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村集/卷首
渔村集序
[编辑]朱夫子尝曰。知人之难。尧舜以为病。然此特为小人设。仍论小人之难知曰。阿依淟认。回互隐伏。如鬼蜮狐蛊。闪倏狡狯。不可方物。呜呼。小人之情状如此。则其知之之难。不亦信乎。以圣人之所难。而责之于人人。则世之为完人者。盖亦鲜矣。本朝渔村沈公彦光。愤群邪之蔑贞。痛诸贤之受诬。思所以扶接微阳。渐复泰亨者。甚切且笃。适有以安老好意来告者。公喜闻而引进之。期与协同。则非我族类。内怀奸毒。衮贞斩伐之馀。仅有存者。而又从而芟刈之殆尽。又欲上剥坤仪。幸而天佑宗祊。大憝伏辜。当初误事之责。公则难辞。而又有修隙之人。乘时诋斥。故公不免于夺职归田。以没其世。事固有出于公而疑于私者。亦有靳乎成而终于败者。盖世变无穷。事机易迁。虽有忠。于智亦有所不能尽究者。矧乎小人之难知。有如朱子之所言者。则公之所忠之心。终为败事之咎者。无足怪者。昔。杨龟山。不知蔡京之奸邪。胡文定。反被秦桧之笼络。而二公。皆不失于程氏之渊源。今公。顾不足为己卯之闻人耶。公之五世孙澄。尝以公遗稿四册见示。余喟然太息而言曰。学者。于知言知人之训。其不可忽也如是夫。
时崇祯横艾阉茂孟秋。恩津宋时烈。序。
叙沈渔村辛卯事后
[编辑]余尝读退溪先生所述晦斋先生行状。记大宪沈公彦光兄弟。引入壬人安老事。甚详。苟使后人观之。孰不以谓显安老地也。然而其意。本心在于欲解己卯祸锢。及无劾罢晦斋之实。如安璐党籍补,国史,许洽箚子者。斑斑可考也。至于厚幎冒一段。益见公之悔过自责。临死生而不忘。嗟呼。其亦悲乎哉。昔。朱夫子尝述张魏公行状。一依南轩所记。则岂不亦精审无讹也。然其流弊尚有如此者。况乃或得于久远传闻者耶。余于是。窃恨不及当时。躬就陶山讲座之下。仰质其彼此虚实。愈益晓然也。沈公孙澄氏。以余家自伯父汾西公以来。为能深知解锢之本意者。请书于简末。遂不敢辞。
岁舍壬戌十月日。潘南朴世采。谨书。
渔村集序
[编辑]渔村沈公。起自遐陬。为一时名胜。历践华要。朝中贤士大夫。莫能或之先焉。虽声光寝远。功德无征。亦可知其煇然之气。卓然之才。耸一世而不可掩者矣。今以遗事考之。静庵诸公之败也。公以内翰。斥补北教。则其为诸贤所与者。可知。党禁未解。力主解痼之论。每以培养士气为己任。则其心之惓惓于诸贤者。又可知也。方金安老之复入盗柄也。公有被欺援引之失。以此落职以殁。临殁。至有羞见晦斋诸人之语。此深可悲也。安老之奸。幷世先见者。固不无其人。而其时仁庙在东宫。事有难言。党祸之后。人情久郁。彼以羽翼东宫。召还党人为言。此皆世所乐闻。而冀其或然者也。公所以见欺者。当与一世分其责矣。及安老得志。罪恶渐著。则遂与之绝。田冢宰出北藩。安老死。而特旨内移。其毕竟。与安老异者。岂不较然乎。夫以胡康侯之贤。而误荐秦桧。司马公之名德。而犹愧献可之先见。二公。未尝以此见贬。乃公。一斥不复。抱愧而终身。百岁之后。官职犹褫。人疑未释。不其甚欤。虽然。世之咎公者。其迹也。君子之恕公者。其心也。迹固不可而掩其心。则后之怜其志而雪其枉。必将有待矣。公之孙澄。示余以诗文若干编。余观其馆阁诸箚。则莫不以修君德。尊国势。养士气。辨邪正为主。勤勤于本根长久之计。信乎其蔼然仁义之言也。至其他诗赋诸作。皆气力浑刚。波澜老成。无穿凿纤巧之态。可见其国朝盛时。言语文章。自别于衰季也。吾闻岭海之间。江陵为一都会。土沃而衍。山川清远。奇才异能之士。往往出于其中。若公者。尤所渭杰然者也。余于是乎略叙公颠末。以解世人之惑。以慰其子孙之思。且以待公论于百世云。
崇祯后癸亥。资宪大夫吏曹判书兼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经筵成均馆事李敏叙。谨序。
渔村集附录跋
[编辑]故左参赞渔村沈公彦光。以文章才学。为中庙朝名臣。而坐其引入金安老。削官还乡而殁。尚未能复其旧秩。盖当一时士类。如朴司谏绍,赵典翰宗敬曁晦斋先生之力遏其再入也。公之所以一意引进者。全出于信其调停之说也。公之雅意。每欲起废己卯士类。而力不能赡。安老窃知之。以此纳欸。及其入朝也。其所以废锢之。有甚于前日。而又复累起大狱。流毒缙绅。公始乃深悔其见欺引进。尝有诗自明曰。自笑谋身非直道。还惭欺世有虚名。晓来拓户临青海。旭日昭昭照胆明。又曰。十年肝胆向枫宸。壮志常期斩佞臣。到老深怀谁领会。明明晓日上高旻。又尝面言安老。以外孙女。图纳东宫之为未当。则安老勃然作色。乃反自明誓以天日。公痛其奸状。谓人曰。昔。王莽将纳其女于平帝也。外饰虚辞。至为逃避状。今左相之誓以天日。殆类于此。语泄。遂为安老所深恶。丙申。以工判出为西关警边使。丁酉。以冢宰。又出为北路观察使。年年足迹。不安于朝。及安老败。即命召还公。乃除工判。上亦知公为安老所挤也。此则其时太史氏。实备书于石室之庄。公执此而论。当初引进。非为其人。为士类也。后来携贰。邪正不同。薰莸自别也。奈之何徒咎其迹。不恕其情也。不佞宿与公之五代孙澄静而甫相善。静而甫。每语及公事。辄戚然曰。先祖下世后。子孙远在岭外。又夭殁相继。加以十年兵燹。文籍荡失。今虽欲叫阍䜣诉枉。奈无征信文籍何。若终未能遂愿而死。则吾其为先祖之罪人乎。吾其为先祖之罪人乎。不佞。深感其言之出于至诚也。乃摭拾当时事迹之杂出于稗官小说与夫东人文集中者以贻之。静而甫自庚申以后。连上讼冤之章。而不佞又适在铨地。覆奏之际。亦颇发明其心事矣。幸蒙天日孔昭。特许湔雪。噫。公百年不瞑之目。乃瞑于今日。此固绝世盛典。其亦幸矣。而若静而甫。亦足以籍手他日。可不谓贤子孙乎。而所著诗文集有累秩。静而甫将谋重印。以公行状及讼冤时文字。附诸其下。以传于世。而又谓不佞曰。子于此。亦岂无一言。属之甚勤。谊有不得辞者。于是乎略疏其颠末如右以归之。以塞其厚望云。
岁丁卯春。完山李选。谨书。
题渔村集后
[编辑]程夫子雅言。有是心则有是迹。王通言。心迹之判。便是乱道。兹为劝惩之义谛。有不可易者。而往往有是迹而无是心。心与迹。判若二岐然者。未可以一槩论也。君子与人。不逆其将来。不追其既往。故常被宵小笼欺。如欧阳永叔,司马君实之于王安石。胡康侯,张德远之于秦桧。延誉汲引。以致嫁祸世教。遗毒生灵。杨中立。儒节于蔡京。吴子传。携手于石亨。若是者。执迹而论心。曰。靡所差殊。其可乎。渔村沈文恭公。所以处金安老者。亦何以异此哉。当靖陵之世。群邪之蔑贞。极矣。前有衮,贞。后有安老。其为妖孽则一也。而衮,贞则易知。安老则难知焉。安老舞智藏巧。机缄不露。至以羽翼储君。伸雪士祸。为媒进之资斧。而举朝皆迷堕其术中。公之伯仲及李容斋诸公。亦随声相和。是岂为安老地哉。即其扬言之名义甚正焉耳。名义之动人。犹风声之动物。未有不靡然影从。是所谓可欺以其方也。其狐蛊鬼蜮。以致鱼肉荐绅者。岂公之所逆睹哉。公斥以王莽。与之相绝。竟被其排摈。安老诛。而公还于朝。是所以黜陟幽明也。其与安老异趣者。始终条理。不啻较然。而反遇遭贬逐。抱终身难瞑之恨。临殁。厚幎之遗命。可见悔懊之真心。非直闻鹃望日之诗。可泣鬼神已矣。阅数百年。而宗师发原恕之论。圣朝还既禘之爵。是非之公。于斯定矣。噫。方壬人之窃柄。乃能独见畿微。及早辨斥。有冶川,独庵两贤。而其馀则滔滔胥溺。独公。不惟不受撺掇。逆折其匈图者。功亦韪矣。是不可谓先病后瘳者乎。辨奸之难。往哲之所戛戛。以是而玷累公。则诸贤当分其咎也。咎公者迹。而恕公者心。即其心而不可以恕其迹乎。又况功足以掩咎乎。公起自东服。致位崇显。拳拳乎修君德。尊国势。养士气。辨邪正。为根本长久之图。读其章奏。可知其真士类。言仪风节。当与冲松群贤。相上下。尤翁之许以己卯闻人者。宜哉。公后承。裒稡遗稿于散佚之馀。将谋重雕。要不佞出一语。聊与心迹之辨。题其下方而归之。
重光赤奋若闰。唐城洪直弼。述。
渔村沈先生世系之图
[编辑]原系 | |||
迪冲 | 侯 | 允仪 | 秀文 |
〈文林郞军器主簿〉 | 〈文科二等左承宣〉 | 〈文科三等密直副使土护军〉 | 〈文科壮元匡靖大夫都佥议赞成事上护军〉 |
一世 | 二世 | 三世 | 四世 |
〈中回〉东老 | 公懋 | 原车 | 明德 |
〈文科三等中书舍人礼仪判书集贤殿提学○初讳汉恭愍王辛丑退老三陟王以东归赐名东老封食邑○号信斋〉 | 〈文科奉善大夫书云观副正〉 | 〈正顺大夫检校汉诚尹国初屡微不起〉 | 〈中直大夫左领议军〉 |
五世 | 六世 | 七世 | 八世 |
忠甫 | 文桂 | 灌 | 彦诚 |
〈赠吏曹参判兼同知义禁府事行司正〉 | 〈赠兵曹判书兼知经筵春秋馆事五卫都摠府都摠管〉 | 〈字道源参奉吏户参〉 | 〈字士行参判忠顺卫〉 |
濬 | 彦庆 | ||
〈字智源丙午进士己酉文科三等历户曹佐郞知制教赠左赞成弘文馆提学〉 | 〈字士吉号碛渊庚午生进俱中丙子文科吏曺判书弘文提学艺文提学左赞成〉 | ||
彦良 | |||
〈进士参奉〉 | |||
彦光 | |||
〈即先生事实详见年谱及行将〉 | |||
九世 | 十世 | 十一世 | 十二世 |
云 | 长源 | ||
〈字从龙号栖霞有集宣教郞〉 | 〈字景混号镜湖有集进士〉 | ||
粹源 | 说 | 三达 | |
〈字景浩彰信校尉副同勇〉 | 〈字君沃荫县监监察〉 | 〈字尊叔号鸟岩进士〉 | |
三近 | |||
〈字仁叔通仕郞〉 | |||
十三世 | 十四世 | 十五世 | 十六世 |
〈三达〉 | |||
邆 | 世经 | 晳 | 尚晋 |
〈字静而号义谷有集从仕郞为先生伸冤〉 | 〈字伯常号三悔处士〉 | 〈字用晦〉 | 〈字圣弼荫监察〉 |
〈三近〉 | |||
淡 | 世纲 | 攀 | 赞文 |
〈字盛而〉 | 〈字汝张通德郞〉 | 〈字伯鳞〉 | 〈字胤昌〉 |
洁 | 鹏瑞 | 构 | 尚渐 |
〈字白而〉 | 〈字天游佥枢〉 | 〈字汝肯进士〉 | 〈字圣寔〉 |
渭 | 世缜 | 楺 | 尚显 |
〈字望而赠司仆正〉 | 〈字淑真赠左承旨〉 | 〈字元教赠户曹参判〉 | 〈字敬甫号脱悔为先生请谥〉 |
年谱
[编辑]大明宪宗皇帝成化二十三年丁未〈我成宗大王十八年〉三月初三日。先生生于江陵府大昌龙池村。
孝宗皇帝弘治元年戊申〈先生二岁〉
二年己酉〈先生三岁〉
三年庚戌〈先生四岁〉
学语。便知读书。〈先生言语小吃。而至于读书。少无口吃。〉
四年辛亥〈先生五岁〉
五年壬子〈先生六岁〉
先考赞成公。夜抱先生。坐膝上。以灯为题。使赋诗。先生应声对曰。灯入房中夜出外。先公大奇之。闻者以神童称之。○因伯氏二相公。随读。始就学。
六年癸丑〈先生七岁〉
七年甲寅〈燕山一年○先生八岁〉
尝采古人孝悌至行。书座右。为警省之资。
八年乙卯〈先生九岁〉
四月。丁赞成公忧。○与伯氏二相公。同守庐墓。躬执祭馔。寒暑不避。执丧之节。屹如成人。见者莫不感叹。
九年丙辰〈先生十岁〉
十年丁巳〈先生十一岁〉
服阕归家。着力读书。
十一年戊午〈先生十二岁〉
初遇忌日。哀慕如初丧。每遇佳节。悲号倍伤。母金夫人常戒之曰。人之有忠信。犹食之有肴酱。苟以善自治。可禳千灾。今日韦布。信是他日宰辅。汝等。及时力学。以继先人之业。我固不死。忍而尚今者。为汝兄弟在尔。先生奉承慈训。克至成就。
十二年己未〈先生十三岁〉
读书于五台山寺〈早丧先公之致。家无书籍。只有古文选一卷。读至千遍。遂治文章。〉
十三年庚申〈先生十四岁〉
十四年辛酉〈先生十五岁〉
俱魁乡试三场〈时监司南宫灿。巡到江陵。取试诸儒。以承露盘记为题。先生居壮元。监司屡读其券。极加称赏曰。真远大之才也。自此。文名动闻京乡。〉
十五年壬戌〈先生十六岁〉三月。聘江陵朴氏进士承緖之女。
十六年癸亥〈先生十七岁〉
着自警文。一日。撤书。叹曰。士生僻乡。未有师受。何以进于圣贤之域乎。
十七年甲子〈先生十八岁〉
与金允德。再读于五台山寺。攻苦遘疾。阅岁乃瘳。〈早孤贫窭。奉养金夫人。躬执渔樵。力学勤读。不拘寒暑。遂成疾疴。时欲负笈寻师。而以病末由焉。〉
十八年乙丑〈先生十九岁〉
武宗皇帝正德元年丙寅〈我中宗大王元年○先生二十岁〉
二年丁卯〈先生二十一岁〉
中进士试一等第四〈玉门关诗二下。在本集。李容斋荇。来试江原道。先生中进士解壮元。金光辙中生员解。李公还京。大提学申公用漑。问本道人才。李公曰。江陵沈金两生。文章出人。皆参解。今赴会围。必高捷。及圻榜之日。先生中进士第四。金光辙中生员亚魁。世称李公藻鉴之明。〉
三年戊辰〈先生二十二岁〉
四年己巳〈先生二十三岁〉
与朴三可,〈遂良〉崔猿亭。〈寿峸〉设讲会于镜湖斋。
五年庚午〈先生二十四岁〉
伯氏二相公。俱中生进。先生追慕先考。一喜一悲。
六年辛未〈先生二十五岁〉
访赵静庵〈光祖〉于道峯。讲论经义。历数日而罢。
七年壬申〈先生二十六岁〉
子云生○与周慎斋。〈世鹏〉讲心经于义洞旅馆。
八年癸酉〈先生二十七岁〉
中明经及第〈乙科第五〉
九年甲戌〈先生二十八岁〉
作诗。送黄府使㻶。〈黄公宰江陵。大兴学教。秩满将归。先生作四十韵。送之。诗在本集。〉
十年乙亥〈先生二十九岁〉
十一年丙子〈先生三十岁〉
荐授艺文馆翰林。制进上元黄柑韵。〈正月初七日。上宣酝于政院及弘文馆。命赋诗。〉
伯氏二相公。中文科。因荣还偕行。省金夫人。
十二年丁丑〈先生三十一岁〉
拜检阅
十三年戊寅〈先生三十二岁〉
进艺文馆奉教〈大提学申公用漑。选湖堂。末及赐暇。旋除外职。〉
十四年己卯〈先生三十三岁〉
除镜城教授○冬。坐党祸。贬黜。久不调。
十五年庚辰〈先生三十四岁〉
哭静庵赵先生〈挽诗在本集〉
十六年辛巳〈先生三十五岁〉
世宗皇帝嘉靖元年壬午〈中宗大王十七年○先生三十六岁〉
拜礼曹佐郞。迁兵曹佐郞。
二年癸未〈先生三十七岁〉
拜弘文馆修撰,司谏院正言。制进大殿端午帖子。〈受赐别造兮一张〉除江原道都事。〈次竹西楼诗。以石自况。〉
三年甲申〈先生三十八岁〉
拜司宪府持平。制进大殿立春帖子。〈居首受赐别品砚一团〉除忠清道都事。连拜工曹正郞,吏曹正郞,司仆寺正。
四年乙酉〈先生三十九岁〉
除镜城判官。作文祭海神。〈十一月。大雪四尺。暴风大作。海边民家。荡圮殆尽。死亡者百馀人。先生设坛海岸。为文祭之。须臾风静海晏。〉
五年丙戌〈先生四十岁〉
拜司宪府掌令。承召。〈内赐历代君臣图像一件。命除谢恩。〉迁弘文馆校理。上疏。陈孝悌之道。
八月。丁金夫人忧。哀毁如前丧时。丧祭等节。一遵家
礼。常以荣养未尽。为恨。见人有奉亲作宰者。为之下
泣。〈容斋李公作金夫人挽在本集〉
六年丁亥〈先生四十一岁〉
七年戊子〈先生四十二岁〉
服阕。复拜弘文馆校理。承召。上疏。陈君德。〈防天灾。补东宫。辨邪正。养士气。为言。〉迁司宪府执义,艺文馆应教,弘文馆典翰。上箚。论满浦之变。又上十渐疏。极陈时弊。
八年己丑〈先生四十三岁〉
上疏陈戒。〈明君德。振国势。作士气。举荒政。〉又陈十事之愆。○秋。还乡省墓。〈伯氏二相公偕行〉○冬。拜直提学。上箚。陈时弊。又陈投书之诈。○除夜。直玉堂。〈与严修撰昕赋诗在本集〉
九年庚寅〈先生四十四岁〉
特拜吏曹参议。〈内赐后汉书一件。命除谢恩。〉上箚。陈人君正心之道。〈明天理。去人欲。恤民生。伸士气。〉除江原道观察使。〈作海云亭于镜浦台上〉还拜成均馆大司成。
八月。贞显王后薨。制进哀册文。〈又制进挽词〉○时己卯。士类久锢。人情郁怫。先生与伯氏二相公。常欲解锢。而自患力绵。每恨援引之无人。仁庙在东宫。世子殿近处。有灼鼠咀咒之变。先生甚忧之。时南衮已死。沈贞以同情朴嫔咀咒之事窜江西。李沆亦以罪杖流。斥黜朴云。先生尝力论之。郑文翼公光弼。复为首相。时议皆谓诚于此时。有开端援进之人。则可解锢。
十年辛卯〈先生四十五岁〉
拜弘文馆副提学。寻拜司谏院大司谏,承政院承旨。赴文臣庭试。〈文武幷用长久之术。题七言排律。壮元。〉陞拜司宪府大司宪。○先是。甲申年间。金安老以罪远窜。而其子禧尚公主。故是时。因公主。移配丰德。图为复入之计。畿伯闵寿千。往说安老曰。何不以调停士类。羽翼东宫之意。交懽两沈乎。安老深然之。使其党蔡无择。倡言于朝曰。羽翼东宫。调停士类。在安老一起之后。先生信之。举朝靡然。安老又使其子禧。日匍匐于左相李荇之门。李公力援之。独司谏朴绍,典翰赵宗敬。力言安老不可用之状。则权𫐐,蔡无择等。一纸并劾罢。李晦斋彦迪。时为正言。亦言安老之奸状。则许洽,李任,苏逄等。同在玉堂。以谓彦迪曾论蔡无择治朴云不公之罪。假此遂劾罢之。自是。朝廷莫敢复言。安老得复用。○孙长源生○哭申判书鏛〈挽诗在本集〉○游宜城尉南致元松月轩〈诗在本集〉
十一年壬辰〈先生四十六岁〉
制进贞显王后祔太庙歌谣
十二年癸巳〈先生四十七岁〉
拜吏曹参判〈时朝廷有收用党人之议。安老乃先赦流窜人金絉,朴薰。以贤前日之言云。〉十二月。哭夫人朴氏。○上箚。陈弭灾之意。
十三年甲午〈先生四十八岁〉
拜兵曹参判。连拜礼曹参判,工曹参判。○时仁庙在东宫。久无元孙。朝家。议以尹漑及尹元亮等女将入。而安老欲以其婿朴春兰之女纳之。阴嗾台谏。两尹女。皆以非事。沮抑不纳。尹漑因此被谪。先生言于安老曰。窃闻朴春兰之女。将入东宫云。然台谏所论。皆为朴春兰之女。则其为不公。极矣。何以示后。安老勃然曰。吾无此事。遂以天日为誓。先生退谓人曰。昔。王莽将纳其女于平帝。而多饰虚辞。逊避之。今左相之誓。实类于此。安老闻之。遂成嫌隙。
十四年乙未〈先生四十九岁〉
拜艺文馆提学。被荐大提学。〈时例以曾经湖堂赐暇。方许主文衡。故再章辞递。黄芝川以谓。越例之典。也皆称荣。亦莫非圣奖也。〉○时安老用事。有进士陈宇者。与检详张玉之子任重。游于太庠。讥议安老。安老闻之。大恶陈宇及张玉父子。诸他名士百馀人。拟以谤讪朝廷之罪。皆置死律。先生为理官。争于安老曰。此辈。皆士类。有何死罪。其中张玉。诗酒士也。尤无可杀之罪。涕泣力救。皆得赦。惟陈宇。终不得救其死焉。○冬。上疏。极陈勉学用人之道。上嘉其直切。升拜工曹判书。兼知经筵,春秋馆,成均馆事。
十五年丙申〈先生五十岁〉
出拜平安道警边使〈时西北蕃胡。连年窃发。多杀边将。正月间安老欲以先生。摈诸死地。故谗烛于上。有是命。〉○特授吏曹判书〈竣事还。到平山郡。上嘉其勋劳。有此特命。〉
十六年丁酉〈先生五十一岁〉
天使龚用卿,吴希孟。来颁皇子诞生庆诏。时承命馆伴。○时与郑湖阴士龙。同傧。周旋酬唱。多所贲扬。尝于座上。次张给事太平楼七言排律六十韵。文不加点。又于庆会楼。次吴希孟十韵排律。诏使极口叹赏。服其敏赡。龚用卿书镜湖渔村四大字。又书五言诗一律于扇面以遗之。吴希孟书海云小亭四大字。并一纨扇以赠之。先生亦以白叠扇。各书一绝而送之。○出拜咸镜道观察使〈八月十九日。陛辞思政殿。上赐锦衣,狐裘,彤弓,白羽箭。〉○先是。安老嗾金谨思。上疏。折其已发之公论。再锢己卯人。有甚于前日。先生争之不得。始知见卖于安老奸术。愕然愤悔曰。我死之后。宜厚幎冒。无以见数子于地下矣。安老闻之。遂成仇隙。有是左迁。特命召还。用于京职。〈十二月二十四日。两司合启。请金安老远窜。二十五日。上特命咸镜监司沈某,清州牧使黄琦用于京职。〉复拜工曹判书。〈十二月二十六日也。是日。安老赐死。〉拜议政府左参赞。○哭从子奎
十七年戊戌〈先生五十二岁〉
二月。罢职。收告身。〈大司宪梁渊。以为非沈某。则安老不得入。进论之。○先是。先生为警边使。时梁渊母族。屡犯军律。渊母呼渊。使之必赦。抵书于先生。恳乞全怒。时渊。方在台阁。先生终不贷罪。且以台谏。托书藩臣。大失事体。唱言于稠坐。渊深衔之。至是。有此抵斥。〉退归田里。〈出国门有二诗在本集〉作望西亭。以寓恋阙之意。〈有诗在本集〉又作独乐亭清䜩堂。〈皆有诗在本集〉
十八年己亥〈先生五十三岁〉
春。登云溪寺。观日出。〈有诗。又作杜鹃诗。在本集。〉
十九年庚子〈先生五十四岁〉
九月六日。捐世于镜湖别业。〈是夜。大星陨于东方。〉
十二月。葬于甑峯向巳之原。〈先是。葬夫人于此。虚其左。至是合祔。〉
毅宗皇帝崇祯后五十三年庚申〈肃宗大王六年〉○上言伸冤。
先生五代孙澄。博采文迹。呼吁驾前。〈吏曹判书李尚真,参判李敏叙,参议李选。以伸白回启。领议金寿恒,左议政闵鼎重,右议政李尚真,判中枢郑知和诸大臣献议。领中枢宋时烈。病不收议。〉
五十七年甲子○再度上言〈判书李翊,参判李选,参议尹敬教,宋奎濂,佐郞金昌协回启。领议政金寿恒,右议政南九万诸大臣献议。领中枢金寿兴,同中枢郑知和,左议政闵鼎重,判中枢李尚真,清城府院君金锡胄。病不收议。〉
八月。三度上言。特命复官。〈判书李翊,参判李选,参议宋奎濂回启。〉传曰。沈澄之不避烦渎。缕缕呼吁。至再至三。可见其情之痛迫。顷年。一二大臣。既以不可不伸白献议。今闻宋奉朝贺言。亦不以引进安老。为彦光心术之罪。则尚未复爵。寔为欠典。〈是置〉特为还给职牒。〈三度事。在本集附录。〉教旨下。更为判下曰。因其后孙上言。引进金安老。出于欲用己卯士类。非有心术之罪。特为还给职牒事。〈数旨。工曹判书。依收告身时职。〉
七十一年戊寅○配享河南影堂
先生尝于天使便。求得两程夫子影帧以来。奉藏于镜湖台上。甲子。先生六世孙世纲等。筑小斋于河南洞。奉安两程夫子影帧。时尤庵宋先生。自北南迁。瞻拜影帧。书影帧扁额。撰记文。又书养秀,养正斋额及历武夷登云谷六大字。同春宋先生。书养蒙,养正堂额。一依朱子阁。奉先圣像。率子弟瞻拜例矣。至是。华阳门人共议。以尤庵渔村两先生追配。〈四隐李公橝。制追配祝。○后因禁令撤享〉
华阳门人语录
[编辑]义谷沈将仕郞〈澄〉曰。河南影堂。既是老先生事业。而至于今依仰矣。何幸天日重明。圣恩快悟。既复先生之官职。又举易名之盛典。则以先生追配于影堂。事体如何。且此影帧。盖吾祖所得来。而吾祖悉是己卯之士类。则以吾祖同配。亦如何。
寒水斋权掌令〈尚夏〉曰。老先生叙沈渔村卷首曰。杨龟山。不知蔡京之奸邪。胡文定。反被秦桧之笼络。而二公。皆不失于程氏之渊源。今公。顾不足为己卯之闻人耶云。渔村之日后追配。宜矣。至于老先生之陞配。不必问诸而后奉行矣。
痴川李正郞〈之濂〉曰。老先生。于河南程夫子影堂记。略曰。余惟渔村。实中庙朝己卯人。又曰。渔村之独求二像以来者。亦可见其意之所在也。又曰。此实渔村子孙之所当知者。故敢以相告云。以此观之。渔村。实己卯士类。且影主人。此后追配。不亦可乎。
四隐李监察〈橝〉曰。沈渔村。于己卯冬。坐静庵之祸。以翰林黜北教。则实是己卯之士类。且以河南斋言之。则微渔村。则影帧何得以来也。微先生。则影堂何得以刱也。此后。以先生追配于东壁。以渔村同配于西壁。似合于公议。以此为之。如何。先生之于渔村。虽非一时之人。先生之道德学问。由溪潭而溯洛闽。以承洙泗之渊源。渔村之文章德行。卞私正而别俶慝。调停己卯之善类。先生之配东。渔村之配西。岂不合当乎。且东西之位。既是相对。则亦无妨矣。
后谷宋参奉〈奎昌〉曰。昔年。以河南影堂事。更禀于老先生。则答曰。愚意。莫如依朱子阁。奉先圣像。率子弟瞻拜例为之。而远近章甫。或有藏修之人。则与同藏修。可也。不然。则长作沈氏之家塾。亦宜矣。勿令丑正之徒。混杂于其间也云。先生微意。则于此可知。而贵乡愿从之人。或果有某某耶。
记历
[编辑]丁酉。渔村先生。求两程夫子影帧来。
甲子。奉安河南斋。
戊寅。以尤庵渔村两先生追配。○以影帧年久磨灭。往禀于云坪丈席。则以移模后。旧本。洗草埋安。
下教。
戊戌。奉安朱夫子影帧。〈韩廷维奉影帧来〉
影堂记
[编辑]渔村沈公讳彦光。奉使馆伴。求得河南两程夫子画像以来。藏之于江陵之镜浦台上。后一百四十八年。其六世孙。〈世纲〉以台西有河南洞。筑小屋。奉安二像。以寓瞻依尊敬之诚。余惟渔村。实中庙己卯人。己卯诸贤。专尚近思录。夫二子之嘉言善行。皆萃于此书。当时诸贤之相与讨论及经筵讲说。皆自此书中出来。则渔村之独求二程像以来。亦可见其意之所在也。其子孙。保藏相传。已是难事。而于今尊奉事体。益以隆重。此尤可尚。虽然。尊其人。不若知其道。夫伯子之瑞日和风。叔子之规圆矩方。此其气像之大槩也。其所以至于此者。皆本于一敬字。故朱夫子称程先生。有功于后学。最是敬之一字。今学者。知此而谨守之。则其于两夫子之道。可庶几矣。此实渔村子孙之所当知者。故敢以相告云尔。
崇祯纪元之六十一年季春。德恩后人宋时烈。谨书。
百三十四年辛巳〈英宗大王三十七年〉○赠谥曰文恭
敏而好学曰文。既过能改曰恭。○〈先生八代孙尚显。请谥于太常。左承旨李宜哲。制谥状。副校理李硕载。拟谥望。大司谏韩师直。书敕旨。〉
百七十二年戊午〈正宗大王二十三年〉○建神道碑〈墓前午方〉
成均馆祭酒宋焕箕。撰。观察使权常惧。书。县监兪汉芝。篆。
先生遗墨
[编辑]金刚渊上昔逢师。忽忽风尘十载思。来自问玄非问俗。诗惟求道不求词。三千界外云相逐。八万峰头月独随。想得五台香火社。春花开落杜鹃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