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西先生逸稿/卷一
诗
[编辑]辛亥年。家君作宰于光。有朋自昌乡来。为学故也。从亲从师。情谊虽殊。客土乡思。怀抱无异。诗不足观。而聊与言志。〈时先生十七岁。往侍判书公于光州。〉
次李景武时景武之来未久。余适有故不得源源。故诗意如此。
[编辑]江渭参商过二秋。岭湖音闻两悠悠。愁添夜雨梧桐滴。肠断斜阳丛竹修。千里联鞭来吕马。一堂相对破张愁。如何咫尺还相阻。空馆支颐独自留。
呈李景武,金明叔廷哲。
[编辑]落日书窗外。霏霏欲暮天。葵花含晩馥。竹叶带踈烟。宿鸟双飞倦。归云万里连。前堦空伫立。孤客思悠然。
次李景武
[编辑]君作武陵客。我乘鹤驾游。求仙终未得。悔道更回头。桐上春莺啭。看来不耐愁。
次金明叔
[编辑]自向书窗探圣贤。谁传佳句耸双肩。临风着得诗中趣。正是斜阳半壑边。
城山庆席。次李掌令棐卿韵。
[编辑]白发城山老。欣瞻庆席开。词华截寒玉。肝胆照深杯。莫叹斜阳没。还随好月来。临分情未洽。明日约重回。
直中月夜忆姜瑜
[编辑]甲戌春。君直卫厅。余直春坊。每月夜相随。丧乱后月色依旧。而事有不忍言者。深羡永逝而无知也。适于直中。抚古而兴感云。
甲戌年中禁直时。太平烟月共追随。乱后独来时事变。羡君长逝更橆知。
挽金溪岩坽
[编辑]北斗名高日。东山望重时。平生心自苦。一室病相宜。吾道将何托。苍天竟不遗。寓哀千里外。怀禄愧缄辞。
挽闵直讲希颜
[编辑]世路多艰险。昇沉过半生。三秋国子学。一梦海方城。才赋池鱼句。俄惊吊鹤声。明光当日策。空作试场程。
挽裵判官尚益
[编辑]君吾俱是寓于荣。况复同题莲榻名。末路谁知三世分。平生相许一家情。方欣通判便甘旨。岂料归途隔死生。故宅凄凉临大道。每经门外却沾缨。
挽金参奉庆建
[编辑]公惟先父友。情是一家亲。得馔常遗老。闻痾便送人。平生偏感德。此日倍沾巾。一叶窗前板。无缘拜下尘。
挽琴三弃堂是养
[编辑]少日词场伯。中年避世翁。溪山深得趣。经卷几收功。教授诸生在。声华一梦空。沉痾阻往哭。题挽痛何穷。
挽金都事
[编辑]守约平生耻不义。安贫乐道养真心。一家孝行人无间。百岁高文世所钦。庆及儿孙同谢树。恨深昆季列姜衾。天涯遽失芳邻托。执绋今朝泪满襟。
挽金默庵廷哲
[编辑]淡泊颐真性。高年七十强。悲缠鸾镜破。凄断棣华伤。兰玉殚诚孝。门阑耀耿光。善家应有报。留取后昆昌。
挽李秀峯汝翊
[编辑]人世吾犹在。君今何处之。哀辞那忍写。恸哭不成词。
挽赵东溪
[编辑]广汉治名才数邑。子龙忠胆老于家。高堂日暮苔庭冷。虚户阴生宝树多。满目风尘居未定。伤心时事寐无讹。乐邱长卧公先得。此别何须更发嗟。
挽申河阴楫
[编辑]我向湖南日。秋霖满洛城。病中来走马。桥上送含情。才报笼禽语。谁传吊鹤声。〈公书中有秋风笼禽等语〉夏间诗酒兴。追忆已前生。
教书
[编辑]教庆尚道观察使李曼书
[编辑]方面卫藩之责。所重自前。寸心许国之忠。无出卿右。予志先定。佥举亦同。惟卿志操坚贞。器局通敏。论思喉舌之地。众议咸推。谏争耳目之司。舆望允洽。分忧北塞。至今遗爱在民。按节西关。嘉乃处事当理。卿之东还者几月。予又南顾而深忧。恐喝多端。夷情有不可测。饥馑荐至。民困尚何忍言。况复半年之间。三易其任。以致一道之事。百无攸为。苟非才德兼全。何以抚绥俱得。玆以卿为某任。卿其咨诹弊瘼。宣布德音。设施之方。惟当尽其心力。赈救之举。不但委诸县官。黜陟澄清。何待朝命。禀处裁节。自有旧规。于戯。国步方艰。予不安于宵旰。王事孔棘。卿岂遑于启居。勉尔良图。副予至望。
右议政南以雄再度不允批答
[编辑]予惟图任旧人。方笃注意之眷。卿何复申前恳。将欲告老而归。初既谕予至怀。今且勉卿大义。言念为邦之有道。必须用贤而致治。置杨绾于中书。唐朝得重。有夷吾于江左。晋国无忧。况当此日多艰之辰。又非平时无事之比。边圉可虑。修攘何以得宜。饿莩相望。裁省尚今未定。此诚君臣上下之戮力。岂宜左右辅弼之丐休。释负就闲。纵人情之必至。鞠躬尽瘁。固臣职之当然。险阻艰难之备尝。已懋乃绩。进退存亡之所系。盍图惟终。顾百责皆萃于身。酬万变或难如意。年龄已暮。虽未能涉险登途。精力尚强。亦可以论道坐阁。既内省而不疚。自外至者何嫌。予实知卿。卿无困我。于戯。王朝未去。为恋待厚之诚。君奭犹留。更尽平格之实。罔俾前哲而专美。在让后人于丕时。
祭文
[编辑]孝宗大王进香祭文
[编辑]校理时制进〈己亥〉
昊天有成。祚我东国。陈锡无疆。世诞圣哲。洪惟我后。允武允文。德配天地。道协华勋。昔在龙潜。夙膺祯祥。玉质金声。辉光日章。邦运中否。备经险衅。动心忍性。益著令闻。爰定储极。匕鬯不丧。将大有为。臣民属望。寻承末命。迺入翼室。戚容哀泣。神人胥悦。践位行礼。朝纲克正。率循大卞。维烈无竞。圣学缉煕。精一之传。惟孝施政。友于出天。长秋视膳。定省罔愆。棣华交辉。大枕常联。三德既宣。九族以亲。敬敷五教。恩先四民。春和赈贷。阴雨绸缪。阖辟关机。阐扬王猷。尊贤右文。崇奖有典。遇灾反躬。不闻亦显。束帛戋戋。搜剔岩穴。嘉言罔伏。衮职橆阙。虚心受人。闻善则拜。恤刑好生。有冤则解。法古为治。期回三代。渊冰一念。宵旰匪怠。骏惠鸿休。无远不畅。时雨如化。太平有象。昔者违豫。终获勿药。大德必寿。谓王无疾。胡天不吊。降此大割。弓釰遽捐。黼缀虚设。海隅山谷。雷哭雨泣。时月易流。攀号莫及。因山载卜。启攒有日。玄堂既完。冠舃将閟。仗列新旧。礼备终始。即彼珠丘。遗我臣庶。千岁方祝。十年何忙。于享宗禋。永世不忘。伏念臣职忝藩臬。路阻乔山。无缘奉绋。有泪盈颜。式荐芬苾。恭伸悃愊。庶几肹蚃。俯赐歆格。
赐庆尚监司睦性善祭文
[编辑]古云故国。非谓乔木。厥有世臣。忠贞克笃。卿以令望。显于华族。经济之具。厚重之德。孝友之实。弘毅之识。丰仪外睟。纯诚内植。褎然大科。在予初服。顾瞻古言。乃动予目。及览封章。独见何确。奚有哓哓。莫如谔谔。再迁谏官。奖其鲠直。一麾出守。非荣伊戚。自持简约。砺以冰蘗。尽洗骩骳。大苏氓俗。御史上闻。屡加褒锡。栖迟几年。淹滞外役。晩骞玉署。载贲帷幄。继陟银台。寔称简擢。重玆旬宣。试彼方岳。惟海曁湖。既濡且足。遂长薇垣。进途始辟。荐入近密。出纳斯托。南事方殷。佥举攸属。固知独贤。亦资毗益。无逾于卿。命卿往勖。遂疾其驱。有病不告。仍以鞅掌。裂艮之毒。属耳请启。云何不禄。何与之厚。而龄之促。何期之远。而夺之速。祭则故常。予实痛惜。庶不昧者。歆玆礼酌。
赐判书贞武公崔震立祭文
[编辑]天生英特。东国人杰。投笔而起。名缀武籍。青油路阻。白首边境。临民统帅。载其清净。夜金若浼。冰壶澈空。佳名登闻。命若予工。及予遭乱。唾手先行。冯唐易老。马武抵掌。蓝袍紫笠。誓死以义。元戎失律。偏师左次。弦绝鼓死。只手何为。八尺如植。寸步不移。死生一身。纲常万古。瞻聆所及。毛发自竖。失吾良将。俾也可忘。清操劲节。久而弥彰。赠以崇班。祭以诚心。不昧者存。庶几来歆。
䟽
[编辑]争论元宗追崇䟽甲戌
[编辑]通德郞司谏院正言臣成以性。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百拜上言于主上殿下。伏以臣以草莾孤踪。滥厕清朝。曾忝春坊。又经郞署。逾分之惧。恒切于中。况此言责重地乎。夏间罢散。跧伏岭外。七月初。闻有礼郞之除。即起谢恩之行。到忠州。赁船而来。谏院赉旨之吏。遂致相违。及到城中。始知误恩稠叠。又忝本职。惊惶陨越。罔知所措。自顾驽劣。猥蒙宠擢。圣恩如海。糜粉难报。而当此君心未格。上下相持之日。不能力言极谏。以争是非。徒自随行逐队。日事文具。臣罪至此。万死犹轻。臣性本昏愚。又无学识。其于典礼。虽不敢妄议。而窃念追崇入庙之举。是何等大事也。当从容讲究。务求至正之归。然后庶几尊亲之道。宗庙之礼。两无所憾。而殿下徒为至情所蔽。不能平心察理。每以严旨摧折之。一则曰附势。一则曰流涎。一则曰济私欲。呜呼。立殿下之朝。言殿下之事者。触忤则谴罚及之。将顺则荣宠随之。其为一身之利害如何。而必去其利就其害者。岂有他哉。祗是爱君之笃而忘其身也。既忘其身则尚有以附势济欲为心焉者乎。若使廷臣果有附势济欲之心。而殿下明知其然。则退之可也。黜之可也。今既置之其位而任使之。一朝忤旨。乃以情外之言。勒定其罪而拑其口。是岂圣王大哉之言。而其于使臣以礼之道何如哉。又于答兪伯曾论一二臣之疏曰其罪只是迎合二字。迎合虽是二字。而其害则有不可尽言者。自古人臣之所以蛊君而误国者。未有不自迎合始也。夫迎合云者。惟其君之所欲而导之之谓也。若殿下之所欲为者。果皆合于礼经。则所以导之者。不亦善乎。如其不合于礼。而必欲迎合。则不几于一言而丧邦乎。今此入庙之举。殿下之心。在于必行。故彼亦曰可行。若殿下以为不可。则彼亦必以谓不可也。伊尹之告太甲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殿下何不以此而省察耶。噫直言之臣黜矣。自衒之人进矣。忠谏路塞。迎合成风。则殿下之所大欲。可以得成。而未知殿下之国事。终何如也。〈下缺〉
辞修撰䟽
[编辑]伏以臣以𧪈陋无似。滥叨经幄之列。旬日之间。再蒙宠擢。臣诚惶感。糜粉难报。目今合启之请。盖出于执法之意。而快从之箚。又发于公论之地。臣窃念珙之为逆。实由诸贼之口。据法罔贷。乃国家之公义。全其子姓。置诸海岛之中。而终至放释。亦殿下之洪恩。恩义两尽。并行不悖者。真盛德事。而古之人有行之者。周公是也。当初大臣与禁府堂上。详议熟讲。书之禀启之中者。必有意见。殿下之轸念风雾。特命放还者。亦周公之心也。人心不古。逆狱累起。虑患之论。固一道也。而不欲逆料未然之事。以沮吾君好生之心者。实是以德之爱也。况玉堂以辅导为责。事軆与台谏稍别。故臣于前日入直之时。同僚方有陈箚之举。臣陈说意见。不敢苟同。仍为径出。欲上章自列。而时议转峻。为臣之论者。相继被弹。白简方严。丹心未暴。退伏私室。恭俟物议。而尚此幸免。仍带职名。莫进莫退。情事狼狈。臣既不为有无于论思之际。又未即引避于指点之中。臣罪大矣。何敢晏然仍冒。以玷名器哉。且臣方患偏头之症。日夜苦痛。脑骨如剥。右眼生瘼。磨轧不能开。帖伏床席。决难供仕。伏愿圣慈。谅臣愚妄。怜臣疾病。亟命遆斥臣职。以安微分幸甚。臣无任激切屏营之至。谨昧死以闻。
启辞
[编辑]请金自点依律定罪启
[编辑]金自点身为元帅。居国西门。敌兵数百。过其城下。而敛兵坐视。不为遮遏。且不趁时驰启。使君父几不得脱。孤城受围。朝暮且陷。而退缩峡裹。惟事观望。论以情法。罪不容诛。安置而止。决非其律。舆情日以愤郁。士气日以解軆。日后缓急。将何以激励他人乎。军律至严。不可以昔日勋劳。有所容贷。请命依律定罪。
再启
[编辑]金自点,沈器远忘君负国之罪。上通于天。臣等将一国舆情。有此论列。而圣批以其心万无如此之理为教。臣等窃惑焉。殿下其已忘在南汉之日乎。孤城月晕。朝夕且陷。每夜举一点寒烽。以望援兵之至。而两人身为元帅。避入山谷。犹恐其不深。终无赴难之意。此非忘君负国而何。当诛而不诛。始窜而旋放。失律之中。又失律焉。殿下虽爱此两人。独不念宗社之痛乎。国人皆曰可杀。王法在所罔赦。决不可以前日之功。贷其难贷之罪。请还收金自点,沈器远放归田里之命。
请尹昉,金瑬围篱安置启。
[编辑]尹昉,金瑬俱是误国大臣。而金瑬则身都将相。十有馀年。殿下倚毗责任。更无与幷。敌国构衅之后。或战或和。宜有定筭。而号令施措。一倍委靡。及其敌兵之深入也。奉避之计。犹且茫然。使君父几陷不测。山城指挥。又无一事可观。北门督战。尽丧精锐。守城之功蔑矣。江都检察。图授其子。偾国之罪深矣。竟使堂堂国家。至于此极者。非瑬而谁。是大不忠也。尹昉则殿下以为先朝老臣。托以庙社之重。其任何如。噫。昉亦人臣也。江都失守。事无可为。则庙社嫔宫。在所奉避。而投身就俘。以图苟活。庙社奉还。何故后于嫔宫之行。而散失污辱之状。有不忍尽言。入城之后。不即奉安于宗庙公廨。而乃敢以阵上包裹。仍置私舍。恬然过夜。尚可忍乎。是大不敬也。人臣负此大罪。何敢举颜投䟽。有所陈辨哉。金瑬一国之罪人。尹昉宗社之罪人。环东土数千里之间。凡我祖宗生灵。莫不痛心切骨。以殿下今日处置。深有所缺望矣。将何以泄神人之愤。而有辞于后世乎。请尹昉,金瑬。幷命围篱安置。
再启
[编辑]人君听言之道。虽不能一一嘉纳。必须优容宽假。以广日后来言之路。此圣世事也。前杞平君兪伯曾之箚。岂有一毫私意于其间乎。曺文秀以为当初庙社奉还之时。果盛于空石中。杂置常汉衣服于其间云。则不敬固已甚矣。而只以婢仆跨行与否。为今日论议之轻重。臣等实未晓也。近日赏罚颠倒。论议纷纭。群情之拂郁极矣。此时敢言之士。旋被谴罚。使不得容于朝廷。此岂镇服人心。振肃颓纲之道乎。圣批乃以诬陷大臣等语。为伯曾之罪案。大臣自陷于其罪。伯曾有何诬陷之事乎。江都陷没之愤。庙社污蔑之痛。有口皆言。有耳皆听。此实国人之公议也。今若不罪难赦之罪。反罪论罪之人。则此后事关大臣。谁肯为殿下进一言哉。此固圣明之所洞察也。请还收兪伯曾罢推之命。
避嫌启应教时
[编辑]岭外微臣。偏蒙宠眷。出入迩列。丝毫无补。旅进旅退。常切愧惧。不意今者。又叨新命。臣诚惶蹙。罔知攸措。伪造怪愕之变。不幸出于本道。本道虽曰无人。稍有士风。稍知文字。岂皆鼓动而靡然哉。前日玉堂处置台官之日。臣亦预焉。而意见稍异。商确之际。忝拟本职。离席以避。其于僚议。虽不得有所低昂。而始与之同坐。则不可谓不参。圣批中所谓处置乖当之失。臣亦难免。何敢晏然于言地乎。请命罢斥臣职。〈庚寅十一月。由应教为司谏时。以牛栗不合从祀事。岭儒再疏蒙优批。适有郑振伪造上批事。台启中有一道鼓动。靡然从之等语。而请拿致王狱。掌令沈光洙立异避嫌。玉堂处置请递。上教以为乖当。公有此启。〉
再启
[编辑]臣叨忝谏职。无所献替。论一过举。反承严旨。心窃愧叹。若无所容。重患寒疾。冒呈辞单。而见却于政院。病伏之中。又闻有备忘之教。臣趋朝不久。且无见闻。未详王子君罪犯轻重之如何。而既举台论而下此教。槩想殿下辞气之不平。臣之惑滋甚焉。罪有怙眚。法有肆刑。苟出于怙。虽小何贷。若或其眚。虽大可恕。此圣主垂象示人之训。而殿下之所当法也。今若激于台谏所论。幷与所犯之难贷而勿论。则为国之道。岂有此理。王者一言。所系非细。今日之教。实涉未安。无非臣论事无状。以致殿下有所激。而又加一层过举。臣之罪大矣。请命遆斥臣职。〈辛卯时。以争论李溟翼刑推事。严旨累下。而又举前日台论王子照律之请。以为史官不可加刑。则王子其可照律乎云云。〉
三启
[编辑]臣论事无状。不能回殿下之惑。而反致前后未安之教。上累圣德。下辱名器。臣罪万死。殿下既下严旨。使不得进。又令出仕。使不得退。殿下之待臣。毋亦近于束缚驰骤之乎。臣虽欲贪荣恋恩。抗颜仍冒。不知人间羞耻事。安得无局外之诮。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所论之事。无端掩置。以致连日阙启。臣罪至此尤大。请命罢斥臣职。
书启
[编辑]忠清道暗行御史时书启丁丑
[编辑]镇川县监宋希祚。乱后急于收得官谷。谓皆县民偸取。大用刑杖。不辨真伪。凡民家埋置之物。亦为掘取。寺刹僧徒之处。莫不征捧。亦或幷纳其载来之牛只。而未必尽入于官仓。民有诉冤于监司者。则必以重杖制之。怨苦既极。言说狼籍。臣以三度入境。详细访问之后。欲验之于文书。直为驰入。取见征粟文书。则与所闻略为异同。而颇有可疑之端。官厅文书中有捧木置簿疋数不少而无题目。招问色吏则只以避乱时答之。终不言其某样木。又闻敕使时杂物之价以一百八十疋磨炼。而忌臣之行。不即分布于民间。取见监司关字。则本县所定杂物凡十二色。而其价以三十四疋定送。此则监司酌量公私。极其便当者也。臣招乡所及色吏问一百八十疋之由。则以为十二色之外。加定豹皮一令。镜面纸二十卷。故如是磨炼。一令豹皮卄卷镜面纸之价。多不过七八十疋。其间或有人情之木。而至于百八十疋。极为滥定。以是言之则乡所等答以诚然矣。当更为减定云。被兵之邑。虽不能随便措备。当此之时。数三疋之剩数。亦不可滥征于穷民。而今乃至于此多。殊甚可恶。石城县监许嶙率置其父于衙中。至于生日杀牛设酌。所谓观过知仁。而已犯国法。又置亲属于村闾。广占民家。民怨亦多。臣行向舒州之日。路出马梁。适遇新选军三名。问及佥使之政。知其不厌于军情。即为驰入。点阅军兵。则除除番外实防二十二名内。佥使及军官料军并六名。馔军一人。园头军一名。负木军一名。合九名县頉。其馀诸色。并当有十三名。而只六名逢点。七名段终不现出。极为骇愕。向前宋希祚,许嶙,佥使朴宝贒。并只罢黜。
抽栍中不法之官。既已驰启矣。舒川郡守具凤瑞以才为治。一应徭役。皆自贸贩以应。故民不知有赋敛。及其移换。阁境之民。莫不缺然失望。邻近之民。亦皆称道不已。礼山县监闵应庆小心居官。为政慈详。其于上下。俱无所失。而但过于柔软。欠纠猛之政。怀仁县监柳益华。邑小民残。乱后尤无形样。不能有所作为。只朝夕得食而已。故民亦安之矣。臣之往徕所经几三十邑。虽在抽栍之外。无廉问之教者。不敢泛然行过。亦必详细询问大约。能否不一。毁誉相间。惟洪州牧使李景义。天安郡守朴炳。远近之间。誉声籍甚。李景义政尚大軆。既能恤民。亦不废公。且于乱时敌骑及城外。而景义终不移其境土。故官库之物。无一见失。敕使时杂物。不及于民。而皆自措备。朴炳才长治民。大得民心。兵乱之后。偸取官谷者。不待严令。而先自输纳。其与镇川木川之劫取横夺者既异。而可想其为政也。定山县监韩有良。与品官下吏相合。凡捧上之事。一委于乡所色吏。故品官挟户之民。皆有自得之心。而无依势小民。偏受其害。且乱初官糓及木同。满载于船。顺流而下海口。及其还㱕。无一物持来。臣既闻邻邑之言。又察县民之情。非如远地风闻之类也。水使李英达到任不久。善恶时未可知。但发巡翌日。闻暗行之下。即为还营。一何㥘也。且敕使时所用朝家之定于水营者。豹皮二令。鹿皮五令。而水营之分定其价于马梁舒川两浦者。至于木三同。则所斤安兴之分定。必不下此。当此之时。各浦之朝夕得食亦难。分定价木。已为不当。而况又滥定。边将不能自办。必将征捧于军卒。疮残饿羸之军。不亦怜悯乎哉。舒川之镇镇压两湖海门。实为关防之地。而乱时往赴江都之乱。尽为除番。其馀则本官皆以逃故頉报。故八月朔入防只二名。水军之设。为战舡也。一舡须用八十之卒。脱有缓急。何以为策。况本镇之船。为炮所破。至于七处。必须改修。而既无军士。万户束手而坐。其势不得不趁期变通也。民事其可虞者非一。而最是无牛无种。不得农作者尚多。当此初秋。已为流离行乞。大小之牛。几尽疫死。其未疫者。又皆屠杀。虽巨里大村。亦无一只馀存。秋耕既迫。而耕作无望。民之橆兴心无远虑者。职以此也。兼之以新经大乱。惊魂未定。胥动讹言。远近演传。皆怀恐惧之心。莫有坚固之志。争谓秋收之后。赋役必烦。又将有抄兵之举。昏夕会议。无非远避之言。军士恒谈。尽是逃逸之计。民情至此。诚可寒心。未知将何以镇定。将何以收拾也。玉候静摄之中。知缕缕之为烦凟。而臣既有所见闻。故不敢不从实书启。
全罗道暗行御史时书启丁亥
[编辑]潭阳府使沈𪗆。得其要领。抚存大軆。不作苟简之事。以为修餙之态。今年官厅之纳。依朝家命令。多少间逐物减捧。奉公之心。此亦可见。而一境大小人及邻近之官。所言各异。亦有訿谤之说。行于其间。至以官家经费之不简为言。
锦城县监申冕。到官之初。颇有生踈处。数月后首末颇详。政尚刚明。下人畏惮。书员等亦不至纵其奸。不意罢职。民或惜之。
高敞县监李应芳。性本残拙。不能有所作为。既无为民勤恤之政。亦无大段侵虐之事。故治绩虽无。而怨声亦少。但以酒为业。酒已成病。至有连日不醒之时。兴阳县监李从俭。居官处事。固不可以廉谨责望。而但不为剥民滥滑之事耳。至于文书所志。能自解见。亲属之来。不至作弊于民间者。此非大段可称之事。而民犹以是为言。从前守宰不文滥杂之状。据此可知也。
所经近处边将中。如左水使郑楷。号令之际。不至骚屑。贸办之事。不甚烦重。各官及军卒。颇以为便。鹿岛万户李孝健。只率一奴。朝夕得食而已。心存抚率。不事侵虐。故远近防军。皆称道之。钵浦万户李仁荣。既有借耕。不无可食之路。而所率过多。一念衣食。番布之捧。点退太甚。防踏佥使宋嵘。处事不明。专昧军政。防军番次。都不省察。本镇在水营前洋。当露梁要冲。为任之重。不下釜山。不可不极择其人也。
别单书启
[编辑]臣之往还所闻。欲陈者甚多。而不敢𫌨缕。姑以一路所经目睹者言之。则畿甸湖邑。田野落种者无几。落种而焦。不得挂镰。虽有挂镰处。而一亩之间。或半收半弃。冬月未尽。已多绝火之人。其遑遑汲汲。举将流离之状。惨目难尽。盖畿甸失农。甚于湖邑。湖之失农。甚于全南。全南则虽曰无实。视畿甸湖邑。犹为彼胜于此。全州以下。得见民家。有斗斛所储之粟。有场圃所纳之草。若使是民得安其居。无他侵扰征责之事。则犹得以𫗴粥糊口。庶免饿莩之患。而但畿甸湖西海西失农之人。举皆望哺于其地。凡背负马载者塡路。杂货牟利者蔽海。场市闾阎。谷价之贵。今方不异于失农之处。未春如此。则春后之忧。势将彼此如一。臣未知前头赈救。何以为计。臣行过海边。闻诸闾巷。救荒之物。塩藿最要。而海氓之以水为业者。并皆失业。盖塩盆鱼箭菜船之税。本道各营本官京衙门。旁午征敛。罄尽所得。不足以责应。又称贷而益之。以此撤箭毁盆系船而坐者亦多。渠且自救不给。何望其出力相货。利及他人乎。白绵之纸。为今日巨弊。上纳之时。点退之患。固不可胜言。而各邑措备之际。僧徒酷被其害。盖无纸匠之处。则其势不得不及于僧徒。而各邑不思论便善处之道。谓是僧徒应行之役。勒定卷数。严令督捧。其中或有给楮给价者。而亦不过若干斤升斗糓。论其直则不能为十分之一。而凭公营私。罔有纪极。僧徒虽曰游手。是亦民也。处处呼苦。群怨方兴。有识之人。亦多言之。凡此之类。皆朝廷所不知。而使殿下之民。幷不得遂其生。愁恨之声。悲苦之语。闻之可惨。书何能尽。至于御供之物。人民皆言自上减之又减。今之现存封进者无多。其封进之物。莫不感祝尽心。而封进时人情痼弊。反甚于前日。试以干秀鱼一事言之。秀鱼之大而美者。皆产于灵光灵岩等地。京中防纳之人。亦必于是处贸得。而是处诸邑则不得以土产封进。使人持价求贸于京中。盖诸邑所难得者非鱼。非京鱼则不得进故也。今年封进时。长兴则每一尾官木四疋。兴阳则七十尾之价。米四十二石。官木三十八疋。乐安则七十五尾之价。米三十五石。官木三十疋。顺天则一百五尾之价。米四十五石。官木六同二十馀疋。光阳则每尾官木八疋。臣闻来不胜惊怪。询问其由。则皆言莫重供上之物。惟以无事封进为心。奚暇计较其价之多少乎。今年朝廷深念防纳之弊。定差使员。往各邑以本色封进。而本色之进。又被退黜。不得已复请于防纳之人。防纳之人。故为退托。期限已迫。势将生事。色吏等昏夜奔走。个个贸得。所以其价至于如此之多也。今若定其尺度之限。使之备纳于监营。监司看品着表。直进该司。则人情脚价。虽不必裁减于前。而庶无点退刀蹬之弊。岂独干秀鱼哉。凡上纳之物。莫不皆然。所闻如此。系是民瘼。不敢不达。
书
[编辑]上大人公书
[编辑]苦待之馀。官人来到。奉读下手书。喜极不能定情。但审旧患复发。悯虑如何。国事罔极。已至于此。更何言哉。旅愚两丈为号召使。义兵处处蜂起。而皆是白面书生。忠义虽有馀。其如无武何。子等亦从事于此。而父主渡海应在三月旬后。子当以今月念后发向海头耳。当初事变之起。远近皆思避乱之计。人心震动。朝不虑夕。如吾家居在大路边。许多家累。只有兄弟二人。计无所出。日夜忧虑而已。今则朝家方讲和好。贼骑似无遍踏之势。而但城下之盟。已极可愧。其间又将有不忍言之辱。则为臣子者。宁欲一死而无知也。父主出来之后。必往全州。从事于分朝。而三年疾患之馀。将何以泥露耶。〈下缺〉
与金兴海鍌书
[编辑]倘来之物。得失固不关。此时闲卧田里。亦不易得之事。是则深可慰。第闻闭门呻痾。此则老人常事。而还虑动于得失。不能无心虑之挠耶。侄喘喘危息。仅得免死。近以蛇岩痘患。避在东浦。未易相叙。恋慕可已。
答某人书
[编辑]前后问书。幷与乡信而至。感慰之怀。何可以一笔尽。凭审令仕軆万相。以性入秋以来。百病交作。寝食俱废。自分必死。独卧枕席。影与为伴。自怜奈何。满浦参军事。传说多演。至以万不近似之言。侵及于以性。可笑可叹。七月间民多饥死。仓谷已尽。不得已征得若干私储。升斗分赈。使之采参偿之。其时邻近皆谓之便好。而过后商贾别将之不悦者。乃谓给粮越采。若非失性。岂有是理耶。给采已甚。况忍使之越耶。此邑异他。别将差人商贾等往来如梭。少有不合。做作虚言。无所不至。一播岭外。万口喧腾。听者从而扇之。闻之一笑而已。然若因此得罢。归家而死。实是天幸。日夜祈祝。惟令照。
上观察使书
[编辑]数日驱驰之馀。不审气候平安否。塞外奉别太草草。瞻怅还同未拜时。以性饥民之呼诉者。逐日盈庭。只自痛叹而已。一境民命。惟系于道。若不得刍牧。则将未免立而视其死。未知何以禀处。何以启达耶。晩见道关。书员今始进去。下吏愚痴。本无解事者。未得送去。俟罪。伏惟。
与李秀峯汝翊书
[编辑]霜寒未悉兄政况若何。以性缘缄答未勘。尚此蹲坐。苦哉。寅兄下去。作邻之喜可想矣。就前年所送价木。永兄欲还送。而吾不送人矣。今与寅兄议之。欲以其价又换豊基之鸡价米七十斗。盖基郡有五石还上。故如是欲换。兄须即以此意通于永兄。使之趁为备纳。则寅兄捧上然后。即出尺文。到付于丰基。以爻还上也。恐寅兄及永兄忘不即施。故并告于兄。兄须勤嘱。使之不忘如何。
与李秀峯书
[编辑]政况想万重耶。兄之治声远播。而方伯又切人也。厌心虽生。弃计恐难遂奈何。以性一年罪废之馀。又除堂职。不得已作肃谢之行。而许多家眷。饿死丁宁。不得不仰首于兄。未免支离苟且之归。自怜自叹。一新万守奴进去而木端送去。兄须命伶俐下人。一同贸纳于东莱如何。永叔邑稍远。且涉支烦。不敢请。惟兄通于寅兄。若得五十石之换则大幸。
与李秀峯书
[编辑]绝不得兄边消息。方切恋郁。玆承兄书。仍审春后浑衙平安。慰拜之至。莲花丈每恃其康健无疾。岂料奄忽至此耶。以性闻有逆节。前月望前入洛。自讲院入玉堂。又移乌府。公故之外。杜门独坐耳。近缘李君瑞危言。至蒙严谴。两司论执。峻批每下。前头将有一场风浪矣。却羡兄重卧鼓腹而已。
与李秀峯书
[编辑]馆人来。得见兄书。是判年消息。能不喜耸。凭审政况万安。兄之初得本州也。以性已虑其难治。大槩到任才月。遽造屏簇。子弟一日私用七鸡儿。人言亦有自也。至如乡客接置衙中。使之接讼。则是何道理。此则千万不近之说也。恐兄不闻故及之。须慎之。弊县之事则兄亦闻之耶。米面之无所入不须言。而元谷之无面者。至于千有馀石。罔知所处矣。大槩弟不能久于此。兄不当久于彼。各遂所愿。岂无会期耶。馀心挠不宣。
与郭博士彦淑书
[编辑]初春入洛。得与子固述初相对。所刺刺皆是兄言。闻兄贫寒比甚。当此春穷。何以奉率。想不能远宦。亦以此也。如弟尸位数月。既不能事。又不敢退。深羡兄固穷居闲。而不可得柰何。欲归未归。金郭先归。怀事转恶。近日之变。出于内宦。每于受鍼之日。满庭诸臣。辄相对含痛。心断气塞。此罪谁使当之。当此之时。虽尽诛宫人。臣子之心犹未快也。况尽为屏黜。审核真伪。有何不可。而持难至此。一日一再之启。只得毋烦勿烦之教而退。今日之事。其可只此而已乎。
与金婿汉奎书
[编辑]儿辈来得见君书。审知侍奉平安。女息亦无事。慰极慰极。尔来诸况更何如。吾今日辞朝。因出城作行。将以来初旬上官。家乡杳然。骨肉渐远。怅恋如何。且旱灾此酷。民将塡壑奈何。因便送数掬藿二尾鱼四柄扇。领之也。馀心乱草此。
寄儿用夏书
[编辑]音信阻绝。恋郁徒深。意外得见汝书。始谙无恙。极慰且喜。第见文理字画。与前不少进。想浪游度日。吾之缺望如何。吾五十五冒雨发行。十九入城。奔走于哭班。六初二移拜薇垣。卄日因事见递。得付军职。今初一日。又入国葬都厅。晨入夜归。山陵初定水原。已为始役。而朝议多歧。今方搜得于健元陵近处。若用水原则择日于十月初四。发引在初一矣。㱕期渐迟奈何。须勤业小学四书家礼等书。逐日课读极可。汝兄及万昌尚未苏复。此悯如何。
寄用,文两儿书
[编辑]初二到安州。裁书付兵相。使之因便上送。未知能不浮沉而得达否也。初三宿宁边。今日到鱼川。得与旧倅交代。因其行付此书。使之即传。亦未知中间无遗失也。初五当宿煕川。初六宿狄逾馆。初七到立石仓给还上。初八到城干给还上。初九宿中间。初十到任为计。甲儿之参榜。深慰我怀。而还以文儿之见屈为恨。人苦不知足耶。秋科不远。更望百倍其工。用儿亦不可浪游也。馀眼昏不一。
寄用儿书
[编辑]五月廿日所出汝等书。六月十七日始见之。厥后消息邈然无凭。悯郁如何。初五日官奴持书送去。想于今卄六七日得达耶。吾近则无恙。而但民生饥饿将死。逐日号诉。而官厅仓谷。荡然无馀。宁欲与之俱死也。无粮未得采参。渠等尤为可矜奈何。禹明奎初欲入来。而食事极艰。渠若不愿则不必入来也。汝兄当率此人入来。而但汝弟婚事未定。或汝母宿患一样。则何可舍出。以是为虑耳。此处无鱼肉无果实。祭物只以果叶及若干木端送去。远怀尤恶也。甲儿之性。甚为踈慵。又有心火。须务去此习。与荒村诸金氏及命侄相议。至于奴婢等使唤之时。亦勿生怒。勉谕为之至可。且凡祭丧之具。一从简约。毋为费用工力至望。自馀临纸心乱。不知所言。
寄两儿书
[编辑]甲儿还归后。尚未闻消息。往来便绝。何至此极。殊甚恋郁。诸况更何如。学业亦何如。北京咨文。前月十四日出来。罪人并皆免罪。故即为放送。官员并革职。而备局以边将守令则后日登对时禀处入启。而三殿册礼才毕。领左相即为呈辞不出。故时未禀定。或言不过徒一二年云。而领左相出后。可以定夺。前头迟速。未可预定柰何。别试以㐫年故。退定明秋。谒圣则或欲退明。或欲行于今年。方议大臣而未结末矣。凡事多有可虞。庆婚急为定行可可。适闻权典籍奴还归。草此不一。
燕行日记
[编辑]甲申十一月二十六日。王世子发北京东㱕。三客使随之。
乙酉二月十八日到京城。朝庭送使谢恩。兼进贺其登极。正使麟坪大君㴭。副使刑曹判书郑世规。书状官弘文修撰兼执义成以性。〈甲申冬。除弼善。移辅德。将入侍于燕。适世子东归。遂撤行。因以为谢恩书状官。〉中使尹完。御医判事南应琛。鍼医前县监申可贵。都差使员博川郡守洪舜民。
三月十四日方物封裹。
十七日辞朝。查对于慕华馆。细雨如丝。户判郑太和囿春,参判吕尔载子厚饯之。与甲儿相别于路左。罗原州纬素邀副使及余。送于松下。到弘济院。参刑曹饯席。李佐郞幼泗泗源掺手劝酒。带醉而别。到昌陵下。具兵判仁垕,洪南阳振道设祖席于溪边。为送大君也。暮投碧蹄。京圻监司金南重子珍陪行。吴佐郞挺一,斗元兄弟亦来。郡守李瀤支待。
十八日晴。朝与副使陪大君发行。中火于坡州。大君展谒长陵。到临津乘舟游赏。余先入长湍。副使访族人于近村。日夕来到。大君追到。府使许暹支待。
十九日晴。副使为拜先茔先出。余随大君发行。大君呼鹰上山。余先向开城。经历朴日省迎侯境上。坐话川边。渡天寿桥入开府。副使大君次次来到。留守李必荣病未出待。
二十日晴。与副使上满月台。感古兴怀。到金川站。黄海监司郑维城德基来迎。白川李景闵,金郊卢尚贤,平山李圣渊等官来待。监司以纸墨等物赆之。中火后发行。副使及余先到。平山,谷山,延安等官分办。
二十一日阴。朝往拜大君发行。中火葱秀站。直渡松桥幕。坐溪岩。琵琶歌笛迭奏。岩壁上有玉泉听泉仙岩等字。以朱塡之。乃朱天使之蕃所题也。石窦出冷泉。清冽可爱。与副使饮一器。到屏风嵒。大君临流猎鱼。吾等皆步过岩下。夕到瑞兴。载宁李烨,牛峯李汝恒,新溪郑基丰等官来待。各有若干赆物。府使张仲仁病未得出。乘昏往见。
二十二日阴。中火釰水。长连,牛峯,信川等官分办。临发小雨。拥油衫暮到凤山。长渊李云栽,松禾柳宜涵,凤山洪柱一分办。三守各有赆物。
二十三日阴。行到舍人岩。兵使出迎。大君要府使及余坐岩下。中使同之。大君称葱秀之奇妙。仍问与岭南山川何如。余对曰山川随处各有态。不必论彼此优劣。而行役劳苦之馀。葱秀亦可观。大君笑曰书状岭南人。此言以岭南为胜之论也。又曰书状西路初行。似当有礼。副使曰到玉河馆当行。余曰到馆之后。初行之人。不独书状也。大君曰然则吾三人可轮回为之也。遂一笑而罢。日午渡丑川入黄州。判官梁有仁,安岳尹珩,豊川等官分办。日夕大君送言曰三人同行。一路多弊。明日吾宿箕城。副使书状宿生阳。先后作行。会于义州可也。余与副使辞大君于楼上。楼对后峯。满山松柏。落落可赏也。大君曰此行万里。岭南尤杳然。情事当何如。余曰辞家之日。已忘之矣。大君曰忘之之言。是未忘之也。一念常悬。何可忘欤。
二十四日朝小雨。大君先行。副使及余晩后起程。逾驹岘到中和。大君已向平壤矣。中和,慈山等官分办。
二十五日风。发行过栽松亭。到大同江。风浪大起。以大索绝江。缘索行舟。艰得利涉。历拜大君于练光亭。退与方伯金世濂道源稳话。过见督运使洪茂绩勉叔。夕察访柳寅亮来见。都事南碝,庶尹郑昌周同宿。
二十六日晴。大君发向成川。副使及余仍留。食后督运使邀与登舟。都事庶尹察访亦参。列坐船槛。溯流而上。午后维舟登浮碧楼。眼界甚阔。澄波如练。花光柳影。照曜上下。景象万千。上涵碧亭。带醉而还。
二十七日晴。督运及监司皆会作别。余为三友所挽。大醉上马。驰入顺安。夕投肃川。府使洪孝孙出待。
二十八日晴。发行入安州。兵使边士纪来见。虞侯南斗炯继来。副使要余登百祥楼。大野平阔。长江横流。渔舟野艇。逐风来往。一城闾落。尽在眼底。雍容气像。虽不近于浮碧。而雄健爽快。亦不在练光之下矣。金兵使体干以领船大将。方在城中。请与同坐。因言丙子年。以京哨官。领防秋兵。来住此城。忽值兵乱。十二月十二日昏。西方烽火乱举。兵使柳琳送飞骑九人侦探。忽遇马夫大将百馀骑。拥路飞来。探人为其所擒。驱与偕来。送之入城曰贵国忽然绝和。欲问其由。别无他意。愿以酒猪救饥。兵使送人往遗之。则已无去处。盖急于犯京。诡辞相欺也。十八日。胡阵如云。来屯大野。数十里之间。遍满无虚地。中有黄盖银甲。吹螺一声。一时上马。为攻城之具。忽然放火于村落积糓之中。烟焰涨天。咫尺不分。烟开之后。始觉诸屯尽空。走马赶后则已过肃川云。暮还聚胜堂。判官崔振溟来见。
二十九日晴。朝判官又来。兵使及虞侯亦来。日晩金兵使来话。与副使上将台。又闻丁卯年金兵围城攻之。兵使南以兴在中营。贼来犯城之南北隅。城中趋往御之。贼数十骑绕山后。自将台边登城一喊。满城大惊溃裂。敌遂阑入。兵使及数三将。烧死于火药中。其馀尽为鱼肉云。此城形势。足以用力。又有长江之险。而南以兴不得施一技而陷没。柳琳闭门自守。任贼来去。而不敢发一矢。时耶数耶。令人痛惋。酒数巡后还聚胜堂。鱼川察访金鏶以差使员来见。
四月初一日晴。晓行望阙礼。辰时发行。渡晴川江。又渡大定江。入嘉山。郡守郑孝吉支待。龙川府使李益,朔州府使李希俭,泰川县监金汝旭来见。
初二日晴。发行中火于纳清亭。定州境也。牧使李厚舆,德川卢濈出待。冒大风驰入定州。尘沙扑面。不能开眼。头疼气眩。昏倒枕上。禁军一人自北京出来。言凤林大君三月二十六日离发北京。而护行将二人偕出云。才经三敕。国储荡尽。两西圻甸。已竭于迎候。而护行又来。言念国事。中夜无寐。
初三日晴留。大君发安州。午后来到。与副使往拜。
初四日晴。三行偕发。中火于郭山。郡守郑好信,慈山李彭寿出待。午后到宣川。主倅乃刘缵先也。云山李惟泂分办。昏天雷大震。细雨达夜。
初五日晴。中火于车辇。乃铁山府也。府使金生丽,价川李憕分办。午后到良策。龙川站也。主倅李益,博川洪舜民出待。
初六日晴。中火于所串。义州府尹洪琢迎候。余先行入义顺馆。副使次到入迎春轩。大君后来入衙东轩。
初七日晴。朝义尹来见。差晩副使来下处暂话。因与副使上统军亭。府尹随至。形势之雄。东国无二。而三江之外。即是辽界。举目山河。风景亦殊。闻丁卯年正月。金兵数万骑。来屯马耳山中。日夜觇伺。而府尹废弃军政。日夜游宴。十二日送千军往樵耳山下。军多不还。盖被敌人所擒。人皆疑之。而府尹犹不省。十四日夜三更。敌兵百馀人。登城斩杀守门之军。门军惊起曰今日巡逻。何其暴耶。乃杀人也。人有告之者曰敌兵不多。及今可击。府尹对客挟妓而饮曰何其妄耶。乃毛文龙诳我耳。岂虏兵耶。明日吾当有以处之。及晓四门尽开。敌满城中。府尹之罪。万斩无惜。而一城民士。诸道精兵。一朝屠尽。是亦命耶。
初八日留。朝后大君邀副使及余。乘舟往九龙渊。与义尹及差使员军官分办。官等结船而行。午时暝雨飞洒。满江烟波。添一奇也。副使及余皆醉还。
初九日。朝有雨势。将发不发。午后大注。久旱得雨。三农可慰。而万里长途。行子多虑。
初十日壬戌。夜雨晩晴。巳时发行。大君与副使及余同船而济。府尹赶船追到。把酒握余手曰此时一杯。君不可辞。今日之后。更有何人相劝。遂大醉而别。艰到三江。露宿九连城下。设幕柳岸。卧一小板。江风澈骨。不能成寐。此去义州十五里也。
十一日癸亥晴。卯时发程。中火于金石川边。露宿于细川岸上。是日行六十馀里。
十二日甲子晴。先送义州陪牌于凤凰城。言其入来之由。卯时发程。行过汤站。城壁草没。井臼犹存。中火于龙山。午后到栅门。衙驿金应燕与门将等。照点人马。一一入栅。仍宿栅内溪边。城东送人恳请来过。而大君答以急于赴京。当于回路相见。彼有例送之物。此亦依例给之。栅外有山突兀。周回几十馀里。奇岩绝壁。削立中天。此乃凤凰山也。有城在上。崩颓之馀。犹有基址。世言唐太宗所征安市城。而口舌所传。真伪谁知。是日行六十馀里。
十三日乙丑晴。卯时发程。清人四十护行。绕从山后径路。中火于大烟台下。行过松店。胡女聚观。有一人倚石而立。怅然而望之。问曰行中有殷山人否。知是殷山女也。逾瓮后两岭。女人在田播种。忽奔走来观。知其为我国人。问曰尔非朝鲜女乎。曰温阳人也。曰不欲㱕乎。曰虽欲归可奈何。渡八渡第七流。是瓮后河也。夕露宿第七流上。梨花满发。鹃花犹在。大君煮鹃分送。风土节候之不同。有如此矣。凤城以后四五里之间。皆有烟台。
十四日丙寅晴。卯时发行。中火通远堡。一名镇夷也。一城在野。明时所筑。一城在山。清人所设也。庄头里家送猪鹅马草等物。以为站供。有胡儿牵虾蟆狗来坐于前。举足祝之。似有乞怜之状。以草竹给之。即起去。虾蟆是犬之别种而甚小者。差大于大猫而能敌大犬云。胡汉女数十来见。其中一儿甚有姿色。眉目英迈。招问其年。以指屈十四而止。副使以果叶赠之。必敛衽抚膝跪而受之。右手按右鬓而起。盖胡女之谢礼然也。发行到论洞。副使及余少憩烟台之家。家主乃汉人而姓名曾正春。自言有子女七人。使译舌言之曰有福人也。答曰身为㺚子。居守烟台。有何福欤。到罗将塔。义州军官洪地南自北奔来。得闻凤林大君已于初六日到山海之奇。路边三胡耕田。一女破土。乃京人礼男之女也。礼男方在行中。忽然相见。抱持而哭。欲买无价。欲去难分。行路之人。亦皆抆泪。夕宿连山馆未十里之地。地名风时岭也。连日露处。气甚不平。且有雨征。与副使往烟台将止宿。腥臭拥鼻。不可状言。是日行七十馀里。
十五日丁卯。终日雨下。不得发行。日夕开霁。往拜大君。阴雨卷尽。月色如昼。大君蒸羊作肴。仍开细酌。金贵仁之歌。孙爱福之瑟。金国之笛。皆思乡曲也。金先立又奏乱离长歌。坐中皆泣下。未知谁人所作也。
十六日戊辰晴。卯初发程。过连山馆。中火于会岭下。逾岭露宿。憩小站下川边。一行中独余行具甚凉薄。帐幕义州所出而不能庇雨障风。大君见之。送青布袷幕。自此得免风雨之患。大君载蒙古帐幕于二槖驼。帐之大将数间。覆以毛旃。虽大风雨大雪寒。处之如温室。暑热则卷其毛旃。以布帐围之而引风焉。槖駞之形。马首牛足。其颈甚长。而高低屈曲。恰如白𪆽之状。其尾似牛而短。其高过巨人之头。背上前后鬃肉高起似鞍形。载物之时。叱咜则四足齐跪。能载数马之驮。满载之后。蹙而起之。行步如牛。而脚长故能及骏马之行。不川勒。但以小索穿鼻。其眠不似牛马。惟四足长跪而已。是日行六十馀里。
十七日己巳晴。将发之际。有二胡儿各乘牝马来立阵边。行中一牡马跃出追奔。两儿策骑而走。其疾如箭。将欲避入城中。忽回辔向大野。牡马之逐甚急。而胡儿之骑尤疾。瞥眼间飞出大野之外。军官金武信等三人以战马追及于山谷。则胡儿已执牡马将骑。武信等迫之。弃而逃。一儿年可十二三。一儿未过十岁。而其回辔走大野者。将以引入山谷无人之境。永没其迹也。十馀岁儿据无鞍之马。回转飞腾。已极可骇。风驰电奔之中。又出奸狡之计。以此为兵。何可当也。行过站城。中火于梨树街。午过狼子山。宿三流河上。大雨骤至。仅以经夜。是日行六十馀里。
十八日庚午晴。卯时发程逾石门岭。中火于冷井村。井水涌出。味甚冷冽。村之得名。盖以此也。有年少一人来立帐前。自言宗室桂阳令子。年十岁。被虏卖在汉人家。去年将逃出。被执受棍一百。今方欲走而未得隙云。大君军官李俊汉。乃其再从也。约以他日赎还。其人呜咽不忍去。午过五美站。行出辽东之野。城郭人民。皆非其旧。华胥千年。亦无遗迹。而独定边广祜寺白塔岿然特立。考见碑文则永乐四年己巳。太监贺荣来镇此城而重修之。进士黄绣撰文。金冕篆之。许庄书之而为碑也。夕宿新城五里外太子河边。狂风尽日。大雨终宵。余与副使入汉人刘承义家。主人设荼果。又开灯进小酌。其子文亮年十三。方读论语。开卷试讲读无碍滞。赠之以笔墨。是日行五十里。
十九日辛未。雨势崇朝。巳时发程。道路泥泞。人马滑跌。过澜泥堡。夕宿十里堡川边。阴风动地。帐幕亦裂。副使及余。投入清人家。主人烹鸡进酒。而其麤悍之状。不可正视。是日行六十里。
二十日壬申晴。朝炊于沙河堡川边。寒气逼人。有同十月之交。午到野里江入野坂。午后衙驿卞澜李论先出来。引一行坐宴厅。守沈将逆守者居先。大君次之。副使及余差后而立。西向拜叩。引坐中堂。逆守与大君对坐。又二人与副使及余对坐。各设肉一器。酒二巡而罢。卞李两译先导入城。内外人民。连续移燕。屋宇虽存。而太半空虚。凤林大君之行。亦一时相值。两大君入上馆。副使以下入东馆。日夕往拜凤林大君。仍与韩宾客兴一振甫叙话。
二十一日癸酉留。韩宾客来话。卞译欲有所得。发言多悖。不得已以若干物赠之。余素患腰痛。又有复发之渐。要申可贵受鍼。
二十二日甲戌晴留。往上馆。拜两大君。韩振甫言崇祯皇帝有三后。一曰中宫。二曰东宫。三曰西宫。流贼入城之夜。中宫东宫皆死于乱兵。西宫被执流兵。走出之后。又为清将所获。清将妻告于九王。九王杖其将。移置西宫于旧阙云。凤林大君设馔。陪话移日。禁军尹继宗自京追来。西行上下。皆得家信。而独余望绝。只问上軆万安而已。
二十二日乙亥晴留。朝两大君及副使宾客因衙门之言。往拜前陵所。而余以腰痛不得偕往。症势极重。不能屈伸。受鍼服药。以塩熨之。
二十四日丙子晴留。鍼灸仍服药。
二十五日丁丑晴留。凤林大君行中有李命及者。前日赎公人也。多行窃盗事。又潜率被虏人出来。事觉衙门送言于大君。命斩于野里江上。
二十六日戊寅晴留。凤林大君行中赎得被掳数十人。自松站以后。家家皆有我国人。见吾等之行。奔走来见。问其故土消息。路上相逢者。亦不知其数。虽素昧平生。必喜色相看。自道其乡里亲戚。眷恋彷徨而不能去。其被虏多少怀土情事。从可想矣。归途永隔。无望生还。一闻赎还之奇。人皆云集仰望。而衙门勒定价本。只赎若干。馀皆饮泣而散。
二十七日己卯晴留。凤林大君一行发还。
二十八日庚辰晴。辰时发程。西行三十里。到新桥。造桥工役极其侈大。立碑书之曰宽温仁圣皇帝敕建永安桥云。安山人李守者。副使为郡守时通引也。掳在沈阳。与副使相遇。诚款甚至。是日持酒肴来。多进生梨。以慰马上之渴。以二羊赠之。中火而发。一向西南之路。大野𣾘苍。极目无涯。只见数点山在天北。如一抹云。夕宿土城外。城之高不过一大堤。而延袤横亘。不知其几百里。五里十里。台堡相望。流传蒙古长城。似是夷夏之交。而城以限其界者也。是日行六十馀里。
二十九日辛巳阴。卯初发程。到辽河。河水不广而深且急。船小人多。半日始济。仍宿城外泽边。盖以前头半日之内无水故也。
五月初一日壬午阴。卯时发程。中火于五里铺。铺中多有鲜人。而其中一女瑞兴釰水人也。闻黄海驿人之来。走出来见曰谁是黄海人耶。掳居沈阳以东者。或得家乡音信。而吾在绝远。存没无闻。今见近处人。如见骨肉。还其家持酒而饮之。余闻而招见之。怜其意。以果叶南草给之。女受而不食曰此朝鲜物也。泪下如雨。因曰回还时亦由此路耶。女虽贫。当作酒以待也。自沈向锦有三路。北枉南捷。此其中路也。不见一石一木。野天相接。禽鸟亦断。而极目黄沙。时有燕子之飞而已。夕到新庄露宿。是日行九十里。
初二日癸未晴。卯时发行。十五里到旧栅门。只有两家而同一井。得此朝炊。而一汲之价。至于五六分之银。不多汲而井已竭。行三十馀里。脱骖以憩。而无水人马皆渴。又四十馀里到土城。台堡之设。一如前所过。土城自彼至此数百馀里。而未知南北尽于何处。盖两城之内。皆是蒙古地方。而城外则汉界。俗所谓关外万里城者。疑即此也。行未五里。有一古城。认是当初置巨镇以镇土城。而行人断绝。往事无凭。南北高邱。即大夏小夏山云。是日行九十馀里。
初三日甲申晴。卯时发行。十五里许有旧烟台。始得流水而做饭。人皆有生气。自是以后断野之外。颇有乱山小麓。而处处遗墟。树木掩映焉。露宿于广宁东门外。义州卫之路。出于城北。辽东直路。出于城东。医巫闾诸山在于城西不远之地。十里之内。花柳成林。城池之大。不啻沈阳。今见颓垣破壁。可想全盛时也。南门之内。一大碑屹立。广一丈馀。高四丈馀。风磨雨洗。字画不明。而题其面曰马神庙碑。盖边镇战场。专倚马力。故建庙以祀神也。东城之内。两白塔对立。亦雄壮可观。就考碑文。则为兴礼寺而建也。中央有牌楼。以四石为四柱。而四面如削。不见斧凿痕。四柱一行而立。如我国迎诏门之制。以青瓦盖之。檐椽及壁。皆以石为之。刻龙虎禽兽人形鱼状。制造之工。如良匠用木。不知为石刻也。上中下三层。皆悬石板。而大书刻之。上曰世爵。中曰天朝诰券。下曰镇守辽东摠兵管太保兼太子太保宁远伯李成梁。盖成梁得两太保之官。建此以识之。以为后日荣耀侈大之地。而名曰牌楼者。以官爵赐牌而云也。一行诸人皆称道其当日豪华。而金郊驿卒朴时从执鞭在后曰此非鬼作。皆用民力。劳民至此。宜有今日。余于马上闻而叹息。因与诸人曰此真至论也。营建当日。实不料有今日。又焉知今日有此人之言也。是日行七十里。
初四日乙酉风。卯时发程。过壮镇堡。中火于野中川边。午过闾阳驿。夷毁之状。壮镇一样。而只有石槽列在城下。明朝驲骑交替时所用也。是日行七十里。
初五日丙戌晴。将发之际。长连军士韩士立来现。自言庚辰年漕运舟师。而漂泊于中和岛。属在魏宗爷军中。转入林庆业手下。今年三月初十日。庆业随马揔兵奔入南京。渠与同谋者一人逃奔沈阳。押送北京。今还古国云。又言庆业当初只率八人入石城岛。在马揔兵之军。三月南奔时。又率鲜人六十名而去。明朝给与四万军云者。乃谎说也。前冬闻器远之变。大惊曰诸人必籍口于我云云。行过十三山。山在路左。岩石奇峻。而只是数峯。何以得十三之名耶。中火于大陵河。又五十里绕过城外。宿小陵河边。新经战场。触目伤心。祖大寿以孤军抗大敌。累次大捷。清兵每出。万不千还。其战壮矣。内宦用事。天子不知士马饥困。仍遂被围。今观外围之形势。坑堑三重。周回百里。飞鸟亦难越。然犹数年支撑。粮尽遂屈。其守亦坚矣。既能战又能守。而何独不能死耶。尔非明朝老将乎。洪承畴受委军门。来援大战。蹙敌于城东山城。敌方求走无路。而鲜炮乱发。洪遂退阵。及其大雾误事。松堡失守。天耶人耶。身为大将。丧师偸生。冯谢同升。何面天地。每与人言。自称叛臣。而犹不能死。死固难矣。有金天吉者。兵曹吏也。来言城中痘气大发。以皇帝未痘之故。赴京之人。无论彼此。皆不许入城云。因言丁丑年与一家被虏。属在皇帝庄头里。居沈阳之北。去冬移入锦州卫。盖庄头里。即农所次知之首奴也。初给男女各二十。造家舍备器械。与田一百二十日之耕。使四十男女耕耘。岁输一百二十石于公所。其馀杂物之备纳者无限数。而往来公干。皆食于庄头云。诸王之有私庄。犹之可也。至于皇帝亦有庄头。下同于诸王。此何理也。皇庄之置。始自明武宗云。是日行百馀里。
初六日丁亥晴。辰时发行。中火于野池上。穿过杏山堡。亦是当年战场也。东南望海而行。夕宿塔山所。惨目之状。又不忍言。孤城力战。终始不屈。城陷之日。家家藏火药。敌兵阑入。一时发火。主客烧尽。无一得脱。非徒能死。又能杀贼。主将谁也。非烈士欤。至今清人亦称道不已云。是日行六十里。
初七日晴。卯时发程。过连山驿。中火于野泽中。夕到宁远卫。入自东门。出于南门。公私家舍。太半夷灭。馀存之家。清汉杂居。而汉人男女。不改旧时衣冠。中有两石门。制造之工。一如广宁李成梁之牌楼。上面以黄金书刻玉音二字。中面书元勋初锡。下面列书祖镇,祖仁,祖承教,祖大崇之官爵姓名。一楼则上面亦书玉音。中书登坛骏烈。下书承训大寿之官爵姓名。而统书之曰四世元戎。傍有祖氏之家。中堂外门皆极奢华。祖氏当年。非不赫然隆盛也。缘大寿惜一死。四世勋业。一朝扫尽。而今独两石门馀存。适足为后人唾骂之资耳。万里行过之客。见犹羞之。大寿前冬过此时。何以为颜。吴三桂以大寿外侄。颇有材略。受君命守此城。为敌国所惮。闻流冦陷京。称以复雠。举兵入关。名则正矣。既入山海。战败以死。则志虽未伸。忠亦可尚。而先卖其身。击走子成。子成既走。更无所营。身为降虏。为天下之罪人。噫虽未复雠。全吾节可也。夕宿南城外流水上。是日行七十里。
初八日己丑晴。人马疲甚。留以休之。
初九日庚寅晴。卯时发程。过曹家庄。又过沙河所。城尽颓废。略有居民。夕宿中后所川边。是日行七十里。
初十日辛卯晴。卯时发程。穿过城中。中火于野池上。夕宿前屯卫川上。城颇高大而毁撤无馀。只有若干居人焉。夕时前府使崔濯,译官李点持咨文来到。盖以日本以其叛臣耶苏宗丈之党。必入朝鲜地方。愿得小舸。自来搜捕。且欲得远近岛屿之图。又令水使搜探诸岛。每节驰报于日本。此三件事。对马岛主送差倭滕智绳请之。故曾以此意。修咨付送于吾等之行矣。智绳固请而朝廷不许。智绳发怒。不受登书而弃归。故朝廷虑有后患。又以弃归之意。移咨追送。必须先见前咨。然后可知后咨之意。而吾等之行。不能速进。故赍来前咨。出付行中驿官梁孝元。偕崔濯先送。是日行六十馀里。
十一日壬辰晴。过高岭驿。中火于野水边。夕到山海关。城中痘患炽盛。闭门不许入。迤从长城下。由水口门而入。地尽东头。塡大石于海波。筑城其上。而城上有高楼。乃望海亭也。粉堞连云。横绝大野。是则太宗文皇帝都燕之后。深虑虏骑或由浅处而潜渡也。随大君上望海亭。临风举酒。慨然怀想。招金贵仁以即事歌之。贵仁应声即唱曰为问此地是何处。天下第一山海关。连云粉堞浑依旧。百年文物不胜悲。金国倚歌而吹笛。声皆楚调。满坐凄然。余与副使举目相看。因反袂而拭泪。日暮下楼。野宿城西数十里许。此去年清兵与流冦相战处也。至今白骨塡坑满岸。惨不忍见。是日行六十馀里。
十二日癸巳晴。辰时起程。过红花范家望海三庄。庄舍虽多。而皆十八九空矣。关城之内。不遭杀戮。而人皆逃散。莫定厥居者。盖以清人逐日来往。征索侵辱。故路傍之人。不堪其苦也。与副使避风入野寺仍宿。寺名二圣也。是日行六十里。
十三日甲午风。卯时发程。绕出城外。午到抚宁县。此关内初邑也。入北门出西门。中央一大馆。书曰冲边第一邑。又一馆书曰摠戎第。即知县所在处也。山拥水抱。形势甚奇。昔年金兵入永平之时。累次来攻。而终不得陷城云。露宿西门外。是日行四十馀里。
十四日乙未。风雨大作。终日不止。余所率军官译官等无所依接。皆萃帐幕。接膝而坐。无上下之别。
十五日丙申晴。卯时发程。行过双望堡。未到永平五里许。路傍有一岩。世传李广射虎石。而其形颇大。不似虎状。且无没羽痕。到永平府。东门书曰捧日升中。南门书曰平北重镇。在汉为右北平而李广为太守。在唐为卢龙军而安禄山兼节度。今亦有卢龙知县。与永平知府及通判。同在一城之中。知府通判共理府属县邑之事。而知县独治县务云。城东十里许。古有万柳庄。乃白学士杨秀之家也。豪华繁盛。擅名当时。外国亦闻之。为东瀛使华往来游赏之所。而题咏亦多焉。其子瑜亦翰林学士也。潜引金兵。已为内应。遂陷城。祖大寿赴援。以火箭急攻之。金兵脔瑜而逃。万柳为荒墟。此城曾经白瑜之变。后被流贼之祸。又遭清兵之驱入。而城市人民。依旧雄富。青帘白铺。夹路而开。有人插花挂红。鼓吹前导而行。乃秀才新被府选。将赴秋科。来谒知府而归。似是汉家偕计之类也。露宿城南河水上。河是大川。绕城而流。下流即滦洲。而其下有昌黎县云。是日行六十里。
十六日丁酉晴。卯时发程。路边有飞将军碑。渡滦河北行十五里。往寻夷齐庙。西南两山。高拱如揖。南山之麓。北走成邱。庙在其上。庙后筑石起楼。书曰清风台。危岩绝壁。下临无地。长江北来。槛外成潭。杨柳夹岸。松杉满庭。此乃孤竹遗墟。而隔江北岸。即孤竹君之庙也。大明高皇帝初建夷齐之庙。赐额清节祠。外门书孤竹遗墟。中曰天地纲常。又书清风百世。其他碑记。不可尽观。成化皇帝致祭于昭义清惠公伯夷,崇让仁惠公叔齐曰。逊国全仁。谏伐存义。为圣之清。千古无二。怀仰高风。曰笃不忘。庸修岁事。永范纲常云。大君以下正冠而立。瞻拜遗像。清风凛然。中火于黄家庄。夕宿王家庄。是日行九十里。
十七日戊戌晴。晓起始闻柳上莺。因起故山之思。卯时发程。过榛子桥。中火于浮桥村。夕到丰润县。露宿西城野河上。是日行八十馀里。
十八日己亥晴。卯时发程。行十馀里。路下十里之郊。有万顷水田。盖九连以后辽阳以前。山川与我国无异。尽是灌漑之地。而无一处稻田。辽东沈阳之间。虽或有水根。而形势不便于灌漑。辽河以后。大野皆作抛荒之地。宁锦之间。毋论田土之饶瘠。而人居绝小。起垦处未能十分之一。山海关之内。得见田野中荷锄成群者。而皆是黍稷菽麦。沿道数千里之行。水田始见于此。流传此间有高丽村。水田乃丽人之所耕作。因遂不废。未知此言果信然乎。中火于沙流河。夕过玉田县。城池市里。与抚宁不异。宿城西村树下。丰润玉田是残邑。而沟池既深。城堞亦壮。更漏之声。炮楼之火。达夜不止。有若临敌应变者然。我国两西城池。皆以黄州,安州,义州为可恃。而或多颓废。缓急难恃。至于黄州之城。则雉堞皆落。门楼尽毁。虽曰西土无虞。缮筑难擅。而为守将者亦何可专不顾念。坐见其日夜崩颓而莫之修举也哉。是日行八十里。
十九日庚子晴。卯时发程。过彩亭桥。中火于鳖山站。行三十里渡渔阳湖之石桥。距蓟城五里。故桥名五里也。入蓟州。是唐时渔阳也。土地之饶。人物之盛。为近地县邑之最。西城内独乐寺宏壮无比。中有丈六佛。头下六丈。腰大数十围。仰视眼寒。东国未曾见也。行出城外。有三汉人在路边卖梨。军官译官等持银钱高下其价之际。忽见清人驰马将至。汉人苍黄失措。不问价钱多小。取其梨子过半而给之。其馀则纳其两袖而走。汉人之畏清人如此。是日行百十里。
二十日辛丑阴。卯初发程。中火于庙堂前。乃关王庙也。关王之庙。无处无之。而至于淫祠寺刹。遍满村闾。路上无人之地。亦皆处处建祠。相望不绝。城邑之中。殆无虚地。金碧照耀。扁额辉煌。夕到通州之漕河。河水不广而深可数丈。有一画舫甚高大。楼床椅子亦皆华餙。是户部船也。大明时户部官。每以春秋乘此船。出按诸道调运云。是日行九十里。
二十一日壬寅俟雨歇后。辰时发程。入通州运通门。城内有大仓。弥亘四五里。极其宏壮。天下输运。皆会于此。其馀公廨私铺。又非他县邑之比。自通州至北京。将五十里。再渡漕河之大石桥。午时到北京。城东朝阳门外。明朝卿相之墓。混杂于闾巷之间。冢上栋宇。尽为灰烬。只有石羊石马。对立于碑石之前。大槩华俗虽有好山水。必葬于平原旷野之中。至于江干海际。皆不避。而庶人则不起坟。但于墓上聚石为小邱表之而已。路傍有东岳祠。即岱宗及诸神之祠也。正庙几数十间。东西夹室五十馀间。诸神列坐。不可尽数。祀祭之具。床卓之属。亦皆宏丽奢华。东庭之碑三十。西庭之碑五十。有一古槐松杉。满庭成阴。庙后入重门又有庙。而制度尤奇。由其后入门而又有楼。重重复复。自外门至楼门。将数马场。胡元时已有之。而大明重修。桷上扁额。不可胜记。而崇祯所县。将为十分之八。至于庙堂寺塔。皆是敕建。内外盗起。疆域日蹙。而天下之事。付之阉竖。十年之间。专事左道。只修斋诵经而已。梁武台城之祸。宁足怪哉。竟使三百年宗社。荡覆于一宵之中。而曾无一人义士死于君死之侧。自古无不亡之国。而未有如今日之惨者也。午后龙将率郑命守,李晩石及诸胡人来见正使。而无拜揖之礼。举手致意而已。员译以上。皆馈酪茶一器。臭味难状。气逆不堪饮。龙将先导而行。大君以下随之。冒大雨自朝阳门而入。接置于一大家。即明朝巨卿家云。小顷郑命守来言。使臣軆面。与大君不同。副使书状当往玉河馆。龙将继来。以九王之言。问上軆于正使前。大君答问后。仍言一行不可各处之意。而终始不听。但言今日雨甚。明可移入云。
二十二日癸卯雨。郑命守来馆所。催移甚急。余与副使入辞于大君。即出门。命守以鞭指之曰此有直路。而径涉政王之宫当下马。可从他路。因上马在前。出长安之街。夹路市肆。得免兵火。而物货都无所列。惟饼食梨杏菜物而已。家家置清人男女。使察汉人。清人使汉人如奴隶焉。屈曲行五里许。过玉河桥。到玉河关。以其在玉河之傍故名也。馆宇烟烬之馀。只有五分之一。清人相替守门。使不得任意出入。而狞貌顽状。换面来往。求索不已。不与则不去。故欲其速去。与之犹恐后。午后礼部使呈表奏。译官朴璇,方以敏等进呈。见后还给副本。盖将翻译正本。以进于皇帝云。日夕厨人来给粮料羊鹅猪肉等物。而正官则一日各给粟米一升。下人及驿马。各给皮粟一升。而陈腐不可食。亦不得饲马。以行中盘缠。贸粟于市。而市价大落。二两之银。仅得两行三十人一日之粮。
二十三日甲辰阴。午后往拜大君。因点视方物。路上有胡服四五人。以白木绵为大髻状。戴头上而行。问之则回回国人也。髻木尺数之长短。随其年岁之多少。而每年加一尺。如五十则五十尺。而五十一则又增一尺也。余感冒益深。失音头疼。剂服华盖散。
二十四日乙巳大雨。将以翌日呈方物礼段。军官译官等换黑团领黑纱帽。午时闻朝鲜人直到衙门云。而衙门秘之不言。莫知其由。或南边有警欤。国有大变欤。与副使急往大君馆所。苍黄罔措之际。申时龙将率郑译等。来传世子薨逝之音。一行上下。惊恸哭擗。龙将以下亦在后而哭。龙将去后。即设位拜哭如仪。夕时龙将带皇帝使九王使而来。致慰于大君而去。又因大君闻内书有倭使出来之奇。人皆惊惧。而家在岭南之人。心事尤难定也。
二十五日丙午阴。朝哭后。大官三人以皇帝命。持粥来劝。一行员译各馈一器。仍曰国王久病之馀。新丧世子。必将哀疚添伤。大君即可还归侍奉。且曰大君来在万里之远。遭此意外之变。亦宜勉强进食。以慰国王之远念。大君答曰至遣大臣慰问。且赐粥物。皇恩感激。龙将又招副使而致之前曰年老大臣。闻此讣音。罔极之状。何以自堪。副使曰我世子归还未久。奄忽丧逝。臣民之恸。固不足言。而仰念国王心事。尤为罔极。惟是世子与国王相见而后薨逝。此则不幸之幸。而皇帝之大恩也。答曰是是。即起去。三人中。一则前皇孽弟孔可大。今为吏部尚书。一则龙骨大而今为户部尚书。一则儿皇乳母之夫孙伊博氏也。又闻清汉官。将朝参齐会阙下。而清官则去其冠餙及负版。汉官则脱其团领及品带。而皇帝免其朝参。皆为我世子之丧云。日晩郑命守来言曰吊祭敕使。再明当出往。吾等曰此意不可不急急通报于本国。欲先送行中之人。则命守曰俺等昼夜作行。今虽先送。决难先我得达。答曰若然则接待等事。必多狼狈。极可闷虑。命守曰此行非如常时。安用牌文。亦安用威仪。虽或有不逮之事。不以为尤。勿虑。又曰闻此讣音。不可肃拜。方物亦不必亲呈也。答曰私丧虽重。方物何可以通事辈领纳乎。命守曰其言则然矣。此处则以世子丧为重。依此处分付而为之可也。且大君若未及于葬时。则哀痛益深。不可不速还。而但人马多病蹇。决不可一时登程。择其可行者先行。其馀则留令通事。从后领去无妨云。夕龙将又以九王意来见大君。皆是劝勉宽抑之意。且欲探㱕计之迟速。大君答曰还归之情。一刻为急。而不敢自擅。只待分付云。则龙将颔头而去。夕哭如仪。
二十六日丁未晴。朝哭后。郑命守率李晩石。与通事等持方物进呈于阙庭。差晩命守来言。行中下人辈多持人参云。从数尽出。毋贻后患。即闭大门。使内外不相通。两馆之人。各倾其装。出置中门之外。命守与清官一一照数。得于上官者。将二百斤。下官亦且四十斤。清人又恣其搜括。枕席皆探。而更无所得。遂取其出置者二百四十馀斤而去。
二十七日戊申晴。成服如仪。用布帽布团领麻带而常着用白冠。盖中国无笠匠。不得造白笠也。郑命守来言人参之事。皇帝以为今遭丧事。不可相问。后当有处置。大君言曰明朝不禁人参。大国既得北京。无识下人只知北京之当用此物。且无大国禁断之令。故依明朝赴京之例。各持若干而来。大国之不意搜取。未知如何。命守曰其情果然。故不为加罪矣。又言二十九日大君以下。当与敕使偕发。而不但人马之疲困。今若尽带一行而同出。则清汉所见。须无闻丧急还之意。必须尽数留馆。只以若干轻装驰去可也。午时命守及博氏等持赏物而来。颁给有差。未时命守与九王使偕来。进一马二槖駞于大君。又一马于副使。此则九王之送也。
二十八日己酉阴。午后送先来李中男,奇憕等。自明朝使臣之赴京。例皆淹滞数朔。前冬崔惠吉,郑泰齐,金素三使之行。亦各一月留馆。而彼谓大君之行。异于使臣。必待潦止秋晴。方可出送云。故译官虽有换易之物。而等待徐徐矣。到馆三日。奄遭意外祸变。成服之前不得出门。二十七日的闻卄九发还之奇。而此日始开门。无禁。一日之间。凡事苍黄。军官译官等步趋如狂。以至下人辈。亦皆奔走散出。夕时衙门送人于上馆。言十王已得南京之奇。而或言南帝出降。或言航海云。
二十九日庚戌阴。衙门送若干银两于大君。以为行中路资。因衙门之言。病蹇人马。令驿官朴璇,金贵仁,赵东立,方以敏等领率留馆。使之待差出来。只带军官及若干舌人。巳时发程。敕使四人已待于长安街门。龙骨大追到。与大君幷辔而行。远送于土城十里之外。马上反复之言。皆是为大君致殷勤之意。又夸其得南京事曰喜庆之意。当㱕报于国王前云。风霾竟日。咫尺不分。但见持帚者列立路侧。征马若遗粪则争先扫取。纳于篑子而走。盖将用以粪田。亦干以代柴云。夕宿通州漕河边。
三十日辛亥晴。卯时发程。大君以下皆步渡船桥。敕使皆下马。执鞭而高声奔走。禁止行人。有同下卒之所为。以示护涉之意。中火于夏店。过三河县。宿邦均店。主人王大章称为秀才。而仅记姓名。
六月初一日壬子晴。自此敕使先行。而称以差员译官必未及于湾上。夺行中译官徐尚贤而去。一行卯时发程。中火于鳖山。清译出身金元海持告讣咨文而来。赍咨官前翊赞尹圣举。到丰润县病重不来云。徐尚贤还来。言敕使路逢。咨文曰已闻讣音。吊敕出去。此咨文不必入送云。而朝庭之命。非使臣所可中止。故仍令元海入去。夕宿玉田县城中。自邦均至此九十里。刷马二匹倒毙。一匹路中蹇甚。马主负其所载。往置于相望近村。急还马在处。则贼人已断两脚而去矣。
初二日癸丑晴。卯时发行。过梁家店。中火于沙流河城西庙堂前。有碑阁颇高敞。与副使共登卧睡。石榻无毡。寒气逼骨。副使因是气不平。夕宿不知名村墟。尹圣举来现。受命之臣。不能前进。则所当留此。以待元海之还。不可先自还归。而圣举自言症势极重。行中军官等皆言病重不可留。大君有不忍之心。使之载来。自玉田至此九十里。
初三日甲寅晴。副使及余未明先行。到拢牛桥。朝饭于路傍庙堂。有一人戴笠荷锄而来。倚卓对坐。知其人之识字。书问其姓名。则答曰高美。问何以来此。答书曰居在五里之遥。㺚子践踏田畒。为此看守而来。问曰天下大乱。人为鱼肉。有识之士。避在何地。答书曰遭此大乱。诚天之数也。人之命也。善回天者。亦末如之何也已。问北京陷没时。亦有死节者否。答曰每见人偸生丧守。守节者惟闻一人。名曰李成白。是我明朝国公也。问曰守节曲折。可得闻乎。答曰去岁虏未入境。流冦陷神京。大小官人。唯唯服从。独李公宁死不服。声言流冦曰必依我言。将我朝廷缢死尸。金井玉葬。然后方才服。流冦果依其言。似此一人。虽未尽其大节。较之诸人。犹为首出。问曰崇祯皇帝有一子二女。城陷送一子走生。仍拔釰斩二女。然后自缢云信否。答曰原有二子一女。一子被流冦虏去。为金兵所赶杀死。一子隐伏北京民家。被人告出。又遇害。一女见配金人。问流冦何许人。何以至此。答曰原名李自成。系是陕西民人。作贼一十九年。被金兵一战。败奔而走。问南京皇帝是福王耶。答曰福王已卒。此乃福王子也。问曰俺等在北京。闻南京被陷。君亦闻之耶。答曰不得闻也。问曰君有如许文才。此后赴举耶。即愀然良久。书曰多谢过称。小弟原在北面小村居住。田地俱是祖产。五遭虏难。头畜赶去。粮石尽吃。房屋撤毁。以致无力作农。一贫如洗。见今移居东村。劳力耕作四十馀亩。又被兵马践踏。秋成之望。未知如何可叹。余书曰士生此时。事无可为。左右之心。我知之矣。惟当服田力穑。以毕馀生。而兵马之侵害。又如此则奈何。其人饮泣太息。赠以三友。揖谢而别。午憩于废墙楸木之阴。夕宿名不知村。是日行九十里。
初四日乙卯晴。卯时发行。路逢官人之行。乃永平旧知府递归者也。午前到永平府。马疲不能行。上下呻病者亦多。不得已留宿城中。大君入前庙堂。副使及余同入中庙堂。是日行四十里。
初五日丙辰晓小雨。辰时发行。中火于大里营。副使军官李寿昌病甚。借乘余车。余则乘马而行。过抚宁县。夕宿北时铺。是日行九十里。
初六日丁巳晴。寅时发行。到深河驿。朝炊于去时所宿二圣寺。主僧出门欢迎。盛设茶果而饷之。午憩小村树下。夕到山海关。川水涨溢。乘㺚马而济。宿城中。北京有痒病。夏节始发。吾等入来时。凤林大君及韩振甫皆言其难堪。及来北京。得免此患。还到通州。余之左臂有五六点如疥疮形。痒不自胜。数日之间。遍一身。两手疤搔。流血而痒犹不止。日夜苦苦。到此转剧。大君戯之曰此疮疾也。岂有犯耶。不多日。一行之人一时皆发。大君亦不得免。而其苦尤甚。余与大君曰自家尊重。下官固不敢直斥。而但念前日疮疾之言。似是轻发也。大君大笑。是日行九十里。
初七日戊午晴。卯时发行。朝饭于中前所。余之辎马陷于泥水中。衣衾尽湿。夕宿寅和。是日行九十里。
初八日己未晴。卯时发程。过东关驿。朝饭于野川边。午憩中右所。副使及余皆患病不能吃饭者累日。至此有卖生石首鱼者。买得数尾。始进水饭。大君必欲到宁远。行色甚忙。余亦驱车疾驰。中路轴折。大雨又下。窘迫之状。不可尽道。夜到远卫川边。人马疲困。得达者无食。或夜半追到。或翌朝始来。而大君欲及世子葬日。又将晓发。余往拜。以理开喩。始许缓刻。厨人供食。夜将半矣。此去寅和一百三十里。
初九日庚申晴。朝贸粮城中。人马得救饥。辰时发行。中火于连山路。逢大雨。夕宿杏山城下。夜大注。
初十日辛酉晴。卯时发程。上使取路锦州。吾等直由松山之路。中火于小陵河。而无树木之阴。仍于车上吃饭。夕宿大陵河。前秋运船军六十名。崔得男已为领㱕。而六名以病落后。是日始到河上。
十一日壬戌晴。卯时发行。朝饭十三山下。中火闾阳。夕宿北镇堡川边。
十二日癸亥晴。卯时发行。不由广宁。取南路三十里。朝饭于川上。又四十里中火于泽边。又二十里到镇宁堡将止宿。草树茂密。蚊声如雷。上使以帐幕无可设。即策马而行。副使及余。以其井泉。仍做夕饭。乘月发行四十里。夜将半而不得上使所住处。上下俱困。马亦不行。不得已下马坐路中。枕肱暂眠。是日行一百三十馀里。
十三日甲子晴。晓行二十里。始到正使幕下。而副使病甚。使申可贵施鍼。食后发程。三十里野水大涨。脱足褰裳。乘㺚马得涉。行四十里到辽河。河水涨溢。只有单舠。余与副使同船而济。沈阳留待马十九匹来到。是日行九十里。
十四日乙丑晴。早行四十里。朝食于小村。又四十里中火于土城内大泽上。泽水甚浊。汲置待净而饮。又五十里。夕到沈阳。正使以下皆入东馆。是日行一百三十里。镇宁以后连有店舍。而不过数三家。
十五日丙寅雨。留沈阳。休人马。朝前衙门官。以彩段分给正使以下有差。
十六日丁卯雨。辰时发行。守城将先导而行。点出秫门外。冒大雨船渡野里江。宿沙河堡。
十七日戊辰。朝雨乍晴。辰时发程。路上逢大雨。中火于烂泥堡。夕到太子河。河水甚盛。分为三歧。骑清马艰涉。少顷水大至。人马太半不得渡。宿河之南岸。
十八日己巳。昨日不得渡者始渡。巳时发行。中火于冷井。夕到三流河。水溢过顶。宿河岸。
十九日庚午终日雨注。波浪上岸。渐近幕次。
二十日辛未阻水仍宿。
二十一日壬申大雨仍留。
二十二日癸酉留。贸得粟米于远村。
二十三日甲戌晴。伐木为杠。众人舆渡步栈路。秣马于狼子川上。夕宿青石岭下。是日行二十里。
二十四日乙亥。逾青石。中火于会岭下。冒雨逾岭。艰渡连山前后水。投宿山上烟台。正使进宿料洞。
二十五日丙子阴。行五十里。到八渡河第一流。水深不可渡。仍宿河上。
二十六日丁丑。朝食后渡河。又渡第二流。过通远堡。到第三流。又不能渡。设幕仍留。对烛而坐。曲肱假寐。
二十七日戊寅。波声掀天。听亦可惧。仍宿。
二十八日己卯晴。午后金汝老乘槽船欲试之。水急槽覆。赖多人之救。得免死。仍留。
二十九日庚辰水势颇落。早朝乘槽船得济。危险不可测。一行皆利涉而无粮。大君亦食田米饭。其下可知也。平安监司以大米二石。若干鱼束。送到于此。一行有喜色。夕宿松站下。
闰六月初一日辛巳。冒雨发行。中火于凤城栅门。义州府君以大米五石。大豆五石。小米二石。使其军官领纳。即分给一行。食后守城将持酒而来劝。进各二杯。酒味暂似我国过夏酒。仍点出人马。夕宿汤站。
初二日壬午。平明发行。朝食于马转下旧烟台前。午前到三江。乘驾轿而济。府尹出待。龟城府使柳瑚以过涉差员来待。夕时入城。朔州府使李希俭,碧潼郡守洪宇翼,鱼川察访金㠍。以各色差员来见。
初三日癸未。与副使往乡堂除服。还下处仍留。
初四日甲申。早朝发行。中火于所串。义州,龟城等官分办。歇马良策。龙川,云山等邑分办。是日行百十里。
初五日乙酉晴。平明发行。中火于林畔。宿定州。府尹金逸昨日出官云。是日行百二十里。
初六日丙戌晴。中火于纳清亭。歇马于嘉山。夕到安州。兵使黄瀗,成川卢协,肃川洪孝孙等迎候。正使上百祥楼。余入聚胜堂。是日行百三十里。
初七日丁亥。晓发到肃川。入莲堂。荷花满塘。杂卉绕岸。风窗冷榻。欹枕而卧。浓睡始觉。日已向夕矣。
初八日戊子。朝到顺安。方伯来迎。夕到平壤留宿。
初九日己丑。未明渡大同江。朝食于中和。午歇黄州。夕宿凤山。
初十日庚寅。朝到釰水。夕宿葱秀。
十一日辛卯。晓行三十里。到平山未明矣。巳时到金郊。午后到开城。夕到长湍。是日行一百九十里。
十二日壬辰。朝食坡州。巳时到高阳。随大君哭于昭显世子之墓。午后诣阙复命。〈自京至义州一千八十五里。自义州至沈阳卫五百六十五里。自沈阳至北京一千六百三十里。并计三千二百八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