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游历欧美考察教育意见书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游历欧美考察教育意见书
作者:田吴炤
光绪三十三年三月二十五日
1907年5月7日
公布于东方杂志1907年4卷第3期
本作品收录于《东方杂志

  此次随从出洋考察政治大臣。游历欧美诸国。独于德意志栖迟二月之久。日与德之小学教育家某君。讲论教育制度。又得留学占君为通译。是以所知较他国为详。窃以美国人格最高。民风独异。其施行教育。一若行所无事。不劳引绳而悉合。程度高远。不可企及。俄义二国。致力于高等教育。不少绝特出众之才。惟于普及之方法。未甚措意。人民无谋生之知识技能。是以贫而不振。其他如奥斯马加丹麦瑞典那威荷兰诸邦。皆能于义务之年。加以强迫。而规制之美备。又远不逮德。盖德在欧洲。夙有管领学界之称。故日本学制。仿德者多。至今往德考察教育者。尚不乏人。吾中国兴学方始一切规制近既规仿日本远宜效法德国庶几斟酌损益裨助孔多。兹特采择其制度于吾中国现在情形相合。而亟宜改正施行者。略述之。

  一 行政之区别。区别者何。即养成国民之教育。与培植人才之教育。二者迥然不同。不可混而为一之谓也。何谓养成国民之教育。即普及教育。所谓人生应有之知识技能及道德是也。何谓培植人才之教育。即中等以上之教育。各专门学及各分科大学是也。若谓幼童入学伊始。人皆有学士博士之希望。世无此事。亦无此理。是以德国义务教育。截然定为八年。谓之庶民小学。强庶民子弟。受养成国民之教育。而不强使受培植人才之教育。年限满而能毕业者。涉世有具。立身有方。即成为国民之资格矣。至于中等以上之学堂。别有预备小学三年。不与庶民小学同。其入学年龄。亦自满六岁始。三年毕业。即入中学。中学九年。前三年尚为预备科。犹中国所设之高等小学。后六年乃中学正科。毕业之后。乃入大学。其学统之不相紊乱如此。虽庶民小学第三年时。亦可考入中学。然能及格者甚少。以庶民小学之功课。专为国民生计上应有之知识技能及道德而设。未尝为中学预备也。又中学有文科实科之别。在预备小学三年。有志实业者。即入实科中学。有志文学者。即入文科中学。将来习大学专门。亦自此分定。绝少半途改习之弊亦无终身不成之患

  今宜师其意。命庶民小学曰国民小学。定义务年限。行强迫规制。能受此教育者。即为完全国民。至于中等以上教育。为培植人才起见者。亦应按照德国章程。分别办理。不容稍缓。凡厥庶民受国民小学教育者知为当尽之义务受中等以上教育者勉为可用之成才宗旨既晓然不惑趋向自较然不纷不出十年必有成效可观若但曰设立学堂以谋教育之普及而无所区别其于行政机关必多窒碍未见其宜也

  二 强迫之规制。强迫问题有二要义。一年限。一经费。是也。自上条观之。养成国民之教育。其义既明。庶民知及岁就学。分所应尔矣。然不定以年限。则犹有游移之见存。恐未能实行其义务也。查德国义务年限。通例八年。惟巴延以自满六岁至满十三岁为限。独少一年。论者以为不足。其都会小学。仍系八年。但于第八年时。以不在义务年限之中。不加强迫耳。普鲁士于儿童就学之年。强迫之法。极为严切。其入学之期。分春秋二次。满六岁逾一月者。四月入学。凡四五六七八九诸月中生者。十月入学。皆由管理学务员绅。认真经理。至已入学之后。必须满十四岁。始准出学。然或年限虽满。而未能尽其所学。则非经视学官详查其家计。果系艰难。仍不许其贸然退学也。设当就学之年。其父兄怠忽之。不使就学。或已在就学之中。其父兄怠忽之。常使废学。皆有罚金。不能纳金者。幷有以拘禁一日代若干罚金之条。其森严如此。中国普及之义。未大昌明。年限之制。万难过久。且民闲贫苦者子弟十岁以上即需以小贸营生若强使就学八年是子弟年近十四者饮食衣服尚待父兄供给势难实行揆之义务教育之公论。子弟修学八年。普通之知识技能。应用有馀。其资生之术。自较辍学过早者。有优劣之殊。然民生困苦祗能顾及目前亦属人情之常此不能不筹及者一也。又兴学经费。不能不仰给于地方。年限既长。则学生日众。而需费自多。即令量纳学费。为数有限。且实系寒苦之家。亦在宽免之例。此不能不筹及者二也。又小学待师范而兴。方今师范难得。为最大之问题。与其仍用旧日之学究不谙教育之理不通教授之方而强贫寒之子弟废有用之光阴则兴不如已此不能不筹及者三也。有此三端。则是义务年限。自以稍从宽减。转可冀其实行。然德国八年之制。曾经教育名家。多方硏究。多年经验。自属确不可易。窃思仍以八年为定制。而酌用日本办法。分为初等高等二级。而高等仍分为二年科四年科两级。初等四年。为必加强迫之义务年限。高等两科。为半强迫之义务年限。苟非至贫之人。初等四年毕业后。必入高等二年科。稍为有力之家。非毕业高等四年。即当科以罚金。年制既定。然后按地方人民之多寡。生计之赢绌。筹定经费。不足。则加以补助。幷豫计养成教员之法。以为担任教育之用。教员以多为贵。多则学力不及者。可以逐渐淘汰。而儿童受益为无方矣。至于纳费一则。又系一大问题。夫庶民之子弟既强使就学矣设再令纳费是多设一难题阻其实行也然不复纳费。又当多筹巨款。亦有碍于普及也。查德国庶民小学。不惟以不纳费为至当之办法。且笔墨书籍。不能自备者。得因其父兄之申请。经学校长查实。视学官检视。以酌量给与之焉。今中国民固贫也。官力亦有不给。为必行普及教育之计。祇有行地方自治之法。就地筹款。为兴学之基本金。再节省中等以上学堂之经费。以为补助小学之用。除此别无良法。盖用地方之款项。教地方之子弟。人虽至愚。亦当知为应尽之义务。德国章程。即主此义。惟地方力有不足。则以官款补助之。此亦至为确实之办法也。至中等以上之学堂。本为培植人才而设。为父兄者欲其子弟受中学以上之教育是有成为人才之希望即当纳其应需之经费此义至明不可以易德国中等以上之学堂。无不纳费。且更无给以衣服饮食之事者。中国初办学堂。亟欲求才。前者各省于中等以上学堂。不惜岁费巨款。诚属一时权宜之计。今科举已停。士子舍学堂无成才之望。无进身之阶。令其纳费受业。势当能行。挹彼注兹。斯庶民小学得其资。亦不无小补也。说者谓庶民小学。宜令自报贫民者不纳费。不报贫民者少纳费。按德国某教育家之言曰。庶民小学。不可有两种办法。即谓不可有一纳费一不纳费之办法也。今为谋普及而设此两种办法。是亦恐有阻力。又或谓初等四年。既系实行强迫。不能令其纳费。高等二年科及四年科。皆可酌收学费。窃以初等高等之分本系万不得已之计二年四年之别尤为多方迁就之策其意仍欲庶民子弟皆受八年教育而谋生之知识技能乃能底于完全若高等小学。有收纳学费之条。恐庶民之视高等小学为可以不入之学堂而于初等四年画地。自限非立法之本意也是二说皆不可行。惟有节省中等以上学堂之费。以为补助地方小学之需。虽尚不足。较为有益无损。盖培植人才之教育。与养成国民之教育。既经分明。则凡入中等以上学堂者。即无中人之产。亦必有自给之方。且人才之成。国家但有培植之力。而无期必之效。人以纳费而学艰或且自奋而易成不若庶民小学。必待强迫。而后能实行也。

  三 选官之资格。资格者何。学生卒业之地位任事之才能是也。夫中等以上之学堂。既明示之曰为培植人才而设矣。是人才之成。舍此别无他途。欲选择人才以为用。亦舍此别无他途。然谓士子舍学堂外无出身之路则可谓士子入学堂即得出身之路则不可盖学成本系有用之才。而致用自有试验之方。断未有今日出学堂明日登仕途如是之捷径也。且国家悬名位官职以待人才非悬名位官职以教人才从前科举之弊。误在诱之以利禄。今以学堂为培植人才之地。则所以示士子之趋向万不可再涉此意致令求学之人与求才之人皆无真实之见存乎其中或但问其毕业而不求其学成人人先有一名位官职之心不得者必生觖望天下大矣学生众矣人才伙矣国家安得有如许名位官职以餍士人之欲即令有之是一入学堂即预有名位官职其目的在此则所学必不能实践不亦滥乎反不若科举之有去取。或收拔十得一之效也。上年御史陈曾佑疏陈。以名位官职。分配学堂为非计。其言明切。最得体要。惟未及甄取之法。器使之方。为缺然耳。查德国学制。庶民小学。皆有文凭。人视文凭为极重。以为不得是。即不成为人格。无以立于社会。别无名位之希望也。中学毕业者。亦但以文凭为入大学之据。别无名位之希望也。其大学毕业者。始得学士博士之称。亦未能遽有官职之希望也。其为裁判官者。须受判官之考试。试用多年。确有经验。始能补为实任。其他皆然。且充法律官者。非曾受中学教育。而又在大学修业三年者。不能及格。充技术官者。非卒业工科大学而又前在实科中学或高等实科学校毕业高等普通教育者。不能及格。其规定之严如此。而试验及格之后。尚须试用十年或二十年。始能补以实官。其难得可贵也又如此。由是观之。学堂为储养人才之地而非登庸人才之地试其所学授之以官非先许以官始令求学其义甚明不可以易中国时艰孔亟。诚为需才之秋。若拘用各国成法。固无以鼔舞人才。然试补官吏之法则不可不预定以一天下之志俾毕业中学以上者。有切实求学之心。无侥幸得官之意。而国家取才有方。亦不虞其冒滥。凡中学以上学堂毕业者。但能给以文凭。以为曾经修某学业之证。至于考授职官。非先呈验中等文凭。不能试充佐官。非先呈验高等文凭曾习法律三年者。不能试充正官。而各官试验。又皆悬格以招。令人才就此范围。此当参取各国成法。按诸中国情势。详加考求以定之。不可率尔从事也。

  四 教育之师资。教育之普及舍预储师范无下手之方此颠扑不破之理也德国学制。每学区中。必有师范学堂。其办法分预科正科。各以三年为毕业期限。其入学之资格。须有小学八年程度。而试验相当。始入预科。教以预科课程三年。试验及格。乃入正科。其试验最严。分为最优优中等三等四级。须经试验官多数决定。始许入学。其例如此。正科卒业者。祗能充副教员。二年之后。五年之内。再经考试。谓之正教员。考试及格者。始给以终身充当教员文凭。得之者莫不以为荣幸。盖终身为教员者。既有按年加俸之慰劳。又有年老退休之恤典。所以人皆乐为。而始终不渝。教育之昌明由于师范之完备非偶然也中国身为教员者。往往驰念于仕途。无他。学堂甫立。所以待遇教员之制度。尚未议立。人皆视教员为学究之事。糊口之谋。不得已而为之者也。又凡为教员之人。本无师范之素养。亦不能遽律以教员之法度。即有加俸退恤之制。亦恐施行不当。反滋流弊。窃有两种办法。一则补救已成之教员。一则养成未来之教员。其补救之法若何。则在各省提学使。于教育会中。特设一教员硏究所。凡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普通教授法教育研究之方法。分门讲求。延请日本教育名家。以为讲师。月出讲义。为各府州县教员研究之资。而于各府州县劝学所中。皆附设教育研究所。即取此种讲义为课本。学说统一。更无意见歧出之患。再于各师范学堂有日本教员者。宜令现充教员者。旁听其授业法。以为模范。各教员于教授之时。幷当互相参观。以资研究。而于一学期之终。各具其经验之意见。上诸提学使。用集思广益之法。为改良进步之方。如此则已成之教员。不致孤陋寡闻。而教授可以有方矣。其养成之法若何。则当严定师范课程。而必以有名教育家为之师。盖师范为小学之根本。若所习不完全。所师不高尚。恐毕业之后。能力必薄。德国师范学堂教育学科。最为完备。师范教员。皆系巨师。而其试验。分口答笔记二法。必经二次及格。始许终身充当教员。今各省师范。日见其多。凡有心教育者。均知注意。惟省会中学堂。尚有一二日本教员。担任教育学科。然所教授。均极简单。府州县中间有师范。其教育一科。既无完善课程。又无明师指授。虽曰师范。亦不过略习科学而已。夫科学教材也而师范学乃学习教授之技能者也无教授之技能虽有教材不能灌输于儿童脑中教育上效益必有限故无论为简易科。为选科。为完全科。不能。专注于知识方面而忽于技术方面乃今日师范之最要义也普鲁士国师范教育。以特别传授教育之技术为主。而以讲授教材之知识为副。今简易科办法。年限既短。科学又无素养。其势不能不一面补习教材。一面练习技能。必有教育名家。为之教授。纳一切科学于教育学中。则庶可有养成之望。至于选科完全科。其于学术技术二方面。尤不可偏废。更不待辨而自明矣。以上二义。皆注重师范之学。至于为教员者教授法之善否。则又在于实地经验。已成之教员。既设研究所以施补救。未来之教员。又于师范堂中延名师以传授教育技能。庶凡为教员者。皆有担任教授之学力。启发儿童之技术。由是设立加俸退恤之制。以示优待教员之意。而先加检定。其不堪为教员者退之。及格者录之。经一次检定。则有一次淘汰。数年之后。受完全师范教育者卒业有人。人皆视教员有终身之志。而无出位之思。斯小学教育。不乏师资。可以有普及之明效矣。

  五 女子教育。女学之兴。有二要义。一则教之保育。以为家庭教育之始基。一则教以职业。以为佐理生计之内助。此其影响甚大。故各国莫不注意于此。美国人格独高。不以男女之性。特加区别。其男女皆同堂共学。自小学以至大学。未有区分之时。某教育家之言曰。男女之性。互有不及之处。同授教育。观摩有益。又自心理上言之。男女同堂。最有益于思想之发达。美国本此宗旨以施女子教育。所以女学极盛。为欧洲各国所不能及。其庶民小学。槪系女师。中等学堂。女师参用过半。此即其不可企及之处也。德国庶民小学。男女并收。地方小而学生少者。同堂教之。地方大而学生多者。分堂教之。视男女就学之数而定。此其普及教育之制也。此外有为女子特设之学堂。入学之年龄。自满六岁始。而修业之年限。则以九年终。其年级分为三班。首班之功课。犹之小学。次班三班之功课。则于外国语言图画手工。特加意焉。而此学科之上。或附设师范科。或附设随意科。或附设补习科。法办不一。要之以有益于家庭生计为主。此其女学唯一之目的也。至于高等女学以上。有女子文科。中学卒业之生徒。可入大学研究高等学问。此为特别之规制。而于普及女子教育。则未有关系也。今中国初兴女学。就普及上而论。则当于义务四年之时。用男女并收之法。其学区中。如女子就学者有三十人以上。则分堂教授。二十人以上。则用单级法。同列一堂。而分班教授。若恐如此办理。尚有窒碍难行之处。则但仿德国高等女学之制。于通都大邑。特设九年级之学堂。六岁入学。九年毕业。其年龄尚未满十五岁。似于风俗习惯。尚无妨碍。而无中堂附设师范科专修科随意科。听人自择可也。至于高等学问。一时无师。且非当务之急。则可缓行。此时所设高等女学。则宜兼用男师。惟管理上则以女师任之。德国无专用女师之学堂。诚以有科学非女师所能担任者。中国女子。素不通师范之学。即有通晓文字者。仅有独修之用。而无教授之能。不用男师。实际上终鲜裨益也。


这部作品在1930年1月1日以前出版,其作者1926年逝世,在美国以及版权期限是作者终身加80年以下的国家以及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国本地版权期限更长,但对外国外地作品应用较短期限规则的国家以及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