清室入关以前。尚有明代士大夫之箸述。足资参考。寻检抉摘。为功尚不甚难。其尤难者。乃在清入关以后。所有文人学士无敢有牵涉时忌者。惟于诗歌题目友朋书札之类。无心流露。当时亦莫有知为犯忌者。随处留心。乃得贯串数事。故其难就。倍蓗于入关以前。且未发现之公案。不知凡几。即已发现者之中。其证据亦必不尽于是。有意搜辑。事且无穷。吾党特就已发现者引其端耳。今分未入关以前为清朝前纪。先作本科讲义之上编。别条纪入关以后之公案为下编。以次讲述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