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沧溪集 (林泳)/序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二十七 沧溪集

1708年

沧溪林公卒十二年。文集成。其季清道郡守净。以余忝有道义契。又尝与闻次辑始末宿戒为序。余惟昔者明道先生之于邵尧夫。其从游既久而知之深矣。然其为墓铭也。须得安且成一语。然后乃泚笔焉。盖立言若斯之难也。今使余序公之文。将何以名其学而信于来世。以是重之久而未有作也。既而得一语以为所见者大。所存者实。其庶可以名公之学。遂为之序曰。世之学者多矣。其不能至于道也。类有二失。解析章句。钻硏训义。致谨于节文度数之间。以是为穷理力行之至。而不复求进于圣人之大全者。蔽于小也。好行难能。高自标置。言论著述。率皆摹拟古人。而反之于己。未有深体自得之实者。徇乎外也。二者之失。虽若不同。要无关于性命本原。而去道也远则一而已矣。此在前世儒者。已或不免。况其下焉者乎。公自少为学。即已深惩此弊。务求圣学之真。其于有宋诸儒之籍。取之博而讲之精矣。然其发端会极。专在于考亭。盖年十岁。见其论大学格物说。便有穷尽万理之意。及得其全书读之。益感愤喜悦。日夜潜心。逾年而尽通其旨。凡书中所有三才万物之理。巨细隐显。始终散聚。皆有以见其实。然而无一不具于吾心。然后知圣人之必可学而学之。非至于尽性至命。吾事为不终。于是年甫弱冠矣。然公平居恂恂。不事矜持。视其外若无甚异于人。而内实暗然自修。日籍记言行事为。考观其善恶得失而验其进退之机。以自鞭策檃栝者。殆靡有夙宵之间。而要于心意隐微处加省焉。人顾不得以知也。及其晩年。深有慕乎延平之学。而数为朋友言之。则其敛藏涵养。益深以约而庶几渐进乎洒落者。亦可想矣。本公为人重厚而通明。宽宏而渊深。有可以受道之器。致道之材。而又早得师于考亭。故其于道。能究观大体。而必欲实有诸己也如此。虽其风力标望。若少耸动人者。而所见所存。固自默契乎古圣贤之遗旨矣。岂世之学者所能及哉。而公则方欿然若无所有。退然若无所能。每自以持守不固。克治不勇为大患。悔咎克责之语。累累见于书问记录之间。盖其自期也远。故不安于小成。自省也切。故不容于苟恕。呜呼。斯固漆雕氏之所以为已见大意而志之笃也欤。向使天假其年而卒究其所学。则造诣之崇深。又岂止此而已。噫其可惜也已。公文艺绝人。而雅不喜述作。故集中诗文。不过数卷。唯书牍为最富。而讲学论事。辄皆究极本末。所发明既多矣。然皆肆笔以成。不假修饰。而周匝详恳。真意洋溢。其曲折往复之际。尤使人亹亹不厌。公之文章。于此可见。而其辞致兼笃。退陶书后所罕有也。箚录槩多得于断简。间或有未定之论而存之。以见其读书不苟。日录。本有诵习程课。今并刊削。以从简约。其存者。皆警省切要之语。后有欲知公者。宜多得于此焉。抑公平生言议。壹禀考亭。而唯于朝论同异。常以调停为主。岂亦以时势有不得已者。而不害其为善学考亭也欤。恨余不及公在日。反复商论。九原不可作。悲夫。

崇祯纪元后八十年丁亥九月丙寅安东金昌协序。

盖闻古之制文。所以记言也。发诸口则为言。书诸册则为文。之二者同出而异名。文之为用于古者然也。降而后也。乃有所谓词章之文。窃窃焉摸拟假饰。自以为工。不特文人之文为然。虽从事儒学者。亦有不免于此。其离古亦远矣。沧溪林公德涵。自在志学之年。文艺之高。已大噪于世。及其求道问学。不屑于词藻之末。专心于性理之原。其于当世诸君子。虽有难疑答问之相资。然其感愤警发。唯日孶孶。宁服圣训而不至。不忍苟安于少成。实其自励于中而无待于外者也。顾余遇德涵最早。虽学殖荒落。无以扣击其所存。每见其论事疏章。未尝不心开而目明。且得士友间游谈。咸推德涵之才学。以为朝中第一人。心窃计后来君德之成斯文之托。唯德涵是期。中间世道之嬗变既多。而德涵亦谦谦以难进自将。故名位非不显。不得尽行其所学。及至朝望益重。主眷益隆。年未及艾。遽弃斯世。呜呼其可惜也已。其可痛也已。清道守净道冲。即德涵之卯君也。将刊行其遗文。请余为弁卷之文。余于德涵。年虽加长。学则多逊。顾何能引重于斯役也。虽然今观集中之文。率多论讲学工程。而往复百折。毫分缕析。明白恳恻。真情烂熳。非但备见其于学用力之勤笃。虽以文之美言之。世之操觚者。孰有加于此哉。呜呼。此真儒者之文。此真古人之以文为言者也。

戊子五月吉日宜宁南九万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