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营造法式/第三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目录 营造法式
◀上一卷 第三卷 壕寨制度 下一卷▶

第三卷·壕寨制度

[编辑]
取正 定平 立基 筑基   筑临水基
石作制度造作次序 柱础 角石 角柱 殿阶基 压阑石(地面石)
殿阶 螭首 殿内斗八 踏道 重台钩阑(单钩阑望柱) 螭子石 门砧限 地栿 流杯渠(剜凿流杯、造流杯)
 卷輂水窗 水槽子 马台 井口石(井盖子) 山棚鋜脚石 幡竿颊 赑屃鳌坐碑
笏头碣

取正

[编辑]

取正之制:先于基址中央日内置圜版,径一尺三寸六分。当心立表,高四寸,径一分。画表景之端,记日中最短之景。次施望筒于其,上望日景以正四方。

望筒长一尺八寸,方三寸(用版合造)两罨头开圜眼,径五分。筒身当中两壁用轴安于两立颊之内。其立颊自轴至地高三尺,广三寸,厚二寸。昼望以筒指南,令日景透北。夜望以筒指北,于筒南望,令前后两窍内正见北辰极星然后各垂绳坠下,记望筒两窍心于地,以为南则四方正。

若地势偏邪,既以景表望筒取正四方,或有可疑处,则更以水池景表较之。其立表高八尺,广八寸,厚四寸,上齐,(后斜向下三寸。)安于池版之上。其池版长一丈三尺,中广一尺。于一尺之内,随表之广,刻线两道;一尺之外,开水道环四周,广深各八分。用水定平,令日景两边不出刻线,以池版所指及立表心为南,则四方正。(安置令立表在南,池版在北。其景夏至顺线长三尺,冬至长一丈二尺。其立表内向池版处用曲尺较令方正。)

定平

[编辑]

定平之制:既正四方,据其位置,于四角各立一表,当心安水平。其水平长二尺四寸,广二寸五分,高二寸。下施立桩,长四尺,(安𨰭在内。)上面横坐水平,两头各开池,方一寸七分,深一寸三分。(或中心更开池者,方深同。)身内开槽子,广深各五分,令水通过。于两头池子内各用水浮子一枚。(用三池者,水浮子或亦用三枚。)方一寸五分,高一寸二分,刻上头令侧薄,其厚一分,浮于池内。望两头水浮子之首,遥对立表处,于表身内画记,即知地之高下。(若槽内如有不可用水处,即于桩子当心施墨线一道,垂绳坠下,令绳对墨线心,则上槽自平,与用水同。其槽底与墨线两边用曲尺较,令方正。)

凡定柱础取平,须更用真尺较之。其真尺长一丈八尺,广四寸,厚二寸五分。当心上立表,高四尺。(广厚同上。)于立表当心自上至下施墨线一道,垂绳坠下,令绳对墨线心,则其下地面自平。(其真尺身上平处与立表上墨线两边亦用曲尺较令方正。)

立基

[编辑]

立基之制:其高与材五倍。(材分在大木作制度内。)如东西广者,又加五分至十分。

若殿堂中庭修广者,量其位置,随宜加高。所加虽高,不过与材六倍。

筑基

[编辑]

筑基之制:每方一尺,用土二担;隔层用碎砖瓦及石札等,亦二担。每次布土厚五寸,先打六杵,(二人相对,每窝子内各打三杵。)次打四杵,(二人相对,每窝子内各打二杵。)次打两杵。(二人相对每窝子内各打一杵。)以上并各打平土头,然后碎用杵辗蹑令平,再攒杵扇扑,重细辗蹑。每布土厚五寸,筑实厚三寸。每布碎砖瓦及石扎等厚三寸,筑实厚一寸五分。

凡开基址,须相视地脉虚实,其深不过一丈,浅止于五尺或四尺。并用碎砖瓦石扎等,每土三分内添碎砖瓦等一分。

[编辑]

筑城之制:每高四十尺,则厚加高二十尺,其上斜收减高之半。若高增一尺,则其下厚亦加一尺,其上斜收亦减高之半。或高减者,亦如之。

城基开地深五尺,其厚随城之厚。每城身长七尺五寸,栽永定柱,(长视城高,径尺至一尺二寸。)夜叉木(径同上,其长比上减四尺。)各二条。每筑高五尺,横用纴木一条。(长一丈至一丈二尺,径五寸至七寸。护门瓮城及马面之类准此。)每膊椽长三尺,用草葽一条,(长五尺,径一寸,重四两。)木橛子一枚。(头径一寸,长一尺。)

[编辑]

(其名有五:一曰墙,二曰墉,三曰垣,四曰㙩,五曰壁。)

筑墙之制:每墙厚三尺,则高九尺,其上斜收比厚减半。若高增三尺,则厚加一尺。减亦如之。

凡露墙,每墙高一丈,则厚减高之半,其上收面之广比高五分之一。若高增一尺,其厚加三寸。减亦如之。(其用葽橛并准筑城制度。)

凡抽絍墙,高厚同上,其上收面之广比高四分之一。若高增一尺,其厚加二寸五分。(如在屋下只加二寸。刬削并准筑城制度。)

筑临水基

[编辑]

凡开临流岸口修筑屋基之制:开深一丈八尺,广随屋间数之广,其外分作两摆手,斜随马头。布柴梢令厚一丈五尺。每岸长五尺钉桩一条。(长一丈七尺,径五寸至六寸皆可用。)梢上用胶土打筑令实。(若造桥两岸马头准此。)

石作制度造作次序

[编辑]

造石作次序之制有六:一曰打剥,(用錾揭剥高处)二曰麤抟,(稀布錾凿令深浅齐匀。)三曰细漉,(密布錾凿,渐令就平。)四曰褊棱,(用褊錾镌棱角,令四边周正。)五曰斫砟,(用斧刀斫砟,令面平正。)六曰磨礲。(用沙石水磨去其斫文。)其雕镌制度有四等:一曰剔地起突,二曰压地隐起华,三曰减地平钑,四曰素平。(如素平及减地平钑,并斫砟三遍,然后磨礲;压地隐起两遍,剔地起突一遍。并随所用描华文。)如减地平钑,磨礲毕,先用墨蜡,后描华文钑造。若压地隐起及剔地起突,造毕并用翎羽刷细砂刷之,令华文之内石色青润。其所造华文制度有十一品:一曰海石榴华,二曰宝相华,三曰牡丹华,四曰蕙草,五曰云文,六曰水浪,七曰宝山,八曰宝阶,(以上并通用。)九曰铺地莲华,十曰仰覆莲华,十一曰宝装莲华。(以上并施之于柱础。)或于华文之内间以龙、凤、师兽及化生之类者,随其所宜分布用之。

柱础

[编辑]

(其名有六:一曰础,二曰礩,三曰磶,四曰磌,五曰磩,六曰磉。今谓之石碇。)

造柱础之制:其方倍柱之径。(谓柱径二尺,即础方四尺之类。)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减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为率。若造覆盆,(铺地莲华同。)每方一尺,覆盆高一寸,每覆盆高一寸,盆唇厚一分。如仰覆莲华,其高加覆盆一倍。如素平及覆盆,用减地平钑、压地隐起华、剔地起突。亦有施减地平钑及压地隐起于莲华瓣上者,谓之宝装莲华。

角石

[编辑]

造角石之制:方二尺。每方一尺则厚四寸。角石之下别用角柱。(厅堂之类或不用。)

角柱

[编辑]

造角柱之制:其长视阶高。每长一尺则方四寸,柱虽加长,至方一尺六寸止。其柱首接角石处,合缝令与角石通平。若殿宇阶基用塼作叠涩坐者,其角柱以长五尺为率。每长一尺,则方三寸五分。其上下叠涩并随砖坐逐层出入制度造。内版柱上造剔地起突云,皆随两面转角。

殿阶基

[编辑]

造殿阶基之制:长随间广,其广随间深。阶头随柱心外阶之广。以石段长三尺,广二尺,厚六寸,四周并叠涩坐数,令高五尺,下施土衬石。其叠涩每层露棱五寸,束腰露身一尺,用隔身版柱。柱内平面作起突壸门造。

压阑石

[编辑]

(地面石)

造压阑石之制:长三尺,广二尺,厚六寸。(地面石同。)

殿阶螭首

[编辑]

造殿阶螭首之制:施之于殿阶对柱及四角,随阶斜出,其长七尺。每长一尺,则广二寸六分,厚一寸七分。其长以十分为率,头长四分,身长六分。其螭首令举向上二分。

殿内斗八

[编辑]

造殿堂内地面心石斗八之制:方一丈二尺,匀分作二十九窠。当心施云卷,卷内用单盘或双盘龙凤,或作水地飞鱼牙鱼,或作莲荷等华。诸窠内并以诸华间杂。其制作或用压地隐起华,或剔地起突华。

踏道

[编辑]

造踏道之制:长随间之广,每阶高一尺作二踏,每踏厚五寸,广一尺;两边副子各广一尺八寸。(厚与第一层象眼同。)两头象眼如阶高四尺五寸至五尺者三层,(第一层与副子平,厚五寸,第二层厚四寸半,第三层厚四寸。)高六尺至八尺者五层(第一层厚六寸,第一层各递减一寸。)或六层,(第一层第二层厚同上,第三层以下每一层各递减半寸。)皆以外周为第一层,其内深二寸又为一层。(逐层准此。)至平地施土衬石,其广同踏。(两头安望柱石坐。)

重台钩阑

[编辑]

(单钩阑望柱)

造钩阑之制:重台钩阑每段高四尺,长七尺。寻杖下用云栱瘿项,次用盆唇,中用束腰,下施地栿。其盆唇之下,束腰之上,内作剔地起突华版。束腰之下,地栿之上亦如之。单钩阑每段高三尺五寸,长六尺。上用寻杖,中用盆唇,下用地栿。其盆唇地栿之内作万字(或透空或不透空。)或作压地隐起诸华。(如寻杖远,皆于每间当中施单托神,或相背双托神。)若施之于慢道,皆随其拽脚,令斜高与正钩阑身齐。其名件广厚皆以钩阑每尺之高积而为法。

望柱:长视高。每高一尺,则加三寸。(径一尺,作八瓣。柱头上师子高一尺五寸,柱下石坐作覆盆莲华,其方倍柱之径。)

蜀柱:长同上,广二寸厚一寸。其盆唇之上方一寸六分刻为瘿项,以承云栱。(其项下细,比上减半。下留尖,高十分之二,两肩各留十分中四厘。如单钩阑,即撮项造。)

云栱:长二寸七分,广一寸三分五厘,厚八分。(单钩阑长三寸二分,广一寸六分,厚一寸。) 寻杖:长随片广,方八分。(单钩阑方一寸。)盆唇:长同上,广一寸八分,厚六分。(单钩阑广二寸。)

束腰:长同上,广一寸厚九分。(及华盆、大小华版皆同。单钩阑不用。) 华盆地霞:长六寸五分,广一寸五分,厚三分。 大华版:长随蜀柱内,其广一寸九分,厚同上。

小华版:长随华盆内,长一寸三分五厘,广一寸五分,厚同上。

万字版:长随蜀柱内,其广三寸四分,厚同上(重台钩阑不用。)

地栿:长同寻杖,其广一寸八分,厚一寸六分。(单钩阑厚一寸。)凡石钩阑,每段两边云栱蜀柱各作一半,令逐段相接。

螭子石

[编辑]

造螭子石之制:施之于阶棱钩阑蜀柱卯之下,其长一尺,广四寸,厚七寸。上开方口,其广随钩阑卯。

门砧限

[编辑]

造门砧之制:长三尺五寸。每长一尺,则广四寸四分,厚三寸八分。

门限:长随间广,(用三段相接。)其方二寸。(如砧长三尺五寸,即方七寸之类。)

若阶断砌,即卧柣长二尺,广一尺,厚六分。(凿卯口,与立柣合角造。)其立柣长三尺,广厚同上。(侧面分心凿金口一道。)如相连一段造者,谓之曲柣。

城门心将军石:方直混棱造,其长三尺,方一尺。(上露一尺,下栽二尺入地。

地栿

[编辑]

造城门石地栿之制:先于地面上安土衬石,(以长三尺,广二尺,厚六寸为率。)上面露棱广五寸,下高四寸。其上施地栿,每段长五尺,广一尺五寸,厚一尺一寸。上外棱混二寸,混内一寸凿眼,立排义柱。

流杯渠

[编辑]

(剜凿流杯。磊造流杯。)

造流杯石渠之制:方一丈五尺,(用方三尺石二十五段造。)其石厚一尺二寸。剜凿渠道,广一尺,深九寸。(其渠道盘屈或作风字,或作国字。若用底版磊造,则心内施看盘一段长四尺,广三尺五寸。外盘渠道石并长三尺,广二尺,厚一尺。底版长广同上,厚六寸。馀并同剜凿之制。)出入水项子石二,各长三尺,广二尺,厚一尺二寸。(剜凿剜凿与身内同。若磊造,则厚一尺,其下又用底版石厚六寸。)出入水斗子二枚,各方二尺五寸,厚一尺二寸。其内凿池,方一尺八寸,深一尺。(磊造同。)

[编辑]

造坛之制:共三层,高广以石段层数自土衬上至平面为高。每头子各露明五寸,束腰露一尺。格身版柱造作,平面或起突作壶门造。(石段里用砖填后,心内用土填筑。)

卷輂水窗

[编辑]

造卷輂水窗之制:用长三尺,广二尺,厚六寸石造,随渠河之广。如单眼卷輂,自下两壁开掘至硬地,各用地钉(木橛也。)打筑入地,(留出𨰭卯。)上铺衬石方三路,用碎砖瓦打筑空处,令与衬石方平。方上并二横砌石涩一重,涩上随岸顺砌并二厢壁版,铺磊令与岸平。(如骑河者,每段用熟铁鼓卯二枚,仍以锡灌。如并三以上厢壁版者,每二层铺铁叶一重。)于水窗当心平铺石地面一重,于上下出入水处侧砌线道三重,其前密钉擗石桩二路。于两边厢壁上相对卷輂,(随渠河之广,取半圜为卷輂卷内圜势。)用斧刃石斗卷合,又于斧刃石上用缴背一重。其背上又平铺石段二重,两边用石随卷势补填令平。(若双卷眼造,则于渠河心依两岸用地钉打筑。二渠之间补填同上。若当河道卷輂,其当心平铺地面石一重,用连二厚六寸石。其缝上用熟铁鼓卯与厢壁同。)及于卷輂之外,上下水随河岸斜分四摆手,亦砌地面令与厢壁平。(摆手内亦砌地面一重,亦用熟铁鼓卯。)地面之外,侧砌线道石三重,其前密钉擗石桩三路。

水槽子

[编辑]

造水槽之制:长七尺,方二尺。每广一尺,唇厚二寸。每高一尺,底厚二寸五分。唇内底上并为槽内广深。

马台

[编辑]

造马台之制:高二尺二寸,长三尺八寸,广二尺二寸。其面方,外馀一尺八寸,下面分作两踏。身内或通素,或叠磊造随宜雕镌华文。

井口石

[编辑]

(井盖子)

造井口石之制:每方二尺五寸则厚一尺。心内开凿井口,径一尺。或素平面,或作素覆盆,或作起突莲华瓣造盖子径一尺二寸,(下作子口,径同井口。)上凿二窍,每窍径五分。(两窍之间开渠子,深五分,安锐角铁手把。)

山棚鋜脚石

[编辑]

造山棚鋜脚石之制:方二尺,厚七寸,中心凿窍,方一尺二寸。

幡竿颊

[编辑]

造幡竿颊之制:两颊各长一丈五尺,广二尺,厚一尺二寸(笋在内。)下埋四尺五寸。其石颊下出笋,以穿鋜脚。其鋜脚长四尺,广二尺,厚六寸。

赑屃鳌坐碑

[编辑]

造赑屃鳌坐碑之制:其首为赑屃盘龙,下施鳌坐。于土衬之外自坐至首,共高一丈八尺。其名件广厚皆以碑身每尺之长积而为法。

碑身:每长一尺则广四寸,厚一寸五分。(上下有卯,随身棱并破瓣。)

鳌坐:长倍碑身之广,其高四寸五分。驼峰广三分,馀作龟文造。

碑首:方四寸四分,厚一寸八分。下为云盘,(每碑广一尺,则高一寸半)上作盘龙六条相交。其心内刻出篆额天宫。(其长广计字数随宜造。)

土衬二段:各长六寸,广三寸,厚一寸。心内刻出鳌坐版,(长五尺,广四尺。)外周四侧作起突宝山,面上作出没水地。

笏头碣

[编辑]

造笏头碣之制:上为笏首,下为方坐,共高九尺六寸。碑身广厚并准石碑制度(笏首在内。)其坐,每碑身高一尺,则长五寸,高二寸。坐身之内,或作方直,或作磊涩,宜雕镌华文。

 上一卷 ↑返回顶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