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澎湖纪略/卷之二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建置

[编辑]

  澎湖在闽省东南大海之中,距会城水陆程途一千二十里(陆程自闽县至同安县五百四十里,自同安至厦门水陆程六十里。自厦门至澎湖水陆程七更,以六十里为一更计之,则四百二十里);古荒服之地也。自隋开皇中遣虎贲将陈棱略地至澎湖,其名始见于中国。迨元末时,始置巡检司以官斯地,隶属泉州郡同安县治。此建置之所自始也。

  明洪武五年,信国公汤和经略海上,以澎湖岛居民叛服靡常,因尽徙归内郡,置于漳、泉之间,废巡检而墟其地。继而不逞之徒复潜聚其中,倭奴往来停泊取水亦必经此窥伺。嘉、隆间,曾一本啸聚为寇。天启元年,海寇颜思齐亦窃踞焉。思齐以澎湖地狭,不足以逞狂谋,因引倭奴剽掠海上,并有台湾之地以为巢穴。台湾之有内郡人民,实自思齐始。时郑芝龙弟芝虎亦为海寇,依附思齐。后思齐死,贼众遂拥立芝龙为贼酋。郑氏遂有澎、台之地焉。

  崇祯元年九月,郑芝龙率所部降于督师熊文灿,然犹迁延海上;迨国朝顺治三年丙戌秋八月平闽,郑芝龙乃就抚归降,将澎、台之地税与红夷。此红夷有澎、台之所自也。旧云:红夷借居,绐得一牛皮之地者非也。

  顺治七年,芝龙子郑成功自江南败归,遂袭澎湖;乘潮水涨大,进鹿耳门,据安平城,红夷以死拒。成功告以此地乃先人之业,应归于我,财物仍听尔载归。红夷乃遁去。伪郑置澎湖安抚司,踞有三世。康熙二十二年六月,靖海侯施琅率舟师由铜山直抵澎湖,并克台郡,伪郑投诚。澎湖遂改隶台郡,台湾县属焉。

形胜

[编辑]

  易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澎湖屹峙巨浸之中,幅员不过百里;而岛屿森列,巨细相间,砂线回环,坡陇相望,古称长江天堑不足以喻其险也。昔郑成功窃之而喘延三世,朱一贵失之而六日可平,此其大较也。方舆纪要云:海中岛屿最险要而纡回,则莫如澎湖。盖其山周回委折,险口不得方舟,内溪可容千艘,非熟悉水道者,稍差一线,舟船则立为虀粉。且与海坛、南澳夙称海外三山,为全闽咽喉;然占形势者,则以澎湖为最云。诚以澎湖西则控制金、厦,为犄角之声援;东则屏蔽台湾,居上游之扼要;北而蓟辽、江浙,南而琼州、交趾以至日本、吕宋诸番,莫不四达,在在可通。故漳州志云:澎湖岛北起北山,南尽八罩。北山龙门港、丁字门、西屿头,倭所必由,为最要地;妈宫澳、嵵里澳为次要地。春汛、冬汛,浯、铜二寨分兵为声援防守。是澎湖实为东南半壁之锁钥也,乌得以黑子弹丸而轻之也哉!

海道

[编辑]

  自澎湖航海,西至厦门水程七更,东至台湾鹿耳门水程五更。志约六十里为一更,然亦无据也。樵书二编云:更也者,一日一夜定为十更,以焚香几枝为度。船在大洋,风潮有顺逆、行驶有迟速,水程难辨,以木片于船首投海中,人从船首速行至尾,木片与人行齐至,则更数方准;若人行至船尾而木片未至,则为不上更,或木片先人至船尾,则为过更,皆不合更也。舟子各洋皆有秘本,云系明王三保所遗,名曰洋更。凡厦船来台,必以澎湖为关津。从西屿入,或寄泊嵵里,或妈宫、或八罩,然后渡东吉洋,凡五更至台湾,入鹿耳门。行舟者皆以北极星为准;黑夜无星,则以指南车按定子午格巽向而行。倘或子午稍错,南犯吕宋、或暹罗、或交趾,北则飘荡莫知所之。此入台者平险远近海道也(?)。

  放洋,全以指南针为信。认定方向,随波上下,曰针路。船由浯屿或大嶝门放洋,用罗经向巽已行。总以风信计水程迟速,望见澎湖西屿、猫屿、花屿可进;若过黑水沟,计程应至澎湖而诸屿不见,定失所向,仍收泊原处候风信。由澎湖至台湾,向巽方行。近鹿耳门隙仔,风日晴和,可以泊舟;若为东风所逆不得入,而门外铁板沙又不可泊,势必仍返澎湖;若遇月黑莫辨岛屿,又不得不重回厦门以待天明者,往往有之矣。海上不得顺风,尺寸为艰。然海风无定,亦不一例;常有两舟并行,一变而此顺彼逆,祸福之所攸分也。

  渡洋舟楫固畏逆风,又甚畏无风。大海无摇橹拨棹之理,千里万里祗藉一帆风耳。自大嶝放洋后,初渡红水沟,再渡黑水沟。澎湖海道惟黑水沟最险,自北南流,不知源出何所;海水正碧,沟水独黑如墨,势又稍洼,故谓之沟。广约百里,湍流迅驶,时觉腥秽袭人,又有红黑间道蛇及两头蛇绕船游泳,舟师时时以楮镪投之,屏息喘喘,惧或顺流而南,不知所之耳。红水沟不甚险,人颇泄视之。然二沟在大洋中,风涛鼓荡,与绿水终古不淆,理亦难明。渡沟良久,闻钲鼓作舷间,舟师来告望见澎湖矣。登鹢尾高处凭眺,祗觉天际微云一抹如线,徘徊回顾,天水相连,一舟荡漾,若纤埃在明镜之中也。至于独坐舷际,时近初更,皎月未上,水波不动,星光满天,与波底明星相映,上下两天合成圆器,身处其中,遂觉宇宙皆宽。若海上黑夜不见一物,则击水以视,一击而水光飞溅,如明珠十斛,倾撤水面,晶光荧荧,良久始灭,亦一奇观也哉!

  又大海洪波止分顺逆,凡往异域,船皆顺势而行。惟自厦往台,藏岸七百里,号曰横洋;经红黑沟,惊涛鼎沸,险冠诸海。外海见闻录云:黑沟东顺流七百里,即为弱水。昔有闽船飘至弱水之东,阅十有二年,始得还乡。续文献通考又云:水至澎湖渐低,近琉球谓之落漈。漈者,水趋下而不回也。凡西岸渔舟到澎湖以下,遇飓风发,漂流落漈,回者百无一焉。放洋时,离澎湖水自深碧,转为淡黑;回望澎湖诸岛,犹隐隐可见,顷以渐入烟云之外;前望台湾之山,已在隐现间。更进,水变为淡蓝,转而为白,而台湾山峦毕陈目前矣。凡船只到澎湖寄碇停泊者,当南风时,四、五、六、七、八月必于八罩、将军澳停泊,北风时,九、十月至三月底,必于西屿头、内外堑湾泊。一有错误,船即不可保矣。惟妈宫一澳,无论南风、北风,俱可泊船。凡放洋,不见飞鸟,则渐至大洋;若近岛屿,则先见白鸟飞翔:舟人以此为得岸之验也。又海吼俗名海叫,小叫如击花羫鼓,点点作撤豆声,乍远乍近,若断若续,临流听之,殊有成连鼓琴之致焉。大吼如万马奔腾,钲鼓响震,三峡崩流,万鼎共沸,惟钱塘八月怒潮差可彷佛;触耳骇愕。余尝临海岸,俯瞰溟渤,而静渌渊淳,曾无波灂,不知声之从何出也;然远海云气已渐兴,风雨不旋踵至矣。海上人习闻不怪,曰是雨征也。若冬月吼,常不雨,多主风焉。

潮信

[编辑]

  邵子曰:海潮者,地之喘息也;所以应月者,从其类也。余襄公海潮图序云:月临卯酉,则潮长乎东西;月临子午,则潮平于南北。一月则潮盛于朔望之后,一岁则潮盛于春秋之中。春夏昼潮常大,秋冬夜潮常大。盖岁之春秋,犹月之有朔望,天地之常数也。此潮之消息,乃系月之进退,非因地之浮沉也。张子之意,以天包水、水承地、地承天,天与天气相为升降;气升而地沉,则海溢上而为潮;气降而地浮,则海水缩而为汐。然张子验气之升降,非论潮也。按以月论潮,此先儒一心实通天地,乃能理透根宗而发。此至论也。

  盖月属阴,水之象也;以阴类推之,潮应于月,自是铁板道理。澎湖地尽东海地,而既东则月常早上。十七、八夜,月临卯酉,仅在初昏,故潮水长退,视他处亦较早也。通志载:同厦初一、十六潮满子午,而尽竭于卯酉;初八、二十三潮满卯酉,而尽竭于子午。台湾则初一、十六潮满已亥,而尽竭于寅申。初八、二十三潮满寅申,而尽竭于已亥。是台湾之潮,较同厦早一个时候矣。澎湖之潮亦与台湾同时;但台湾初一日满于已初三刻、十六日满于亥初三刻、初八日满于申初一刻、二十三日满于寅初一刻,澎湖则初一日满于巳正三刻、十六日满于亥正二刻、初八日满于申正初刻、二十三日满于寅正初刻。澎湖之潮与台、厦相较,迟台湾三刻、早厦门五刻。此澎湖之潮信也。

  至通志称台郡南北亦有不同处:半线以下潮流过北、汐流过南,与澎湖同;半线以上,则潮流过南、汐流过北,相反如此。余未至半线,其与澎湖同否,则姑以俟之可耳。惯海道者,狎知潮候,据其上游,方无虞也。

澎湖潮信之图

[编辑]

  初七日初一刻满  初十日初一刻满  十二日初二刻满  十四日初初刻满

  初八日正初刻满  十一日正三刻满  十三日正一刻满  十五日初二刻满

  初九日正一刻满十六日正二刻满

  (申)  (酉)  (戌)  (亥)

  十二日初二刻长  十四日初初刻长  十七日初一刻长  廿四日初二刻长

  十三日正一刻长  十五日初二刻长  十八日正一刻长  廿一日正一刻长

  十六日正二刻长  十九日正三刻长

  初五日初二刻满十七日初一刻满

  初六日正一刻满十八日正一刻满

  十九日正三刻满

  (未)(子)

  澎湖之潮,早于厦门五刻、迟于

  初十日正一刻长 廿二日初一刻长

  台湾三刻.按图查考,即得潮信廿三日正初刻长

  十一日正三刻长 廿四日正二刻长

  时刻,毫不差爽。今图内仅列潮

  初二日初一刻满   长至满而巳,至于潮退、潮涸以

  初三日正一刻满 二十日初二刻满

  初四日正三刻满   及汐之长消,俱可按图推算而得廿一日正一刻满

  (午)  之也。 (丑)

  初七日初一刻长 廿五日初一刻长

  初八日正初刻长 廿六日正三刻长

  初九日正二刻长

  初一日正二刻满廿七日初二刻满  廿五日初一刻满  廿二日初一刻满

  廿九日初初刻满廿八日正一刻满  廿六日正三刻满  廿三日正初刻满

  三十日初二刻满  廿四日正二刻满

  (巳)(辰)  (卯)   (寅)

  初五日初二刻长   初二日初一刻长  初一日正二刻长  廿七日初二刻长

  初六日正一刻长   初三日正一刻长  廿九日初初刻长  廿八日正一刻长

  初四日正三刻长  三十日初二刻长

图说

[编辑]

  类篇云:海涛早曰潮,夕曰汐。每日十二时分为两潮,早潮则三时满、三时涸,汐亦三时满、三时涸。此一日潮汐,历十二时而周也。然世人率云:早潮晚潮,而不言汐者,以汐统于潮也。按图而稽,由初长而至满、由始退而至涸,循环考索,自无遗义。此乃天地之盈虚消息,理之自然者也。至于图内所定,总以二、八月朔望为准;以其时当春分、秋分,昼夜均平,并无盈缩。而潮痕则竖标于海,以占长落,准以时刻,毫发不爽焉。爰将每日潮信时刻,开列于后,俾得一目了然云。

  初一日,潮初长于卯正二刻,历辰至巳正二刻而满;退于午,历未至申正二刻而涸。再长于酉正二刻,历戌至亥正二刻而满;退于子,历丑至寅正二刻而涸。

  初二日,潮初长于辰初一刻,历巳至午初一刻而满;退于未,历申至酉初一刻而涸。再长于戌初一刻,历亥至子初一刻而满;退于丑,历寅至卯初一刻而涸。

  初三日,潮初长于辰正一刻,历巳至午正一刻而满;退于未,历申至酉正一刻而涸。再长于戌正一刻,历亥至子正一刻而满;退于丑,历寅至卯正一刻而涸。

  初四日,潮初长于辰正三刻,历巳至午正三刻而满;退于未,历申至酉正三刻而涸。再长于戌正三刻,历亥至子正三刻而满;退于丑,历寅至卯正三刻而涸。

  初五日,潮初长于己初二刻,历午至未初二刻而满;退于申,历酉至戌初二刻而涸。再长于亥初二刻,历子至丑初二刻而满;退于寅,历卯至辰初二刻而涸。

  初六日,潮初长于巳正一刻,历午至未正一刻而满;退于申,历酉至戌正一刻而涸。再长于亥正一刻,历子至丑正一刻而满;退于寅,历卯至辰正一刻而涸。

  初七日,潮初长于午初一刻,历未至申初一刻而满;退于酉,历戌至亥初一刻而涸。再长于子初一刻,历丑至寅初一刻而满;退于卯,历辰至巳初一刻而涸。

  初八日,潮初长于午正初刻,历未至申正初刻而满;退于酉,历戌至亥正初刻而涸。再长于子正初刻,历丑至寅正初刻而满;退于卯,历辰至巳正初刻而涸。

  初九日,潮初长于午正二刻,历未至申正二刻而满;退于酉,历戌至亥正二刻而涸。再长于子正二刻,历丑至寅正二刻而满;退于卯,历辰至巳正二刻而涸。

  初十日,潮初长于未初一刻,历申至酉初一刻而满;退于戌,历亥至子初一刻而涸。再长于丑初一刻,历寅至卯初一刻而满;退于辰,历巳至午初一刻而涸。

  十一日,潮初长于未正初刻,历申至酉正初刻而满;退于戌,历亥正初刻而涸。再长于丑正初刻,历寅至卯正初刻而满,退于辰,历巳至午正初刻而涸。

  十二日,潮初长于申初二刻,历酉至戌初二刻而满;退于亥,历子至丑初二刻而涸。再长于寅初二刻,历卯至辰初二刻而满;退于巳,历午至未初二刻而涸。

  十三日,潮初长于申正一刻,历酉至戌正一刻而满;退于亥,历子至丑正一刻而涸。再长于寅正一刻,历卯至辰正一刻而满;退于巳,历午至未正一刻而涸。

  十四日,潮初长于酉初初刻,历戌至亥初初刻而满;退于子,历丑至寅初初刻而涸。再长于卯初初刻,历辰至巳初初刻而满;退于午,历未至申初初刻而涸。

  十五日,潮初长于酉初二刻,历戌至亥初二刻而满;退于子,历丑至寅初二刻而涸。再长于卯初二刻,历辰至巳初二刻而满;退于午,历未至申初二刻而涸。

  十六日,潮初长于酉正二刻,历戌至亥正二刻而满;退于子,历丑至寅正二刻而涸。再长于卯正二刻,历辰至巳正二刻而满;退于午,历未至申正二刻而涸。

  十七日,潮初长于戌初一刻,历亥至子初一刻而满;退于丑,历寅至卯初一刻而涸。再长于辰初一刻,历巳至午初一刻而满;退于未,历申至酉初一刻而涸。

  十八日,潮初长于戌正一刻,历亥至子正一刻而满;退于丑,历寅至卯正一刻而涸。再长于辰正一刻,历巳至午正一刻而满;退于未,历申至酉正一刻而涸。

  十九日,潮初长于戌正三刻,历亥至子正三刻而满;退于丑,历寅至卯正三刻而涸。再长于辰正三刻,历巳至午正三刻而满;退于未↙申至酉正三刻而涸。

  二十日,潮初长于亥初二刻,历子至丑初二刻而满;退于寅,历卯至辰初二刻而涸。再长于巳初二刻,历午至未初二刻而满;退于申,历酉至戌初二刻而涸。

  二十一日,初长于亥正一刻,历子至丑正一刻而满;退于寅,历卯至辰正一刻而涸。再长于巳正一刻,历午至未正一刻而满;退于申,历酉至戌正一刻而涸。

  二十二日,初长于子初一刻,历丑至寅初一刻而满;退于卯,历辰至巳初一刻而涸。再长于午初一刻,历未至申初一刻而满;退于酉,历戌至亥初一刻而涸。

  二十三日,初长于子正初刻,历丑至寅正初刻而满;退于卯,历辰至巳正初刻而涸。再长于午正初刻,历未至申正初刻而满;退于酉,历戌至亥正初刻而涸。

  二十四日,初长于子正二刻,历丑至寅正二刻而满;退于卯,历辰至巳正二刻而涸。再长于午正二刻,历未至申正二刻而满;退于酉,历戌至亥正二刻而涸。

  二十五日,初长于丑初一刻,历寅至卯初一刻而满;退于辰,历巳至午初一刻而涸。再长于未初一刻,历申至酉初一刻而满;退于戌,历亥至子初一刻而涸。

  二十六日,初长于丑正三刻,历寅至卯正三刻而满;退于辰,历巳至午正三刻而涸。再长于未正三刻,历申至酉正三刻而满;退于戌,历亥至子正三刻而涸。

  二十七日,初长于寅初二刻,历卯至辰初二刻而满;退于巳,历午至未初二刻而涸。再长于申初二刻,历酉至戌初二刻而满;退于亥,历子至丑初二刻而涸。

  二十八日,初长于寅正一刻,历卯至辰正一刻而满;退于巳,历午至未正一刻而涸。再长于申正一刻,历酉至戌正一刻而满;退于亥,历子至丑正一刻而涸。

  二十九日,初长于卯初初刻,历辰至巳初初刻而满;退于午,历未至申初初刻而涸。再长于酉初初刻,历戌至亥初初刻而满;退于子,历丑至寅初初刻而涸。

  三十日,初长于卯初二刻,历辰至巳初二刻而满;退于午,历未至申初二刻而涸。再长于酉初二刻,历戌至亥初二刻而满;退于子,历丑至寅初二刻而涸。

岛屿

[编辑]

  澎湖之有岛屿,犹他郡之有冈峦也。凡冈峦必识其主从、起伏、去来、盘结之势,然后地方之险易可得而知也。澎之诸屿错落于巨浸之间,若鸥凫泛泛,似无主从、盘结之形矣。不知以大山屿居中为主,南有八罩,北有吉贝,东有阴、阳诸屿,西则西屿环抱;兼之四隅星布,疏密相间、大小相维,层层从卫,以至于水口、沙线左萦右拂,又为诸岛之错节盘根。伪郑时,于诸岛之上,俱设炮台守御,靖海侯叹其坚如铁桶者此也。由海道者必问岛屿,盖不特得往来之标的,且知某屿有某处可以进舟;某屿某处有明礁暗礁,不惟不可以进,且不可以泊。如出入八罩,必知船路礁之险,水口仅容一舟,稍一差失,即长年三老不能保其舟之不破也。吉贝之北礁藏沙一片,形势屈折如吉字,遇有风潮不顺,误入其中,百无一全者矣。由吼门出入,则大烈、小烈之宜慎。此其大概也。凡澎湖之屿,屿脚俱有礁石,商船、战舰俱不可近泊,惟本地小渔船始可湾停。此又诸屿之所同也。况澎湖洋大而山低、水急而流回,岛屿蜒蜿,非十分谙熟者不敢棹至。海防志谓澎湖三十六岛如排卫,此亦略举其概而已,盖不止此也。以今考之,实五十有五焉。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合五十有五而备天地之全数,此澎湖所以为天造地设之险也哉!董应举云:志册山川率多讹舛,盖纸上山水与地上山水有互异焉,不可谓翔实矣。诚以凡修志乘者,皆未亲睹身履,尽属传闻耳食故耳。余于通志、台志所载澎湖岛屿方隅形势之异者,悉为更正焉,庶观者可以卧游而得之也。

  在澎湖之中者,则为大山屿(厅署、协营在焉。中分五澳,幅员约有百里)。

  大山屿之东:阳屿(距厅治水程三十里)、阴屿(距厅治水程三十里。二屿平分一水)、香炉屿(距厅治水程三十里,在阴、阳屿之左)、鸡膳屿(距厅治水程三十五里)、鼓架礁屿(距厅治水程四十里)、碇钩屿(距厅治水程四十五里)。

  东北:长岸礁屿(距厅治水程一十九里)、湾贝屿(距厅治水程二十里)、雁净屿(距厅治水程二十里)、蓝笨屿(距厅治水程三十里)、屈爪屿(距厅治水程三十里)、鸟屿(距厅治水程四十里)、白沙仔屿(距厅治四十五水程里)。

  北:大仓仔屿(距厅治水程一十八里)、凉伞礁屿(距厅治水程一十八里)、中塾屿(有民居。距厅治水程二十里)、北山屿(有民居,中分四澳。距厅治水程三十里)、金屿(距厅治水程四十里)、险礁屿(距厅治水程四十里)、土地公屿(距厅治水程四十里)、吉贝屿(内有民居。乃厅治极北之地,水程八十里)、北礁(此礁非屿也,乃半沉半浮、隐跃水面,沙线屈曲,形如吉字,一目未了,最为险要。水程一百里)。

  西北:大烈屿(距厅治水程三十五里)、小烈屿(距厅治水程十五里。二屿斜对,中分一水)、吼门(此沉水礁也,在大烈、小烈二屿之中。船只出入经此,最为险隘)、壳屿(距厅治水程三十六里)、北铁砧屿(距厅治水程四十里)、姑婆屿(距厅治水程五十里)、目屿(距厅治水程六十里)。

  西:师公礁屿(距厅治水程二十里)、牛心湾屿(距厅治水程二十六里)、西屿(内有民居,中分十社。凡台、厦往来船只,皆以此屿为标准,北风可泊船于屿之内堑、外堑二处,系文武查船汛口。距厅治三十里)、小门屿(在西屿之西北,距厅治水程三十五里)。

  西南:四角仔屿(屿乃大山屿水口,形家以为印浮水面,宜筑文塔于其上云。凡来往妈宫船只,俱从此进出。距厅治水程十里)、鸡笼屿(距厅治水程一十五里)、花屿(距厅治水程六十里)、草屿(距厅治水程七十里。通志云澎湖诸屿惟二屿青葱,故以花草名焉)、大猫屿(距厅治水程八十里)、小猫屿(与大猫屿斜对,中分一水。距厅治八十五里)。

  南:虎井屿(距厅治水程四十五里)、桶盘屿(二屿东西平分。距厅治水程四十五里)、沙狗屿(距厅治水程六十五里)、马鞍屿(距厅治水程六十五里)、船路礁屿(一名布袋屿。凡台、厦往来船只入八罩者,必由此进出。水口仅容一舟,最为险隘。距厅治水程七十里)、金鸡屿(距厅治水程七十里)、挽门屿(内有民居,即八罩水垵澳。距厅治水程八十里)、将军屿(内有民居,即八罩纲垵澳,乃系南风时泊船之处。与挽门屿东西平分,中隔一水。船篷屿即在此屿之后,本同一屿,并非两屿也。距厅治水程八十里)、锺仔屿(其形如锺。距厅治水程九十里)、头巾屿(距厅治水程九十里)、南铁砧屿(距厅治水程九十里)、南屿(即南天屿。广袤三十里,原有民居,后因被寇,鞭长莫及,徙归八罩,永为禁地。距厅治水程一百四十里)。

  东南:东屿坪(距厅治水程七十里)、西屿坪(二屿平分对峙,奉禁不许民人放牧并搭寮采捕,亦防鞭长莫及也。距厅治水程七十里)、东吉屿(距厅治水程一百二十里)、西吉屿(二屿平分,中隔一水。凡厦来船只入台湾者,皆以此二屿为标准。距厅治水程一百二十里)、锄头增屿(屿在东、西吉之中,距厅治水程一百二十里)。

  右所列五十五屿,有主、有从、有朝、有对,如排衙,如执戟,如落雁群,如布碁局;外则巨海包罗,中则支流穿插。真化工点染天然图画,而为海表之胜概也。又形家云:大山屿形如莲花,其余四面八方诸屿则荷叶田田者是也。以形象观之,说亦近似有理焉。至各屿里数先后,俱由大山屿自近及远,并无凌躐参差。

城池

[编辑]

  澎湖,本无城也。台湾志载:澎湖城乃康熙五十六年总督觉罗满保、巡抚陈瑸、布政司沙木哈建,大书特书如是,岂志亦有误耶?大约其时建议,后不果行;作志者不察而书之耳。不知澎湖以大山屿为主,四面八方,岛屿罗列,水道纡回,此无形之金汤也;奚必高楼雉堞、重门击柝、浚隍堕堑,始足为固哉?稽之旧志,又有载暗澳城系明嘉靖四十二年都督俞大猷建,以备征流寇林道干为驻师之所一事。暗澳即今之文澳,厅署在焉;然问所谓暗澳城者,则居人之耆艾者亦不知其基址之在于何处也。盖世远年湮,存而不论,阙疑焉可也。

  惟厅治迤西二里许,有红毛城废址一处,周围一百二十方丈,旧传为红夷所筑云。妈宫澳之西,逼近海岸,有小城一区,名曰新城,不知筑自何年,并为何人所建?周围仅及百丈,中无民居,惟澎协设兵更番戍守于此,今名为新城汛。奎璧澳有社名大城者,相传亦云红毛时筑城于山顶之上,以为了望之所;今城址亦颓废无存,居人但指其地而云然耳。瓦硐澳亦传有红毛铳城一处,址亦无存。此则澎湖之所谓城也。澎湖盖无城也,至于池则大海周环于外,汪洋万顷,内而港𣿭支流之玄,曲折层层缭绕;兼之砂线礁石嶙峋布伏,齿齿凌凌,尽皆险要。楚人以汉水为池,岂能方其万一也!

公署

[编辑]

  鲁语曰:署,位之表也。虽职有崇卑、秩有厚薄,莫不有署以为出而治事、入而退思之地。此署之所由设也。而必系之以公者何也?诗曰:委蛇、委蛇,退食自公。又曰:敬尔在公。故曰公也。至于创建必书、缮葺必书或增或廓亦必书者,亦公也。盖以官之迁徙无常,代替不一,谋其政乃居是位,与一家之经纪异矣。是公者,又别乎私而言之也。故凡一言之出、一令之行,要有易直子谅之意,以流溢于文诰之间,毋居上以凌下、毋挟势以朘民,俾托吾宇者悉有家人父子之谊,斯可以为民表而无愧乎!署之为官表也。

  澎湖厅署,乃巡检之旧署也。自雍正五年改设厅治,遂将旧署略加式廓,而大局规模并未革故而鼎新焉。嗣是历任虽有修饰,亦不过因仍故辙而已。至乾隆三十一年,余抵任之后,缺者补之、圯者修之,置宅门以分内外,复栅栏以肃观瞻,而体制斯略备焉。居是署者,其可不恪供厥职、公尔忘私,顾名而思义乎?

署制

[编辑]

  署之中则为大堂,三间六柱;广三丈五尺,深称之。前有巩篷、后有板障,独无暖阁。大堂之前,东西科房各三间。前为仪门,仪门之前为头门,头门之前为照墙。照墙之内竖旗杆二枝,节朔陞旗,左右翼以栅栏。东额曰海邦驻节,西额曰泽国分藩。乾隆三十一年,余捐廉修复。大堂之后为宅门,东房二间、西房一间,以为司阍所居。自此上下辨而内外始肃焉(亦余三十一年捐建)。宅门内为路亭(亦余三十一年捐建)。路亭之上为二堂三间,堂有匾额曰居敬(前厅周于仁题)。二堂之后为路亭(亦余三十一年捐建)。路亭之后为内宅,中左右共三间。内宅之后正北为护房三间,东一间改为更房,中与西二间仍为住室。二堂之东偏为厨房,共三间。西偏则为客厅;厅有匾,余额曰品石。厅之西院,翼以小房三间,厅前大天井铺以砖石。前有月巩门,以通马道(旧皆颓毁,亦余于三十一年捐葺)。厅后近内宅之西,小屋二间,为家人居住。大堂之西,小屋一间,为听差居住。大堂之东偏,则为库房一间,贮澎营兵饷。库房之后,则为营房,乃弁兵更番驻札看库之所,共八间。

澳社

[编辑]

  禹贡曰:九州攸同,四隩既宅。释文云:隩与澳同,水隈也。盖言九州底定,凡水隈之地,皆可安而居也。厥后海岛民居,其烟火聚落之处,胥名为澳焉。澎湖之人,依水为家、傍涯作室,非澳而何哉!若夫社,即内郡所谓里是也。比闾酂鄙,着于周官;轨里连乡,详于管氏:古之制也。域民而处,如农之有畔;民数于是乎稽,壤赋于是乎定,政教于是乎成。故澳以聚之,是即乡以向往之也;社以分之,是即里以经理之也。因畸畛而整齐之,随纡袤而砥矢之。出入相友以为井田,即润泽之井田也;守望相助以为军政,亦即默寓之军政也。澳社之与乡里,名异而实同,亦犹行古之道也。

  但澎地古称荒峤,隋时仅着厥名,历唐迄宋,均未经理斯土,其澳社之有无,不可得而悉矣。迨元末始置官吏。夫有官则有民、有民则有居,而澳社亦阙如不可考也。至明初徙其人民并归内郡,地且为墟,澳社之无亦可知矣。继而海寇啸聚、红夷窃据,复又摧残于伪郑,其民不相率而为盗者几希矣!宁复有宁宇哉?自康熙二十二年平台而后,招徕安集,以渔以佃,人始有乐土之安,而澳社兴焉。其时澳则仅有九也。至雍正五年,人物繁庶,又增嵵里、通梁、吉贝、水垵四澳,遂十有三澳,共七十五澳社。此何非国朝深仁厚泽、涵濡煦育、轻徭薄赋、斯海隅日出之乡、生齿日蕃也哉?盖已九州之外,又九州矣,宁第如禹贡所云而已乎?官斯地者,披牍指掌,陫侧皆周,是犹一呼一吸而四体皆通也;百里之内非秦越、万井之中托腹心,则又存乎其人焉。

澎湖澳社列后

[编辑]
  • 东西卫澳(红毛城址在文澳西):妈宫社(协营各官衙署暨厅仓俱在此,内港乃商哨湾泊之所。距厅治陆路五里)、文澳社(旧名暗澳。厅署暨书院俱在此)、东卫社(距厅治陆路三里)、西卫社(距厅治陆路五里)、后窟潭社(距厅治陆路五里)、宅脚屿社(距厅治陆路六里)、案山社(距厅治陆路四里)。
  • 嵵里澳(此澳于雍正五年从东西卫分设,北风时可泊船只):嵵里社(距厅治陆路一十九里)、井仔垵社(距厅治陆路一十九里)、鸡母坞社(距厅治陆路一十六里)、风柜尾社(距厅治陆路二十八里)、猪母落水社(北风时可泊船只。距厅治陆路一十七里)、锁管港社(距厅治陆路一十五里)、铁线尾社(距厅治陆路一十四里)、烟墩仔社(距厅治陆路四里)、石井社(距厅治陆路四里)、菜园社(距厅治陆路四里)。
  • 林投澳:林投社(距厅治陆路一十六里)、龙门港社(距厅治陆路二十二里)、尖山社(距厅治陆路一十九里)、西溪社(距厅治陆路一十六里)、隘门社(距厅治陆路一十四里)、乌崁社(距厅治陆路一十一里)、双头跨社(距厅治陆路一十里)、太武社(有一小山,名太武。距厅治陆路一十里四)、东石社(距厅治陆路十一里)。
  • 奎璧澳:奎璧港社(距厅治陆路二十二里)、北寮社(距厅治陆路二十三里)、果叶社(距厅治陆路二十三里)、湖东社(距厅治陆路二十里)、白猿坑社(距厅治陆路二十里)、湖西社(距厅治陆路一十九里)、青螺社(距厅治陆路一十九里)、红罗罩社(距厅治陆路一十七里)、大城北社(旧有红毛城,今址废。距厅治陆路一十里)。
  • 鼎湾澳:上鼎湾社(距厅治陆路一十一里)、下鼎湾社(距厅治陆路一十里)、港底社(距厅治陆路一十里)、沙港头社(距厅治陆路一十三里)、港仔尾社(距厅治陆路八里)、鼎湾头社(距厅治陆路一十三里)、水窟社(距厅治陆路一十五里)、土地公前社(距厅治陆路一十五里)、潭边社(距厅治陆路一十里)。

  以上五澳四十四社,总名为大山屿,乃澎湖诸岛之主山也。至厅署陆路可通。

  • 瓦硐澳:瓦硐港社(距厅治陆路三十里)、后寮社(距厅治陆路三十里)、港尾社(距厅治陆路一十九里)、城前社(旧有红毛铳城,今基址亦废。距厅治陆路一十八里)、中塾屿社(距厅治陆路二十里)。
  • 通梁澳:通梁社(距厅治陆路三十一里)、长岸社(距厅治陆路三十一里)、大仓社(距厅治陆路一十八里)。
  • 赤嵌澳:大赤嵌社(旧有红毛城,名赤嵌;今基址无存。台湾亦有赤嵌城。距厅治陆路二十九里)、鸟屿社(距厅治水陆程四十五里)。
  • 镇海澳:镇海社(距厅治陆路二十二里)、岐头社(距厅治陆路二十三里)、港仔社(距厅治陆路二十三里)、小赤嵌社(距厅治陆路三十里)。

  ——以上四澳一十四社,总名北山屿。在大山屿之北,中隔一港,潮退陆路可通。

  • 吉贝澳:吉贝社(旧有炮台一座,相传红毛所筑,今址亦废。距厅治水程八十里)。

  ——右吉贝一澳,乃孤屿也,为大山屿极北之地。北山一澳是其南卫,澳北藏沙一片最为险隘。该澳恃此为设险。雍正五年从镇海分设,另为一澳焉。

  • 西屿澳(在大山屿之西,出产文石):内堑社(乃北风泊船之处,文武汛口在此。距厅治水程三十里)、外堑社(此山颇高,台厦往来船只皆视此为标准,亦北风泊船之处。距厅治水程三十里)、小果叶社(距厅治水程三十里)、大池角社(距厅治水程三十里)、小池角社(距厅治水程三十里)、横礁社(距厅治水程三十二里)、后螺社(距厅治水程三十二里)、二嵌社(距厅治水程三十里)、合界头社(距厅治水程三十二里)、缉马湾社(距厅治水程三十二里)、竹篙湾社(距厅治水程三十二里)。

  ——右西屿一澳,中分一十一社。其山颇高,凡自台往厦、自厦往台船只,必望见此屿,然后放洋,实标准也。

  • 纲垵澳:纲垵社(距厅治水程八十里)、山寮社(距厅治水程八十里)、将军澳社(台、厦往来船只,南风时停泊之处,文武汛口在此稽查点验。距厅治水程八十里)。
  • 水垵澳(此澳于雍正五年从纲垵澳分设):水垵社(距厅治水程八十里)、花宅社(距厅治水程八十里)。

  ——右纲垵、水垵即八罩屿,乃大山屿极南之地也,水路最为险要。二澳共五社,在汪洋大海之中。

庙祀

[编辑]

  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自天子命祀而外,下至于州县,凡有守土之责者,莫不竭虔尽敬,率乃典常,以修岁祀,孔惠孔时,冈或忒焉。礼曰:祭则福。盖言祭而诚则受厥福也。又曰:淫祀无福。若滥祭则亦何福之有?唐狄仁杰毁天下淫祠四千七百余所,诚以惑人耳目、乱人心志、败人风俗,愚夫愚妇赴之若渴、慕之如饴,烧香结会,大为世道人心之蠹者,不可不惩也。况闽俗人情浮动,信鬼而尚巫,如迎赛闯神、崇奉五帝(闽人称瘟神为五帝),则尤为淫祀之尤者也。督宪苏、抚宪庄痛悉其弊,凡有土木之偶,尽毁而投诸水火,于乾隆三十二年六月恭奏奉旨严禁,斯真振颓拯弊之一大政也哉!其习俗相沿,无愆于义者,则亦例不禁焉。澎湖自归版图以后,即设有专官以镇斯土,以主斯祀。虽无山川、社稷、风云雷雨诸坛与夫文庙春秋释菜之礼,而奉文致祭,载在国典者,岁时肇举,斯亦守土者之所有事也。至于一十三澳,澳各有庙,士庶奉为香火者,率皆土神,因地以祭;均无败俗伤化,与闯神、五帝二事相似为淫恶之祀,在所必禁也,则亦仍之而已。

  城隍庙城隍神,元学士王恽作汴梁城隍祠记,谓世说秦功臣冯尚见梦于汉高帝曰:奉天帝令,与王知领城隍事。遂以为城隍之祀,始于西汉焉。而南阳王鸿儒则以为周礼八蜡之祭,有水庸之神。庸,城也;水,隍也。此为祀城隍之始。且城复于隍已见于前,则周时已有此祀矣,固不独汉也。自是而后,历代皆有祠祀,惟唐为着。至宋时,或赐封爵、或赐庙额,祠宇遂遍于天下。至有迁就附会,各指一人以为神之姓名,如镇江、庆元、太平、宁国、华亭、芜湖诸郡邑,皆以为纪信、龙沮。江西郡县城隍,率祀汉颍阴侯灌婴;考汉高六年命灌婴下江南,定豫章,或平定之后奉以祀焉,未可知也。至于近世,郡称威灵公、州称显佑侯、县称显佑伯者,则自明洪武三年始也。凡守土官入境,必先祭城隍而后履任;及祈祷水旱,必先牒告而后祷于坛。即祭无祀,亦必前三日牒告;至日,迎城隍神位于坛,以主斯祭焉。今澎湖城隍庙在厅署之东,规模狭隘,不足以展敬,实限于地也。

  关帝庙庙在妈宫澳西偏,距厅治五里,日久倾圯。乾隆三十一年,余与协营诸公捐俸增修,祠宇式廓,今焕然一新焉。祀神勇关圣也。元至治时,封义勇武安王。明洪武都金陵,建一十四庙,一曰汉前将军寿亭侯庙,以四孟朔日、岁暮除日,应天府官主祭;又有仲夏太常之祭。祭以少牢。自是香火遍天下,穷乡僻壤皆祀之。嘉靖十年,太常卿黄芳始奏改称汉前将军汉寿亭侯。盖汉寿本封邑,在今犍为;亭侯爵第五等,曰彻侯、曰关内侯、曰县侯、曰乡侯、曰亭侯,是亭侯居第五等之末。今人以侯仕汉,以寿亭侯为封爵非也。本谥壮缪;缪与穆同,用伤武功之不成。今人为碑讳不书谥,亦非也。万历四十二年十月,司礼太监李思始斋九旒冠、玉带、龙袍、祀金牌,敕封为帝,颁知天下。然太常祭祀,则仍旧称。史官焦竑曰:称汉前将军侯,志也。天启元年,太常少卿李宗延有修明祀典疏云:臣于本年正月亲诣本庙,内标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冠冕俱系帝服。然本寺职掌初无凭也,此封号所当考核者也。按此,则帝封非朝议矣。及天启四年七月,礼部覆题得旨,祭始称帝。至国朝顺治九年,加封忠义神武之号。乾隆二十五年二月,廷议以原谥壮缪未协,请更定谥号,改谥神勇;岁祀用太牢,典礼与阙里并隆焉。乾隆三十三年三月,奉上谕:‘加封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其官建祠宇、秩在祀典者,并依新号设立神牌,以申崇奉。钦此’。澎湖自乾隆三年奉文起,每岁三祭,开支钱粮银一十八两。

  天后宫庙在妈宫澳,距厅治五里。天后林姓,世居莆之湄洲屿,宋都巡检林愿之第六女也。始生时,地变紫,有祥光异香。长能乘席渡海,乘云游岛屿间。宋雍熙四年二月十九日,升化。是后常衣朱衣,飞翻海上,里人祀之。宣和癸卯,给事中路允迪使高丽,中流震风,七舟俱溺;独路所乘神降于樯,安流以济。使还,奏闻,特赐顺济庙号。绍兴己卯,驾风扫海寇。干道二年,又降于白湖,掘泉饮疫者;累封灵慧昭应崇神夫人。淳熙十一年,加封善利。绍兴间,特封灵惠妃。庆元戊午,以雾遮大溪寇。开禧丙寅,解淮甸围。莆民难食,米船阻于朔风,神反风即至。景定辛酉,海寇肆暴,醉卧廓庑间,神纵火焚之,又令风沙昼晦,跨浅而败;累封助顺、显卫、英烈、协正、善庆等号。元以海漕得神助,赐额灵济。明永乐间,累着灵迹,命修祠宇,加封号。国朝康熙十九年,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妃,遣官致祭。二十二年,我师克澎湖,恍有神兵导引;及屯兵妈宫澳,靖海侯施琅谒庙,见神衣半湿,始悟实邀神助。又澳中水泉止可供数百口,是日驻师万余,忽涌甘泉,浥之不竭。施琅上其异,敕建神祠于其原籍湄洲,勒文以纪功德。二十三年,加封天后。六十年台匪窃发,天后显灵,鹿耳门水骤长数尺,舟师扬帆并进。七日,克复全台。雍正四年,巡台御史禅济布奏闻,御赐“神昭海表”之额。十一年,又赐“锡福安澜”匾额于福州南台神祠,并令有江海各省,一体葺祠致祭。乾隆二十二年五月,内阁交出天后封号,奉旨:‘原封天后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福佑群生,此次加封天后诚孚。钦此’。按天后即妈祖;凡海舟危难,有祷必应,洋中风雨暝晦,夜黑如墨,每于樯中见神灯示佑,亦灵异也哉!澎湖自乾隆四年奉文起,每岁三祭,开支钱粮银十七两。是年五月,前厅周于仁、协镇顾元亮、左营游府柳园共捐俸银三十六两,置买澳民黄明店屋,每月纹广租银六钱五分,交约正高士典等按月收租,以为庙中香灯之费;勒石庙中,以垂永久。

  真武庙庙在妈宫澳,距厅治五里。北极真武元天上帝,乃北方元武之神也。元武属水,水色黑,故帝衣服旗帜俱黑;即所谓元冥乘坎而司冬,称冬帝曰黑帝者是也。神为五行之一;五行之祀,载于月令,此天地之正气也。说者谓帝北而位南,南为火,不相克耶?不知民非水火不生活,坎离相济,而人得以养。今南方祝融之墟多祀之者此也。至封神传所称帝为通天教主之弟子,则吾不得而知也。

  观音庙庙在妈宫澳,距厅治五里。康熙三十五年,游击薛奎创建。乾隆二十九年重修。祀大慈大悲南海观世音菩萨也。南海,即今宁波郡普陀山是也。山旧为古昌国州地。其所称慈悲者,即吾儒恻懚也。恻懚之心,仁之端也。人能以恻懚之心推广仁术,如火然泉达,随处充满,天理周流,无少间断,即仁人也。世有仁人,无不俎豆祀之、千秋奉之矣;理之正也,祀之宜也。若夫菩萨云者,则释氏之尊词也。佛书云:菩提萨埵,言觉有情也。从省文称菩萨耳。又释典云:菩,普也;萨,济也;能普济众生,故尊之为菩萨也。此犹与慈悲之理相近。至于观世音之义,余尝论之矣。凡物有色者可观,音则有声无形,观于何有?乃不观色而观音,欲举世间之无形有击者一一而监别之,其与神视气听之说,将毋同?此所以为禅、此所以为佛也。今世之人,每诵观音经以求福佑,宜乎穷乡僻壤,皆有庙焉。若夫小说家以观音为庙庄王女,则更荒诞不经,存而不论可也。

  祖师庙庙在厅治之西半里许。康熙年间建。乾隆二十九年,里人重修。所祀之神,称曰祖师。询之居民,云前于康熙年间有一和尚从泉州清水岩到此,与人治病,极有神效,不取药资,即送钱米亦不收受,甚有道行。去后,因立庙祀焉,所以云报也。

  嘉荫亭(俗名五里亭)亭在厅治西二里许,前厅胡格于乾隆四年建。因澎湖道旁不长树木,行人无所休息,故建此以备往来偶憩之所;如樾之有荫,因以名其亭焉。亭内,中祀三官神、左祀文武二帝、右祀龙王神;余改祀文武二帝居中、三官神居左、龙王神居右焉。亭久渐圯,乾隆二十九年里人重修。余揭其额曰“古嘉荫亭”云。

  水仙宫庙在妈宫渡头,距厅治五里。神有五像,或曰大禹、伍子胥、屈原。又其二有谓为项羽、鲁班者;更有以鲁班易奡者,更属不经。或曰:王勃、李白。按禹平水土,功在万世;伍子胥浮鸱夷以遁;屈子投汨罗;王勃省亲交趾,溺于南海;李白秕视尘俗,沉于采石,没而为神,理颇近焉。凡洋中欻遭风浪,危急不可保,惟划水仙一事,庶能望救。其法在船诸人,各披发蹲舷,以空手作拨棹势、假口作钲鼓声,如五月竞渡状;即樯倾柁折,亦可破浪穿风,疾飞抵岸。其灵应如响,亦甚殊绝矣哉。

  真人庙庙一在奎里澳,一在奎璧澳。真人姓吴名本,乃泉之同安县白礁人。母梦吐白龟之祥,生于宋太平兴国四年。长而学道,以医济人,用药如神。景佑二年卒,里人祀之。部使者以庙额为请,敕为慈济。庆元间,封为忠显。开禧二年,封英惠侯。土人以神为医,故此庙独盛。今各澳多建祀,不独嵵里、奎璧已也。

  大王庙庙祀大王,其神不可考。盖亦金龙大王之类,乃土神也。庙一在龙门港,一在通梁澳。今考各澳多有此庙,不止此二处也。

  将军庙庙在八罩纲垵澳,神无考。其名将军屿者,亦因有此庙,故得名焉。

  无祀祠无祀祠者,盖彷古者泰厉、公厉之祭也。其礼,始自明洪武三年颁其祭于天下,凡郡县俱立坛于北郊。其制:广丈五尺、高二尺,前陛三级,余无阶,缭以垣;盖坛也,实非庙也。每岁清明、中元、十月朔,凡三祭。先期三日,牒告城隍;至日,迎城隍位于坛上以主之。设无祀鬼神牌于下,左右排列祭物、果品、羹饭、香烛、褚帛、冥衣数百具以祭焉。此定制也。今澎湖易坛以庙,虽非古制,而祭孤之礼,意则一也。其间祠祀,俱系历任守土文武职官因感时事,捐俸创兴;盖以为非庙则主无所依,而守庙之人亦无所居焉。亦何嫌于与古制之不相若也哉!一祠在妈宫澳海边,土名西垵仔。庙中周岁灯油,俱系协营捐办。祠左有一大坟,即埋瘗枯骨之处也。祠建于康熙二十三年,高不过寻、宽不及弓,于乾隆十五年前厅何器与协镇邱有章等公捐增修廓大。二十九年,右营游府戴福等又公捐重修焉。一祠在西屿内外堑,适中道左。乾隆三十一年,余与左营游府林云、右营游府戴福捐俸创建。盖有感于三十年九月二十三日大风覆没商船、淹毙商民一百二十余人之惨,立祠以祀,俾孤魂得所依焉。勒石祠前,以垂永久。

街市

[编辑]

  易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周礼亦有司市之官,所以为民通有无、平物价、息争讼计者至详至悉也。市之时义大矣哉。澎湖自归版图而后,生齿日繁、资用日广,况地土硗瘠,不产百物,所有衣食、器用悉取资于外郡。如布疋、绸缎、磁瓦、木植等货,则取资于漳泉;米谷、杂粮、油糖、竹藤等货,则取资于台郡;无一物不待济于市,则通商惠工实守土者之所有事也。况一十三澳并无马头、市镇以及墟场交易之地,率皆远赴妈宫埠头购觅买售。然妈宫之所以诸货悉备者,固在于坐贾开铺之人,而亦半藉于往来商船随带台、厦货物,以致于足用也。市顾不重哉!

  妈宫市

  仓前街:酒米铺、鲜果铺、槟榔铺、打石铺。

  左营街:盐馆(一所)、酒米铺、杂货铺、打铁馆。

  大井街:药材铺、竹器铺、瓦器铺、磁器铺、面饼铺、酒米铺、油烛铺、打银铺、故衣铺。

  右营直街:绸缎铺、冬夏布铺、海味铺、杂货铺、药材铺、酱菜铺、酒米铺、凉煖帽铺、面饼铺、鞋袜铺、猪肉案、磁瓦器铺、故衣铺、油烛铺。

  右营横街:海味铺、酒米铺、杂货铺、酱菜铺、绸缎铺、冬夏布疋铺、故衣铺、鞋袜铺、面铺、凉煖帽铺、药材铺、鲜果铺、槟榔铺、饼铺、磁瓦器铺、麻苎铺、油烛铺、猪肉案。

  渡头街(又名水仙宫):酒米铺、咸鱼铺、瓜菜铺、槟榔铺、小点心铺。

  海边街:当铺一家(乾隆三十二年新开)、杉木行、砖瓦行、石铺、酒米铺、麻苎铺、杂货铺、瓜菜铺、鲜鱼铺、咸鱼铺、槟榔桌。

  鱼市(在妈宫庙前,系逐日赶赴,并无常住铺舍):农具、黄麻(零卖)、苎麻(零卖)、鲜鱼(各色俱齐)、螃蟹(各色不一)、鲜虾(各色不一)、青菜、瓜果、水藤、竹篾、木料(杂用木料如犁耙等项)、薯苓(染网用)、高粱、豆麦、薯干、瓦器(杂物俱备)、槟榔桌、点心、木柴(乾隆三十一年台湾漂来,各澳民拾获甚多。澎湖无木,乃拾获并破船板之类)、草柴、牛柴、(即牛粪,土人捏成饼样,晒干出卖,名为牛柴。名字亦新,人家逐日皆热此)。

  西屿外堑海边,亦有小铺数间:布铺、油烛酒米铺、青菜豆腐铺、咸鱼铺、药材铺、猪肉案(遇节方屠宰,亦不常有也)。

  染布铺(东卫社一家、港底社一家、双头跨社一家)。

  贩卖咸鱼往台换杂粮铺(嵵里社一家、缉马湾社一家)。

  大赤嵌:杂货小铺一家。

  西屿缉马湾社:小药铺一家。

  八罩澳:杂粮小铺、光饼铺、贩卖咸鱼铺。

  其余青菜、豆腐、猪肉俱无出卖,民亦苦矣哉。

井泉

[编辑]

  淮南子曰:伯益作井,而龙登元云、神栖崑仑。此井之权舆也。自是而地无伏泉,民用以济,利亦溥哉!夫饥而食、渴而饮,人之性也。当其渴而思饮,得之则生,奚翅食重也!以故游海曲者,必载水而行;入岛屿者,必问水泉所在。诚以赤卤之区,甘泉为重,谋之不豫,何嗟及矣。易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尤;必井泥不食,首为兢兢也。澎湖一屿,孤悬瀛海之中,四面汪洋,水尽咸卤,又无高山大麓溪涧川流以资浥注;澎之人其需井而饮也,较诸他郡为独亟焉。然凿井于澎,则更有难焉者。或地中多石,井将成而为盘石所硬者有之;或地脉无泉,凿至数寻终为弃井,虚费人力者有之。或即得泉,而水性硷苦,面浮铁膜而不可食者有之。或一澳而得一井焉,幸也,或一澳而得二、三井焉,则更幸矣。岭南记载:郁林有司命井;今澎湖之井,不诚为澎民之司命也哉!余于此盖不禁三致意焉,诚重之也。

  东卫社村前井水最清冽,且泉流甚旺,即亢旱亦不干涸。距厅署三里,署中煎茶必取此水。实澎湖之第一泉也。

  文澳社书院内井此井系乾隆三十二年新凿,水亦清洁。形家云:此处地脉最正,故井水最清云。

  嘉荫亭井(俗名五里亭)此井泉流极旺,亦无咸卤之味。凡往来商船、战舰,皆赴此井取水。井身甚浅,举手可汲;实乃山凹流泉,故亢旱亦不涸焉。

  妈宫社大井康熙二十二年靖海侯施琅率师讨郑逆,先克澎湖,驻兵万余于此。先时,水泉微弱,不足以供众师之食;候虔祷于天后神,甘泉立涌,汲之不竭,兵无竭饮。至今此井水泉亦甚旺焉,但水味略觉有些硷气耳。

  协镇署内井此井水亦清冽。然在署内,取汲未便,不能资济居人。

  观音庙前井井在妈宫澳之西,逼近海边。而泉流清澈,味甚甘美,与东卫井相彷,亦井中之佳者也。但此井旱久略咸,东卫之井雨多则味略带土气;二井于晴雨亦各有不同焉。然均之,非他井所能及也。

  镇海澳西寮井水亦清洁,味甘甜,无咸卤之气。土人云:亦可比美于东卫井云。

  西屿外堑社井此井在半山之腰。水亦清甜,无硷气,亦井中之略佳者。

  澎湖一十三澳,澳各有井,未免俱带卤气,水味略咸,不如此数井之清冽耳。然土人久食不觉,相与习而安焉。但亢旱则干涸,妇女彻夜守井取水,截竹筒以汲之,嗷嗷渴待,似甚于饥。澎之人,其亦苦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