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營造法式/第三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營造法式
◀上一卷 第三卷 壕寨制度 下一卷▶

第三卷·壕寨制度

[编辑]
取正 定平 立基 築基   築臨水基
石作制度造作次序 柱礎 角石 角柱 殿階基 壓闌石(地面石)
殿階 螭首 殿內斗八 踏道 重台鉤闌(單鉤闌望柱) 螭子石 門砧限 地栿 流杯渠(剜鑿流杯、造流杯)
 卷輂水窗 水槽子 馬台 井口石(井蓋子) 山棚鋜腳石 幡竿頰 贔屭鼇坐碑
笏頭碣

取正

[编辑]

取正之制:先於基址中央日內置圜版,徑一尺三寸六分。當心立表,高四寸,徑一分。畫表景之端,記日中最短之景。次施望筒於其,上望日景以正四方。

望筒長一尺八寸,方三寸(用版合造)兩罨頭開圜眼,徑五分。筒身當中兩壁用軸安於兩立頰之內。其立頰自軸至地高三尺,廣三寸,厚二寸。晝望以筒指南,令日景透北。夜望以筒指北,於筒南望,令前後兩竅內正見北辰極星然後各垂繩墜下,記望筒兩竅心於地,以為南則四方正。

若地勢偏衺,既以景表望筒取正四方,或有可疑處,則更以水池景表較之。其立表高八尺,廣八寸,厚四寸,上齊,(後斜向下三寸。)安於池版之上。其池版長一丈三尺,中廣一尺。於一尺之內,隨表之廣,刻線兩道;一尺之外,開水道環四周,廣深各八分。用水定平,令日景兩邊不出刻線,以池版所指及立表心為南,則四方正。(安置令立表在南,池版在北。其景夏至順線長三尺,冬至長一丈二尺。其立表內向池版處用曲尺較令方正。)

定平

[编辑]

定平之制:既正四方,據其位置,於四角各立一表,當心安水平。其水平長二尺四寸,廣二寸五分,高二寸。下施立樁,長四尺,(安𨰭在內。)上面橫坐水平,兩頭各開池,方一寸七分,深一寸三分。(或中心更開池者,方深同。)身內開槽子,廣深各五分,令水通過。於兩頭池子內各用水浮子一枚。(用三池者,水浮子或亦用三枚。)方一寸五分,高一寸二分,刻上頭令側薄,其厚一分,浮於池內。望兩頭水浮子之首,遙對立表處,於表身內畫記,即知地之高下。(若槽內如有不可用水處,即於樁子當心施墨線一道,垂繩墜下,令繩對墨線心,則上槽自平,與用水同。其槽底與墨線兩邊用曲尺較,令方正。)

凡定柱礎取平,須更用真尺較之。其真尺長一丈八尺,廣四寸,厚二寸五分。當心上立表,高四尺。(廣厚同上。)於立表當心自上至下施墨線一道,垂繩墜下,令繩對墨線心,則其下地面自平。(其真尺身上平處與立表上墨線兩邊亦用曲尺較令方正。)

立基

[编辑]

立基之制:其高與材五倍。(材分在大木作制度內。)如東西廣者,又加五分至十分。

若殿堂中庭修廣者,量其位置,隨宜加高。所加雖高,不過與材六倍。

築基

[编辑]

築基之制:每方一尺,用土二擔;隔層用碎磚瓦及石札等,亦二擔。每次佈土厚五寸,先打六杵,(二人相對,每窩子內各打三杵。)次打四杵,(二人相對,每窩子內各打二杵。)次打兩杵。(二人相對每窩子內各打一杵。)以上並各打平土頭,然後碎用杵輾躡令平,再攢杵扇撲,重細輾躡。每佈土厚五寸,築實厚三寸。每佈碎磚瓦及石扎等厚三寸,築實厚一寸五分。

凡開基址,須相視地脈虛實,其深不過一丈,淺止於五尺或四尺。並用碎磚瓦石扎等,每土三分內添碎磚瓦等一分。

[编辑]

築城之制:每高四十尺,則厚加高二十尺,其上斜收減高之半。若高增一尺,則其下厚亦加一尺,其上斜收亦減高之半。或高減者,亦如之。

城基開地深五尺,其厚隨城之厚。每城身長七尺五寸,栽永定柱,(長視城高,徑尺至一尺二寸。)夜叉木(徑同上,其長比上減四尺。)各二條。每築高五尺,橫用紝木一條。(長一丈至一丈二尺,徑五寸至七寸。護門甕城及馬面之類準此。)每膊椽長三尺,用草葽一條,(長五尺,徑一寸,重四兩。)木橛子一枚。(頭徑一寸,長一尺。)

[编辑]

(其名有五:一曰牆,二曰墉,三曰垣,四曰㙩,五曰壁。)

築牆之制:每牆厚三尺,則高九尺,其上斜收比厚減半。若高增三尺,則厚加一尺。減亦如之。

凡露牆,每牆高一丈,則厚減高之半,其上收面之廣比高五分之一。若高增一尺,其厚加三寸。減亦如之。(其用葽橛並準築城制度。)

凡抽絍牆,高厚同上,其上收面之廣比高四分之一。若高增一尺,其厚加二寸五分。(如在屋下只加二寸。剗削並準築城制度。)

築臨水基

[编辑]

凡開臨流岸口脩築屋基之制:開深一丈八尺,廣隨屋間數之廣,其外分作兩擺手,斜隨馬頭。布柴梢令厚一丈五尺。每岸長五尺釘樁一條。(長一丈七尺,徑五寸至六寸皆可用。)梢上用膠土打築令實。(若造橋兩岸馬頭準此。)

石作制度造作次序

[编辑]

造石作次序之制有六:一曰打剝,(用鏨揭剝高處)二曰麤摶,(稀佈鏨鑿令深淺齊勻。)三曰細漉,(密布鏨鑿,漸令就平。)四曰褊棱,(用褊鏨鐫棱角,令四邊周正。)五曰斫砟,(用斧刀斫砟,令面平正。)六曰磨礲。(用沙石水磨去其斫文。)其彫鐫制度有四等:一曰剔地起突,二曰壓地隱起華,三曰減地平鈒,四曰素平。(如素平及減地平鈒,並斫砟三遍,然後磨礲;壓地隱起兩遍,剔地起突一遍。並隨所用描華文。)如減地平鈒,磨礲畢,先用墨蠟,後描華文鈒造。若壓地隱起及剔地起突,造畢並用翎羽刷細砂刷之,令華文之內石色青潤。其所造華文制度有十一品:一曰海石榴華,二曰寶相華,三曰牡丹華,四曰蕙草,五曰雲文,六曰水浪,七曰寶山,八曰寶階,(以上並通用。)九曰鋪地蓮華,十曰仰覆蓮華,十一曰寶裝蓮華。(以上並施之於柱礎。)或於華文之內間以龍、鳳、師獸及化生之類者,隨其所宜分布用之。

柱礎

[编辑]

(其名有六:一曰礎,二曰礩,三曰磶,四曰磌,五曰磩,六曰磉。今謂之石碇。)

造柱礎之制:其方倍柱之徑。(謂柱徑二尺,即礎方四尺之類。)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減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為率。若造覆盆,(鋪地蓮華同。)每方一尺,覆盆高一寸,每覆盆高一寸,盆唇厚一分。如仰覆蓮華,其高加覆盆一倍。如素平及覆盆,用減地平鈒、壓地隱起華、剔地起突。亦有施減地平鈒及壓地隱起於蓮華瓣上者,謂之寶裝蓮華。

角石

[编辑]

造角石之制:方二尺。每方一尺則厚四寸。角石之下別用角柱。(廳堂之類或不用。)

角柱

[编辑]

造角柱之制:其長視階高。每長一尺則方四寸,柱雖加長,至方一尺六寸止。其柱首接角石處,合縫令與角石通平。若殿宇階基用塼作疊澀坐者,其角柱以長五尺為率。每長一尺,則方三寸五分。其上下疊澀並隨磚坐逐層出入制度造。內版柱上造剔地起突雲,皆隨兩面轉角。

殿階基

[编辑]

造殿階基之制:長隨間廣,其廣隨間深。階頭隨柱心外階之廣。以石段長三尺,廣二尺,厚六寸,四周並疊澀坐數,令高五尺,下施土襯石。其疊澀每層露棱五寸,束腰露身一尺,用隔身版柱。柱內平面作起突壼門造。

壓闌石

[编辑]

(地面石)

造壓闌石之制:長三尺,廣二尺,厚六寸。(地面石同。)

殿階螭首

[编辑]

造殿階螭首之制:施之於殿階對柱及四角,隨階斜出,其長七尺。每長一尺,則廣二寸六分,厚一寸七分。其長以十分為率,頭長四分,身長六分。其螭首令舉向上二分。

殿內鬬八

[编辑]

造殿堂內地面心石鬬八之制:方一丈二尺,勻分作二十九窠。當心施雲卷,卷內用單盤或雙盤龍鳳,或作水地飛魚牙魚,或作蓮荷等華。諸窠內並以諸華間雜。其制作或用壓地隱起華,或剔地起突華。

踏道

[编辑]

造踏道之制:長隨間之廣,每階高一尺作二踏,每踏厚五寸,廣一尺;兩邊副子各廣一尺八寸。(厚與第一層象眼同。)兩頭象眼如階高四尺五寸至五尺者三層,(第一層與副子平,厚五寸,第二層厚四寸半,第三層厚四寸。)高六尺至八尺者五層(第一層厚六寸,第一層各遞減一寸。)或六層,(第一層第二層厚同上,第三層以下每一層各遞減半寸。)皆以外周為第一層,其內深二寸又為一層。(逐層準此。)至平地施土襯石,其廣同踏。(兩頭安望柱石坐。)

重台鉤闌

[编辑]

(單鉤闌望柱)

造鉤闌之制:重台鉤闌每段高四尺,長七尺。尋杖下用雲栱癭項,次用盆唇,中用束腰,下施地栿。其盆唇之下,束腰之上,內作剔地起突華版。束腰之下,地栿之上亦如之。單鉤闌每段高三尺五寸,長六尺。上用尋杖,中用盆唇,下用地栿。其盆唇地栿之內作萬字(或透空或不透空。)或作壓地隱起諸華。(如尋杖遠,皆於每間當中施單托神,或相背雙托神。)若施之於慢道,皆隨其拽腳,令斜高與正鉤闌身齊。其名件廣厚皆以鉤闌每尺之高積而為法。

望柱:長視高。每高一尺,則加三寸。(徑一尺,作八瓣。柱頭上師子高一尺五寸,柱下石坐作覆盆蓮華,其方倍柱之徑。)

蜀柱:長同上,廣二寸厚一寸。其盆唇之上方一寸六分刻為癭項,以承雲栱。(其項下細,比上減半。下留尖,高十分之二,兩肩各留十分中四厘。如單鉤闌,即撮項造。)

雲栱:長二寸七分,廣一寸三分五厘,厚八分。(單鉤闌長三寸二分,廣一寸六分,厚一寸。) 尋杖:長隨片廣,方八分。(單鉤闌方一寸。)盆唇:長同上,廣一寸八分,厚六分。(單鉤闌廣二寸。)

束腰:長同上,廣一寸厚九分。(及華盆、大小華版皆同。單鉤闌不用。) 華盆地霞:長六寸五分,廣一寸五分,厚三分。 大華版:長隨蜀柱內,其廣一寸九分,厚同上。

小華版:長隨華盆內,長一寸三分五厘,廣一寸五分,厚同上。

萬字版:長隨蜀柱內,其廣三寸四分,厚同上(重台鉤闌不用。)

地栿:長同尋杖,其廣一寸八分,厚一寸六分。(單鉤闌厚一寸。)凡石鉤闌,每段兩邊雲栱蜀柱各作一半,令逐段相接。

螭子石

[编辑]

造螭子石之制:施之於階棱鉤闌蜀柱卯之下,其長一尺,廣四寸,厚七寸。上開方口,其廣隨鉤闌卯。

門砧限

[编辑]

造門砧之制:長三尺五寸。每長一尺,則廣四寸四分,厚三寸八分。

門限:長隨間廣,(用三段相接。)其方二寸。(如砧長三尺五寸,即方七寸之類。)

若階斷砌,即臥柣長二尺,廣一尺,厚六分。(鑿卯口,與立柣合角造。)其立柣長三尺,廣厚同上。(側面分心鑿金口一道。)如相連一段造者,謂之曲柣。

城門心將軍石:方直混棱造,其長三尺,方一尺。(上露一尺,下栽二尺入地。

地栿

[编辑]

造城門石地栿之制:先於地面上安土襯石,(以長三尺,廣二尺,厚六寸為率。)上面露棱廣五寸,下高四寸。其上施地栿,每段長五尺,廣一尺五寸,厚一尺一寸。上外棱混二寸,混內一寸鑿眼,立排義柱。

流杯渠

[编辑]

(剜鑿流杯。磊造流杯。)

造流杯石渠之制:方一丈五尺,(用方三尺石二十五段造。)其石厚一尺二寸。剜鑿渠道,廣一尺,深九寸。(其渠道盤屈或作風字,或作國字。若用底版磊造,則心內施看盤一段長四尺,廣三尺五寸。外盤渠道石並長三尺,廣二尺,厚一尺。底版長廣同上,厚六寸。餘並同剜鑿之制。)出入水項子石二,各長三尺,廣二尺,厚一尺二寸。(剜鑿剜鑿與身內同。若磊造,則厚一尺,其下又用底版石厚六寸。)出入水鬥子二枚,各方二尺五寸,厚一尺二寸。其內鑿池,方一尺八寸,深一尺。(磊造同。)

[编辑]

造壇之制:共三層,高廣以石段層數自土襯上至平面為高。每頭子各露明五寸,束腰露一尺。格身版柱造作,平面或起突作壺門造。(石段裏用磚填後,心內用土填築。)

卷輂水窗

[编辑]

造卷輂水窗之制:用長三尺,廣二尺,厚六寸石造,隨渠河之廣。如單眼卷輂,自下兩壁開掘至硬地,各用地釘(木橛也。)打築入地,(留出𨰭卯。)上鋪襯石方三路,用碎磚瓦打築空處,令與襯石方平。方上並二橫砌石澀一重,澀上隨岸順砌並二廂壁版,鋪磊令與岸平。(如騎河者,每段用熟鐵鼓卯二枚,仍以錫灌。如並三以上廂壁版者,每二層鋪鐵葉一重。)於水窗當心平鋪石地面一重,於上下出入水處側砌線道三重,其前密釘擗石樁二路。於兩邊廂壁上相對卷輂,(隨渠河之廣,取半圜為卷輂卷內圜勢。)用斧刃石鬭捲合,又於斧刃石上用繳背一重。其背上又平鋪石段二重,兩邊用石隨卷勢補填令平。(若雙卷眼造,則於渠河心依兩岸用地釘打築。二渠之間補填同上。若當河道卷輂,其當心平鋪地面石一重,用連二厚六寸石。其縫上用熟鐵鼓卯與廂壁同。)及於卷輂之外,上下水隨河岸斜分四擺手,亦砌地面令與廂壁平。(擺手內亦砌地面一重,亦用熟鐵鼓卯。)地面之外,側砌線道石三重,其前密釘擗石樁三路。

水槽子

[编辑]

造水槽之制:長七尺,方二尺。每廣一尺,唇厚二寸。每高一尺,底厚二寸五分。唇內底上並為槽內廣深。

馬台

[编辑]

造馬台之制:高二尺二寸,長三尺八寸,廣二尺二寸。其面方,外餘一尺八寸,下面分作兩踏。身內或通素,或疊磊造隨宜彫鐫華文。

井口石

[编辑]

(井蓋子)

造井口石之制:每方二尺五寸則厚一尺。心內開鑿井口,徑一尺。或素平面,或作素覆盆,或作起突蓮華瓣造蓋子徑一尺二寸,(下作子口,徑同井口。)上鑿二竅,每竅徑五分。(兩竅之間開渠子,深五分,安銳角鐵手把。)

山棚鋜腳石

[编辑]

造山棚鋜腳石之制:方二尺,厚七寸,中心鑿竅,方一尺二寸。

幡竿頰

[编辑]

造幡竿頰之制:兩頰各長一丈五尺,廣二尺,厚一尺二寸(筍在內。)下埋四尺五寸。其石頰下出筍,以穿鋜腳。其鋜腳長四尺,廣二尺,厚六寸。

贔屭鼇坐碑

[编辑]

造贔屭鼇坐碑之制:其首為贔屭盤龍,下施鼇坐。於土襯之外自坐至首,共高一丈八尺。其名件廣厚皆以碑身每尺之長積而為法。

碑身:每長一尺則廣四寸,厚一寸五分。(上下有卯,隨身棱並破瓣。)

鼇坐:長倍碑身之廣,其高四寸五分。駝峰廣三分,餘作龜文造。

碑首:方四寸四分,厚一寸八分。下為雲盤,(每碑廣一尺,則高一寸半)上作盤龍六條相交。其心內刻出篆額天宮。(其長廣計字數隨宜造。)

土襯二段:各長六寸,廣三寸,厚一寸。心內刻出鼇坐版,(長五尺,廣四尺。)外周四側作起突寶山,面上作出沒水地。

笏頭碣

[编辑]

造笏頭碣之制:上為笏首,下為方坐,共高九尺六寸。碑身廣厚並準石碑制度(笏首在內。)其坐,每碑身高一尺,則長五寸,高二寸。坐身之內,或作方直,或作磊澀,宜彫鐫華文。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